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对外加工贸易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0 16:28:28

对外加工贸易论文

对外加工贸易论文例1

随着发达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有关知识产权的争端也越来越多,其中商标纠纷尤为严重。我国作为加工贸易大国,在商标权方面可谓遭遇颇多。仅2001年至2005年,国内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就查处涉外商标侵权案件1.8万多件,在刚过去的2006年里,共查处商标侵权案件3.39万件,其中涉外商标侵权案件7439件。本文从一实际案件出发,着重分析侵权责任的划分,商标侵权带来的危害,以及如何防范商标侵权。

一、案例再现

浙江经协国际经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经协)于2004年1月至8月期间,在未向对方索取商标权属证明情况下,擅自接受外商来样定货出口订单,并委托宁波万亚传动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亚)加工生产标注“GATES”注册商标标识的传动带27350根,非法经营额达260422元,侵犯了“GATES”商标所有权人美国盖茨公司的合法权益。杭州市工商局责令浙江经协国际经贸有限公司停止侵权行为,并处以390000元罚款。这一判决引发了人们对加工贸易中商标权保护问题的思考,侵犯商标权的后果是严重的,那么如何划分委托方和加工方在侵权中的责任呢?

(一)、国内委托方和被委托方(加工方)的侵权责任划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以下简称商标法)第52条规定: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的……均属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商标侵权行为强调的是“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这一法律要件。在上述案例中,美国盖茨公司是“GATES”商标在中国的合法拥有者,受到中国《商标法》的保护。经协在未经盖茨公司的许可下,就将“GATES”商标提供给万亚进行加工生产,显然侵犯了盖茨公司的商标权。《商标法))第53条规定:有本法第52条所列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之一,引起纠纷的,由当事人协商解决;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商标注册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也可以请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理时,认定侵权行为成立的,责令立即停止侵权行为,没收、销毁侵权商品和专门用于制造侵权商品、伪造注册商标标识的工具,并可处以罚款。因此杭州市工商局责令经协停止侵权行为,并处以罚款。至于在对外加工贸易中完全以委托方的委托为依据行为的加工方,国内目前还没有具体法规来规定其是否应该为这种完全被动的行为承担责任,但是我们可以从《商标法》中分析一二。商标法第56条规定:销售不知道是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能证明该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的并说明提供者的,不承担赔偿责任。因此在上述案例中,杭州市工商局未对万亚做出处罚。

(二)、贸易双方(国外委托方和国内被委托方)的侵权责任划分

那么经协在受到处罚之后,是否可以将侵权责任完全归咎于外商,向外商索赔呢?我国《关于对外贸易中商标管理的规定》第10条规定:对外贸易经营者在从事进出动中,对他人指定或者提供使用的商标,应当要求对方出具真实有效的商标专用权证明文件或者被许可使用该商标且未超出许可范围的证明文件,并予以核查。该商标不得与已在我国相同或者类似的商品上注册的商标相同或者近似,其商品的包装、装璜也不得与他人已在我国使用的包装、装璜相同或者近似。在上述案例中,经协在未向对方索取商标权属证明情况下,就擅自接受外商来样定货出口订单,没有履行对商标的审查义务,结果造成商标侵权。在这种情况下,经协即使是被委托人,也成为了侵权人,它不能将侵权责任完全归咎于外商,自己也必须承担责任。至于经协和外商各自承担多少责任,经协向外商索赔多少,则由二者协商而定。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发现,当我国对外加工贸易中出现侵犯国外商标权的情况时,国内工商管理部门执法的对象往往是国内侵权人,根据《商标法》划分国内责任,并不深究贸易双方(国外委托方和国内被委托方)孰对孰错,如何划分责任;而我国《关于对外贸易中商标管理的规定》及一些国际公约如《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恰恰对其做出补充——规定了贸易双方责任的划分。如《公约》第42条规定:(1)卖方(加工方)所交付的货物,必须是第三方不能根据工业产权或其他知识产权主张任何权利或要求的货物,但以卖方在订立合同是已知道或不可能不知道的权利或要求为限,而且这种权利或要求根据以下国家的法律规定是以工业产权或其他知识产权为基础的:a如果双方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是预期货物将在某一国境内转售或其他使用,则根据货物在其境内转售或做其他使用的国家的法律;或者b在任何其他情况下,根据买方(委托加工方)营业地所在国家的法律。(2)卖方在上一款的义务不适用于以下情况:a买方在订立合同时已知道或不可能不知道此项权利或要求;或者b此项权利或要求的发生,是由于卖方要遵照买方所提供的技术图样,图案,款式或其他规格。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公约》是不适用于加工贸易中的来料加工和来件装配的,而上述案例属于来样加工,因此可以援引《公约》作为参考。

二、商标侵权对我国造成的危害

1、商标侵权严重危害了加工企业的发展。对国内加工企业来说,获得的只是少量的加工费,大部分利润被委托方攫取。随着国内外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引起商标侵权的风险是巨大的,同时商标侵权产生的法律后果是很严重的。我国《商标法》第59条规定:未经商标注册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构成犯罪的,除赔偿被侵权人的损失外,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国外对商标管理也相当严格,如美国商标法就对伪造商标的处罚做出如下规定:对个人伪造的,罚金25万美元或者处以5年以下徒刑;再犯者处100万美元罚金,或者处l5年以下徒刑;对合伙伪造的,处100万美元罚金;再犯者处500万美元的罚金。加工贸易这种风险大,利润小的生产方式从本质上决定了加工企业的不利地位。企业一旦被卷入商标纠纷,完全是得不偿失。

2、侵权严重影响了我国外贸环境及国际形象。近年来我国加工贸易中侵权案件频频发生,货物被海关扣押或者没收,这些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产品的出口。此外,美国海关曾列出五大侵权“黑名单”,中国大陆居于黑名单首位。美国公布2006财政年度海关知识产权类扣押案件比上年增加了83%,海关共扣押仿冒品1.4万余起,案值超过1.55亿美元,原产自中国的涉案产品金额约1.26亿美元,占所有被扣侵权货物总价值的81%;这些统计无疑会使中国的贸易合作伙伴降低对中国产品的信任,提高与中国合作的警惕,影响了我国外贸环境和国际形象。

三、我国加工企业防范商标侵权的对策

面对侵权风险,加工企业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防患于未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1、在接受定牌时,要求委托方提供商标合法性的证明文件。如果是他人的注册商标,委托方需提供合法的商标使用转让证书。委托方如果提供了证明文件或转让证书,即使验证过程可能很繁琐,企业一定要验明其真伪。如发现可疑之处,企业应当婉转拒绝。

2、当企业知道委托方提供的商标可能存在侵权问题时,千万不要抱侥幸心理,贪图蝇头,拒绝为妙。要特别注意的是,按照我国加入的《商标注册用商品与服务国际分类尼斯协定》,对于驰名商标来说,不但不得在相同或近似类别的商品上使用与驰名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而且不得在不同类别甚至性质不相关的商品上使用与驰名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否则,就构成对驰名商标的侵权。

因此当委托方提供的是其他商品的驰名商标时,企业要高度警觉,调查清楚该驰名商标能否用于自己生产的产品之后,再决定是否接受。

对外加工贸易论文例2

我国与欧盟双边谈判达成协议后,WTO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在即将给国内企业带来许多新机遇的同时,一种极富挑战性的竞争局面也将展现在国人面前。前不久,在北京举办的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吸引了北美、欧洲、南美、东南亚和非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组织和企业,世界著名的500强公司也有不少代表汇聚北京。 当国内有些军工企业还在疲于转换机制和扭亏为盈时,周边环境已经推着这些企业必须迈出新的步伐,在加快军工企业改革的同时,适时地研究和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在不可避免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中,调整国内军工企业,拓宽民品开发的路子,在开发生产成套设备产品的同时,积极开展对外加工贸易,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尽快提高军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适应国际分工、占领国际市场的能力。 一、加工贸易是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重要链条 从一般意义上讲,对外加工贸易是指一国从国外进口主要原材料、零部件,在国内加工、装配后再出口的一种贸易方式。在发展中国家,加工贸易通常是外国企业以合资、合作方式,把某些生产能力转移到东道国,或者利用东道国的已有生产能力为自己加工、装配产品,然后行销到全世界各有关地区的一种贸易做法。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是参与亚太区域乃至世界产业分工的重要链条,符合当今世界贸易发展的潮流。例如发展“两头在外”的轻纺、机电产业,通过对外加工贸易扩大了出口,适应了国际市场,有力地增强了国际竞争能力;同时也加快了国内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进程。 我国航天系统对外加工贸易的发展显得不太平衡,地处内陆的企业发展比较缓慢,而地处沿海的企业,有的已通过对外加工贸易形成产值数亿元的规模。例如八院的上海仪表厂,就是抓住了日元升值、日本企业急于寻找海外生产厂家谋求发展的机遇,同美能达公司签订了多批合作生产复印机组件的合同,第一年产值就达1亿多元,第二年接近3亿元,出口创汇达2500万美元,产品直接销往欧美等国家。这在当今不少国有大中型企业举步维艰的情况下,无疑是一个奇迹。上仪厂通过对外加工贸易,不仅使企业生产经营快速增长,而且还通过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建立了一家新的专门发展对外加工贸易的企业--航仪控制工程有限公司。这就是抓住了国际产业分工的机遇,通过对外加工贸易有力地激活了企业,同时增强了军工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二、加工贸易的结构已发生很大变化 从加工贸易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加工贸易是我国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重要一环,符合当今世界贸易发展的潮流。加工贸易的发展实际是我国通过对外开放承接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某些中等技术产业,充分发挥了我国的优势,包括廉价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成本低廉、以及有一定工业和技术基础等,加快了国内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进程,增强了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90年代以来,我国加工贸易的结构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外商投资的合资企业逐步取代了小型企业和乡镇企业,成为加工贸易的主体;二是加工贸易产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由过去的劳动密集型为主导,逐步向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三是加工贸易的技术档次在逐步提高,出现了一批批技术先进、规模领先的大型项目;四是加工贸易企业相互之间的配套程度在提高,不少企业使用国产原材料和国产零部件的比例在不断提高,加工贸易与国内产业的协作联系正在加强。从这些情况看,加工贸易升级的步伐在明显加快,今天的加工贸易同改革开放初期的加工贸易已产生了质的差别。事实上对外加工贸易已成为我国现代工业生产和流通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加工贸易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加工贸易迅速发展后,其经营格局对海关监管和整个经济管理形成了日益严峻的挑战;二是加工贸易的外向循环与国内产业的循环,未能形成有机的联系,因此制约了加工贸易对国内产业带动作用的发挥;三是走私漏洞现象增多,这对国内的生产经营和市场竞争,都形成了不小的冲击。因此,置于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大背 景下来认识加工贸易,并在此基础上理顺加工贸易的政策,加强和改进加工贸易的管理,仍是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 三、加工贸易将发展到一个高级阶段 从当前世界贸易的发展趋势看,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加快,必将推动全球加工贸易以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并在更大范围得到发展,并有可能成为未来国际贸易的一种主要方式。当前,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发展迅猛,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增长速度已大大超过其他非高技术制品。高新技术产品的部分加工组装业务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 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研究与发展领域的突出优势,不仅将加剧其产业向国外转移的过程,并且也将以具有较大接纳能力的市场,作为其转移的目标。在这个发展趋势中,中国将成为未来高技术产业结构转移的主要目标。其次,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具有成熟技术的产业,也将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外加工贸易将会获得进一步发展,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建筑等支柱产业,以及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核能、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贸易,均会有一个长足的发展。 像日本与韩国等国家一样,我国的加工贸易今后必将经历一个从初级形式向高级形式发展的过程,在加工贸易内涵、市场营销和科研开发等环节,不断优化和升级。实现这个转变,需要一系列政策保障,特别是外贸制度与政策环境面临重大抉择。其中国有企业(尤其是军工企业)经营机制难以适应 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自主技术开发能力和国际市场营销能力极为薄弱的状况,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改变。 外贸体制改革以及我国加入WTO后,关税壁垒的逐步减让,关系到为一般贸易创造便捷、高效的政策环境,是加工贸易向一般贸易转变的前提条件。与此同时,在保持现行加工贸易政策稳定性、连续性的基础上,尽快完善加工贸易的政策,加强监管力度,最大限度地遏制走私现象。 军工企业在这种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只有加快经营机制的转变,抓住日益增多的国际机遇,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发展加工贸易,从而增强国际竞争能力,争取给企业带来新的转机。如能在对外加工贸易中崭露头角,那么在我国加入WTO后,便能面对更多、更为激烈的国际大市场,使企业的军转民和民品开发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对外加工贸易论文例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进出口贸易的推动下,浙江经济显示出极大的增长潜力。快速发展的浙江对外贸易被称为“浙江外贸现象”,为业内人士普遍关注。浙江省这种以“产权明晰、内生利益驱动”型的多元外贸主体为主,选择一般贸易为基本渠道,注重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外贸模式,不仅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崛起,而且具有很强的发展后劲。

浙江省出口贸易发展的轨迹特点中,贸易方式不均衡是其显著特点之一。支撑浙江省外贸出口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是一般贸易,加工贸易一直是一条 “短腿”。加工贸易最重要的经营主体是外商投资企业,长期以来浙江省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滞后,导致加工贸易出口滞后。1992年至2010年浙江省一般贸易出口额所占比重平均值超过77.55%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6.33%,其中2002年,浙江省一般贸易出口所占比例超过82%。本文采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浙江省不同贸易方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整关系,通过对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掘数据之间的内在关联。

一、文献评述

有关出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和李嘉图(Ricard,1817),他们主要研究了对外贸易的产出效应;哈伯勒(Haberle,1936)和穆勒(Mill,1848)研究了对外贸易与技术进步的关系,认为对外贸易可以促进一国的技术进步。随后新增长理论的发展,更加肯定国际贸易中存在“技术外溢”现象。在新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大量学者又展开了一系列开拓性研究。克鲁格曼(Krugman,1986)和卢卡斯(Lucas,1988)讨论了国内与国外技术外溢的差异,比较进口国与出口国技术外溢的速度;格罗斯曼和赫尔曼(Grossman and Helpman,1991)从行业内、行业间的角度研究技术外溢效应。虽然这些学者的研究方法并不相同,但都一致认为国际贸易技术溢出来源于全要生产率的提高和外部经济效应。

Coe和Helpman(1995)是开创性研究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的学者,之后的学者,在Coe和Helpman的理论基础上又做了些开拓性研究,从不同贸易方式的角度,分析比较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大量学者都认为加工贸易存在技术溢出效应,格(Ge,1999)通过构建动态模型,指出加工贸易带来的技术学习和模仿效应对一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大多外国学者认为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来源于技术的模仿及学习过程、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跨国流动和产业间的关联。

国内学者对出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并且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分析上,很多学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朱启荣,贺桂欣1(2006)利用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的进出口总额,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从出口和进口两个角度,实证分析不同的贸易方式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李有2(2012)运用协整理论检验了我国1987-2008年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进口的技术溢出效应,认为两者的技术溢出都能促进我国生产率的提高;马欣3(2011)在理论的基础上,从比较优势、技术溢出、产业结构升级、规模经济四个方面分析比较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后得出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大于一般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结论。

二、浙江省不同贸易方式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浙江省1992-2012年间全要素生产率(TFP)和加工贸易出口总额(ptr)、一般贸易出口总额(gtr)和研发投入(sD)这四个变量作为样本。通过Eviews6.0软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四个变量之间的存在的关系。变量数据均来自《浙江省统计年鉴》,并经过一定整理而得。

(一)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ADF检验是常用的检验变量平稳性的方法,本文也采用该方法对全要素生产率、一般贸易出口额、加工贸易出口额和研发投入这四个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具体结果见下表。

表1平稳性检验结果

变量

ADF检验统计量

5%临界值

结论

lnTFP

-5.886163

-3.710482

平稳

lnptr

-5.185136

-3.710482

平稳

lngtr

-4.312211

-3.690814

平稳

ln sD

-4.419248

-3.690814

平稳

注:表中表示一阶差分;表示二阶差分

由表1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水平下,变量lnTFP、lngtr、lnptr、ln sD的二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的,可以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

(二)协整关系检验

对于多个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检验,本文采用的是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通过平稳性检验,证明lnTFP、lngtr、lnptr、ln sD四个变量满足协整检验的条件。协整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Johansen协整检验迹(Trace)统计量检验结果

存在协整关系的个数

迹统计值

5%的临界值

概率值

None

86.13958

47.85613

0.0000

At most 1

39.09363

29.79707

0.0032

At most 2

20.79103

15.49471

0.0072

At most 3

7.348543

9.841466

0.0867

数据来源:根据《浙江省统计年鉴》数据,运用Eviews分析而得。

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加工贸易、一般贸易以及研发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也就是说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出口能促进技术溢出。对lnTFP、lngtr、lnptr、ln sD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处理后可以可到如下方程:

lnTFP=0.271198*lngtr+0.092538*lnptr+0.226097*ln sD-4.964701 (3)

(0.05427)(0.02519)(0.03996)(0.026123)

其中括号内的数字为相应回归系数的标准差。从(3)式可以清楚地看到一般贸易、加工贸易以及省内研发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都有正向作用,但加工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贡献不大。这种促进作用不强的原因在于:第一,浙江省对加工贸易的重视程度不够,加工企业规模小,不能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应;第二,浙江省对外资的引用水平不高,导致资金缺乏,技术难以提升;第三,浙江省加工企业内生产的关联度不高,没有充分发挥产业间的关联效应,大大削弱了加工贸易过程中的技术溢出效应。

(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与加工贸易、一般贸易以及研发投入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在此基础上对这三个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3。

表3加工贸易、一般贸易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零假设

F统计值

P值

结论

lngtr不是lnTFP的Granger原因

6.63365

0.0103

拒绝

Lnptr不是lnTFP的Granger原因

3.82946

0.0493

拒绝

Ln sD不是lnTFP的Granger原因

2.41464

0.0183

拒绝

数据来源:根据《浙江省统计年鉴》数据,通过Eviewsf分析而得。

在5%的检验水平下,如果P值大于5%,就接受零假设,反之,则拒绝。表3表明,加工贸易、一般贸易的出口变化以及省内研发投入程度都是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格兰杰原因。

三、结论与启示

从GDP指数看,浙江省在1992-2011年间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而且一般贸易在浙江省经济中所占比重要远远高于加工贸易。上述的协整关系检验可以得知,一般贸易、加工贸易以及研发投入与浙江省的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关系,即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研发投入与浙江省的技术进步有关。一般贸易在浙江省对外贸易中的技术溢出效应要大于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这并不意味着浙江省可以忽视加工贸易的发展,相反,政府要认真分析现行加工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加工贸易发展很成功的例子――广东省(与浙江省一样,是经济开放度较高的省份。在坚持一般贸易为主的基础

上,改善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的不平衡状态,调整两者之间的结构,努力实现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的均衡发展,最后发挥更大的协同作用。本人认为,浙江省要继续扩大一般贸易出口方面的优势,确保自身的地位,同时,借鉴加工贸易应用很成功的广东省,积极开拓加工贸易领域,使其能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基于此,以下对如何提高浙江省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提出几点建议。

(一)优化贸易结构

浙江省在继续发展一般贸易的基础上,应重视一般贸易产品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提高工业制成品这些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从而提高一般贸易出口的技术溢出效应,带动非出口部门技术提升,促进浙江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从加工贸易角度看,近几年,浙江省加工贸易的出口产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在机电产品出口在加工贸易总出口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尽管传统的产品结构有所改善,但浙江省加工贸易出口的产品质量仍不高,技术含量也偏低。出口份额最大的机电产品仍是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档次低,而且加工过程短,处于低附加值的产业链。因此,继续优化加工贸易产品结构,提高高附加值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仍是浙江省加工贸易企业努力的方向。

(二)延长加工贸易的产业链

浙江省加工贸易企业目前的加工环节集中在劳动密集型部分,技术水平低,附加值不高,产业链短。而产业链的长短直接关系着加工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大小。加大上游环节的科技研发投入与下游环节的营销、服务模式创新,连接“研发-生产-销售”这些环节,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提高产业间的关联度以及配套协同能力。基于这一点,政府可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外资企业将加工贸易中的高技术环节投资到省内企业,推动加工贸易向更多高科技领域延伸发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纯加工环节。与此同时,政府可以加大对省内企业的科研投资力度,完善技术创新机制,提高加工企业自身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学习能力,从而增强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

(三)扩大加工贸易企业的规模

省内现有加工企业的规模都比较小,远远低于最优生产规模,不能享受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因此扩大省内加工企业的生产规模是有效进行加工贸易的首要条件。生产规模的扩大有利于加工企业与外商签订大合同,通过规模经济效应降低加工产品的成本。同时生产规模的扩大使得加工企业有机会进入更多国际分工环节,获得更大的技术溢出效应。总之,扩大加工企业的规模对浙江省经济的增长和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都有重要的意义。当然,这一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能够有效发挥规模经济效应的规模应介于最小最优规模与最大最优规模之间,超出这个范围的加工贸易企业规模都会影响规模效应的正常发挥。

参考文献:

[1]朱启荣,贺桂欣.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比较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6).

[2]李有.不同贸易方式技术溢出效应的比较-基于我国1987-2008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2:112-115.

[3]马欣.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比较研究[D].世界经济,2011.

[4]李丹丹.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国际商贸,2012,21:171-172.

对外加工贸易论文例4

关键词:

本地市场效应;出口贸易;传导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贸易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贸易出口额由1978年的99.5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2.34万亿美元,36年间增长了235倍,并于2009年超越德国,跃居世界第一大出口国。随着中国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有关中国出口贸易增长的驱动因素研究备受实践部门和学术界的关注,国内学者大都从传统要素禀赋优势视角来分析我国出口。然而,随着全球价值链分工程度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禀赋已难以继续支撑出口的增长。鉴于出口贸易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国际国内经济贸易发展形势的新变革,探索中国出口持续增长的动力源,并构建中国出口竞争新优势直接关系到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成败。近年来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来探讨出口贸易的本地市场效应的研究逐渐活跃,尽管大多研究结论均支持了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性,但未能对本地市场效应影响出口贸易的内在机理进行深入研究。本文试图回答以下问题:本地市场效应在我国是否存在?本地市场效应通过那些途径影响出口贸易?

一、文献综述

Krugman(1980)和HelpmanandKrugman(1985)首先在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的理论范式下,研究发现,一国需求规模的扩大,会导致产业的集聚和产量的增加,这不仅能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还会导致超额产量出口。Melitz(2003)、BaldwinandOkubo(2004)在D-S垄断竞争模型中证明了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OkuboandRebeyrol(2006)引入规制成本构建新的模型,发现在企业异质的情况下,当规制成本非常大时,会出现本地市场效应。Larch(2003)认为在跨国公司存在的情况下,本地市场效应不是通过产业间贸易而是通过利润汇回出现的。此外,许多学者从实证的视角展开了相关研究。DavisandWeinstein(1996)首先以OECD国家为例展开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本地市场效应的解释力为5%,在引入市场准入因素后,DavisandWeinstein(1999)又检验了日本19个制造业部门,结果发现8个部门呈现本地市场效应。Schumacher(2003)利用引力模型所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22个OECD国家的许多制造业部门存在着本地市场效应。此外,还有一部分中国学者利用面板数据模型证明了在中国一些产业中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杨汝岱,2008)由以上文献综述可知本地市场效应已成为解释当今贸易发展的全新的理论视角,是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另一个理论基础,但是也不难发现,所有这些文献都是基于本地市场的需求规模进行研究,而忽略了本地市场需求水平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本地市场需求水平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本文所指的“本地市场需求水平”是相对于“本地市场效应”中提到的本地市场需求规模而言,用本地人均市场需求规模来表示,取自国家竞争优势中需求要素的含义:指某个行业产品或服务的国内需求性质。

二、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Heckscher-Ohlin模型认为要素禀赋优势是影响一国出口贸易的主要动因,国内许多学者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影响因素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林毅夫、李永军,1999),发现要素禀赋优势是促进我国出口贸易的重要原因;同时,根据偏好相似及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可知,本地市场需求水平同样是影响一国出口贸易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借鉴邵军和徐康宁(2009)的思路,构建了以出口贸易为因变量,要素禀赋和本地市场需求水平作为解释变量的实证模型。其中,EXPORT表示出口额,EGDP代表本地市场需求水平,RE表示资源禀赋条件。下标i代表不同的贸易方式,具体包一般贸易出口额、加工贸易出口额和其他贸易出口额,εi为随机扰动项。在研究出口贸易的本地市场效应存在性的模型基础上,为研究这种效应是如何通过各种传导途径来实现的,本文借鉴了Rajan与Zingales(1998)的方法,利用本地市场需求水平与外商直接投资额、人均受教育水平和科技资本存量乘积项作为解释变量对出口贸易额做回归,如果交互项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模型解释的本地市场效应的传导途径是有效的。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本文的变量分为三种,被解释变量、核心解释变量和中间传导变量,对各变量的具体阐述如下:1.被解释变量。本文的被解释变量包括总出口额、一般贸易出口额、加工贸易出口额和其他贸易出口额,其中,用EXPORT来表示我国贸易总出口额;NEXPORT表示一般贸易出口额;用PEXPORT来表示加工贸易出口额;OEXPORT表示其他贸易出口额。2.核心解释变量为要素禀赋变量和本地市场需求水平,其中,表示本地市场需求水平的指标主要有两种,即人均消费水平和人均GDP,本文将利用人均GDP来表示本地市场需求水平,要素禀赋变量借鉴王小鲁、樊纲等(2009)的研究,用人均固定资产存量来表示。3.本文的中间传导变量为外商直接投资额、人均受教育水平和科技资本存量,外商直接投资额(FDI)为各年我国实际引进外商直接投资额;人均受教育水平(PED)是由历年人力资本存量除以劳动年龄人口数(扣除在校学生)计算得到,人力资本存量是根据从1990年以来历年从小学到研究生学历的各类学校入学人数、毕业人数和退出劳动年龄的人口数计算得出,是他们的人数与受教育年限的乘积。科技资本存量(TRD)是根据逐年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以永续盘存法计算得出。本文使用的人均受教育水平和科技资本存量数据来源于王小鲁、樊纲等(2009)的《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一文。其他的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1-2014》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4》。

(三)实证结果分析1.本地市场需求水平与中国出口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本文利用本地市场需求水平和中国出口数据分别作散点图来初步分析本地市场需求水平与出口之间的关系,如图1、图2、图3所示,图1的纵坐标轴为一般贸易出口额的对数值,图2的纵坐标轴为加工贸易出口额的对数值,图3的纵坐标轴为其他贸易出口额的对数值,图1、图2、图3中横轴均为本地市场需求水平的对数值。通过对散点图的观察和分析可以较明显地发现,图1、图2中本地市场需求水平同一般贸易出口和加工贸易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而图3中显示的本地市场需求水平同其他贸易出口之间也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但其相关性与图1、图2相比稍弱一些。这些分析与本文前面的理论论述基本吻合,证实了本地市场需求水平对出口贸易有较大的促进作用。2.各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由于本文研究的各变量均为时间序列数据,因此在对各变量间进行长期趋势的协整回归分析时必须先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否则会产生伪回归现象。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对各变量时间序列数据以及其差分值进行平稳性检验,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各变量均为二阶单整时间序列,符合进行协整回归分析的前提条件。3.本地市场效应存在性的检验。利用0LS方法对表示本地市场需求水平的人均GDP和表示要素禀赋的人均固定资产存量对总贸易及其他贸易做回归,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的第2列可知,本地市场需求水平对出口贸易总体上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人均GDP每增加1%,可促进总体出口增加3.55%,这与前文的理论阐述部分相符,证明了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性。资源禀赋变量在1%显著性水平上负向显著,人均固定资产每增加1%可使我国总体贸易出口减少1.41%,这说明资本要素禀赋未发挥促进作用,当前劳动力仍然是我国出口的比较优势,是推动我国出口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对总体贸易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又对这三种贸易方式下的出口贸易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回归结果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表2中回归结果第3到第5列数据显示,在三种贸易方式下,EGDP在1%水平上均显著,说明本地市场需求水平的出口效应都存在,但在不同贸易方式下,本地市场需求水平对出口的促进作用大小不同,其中,对其他贸易出口的促进作用最大,即人均GDP每增加1%可促进其他贸易出口增加6.16%,而对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促进作用分别为0.97%和0.99%,可见,通过提高本国市场需求水平可以促进我国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就要素禀赋变量来看,在1%的显著性水平之上,人均固定资产每增加1%会使其他贸易出口减少1.41%,可见在其他贸易出口的影响因素中,我国的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也符合我国以往的研究结论,但是,对于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出口来说,人均固定资产存量每增加1%可以促进二者分别增长0.86%和0.77%,这表明,随着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量的不断增加,交通、通信厂房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将极大推动我国生产成本的降低和产量的增加,进而促进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出口量的增加。4.本地市场效应的传导途径。通过相关文献分析可知,本地市场需求水平会借助于外商直接投资、人均受教育水平和技术水平来促进我国出口贸易,本文分别以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为研究对象,来分析本地市场需求水平影响出口的传导途径,根据方程(2)进行回归分析,如表3所示。回归结果表明,对于不同方式的出口贸易,交互项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显著,但是其作用大小及其作用方向存在差异,本文将对不同贸易方式的交互项对出口贸易的回归结果进行详细分析。第一,本地市场需求水平与外商直接投资。本地市场需求水平与外商直接投资的乘积项在1%的显著性水平之下均为正,这表明外商直接投资是本地市场需求水平促进出口的一种重要途径,这与前文的理论分析基本相符,但对三种贸易方式的作用大小不同,对加工贸易的促进作用最大为0.26,而对其他贸易和一般贸易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小,分别为0.1和0.03。这是因为我国的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占据较大的比重,而在我国的加工贸易中,外资企业一直都占据主体地位,并且近些年来外资企业在中国加工贸易中的地位还在不断提高,1999年在加工贸易企业中,外资企业所占比重为67.2%,2005年增加到83.4%,可见,我国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外资企业的大量进入引起,而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方式中外资企业所占比重则相对较低,所以受外资的影响较小,因此,实证分析的结论与我国现实的情况基本相符。第二,本地市场需求水平与技术进步。回归结果表明,表示技术进步的变量—科技资本存量也是本地市场需求水平促进出口的重要传导途径之一,在1%的显著性水平之下,本地市场需求水平与科技资本存量的乘积项均存在显著正影响,乘积项每增加1%,能拉动其他贸易增长0.37%,对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贡献分别为0.183%、0.046%,即技术进步对其他贸易作用最大,对加工贸易影响小,因为我国的加工贸易是“两头在外”的贸易形式,即产品研发和营销环节在国外进行,在国内完成加工组装环节,而加工组装环节主要是是劳动密集型环节,因此,丰裕的低成本劳动力是推动加工贸易发展的主要动力,而技术水平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对我国的加工贸易的促进作用不太显著。

而其他贸易和一般贸易主要是由国内的企业来完成,因此,本地需求水平提高会刺激国内企业不断进行技术改进及创新,从而促进本国企业出口竞争力的提高进而我国的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的出口自然就会随之快速增长。第三,本地市场需求水平与人均受教育水平。在三种方式的贸易中,本地市场需求水平和人均受教育水平的乘积项的作用并不显著,这说明本地市场需求水平提高并没有通过人均受教育水平这一路径来推动我国出口的增加,究其原因,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幅度远超过人均受教育水平的增长幅度,1990年到2008年,我国人均受教育水平增长了约1.33倍,而人均收入水平则增长了约13.8倍,后者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前者,导致我国人均收入水平对人均受教育水平的影响还较小。再者,我国现阶段体制弊端和文化观念的落后也是导致传导机制失效的主要原因:首先,我国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的受教育观念还比较落后;其次我国各种教育法律法规还尚待进一步完善,像教育乱收费、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及不平等的受教育权利等都是我国亟待解决的教育问题;最后是我国对教育的投入还不足,城乡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的受教育负担太重,无法支付学费是制约我国人均受教育水平较低的重要原因。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得到改善和解决,这一传导机制就能得到有效发挥。

对外加工贸易论文例5

[关键词] 贸易顺差 产品内分工 储蓄论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9)6-0055-06

问题的提出

在国际金融学教科书还在讨论国际收支逆差的危害以及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的时候,中国的 国际收支顺差极其带来的巨额外汇储备问题却成为令官方以及学界最头疼的难题之一。在构 成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诸多项目中,贸易顺差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贸易顺差的成因及其福 利影响成为近期国内国际经济领域研究的热点。

对于贸易顺差的成因,较为流行的观点有四种:第一种观点认为我国贸易顺差产生的原因是 我国政府对汇率的人为操控。通过低估汇率提高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形成 持续的贸易顺差。第二种观点认为我国实行“奖出限入”的贸易政策,通过各种手段鼓励出 口限制进口,实现持续的贸易差额。第三种观点认为我国持续的贸易顺差产生的原因是国际 分工的变化。国际分工正在从产品分工发展到中间产品生产环节上的分工,由于中国特定的 劳动力成本优势,众多的企业通过产品在中国加工再出口的方式提高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对于中国来说则形成了正的净出口。[1]第四种观点认为贸易顺差这种外部失衡是 因为我国内部 的储蓄过度引起的。近年来我国国内的储蓄率呈稳步攀升之势,这种增长的储蓄在不能形成 投资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向世界出口的方式来完成。

关于汇率的观点已经得到不少实证研究的证伪,这些经验研究显示我国的贸易顺差对无论是 真实汇率还是名义汇率都不敏感。关于商业政策的观点也受到一些证据的反驳,这些证据认 为既然我国实行统一的商业政策,那必然对各国的贸易都会形成顺差,而实际上我国对亚洲 的贸易伙伴一直是逆差。后两种观点得到较多的认同(Feenstra等人,1998;李稻葵、李丹 宁,2006;余永定、覃东海,2006)。对于储蓄过度论,存在这样的疑问:根据国民收入恒 等式,储蓄减去投资必然等于净出口。那么存在不存在这样的可能?在储蓄率稳定的情况下 ,大量外资流入中国开展加工贸易,形成净出口,而表现在国民收入恒等式中储蓄则会增加 ,形成所谓的储蓄过度?不同的成因所蕴涵的福利变化以及政策含义是不同的,本文的目的 在于甄别储蓄过度论和产品内分工论。接下来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分析贸易顺差的结 构,讨论有关贸易顺差的特征事实;第三部分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对储蓄论进行验证,并讨 论与储蓄论不相吻合的我国贸易顺差的地区结构;第四部分讨论产品内分工背景下贸易顺差 的特点;最后是本文的结论

贸易顺差的特征事实

仅从国际收支平衡表来分析中国的贸易顺差是远远不够的,中国的贸易顺差并不是出口大于 进口那么简单。与世界经济史上美国、日本、德国早期所发生的持续的贸易顺差相比,至少 有两个方面不同,一是全球化的背景发生了变化,这其中资本的自由流动以及近年来出现的 国际产品内部分工都是以前的世界经济所不具备的;二是中国的贸易顺差是作为一个发展中 国家产生的,持续的贸易顺差与对外放款是等价的,一个资本匮乏的发展中国家可以持续对 外贷款也颠覆了发展经济学的教义,因为在发展经济学那里,发展中国家常常表现为投资缺 口和外汇缺口双重的资金缺口压力。这两个方面的差异说明绝不能套用教科书上对贸易顺差 的分析。我国贸易顺差表现出两个与众不同的特征事实:一是我国的贸易顺差中加工贸易顺 差占很大比例,二是外商投资企业产生大量的贸易顺差。

1.一般贸易顺差与加工贸易顺差

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个渐进式的过程。为了不至于一下子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大的冲击,鼓励 在沿海开放地区实行“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贸易政策,这种政策安排类似于出口加工区 ,为加工贸易的发展埋下了政策伏笔。我国的这种政策安排同时适应了国际上发达国家的贸 易政策安排。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开始 考虑把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转移到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2]顺应这一潮 流,美国1963

年开始实行所谓“生产分享项目”(Production sharing scheme),通过特殊免税措施( Tariff provision)来鼓励某些生产工序分散到其他国家进行。这一政策的关键内容,是对 在国外全部或部分利用美国出口部件和某些中间产品组装的产品,在经过国外加工环节返回 美国时,可以享受减免关税待遇(联合国国际贸易委员会, 1996)。这是发达国家较早实行 的鼓励加工贸易政策之一,并促进了美国企业把它们产品的组装工序转移到邻国进行[ 3]。类 似政策在欧盟称为“外向加工贸易”(Outward processing trade:OPT),又称为“外向 加工流通”(Outward processing traffic)或“外向加工救助安排”(Outward processi ng relief arrangements)等(联合国国际贸易委员会, 1996)。这种政府间的政策安排在客观上推动了国际分工从产品分工向产品内部生产环节的分工演变 ,我国把这种产品内分工产生的贸易称为“加工贸易”,由于产品内分工需要在每个生产环 节实现增值,对于承接中间环节加工的国家来说,特别容易形成贸易顺差。图1显示20世纪9 0年代以来,我国不同贸易方式的贸易顺差都得到快速的发展,90年代中后期以后,加工贸 易顺差迅速超过一般贸易顺差(图中分别以Process和Ordinary表示)。图2给出了两种贸易 方式所形成的贸易顺差在总的顺差中的比例,加工贸易在顺差中的贡献呈不断加大之势,而 一般贸易顺差在顺差中的比例呈下降之势,近几年来,这种状况似乎正在得到扭转,一般贸 易顺差的比重开始上升,这是否是一个转折点还需要观察[4],但从总体上看,加 工贸易对顺差的贡献要大于一般贸易。

2.外商投资企业贸易顺差

我国的开放政策除了鼓励对外贸易外,对外资的流入也采取欢迎的态度,设立诸多优惠条件 甚至是给予“超国民待遇”以吸引外资的流入。在国际产品内分工的背景下,这些流入资本 的目的和传统的国际投资理论所揭示的不同,它们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要抢占一国的市场, 而是要充分享受东道国的“比较优势”。随着贸易量的不断增加,其间的中间品贸易也不断 增加。由于中间品贸易规模的扩大导致中间品市场交易成本的下降,协调中间品生产所需要 的努力减少,这将进一步吸引资本流入。因为跨国企业发现,通过对外投资来取得对中间品 生产的控制,尽管在地理距离上变得更加遥远,但由于各国之间巨大的禀赋差异,而且协调 成本不断降低,跨国企业将取得更大的利润。

如图3所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的外资企业所形成的贸易顺差(图中以Foreign表 示)在总贸易顺差中的比例不断上升,而内资企业所形成的贸易顺差(图中以Domestic表示 )在总顺差中的比例不断下降,在图形上形成“剪刀”状,这种状况的出现是因为越来越多 的外资流入导致外资企业的贸易顺差增加速度远快于内资企业的贸易顺差增长速度。

我国贸易顺差的这两个特点都与产品内国际分工有关,这两个特点支持产品内分工论。对于 储蓄论,这两个特点并不能给予鉴别。

对储蓄论的验证

储蓄论的观点在理论论证上多从国民收入恒等式出发,推导出经常项目差额是储蓄大于投资 的结果。假如一国在储蓄率稳定的状况下设立出口加工区,就会出现在真实储蓄不变情况下 贸易顺差增加的情形。实际上我国的贸易安排类似出口加工区,我们有理由猜测是否是由于 贸易顺差增加反映到国民收入恒等式上的储蓄增加。我们从两个方面验证这个猜测,先从统 计意义上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来检查储蓄和贸易顺差的关系,第二从地区结构上观察贸易顺 差。

1.储蓄与贸易顺差关系的格兰杰因果性检验

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取1978―2006年的储蓄和贸易顺差数据,首先对两个序列进行单位 根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两个序列均不是平稳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后序列变得平稳,这样我们 对储蓄和贸易顺差的差分序列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其含义是两个变量的变化之间的相互关 系。

对两个变量的差分序列的格兰杰因果性检验见表1。格兰杰因果性检验对滞后期的选择十分 敏感,对于年度变量并且是差分序列选择6期滞后应该足够。如表1所示,不同的滞后期结果 有所不同,究竟哪个滞后长度最为合理一般从两个方面进行筛选,一个是从统计意义上的AI C准则上进行选择,选择小的AIC值那个,另一个是从经济意义上进行选择。从AIC准则上看 ,检验贸易顺差的变化(在表1中以Surplus表示)是否是储蓄变化(在表1中以S表示)的因 的检验方程随着滞后长度的增加AIC值相应增加,表明2期滞后最为合理,检验的结果是贸易 顺差的变化不是储蓄变化的因的原假设被拒绝,也就是贸易顺差的变化在格兰杰意义上引起 储蓄变化。检验储蓄变化是否是贸易顺差变化的因的检验方程则选择4期滞后AIC值最小,表 示储蓄的变化在格兰杰意义上引起贸易顺差变化。

再看经济意义上的选择。尽管格兰杰因果性检验试图包含一切的过去信息,但难以理解对于 差分变量的年度数据会需要3年以上才发生影响。我们认为选择2~3期较为合理。意味着是 贸易顺差的变化引起储蓄的变化。

当然我们不能贸然下结论,认为我国的贸易顺差不是因为近年来储蓄的提高引起的,因为格 兰 杰因果性检验理论本身也是有缺陷的。但格兰杰因果性检验为我们提供这样的信息:可能是 我国贸易顺差的变化引起恒等式上储蓄的变化。

2.贸易顺差的地区结构

仅仅从总量上来看并不足以观察我国的贸易顺差的独特性,我国对外开放的渐进性导致各个 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是不同的。沿海少数地区的对外贸易占总贸易的绝大多数,同时贸易顺 差也是由这些地区完成的。图4给出了2006年我国贸易顺差的地区结构,沿海地区的省份广 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等对总的贸易顺差给予了很高的贡献,而多数中西部地区是贸 易逆差。2006年以外的其他年份也呈现同样的特点。

储蓄论对于这样的地区差异是无法解释的。尽管我国各地区间存在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但消 费模式不可能有很大差异,或者说各地区间贸易顺差的差异已经远远超过储蓄论所能解释的 范围。从国民收入恒等式看,如果储蓄率意外上升超过了国内投资,必然会造成顺差的增加 ,但顺差的增加并不必然是储蓄率上升的结果;反之,顺差的增加可能会表现为国民收入恒 等式上储蓄的增加。

产品内分工与我国的贸易顺差

从以上所展现的我国贸易顺差的两个特征事实以及我们对储蓄论的验证,可以比较有把握地 认为,国际产品内分工是导致我国贸易顺差持续增加的最重要原因。在本部分我们尝试讨论 其在我国形成的特殊机理,并初步讨论传统的政策工具在应对产品内分工情况下贸易顺差的 困难。

1.我国贸易顺差形成的特殊机理

我国沿海地区形成的贸易顺差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部分,这些地方形成的顺差有其特殊性 。如果仅从资源禀赋上看,沿海地区与内地并没有太大的差别,然而要素的流入改变了这个 地方的禀赋结构。这其中包括国外资本要素的流入和中西部地区流入的劳动力要素,这两种 流入的要素与当地的要素相结合开展加工贸易。要素流入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我国的对外 开放政策吸引了国外的投资,流入的外资提高了当地劳动力的工资水平,高工资吸引了内地 的劳动力向沿海地区流动,并且由于我国长期二元经济结构所形成的“劳动力无限供给”对 工资增长的压制,以及先入企业的成功示范,沿海地区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国外资金流入。大 量的证据表明,我国沿海这种加工贸易与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较弱,其目的主要是利用我国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其产品面对的是国际市场,这种通过进口、加工、再出口的生产模式必 然会形成贸易顺差。可以说,我国持续的贸易顺差是产品内分工背景下我国劳动力在国际市 场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这种特殊的生产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贸易模式对于参与各方来说应该是多赢的。对于发达国 家来说,由于技术的进步导致产品生产可以打破地理上的限制,就使其在国内所面临的日益 昂贵的劳动力成本的压力得到缓解,同样的生产环节安排在发展中国家生产大大节约了成本 ,也使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大大提高,发达国家实际上在享受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红利”。 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在短期内由于滞留在农业上的大量“隐性失业”人口的 就业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可以说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福利水平。至于长期的影响,有 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我国加工贸易只能换取可怜的加工费,赚的都是血汗钱,实际上这种观 点是不客观的,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没能彻底转换、市场机制还不能有效形成的情况下,很 难想象有什么更好的解决农业隐性失业问题的机制和方法。应该看到,我国的农业人口在参 与加工贸易的过程中将得到一种自然的培训,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得到技术的自然积累,这 都为我国经济在长期向更高级别的经济转变奠定了基础。

2.传统政策工具的困难

汇率手段失效。在传统的国际金融理论中,在资本项目不开放的情况下,汇率的自动调节可 以使贸易差额趋向平衡。在产品内分工的背景下,汇率的变化则不能再有效调节“加工贸易 ”顺差,汇率的升值导致出口产品价格的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出口,但汇率的升值 导致进口价格的下降,这就意味着“加工贸易”生产成本的下降,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升值对 出口的抑制作用。[5]

商业政策失效。当一国面临贸易顺差时,传统商业政策调节方法是通过关税、非关税等贸易 壁垒下降,加大进口来实现的。在产品内分工背景下,商业政策有可能取得相反的效果。[6]关 税、非关税等壁垒下降,这意味着加工贸易生产成本下降,进口扩张,由于进口的目的是出 口,因此同时引起出口的扩张以及更多的贸易顺差。

总之,传统的政策手段在产品内分工背景下的效果与产品分工时代有很大不同,在实践中应 该审慎使用。

结论

本文的目的在于甄别关于我国贸易顺差成因的“储蓄论”和“产品内分工论”。本文研究发 现,我国的贸易顺差呈现这样的三个特点:一是加工贸易顺差构成顺差的大部分,二是外资 企业贸易顺差构成顺差的大部分,三是沿海地区少数省份的贸易顺差构成顺差的大部分。三 个特点均支持产品内分工论,其中第三个特点是储蓄论所不能解释的,此外我们还采用格兰 杰因果检验来验证储蓄和贸易顺差的关系,计量结果并不能支持储蓄论。文章进一步分析了 产品内分工背景下贸易顺差形成的特殊机理,并指出传统的政策工具在调节贸易顺差上的无 效性。

注释:

[1]崇曦农,刘晶.我国贸易顺差可持续性的实证分析――基于要素价格的解释.现代经 济探讨,2008(12)

[2]王应贵.美国制造业外包与中美贸易顺差的对应关系。现代经济探讨,2008(5)

[3]这一项目也被称为OAP (offshore assembly program),又被称为9802条款。在1989年 以前,美国还没有采用关税协调制度(Harmonized System),这一计划被称为806/807条款 。

对外加工贸易论文例6

近年来,不少国内学者对我国的贸易收支与汇率间关系进行了有益的研究。戴祖祥(1997)等人的研究结果认为;中国的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戴世宏(2006)发现人民币对日元升值反而有助于降低中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1]叶永刚等(2006)的实证研究表明,长期和短期人民币有效汇率与中美贸易收支均不存在因果关系,但中日贸易收支与人民币汇率之间互为因果关系,中美、中日贸易收支均不存在J曲线效应。[2]卢向前、戴国强(2005)使用协整方法,对1994至2003 年人民币实际汇率与我国进出口间的长期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存在着显著影响,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J曲线效应存在。[3]

综上所见,对于人民币汇率和贸易收支的关系还没有形成一致结论。国外最新研究认为,考虑加工贸易因素影响是重要的,但国内已有文献均没有考虑FDI存量和我国加工贸易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估计偏误问题。[4]并且,已有文献数据较为滞后,缺乏最近2年尤其是 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的最新数据,数据频率又缺少月度高频数据,难以有效研究贸易收支的J曲线效应。

考虑到贸易收支与各宏观经济变量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关系,本文采用1997―2006年月度数据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方法,在考虑了FDI存量、我国加工贸易特征基础上,定量研究了我国贸易收支与汇率变动的动态关系,并分析了人民币升值环境下贸易余额不断扩大的原因。

一、1995年以来我国贸易收支与人民币汇率变动基本情况①

(一)人民币汇率变动情况

首先人民币双边名义汇率(采用直接标价法)变动情况。(1)从图2可知,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自1995年以来,实行钉住美元汇率政策,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已累计升值6%,且升值速度呈加速趋势。(2)自欧元1999年1月诞生以来至2005年7月汇改前,人民币对欧元汇率随着美元欧元汇率变动而先升值(1999―2001)后贬值(2002―2005);自2005年7月以来,也呈现出先升后贬的趋势。(3)人民币对日元汇率1998年8月前呈升值趋势,之后呈现出贬值与升值的周期性趋势中;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呈升值趋势。(4)人民币对韩元1998年1月前呈升值趋势,之后虽然2001年有所调整,基本上呈贬值趋势,2005年7月人民币汇改对其无明显影响。

其次人民币有效汇率变动情况。有效汇率指数上升表示升值,下降表示贬值。从图2可知,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与实际汇率的变动阶段大致相同。自1995年以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可分为四个小阶段:升值阶段(1995.1―1998.6)、贬值阶段(1998.7―2000.4)、升值阶段(2000.5―2002.4)、贬值阶段(2002.5―,其中汇改以来先小幅升值后贬值)。综上图1和图2可知,人民币汇改前由于人民币钉住美元,人民币有效汇率的变动与美元兑欧元等其他国家货币双边汇率变动趋势大致相同,汇改后人民币有效汇率表现出一定波动性。

(二)我国贸易收支变动情况

x

从图3可知,自1995―2001年我国进出口贸易保持平稳小幅增长,净出口额数据也较平稳。2001年底我国加入WTO后,进出口贸易额和净出口额明显呈加速上升趋势,且出口额增长幅度大于进口额增长幅度,导致净出口额呈上升趋势。2006年我国出口、进口和净出口分别较2001年增长了264.31%、225.50%和689.74%。

从我国贸易方式看,加工贸易具有重要作用。自1995年以来,加工贸易进出口分别约占我国进出口贸易额的40%和56%,且增长速度快于一般贸易。1995年我国加工贸易顺差与一般贸易顺差相差不大,但自1996年以来,加工贸易顺差增速更快。我国贸易收支国别结构表现出一定地域特征,中美、中欧贸易收支变动趋势相似,中日、中韩贸易收支变动趋势相似。自2001年底我国加入WTO后顺差增速加快,尤其汇改以来,中美、中欧贸易顺差以更快速度增长。自2001年以来我国对日本、韩国的逆差增长速度加快,汇改对我国同日本、韩国的贸易收支情况无明显影响。

二、我国贸易收支与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实证研究

(一)VAR模型建立

传统理论认为,进出口贸易收支取决于汇率、收入等宏观经济变量,贸易收支与各宏观经济变量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传统OLS计量方法通常不能对变量之间互为因果的动态关系做出有效估计,向量自回归(VAR)方法能较好的克服这种缺陷。

在实证研究中,常规做法是假定进口需求是本国真实国民收入、进口商品伙伴国价格和进口商品国内价格和汇率(直接标价法)的函数;出口需求是贸易伙伴国收入水平,本国出口商品价格和贸易伙伴国出口商品价格和汇率(直接标价法)的函数。

国内研究贸易收支与汇率变动关系主要使用上述变量。但考虑到中国进出口贸易中外资企业所起的作用,②需要考虑FDI存量对贸易流动的滞后性影响(Swenson,2004)。[5]随着世界贸易分工新格局的形成,我国由于低成本优势成为全球加工制造中心,需要考虑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的区别。所以我们在考察贸易收支与汇率变动关系时需要考虑FDI存量的影响和加工贸易特征的影响。

综上考虑,我们建立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净出口贸易VAR模型为:

VAREX=VAR(EX,Y*,REER,IMPA,FDIS(-1))[JY](1)

VARIM=VAR(IM,Y,REER,FDIS(-1))[JY](2)

VARNEX=VAR(NEX,Y,Y*,REER,FDIS(-1),IMPA)[JY](3)

其中,EX、IM和NEX分别表示出口、进口和净出口,Y和Y表示国内外真实收入,REER表示实际有效汇率,IMPA表示加工贸易进口量,FDIS(-1)表示外商直接投资的滞后值。

(二)数据说明

本文选取1997年1月―2006年11月的月度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其中国内真实收入和贸易收支数据来源于Wind资讯数据库、人民币有效汇率和国外真实收入水平的加权比重来源于BIS网站,国外真实收入数据来源于IFS数据库。相关数据采用X12加法模型进行季节调整。

本文变量名称定义如下:

EX、IM、NEX分别指中国月度出口额、进口额和净出口额;IMPA表示中国加工贸易进口额。PI和PIWorld表示中国国内真实收入水平和国外真实收入水平,因为GDP没有月度数据,采用工业增加值代替;国外真实工业增加值指数选取中国最大的四个贸易伙伴国(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真实工业增加值指数几何加权计算,加权比重取自BIS计算实际有效汇率的贸易比重。FDIS表示中国FDI月度存量。

(三)单位根检验

VAR方法要求数据的平稳性。本文采用扩展的迪基-富勒(ADF)单位根检验方法。滞后阶数的选择采取赤池准则(AIC),临界值采用Mackinnon临界值。单位根检验显示所有变量的对数值除净出口对数数据外,均为一阶单整I(1)数据。中国出口/进口的对数为平稳数据I(0)。为了保证模型的稳定性,所以净出口额数据换为净出口额绝对数(EX-IM),这样需要以牺牲可比性经济意义为代价。

(四)结果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是VAR模型估计结果的应用。脉冲响应函数图(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IRF)能直观反映VAR模型估计的系数关系。方差分解(Variance Decomposition)能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

1.出口贸易结果分析

从图4可得出如下结论:国外真实收入增长率受到1单位的正向冲击,那么我国出口增长率将提高约0.035。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冲击结果显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冲击,短期内出口贸易额增长,经过约3个月滞后期,出口额开始下降,说明出口贸易的J曲线效应存在。这不同于以往一些研究我国贸易收支汇率弹性的文献结论,这是因为我们考虑了外商直接投资和加工贸易特征影响后的结果。滞后的FDI存量冲击和加工贸易的进口冲击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为正,说明FDI流入与贸易之间存在互补效应而不是替代效应,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相一致。

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的各变量中,方差分解的结果显示(为节省篇幅,方差分解结果不再列示),短期内出口贸易的自身冲击和国外真实收入冲击对出口贸易预测误差的贡献最大。随着时间的延长,出口贸易自身冲击作用逐渐下降,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冲击的作用以较快速度增加,而FDI存量和加工贸易进口额冲击的作用则缓慢增加。到第10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冲击的作用仍低于国外真实收入冲击的作用。方差分解的结果验证了以往研究的结论:我国出口贸易的收入效应大于价格效应。

2.进口贸易结果分析

从图5可知,国内真实收入增长率受到1单位的正向冲击,则进口贸易增长率短期内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再回复的过程。进口的增长显然受到了FDI存量的影响,FDI存量增长率冲击滞后3期时对进口贸易影响最大,进口贸易增长率增加约0.036,此时滞后的FDI存量与国内真实收入对进口贸易的影响相当。在考虑了FDI的影响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冲击对进口贸易的影响也是明显的,且存在2个月滞后期,进口贸易的J曲线效应存在。也就是说人民币的升值冲击会引起进口贸易的下降,这不同于传统国际收支理论,但与Marquez和Schindler(2006)的研究结论一致。[6]解释该悖论需要结合我国贸易特征,我国贸易额60%都是加工贸易,进口目的不像传统国际收支理论所假设的消费,而是为了出口。所以,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则出口相对下降,进口也相对下降。

影响我国进口贸易的各变量中,方差分解结果显示,短期内进口自身的冲击和国内真实收入冲击对进口预测误差的贡献最大,滞后FDI存量也具有一定贡献,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贡献度很小。随着时间的延长,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贡献度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到第10期时,作用超过滞后FDI存量的作用,但仍低于国内真实收入的作用。对进口贸易的方差分解也证实了我国进口贸易的收入效应大于价格效应。

3.我国净出口贸易结果分析

从图6可知,(1)国内真实收入和国外真实收入冲击都对我国净出口贸易存在正的影响。其中后半部分结论与传统国际收支理论不符。该悖论的解释需要结合计量统计指标选取和理论内涵来理解。传统国际收支理论,包括一般的马歇尔-勒纳条件,强调需求,而忽视供给的作用。如果国内真实收入的增加不是国内吸收能力显著增加,而是国外净出口需求显著增加的结果,那么国内真实收入增加,则意味着顺差增加。近年来我国国内宏观经济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有效内需不足,大量的产品生产用于出口。另外,我们选取月度工业生产增加值更好了反映供给层面的状况,大量的产品出口反映了供给层面的成本优势和劳动生产率因素,基于长期供给角度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Balassa-Samuelson Effect)研究指出,近年来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压力一方面来自于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高。③(2)FDI存量和加工贸易的进口冲击对我国净出口贸易的影响为正。也就是说,FDI存量正向冲击引起我国顺差增加,加工贸易进口正向冲击,意味着出口也会增加,由于出口值与进口值之差为加工费收入,会引起我国顺差增加。其中,FDI存量冲击对我国净出口的影响约滞后3个月;加工贸易进口冲击的影响短期内大于长期,在第2期时达到最高点,然后逐渐下降。(3)考虑了FDI存量和加工贸易的影响后,计量结果发现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冲击对我国净出口贸易有显著的影响。也就是,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冲击,短期内引起我国贸易顺差先上升然后再下降,最后净影响为负。可知,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影响的J曲线效应明显,且时滞约为5个月。

在影响我国净出口贸易的各变量中,方差分解的结果显示,短期内净出口自身的冲击和国内真实收入冲击对进口预测误差的影响最大,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加工贸易进口冲击也具有一定影响,而滞后FDI存量冲击的影响度很小。随着时间的延长,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影响度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如果将国内真实收入和国外真实收入冲击影响合并在一起,则对净出口贸易的方差分解也证实了我国贸易收支的收入效应大于价格效应。

三、结 论

本文考虑了FDI存量和我国加工贸易特征的影响后运用VAR方法对我国贸易收支与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进行了动态分析,得出如下6点结论:

1.考虑了FDI存量和我国加工贸易特征影响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显著影响了我国进口、出口和净出口贸易。这不同于以往的研究成果。

2.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影响的J曲线效应存在,时滞约为5个月。实证显示,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出口、进口和净出口贸易均存在滞后影响。

3.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口和出口贸易影响的同向性明显。也就是说,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冲击,会引起出口和进口都下降。

4.我国贸易收支的收入效应大于价格效应。也就是说,国内外真实收入的变动对我国出口、进口和净出口的影响大于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出口、进口和净出口的影响。

5.国外真实收入增加使我国顺差增加,国内真实收入的增加也使得我国顺差增加。国内真实收入的增加不是国内吸收能力显著增加,而是国外出口需求显著增加的结果。

6.我国出口和顺差高速增长不仅受需求层面的国内外真实收入和人民币实际汇率影响,还受FDI不断流入、劳动生产率快速增长、汇率改革等重大制度性事件的影响。在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下,预计我国贸易顺差扩大的趋势短期内不会改变,人民币升值不能改变中国同美国等国的贸易收支状况。人民币可适当放宽升值幅度,但不能够大幅度升值,对进出口贸易企业的调研发现,91%的企业表示能承受的人民币升值幅度为年升值5%以内。

注 释:

①本部分人民币名义汇率数据来源于IFS数据库,采用期内平均汇率,其中人民币对欧元、日元和韩元数据根据对美元的三角汇率套算;人民币有效汇率数据来自于BIS网站。

② 据统计,中国目前出口贸易额中三资企业占比为65%。

③ 世界大企业联合会(The Conference Board)研究报告显示,2006年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速全球第一,达9.5%;印度为6.9%;欧盟是4.1%;美国为1.4%。

主要参考文献:

[1]戴世宏.人民币汇率与中日贸易收支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5(6).

[2]叶永刚,胡利琴,黄 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对外贸易收支的关系――中美和中日双边贸易收支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6(4).

[3]卢向前,戴国强.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1994―2003[J].经济研究,2005(5).

[4]Eckaus,R. Should China Appreciate the Yuan?[J].MIT Working Paper 04-16, 2004.

[5]Swenso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Mediation of Trade Flows[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4.

[6]Jaime Marquez and John W. Schindler.Exchange-Rate Effects on China's Trade: An Interim Report[J].FED International Finance Discussion Papers #861(May),2006.

Real Exchange-rates Effects of RMB on Chinas Trade:1997-2006

对外加工贸易论文例7

论文摘要:加工贸易作为浙江这一外贸大省的重要外贸方式之一,对经济增长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综合运用加工贸易增值系数、加工贸易对浙江省GDP的拉动度及线性回归等分析方法将加工贸易对浙江经济增长的作用做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浙江省加工贸易对于出口创汇、经济增长具有重要贡献,加工贸易每增长1个百分点,GDP增长0.282个百分点,进而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加工贸易的建议。 论文关键词:加工贸易;经济增长;实证分析;浙江省Abstract: The processing trade takes Zhejiang one of this foreign trade big province important foreign trade ways, has the noticeable function to the economic growth, will synthesize using the processing trade increment coefficient, the processing trade to the Zhejiang Province GDP and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s and so on drawing the processing trade will have made the empirical analysis to the Zhejiang economic growth function.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Zhejiang Province processing trade regarding export obtaining foreign exchange, the economic growth has th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he processing trade grows 1 percentage point every time, GDP grows 0.282 percentage point, then proposed further develops the processing trade suggestion. key word: Processing trade; Economic growth; Empirical analysis; Zhejiang Province 前言 在发展一般贸易的基础上,我国积极实施鼓励发展加工贸易的政策,使加工贸易实现了跨越性发展。从1979~2011年,我国的加工贸易年均增速达26.9%,比同期外贸平均增速高12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全国进出口额的比重也由1980年的4.38%增长为2011年的55.3%。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增长和经济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浙江作为外贸起步较早的省份之一,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如何,值得我们关注。 1 浙江加工贸易的发展状况 1992~2011年的十几年里,浙江省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由1992年的91.52亿元增长到了2011年的1 477.34亿元,尤其从2002年始加工贸易增幅较大,从2002年的630.57亿元发展为2011年的1 477.34亿元,增长了800多亿元。 2011年浙江省加工贸易有了新的发展。统计显示,2011年前11个月,浙江加工贸易出口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9.3%,对出口增长贡献率达23.3%,在整个贸易中的地位开始上升,并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第一,内资企业从事加工贸易的积极性提高。长期以来,受国家贸易政策、企业自身条件和利益的限制,外资企业倾向加工贸易,内资企业倾向一般贸易。这在2011年有所改变,内资企业从事加工贸易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第二,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增长迅猛,产业链延伸。2011年加工贸易从上游原料环节就从一般贸易转为加工贸易进口,通过深加工结转,延长加工链条,直到成品的再出口。 2 加工贸易对浙江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 2.1 加工贸易对浙江省GDP的拉动度分析 加工贸易对GDP的拉动度表示GDP增长率中有几个百分点是由加工贸易贡献的,亦即加工贸易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与GDP增长率之间的乘积。拉动度=(X-M)GDP增长率∕GDP,结果见表2。 从表2可 以看出,在20世纪90年代初,浙江省的加工贸易净出口的贡献度与GDP增长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这是因为浙江省在20世纪90年代初民营企业兴盛发展参与加工贸易,大量的加工设备进行进口,此类贸易只有进口而无出口,导致浙江省加工贸易从总体上进口额大于出口额。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在初加工的基础上,浙江省民营企业中一些参与加工贸易的企业建立起了自己的生产能力,因此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浙江省加工贸易开始出现顺差,加工贸易进出口与浙江省国民经济增长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并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度越来越大,总体上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2.2 加工贸易增值系数分析 增值系数是衡量加工贸易创汇水平的质量指标,增值系数=加工贸易出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增值系数的提高表现为加工贸易在质量上的扩张。 从表1可以看出,浙江省的加工贸易的增值系数均大于1,并且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1点多提高到了近2点的水平,表明浙江加工贸易出口额大于加工贸易进口额,即加工贸易处于贸易顺差。增值系数整体上的上升趋势,说明浙江省加工贸易的顺差额逐渐增大,出口创汇力增强。 2.3 加工贸易对浙江经济增长作用的线性回归分析 在浙江加工贸易对GDP拉动度分析的基础上,文中选取相关数据,通过建立GDP与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及GDP滞后一期的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为了减少数据的波动,更好的说明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提高拟合效果,本文对GDP、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取对数。 建立二元回归模型: ㏑GDP=a+b㏑GDP(-1)+c㏑TJ+u 其中:㏑GDP--GDP ㏑TJ--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 ㏑GDP(-1)--GDP(-1) 将有关数据带入SPSS,输出结果如下: ㏑GDP=1.862+0.594㏑GDP(-1)+ 0.282㏑TJ T: (7.585) (8.559) (4.685) R2=0.996 DW=2.107 F-statistic=1335.128 从上述结果得出以下结论:①方程的拟和优度很高,R平方高达0.996,表明上述方程式的解释力很强,可信度很高。所有参数估计量都通过了检验,表明㏑GDP(-1)、㏑TJ及常数项显著。从DW值可以看出方程中的随机变量不存在序列相关性;②对方程式运用戈里瑟方法进行异方差检验,以及运用逐步回归检验法检验自变量的多从共线性。通过检验得出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性和多重共线性。 由回归模型可以得出,加工贸易对GDP有促进作用,加工贸易每增长1亿元,GDP将增长0.282亿元。加工贸易对GDP的推动作用不是很大,这主要是因为浙江省的外贸方式主要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占进出口额的比重只有二、三成,这与全国加工贸易占五五成的形势形成较大差距,这种外贸比重上的失衡使得加工贸易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有所限制。 3 结论及对策建议 上述的各种数据及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加工贸易对浙江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加工贸易的发展,对于实现贸易方式多元化、分散贸易风险,扩大对外出口,减轻就业压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提出如下进一步推进加工贸易发展的建议: (1)加大对加工贸易的宣传,消除长期以来企业认为加工贸易两头在外产业链短受外商控制,不利于产业自主发展的这种认识偏见,促进浙江省加工贸易的发展。政府合理设置公共保税仓库,为深加工结转货物提供便捷、低廉的交易平台。 (2)健全社会相关部门共管机制,坚持鼓励合法发展、打击违法经营并举的方针。加工贸易管理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海关税务、工商、质检、外汇、银行等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建立起与国际接轨、以"海关主管、社会共管、企业自管"为特色的加工贸易综合管理体系,创造良好的加工贸易外部环境,推进浙江省加工贸易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以一般贸易带动加工贸易发展,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浙江的一般贸易虽然居全国第一,但走的仍然是低成本、低价格的老路,由于缺乏品牌和技术,这些产品、产业在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处于低端的不利局面,面临的不仅是贸易摩擦,更有难以跨越的贸易壁垒。因此,应在巩固浙江一般贸易优势的同时,更加注重以一般贸易带动加工贸易发展,走出一条利用加工贸易跨越贸易壁垒、提升技术水平、加快产业升级的道路。同时,立足于一般贸易为主的比较优势,鼓励和引导企业发挥一般贸易出口的营销渠道优势、成熟的加工制造优势,大力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走浙江特色的加工贸易发展之路。 1 罗兴,蔡宜斌.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J].对外经贸实务,2002(5) 2 赵娇.外贸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3(7) 3.范文中国网.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几大趋势.http://www.fw789.com/article/sort072/sort093/info-3864.html3 闫国庆,陈丽静.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5(3)

对外加工贸易论文例8

2.贸易经济特色专业建设及其绩效评价

3.中国-东盟自贸区贸易经济效应研究

4.贸易经济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5.云南省贸易经济发展初探 

6.刍议我国高校贸易经济特色专业建设

7.关于贸易经济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环节的思考

8.学产研政合作:贸易经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9.贸易经济特色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10.浅谈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贸易经济管理

11.论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国际贸易经济的发展

12.贸易经济专业发展新探 

13.高校贸易经济专业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14.贸易经济特色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15.加工贸易经济中的汇率传递:一个DSGE模型分析

16.当前西藏边境贸易经济的状况与对策

17.高校贸易经济专业建设的建议

18.我国国际物流产业与对外贸易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19.关于贸易经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考

20.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系统分析 

21.贸易经济信息化建设工作研究

22.国际贸易、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的系统关联——基于开放宏观的视角对中国的经验分析

23.探寻发展贸易经济的新模式

24.“十一五”期间国内贸易经济研究进展审视

25.试论对外贸易经济效益 

26.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的改革

27.加快云南河口口岸边境贸易经济发展方略探索

28.利率与汇率的协调对我国贸易经济的影响

29.贸易经济学科发展动态浅议

30.论现代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国际贸易经济的发展

31.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

32.关于贸易经济学科改造的思考

33.中国对外贸易经济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34.贸易经济发展过程中商务英语的应用研究

35.高速铁路建设对我国贸易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36.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37.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问题研究

38.全球价值链和增加值贸易:经济影响、政策启示和统计挑战

39.对外贸易、收入分配与区域差距——对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贸易成因分析

40.中国对外贸易经济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41.我国出口贸易、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

42.贸易经济专业发展探讨

43.广东省一般贸易出口、加工贸易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

44.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经济的困境与出路

45.低碳经济视角下的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及建议

46.区域贸易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浅析——以宝鸡市为例

47.浅谈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贸易经济管理思路构建 

48.贸易与内生经济增长:一个理论综述

49.综合性大学分校区增设特色贸易经济专业调研论证

50.学制视角下贸易经济学科建设和教学体系发展再思考

5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我国的经济效应研究

52.用信息化改造贸易经济学科,培养复合型商业人才

53.产业调整背景下内蒙古贸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54 基于电商环境下的我国国际贸易经济发展研究

55.对外贸易、经济增长与趋同发展——基于东盟国家1990~2009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56.浅谈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

57.经济发展需要更多高校开办贸易经济专业

58.全球新型经济危机及其对中国贸易经济的影响探究

59.外币贸易经济发展趋势及注意事项

60.河南省对外贸易经济福利模型研究

61.东北亚经济发展中的“中、日、韩自由贸易区”

62.清代的中原商路与贸易经济产业探析

63.贸易开放度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效应

64.论贸易经济发展中商务英语的应用

65.广东省加工贸易经济转型升级分析

66.贸易、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研究

67.贸易经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河北经贸大学为例

68.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现状及对策分析

69.对外贸易、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耦合模式研究

70.国际贸易、经济增长和CO_2排放——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

71.论发展国际物流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的增长

72.现阶段的苏联同中国贸易经济关系 

73.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经济贡献度的比较分析

74.浙江省产业集群对外贸易经济的依存度与风险研究 

75.上海市FDI与出口贸易、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

76.我国区域发展差异的贸易经济研究

77.从欧盟对华贸易政策看2012年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形势

78.关于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经济困境及其出路研究

79.江苏沿海地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分析及因果检验

80.基于VAR模型的中俄能源贸易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81.探讨中国未来十年的对外经济贸易政策

82.传统贸易理论中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转换

83.探讨如何运用商务英语促进对外贸易经济合作 

84.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福利模型研究

85.我国FDI、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关系动态分析

86.进口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规律与启示

87.贸易政策和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的国际视角——以碳关税为例

88.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经济的影响分析

89.基于SWOT分析的贸易经济专业发展对策

90.基于综合评价模型的国际贸易经济效益评估

91.贸易经济信息化建设工作研究

92.大国开放条件下对外贸易经济贡献度的内生均衡效应研究——基于LMDI均衡分解理论

93.服务贸易进口技术含量与中国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94.国际贸易水平、省际贸易潜力和经济波动

95.全球经济再平衡下的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出口的挑战

96.我国出口贸易、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协整与因果关系——基于1978~2012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97.发展中国家的开放、贸易政策与经济增长——一个跨国的实证分析

对外加工贸易论文例9

关键词:新贸易保护主义;贸易自由化;世界贸易组织

引言

新贸易保护主义,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以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非关税壁垒措施为主要表现形式。其目的是规避多边贸易制度的约束,通过贸易保护,达到保护本国就业,维持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中的支配地位的目标。它们在维护民族利益,保护资源与环境的旗帜下,行保护之目的,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隐蔽性,手段上的欺骗性和战略上的进攻性等特点。

在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研究中,关于理论来源和特征的研究比较多。本文拟对新贸易保护主义发展的实质进行归纳分析,并试提出新贸易保护主义将在一定时间内长期存在的观点。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则是通过对当今国际经济形势的分析,根据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状,提出运用贸易规则、规避贸易风险;发挥中介作用、建立预警机制;加大政府协调、实现公平竞争;提高商品质量、冲破贸易保护;运用争端解决机制、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等具体有效的措施。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研究

(一)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渊源

贸易保护主义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5世纪的“重商主义”思想,之后经历了“保护幼稚工业”理论、超保护贸易理论、新贸易保护主义四个里程碑式的阶段。

1、重商主义(15-17世纪)

15-17世纪,随着新大陆和新航线的发现,商业活动的范围空前扩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开始产生。通过对美洲、非洲、亚洲的殖民掠夺,西欧积累了巨额的货币财富。与此同时,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封建自然经济的迅速瓦解,社会各阶级的经济生活对商业资本有着很大的依赖,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货币的需求量也在增加。当时充当交易媒介的货币,主要是黄金和白银等金属货币,它们成为社会各界追逐的对象和社会财富的象征,而拜金主义也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旋律。社会经济的这种剧烈变化,必然反映到上层建筑中来。在经济思想和政策方面,表现为重商主义的兴起,这便是贸易保护的起点。

重商主义可以分为早晚两期:早期的重商主义流行于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的西欧各国,以“货币差额论”为中心,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威廉·斯塔福。早期重商主义者主张在对外贸易中少买多卖或不买,用以积累货币,而且积极鼓吹国家采取强制手段禁止货币输出。晚期重商主义盛行于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中叶,资本高度发展,工场手工业已产生,信贷事业开始发展,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发展。当时的封建王朝和商业资产阶级更加需要货币,“他们开始明白,一动不动的放在钱柜里的资本是死的……人们开始把自己的金钱当作诱鸟放出去,以便把别人的金币引进来。”lwkoo.cn 硕士论文

晚期重商主义以“贸易差额论”为中心,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托马斯·孟(Tomas Mun,1571-1641),他指出:“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多货币。”晚期重商主义者主张国家应该允许货币输出到国外,购买本国生产所需的原材料或进行转口贸易,发展生产。但晚期的重商主义者仍然坚持买少卖多的原则。贸易差额论在认识上比货币差额论向前推进了一步,但不论是货币差额论,还是贸易差额论,都把货币和财富混为一谈,认为一国拥有的黄金和白银越多,就越富有。总之,财富就是金银,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态,是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

重商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在当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但它把货币和财富混为一谈,而且只局限于流通领域,认为财富和利润都是流通过程中产生的,对外贸易是财富和价值增值的源泉。这反映了商业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货币差额论将货币与商品绝对地对立起来,设法要把侥幸得到的货币保存在国内并把它贮藏起来,而且孤立地对待货币运动。贸易差额论才开始认识到货币运动与商品运动的内在联系。 2、“保护幼稚工业”理论(19世纪40年代)

19世纪20-40年代,资本主义工业尚处于萌芽状态或正在成长时期,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要求保护幼稚工业,特别是当时的德国。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与自由贸易理论相对立的“保护幼稚工业”理论形成了。“保护幼稚工业”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list,1789-1846)。184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他提出了保护贸易理论。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提出:各国经济发展必须经历五个阶段,即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不同时期应实行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他从德国当时所处的现状出发,认为德国正处于农工业时期。而想要过渡到农工商业时期,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依靠国家实行高关税等保护贸易政策,进而建立强大的工商业基础。经过比较,他认为使用动力和大规模机器的制造工业的生产力远远大于农业,所以保护和发展工业生产力需要特别重视。而对于农业的保护,他认为,通过保护使工业发达以后,农业就会随之得到发展。

“保护幼稚工业”理论在德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中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应该说保护关税政策对于当时的德国资产阶级是必要的,它使德国的大工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加强了资产阶级的力量,提高了他们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中的地位与作用。同时,对经济不发达国家,李斯特的保护贸易理论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该理论在对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利益也予以承认的基础上,提出保护对象应以将来有前途的幼稚工业为限,保护贸易为过渡时期,自由贸易才是最终目标。

但是,李斯特的整个理论体系是错误的,不科学的。他把自己的生产力理论与古典学派的价值论对立起来,片面强调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决定作用。“保护幼稚工业”理论是以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全为前提假设。

3、超保护贸易理论(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初,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过渡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使世界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萧条、失业使市场问题进一步尖锐。经济大危机之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积极干预对外贸易,实行高关税、外汇限制、数量限制、鼓励出口等措施,以改善国内的经济状况。在上述历史背景下,各国经济学者提出了各种支持超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根据,其中有重大影响的是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及凯恩斯主义的超保护贸易理论。凯恩斯主义主张,重商主义保护贸易的政策能够保证经济繁荣、扩大就业。他们认为,政府应该仔细分析贸易顺差和逆差对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影响,以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大量的失业问题。贸易顺差可以为一国带来黄金,可以扩大支付手段、压低利率、刺激物价上涨、扩大投资,有利于缓和与扩大就业量。而贸易逆差则会造成黄金外流,使物价下降,最终导致经济萧条和增加失业。

超保护贸易主义旨在垄断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市场进行进攻性的扩张。它把保护的对象由幼稚工业,扩展到包括国内高度发展或出现衰落的垄断工业。保护的目的也由培养自由竞争能力,转变为巩固和加强对国外市场的垄断。保护的战略由防御转向进攻。凯恩斯主义超保护贸易理论同样有其局限性。理论中提出的对外贸易乘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外贸易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规律性。

对外加工贸易论文例10

一、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1.理论研究方面

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相关国际贸易理论中,关于出口贸易产生与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一般侧重于某个特定经济因素对于贸易发展水平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外商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这个方面的理论研究以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1973)提出的对外直接投资互补理论为代表。这位学者在对日本对外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进行仔细研究后提出了不同的对外投资互补说理论。该理论强调了FDI与对外贸易存在的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小岛清模型强调了外商直接投资的两个特征,该理论从外商直接投资的两个特点入手讨论其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机制:(1)直接投资不仅包含资本流动,还包含了经营管理知识、资本、技术等要素的转移。外商直接投资为本国出口企业带来的技术与管理经验提高了本国企业的生产效率,可视为国外先进生产函数向国内的转移。(2)这种先进生产函数的转移会在对本国企业员工、经营者和管理者的培训过程中消化吸收并转化为东道国的无形资产。该理论模型详细解释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出口贸易的创造和促进作用,东道国所吸收的先进技术等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本国国内的产业结构,并最终对出口贸易产生影响。

(2)政策环境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该方面的理论以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1841)提出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为代表。该理论从进口国的角度出发,认为一国应当通过进口关税等贸易保护政策的制定,有效减少进口,以保护国内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进一步发展。该理论对于一国弱势产业早起发展有一定的适用性。但是,在当今的国际贸易领域,无数的例证反应了诸如此类的贸易壁垒严重影响了各个国家之间贸易往来,以温州等为代表的出口地区因为许多不平等的贸易壁垒而遭受了巨额的贸易损失。因此该理论在当今的贸易形势下,有其不适用的一面。

(3)出口对象国的收入水平和需求偏好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从需求角度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理论以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的重叠需求理论为代表。该理论从需求角度探寻一国进口贸易产生的原因,认为各国国内市场的需求结构和居民收入水平是决定各国之间贸易往来的关键要素。因而出口他国商品的可能性就取决于对象国消费行为主体的偏好和市场需求结构。而对象国消费主体的收入水平是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

(4)引用外资、固定资产投资、进口额等要素的研究

这一类要素通常较多的被列入到一个地区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何朝辉(2008)对温州市国有企业的出口贸易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温州市国有企业近10年来出口贸易额和其固定资产投资额、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进行的相关性分析,得出对于企业而言,尽管当期固定资产投资并不会提升企业当下的固定资产总量,但是通过影响企业对于未来市场需求的判断和企业信息等,仍然会对当期的出口贸易额带来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同时也表明,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其出口贸易呈现不显著的相关性。

许和连,赖明勇(2008)使用最小二乘法分析影响我国出口贸易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人均GDP,进口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外商直接投资等对于出口贸易均有较为显著的影响作用,而关税税率则与我国出口贸易额之间显现较强的负向影响关系。

(5)企业竞争力指数

这一指标在过往影响因素研究的文献中并不多见。通常该指标有诸多要素构成,诸如劳动力成本,企业产品市场份额等。袁志(2010)对温州市私营企业的出口贸易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通过引入企业竞争力指数,结合引用外资等变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最后得出企业竞争力指数与私营企业的出口贸易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6)人民币汇率

人民币汇率也是出口贸易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通常认为人民币汇率会与出口贸易呈现反向变动,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民币汇率对于出口贸易的影响在逐渐变小,对于地区化的出口贸易,人民币的反向作用更进一步被削弱。王磊,曹显兵(2008)的文章中,作者基于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汇率等各项指标和数据和VAR模型,得到了人民币汇率和进出口间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很好解释了汇率变化对于山西省进出口行业的影响。作者通过VAR模型,得出人民币升值将不利于山西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是人民币升值对山西的进出口并未造成显著影响。

2.实证研究方面

(1)多元回归模型

通常国外学者研究出口贸易影响因素会采用多元回归模型来分析。葡萄牙学者默斯(Francisco F.Ribeiro Ramos)(2008),对1896年至2007年内葡萄牙的经济增长数据、就业率、汇率等要素和进出口贸易数据建立了进行了回归分析。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葡萄牙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同时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对本国出口贸易有促进作用。

(2)面板数据模型

近些年国外学者也较多的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来分析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阿根廷学者(Garbarana H Roberto)(2009)对1990年至2005年间的阿根廷农产品的出口贸易影响因素进行了面板数据分析。作者对阿根廷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国进行了分类,将出口地区分两类也加入了面板模型之中,连同其他影响要素,分析阿根廷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

二、温州市出口贸易的现状研究

1.对于当前困境的分析

这一类文献较多的将论述的重点集中在分析温州的贸易困境和其形成的原因。陈茜,贾建华(2009)通过对温州加工贸易发展现状的分析,得出温州当前面临困难的原因所在:(1)金融危机使得贸易主要进口国市场萎靡,需求量减少,境外订单大量减少,同时贸易保护主义暗流涌动,来料加工型企业整体实力不强,融资难度大。(2)产业定位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较多。目前温州加工贸易多定位与附加值较少,核心技术水平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3)产业链不完整,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够显著。温州市相当一部分的加工贸易出于简单加工发展阶段,技术含量不高,产业链短,零部件和材料大量依赖进出口。

李健(2009)首先分析了金融危机对于温州民营企业的影响:(1)外贸需求萎缩导致出口持续下跌。温州的出口市场集中度较高,主要集中在欧洲、亚洲等市场。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国外市场需求萎缩订单减少,导致温州的出口额急剧下降。(2)贸易风险的加大。金融危机加剧引起了全球经济的动荡,加大了温州民营企业的贸易风险。企业之间信任危机加大,外汇汇率不稳定更是加大了对外贸易的风险。(3)融资成本上升。金融危机带来的种种不利因素,导致温州传统制造型的中小企业经营业绩下滑,资金链吃紧。由于温州民营企业流动资金不足,融资途径和融资方式单一,融资的成本较高的劣势更加突出。

郑灿(2010)先陈述了温州企业大规模倒闭的现状,同时分析了其背后的原因:成本急速上升,中小企业难以驾驭。成本问题是持续经营的每一个中小企业必然要面对的严峻挑战,温州大部分企业尚处于家庭式的手工制作作坊,与大型的国有企业不同,中小企业没有雄厚的原始积累,导致他们在经营过程中始终经历着流动资产不足的考验。而且当成本危机一旦来临,此类中小企业必然应对乏术,只有走向倒闭的边缘。

2.对外部环境的分析

这一类文献着重论述温州所面临的外部贸易环境以及外部贸易环境的变动对温州出口贸易的影响。林俐(2010)为了分析得出温州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方向的偏好,建立的模型包含的因素包括区位条件因素、海外网络因素、民间资本因素等等,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国际化压力日益增大。现阶段的外向国际化还是以本土产品的大量输出为主要特征,以低价竞争为主要手段,极易冲击进口国同类产业,很有可能导致进口国的排斥和打压。国际化压力的集中体现是来自贸易国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等。

3.对出口发展战略的分析

这一类文献着重分析温州出口发展战略的调整。王洪斌,胡玫(2011)通过研究温州对外贸易战略及政策等问题,提出温州在未来应当致力于创建自己的出口品牌,扩大海外销售网络,增强民间贸易组织、政府和企业间的联系。

三、贸易引力模型解决出口影响因素问题的研究现状

1.贸易引力模型的早期应用

中国学者在国际贸易研究中运用引力模型的文献,最早见于张杰等人(1996)对欧共体10个成员国与其他国家贸易的研究。史朝兴等(2005)归纳整理了Anderson(1979)、Bergstrand(21985、1989)、Deardorff(1995)等人推导引力模型所遵循的理论路径和所采用的方法,并对这些学者进行的理论工作做出了系统的回顾。随后,引力模型更多的出现在了中国学者对国际贸易问题的研究之中。由于国内学者一开始就是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所以对模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模型做相应的调整。

2.中国的对外贸易流量分析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较具代表性的有:盛斌等(2004)选取包括中国在内的41个国家在2001年的双边贸易数据,在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中加入了GDP之差的绝对值、进口国的贸易依存度等变量,并引入贸易集团、共同边界等虚拟变量,估算了引力方程,在总量和部门层次分别对中国与不同的贸易伙伴之间的理论值与实际值作了比较。

林玲等(2004)以Linnemann的模型为基础,加入了国土面积作为解释变量,以APEC成员资格和是否为发达国家作为两个虚拟变量,对Linnemann的模型进行了扩展和修正,以此检验了2002年中国与40个最大的贸易伙伴国之间双边贸易的影响因素。但上述研究的共同特点是,为了避免数据的多重共线性,计量分析大都采用中国与贸易伙伴国之间同一年的截面数据,使得从结论中难以看出政策因素对贸易的持续影响,也难以得出贸易影响因素的动态效果。

3.对边境效应和贸易成本的研究

中国学者对边境效应的研究,既有对国内不同地区之间行政区划所形成的边境效应(范爱军等,2009;李秀敏等,2008;李郇等,2006)的研究,也有对区域经济合作的政策效果的研究(冯邦彦等,2007;李铁立等,2005),更多的则是对国家间贸易的边境效应所作的实证研究,例如赵永亮等(2007)、张娟(2008)、朱海霞等(2008)、胡志丁等(2009)等人的研究。钱学锋等(2008)、施炳展(2008)分别利用加入多边贸易成本的改进引力模型,计算了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成本,从公司这个微观层面进一步揭示了贸易边境效应产生的原因。

四、对研究现状的评述和总结

1.可借鉴之处

(1)以往的文献对于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有较为详尽的论述,不同的出口特点,不同地区特性等都会对影响因素的取舍产生影响,而以往文献所选用的影响因素,基本涵盖了诸如汇率,进口,使用外资等常见的影响因素,并对其在特定条件下的影响程度和机制有了详细的分析,以上都会对本文分析温州企业的出口贸易影响因素提供参考。

(2)以往的研究文献在对贸易引力模型的运用方法有非常多的论述。在贸易引力模型的基本公式的基础上,以往学者根据所研究的对象实际情况,加入了不同的变量,对其加以变形,进行新的运用。这也使得本文对于研究温州出口贸易影响因素方面有了模型依据。

(3)以往的学者在进行实证分析时,采用了较多不同的方法,而面板数据模型对于分析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出口贸易影响因素有其优点,即可以兼顾不同的维度。这一数据模型的运用对于处理数据较多,出口贸易结构复杂的对象非常有效。

2.不足之处

(1)以往对于温州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的偏向于理论分析,而实证分析也没有细化到企业类型的层面,去分类研究不同类型企业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异同点。

(2)贸易引力模型很少运用于分析温州企业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并且现有的运用,其对变量的选择,并没有很好体现“温州特色”,因此修正后的引力模型仍然有其缺陷。

(3)实证分析方面,以往对于温州企业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面板数据模型,没有选择将出口对象国纳入到截面之中。

参考文献:

[1]林俐.温州对外经济与贸易发展回顾与展望[A].金浩,王春光主编.2008年温州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6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