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驱动式教学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0 16:27:23

驱动式教学论文

驱动式教学论文例1

二、任务驱动式的案例教学法设计

针对以往教学方法的不足,本论文依据《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任务驱动的案例教学方法,该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问题设计及案例准备。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案例教学法与管理、法律等文科类课程的案例教学法不同,不需要广泛收集和整理大量高质量的案例形成丰富的案例库,不需要适时更新和补充新的案例,不需要强调案例形式多样性和案例内容的广泛性,而是要针对核心教学任务设计一个科学的问题,并围绕着问题进行案例准备,要求所设计的案例,在纵向上能体现出数据库系统设计和开发的完整生命周期,在横向上能覆盖《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要求掌握的所有基础理论。比如我们要求学生应用《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所涉及的基础理论,设计和开发一个学生管理系统,该系统能完成以下任务:查询出有哪些学生选修的课程中至少有两门以上由教授开设。要完成该任务,学生需要完成的工作以及应用到的理论包括:(1)描述教学关系,需要绘制E-R图;(2)将E-R图转换成合理的关系模式,并编制数据表,需要应用范式理论和函数依赖理论;(3)将数据文件保存在物理磁盘上,要求占用较少的存储空间并能进行高效检索,需要应用物理结构设计理论;(4)客户从操作终端检索所需要的信息,形成视图,需要应用SQL语言;(5)保证数据视图—数据表—存储结构之间的相互独立、相互关联的关系,需要依赖数据库系统的三层结构和两级映射。案例需要围绕着上述内容进行设计,不能遗漏。

2.基础理论的讲解。

由教师进行精练的理论知识讲解,讲解过程最好能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介绍在哪些环节需要用到它,这样有助于将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

3.问题分解及教学过程控制。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处理案例设计阶段所布局的问题,引导学生将核心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子问题,在依次解决子问题的过程中主动的学习《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中的基础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实践。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度以及学生的掌握情况,适时地进行讲解和点评,确保学生对核心内容的掌握和灵活应用。

4.总结和评价。

对案例教学法的全过程进行回顾,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和讲解,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并从以下三个维度评价任务驱动式案例教学方法的总体效果:(1)案例维度,包括案例项目的构思、任务的分解以及问题的设计;(2)教学过程维度,包括课前的准备、课中的引导和控制、课后总结等;(3)绩效维度,包括教师表现、学生成绩、课堂反映等。

驱动式教学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Vocational Language Task-driven Teaching Model

DU Juan

(Beijing Polytechnic, Beijing 100015)

AbstractTask-driven teaching model reflects the thinking of learning-based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 core task-driven learning, encourage and guide students to solve real environment task, the process of application in solving language skills to achieve learning objectives. The introduction of language teaching in vocational mission-driven teaching, developing and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use language so that students learn how to learn.

Key wordsvocational language; task-driven; learning-based; instructional design

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基本教学方法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发现问题为学习活动的刺激物,使学习成为自愿的事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高等职业教育背景下的语文课程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语文课程有着显著区别,高职语文肩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的双重任务,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掌握的知识转变为能力,在职业环境中运用语文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1 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结构的过程,学习是在原有的经验和认知结构基础上,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即通过协作学习和教学情境的创设来建构新的理解。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要解决真实环境下的任务,在解决真实任务的过程中达到学习目的。学习者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以及相互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同时,学习者与教师、学科专家等展开充分的沟通。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思想,即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真实情景,嵌入学习任务,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在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动手实践能力。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2 高职语文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构建

2.1 高职语文的教学内容及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大量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此背景下,语文教学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强调在职业环境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强化语文技能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工作能力或辅助工作能力的培养教育。高职语文课程以应用文写作知识和口语表达知识为载体,应用文写作重点学习相关文体的格式、写法和范文并进行部分文体的写作训练;口语表达重点学习口头语言表达的技巧。教学目的是培养高职学生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表达的条理性、准确性和逻辑性,使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应用文写作和沟通交流的需要。高职语文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着重要支持作用。

2.2 高职语文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

为了有效地实现高职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将教学目标进行分解,设计不同的任务,学生在任务的解决过程中提高运用语文的能力。高职语文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基本方案构想如下:

2.2.1 启动任务

这一环节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准备阶段。教师根据高职语文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分解为不同的学习任务,每个学习任务下还会有不同的子任务。教师要创设一定真实的情境,驱动学生接受学习任务。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以自愿结合为原则,促使学生结成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轮流担任组长一职。学习小组在一定情境下接受学习任务后,要根据不同的子任务,确定小组成员的分工。

2.2.2 分析任务

这一环节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激活阶段。学生调动已有知识和能力储备,发掘完成学习任务需要的资源,若已有基础不能解决问题,教师应重点激活学生所需新资源,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教师简要讲解任务要求和执行任务需要的背景知识,也就是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由学生初步确定自己的任务执行方案。

2.2.3 执行任务

这一环节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具体施行阶段。学生在前两个阶段准备的基础上,小组成员合作探讨,明确完成学习任务的步骤和所需学习资源,并进行分工。学生按照任务要求和自己负责的工作,利用学习资源,自主学习或协同学习,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此阶段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教师要充当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的角色。

2.2.4 交流、评价任务

这一环节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检验学习效果阶段。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之后,以小组为单位,利用ppt等形式将自己完成的学习任务展示出来,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评价指导体系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检验学习效果。

2.2.5 总结任务

这一环节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拓展阶段。学生根据同学的评价,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任务完成方案,写出总结的文章。教师要根据学生活动的情况进行教学总结,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帮助学生认识到其完成任务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有机统一体,从而培养学生的工作意识,提高工作能力,同时,对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图1(任务驱动型语文教学模式流程图)

3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应用文写作是高职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应用文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尴尬境况。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可以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学生学为主进行教学设计。下面以“调查报告”的写作为例。写作调查报告与学生的社会生活联系紧密,通过这种文体的写作,学生可以接触社会,发现问题,思考解决方法,对于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有一定的铺垫作用。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参考题目供学生选择,也可以由学生协商自行确定调查题目。教学中以学生学习为主,由学生带着调查、写作任务展开学习探索,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引导和帮助。教学设计如图1所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以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进行调查报告应用文体的教学,不仅仅是对于文体知识、写作格式的掌握和运用,学生在不同学习任务的驱动下,通过自主学习,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盘活枯燥单一的应用文写作知识,与实际相联,与应用统一,同时还涉及到调查问卷、计划、总结等应用文体的实际运用,使掌握知识与实践运用形成有机循环的整体,由内而外地形成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在整个任务设计、执行的过程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起了关键作用。同样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也可以应用于其它应用文体写作和口语训练教学模块,以任务刺激学生,使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写作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

4 高职语文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应用中的几点思考

4.1 教师转变教学理念,转变角色

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明显不同。它以学生学为主,目的是为了学生“学会学”,把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学生探究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教学,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利用更为广阔的资源育人,这是教师必须明确的教学理念。在这一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无声的变化。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要充当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的角色,融入学生,共同讨论学习,这也是对教师基本功和职业素质的新考验。

4.2 巧妙设计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的设计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核心,也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能否成功运用的关键。设计学习任务要以课程教学目标为前提,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资源,在此基础上设计贴近学生实际情况的学习任务。设计学习任务应注意以下几点:

4.2.1 学习任务要难易结合,兼顾分工协作

设置难易水平兼有的任务,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能够“跳一跳就够得着”,保持长久的学习热情。学生完成不同难度的分工工作,协作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4.2.2 学习任务要具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要具有时代感、新鲜感和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任务还要具有可操作性,即学生利用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能够完成的任务,如利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资料,分析数据得出一定的结论,为调查报告的写作提供素材。

4.2.3 学习任务要具有开放性

高职语文课程的任务设计要尽量贴近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就业岗位职责,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生自由确定小组调查题目,进行调查报告的写作,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给予学生充分的创造空间。

4.3 多角度评价,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考核评价的指标是对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个体、群体表现的评定。制定评价指标要与完成任务的要求紧密结合,既有对个人的评价,也有对小组团队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既有对掌握知识水平的评价,也有对运用知识能力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既有个人自评,也有组内互评和小组互评,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明确分工协作的工作方法,学会欣赏别人,强化竞争协作意识。多角度考核评价学生,不单纯是对学习效果的检验,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明确,整个任务驱动的过程,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而是为了与职业岗位职责链接,适应社会分工协作的需要,同时如何发挥个人才干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过程。

4.4 甄别教学内容,巧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虽然有许多优势,但不意味着所有语文教学的内容都适合使用这一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甄别语文教学内容,恰当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一般来说,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比较适用于学生应用文写作和口语训练等综合性学习内容,具有可操作性的可能。

综上所述,在高职语文课程中引入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必须结合课程的内容特点精心设计,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应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发挥其优势,同时也可以运用其他教学方法,使高职语文教学效果达到最大程度的优化。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吴疆.现代教育技术教程(二级)[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驱动式教学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8-0216-01

一、以输出为驱动的内涵

文秋芳等根据我国国情建设性的发展了输出假说,提出了输出驱动假设,界定了输出驱动假设适用的对象、学习环境和输出的内容。该假设包括三个子假设:

第一,从心理语言学角度,认为输出比输入对外语能力发展的驱动力更大。一个没有输出驱动的学习过程,即使有高质量的输入,其习得效率也有限。第二,从职场英语需要出发,该假设提出培养学生的说、写、译表达性技能比培养听、读接受性技能更具社会功能,尤其是口、笔译技能。第三,从外语教学角度,该假设认为以输出为导向的综合教学法比单项技能训练更富有成效,更符合学生未来就业需要。2013年,在主题为“以输出为驱动,探索课程教学的创新与突破”的全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学术研讨会上,文秋芳教授在她的主题发言中,把“输出驱动假设”推广到二语环境,指出这个假设针对的人群是中级、中高级或是高级外语学习者,其基本理念是:输出是目标又是手段,是促进输入吸收的手段;以输出驱动既能够促进产出能力的提高,又能够改进吸收输入的效率。输出驱动假设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科发展需求。

二、教学理念维度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明确表达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孔子被视为中国教师的鼻祖,他提倡的“循循善诱”意为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方面要善于一步一步的引导,这种思想就是导学教学模式的最早理论来源。“导”和“诱”就是引导、指导,赋有启迪之功能,使学生在教师循序渐进的指引下不断释放自己的潜能,不断提升创新思维,不断锻炼实践能力,从而更加牢固的掌握新知识、新本领。

三、学习者维度

不同的学习方法会给学习者带来不同的学习效果。美国缅因州国家科学实验室的研究表明,在两周之后,学生对知识的保持率,从5%到90%不等。用耳朵听讲授,知识保留5%;用眼去阅读,知识保留10%;视听结合,知识保留20%;用演示的办法,知识保留30%;分组讨论法,知识保留50%;练习操作实践,知识保留75%;向别人讲授相互教,快速使用,知识保留90%。听讲法、阅读法、视听法和演示法都属于被动学习,其他三种方法属于主动学习。在导学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提供现成的知识,而是起到指引的功能,学生是参与主体,在探究过程中,掌握了知识,生成了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学习金字塔理论也符合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理论,都强调学习者的积极主动,而不是被动接受。

四、心理学维度

调查发现:许多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不足。主要原因有:第一,自小学直至高中,多数中国学生基本上都是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导致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第二,大学学习模式给学生提供了相对自由的空间,由于已经习惯中学阶段班主任的严加监督,他们对大学学习突然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充满了焦虑和担忧;第三,考入大学是很多学生的终极目标,在大学的校园里他们失去了原来的学习动力。现代心理学证明情感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智力因素更为重要。因此,教师不能忽视情感因素。

奥苏贝尔是最早研究动机原理的专家之一,他提出的成就动机的三种内驱力说概括了学生学习的三种动力来源:认知驱力、自我-增强驱力和附属驱力。为此,他提出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即在向学生传授新知识之前,给学生呈现一个短暂的具有概括性和引导性的说明。导学教学模式是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继承和发展。这一模式通过教师专业的引导和指导,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五、结语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 以输出为驱动的导学教学模式,对传统以接受性技能训练为主的英语教学做了初步探索,无论从理论层次还是从实践主体方面,该模式都具备合理性,这也为更好的发挥大学英语工具属性及人文属性提供了积极的思考维度。

【参考文献】

驱动式教学论文例4

1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在“任务驱动”教学下,知识并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2 “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教学实例:《通知的写作》

在笔者所在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基础素质较差,缺乏学习兴趣,对公共基础课不重视。近几年,“任务驱动”教学法逐渐进入中职应用文教师的视野,并逐渐得到推广。籍此本人以《通知的写作》为例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做简单的阐述与分析。

2.1 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要以现实生活、工作中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任务能让学生马上置身任务情境之中,使学习更直观形象,更易于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因此设置富有趣味性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好奇心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在《通知的写作》教学实践中,笔者特别注重设置切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校园生活的情景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笔者设置了“校园十大名嘴演讲比赛”、“学校游泳池开发,办理游泳证”、“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三个情景任务,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增强亲切感,调动学习积极性。

2.2 分析任务、提出解决方法,完成任务

分析任务和完成任务的阶段是组员们在组长的带领下,结合相关知识,在课堂上学以致用的过程。要完成本组的通知写作任务必须要联系到一些知识点、要分析课本例文,包括通知的用法、通知的分类、本组情景任务属于那种类型的通知、通知的正文写法、拟写通知中应该注意的事项等。教师在则扮演教练员的角色,带领学生分析课本例文,引导学生找到情景写作涉及到的相关理论知识点。学生获得新的知识后,将其理论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围绕本组情景任务展开讨论、学习,模仿课本例文展开任务的写作。

2.3 总结评价、体会收获

在评价的环节,笔者采用自我评价,组间互评与老师点评相互结合的方式。课堂上注意观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是否查阅了相关笔记例文,是否有自主探索精神,是否有与组员协作学习。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了解其对写作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基本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如何等,进行适当的点评,使学生从任务分析到任务完成,都能收到老师的阶段性评价。通过组间互评,教师点评,帮助学生重新梳理知识点、使所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同时使学生在互评中学会欣赏与评价别人,强化协作意识。

3 “任务驱动”教学法给应用文写作教学带来的变化与优势

3.1 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

应用文写作理论知识枯燥、乏味,学生难以领会,更难提掌握课堂上老师所讲授的写作技巧和写作思路。而在“任务驱动”教学法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可以设置几个任务情景,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情景进行模拟,少了强制性和压迫性,多了选择性和趣味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同时,教师还要求学生利用课本例文和创设的趣味性的任务情境,先自学,自主地从情境、例文,课本知识框架等去与组员共同构思、谋篇布局,完成一系列的写作过程,然后到课堂上展现自己的劳动成果,讲构思、谈体会,让教师和同学点评,改正。小组分析任务,自行选材、立意、构思的写作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过程。如何从例文中归纳写作要点和框架、如何把握情景中的素材,如何构思和表达,最终将写作意图和内容呈现出来,顺利完成写作任务。这一系列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任务驱动”模式是一种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模式,成功地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3.2 教师从“讲授者”变为“观察者”、“引导者”

传统的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做一名讲授师。教师充分备课后,吃透知识点,在课堂呈现给学生,学生习惯了接受,但是能否能消化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点,能否实现学以致用,传统讲授式课堂无法检验。而在任务驱动教W法中,教师不再是“讲授者”,更多时候是“观察者”与“引导者”。其实与以往讲授型课堂相比,“任务驱动”教学法下教师的备课量是增加的,教师首先要充分分析每一章节的知识点,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并根据该目标设置既能体现本课知识点又能激发学习兴趣的任务情景;其次要预测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完成任务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确定学生学习的难点与教学的突破点,这样方能在学生分析任务,解决问题的环节中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指导;最后确定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评价完成任务的效果。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是主线、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知识要点,而是走到学生中间与他们互动交流、讨论,共同学习,教给学生的是各种获取知识点的方法与技巧,“任务驱动”教学法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是“授人以渔”与“授人以鱼”的区别。

3.3 教学方式从“理论传授”变为“任务驱动”

在以往的应用文教学中,教学方式较为程式化,教师注重于讲授“为什么”和“是什么”,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知识点”和“内容”。任务驱动教学法能有效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这些弊端。因为这一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自我实践,学生是通过自我学习与训练来获取新知识的,而不是教师灌输,核心的知识点一旦为学生所掌握就会牢牢印记在其脑海,并能在课堂上经过自身实践来加深与巩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自我应用文写作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以致用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等。更重要的是,通过任务的完成,强化了学生成就感与自信心,内强了学生心理素质,促进了学生知识与心智共同成长。

“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学生广泛参与,注重亲身体验,学生在体验中领悟课堂内容,在参与中掌握知识要点。这一教学方法适应了学生的认知的规律,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切合当今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入应用文教学实践不仅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提高中职学校任课教师的“双师素质”,是中职应用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当然任何的教学方法都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完善与发展的,相信广大中职教育者和笔者一样,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前行,定能找到更多、更有效、更完善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倪佳佳.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2]董玲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策略研究.

[3]张松祥.情境设置――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实战策略.

驱动式教学论文例5

一.“任务驱动式”英语阅读教学

任务驱动式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应在任务的驱动下,通过课堂内外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获得知识并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完全可以借助他人(如英语教师、同学)的帮助,利用各类可以获取的学习资源(如英汉词典、电子词典、学习机等)。也就是说“任务驱动式”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必须以教学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

这种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具有不同的含义与意义。

对于教师而言,这种教学模式起源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思想。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巨大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变被动教学为主动学习,通过“旧知识”建构出“新知识”。“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学习者而言,“任务驱动”这种学习方法可使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过程更加简洁,既训练了思维又能进行技能练习,更能发挥学习者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任务驱动式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践

任务驱动式英语阅读教学的基本步骤有五点,下面以初三英语阅读理解其中一段为例进行说明。

Little Jim down the street calls our dog "The keep dog". But when Jim tries to say" keep", it comes out "seep". And in a way Jim is right. Lise is always bringing things home for us to keep.Lise's first present was a pair of shoes. It was made of colorful silk. …

(一)任务呈现

在进行任务教学之前,将学生置于任务情景中,以激其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每位学生有会有很大动力迫切想要参与任务、完成任务。这段英文涉及到sheep dog,教师可以在进行阅读之前引导学生进行有关的讨论。

(二)任务分配

接着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安排4-6人为宜,便于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讨论。教师将文章句子分解给每个学生:

1.Little Jim down the street calls our dog "The keep dog".

2.But when Jim tries to say" Seep", it comes out "keep".

3.And in a way Jim is right. Lisy is always bringing things home for us to keep.

4.Lisy's first present was a pair of shoes. It was made of colorful silk.

(三)自主学习

教师将句子分给每位学生后要求他们在有限时间内理解句子,而后背诵句子。如果有生词或者拿捏不准的词汇,可以查阅字典。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负责巡视和监督。

三.任务驱动式英语阅读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

在任务驱动式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起到主导作用,教师作为整个任务驱动式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监督者和评价者,必须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有效地组织学生完成任务。

作为一种开拓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式英语阅读教学应尽可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健康发展。

(二)注重任务的人文性和趣味性

驱动式教学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9-0172-02

一、输出驱动假设理论概述

输出驱动假设理论假设的出发点与输出假设不同,输出驱动假设理论是基于二语教学的研究,它的关注点在于使二语的教学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未来实践,因此,输出驱动假设可以说是一个有关二语的教学理论研究。它的假设主张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首先,输出驱动假设理论认为对学生而言在教学中输出性学习的内驱力要大于输入性学习方式;其次,是将二语教学分为以说、译、写为主的表达性技能的学习和以听、读为主的接受性技能的学习,而从教学目标方面出发,表达性技能的学习更符合社会对实用性人才的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重对学生表达性技能的培训[1]。

二、大学英语课堂师生、生生互动现状

当前,高校大多数的英语课堂教学多是沿用过去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教学方式,在教学课堂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在课堂中被动地接受教师教授的学习内容,课堂上常常只有教师自己的声音回荡在教室里。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像是“猫和老鼠”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追逐逼迫学生学习的猫的角色,学生在这种情境下对学习知识的掌握并不是从兴趣和实用性出发,而只是单纯为了完成任务、应付考试;另一方面,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要在课前准备大量的知识、进行相关的课堂设计,教师疲惫不堪但教学效率却很低[2]。

三、输出驱动假设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采用互动式教学的教学模式设计

高校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多是在课堂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整堂课中起主导性作用,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点,参与度低,课堂积极性较差。而在输出驱动假设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的教学主张在课堂中采用互动式的教育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张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中心,提倡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这种模式的驱动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他们的英语输出性训练,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英语技能水平。

(二)以输出促进输入的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中常以教师的课堂输入式的教学方式为主,将最为重要的输出性训练放到课后学生自己进行,但是由于高校英语许多都是大课授课模式,教师缺乏相应的课后作业审查精力与时间,使得许多学生都对自己课后的英语输出性训练偷工减料,未能使得输出性训练发挥其在英语教学中的有效作用。基于此,输出驱动假设理论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方法将传统的输出性学习与输入性学习的学习时间进行置换,强调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输出性教学,以输出促进输入,大量的输出性训练有助于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在英语学习中的不足,从而激励学生主动加强英语的听、读等输入性训练,在整个过程中,输出性学习既是教学的目的又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手段。

(三)多样化的课堂形式

传统的高校英语课堂受课时、教学大纲安排、教师精力、时间的限制,课堂形式多是讲―练习―模拟测试的单一教学方式。而输出驱动假设理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堂形式主张结合当前互联网时代下信息设备,如多媒体、手机以及大数据等信息资源创新课堂形式设计,并且采用时下教育领域流行的“微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此外,多样化的课堂形式还表现在鼓励学生们进行英语舞台剧的创作,通过舞台剧表演来激发、训练他们的输出性英语学习,并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这种多样化的课堂形式从不同的角度激发了学生的英语输出性学习,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以及英语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四)课堂氛围浓厚

传统高校英语课堂教学多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在课堂中多是闷不做声的被动接受者,参与度不高。在这种情况下,英语课堂的互动和交流度极低,缺乏相应的英语学习氛围,学生不自觉地就会受氛围的感染而降低学习热情。而输出驱动假设理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通过对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课堂形式的转变,从多角度、多方面加强对学生英语输出性训练,激发他们的课堂参与度,不断调动他们的英语学习热情,营造出一个英语学习气氛浓厚的课堂环境[3]。

四、输出驱动假设理论对大学英语课堂互动建设的启示

(一)教学理念更新

输出驱动假设理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担任学习活动的中心,教师在旁起辅助教学的任务,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走下教学神坛,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在与学生之间进行输入输出互动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4]。

(二)教学方法创新

在输出驱动假设理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的创新,采用任务型、体验型交互的教学方法,并且结合互联时代下多媒体、大数据、微信等新兴教学设备完成教学任务。具体方法主要有采用“微课”的授课模式,教师在课前录制一段与本节教学内容相关的简单的教学视频,在教学视频中将本节课程要学习的重点任务录制下来在课堂中播放,让学生们独立思考后,小组用英语进行探究式交流互动,在此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体验型教学方法可以通过鼓励学生们课后分组编排舞台剧,课上进行全英文表演的形式M行,通过对舞台剧的编排可以了解到相关国外的文化背景,还能够培养学生之间的沟通合作能力等。

(三)评估方法的改变

当前,大学英语的考核方式多是以期末闭卷、以及英语四六级水平测试为主。这种单一的英语测评方式直接影响大学英语教学的方式和质量。受这种应试考试模式的影响,教师的英语教授也带有一定的功利和应试心态。

榱耸褂⒂锝萄模式能够得到彻底改变,就要对英语教学的评估方式进行相应的创新,将中期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将笔试与口语相结合,创新考核的题目内容,真正使考核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英语水平,暴露他们的英语学习的问题所在,通过考核方式激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与教师、同学、英语使用者进行沟通、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知识水平[5]。

五、结语

输出驱动假设理论下的英语教学变革了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更强调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革新了传统的教科书概念、调整了原有的课程体系,使得输出驱动假设理论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如何在新时期的教学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和评估方法,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输出驱动假设理论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值得更进一步的研究。

本文得到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4JGB183)的经费资助,谨表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与建议[J].外语界,2013,(6):14-22.

[2]鲁俐,李芳媛.输出驱动假设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改革思路探析[J].教育评论,2015,(1):120-122.

[3]张巍然,汤欣.输出驱动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角色定位探讨[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4,(4):96-98.

[4]刘迎红.输出驱动假设理论对高校外语教学的启示[J].职业时空,2014,10(12):51-52.

[5]朱蕤.输出驱动假设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小议[J].科教文汇旬刊,2014,(10):101-102.

College English Classroom Intera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utput Driven Hypothesis Theory

LU Yao-yan,LIU Mei-rong

驱动式教学论文例7

0 前言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中国目前正面临与世界经济的深度融合,迫切需要大批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其中外语能力是国际化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而英语是当今世界上应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英语在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可见一斑。我国的刘润清教授曾指出:“只有写作水平才能真正反映一个人的语言修养”。最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纲要》对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 写作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输出方式,本文将以笔者所在的辽东学院为例,试图在输出驱动假设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建立适合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1 输出驱动假设理论简介

输出驱动假设理论最初由我国的文秋芳教授在2008年发表的论文《输出驱动假设与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中提出,在2013年的论文《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与建议》中就输出驱动假设的内容和理论依据以及如何实施又做出进一步阐述和论证。这一理论基于加拿大语言学家Swain提出的语言输出假设理论中对输出四大功能的认同:“1)提高语言的流利度和自动化程度;2)检验语言假设;3)增强对语言的意识程度,发现学习者所想与所能之间的空缺;4)培养对原语言的反思能力。”但输出驱动假设理论和语言输出假设理论在假设的出发点和挑战对象上却有着明显不同,文秋芳教授的输出驱动假设理论认定的输出范围更加广泛,更加注重二语教学效率问题的研究,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应用研究上尤其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2 辽东学院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及写作教学方面的问题

辽东学院是一所由多所大、中专学校合并而成的新建本科院校,相比发展已久的其他本科院校,因知名度不高很难吸引高分学生,很多学生入学的英语基础不是很好。从2007年开始,作为新建的本科院校,辽东学院积极响应《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创建并使用“3+1+X”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3”是指每周3学时的课堂教学,“1”是指每周1学时的计算机辅助教学,“X”是指学生每周至少2小时的网络自主学习。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增加了网络教学,但只能用于视听说的教学,课堂教学依然采用传统授课方式,无法在课堂借助多媒体授课的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完成信息量越来越大的读写教程内容的讲授并要完成相关的各种练习,时间有限,导致很难在课堂专门化地进行英语写作教学和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很难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得到大幅提高。

3 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理论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3.1 明确英语写作的教学目标

作为新建的二本院校,根据2007版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辽东学院在两年的大学英语学习期间要求学生能够达到其中的一般要求,对写作能力的具体要求是:学生“能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能写常见的应用文……”。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听、说、读、写、译的均衡发展为教学目标,强调先输入后输出,而输出驱动假设则主张教学以输出为出发点,同时也把输出设为最终的教学目标。根据这一主张,在课堂教学中要摒弃传统课堂教学对输出,尤其是对写作这种输出方式的轻视,并把写作的教学目标具体到每一堂课,结合读写教程的课文内容,保证每堂课的教学都设定进行相关写作技巧和写作模式等输出训练的明确教学目标,从而改善以往教师在课堂教学对课文涉及的写作知识只是一带而过的现象。

3.2 提高课堂教学的输出效率

与专业英语的授课不同,大学英语课程没有单独的写作教学课时,只能通过提高课堂教学的写作输出效率来进行弥补。输出驱动假设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保证课堂教学输出的高效率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课前对写作输出方式的精心设计和课堂具体实施中的正确引导。辽东学院目前正在使用的是第三版《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教材内容比较新颖,以第一册第二单元Text A A child’s clutter awaits an adult’s return为例,本单元主题有关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情,学生和课文中的主人公年龄相仿,容易产生共鸣。在课堂中可以组织学生先分组讨论自己日常和父母之间有无思想代沟问题及解决方法,教师结合课文篇章结构帮助学生理解“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模式,最后再由学生完成一个小段落的模仿写作练习,并选择典型范例进行点评。

3.3 增加自主学习的输出练习

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和初、高中阶段不同,除课堂学习学生还要求进行课后的自主学习。在当前辽东学院“3+1+X”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学生每周要求完成的自主学习任务主要关于听说这两个方面,而对写作并没有具体要求,可由任课教师自行进行安排,有的教师因课程紧张可能会忽略对学生课后写作任务的布置,即使有的教师课后有写作任务,主要也是和四、六级考试相关的应试作文。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教师如能对学生课后的写作输出练习加以关注和引导,将会是对课堂写作输出方式和内容的必要补充,最好能结合内容新颖的输入材料,如:撰写英文电影观后感、书写听力材料摘要等,以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推动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的写作输出练习。此外,对于学生这些写作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师一定要进行及时反馈和评价。

4 结语

当今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国际化人才,学生需要接受社会所需人才的必备素质培养,大学英语的学科发展也需再步入一个更高的台阶,输出驱动假设这一理论恰好致力于同时满足社会、学生和学科发展的各自需求。英语写作能力是W生未来能够成为国际化人才所需的重要素质之一,对于一些学生英语基础和英语教学辅助设施基础都相对薄弱的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在输出驱动假设理论的基础上建立高效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必然能够有效地推动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驱动式教学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144-03

目前财经类大学生普遍理论分析能力不强、实践动手能力弱,成为我国财经类高等教育面临的关键问题,这在就业形势严峻(2013年被称为大学生“最难就业季”,2014年就业难题并未明显缓解)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需要我们对财经类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法进行深刻反思。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是围绕教学任务,基于教学内容设计并实施教学项目(项目可以简单理解为需要完成的任务),将理论知识融入动手完成项目的实践过程中的教学活动。其价值在于,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式教学为“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式教学,培养专业能力、岗位能力等实践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社会能力等全面的综合能力。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国外的多种教育,包括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且在我国职业教育、理工科类本科教育也获得了显著的成效。财经类课程有其特殊性,但在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综合能力方面与理工类课程的要求是相同的。鉴于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所具有的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综合能力的显著特征,在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中推行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对于克服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性弱的弊端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

项目驱动式教学法萌芽于18世纪的欧洲,较为经典的理论主要有:Piaget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Dewey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Lave、Wenger等人的情境学习理论[1-3]。这些理论主张由学生参与实践,自己建构知识,夯实专业能力,全面提升各种综合能力,从而为立足于通过项目设计、实施等实践活动展开教学的项目教学法奠定了理论基础。美国教育家Katz与加拿大教育家Chard正式提出项目驱动式教学法[4],并引入欧洲、日本、韩国等地,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广泛应用,成功培养了大量人才。

项目驱动式教学法于2001年引入我国后,国内研究表明[5-6],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我国的职业教育、理工类高等教育取得了较大成功,逐步推广开来,但在财经类本科教育领域还未得到有效应用。

在我国大力提倡“创新创业”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日益迫切,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愈发凸显其价值。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投资、管理、营销等财经类人才的任务,每一个知识点均可组织为项目来传授,有着应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天然土壤,但我国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推行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应用不足,流于形式,效果不高,缺乏系统性研究的支撑。辨析这些影响因素,探索将项目驱动式教学推广应用于法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的科学模式,是财经类本科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二、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应用于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的影响因素

一是课程性质(理论性/实践性、基础性/应用性、一般性/专门技术性、定性/定量等属性)。一般而言,与现实应用接近的课程,“项目化”相对容易,而理论性越强的课程,将抽象内容“具体化”为项目的难度越大,增加教师在项目设计、组织等方面的成本。

二是教师因素(教师的教学方法、学历、策划课程项目的能力等)、学生因素(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对课程的偏好程度、职业取向等)、用人单位因素(用人单位提供就业职位与课程内容的契合程度、对学生专业能力/综合能力的重视程度等)等。教师因素决定了项目驱动式教学实施水平的高低,对课程内容熟悉、具有理工科教育背景、参加过社会实践的教师,组织实施项目驱动式教学的能力相对更强。学生因素则决定了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接受方(参与方)的能力基础、主观偏好,学生理论基础越好、参与兴趣越高,则项目驱动式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越明显。用人单位因素对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具有直接的导向性效应,与用人单位工作性质吻合程度越高的教学项目,培养学生面向用人单位的专业实践能力就越有针对性。

三、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应用于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的影响因素统计分析

(一)数据来源

对讲授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的大学教师、学习过相关课程的本科大学生、用人单位调研,分别回收问卷156、1342、393份,共1891份。

(二)统计分析

1.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中的应用程度和应用效果

(1)应用程度。教师问卷所涉及的213门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中(不同问卷的课程名称可能相同,此处只是把问卷列举的课程数目相加,学生问卷也是类似),授课过程中采用过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课程有44门,占20.66%,约为1/5。学生问卷所涉及的6514门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中,包括产业经济学、公共部门经济学、企业投资学、公共投资学等,教师采用过这种教学方法的有1581门课程,占24.27%。可见,在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中,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比例偏低,仅为1/5~1/4之间,有较大的推广空间。

(2)应用效果。将教学效果的评价分为“优(90~100分)”、“良(80~89分)”、“中(60~79分)”、“差(60分以下)”四个等级。156份教师问卷中,选择“优”有43份,占27.56%;“良”有97份,占62.18%。1342份学生问卷中,选择“优”有585份,占43.59%;“良”有646份,占48.14%。这意味着,有89.74%的教师、91.73%的学生认为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效果在“良”以上,认可度较高,值得在更多的课程中推广。

2.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效果影响因素。

(1)课程属性。适合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具有相对明显的属性特征。①理论性/实践性。74.36%的教师、66.13%的学生选择“实践性”(16.25%的学生认为两种属性兼有),76.08%的用人单位认为“实践性”更重要。②基础性/应用性。76.92%的教师、54.84%的学生选择“应用性”(13.65%的学生认为两种属性兼有),65.39%的用人单位认为“应用性”更重要。③一般性/专门技术性。69.23%的教师、52.09%的学生选择“专门技术性”(4.62%的学生认为两种属性兼有),64.12%的用人单位认为“专门技术性”更重要。④定性/定量。66.67%的教师、65%的学生选择“定量”(11.75%的学生认为两种属性兼有),而用人单位选择“定量”∶“定性”的比例是52.42%∶47.58%,几乎相等,意味着用人单位并没有明显的偏好。

这说明,一方面,多数教师、学生认为应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课程应是“实践性”、“应用性”、“专门技术性”的,与用人单位看重的专业课程属性相一致。从而,推广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具有直接的现实针对性。另一方面,多数的教师、学生认为应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应侧重于“定量”的课程,但用人单位对“定量”、“定性”并无特别的要求,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即可应用于“定量”,亦可应用于“定性”课程。

(2)影响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效果的教师因素。按重要程度排序,156份教师问卷中,认为教师的“策划课程项目的能力”排第一位(最重要)的占56.41%(为反映多数人的看法,给出的是排第一位占比最大的因素,以下类似),认为“教学方法”排第二位的占51.28%,认为“学历”排第三位(最不重要)的占92.31%。1342份学生问卷中,认为“教学方法”排第一的占61.55%,认为“策划课程项目的能力”排第二的占55.59%,认为“学历”最不重要的占85.17%。这表明,教师的“策划课程项目的能力”及“教学方法”被认为高度相关,“学历”则关系不大。

(3)影响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效果的学生因素。156份教师问卷、1342份学生问卷中,53.85%的教师、50.07%的学生认为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排第一位(最为重要),56.41%的教师、43.14%的学生认为“对课程的偏好程度”排第二位,71.79%的教师、61.33%的学生认为“职业取向”排第三位。这说明,由于学生对职业取向等未来的不确定因素可能缺乏清晰的定位,还是基础知识、偏好等当前的确定性因素主要影响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效果。

(4)影响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效果的用人单位因素。结合已毕业的学生、媒体、用人单位等途径获得的信息,156份教师问卷中,48.72%认为“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视程度”排第一位(最为重要),43.59%认为“用人单位提供就业职位与课程内容的契合程度”居第二位。1342份学生问卷中,49.03%认为“用人单位提供就业职位与课程内容的契合程度”排第一,41.43%学生认为“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视程度”排第二。此外,41.03%的教师、39.27%的学生认为“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视程度”排第三位。这说明,如果课程与用人单位需求的相关度越高,培养实践专业能力的针对性越强,学生越重视,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效果越好;而综合能力涵盖面宽泛,难以在一门课程中体现,“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视程度”相关度最低。

四、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应用于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面临的问题

(一)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应用不够普及

依据调研资料,不超过1/4的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采用了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表示未接触过,甚至未曾听说过。

(二)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未能形成适应于财经类课程由理论基础到应用的完备体系

与理工类课程不同,财经类课程具有显著的发散性,外延宽泛,项目的选择、设计、实施等流程随课程门类和课程内容不同而不同。目前项目驱动式教学法还仅限于按教材来构建教学思路,对案例、习题、现实问题等做一般性的分析,而非将完整章节的内容融合起来构建教学项目,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

(三)教师的教学项目策划能力有待提升

项目驱动教学法具有显著的跨学科特点,项目设计、实施、分析、评价等都带有典型的理工科教学的属性,逻辑性和流程性强,要求将理工科的教学模式与财经类的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所需的能力是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教师的软肋所在。

五、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中推广应用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理论基础及应用流程

基于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特点,结合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的属性,构筑项目提出、设计、实施、控制等支撑理论。以此为基础,借鉴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成功经验,建立适用于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的成熟流程。

(二)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一是熟悉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掌握相关交叉学科的背景知识,强化项目专业化能力;二是依据课程设计教学项目的流程链,完善实施环节,提升教学内容的项目化能力;三是立足学生的学科基础和专业特点,修正、补充项目方案,提升学生的项目融入度和参与积极性,增强面向不同授课对象的项目技巧化能力。

(三)完善教学方法

1.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提炼教学项目。

2.组织教学内容,科学安排理论/实践的知识量,优化二者的匹配与衔接,防止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理论/实践两张皮、知识点脱节等现象。依据笔者的经验,理论知识点尽可能做到条理化和简单化,围绕理论以项目来引导学生的注意力。过多的理论会引起学生的厌倦,而过多的偏重实践则不能让学生领会到在本科层面应领会的理论知识点。

3.发现教学项目实施环节中学生的学习难点,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好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

4.丰富教学方式,探索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三个课堂”的联动教学模式,推进课程实验、专业实训和综合实践“三类实践”的综合运用,提升教学效果。根据实验对比,采取以大作业完成项目、案例PPT制作、项目团队讨论及展示、学生课题申报、实地调研等方式,效果远胜传统的教师“满堂灌”授课。

5.科学安排学生的参与方式及参与节点,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将学生的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培养蕴含于项目的参与过程中,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操作,达到教学目的。

6.本着项目选择与用人单位的实践运行越接近越好的原则,引导学生完成项目,培养其胜任实际工作的能力。笔者在讲授《企业投资学》时,将项目选择与企业现实运行结合起来,学生认为收益良多,参与热情高涨。

六、结语

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是提升财经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综合能力的关键所在,但鉴于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的特点,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范围还很有限,面临系统的基础理论缺乏、规范的项目流程未建立、教师的项目化能力不高等问题,建立行之有效的应用模式还有较长的路要走。我们在遵循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特点的基础上,应分析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的属性,针对教师、学生、用人单位的影响因素,科学设计项目教学法的目标、流程、环节,引导学生实践参与,达到预期的提升财经类本科教育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Piaget J. 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the world. New York:Harcourt Brace,1929.

[2]Dewey J.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Kappa Delta Pi,1938.

[3]Lave,J,Wenger,E. Situated learning: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驱动式教学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在以往传统的教学课程中教师完全依赖教材来实施教学,学生由于没有在企业进行工作实践,通常会死记课本概念,直到去企业上岗工作的时候才发现老师教的,自己所学的成本会计知识无法应用于实际工作当中。我们应在会计课程中进行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培养满足我国经济需求的成本会计专业人才。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框架结构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集理论、技能、实践为一体,参考成本管理的过程规律,由简易到难,由初步到深化,将一个提前设计好的、贯穿整个会计课程的项目,细分成若干任务。任务或项目的设计是由简单到复杂,一步步地将知识和技能嵌入到任务或项目之中,设计的所有任务启发于实际工作或贴近实际工作,经过先实践再理论再实践再转化为技能的过程,使学习、动手做、老师教紧紧结合,使理论向技能转化。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框架结构如图: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框架结构1

二、驱动式教学运用于成本会计课程中的必要性

成本会计课程属于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以往在传统的教学课程中教师完全依赖教材来实施教学,学生由于没有在企业进行工作实践,通常会死记课本概念,直到去企业上岗工作的时候才发现老师教的,自己所学的成本会计知识无法应用于实际工作当中。为此,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应怎样研究和设计教学课程,使教学内容变得更简易,更实用,而且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个模拟工作的情景,为今后在社会上的实际工作打下基础。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成本会计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任务设计的时候,不仅要融入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也要估计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力,分析任务的简易难度。并且教学还要以最能够有利于带动学生的学习激情的方式,充分考虑到任务量大小、涉及的知识点含量以及考虑与其它内容互相关联等多方面的因素来进行。

1.充分把握成本会计课程的特点

会计课程的教学与理工类课程教学不同,基于会计课程的特殊性,教师在设计成本教学任务时尤其要重视其区别。成本会计课程的特点如下:①成本会计课程理论性强,它的教学内容主要以传统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为主,它是以成本为研究对象的专业会计学科。成本会计课程将成本会计工作规律的理论知识综合整理,具有完整的会计理论知识体系。②成本会计课程实际应用性强,会计课程始终还是属于应用型的课程,它强调“理论知识”必须能学有所用,它的内容是通过成本会计核算功能,处理企业运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关于成本费用的会计事项,它是一门我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训练的课程。

2.将任务分类,便于吸收知识点

①激发类任务。激发类任务的创造应充分体现实际生活,且有一定创意,以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成本会计的兴趣,成本会计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将内容设计为一种需要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尽量实现将课堂还原于实际工作中动手操作的情景,帮助学生联想到已学过的有关知识,从而使学生能利用具备的会计知识去分析当下教授的新知识,使新学的内容得到升华。成本会计利用任务驱动教学通常在任务设计时,通常将成本费用核算的理论部分的教学内容讲解设计为诱发类任务。②层次类任务。层次类教学任务是在前面提到的诱发型任务的基础上,注意上下任务的过渡衔接,处理好个别任务与整体内容的关系,以层次、递进的方式,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以及完成最终教学目标,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差异与自身不同特点,应考虑道学生的现有成本会计知识基础以及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兴趣偏好等,在设计任务的过程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主,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参照学生的实际会计水平设计每一个任务模型,针对会计掌握的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简而言之,任务是不同层次的任务。③案例类任务。指学生在模拟现实的真实情境中,利用信息搜集,并运用之前掌握的会计技术原理,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解决以及完成任务的过程。案例类任务学习的方法是,先将一个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的真实成本会计案例展示给学生。通过教师和学生一起认真解析案例中涉及到的数据,逐步分解案情中的难点,最后将复杂问题简易化并解决掉。

3.教师进行角色转换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理念是将任务作为主线,教师引导主线的顺利进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因此,在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正确面对新教学方法,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必须进行与学生之间的课堂角色转换。进行角色转换就需要教师做到从讲授、灌输、强迫,转变为组织、引导、推动。成本会计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从站在讲台上受教到走到学生身边同学生近距离交流、讨论,一起成长。任务驱动教学法还要求发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积极性以及创造力。

4.教学实践应该把握的两个问题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分析任务涉及的专业知识,给学生一个内容的框架,收集教学内容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教学资料,鼓励学生自己完成任务。

(2)驱动式教学运用于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以传统主观只追求结果的标准去评价学生任务的完成程度,教师评价应将重点放在学生是否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要针对不同个体完成的任务任务情况,给予不同的评价,要多以激励、肯定、表扬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四、结束语

学习成本会计专业教育明确的目的就是为了懂专业、精技能。因此,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低直接反应成本会计教育的成功与否。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实践,它提倡学生占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以任务作为学习驱动,让学生可以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充分运用于操作实践中,这样能够很好的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

参考文献:

[1]冯志平,阚春燕,周玉鸿等.项目导入、任务驱动在成本会计理实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1,25(1):52-55.

驱动式教学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atistics Teaching under Task-driven Method

GAO Linhai

(Hu'nan College of Information, Changsha, Hu'nan 410020)

Abstract The tast-driven method can make good result in statistics. Fistly, the essay introduce some questions in statistic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secondly, it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in practice teaching importantly; lastly, it appraise the application result.

Key words task-driven mothod; statistics; task design; effect

1 统计学教学的存在问题

1.1 学生学习与职业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

其矛盾体现在: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弱,对统计学科中众多公式的学习存在厌倦和畏惧心理;对统计学的目的和应用不明确,认为统计学只是一种专业的理论课,需要背诵很多公式和原理;没有意识到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在社会和将来的工作中应用非常广泛。职业教学目标需要学生强化对统计的分析能力,需要用统计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教师教学思路与职业目标存在的矛盾

统计学在高职院校中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统计调查与分析等多种能力,由于传统的教学思路的存在,以及学校经费和场所的限制,很多教学教师怕麻烦,教学仍停留在课堂理论学习的阶段。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多过强、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考核方式不合理等,①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难度大、学习兴趣低,缺乏用统计思维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缺乏用统计方法和手段去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2 任务驱动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

2.1 任务驱动法的认识

现在很多统计学的教学中,都大量应用案例分析。案例分析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②但是相对于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法在统计学中的应用更有优势。案例分析法与任务驱动法的主要区别在于:案例分析法主要是通过学生案例的学习与分析,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统计的理论和公式原理,达不到实践教学目标。任务驱动法,是在理论够用的前提下,根据学科的特点,让学生来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任务。任务驱动法是让理论配置任务,侧重在于实践的能力,减少了理论讲解,需要学生主导、主动地完成任务。通过目标任务的驱动,来推动教学的完成,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实践分析能力。

任务驱动法教学的主要思路是:教师根据学科特点,设计每章节的教学任务,给学生先进行理论与方法的储备讲解,然后布置和监督学生来完成任务,并对学生完成的任务结果进行合理的评价。

2.2 统计学课程中的任务驱动应用

任务驱动法在我校统计学的教学实践中,其主要的应用模式为:

(1)教学方式的改变。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下,统计学的教学设计做了一些大改变。教学的改变主要体现在:①相应的学时延长,延长到110课时左右。延长教学和学习的时间,为学生的任务完成提供了保障。②理论课时比例减少,实践的课时占比上升,实践课时占到了60%。③任务完成的地点从单一的课堂理论教学,改变成课堂、机房与社会调查形式的并重。④上课的方式,增加了统计软件excel等的应用。⑤对学生的考核也发生改变。以小组的考核为主,个人的考核为补充;分值中过程考核占比70%,结果考核占比30%。

(2)每章节任务的设计。任务驱动法的驱动效果,关键是教学任务的设计要合理、可行。既要考虑学校条件的限制,又要结合统计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兴趣。统计调查的对象应该让学生能比较熟悉,统计数据的直接和间接取得就比较容易,任务的要求和目标就能够完成。每章节中任务的驱动,需要学生能够通过小组方式,取得统计调查的数据。学生要到社会、企业和图书馆、网络中去取得数据,才能应用统计的原理来分析问题,达到教学目标的完成。

(3)任务驱动的教学过程。任务驱动的教学过程,需要按照任务的设计原理,做到任务目标的明确,让任务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当然,每章节的任务应该有多个,便于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取和对比。以指数分析章节中“学校学生CPI指数调查分析”为例,我院统计教学中任务驱动的教学过程为(见表1):

表1 任务驱动的过程演示

通过对“学校学生CPI指数调查分析”的任务完成,学生达到:(1)掌握指数分析的原理和作用;(2)理解CPI的实际应用,对统计局每月公布的CPI结果有更全面的认识;(3)认识到CPI的结构和不足。(4)对统计软件的应用更进一步。

3 应用成效

任务驱动的教学在我校经济管理系进行了近两个教学年度的实行,效果还是比较明显。通过对任课老师和部分学生的座谈和调查,主要的收获是:(1)学生对统计学有新的认识:结合了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学生觉得忙但很有趣;活学活用,能用统计的知识具体分析身边的企业和社会的经济数据,提高了学生统计分析的能力;开始关注社会中统计数据的公布,提供资金的见解;有部分学生考取了统计资格证。(2)教师的职能得到了改变:理论课时减少,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让教师从单纯理论知识的讲解,转为对学生实践的讲解、监督和评价,有效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促进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3)达到了高职院校教学目标的实践要求,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当然,任务驱动的推行,对教师和学校的要求也有相应的提高。任务设计合理与否,是任务驱动教学的前提。在推行的过程中,有些任务的设计不成功,则驱动的效果就不明显。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强化任务驱动,来完善统计学的教学。任务驱动的定量效果,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评价。虽然教学中也存在不足,实践证明在统计这门操作技能要求高的课程中,任务驱动是一种非常好的实践和理论结合的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受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企业经营管理沙盘项目” 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