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初一历史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1 17:16:37

初一历史论文

初一历史论文例1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理念的产生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指导方向,也提出了一些挑战。这是时代进步的表现,同时,学生之间的竞争力也逐渐加强,对初中生的综合素质提了更高的程度。从历史学科来看,传统的初中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学主要是围绕初中生的现状、知识程度、心理特点、中考要求等开展的。在当前的中考制度中,历史并不是升学考试的主要内容,所以,在初中教学阶段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就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历史知识,但是在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些是远远不够的,除了要了解历史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历史素养,这样在学习中才能更加科学更加客观的去看待问题。此处提到的“历史素养”,主要说的是初中生在历史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修养和素质,这是在长期的历史学习中,获得历史知识后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同时也凸显出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心理素质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对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提高初中生参与历史教学的程度,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的历史素养,从表面看,主要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的主干知识,正确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能够科学的看待历史事件,清楚的明白历史发展的前因后果,解释在历史事件中出现的重要现象,并根据这段史实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来提出自己的看法。这就需要历史教师能够详细掌握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高低,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充分参与历史教学,在亲体体验和学习中培养自身思维能力。

二、加强历史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与组织者,其自身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状况。培养初中生的历史素养,需要历史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详细情况、历史教材和教学大纲,只有准备把握教学方向,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才能加科学有效。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仅仅在于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还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历史问题,能够分析历史事件中的突发状况,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激发初中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兴趣是推动教学的内在动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突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一旦激发了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那对提升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俗话说:好的习惯成就人的一生,好的品质影响周围的人,所以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也要做好学生的榜样,不论是做人做事,都要认真对待,要合理规划好自己的时间。

四、学会记忆是根本,史论结合出结果

理论是从史实中总结出来的,史实与理论知识要充分结合一起,才是有效学习的科学方法。在科学看待史实的基础上,还要了解历史现象,透过现象去分析它的内在根源,得到具有规律性的历史结论。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史论结合的方式来分析知识点,从一个或者多个角度将零散的历史资料串联起来,这样既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历史动态,还能帮助学生灵活的记忆,机械的记忆方式只会让学生学得更累,有时候还会混淆时间,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五、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不能脱离历史教材

初中历史教材作为教学的第一手资料,也是W生获取知识的直接来源,信息量比较大。虽然历史联系实际也非常重要,但是也不能脱离了课本,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首先就是要以教材为主,扎实基础,引导学生能够将知识点串联起来,构建有效的知识框架,在此基础上才能熟练掌握与运用历史知识。

六、强化练习也是提高初中生历史素养的有效方法

历史学科不同于语数外要搞一些题海战术来加深记忆,但是强化练习也是初中历史知识积累、提升能力的一个环节,根据教学内容紧扣教学难点重点,选择出有针对性的练习题,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辩论比赛等形式开展研究。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问题,师生共同搜集资源,并进行讨论与整合,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参与历史教学的程度,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学习,学生的自主能力、思维能力和学以致用的思想意志都得到了锻炼。

七、带动家庭与社会的共同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素质

初中生的历史素养的培养,不仅仅依靠学校,还要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努力。可以根据学生的家庭情况,初中生与家长可以通过一些历史电影和小说等,通过分析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还要鼓励初中生关心时事政治,以历史为鉴,能够活学活用。

总之,在新时期下,初中生担任着振兴祖国的重要使命,他们的素养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因此,初中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对其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创新教学,更新教学观念,使学生增加对民族文化和悠久历史的了解,具备初中生应该具备的情操与素养,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与创新能力,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历史学习中收获更多、成长更多。

参考文献:

[1] 林彩英.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15 (01).

[2] 苏建.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 2015 (02).

[3] 黄云龙.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J].新课程・中旬.2017(02).

[4] 李敏.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J]. 教育现代化.2017(04).

初一历史论文例2

1 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明白以下五点:一要认真识记历史知识,这是形成历史学科能力的基础和载体。二要初步掌握和运用学科理论体系,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或观点,做到把历史事件、人物放在特定历史时期进行分析和评价,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即“论从史出”。三要有再现历史的能力,能对历史知识归纳、比较和概括。四要能独立处理历史信息,运用历史理论彻底解决问题。五要具有历史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既反对空发议论,把历史课教成政治课的做法,又要反对不负责任地让学生记几个人名、地名、事件名,摒弃“史论结合”的做法。初中和高中对历史学科“史论结合”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理论部分可以放大,但不能讲成理论课。而在初中教学中应以史实教学为主,引导学生注意总结历史经验、记住历史教训,努力培养其正确的历史观。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根据历史自身发展的轨迹,抓住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发现其内在的发展规律。

2 引导学生构建历史知识结构体系。

建立历史知识结构体系是培养学生思维活动的重要手段及过程,其前提是学生深刻了解和把握历史知识,以体现出驾驭知识的能力。因此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一让学生从知晓史实开始做到“知其然”;二是理解,即“知其所以然”;三是总结概括,形成观点。这样教师就做到了把握史实、“史论结合”、“以史为鉴”,进而可以实施“高起点、大容量、深挖掘、精表达、重练习、讲运用”的整体教学,以实现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目的。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应对考试,还能使他们一生受用无穷。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也正是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

3 按照年代顺序讲述历史。使学生在掌握史料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分析。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按照年代顺序讲述历史,引导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条件,在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内容之间,中外历史之间,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搭好知识的桥梁,努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其在掌握史料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分析。这样能使学生产生神奇感和兴趣,必然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和探索,这就是成功的秘诀。

4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初一历史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8-0011-01

引言

案例教学主要是根据历史教学的目的和具体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案例分析,对于历史典型案例进行研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案例教学中来,提高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拥有了主动学习并解决问题的最终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让学生通过所接触到的历史案例来更加准确清楚地掌握历史知识,增加学生创新能力,贡献于社会。

一、案例教学应该重视案例呈现的重要性

初中历史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加深对于历史知识和历史发展方向的整体把握能力。以往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在教授历史知识的时候都是着重利用书本知识的传授作用,教师对于各种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学生只能被动和盲目地接受,同时也只能通过硬性记忆来掌握历史知识。但是历史案例就能够以形象生动的特征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深入地了解和理解历史知识,加强学生的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学生也可以更好地把握比较抽象的历史知识和不够明确的历史概念,让历史知识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这个时候就需要历史教学把典型的历史案例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来进行画面和资料的展示,如讲到《中华文明的起源》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对于中华文明进行思考,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然后可以通过图片等形式展示我国文明的发展历程,其中可以包括我们的祖先,最早发现的地方,包括许多证明的遗址等。然后可以通过展示来介绍我国原始的农耕生活,展示我国原始农耕的工具等来证明古代农耕的发展轨迹。之后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又一大进步,各个国家不断战争和统一的过程正是社会不断发展的趋势,或者可以说是一种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从古代到近代,从遭受侵略到民族统一,中华文明不断发展,拥有众多优秀的文明之外,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

二、案例教学应该重视小组讨论的必要性

初中历史案例教学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理解和分析历史问题和现象为主要目的。同时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让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问题、问题怎么来的,同时还教会学生理解和解决问题,对于问题有一个深入的认识,教师在这个活动中只是一个指导和组织的角色,更多的内容还是以学生为主。其主要特点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问题的讨论和结论的得出这个过程,弄清楚结论得出的理由和原因,这样的话就与以往的教学中唯一的答案大大不同,这样得出来的可以不只是一个答案,促使问题呈多元化呈现出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使学生以后的工作也就奠定了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在对于问题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应该让学生在简短的实践内对于问题进行简要分析,给出自己对于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和理解。之后可以让小组进行讨论,因为个人对于这个问题有了基本的认识,这个时候就可以组成小组研究和分析问题。教师在这个时候应该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和理解不同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想法,同时也应该注意对于小组成员的观点和看法进行有效的回应以表示听明白或者还是对于其看法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个问题一定会有同学对于起源的时间和发展的不同阶段有自己的认识,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对于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式辩论,大家可以畅谈对于问题的不同理解,同时也可以有序的对于不同意的部分进行辩论,让学生激发起对于问题研究的热情,争取创设一种积极学习的和谐氛围,让学生在案例教学中,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更加准确的把握问题的关键所在,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

三、案例教学应该重视课堂总结的有效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利用案例教学是有效结合教与学关系的方法,让教师和学生积极对于问题进行互动,把问题分析和研究的更加明确。教师在初中历史案例教学活动中的指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把关于主题的问题和案例合理地展现出来,让学生能够真正地进行独立思考,同时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关于问题的谈论和研究,最后对于问题进行总结,对于得出的结论进行归纳,这也是体现“教”的作用的具体体现。但是同时应该注重“学”的重要作用,以学生问案例教学中的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对于学生有效的进行启发,让学生养成主动提问、研究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初中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接触的不够多,缺少基本的基础知识,所以教师应该增加更多的教与学的互动。在学生对于问题进行谈论过后,教师应该根据讨论的结果对于问题进行总结,也可以让对于问题研究和理解比较好的学生进行总结,这样更加具有代表性,其他学生也能够更有效的接受。总结的主要内容应该围绕问题解决、讨论情况评价和研究方法进行简要的介绍。例如对于文中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问题,其最终的起源的源头主要集中在那几个地方,让学生对于起源有一定的了解;同时教师也应该对于学生的讨论进行有效的评价,让学生对于以后研究问题的方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最后应该让学生深深的感受到案例教学的特点所在,让学生能够通过案例教学来找到学习初中历史知识的最佳方法,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历史知识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初中历史案例教学的时候,教师营改增注意把握教学的方向,所有教学都应该基于传统的基本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接受全面的教育,养成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只有克服案例教学的各种局限性,才能够使初中历史案例教学更加有效地进行。

参考文献

[1] 吴会蓉.略谈历史案例教学[J]. 中华文化论坛,2009,S1:281-283.

[2] 徐旭阳,周嵩.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初中历史教学改革[J].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70-72.

初一历史论文例4

我们知道,历史学科在中考中的分值相对较少,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及家长对其重视程度不够。但是,当前新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提出要培养综合素质化人才,而不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机器。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入社会热点,引导学生理性对比历史与现实,养成关心时事、了解时事、讨论时事的习惯,就可以更深刻地触动学生的内心,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一、将社会热点引入初中历史课堂的意义

(1)引进社会热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历史教学资源不能仅仅停留书本之上,要充分利用课外的教学资源。例如,课外辅导书、新闻资料、报刊、电影等,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社会热点教学”作为新兴的课程教学概念,也是对新型历史课改的有力理论支持。但是,初中历史教学实际情况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教学资源单一、课堂教学氛围枯燥等,这就导致学生很难长时间对课堂教学集中注意力。我们知道,历史是一门基础性人文学科,它来源于生活,发现于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大胆开发社会资源,提高历史课堂感染力,促使历史知识形象化,提高学生的历史感悟能力及批判能力。

(2)引进社会热点,拓展学生知识面。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大胆地引入社会热点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小组讨论,进行中外对比、古今对比。这种讨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及拓展知识面。例如,学习“商鞅变法”时,涉及的贪官污吏,教师可以引入当下社会的热点:案、案中涉及的,激发学生展开讨论,并积极查阅相关知识,做出总结,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客观评价及对现实的针对性批评,[1]然后对其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作出向往,并和同学分享,引发自我的历史思考,拓展自我的历史思维及知识面。

(3)引入社会热点,提升学生的综合批判思维能力。初中历史教学不能单纯地看作简单的书面历史教学,其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批判、对当前的借鉴。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历史发展规律思考当下问题,[2]并利用历史的思维去思考、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例如,学习“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引入当前进行分析,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展开分析,让学生明确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锻炼学生的综合批判思维能力,全方面地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二、引入社会热点对学生爱国情怀教育的重要性

(1)引入社会热点,强化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丝绸之路、四大发明、孔孟教育,还是瓷器、丝绸,等等,无一不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例如,学习“科技教育与文化”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入我国近几年来在科学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如中国成功发射的神舟十号飞船和嫦娥一号等,通过多媒体播放当时激动人心的时刻,然后教师进一步讲解科技成功背后的辛勤努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引进社会热点,强化民族责任感。回顾历史发展,我们知道国家的稳定发展离不开民族的稳定团结。[3]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就要通过引入社会热点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学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一课时,教师可以大胆地引入2014年3月初我国发生的“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案”,让学生感受到热爱国家、反对恐怖暴力威胁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正义感。

三、总结

总之,让社会热点走进初中历史课堂,无论是对提升学生的历史批判思维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还是民族情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就要积极大胆地引入社会热点,锻炼学生的批判分析能力,让学生理性看待历史,客观评价社会热点。

参考文献:

[1]曹国华.整合时政热点材料 促进初中历史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 2012(36).

初一历史论文例5

初中阶段,归属于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范畴。初中教育,无论是在我国全日制教育体系中,还是在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初中教育之所以重要,更多的原因在于,初中教育是补充小学教育的关键阶段,同时还肩负着为高中教育和中职教育,乃至高等教育奠定学生学习基础的责任。初中教育,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这就是说初中教育结束后学生可以选择直接面向社会或者是进入中职院校,以及高级中学院校进行继续学习。所以初中教育是我国教学分流措施的第一阶段。机遇初中教育在我国教育体制中的重要地位,我国初中历史教育的重要性,也不能不引起学生和老师,以及家长和学校的足够重视。

初中历史教育,是将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归纳,并总结出来具有独立学术性质的基础教育学科。初中历史教育,旨为建立起学生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以及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初步认识,所以初中教学课时中,初中历史的课时往往没有英语教育和数学教育,或是语文教育那么多。但是如何利用较少的课时,提高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初中学生对历史的学习质量,一直都是初中历史教育的一个不断探究方向。

随着我国社会建设的不断完善,以及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素质教育时代的到来,急速了我国应试教育的寿终正寝。在素质教育全面贯彻,落实的时代要求下,初中历史教育如何实现初中历史教育创新,怎样完成初中历史素质教育使命成了困扰初中历史教育发展的束缚。在对初中历史素质教育创新的过程中,快乐教学,逐渐彰显出其现实意义,和巨大的应用价值,所以初中历史教育采用快乐教学进行历史课堂教学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二、初中历史快乐教学的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发展学生的爱好,是素质教育贯彻和落实的核心要求。《论语》作为描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之所以被世人奉为儒家学派的经典教材,其更多的原因在于,它能阐述出很多生活、学生、工作的道理,包括为人处世。《论语》中就有这样一段话: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就揭示了,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的决定性作用。

初中历史素质教育创新要求,初中历史教育要,在学生心理建立起对历史学科的初步认识,并在教材基础上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解并掌握,还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为满足初中历史素质教育创新发展的要求,快乐教学被引入初中历史课堂。

快乐教学主要是指,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更新教育手段,利用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技巧,对学生进行教育,实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方向蜕变。

三、初中历史快乐教学有效方法探究

(一)、初中历史快乐教学前期准备:

初中历史教师,要实现通过快乐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目的,必须先从强化自身教育创新素质方面下手。首先教师要深度研究初中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对初中历史教育的主要内容进行整合、编排。其次,教师要将信息技术手段引进到初中历史教育课堂中去。最后,教师要加大初中历史备课调研的力度,力求快乐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教育中的完全渗透。

(二)、初中历史快乐教学的有效方法建议:

1、初中历史快乐教学的实施,教师可以在掌握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在互联网中搜选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影视剧、动画作品、小品综艺等类型的作品。多媒体影音技术的应用,可以要求学生在观赏视频的同时,对有关历史内容进行思考,通过观看视频,一方面可以缓解学生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的目的。

2、初中历史快乐教学的实施,教师可以在掌握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在课前对有关课上教学内容的小笑话,或者有趣的故事进行搜集。在历史课堂一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利用讲有关课堂内容的幽默小故事的形式,在上课之初激发起学生对接下来课堂内容学习的兴趣。

3、初中历史快乐教学的实施,教师可以在掌握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可以精细的编写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历史小短剧,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演,这样学生可以在观看小短剧的同时,了解并掌握课上有关的历史知识,用一种轻松快乐的心态,逐渐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

4、初中历史快乐教学的实施,教师可以在掌握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可以在课前找一些历史上比较有争议的话题,在课上进行讨论,学生们可以充分发表意见,并且教师也可以鼓励提倡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这就可以促进对学生自主学习历史能力的培养。

四、总结

了解历史,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是人们走向社会,或者进行下一阶段学习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初中历史快乐教学,是从兴趣的角度出发,用一种轻松快乐学习的方式,实现对学生历史知识的教育,和历史学习能力培养的目的。快乐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是我国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创新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朱振华.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浅探[A].探索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征集活动论文汇编[C]

初一历史论文例6

二、具体实施

1.初一学生情况分析:刚接触历史学习一个学期,完全没有写论文的经验。历史思维方面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另外,在第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初步接触了历史人物的评价,但是对于“全面看待问题”的理解还很肤浅,他们的答案往往也很简单:有对也有错。教师不必先思维定式,要求学生必须以怎样的格式去写,可以先做简单的介绍,等学生作品出来之后再进行分析、点评、提高。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印象会比较深刻。

2.初定4个已经学过的著名历史人物:商纣王、秦始皇、隋炀帝、武则天。

其中,历史课本对于商纣王的记述仅有“是个有名的暴君,他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尽情享受,施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一句。

而对于隋炀帝,课本中记述了他开凿大运河的事实,补充了一个隋炀帝乘龙舟下扬州看琼花的传说故事,此外便只有一句“隋炀帝统治后期,残暴无道,终于导致隋末农民起义”。之所以选择这两个历史人物,是希望学生能够在怀疑、思辨中初步形成全面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及从特定的历史条件中观察问题的能力。

秦始皇和武则天这两个人物较为典型,目前的初中课本给予的评价较客观,承认了其功绩。而秦始皇的“恶人形象”便是其焚书坑儒之恶行,武则天的“恶人形象”是其宫廷斗争中的一些残忍的杀戮行为。判定为好人还是坏人呢?以学生仅有的思维模式出结论,他们显然有些疑惑。适时地引导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应站到更高的角度,看他的所为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贡献。

3.布置任务:三周的时间完成资料的查找、取舍,初步观点的形成。简单提示:以史实论证观点。然后用一节课的时间,当堂完成600字左右的小论文。

三、学生作品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师的引导

从学生上交的论文来看,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我针对学生的情况给予了相应的指导以及必要的引导。

1.参考资料方面存在的问题

(1)资料来源:非正史。只要是学生能找到的资料,无论是网上搜索网页内容,还是电视节目、小说、人物传记等等,学生都把它作为论证自己观点的材料。所以学生在史书阅读方面需加强,我借此机会给学生列了五本史书阅读书单,让学生初步接触史书。

(2)相对于查找各种资料,而不理会来源的学生,还有一部分学生搜索资料的能力也是有限的。针对这部分学生,我推荐了两本相对易懂的史书。

(3)还有一部分学生,找到的资料很多,全选入自己的文章,而没有考虑自己的论证需要。所以,在资料取舍时,也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2.论述方面存在的问题

(1)语言方面:不够客观,像写小说。部分学生以细腻的语言写出了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掺杂太多个人情感,流露过多个人情绪。在此,我引导学生客观地、站在更高的历史角度去审视历史人物。

(2)只摆事实,没有论述,甚至照抄事实,罗列事实。或论述与罗列的史实不相联系。论述简单,只有一句:不错,好,不好。在学习班级优秀论文的过程中,学生相应得到了提高。

(3)传说当史实来论证。例如,学生评价隋炀帝时,列举他修大运河的事迹,就把“隋炀帝看琼花”的传说故事作为论证的资料了。

3.评价(小结)方面存在的问题

(1)以偏概全。仅举历史人物某一件事,就对其进行盖棺定论。如,学生评价武则天时,以其宫廷争斗事实来论证,最后得出“争强好胜之人”的结论。

(2)观点一边倒。完全摒弃历史人物对历史造成的巨大损失,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进行逃避责任。为了前人观点,将过硬说成功,实为不妥。引导学生承认其功,但不可抬高;抨击其过,不可掩盖事实。

初一历史论文例7

魏书生老师在谈到自学能力时曾经讲过:“自学能力从心理学上讲,既是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又是一种个性特征。理论告诉我们:任何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都要经历知、情、意、行的心理过程,才能形成和发展。”“学生最初没有自学习惯,好像一部静止的汽车。产生了培养好习惯的欲望就好像汽车打着了火。第一次推动不能性急,要慢。慢才符合运动规律,才符合人的心理状态。”而对于初中历史学科而言,要让历史成为学生的一种优良品质和个性特征,让学生学会自我探究、自我思考,必须找到点燃学生主动思维“这部静止汽车”的火花。结合当前初中历史教材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认为这一火花就在于培养学生辨史的兴趣和能力。根据初中生的心理发育和认知规律以及知识储备等因素的影响,初中生辨史可以从分辨、论辩和思辨三个方面入手。

一、历史真伪的分辨

当前初中历史教材的编写由于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在史实的选取方面比较简单,对于一些相关复杂的历史知识并没有做详细的介绍。如在三国的相关历史中对三国政权内部的纷争,刘、孙、曹等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赤壁之战前后的史实均没有做详细的阐述。因此在授课时常常会发现学生受《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影响,将文学创作当成真实的历史史实来理解。所以在授课之前或之后都可以让学生针对特定的史实来收集相关的资料或者采用历史小专题、历史小论文、历史探究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学会自我收集历史史实,自我分辨历史真伪的自学习惯,让学生通过收集史料,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厚积薄发,为培养初中生历史自学能力奠定基础。

二、历史观点的辩论

在学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从自己或小组成员收集的资料中形成自己的历史看法或观点,并学会用相关史料来论证。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历史观点进行收集和整理,将类似观点的同学或小组合在一起,再进行相关的指导,让学生针对自己的观点再一次进行全面的收集和论证,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论点。然后通过小组辩论或史学辩论会的形式组织论辩。在论辩中让学生形成思维的碰撞,激起历史学习的火花和兴趣。一个论点的论辩可以持续一段时间,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学生的观点,最好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这样才能长时间地保持学生自我探究的兴趣。“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南宋哲学家陆九渊《语录》)论辩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产生疑问,发现问题,从而通过自学去解决问题,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方法和主要过程。

三、历史规律的思辨

在史料收集整理和史学观点论辩的基础之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把握历史史实的发展规律,养成正确认识和分析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的方法,从而形成科学的历史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深入思辨的习惯,不人云亦云,不迷信权威,敢于与别人商榷,敢于对同一史实发表不同的观点,敢于否定。对于历史规律的思辨,教师最好有选择地组织一些学生来进行,有条件的可以让学生写成论文,通过发表或参加评选的形式,形成一种氛围,树立一个榜样,逐步影响整体。

同时历史规律的思辨,不仅仅局限于形成自我的历史观点,还在于让历史成为借鉴的对象、分析的工具和把握未来的导向标杆,由古及今,中外合璧,古为今用等等。也就是说,历史规律的思辨,其实我们更应该强调历史的作用,让学生从“死”的历史中获得“活”的经验,让历史指导未来,让学生从微观的历史识记和认知中走向宏观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向和最终目标。

初一历史论文例8

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中,教师充当了一个历史的讲述者,学生则习惯于聆听教师对某一历史事实的阐述,教师对历史事件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历史真实的态度。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使学生觉得历史课程是一门说教课程,而且与社会现实距离遥远,不利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在新素质教育推广及普及的今天,作为历史课程的基础教育阶段,初中历史课程教学应该以创新的教学模式让广大学生不断认识自我,不断反省自我,在历史的印记中认知事情的真伪,使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得到应有的体现。

一、初中历史课程素质教育创新性的必要性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初中历史课程素质教育创新是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它通过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灿烂的文化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对历史本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思考,对历史本身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提高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处理能力。其次,历史传承的坚强意志不仅感染学生自身品德提升,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使其在生活中遇到困境不屈不挠,敢于承担,品德得到进一步提升。

2.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历史课程所蕴含的知识是全面的,是整个社会进步的文化产物和知识结晶。对历史课程的深入学习和理解的过程,就是在历史的经验教训中不断地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能力的过程。初中历史课程素质教育创新性就是将历史课程所蕴含的文化同学生自身发展所需的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知识积累的过程中品德和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3.有利于初中历史课程课改的全面开展。初中历史课程素质教育创新方式的探讨,不仅有利于任课老师对该课程以全新的角度去分析和思考,而且有利于任课老师进行创新性教学研究。教师不仅可以对初中历史教材进行全面审核,而且可以对初中历史课程所需的教学资源进行探讨,为初中历史课程素质教育创新教学模式更好地服务。

4.有利于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效果的增强。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植入了创新性和素质教育两个指标,使原本枯燥无趣的课程变得更具活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使该课程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使师生更好地沟通交流,更好地对历史事件的真相及其所产生的效应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初中历史课程设置的意义,而且可以有效地增强教学效果。

二、初中历史课程素质教育创新模式

1.启发式教学,提高创新力度。在传统的历史课程教育教学工作中,大部分都是由老师对历史背景进行讲解,进而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自由思考,随后老师给出统一答案,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在基于素质教育创新模式的初中历史课程中,任课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对初中学生认识历史事实的能力进行启发,以引导性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其对事实的思考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让学生在历史课程的认知过程中不断地思考,以自己的视野去认知历史,然后对感到疑惑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使思维和知识水平得到进一步升华。这样不仅提高了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质量,而且提高了初中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3.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创设思维场景。初中历史课程中很多历史史事是丰富有趣的,任课教师在进行历史课程教学时可以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资源,对讲述章节里所涉及的典故、史话、传说等影响资源进行播放,使学生不仅丰富了视野角度,而且加深了对该材料的深入理解。尤其在具有可争议、可思考的问题题材中,不但使学生置身于一个良好的思维场景中,而且有助于学生拓展思维,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思考。同时任课老师可以根据学生们对材料的理解及时把握学生的理解程度及思维成长。这样有利于任课老师更详细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思维成长状态。

4.注重创设问题的技巧性、创新性。初中历史课程中的问题其实是最具有价值和意义的,一个好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讨论与思考的氛围中,尤其针对具有争议性的历史人物,不同的人对其事迹都有不同的看法。任课教师在设立问题时要充分地考虑到该问题所涉及的范围及其讨论的价值和意义,这就是要巧设问题,不能将问题设立得过于狭窄,这样讨论的余地不大,但是也不能过于宽泛,要照顾到初中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知识视野。其次,任课老师在进行问题设立时要注意问题的与时俱进,设立的问题不能过于陈腐,使学生觉得问题本身离现实太遥远,对问题题材本身难以理解,无话可说。

5.鼓励学生质疑,创建民主教学环境。初中历史任课老师首先应该尽量地创设一种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意见,使学生对历史题材能够保持独立自主的思考,从历史事件能够提出自我创新性的看法,对即成事实具有另辟蹊径的思路,这样才有利于科学创新。其次,鼓励学生思维标新立异,这样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动性才能充分调动,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创新,从问题思考创新升华到思考问题创新。而这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民族的教学环境紧密相连,民主是创新思维培育的平台。

6.开发性教学,培养发散思维。初中历史课程应该尽可能地进行发散思维,使学生的思想走出课程的局限,打破常规,由课程学习突破到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培养,只有这样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才能够实现,才能够在知识学习积累的同时突破条文性知识带来的思想枷锁,才能够灵活处理现实生活的各种困境,同时个人综合素质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升华。

三、结语

初中历史课程素质教育创新模式是实现历史课程教学价值的必由之路,是在新课标要求下结合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事实进行课改的最终选择,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必要手段。初中学生对历史课程的深入学习就是在对历史过程的文化进行积累,而由于传统授课模式的限制使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基于素质教育创新模式的教学强调任课老师的创新性教学研究,在对历史课程本身的理解过程中创建一个民主的、可以自由研讨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创新问题的启发下对历史本身进行独立思考,培育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程的认同度,同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突破课程限制,进行开放性、质疑性学习,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发挥初中历史课程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综合素质教育与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融入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课堂中,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完善自我品德,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初一历史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4-108-01

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课程有差异,作为学生个体需要历史知识的延续和提升,所以我们要重视并解决好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有人说“高中的成败在高一”,而高一的起跑线就是初高中的衔接,对此我们千万不可小视。

下面我从初高中的体例差异、课标差异及考题差异等方面谈谈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

一、从体例差异谈通史意识

就现行初高中历史教材看,初中历史采用通史体例,从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及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组成。新课改地区高中历史采用古今贯穿、中外合编的专题体系,就更加凸显了初中阶段历史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而现实情况来看,初中历史新课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方面取得了成就,但是也造成了初中阶段历史知识体系系统性的弱化,基础知识大量减少,学生们的历史素养普遍偏低。在这种情况下,高中历史课程采用了专题体系,这就造成初中的知识基础与高中专题教学之间很难衔接。

解决好体例差异就必须强化通史意识:一要巩固通史基础知识,二要整合高中专题教材按通史体例整合。在巩固通史基础知识方面,我校去年已经编写了初高中衔接教材,在暑假期间引导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历史对通史知识温故知新,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应该继续推行。关于整合高中专题教材,特别是三本必修,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总结。可以结合其他版本教材比如人教版在每一课都注明本课与其他必修模块的联系。比如工业革命前的世界近代史可按通史体例整合为:

资本主义兴起和资产阶级革命

1、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初步开拓(经济:必修二)

2、西方人文精神的兴起与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思想:必修三)

3、英国革命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政治:必修一)

4、启蒙运动(思想:必修三)

5、美国代议共和制度的建立(政治:必修一)

6、法国大革命与民主制度的初步发展(政治:必修一)

这样的整合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历史学科时序性的特点,同时把政治、经济和思想知识紧密结合,从历史整体中认识历史事件,也就是在“大历史中认识小专题”。

二、从课标差异谈探究意识

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都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但具体要求仍有很大差异。比如在能力要求上,初中课标为: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高中课标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实状况是很多高一新生会沿用初中学习的思维,认为历史背背就行了,可是仅靠“背书”是远远达不到高中历史学习要求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及时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渗透历史探究意识、思维能力培养,使学生尽快入门。结合我校“高效课堂”模式,以历史知识为载体,运用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三、从考题差异谈材料意识

从中考和高考历史试题中可以更直观的看到初高中历史学习的差异。罗斯福新政为例,中考试题呈现为:罗斯福总统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危机?而在高考题(2007年山东高考)则呈现为:

材料二 《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遭。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上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

――苗枫林《世界改革史》

初一历史论文例10

“多元智能”的理论,是由美国哈佛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学家霍德华·加德纳于《智力的结构》(1983年)一书中提出的。根据这一理论,学校在发展学生各方面智能的同时,必须留意每一个学生在某一、两方面的智能特别突出,而当学生未能在其它方面追上进度时,不要让学生因此而受到责罚。其中有专家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关于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智力的本质含义的观点,使我们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多元智能理论关于人的智力领域是多方面的观点,使我们的教育在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关于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都有相对而言的优势智力领域和弱势智力领域的观点,使我们的教育保证学生个性的充分展示和特殊才能的充分发展等。”多元智能理论的这些观点与目前我国的教育改革目标有相似之处,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多元的切入点,也为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评价中,学生的其它方面的智能如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很难得到应有的体现,因此是片面的和局限的。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构建的评价体系有3个特点:一是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即包括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也包括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二是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即有传统的笔试、口试还可以有帮助学生建立历史学习档案、撰写历史小论文、编写历史剧本、绘制历史图表等;三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单一评价,让学生、家长、学校与社会也参与评价,让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多元化初中历史教学评价实施方案

多元化教学评价要求评价应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了确保多元化初中历史教学评价的顺利实施,拟定符合各地实际教学情况的实施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制定多元化初中历史教学评价目标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可以把认知、情感和技能三者都确定为评价指标。上海教师何伟曾经据此提出:“认知领域包括对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概念的了解和掌握;情感领域包括学生学习兴趣、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变化;技能领域包括思维能力和基本的实践技能的提高。”就初中历史而言,这三方面的评价目标具体为:认知领域为学生对中国及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概况,熟悉重要的制度、事件和事物的了解和掌握;情感领域为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政治、文化、思想、艺术、社会生活等发生、发展、演变的原因、内在关联及趋势,开拓学生的理论思维和视野;技能领域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方法,分析和研究历史事件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