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幼儿园职称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1 17:13:42

幼儿园职称论文

幼儿园职称论文例1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09-0001-06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是幼儿园教师安身立命的专业准则,幼儿园教师专业生命的成长要以这个专业准则为基础,从而不断提高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水平,最终形成并实现专业伦理、专业精神、专业理想。我国即将颁布试行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外在的直接功能是成为幼儿园教师准入、职业规范的标准,内在功能则是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最终实现幼儿园教师专业自觉。〔1〕所谓专业自觉,是指教师自觉地把专业活动作为反思对象,明确自身专业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与发展趋势,审视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与专业实践能力,自主地进行意义的追寻和责任的担当。如果一名幼儿园教师拥有专业自觉,追求专业成长,他就能够在工作中获得一种价值认可感,能够享受到工作带来的成就感,表现为对专业的认同、敬畏,对专业责任、专业内在精神的担当和追求。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群体形成的独特性,特别是其面临的独特境遇,使其群体特征表现为专业困顿、专业麻木、专业无助。如何由专业茫然到专业觉醒并走向专业自觉是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标准》的深层价值就在于此。

一、幼儿园教师专业沉睡与专业自觉的呼唤

我国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别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从历史上看,幼儿园主要是社会福利性事业单位,保教工作的专业性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从延安保育院到建国后为机关、厂矿、事业单位自己建立的幼儿园,主要功能是解除本单位职工工作的后顾之忧。这时的幼儿园教师以家属群体为主,主要满足于对幼儿的看护,其专业性处于沉睡状态。本世纪初开始的单位福利社会化将幼儿园推向了社会,幼儿园教师随之陷入专业茫然和专业无助状态。从社会对学前教育的认知水平来看,我国幼儿园教师对专业性的认识是与社会对学前教育地位和价值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一段时期以来,公众对学前教育是否属于国民教育体系一度产生了怀疑,幼儿园教师也对自己是否具有与中小学教师一样的地位产生了质疑。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形象、专业地位一定程度上被扭曲,这既反映了社会和公众对幼儿园教师形象的认识与把握,更反映了幼儿园教师集体的专业自觉水平。以下几种情况正折射出中国情境下,幼儿园教师的公众形象与幼儿园教师专业自觉水平(秦金亮,2012)。

1.关于专业声誉:幼儿园阿姨

幼儿园阿姨是社会对幼儿园教师最常用的称谓,在一般人看来,幼儿园教师就是帮小朋友抹鼻涕、擦屁股、哄他玩的孩子王。幼儿园就是托儿的场所,幼儿园教师就如同家庭保姆,只要照看好孩子,别出事就行。这反映的主要是幼儿园的保育特征以及幼儿园教师的保育特性,而幼儿园的教育特征还难以被体现和认识。

2.关于专业形象:多才多艺的美女

在领导眼里,幼儿园教师就是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表演者,她们要在各种节日里和有领导出席的重要活动中表演。在领导看来,幼儿园教师就是充当各类场面、面子工程、彩头事项、甚至是堂会文化的表演者。幼儿园教师真正的专业性被遮蔽了。

3.关于专业性:其他教师都可以代替

我国过去的教师资格认定中,特别是部分地区在教师资格审核的实施操作中,大学教师超编可以转岗做中学教师,中学教师超编可以转岗做小学教师,小学教师超编可以转岗做幼儿园教师,幼儿园教师超编就只能回家做专职妈妈了。这尽管有些调侃的味道,但“幼儿园教师谁都可以做”的观念在目前社会还是很盛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地位还未得到广泛认可。

4.关于专业地位:“小中高”的职称称谓

“小中高”本是对小学教师中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称谓,是小学教师中的最高技术职称,它同时又成为目前幼儿园教师中最高技术职称。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同小学一样具有独立学段的幼儿园却没有独立的职称系列,只能走小学教师职称系列;高水平的小学教师也只能借助中学高级教师这一高级职称得到晋升。更有意思的是,高水平的幼儿园教师在借助中学高级教师这一高级职称晋升时还得“借”小学教师职称晋升的“道”。透过教师职称这个侧面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幼儿园教师事实上还没有独立的职称系列,换言之,幼儿园教师还没有真正被看成是专业技术人才,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职称不具有独立性和合法性。

5.关于专业培养:工具性认知

幼儿园职称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7/08-0041-03

当前,我国很多幼儿园在面向市场的办园过程中存在着与幼儿家长、小学、社区和政府等方面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导致幼小衔接缺失、家园之间关系不够和谐、幼儿发展受影响等问题。本文从信息不对称理论出发,对幼儿园如何构建外部信息渠道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内涵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和迈克尔・斯彭斯等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经济学理论。其核心内容是:当产品的卖方对产品质量比买方有更多的信息时,低质量产品将会驱逐高质量商品,从而使市场上的产品质量下降。引申到更广泛的领域,信息不对称理论可以理解为某些参与者拥有但另一些参与者不拥有或少拥有信息,最终将导致利益单方倾斜,产生不公平。信息不对称理论讨论的信息是指影响双方利益的信息,而不是指各种可能的信息。〔1〕

不对称信息有两类。一类是隐藏知识或隐藏信息,即一方不知道另一方的信息,这是外生的、先定的,不是双方当事人行为造成的。第二类是隐藏行动,它指在签订合同时双方拥有的信息是对称的,但合同签订后,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无法约束,这是内生的,取决于另一方的行为。比如,某家长从幼儿园外部环境、幼儿园的宣传和其他家长口中,较全面地了解到某幼儿园,但孩子入园后教育质量究竟如何,家长无法预知和控制,所以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就是幼儿园的隐藏行动。

二、幼儿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一)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幼儿园与家长之间存在着“隐藏性知识”的信息不对称。如许多家长对现代幼儿教育理念的认识存在误区,他们在为孩子选择幼儿园时,对幼儿园抱有很高的知识学习期望,对幼儿园的课程存在诸多不理解,从而导致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一致。另外,幼儿园与家长之间存在着“隐藏性行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如在招生时,幼儿园只通过幼儿保健手册及户口本等资料评判幼儿是否适合入园,对孩子的其他素质知之甚少。

(二)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很多幼儿园在幼小衔接上存在许多问题。如未能充分了解所在地区小学教育的发展状况,同样,小学对幼儿园培养的孩子是否适应小学教育的要求,也不能准确把握。此外,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不了解对方的教育理念。这些信息不对称现象必然会影响幼小衔接的合理性。

(三)幼儿园与社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幼儿园与社区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社区提供的教育信息(如社区幼儿园的发展状况、办园体制、教师队伍等)与幼儿园真实的信息不完全相同,而幼儿园对所在社区的住户人员结构、经济背景、孩子分布、社区教育的需求等也不清楚,造成了双方了解不够深入。

(四)幼儿园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教育行政部门是幼儿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决策者,其规划的幼儿教育发展计划及教育政策必须与幼儿教育现状和规律相适应。然而,目前教育行政部门往往并未充分掌握幼儿教育现状,不能与幼儿园充分沟通。同样,幼儿园也没有主动与政府沟通,往往只是被动地执行上级的相关政策。

三、消除幼儿园管理中信息不对称的对策

(一)建立幼儿综合素质档案及家长数据库

目前,虽然许多幼儿园建立了幼儿档案和家长情况资料袋,但往往不能全面反映幼儿在园的成长情况,也不能全面反映家长的真实情况。因此,建立幼儿综合素质档案和家长数据库是消除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方法。具体形式有如下几种:

1.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家园互动手册”。幼儿园要善于记录有助于反映幼儿综合素质发展情况的相关材料,诸如反映幼儿社会性发展、动手能力、文体展示能力、身心发展能力等多方面的内容。

2.幼儿档案电子化。当前很多幼儿园的幼儿档案停留在“纸上谈兵”,为了避免纸质档案缺乏灵活性等缺陷,有条件的幼儿园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幼儿档案电子化。比如通过多媒体管理幼儿的作品、作业等,处理图片和相关记录等,电子档案能使幼儿档案更全面、更丰富,从而为家园信息的有效沟通提供有力的保障。

3.建立家长数据库。家长数据库主要记录家长在孩子入园期间的相关信息,如缴费情况、掌握幼儿发展情况、参与幼儿园活动情况、参与幼儿园义工情况,等等。

(二)不断创新家园互动形式

传统家园互动形式主要有家长会、家访和家长开放日等,为了更好地吸引家长广泛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加强家园互动,幼儿园要不断创新家园互动形式。

1.开设专家讲座。请专家到幼儿园给幼儿家长及幼儿园教职工开设讲座。通过专家讲座,让家园双方了解家庭和幼儿园各自的教育职能及家园互动策略等。幼儿园也可以组织家长和教师观看家园互动活动,通过实例观摩,分析双方的教育观念,帮助家长和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2.召开毕业生家长恳谈会。召开毕业生家长恳谈会,目的是听取家长对幼儿园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毕业生家长对幼儿园已没有什么顾虑,可以敞开心扉向幼儿园提建议。这种恳谈会,可使幼儿园获得更为真实可靠的信息。

(三)加强幼儿园、家庭、小学、社区、行政部门的联系

幼儿园可多带幼儿到小学、社区参观,并及时向幼儿家长宣传有关小学或社区的教育情况。幼儿园也可与小学开展科研合作,使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及孩子家长共同参与到幼小衔接的教育中来。

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与小学、幼儿园的联系,制定科学的、合乎时代要求的政策、法规。

(四)培育和发展幼儿教育中介机构

幼儿教育中介机构是以政府为依托,以幼儿园、小学为基础,以社区为纽带形成的相对独立于政府、幼儿园、社区、学校的一种教育专业服务机构。〔2〕其主要功能在于通过与有关部门合作,为幼儿园、社区、政府、学校提供多种服务,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如可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出谋划策,可以指导和监督幼儿园、小学教育工作,可以为家长提供有关幼儿园、政府的相关信息,为家长降低获取信息的成本,等等。因此,当幼儿园管理出现信息不对称问题时,教育中介机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调节、平衡各方信息交流的作用。〔3〕

参考文献:

幼儿园职称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11-0022-06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5全球全民教育监测报告:质量至关重要》中强调,“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幼儿教育的质量同样深受幼儿园教师质量的影响。Cantigny会议报告(2003)指出,“检阅文献发现,稳定的、接受过良好教育的教师和服务提供者是决定儿童发展和幼儿教育质量的关键”。〔1〕因此,教师流动过频会影响幼儿教育质量。令人担忧的是,当前我国幼儿园教师队伍普遍存在职业幸福感低、心理压力大、职业倦怠感明显等问题。〔2,3〕梁慧娟、冯晓霞(2004)的研究发现,48.4%的幼儿园教师不时有离职的念头。卢长娥、王勇(2006)的调查发现,有离职倾向的幼儿园教师比例高达56.8%。

幼儿园教师队伍较高的离职倾向以及离职倾向产生的原因引起了相关研究者的注意。有研究者指出,造成幼儿园教师有离职倾向的原因很多,但组织因素在其中起了主要作用(梁慧娟、冯晓霞,2004)。实际工作中,幼儿园通常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能力方面的提高,强调教师对幼儿园的承诺和奉献,较少思考幼儿园该如何加强对教职员工的关心和支持等工作。Eisenberger等人于1986年提出的组织支持理论为我们思考有关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该理论指出,先有组织对员工的承诺,然后才会有员工对组织的承诺。该理论为此提出了一个核心概念——组织支持感(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简称POS),即员工所感受到的来自组织方面的支持。〔4〕已有研究者根据该理论初步揭示出组织支持感与离职倾向之间的关系,〔5〕本研究也将围绕幼儿园教师的组织支持感与离职倾向及其关系问题,通过相关的问卷调查和分析,为维护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稳定提供相关的支持与帮助。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多段整群抽样法,调查对象来自北京地区的22所幼儿园,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18份,回收率为90.86%,其中有效问卷293份,有效率为92.14%。

(二)研究工具

1.组织支持感量表

本研究采用戴忠恒于1987年修订的《幼儿园教师组织支持感量表》,该量表分为关心利益、工作支持、个人发展、价值认同四个维度,①共24个项目,采用4点记分法,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别记作1分、2分、3分、4分。该量表经统计检验,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2.离职倾向量表

本研究对教师离职倾向的测查采用樊景立于1998年研制的量表,该量表经统计检验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和重测信度。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园教师的组织支持感与离职倾向的现状分析

由表1可知,本研究中幼儿园教师的组织支持感处于略高于中等水平状态。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个人发展、工作支持、价值认同、关心利益,其中,个人发展得分显著高于后三者,而关心利益得分最低。幼儿园教师的离职倾向得分高于中等强度值,说明幼儿园教师的离职倾向较高,离职可能性较大(详见表1)。

(二)组织支持感与离职倾向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1.不同年龄与教龄的差异

本研究将幼儿园教师按年龄分为五组:19岁以下,22~25岁,26~30岁,31~35岁,36岁以上。不同年龄的幼儿园教师只在组织支持感的工作支持维度上有显著差异(p=0.02

本研究将幼儿园教师按不同教龄分为四组:2年以下,3~10年,11~20年,20年以上。不同教龄的幼儿园教师只在工作支持上有显著差异(p=0.02

2.不同学历、职务、职称的差异

本研究将幼儿园教师的学历分为三组,分别是:中专或相当,大专,本科及以上。不同学历的幼儿园教师只在工作支持维度上有显著差异(p=0.04

3.不同月收入、编制的差异

本研究将幼儿园教师的月收入分为五组:1000元以下,1000~1500元,1500~2000元,2000~3000元,3000元以上。不同月收入组的幼儿园教师在个人发展(p=0.014

有编制的幼儿园教师组织支持感总体水平(p=0.000

4.不同园所级别、园所类型的差异

本研究发现,一级一类园所的幼儿园教师在组织支持感总体水平和关心利益维度上的得分(p=0.016

本研究将幼儿园按办园主体分为教育部门办园、集体办园、民办园、单位办园四种类型。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园所类型的幼儿园教师在关心利益(p=0.008

(三)幼儿园教师的组织支持感与离职倾向的关系

1.组织支持感与离职倾向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表明,幼儿园教师的组织支持感整体水平及各维度与离职倾向都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见表2)。由此可知,教师的组织支持感及其各维度得分越高,其离职倾向就越小,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其中,幼儿园教师的组织支持感在关心利益及工作支持两个维度上与离职倾向的负相关程度最高,而个人发展与离职倾向的相关系数较低。

2.组织支持感与离职倾向的回归分析

为了更进一步探讨幼儿园教师的组织支持感与离职倾向的关系,本研究运用回归分析方法,以组织支持感为自变量,离职倾向为因变量进行简单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组织支持感进入离职倾向的回归方程,幼儿园教师的组织支持感对其离职倾向有极其显著的预测作用,其校正后的总体决定系数为0.428,也即组织支持感可以解释离职倾向变异量的42.8%。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组织支持感的四个维度与离职倾向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以这四个维度为自变量,以离职倾向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见表4)。结果发现,关心利益、工作支持和价值认同进入回归方程,其校正后的总体决定系数为0.44,也即这三个维度解释了离职倾向变异量的44%,其中关心利益最先进入回归方程,并且其校正后的总体决定系数为0.337,仅关心利益一个维度对离职倾向的解释变异量就高达33.7%;而个人发展对离职倾向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四、讨论

(一)幼儿园教师的组织支持感及离职倾向的总体特征

本研究发现,幼儿园教师的组织支持感处于略高于中等水平状态,低于其他学段教师的组织支持感。〔6〕究其原因,首先可能和幼儿园与其他学段的学校组织类型不同有关。例如中学的横向、纵向组织较为系统化,管理相对规范,而大多数幼儿园组织结构简单、松散,相关的管理制度要求也相对较低。其次,与其他学段教师相比,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较低、社会认可度不高、政策支持较少等因素也可能间接影响了幼儿园组织的整体状况。

本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园教师的离职倾向较高,离职的可能性较大。这与卢长娥、王勇和梁慧娟、冯晓霞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但与邢强的相关研究结果〔7〕差异较大。我们认为可能与研究对象的选取和具体实施问卷调查的程序差异有关。离职倾向是一个较为敏感的话题,因而本研究的问卷是由研究者直接发放和回收,避免幼儿园管理者的介入,这对提高研究的信度是有帮助的。此外,本研究发现,与其他学段教师相比,〔8〕幼儿园教师的离职倾向更高。这可能与幼儿园教师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却承担着“重于泰山”的安全责任和极其繁重的工作任务有关。面对付出与回报的极度失衡以及时刻存在的生存竞争危机(卢长娥、王勇,2006),幼儿园教师这一群体具有较高的离职倾向。

(二)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的组织支持感及离职倾向差异

1.不同编制、职称、月收入的幼儿园教师组织支持感及离职倾向差异

在幼儿园教师的人口统计学变量中,编制、职称和月收入是三个较为敏感的变量。三个变量不同的幼儿园教师在组织支持感各个维度上的得分及总分有极其显著的差异。幼儿园教师“同工不同酬”的现象非常严重,以编制为例,有编制的教师在各方面待遇、保障上明显优于无编制的教师,除月收入外,还有幼儿园福利分配,如劳保、过节费等。对不同月收入的幼儿园教师组织支持感所作的差异分析发现,月薪1500元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分界点,超过1500元,教师的组织支持感明显上升。然而,本研究中却有接近一半的幼儿园教师(47.1%)工资低于1500元,由此可见,幼儿园教师的工资水平亟待提高。

研究还发现,无职称、无编制的幼儿园教师离职倾向要极其显著地高于有职称和有编制的幼儿园教师;月收入低于1500元的幼儿园教师离职倾向要显著高于月收入1500元以上的幼儿园教师。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的职称、编制和收入待遇状况令人堪忧。据统计,我国幼儿园教师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者的比例与小学差异尚不明显,但是两者在职称上的差异却极其显著。2006年,未评职称的幼儿园教师比例超过55%,而相应的小学教师的比例则在5%左右。〔9〕同样,幼儿园教师编制管理的随意性更是严重影响了幼儿园教师队伍的质量。〔10〕幼儿园教师待遇低,编制得不到解决,有的连医疗和养老保险等都无法得到保障,这应该是导致幼儿园教师有较高离职倾向的主要原因,也是当前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冯晓霞、王玲艳等,2009)。

2.不同年龄、教龄的幼儿园教师的组织支持感和离职倾向差异

不同年龄和教龄的幼儿园教师在组织支持感各维度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工作支持上。具体来说,年龄和教龄较长的幼儿园教师组织支持感相对较高;处于年龄组和教龄组中间段,即年龄在26~35岁之间和教龄在3~20年的幼儿园教师在工作支持维度上得分最高。研究者认为,由于年龄和教龄较长的教师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时间已较长,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把握得比较准确,对所在幼儿园的组织文化也已经比较熟悉,对幼儿园能够给予的工作支持期望也有一个适宜的水平,因而往往能感知到较高的组织支持。而年龄小、教龄短的幼儿园教师,尤其是入职不久的新教师,在面对作为教师的理想、责任与现实的矛盾时,常常会遭遇“现实的震惊”。〔11〕他们往往对幼儿园能够给予的工作支持抱有较高的期望,当现实与期望存在较大差距时,他们所感知到的来自幼儿园组织的工作支持就会较低。同时,年龄在36岁以上,教龄在21年以上教师的工作支持感也有所下降,这可能与这些教师已处于职业生涯退缩期有关。Borg和Falzon认为,教龄在20年以上的教师比较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12〕

本研究还发现,不同年龄幼儿园教师离职倾向大致呈现“中间低,两头高”的态势。就年龄组而言,离职倾向较高的是25岁以下组的幼儿园教师。本研究发现,幼儿园教师的离职倾向趋于年轻化。当前,有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不满于自身较低的社会地位以及较大的工作压力等,在面临初入职时遭遇的冲突和困难时,产生离职倾向的念头较强,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3.幼儿园教师的组织支持感及离职倾向在幼儿园类型和级别上的差异

不同类型的幼儿园,其教师组织支持感的差异表现显著,原因可能与不同类型的幼儿园其办学经费来源存在巨大差异有关。一般来讲,教育部门办园经费比较充裕,单位办园能得到所在单位的大力支持,集体办园和民办园经费则依赖于自收自支,因而不同类型幼儿园的教师感知到的利益关心,即薪酬和福利待遇等有较大差异。级别不同幼儿园的教师在组织支持感上也存在差异,一方面可能是高级别幼儿园有着更加丰富的物质环境资源,另一方面,高级别园所领导对于教师队伍和园风建设更加重视。通过访谈,研究者了解到一级一类幼儿园在管理上更注意调动全园所有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给教师更多的支持,发挥其自主性。上述原因也可以解释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幼儿园教师离职倾向存在差异的原因。

(三)幼儿园教师的组织支持感与离职倾向的关系探讨

本研究发现,幼儿园教师的组织支持感及其四个维度与离职倾向呈显著负相关。这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结论一致。Eisenberger认为,组织支持感会让员工产生自己是组织中重要一员的自我身份认同,从而产生较少的职业流动与离职行为。〔13〕Allen等人的研究证实了高组织支持感可以增加员工对组织的感情承诺,从而减少他们的离职倾向及消极行为。〔14〕对幼儿园教师来说,当他们感受到幼儿园这一组织会关心他们的利益,为他们的工作提供帮助,认可他们对组织的价值,为他们个人发展提供机会时,就会更倾向于留在该幼儿园,对组织的忠诚度就越高。

同时,本研究还发现组织支持感能显著预测幼儿园教师的离职倾向,其中,关心利益的预测作用最大,因而,改善幼儿园教师的待遇、物质条件等,能够很好地降低其离职倾向。另外,个人发展与离职倾向仅有负相关,但没有显著预测作用,对教师个人发展提供支持虽然能让其产生更高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但并不是幼儿园教师离职倾向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CAROL SHARPE.Revisioning articulation:Linkages in the continuum of students’ success〔R〕.Chicago:Cantigny Conference Report,2003.

〔2〕束从敏.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感〔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3〕刘笑梅.幼儿园教师心理压力状况调查及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1).

〔4〕〔13〕EISENBERGER R,HUNTINGTON R, HUTCHISON S.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86:71.

〔5〕RHOADES L, EISENBERGER R.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2,(4).

〔6〕谢蕾蕾.中学教师组织支持感的相关因素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8.

〔7〕邢强,陈自强. 组织气氛与幼儿园教师离职倾向的关系研究〔J〕. 教育测量与评价,2009,(3).

〔8〕李凌.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与离职倾向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4.

〔9〕〔10〕庞丽娟.中国教育改革30年:学前教育卷〔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幼儿园职称论文例4

张宗麟之后,又有多少奋不顾身投身于幼教事业的后继者,现在尚难以一一统计,不过以今日所见的某些报刊评论可见一斑:“即便是今天,在很多人眼中,一个大男人去做幼稚园教师,就和男人绣花一样,是怪异和没出息的代名词。”

某位学者曾描述了这么一个亲身经历:“有一天中午我到一所幼儿园小班参访,看到一位男老师,很年轻的男老师,把一个小朋友揽在怀里睡觉。男老师看我的目光有些不自然,而我则赶紧离开了。”

再以笔者为例。1999年笔者大学毕业后在一所幼儿园做教科研工作,虽不是带班老师但也曾被人视为幼儿园“男阿姨”。当有人询问我在哪儿工作时,我几乎从来不会说是在幼儿园工作,通常会耍个小心眼,说是在幼儿园所属的那个上级单位工作。

……

在我们已经不再将幼儿园教师称为阿姨的今天,在我们越来越感受到男性幼儿园教师的重要性的今天,“男阿姨”称谓是社会公众对于这一人数极少的社会特定群体的心理围观和猎奇,也是阻碍男性进入幼教机构的不良社会舆论的集中反映,亟待有识之士的自觉抵制和有关部门的明令禁止。

一、“男阿姨”称谓——社会舆论和大众心理的集中反映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制的变化(学前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和人们对于子女教育需求的不断提升,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总体上在不断提高,入职条件也越来越严格。相应地,对于幼儿园教师的称谓也出现了某些变化。

从近现代到当代以来,官方颁布的各种文件对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称谓经历了“保姆、幼稚园教师、教养员、幼儿园教师”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了对幼儿园教师专业认同和对教师专业自主性认同的时代进步。

时至今日,用“阿姨”来称呼幼儿园教师的,已相当罕见。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百度上查找到“男阿姨”这个词语,虽然这其中大多是正面、积极的宣传。“百度百科”还对“男阿姨”下了一个看似颇正式的定义:“男阿姨是社会、幼儿园小朋友和幼儿家长对像阿姨那样细致认真地为幼儿提供知识教学、游戏活动、内务管理、生活帮助等方面服务的幼儿园男老师的别称或敬称。”

但是,这里仍有两个问题值得讨论。

1.社会大众已经不再称幼儿园教师为阿姨,但为何网上仍要将幼儿园男教师称为男阿姨呢?

首先,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一定历史时期的称谓语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阿姨这个概念现今在用于职业称谓时,通常是指从事体力劳动的、社会地位并不高的女性。幼儿园男教师虽然并非是从事体力劳动者,但是社会地位不高,不甚符合主流社会的价值判断确是不争的事实。因此,“男阿姨”的第一层意思,可以理解为社会对于幼儿园男教师较低社会地位的社会认同。

其次,在曾经的显意识和如今的潜意识里,人们一直认为幼儿园教师是女性的专属职业。男性进入幼儿园工作,一方面不符合人们的职业性别期待,另一方面也被人们至少是下意识地看作是一种很另类的现象。

再次,从概念的语用心理上来看,男阿姨是一种带有玩笑性、戏谑性的称呼,其中暗含着人们逗笑、嘲讽的心态。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中充斥着大量的这类构词法,即将两个原本相反或对立的名词组合在一起做称谓,以达到某种戏剧化的效果。除了男阿姨(男人+阿姨)之外,还有女汉子(女人+汉子)、老顽童(老人+顽童)、小大人(小孩+大人)等。

最后,男阿姨这个称谓体现出一种令人诧异的时代错位。这个已经消失的曾经的幼儿园教师称谓,现在在幼儿园男教师身上复活了。

2.为何网络、报刊、电影等媒体如此热衷于使用“男阿姨”这一称谓?

笔者以为正是当前幼儿园男教师的稀缺和所谓的“怪异”这两大职业现状挑动了大众的围观心理,吸引了公众的“眼球”。一方面是幼儿园男教师稀少,另一方面是围观稀罕事物的津津乐道;愈是被津津乐道的,便愈是稀少的。这就是当下我国幼儿园男教师不得不面对的外部舆论和内部心理上的困境。

除了这一心理困境,幼儿园男教师这一社会特定群体整体上还面临如下尴尬:

尴尬之一:媒体用“男阿姨”的称谓“颂扬”男教师的阳光,鼓励更多男教师的加入,如电影《男阿姨》,却罔顾绝大多数当事人并不愿意接受这一称谓的心理。

尴尬之二:虽未做过统计,无法认定精确的比例,但是仅从一些幼儿园打出“我们有多位男幼师”的招牌来吸引生源这一现象,就可以确定社会大众对于男性担任幼儿园教师大抵是持积极欢迎态度的。然而,如果这个男教师是他的亲朋好友乃至儿子孙子,那么他立刻就叶公好龙了。也就是说,幼儿园男教师来教我的孩子,这很好;我的孩子去幼儿园教别人的孩子,没得谈。

尴尬之三:家长甚至专家学者一方面希望男教师最大程度地保留和发挥男性特质,另一方面却又希望他们能具备一些女性的细腻温柔;一方面欢迎,另一方面又顾虑重重。这种矛盾的心理可能表现在某一个人身上,也可能表现为家长和专家之间的价值观冲突。

由此可见,幼儿园男教师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生存处境确实颇为艰难,虽然其中不乏极少数内心强大的勇者和小环境良好的幸运儿,但是整体来看,这种困境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镜像的投射。别人——或者是性质上重要的他人,或者是数量上的社会大多数人——如何看待幼儿园男教师,男教师也会不自觉地甚至是无可回避地用同样的标准来看待自己。到最后,不论他们愿意与否,是否充满激情和热爱,他们都会在实际的人际交往和想象的社会境遇面前,内心至少有那一刻的犹豫或迟疑,有那一丝的不自信。仿佛偷偷摸摸地,仿佛他们做的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

二、改变社会舆论——从抵制男阿姨称谓做起

幼儿园职称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3)05-0042-04

教育部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指出了合格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并强调幼儿园教师终身学习的理念,提出幼儿园教师应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职后教育是幼儿园教师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加强幼儿园教师的职后教育,提高职后教育的质量与效果,有利于加快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进程,提高幼儿园教师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整个幼儿教育的质量。基于此,研究者以江苏泰州市为例对幼儿园教师的职后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以泰州市9所幼儿园的教师为研究对象,了解幼儿园教师职后教育的基本状况。问卷主要包括幼儿园教师职后教育的类型、目的、内容、需求等,共计30个题目。其中29个封闭性题目,1个开放性题目,共发放问卷165份,回收有效问卷150份。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园教师基本情况

本研究主要从年龄、教龄、学历、职称、工资待遇、编制六个方面描述泰州市幼儿园教师的基本情况。具体来说,泰州市幼儿园教师的基本情况呈现出以下特点。

1.年轻教师多,教龄较短,整体呈梯形分布状况

接受调查的150名幼儿园教师中,40岁以下的占94.6%,其中,20.1%的教师在25岁以下,31.5%的教师为26~30岁,43%的教师为31~40岁;85.3%的教师的教龄在15年以下,其中,34.3%的教师具有5年以下的教龄,24.5%的教师具有6~10年的教龄。26.6%的教师具有11~15年的教龄。这说明,接受调查的幼儿园教师整体来说较为年轻,教龄也较短,其年龄和教龄结构呈梯形分布状况,不同年龄和教龄的教师比例较为合理,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师之间开展交流与学习。

2.现有学历以专科和本科为主,半数教师没有职称

调查显示,95.5%的教师现有学历为专科和本科,基本能够达到《教师法》规定的相关学历要求。150名教师中,第一学历为专科及以上的教师占52.7%。这说明很多教师是入职后参加职后学历教育的。与学历情况形成反差的是,这150名教师中,有66.9%的教师没有职称。

3.民办园教师工资待遇明显低于公办园教师

150名幼儿园教师中,49.7%的教师每月工资低于1500元,这部分教师全都没有教师编制,是民办园的教师或者公办园的自聘教师。相对来说,具有教师编制的公办园教师的待遇较好,本调查中90%的公办园有编制教师每月工资在2000~3500元。

(二)幼儿园教师职后教育现状

1.职后教育的主要类型

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当前泰州市幼儿园教师参加过的职后教育主要有自考或函授、短期培训、听学术报告、导师带教、网络远程培训这几种类型。

从图1可见,自考或函授仍是当前幼儿园教师职后教育的主要类型,其次是各种短期的培训。值得关注的是,只有33.1%的教师参加过网络远程培训。进一步分析发现,绝大多数民办园教师没有参加过相关部门组织的网络远程培训。

2.职后教育的主要目的

幼儿园教师参加职后教育的目的多样,其中81.33%的教师的首要目的是提高学历水平,其次是为了提升教育科研能力和加深对学科专业知识的了解。有一部分幼儿园教师参加职后教育是为了完成上级规定的任务或评定职称(详见图2)。

3.授课方式

幼儿园教师职后教育的授课方式与其职前教育的授课方式有所不同。数据表明,专题讲座是幼儿园教师职后教育的主要授课方式,其次为现场观摩(详见表1)。这两种授课方式也许可以更为集中、灵活地解决幼儿园教师入职后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所以更能被幼儿园教师所接受。

4.职后教育的主要内容

表2显示,学前教育理论知识所占比率最高,是当前职后教育的主要内容,其次是儿童心理发展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相对来说,幼儿园教师专业技能在职后教育内容中占的比率较低。

5.幼儿园教师对职后教育内容的需求

本研究进一步调查了幼儿园教师对职后教育内容的需求。如表3所示,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是幼儿园教师最想通过职后教育提高的能力,其次是教育科研能力和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知识。

6.职后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及面临的困难

调查显示,96.6%的教师认为职后教育“重要”或“非常重要”,97.3%的教师认为职后教育“迫切”或“非常迫切”,93.3%的教师认为自己所在幼儿园的领导“重视”或“非常重视”教师的职后教育。这几组数据表明,幼儿园教师在主观上已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职后教育的重要性及迫切性。53.8%的教师认为职后教育与工作考核相关联,31.1%的教师认为职后教育会影响到其职称评定及职务晋升,这说明幼儿园或者教育主管部门在考核教师时已关注到其职后教育情况。此外,有43%的教师认为当前职后教育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没有足够的时间。33.3%的教师则认为是经济负担较重。

三、问题与建议

(一)幼儿园教师职后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民办园教师职后教育的机会较少

与公办园教师相比,民办园教师接受职后教育的机会较少。大部分民办园的教师除了参加过自考或函授,基本上没有参加过其他类型的职后教育。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一方面是因为民办园经费有限,另一方面是因为民办园教师流动性较大。正如一位民办园园长所说:“我们幼儿园原来也有过这种情况,幼儿园出钱让教师参加一些培训,这样的确会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但是,我们留不住优秀教师。花了钱和时间培养出来的教师稍微有点资历后,都会跳槽,后来我们就很少这样做了。”一方面,民办园不愿意负担教师职后教育的费用,另一方面,民办园教师的待遇又较低,这应是许多民办园教师没有参加职后教育的主要原因。

2.职后教育类型较为传统

自考和函授作为传统的职后教育形式,是幼儿园教师入职后提高学历的主要途径,也是目前幼儿园教师职后教育的主要形式。网络远程培训、听学术报告这些较新的职后教育形式其普及程度并不高,完全脱产或者半脱产的职后教育形式基本没有。

3.职后教育的频率不高

职后教育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实际上幼儿园教师接受职后教育的频率却不高。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一年中,28.4%的幼儿园教师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职后教育,58.1%的教师接受过1-3次职后教育。

4.职后教育经费不足

幼儿园教师进行职后教育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而当前幼儿园教师在进行职后教育时而临的一大困难就是缺少经费。条件比较好的公办园会资助部分教师参加职后教育,绝大多数幼儿园教师参加职后教育需要自己负担费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参加职后教育的积极性。

(二)提高幼儿园教师职后教育质量的建议

1.整合职后教育的课程内容

当前,理论知识仍然是幼儿园教师职后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客观上幼儿园教师最需要的是提高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虽说提高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需要幼儿园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但这里的理论主要不是书本上的概念与原理,而是一种实践性学识,是教学理论的具体运用。这种理论并不是只通过倾听别人讲述就能获得的,而需要通过观察他人的实践活动,并思考这种实践活动背后的理论支撑而获得的。因此,单纯的讲授、观摩并不能达到有效提高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的目的,必须引导教师在观摩后不断反思、讨论、归纳和总结。

2.大力帮扶民办园教师进行职后教育

与公办园教师相比,民办园教师接受职后教育的机会较少,为此,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努力为民办园教师提供免费的、形式多样的职后教育。比如,安排公办园骨干教师到民办园进行带教活动,“手把手”地教民办园教师如何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制订相应政策,鼓励民办园教师去公办园参观、听课、学习;利用节假日安排民办园教师去当地高校参加相关职后教育活动,等等。

3.制订并实施教师职后教育规划

当前,有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尚未对幼儿园教师职后教育进行相关规划,有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则在确定职后教育内容时,只考虑学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这导致幼儿园教师或很少有机会接受职后教育,或通过职后教育所获取的知识与技能缺乏一定的连贯性。有些地方即便有幼儿园教师职后教育的相关规划,但很多幼儿园以及教师并不了解这些规划,大多是接到通知后。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就去参加相关培训的,这样的职后教育效果往往会因此而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认为,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对教师职后教育进行完善的规划,确保幼儿园教师职后教育的内容成系统,确保职后教育解决教师的实际需求和问题。教育主管部门还应该定期公布幼儿园教师职后教育全年计划、半年计划等,让幼儿园根据教育内容、时间、地点等灵活安排教师参加职后教育。

4.设立教师职后教育专项基金

幼儿园教师进行职后教育的两个主要困难是“时间”和“金钱”,它们直接影响幼儿园教师参加职后教育的积极性与职后教育的效果。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政府设立专项基金,让幼儿园教师定期参加免费的职后教育,鼓励教师带薪进行脱产学习,从而切实提高幼儿园教师职后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幼儿园职称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9)10-0016-05

身份是社会成员在社会中的位置,它既是表层称谓,也包含地位、等级、阶层、特权等内涵。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个体都有一个社会身份,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就是某种意义上的身份化过程。与其他社会职业一样,幼儿园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身份,既是制度化的,又是习俗化的。作为制度化的社会身份,幼儿园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一样享有《教师法》第三条赋予的法律身份,即“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与制度化的法律身份不同,幼儿园教师的习俗化身份则是指其在老百姓心目中的身份期待与认同,它可能与法律或制度赋予的身份期待一致,也可能表现得更多元。

与一般的社会身份不同,幼儿园教师是一种职业身份,它是社会身份基础上再建构、再获得的结果。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社会成员的身份主要由三方面构成:生活方式、所受教育以及由出生或职业所带来的声望。〔1〕很明显,出生、生活方式较多带有先赋的特性,具有不可选择性,而所受教育则更多体现了一个人的后天努力,也体现了特定的社会期待。本文立足于韦伯的身份理论,试图探讨幼儿园教师的身份化、去身份化和再身份化的过程和实践,从而聚焦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幼儿园教师的消失和契约型幼儿园教师的诞生,再现幼儿园教师社会身份变迁与重构这一动态过程。

一、身份化: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

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的过程是一个身份获得的过程,它由相互关联的两部分构成,即社会建构与自我认同。角色一般被人们认为是社会对某一特定从业人群的一种集体性预期,是社会分工的结果。与角色不同,身份表明的是某一个体或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它既是结构性的又是建构性的,存在着高下之分。〔2〕具体而言,身份化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称谓上的身份化、法律权利上的身份化、专业能力上的身份化与阶层意义上的身份化。

1.称谓上的身份化

有研究者对中国历史上幼儿园教师的称谓进行过研究,发现随着政权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对幼儿园教师的期待也不断发生变化:1904年《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规定幼儿园教师由节妇、乳媪来担任,1915年《国民教育令》规定“蒙养园保育幼儿者为保姆”,1939年《幼稚园规程》则明确规定为“幼稚教师”,1952年《幼儿园暂行规程》又将“幼稚教师”改名为“教养员”,1989年《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将其正式命名为“幼儿园教师”。〔3〕

从称谓上的变化可以发现,在幼儿园诞生之初,幼儿园教师被看作是一个道德性角色,所以由“节妇”“乳媪”来担当,后来被看作是看护性角色,被称为“保姆”。1939年“幼稚教师”称谓首次体现了“师”的角色与内涵,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性身份开始受到重视。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教养员负责制则将幼儿园教师与中小学系统的“人民教师”分开,使其重新回归“教养者”的角色。总体来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幼儿教育工作者重新获得了一个“总体性身份称谓”,即不管在什么性质的幼儿园工作,幼儿园教师之间的差异可以忽略不计。改革开放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幼儿教育工作者仍然被社会称之为“幼儿园教师”,但在职业间、职业内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分化,这种分化导致总体性幼儿园教师称谓的瓦解、分化性幼儿园教师称谓的出现。人们在提及幼儿园教师时,常常说明是公办园教师还是民办园教师,是在编教师还是非在编教师。如果说总体性幼儿园教师身份称谓下的内部构成仅仅是教师与保育员的区别,那么分化性幼儿园教师身份称谓下的内部构成则复杂、多元得多。

2.法律权利上的身份化

与社会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期待不同,幼儿园教师的法律身份似乎没有得到进一步保障。从最初蒙养院、蒙养园制度下的辅地位、边缘性身份到幼稚园制度下的“准正式”幼稚教师身份,幼儿园教师的法律地位随着幼儿教育被纳入正式学制系统而得到初步改善。然而,1951年后我国实行的是教养员负责制,教养员与中小学系统的“人民教师”并不共用“师”的称谓,而是强调其教养合一性,这在无形中降低了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学前教育阶段和中小学阶段教师在身份地位上的差异不仅在建国初期存在,而且现在依然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对中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在法律文本上实行的是同一法律身份,而在现实的运作中却是“双轨制”,对幼儿园教师一直有着或隐或显的身份歧视。这也是目前我国明确幼儿园教师身份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专业能力上的身份化

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关键是获得专业上的自我提升与社会认同。对于一名幼儿园教师的成长而言,专业训练日益重要。在我国幼儿园诞生之初,张之洞认为,“若设女学,流弊甚多”,因此作为蒙养院师资的节妇、乳媪,首要的条件是道德顺从,而非识文断字,更无所谓专业训练。1907年的《学部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则规定了女师教育应当“先教以教育原理……次教以家庭教育之法,次教以蒙养保育之法”。〔4〕1933年的《师范学校规程》则明确规定了幼稚课程主要包括基础课、专业课与教育实习。在1943年国立幼专的课程设置中,无论是基础课、专业课还是教育实习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强。及至当下,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所要接受的入职培训更加复杂,课程设置也更细致。

专业设置与课程内容的变化反映了社会对幼儿园教师的角色期待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即由原来纯粹的“看护者”变成了“启蒙者”,甚至“专业人”。

4.阶层意义上的身份化

任何职业从其诞生起就处于某一社会阶层,并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变迁。在幼儿园诞生之初,作为幼儿园教师的“节妇”“乳媪”社会地位低,属于被压迫阶层。随着幼儿教育日渐被纳入学制系统,社会对幼儿园教师的知识性期待逐渐增加,幼儿园教师慢慢成为一种职业,成为与“农工商”并举的“士”阶层的一部分,其知识阶层身份得到进一步确认与巩固。

改革开放后,幼儿园教师的阶层身份一直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从中央政策来看,关于幼儿园教师的相关规定一直是以“加括号”的方式附属于中小学教师之后的,在人事编制系统中也缺乏独立的幼儿园教师编制。这种全国性政策使幼儿园教师的阶层身份不断边缘化。从地方政策来看,幼儿园教师阶层身份的不稳定性更加明显,阶层内分化与阶层间差异都相当突出。幼儿园教师群体内的自我认同感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在一些地方,幼儿园教师的人事编制实行的是自然收缩的办法,在编教师退休一名,编制就减少一个,致使在编幼儿园教师越来越少。一些地方政府盲目采用市场化机制将公立幼儿园全部或部分推向市场,使幼儿园教师的阶层地位岌岌可危。

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幼儿园教师的阶层身份一直在演变中持续、在持续中演变。〔5〕总体而言,幼儿园教师的阶层身份在横向上缺乏竞争力,既不能与教育系统中的其他教师相比,也不能与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医生、律师相比。这种职业地位的不可比性从根本上来说不是源于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训练过程,而是源于国家的宏观教育政策和结构性的资源分配方式。幼儿园教师阶层身份的结构性约束表现为该群体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阶层地位,如以经济收入为标准的经济阶层地位、以政治权力为标准的政治阶层地位、以文凭学历高低为标准的文化阶层地位,等等。从纵向上看,幼儿园教师的阶层身份也缺乏相对稳定性。如果说从1903年到1949年幼儿园教师的阶层身份在不断提高,那么新中国成立后幼儿园教师的阶层身份则摇摆不定,尤其是近十年来,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幼儿园教师的阶层身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

幼儿园教师阶层身份一定程度的下滑与不确定在造成幼儿园教师职业疏离感的同时,也使《教师法》中规定的诸多权利对幼儿园教师形同虚设。久而久之,幼儿园教师的整体人格状态会发生某种重构。

二、去身份化:幼儿园教师的消失

如前所述,身份化包括四层内涵:称谓身份、法律身份、专业身份、阶层身份,四者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其中,称谓身份是表象,法律身份是核心,专业身份和阶层身份是关键。去身份化是指原有身份内涵部分或完全丧失、原有身份格局部分或完全解体的过程,包括被动去身份化与主动去身份化两种可能。

1.被动去身份化

被动去身份化特指由于一系列社会制度的变革而导致幼儿园教师出现称谓身份的模糊、法律身份的丧失、专业身份的架空和阶层身份的下降的状态。

首先是称谓身份的模糊。作为对专门从事学前教育人员的统称,幼儿园教师有其特定的内涵,它强调这一群体所拥有的自主教育权。目前,幼儿园教师在称谓文字上没有变化,但社会对其角色认同发生了较大变化,如将幼儿园教师视为保姆角色、打工者角色、服务员角色、演员角色等。有教师在博客中写道:

孩子睡觉、吃饭、大小便的时候,我们是保姆;上课的时候,我们是老师,像演员一样的老师,为了课程需要扮演各种形象(兔子、老虎、大灰狼);有的时候,我们还要冒充作家,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编写材料;准备操作材料的时候,我们是美工,有时候甚至还是裁缝;布置环境的时候,我们是木工……

其次是法律身份的丧失。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是非在编教师。非在编教师数量的增加有三种原因:一是一些地方政府推动幼儿园改制,使原来拥有编制的幼儿园教师变成了企业职工或纯粹的社会人,如广东深圳22家公办园转企和江苏宿迁的卖园改制等;二是一些地方政府在幼儿园教师编制上实行自动收缩政策,致使编制数量缩减;三是非公办园数量的增加带动了非在编教师的增加。法律身份的丧失意味着幼儿园教师群体中受《教师法》保护的人群规模越来越小。

再次是专业身份的架空。专业身份是体现幼儿园教师职业特殊性的重要维度,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在不同的幼儿园,教师专业身份受到维护的程度不同。相比非公办幼儿园,公办园教师的专业身份受到了更多的尊重。而在非公办幼儿园,随着幼儿园教师法律身份的不断被瓦解,教师专业身份也不断遭遇双重质疑。一方面,当下幼儿及其家长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不断构成对幼儿园教师知识上的挑战;另一方面,幼儿家长对教师更挑剔,对教师的专业期待更高,有些幼儿园里的教育教学内容及形式不是教师自主选择的,而是在家长诸种压力下的结果。

最后是阶层身份的下降。从目前的情况看,阶层身份的下降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从入职要求来看,幼儿师范院校或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分数线呈现下降趋势,且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为志愿服从生;二是从在职幼儿园教师的婚姻状况来看,与以前相比,现在的幼儿园年轻女教师已不再是优秀男士的重点追求对象,已婚幼儿园教师的婚姻幸福感也不如从前。一些幼儿园教师感慨:“起得比鸡还早,下班比狗还晚,挣钱比民工都少,看上去比谁都好,五年后比谁都老!”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目前很多幼儿园教师的生活写照。

被动去身份化是一种被他人定义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即意味着失去某些权力或权利。〔6〕从我国幼儿园教师去身份化的进程来看,国家宏观层面的结构性调整,教育培训体制造成的结构惰性,以及幼儿园教师自身的身份惰性、职业依附与职业惯性是导致幼儿园教师去身份化的重要原因。

然而,事物都有两面性。对幼儿园教师来说,去身份化看似一种丧失社会身份的过程,却也可能是一种摆脱限制、建立新的社会关联的过程。譬如农民工既是去农身份的结果,也是涉工身份的结果。幼儿园教师的主动去身份化也许是类似的积极性表现。

2.主动去身份化

主动去身份化是幼儿园教师基于专业发展、社会需求、自我定位,主动调整或突破传统角色内涵与身份定位,进行自我更新,从而超越传统身份类型的过程。职业的开放态度、继续教育与在职培训是幼儿园教师实现主动去身份化最具现实性和可能性的渠道。事实上,幼儿园教师不仅可以服务于幼儿园、托儿所,也可以服务于社区教育机构、早期教育中心、少年宫或相关文化产业。

对于很多幼儿园教师而言,他们曾经与很多中小学教师同处一所学校,当中小学教师待遇在不断改善,甚至有些地方向公务员看齐时,幼儿园教师内心的不平衡感就会格外强烈,主动去身份化的意识也会被激发出来。因此,对幼儿园教师而言,通过继续教育、更换单位甚至是改行来改变自己的状态,这是非常正常的社会现象。

三、再身份化:契约型幼儿园教师的诞生

去身份化导致了幼儿园教师原有身份格局在一定程度上的瓦解,因此,如何重建幼儿园教师的社会身份,形成新的资源关联是幼儿园教师再身份化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梅因在考察了古代史后认为,所有进步的社会运动都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7〕这是一个基本的社会进步公式。从幼儿园教师的现实处境来看,再身份化绝不能仅仅倡导重回编制状态,而是要基于市场经济、契约社会的具体情况找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笔者认为,契约型教师身份的确立是一条可以选择的路径。

1.从“身份”到“契约”:契约型幼儿园教师的诞生

整体而言,再身份化的过程是幼儿园教师从先赋的编制化身份向契约性身份转变的过程。先赋身份是社会对个人既有地位和权利合法性的认证,契约则是指依据利益关系和理性原则所订立的规范个人和社会行为的协议。当下的中国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是典型的契约经济,它强调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团体、个体与国家之间自由而平等的契约关系。契约关系以主体的独立为前提,以利益为动机,以意志自由为核心,以平等公正交往为保障。

契约型幼儿园教师是相对于身份型幼儿园教师而言的。在幼儿园改制之前,幼儿园教师的身份带有很大的制度弹性,缺少严格的权利与义务、入职标准、专业发展与保护等规定,致使“幼儿园教师”往往成为一种临时性身份与形式上的称谓。正是由于从中央到地方各种政策的保护、执行不力,才导致了幼儿园教师去身份化现象的产生。因此,在重建幼儿园教师身份的过程中,要着力打破的正是这种制度与政策的不确定性,赋予幼儿园教师身份的严肃性与法治性。

2.关于建立契约型幼儿园教师身份的思考

契约型教师包括两类:一类是制度契约型,一类是市场契约型。制度契约型教师特指当下通过考试脱颖而出并用制度加以保障的教师,他们所拥有的编制化身份与改革开放前所拥有的编制化身份是不一样的,前者是通过市场竞争并用制度加以保障的身份,后者是先赋性身份。市场契约型教师则指那些经由改制或转企而变身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规则为行动指南的教师。不管是制度契约型还是市场契约型,两者有一个共同的规则,即履行契约。因此,相关部门需要从契约的意义上对幼儿园教师的相关权利、义务进行明确的定位,切勿根据雇佣者的个人好恶制定相关制度。

具体来说,在幼儿园教师再身份化的过程中,新的制度权利与契约权利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坚决捍卫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对其专业权的变相颠覆;二是保障幼儿园教师获得有竞争力的薪水,使其经济权益正当化;三是完善幼儿园教师的继续教育权,促进其专业成长,保证职业培训的开放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再身份化是指建立新的身份资源关联、提出新的权利诉求、设置新的社会限制并加以合法化的过程。〔8〕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幼儿园教师已经经历了不止一次的再身份化过程。如果说新中国成立初期幼儿园教师身份转换的核心是政治化,〔9〕即强调为谁服务的话,那么改革开放初期其身份转换的核心则是经济化,即将原有的身份特征转换成与经济资源、经济利益相关的新关联。而当下,幼儿园教师身份转换的核心是市场化、契约化,即将一些刚性的制度性壁垒转换成市场秩序下的软性壁垒,建立起教师身份与市场逻辑的强制性关联。

契约型幼儿园教师身份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和政府、市场的协调共进。当下的我国还存在契约理念缺失、理性精神匮乏等问题,因此,建构契约型幼儿园教师应以契约理念为核心,从文化、观念、制度和理性精神等多个层面加以展开。〔10〕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上〔M〕.林荣远,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04:337-338.

〔2〕阎光才.教师“身份”的制度与文化根源及当下危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3〕秦奕.幼儿园教师职业认同结构要素与关键主题研究: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视角的解读〔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12-16.

〔4〕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99.

〔5〕高宣扬.当代社会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52.

〔6〕〔9〕李金.市场化条件下身份格局的变化:分化、延续与转换――从身份的视角看中国社会分层秩序问题〔J〕.社会科学研究,2006,(3):121-126.

〔7〕梅因.古代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96-97.

〔8〕李金.中国社会分层秩序在市场化过程中的变化:去身份化与再身份化〔J〕.学习与实践,2006,(11).

〔10〕杨解君.契约文化的变迁及其启示(上):契约理念在公法中的确立〔J〕.法学评论,2004,(6):16-20.

Identification, De-identification and Re-identification:

The Change and Reconstruction of Identification

for Kindergarten Teachers

Wang Haiying

幼儿园职称论文例7

作者:段茹宏

河南省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学前教育和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10年,全省幼儿园教职工11.06万人,比上年增加2.14万人,其中专任教师7.2万人,比上年增加1.37万人。专任教师中幼教专业毕业的5.69万人,占总数的79.02%。[2]整体上看,我省学前教育师资队伍正在朝着师资数量增长迅速、结构相对合理的方向发展。(一)师资队伍迅速壮大我省的学前教育教职工从1978年的1万人增长到了2010年的11.06万人,增长了10倍;专任教师从1978年的0.4万人增长到了2010年的7.2万人,增长了17倍。我省1978年的学前教育专任教师比例为40%,到2010年达到65%①,专任教师的比例稳步攀升。(二)学历水平明显提高我省的幼儿园园长、专任教师的学历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本科学历的比例由2001年的3.5%提高到2010年的9.7%,专科学历的比例由2001年的43.6%提高到2010年的51.8%,高中学历的比例则由2001年的49.3%下降到2010年的35.0%,高中以下学历的比例由2001年的3.6%下降到2010年的3.3%(见表1)。从上述我省幼儿园园长、专任教师的学历变化可以发现,本专科学历已经成为我省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主体学历。生师比反映出每位教师教育的幼儿数量,合适的生师比是学前教育质量的保证。生师比从侧面反映出学前教育的质量,也是衡量学前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我省学前教育生师比呈逐年下降趋势,由1998年的大约64∶1降到2010年的大约18∶1。

河南省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看到我省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我省的学前教育师资队伍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正在阻碍着我省学前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并且成为我省学前教育发展的瓶颈。(一)师资队伍不能满足学前教育发展的需求首先,从绝对数量看,我省现有师资队伍不能满足学前教育发展需求。2010年,我省在园幼儿196.67万人[2],《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2020年在园幼儿315万人的目标。按照原劳动人事部、原国家教委制定的《全日制、寄宿制幼儿园编制标准(试行)》之要求,全日制幼儿园的教职工与幼儿比为1∶6~1∶7,宿舍制幼儿园的教职工与幼儿比为1∶4~1∶5,按照最低标准,到2020年要实现在园幼儿315万人的目标,我省学前教育师资队伍需要达到45万人。即使按照我省2010年幼儿园的生师比(18∶1),到2020年实现在园幼儿315万人的目标,也需要教职工17.5万人。现有学前教育师资队伍远远不能满足学前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其次,我省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尚达不到全国的平均水平。截至2010年底,全国在园幼儿(包括学前班)2976.67万人,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共130.53万人。[3]我省在园幼儿196.67万人,占全国的6.6%,按照全国的平均水平,我省幼儿园园长和教师也应达到全国的6.6%,但实际只有81244人,占全国的6.2%,尚达不到全国的平均水平。(二)师资队伍分布不均衡师资队伍是否能够满足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不能单纯看数量,还要看内在的结构。从师资队伍内在结构分析,我省学前教育师资队伍不仅存在着与全国数量的差距,而且存在着严重的城乡不均衡。不管是从学历结构,还是从职称结构来看,我省的学前教育师资队伍都存在明显的城乡不均衡。以2010年为例,就学历水平而言,城市园长和专任教师的专科以上学历率达到72.4%,农村只有46.5%;城市园长和专任教师的高中学历率只有27.6%,农村却达到53.5%。就职称水平而言,城市园长和专任教师的小教高级以上职称比例达到15.2%,农村却只有5.0%;城市园长和专任教师中未评职称的有62.2%,农村的这一比例达到81.0%。(三)幼儿教师科研能力有待提升由于受科研能力水平的限制,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学、开发智力、培养创造能力的过程中,科研意识不强是普遍现象。教师的科研能力可以从职称、、申请课题多个指标进行评价。学前教育师资队伍整体职称偏低,许多教师未评定职称。教师的职称虽然不是反映教师科研水平的唯一指标,但却是重要指标。从这方面考察,我省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明显不尽如人意,从2001年到2010年,未评职称的比例竟从31.7%上升到67.0%。如果以发表的论文数量来考量,我省学前教育教师的科研水平也很薄弱。在中国知网以“河南(单位)+学前教育(主题)”进行检索,可以检索到57篇论文;以“河南(单位)+幼儿教育(主题)”进行检索,可以检索到156篇论文;以“河南(单位)+幼儿(题名)”进行检索,也只能检索到478篇论文。如果排除高等院校从事学前教育研究的教师的文章,从事学前教育的教职工的文章就所剩无几了。①虽然该种检索并不一定能够完全反映河南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但是庞大的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却只有屈指可数的论文,也足以反映出我省学前教育师资力量科研水平的欠缺。从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立项数量和获奖数量来看,我省学前教育师资科研水平的滞后就更为明显了。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综合组)共立项541项②,其中幼儿园立项24项,占4.4%;2010年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综合组)共评奖1483项,其中幼儿园教师获奖83项,占5.6%。(四)优秀教师少且流失率高学历水平高低、是否受过正规训练、是否接受过正规的继续教育是幼儿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的重要前提。近几年,我国进行了学前教育师资大专学历培训及本科、专科培养,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但不可否认的是,受制于专业训练、继续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我省优秀学前教育教师仍然欠缺。2008年,郑州市计划在全市7000多名幼儿教师中选出754名,免费培训骨干教师,评选标准为:具有中专学历和5年以上工作经验,县级以上公开课上获过奖。对于广大幼儿教师来讲,这无疑是一件好事情。然而,结果却并非如人们所想象———由于“好老师”太少,35%的名额空缺。[4]难道是优秀教师的标准太高吗?考虑到幼儿园教师的实际情况,郑州市教育局在制定选拔标准时已经有意识地降低了选拔标准(与中小学骨干教师选拔相比),但结果仍然出乎他们的预料。优秀教师的稀缺,一方面影响了优秀教师对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也导致幼儿园之间对优秀教师的争抢,导致优秀教师的不断流失。我省学前教育师资队伍不但优秀教师少,而且优秀教师流失严重,特别是民办幼儿园优秀教师流失更为严重。由于幼儿园的主体部分是民办幼儿园,因此相较于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对优秀教师的吸引力大为下降,优秀教师跳槽现象严重。课题组从某知名幼儿园调查得知,该幼儿园招聘的幼儿教师经过培养,成为优秀教师后,留下来的不足五成,这还是一家不错的幼儿园,工资待遇还具有相当的诱惑力。至于其他幼儿园,优秀教师的流失率就更高了。这样就出现了民办幼儿园年年招聘教师,仍不能满足正常教学需要的情形。某媒体的记者引用幼儿园园长的话来形容优秀幼儿教师流失现象:“我们都是都市村庄的私立幼儿园,人员流动特别快,幼师毕业的小姑娘都是把幼儿园当做跳板,干不了两年就到更广阔的天地了,能够坚持5年的并不多。”[4](五)学前教育师资队伍性别比例严重失调性别社会化是当代社会面临的严峻的课题,学前教育师资队伍性别比例的严重失调已经严重影响到性别社会化问题。所谓性别社会化就是个人学习自己所属文化所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中,人们对不同性别的人有着不同的角色期待。性别角色特征不是天生注定的,而是通过各种文化中的性别行为模式的学习、模仿和认同后形成的。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性别社会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幼儿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个集体环境,对幼儿性别社会化承担着不可推卸的重任。但2010年,我省幼儿园有教职工110616人,其中女职工98951人,占89.5%;专任教师有71984人,其中女教师70112人,占97.4%,性别比例严重失调。教师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将会给幼儿的性别社会化带来不利影响,长期生活在女性教师进行教育的氛围中,这些幼儿在性别社会化方面会出现(已经出现)女性化倾向,不利于幼儿自然性别与社会性别的协调发展。《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教育基础薄弱县改扩建一批普通高中,办好现有乡镇中心幼儿园,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72%的学前三年毛入学率和97%的学前一年毛入学率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实现这一目标,我省现有的师资力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之任务依然非常艰巨。

幼儿园职称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G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1)01/02-0016-07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幼儿园教师素质与队伍建设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特别是幼儿园教师队伍发展方面出现了不少问题。可喜的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对幼儿园教师队伍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教育规划纲要》在“发展任务”部分提出,要“严格执行幼儿园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依法落实幼儿园教师地位和待遇”;在“保障措施”部分提出,要“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人口关”,“制定幼儿园教师配备标准”,等等。那么在现阶段,我国幼儿园教师队伍发展的状况究竟如何?存在哪些突出的问题?为完成《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提高幼儿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依法落实幼儿园教师地位和待遇”的发展任务,应该采取哪些相应的对策?本文拟以广州市幼儿园教师队伍发展现状为例,对上述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一、现状与问题

2009年12月,我们从幼儿园教职工和专任教师人数、教师编制、教师学历、教师职称、教师资格证书获取情况等方面,对广州市12个区(市)共1598所幼儿园进行了普查;同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开展了问卷调查,并对幼儿园园长、教师和保育员进行了访谈,问卷调查范围涵盖了广州市越秀区(含原东山区)、海珠区、白云区、荔湾区(含原芳村区)、花都区和番禺区6个有代表性的新老城区284所不同类型的幼儿园,共涉及6857名教师。此外,我们将教育部1991~2008年逐年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和1997~2008年逐年的《教育统计数据》中涉及幼儿园教师队伍的数据作为参照。结合普查和抽样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从幼儿园教师的分布和编制、学历、职称、教师资格证书获取情况、工资待遇等方面分析当前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民办幼儿园教师多,有编制的幼儿园教师少

根据“所有制身份”,我国幼儿园教师可以分为公办和民办两大类。公办幼儿园教师,是指占用国家编制、由财政拨付工资的幼儿园教师:民办幼儿园教师,就是不占用国家财政编制、工资由办园者支付的幼儿园教师。从我国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现有构成来看,民办幼儿园教师包括公办园中的合同制教师、民办园教师、街道园教师、转制后的企事业园教师、村办园教师等。

普查结果表明,2009年,广州市共有教职工38978人,专任幼儿园教师21179人。其中,全市有事业单位编制的专任幼儿园教师仅1324人,占公办园专任教师总人数的42.6%,占全市专任教师总人数的6.25%;民办幼儿园共有专任教师18073人,占全市专任教师总人数的85.3%。根据教育部的《2008年教育统计数据》,2008年,民办幼儿园专任教师人数占全国幼儿园教师总人数的53.1%,考虑到公办园中的合同制教师人数,可以看出,民办幼儿园教师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幼儿园教师队伍的主体。

幼儿园教师队伍的这种分布情况,与2003年颁布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构建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这一幼儿教育发展思路直接相关。但是,仅仅依靠6.25%的公办幼儿园教师,公办幼儿园事实上是很难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的。

(二)中低学历幼儿园教师多,高学历幼儿园教师少

根据普查结果,2009年,广州市大专以上学历幼儿园教师13668人,占幼儿园教师总人数的35.07%。在随机问卷调查的284所幼儿园中,大专学历的教师占27.96%,本科学历及以上的教师占11.06%,高中毕业(含幼师和职业高中)的教师占52.67%。需要注意的是,广州市还有8.31%的幼儿园教师学历为初中毕业及以下。

根据教育部1991~2008年逐年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和1997~2008年逐年的《教育统计数据》,1997-2008年,我国幼儿园教师学历层次明显上升,研究生毕业的幼儿园教师实现了从无到有,2008年全国有1631名研究生毕业的幼儿园教师,占幼儿园教师总数的0.16%;大学本科毕业的幼儿园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0.18%;高中毕业以下的幼儿园教师总数呈逐年递减的趋势,由1997年的17.60%缩减至2008年的3.36%。需要注意的是,2008年,全国有39.10%的幼儿园教师学历为高中毕业,47.21%的幼儿园教师学历为大专毕业。也就是说,发展至今,幼儿园教师学历仍以中等学历为主。

《教师法》明确规定,“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及其以上学历”。从上述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当前还有部分幼儿园教师学历没有达标,学历刚达标的教师占了极大比例,本科毕业及以上的高学历教师所占比例偏低,幼儿园教师的学历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未评职称的幼儿园教师多,高级职称的幼儿园教师少

根据普查结果,广州市1598所幼儿园21179名专任教师中,未评职称的教师13612人,占教师总人数的64.23%。其中,公办园中未评职称的教师614人,占公办园教师总数的19.77%;民办园中未评职称的教师12998人,占民办园教师总数的71.92%。在随机问卷调查的284所幼儿园中,未评职称的教师占53.12%;小学高级教师职称的教师占12.61%,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教师仅占0.13%。

根据教育部1991-2008年逐年的《全国

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和1997~2008年逐年的《教育统计数据》,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队伍中,具有小学高级教师和中学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明显偏低。截至2008年,具有小学高级教师职称和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教师仅占16.51%,而同年全国具有小学高级教师职称和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专任教师占小学教师总数的50.5%。另一方面,在幼儿园教师中,还存在着大量未评职称的人员。2001~2008年期间,未评职称的教师人数和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2008年全国未评职称的教师有605588人,占教师总数的58.68%;而同年未评职称的小学教师仅占小学教师总数的5.8%。

上述数据显示,当前超过半数的幼儿园教师未能正常参与职称评定,幼儿园教师职称晋升的通道堵塞,势必影响幼儿园教师职业的社会认可度,也挤压着政策性待遇提升和兑现的可能空间。职称问题已成为幼儿园教师队伍发展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持有教师资格证的幼儿园教师所占比例低

根据普查结果,广州市21179名专任幼儿园教师中,持有教师资格证的为9895人,占教师总人数的46.7%。其中,公办园中持有教师资格证的教师有2757人,占公办园教师总数的88.8%;民办园中持有教师资格证的教师有7138人,仅占民办园教师总数的39.5%。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在全国东中西部15个省市30个区县的调查结果同样显示,2007年我国幼儿园教师任职资格证书的获得情况不容乐观,持有教师资格证的教师所占比例较低:在情况相对较好的东部地区,获得教师资格证的教师约占50%;西部地区获得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只占1/3强。

当前有超过半数的人员没有获得教师资格证就进入了幼儿园教师队伍,这意味着幼儿园教师整体专业资质的严重丧失,不利于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时,也削弱了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

(五)幼儿园教师整体待遇偏低,流失现象严重

无论公办园还是民办园,工资待遇已经成为吸引教师留任的重要因素。

对广州市284所幼儿园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2.27%的教师月平均工资为901-2000元,5.78%的教师月平均工资为900元及以下,月平均工资为4001元及以上的仅占7.18%。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9年度广州市非私营单位职工的年平均工资是49215元,月平均工资约4100元。显然,与广州市非私营单位职工相比,幼儿园教师的整体待遇严重偏低。

冯晓霞、蔡迎旗对某市35所示范园和一级园教师薪酬状况进行的调查也发现,尽管这些幼儿园的教师收入已令其他幼儿园的教师羡慕,但仍有16.5%的合同制或临时代课教师年总收入在4000元到8000元之间;而该市规定的月最低工资标准是450元,劳动者人均年收入为13万元,当地居民人均月消费性支出为605元。

从上述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幼儿园教师的工资收入在各地基本属于中低层水平,整体待遇严重偏低。美国的多项研究也发现,早期教育中每年人员流失的比例是所有职业中最高的,而这种流失与工资水平低显著相关,也就是说,工资是导致幼儿园教师流失的最重要因素。现实中幼儿园教师因待遇低而流失的现象也十分严重。

二、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幼儿园教师队伍存在的诸多问题,既与我国学前教育体制改革缺乏明晰的制度安排有关,也与教师队伍的专业特性被不断弱化有关。

(一)缺乏明晰的制度安排,幼儿园教师的身份不明确

《教师法》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是指实施学前教育、普通初等教育、普通中等教育、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以及特殊教育、成人教育的学校”,“中小学教师,是指幼儿园、特殊教育机构、普通中小学、成人初等中等教育机构、职业中学以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师”。但根据《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若干问题的实施意见》(1995年10月6日),幼儿园教师仅指“各级人民政府举办的幼儿园的教师”,对于“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师、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的教育教学辅助人员,地方人民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参照《教师法》的有关规定执行”。但是,民办幼儿园教师参照执行的标准是什么?是否与公办幼儿园教师相同?相关法律法规并未作出明确回答,各地也缺乏明晰的相关制度。这直接导致了民办幼儿园教师的身份不明确。

此外,2001年,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颁布的《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中,没有将幼儿园教师包括在内,造成此后全国范围内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出现了只出不进、只减不增的情况。由此,公办幼儿园教师为主体的格局逐渐演变成为民办幼儿园教师为主体的格局。发展至今,除了极少数有编制的公办幼儿园教师有明确的教师身份外,幼儿园教师的主体――民办园、街道园、转制后的企事业单位园、村办园等中的民办幼儿园教师的身份尚未明确。没有制度保障的教师身份,大大降低了幼儿园教师职业的吸引力,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留不住,优秀的师范毕业生同样不愿加入,转而由一些低素质的不合格人员充当,幼儿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下降也就在所难免了。

(二)没有执行严格的资质标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特性被弱化

《教师法》明确规定,国家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职务制度是幼儿园教师作为专门职业的制度基础,不仅能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也有利于提高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但长期以来,作为幼儿园教师准入门槛的教师资格制度未能切实执行,大量不合格人员进入了幼儿园教师队伍;教师职务制度实施不到位,极大地影响了优秀幼儿园教师从教的积极性和高学历师范生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热情。

1 没有落实基本的从业标准,弱化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资质

我国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1995年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和2000年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对幼儿园教师的从业标准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

但在现实中,由于教育职能部门和幼儿园办学者或理解偏差,或把关不严,大量不具备教师资格者进入幼儿园教师队伍,严重影响了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例如,2008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的《广东省幼儿园督导评估方案》在“教职工配备”中要求“教师专业合格率lOO%”,其中“教师专业合格率”指的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或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只要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即使未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也可以成为幼儿园教师。但是,随着我国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制度的改革,师范院校学生的资格标准已经很难得到保障,更遑论幼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了。同时,相当多的幼儿园在录用教师时也有意无意地回避教师资格问题。

此外,相关的规定也比较笼统。如《教师资格条例》一方面规定教师资格分为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资格、高级中学教师资格等,另一方面却又规定“取得教师资格的公民,可以在本级及其以下等级的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担任教师”。照此规定,除了取得“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人员外,所有获得其他类别教师资格的人员都可以成为幼儿园教师。幼儿园成了具有其他类别教师资格教师的“收容所”,这极大地损害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性与独特件,

综上所述,由于没有执行基本的从业资格,导致大量不合格人员进入幼儿园教师队伍,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特性被严重弱化,幼儿园教师资格制度未能有效地发挥其专业保护功能。

2 缺乏独立的职称评定体系。制约了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发展

我国幼儿园教师一直没有独立的职称评定体系,这严重制约了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发展。

根据原国家教委1986年颁布的《小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小学教师职务适用于幼儿园教师。但众所周知,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教育系列的职称评审及晋升标准与要求存在一定的层级差异和明显的专业差异。从根本上说。幼儿园教师恰恰是因为被纳入小学职称系列而失去了自身的专业特点和独特优势。此外,《小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规定,“幼儿园各级教师职务的任职条件,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本条例,自行拟定”。但实际上,各地公办幼儿园教师普遍被纳入小学教师的职称晋升系列,并参照小学教师职称晋升的专业要求及标准,在一种非对等的专业优势对比中参与评审。如前所述,2008年,具有小学高级教师职称和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幼儿园教师仅占幼儿园教师总数的16.51%,而当年全国具有小学高级教师职称和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小学教师则占小学教师总数的50.5%。显然,较之于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职称晋升的通道更窄,这势必影响幼儿园教师职业的社会认可度,也压缩了政策性待遇提升和兑现的空间。此外,目前大部分民办幼儿园教师没有被纳入继续教育体系,更是从根本上丧失了参与职称评定的可能性。时至今日,大量的幼儿园教师未能参加任何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导致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特性进一步被弱化。

幼儿园教师职称评定体系独立性的丧失,不仅意味着幼儿园教师专业资质的丧失。更是整个学前教育的专业属性丧失的标志。

三、对策与建议

近年来,随着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对教师价值认识的日益深化,许多国家和地区已将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我们认为,解决幼儿园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任务,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以下是我们对改善和提升幼儿园教师队伍质量的一些思考。

(一)明晰幼儿园教师的教师身份,平等对待民办幼儿园教师

学前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幼儿园教师理应与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享有同等的身份和地位。基于现实考量,当前的首要之举是要明晰幼儿园教师的教师身份,平等对待民办幼儿园教师。

1 切实解决公办幼儿园教师的编制问题

我们认为,对政府出资设立、事业单位性质的公办幼儿园,应审定和严格执行有关幼儿园教师的编制标准,逐步解决公办幼儿园长期积压的教师严重缺编问题。

在解决公办幼儿园教师的编制问题上,山东省无棣县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多启示。2004年,无棣县出台《关于各乡镇建立幼儿园的通知》,将各乡镇中心幼儿园确定为正股级全额事业单位,县编制办为各乡镇幼儿园教师核编定岗,自成系列,现已核定163名幼儿园教师编制。2006年,无棣县实验幼儿园被确定为副科级全额事业单位,经重新核定编制34人。同时,无棣县教育局择优录用了部分幼师专业的毕业生,使公办幼儿园教师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全县共有幼儿园教师463人,其中公办幼儿园教师265人,公办幼儿园教师占幼儿园教师总数的57.2%。通过核定幼儿园教师编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无棣县学前教育工作得到了较大发展。

在解决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的同时,要慎重考虑公办幼儿园教师的选拔与录用。在选拔与录用公办幼儿园教师时,可以参考国家选拔与录用公务员的做法及国外一些好的做法。例如,日本公办幼儿园教师的录用采取先考试后选拔再派遣的模式。具备了幼儿园教师许可证,只是具备了成为幼儿园教师的最基本条件;要想真正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还要通过录用和选拔考试。日本《教育公务员特例法》第11条规定:“公立学校的校长及教师的录用和升职,全部需要通过‘选拔’的方式。”因此,各都道府县都会举行“幼儿园教师候选者选拔考试”,这是成为公立幼儿园教师的必经之路。至少进行两次选拔考试:第一次考试合格,才能获得参加第二次选拔考试的资格;第二次考试合格者即成为后备教师,县教育委员会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及候选者的通勤等综合情况,进行派遣。考试成绩的有效期限为1年,如果1年内未被录用,需要重新参加下一次的录用选拔考试。

2 切实保障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合法权益

可以说,目前民办幼儿园教师支撑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半壁江山。现实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切实保障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合法权益。要保障民办幼儿园教师享受与公办幼儿园教师同等的地位和待遇,必须有保障其身份和兑现待遇的相关政策、制度和措施。

首先,要切实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社会力量所办学校的教师的待遇。由举办者确定并予以保障”,“民办学校应当依法保障教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并为教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第二十六条规定:“非公办教师的工资目标,地方政府要依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参照公办教师的工资定额,制定非公办教师的工资基数,确保非公办教师的工资不低于当地人均收入的一定水平……最终做到同工同酬。”据此,各地教育和劳动部门要依法监督办学者落实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如按教师职称确定基本薪资标准,把教师标准化的工资、保险等纳入办园成本:相关行政执法部门要加强监管,确保不同体制幼儿园的教师能够同工同酬。

其次,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例如,在社会力量申请办园时,要将雄厚的经济基础、合理的教师聘任和继续教育制度列为必备条件,提高准入门槛,以防止财力不足的开办者侵犯教师的基本权益,在教师身上“节约成本”。在社会力量办园的年度审核和评级中,应将教师的权益保护状况列为审核内容,从而将教师的生存与发展状况同幼儿园的命运联系起来,以促使社会力量办园的举办者和管理者对这一问题具有足够的重视。

《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通过考核、奖励、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

转发教育部等10部门《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指出,“制订幼儿教育师资培养、培训规划,加强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机构的建设。要按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的要求,将幼儿园教师的培训纳入当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依法保障幼儿园教师在进修培训、评选先进、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资、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社会力量举办的幼儿园,在审批注册、分类定级、教师培训、职称评定、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具有同等地位”。但在现实中,幼儿园教师尤其是民办幼儿园教师的进修培训机会极少,经费更无处落实,基本上处于无规划、无保障状态,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幼儿园教师参与进修培训的积极性,也严重阻碍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我们认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研究措施,在幼儿园教师的考核、奖励、培养和培训等方面,将民办幼儿园教师纳入和公办幼儿园教师一样的管理体系,平等对待民办幼儿园教师。

(二)严格幼儿园教师的资质要求,保证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水准

保证幼儿园教师队伍整体质量的关键,是要明确规定并切实落实幼儿园教师的资质要求,严把教师准入关。针对当前幼儿园教师专业特性被弱化的现状,教育部门和幼儿园要依法从教师学历水平、教师资格、教师职称等方面严把质量关,保证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水准,以提升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

1 提升幼儿园教师的学历层次

保证幼儿园教师专业水准的举措之一就是提升其学历水平。20世纪80年代以来,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幼儿园教师培养都由原来部分由大专或大学培养朝着完全由大专或大学培养的方向发展。美国、加拿大的幼儿园教师基本学历是本科,且有大量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日本对幼儿园教师学历的起码要求是短期大学毕业;我国台湾地区幼儿园教师的基本学历条件为大学本科。相比之下,我国幼儿园教师的学历层次目前明显偏低。实践表明,中专学历起点的幼儿园教师已经不能适应时代与社会的需求,大专层次的应用型幼儿园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园教师队伍培养的方向。例如,江苏省教育厅的相关政策要求,新任幼儿园教师必须达到专科学历,这一政策保证了南京市新进幼儿园的教师学历层次显著提高。只有大力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学历起点,才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善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从而适应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2 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制度

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是提高其社会地位的内在要求,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制度不仅有利于提高幼儿园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还能使合格的教师摆脱部门所有和幼儿园所有的限制,成为一个有明确身份的自由人而实现自主择业。尽管有研究者提出当前我国对幼儿园教师的资质要求偏低,要提高幼儿园教师资质要求,但考虑到当前具备教师资格的幼儿园教师人数不足一半,我们需要立足现实和学前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现有教师资格制度的筛查和选择功能,以保证合格人员进入幼儿园教师队伍,保障幼儿园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和高素质。

3 完善幼儿园教师职称评定制度

职业内部有无独立的、操作性强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制度,是该职业有无严格的从业标准的一个基本表现。我国幼儿园教师并非没有专业技术职务评定的规范和制度,只是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这套规范和制度很不健全和完善,导致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特性较其他教师群体薄弱。我们认为,要研究完善幼儿园教师职称评定制度,为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基本的制度依托和实现渠道。当前应研究建立统一的幼儿园教师职称体系、相应的任职条件,并采取各种措施,规范幼儿园教师的职称评定工作,保证所有符合条件的幼儿园教师(包括民办幼儿园教师)都能获得相应的职称认定。

(三)制订幼儿园教师工资标准,稳定幼儿园教师队伍

《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建立正常晋级增薪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但长期以来,《教师法》所规定的基本权利难以落实。当前,应尽快制订幼儿园教师尤其是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工资标准,确保民办幼儿园教师和其他阶段教师一样,拥有的待遇不低于公务员,确保公办民办、在编不在编、城市农村的幼儿园教师都能够做到同工同酬。

目前解决幼儿园教师待遇问题,基本可以采取经费投入和政策扶持两种支持方式。在这方面,许多省市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例如,杭州市政府规定,非公办幼儿园教师待遇不低于公办教师的60%,并做到逐年提高,逐步实现同工同酬。山东的青岛市、东营市、威海市等地区都规定农村非公办幼儿园教师要达到当地上一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倍以上,青岛市城阳区政府甚至规定要达到2倍以上。2009年,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规定,“凡持有教师资格证,具有专业技术资格的非事业编制幼儿园教师人均年收入应达到当地社会平均工资1.5倍”;2010年,北仑区有431名非在编幼儿园教师因此受益。我们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政府的责任首先体现在财政责任上,但这并不构成政府责任的全部内涵,通过政策投入为幼儿园教师队伍发展提供扶持和保障同样十分重要。在短期内无法解决政府经费投入的情况下,有效的政策扶持仍能为幼儿园教师待遇提供经济方面的基本保障,尽管这种保障还是相对低水平的。

综上所述,发展学前教育必须关注幼儿园教师,高质量的幼儿园教师队伍是高质量学前教育的核心和保障。只有把幼儿园教师队伍发展和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紧密结合起来,将幼儿园教师队伍发展作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起步之举和重点任务,才谈得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才谈得上“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易凌云,我国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教师,2009,(7)

[2]佚名2009年广州职工平均工资49215元[N]南方都市报,2010-07-20(11)

[3]冯晓霞,蔡迎旗,我国幼儿园教师队伍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人民教育,2007,(11)

[4]cAROL E CATRON,JAN ALLEN,学前儿童课程:一种创造性游戏模式[M],王丽,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7

[5]张国华,核定幼儿园教师编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J],幼教园地,2008,(12)

[6]何京玉,日本幼儿园教师教育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8,(12)

[7]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84

幼儿园职称论文例9

农村幼儿教师流失一般包括两种,分别是职业内的流失和职业间的流失,职业内的流失是指幼儿教师在所工作的园所、教育机构等流动到另一个幼儿园或教育机构,即幼儿教师在本职业内的流动;职业间流失是指从事幼儿教育这一职业的人从这一职业领域流出、转行等。

一、湖南省农村幼儿教师流失现状

一方面,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以及国家对学前教育重视程度的加大,幼儿教师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湖南省幼儿教师师资队伍在不断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湖南省农村幼儿教师师资队伍的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农村地区,不仅师资队伍得不到有效补充,就连现有的师资队伍建设也不稳定,幼儿教师流失问题非常严重,师资队伍力量较弱,直接导致农村学前教育的相对落后。湖南省偏远地区农村幼儿教师流失现象严重。农村幼儿教师的流失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些能力较高的幼儿教师纷纷往城市、资薪较高的地方流动,二是一部分幼儿教师转行到其他行业。现有的情况是在农村偏远地区,有较多在岗的幼儿教师并未持有幼儿教师资格证,且年龄较大,很难通过继续教育获得教师资格证,或者临近退休,不愿意投入精力和时间更不愿意投入金钱去获取幼儿教师资格证。

二、湖南省农村幼儿教师流失的原因分析

1、家长因素。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经济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越来越多的农村家长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多的了解。但与之矛盾的是,广大农村家长的教育理念和育儿观念并未随之得到改变,他们对幼师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却忽视幼儿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对幼儿教师缺乏足够的尊重和理解,觉得幼师就是孩子的保姆,教师偶尔出错常常会遭到家长的无限放大和责骂。2、幼儿园因素。根据实际调查数据显示,幼儿园工作环境和硬性条件与教育、管理理念是影响幼儿教师留任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偏远农村仍有大量作坊式的幼儿园,幼儿园不敢高投入,也做不到高投入,大都是实行“包班制”,一个老师一个班,幼儿教师的保教工作负担重,幼儿在园安全责任重大;有的幼儿园为了节省成本,甚至是“包园制”。勉强有当地年轻的准幼儿教师在寒暑假进行短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或者顶岗实习期间进行短期实习,但在如此沉重的精神压力和过重的工作负担下,一般少有幼儿教师选择留下。幼儿教师入学和毕业的起点很低,尤其是在偏远农村,幼儿教师入园资格更低,农村幼儿园少有新鲜血液补充。调查问卷统计显示,23%农村幼儿教师未取得教师资格证,且年龄偏大,“无编制、无身份”的这种尴尬境地使他们极度缺乏安全感,他们比持证幼儿教师和城市幼儿教师更需要学习机会,但幼儿园却做不到外派学习,更做不到将专家请进来。3、幼儿教师个人因素。影响幼儿教师流失的个人因素包括幼儿教师的实际年龄、职称、工龄等。有研究表明,农村幼儿教师流失和教师的实际年龄、工作年龄、是否有职称成负相关,实际年龄越大、工作年龄越长、职称越高,幼儿教师个人的流动性越小。另外,农村幼儿教师工作环境和教师待遇与城市的无法相比,导致农村幼儿教师难以形成积极持久的职业认同感。在访谈中了解到,刚刚进入农村幼儿园的新老师因自身专业思想方面不牢固,对幼儿教育职业缺乏全面的了解,缺乏职业认同感,常常会选择离职、改行;而另一部分工作年龄稍长的幼儿教师,却可能因家庭、婚姻等原因选择离职。农村幼儿教师只有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生涯,才能扎根农村幼教,才能形成积极的职业情感和坚定的职业信念以及正确的职业发展观。4、国家政策因素。我国国情导致城乡社会的二元格局发展很不平衡。首先,国家政策倾斜度不够,很多优惠政策执行不到位,农村幼儿教师被边缘化;其次,城乡地区的工作环境和待遇差距较大,农村幼儿教师工资待遇上得不到保障,使得许多农村幼儿教师从农村流向经济发展好的区域甚至转岗转行,进一步加剧农村幼儿教师资源缺乏的现象。第三,农村幼儿教师职称评定情况差,农村幼儿教师没有评定职称的人员数量要远远高于城市。第四,农村幼儿教师管理体系不够健全,教育主管部门有扯皮、推诿的现象,也导致农村幼儿教师的大量流失和农村幼儿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第五,总体来说,国家对学前教育领域整体投入较少,农村幼儿园要想分一杯羹,则更困难。第六,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建设亟待提高,农村幼儿园受过专业化教育的幼儿教师可谓少之又少,根本难以谈到教师专业化建设。总之,农村幼儿教师的就业环境恶劣,工资薪酬得不到有效保障,导致大量农村幼儿教师流失,使农村幼儿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呈现出一盘散沙的局势。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村幼儿基数大,更该从源头上重视农村幼儿师资队伍的建设。

三、农村幼儿教师流失带来的影响

农村幼儿教师的大批量流失和不稳定必然会造成学前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也必然对农村幼儿发展、幼儿师资队伍建设产生不良的影响。1、造成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利于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湖南省农村幼儿教师流失严重,无论哪种流动和流失,都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偏远农村地区教育的差异,违背了教育的平等原则,不利于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2、影响师资队伍稳定。农村幼儿教师的大量流失给幼儿园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和管理工作带来了严重的阻碍。湖南省农村偏远地区经济本就不发达,幼儿园教师招聘困难,师资力量薄弱,如果在岗在职的老师再离职的话会带来很大的影响,给幼儿园的管理带来困难,不仅打乱幼儿园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对幼儿园的某些长期教育计划造成较大影响,甚至难以进行或实施。同时,幼儿教师的流失往往还会造成师资队伍的不稳定性,像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牵一发而动全身,动摇军心,导致更多的农村幼儿教师产生离职念头,影响在职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3、损害幼儿身心健康。农村幼儿教师的大批量流失不仅会导致农村幼儿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不稳定,还会给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幼儿教师作为日常接触幼儿时间最多的人,在幼儿心中的地位甚至可以与家长相比,尤其是部分留守孩子,心理上对幼儿教师更加依赖,幼儿教师的离开会让幼儿觉得是老师不喜欢自己从而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一个教师的离职,势必有另一个教师的顶替。因此,无论基于何种原因的离职,都会对孩子造成隐形的伤害,同时也给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四、农村幼儿教师流失对策

针对湖南省农村幼儿教师大批量流失的严峻局势及其缘由,我们必须引起高度的注意,进行深入的思考,并采取有用途径,尽快改变这一现状。1、提高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社会职业有一条规律,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一直处于低下水平,所以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各级部门和幼儿园应为农村幼儿教师实现自我价值提供机会。地方政府和国家应对农村幼儿教师实行政策倾斜,大力加强县、乡两级的幼儿教师培训,加强对农村幼儿教师的财政投入,高度关注幼儿教师流失问题,对农村幼儿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培训,各农村幼儿园应该尽可能为农村幼儿教师提供培训或进修的机会。其次,农村幼儿教师实行事业单位制度,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承认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价值,而农村幼儿教师则应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深入了解所从事的职业,坚定职业信念,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专业知识。2、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幼儿教育是一个需要付出极大责任心、爱心和耐心的事业,幼儿教师不仅要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还要为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安全负责,如果想要留住高素质、高能力的幼儿教师,一方面,幼儿园园方安排的工作量要合理,保证基本的师资配备,减轻教师工作压力,同时,幼儿园必须实行有效的奖励制度,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在工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满足。所以国家财政应加大力度,保证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媒体及农村幼儿园本身应加强对幼儿教师工作的正面宣传,消除负面影响,减少对幼儿园教师职业的偏见,从意识上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3、完善农村幼儿教师的管理制度,为农村幼儿教师提供成长空间。从马斯洛需求理论,我们知道,人的最高追求是追求精神的愉悦和满足。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幼儿园,应该利用各种机会了解教师在园或职业发展中的需求与困惑,实行人性化的管理,关怀与尊重教师,肯定教师的付出与努力,并尽量为其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提供更多的参加学术交流、会议或培训的机会,不断提升农村幼儿教师成长的空间,以吸引更多的人才、留住人才和发展人才。

作者:鲁涛 邓小菊 单位: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郭莉.促进学前教师队伍合理流动的制度思考——基于马洛斯需要层次理论的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

[2]雷芳,周丛笑.湖南省学前教育发展论坛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4(04).

[3]张帆.论社会支持系统上减少幼儿教师的流失[J].当代学前教育,2009(03).

[4]姚艳.幼儿教师流动的社会学分析[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5]彭礼,周险峰.基于马洛斯需要层次理论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探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0(05).

幼儿园职称论文例10

我国西部革命老区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是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工作重点之一。笔者以四川省宜宾市部分农村幼儿园,发现西部革命老区学前教育的发展在迎来机遇的同时,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西部革命老区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

宜宾市地处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交界处,农业人口占70%。属于盆地、丘陵、高原交织地带,总人口近600万。该市11区县,有9个红色革命老区[1],其中6个属于部级贫困县。聚居汉族、苗族等22个民族。是西南比较典型的红色革命老区之一,具有较大的代表性。

1、革命老区师资队伍短缺

师资短缺且流失严重、教师专业化程度低。据统计,2007年全国学前教育师生比为1:24.68,西部地区远远低于这一比例,而宜宾市学前教育师生比仅为1:55.87,在部分贫困农村地区师生比甚至达1:200①。可见,西部地区学前教育师资严重短缺,使西部革命老区幼儿园师资队伍出现“杂牌军”现象,这些幼儿教师基本上没有学前教育的专业背景。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转岗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单就学历达标率这项指标而言,革命老区地区在不将临聘教师、代课教师统计在内的情况下,学前教育教师仍存在学历不达标情况,这大大降低了学前教育质量,制约了革命老区学前教育的发展。

2、革命老区幼儿园分布非常不均衡

幼儿园布局困难,农村地区幼儿入园难问题尤存。宜宾市2011年至2013年,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在没有公办幼儿园的乡镇、街道办事处,省级财政扶持新建10所乡镇、街道办事处公办幼儿园,宜宾市级财政扶持100所,县级财政扶持100所。到2015年底,宜宾市三分之二左右的乡镇、街道办事处建立起公办幼儿园。以上发展规划确实有效地解决了一部分农村幼儿的入园难题。

3、革命老区幼儿教育理念十分滞后

学前教育观念落后。学前教育观念落后问题可从家长观念和幼儿教师教育理念两方面窥其一斑。家长的观念问题表现为三类:一是忽视学前教育型,该类家长固守6、7岁入学启蒙的观念,将子女“放养”于家中;二是学前教育工具化型,该类家长将入园仅看成是解决无人照管孩子的途径,没有认识到学前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三是学前教育小学化型,该类家长将学前教育看成是小学教育,期望

幼儿在幼儿园学习较多的知识或技能。

幼儿教师教育理念问题表现为:在教育目标上,以知识获得目标替代幼儿全面发展目标。调查发现,在许多幼儿教师的每日工作计划中都将让幼儿学到某类知识作为重要目标。在教育活动内容上,以知识教学活动主为而非以游戏活动为主。在师幼关系上,将师幼关系看成是长幼关系而非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在对幼儿的管理上,教师对幼儿的管理方法以“唬住”方式代替关爱、合作与指导方式。

二、西部革命老区学前教育的改进策略

1、大力提升老区幼儿教师的生存质量

首先,应解决长期困扰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农村幼儿教师编制问题。对于公办幼儿园,要核定编制,解决教师的身份问题,工资待遇有了制度性保障,才能让乡村幼儿教师名正言顺地从事自己的事业。其次,要提高幼儿教师的待遇。待遇直接关系到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目前革命老区地区幼儿教师待遇较低,既难以吸引到优秀人才加入幼儿教师队伍,也难以留住已有的优秀人才。再次,要制定专门的幼教职称评定制度。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西部地区没有制定出幼教领域的职称评定制度。据统计,其中城市幼儿园49.3%未评职称,县镇幼儿园52.0%未评职称,农村幼儿园70.6%未评职称。②西部地区这一现象更为严重。这导致了幼儿教师工作积极性大大降低,教师流失现象严重。因此,制定专门的幼教职称评定制度,完善幼儿教师职称评定体系,形成激励幼儿教师积极性的长效机制十分必要。

2、大力提高老区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

要扩大幼儿教育类师范生的招生规模,师范院校在教学上既要重视幼儿师范学生正确的学前教育理念的树立,也要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在大专层次上,大力建设幼师院校,在训练学生技能技巧方面狠下功夫;在本科层面,重视高师学前专业的发展,从理论到实践着力打造高素质人才。除此之外,努力为教师搭建专业化成长的平台,让更多乡村幼儿教师接受理论熏陶,更新教育理念。针对西部革命老区幼儿教师的特定背景,教师专业化成长要从基本理论建设入手,充分发挥理论对农村教师专业化实践的引领作用。应大力加强对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结构如教师的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素养等基本教师专业结构的科学建构。

3、均衡、合理布局老区幼儿园

革命老区地区特有的地理和人口分布特点给幼儿园布局带来困难。分析困难原因、借鉴国内外经验,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独立或联合建立有一定规模的幼儿园“规模化幼儿园”。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以支持大村独立建园,小村联合办园的方式建立一批幼儿园,着力解决农村幼儿入园问题。其次,在人口分散地区可采取流动幼儿园或家庭式幼儿园的形式解决人口稀少且分散地区幼儿的入园问题。家庭式幼儿园由几个家庭组成,以家庭住房为教育场所,以农村现有条件为资源,国家给予资金支持聘请具有一定高学历人员为教师开展简易的幼教活动,使偏远农村幼儿受到一定的学前教育。

总之,解决好西部革命老区学前教育的发展问题,是真正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实现各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环节。只有革命老区地区学前教育全面发展了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和公正,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