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幼儿园设计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1 17:17:13

幼儿园设计论文

幼儿园设计论文例1

2色彩设计的重要性

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儿童认识客观世界是从感知觉开始的。”没错的,幼儿认识客观世界首先就是从感知觉开始的。通过对缤纷的客观世界有了一个认识,即知识的获取跟积累,为以后进行更高级的心理以及思考活动打下基础。(例子)在所有的感知觉活动中,视觉的作用远超其他感知觉活动,而色彩作为视觉最重要的一个因要素,对幼儿的教育和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慕尼黑一心理学家花费了3年时间研究环境颜色对儿童学习、智力的影响。他挑选了一些天花板较低的房间,把共墙壁分别漆成不同的颜色,然后让孩子们在不同颜色的环境中玩耍、游戏和学习。结果发现,在那些所谓颜色“好看”的房间里(如淡蓝色、黄色、黄绿色和橙色),孩子们的智商比平时高出12点之多;而在所谓“难看”的房间里(如白色、黑色、褐色的房间),孩子们智商比平时低。研究者们还发现在那些颜色“好看”的房间里,孩子们玩耍、做游戏时,会变得机敏和富有创造性;而在那些颜色“难看”的房间里,则变得迟钝。研究表明,那些“好看”的颜色会使人的身体感到舒适,使人的的情绪均衡,行动变得灵活的协调。上述的的心理学理论证明,色彩环境对孩子的情绪、智力、情商都有着重要影响。影响主要分成两类:首先是促使兴奋、活跃的暖色调,如橘色能产生活力,诱发食欲;红色具有较大刺激性,它给人以灼烧感和奔放感。另一类则是冷色调,比如蓝色是一种很平稳、冷静的颜色。根据研究表明,3到4岁的儿童已经可以识别色彩的明度和色相了,5岁以后就可以识别全部色相和绝大部分色彩明度。所以,能否给儿童提供一个科学的幼儿色彩环境,将影响着儿童未来的发展状况,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下一代国民综合素质的基本水平。

3色彩设计理论概述

幼儿建筑环境的色彩设计涉及到诸多理论,如心理学、教育学、建筑物理学、生态学等。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幼儿颜色心理特点,从幼儿园室内环境对幼儿的感知觉、情绪情感、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意志等方面影响,探讨幼儿能力、兴趣、性格、需求等方面的发展。此外,幼儿园的色彩设计对幼儿的心理、生理、生活秩序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在幼儿园室内环境设计里,要通过色彩风格的协调,哭显出色彩明快清新、活泼多样的人性化设计理念,培养幼儿感知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等生物性能力。通过对幼儿园色彩设计理论概述可知,在幼儿园的室内环境设计的色彩搭配中,通过合理的色彩搭配要体现出尊重幼儿的自然天赋、引导幼儿的本性释放、激发幼儿的创造力等设计理念,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环境,给幼儿创造出活泼积极的世界、无拘无束的生活、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幼儿园。

4幼儿建筑色彩设计原则

4.1健康性原则

经有关专家研究表明,儿童相对较易被丰富的色彩吸引,所以,大部分幼儿园建筑都采用丰富鲜艳的色彩搭配。众所周知,色彩的影响并不完全都是正面的、积极的,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其对色彩感知的敏感性与多变性,若处理不当会引起诸多负面作用。所以,在作业幼儿园环境色彩设计创设中,坚决反对单方面强调色彩的多样性,不利于儿童心理健康成长及其长远发展。

4.1.1合理使用纯色

经过调研,在国内有一部分幼儿园建筑设计片面追求高纯度色、高明度色彩对学龄前儿童的刺激作用,在环境创设中往往采用简单地大面积高明度,高纯度色彩的环境设计方式,而这种方式不利于儿童的长远发展。说到如何科学而又合理使用纯色,就不得不提到色彩的纯度。纯度指色彩的鲜、浊程度。纯度用来表现色彩的鲜艳和深浅。因色彩纯度差别而形成的对比称纯度对比。根据不同纯度关系的色彩对比效果,可以将纯度对比划分为强、中、弱三种纯度阶段,定为十二个级别标准。纯度弱对比在三级以内,纯度的差别小,视觉效果和形象的清晰度也弱,统一计划中对比,是五级以内的色彩对比。纯度中对比具有统一而又有变化的特点。纯度强对比是十级左右的对比,对比效果十分强烈,色彩能显示也饱和、鲜明、生动的色彩特征。所以,合理的使用纯色是幼儿环境色彩设计体系中极其重要的元素。

4.1.2分功能区使用色彩

目前相当一部分国内的幼儿建筑色彩设计为了单方面追求色彩的变化而采用杂乱无章的色彩体系,造成诸如“色彩污染”此类严重的问题,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以及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说到根据功能分区合理使用色彩,首先要提的就是纯度的三个基调。即以高纯度色彩在画面面积占70%左右时,构成高纯度基调——鲜调;以中纯度色彩在画面面积占70%左右时,构成中纯度基调——中调;以低纯度色彩在画面面积占70%左右时,构成低纯度基调,即灰调。高纯度基调给人的感觉积极、强烈而冲动,有膨胀,外向,快乐,热闹、生气、聪明、活泼的感觉,如运用不当也会产生残暴、恐怖、低俗、刺激等效果,一般运用于儿童活动室,幼儿锻炼场所以及户外活动场所。中纯度基调给人的感觉是中庸、文雅、可靠,如在画面中加入5%左右面积的点缀色就可取得理想的效果,一般运用于儿童教室,公共空间等场所。低纯度基调给人感觉为平淡、消极、无力、陈旧、但也有自然、简朴、耐用、超俗、安静、无争、随和的感觉。如应用不当时会引起脏、土气、悲观、伤神等感觉。如加入适当的点缀色,可使画面产生理想的效果,一般运用于休息室,过渡空间等。纯度对比越强,鲜色一方的色相感越鲜明,因而增强了配色的艳丽、生动、活泼及注目。纯度对比不足时,如鲜弱对比,中弱对比,灰弱对比,由于因纯度过于接近,而易使画面产生含混不清的毛病。所以,根据不同功能区域的需求,来选择与之对应的幼儿环境色彩体系。正确选择对应的色彩体系,不仅可是使原功能区域的效果得到延伸,而且对幼儿身心发展起到有益的效果。

4.2特殊性原则

4.2.1受众群体的特殊性

笔者认为,国内有一部分幼儿建筑并不能真正的称之为幼儿建筑,我觉得它们被称之为“幼儿教室集成体”更为合适。记得听过一个故事,故事的背景是其中一方特别喜欢吃苹果,我们把他称之为甲;另一方特别喜欢吃橙子,我们把她称只为乙。甲每天从家里能得到一个苹果,他自己没吃,而把它送给了乙;而乙虽然不是那么喜欢吃,但是不好意思拒绝,就收下了。日复一日,终于在有一天,乙方不在接受甲方送的苹果了,她告诉甲方苹果并不是她喜欢的吃的。而目前幼儿建筑所处的境地正是与小故事不谋而合。一部分设计师只是单纯按照某一时段的市场需求或者自身偏好来设计幼儿建筑色彩,并没有真正了解到幼儿的真正的需要,并没有站在幼儿的视角来做设计。儿童不同于成人,有其特殊的心理感受,因此,在色彩设计上,既要保证色彩心理学的普遍法则,又要保证儿童的特殊心理。除了在建筑设计中运用基本的色彩搭配规律以外,更要符合儿童心理,在满足幼儿思维活跃、富于想象的要求的同时,注意幼儿对色彩的敏感性,避免出现过度刺激。通过色彩运用传达关的享受,充分发挥色彩在儿童成长中的积极作用。

4.2.2建筑功能的特殊性

我们少年时代大都在校园里度过的,校园环境不仅仅为少年提供了认识世界、学习教育、互相交往的物质环境,还偷偷地行使着“隐性教育”的功能,即以教化为目的的精神与文化职能。在幼儿建筑色彩体系设计中,要注重幼儿园本身的教育功能的设计,正如美国教育社会学家Philip.W.Jackson于1968年在其著作中所说的,让幼儿在学校环境中可以无意识地接受某种教育。

4.3趣味性原则

儿童的注意力相对成人容易涣散,同时又易被丰富的色彩变化吸引,因此,通过合理而富裕寓趣味的建筑色彩设计,避免儿童心理发展的多变性和幼儿园单调色彩搭配的矛盾,有利于保持儿童对园区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充分借鉴当代艺术的设计理念和抽象艺术的表现方法,充分利用人们对色彩的心理感受与情感,通过色彩的纯度、色相、明度等变化构造有趣味的空间。作为一种价值教育的道德教育既需要直接的显性课程,同时更需要校园建筑等隐性课程的辅佐。因为道德教育与一般的知识技能的培养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它要求形成一个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系统,并依靠这种环境的暗示性、熏陶感染力对人们的行为和心理产生综合影响。因此,人文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培养离不开作为校园文化重要载体的校园建筑的陶冶。

幼儿园设计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3.092

The Outdoor Environment of the Kindergarten

Design Review over the Past Decade

WU Zhiqin

(Zunyi Normal College, Zunyi, Guizhou 563099)

Abstract Our 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design kindergarten outdoor activities can be summariz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First Thoughts on outdoor activities kindergarten environment design itself; the second is comparative study o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achievements in this regard; the third is related to the design of the proposed real problem and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kindergarten outdoor environment; design; review

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是幼儿园教育环境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引起了园林和建筑设计、教育学等相关专业背景人员的研究兴趣,大家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催生了不少研究结果。本文对有关幼儿园户外环境设计的理论研究文献进行述评,希望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关于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设计本身的思考

1.1 关于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的内涵

关于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的内涵,大家的观点较为一致。师卫华认为室外游戏场地、室外小品、铺装、植物绿化等是幼儿园的室外环境主要成分。①陈捷频认为室外环境设计的要素要从造型、色彩、安全、材质、尺度和行为心理等方面来探讨。②

汪颖赫认为,就空间分布来说,幼儿园户外环境指在幼儿园内,与构筑物里面空间相对应的空间形态,在幼儿园构筑物以外,它是由构筑物及建筑围合而成的,有可能还包括构筑物或建筑物;就景观分布来说,是指在幼儿园中,对行走、穿越、游戏和休息、交往等具有服务功能的包含游戏场所、沙水地、通道、植被等各种硬质、软质景观设施场地。③

孙娜分析了幼儿园户外环境的类型及特征,将幼儿园户外环境功能分区为集散区、体育运动区、游戏活动区、绿化观赏区和劳作体验区。④武艳艳提出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的基本板块包涵功能性空间、场所性空间和领域性空间。⑤

1.2 关于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设计的原则

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设计的基点是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设计原则。汤志民提出幼儿园游戏场设计原则有统整性、发展性、多样性、挑战性、创造性、近便性及安全性。⑥

师卫华提出的幼儿园室外环境设计五项原则是安全性、开放性、主体性、游戏性、教育性。范磊提出了户外活动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有系统化、现代化、人本化、开放化、游戏化、趣味化、幼儿化等。⑦

可见,以上设计原则大都体现了关注幼儿与环境的关系,突出幼儿游戏的自主性、趣味性和安全性等方面。

2 关于国外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设计成果的介绍

师卫华在其博士论文中介绍了以下四位学者的研究专著:一是美国的Linda Cain Ruth (琳达・凯恩・鲁思)的著作《简捷图示儿童绪论建筑环境设计手册》(2003年出版),为之后的设计者提供了与儿童有关尺度的参照标准。二是美国的AnitaRulOldS(安妮塔・鲁伊・奥尔兹)创作的《儿童保育中心设计指南》(2008年出版),本书从多角度非常详细而具体地介绍了儿童保育的中心设计相关方面的内容。三是德国的Mark Dudek马克・杜德克的著作《学校与幼儿园建筑设计手册》(2008年出版),书中论述的建筑和室外空间的设计是有关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的。四是西班牙建筑师帕科・阿森西奥的著作《世界幼儿园设计典例》(2003年出版),本书收集了22所幼儿设计案例,都是来自全世界的设计作品。⑧

张莅颖介绍了英国在进行学前教育户外游戏环境设计时考虑以下方面:室内教育环境和户外游戏环境的衔接、游戏场地的面积、游戏场地的布局、固定设备设施、当地的气候条件、地面状况、座位安排、环境的外观和物品储藏地的安排等。⑨

德国幼儿园的环境设计崇尚自然,园内有大片活动场地,草地沙地、水沟以及花草树木,活动场上放置了废旧物品和自然物材料,孩子们可自由搬动它们,此类做法使孩子们与自然的亲近得到促进。日本幼儿园的自然环境是为了满足幼儿的游戏和探索需要,而不是用来欣赏。幼儿园室外地面绝大部分是沙土地,供幼儿嬉戏和探索。⑩

朱海婧从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角度分析了美国幼儿园环境设计的指导思想,并从政治经济文化视角深入分析了美国幼儿园实施中的一系列过程环节,和我国进行比较,并基于我国国情提出了建议。

3 关于我国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设计实践成果

3.1 对幼儿园户外环境设计中的问题分析

相关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概括为以下方面:(1)幼儿园选址的客观问题、规划布局不够合理、整体性把握不足;(2)细部处理不适宜、个性空间及趣味性设计不足、绿色空间及可持续性设计不足、器材器械单一、缺少大量的自然元素;(3)资金缺乏导致的管理不到位、缺乏有体育知识的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

3.2 优化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设计的建设性意见

(1)针对不同地域的幼儿园户外环境设计研究。这类研究注重不同地域差异,因地制宜地设计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蔡琦分析了寒地住区幼儿园户外环境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寒地住区儿童活动环境设计原则、具体建议,突出气侯和地域文化性的特点。 董筱娓认为西部幼儿园环境创设时应注意童真童趣,注重安全性;整体突出,兼顾层次性;动态环境,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 冷晓阳对北方幼儿园户外设施进行地域性分析,提出了北方幼儿园户外设施的设计方法和设计原则,以及设计的实际应用。

(2)从室外环境的整体设计着手的研究。建筑设计师黎志涛于2006年出版了《幼儿园建筑设计》一书,付瑶于2007年出版了《幼儿园建筑设计》一书,这两本书整合了学前教育学、环境心理学和景观设计学等多领域的知识,较系统地阐述了我国幼儿园建筑设计的理论,过程与方法及设计规范等。

武艳艳提出生态学视野下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的设计策略是在空间格局上追求开放与整体、在空间设施上追求个性与趣味、在环境设计上追求绿色可持续、在材料投放上追求丰富与多变。 孟成伟提出幼儿园户外环境设计应实现户外环境功能与景观的和谐与融合,要力求为幼儿设计自然化的幼儿园环境,固定的和可移动的游戏器械相结合,应排除公园化和乐园化的幼儿园户外环境建设这二种趋向等观点。

师卫华、汪颖赫等人系统研究了幼儿园环境设计的总体方案,包括户外环境设计,这其中的设计内容有幼儿园建筑布局、户外游戏场地、通道、绿化、水体、铺张和小品。

研究者注重从户外环境的整体来设计,但研究中对户外活动区域的细节及区域间的联系性和层次性方面的关注度仍然不够。

4 展望

已有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观点,但也存在很多重复研究的情况,对其他方面的关注度不高,思维扩展性不够,且部分文章只是感性认识,未做深度和系统分析。今后研究的方向和思路可从以下方面着手:(1)为使幼儿园户外环境设计更趋人性化,研究者需对幼儿园户外环境中的幼儿游戏活动开展科学、细致的观察与分析,从而深入了解幼儿活动的特点和需要,并关注户外活动区域设计的细节,以及活动区域间的层次和联系。(2)多学科领域人员参与研究是有必要的,今后相关研究可将园长和教师吸收进来,并做到以下三结合:一是将室内和室外环境设计结合起来;二是将室内外环境设计和室内外活动衔接起来;三是将户外环境创设与户外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相结合来研究,最终做到户外环境创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本文系2014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贵州省城市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与管理研究”(编号14ZC252)和2014年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编号2014C 0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②⑦⑧ 师卫华.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的当前我国幼儿园室外环境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9.

③ 汪颖赫.幼儿园户外空间环境设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6.

④ 孙娜.幼儿园户外环境设计探讨[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5.

⑤ 武艳艳.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研究――以济南市部分幼儿园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6.

⑥ 汤志民.幼儿园环境创设指导与实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

⑨ 张莅颖、张世锋.英国开展儿童户外游戏理论与实践[J].学前教育研究,2010.8.

⑩ 王欣.日本幼儿园自然环境的创设和利用[J].早期教育,2003.9.

朱海婧.美国幼儿园环境设置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

蔡琦.寒地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环境研究[D].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5.

幼儿园设计论文例3

幼儿园建筑设计中的环境处理主要是基于现代幼儿教育理论的最新发展产生的,它要求营造有利于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因素是决定建筑差异、形成建筑风格的主要因素,针对幼儿园建筑设计中的人文环境处理,本论文研究主要是依据对幼儿教育理论以及相关幼儿园建筑设计进展的回顾和总结加以推进的。

1、幼儿园建筑与人文环境

1.1幼儿园建筑设计的进展是与幼儿教育理论的探索历程相一致的,伴随着对幼儿教育特点以及相关影响因素认识程度的不断提高,幼儿园建筑设计也取得了不断的进步。在幼儿教育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一方面因为对幼儿教育重要性的认知程度仍然不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对幼儿教育中的环境因素较为轻视,由此造成了幼儿园建筑设计大多只注重其教育功能的发挥,而忽视了对幼儿的人性关怀。具体来说,在建筑的总体构架上,忽视了对周围自然资源的利用;而在空间设计上,又大多按照普通的模式进行,并没有根据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实现建筑空间的开放性和互通性。这时的幼儿园大多只充当了产业工人们寄托子女的地方,其职责只在于监护,而忽视了幼儿的生理及心理成长,可以说,当时幼儿园建筑设计的滞后与幼儿教育理论发展上的缺陷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1.2到了幼儿园教育理论发展的第二阶段,伴随着对幼儿教育理论认知程度的迅速提高,为了贯彻开放式幼儿教育的思想,欧美各国在幼儿园建筑设计中都充分重视了对采光、游戏场地、空间结构等方面的处理;交往空间、多功能厅等多项新功能也相继在幼儿园建筑设计中体现出来。幼儿园建筑的开放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而各种风格独异、极具特色的幼儿园建筑也相继涌现。

该段时期内的幼儿园建筑设计开始出现根本性变化,对周边环境的利用成为了实际幼儿园建筑设计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在建筑方式上,不少幼儿园还注意与周围其他不同性质的建筑相结合,从而为儿童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机会,在建筑空间组合上突破传统的分割、封闭型格局,强调公共活动和交往空间的创造,这无疑是幼儿教育理论的重大突破。而在这一时期的北欧国家,则通过继承和发展福卢倍尔的幼儿教育理论,幼儿园教育也开始逐步向开放式教育过度,体现在建筑设计方面,这些国家对幼儿园的设计做出了以下的明确规定:

① 幼儿园建筑的光线必须充足;

② 幼儿园的结构设计必须面向于管理的方便;

③ 要为儿童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

④ 必须设置室外的幼儿游戏场;

⑤ 教师必须能充分看到幼儿们在游戏场或游戏室中的活动。

⑥ 幼儿园的各部分必须设置相应的专用入口、走廊、游戏场地等;

尽管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从总体上看,因为该段时期幼儿园建筑设计在总体设计思想上尚缺乏一致性,同时各种相关技术的相互结合使用程度也较低,因此尚不能满足幼儿生理和心理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也还遗留了一些的问题。

1.3幼儿教育理论第三阶段的发展进入了开放式教育模式的深度挖掘时期,与此相对应,幼儿园建筑设计的体系性要求得到了更高程度的重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经典的幼儿园建筑设计案例。

以体现开放式幼儿教育模式最新发展成就的 High/scope 幼儿园设计为例,遵循开放式和自主选择的幼儿教育理论原则,在幼儿园的建筑设计过程中,将活动区作为最重要的部分来加以设计,每个活动空间都被划分为几个区域,同时可以满足以下四项活动的需求,即涉水游戏、体育游戏(有满足特别吵闹孩子的特定区域)构造和控制方面的游戏(进行数学和科学活动)以及创造性活动(艺术和手工活动)。此外在幼儿园整体建筑设计中,还应设有专供讲故事和阅读的安静空间,这样将能够充分实现幼儿自主决定和计划怎样生活的要求,实现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从总体上看,以上设计充分注重了各种相关建筑设计和技术的充分利用以及相互整合,因此具有更加浓厚的整体性思想,全面反映了幼儿教育理论的最新进展,进一步推动了开放式幼儿教育理论体系的成熟和完善。

2、融入人文环境处理方法的幼儿园建筑设计策略

2.1适应幼儿生理发展的特征和过程,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①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尺度:对幼儿来说,真正的亲近感仅有1.2米高,能彻底把成人排斥在外的小空间。我们虽然不能把幼儿园建立在这样的尺度上,但应考虑到幼儿生理的特点和要求,使形体和空间尽量被他们感知和接受。

1)幼儿园建筑整体体量关系,在具体的设计中,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整体体量关系的推敲:

a.化整为零的体量处理;化整为零是指将完整的体量关系单元化,通过几个小体量组合的方式来弱化总体的体量。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将建筑物本身的体量细化,小尺度化,使其在尺度上符合幼儿的生理发育特征。经常用到的手法有:单元体量组合、突出局部弱化整体等。

b.造型主题化塑造;造型主题化是指跳出建筑的比例、尺度的限定,给幼儿园的外观赋予相应的

主题,比如童话中城堡、迪斯尼动画片定的场景等。在这种主题化造型的背景下,对幼儿的影响就不仅仅是简单建筑尺度问题了,而是一种生活气氛的渲染。

2)幼儿园建筑构件的尺度,幼儿园的使用主体是3-6岁的幼儿,幼儿的生理特征就决定了在幼儿园建筑构件的设计上要有别于其他建筑类型。

a.结构构件:结构构件功能单一,它因为结构或者设备的需要而存在,在幼儿园结构构件的尺度控制的时候除了满足结构的要求外,还应该注意结构构件的自身尺度和净高是否能满足幼儿生理尺度的要求,会不会给幼儿的活动带来不便或者不安全因素。

b.围护构件:围护构件是指门、窗、墙、栏杆等用于界定室内外空间的建筑元素。围护构件在幼儿园设计中是可以直接体现出尺度关系的,因为它与幼儿经常性的活动密切相关。

3)幼儿活动空间的尺度

a.室内空间:室内空间多为集体共用,设计中应考虑幼儿群体的尺度,在空间高度上可适当提高,这样不会给幼儿带来压迫感,同时如果需要将空间适当降低的话,可以灵活的布置垂吊物品(彩带、气球等)来实现;在平面上应考虑可以通过家具等简易的方式灵活划分成不同的活动区域,以满足室内分组活动的需要。

幼儿园设计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4-0035-04

【作者简介】王浩(1980-),男,河南鄢陵人,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讲师,博士。

引言:园本课程与园本课程评价

园本课程是以幼儿园之“本”为基础的课程或是在幼儿园之“本”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课程,是现代课程理论在幼儿园的一种发展形态,是教育民主化、科学化的产物,也是与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并存,体现幼儿园课程权力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课程类型。由此可以看出,园本课程是课程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带有鲜明的历史烙印。随着时间的推移,园本课程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层面将会日趋成熟与完善,对园本课程的评价已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

园本课程评价是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幼儿园开发或实施的园本课程进行评估、判断,以确定课程的适宜性、有效性,进而调整、完善课程,促进幼儿发展和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一种活动。园本课程评价有利于课程的开发、完善与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幼儿的发展和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高。另外,园本课程评价牵涉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不仅涵盖课程的研发与实施,与课程的理论密切相关,还关联到评价者与被评价对象,与评价者的素质密切相连。所以,园本课程评价包含许多理论性、实践性与技术性问题。

然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并非每个进行园本课程开发的幼儿园都能科学、准确地开展园本课程评价。有的幼儿园可能因为缺乏科学且准确的评价标准而使得课程的开发显得随意;有的幼儿园甚至在没有掌握和领会评价知识的情况下盲目开发课程。这都必然会阻碍幼儿的健康成长、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导致园本课程实施的无效。鉴于此,从理论上探讨园本课程评价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笔者以为,在实践当中,园本课程评价要想取得理想效果,达到评价的目的,实现理想的建设与适宜的发展,亟需认真思考并厘清以下几个问题。

一、为谁评价:园本课程评价的价值标准

为谁评价,是就园本课程评价的价值主体而言的。园本课程的价值是在尊重儿童发展一般规律的同时,从特定的幼儿园实际出发,尤其是从儿童生长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适宜活动。园本课程针对的不是一般、抽象意义上的儿童,而是特定、具体现实生活中的儿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当课程是适合于特定儿童的、适合于特定班级的,才是适合于幼儿园的,由此可以说明,所谓园本课程不是全园通用的课程,而是因班制宜、因儿童制宜的课程。这为园本课程评价价值主体的确定提供了明确的依据和相应的说明,即园本课程评价的价值主体是由幼儿及其所在班级和幼儿园构成的联合价值主体。园本课程评价是为幼儿、班级和幼儿园而评价。这也构成了园本课程评价的价值标准,即园本课程评价要有利于幼儿、班级和幼儿园的进步与发展。

(一)为幼儿评价

园本课程是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而服务的,是指向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为此,园本课程评价的标准应该依据幼儿成长与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以有利于促进幼儿的成长和发展为中心,这既是园本课程评价的核心价值标准,也是全部园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落脚点。相反,如果偏离幼儿的成长与发展,无视儿童的成长与发展需求,任何园本课程的评价必然会因此而流于形式或表面,这样的园本课程评价也就难以真正实现评价的最终目的。归根到底,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应是适宜幼儿成长与发展的课程,而幼儿园的园本课程评价,应当是以幼儿成长与发展为中心而展开的评价。

(二)为班级评价

班级是幼儿园保教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幼儿生活、游戏与学习的主要环境,也是园本课程组织和实施的主要场所。在实践中,园本课程评价自然要落实到幼儿生活、游戏与学习的场所――班级,即园本课程评价要为幼儿所在的班级进行评价。

从现实的角度来说,一个个具体的班级是完整意义上的幼儿园的主要组成部分。从实际出发,班级是确定园本课程评价的价值标准,也应成为园本课程评价的价值主体。园本课程评价要将是否有利于班级的建设、发展与完善作为重要的价值标准。如同园本课程评价离开了幼儿就会产生无效的结局一样,离开了班级,园本课程的评价也同样是空洞、无效的。另外,从幼儿园的现实情况来看,班级与班级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因此园本课程评价应立足于班级的实际情况。这也意味着,在进行园本课程评价的过程中,以某个特定的班级为固定或统一的标准,毫无理性地要求绝大部分班级向某个班级看齐的要求或做法,不仅是危险、有害的,而且也不利于班级的建设与发展,不利于体现班级的个性与特色。

(三)为幼儿园评价

园本课程的建设,为幼儿园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与全面发展提供了保证与动力。园本课程的水平有赖于幼儿园自身的课程化,它与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幼儿园课程的管理模式、幼儿园的发展历史、幼儿园的实际运作方式、幼儿园与社区的关系、幼儿园与家庭的关系等都密切相连。因此,园本课程的开发要考虑幼儿园方方面面的内容,任何单一而狭隘的思维都不利于园本课程的开发。园本课程开发,需要以复杂性的思维方式为认知基础。园本课程开发能力是一个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此,在与幼儿园有诸多关联的多重主体中,幼儿园自己应该具有确定园本课程评价标准的基本权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园本课程评价应该以是否有利于促进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为其价值的标准。即园本课程的评价要有利于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与全面发展。而这也意味着,园本课程评价,在考虑到幼儿发展、班级建设的基础上,必然也应当关注幼儿园本身的发展。

总而言之,在具体的园本课程评价中,幼儿、班级、幼儿园三个主体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单独确定园本课程评价的价值标准。园本课程评价的价值标准应该是三个价值主体所构成的联合体,是由三者共同建构的,缺少任何一个,园本课程的评价都有可能失之偏颇,也难以达到真正的评价目的。由此也可以判断,在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方面,处理好幼儿、班级和幼儿园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课程开发人员须认真思索与面对的问题。而其中的核心是幼儿这个价值主体,因为无论是班级的建设还是幼儿园的完善,最终都是为促进幼儿的成长与发展服务的。说到底,园本课程,是以幼儿为本的课程,以人为本的课程,是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

二、谁来评价:园本课程评价的主体

园本课程不是外来的课程,而是在幼儿园内部逐渐生长与发展起来的课程,教师是课程开发与建设的主力军,是课程的研究者。在园本课程建设中做出贡献的除了教师外,还有园内的其他人员,如园长、保育人员等等。而参与园本课程建设的人员还包括家长及社区中的有关人员。因此,园本课程的开发人员和园本课程服务的对象潜在地构成了园本课程评价的主体。由此可以看出,课程开发人员具有园本课程评价的权利是天然地蕴含在园本课程中的。

然而,园本课程评价主体在理论上的确立,并不代表评价主体都能参与到园本课程评价的实际过程中。通过实践可以发现,教师和园长作为园本课程评价的主体得到了鲜明的体现,但保育员、家长以及社区人员等参与园本课程评价的实际状况却不容乐观。在有些幼儿园里,一些保育员连参与园本教研活动的机会都没有,更不用提那些在园本课程实施过程中被边缘化的家长和社区人员了。当然,出现这种不利于园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确保园本课程的全面建设与发展,实现园本课程促进幼儿成长与发展的最终目的,幼儿园应在形成正确认识的前提下,适宜地将保育员、家长和社区人员引入园本课程评价的过程中来。这样不仅体现了他们作为园本课程评价主体的权利,而且也有利于发挥他们对园本课程评价的积极作用,确保园本课程形成良性的发展。

三、评价什么:园本课程评价的内容

在明确了评价的价值标准和评价的主体后,就需要重点来思考评价什么。园本课程评价的内容应是课程构成中对幼儿、班级和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内容。具体而言,包括园本课程文化、园本课程理论、园本课程形态、园本课程的设计和园本课程内容等几个方面。

(一)园本课程文化

课程文化是近年来课程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在幼儿园课程的研究中,课程文化也是一个逐渐升温的研究课题。幼儿园课程文化,是指特定的团体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认同和践行的,能影响课程建设进程和水平的知识、理念、信仰及处事方式等精神特质。惜鉴这一概念,我们将园本课程文化界定为:特定的团体在园本课程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认同和践行的,能影响课程建设进程和水平的知识、理念、信仰及处事方式等精神特质。这里特定的团体主要是指园本课程开发中的人员,包括幼儿教师、园长、保育人员、家长、社区人员和课程研究专家等。

对园本课程文化进行评价,就是要按照前面提到的价值标准对特定团体与园本课程相关的知识、理念、信仰以及行事方式等精神特质内容进行例行检验与反思,确定哪些精神特质是园本课程需要保留的,而哪些是需要逐步改进的,哪些是需要放弃的。这样做,有助于在保证园本课程文化动态、鲜明的同时,为园本课程建设的正向发展提供文化上的支持。

(二)园本课程理论

园本课程的开发必然以相应的课程理论作为支撑,泰勒的课程理论、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理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以及瑞吉欧方案教学理论等都是我国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理论来源。尽管有些幼儿园在进行园本课程开发的时候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这些理论对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对园本课程理论进行评价,可以说就是对园本课程开发所依据的理论进行评价。因此,一方面,幼儿园要对这些理论有深切的理解与全面的把握,另一方面,幼儿园要对课程运作的实际情况有全盘的洞晓。在此基础上,再对课程理论进行批判性的解读与诠释。对于进行园本课程开发的幼儿园来说,如何结合本园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借鉴和运用这些课程理论,是园本课程评价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三)园本课程形态

园本课程形态,是园本课程的存在和表现形式,是指幼儿园基于幼儿、特定班级和幼儿园自身建立的实际发挥作用的课程形式。透过园本课程的形式,可以加深对园本课程本质的理解,也能加深对园本课程文化以及所选择的课程理论的认识。根据课程对幼儿成长与发展的不同影响方式,可以将园本课程分为隐性园本课程和显性园本课程。

1.隐性园本课程。指没有明确列入教学计划,但对教师和幼儿都会发挥作用的课程资源。如,幼儿园的历史、班级的传统、园所文化等都是隐性园本课程的主要形态。由于课程的隐蔽性,幼儿园和班级很难发现自己已有的课程资源,也难以将其转化为实际的园本课程资源。所以,如何开发和利用隐性的园本课程资源构成了园本课程开发中的难点之一。这也是评价主体在面对园本课程评价内容时容易忽视和漏掉的问题。

2.显性园本课程。指具有明确教学计划和规定的教学程序,由幼儿园自主开发与设计的课程。其主要形态是,幼儿园依据本园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与能力结构、幼儿园本身的特点、所在社区资源的状况和幼儿的年龄特征与个体差异开设的体现幼儿园特色的课程,是正规的和明显的园本课程形式,也是我们经常谈论的园本课程。

(四)园本课程的设计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园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改进和完善园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出发,园本课程的设计应成为园本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按照自上而下的逻辑顺序,园本课程设计依次主要解决的问题有:园本课程的文化价值取向、根本目的、主要任务和基本结构,园本课程的课程标准,园本课程实施领域的问题。对园本课程设计进行评价,就是对这三个课程设计的层次进行评价。而评价的标准要看其是否有利于幼儿、班级、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

(五)园本课程的内容

园本课程内容是指幼儿园用于表述自己园本课程的具体内容。这些内容按照课程形态划分的标准而言,包括隐性园本课程和显性园本课程两部分内容。对这两部分内容评价构成了对园本课程内容的评价。在实践中,在对二者进行评价的时候,不能厚此薄彼,顾此失彼,而是要将二者统一起来看待。这样,针对园本课程内容的评价才是全面的,才有可能在实践中促进幼儿、班级和幼儿园的进步与发展。

幼儿园设计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6-0033-03

2005年8月,笔者在浙江省三个地区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幼儿园教师培训班上随机抽样201位幼儿园教师,进行了一次教育活动设计与分析的书面调查。〔1〕 在调查中笔者为教师提供了如下案例。

王老师正在组织大班幼儿欣赏诗歌《摇篮》。〔2〕突然,明明举手问:“王老师,白天天空中是看不到星星的,可是诗歌中为什么说‘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呢?”其他幼儿一听也恍然大悟,纷纷叫了起来:“对呀,白天我们没有看到星星呀。”“是不是诗歌写错了?”……活动室一下子变得“闹哄哄”的。如果你是教师,你会怎么处理?(请设计后续教育活动并予以说明。)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教师都肯定了明明对诗歌内容提出的质疑。教师对明明的肯定主要包括能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提问,指出诗歌中存在的问题等。同时,绝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应该认真对待幼儿提出的问题,调整教学。这说明目前幼儿园教师对传统的“教师权威”、“教材权威”观念有了较清醒的认识,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比较尊重幼儿的学习反应,具有较强的接纳、鼓励幼儿大胆提问的意识。

在肯定了幼儿的提问之后,参与调查的教师分别作出了不同的教育活动设计及分析。

1.盲目肯定幼儿的观点

教师同意白天天空中看不到星星的观点,尝试引导幼儿改编诗歌。22人作出了这种设计,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11%。这部分教师没有正确解释“白天天空中为什么看不见星星”这一常识现象,盲目肯定幼儿的观点,容易对幼儿造成误导。

2.直接解答幼儿的疑惑

(1)教师敷衍或错误解答幼儿的问题,如“诗歌里写的是晚上,晚上天空中是有星星的”,“星星出去玩了(上幼儿园了、睡着了)”,“诗歌中运用了比喻方法,只是一种假设”等。还有部分教师的解答缺乏恰当的逻辑联系,如告诉幼儿“天上没有星星,我们来做星星”,“妈妈的爱是看不见的,但还是存在的,所以白天虽然看不到星星,但星星还是存在的”等。另有部分教师的活动设计是引导幼儿“课后找资料或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探索”等。此类设计者共103人,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5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往往受到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的影响,因此,教师用直接解答幼儿疑问的方式继续进行诗歌欣赏教学,这是一种可取的教学策略。但是,要解答幼儿的问题,首先应该分析幼儿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还要分析这个问题到底要问什么。这需要教师对提问者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提问者隐藏的认知和情感需求作出判断。 显而易见,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应该有充分的依据作出这样的判断:大班幼儿对晚上天空中的星星是有一定认知经验的,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是想关注白天天空中为什么看不到星星。如果教师作出“晚上不是有星星吗?诗歌里写的是晚上”这样的解答,就有可能误导幼儿得出白天天空中没有星星的错误结论。教师用与文学作品的想象基调相匹配的拟人化方式回答幼儿的问题,如果能得到幼儿的认可,这种应对策略可以被认为是合理的。但是很遗憾,大部分教师运用的语言缺乏审美意味,直白空洞,与诗歌教学的审美气氛不相融。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幼儿诗歌里运用了比喻的方法,且不说这种解答方式分解了诗歌的文学意味,更值得教师思考的是,为什么幼儿不提“大海里没有鱼宝宝”,“花园里没有花宝宝”,偏偏提出“天空中没有星宝宝”呢?幼儿的问题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本次调查显示,部分教师缺乏对幼儿问题背后隐藏的发展需要和认知水平的判断,给予幼儿的解答是低效的。有时幼儿提出的问题并不是教师能解答的,教师采用课后查资料的方法引导幼儿探索问题也在情理之中。但是,教师对诗歌欣赏过程中幼儿提出的疑问不作解释,必然会影响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此外,虽然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家长参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程度越来越高,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家长和教师在教育幼儿的任务、作用方面是有区别的,如果教师不顾社会要求和幼儿的家庭背景,频繁布置一些让家长感到为难或无能为力的任务,这是不合适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2)教师告诉幼儿易于理解的科学现象,如“白天太阳光比星星的光亮,所以在强烈的太阳光照射下,我们看不到星星”。此类设计者为28人,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14%。

3.设计实验、讨论,引导幼儿寻找问题答案

部分教师建议师幼互动,开展讨论,激活幼儿的原有经验,通过教师的启发式提问,引导幼儿形成问题的答案。但是调查显示,有10%的教师设计的提问缺乏明确的思路,无法有效组织幼儿进行问题讨论。比如,“星星是一直住在天上的吗?星星会不会走动呢?”这明显是为幼儿提供了错误暗示。又如,“让幼儿提出自己关于星星想知道的问题”,这样的设计与解决“白天为什么看不到星星”的问题没有关系,而且会影响幼儿的思路。再如,“我会引导幼儿去想,白天的星星到哪儿去了呢?晚上蓝天怎么会变黑呢?”从“白天的星星到哪儿去了”到“晚上蓝天怎么会变黑呢”,这种大幅度的思维跳跃,有可能影响幼儿解决问题。可见,目前幼儿园教师虽然对诸如“让幼儿讨论和互动”、“让幼儿动手操作”等词语已经耳熟能详,但是对为什么要让幼儿讨论和操作,什么情况下可以让幼儿讨论和操作,讨论和操作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组织和引导幼儿开展讨论和操作等问题的认识是模糊的,实际教学行为缺乏有效性。

调查显示,有28位教师通过讲解、讨论和小实验的方式,有效解决了幼儿的困惑。有的教师设计分别拉上和打开活动室窗帘,让幼儿实际观察不同光线强度下物体的发亮情况,帮助幼儿理解“白天为什么看不到星星”。有的教师设计利用手电筒、蜡烛、打火机做实验,让幼儿对室内外发亮物体的发亮情况进行比较,对室外远距离和近距离观察亮光的结果进行对比。调查显示,这些设计直观形象,简便易行,体现了教师对幼儿年龄特点的尊重。但是非常遗憾,作出这种设计的教师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比率较低,仅占14%。

二、结论与启示

以上调查结果说明,自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以来,浙江省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教育实践中开始更多地思考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强调让幼儿更积极主动和富有意义地学习。然而,从调查结果看,浙江省大部分幼儿园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中还存在一些问题:(1)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必要的科学知识储备。(2)教育素养较低,缺乏对幼儿问题背后隐藏的发展需要和认知水平的识别能力,缺乏引导幼儿解决问题的教育意识和能力,应对教学中的非预期性教学事件的能力不足,教学有效性尚需提高。(3)对教育改革理念的理解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由于受到文化和教育素养的局限,不少幼儿园教师对学前教育改革以来提倡的教育理念缺乏真正的理解和思考,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之间存在着脱节现象。〔3〕“跟风”和“形式主义”泛滥。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步伐正在受到幼儿园教师素质的牵制。

幼儿园教育改革应该充分考虑师资队伍的实际状况。比如园本课程构建,大部分教师执行起来非常困难。再如,在对幼儿进行发展性评价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开始学习瑞吉欧的档案记录,但是在实践中缺乏对幼儿发展进行系统记录和评价的能力,也缺乏必备的时间和空间条件。这些现象值得改革者深思。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一些不具备教师素质的人员进入了幼儿园教师队伍,对幼儿园教育质量、幼儿园教师职业地位和社会声誉等造成了消极影响。因此,管理部门应尽快实施幼儿园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杜绝幼儿园教师无证上岗现象。与此同时,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适应学前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对师资的需求,各地幼教师资培养机构纷纷成立,但是许多机构对如何培养幼教师资准备不足,教育质量良莠不齐,严重影响了幼儿园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目前,幼儿园教师的年培养量已呈现供过于求的状态。〔4〕 规范幼儿园教师的培养资质,保持师资培养的适当规模,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层次,这应该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

在幼教师资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说与做的脱节一直是培养机构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在师范教育中,学生接受的往往是脱离具体地域条件和文化背景的抽象概念,学生的学习停留在学习教材、听教师讲课和应付考试上。〔5〕 许多刚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往往会抱怨“学校学的东西没有用”,“工作是另外一回事”。这是导致新教师适应工作时间长、教育能力起点低的原因之一。另外,许多在职教师参加各种研讨会、报告会的积极性非常高,他们通过这种途径虽然接受了信息,开阔了思路,但是这种学习对他们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促进通常是低效的,因为他们无法将学到的理论或经验迁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不少幼儿园教师表现出对教育理念的“虚知”现象,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幼教师资培养机构应该认真研究,采取切实有效的培训模式,如案例培训模式、导师制培训模式等,大力提倡基于真实情景和问题解决的“园本培训”,提高教师在真实情景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厅2005年统计资料〔R〕.2005.

〔2〕浙江省《幼儿园课程指导》委员会.浙江省幼儿园课程指导教师资料手册:语言〔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02.

〔3〕李辉.美英及我国台港地区和内地幼教改革述评〔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2).

〔4〕陈德枝,秦金亮.两省区幼儿园教师现状抽样调查与分析〔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7-8).

〔5〕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A Survey and Analysis on Teaching Ability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

Zhu Lili

幼儿园设计论文例6

一、文献综述

20世纪,教师专业化作为一股强大的思潮席卷全球,极大地推动了各国幼儿教师教育新理念和新制度的建立,幼儿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促进幼儿教师教育发展和推动幼儿教师教育改革的成功方略。在我国,幼儿教师专业化也推动了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关于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客观规律研究大都集中在对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策略以及职后培训方式的研究。

一个幼儿教师的职前、职中、职后都需要不断地“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用“行动”“实践”为平台,将书本的、外显的、公共性的知识通过实践性反思转化为内在的、高度个性化、经验化的个人知识,幼儿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一种自主的、情境化的、具有个性特征的智慧经验的体现。由此看来,把好实践能力培养关,才能确保学生在未来的准入、考核、工作等方面能持续发展。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这几年,《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012年,以下简称《专业标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年,以下简称《指南》)、《幼儿园工作规程》(2016年,以下简称《规程》)等新的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的出台,对幼儿园的教学产生了新的挑战,与幼儿园课程实施密切相关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更是成为师范院校教师们备加关注和探究的课题。《专业标准》把“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作为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之一,其中就包括“教育活动的设计”能力,全国不少省市的幼儿教师国家编制招考更把“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不仅幼儿教师教育培养院校重视这一能力的训练,幼儿园更加重视,因为以“教育活动设计”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是幼儿园新入职教师顺利渡过“适应期”的最佳选择。

如何以学生为本,参加实践,教学研讨,系统引领,全程体验,在有限时间内、最有效地引导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积淀丰富的教学经验,缩短其就业后的适应期,为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石,这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活动设计”课程是各个层次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承担了传递 3~6 岁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基本任务。这门课程的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挺高,教师不仅要有关于活动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对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教学非常熟悉。

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提升是幼儿园师资建设的核心任务。纵观历年来的各种教师专业成长研究发现,对幼儿教师职前与职后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比较研究甚少。一直以来,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教育规律不是“知识模式”,就是“技能模式”,而且都是坐在教室里上课或者讲座的形式居多。从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职前培养)以及幼儿园教师参与的各种职后培训就可见一斑。因此,该课题研究可以弥补这一缺憾。

二、研究假设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教师职前与职后教育活动设计能力比较研究,旨在从教育全实践的角度探寻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客观规律。有如下两方面的假设:

(1)职前幼儿教师(师范院校在读学前教育专业大专学生)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可能会超越职后幼儿教师(幼儿园在职教师)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

(2)同一名幼儿教师,在职前与职后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提高,不一定就要成长在公办园中。

(二)现状调查

我国幼教师资质量不高,幼儿园教师职前学历层次普遍比大部分国家和地区要低,培养职前幼儿教师的师资力量也比较弱,很多都是非专业师资力量改行来任教。职后培训虽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国培”和“省培”,但多人集体听讲座的形式,只能是扩展视野还可以,真正有效提高每一位职后幼儿教师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恐怕还要打个问号。实际工作中,职后幼儿教师依赖现成的《教师指导用书》中设计好的教育活动设计方案居多。不管是职前还是职后幼儿教师,教育活动设计能力均堪忧。

职前幼儿教师一般采用“理论阐述+案例分析+方法提炼+演练实践”的模式, 借助案例,来学习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结合《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技能性和实践性特点,在每个内容的教学中,穿插渗透展示相应专业技能技巧小环节,如讲故事、朗诵儿歌(儿童诗)、情境表演、弹琴、唱歌、跳舞、拍节奏、喊口令、学做模仿操等专业技能,并根据教育活动设计内容进行穿插渗透展示。

大多数师范院校在培养职前幼儿教师时,会在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注意与一线幼儿园紧密联系,增加学生去幼儿园见习的频率及时间,突出学以致用,跟踪指导。关注见习后学生设计的教育活动方案,并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汇报、研讨,及时提升学生教育活动的设计能力。在学生的顶岗实习中明确授课要求,即以不同类型活动课程的形式设计并完成每一节课。

职后幼儿教师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也不容乐观。从最近一次的幼儿园特级教师评选现场来看,在规定的45分钟内进行教育活动设计并展开说课,几乎没有出彩的教学设计内容,整体水平偏低,作为特级教师在教学方面还要起引领作用,令人堪忧。但是,在全省幼儿园教学能手比赛的现场,能看到高质量的教育活动设计,看来给的时间充裕,教师集体研究,领导重视,教研共同体多次磨课,还是有利于职后幼儿教师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提高的。

职后幼儿教师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提升,从国培情况看,主要有这么一些方式:

1.观摩交流、集中研讨

安排职后幼儿教师置换到示范园跟岗学习,或由示范园的优秀教师以讲授的方式传授教学经验,建立城乡幼儿教师交流制度。

在加强实践能力培训的同时,着眼于观念转变和理念更新,实现示范课―听课―评课相结合的园本教研机制,以此方式提升职后幼儿教师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

2.学术报告、专题讲座

听取专家讲座和优秀一线教师主题报告、讲座等方式的理论,与专家交流、案例分析(主题式视频切片)、主题研讨、设计教案、撰写教学论文、模拟上课等方式获得参与式体验和实际问题操作与解答,以此帮助职后幼儿教师拓展视野、提高教育活动设计的技能和素质。

3.课例研究、能力发展

两个以上的学员为一个小组,确定教学内容、备课、授课、评课和反思、修改教案,用修改了的教案在另一班授课、进一步评价和反思、分享结果。课例研究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思考与体验,提倡教师的研究回归本原,关注实践问题的解决,它以行动研究为首选方法,以课堂为研究的主要场所,以实践反思为主要特征,以指导教育实践获取策略知识、促进专业成长为首要目标。这种实践性强、重互动、成本低、易操作的特点恰好能够适应幼儿园教学和教研的特点,通过将课例研究引入幼儿园,可快速解决当前职后幼儿教师教育活动设计中遇到的问题。

4.实践教学、现场诊断

为每位职后幼儿教师提供三种形式的真实课堂实践教学:第一,对每位职后幼儿教师进行课堂话语表达、教师反馈、学习策略指导、启发式教学、课堂导入、教师提问等教学技能的微格训练。第二,每位职后幼儿教师必须参与由“设计、试讲、评课、再讲、再评”等环节构成的“一课三反思”教学实践活动。第三,每位职后幼儿教师须参与现场说课一次,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现场诊断和评选优秀教学设计。

5. 脱产研修、顶岗实习

“幼教国培计划”中,“农村幼儿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是培训的重点之一,其模式是组织支教教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到农村幼儿园支教、顶岗实习,置换出农村幼儿骨干教师到培训院校进行为期3~6个月的脱产研修,提高幼儿教师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示范引领学前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

但是,以上这些方式大都是短期的多,开阔视野还可以,回到原位后基本上就抛之脑后了,没有一个长期机制来保证职后幼儿教师教学活动设计能力的提升。“置换脱产研修”也并没有给职前幼儿教师带来多大的收获,有的偏远农村一所幼儿园就1名园长和1名幼儿教师,在职幼儿教师来学习了,留职前幼儿教师1人顶岗,没人指点,教育活动设计能力可想而知。

(三)课题研究之背景与目的

1.课题研究之背景

前期在做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一五”课题2006年度项目子课题《以分享阅读为载体促进教师成长研究》时,就已经对幼儿园在职教师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进行过研究,该课题研究主要从成长途径、园本教研、指导作用三个层面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同时提出5条专家引领的策略:专题讲座,让理论引领分享阅读教师专业成长;教学现场指导,让实践引领分享阅读教师专业成长;反思实践,让磨课引领分享阅读教师专业成长;分层引领,促进不同职场生涯阶段的分享阅读教师专业成长;网络教研,让交流引领分享阅读教师专业成长。这些研究结果都对本课题研究有借鉴作用。

除此之外,师范院校的在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通过“幼儿园活动设计”、“游戏理论”、“学前教育学”等专业课程也尝试了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设计,研究者都对此进行了追踪研究。1995年师范院校为职前幼儿教师开设了“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的课程,本课题的研究者中有一直任教此课程的教师,发现单凭关于“教育活动设计”的上课拿学分,是不足以培养幼儿教师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而且在学习中,“方法”和“内容”的学习往往是分开的,理论的学习无法跟实践结合,学生无法就此建立起教育活动设计的基础。

2.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从教育全实践的角度(比如“走园活动”,幼儿教师职前与职后的联合研究活动)探寻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客观规律,做好幼儿教师职前与职后教育活动设计能力一体化、连续性培养。通过工作现场的实践反思,统领知识与能力,在有限时间内、最有效地引导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积淀丰富的教学经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缩短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适应期,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同时,增强师范院校与幼儿园之间的“校园共育”的合力,共同促进幼儿教师职前与职后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提升。

三、理论基础

(一)“全实践”理念

在教师专业发展大背景下,实践能力无疑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必备能力。在“全实践”理念指引下,将有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各个实践环节有机整合,通过工作现场的实践反思,统领知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缩短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适应期,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幼儿教师职前与职后教育活动设计能力比较研究,就是要在这种“全实践”理念的理论基础上进行。

(二)教育生态理论

本课题研究以生态学的视角,以教育生态理论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自觉运用联系的原理、共生的原理,直面教育热点问题,对幼儿教师职前与职后教育活动设计能力比较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同时,增强师范院校与幼儿园之间的“校园共育”的合力,共同探究。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质的研究方法,以研究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工具,深入活动现场观察,同时与职前幼儿教师、职后幼儿教师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她们进行教育活动设计的思路。研究者亲临现场,在自然情境下,采用现场观摩教学活动、拍摄、拍照、查阅教育活动设计方案、实验、访问等多种方法收集第一手资料,汲取有启发意义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尽可能地深入了解幼儿教师职前与职后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从当事人的视角理解并进行意义建构。主要两种研究方法如下:

(一)行动研究法

本研究自始至终主要采取此方法,在若干公办园和民办园开展行动研究,充分发挥各个层次研究人员的研究主体作用,在真实的教学情景中,引导师范院校在读学前教育专业大专学生与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实践、反思,从而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二)实验法

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在幼儿园进行教学实验,对幼儿教师职前与职后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进行比较、实践检验,探究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主要选取了52名职后幼儿教师(在公办园任教的有25人,在民办园任教的有27人)作为问卷调查对象,其中实验追踪7人从“职前”(师范大专生)到“职后”(民办园3人,公办园4个)。职前幼儿教师就是师范学校正在学习“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这门课程的在校生。

五、研究路线

本课题研究从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分七个阶段进行,具体安排如下:

(一)第一阶段的实施方案

第一阶段(2014.1.~2014.2.):搜集资料,准备研究的方案。

1.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框架的建立。

先行研究的研读,有助于弄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从而能更好地思考本研究的目的,阐释本研究的意义所在。因此,有必要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同时建立研究框架,才能有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调查表格的设计

本研究中的调查表格是结合本研究的实际需要,了解幼儿教师职前与职后的专业素质情况和个人成长信息,自制调查表格,要求相关被研究人员――师范院校在读学前教育专业大专学生、幼儿园在职教师(包括公办园和民办园)填写电子表格,并保存以备后用。

(二)第二阶段的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14.3~2014.6):进行方案第一阶段的实施,实践检验师范院校在读学前教育专业大专学生与公办园幼儿教师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

质的研究方法必须有足够的资料支持。它要求研究者必须为研究结果中的每一个结论提供足够的资料证据,不能只是列出几条结论或理论。这些资料必须从原始资料中提取,并被原汁原味地呈现。因此,本课题研究通过实地拍摄、实践检验和访谈等方式收集资料,期望能“让事实自己说话”,更为详尽真实地探寻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客观规律。

(三)第三阶段的实施方案

第三阶段(2014.7.~2014.8.):实施后的反思,调整下一步研究方案。

条分缕析方案第一阶段的实施情况,围绕教育活动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疑惑,通过反思,在探究中解决问题,使幼儿教师专业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同时也注重引导职前与职后幼儿教师对教学背后的理念进行敲打,使幼儿教师的实践智慧和理论素养和谐发展。最后,调整下一步研究方案。

(四)第四阶段的实施方案

第四阶段(2014.9.~2015.2.):选取若干名准幼儿教师,组织方案第二阶段的实施,分别在公办园、民办园进行职前与职后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比较研究。

(五)第五阶段的实施方案

第五阶段(2015.3.~2015.6.):组织第三阶段的实施,比较研究师范院校在读学前教育专业大专学生与民办园幼儿教师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

(六)第六阶段的实施方案

第六阶段(2015.7.~2015.9.):实施后的反思,分析结果,撰写论文,整理资料,准备结题工作。

(七)第七阶段的实施方案

第七阶段(2015.10.~2016.1.):完善结题报告,完成本课题研究。

六、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内容进行研究:

(一)理论研究

从教育实践的角度探究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

(二)实证研究

(1)同一名幼儿教师,在职前与职后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比较研究。

(2)师范院校在读学前教育专业大专学生与幼儿园在职教师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比较研究。

(3)上述这两种比较,分别在公办园和民办园中实践检验,探究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

七、研究结论

(一)理论研究

从教育实践的角度探究幼儿教师教学设计方面的专业成长规律。

在教师专业发展大背景下,实践能力无疑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必备能力。在“全实践”理念指引下,职前幼儿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各个环节有机整合,通过工作现场的实践反思,统领知识与能力,缩短职前幼儿教师在未来工作中的适应期,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幼儿教师职前与职后教育活动设计能力比较研究,就是要在这种“全实践”理念的理论基础上进行,从教育实践的角度探究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

此外,也可以从生态学的视角,以教育生态理论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自觉运用联系的原理、共生的原理,直面教育热点问题,对幼儿教师职前与职后教育活动设计能力比较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同时,增强师范院校与幼儿园之间的“校园共育”的合力,共同探究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

(1)在这个研究过程中,可能有一些因素在起着作用。既有外部因素(幼儿园的园所文化、园本教研氛围、引领专家、教学成长环境等),也有内部因素(个人素质,包括个性特点、经验积累、个人的教学基本功、个人的钻研精神和创新能力等)。

(2)专家引领是加速器。如果专家引领到位,通过真实课堂、现场诊断、名师示范、观摩实践等形式,及时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形成多元化的实践智慧,组织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和游戏活动,加上个人的基本功、钻研精神和创新能力较强,职前与职后幼儿教师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专业成长速度都会加快。

(3)如果园本教研氛围浓厚、教学成长环境良好,加上个人素质优秀,即使在民办园中,同一名幼儿教师,无论是职前,还是职后,她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能力都可以得到快速提高,不亚于在公办园中成长的幼儿教师。

(4)职前幼儿教师(师范院校在读学前教育专业大专学生)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有的会超越职后幼儿教师(幼儿园在职教师)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原因是,在校学生只接触游戏化的教育活动设计的训练,而在职幼儿教师会受到社会上“小学化”幼儿园教学的影响,虽然教育部三令五申要求幼儿园不能“小学化”、“成人化”,但短期内很难解决已经根深蒂固的教学习惯,从而影响职后幼儿教师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发展。

(二)实证研究

1.同一名幼儿教师,在职前与职后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比较研究

(1)在公办园中,同一名幼儿教师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能力,“职后”明显比“职前”更强。因为,职后幼儿教师必须经过严格的国家编制招聘考试这一大关,迫于考试压力,比职前更勤奋努力,报相关辅导班刻苦学习,学习动力明显增强,重新好好掌握了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知识。考进公办园后,获取教育活动设计经验的途径主要通过园本教研活动(问卷调查中该途径占92%),园长给予教学比赛的机会又多,因此教育活动设计的能力也得到了迅速提升。

(2)相比较在民办园中,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受“小学化”、“成人化”教学的影响,同一名幼儿教师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能力,“职后”明显比“职前”更差;二是如果民办园园长重视先进的教学理念,注重职后培养(问卷调查中,“在职培训”途径占25.93%,“园本教研活动”途径占37.04%),加上原本的通过“师范类教育课程”途径(占25.93%)获得的,那么,同一名幼儿教师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能力,“职后”明显比“职前”更强。

2.师范院校在读学前教育专业大专学生与幼儿园在职教师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比较研究

在教师教态、教学语言、教案书写、教学目标表述、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运用、教学过程严谨、组织实施、指导环节、幼儿发展评价、教学反思和提问有效性方面的比较:职后胜过职前幼儿教师。

但是在教学设计思路创新、集体研讨、运用游戏的技巧、教学过程活跃方面,师范院校在读学前教育专业大专学生并不亚于幼儿园在职教师。

3.上述这两种比较,分别在公办园和民办园中实践检验,研究结果发现

(1)“在设计哪一种方式的教育活动感到较有难度?”方面,在“集体教学活动”设计方面,民办园48.15%和公办园80%的职后幼儿教师都感到较有难度;其次就是区角活动设计,民办园37.04%、公办园12%的职后幼儿教师感到有难度;感到设计有难度的还有节日活动,民办园占3.7%,公办园占4%;民办园11.11%的职后教师对“生活活动”设计感到有难度,公办园4%的职后教师还对“游戏活动”设计感到有难度。而职前在校生面对这些都有难度,都在学习摸索中。

(2)“团队合作方式”与“职前、职后幼儿教师携手实践”均能提升职前、职后幼儿教师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

本研究中,以幼儿园多元智能实践课程的教学和奥尔夫音乐教学作为实验,前者用“团队合作方式”,后者采用“职前、职后幼儿教师携手实践”方式。

前者,每5名职前幼儿教师组成一个团队,分别从课题解析、无生上课(主要试教者与配合助教者一起完成)、弹唱与多媒体课件操作、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分工合作,用幼儿园多元智能实践课程的五大领域教学进行试验。

后者由师范学校教师带队,开展“走园活动”,每周固定时间带领职前幼儿教师到实验园,实验园也固定职后幼儿教师,一起探讨研究奥尔夫音乐教学设计。

结果发现,这两种方式均能提升职前、职后幼儿教师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

(3)专家引领的策略在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中很重要:专家专题讲座,让理论引领职前和职后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专家教学现场指导,让实践引领职前和职后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专家启发反思实践,让磨课引领职前和职后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专家网络教研,让交流引领职前和职后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专家分层引领,促进不同职场生涯阶段的幼儿教师专业成长。

(4)幼儿园对教育活动设计的重视情况方面,公办园经常培训或定期举行教育活动设计竞赛;民办园各类培训虽然多,但举行教育活动设计竞赛比较少。这样就很明显,职前幼儿教师进入工作现场后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提升,在公办园会发展得更快一些。

民办园77.78%的职后幼儿教师认为,“参加教育活动设计系统的货真价实的培训”,对提高教育活动设计水平最重要。公办园80%的职后幼儿教师认为,“提高幼儿教师对教育活动设计的认识” 最重要,公办园40%的职后幼儿教师还认为,“参加教育活动设计系统的货真价实的培训”也重要。

关于“幼儿教师的教学设计”,公办园和民办园的职后幼儿教师观点一致,都认为主要应该由“教研组共同研究设计”,其次就是“借鉴专家的教学设计理论”,再次就是“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

关于教育活动设计,在民办园,77.78%的老师认为“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都起着重要作用”,其次是“平时的教学实践最为重要”。而在公办园,84%的老师认为“平时的教学实践最为重要”,其次才是“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都起着重要作用”。对于职前的幼儿教师,“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同等重要。

参考文献:

[1]秦金亮.“全实践”理念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整合课程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06,(1):47-51.

[2]朱丽丽.幼儿园教师教学活动设计能力调查[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6):33-35.

[3]周利文.“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课”案例教学初探[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2):24-26.

[4]王薇.从现代职业教育透视专业素养――学前教育本科生活动课程设计能力的培养[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5,(1):145-148.

[5]彭兵,谢苗苗.影响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09,(1O):47-50.

[6]沈一心.例谈幼儿园数学教学组织的有效性[J].早期教育,2012,(12):24-25.

[7]陈妍,姜勇,汪寒鹭.“反思”对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作用的个案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10,(2):37-40.

幼儿园设计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7-0086-04

一、引言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将“具有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作为幼儿教师应具备的“通识性知识”领域中的一项基本要求。幼儿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对幼儿园的信息化管理、教学、家园合作、科研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信息时代对幼儿教师的必然要求。

当前,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联络也越来越多地用到信息技术,如家园互动平台、育儿论坛、班级博客等。相对于传统的电话或接送时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使用信息化家园互动方式,提高了家园沟通的效率。同时,家园互动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家长教养知识的获取和教养经验的分享。

罗丽娟(2009)采用文献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和访谈法调查分析了幼儿园网站中家园互动栏目的开设、位置、形式、内容、点击、更新和效果。其研究结果表明:家园互动栏目开设率较低,家园沟通功能不够完善,幼儿园倾向于信息,家园互动不够重视。[1]贾静嫣(2011)通过幼儿园网站多方位展现幼儿园活动,让家长充分了解幼儿园,搭建家长与教师有效互动的沟通平台,利用网站与同行交流,提高工作效率,总结了近十年来幼儿园网站在家园互动中发挥的作用。[2]

通过对网络环境下家园互动平台已有研究成果的调研发现:研究集中于幼儿园家园互动平台的功能设计和平台开发,而关于“幼儿教师为什么采用家园互动平台”、“影响幼儿教师使用互动平台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更好地促进家园互动平台在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有效应用”研究较少。随着家园互动平台在幼儿园的应用日趋广泛,有必要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研究影响和制约家园互动平台使用效果的因素,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简称TAM)提供了一个分析和解释使用者对信息技术的采纳、接受情况和使用意愿的独特视角和有效途径。本文以幼儿园教师使用家园互动平台为对象,依据技术接受模型理论,构建幼儿教师家园互动平台接受模型,探讨分析影响幼儿园教师使用家园互动平台的内外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为家园互动平台在幼儿园的有效应用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与建议。

二、技术接受模型

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中,技术接受模型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技术接受理论之一,1986年Davis运用理理论研究用户对信息系统接受时首次提出了技术接受模型,用来解释说明用户对信息系统接受的决定性因素。技术接受模型提出信息技术是否被接受取决于两个主要的因素:(1)感知的有用性,反映使用者认为使用一个信息系统对其工作业绩提高的程度;(2)感知的易用性,反映使用者认为使用一个信息系统的容易程度。

技术接受模型认为使用行为由行为意向决定, 行为意向由想用的态度和感知的有用性共同决定, 想用的态度由感知的有用性和易用性共同决定, 感知的有用性由感知的易用性和外部变量共同决定, 感知的易用性由外部变量决定,如图1所示。外部变量主要有系统设计特征、用户特征、任务特征、开发或执行过程的本质、政策影响、组织结构等等,技术接受模型将内部信念、态度、意向和个人差异、环境约束、可控制的干扰因素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3]一种新技术在刚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时,必然会遭到各种阻力,这些阻力一方面来自人们对新生事物的陌生感,换言之就是对新生事物的有用性和易用性程度存在质疑及不信任;另一方面来自于人们自身的行为固着,不愿意改变原有的行为习惯。家园互动平台是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应用系统,它被幼儿园教师接受与使用的情况,技术接受模型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研究工具。它能够从感知有用性、易用性、使用态度和行为意向等方面分析影响家园互动平台应用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以此来解释幼儿教师对家园互动平台的接受力,以及这些因素之间如何作用,从而为有效推广和促进家园互动平台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服务。

Davis在创建应用TAM模型时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特定技术的使用是自愿的;二是使用者对特定技术有足够的认识和充足的时间,同时用户使用特定技术仅受个人意志控制,即当用户有使用意向时,使用行为不受其他限制。[4]幼儿教师作为组织中的一个人,行为会受到很多外界约束,如组织硬件设施、同事、幼儿家长等限制,因此,TAM有一定的局限性。经过对模型的修正扩展,Venkatesh和Davis等在综合TRA、TAM、TAM2、激励模型、计划行为理论、组合技术接受模型和计划行为理论的模型、计算机可用性模型、创新扩散理论以及社会认知理论等八个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UTAUT模型,如图2所示。[5]在UTAUT模型中,绩效预期、努力预期、社群影响和便利条件四个直接因素对用户接受和使用行为起决定作用,同时增加了性别、年龄、经验和自愿使用等四个约束变量起调节作用。绩效预期是个人相信使用某种信息技术有助于增强工作绩效的程度;努力预期是个人使用某种信息技术的难易程度;社群影响指个人行为受到周围群体和环境影响的程度;便利条件指个人相信组织或基础设施的存在支持信息技术使用的程度。[6]根据UTAUT模型,影响幼儿教师对家园互动平台是否接受的因素既有幼儿教师自身性别、年龄、以往经验,自愿性使用等,同时幼儿教师对使用家园互动平台能否提高工作效率的绩效预期,掌握平台使用功能需要多大程度的努力会影响幼儿教师对家园互动平台的接受,幼儿教师群体对家园互动平台的态度也会影响幼儿教师对家园互动平台的接受,而园方提供的基础设施,譬如个人电脑、网络基础设施是否便利等也会影响幼儿教师对家园互动平台的接受。

三、幼儿教师家园互动平台接受模型的框架

TAM的目的是用来解释或预测个体对信息技术的接受与使用情况,通过该模型可以了解外部变量对使用者内部信念(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使用态度与使用行为意愿的影响,以及对信息技术使用行为的影响,UTAUT模型是在整合早期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这种整合模型的方法提供了一个可以参照的模式。家园互动平台在幼儿园的推广使用,一般是由幼儿园管理者自上而下推进,是信息技术在一个组织系统内的使用,需要考虑组织、社会和文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同时幼儿教师个体的性别、年龄、信息技术能力、个人意愿等内部因素也会影响家园互动平台的使用。本研究在TAM与UTAUT模型基础上,结合幼儿园在推进家园互动平台的情况,构建了幼儿教师家园互动平台使用行为模型,如图3所示。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这个模型的核心要素,网络条件、幼儿教师工作电脑的配备,平台功能设计、幼儿园领导对家园互动使用的支持、同事群体的影响和幼儿家长对使用家园互动平台进行家校联系的支持作为外部因素,幼儿教师的性别、年龄、个人意愿、信息技术能力作为内部因素,幼儿教师对家园互动平台的使用与接受程度受到这些内外因素的影响,决定着幼儿教师使用家园互动平台的行为。

1.内部因素

幼儿教师对于家园互动平台易用性感知,受到教师性别、年龄、学历、文化背景、个人意愿、教学经验、已有信息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家园互动平台作为一种信息技术应用系统,幼儿教师在工作中对该类平台的使用态度各异。一部分老师积极接纳、热衷学习,作为个人日常教学的基本工具,其中有些老师在基本应用的基础上主动探索各种应用的可能性,不断创新使之成为展示个人教学能力的有力帮手。而还有一部分老师持有被动接受的态度,认为这些技术的使用是园方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工作的负担。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在接受信息技术方面往往呈现明显区别,一般来说年轻教师较易接受,而中老年教师偏向排斥。一种新的信息技术系统在开始使用的时候,对于具备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教师,更容易接受和使用,而缺乏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老师,往往有惧怕排斥心理,已有的教学经验也会影响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性别对信息技术的使用也有影响,在感知有用性方面,男性感知较强,女性对于易用性感知较强。[7]

2.外部因素

幼儿教师使用家园互动平台的目的往往源于工作需要,工作环境会影响幼儿教师对家园互动平台的接受与使用,外部因素分为硬件设施、人文环境和平台功能、政策支持,幼儿园网络设施、个人工作电脑的配置和平台功能特征都会影响幼儿教师对家园互动平台易用性的感知,园方领导的支持、同事社群的影响和幼儿家长对家园互动平台的支持与响应都会影响幼儿教师对家园互动平台有用性的感知,而幼儿园制定的与家园互动平台使用相关的政策,也会影响幼儿教师对于家园互动平台有用性的认识。[8]

3.核心要素

(1)感知易用性

家园互动平台的易用性是指幼儿教师感觉使用家园互动平台的难易程度,即教师在使用家园互动平台的过程中所付出的体力和脑力劳动的程度。如平台功能操作简单、快捷、容易熟练掌握等,家园互动平台的易用性是以教师在使用过程中所必须付出的工作量以及这些工作的难易程度为主要衡量指标的。

(2)感知有用性

家园互动平台的有用性是指幼儿教师认为使用家园互动平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使用家园互动平台可以更快地完成工作任务,增进幼儿家长的信任与亲密程度,有利于工作资料的积累,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家园互动平台有用性是以幼儿教师在使用时对其自身素质和工作效率助益的程度来衡量的,有用性的感知受到幼儿教师个人素质的影响。

四、模型应用研究设计

运用幼儿教师家园互动平台接受模型,可以预测和解释幼儿教师在工作中使用家园互动平台的情况,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笔者对幼儿教师家园互动平台接受模型的实证研究进行了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宁波市区及下属各县市区街道(乡镇)幼儿园在职教师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研究样本。

2.研究目标

研究影响幼儿教师使用家园互动平台的内外部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调研幼儿教师使用家园互动平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调整和改进家园互动平台在幼儿园应用状况的合理化建议。

3.研究概念界定

结合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对本研究相关概念做如下界定:

(1)感知有用性:幼儿教师认为使用家园互动平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强化工作能力,改进工作成效,有利于个人的专业发展。

(2)感知易用性:幼儿教师认为使用家园互动平台的容易程度,操作简单快捷,很快就能够熟练或灵活使用。

(3)使用态度:幼儿教师在工作中对待家园互动平台的态度,是积极肯定还是消极排斥。

(4)行为意图:幼儿教师在工作中产生了使用家园互动平台与家长进行交流和联系的想法和意图。

(5)使用行为:幼儿教师在工作中使用家园互动平台的方式、频度、时长和效果。

4.研究假设

根据文献调研以及对幼儿园现状的大概了解和分析,确定本研究的研究假设如下:

H1:外部因素与教师对家园互动平台有用性认识相关;

H2:外部因素与教师对家园互动平台易用性认识相关;

H3:教师对家园互动平台易用性的认识与有用性认识相关;

H4:教师对家园互动平台有用性的认识与使用态度相关;

H5:教师对家园互动平台易用性的认识与使用态度相关;

H6:教师个人内部因素与教师对家园互动平台易用性认识相关;

H7:教师个人内部因素与使用态度相关;

H8:教师对家园互动平台有用性的认识与行为意图相关;

H9:教师对家园互动平台使用态度与行为意图相关;

H10:教师对家园互动平台的行为意图与使用行为相关。

5.研究方法

本研究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了解幼儿教师基本情况基础上,对幼儿教师使用家园互动平台时,在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使用态度、行为意图、使用行为等方面开展调查,以量表的方式对各个参数设计不同的问题,量表的设计采用里克特量表七分制:很同意、同意、有点同意、中立、有点不同意、不同意、很不同意。例如:在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方面,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如表1所示。[9]

6.数据分析

使用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分别对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使用态度、行为意图、使用行为进行量化。根据数据结果,对问卷进行效度和信度分析,使用相关统计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

五、结束语

本研究以TAM模型为理论框架,构建了一个幼儿教师家园互动平台接受模型,分析了影响幼儿教师使用家园互动平台的内外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幼儿教师家园互动平台的实证研究实施方案,笔者将通过实证研究对模型各个因素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假设验证,运用幼儿教师家园互动平台接受模型,可以了解哪些因素在影响着家园互动平台在幼儿园的推广使用,幼儿教师在使用家园互动平台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家园互动平台的功能设计是否合理,幼儿教师在工作中使用最多的是哪些功能等,为改进和调整家园互动平台在幼儿园工作的使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我们有理由相信,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幼儿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家园互动平台必将在幼儿成长与培养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进一步加强该领域研究的层次和深度,对于我国幼儿教育信息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罗丽娟.幼儿园网站中“家园互动”栏目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5.

[2]贾静嫣.充分利用网站资源构筑家园互动平台[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20):100-101.

[3]Fred D Davis,Richard P Bagozzi,Paul R Warshaw.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J].Management Science,1989,35(8):982-1003.

[4]高峰.教育技术的接受和采纳:几个相关理论的采纳[J].开放教育研究,2009(12):37-41.

[5]Venkatesh,Michael G Morris,Gordon B Davis,et al.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Toward a Unified View[J].MIS Quarterly 2003,27(3):425-478.

[6]高芙蓉.信息技术接受模型研究的新进展[J].情报杂志,2010(6):170-176.

幼儿园设计论文例8

1、幼儿园建设的政策依据及建设标准

国家和地方大力支持幼儿园建设,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幼儿园建设的必要性有所阐述,并明确要加大政府投入,建设一批安全适用的幼儿园。《北京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年―2013年)》提出:“市、区(县)3年投入近50亿元,规划建设并改扩建769所幼儿园,增加学位7.5万个。”《北京市幼儿园、托儿所办园、所条件标准》(京教学前[1996]003号)(以下简称“96标准”)对园(所)工作人员配备、园(所)房舍规划面积定额、玩教具配备、保健室医疗卫生器械配备及办公家具设备配备等五个方面的办园(所)条件标准作了规定,把办园(所)条件分为基本、一般、较高三个层次。“96标准”可作为各级政府和部门举办托幼儿园所,改善办园(所)条件的依据。幼儿园建设得以顺利进行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建设规模要合理,所以对幼儿园建设规模控制合理分析便成为幼儿园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重中之重。

2、幼儿园建设规模控制合理分析

本文以北京的未来科技城第一幼儿园建设工程为例,阐述对幼儿园建设规模控制的合理分析。项目概况:未来科技城第一幼儿园位于昌平区未来科技城南区C-90地块,公办全日制幼儿园,总用地面积5200m2,总建筑面积5236m2。

(1)建设规模预测及合理性分析

建设规模一般是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规定的全部设计生产能力、效益或投资总规模,亦称生产规模。详细来说,主要是包含工程概况的相关数据,比如:建筑面积、层数、层高、结构类型、使用用途、占地面积等。幼儿园建设规模控制合理分析,主要依据幼儿园相关建设标准中各项指标并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对幼儿园建设规模进行测算控制,当设计规模超过了测算规模,就应通过调整并优化设计方案来使建设规模更加合理。

对幼儿园项目进行规模分析主要从办园规模、用地规模、建筑规模等方面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幼儿园办园规模主要包括幼儿园招收幼儿数和班级规模。招收幼儿数的预测,根据幼儿园所在地相关规划、幼儿园服务范围、当地规划部门对该地区幼儿园招生规模的规划要求等方面综合考虑。例如未来科技城第一幼儿园的办园规模主要依据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关于调整未来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批复》(市规函[2011]1213号)、《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市规发[2006]384号)并结合幼儿园的服务人群和数量进行预测的,测算出未来科技城第一幼儿园招生数为360人,每班容纳30人,共设置12个班。设计方案中设置12个班,可容纳幼儿数是360人,与测算规模一致,则设计方案中幼儿园办园规模合理。

2)用地规模预测包括总用地规模测算和室外活动场地规模测算,预测依据为当地的幼儿园建设标准。当设计方案中用地规模不高于测算值即为合理,若高于测算值,则设计方案应进一步优化。例如北京地区的“96标准”中“一般标准”建设用地定额为生均面积14m2,其中室外活动场地生均面积4m2;“较高标准”用地规模定额标准为生均面积15m2,其中室外活动场地生均面积5m2。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关于调整未来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批复》(市规函[2011]1213号)中对未来科技城第一幼儿园规划用地面积是5200m2,生均面积14.44m2,介于一般标准和较高标准之间,但通过方案设计的优化,可实现“较高标准”的设计要求;室外庭院设置活动场地共计1800m2、每生5m2,符合“较高标准”设计要求。因此用地规模基本合理。

3)建筑规模的测算及合理性分析主要依据为当地的幼儿园建设标准及幼儿园本身的实际需求,包括对当地幼儿园建设标准范围内、外(简称为“标准内”、“标准外”)的建设规模进行测算分析。

在幼儿园建设标准中,建筑面积是根据使用面积除以换算系数得来的,每个功能用房使用面积有标准量,方案设计中幼儿园的“标准内”用房使用面积不应超过这个标准量,但根据幼儿园本身的实际需求或是某些特殊原因超过标准量也是可以的。例如,根据北京地区的“96标准”中“较高标准”测算出:“12班”使用面积是2441m2,综合面积系数为0.63,建筑面积是3873m2;未来科技城第一幼儿园方案设计中“标准内”功能用房的使用面积总计2441m2,建筑面积为3873m2,不高于测算的建筑规模,则方案设计中建筑规模合理。

“标准外”用房建筑规模可依据幼儿园其他的相关的标准、规范、国内某些起示范作用的幼儿园对此类用房的设置标准、地方规划部门对具体幼儿园的用房规模的相关说明等来进行测算及合理性分析,某些用房也可根据幼儿园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例如,未来科技城第一幼儿园“标准外”用房中“洗衣房建筑面积24m2,洗衣房使用面积为16.8m2”,在《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JGJ 39-87)中“大型规模”可设置洗衣房最小使用面积15m2,则方案中对洗衣房的设置合理;“标准外”用房中设置了“专用教室”,北京师范大学与国际接轨创办示范幼儿园的标准模式之一是设置不同功能的专业教室,未来科技城第一幼儿园延续北京师范大学建园标准和教育模式,所以未来科技城第一幼儿园设置“专用教室”合理;“标准外”用房中设置“配电室和消防控制室”,配电室是和消防控制室是幼儿园必备的功能用房,所以方案中对配电室和消防控制室的设置是合理的。

3、结 语

目前,大多数幼儿园建设项目的通常是根据业主要求进行方案设计,在设计时忽略了对建设规模的预测,从而出现了设计规模超过标准规定、功能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因此在方案设计时对建设规模进行预测是避免这些问题出现的有效途径。本文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幼儿园建设规模进行控制分析,促进设计方案进一步优化调整,使幼儿园建设规模更加合理,希望这种分析方法对其他幼儿园建设项目建设规模控制的合理分析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考试教材编写委员会《工程咨询概论》(2012年版)中国计划出版社 2012年;

幼儿园设计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11-0019-04

国培计划是指专门为基础教育教师设计的部级培训计划,包括对幼儿园教师的培训。该计划于2009年提出,2010年正式实施,中央财政配套投入专项资金作为保障。国培计划是我国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首个出台实施的重大项目,〔1〕为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简称四川幼专)2011年通过竞标承担了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培训”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的“国培”工作,共培训了来自四川绵阳、德阳、广元、遂宁、巴中五地的320名教师。笔者是项目申报和培训成员,对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实施部级培训有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培训方案制订前的调研

参加四川省2011年转岗培训的教师来自乡镇中心幼儿园、乡镇小学附设学前班或幼儿园和当地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这里所指的转岗教师是指农村幼儿园新入职的尚未从事过学前教育的教师和非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毕业生。

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根据转岗教师的特点,设计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培训方案极其重要。为此,四川幼专成立了相应的专家团队,并专程到所在辖区江油市的3所乡镇民办幼儿园和3所农村小学附设幼儿园进行调研,调研内容主要包括办园规模、师资条件、职后培训、教学管理、经费来源等几个方面,发现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一)办园不规范,运营不合理

1.园所条件简陋

本次调研对象中有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公办园的经费靠政府供给,条件尚可;民办园的经费自筹,条件相当简陋。这些民办园的园舍都是租借的廉价民房,普遍低矮潮湿,采光和通风条件极差,连幼儿专用的饮水和洗手、入厕等基本设施都缺乏,更别提玩具、图书和多媒体设备了。很多转岗教师正是来自于这样的幼儿园的。

2.运营不合理

当下,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但一些教育主管部门缺乏对资源的整体规划和统筹安排,导致了相关资源的极大浪费,例如,由于农村地区居住分散,幼儿园收费较低,生源也较少,因此大多为村办园,规模普遍较小。但有一所小学附设的幼儿园有一幢四层楼房,却只有66名幼儿就读。一方面资源浪费极大,另一方面办园者收益甚微,因此办园者在师资、教学设备等方面能减则减,久而久之,幼儿园运营越来越不合理,当地的学前教育发展也因此整体滞后。

(二)师资条件差,缺乏专业性

1.教师学历层次偏低,专业不对口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某民办园有近200名幼儿,却只有5名专职教师。就这5名教师而言,2名是中师毕业的,2名是本地职高非师范专业毕业的,剩下1名是普通高中毕业生。可见,该园没有一位教师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这些教师不但专业不对口,学历水平也较低,平时更缺乏学习培训机会,保教质量可想而知。

2.办学不规范,“小学化”倾向严重

调研发现,绝大多数幼儿园尤其是民办园,都因缺乏合格的师资和专业的管理,出现了明显的市场化特征和“小学化”倾向。有的幼儿园直接以赢利为目的,教学内容根据家长的需求设置。在当地农村,留守儿童日渐增多,作为主要照看人的祖辈父母基本不懂学前教育,大多希望孩子上幼儿园能学写字、做算术。为了迎合这样的要求,当地多数幼儿园从小班开始,即以小学的授课方式教孩子学拼音和数学,有的幼儿园还给孩子布置家庭作业,完全违背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方式的幼儿教育规律。

二、培训方案的制订

培训方案的优劣直接影响转岗教师的培训质量。在充分总结分析调研的前提下,四川幼专培训团成员与本地省级示范园园长一起讨论制定了转岗教师的培训方案。

(一)科学确定培训目标

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和实施国培计划的要求以及转岗教师的特点,我们确定的项目培训总体目标是:对从事农村幼儿园教育的非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型的15天培训,以增强这类幼儿园教师的岗位适应性,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念、认同幼儿园教师职业并尽可能掌握科学的幼儿保教方法,从而提高其保教能力和水平。

(二)合理设置培训课程

转岗教师培训课程的设置严格遵循以下原则:以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发展需求、幼儿园的发展规划以及四川幼专可以利用的资源为依据;在培训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强调相关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重要性、常用性。〔2〕

重要性是指有些知识和技能虽然不一定是常用的,但非懂不可。如有关幼儿教育的基本理念、幼儿的安全防卫知识和技能等。

常用性是指这些知识和技能会经常用到,并且学习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对日后的继续学习有积极意义,如农村幼儿园游戏的组织及其材料的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为此,我们设置的课程内容涉及师德及人文修养、基础理论、专业能力、教学实践等四个方面。

1.师德及人文修养课程

转岗教师大多是非师范专业毕业,基本没有学习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方面的课程,相应的人文修养也很欠缺,因此,与此相关的内容就成为培训的首要内容。鉴于此,相关培训课程内容包括幼教法规、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内容,以期提高转岗教师的师德及人文修养。〔3〕

2.学前教育基础理论课程

转岗教师大多缺乏学前教育基础理论知识。为此,我们采取必修课形式,要求这些教师参加有关幼儿心理及教育基本理论的学习,以保证他们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课程设置包括教育学原理、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等方面内容。为了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将上述学科内容细化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幼儿园工作规程》解读、农村幼儿园游戏的组织及其材料的开发利用、农村幼儿园课程的开发与整合、农村幼儿园环境创设、留守幼儿的家庭教养、农村幼儿园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艺术、农村幼儿园的安全工作等。

3.专业能力课程

专业能力具体包括教学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4〕是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转岗教师专业能力参差不齐。为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将培训对象分为师范生(以前从事过小学、初中教学的转岗教师)与非师范生(初高中学历、非师范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两类。在通识课程的设置上充分考虑两类培训对象的特点与需求,各有侧重地确定课程与课时。对于“师范生”,主要加强其学前教育实践能力的培训;对于“非师范生”,则侧重于帮助其获得理解幼儿教育课程、设计活动等方面能力的培训。

4.教学实践课程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本然的统一,教师唯有将所学理论付诸实践,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专业水平。因此,教育实践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外化表现。从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来看,国培计划最终的价值就在于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5〕

为提高转岗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我们设计的相关培训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与家长沟通的策略、具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创设、教玩具制作、乡土游戏开发、专题学习与案例研讨、领域教学实践、在岗实践等。此外,我们在培训中还设置了一日生活活动组织、五大领域活动组织、幼儿园教师专业技能、一日游戏、户外活动组织等内容。

(三)灵活选取培训方式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农村转岗教师由于专业素养较低,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对课堂讲授式培训较难接受。为此,我们尽可能避免程式化培训方式,强调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建立学习共同体。为此,我们灵活采取问题研讨、案例剖析、现场观摩、实践操作、经验分享、专家讲座、学员论坛等培训方式,以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提高培训质量。

三、培训方案的实施与评估

(一)培训方案的实施

1.打造具有宽广视野的省内外培训专家团队

为确保培训团队的学术水准,有效促进转岗教师的专业成长,拓展他们的知识与学科视野,我们特聘请了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多位知名教授为客座教授,指导我校培训方案的制订,并为学员开设专题讲座。

2.组织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本地培训专家团队

为有效提升培训对象的教育实践能力,确保培训质量,我们精心打造了一支具有一定专业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本地培训专家团队。该团队包括两部分成员:一是四川幼专多年来担当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工作的、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二是本地省级示范幼儿园的园长(均为幼教高级教师)。这支队伍既参与培训方案的讨论制订,也参与对转岗教师的培训。

3.较为有效的教学管理

为提高学员自主学习与管理的能力,我们在培训班建立了班委会,由班长、学习委员和生活文艺委员组成。我们还以组为常规活动单位,每组选出愿为大家服务的教师作为组长,与班委会一起组织和带领本组成员完成培训任务。

在班务管理方面,培训班实行双班主任制,即一个培训班配备一名学科专家为教学班主任,重点指导学员的专业学习与实践,另配一名工作人员为生活班主任,重点为学员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并提供全程跟踪服务。

另外,为切实提高转岗教师的专业技能,我们推出了“小导师制”管理模式,即选拨本校学前教育专业高年级大专班的优秀学生担任每个小组的小导师,负责组织和指导该组学员参加各种技能培训,以帮助转岗教师提高相应的教学技能水平。〔6〕

(二)培训评估

为考察培训效果,我们采用了多种方式对学员进行考核评估。如:即时评估,让学员现场展示基本技能;结业总结设计,在培训结束时,让每位学员写一份1000字左右的反思性总结报告;成效评估,通过调查问卷或访谈等对培训成效进行跟踪了解。

对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的培训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事关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事关农村幼儿教育的质量。“国培计划”刚刚开始,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的有关精神,我们需要建设一个完善的培训体系,这将有助于切实促进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的专业发展。〔7〕

参考文献:

〔1〕朱旭东.论“国培计划”的价值〔J〕.教师教育研究,2010,(6):3-8.

〔2〕高闰青.“国培计划”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培训体系的构建〔J〕.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2011,(3):75-79.

〔3〕朱新卓.“教师专业发展”观批判〔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8):32-36.

〔4〕王攀峰.论教师的专业素养〔J〕.成人高等教育,2007,(4):24-26.

幼儿园设计论文例10

张雪门,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他提出了许多关于幼儿的教育思想,他对幼儿教育的研究主要从幼稚园的课程入手的,张雪门以“直接经验论”为基础,建构了幼稚园课程的基本结构,这不仅为当时幼稚园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参考,也为我国现代幼儿园课程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一、张雪门幼儿园课程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幼稚园课程的界定及其组织

幼稚园课程是什么?张雪门指出,“幼稚园课程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做而又喜欢做的经验的预备。”①张雪门关在定义中,规定了幼稚园课程的对象、内容,并且指出幼稚园课程的内容应该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强调幼稚园课程的内容应关注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活动的主动性。

关于如何组织幼稚园课程,张雪门认为,“一方须顾到社会意义的重要,他方面须能满足个体发达期中的要求。”②他认为教育内容的选择不仅要考虑社会现实的需要,也应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将儿童与社会联系起来。在选择幼稚园课程内容时要遵循社会需要和儿童特点相结合的原则去,也就是说幼稚园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应以幼儿本位为基础,以社会需要为前提。他主张按课程标准来确定幼儿的活动内容。课程的内容要与幼儿的生活发生联系,主要幼儿的兴趣与经验能力,同时也要给幼儿自由发展与创造的机会。

(二)幼稚园行为课程的内容

张雪门的幼稚园行为课程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和实用主义教育学观点为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批判封建传统教育方式,不断的进行发展与改变。关于行为课程的定义,张雪门认为,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③他认为这种课程“完全根据于生活,它从生活而来,从生活而开展,也从生活而结束,不像一般的完全限于教材的活动。”④

张雪门认为,幼稚园课程是为幼儿所设计和准备的,幼稚园教材是在幼稚园的时候幼儿生活的经验。其唯一的目的,为充实幼儿的生活,促进儿童健康活泼的发展。张雪门指出幼稚园课程应具有整体性、个体性和直接性三个方面的特点。根据幼稚园课程的特点,张雪门构建了幼稚园课程结构和相应的教育目标。认为行为课程主要包括游戏、自然、社会、工作与美术、故事和歌谣(言语与文学)、音乐、常识等方面组成,而每一方面又由不同的具体的内容组成。其最主要的就是儿童周围生活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能为儿童所接受并有助于其身心发展的各种经验。

张雪门认为幼稚园课程的组织与小学、中学和大学各级学校的课程不同,它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其特点有三:“第一,幼稚生对于自然和人事界没有分明的界限,他看宇宙间一切的一切,都是整个儿的;第二,在幼稚生的时期中.满足个体的需要.实甚于社会的希求;第三,幼稚园的课程,须根据于儿童自己直接的经验。”⑤

张雪门指出,行为课程以行为为中心,以设计为过程。重视“做”即行动的价值,提倡“做学教”相结合。认为“从行动中所得的认识,才是真实的知识;从行动中所发生的困难,才是真实的问题;从行动中所获得的胜利,才是真实的制驭环境的能力。”⑥张雪门引进了美国的设计教学法,并进行改进,将设计教学法运用到幼稚园课程的设计之中。行为课程的教学法应当是起于活动而终于活动的有计划的设计;根据设计精选有助儿童发展的自然而良好的行为,并进行指导;在进行中必须把握住远大而客观的标准,并注意劳动中亦须劳心的原则。行为课程教学法采取单元教学,即先根据幼儿的学习动机,决定学习目的,再根据目的估量行为的内容。

二、现代幼儿园课程发展的现状

课程体现了幼儿教育目的要求,它在培养目标和幼儿个体之间起着桥梁作用。我国的幼儿课程起大致可分为模仿阶段――由照搬日本到学习欧美和探索阶段――由模仿学习到探索实践两个阶段。在转变的过程中,我国的幼儿教育专家在不断的探索适合我国的幼儿园课程体系,不断的改进幼儿园课程实施标准。

现如今由于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国家对幼儿园课程进行了新的规定,而且各个幼儿园也在不断的开发各具特色的园本课程,发展适合幼儿自身发展特点的课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积累了大量的知识经验,幼儿自身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但是在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例如,农村幼儿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先进的课程理念,教师无法将先进的课程理念融入到本园之中;大班额幼儿教育之下,幼儿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幼儿,教师力不从心;保教分离;教育过程与教育目标不协调;有些活动流于形式,只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而已;小学化倾向严重等。在幼儿园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大多数幼儿园是以主题活动为主,并开设了一些个性化的课程,这些课程多数是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确定,并确定相应的教材后,教师自行设计课程目标、内容等。这些课程不会在课程表中体现出来,大多在幼儿离园后开设,相当于兴趣班。这类课程是幼儿自选,无固定教材,完全由教师自己根据所教授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课程目标、内容、进度等。

三、张雪门幼儿园课程思想对现代课程发展的启示

近几年幼儿教育得到了发展,幼儿园课程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问题,难以在实际的幼儿园活动中实施。张雪门的幼儿园课程理论,特别是他的行为课程思想简单易懂、具体形象,多数幼儿教师很容易接受的,并对现代幼儿园课程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幼儿园课程应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重视幼儿的直接经验

张雪门认为幼儿园课程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将教育生活化和生活教育化,符合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实际,重视幼儿直接经验的作用。

幼儿园的课程要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不能脱离儿童整体上所表现的生活和经验。但是教育生活化要求幼儿教师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生活经验,有目的、有计划的将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融入到幼儿园课程之中,从而让幼儿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这就要求幼儿教师既要将生活作为课程的内容,又要有将生活作为课程的目的。从幼儿的直接经验中发掘幼儿的潜能,激发幼儿的兴趣,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二)“行动”作为幼儿园课程的实施中心

张雪门在以行动为中心的基础上,提出了“做、学、教合一”的教学方法,主张让儿童自己做、自己想、自己去发现世界,把儿童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儿童学习活动中自然地“教”,即“做上教”,从而把教师的教和儿童的学统一在“做”上,突出了儿童的主体地位和直接经验。⑦

张雪门的幼儿园课程教育思想要求幼儿园课程的设置要以幼儿的行动为中心,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等。幼儿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与幼儿进行互动教学,注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的作用,重视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园课程的设置要尊重幼儿自身的学习方式,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辩证的把握幼儿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关系。教师在指导幼儿活动的过程中,要关注幼儿自身的需要及兴趣等,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引导幼儿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从而丰富幼儿自身的经验。

(三)幼儿园课程要将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幼儿个体发展需要相结合

张雪门的教育思想中指出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设计既要符合社会现实的需要,又要符合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将社会需要与个体发展相结合。在幼儿园课程的组织与实施的过程中,既要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也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将两者有机的结合,从而促进幼儿更好的发展。

幼儿园教师既要打破“儿童本位”的教育思想,也要打破“社会本位”的教育思想。在课程设置与组织实施的过程中,要兼顾社会需要和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既要充分了解幼儿各个年龄阶段发展的特点,幼儿发展的能力,个体发展的需要等,也要充分的掌握现在社会发展的方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趋势及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等。把儿童置于现时的生活环境中充分发展,既全面反映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对未来社会成员启蒙的需要,又充分科学地反映儿童发展的需要,并把两者协调起来,形成一个既充分体现社会价值,又能体儿童个人价值的目标体系。

注释:

①易慧清著.中国近代学前教育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0:240.

②张雪门著.幼稚园教育概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四章.

③张雪门著.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M].台湾书店1966年版,第1页.

④张雪门著.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M].台湾书店1966年版,第4页.

⑤戴自俺主编.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上卷)[M].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324.

⑥戴自俺主编.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1338.

⑦王春燕.张雪门幼稚园行为课程及其现代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78.

参考文献:

[1]张雪门著.幼稚园教育概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四章.

[2]张雪门著.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M].台湾书店1966年版,第1页.

[3]何晓夏主编.简明中国学前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0.

[4]易慧清著.中国近代学前教育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0.

[5]戴自俺主编.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上下卷)[M].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

[6]周玉衡,范庆喜主编.学前教育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9.

[7]吕智红.张雪门的幼稚园行为课程[J].学前教育研究,1998(2).

[8]李江美,陈燕.张雪门行为课程的开发与研究[J].早期教育,2002(8).

[9]李江美.张雪门行为课程的研究与完善[J].学前课程研究,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