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老年糖尿病护理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1 17:16:01

老年糖尿病护理论文

老年糖尿病护理论文例1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本院行动态血糖检测的300例老年T2DM患者。T2DM诊断符合WHO相关诊断标准。300例患者中男223例,女77例;年龄60~87岁,平均年龄(73.29±10.22)岁;病程6~27年,平均病程(17.07±8.94)年;体质量指数(BMI):23.4~27.5kg/m2,平均(24.8±2.83)kg/m2;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8.4%,平均(7.09±1.23)%。共有160例患者存在血糖波动异常。分析老年T2DM患者血糖波动的相关影响因素,对160例血糖波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观测方法

1.2.1动态血糖监测(CGM)

所有入选的300例老年T2DM患者均进行CGM(美敦力动态血糖监测仪)。动态血糖监测仪每10秒接受一次信号,每5分钟存储一个平均值,每天记录288个血糖测定值。共佩戴72h,72h后进行数据分析。

1.2.2血糖波动幅度指标

①血糖标准差(SDBG):动态血糖监测获得血糖值的标准差。②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动态血糖监测期间,当血糖波动幅度大于SDBG为一次有效波动,此次波动的峰值与谷值的差值为波动幅度;所有波动幅度的平均值为MAGE。

1.2.3血糖波动幅度评价标准

参照2011年版《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血糖波动正常范围为:SDBG<1.4mmol/L和MAGE<3.9mmol/L;SDBG≥1.4mmol/L和MAGE≥3.9mmol/L作为异常血糖波动。

1.3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针对性护理模式,干预周期为1个月,具体如下。

1.3.1制定合理的健康教育计划

①向患者讲解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增强患者对疾病健康知识的认知程度,告知患者遵医行为对疾病治疗效果的影响,使其认识到遵医行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②向患者详细讲解各种降糖药物的保存、使用方法、低血糖等副作用表现及处理方法;③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方案;④出院前向患者讲解血糖仪的使用方法及血糖正常范围,告知来院复查时间;⑤电话回访,了解患者的遵医行为情况,强化以上健康教育内容。

1.3.2心理干预

①了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原因,给予合理的解释,解除患者心理压力,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②糖尿病患者的焦虑、紧张情绪一般是由于对疾病认知的不足造成,应及时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告知其治疗方案、效果评价方法及治疗进展等,缓解其因对疾病的未知而造成的恐惧心态。③糖尿病患者大多具有自卑心理,容易受到伤害,因此应给予其足够的尊重,帮助其面对现实,接受疾病的挑战,积极配合治疗;④做好患者家属工作,使其配合医护人员,鼓励患者战胜疾病,配合治疗。

1.3.3工娱疗法

活动内容一般包括手工艺劳动、文娱活动、体力劳动等,应由医务人员按病情选择进行。

1.3.4放松疗法

又称为松弛疗法,首先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环境,最初在护理人员指导下进行全身肌肉放松练习,掌握后自主进行放松练习。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实施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异常血糖波动检出率比较

300例老年T2DM患者中,共有160例患者存在血糖波动异常。女性和男性异常血糖波动检出率分别为71.43%、47.09%,女性异常血糖波动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46,P<0.05);不同年龄和不同体质量指数患者异常血糖波动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47,P>0.05);病程<10年、10~20年和≥20年患者的异常血糖波动检出率分别为(26.67%VS50.0%VS78.13%),病程≥20年患者异常血糖波动检出率最高,病程10~20年患者次之,病程<10年最低(χ2=4.874,P<0.05)。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和≥7.0%患者的异常血糖波动检出率分别为40.53%、66.67%,HbA1c≥7.0%患者的异常血糖波动检出率明显高于<7.0%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77,P<0.05)。

2.2两组血糖控制效果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FBG、2hBG及HbA1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后,两组的血糖指标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血糖波动是指血糖水平在波峰值和波谷值之间变化的不稳定状态。研究发现,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不仅与遗传因素和血糖控制水平有关,并且与血糖的波动关系密切。有研究发现血糖波动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影响程度超过了血糖绝对水平升高造成的影响。王国凤等对674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随访,发现血糖波动是外周神经损害和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也有部分研究质疑血糖波动与糖尿病并发症之间的关系。糖尿病与并发症流行病学研究(EDIC)对T1DM患者进行长期随访,采用MAGE和SDBG作为血糖波动指标,结果显示视网膜和肾脏病变与HbA1c水平关系密切,而与血糖波动无关。因此,目前血糖波动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关系的争议主要集中在T1DM,原因可能与T1DM和T2DM不同的病理机制有关,T1DM是由于胰岛β细胞的功能衰竭造成,血糖波动主要原因是低血糖,而低血糖对并发症的影响主要是活化凝血功能,而激活氧化应激却并不明显;T2DM是由于胰岛素抵抗造成,血糖波动主要原因为餐后高血糖,对并发症的影响主要为激活氧化应激,因此血糖波动与T2DM更为密切。目前,有关血糖波动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报道尚比较少见。本研究对行CGM的老年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老年T2DM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老年T2DM患者的血糖波动与性别、病程及HbA1c水平有关,与年龄等无关。女性T2DM患者的血糖波动异常的检出率高于男性的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部分学者认为,绝经后女性的雌激素水平降低,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缺乏胰岛素对血糖的精细调节,因此老年女性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增加。目前,尚缺乏糖尿病的病程长短对血糖波动影响的研究报道,本研究结果显示T2DM病程的延长是血糖波动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糖波动的主要原因有药物引发的低血糖和餐后高血糖,两者均和胰岛素抵抗和分泌不足有关,随着T2DM患者病程延长,胰岛β细胞的功能逐渐减退,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抵抗更加严重,因此血糖波动幅度增大。此外,本次研究发现HbA1c水平是血糖波动的影响因素,HbA1c越高发生异常血糖波动的风险越高,具体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研究还发现,年龄并不是老年T2DM患者的影响因素,年龄的增加与异常血糖波动并不相关。基于以上影响因素,临床护理人员应认识到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在强化健康宣教的同时,重视心理干预,使患者拥有一个积极正面的心理状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采取综合护理模式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在重视健康宣教和心理干预的基础上又引进了工娱疗法和放松疗法,研究发现工娱治疗转移病态注意力,减轻病态体验,克服焦虑、抑郁或恐惧等负面情绪,纠正病态行为;放松疗法可以抑制交感神经功能,增强副交感神经功能,调节内分泌及植物神经系统,主要可用于治疗各种焦虑性神经症及恐怖症。

老年糖尿病护理论文例2

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4月在我科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20例,其中男73例,女47例;年龄65~88岁,平均年龄77.6岁;病程3~20年,所有病例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常规护理服务模式,由护士给予患者常规护理和一般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服务”下的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实施全方位的护理。

1.2.1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

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和人文关怀融入到对患者的护理服务中,在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的同时,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护理服务。科里多次召开护士会议,学习优质护理精神,深入了解护理内涵,建立优质护理小组,由资深主管护师或护师任组长,选取业务技能水平较强的护理人员组成小组,对每个患者实行专人负责到底。熟悉掌握患者的饮食、运动计划以及血糖控制情况,根据自身情况指导治疗与开展健康教育。

1.2.2夯实护理基础:

住院期间对患者进行规范、系统的治疗与护理,基础与专科相结合,了解患者的需求,为患者提供及时、个性化的基础护理服务。严格执行分级护理制度,对生活不能自理及部分自理的患者,依照基础护理服务内涵,为患者实施生活护理、健康指导等,如对糖尿病患者每天给予擦身、泡脚等,操作期间注意观察患者皮肤及末梢血液循环情况,严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固定的护士负责固定的患者,能够为患者提供连续、全程的护理服务,增强护士的责任感,同时也拉近了医患关系,使患者易于交流,易于掌握相关的疾病知识,提高遵医行为。

1.2.3注重细节管理:

改善病房环境,创造温馨、舒适的氛围,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及空气清新。在多功能厅为患者设有糖尿病食物模型、糖尿病杂志、VCD光盘等,供患者学习、休闲。病区走廊墙上,张贴糖尿病教育展板,包括糖尿病基础知识、控制目标、饮食运动疗法及控制并发症等知识,供患者学习参考。为方便患者,病区设有微波炉、坐便椅、针线盒等。对待患者要来有迎声,去有送声,检查有人陪,服药有人送,用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全程为患者服务。

1.2.4加强健康宣教:

我们通过责任护理小组对患者从入院一开始即进行全方位的健康教育,并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重点宣教,通过一对一的护理服务,对饮食、体育运动、心理、用药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健康教育。鼓励患者主动参与治疗、护理,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监控,提高遵医行为,为有效控制血糖打下坚实基础。患者出院时,为患者制订出院计划,我们为患者发放自制的爱心健康卡片,标注糖尿病饮食、运动、用药及相关知识。建立出院随访电子档案,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健康信息,为健康宣教奠定基础。

1.2.5提升护士综合素质,完善护理质量管理:

护士要掌握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专科知识,拥有精湛的护理技术。根据患者病情及时有效的完成治疗、专科护理、健康指导等,使其尽快恢复健康。完善护理质量管理,建立护士绩效考核。将护理工作质量以及住院患者满意度与护士的奖惩、评优相结合,激励护士的主动性,保证护理工作及时、有效进行,真正让患者得到实惠。

1.3评价方法

患者出院后3个月,比较2组在治疗依从性方面的差异。采用自制问卷表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分为饮食依从性、运动依从性、用药依从性、自我监测4项共20题,每题按照总是(5分),经常(4分),有时(3分),很少(2分),没有(0分),分别计分,满分100分。得分60~100分为遵医嘱,0~59分为未遵医嘱。该问卷信效度经检验均在0.8以上,符合要求。调查时责任护士采用谈话沟通方式进行解释,患者自填问卷调查表。

1.4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糖尿病患者在饮食、运动、用药、自我监测等治疗方面依从性明显提高,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老年糖尿病护理论文例3

老年糖尿病是老年人内分泌代谢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种,其中老年糖尿病绝大多数是II型,占90%~95%,与非老年糖尿病患者相比,老年糖尿病患者心脑并发症多,常有低血糖发生,且往往病情隐匿,临床上容易误诊。因此,早期诊断和处理对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我院自2000年至2003年共诊治老年糖尿病并发低血糖46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46例中,男性33例,女性13例,年龄64~83岁,病程半年至16年,初诊糖尿病5例,合并糖尿病肾病21例,其中慢性肾功能不全血肌酐>133mmol/L8例,合并高血压10例,冠心病10例,肝功能不全6例,急性胃肠炎3例。

1.2临床特点:14例有面色苍白、出汗心悸、四肢颤抖及饥饿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8例有神经系统症状,其中昏睡5例,昏迷2例,神经模糊,反应迟钝及四肢乏力8例,全部患者进行血糖测试,平均为1.5mmol/L之间,尿糖、尿酮阴性,所有病例均进行头颅扫描,无脑部病变。

1.3诊断:就诊时,测指间毛细血管血糖或静脉血浆血糖,均在0.9~2.9mmol/L之间,伴有或不伴有心悸出汗、面色苍白、手足颤抖、饥饿等低血糖症状。

1.4治疗:确诊后即予50%葡萄糖40~100ml静脉注射,必要时重复,清醒后进食,无法进食者,予以10%的葡萄糖静滴,调节滴速,使血糖水平维持在6~12mmol/L,直至药物的低血糖效应期消失,经抢救45例患者有好转,恢复病前情况,1例因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2讨论

低血糖指血糖低于2.5mmol/L,老年人低于3.0mmol/L时,出现的交感神经兴奋及中枢神经损害的临床综合征,老年糖尿病并发低血糖是与老年糖尿病的以下特点有关:

2.1老年人多伴有糖尿病神经病变,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不能很好的被低血糖兴奋延误就诊时间,严重的低血糖反应使脑细胞功能受损。

2.2老年人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分泌不足,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血糖调节,热量摄入不足,可引发严重低血糖反应,本组7例低血糖反应由于进餐延误、食欲不佳、食量不足所致,若没有进一步的血糖监测,观察和发现,这类病人临床症状又不是典型,容易漏诊误诊。

2.3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肾小球滤过率每年下降1%,胰岛素清除障碍,肝脏糖原异生功能下降,特别合并肝肾功能不全时,影响胰岛素和磺酰脲类药物的代谢和清除更易发生低血糖。

2.4慢性胰岛素过量综合征,夜低血糖发作,晨起高血糖,多见于控制不良的I型糖尿病,特别是强化治疗中,不适当的增加了中长效胰岛素注射剂量后,会经常发生。

2.5胰岛素应用不当:①胰岛素用量过大,是最常见的原因,低血糖多发生在胰岛素最大作用时间内,如短效胰岛素所致低血糖,常发生在餐后3h左右,晚餐前应用中长胰岛素,易发生夜间低血糖。②此外,还见于注射胰岛素同时合用口服降糖药。③运动使血循环加速,致注射部位胰岛素吸收加快。④胰岛素注射方法不当,如中长胰岛素注射前未充分混匀,剂量错误。

3护理

3.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提高识别能力,如患者神志和活动情况,有无脸色苍白、乏力等,因此,护理人员应熟悉各类低血糖反应不同的临床表现,加强病房巡视,提高早期识别能力,及时发现低血糖的反应及低血糖患者昏迷,为抢救病人争取时间。

3.2加强糖尿病知识教育

3.2.1运动保持恒定,运动前适量饮食,或适当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

老年糖尿病护理论文例4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糖尿病作为严重危害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一种疾病,也被广泛关注。提高老年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改善该病治疗的预后,成为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话题。为此,特对2007年10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探讨影响糖尿病预后的心理因素及其心理需求,并对其实施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10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男27例,女33例;年龄59岁~78岁,平均(66.7±3.52)岁。2型糖尿病34例,1型糖尿病23例。文化程度文盲至大专。

1.2 方法 通过观察糖尿病患者的言行举止、情绪变化以及与患者家属交谈等方式获取资料并填表,从而对患者的精神状况进行评估。同时,以咨询方式对患者进行调查,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内容:(1)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烟酒嗜好、饮食习惯、体力活动情况;(2)糖尿病的基础知识、高危人群、糖尿病的危害、预防糖尿病的方法,饮食、运动与糖尿病的关系,及药物疗法等。对调查结果进行记录、整理分析。并依据研究结果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

2 结果

2.1 精神状况评估 60例患者中,焦虑15例,恐惧21例,抑郁4例,其他心理障碍10例,无明显心理障碍10例。存在精神障碍的患病率达93.9%。

2.2 心理需求调查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需求主要表现为对糖尿病复发的诱因及先兆症状的了解、担心严重的并发症,担心血糖控制效果不佳,病情加重的临床表现,饮食疗法、运动疗法、用药知识及注射技术等。

3 护理

3.1 焦虑及其护理 老年糖尿病患者因对糖尿病知识缺乏了解而焦虑,或对治疗的效果过分担心而出现精神高度紧张、失眠等。临床表现为食欲欠佳、睡眠质量差甚至拒绝治疗等。此时,耐心细致的解释和倾听是心理护理的最基本方法。护理人员要作为患者的“诉苦”对象,注意倾听患者的顾虑,有针对性的解释、说明病情,并有计划地讲解有关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告知患者通过积极的治疗和护理,糖尿病患者也可以和健康人一样工作和生活,以此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改善患者焦虑的情绪,从而使患者积极地配合治疗。

3.2 恐惧及其护理 恐惧主要是由于患者对病情的过度担忧所造成的。患者产生恐惧情绪后主要的临床表现包括害怕见医生,对别人谈论该病极力回避,怕打针、吃药,多疑等。具体表现为对血糖测定、胰岛素注射产生持续及不必要的恐惧以及回避。对于此类患者的心理护理,重点亦在于使患者了解相关医学知识,从而改善患者的个人情绪调控能力,使其情绪稳定并趋于正常,进而配合糖尿病的治疗。

4 讨论

4.1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的糖、蛋白质、脂肪和继发性水、电解质紊乱。临床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等,即俗称的“三高一低”[2]。它不仅可引起身体上的各种并发症,更能导致心理障碍,尤其是老年患者。他们对糖尿病的基本知识不够了解,也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正确的饮食控制及运动,更因为糖尿病需长期服药以及注射胰岛素带来的诸多不便,加重了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负担。此时,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正确而的心理疏导,将会逐渐形成焦虑、抑郁、愤怒等心理障碍。而这些因素又会刺激神经内分泌系统,使血糖升高而加重病情[3]。因此,了解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精神状况以及其心理需求并实施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对于提高患者生活治疗,改善预后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6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存在精神障碍的患病率高达93.9%,且患者对糖尿病复发的诱因、先兆症状、并发症、饮食疗法、运动疗法等多项调查因素均有迫切的需求。在采取因人而异的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后,本组患者的精神障碍状况均有改善。因此,对老年糖尿病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是十分必要的。

综上所述,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及心理状况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评价,随后根据评估情况对患者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并制订合理运动、饮食计划。使老年糖尿病患者消除负性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从而达到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老年糖尿病护理论文例5

18例糖尿病并发皮肤病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50~77岁。其中皮肤瘙痒者10例,溃烂3例,水疱病3例,糖尿病足3例。有皮肤疾患者占总病例数56%。

2 基础护理

2.1瘙痒的护理:由于老年人皮质分泌减少,组织角质层水分蒸发的保护性脂膜功能下降,表皮水分易通过皮肤逸出而引起皮肤干燥,皮肤干燥往往是引起瘙痒的最主要原因。对出现顽固性皮肤瘙痒的患者,应避免搔抓、摩擦皮肤, 以免抓伤皮肤引起溃破和感染。可通过用温水洗澡(40℃),次数不可过频,每周l~2次,每次洗澡时间15分钟左右为宜,时间过长会使皮肤表面的油脂流失,导致皮肤干燥。避免泡澡,因为泡澡会导致皮肤水分流失,使皮肤更加干燥。应用温和的香皂洗澡,浴后可涂搽油类物或植物油等,以保持皮肤。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洗澡时应有人陪护,以防发生意外。内衣要穿纯棉织品,选用合脚的软底鞋或透气性好的布鞋及棉袜。对频发性的瘙痒,可内服扑尔敏、苯海拉明、异丙嗪等抗组胺药物[2]。局部性的瘙痒外用止痒剂荷酚液或采用中草药熏洗等。对合并真菌感染者温开水冲洗檫干后,涂达克宁软膏l~2次/日,共涂1~2周。

2.2 防止皮肤破损,避免感染:老年人因表皮老化而变薄,除水分易逸出外,还容易出现皮肤破损,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减弱的情况下,十分容易合并感染。减少受伤和防止皮肤感染是预防老年糖尿病皮肤溃疡发生最根本的措施。具体措施如下:老年人因末梢神经感觉迟钝,对温度感觉不敏感,生活中防止使用热水不当或洗涤时水温太高所致烫伤;②出门走路时最好有人陪同,穿有保护脚的鞋,以免被路上的硬物、建筑物的边角碰伤、摔伤;③避免因使用锋利的刀具或其他利器时不小心损伤;④夏季要及时洗澡,防止皮肤发生炎症,梅雨天要注意防止手足癣的发生或复发,对手足癣、皲裂、皮炎等要及时治疗,防止因病菌引起的皮肤破损;⑤勤剪指甲,避免因自身指甲过长而划破皮肤。⑥若因各种原因导致皮肤损伤时,立即处理皮肤伤口,首先用温和的香皂和清水清洗小伤口,然后用清洁、干燥、无菌的创可贴覆盖伤口,不要应用碘酒、酒精等含有灭菌剂的药剂处理伤口,以免刺激伤口[3]。

2.3水疱的护理:对于有水疱者避免鞋袜接触刺激小水疱予以保留,大水疱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吸渗出液后包扎对于溃疡创面使用生理盐水清洁后加用碘伏涂擦消毒用浸润了抗生素的纱布覆盖使用照射促进恢复。

2.4糖尿病足的预防与护理:糖尿病足是因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微血管病变供血不足、皮肤坏死溃疡、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协同作用而引起,其主要表现为足的局部缺血、神经营养障碍和经久不愈的感染。除积极控制糖尿病人血糖外,在护理上应注意观察足背动脉搏动及皮肤色泽、温度等,出现糖尿病足时,应配合医生做好换药工作,创面感染严重的应扩创引流,清除坏死组织,每次换药前用红外线局部照射20min,可根据脓液培养结果,有效选用抗菌素换药[4]。总之,通过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和自我管理能力,正确掌握足部护理方法,方可有效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

2.5心理护理:做好心理护理是糖尿病调护的必要环节。乐观而稳定的情绪有利于患者机体内环境的稳定,烦躁的情绪可引起些应激激素的大量分泌。糖尿病为老年性疾病,多数患者年龄偏大,由于病程长、治愈难、经济困难等因素,常常给病人心理和经济带来巨大压力,为此,医护人员的关心鼓励、安慰和开导对患者病情的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护理人员要时刻鼓励患者保持乐观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注重人际交往,学会倾诉问题,用疏散转移等方法排解不良情绪,保持心情的愉悦,要掌握患者的性格特点、心理变化,充分理解患者的处境和情绪,以便引导患者保持乐观心态[5]。

3 护理结果

18例患者经过精心的护理,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缓解了病人皮肤瘙痒的痛苦,预防并延缓了糖尿病足的发生,增加了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对的生活乐趣,提高生活质量。

4 健康教育

糖尿病为终身疾病,治疗需长期服药、饮食控制、积极配合治疗,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有效健康教育被公认为是治疗成败的关键的一个重要因素[3]。糖尿病患者往往缺乏较全面的糖尿病相关防治知识,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失望等情绪,部分患者容易轻视,不能坚持治疗。针对这些情况,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耐心宣教、交流沟通,进行积极的健康教育,与之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助他们了解更多有关糖尿病的防治知识,掌握饮食治疗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及具体要求,严格有效的控制血糖,生活、作息应规律,同时要戒烟控酒、低盐饮食,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应控制好血压。同时,还要注意个人卫生,预防各种感染。提前告诉糖尿病人皮肤保护的重要性和避免皮肤破损是减少发生糖尿病足的首要措施等预防知识。让病人及家属了解足病的危害性和可预防性,采用正规药物规范治疗和合理饮食控制血糖,防止严重并发症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5 展望

随着我国老年化加剧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的皮肤病在临床上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我们虽然通过对18例患者悉心护理取得一定的疗效,但探索更为有效、系统、全面的糖尿病并发皮肤病的护理方法,进一步减少该病给患者身心造成的痛苦和伤害是今后仍需努力的方向。总之,糖尿病人的护理是一项繁重而细致的工作,需要我们更多的爱心,更加的细心和耐心才能帮助老年患者度过一个安详的晚年。

参考文献:

[1] 徐燕;蒋蓓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皮肤护理[期刊论文]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7,9(1)

[2] 张鸿波,郑煜 老年糖尿病的皮肤护理[期刊论文]中原医刊2005,32(2)

老年糖尿病护理论文例6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658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837-01所谓糖尿病,指的是人体内由于胰岛素的作用障碍导致血糖过高的代谢性疾病。长期代谢紊乱会导致以眼、肾、心血管和神经系统为主要组织器官的损害和功能的障碍和衰竭,严重者会导致酮症酸中毒和严重昏迷[1]。老年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反应是低血糖,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的临床表现不明显,导致在诊断过程中容易出现误诊,延误抢救的最佳时机,造成严重的后果。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随机选取在2012年6月至2012年12月在医院进行诊治的出现低血糖反应的糖尿病患者50例。这50例出现低血糖反应的糖尿病患者中,女性患者21例,男性患者29例,年龄最小的为61岁,年龄最大的为85岁,平均年龄为72岁。其中体型肥胖的有12例,体型正常的有23例,体型偏瘦的有15例。年龄在61到70岁的患者有23例,年龄在71到80岁的患者有19例,年龄在81到85岁的有8例。50例患者中,糖尿病病程最短的为半年,病程最长的为20年,其中有23例患者采用降糖药物治疗,27例患者采用胰岛素治疗。

1.2方法

1.2.1分析原因低血糖反应是老年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反应之一,引发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的原因有三个:一是患者长期使用降糖药物,过量的降糖药物会导致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受身体体质的影响,老年人的各个组织器官和各项身体功能衰退,老年人的激素调节功能下降,导致身体内出现低血糖反应时无法及时分泌激素,提高体内的血糖。这些激素包括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等,同时,由于老年患者普遍伴随着肝肾功能不全等,使得老年糖尿病患者在注射胰岛素时容易引发低血糖。此次研究对象中,有27例因注射胰岛素降糖引发低血糖反应,其中有12例是由于静脉注射胰岛素的速度太快和过量引起的[2]。二是剧烈的活动,增加活动量会增加葡萄糖的消耗,过度的活动导致葡萄糖的消耗量过大,患者身体内所需的糖类不够,从而引发低血糖反应。此次研究中有11例患者在洗澡后出现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等状况,经检查证实,这11例患者的血糖低于2.2mmol/L,是低血糖反应。三是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不足,这主要是因为不少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认为糖尿病患者要禁食与糖类物质有关的食物,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出现药物性低血糖的原因在于糖尿病患者所摄入的碳水化合物严重不足。此次研究中有12例由于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不够而引发低血糖反应。

1.2.2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通常发生的比较缓慢,患者的自觉症状少,多发生在夜间,从正常的生理睡眠转变为病理性的睡眠,此时的患者出现低血糖昏迷症状,要引起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此次护理研究中有10例患者在午睡时出现意识不清晰等情况,经检查后发现患者处于低血糖浅昏迷状态,患者的血糖在2.2到2.3mmol/L之间,给这10例低血糖反应的糖尿病患者静脉滴注浓度为10%的500毫升葡萄糖之后,这10例患者均在30到35分钟之间清醒,此时,调查患者睡前的心慌、出汗和饥饿等症状。在此之后又出现过3次低血糖昏迷,这3次低血糖昏迷以高血压和嗜睡为主。这时要及时对患者进行缓解治疗,由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脑循环能力下降,加上长期的注射胰岛素和服用降糖药物,导致患者容易出现缺乏植物神经症状的慢性低血糖反应,同时,老年患者通常伴有动脉硬化和糖尿病性血管的病变等,因此,当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时,容易出现心肌梗死和脑血管意外等的误诊。此次护理研究中,有5例患者在昏迷的同时出现了肢体偏瘫和口角歪斜的情况,经检查发现这5例患者的血糖在2.1mmol/L之内,神经内科针对为低血糖昏迷并脑血管意外。该症状还需要与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非酮症性昏迷之间进行鉴别[3]。

1.3统计学分析文章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当p值小于0.05时,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经过上述观察研究可知,导致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的原因有三种,见表1。

讨论

由于老年人生命机理和身体特征等的影响,老年糖尿病患者与其他糖尿病患者相比,普遍伴随着多种疾病、服用多种药物、智力和记忆力减退等特点。其中以低血糖反应最为常见。低血糖反应会对神经系统等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脑部神经和交感神经。这主要是因为神经细胞本身没有糖原,脑细胞所需要的能量多为血糖。严重低血糖对皮质以及皮质下的中枢、中脑。延髓和下丘脑等都会造成一定的损害。老年人的低血糖极易引发老年人心律失常、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等并发症,从而严重影响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4]。

要降低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就要加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加强预防低血糖反应的出现。在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的预防和护理中,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严格注意患者的日常饮食是否定时定量,要保证患者摄入的热量与身体所需的热量相平衡,由于低血糖反应的隐蔽性比较强,因此,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时,容易误诊,因此,要优先考虑检查患者的血糖。二是要加强患者血糖的检查和监测,定时检查患者的血糖。三是在用药时,多采用个体化方式给药。四是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反应的宣传和教育,提高患者对低血糖危害的认识。五是抓好患者的饮食和运动治疗,要预防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就要严格保证患者定量定时进食,控制患者的活动量[5]。参考文献

[1]钟慧红,刘珠.影响老年糖尿病患者社区健康教育因素及对策[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心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第8届糖尿病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第8届血液净化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14:12-13.

[2]王雪莲.浅谈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指导[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首届糖尿病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11:5-6.

老年糖尿病护理论文例7

老年性糖尿病是特指年龄在>60岁的糖尿病患者,这个年龄层的患者多为2型糖尿病,由于降糖药物的广泛使用且老年糖尿病患者在生理功能上多有减退,导致在降糖治疗中常发生低血糖事件,严重者因损伤到神经系统而导致死亡[1]。基于此背景,本文研究了护理干预在老年糖尿病患者降糖治疗能否起到有效控制低血糖发生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2月~2012年2月收治老年糖尿病并发低血糖症患者74例。纳入研究者平均年龄67.52±4.19岁,其中男50例,女24例,平均病程6.37±4.95年,平均血糖水平(非低血糖症发作时)8.41±0.72mmol/L。伴随慢性支气管炎15例,高血压病41例,冠心病21例,高脂血症9例。

观察方法: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仍接受常规治疗,B组在常规治疗上增加护理干预,每名患者观察时间2周,统计期间内低血糖反应发生时的血糖水平、发作次数、反应时的症状、用药情况和诱因,并对两组间的数据统计比较,在确认护理干预效果的同时出具护理干预推荐方法。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结果

74例患者再发作次数54次,A组36次,B组18次,发病时用药单用优降糖26例、单用二甲双胍12例、优降糖合并二甲双胍7例、注射胰岛素5例、其他4例,诱因可寻到44例,A组34例,B组10例。再发作总数和发作时血糖水平两组具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低血糖指的是空腹血糖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军夕.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护理研究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0):113—114.

老年糖尿病护理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1(b)-0169-02

老年糖尿病是老年人群体里慢性代谢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类疾病,大多为2型糖尿病。患者除常见的疾病症状之外,还容易发生无症状性低血糖,此种症状对于老年患者来说不易察觉,直至患者血糖下降到出现脑皮质反应后,才出现昏迷等精神神经症状[1]。该文为了探究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的影响效果,选取该院2015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7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供临床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选取该院于2015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7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70例患者均符合老年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按照随机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两组各3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龄平均(62.45±1.38)岁;病程平均(5.33±2.17)年;合并心力衰竭3例,高血压18例,糖尿病肾病11例,肝硬化3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平均(63.04±1.25)岁;病程平均(5.10±2.58)年;上述疾病例数分别是4例,17、9、5例。2组患者上述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进行常规护理干预[2](患者入院后讲解相关注意事项,做好日常的交流沟通工作,病房要保证干净整洁、多通风,定期进行检查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基础之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3]。内容主要包括:(1)密切观察血糖变化。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临床特征主要包括两类:① 神经低血糖的症状(情绪易激动,注意力不够集中,昏迷,癫痫发作等)。②肾上腺素能症状(面容苍白,出汗,心跳过速,身体发颤等)。两类患者的异常症状不易察觉,因此医护人员要在患者入睡前对其血糖进行检测,若血糖值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夜间低血糖发生率和护理后的满意度[4]情况。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3.9 mmol/L表示低血糖发生。轻度低血糖:3.3 mmol/L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收集到的数据均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5]进行处理分析,用[n(%)]表示低血糖发生率和满意度行χ2检验,P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

观察组老年糖尿病患者轻度低血糖发生率为11.43%、中度低血糖发生率为2.86%、重度低血糖发生率为2.86%,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

2.2 比较2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满意度情况

观察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满意度为97.14%,比对照组优越(P

3 讨论

老年糖尿病患者比起其他的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夜间低血糖现象,其原因主要有老年糖尿病患者身体各器官功能下降;知觉降低;胰岛素的清除能力下降;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不足,对于血糖,不能有效进行调节,容易诱发严重的低血糖反应[6]等。因此,制定应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发生低血糖的综合护理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该研究中对照组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方法包括讲解注意事项,做好沟通工作,病房要合格,定期检查等。护理方法较为普通,无特别性,针对性也不够,方法有待改善[7]。观察组老年糖尿病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观察组优势主要有:密切观察血糖变化:紧密的巡视和检查有助于医护人员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情况,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心理护理:解了患者焦虑不安的心情,助其树立了信心,提高了对医护人员的配合力度。健康教育:加深了患者及其家属对于疾病的认知程度,清楚全力配合医护人员的重要性。药物护理:加大了护理的强度,也使患者和其家属对于护理的方法了解得更加清晰,有助于护理的顺利开展[8]。观察组老年糖尿病患者轻度、中度、重度低血糖发生率分别是11.43%、2.86%、2.86%,护理后满意度为97.14%,护理效果比对照组优秀(P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来说,能降低其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提高其对护理的满意度,适宜在护理中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赵爱学.综合护理干预对预防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的效果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5,22(15):157-158.

[2] 彭静.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的预防和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5,20(9):1291-1292.

[3] 董永红.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的护理疗效评价[J].中外健康研究,2015,11(21):163.

[4] 马丛丛.综合护理干预在降低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发生率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疗养医学,2015,24(9):1002-1004.

[5] 梁建晖.老年糖尿病病人发生低血糖反应的急救处理及护理措施[J].中国中医药,2015,34(6):162.

[6] 王秀凤.综合护理干预联合中医辨证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护理疗效评价[J].环球中医药,2015,8(21):151.

老年糖尿病护理论文例9

糖尿病在儿童、青少年中的患病率比较低,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老年糖尿病患者是指>60岁或是由于60岁之前发病后延续到60岁之后的患者,西方一些国家的老年性糖尿病患病率很高,约为20%,随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开始老龄化,糖尿病患病率也逐渐地升高,并将会进一步地增加。糖尿病还有很多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疾病等,对于老年人来说更是因此造成的高死亡率而丧生,必须要高度的重视,积极地进行防治与相应护理措施。对158例患者持续的进行社会护理干预后疗效佳,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3月~2011年5月收治老年糖尿病患者158例,男96例,女62例,年龄60~82岁,平均66.5岁,病程6个月~15年。有并发症81例,都已进入慢性病范围,其中糖尿病肾病15例,伴有心血管相关疾病48例,糖尿病眼病12例,有6例合并其他疾病。

方法:把158例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两组,试验 组(A组)与对照组(B组),每组79例患者。A组患者除采用常规的治疗措施外还进行社区护理干预的相关措施,B组只采用常规治疗,不进行社区护理干预。并对两组的患者恢复状况及其社区护理干预措施与方法进行相关分析,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社区护理干预措施:1正确用药干预:糖尿病的老年患者由于其意识思维及家庭等方面的影响,常常忽略或是并未掌握正确用药的重要性,造成服药了却并未有效控制病情,因此社区护理时就可以指导其正确的服用药物,也可以注意到防止患者低血糖及药物的禁忌证或不良反应的问题。2饮食护理干预:应该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来制定不同的饮食量,以更好的达到能量摄入与支出的平衡,并指导患者进食能够规律化。正确合理地饮食是控制血糖的基础。3进行心理干预:患者病情发展怎样与其心理因素有很大关系,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的生活态度,减少消极不良的心理因素,对病情有极大帮助。4体育锻炼干预:运动,有一个良好的身体是每个人都应当保持的,糖尿病患者更是如此,每天都有适当的运动有助于病情的好转。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制定相应方案,循序渐进的锻炼,还要长期坚持。5相关教育干预:相关知识教育是糖尿病患者的基本干预之一,应让患者认识到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且现如今未能达到根治,需要进行长期的治疗。教导患者自己测量血糖,及调整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的用法,把血糖尽量控制住。

结果

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恢复情况A组明显要好于B组,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讨论

由上可知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除了常规治疗,进行社区护理干预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是控制老年糖尿病发病率的重要环节之一。随着医学的转变与发展,糖尿病社区护理的教育干预已非疾病治疗的概念,作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渗透于患者的治中与预后,成为影响此慢性病转归的关键。但是现在社区护理干预措施在我国才刚刚起步,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更甚,与世界卫生组织在此方面要求差距还很大。老年糖尿病患者在社区护理的干预下实施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正确服药、健康教育、学习自测血糖等措施,其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都有了比较好的成效,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经过社区干预后,老年糖尿病患者就能够比较平衡的控制血糖,从而更进一步减少了并发症的产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糖尿病病程长且治疗费较贵,选择社区护理及调理也相应会降低患者的经济压力,在治疗中应进一步的进行推广及研究。

参考文献

1毛彩形.老年糖尿病患者社区护理分析[J].健康必读杂志,2011,10:95.

老年糖尿病护理论文例10

老年糖尿病是指>60岁的糖尿病患者,95%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属2型糖尿病[1]。低血糖反应是老年糖尿病治疗过程中较常见且危险的并发症之一,与口服降糖药和使用胰岛素相关,严重低血糖危险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2],其与年龄相关的肝肾功能减退使药物代谢和清除发生改变有关。如不及时诊治,脑细胞可能发生不可逆转的形态学改变,及低血糖脑病,甚至死亡。本文探讨了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原因,并提出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收治60例均符合1999年WHO诊断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60~84岁,疗程2~22年,中位病程14.5年,合并冠心病20例,合并肾病17例,合并高血压23例,胰岛素治疗22例,口服降糖药治疗38例。

1.2临床表现 低血糖反应的临床症状为交感神经兴奋和脑功能障碍两组。交感神经过渡兴奋的表现:冷汗、全身乏力、心悸、饥饿;脑功能障碍的表现:精神行为失常、语无伦次、单侧肢体乏力、四肢抽搐、震颤、神志不清。

1.3治疗与结果 交感神经过渡兴奋,经确诊后按病情的轻重分别静脉注射50%葡萄糖20~60 ml,必要时再静脉注射10%葡萄糖250~500 ml。本组的38例患者经1次静脉用药,22例患者经2次静脉注射50%葡萄糖后,症状消失,病情恢复。低血糖的原因:15例因口服降糖药发生低血糖;10例因弄错胰岛素的注射剂量而发生低血糖昏迷;15例因空腹运动所致,8例因药物的拮抗作用所致,12例因饮食控制的过分严格所致。

2 讨论

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是由于体内供糖不足的时间延长,引起功能紊乱和组织损伤,严重可致昏迷,如救治不及时可致死,如伴有心血管疾病者,可发生心源性猝死[3]。发生原因分析如下。

2.1原因分析

2.1.1生理因素 老年人身体的各组织、器官随着年龄逐渐老化,功能逐渐衰退,用药后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生物利用度均降低,血浆蛋白的浓度、免疫功能、机体的耐受能力均降低,可以导致老年人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脑组织对低血糖反应非常敏感,因脑组织所需的主要能量来源于血糖,当血糖

2.1.2药物因素 ①在老年人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以磺脲类药物所致低血糖发生最多,因其种类多,临床应用时间长且价廉,服用患者较多,而降糖作用强而持久,半衰期长,代谢产物有活性,极易发生低血糖。使用磺脲类药物剂量过大或随意加大药量,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后进食少或不进食,很易发生低血糖昏迷。②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能延长或加强降糖药物的作用,β受体阻滞剂还能抑制低血糖时交感神经兴奋功能,掩盖低血糖症状。③胰岛素使用不当:部分患者使用胰岛素用量偏大,注射胰岛素操作失误,长期在同一部位注射胰岛素造成硬结使胰岛素吸收缓慢导致夜间低血糖。④降糖药物使用不当:老年糖尿病患者易合并各种感染,进食量减少,部分患者营养状况差,如此时为及时减少降糖药的剂量,也是引发低血糖的常见原因。

2.1.3饮食、运动因素 碳水化合物的过分限制及摄入不足,是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常见原因。由于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不够全面,往往在进食少或不进食的情况下也坚持常规用药。本组的15例患者在进食锐减的情况下未相应的减少药物的剂量。运动是发作低血糖的重要原因,因此糖尿病患者运动时要掌握好运动的方式、运动量及运动强度,本组有15例患者是在空腹运动时发生的低血糖。

2.1.4应激因素 应激状态下血糖明显升高而老年患者同时伴心、肾功能不全,可致降糖药物在体内蓄积,易发生低血糖反应,而此时的低血糖反应往往被合并症掩盖,易发生低血糖脑病。

2.1.5其他因素 对低血糖缺乏认识,忽视对血糖的系统监测。

2.2护理

2.2.1药物治疗护理 医务人员应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降糖药的种类、剂量、服用方法及不良反应,了解药物毒副作用,尽量使用无肾毒性或肾毒性小的药物。老年糖尿病患者避免重复使用比较强的降糖药物。餐前服用的药物,餐后30 min一定要进食。使用胰岛素注射需要特别注意:注射要及时、剂量要准确、部位要正确,要注射于非运动的部位,以免胰岛素吸收过快而产生低血糖[5]。嘱患者不要随意改变胰岛素的用量,以免发生低血糖。

2.2.2生活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按时作息,合理分配饮食,纠正吸烟、喝酒等不良习惯,让患者及家属了解糖尿病的饮食要求,熟悉食物交换法,并根据患者并发症的不同制定不同种类的饮食。由于老年人消化能力差的特点,告知患者及家属在进食量过少或不进食的情况下,应减少或暂停降糖药物,防止血糖过低。注射胰岛素的患者,要特别注意按时进餐,预防低血糖反应的发生。

2.2.3加强自我监测 根据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特点,在做好生命体征监测的同时,应每小时监测血糖,对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及时调整胰岛素的剂量及泵的剂量[4]。老年糖尿病患者调节激素的能力低下,因此要告知患者不必苛求控制在良好的水平,可略为宽松,一般空腹血糖

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

2.2.4加强预见性护理 临床上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突发的意识障碍、精神异常,抽搐应考虑为低血糖脑病的可能,常规监测血糖,尽早的诊断和治疗,防止不可逆的脑损害。

2.2.5心理护理 老年糖尿病患者病程较长,长期服药和反复的住院治疗,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比较重,心理上觉得愧对家人。因此,出现早期低血糖的症状是不愿告诉家人及医务人员。针对以上情况,护士应主动关心体贴患者,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3 结论

低血糖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危害严重,对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来说低血糖是致命的。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应针对老年糖尿病低血糖发生的环节,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促使其改变行为,减少或避免发生低血糖,从而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邹玉梅,程完英.影响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24(7):380-381

[2]叶任高,陆再英,谢毅,等.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15-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