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1 17:17:11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例1

结果:经过4周的护理干预,96例实验组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功能独立性评测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

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有利于恢复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并有助于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脑卒中 生存质量 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79-02

脑卒中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多发于老年患者的常见病,它的致残率相当高(70%-80%)。脑卒中患者常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运动、语言以及情感方面的障碍,其中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达到43.2%,这无疑给患者的家庭带来极大的负担,也给社会造成了影响,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生存带来严重的影响。根据有关研究发现,从长远出发,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极大限度地减少致残率,保证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1,2]。本文对192例脑卒中患者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研究,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治疗效果,现将相关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统计某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所收治的192例脑卒中患者的资料。在192例患者中,男性122例,女性70例,患者年龄在45-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1岁。体重为43-79kg,患者平均体重为56.7kg。两组患者的文化程度:大专以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6例,高中及高中以上62例,初中及初中以上87例,初中以下1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和年龄以及体重等方面没有太大差异,具有较高的可比性,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192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96例,两组患者不存在性别、年龄和病情方面的较大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96例患者实施神经内科的常规护理和药物治疗,实验组96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待患者的急性生命体征稳定48小时以后,对其进行为期1个月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护理干预之前和护理干预进行到1个月的时候对神经功能的缺损给予评分,并评定功能独立性。

1.2.1 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脑卒中患者经常会因为身体功能的障碍而出现一些恐惧、孤独和焦虑的现象,为此,护理人员要耐心开导患者,消除他们的不安情绪,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还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使其感受到关爱,主动接受护理和治疗。

1.2.2 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医务人员应组织相应的健康宣传教育帮助患者了解病发机理和预防措施,使其明白康复治疗的步骤和方法,并告诉患者一些常用的家庭护理措施[3]。

1.2.3 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干预护理。让患者保持功能,保证上肢弯曲、下肢展开、足下垂内翻,翻身时要保持功能,尽可能予以帮助及指导;患者肌力超过Ⅲ级时,要鼓励其进行按摩和握手以及抬脚等动作,逐步加强行走训练,鼓励患者在家人协助日常生活的同时尽量自理,语言方面,利用录音机帮助患者从对口型开始练习发音,家人协助,适当对患者进行鼓励,出院后对患者随访,指导其肢体和语言的训练[4]。

1.3 评价方法。

1.3.1 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最低分0分,最高分45分。0-15分是轻度功能的缺损;16-30分是中度的功能缺损;31-45分是重度的功能缺损。

1.3.2 功能的独立性测评。主要有自我照顾、移动能力、括约肌控制、交流、运动能力和社会认知,一共6类18项,每项满分7分,共126分。最高126分,最低18分。126是完全独立,108-125分是基本依赖,90-107分是条件依赖或极轻度依赖;72-89分是轻度依赖,54-71是中度依赖,36-54是重度依赖,19-35是极重度依赖,18分是完全依赖。

1.4 统计学分析。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3 讨论

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需要配合心理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等方法,掌握正确的护理时机,循序渐进,达到理想的护理干预效果。

参考文献

[1] 林丽华,何春娇,黄钻荣等.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08(14):52-53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 R651.1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9(c)-0118-04

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当前报道最高发病率是新西兰的790/10万人年,欧洲和北美介于47~618/10万人年[1]。颅脑损伤后有原发性损伤与继发性损伤,均可导致持续昏迷状态。即便是轻度损伤的患者,往往也伴随各种并发症和后遗症,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下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2],需要医护人员、家庭成员的长期关怀和支持[3]。有文献报道,受伤后的早期功能训练有助于颅脑损伤持续昏迷患者的苏醒,能够提高预后[4]。因此,本研究采用循证医学方法,通过评价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催醒效果以及预后的影响,为临床实施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1.1.1纳入标准 ①研究类型:随机对照试验,无论是否分配隐藏或盲法;②研究对象:重型颅脑损伤伴昏迷患者,格拉斯昏迷评分(GCS)≤8分,伤后昏迷>6 h,或在伤后24 h内意识恶化再次昏迷6 h以上者,采用手术或保守治疗;③干预措施:试验组采用早期护理干预及常规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④结局指标:住院期间催醒率,催醒平均时间,2、4、6周GCS评分,临床预后。

1.1.2 排除标准 排除非随机对照研究。

1.2 检索策略

按照Cochrane Reviewer's Handbook 5.0检索策略,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CBM,VIP数据库。英文检索词:nursing intervention,traumatic brain injury;中文检索词:护理、颅脑损伤。检索过程未做任何限定,时间截至2012年12月。

1.2.1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由2名研究员独立阅读研究标题及摘要,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阅读全文,提取研究设计中的具体方法及研究的基本情况并交叉核对。对于不一致信息请其他评价员重新提取。

1.2.2 质量评价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依据Cochrane Reviewer's Handbook 5.0所描述的质量评价标准进行,包括:采用何种随机方法;是否进行分配隐藏,方法是否正确;是否对研究对象、治疗方案实施者、研究结果测量者采用盲法;结果数据是否完整,有无失访和退出,存在失访时是否进行意向性分析,是否报告其他偏倚来源,是否存在选择性报告研究结果。

1.3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采用Rev Man 5.0软件(Cochrane协作网)。计数资料以比值比(OR),计量资料以均数差值(MD)为效应量,并计算95%CI。合并分析前,首先对纳入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检验水准为α = 0.1,若无统计学异质性(P > 0.1,I2 < 50%),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若有统计学异质性(P < 0.1,I2 > 50%),则需进一步分析原因。如果纳入试验基线一致,可选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否则只进行描述性的统计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纳入研究的检索流程

初检各数据库检索总计83篇,通过阅读标题、摘要,排除重复,初步纳入14个研究,经详细阅读全文后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3个,最终纳入11个研究,包括786例患者。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最终纳入的11个研究基线特征情况见表1。

2.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根据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评价的6条标准进行评价纳入的研究,所有研究均描述为随机分组,但未提供随机的具体方法,所有纳入试验均未提及分配隐藏和盲法,均未有不完整数据报告和数据缺失。方法学质量偏低,Jadad评分为1,属于低质量研究,见表2。

2.4 Meta分析结果

2.4.1 早期护理干预对催醒率的影响 纳入的研究中有6篇[5,8-9,11-12,15]报道了催醒率,共250例患者,其中试验组148例,对照组102例,各研究之间无统计学异质性(P = 0.96,I2 = 0%),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后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采用早期护理干预能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催醒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 = 3.68,95%CI:2.25~6.03,P < 0.01),见图1。

2.4.2 早期护理干预对平均催醒时间的影响 纳入的研究中有5篇[5,8-9,11-12]报道了平均催醒时间,共222例患者,其中试验组132例,对照组90例,各研究之间无统计学异质性(P = 0.56,I2 = 0%),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后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采用早期护理干预能缩短平均催醒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 = -10.21,95%CI:-12.20~-8.22,P < 0.01),见图2。

2.4.3 早期护理干预对临床预后的影响 纳入的研究中有4篇[5,8-9,12]报道了临床预后,共260例患者,其中试验组130例,预后良好、中或重度残疾、植物状态或死亡的人数分别为:58、53、19;对照组130例,预后良好、中或重度残疾、植物状态或死亡的例数分别为28、51、51例;各研究之间无统计学异质性(P > 0.1,I2 = 0%),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后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采用早期护理干预能降低植物状态和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 = 0.26,95%CI:0.14~0.48,P < 0.01),提高临床预后良好比例(OR = 2.93,95%CI:1.70~5.05,P < 0.01),但不改善临床中度残疾和重度残疾的预后(OR = 1.07,95%CI:0.65~1.75,P = 0.80),见图3。

2.4.4早期护理干预对GCS评分的影响 纳入的研究中有4篇[6,10-11,13]报道了2、4、6周GCS评分。2周GCS评分共266例患者,其中试验组135例,对照组131例,各研究之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P = 0.04,I2 = 65%),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后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采用早期护理干预能提高2周时的GC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 = 1.78,95%CI:1.50~2.05,P < 0.01);4周GCS评分共226例患者,其中试验组115例,对照组111例,各研究之间无统计学异质性(P = 0.64,I2 = 0%),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后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采用早期护理干预能提高4周时GC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 = 1.25,95%CI:0.41~2.09,P = 0.003);6周GCS评分共300例患者,其中试验组159例,对照组141例,各研究之间无统计学异质性(P = 0.26,I2 = 0%),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后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采用早期护理干预能提高6周时GC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 =2.57,95%CI:1.82~3.32,P < 0.01),见图4。

3 讨论

颅脑损伤引起意识障碍的原因为脑干、皮质、轴索、丘脑等的损伤,临床表现为持续昏迷或无意识状态。长时间昏迷容易导致呼吸系统等一系列并发症,甚至可以导致死亡或病情加重[9]。因此,缩短患者的昏迷时间是减少各类并发症,改善预后的关键。从结果来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稳定后的早期护理通常采用的刺激法有功能锻炼、言语、音乐、触感、光照以及嗅觉刺激等,主要是通过直接或间接刺激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增加脑血流量,进而刺激相对应的神经区域,有利于患者的早期苏醒,改善临床预后[16]。

主要结果显示:早期护理干预可以帮助提高重型颅脑损伤催醒率,缩短平均催醒所需时间,降低植物状态和死亡率,提高临床预后,但是不改善临床中度残疾和重度残疾的预后。对于这类患者的临床护理而言,可以开展试用。

但本Meta分析纳入研究存在不同程度的方法学质量问题:①11个研究中均描述随机分配,但未报道具体方法,未涉及分配隐藏,也没有数据完整性报告,以上的缺陷可能导致选择偏倚与不完整资料偏倚。②纳入研究均未报告盲法,这可能导致实施和测量偏倚。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对结果测量者和研究对象施盲,以尽可能减少主观因素导致的偏倚。本研究的局限性还表现在:①纳入部分研究样本含量偏小,影响检验效能。②个别指标在多个研究中数据相同,结果可信度下降。③个别指标报告合并处理后数据,无法提取原始数据,影响论证强度。如果一项研究的分配隐藏不充分,那么可以将试验治疗的疗效扩大30%~40%,低质量研究的Meta分析可能会高估疗效。今后对于此类研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研究报告应采用国际通用的“随机对照试验报告规范(CONSORT)”,详尽清楚地描述研究设计和实施过程,准确反应研究内容,规范地报告结果。②详细描述随机分配和隐蔽分组具体方法,报告试验施盲对象。

综上所述,早期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近期预后。但由于研究资料所限,期待进一步精心设计和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估该干预措施的利弊。

[参考文献]

[1] Angelic N. The epidemiology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J]. Lancet Neurol,2013,12(1):28-29.

[2] Yaffe K.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nd neuropsychiatric outcomes [J]. Lancet Neurol,2012,11(12):1020-1021.

[3] 金钰梅,贾亚平,金成胜,等.居家护理对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1):965-968.

[4] Rietdijk R,Simpson G,Togher L,et al. An exploratory prospective study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employment outcomes after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J]. Brain Inj,2013,27(7-8):812-818.

[5] 倪晓玲.刺激性护理干预在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4):255-256.

[6] 张丽华.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早期促醒护理干预临床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10):44-45.

[7] 张金霞.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促醒作用[J].中国误诊医学杂志,2011,11(30):7352.

[8] 徐艳.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促醒康复护理[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08,5(4):223-225.

[9] 徐艳春.刺激性康复护理对颅脑损伤致昏迷患者的促醒作用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2):25-26.

[10] 李秋平.早期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促醒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18):30-31.

[11] 李连娣,朱文平,吴红燕,等.早期声音刺激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病人促醒作用的研究[J].全科护理,2012,10(255):1637-1638.

[12] 梁飞凤.呼唤式护理干预对颅脑损伤致昏迷患者促醒作用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4):134-135.

[13] 纪超,王宝春,段明娟.刺激性护理干预对创伤性脑损伤昏迷患者促醒效果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9,9(11):36-37.

[14] 郭小叶,车文芳,贺慧兰,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综合康复护理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11,26(22):87-88.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R6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056-02

剖宫产是治疗异常分娩,妊娠合并症等需要尽快结束分娩的主要手段。早期积极下床活动是术后护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若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术后6h即可开始在床上适当活动,并争取早下床活动[1]。术后无禁忌症的病人,活动时间与排气呈正相关系,即活动越早,排气越早[2],并发症越少。但在临床上有不少患者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做到早期下床活动,对促进术后康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一定不良影响。我院2009年7月-12月随机抽取其中的115例剖宫产术后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有效在促进了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1.1 对照组随机抽取2009年1月-6月住院剖宫产术患者115例(妊娠合并症除外),其中,二次剖宫产18例,妊娠高血压25例,第二产程延长38例,社会因素剖宫产者32例,文化程度高中以上98例,平均年龄23.8岁,住院天数4~9d。

1.1.2 观察组 随机抽取2009年7月-12月住院的剖宫产术患者115例(妊娠合并症除外),其中,二次剖宫产17例,妊娠高血压26例,第二产程延长40例,社会因素剖宫产34例,文化程度高中以上100例,平均年龄24.1岁,住院天数4~7d。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即按剖宫产术后护理常规医嘱进行护理,如常规术前准备,术后治疗护理疼痛护理,病情观察,饮食护理,进行常规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

1.2.2 观察组 由专科负责护士护理,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按计划时间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制定《剖宫产术后病人早期下床活动护理干预计划执行表》,规定干预内容,护士在实施每项护理干预后签名,注明实施时间,确保每项措施执行到位。

1.2.2.1 心理干预①建立干预基础,尊重、关心、体贴患者,并站在患者的角度理解其痛苦,使患者产生信任的心理;②减轻依赖心理:向患者讲术剖宫产的专业知识及注意事项,术后尽可能自己活动,如变换、行走,如厕等。嘱家属尽量减少过度搀扶动作;③解除焦虑心理:术后2h介绍剖宫产术后情况,指导母乳喂养,及时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感受。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指导产妇术后康复活动。

1.2.2.2 认知干预①护士对每一位产妇在术前、术后、24h内均要宣教以下内容:剖宫产术后治疗护理的基本知识;术后可以下床活动的最早时间,强调每位病情稳定的产妇均要在术后24h内下床活动;早期下床活动对术后康复的好处;如何促进肠蠕动排气排便,减少盆腔粘连等;正常活动对切口缝合无影响。有促进愈合的作用;②疼痛教育:手术后都会有切口的疼痛,术后24-48h疼痛最明显,以后会逐渐减轻。因切口疼痛若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是影响产妇早期下床活动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把疼痛教育列入到剖宫产术后产妇认知干预的一个重要内容,包括对疼痛,止痛药的认识学会深呼吸,听音乐等缓解疼痛的方法,教会产妇镇痛泵的使用和调节,通过临床观察,我们发现让产妇自己控制镇痛泵的速度,更有利于让产妇对术后疼痛产生控制感,减轻对疼痛的恐惧、焦虑无助情绪。

1.2.2.3 行为干预 ①术后6h,产妇麻醉状态消失,生命体征平稳,即开始鼓励产妇床上翻身活动,24h内首次下床活动,活动时护士要站在床边进行指导,先将床头摇高90°,让产妇呈坐姿,继而坐在床沿上双腿下垂,如无眩晕、恶心、心悸等症状,站在床旁,留置的导尿管活动前先将膀胱内尿液引流出,排尽引流袋内尿液,然后夹管,妥善固定。开始步行时,身体稍向前倾,可用手掌轻摁切口处,缓缓前行,活动时间10min左右,或量力而行。记录活动时间,病情变化;②对镇痛泵的患者,下床活动前先适当调整速度,进行有效止痛,将镇痛泵进行妥善固定,可放置在衣袋里或由家属手持,注意保护,防止脱落。

1.3 统计方法,对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见表1)

3 讨论

3.1 正确评估、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针对不同个体,不同心理,不同健康问题,不同文化程的产妇,要正确评估,在实施既定干预措施的基础上,要进行个性化护理干预,本能取得最佳效果。如子痫前期或合并其它疾病的产妇,身体素质,康复能力较差,在心理上要更加细致,关心,认知干预方面要更加耐心,语言通俗易懂,活动要循序渐进,首次活动时间不宜超过10min;身体素质好,痛阈高的产妇,要防止活动过度,对依赖性较强的产妇要鼓励、督促;对切口疼痛明显的产妇要做好疼痛护理,积极有效止痛,同时要消除患者对使用麻醉止痛药的恐惧心理。

3.2 明确责任 确保干预措施落实到位,责任护士是执行护理干预的总责任人,负责心理、认知、行为干预的全过程,同时负责查补夜班护士干预措施的落实情况,并及时记录,强调详细记录首次下床活动的产妇,要认真分析原因,实施相应护理。科护长要进行随机抽查,确保干预措施落实到位。

3.3 做好产妇家属宣教工作 陪伴家属是产妇最重要的看护和社会支持来源,其情绪很容易影响产妇的心理和康复[3]。无论是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有部分产妇家属,尤其是产妇有合并症的家属,存在较严重的焦虑心理,认为开腹是一个大手术,需严格卧床,对产妇过于宠爱,甚至限制产妇活动,使产妇依赖心理加重,增加了护理干预实施的难度。我们将对康复的宣教作为一项既定内容列入干预计划中,保障了护理干预的效果。

3.4 加强对不能早期下床活动产妇的护理,观察组中有4例产妇在术后24h内未能进行早期下床活动,其中妊高征2例,产后出血2例,我们对4例产妇实施:术后12h半坐卧位,定期扣背,嘱产妇深呼吸,每2h协助改变,嘱家属协助做上下肢被动锻炼。未出现术后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金婉芬,腹部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护理[J]浙江临床医学2006.7(8):778

[2] 吴范超,昊在德,黄家驷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25

[3] 黄忠琴,林秋丽。急性轻度躯体外伤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调查[1]。上海精神医学,2004,16(3):182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例4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明显好转的人数和总有效率均显著提高,而无效的人数则显著降低,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于急性脑血栓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均具有积极的辅助治疗价值。

关键词:急性脑血栓 康复护理 早期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393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342-02

急性脑血栓是临床多发性脑血管疾病之一,一旦患病后轻者残留后遗症,重者危及生命[1]。目前,仅仅依靠单纯治疗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而早期给予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康复护理能够显著降低致残率,并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2]。因此,本研究为全面探讨和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急性脑血栓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一步提升急性脑血栓早期治疗的技术水平。故笔者特对我院收治的急性脑血栓患者进行了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其疗效确切,效果显著,现将临床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急性脑血栓患者106例,年龄35~72岁,平均年龄为52.36±8.74岁。全部入选患者均经急性脑血栓临床诊断标准明确诊断,通过影像资料结果排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痴呆患者,并经入院后的病史询问和常规体检而彻底排除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患者。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并且在一般资料等方面比较,其两组患者均未呈现出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两组急性脑血栓患者均给予一般常规护理干预,给干预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用系统性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具体干预措施:①心理康复护理:通过讲解使患者认识功能锻炼对自身基本康复的重要意义,针对急性脑血栓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采取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安慰等心理康复措施,全面调动家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家属在患者心理康复过程中的巨大作用,进一步坚定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②语言功能康复护理:积极指导患者进行张口、闭唇、鼓腮、伸缩舌等一系列口面部动作,从而使口面部的肌肉得以充分的运动。此外还应进行发音训练,首先从单音开始,到短词、短句,再逐步过渡到较长甚至较复杂的句子。

1.3 评价指标。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其中临床治疗情况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评定,即基本痊愈:改善达80%以上;明显好转:改善达60%~80%;好转:改善达20%~60%;无效:改善为20%以下或无改善。总有效率为基本治愈、明显好转、好转之和。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即基本自理为60分以上;生活需要帮助为40~60分;基本生活完成需要帮助为40分以下。运动功能采用Fegl-Mevyer积分评定:即I级50分以下;Ⅱ级为50~84分;Ⅲ级为85~95分;IV级为96~99分。

1.4 统计学处理。临床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并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情况的比较。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明显好转的人数和总有效率均显著提高,而无效的人数则显著降低,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的比较。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Barthel指数和Fegl-Mevyer积分均明显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明显好转,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栓塞主要是指人体心脏内的附壁血栓、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脂肪、肿瘤细胞、纤维软骨或空气等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脑动脉而阻塞其血管,而当侧枝循环不能代偿时,则会进一步引起该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性坏死,进而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现象[3]。而急性脑血栓则更具有发病急促,病情危重的特点,故应重视疾病早期的系统性治疗,抓住最佳治疗时机。

本研究特对我院收治的急性脑血栓患者进行了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结果显示,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患者神经功能明显好转的人数和总有效率均显著提高,同时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明显好转,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于急性脑血栓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均具有积极的辅助治疗价值。

参考文献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例5

结果:通过对两组患儿MDI和PDI的对比分析,护理干预组患儿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后,智能和运动的发育指数要明显比对照组患儿高,两组存在的差异性存在统计学习意义。干预组的患儿在3到8个月的随访中,出现智障的患儿占14例,在1岁的时候都痊愈,没有1例患儿发展成为脑瘫;对照组的患儿出现智障的患儿占26例,其中有2例患儿发展成了脑瘫,两组患儿在预后存在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高危新生儿进行早期的综合康复护理干预,能够让高危新生儿的预后得到改善,提高新生儿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干预高危新生儿预后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68-01

随着医学卫生事业的发展,围产医学也在不断地发展,新生儿的复苏技术也在不断提高,为了提高高危新生儿的存活率,针对高危新生儿建立了重症监护的病房[1]。但是高危新生儿是较脆弱的群体,在新生婴儿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最主要的是脑损伤,也是导致幼儿时期致残的主要原因。改善预后对于护理工作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如何对预后进行改善,减少和避免由于脑损伤而导致的后遗症,让高危新生儿的生存质量得到提高,是广大医务工作者进行不断实践探索的主要任务。现在对我院在2009年08月到2011年08月收治的160例高危新生患儿采取的护理措施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分析,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高危新生儿预后的作用,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在2009年08月到2011年08月收治的160例高危新生患儿随机进行分组治疗,分为80例干预组和80例对照组,对干预组实行护理干预,对照组患儿采取正常的护理措施。首先对两组患儿进行确诊,对于不符合治疗标准的患儿进行排除。跟患儿的家长做好沟通,让家长了解出现智障的可能性,根据家长的意见,对两组患儿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对两组患儿比对的预后进行分析。

1.2方法。

1.2.1早期干预的主要方式是:住院期间患儿的病情稳定后让护理人员对患儿的视力、听力和触觉等感知进行训练;出院之后进行护理干预,让高危新生儿进行定期的复诊,医生要根据患儿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营养饮食建议;让患儿积极地定期参与早期的干预训练,家长要耐心全面的配合。

1.2.2在随访中如果发现可能出现高度脑瘫的患儿要及时的就医,接受正规的综合康复训练。定期的让患儿进行体检,对家长进行育儿指导和合理喂养的指导,配合做系统的干预训练,预防疾病。根据诊断标准,对患儿的智能和运动发育的指数进行测试。

1.2.3对两组高危新生儿的对比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儿MDI和PDI的对比分析,护理干预组患儿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后,智能和运动的发育指数要明显比对照组患儿高,两组之间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的患儿在3到8个月的随访中,出现智障的患儿占14例,在1岁的时候都痊愈,没有1例患儿发展成为脑瘫;对照组的患儿出现智障的患儿占26例,其中有2例患儿发展成了脑瘫,两组患儿在预后存在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对高危新生儿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干预能够促进患儿的智能发育,新生儿在0到2岁的时候是中枢神经系统最迅速的发育时期,有很强的可塑性[2]。未成熟大脑的可塑性较强,虽然会受到有害因素影响,生理性的神经细胞死亡增多,但是在脑部的区域还能够再产生新的细胞。在一些情况下,神经元皮层的结构会受到损害,但是对功能上的通路影响不大,能够在功能上得到代偿。以上结果显示,干预组的患儿在3到8个月的随访中,出现智障的患儿占14例,在1岁的时候都痊愈,没有1例患儿发展成为脑瘫。说明了早期综合康复护理的干预能够对高危新生儿的预后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能够让高危新生儿的智能和运动指数得到提高,改善高危新生儿的预后,因此改善预后对于护理工作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3]。

对高危新生儿进行早期的干预,能够对改善预后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对新生儿进行定期的随访,采取早期干预的新生儿能够及时发现高危新生儿出现脑瘫,有针对性的采取干预措施进行治疗,这样才能更早的赶上同龄人新生儿的智力发育水平。对高危新生儿在发育最关键的时期采取早期干预的有效措施,能够减少和预防脑瘫的发生,提高新生儿的生存质量[4]。对高危新生儿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干预,首先能够让新生儿的家长进行积极地配合,根据医生的指导,通过有效合理的途径进行干预训练,对训练方案进行不断地完善和更新,达到更好地效果。对高危新生儿进行早期的综合康复护理干预,能够让高危新生儿的预后得到改善,提高新生儿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谷利凤,熊月娥,腾林海,王芝兰.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在促进HIE患儿智能发育中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58(06):58-59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例6

急性脑血栓症状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它发病急促,会带来极高的发病率以及致残率,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上的运动障碍,进而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的质量水平[1]。在患者发病早期阶段行以规范、积极的康复护理,能够降低患者的致残致死率,同时提升其生活质量以及运动能力[2]。本文就将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择取我院于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患有急性脑血栓的患者100名,其中包括男性患者52例以及女性患者48例,年龄45~70岁,平均数是(54.67±4.21)岁。已经排除存在颅内出血症状的患者以及存在短暂脑缺血症状的患者。将其按照抽签的顺序分成实验组和参照组两组,每组50例患者,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均不具备明显的差异,可以进行对照分析。另外,全部患者均为自愿参与本文研究。

1.2方法 对于参照组行以常规性护理干预手段,主要包括常规性健康知识教育、饮食结构调整、口腔清洁和皮肤护理等不同的方面。

对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之上加以行早期护理干预手段,主要包括积极、正面的心理干预,和患者以及家属展开亲切的交流,令其拥有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患者处于急性期的时候,调整患者的,左侧以及右侧、平卧等相互变换;对患者进行适当的眼部训练,降低发生呛咳的危险;结合患者身体恢复的基本情况,适当安排训练的强度以及训练,按照一定的流程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功能性训练。除此之外,结合患者身体恢复情况,对其进行适当的肌力增强训练和运动协调性上的练习;在日常活动方面,指导患者饮食、穿衣等方面。

1.3临床观察指标 护理周期为4 w,对照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护理的效果并做以记录。观察项目为神经功能的缺损恢复程度。衡量标准为:①有效:功能缺损好转>80%;②好转:功能缺损好转≤80%且>60%;③缓解:功能缺损好转≤60%且>20%;④无效:功能缺损好转≤20%,或者没有明显改善。有效率为减去无效率的结果。

1.4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对患有急性脑血栓的患者进行临床护理的过程当中行以早期护理干预所具备的临床效果展开的分析当中,针对数据类型使用了统计学软件包SPSS 19.0对涉及到的数据进行处理,针对计数资料,选择(n,%)来进行表示,并行以χ2进行检验。

2结果

经过不同的护理干预,实验组在神经缺损的恢复有效概率上明显地优于参照组,见表1。

两组进行对比,存在明显的差异,χ2值约为4.000,P值约为0.045,显然P

3 讨论

在本次对患有急性脑血栓的患者进行临床护理的过程当中行以早期护理干预所具备的临床效果展开的分析当中,经过不同的护理干预,实验组在神经缺损的恢复有效概率上(96%)明显地优于参照组(84%),两组进行对比,存在明显的差异,P

在早期对患者行以积极且良好的康复治疗干预,能够令大部分患者各项功能获得明显改善,并且尽快回归到社会角色上[4]。通常来说,最好是在患者的病情基本稳定之后1~2 d开展康复性的训练,不但能够避免大部分合并症的发作,同时还可以加快肢体血液循环情况,避免下肢发生深静脉血栓症状,继而防止由于患者长期卧床带来患肢功能逐渐减退的负面影响。

从护理人员的角度来说,需要尽可能协助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并坚持,以便能够形成比较良好的锻炼习惯,同时给予患者以及患者的家属有针对性、规范科学的护理指导干预;针对患者的康复过程展开适当的管控以及效果评估,联系患者以及家属随时随地反馈信息,便于进行护理计划的调整,确保康复计划和治疗方案可以持续且有效地运行[5]。

4 结论

综上所说,在临床护理中,对患有急性脑血栓的患者过程中行以早期康复护理能够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可以促进神经功能的缺损,因此值得在临床当中进行更加广泛的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曹磊.急性脑血栓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07(21):244-245.

[2]丁娅.急性脑血栓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健康之路,2013,12(08):342-343.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例7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31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662-01

急性脑梗塞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临床疾病,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其发病率高,对人类的健康具有高度的危害性。近年来,为了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以及对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我们对1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我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6例,全部经过头颅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并且满足纳入标准:①首次发病在72h以内的脑梗死患者;②受试者按照NIHSS量表评分8分-25分;③经头颅CT或MRI排除出血性脑病;④无意识障碍,检查合作和吞咽无困难者;⑤自愿参加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病情持续恶化,出现新的梗死或出血;②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③完全性失语及重度认知功能障碍、四肢瘫痪患者;④伴有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减退或衰竭、恶性肿瘤;⑤既往有痴呆病史、精神病史、聋、哑人。随机分为康复护理组64例,对照组62例。康复护理组男39例,女25例,年龄(60.56±9.36)岁;对照组男33例,女29例,年龄(61.81±9.95)岁;两组在年龄、性别上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常规护理,护理康复组在神经内科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分阶段早期康复护理;全部患者均由神经科医师、康复医师和护士共同完成,分别在康复护理干预前、康复治疗的第14天和一个月各评分1次。

1.3 观察指标 在用药前及用药后14天、一个月各评价患者的NIHSS评分[1]、分别在确诊后24h内及治疗7d、28d时抽空腹静脉血3mL,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CRP)质量浓度(CRP试剂盒购自SIGMA公司)。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间比较用F检验,P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NIHSS评分比较 干预前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组的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组的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2.2 干预前后血清hs-CRP变化比较 干预前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组的hs-CRP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组的hs-CRP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3 结论

急性脑梗塞是由于脑部血管病变或全身血液循环紊乱所致的脑组织供血障碍性疾病,为人类病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1]。

康复医学认为:任何疾病发作之时康复护理即应开始;脑梗塞所致肢体瘫痪的恢复,除了药物和自然恢复因素外,重要是通过运动再学习到再训练,使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组,以促进瘫痪肢体恢复[2]。急性脑梗塞早期物理康复治疗往往是患者感觉及运动功能得以恢复的关键。

急性期康复护理是在进行适当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早期、全方位、24h不间断的护理,对早期脑卒中患者进行静态、被动的护理,无论对出血性卒中还是缺血性卒中患者均是安全的。尽早进行改善功能的训练,使肌力和关节活动度得到恢复,可以预防各种并发症[3]。

本研究结果表明:早期康复护理可以明显改善急性脑梗塞患者NIHSS评分,同时可以降低CRP的上升速度及浓度。本研究中早期护理康复组NIHSS评分变化明显好于对照组,表明早期护理康复可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同时早期康复护理可以降低CRP的上升速度及浓度,早期护理的实施可能加速了脑侧枝循环的建立,促进了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枝循环的建立,促进了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细胞重组代偿,挽救“缺血半暗带”,从而减少炎症反应导致的CRP下降。

参考文献

[1] 陈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序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3,29(6):381.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例8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8-2752-01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早产儿是指妊娠满28~37周,体重低于2 500 g的活产新生儿,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组调查,早产儿的发生率为7.76%[1]早产儿身体器官发育不成熟,功能不健全,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喂养和护理比正常新生儿复杂、细致。因此,早产儿娩出后立即送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或新生儿观察室接受治疗和护理,造成母婴分离。早产儿产妇一方面产后身体尚未恢复,需要护理,另一方面由于早产儿不在身边,母亲角色缺失而情绪不稳定,又担心早产儿病情、治疗和预后,更加重心理压力,处于严重焦虑状态。因此,护士应采取心理护理、知识宣教,提供信息等护理干预措施,帮助产妇减轻焦虑。鉴此,对52例早产儿母婴分离产妇分为两组进行对照观察,探讨护理干预对早产儿母婴分离产妇产后焦虑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自2005年1月~2007年10月在我院妇产科分娩早产儿合并焦虑的产妇52例(孕满28~37周,早产儿体重1 000~2 500 g),产妇年龄20岁以上,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无产后合并症,早产儿送往NICU或新生儿观察室。

1.2 方法:将分娩早产儿产妇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进行常规产后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观察期为10天,在产后当日,护理后10天各进行评价一次。采用汉密尔顿(HAMITON)焦虑量表评分,>14分可判断有焦虑,>21分有明显焦虑,>29分为严重焦虑,并以减分率为效。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因早产儿转送NICU治疗造成母婴分离,产妇失去母亲角色而处于较高焦虑状态,对早产儿病情的担心,孩子不在身边的失落而使产妇焦躁、哭泣、食欲不振而影响产后身体恢复,护士应主动接近产妇,给予心理疏导和支持,要加倍关爱产妇,用亲切的态度,细微的护理帮助产妇消除负性情绪,平安渡过产褥期。

2.2 知识宣教:为早产儿产妇讲解早产发生的原因,早产儿常规治疗的方法,早产儿在喂养、保暖、护理方面的方法和注意的问题,早产儿的预后,也可用成功病例鼓励产妇,使其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有助于产妇调整心态,减轻焦虑。

2.3 信息支持:每天把早产儿在NICU的情况通报给产妇,并耐心解答产妇提出的问题,同时可以适当安排母亲探视早产儿,在本组中,为母亲提供早产儿信息支持可以帮助产妇了解早产儿的治疗和护理措施,识别自己的焦虑情绪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明显降低产妇焦虑水平[2]。

2.4 护理:积极鼓励和指导产妇进行护理,每天坚持3小时挤奶一次,6小时按摩,保持正常泌乳,将挤出的奶汁交于新生儿观察室护士喂养早产儿,既有利于增强早产儿免疫力,也可以对产妇起到安慰、激励作用,使产妇感到与早产儿的情感联系,持续泌乳也可为早产儿出院后的母乳喂养做好准备。

2.5 生活护理:为产妇提供安静、单独的休息空间,避免正常产妇与婴儿同室造成的刺激。在做好护理同时,可指导产妇进行一定的产后锻炼,填补空闲时间,促进身体康复。

3 效果评定

在分娩当日两组焦虑评分无统计学意义,但分娩后10天评分,干预组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减分率≥50%为显效,≥ 25%为有效,<25%为无效,见表1。

4 护理体会

焦虑是一种与不明确的危险因素有关的忧虑和不良预感,它使人感到不安与不适[3]。早产儿娩出后由于治疗和护理的需要而分离产妇,母婴分离产妇由于对早产知识缺乏了解,担心早产儿的病情和预后,加之对婴儿早产思想和物质上毫无准备或准备不足,产后心理状态脆弱,处于较高程度的烦躁、焦虑状态。,护理人员在产后及时给予疏导,解释,提供心理援助,开展早产和早产儿护理与喂养知识宣教,给予精心细致的生活护理等相关护理干预措施,从实践结果来看,干预组总有效率96%,可明显降低母婴分离产妇焦虑水平。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国城市早产儿流行病学

初步调查报告[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5,7(1):25.

[2] 吴丽萍,何 仲,韩冬初,等.信息支持对减轻母婴分离早产儿母亲

产后焦虑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2007,42(4):297.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R74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022-01

作为新生儿众多疾病中的一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除了引发患儿死亡及脑瘫外,还会影响患儿的智力发育,对其今后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讲,在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积极的开展早期护理干预,能够在降低新生儿病死率及病残率的同时,为新生儿的身体健康及智力发育提供保障。笔者在进行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研究中,通过对80例新生儿进行早期干预,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现对其做如下论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在2010年1月-2011年10月期间,我院对80例围生期窒息的新生儿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在这80例新生儿中,均符合以下几点标准:首先,受母体产科病史的影响,导致胎儿宫内出现相应的窘迫现象;其次,除了胎龄小于37周的早产儿外,通过检测发现,婴儿的脐动脉血PH值小于7.0,BE小于-11.5;另外,在有出生窒息史的新生儿中一部分还出现电解质絮乱、颅内出血及产伤等原因引起的抽搐及感染;最后,在考虑到部分新生儿可能患某些遗传代谢性疾病的同时,也会对其脑部造成损伤者[1]。在新生儿家属自愿的前提下,将80例新生儿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进行治疗中,采取早期干预措施。

1.2治疗方法:对照组的40例新生儿在出生6个小时后,由专业人员进行综合干预;而治疗组的40例新生儿则在出生2个小时后,采取早期干预,其干预内容主要为维持良好的通气功能,包括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PH值在正常范围,确保SO2处于90%-95%之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血糖在正常高值及病室内环境安静等多个方面。同时积极的配合医务人员,对新生儿的神经系统症状进行观察、记录,针对危重患儿,应在第一时间内书写护理记录单。

1.3疗效评价:在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干预效果进行评价时,主要依据两组患儿的神经系统临床表现、患儿的意识状态、机体反射能力以及脑干症状等。针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应结合患儿的实际病情变化,适当的调整监护时间,并依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组中的相关规定,在新生儿出生14天后,进行必要的20项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评分[2]。每一项评分有0分、1分和2分,满分为40分,以35分为分界线。在此基础上选用对咯咯声、对红球、对说话人脸的反应、头竖立及支持5项进行加分共10分。针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早期干预的临床效果,应结合NBNA的测定结果进行。若总分在35以上,则表明发育正常,若在35分以下,则表明异常。这些,都为医务人员的临床分析提供了准确的诊断资料。

2结果

治疗组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发病率、严重程度及行为神经测定中,各项指标都优于对照组,详情见表1。

表1对照组与治疗组患儿HIE(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生率、

严重程度及NBNA(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评分比较 P

作为影响新生儿智力发育及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出现,给新生儿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及精神压力。针对众多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在引起这一病症的过程中,多数学者将其归纳为血气指标诊断围生期窒息引起的。新生患儿由于窒息而引起脑部缺氧、缺血,导致其脑部无氧酵解大量增加、乳酸大量积累,在致使PH值及BE值下降的同时,还对新生儿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在治疗这一症状的过程中,早期干预在降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病率及严重程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3]。

在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定中(NBNA),其重点在于研究新生儿的心理发育状况,其内容共有5个方面:行为能力、被动肌张力、主动肌张力、原始反射和一般评估共20项。通过大量临床研究能够证明,NBNA能够第一时间发现新生儿的脑功能状况,预测预后敏感性及特异性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超过80%。所以在早期干预中,医务人员仍需要结合NBNA的检测结果,选择与之相符的早期干预措施,在满足新生儿生长需求的同时,还能为其今后的成长奠定基础。因此,在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早期干预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例10

结果:干预组早产儿在体重增加上显著早于对照组,且腹胀、呕吐消失时间、胃潴留消失时间均早于对照组。

结论:通过开展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的肠胃功能,促进早产儿健康发育,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444-01

早产儿是指出生胎龄小于37周,体重低于2.5KG的活产婴儿。早产儿的肠胃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各种消化酶供应不足,容易出现腹胀、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症状,这对早产儿的身体及智力的发育将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本文选取我院2011年3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50例,实施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共50例,均为我院2011年3月至2013年9月期间收治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胎龄

1.2喂养不耐受诊断标准:①患儿出生后连续3d摄入奶量不增加或减少。②呕吐次数达3次/d或以上。③胃内潴留量24h内超过前次喂奶量的25%。④有明显腹胀(24h内腹围增加1.5cm以上)。⑤胃内容物呈咖啡样,大便隐血呈阳性表现。早产儿出生后出现上述任何一项症状均视为喂养不耐受。

1.3方法:两组患儿均给予多潘立酮片囗服给药,剂量0.3mg/kg/次,每天3~4次.同时给予鼻胃管喂养,喂养奶浓度由稀至稠、由少至多,待患儿恢复吸允能力后口饲喂养。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1.3.1喂养指导:早期进行微量喂养,经口喂养早产儿选择奶嘴孔以倒置奶液能滴出最为适宜。经鼻胃管喂养的早产儿,自患儿出生后8-24h内给予喂养,初次量1-2ml/次,体重在1000g-1500g,每隔1-1.5h1次;1500-2000g,每隔2h1次;2000g以上的,每隔3h1次,并根据早产儿体重和喂养耐受情况逐渐增加奶量,每次增加1-2ml,直至20-30ml。奶的浓度据患儿消化情况从1∶1逐渐过度到2∶1、3∶1直至全奶。

1.3.2非营养吸吮:吸吮动作可促进早产儿胃肠系统的分泌功能。林名勤等[2]研究表明,对早产儿利用胃管进行喂养的同时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可促进早产儿胃泌素胰岛素的分泌,对胃肠道的发育、生长、功能的完善及喂养耐受性的提高均具有良好效果。

1.3.3腹部按摩:按摩时,护理人员须先温暖双手,右手放在患儿下腹部,全掌接触患儿皮肤,沿顺时针方向由右腹轻推向左腹,再逐渐转向右腹,在右下腹终止,左手沿右手方向依次按摩。每次按摩时间5-6min,3-4次/d,应缓慢进行,力度以患儿皮肤出现皱纹为宜。

1.3.4回流灌肠:每天清晨用温生理盐水(30-40℃)约10-15ml清洁灌肠,每12小时1次,采用一次性吸痰管,每次保留10min,顺时针轻揉腹部,直至排出胎便。

1.4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早产儿腹胀、呕吐、胃潴留等喂养不难受症状消失时间和体重开始增加时间。

1.5统计学处理: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

2结果

干预组患儿体重开始增加时间、腹胀消失时间、胃潴留消失时间及呕吐消失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

3讨论

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多由胃肠道功能不完善引起,临床表现有腹胀、呕吐、胃潴留等,胃残留量超过上次喂养的1/3,大便稀薄,且潜血实验呈阳性。早产儿由于怀孕时间短,胃肠消化吸吮功能不成熟,吞咽和吸吮协调能力差,易出现腹胀、呕吐、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同时胎龄也较小,一般早产儿有效的吞咽和吸吮能力在33-36周左右才基本完善,而36周以下的早产儿一般无有效的吞咽和吸吮能力,加上体重较轻,免疫系统差,也是导致喂养不耐受的因素。早期的微量喂养,刺激了胃肠激素的释放,促进胃肠功能完善,提高胃排空率,减少了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早期温盐水灌肠可促进排便、刺激胃肠迷走神经、刺激胃肠道的G细胞释放GAS,刺激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增加早产儿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非营养性吸吮能更快地从胃管喂养过渡到经口喂养,体重增加加快;腹部抚触促进了早产儿喂食量的消化,减少胃残余量及反流,进而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促进了早产儿的生长发育。由此可以看出,护理干预在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腹胀、呕吐、胃潴留等喂养不难受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总之,早期护理干预能提高早产儿的喂养耐受性,对提高早产儿成活率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