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英语课程标准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0 16:26:39

英语课程标准论文

英语课程标准论文例1

一、英语教学要着眼于全面发展。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应该是学生。在英语教学中,每位英语教师的教育理念应该是人本主义,首要定位就是人的教育。我们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极大的学习潜能,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自己丰富而独特的内心世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尽可能地提供学习空间,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获得满足感与成功感。多年来,我们在英语教学中总是把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放在教学的首位,而忽视学生的精神世界。实际上,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严谨的学习态度、积极的情感都直接影响他们的英语学习。作为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尊重学生,注重情感教学。 

就尊重学生而言,我们也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有个性的。我们应该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针对他们的差异性提供切合他们实际的学习指导。哈佛大学教授,当代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博士(Dr. Howard Gardner)在他的《心智的结构》(Frames of Mind)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他将人的智力分为8种类型: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音乐-节奏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这种智力结构分类,对于我们转变教育理念,重新认识学生的差异和发展很有帮助。实际上,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也会发现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差异:女生长于记忆单词、规则,男生长于阅读思考;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很强,有的学生善长书面表达。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根据所教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指导。 

二、英语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国家推出的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英语课程内容和目标做了如下表述: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以及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结合下图所示,从以上表述我们可以看出: 

①掌握语言技能是语言学习的主要目的。所谓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语言的输入,也就是吸收的技能,说和写是语言输出,也就是表达的技能。一个人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在吸收信息与表达自己的交际过程中得到提高。在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既是学习目的,又是学习手段。所以,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②学习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对于英语学习是有帮助的,它是形成能力的基础。我们反对把英语课上成语法课,并不是说我们就不必学语法。中国人学习英语掌握必要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是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方面。问题是不要把学习语言基础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不能把英语课上成语言知识课。目前的认识误区之一便是一提到培养学生的运用英语的能力,有人就认为是不学习语言基础知识,把知识与能力对立起来,这种认识显然是不对的。 

③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高低是与他们的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相关的。英语教学一定要注重心理因素和英语文化背景,不仅是影响英语学习的重要因素,也是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人只有对英语文化背景感兴趣才能抱着积极的情感,主动参与,善于配合,乐于进取,把英语学好,才能对英语学习保持一股持之以恒的热情与动力。同时还要指导中小学生选择正确的英语学习的策略。学习方法(包括应试技巧)就是充分运用智慧和智谋,也就是讲究学习策略。现在我们教学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出备课要备学生,提出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实质上就是要讲究英语学习策略,以便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英语教学要充分利用IT技术。 

英语课程标准论文例2

一、美国语文课程标准的建构体系

【评议文章】刘正伟《美国中小学英语国家课程标准建构》,原载于《课程・教材・教法》2015年第3期。

【内容提要】美国1996年研制的《英语语言文学标准》是20世纪80年代标准化运动的结果。其中12条原则旨在规范与指引联邦各州语言文字课程的教学与创造。2010年问世的《共同核心州立标准・英语语言文学标准》则在“为未来大学和就业做好准备”双重目标主导下,对中小学英语语言文学课程内容及教学进行重新建构。它以阅读能力培养为核心,提出通过文学性文本、信息性文本的教学,以及新技术能力学习,造就具有新一代科学技术素养的国家公民。

1996年美国出版了第一份中小学英语语言文学国家课程标准――《英语语言文学标准》(Standards for the English Language Arts)。2000起世界各国开始紧随美国开始研制、颁布国家层面的语文课程标准,并相继与2007年前后着手修订,到了2010年,基于国情再次更新课标。2010年6月美国颁布了英语语言艺术及读写能力的《共同核心州立标准》(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简称《共同标准》),旨在规整各州语文课标。

刘正伟等人从课程标准的理论框架、语文课程的内容构成以及课程标准的实施这三个方面详细地介绍了美国1996年的《英语语言文学标准》。作为第一份中小学英语语言文学国家课程标准,《英语语言文学课程标准》相当于是一副系统的理论框架,从理论上统摄着各州语文课程标准。这一套理论框架包括:第一,对“标准”的定义,即确定学生在课程中“应知道什么”和“怎样做”。第二,对课程标准的三个核心概念的界定,即“文本”“语言”和“阅读”,这三个核心概念不仅构成描述标准的手段和工具,也定义了课程的内容和范围,蕴含了课标研制者们的关于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立场和主张。第三,明确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即要“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机会通过发展语言技能来实现生活目标,获得鼓励和关注,丰富个人知识,作为有知识的公民充分参与到社会生活中”。第四,阐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语言学习模型,在此语言学习模型中,学习者不仅是课程标准设计的出发点和中心,也是语文读写训练与语言学习的中心。在《英语语言文学标准》理论框架中,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内涵有所拓展,也意味着语言能力的定义和内涵也发生重要变化。英语语言能力不仅包括语言表达,还包括技术能力,即“听、说、读、写、看、视觉呈现六大能力”。关于语文课程内容,《英语语言文学标准》提出的12条标准高度概括并阐释了中小学英语语言文学课程内容,是从阅读、写作、探究、文化与交际等方面呈现出美国中小学语言文学教育的目标。美国作为一个高度分权制的国家,各州均有地方课程标准,那国家层面的课程标准应当如何实施呢?关于课程标准的实施,作者认为这份标准没有建构一个具体的内容体系,而是强调标准的功能与价值,为课程的教与学提供了充足的创造空间,并在课程实施中,注重积极引导教师和学生参与创造。

不同于《英语语言文学标准》,《共同标准》在21世纪全球化语境下,重新定位了国家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素质和规格,既延续了《英语语言文学标准》关于课程本质及核心内容的阐释,又对教育目标有了新的阐释,对理论框架中的核心概念、课程内容、英语能力等有了更具体的描述。第一,关于核心概念。《共同标准》将“文本”划分为文学性文本、信息性文本两种,使得信息性文本和文学性文本构成了英语课程与学习的重要内容。第二,关于课程内容的构成,《共同标准》“抛弃了过去K-12年级的一贯制划分方法,而将其划分为K-5和6-12年级两段”,具体内容分为阅读、写作、听说、语言四个板块,媒介与技术教学的要求贯穿于整个标准。同时,《共同标准》中的英语能力不仅涉及了传统阅读能力,还包括了信息筛选及提取能力,这既涵盖了学生文本阅读的全部要求,体现了读写环境下所应具备的能力,又反映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对英语能力的新要求。第三,在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上,《共同标准》不仅增加了信息性文本,还充分吸收要增强文学教育的建议,对不同年级提出了相应的文本阅读参考建议。作者认为,从《共同标准》建议的阅读书目中,不难看出其开放的、跨学科的阅读视野与对文章经典作品的重视,反映出英语文学界回归经典、重建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努力。

基于对美国《英语语言文学标准》和《共同核心州立标准》的引介,刘正伟老师等人认为,从1996年的《英语语言文学标准》到2010年《共同标准》,美国中小学英语语言文学国家课程标准的研制始终瞄准全球化时代社会、国家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根据《英语语言文学标准》到《共同标准》的转变,作者总结出美国中小学英语语言文学课程标准的三个特点:第一,从注重教学过程转向学业成就描述,将重点放在学生发展应该达到的水平上;第二,在社会情境中建构与学习语言,强调在现实的情境中学习语言、完成语言任务,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第三,在多元文化的基础上,以重建文化美国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认同为中心。 可以看出,刘正伟等人较为系统地论述了美国语文课程标准体系。作者首先较为全面地论述了《英语语言文学标准》的体系及特点。接着结合美国教育改革的背景,论述了在21世纪全球化语境下,《共同核心州立标准》是如何对中小学英语语言文学课程内容及教学进行重新建构的。最后,从《共同标准》内容体系建构总结出美国中小学英语国家课程标准的特点。文章始终以在美国国家课程标准建构为立足点,整个探讨的思路非常清晰连贯。文章横向的论述使我们对美国课程标准体系及内容有了立体的认识,而纵向讨论则使我们对美国中小学英语国家课程标准建构的理念及特点有了更清晰的了解,这也是本篇文章的研究价值所在。

二、国外语文课程标准的特点

【评议文章】荣维东《国外母语课程标准对我国语文课程建设的启示》,原载于《语文建设》2015年第11期。

【内容提要】国外母语课程倾向于选择适合现实生活、学习、工作需要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培养负责任的公民作为核心价值理念。英、美、德、澳等国的母语课程具有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和系统的内容标准,对学生需要掌握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策略、听说读写技能有了比较明确系统的规定。国外母语课程以能力为本,重视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从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看,语文核心技能衍生为“听说读写视”五种技能,强化母语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

译介外国语文课程标准,不仅仅是要了解他国母语课程标准的建构特点,也启示我们要从国际视域出发建设我国的语文课程体系。刘正伟老师等人详尽地介绍了美国母语课程标准体系,但没有论及我国课程标准的建构如何从中获得启示,这是一个遗憾之处。本篇,荣维东老师的《国外母语课程标准对我国语文课程建设的启示》就以国外现行母语课程标准为依据,通过梳理国外母语课程理念、内容上的有用信息,从课程理念与目标、课程内容和标准实施等方面谈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特点以及我国未来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的可借鉴之处。

通过考察英、美、德、澳等国的母语课程标准,荣维东老师总结出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四个特点:

其一,价值观教育隐含于课程目标内容之中。以英国、法国、美国的母语课程标准目标为例,国外母语课程倾向于选择适合现实生活、学习、工作需要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培养负责人的公民作为核心价值理念,课程标准关于核心理念和价值观的表述较为简单,大多隐形渗透在课程内容涉及、知识体系建构以及能力指标选择之中。

其二,课程以内容为重,重视核心知识、关于读写技能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等内容指标。英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母语课程一般将母语定位于语言课程,且具有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和系统的内容标准,对学生需要掌握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策略、听说读写技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作者认为,国外母语课程标准在论及课程内容时,大都包括系统完备的知识系统和内容序列,同时也都详细地罗列出学生需要掌握的具体技能和学习策略,重视语文核心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视五种技能)的培养。

其三,以能力为本,除了听说读写能力外,重视培养交际能力、强化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创造能力。国外母语教育具有很强的语言交际意识,以美国《共同标准》为例,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面向实际生活的“交流”所需的基本技能的培养。国外课程标准也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日本把“让学生思考明晰起来”定为国语科教育的第一目标,法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等国的母语课程标准都专门论及了学生的批判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国外母语课程还注重发展个性和创造力,日本、法国、美国等的母语课程标准中都体现了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个性和创新能力的要求。

其四,课程实施注重媒介素养和跨学科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从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看,语文核心技能已衍生为“听说读写视”五种技能,“视”即“媒介视读和能力”,在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美国等国的母语课程标准中都对“媒介素养”教育有所要求。目前,各国也都在强化母语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美国、德国、法国和英国等国的母语课程教学大都贯穿着一条重要的理念,即在多样化的文本情境、创作实践和言语场域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母语的能力。

结合他国母语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荣维东老师总结出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总体特点。在此过程中,荣维东老师也以国外母语课程标准观照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建设,论及我国语文课程建设相应的问题及启示。

其一,价值观的表述。母语教育必然具有向年轻一代传递核心价值观的任务,但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在涉及核心理念和价值观的表述时,往往显得生硬,或是过分强调渲染。荣维东老师提出,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可将核心理念、价值观渗透在课程内容设计、知识体系建构以及能力指标选择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可以结合语言文本内容以实现无声地渗透。

其二,知识与技能的抉择。作者指出,近二三十年来,国外母语课程知识具有从静态知识向动态知识转变的特点,言语应用知识正在成为语文课程知识的主体。相比而言,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却在大规模地“放逐知识、淡化技能”,重视“积累感悟熏陶”,我国语文教育呈现出“去知识”“去技能”的特点。

其三,思维能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语文教育除了需要培养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外,还需要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思维、分析、批判、评鉴、交流能力。荣维东老师指出,我国语文课程缺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批判性能力及个性创造等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教学开展思维训练、批判性读写、培养言语交际能力尚待时日。

其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作者认为,培养适合当今时代和社会需要的语文技能和能力要重视两点:一是在全媒介读写环境下,媒介素养的培养;二是跨学科综合运用能力。目前,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对综合性学习虽有所强调,但如何打破学科藩篱,实现学科间的有效整合,实现语文和其他学科间的资源共享、技能互惠还需要深入探索。

以上论述,荣维东通过具体考察国外的母语课程标准,总结出国外母语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理念、课程内容的特点,并针对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现状,提出我国语文课程建设的具体启示。研究既有实践基础,又有理论依据。

国外的母语课程标准是其他国家教育目标和国家战略的体现,我国要学习借鉴,但不可照抄照搬。作者认为,研制我国语文课程标准,一方面要学习国外在母语课程定位、内容标准研制、课程实施及考试评价等多方面的重要成果;另一方面,引进国外母语课程教育的成果,需要国家层面做规划设计,以研制出专业化、科学化、民族化程度高的内容标准。

三、国际视域下的本土语文课程标准研制

【评议文章】董蓓菲《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的国际视域》,原载于《全球教育展望》2015年第10期。

【内容提要】学理更新、文化自觉、学科协同是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的国际发展趋势。美、英、澳等国课程标准体现国家意志、实现地方自治,多样化、层级化凸显了西方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体系特征。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课程标准破解文化危机、建构文化目标,体现了亚洲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特点。基于学习心理学和科学实证研究建立语文课程标准的纵向层级体系,明确课标的文化传承目标、内容、路径,是国际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给予我们的启迪。

由于教育体制、法律环境和社会现实的差异,各国语文课标的地位大相径庭。日本、法国、俄罗斯等国的语文课标,由政府组织,具统摄地位。而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属于高度分权的教育体制,州级语文课标具有法定地位,国家课标的理论框架与各州标准的具体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相统一。除了地位上的差异,国外语文课程标准在内容上还有哪些差异?从国外语文课程标准的共性与差异中,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如何获得启迪?

董蓓菲从课程理论、文化学和心理学三种视域出发,分析了国外语文课程标准的共性与差异,分析论述了西方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体系特征和亚洲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特点。鉴于文中所列的比较丰富且细致,在此列表如上页。

从上表可以看出,西方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凸显出自己的体系特征,而亚洲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也具有自身特点,但从这种差异之中也能看出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的共同趋势。从课程理论、社会文化学和教育心理学多视角出发,作者认为当前各国课程标准研制有四大国际发展趋势:一是学理依据的自我更新;二是国家、地方课标的错位设计和互补;三是多学科协同努力提升语言素养;四是注重民族文化传承和多元文化意识培养等。

学理更新、文化自觉、学科协同是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的国际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我国如何从顶层设计出发,研制出具有国际视野的本土语文课程标准呢?作者认为有三点重要启示:

其一,语文课标编制的分权意识。一个国家一份课标不具普适性,中国地区间差异大,可建立一个语文课标层级体系,在纵向上划分为全国性的标准、省市一级的标准和少数民族双语地区的标准。

其二,语文课程的文化传播功能。现行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有关文化传承的宏观目标指向明确,但微观践行框架难以应对当下严峻的文化认同危机,且语文课标研制同时面临文化创新的挑战。语文课程标准研制还有待从课程文化目标、内容和实施三个层面进行建设。另外,受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影响,每个国家都面临着多种文化的碰撞和冲突,因此语文课程培植学生多元文化意识也是教育现代化不可缺少的目标内容。

其三,语文学习的科学性。语文学习的心理过程、发展规律是学生视域的课标研制的基石,因此要提升课标架构的合理性和实施的有效性,就要汲取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借鉴西方拼音文字学习心理研究、基于数据进行中小学生汉语文学习的实证研究。

――――――――

英语课程标准论文例3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把英语课程分为九级目标,其中1―2级是小学阶段的目标,4年级学生应完成一级目标,5.6年级学生应完成二级目标。《标准》对实现各级目标具体要能做什么也作了详细的描述。要使小学生的英语学习达到以上目标,英语教师的素质是关键。作为一名未来的小学英语教师,究竟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

一、英语专业知识

扎实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是构成教师向学生“授业” 的基本内容。英语是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对于从事小学英语教学的教师来说,掌握系统的英语专业知识是适应英语教学的保障。英语专业知识一般指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内容,还包括准确而流利的英语语音语调,一定的贴近儿童生活的词汇量,牢固的语法修辞及文体方面的知识以及本国与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社会制度、政治结构、价值观念等领域的文化知识。掌握这些专业知识是小学英语教师首先要具备的专业素养。

系统而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良好的言语技能是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语言素质。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英语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文化修养几方面。良好的言语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等几方面。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听、说、读、写等教学理论与技巧,应该具有如何培养儿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及具备上好新授课、复习课等课型的良好的专业授课技巧等。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具有较为系统和扎实的现代英语语言知识,具备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的技能和综合运用能力。只有达到这样的专业水平,才能全面地掌握教材,才能解答学生提出的与课内外知识有关的问题。学习外语学科的语言知识、基本技能及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加强自己所教语言材料的储备能力对小学英语教师基本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英语课程标准论文例4

【Abstract】This article researches into the high professional institute students’ characters of study in computer English, and developed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pla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ability standard.

【Key words】Computer English;Teaching;High professional institute

1 课程性质与地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其极高的发展速度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快速掌握新技术。新概念、新术语、新资料源源不断从国外引入,直接采用英文术语或缩写语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网络的普及更是带来了大量的英文信息,同时,计算机操作过程中也经常有英文提示及反馈。因此,对计算机从业人员的英语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各层次的高校都把计算机英语作为必修课,而且部分国内、国际计算机认证考试中都出现了计算机英语的试题。

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作为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桥梁和纽带,承担着学生单纯的英语过渡到和专业领域知识紧密的结合起来的作用。主要在短时间内让学生通过掌握一定量的专业词汇,来培养学生阅读并查阅英文专业资料和文献的能力,能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屏幕英文提示信息、英文菜单、英文帮助文件、英文出错提示等,并能正确阅读和理解计算机的软硬件手册、资料和说明书等英文资料。计算机英语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专业英语,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专业英语词汇以及术语,能够提高对常用的英文提示及英文说明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专业英语知识解决常见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本课程为职业能力支撑课,适用的专业为: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2 课程能力标准制定背景与论证情况

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一直以来按传统的学科体系进行授课,没有对学生提出能力上的要求。因此,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现状及高职教育特点,按照“能力本位”的要求制定了本课程的能力标准。该课程能力标准打破传统学科的体系,完全遵循实用、够用的原则,从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出发,按照技能、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内容。该课程能力标准为任课教师确定了本课程教学的质量标准与目标,也为学院的教学督查确定了依据。

本课程能力标准的制定经课程所属专业教研组讨论后,经各本院校专业指导委员会和专家论证并正式批准。

3 能力标准构建思路

本课程能力标准构建,主要根据本课程在实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与作用,参照《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能力本位”课程改革的原则意见》和《关于制定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标准的意见》而制定的。本课程能力标准全面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和先进性,构建具有高职教育特色、适应社会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教学内容。

计算机英语是一门英语能力和专业能力相结合的课程,既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各个领域的相关知识,又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英语词汇量。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一定量的计算机英语词汇和一定程度的专业知识,了解和掌握常用计算机英语的基本表达形式,能在阅读、翻译、实际应用方面达到一定的程度,为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日后在本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对于本课程的能力标准构建基本遵循以下思路:

3.1 将课程内容模块划分为应知目标和应会目标

以原教学大纲为基础,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充实,分成若干个知识模块,要求每个模块都必须明确本模块应掌握的知识要求和应达到的实践应用能力标准,即应知应会目标。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能力要求上,注重对最新、应用最广泛的专业英语术语的收集,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并能够应用所学的专业英语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2 为每一个知识模块制定一个可操作的鉴定标准

由于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每个模块所描述的知识和所构建的能力都是针对计算机领域内某一方面的问题而设立的,因此针对每个模块单独制定了应知应会鉴定标准。

3.3 传统计算机英语授课都是以单纯讲授课文为主,忽略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构建本课程能力标准时将能力本位的思想贯穿始终,添加了计算机英语知识的应用,如BIOS设置、系统英文提示、英文菜单等,将“实用”落到实处。

3.4 课程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素养构成图

图1

4 课程能力标准分布及其权重

将课程按照内容归属划分模块,按照模块化要求来进行细分,共包含有以下6个模块,其中包括应知目标33项,应会目标32项,鉴定标准43项,具体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各模块能力标准数量分布及其权重

5 课程考核与标准

计算机英语是一门英语和计算机相结合的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的专业能力支撑课,它主要是要求学生能够使用计算机专业英语来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英文问题,辅助学生使用英文学习计算机领域最先进的知识。因此,在本课程标准的制订中,将阅读和理解的能力作为重点。对于本课程的考核遵循以下思路:

5.1 考核标准

本课程每个模块的鉴定标准就是课程的考核标准。

5.2 考核形式

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理论考试放在期末考查课时间进行,实践考核放在平时实训课上进行。

5.3 期末成绩评定

本课程为考查课,课程期末成绩由期末测试成绩、实训成绩和学生平时表现分数综合计算后得出,期末测试成绩占60%、实训成绩占20%,平时表现占20%,最后成绩以五级制的形式给出。

【参考文献】

英语课程标准论文例5

一、影响英语课程的几种课程观

综合有关研究和我国英语教学的发展,影响英语课程本质并导致不同形式的语言教学实践的课程观主要有:学术理性、社会经济效率论、学习者中心理论和文化多元主义。下面对这些课程观及其对英语课程的影响逐一加以介绍和分析。

1.学术理性(academic rationalism)

学术理性通常也被称为“古典人文主义”。它强调学科内容的内在价值及其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文化价值观的作用;认为不同学科的内容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目的就是掌握学科内容本身,而不是解决社会问题或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实现其目的有效手段;学校的作用就是为学习者提供了解某种文化传统的主要成就的机会,使学习者通过经典学术成就和基础知识的学习理解上述文化传统,并希望这种学习能促进学生的一般智力如记忆力、分析能力和知识建构能力的发展,以使他们能应付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Clark,1987)。

学术理性的这些观点对许多外语教师来说都很熟悉,因为从19世纪开始外语教学一直建立在这种理论基础上(Stern,1999),并将其看作是外语学习的惟一或主要目的。课程内容强调学科结构,往往将学科内容划分成一个个小的组成部分,然后将其按照语言结构或词汇的复杂性、对学习的重要性、可教性等标准加以组织,并编排到分级的课文中;课文可以是为了说明这些语言知识的用法和意义而编写的,也可以是从名著中选择的。此外,它还强调语言规则和句型的有意识的学习、操练和记忆,主张用演绎的方式学习语法规则。

这种课程最大的缺陷是:忽视课程对学生的意义,忽视语言技能,内容选材往往脱离学习者的生活实际,不太符合学习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2.社会经济效率论(social and economic efficiency)

这种观点强调学习者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强调教育计划在培养国家经济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方面的作用,重视规划、效率和理性。此观点认为通过理性计划,也就是通过分析学习者需要参与的任务,确定每一任务的目标,通过将技能作为具体的教学单元来确定和规划社会、经济和其它需求,人们可以使自身及其环境得到改善。这是一种目的——手段途径。

外语教学应该以技能为基础还是以学术为基础,对这一问题的争论已有较长的一段历史。外语教学中关于古典语言与现代语言、文学与语言、甚至语法与对话各自的优点的讨论,其实质也是关于外语教学应以技能还是学术为基础的讨论。基于社会经济效率论的英语课程强调语言技能,以使学习者用目标语实现其交际需求为主要目的,以表达和理解特定的交际功能或意念、培养交际能力等为课程目标,目标主要采用行为术语加以界定和描述。课程的主要内容通常是功能和意念及表达这些功能和意念的语言形式,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的标准主要是它们对满足学习者的交际需求的有用性、表达这些功能和意念所需要的语言形式的复杂性等。话题或技能也是这类课程的主要内容。

社会经济效率论还强调外语教学中社会经济需要的合理性。随着世界政治、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对我们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以英语为外语的国家都有一种将以学术理性为基础的外语课程向以社会经济效率为基础的外语课程转变的趋势(Richards,2001)。同时,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而世界上大量的知识是以英语呈现的。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大力发展英语教育作为发展国家政治经济的一个重要策略,社会经济效率论对英语教学的影响日益突显。例如,日本在讨论英语课程标准时,认为英语水平低下是日本90年代后期经济低迷的一个原因。“英语现在是一种国际性语言,英语学习是日本美好未来所必要的……日本公民语言能力的残缺会使他们在日益网络化的世界中落后,网络化的世界中,大量信息是用英语书写的”(Kin,1999)。

这种课程的不足是,它代表一种还原主义(reductionist)的观点,以下面这一观点为先决条件:预先确定的技能和目标可以代表学习者的需求。知识被看作是外在于学习者并能被零碎地传递给学习者的东西。弗莱雷(P.Freire)将其描述为一种“储存模式”(banking model),并指出,教育因而变成一种储存行动,在这种行动中学生是容器,教师是储户。这种理论的支持者认为课程首先应关注与学习者的日常生活需要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课程规划应以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为目标。

3.学习者中心理论(learner-centeredness)

这种观点强调学习者个体的需要、兴趣、经验、发展意识、自我反思、批判性思维、学习策略等,强调应使课程适应学习者,而非使学习者适应课程。进步主义教育的鼻祖杜威(J.Dewey)是这种理论的奠基人之一。杜威认为,没有建构就没有知识的增长,所谓“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创造意义、产生知识。所以,学习成果有赖于学习者的主动介入和丰富的教育环境的提供。

这种观点对外语课程设计产生了很大影响。一方面,受其影响,出现了重视学习者及其学习过程的外语课程设计模式,即布林、坎德林(Breen,M.;Candlin,C.)的过程大纲(process syllabus)和珀雷波(Prahbu,N.S.)的程序大纲(procedural syllabus)及任务型教学中采用的任务大纲(task-based syllabus)(Long & Crookes,1992)。这些课程模式强调外语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关注学习者的差异、学习策略和学习者的自我指导性和自主性;强调通过用外语来学外语,而不是通过学外语来达到运用外语的目的;它首先关心的不是预先组织课程内容,而是创造能激发学习者自然语言发展潜力的环境和过程。同时,它更加重视学习者的主体参与。如,过程大纲将学习者视为决策者,并让他们参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中的决策活动;程序大纲和任务大纲则强调课程内容与学习者经验之间的联系,关注和体验学习活动的意义而不是语言形式。这种观点还重视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例如不再将阅读和听的过程看作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期望与作者和讲话者相互作用的过程。

基于学习者中心理论的课程的目标用话题、要完成的任务或要解决的问题等非语言术语界定,课程内容提供的是一系列学习活动、任务或问题,而且内容只经过大致的选择和组织,或者事先只是对部分活动或任务进行组织,组织的标准不是严格的语言学标准,而是内容对交际技能的要求或者是学习者的经验。

这种课程中语言知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于语言氛围、教师素质和学、习者的动机都有较高的要求。

4.文化多元主义(cultural pluralism)

这种观点认为,学校应该使学生为参与多种不同文化做准备,而不仅仅是为参与主流的社会和经济文化做准备。多元文化社会中,如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学生需要发展广泛的文化能力,或者说是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意味着课程应该形成代表不同文化群体观点的多元视角,而不应将一种文化视为优于其他文化。文化多元主义试图纠正种族主义,提高少数民族群体的自尊,帮助儿童欣赏其他文化和宗教的观点(Uhramacher,1993)。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一体化的、进一步加深,文化多元主义对外语教学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许多国家都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外语课程目标之一。如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ACTFL)确定的外语教育计划中就将跨文化能力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并指出跨文化能力有三个维度:了解不同文化、比较不同文化、跨文化探究(Phillips & Terry 1999)。我国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也将文化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在此基础上,许多国家的外语课程中的文化内容比过去更加丰富,由原来对目的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情况的介绍扩展到对这些国家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介绍;由介绍目的语文化到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互动。

上述各种课程观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每一种理论都有一定的合理因素和借鉴价值,过分以某一种为基础都是不利的。如过分强调学习者中心就可能忽视学习内容,而过分以学术理性为基础,认为不考虑与课程相联系的历史、政治和社会情况就能建立起一个普遍正确的课程的想法也是错误的。因此,现实的课程大多是多种观点的有机融合。我国的英语课程也是如此。

二、从课程观的角度看我国英语课程的发展

从我国英语课程的发展历程来看,除了社会重塑主义外,上述课程观都对我国的英语课程产生过影响,只不过不同的历史时期起主要作用的课程观不同。

清朝政府于1862年设立京师同文馆是我国正规学校英语教学的正式开端。从那时起,我国英语课程长期以来主要受学术理性和社会经济效率论的影响。一方面强调英语的知识性,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强调背诵操练,课程内容以语法为主要线索,常常为了说明语言规则编制语言材料,因此,有些口语显得不够真实;另一方面,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强调英语教学对国家发展的作用。课程目标的确定和课程内容的选择偏重社会的需要,而对儿童的需要重视不够,这点在20世纪90年代前尤为明显。近年来,国内一些发达城市开展的双语教学,客观地说,也更多的是出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社会需要而不是儿童的需要。因此,我们可以将它看作是社会经济效率论对我国英语课程产生影响的又一明显例证。

学习者中心论对我国英语课程的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显现,之后逐渐加强。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的教学目标中增加了发展学生兴趣、学习能力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内容。依据此大纲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英语》(Junior English for China,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选材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和兴趣爱好,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地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作为英语课程目标并对这些目标进行了分级。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的教材不仅选材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而且关注学生多元智力的发展,突出了他们的爱好和年龄特点(刘道义,2001)。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新目标英语》(Go for it)涉及了learning how to learn,personalities,personal traits,fun places,feelings以及popular culture,music,football,the history of basketball等话题内容,还增加了任务型活动。这些都有利于吸引学生体验、参与,有利于发展学习策略和学习的自主性。

文化多元主义对我国英语课程的影响也是渐进的和逐渐增强的。改革开放前的英语课程,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为了抵制资本主义的侵蚀,试图将英语与其所承载的文化剥离开来,因此,用英语来表达中国的文化生活,课程反应的是单一文化。

改革开放后,英语国家的文化逐渐受到重视。文化教学的目标也逐渐丰富起来。例如,1993年颁布的《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中提出要“增进对所学语言国家的了解”;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文化意识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与此相对应,英语课程的文化视角开始由单向的目的语文化转向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互动(胡文仲、高一虹,2000)。近年来,英语课程又开始关注除了目的语国家以外的其他国家的文化。不仅重视目的语文化知识的学习,还重视这种学习对理解和认识母语文化、培养对母语文化与目的语国家文化差异的敏感度的作用。

综合以上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英语课程所反映的课程观日趋综合、全面、合理,这表明我们对语言、语言学习本质认识的日趋深入和完善。课程观的有机融合必将成为我国英语课程发展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 钟启泉.“寻求课程文化的再造”.全球教育展望,2003.8

[3] 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4] 刘道义.“英语:新课程引起的教材变革”.课程·教材·教法,2001.9

[5] Auerbach E. R. (1992)"Making meaning,making change: Participatory curriculum development for adult ESL:one step forward or two steps back?",TESOL Quarterly,20(3):411-430

[6] Burnett,J. (1998) Issues in immigrant settlement in Australia, Sydney: National Center for English Teaching and Research

[7] Freire,P. (1972)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New York:Herder and Herder

[8] Kin,K. W. (1999)Mind your language,Straight Time (Singapore), September, 2,22

[9] Long M. H. & Gr,Crookes (1992) "Three Approaches to Task-based Syllabus Design",TESOL Quarterly Vol. 26, No.1, Spring

[10] Phillips J. & R. Terry (1999) Foreign language standards: Linking research,theories,and practices, Lincolnwood:National Textbook Company

英语课程标准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633.41

一、 前言

教育部于2000年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使我国第二阶段的教学大纲更“科学、规范、开放、完整”。2001年秋季又颁布了《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2011年又经过再次修订。《标准》作为英语课程改革的指导和纲领性文件,详尽地阐述和分析了英语课程教学的新理念和新动态。

《标准》除采用国际通用的分级方式,将英语课程目标按照能力水平分为九个级别,还特别强调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且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总之,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因此,听、说、读、写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学习的手段。《标准》把语言技能作为教学目标的重要任务之一,说明当今的教育十分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语言技能与英语课程

随着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我国英语教学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强对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已成为当前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课题。语言技能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听、说、读、写的技术及能力,外语教学的目的即是掌握和运用这四项语言技能进行交际,它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957年斯金纳出版《语言行为》一书,把行为主义推到了极至,他认为语言学习就是通过强化过程获得语言行为,无论是接受活动(听、读),还是表达活动(说、写)都要求对大量的语言差异加以区分掌握。这些语言差异可以通过合适的表现和强化练习教给学生,因此,语言学习是一个刺激-反应的过程,一个重复操练的过程,在我们的英语课程教学当中也深刻反应了这一点。

我国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英语教学把语言技能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是符合现代教学的理念的,而且非常具有教育教学的现实性和深远的意义。

三、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

1956年芝加哥大学教授布鲁姆提出著名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布鲁姆分析了过去40年来一直使用的六级认知层次,以验证教学活动促进了学生高级思维技巧的发展。布卢姆等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学习领域、动作技能学习领域和情感领域三个方面。每一领域由多个亚类别组成,子类间具有层次性。学习过程由下层向高层发展,下层目标是上层目标的支撑。认知学习领域包括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动作技能学习领域包括知识、定势、指导下的反应、机制、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和创新;情感领域包括接受或注意、反应、评价、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在布卢姆的分类理论中,不论是主类还是子类之间都具有连续性、层次性和累积性。布卢姆的分类是一个累积学习的模式,目标由简单到复杂(从下层向高层发展),上层目标的实现只能建立在下层目标的达成上。布卢姆的分类理论注重学科的纵向发展,与皮亚杰的认知结构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图式理论具有实质上的一致性。教学目标的由简单到复杂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习的进行。布鲁姆的这一“教育目标分类法”为我国的新《标准》中语言技能目标的制定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我国《标准》中的语言技能目标分类

基于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继续关注学生语言技能的发展,强调根据高中学生的交际需求和认知发展水平。高中英语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的能力;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高中阶段听、说、读、写的训练应该立足于学生对这几个方面的发展需求。《标准》把语言技能的培养纳入教学目标之中并根据不同阶段的学习者制定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六-九级目标是针对高中阶段的,其重点仍然是听、说、读、写四方面的学习。由于学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和自我规划等元认知能力的提高,会产生比较积极的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所以语言技能目标的分级也越来越系统,要求也在逐步的提高。

对比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和我国普通高中阶段英语语言技能领域目标分类的描述,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属于“行为目标”取向价值的技术理性的产物,其合理性不言而喻。我国《标准》对语言技能领域目标的分级描述则是基于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的“表现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价值取向的“解放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具体体现。我国《标准》中语言技能目标是新时期基础教育外语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广大教师和学生共同不断追求的目标。

五、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在我国《标准》中的具体化

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和我国《标准》语言技能领域的目标描述来看,虽然布鲁姆的分类和我国《标准》无法一一对应,但有异曲同工之处。具体阐述如下:

新课程改革在教育目标当中, 强调“预设性教育目标”和“生成性教育目标”的结合。教育目标的预设使我们在课程实施中不会杂乱无章、毫无目的,但在课程和教学的实施过程中, 多变的教育教学环境导致我们有时不能墨守既定的教育目标, 教学环境和学生的变化要求教师必须运用教育的实践智慧来灵活处理教学中的非预期事件, 形成教学中有“生成性目标”的意识。“生成性目标”和“预设性目标”的结合, 使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更适合学生的充分发展、自主发展、全面发展。

六、《标准》中语言技能目标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该是教学的指导者、促进者,用教法指导学法,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语言技能是英语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占有极为重要地位的组成部分,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的,英语语言技能的养成离不开系统性的教学实践活动以及相关的专项训练。下面具体探讨一下语言技能目标在英语教学中的相关实施策略。

1.听力教学实施策略

听力教学活动的开展是以促进听力理解和技能运用的提高为目标的,并不是在应试教育中针对听力技巧掌握的检测。听力活动是有一定的目的的,在听之前教师应该把听力问题或要完成的任务发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听力练习所要达到的要求。听力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有些不懂的地方,但在理解某句话时,遇到的困难不一定总是与复杂的句子有关。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使用句法策略,要听懂别人的话,就必须知道语法规则,特别是最规范的、用途最广的语法规则。熟练掌握最规则的句型,最常用的组成成分,是特别有益的。

2.口语教学实施策略

口语的教学是通过使学生参与大量的说的活动培养口头交际的能力。在口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逐步实现课堂教学语言英语化,进行情景化教学,最好能将日常交际用语引入到课堂中来,尽量创设一种交际的需求,让学生通过活动获得信息或完成一定任务,活动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具有真正交际的特色,同时也应注意到听说双方角色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创造角色转换的自由氛围。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具体的教学目标采用适当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训练学生进行口语活动时必须让学生相互交谈时有一定的目的,两人之间要有“信息沟”,要求学生使用英语来填补这个信息沟,即口语活动要有明确的目标或终点。这样学生就能够明确自己的方向,不仅锻炼学生的英语思维,还能提高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3.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在阅读教学中,首先,在课文教学之前,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激活学生与所教课文内容相关的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促使学生去思考,而且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其次,在阅读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有效方法,培养学生高效的阅读技能,使其做到快速浏览、猜测词义、整体把握;重点精读、理解分析。

概读、细读以及阅读赏析是提高综合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指导学生概读课文,从篇章的角度理解课文。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并了解课文的主要情节和细节,从而准确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细读课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准确地捕捉信息的能力。阅读赏析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生对课文有了较深的理解之后,引导学生对所学课文进行赏析,挖掘课文的内涵,透视作者的思想情感,引导并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以及主观能动性。

4.写作教学实施策略

英语书面表达能力和口语能力是语言教学的两大目标。英文的写作是英语课程教学的难点,写作教学需要从日常的教学中加以培养,必须得是细水长流。比如每周布置一、两篇小作文,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最终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另外,英语写作和中文写作一样需要清晰的逻辑思维,需要合理的篇章结构。开始可以通过重新组织给定的句子来完成对话或看图编成故事的方法,训练学生写作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向学生提供范文,然后根据写作提示进行模仿写作的方法,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对话改写、课文缩写、书信回复等方式来训练常用的英语习作文体,提高学生的书面交际和表达能力。

七、结语

通过上述几个部分的分析论述,我们可以看到,语言技能目标在新《标准》中占据的重要性,从而发现在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继续加强对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是当前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广大英语教师应当立足自身的教学实际,积极探索、勇于创新、采取各项措施,逐步摸索出一套能够提升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培养策略,从而更好地不断提升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2.

[2]马昭君,论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J],现代阅读,2012(2).

[3]皮连生,蔡维静.超越布鲁姆-试论“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中的学习结果测量与评价[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6).

[4]石佳,提高中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教学策略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报,2010.

英语课程标准论文例7

为了推进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更好地促进学生成才,同时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英语教师必须具备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

一、教师知识结构的含义

知识结构是指从事某种职业的特定知识体系构成情况与结合方式。教师的知识结构,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本保证。教师知识结构是指教师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伴随着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各国专家学者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了大量的系统研究。早在19世纪初,美国教学研究专家舒尔曼教授就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研究,提出了教师的知识结构的框架,其组成成分为:学科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教育环境的知识、教育理念及价值观的知识、学习者和学习特征的知识。我国学者任少健将教师知识结构定义为教师所拥有的各方面知识,及各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不同学者对教师知识结构的定义,可以看出中西方对教师的知识结构研究有着共同的诉求,即寻求教师在教学中所需掌握的基础知识。因此,我们可将教师的知识结构分为一般教学法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和学科内容知识。在新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教师只有掌握了必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才能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演示活动,并更好地为学生进行答疑解惑。在和传统的教师知识结构要求相比较的前提下,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求呈现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小学英语教师只有全面分析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要求,才能更好地推进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

二、新课标对小学英语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更加突出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首先,要求学生从知识本位走向能力倾向,即由只注重语音、语法和词汇的知识掌握转向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其次,从语言学习走向文化意识,由能说、能写的层次上升为语法正确、语用贴切的高度;再次,从机械学习走向快乐学习,从简单要求掌握、记住即可,发展到扎实掌握,并且在愉快的学习中习得;最后,从语言习得走向思维发展,由简单的听说读写练习发展为采取西方的思维方式进行英语学习。新课程标准既对学生提出了新要求,更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挑战。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针对小学英语教师提出了具体要求:教师应具备所任学科的知识,需掌握精湛的听、说、读、写技能及熟练的语法知识;教师要有丰富的语言知识,口语规范,语音标准流畅、清晰自然,能使小学生对学习英语具有持续的兴趣爱好,并在学习中潜移默化接受纯正的英语发音。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教师的教授对象是将英语视为第二语言的小学生。小学英语教师不仅应掌握学科专业知识,还应以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为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明确低龄学段学生心理的特殊性,正确掌握学生心理发展方向,运用恰当、合理的教学手段及符合学生自身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课堂有效地运作,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的目的。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研究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能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教师应适当引申,教授给学生语言学、词汇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能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情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并努力发展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拓宽视野,使学生乐于了解异国文化风俗。通过学习,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小学英语教师要熟悉小学英语教材和新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有独到见解,对课程资源创造性利用,争做创新型教师。根据新课标要求,小学英语教师应不断地扩充教师自身专业知识,摒弃陈旧教学理念,更多地去了解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新内容,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来适应教学改革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

三、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基于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英语教师提出的诸多要求,小学英语教师应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以促进小学英语教师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1)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英语学科,作为一门非母语类的语言学科有其特殊性,教师必须扎实掌握学科专业知识。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英语教师应掌握流利的英语语音语调,贴近儿童生活的词汇量,而且要具有扎实而深厚的英语知识功底,这是成为一名优秀小学英语教师的基础,也是符合小学英语新课标要求的首要条件。教师要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拥有“一桶水”,而这桶活水仅仅靠在高校学习中所获得的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再学习、再深造。小学英语教师要有扎实的英语学科知识、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及语言示范能力。所以,小学英语教师必须要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精通听、说、读、写、词汇、语法、语音、语调、语感等基础知识。此外,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果,这会给处在启蒙阶段的学生以良好的语言示范效果。

(2)丰厚的教育理论知识。一切教育都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指导。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应熟知教育学、小学儿童心理学及现代教育理论等当今流行的教育理论知识,遵循教育规律进行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同时,教师应不断地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掌握现代语言学理论、现代英语教学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系统的儿童教育理论知识,根据新课标来推进教学改革的实施。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师应特别掌握儿童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能迅速与之相结合,理解素质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概念,教学重心向学生转移,采用开放式的教育教学,使学生掌握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系统的教学法知识。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重要思想,将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主要的教学目的。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安排教学步骤,掌握小学英语学习的一般学习规律和基本理论的依据,才能更快地推进小学英语课程改革,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全面提升。小学英语课堂有其本身的特殊性,小学生集中注意力时间短、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小学英语教师要有灵活的教学方法,运用符合小学生生理心理的教育方法进行教学。比如故事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课程与教学法的有机结合,使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真正共同参与活动的平台。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效地避免了教学弊端,充分体现出自主学习及创新精神,使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成功地运作起来,真正体现学生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4)广博的教学技能知识。英语教学技能是英语教师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技能,是指小学英语教师在准备教学过程、授课过程、教学评价期间,为顺利达到教学目标,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及有关学科专业知识、教学工作经验,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一系列行为方式,它是特定的操作流程的技术要领,也是规范化行为的总和。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一名优秀的小学英语教师,需具备小学英语课堂导入能力及板书设计能力、提问技能、答疑解释能力,这样会更快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需求。与此同时,教师具备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因课堂需要而灵活创造台词,并扎实掌握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师的必备知识及表演、绘画、唱歌等能力, 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及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均可体现教师的基本技能。小学英语教师如果掌握以上教学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可使课程内容呈现得更加精彩,更快地推进新课标的发展。

总之,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英语教师提出了诸多要求。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小学英语教师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丰厚的教育理论知识、系统的教学法知识和广博的教学技能知识,才能促使教师自身的素养全面提高,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推进我国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衷克定,申继亮,辛涛.论教师知识结构及其对教师培养的意义

[J].中国教育学刊,1998(3).

[2]孙军秀.新课程对小学英语教师素质的要求[J].湖南第一师范

学院学报,2008(8).

[3]金立畅.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小学英语教师素质框架构建[J].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2).

[4]孙宇.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英语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报,2013(1).

[5]蒋丽萍.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英语教师素质的策略[J].教

育与职业,2006(9).

[6]任少健.新课程标准下英语教师知识结构刍议[J].语数外学习,

英语课程标准论文例8

二、领悟《课程标准》,引领教学方向

我国现行的《课程标准》是应社会发展需求而研制的,主要以认知发展课程观为中心,同时也汲取了经验课程观、社会重建课程观以及学术理性主义课程观的要点(勒妍,何广铿,2007)。新《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任务、基本理念及目标结构等方面都做出了明确指导。另外,新《课程标准》在目的和内容、课程教学、评价等方面也做出了很好的“实施建议”。教师必须领会这种课程理念、原则和内容,在其引领下自主工作,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自觉运用与新课程理念、目标和课程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和学法指导。 新《课程标准》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构建的促进者,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等。不过,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课程改革是渐进式的、非线性的动态过程;新《课程标准》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所以,我们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千万不可持唯《课程标准》是尊的观点,而应根据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创造性地实施自己的教学。

三、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个人的专业能力

目前,高中英语新教材采用功能、结构和话题相结合的编写体系,突出能力培养,教材内容增大,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教育新理论、新方法等层出不穷,知识呈现出横向、跨学科渗透。为适应新课程改革,广大英语教师必须加强业务学习。

众所周知,教学的所有方面几乎都与教师密切相关。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主体,教师的个人专业能力对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国有学者(王蔷、罗少茜、王蕾,1999)认为,英语教师的基本素质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现代教育理论和学科理论;(2)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3)优秀的个性品格;(4)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技巧;(5)扎实的语言基本功;(6)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就笔者的感受而言,英语教师要想达到这六项基本素质的要求,确需加强进一步学习。

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英语教师的学习重点应放在教学技能的发展、认知水平的提高、个人理论知识的构建以及对教学实践的反思这几方面。教师在职业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树立新的目标,迎接新的挑战。其中,新的目标包括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教学反思能力,掌握教学科研方法以及积极投身教学研究,通过确定和实施这些目标实现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孙平华,2007)

四、提高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在注重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时代召唤我们中学教师应走一条可持续性发展之路,即在自己的整个专业生涯中,不断提高自我发展意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稳步提高自我素质,逐步实现“教师教育者研究者专家型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邓晓芳,2007)

(一) 创设有利于自身专业发展的学习研究条件

1.中学英语教师应积极争取外出到高校培训和进修,以及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名师和专家报告会等机会,从而能够接触、了解并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理论素养、课程意识、改革创新与发展意识、教学方式和科研方法等,从而激发自己走近学术前沿,寻找创造发展的新起点。

2.积极参与校内听课、说课、评课等活动。在与其他教师交流信息、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的过程中,不仅能提升自身的英语教学水平和英语创新教学的实践能力,而且可为自身的教学教研创设情景空间。

(二)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突破英语教学教研

我们英语教师经常需要书写一些材料,如教学计划(教案)、教学日志、课堂报告、科研课题申请报告、学术论文、课题结题研究报告、学术报告等等。通过笔者多年的了解,英语教师要想顺利完成这些教研活动,就必须了解并掌握各种文体文章的写作特点和写作技巧。

(三)立足于自主教育教学研究

自主教育教学研究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1.提高自主科研意识

据笔者了解,很多英语教师对教学科研持一种惧怕心理,感觉教学科研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实际上,每位英语教师只要提高自主科研意识,都可以进行英语教学研究,并且都能够成功。

2.立足于自主研究

我们一定要清醒地意识到:英语教师科研的目的应该是针对我们自身英语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用比较科学和规范的科研方法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对问题解决的结果进行客观的描述、合理的诠释和较科学的论证。因此,英语教学研究要立足于教师自己的课堂,立足于教师的自主研究。(章兼中,2008)

(四)充分利用学校、教研组

学校、教研组是教师从事教学教研的基地。教师进行教学教研活动要依靠学校和教研组组成共同体互相发展,发挥集体力量的优势。

(五)积极撰写教研论文

英语课程标准论文例9

2小学英语“新课标”综述

2.1小学英语“新课标”的定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是教育部最新一次颁布的对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具有指导意义的标准性文件,在英语教学领域人们习惯上将它称作“新课标”。虽然该标准是针对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整体性标准,但从教育阶段分类来看,“新课标”涵盖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部分,对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等作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因此本文中“新课标”的操作性定义指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阶段英语课程标准即《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小学部分,统称为小学英语“新课标”。

2.2小学英语“新课标”的课程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也是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英语课程目标分九个级别对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综合能力作出要求。其中对应小学部分的总体目标是一、二级目标,一级对应小学3、4年级段,二级对应小学5、6年级段,二级目标高于且涵盖一级目标。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在涉及到小学英语一、二级方面的论述时,都将以小学阶段的最高级别即二级为主要论述对象。下面是小学阶段二级总体目标的具体要求:对英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能用简单的英语互致问候,交换有关个人、家庭和朋友的简单信息。能根据所学内容表演小对话或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简单的句子。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请教。乐于了解异国文化、习俗j。

3小学英语“新课标”对小学英语教师的新要求

课程目标和内容目标既是对学生的新要求,更是对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师素质提出的新挑战。为了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和内容目标的具体要求,“新课标”对教师的教学实施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学方式上要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手段上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教学呈现上要遵循课时安排的高频率原则,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小学英语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及英语课程的要求。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较为系统的现代语言知识、外语习得理论知识、外语教学法知识和教育科研能力等素养是小学英语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因此我们认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及语言基本功,具备较高的听、说、读、写教学技能,口语要自然流利,语音语调标准、正确;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了解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具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的教学能力;应懂得现代英语教学理论、现代语言学习理论,具备广博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并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及风土人情。同时,一名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还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及高尚的职业道德;具有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积极的人际关系意识;具有不断更新知识的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可见“新课标”对小学英语教师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学科专业水平上,更多的是对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要求。

4小学英语“新课标”对英语师范教育的启示

依据上文对“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目标的分析,我们认为“新课标”不仅是英语教学的新标准,更是对英语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同时它也为英语师范教育提供了新的启示。师范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通俗说法,通常指培养师资力量的学校教育,英语师范教育即指培养英语教师的学校教育。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教育是教育链条上极其重要的初始环节。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论述小学英语“新课标”对英语师范教育的重要启示。

4.1对英语师范教育办学层次的启示

现行的《教师法》及教师任职资格条例对我国小学教师的学历要求是中师。“新课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总体目标,这对教师专业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传统的普通师范教育在英语教师的学科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了2010年前后具备条件的地区力争使小学专任教师的学历提升到专科层次的目标。据教育部官方网站报道,截止2008年全国小学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达到99.27%,其中专科及以上学历比例达到70.9%IS]。从这组数据来看,全国小学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虽然很高,但仍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教师不具备专科及以上学历。尽管对小学英语教师的学历情况的数据不详,但从对以上统计数据的分析可见一斑。我国师范教育结构将逐渐向高层次发展,逐步取消中师层次,加大专科层次特别是本科层次比例,这是未来我国师范教育层次结构变革的总体走势。由此可见,小学英语师范教育应以此次英语课程改革及小学英语“新课标”的实施为契机,实时地提高办学层次。以培养小学英语教师为主的专科教育应加以普及,有条件的高职高专院校应加快英语师范教育本科专业的建设,力争在英语师范教育的办学层次上满足“新课标”对小学英语教师的需求。

4.2对英语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启示

此次实施的小学英语“新课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立足于我国目前外语教学发展的现状与需求,吸收了世界外语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体现了外语教育发展的新特征”。“新课标”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对英语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语言教学要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既面向全体学生,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学生增强实践能力、磨砺意志品质、开发思维能力并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这必然对小学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凡是开设小学英语教育专业的院校应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目标及要求重新制定或及时修订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新时期小学英语教育对人才的需求。

4.3对从事英语师范教育的教师的启示

英语课程标准论文例10

二、《义教标准》修订的原则与基础

英语课程标准的修订原则是坚持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基本保持《实验标准》的结构框架和目标体系,并在吸收各种观点和意见、总结十年来课改所取得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义教标准》突出课程价值,强调能力培养;根据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适当调整要求,促进均衡发展;同时增加课堂教学实例和评价案例,加强教学指导,使《义教标准》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义教标准》的理论基础仍是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社会建构主义的认知心理学理论是建立在皮亚杰(Piaget)[6 ]对传统的信息加工理论的批判基础之上的,但皮亚杰更关心人的智力的动态发展,强调个人经验和个人发展,而忽视了他人与社会的作用,因此也有其局限性[7 ]。前苏联心理学家和社会建构主义者维果斯基(Vygotsky)[8 ]创立“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儿童通过模仿他人,如父母、老师、同伴等,能逐渐形成做某些事情的能力。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概念现在已经得到了拓展、修订并形成新的概念,用于研究与教育相关的儿童心理发展。它被看作是一个脚手架,一个用于完成某一活动、具有许多“支撑点”的框架[9 ]。费厄斯坦(Feuerstein)[10 ]的中介理论(Mediated Learning Experience)进一步丰富了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中介理论将教师看作是中介者。当教师作为中介者,其目的是赋予学生自,其作用是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和梯子,目的是使学生成为独立和自主的学习者。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作为课程标准的基础,为教学提供了五个方面的启示。(1)英语课程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取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即承担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2)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如动机、兴趣和态度等影响和制约学习过程和结果;(3)有意义的学习存在于某一具体的环境之中,是在与他人互动中实现的;(4)教师应当努力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机会,创造有利于建构个人意义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并在学生学习中充当中介者的角色;(5)教师要按照先进的设计理念,选择或创造性地设计课程教学,确保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三、《义教标准》的新变化

1.明确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英语课程性质

《义教标准》将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性质界定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即要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又要磨砺意志,发展思维,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验,发展个性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确实,语言不只是交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语言能活跃人的思维,使人变得更聪明、更有智慧。如果只把外语看作工具或手段,忽视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到头来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11 ]。因此,学习《义教标准》,理解英语课程性质,树立正确的语言教学观,是十分必要的。

2.基本理念更加客观、全面和具体

《义教标准》基本理念部分的修订突出了英语学科特点,即强调了英语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以及语言学习的渐进性与持续性特点,有利于促进学生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质的提高,避免了理念描述中的片面性和狭隘性。《实验标准》中提出的“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的基本理念,符合语言学习的特点,也符合现代教育理论,但因为这一提法排除了其他有效的教学途径,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义教标准》改为“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更符合实际、更容易被一线老师接受。

3.课程设计思路强调“三维目标”

在《义教标准》的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和先进的外语课程理念为指导,综合考虑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现状,从义务教育阶段起,建立一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系统而持续渐进的英语课程体系。“使英语课程既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注重优化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较强的文化意识,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由此可以看出,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以“三维目标”为基础,进一步强化了英语课程性质。

4.课程目标与分级标准更切合我国实际

《义教标准》按照总目标与分目标进行表述,总目标保留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描述。此外,还从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意识的发展等方面进一步强调课程目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紧密结合的特征。对分目标中一至五级目标描述进行了文字修改,使表述更准确,使各级别之间的差异更清楚。

分级标准充分考虑了各地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调整。在语言技能的要求上,有的标准适当降低难度,如:一级语言技能的“听做”要求中,让学生能“根据指令做手工”的要求改为“做动作”,因为现实中要求学生‘根据指令做手工’不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有的标准修改文字以更好地体现表述的准确性。如《实验标准》一级语言技能的“玩演”要求“能表演英文歌曲及简单的童话剧,如《小红帽》等”改为“能做简单的角色表演”。有的个别目标要求略有提高,如在一级语言技能的“读写”要求中,增加“能模仿范例写词句”的要求。在语言知识的分级标准中,调整和修改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对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指导性。如将《实验标准》二级目标中对“语音”的要求从“知道字母名称的读音”改为“正确读出26个英文字母”,从强调语音知识转为强调语音能力。在情感态度的要求上也进行了调整和修改,如在二级“情感态度”的标准描述中,增加“遇到困难时能大胆求助”。在二级“基本策略”的目标描述中,增加“在课堂交流中,注意倾听,积极思考”。在文化意识的二级标准中增加“在学习和日常交际中,能初步注意到中外文化异同”;在五级“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改为“关注中外文化异同,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五级标准的其他修订主要是提高文字表述的准确性。

5.教学实例和评价案例更加丰富

《义教标准》增加了大量的、经过升华的、来自一线的、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例和评价案例,使标准既能在教学理念、教育理念、教学原则、教学与评价设计上引领一线教师,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教学实例对教学环节和步骤都做了比较详细的描述,以加强课堂教学的指导。例如,教学实例的基本框架是由四个部分组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这一框架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区别开来,使课堂教学目标更突出;二是强调了课堂教学活动,使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得以体现。

四、实现跨越发展的若干要求

《义教标准》对教学建议和评价进行了逐条文字修订和整合,突出体现英语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性质,特别是在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中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加明确和具体的要求,突出了对小学和初中不同阶段教学和评价的指导。义务教育阶段要实现英语教育跨越发展,要求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正确理解《义教标准》的修订内容

《义教标准》与《实验标准》相比,在许多方面都进行了修订,教师应当知道并理解修订的内容。如怎样理解《义教标准》对《实验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修订。从十年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实践看,英语教师对任务型教学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并在教学中尝试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但也有许多教师对任务型教学是否适合我国语言教学环境、学校和教师是否具备进行任务型教学所需的条件、是否符合我国语言教与学的规律存在困惑[3]。提倡“任务型教学”是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和“应试教学”的挑战,也符合最新教学理念,但如果不顾国情,一刀切地要求教师去摸索和躬行任务型教学,忽视其它有效的教学途径,只能浪费有限的教学时间,增加学生的负担[4 ]。因此,本次修订的小标题改为“注重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倡导采用多种途径开展教学,要求“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如此表述,《义教标准》既保证了与实验稿在理念上的一致性,又鼓励教师在尝试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的同时,根据需要采用其他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2.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要实现几个转变

要实现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教学的跨越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对《义教标准》的理解、教师的素质和实施英语课程的能力,是决定教师尽快走进课程标准的关键。因此,新一轮的课程标准学习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个转变:(1)由以双基训练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变。《义教标准》确定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课程性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课程目标意识,从“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即要以“三维目标”作为课程目标,避免过于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模仿的应试教学。(2)由以统一规格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教师要以人本主义思想、多元智能理论等为指导,承认学生的差异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3)树立主体意识,向“以学论教”转变。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站在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课程学习目标;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4)在教学活动中,要由只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英语课程标准的价值追求始终是把培养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良好的价值观作为课程的目标,因此教师要有发展意识,重视英语教育中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各种创新能力,如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5)要树立情感意识,师生关系向平等融洽转变。情感因素属于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心里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以及学生的道德品质。非智力因素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又能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学生良好情感的基础。(6)要创新教学,由公式化和模式化教学向个性化教学转变。《义教标准》鼓励教师通过采用各种教学途径和方法创设接近生活的各种语境,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教学。如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环境,采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等。(7)提高评价意识,由单一评价形式向多元评价转变。《义教标准》要求英语课程的评价要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评价目标的多维化。”确立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学习档案袋评价、平时测验、问卷调查、访谈、口试、笔试等等多种评价方式,实现评价目标的多维化,促进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3.教师要面对来自自身的挑战

要有效实施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要走专业化道路,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学科专业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5 ]。《义教标准》提出,教师要更新学科专业知识,提高语言素质,并对“学科专业知识”进行了定义。学科专业知识包括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用英语实施课堂教学、阅读专业文献、参加学术交流;以及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从目前情况看,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还很欠缺,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师个人的文化修养和语言运用能力是教师面对的一个巨大挑战。此外,《义教标准》提出教师要不断积累学科教学知识,不断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学科教学知识包括教师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教学理论和教学法知识,现代教育技术知识,以及在教学中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包括确定有效而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设计围绕教学目标的合理、连贯的教学步骤,采用恰当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义教标准》还提出,教师要开展教学反思,促进专业可持续发展。可见,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美国心里学家波斯纳说,经验加反思等于教师专业发展,“反思帮助教师把经验和理论联结起来,从而更加有效地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没有反思,教学将只建立在冲动、直觉或常规之上”。因此,有效实施课程标准,提高教学质量,反思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当然,教师还面临其他的挑战,如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面临大班教学、学生学习能力差异、教材适应度等一些现实困难和问题。对此,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有毅力,勇于面对困难和问题,不断探索、不断进取,才能战胜这些困难和问题。

五、结语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实施是基础英语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与《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在设计理念方面基本一致,但在表述方面有很大突破,例如对课程性质的提炼,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的修订;在课程目标和分级标准的内容修订方面,考虑到我国的具体情况,做了合理的调整;在附录中,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实例和评价案例,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教学过程是一个包含多种复杂因素的过程,是教师的素质、学生、教学环境等多种因素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关键:教师的教学理念、专业知识、教学能力、教学经验等是成功实施英语课程标准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王芳:《聚焦英语课程标准实现跨越发展》,《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第41-44页。

[3]郭娜:《浅谈我国英语课程标准的两大问题》,《科教文汇》,2010年第2期,第108-110页。

[4]何旭良:《实施困难面面观》,《琼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第47-49页。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2页。

[6]Piaget,J.The Principles of Genetic Epistemology:New York: Basic,1972.

[7]成晓光:《对我国英语课程标准的思考》,《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第5期,第23-25页。

[8]Vygotsky,L.S:Thought and Language,Cambridge,Mass.:MIT Press,196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