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舞蹈鉴赏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0 16:26:14

舞蹈鉴赏论文

舞蹈鉴赏论文例1

一、舞蹈鉴赏

舞蹈鉴赏是人们在观看舞蹈时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是观众通过舞蹈作品中所塑造出的舞蹈形象,具体地认识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体会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欣赏其美的动态、韵律和表情,进而潜移默化地接受感染、提高认识和受到教育的过程

中国古代有关舞蹈欣赏的论述,多半是和舞蹈创作与表演的论述融合在一起,散见于中国的乐论、文论和诗文笔记中。如傅毅的《舞赋》、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等。这些作品不仅提高了群众的舞蹈欣赏水平,也大大推动了舞蹈的流传和发展。

舞蹈是一种动态的人体形象流动于一定空间与时间中的舞台艺术。它的美蕴藏在一系列的动作、韵律、表情、构图、音乐、舞美、服装的整体效果中。舞蹈鉴赏仅仅是以人体动作为对象的瞬间感受的生活经历与艺术经验的感召和凝聚。

构成舞蹈鉴赏活动,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鉴赏主体(作为鉴赏舞蹈艺术作品的人);鉴赏客体(被鉴赏的舞蹈艺术作品)和鉴赏中介(舞蹈审美实践)。鉴赏主体与鉴赏客体通过舞蹈审美实践后,两者相互作用,就构成舞蹈鉴赏活动。对于那些谙熟舞蹈艺术的鉴赏者来说,鉴赏舞蹈表演是一种视听觉的高级艺术享受。在鉴赏过程中,舞蹈作品积极影响着鉴赏主体,唤起鉴赏者的情感活动;鉴赏者又要根据自己的艺术修养和生活经验与之相结合,并尽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即鉴赏者的介入,努力领会和揭示鉴赏舞蹈艺术作品的形式美与思想意蕴,并通过想象和联想去丰富和补充舞蹈作品的形象,使其更完整生动和鲜明,从而使鉴赏成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二、舞蹈鉴赏过程

舞蹈是一种综合性表演艺术。舞蹈欣赏也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复杂的精神活动过程。需要通过感受、理解、联想、想象等积极的心理活动和分析、综合的形象思维,才能达到对舞蹈作品的具体把握,进而完成一次比较完满的舞蹈审美过程。

舞蹈鉴赏的过程也始终离不开舞蹈形象思维。作者首先从生活感受开始,获得题材,形成主题,再运用舞蹈手段,塑造出舞蹈形象;而观众却首先从对舞蹈形象的感知开始,产生感情反应,进而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和主题思想。

鉴赏舞蹈大致要经历三个心理过程即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对舞蹈作品动态人体形象的感觉;第二层是由舞蹈作品流动的动态人体形象的感觉所引起的体验、联想而进入想象;第三层是通过对流动人体形象的想象、内蕴的探究而得到领悟。这一层可以说是鉴赏者审美过程中的最高层次了。一个舞蹈作品经过审美体验,呈现出丰厚的内涵,成为一段柔情、一片风光、一个梦境。

在舞蹈鉴赏过程中,想象力的作用极为重要。欣赏者通过感觉、想象、体验、理解把舞蹈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再创造”为自己头脑中的艺术形象,并通过“再创造”对艺术所反映的生活进行“再评价”。正是在这种“再创造”的精神活动中,欣赏者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和体验艺术形象,并且发现或挖掘出艺术形象的内在美和形式美,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并感到由衷的喜悦,在娱乐中接受教益。

舞蹈欣赏不仅仅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过程,而且也反作用于创作者。通过作者和观众之间的这种往复关系,才体现出舞蹈欣赏的全部意义。

三、舞蹈鉴赏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有重要的作用

舞蹈欣赏,是人们观赏舞蹈演出时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对舞蹈作品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整个过程。因此,它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认识活动,而是一种特殊的对舞蹈作品的认识活动。舞蹈欣赏,就是观众通过舞蹈作品中所塑造出的舞蹈形象,具体地认识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及舞蹈作者对这种生活现象的审美评价。观众在欣赏舞蹈作品的过程中往往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激发起记忆中有关的印象、经验,以及一系列的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活动,来丰富和补充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形象,使其更加完整、生动和鲜明。从而能在观赏舞蹈作品的过程中体会到更加宽广的生活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含义。

大学生进行舞蹈欣赏这种舞蹈的审美活动,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也就是说要具有一定的舞蹈知识、舞蹈欣赏水平和认识能力,舞蹈欣赏活动才能正常和顺利的进行。我们了解舞蹈艺术的特性、舞蹈和其他艺术的关系、舞蹈形象构成的各种因素,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现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从舞蹈作品诉诸于欣赏者的感觉特点来看,它是一种综合了听觉(时间性)和视觉(空间性)的表演艺术。

欣赏者通过对多方面舞蹈美的反复品味,会不断积累审美经验,增强对舞蹈美的欣赏能力。对舞蹈传达美的方式和技巧认识得愈深,理解力愈强,就愈能接受美的信息并不断强化审美感受,深化自美体验,内化和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进而升华成对美好人生境界的自觉追求,逐渐养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开朗、大方、文明、健康的操行仪态,健康、健美的体魄和自由、和谐、完整的人格。

舞蹈鉴赏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0053-02

在现代社会中,舞蹈充满了我们的生活--自幼的普通舞蹈教育,成人频繁的舞蹈活动,特别是电视机、影碟机、互联网这类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使得广大群众足不出户,即可倾听美妙音乐,一览各种舞蹈的风采。面对电视中种类繁多、异彩纷呈的舞蹈,或剧场里演出的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舞蹈,如果不懂得如何去鉴赏,也就不能进入美丽舞蹈的情感世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但是人们是欣赏舞蹈的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不断地学习探索才能逐渐形成。

舞蹈课对于幼师来说十分重要,是幼师学习中的一门较为重要的学科。在中专学习幼师专业的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他们在上学之前没有接受过较为规范的舞蹈训练,这就使得他们在学习舞蹈时的效率受到很大影响。对于刚刚接触舞蹈这门学科的学生来说,要想学好存在很大的难度,而且舞蹈的表演性很强。对于他们来说,要想把握好每个舞蹈动作的要领,还要将这些动作进行组合,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舞蹈视频,让学生领略舞蹈的魅力,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舞蹈中蕴含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然后再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简单到复杂,逐渐深入。通过这样的方式,还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舞蹈知识,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让学生通过舞蹈视频进行舞蹈鉴赏,对于学生舞蹈的学习是十分有效的,也是大多数学生所喜爱的。

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学模式单一,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教"展开的,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总是教师单方面进行讲解,是课堂上的主人,而学生只能被动地跟随教师的节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活动变成了教师单方面的传授,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生在课堂中缺乏自主性,不能独立进行思考和练习,这就导致学生养成了被动接受的习惯,不愿意主动进行学习。而传统的舞蹈鉴赏课中,教师只是让学生观看舞蹈视频,然后为学生讲解其中的表演方式,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鉴赏课也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那么要想提高舞蹈课的效率,教师就应该让学生多动、多想、多说,让他们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样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好地培养学生对舞蹈的鉴赏能力。

对舞蹈的片段进行观看是鉴赏的基础,所以在鉴赏课中,教师要让学生用心观看,体会舞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演员在舞蹈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情感的抒发。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无法用语言将我们的感情很好地表达出来时,我们就会使用一些肢体上的动作,使我们的感情能够表达得更加准确。所以舞蹈是舞者通过优美的肢体动作,将自己的思想融合在动作中,给观看者视觉上的刺激。所以学生在鉴赏舞蹈时,要用心去感受。

虽然对于舞蹈来说,主要是从视觉上给观看者以刺激,但是它同时还能从听觉上给观看者以享受,因为舞蹈与音乐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适当的音乐,舞者在表演时才会更加富有激情,让舞者更能将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也让音乐中的情感更易让观众接受。视听艺术比单一的视觉的艺术包含更多的信息。在让学生对舞蹈视频进行鉴赏时,让学生感受音乐是关键环节。所谓感受音乐,首先让学生感受乐曲的节奏,让学生根据音乐感受舞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也就是让学生跟随乐章的变幻,感受舞者的动作、表情所要表达的意象,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对于乐曲来说,不同的处理方式所表达出的意境也就不尽相同。对于舞蹈来说,要想塑造良好的艺术形象,更好地表现出舞蹈的主体,那么就需要音乐的配合,才能将这种意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良好的音乐,可以让更好地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舞蹈有更好的理解。在舞蹈表演中,音乐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一段适当的音乐可以让舞蹈变得更加精彩。所以,在让学生鉴赏舞蹈时,一定要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舞蹈,充分感受舞蹈的魅力。

舞蹈鉴赏是视听艺术,视听艺术是比较强调人们操作活动的。在舞蹈教学中,教师不能只靠语言就让学生体会到舞蹈作品的实质,"动"帮助学生以理论指导实践,再从实践去归纳总结理论。这样既有明确的理论知识又加强了动手、动身的能力。从实践中去总结、归纳可以让学生的理论知识更有依据,更容易理解。这样,学生通过实际的联系体会,能更加清楚地体会到舞蹈的无穷魅力,对舞蹈创作过程的艰辛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乐趣感受更深。

所谓“想”,就是让学生对舞蹈作品鉴赏的过程中,要对其中的一些技巧、表达的情感等展开丰富的联想。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舞蹈的理解更加直观生动,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用语言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舞蹈是肢体语言的良好体现,由于其所具有的特殊性,所以在表演时必须采用虚拟以及夸张的手法。

那么“说”,就是让学生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对舞蹈作品的理解。既可以让学生单独表述,也可以让多个学生一起讨论,形式多样,才能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兴趣。这样可以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课堂的氛围更加轻松。同时还能让学生从更加理性的角度对舞蹈进行评价,在增强学生鉴赏力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舞蹈鉴赏论文例3

一、舞蹈鉴赏是一种多维审美心理活动

(一)舞蹈鉴赏以审美享受为根本标志舞蹈鉴赏与一切艺术鉴赏活动一样,以审美享受为根本标志。审美享受主要通过“共鸣”、“净化”、“领悟”等鉴赏心理来实现。“共鸣”实际上是鉴赏者与舞者在情感、趣味、理想高度上的共振与沟通,是心灵与心灵、情感与情感、思想与思想高度和谐共振所产生的一种审美情境。强烈的共鸣往往使鉴赏者达到如醉如痴的状态。“净化”,是指鉴赏者的情感在共鸣中得到调节、慰籍、疏导和升华。“领悟”,是鉴赏者在共鸣、净化的基础上主动追索作品深层意蕴的结果,它是一种生命智慧的飞跃。在舞蹈鉴赏中,对舞蹈“意境”的领悟,是舞蹈鉴赏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舞蹈鉴赏以审美享受为根本标志,这是其最重要的本质属性。人们往往把艺术鉴赏看做人生的一大乐事,有些悲剧作品,明知看了要伤心落泪,但还是忍不住要看,这是由于悲剧往往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能使人得到崇高美的享受,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由张继刚执导的中国当代大型民族舞剧《一把酸枣》,将凄美的爱情故事,融于地域的风韵、石墙的森严、古道口的荒凉、大院的奢华、酸枣林的浪漫之中;“盘鼓舞”愤懑的呐喊,“大漠相拥”的哈姆雷特式的悲剧绝唱,让观众肝肠百转,魂魄震撼。如果我们在观赏舞蹈作品时,不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就不能算作舞蹈鉴赏。

(二)舞蹈鉴赏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方式舞蹈艺术最基本的特征是形象性。我们观赏舞蹈作品时,都有过这样的审美感受,到动情之处,或者怦然心动,或者潸然泪下。当你欣赏芭蕾舞《天鹅湖》时,可能瞬间感到物我合一,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便是艺术审美的心理机制“联想”与“想象”在起作用。在舞蹈鉴赏中,联想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形象之间的联系,实现形象之间的流动、过度与跳跃;二是建立形象与生活的关系,通过联想调动我们有关生活、情感、思想的积累,从而更深切的感受舞蹈艺术形象。例如《小溪、江河、大海》是一个充分发挥舞蹈艺术情感表现性的优秀抒情舞蹈作品。由舞蹈中连绵、流畅的“圆场步”联想到到涓涓细流的“小溪”;由徐徐而颤的手臂联想到“江河”的波涛;由漫卷飞舞的纱裙联想到“大海”源流,完整的形成了从潺潺小溪汇聚成涓涓江河,而后形成滔滔大海的完整的流动的祖国美好山河的“意象”。

而想象是引领观赏者真正走进舞蹈艺术世界的形象思维方式。如舞蹈作品《五彩云霞》,在天籁般的音乐声中,舞者半脚尖碎步慢移,轻轻漂浮的披风曼妙舞动,把观众带入了想象的境域:在袅袅烟雾和变幻的灯光中,舞者的肢体与披风合成同一意象。

(三)舞蹈鉴赏以情感体验为认知目的情感体验是舞蹈鉴赏中最活跃的因素,舞蹈鉴赏始终伴随着情感体验,这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所决定的。首先,就舞蹈作品来说,艺术形象与审美情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舞蹈作品,不仅渗透了编导和舞者的情感,其塑造的形象也有着自己的情感世界;第二,鉴赏者在鉴赏时,不仅要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情感,而且要对这些情感作出反应;第三,鉴赏者对作品所作出的判断与评价渗透他的主观态度与体验,表现出情感化的审美评价;第四,在鉴赏中,情感是推动各种心理因素和谐运动的重要因素,它可以引发审美注意和期待,强化审美知觉。

二、舞蹈鉴赏是舞蹈艺术创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舞蹈鉴赏是实现作品价值与功能的“桥梁”舞蹈的价值与功能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认识、教育、审美和娱乐。但这些价值和功能都是潜在的,只有通过鉴赏才能转变为现实。比如《千手观音》这么美的舞蹈,如果大众不是通过央视春节晚会鉴赏到它,那么它即使具有再高的审美价值也是形同虚设,毫无意义。舞蹈鉴赏就是在舞蹈作品与观众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使二者的沟通成为可能。当观众被放射状的“千手观音”造型所感动、所震撼时,光芒四射的艺术的“太阳”,也真正让人心燃烧,舞蹈作品的价值和功能才成为现实。

(二)舞蹈鉴赏是推动舞蹈创作的动力舞蹈编导在创作舞蹈作品时事实上自觉不自觉地考虑到了鉴赏者的需要、爱好和兴趣。当一个舞蹈作品与观众见面后,观众的评价会影响到创作。仍以《千手观音》为例。2005年《千手观音》在海外得到追捧,世界友人热情的掌声激发了张继刚的创作热情,继续精练,登上春节晚会的舞台;全国观众的热情评价与支持激励编导沿着这一方向继续完善自己的创作,重新编排的新版《千手观音》出现在“鸟巢”时,原来的21名演员扩展为126名演员,从六个角度向观众展示。不仅消除了视觉盲点,还以立体式造型阐述人类圣火。掀起了第三潮《千手观音》热。假若观众的反应是冷淡的、否定的,那么编导就会及时审视和调整自己的创作。

(三)舞蹈鉴赏是艺术批评的基础从文艺消费的角度来看,舞蹈作品一经推上舞台,它就是“艺术商品”;而从精神方面考察,这是“艺术接受”———主要体现为鉴赏与批评。舞蹈艺术批评,是指艺术批评家在舞蹈艺术欣赏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批评方法,从一定的立场、观点出发,对舞蹈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进行理论分析和价值判断,挖掘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意蕴,或寻找作品与历史、文化、社会之间的关系,并在这种关系中来分析,阐释艺术作品或艺术现象的社会意义与美学价值。艺术批评的主要任务是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同时也包括对于各种艺术现象(如思潮、流派)的考察和探讨。一方面,艺术批评必须以一定的艺术理论作指导,利用艺术史研究提供的成果;另一方面,艺术批评总是通过分析新作品,评论新作家,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的研究成果,使艺术理论和艺术史从现实的艺术实践中不断获取新的资料和新的素材。艺术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真正的艺术魅力,常常不是一下子就能领悟和把握到的,这就需要艺术批评来发现和评介优秀的作品,指导和帮助广大群众进行艺术鉴赏。

三、舞蹈鉴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必须”

(一)舞蹈鉴赏与审美需求

在文化价值系统中,精神文化决定着一个人的宇宙观、生命观和基本的生活态度,因此,精神文化是文化价值系统中的核心价值。艺术文化与哲学文化、宗教文化三者因为满足人类的精神需要属于人类文化价值系统中最重要的层次。作为人类情感的载体,从发生学意义上来看,舞蹈艺术文化是超越于具体宗教、哲学理念和范畴的本源性和本体性存在,而成为一自为自在的实体,具有永恒的价值。

(二)舞蹈鉴赏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一个美学命题,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美学原理。从根本的意义上讲,舞蹈鉴赏与其它艺术鉴赏一样也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鉴赏者在审美再创造活动中,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将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到艺术作品之中,从而获得强烈的美感。

舞蹈鉴赏论文例4

现如今,舞蹈艺术鉴赏教育已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舞蹈艺术鉴赏不再是各校“装点门面”的可有无的课程,它将会不断地发展与完善,为祖国培养更多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高校舞蹈艺术鉴赏教育的现状

当前全国的许多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舞蹈鉴赏课选修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挖掘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有重要作用,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然而在实际过程中,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课程设置上不够重视

虽然大多数院校已将舞蹈鉴赏课程列入到选修课范畴中,但实际上却要求学生任选一门以上的艺术类选修课。而对于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分情况地要求学生选多门艺术类课程只能是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效果微乎其微。这说明了高校对舞蹈鉴赏课程还不够重视,客观上也使学生在心理上视这类课程为可有可无。

(二)教学方法死板

在舞蹈艺术鉴赏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单一的传授式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剥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学生兴趣不高

学校的舞蹈鉴赏选修课,到课的人往往一开始特别多,到后面越来越少,就是去的也是为了应付教师点名,这种现象十分普遍。说到底,还是学生对这个课程不够喜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解决课程困境的重要途径。

二、如何开展高校舞蹈艺术鉴赏教育

(一)改革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兴趣是学习的基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题材上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贴近学生、让学生容易理解的作品;在流行元素的选择上,应有选择性地介绍街舞、爵士舞和拉丁舞能对学生胃口的元素;也可以让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舞蹈语汇。舞蹈鉴赏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在精不在多,在于理解不在于盲从。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投学生所好。

(二)注重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

课堂教学毕竟是有限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舞蹈艺术鉴赏教育要把培养学生自学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放在首要位置。

一方面,要丰富鉴赏的审美知识储备。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对其鉴赏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而应该从文化内涵上领略舞蹈艺术的美。要掌握一些基本的鉴赏方法。如藏族的《龙鼓舞》是青海省原始祭祀舞蹈,每年六月跳神会时祭祀神灵、驱灾避邪。离开这个一层文化内涵,便无从知道此舞蹈美在何处。

另一方面,加强大学生对舞蹈意境想象的训练,掌握舞蹈的动律与构图。舞蹈构成有三个:动律、构图和舞情。情感是舞蹈的灵魂,动律和构图是为舞情而存在的。原始图腾崇拜的舞蹈所以不朽,是因为它的每一个节律都充满了极端狂热的,而又无比虔诚生命情调。因此,在对舞蹈意境展开想象和联想之前,要引导大学生对其中的情感进行反复体验。

(三)舞动肢体,结合实践领悟舞蹈魅力

与单纯鉴赏的传统模式相比,师生间进行互动显然能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提高教学效果。尽管舞蹈艺术鉴赏是理论课,但是“动”是舞蹈的精髓。在讲到不同舞种的特点时,我们可以安排教一些简单手位及具有代表性的动作,把舞蹈知识与动作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舞蹈的魅力。

三、高校开展舞蹈艺术鉴赏教育的意义

(一)社会意义

1.传承民族文化,促进与世界的交流。舞蹈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舞蹈能充分展示人的生命与心灵之美,是无国界的语言。舞蹈鉴赏对民族文化传承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本土民间舞蹈的选择,能够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本土民间艺术的慧眼,保护本土民间艺术,形成关注本土民间舞蹈文化的良性氛围,从而促进本土民间舞蹈传承和发展。而了解外国舞蹈,又能感受到异国风情,增长见识,促进彼此的了解。

2.体现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文化型、创新型人才。当代的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的人才,舞蹈艺术鉴赏教育属于美育范畴,它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个体意义

1.培养审美能力,完善文化修养

人类的文化包括文字文化和非文字文化。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对非文字文化的学习,使专业知识丰富的大学生却成了新一代的文化弱者。君不见高校文艺演出时演员们激情飞扬,而台下的观众却一片麻木。这并不是他们不热爱艺术,而是他们缺乏必要的艺术鉴赏能力。而舞蹈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和美学、哲学思想等,是弥补大学生文化缺陷的最佳科目。

2.增强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斯佩里博士对人的大脑进行割裂研究发现,人的左脑负担抽象思维活动,右脑掌管形象思维活动。开发右脑可以提高智力水平。我国著名的艺术心理学研究者平心先生研究发现,热衷于舞蹈的大学生的智商明显比城市一般人口的智商高很多。

3.净化心灵,培养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情操

舞蹈通过优美的人体动作、造型和表情陶冶人的心灵,提高人的思想境界。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是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以舞蹈《中国母亲》的欣赏为例。一开始,那形体的张力、那音乐的激愤,使同学们仿佛身临其境地重温起那个年代的国仇家恨的苦难。中国妈妈对侵略者恨入骨髓,却最终收养了敌人的婴孩,那种反复的矛盾和挣扎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音乐又低沉转为轻快,慈爱而勤劳的中国母亲终于辛辛苦苦地把日本的婴儿拉扯大了,她告诉孩子身世,含泪送她回去寻找亲身父母。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懂得博爱和宽容的力量。

4.促进内外美统一和举止得体

舞蹈是以人体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懂得舞蹈美的人处处都能体现姿态美。作为高层次的“文化型、创新型”人才,大学生应该是有更高的审美修养的,他们的气质、情感、涵养、风度、形貌、言谈举止的各个方面都应比一般人更得体。当教师用优秀的作品展示着美丽异域风情和古老的传说时,学生步入舞蹈艺术的世界,就明了了人体语言的美妙,促进了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舞蹈鉴赏论文例5

一、《外国舞蹈史》课程渗透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是黑格尔美学的中心思想。这个定义强调了美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也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而舞蹈的本质也正是内容与形式二者完美的统一,通过肢体动作的不断变化创造了美感,是一门情感表现艺术。在舞蹈基础理论教育中,关于审美的部分涉及到学生对于舞蹈美的认识深度和对于舞蹈艺术的掌握程度。在课程中对外国舞蹈类型及舞美风格加以研究,在授课过程中贯彻以“美”带论的总体原则,结合实际课堂需求和舞蹈史论发展进行研究,对课程具备的高雅之美(芭蕾艺术)、自由之美(现代舞艺术)、多元之美(外国其他风格舞蹈艺术)加以研究,为学生提供了审美体验的平台。在欣赏美的同时结合自身实践,将美感收获与美育实践二者有效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学生表现美、欣赏美、感受美、创作美的综合能力。《外国舞蹈史》课程渗透美育教育不仅仅要结合舞蹈史论发展状况进行研究,更需要结合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外国舞蹈史》课堂教学渗透美育教育的教育新模式

(一)激发学生审美创造力

美育教育属于美学研究的范围,也是美学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外国舞蹈史》课程在授课过程中由理论概念、作品鉴赏与舞蹈实践三大部分组成,核心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从而激发学生是审美创造力。让学生了解外国舞蹈的同时加入相关舞蹈的文化,如民族活动、神话故事,让学生通过视频资料感受外国舞蹈艺术之美。加以提升学生的感知明锐度,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都有明显作用。美育的终极目标“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并从而丰富人的审美情趣,发展人的审美理想和美的创造力,使人最终能自觉乃至自然地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客观世界和重塑主观世界,使每个人都以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自由的人为目标。”因此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才是《外国舞蹈史》课程美育的核心,审美创作力的实现也正是建立在审美感受力与审美鉴赏力的基础之上,三者唯有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舞蹈美育。

(二)创建民主平等的课堂管理机制

舞蹈美育的原则是以人为关怀为起点,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关注到学生需要的,满足学生的需求进行教育。让学生感受到上课不再是一种学习过程,而是一种美的享受。教师在教学过程需要身体力行的传递舞蹈理论知识与技术技巧,更需要以渊博学识与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工作直接决定了舞蹈教育的成败,因此教师不仅要备好课还需要做到语言美、形象美、板书美等。

(三)立体全方位模式教学

舞蹈是一切艺术之母,要想通过舞蹈教育来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仅单一方面的训练是不能满足的。《外国舞蹈史》授课过程中不仅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外国舞蹈的历史与文化,还要让学生多方位的从视觉、感觉与动觉去感受外国舞蹈的魅力所在。视觉即作品欣赏。在讲授该时期舞蹈作品的历史背景、人物与故事情节之时通过多媒体将该作品以视频的形式欣赏,让学生从视觉角度充分享受感官上的盛宴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观后感,进行“百家争鸣”式的讨论。感觉即心得体会。撰写心得体会主要是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及表达的能力,这是也是欣赏作品后的思考与总结。动觉即舞蹈实践。舞蹈美育最重要的还是要通过解放身体充分发挥舞蹈艺术的美育功能。舞蹈是身体的艺术,也是通过肢体来传情达意的,因此唯有解放身体才能全面发挥舞蹈美育的功能。

(四)广泛涉及多元文化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多元化的相互交融,舞蹈的传播与交流已不局限于地区,舞蹈教育更是应当尊重并承认世界各国地区的不同文化群体。在讲授《外国舞蹈史》课程内容时也应秉承文化学的角度来学习舞蹈、赏析舞蹈,例如在讲授芭蕾舞时,介绍同时期的作品可借鉴中外的经典芭蕾舞作品进行分析与总结,通过对比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芭蕾舞之美。

(五)引入高雅艺术进校园

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课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促进学生陶冶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因此高校要大力支持并落实校园文化建设,使舞蹈艺术贯穿于课堂内外,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了校园演出活动外,学校应大力引进一些高雅、经典的艺术演出或讲座走进校园,例如经典古典芭蕾舞作品《天鹅湖》或国内外一流的现代舞团,让学生零距离地去感受外国舞蹈艺术的魅力,相信舞蹈美育的功能也会逐步显现。

三、关于《外国舞蹈史》课程美育教材建设的构想

目前关于大学生舞蹈美育出版的教材数量较少,适用性不强。因此当前舞蹈教材建设首要关注的是舞蹈美育中“育”的问题,舞蹈教材传递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与技能,更是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外国舞蹈史》课程选用的参考教材是欧建平教授的《外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朱立仁教授的《西方芭蕾史纲》与刘青弋教授的《现代舞史纲》。这几本教材出版时间较近,印刷版次较多,系统性强,使用率较高,对舞蹈美育基本实现其内涵与功能。《外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通过“来龙去脉”“逻辑定义”等传递文化理论知识,“舞蹈个案”以作品鉴赏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但“舞蹈个案”的直观体验性较弱,教材中基本是以文字与图片的形式对舞蹈作品进行介绍,教师在课下备课收集相关作品影视资料难度较大,多涉及到外国舞蹈版权问题很难将最新的外国舞蹈视频呈现在课堂上,因此许多舞蹈美育的教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难以发挥最大的价值。教材中对于艺术创作实践部分也是难以满足美育课程的要求。舞蹈艺术的媒介是人的肢体动作,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外国舞蹈史》美育课程必须落实到学生的身体力行中去。舞蹈美育教材发展至今已取得了较多成就,但与其他艺术相比舞蹈美育体系建设起步较晚,未来充满机遇也要迎接挑战。这是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更是舞蹈学科发展的有力保障。舞蹈美育教材的建设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最重要的是作为教师的我们不断的建设与发展。

舞蹈鉴赏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174-03

一、问题的提出

对个体而言,艺术教育是生命早期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全面提升个体素质与能力的重要途径;对社会而言,艺术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剂和奠基石。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功效及作用越来越受到高校的普遍关注。而医学生的人文艺术教育,也成为近年来的一个热点和亟待有所突破的领域。从医学行业的特征上来说,这个行业不仅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社会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医生被看作是与律师、经济学家、教师等职业并列的社会精英角色。而从现代文明构成的角度上看,医乃仁术,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这就要求,医学从业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艺术素养,以更好地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因此,医学院校在开展世态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中,就应当以艺术教育作为文化教育的突破口,实施科学、艺术的交汇与融合,使学生逐渐从医学长期被认定为自然科学的片面认识中走出来,明确医学兼具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两种性质,补充并具备良好的人文艺术素养。

在人文艺术领域中,舞蹈作为“艺术之母”,从人类原始时期的祭祀、求偶、邦交等功能演变至今的具有健身、教育、娱乐并集音乐、肢体语言、服饰、风格、舞美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具有特殊的育人价值。舞蹈鉴赏的最高境界是对于生命的孕育、人类的发展、历史的演变(最高境界的理解)、人格培养和完善给予人文艺术的外化,通过舞蹈艺术鉴赏课来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着不可忽视(特殊的)育人价值。更何况,舞蹈与医学并非两个领域的平行线,两者既有历史渊源的交织,亦有实操融合的价值。而目前,部分医学类院校选修课程虽设置了舞蹈鉴赏课,但还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也缺乏符合医学生特点的修养体系。本文从医学专业学生的学科特殊性出发,结合其他综合性院校的舞蹈艺术鉴赏课开展情况从中探讨舞蹈艺术鉴赏课针对医学生开设的意义及其教学方法。

二、舞蹈和医学的历史渊源和内在关联

(一)舞蹈和医学相融合的历史渊源。舞蹈是一种深刻的形体文化,由古至今,人类用舞蹈进行宗教祭祀、国家典礼、传承文化;医学则是对生命终极关怀和追问的科学,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医学在存续人类生命、探究生命奥义的各个领域飞速前进。舞蹈和医学,两项文明传承的精髓,虽一直伴随人类发展,却似乎是两条平行线,从未交织。然而事实上,舞蹈和医学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早在大禹治水时期,为了治疗风湿疾病,大禹所创的禹步一方面起着治疗病痛的功效,另一方面,其依北斗七星排列的位置而行步转折的步伐,在后期也成为道士在祷神仪礼中常用的一种步法动作,对舞蹈的发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依据。东汉末年的神医华佗,模仿五种动物的形体动作,创造了“五禽戏”,可算是古代的“保健操”,当然也是一种舞蹈。发源于古印度的瑜伽之术,在现代不仅是一种舞蹈形式和艺术修养项目,更是公认的在医学意义上有利于健康的保健操。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国际医学界正式承认“舞蹈疗病法”,算是对医学和舞蹈之间关联的一种认定。

(二)舞蹈和医学内在关联的社会背景。当然,以上探讨的是舞蹈与生俱来的健身功效(对于治疗的意义),那么加强舞蹈这种人文性质的艺术修养对于医者本身,又是否有现实意义呢?广东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广东省肺癌研究所所长,广东省肿瘤防治中心主任,中山大学肿瘤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人称“医侠”的吴一龙曾说:“医乃仁术,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一位顶尖的“圣手”对医者的人文艺术修养如此看重,可见,无论文学、音乐、舞蹈、书法等艺术,都是跟科学领域相关联的。尤其在当代社会,面对患者形成的医学行业体系,不仅仅是技术和科研体系,更是一种社会保障体系,是支撑现代文明的基础社会功能。因此,医者具备舞蹈等现代人文艺术素养,也是医者群体提升医患关系和谐度、塑造行业美誉度的重要条件。

三、面向医学专业学生开设舞蹈艺术鉴赏课的现实意义

(一)在国家政策方针层面上有导向和要求。教育部办公厅《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明确指出:“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而舞蹈鉴赏课程是教育部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规定的8门限定性选修课之一。

(二)是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现代医学更加关注人,更加关注人的生命状态和生活质量,医学比任何别的学科更强调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因为服务于人是医学的最终价值目标。因此,医学院校需要培养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 关注人、理解人、尊重人、热爱生命,这就要我们在新形势下找到能使医学生更易于接受的教育方式。舞蹈艺术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鉴赏者除了能直接感受到舞蹈艺术的美之外,还能自觉地在脑海展开舞蹈画面所带来的丰富想象,直接与心灵进行沟通与交流,从而达到心灵的共鸣。钱学森先生说了这样一句话:“应该让学科学的(人)学点艺术,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应该有艺术修养。”舞蹈艺术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它可以培养人的高尚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而且可以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完美的健康人格。笔者认为,开设舞蹈艺术鉴赏课程,对提高医学生的整体素质,对将来在工作岗位中提高服务质量,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服务,是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三)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修养途径之一。医患关系是当今最为敏感的几种社会关系之一。医患关系一定程度上的紧张,既有整个医疗卫生体制建设缺陷的原因,也与医患关系当中的主动方―― 医护从业者的素养有关。从医患沟通的角度出发,医者不应当仅仅是个严谨刻板的唯物主义者,更应有对患者的生命关怀和情感关照。但如果缺乏一定的人文素养,医者必定在这方面有所欠缺,也不能很好地释放自己的压力。舞蹈作为释放身心、用肢体创造沟通空间的一种艺术形式,对医护从业者增强感性思维和同理心,从而对患者形成更深切地关照,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有利于提升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如下:

1.有利于医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所谓医者仁心,仁即道德情操,医术可以在实践中提高,但医学生在三观形成时期的大学阶段,未能树立一定高度的道德情操,则很难在职业生涯中形成对拯救生命的高度责任感。舞蹈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及审美趣味方面有突出作用,舞蹈的综合性能让学生有更多的艺术体验,健康的舞蹈作品能够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更全面的提高。医学生通过舞蹈鉴赏课程的学习,感受舞蹈演员表现的喜与怒、哀与乐,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表现不同的情绪,情感在优美的舞姿中得到放松,在舞蹈音乐中得到升华。尤其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参与表演舞蹈的课堂练习过程中,从舞蹈艺术的真、善、 美,升华到对生命感悟的真、善、美,树立起人文情怀。

2.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文化素质。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情感,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是一只受到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舞蹈艺术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和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在舞蹈活动中,一般都要有音乐的伴奏,要穿特定的服装、有的舞蹈还要手持各种道具,如果是在舞台上表演,灯光和布景也是必不缺少的。医学生通过欣赏舞蹈作品,透过一个个生动的舞蹈形象了解舞蹈作品的创作背景,文学背景,民族精神和情感通过肢体的抒发方式,从中获得大量课外的知识信息和人文知识。特别是各个民族独具特色舞蹈表现方式给医学生带来了全新的视觉冲击和感受,既可以满足他们欣赏美和感受美的心理需求,又可以激发他们寻找美、创造美的欲望。

3.有利于提升医学生的形象思维、想象力。医学生作为理科学生,在科学严谨方面的训练非常系统,但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修养相对于文科学生要弱。这一劣势看似对职业生涯影响不大,但整体而言,会影响医学从业者的想象力―― 医学和与之关联的生命科学领域,一直如同我们探索的宇宙般浩瀚无垠,对生命秘密的探索不仅需要大量实践,更需要大胆的设想和丰富的想象力。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爱因斯坦,他对于世界的改变,基础虽然是天才的演算,但原动力却是宇宙级的宏伟想象。医学跟所有学科一样不是停止不前的,每一次科技的更新都离不开创造者扎实的学术知识和活跃的创新思维,在舞蹈艺术作品的鉴赏过程中,医学生可以发挥感悟力和想象力、在舞蹈创作的参与过程中,可以提高创造力和形成不断获取新观念的能力,为医学生的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4.有利于医学生强健体质,塑造美的职业形象。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通过参与舞蹈形体训练还有助于强身健体,甚至可以医治疾病。舞蹈对形体的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健美的身体姿态、动作的协调性、节奏感,而且还可以通过舞蹈抒发和表达感情,提升个人气质和外在美感,调节个人的情绪,使其在艺术修养和气质上得到提高和加强。例如时下风行的各种广场舞、健身操、瑜伽训练等等,不仅仅在运动医学意义上有助于健康,更带来时尚、阳光的正能量体验,这也是医学生从身体健康到心理健康、提升职业抗压能力的一种良好方式。

参与舞蹈实践活动和技能训练,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控制能力,身体各器官协调能力、动手能力、记忆具有明显的帮助作用。舞蹈技能训练对于护理专业学生更灵活的掌握护理技能操作,培养严谨科学思维和创新性结合有很大促进。学生在舞蹈中对音乐、动作、队形、画面感的统一协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协作意识、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对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样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这种求新求变的精神正是当今医学生所迫切需要的。

由于医学院校学生专业的特殊性,对在医学院校所担任舞蹈赏析课的任课教师也有着特殊的要求,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积累量、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及将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对医学院校舞蹈鉴赏教学有了初步的探讨。

四、医学院校舞蹈艺术鉴赏的教学方法

(一)选择适宜的舞蹈作品,引导学生鉴赏和感受作品的魅力。针对舞蹈基础差,甚至是没有舞蹈基础的医学生,在教材的选择上,不能一味地使用艺术院校的专业教材,可按舞蹈发展史中各阶段的形成特点、舞蹈表演形式、以及提炼优秀舞蹈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来选择风格鲜明、具有时代意义以及符合当代学生流行审美趋势的并容易引发学生共鸣的作品。

(二)在授课过程中,可分为认识、分析、阐述三个部分。通过认识创作背景、分析作品结构、阐述自身观点层层递进的三个学习方法,让教师从单一的灌输性教学上升至讨论式教学,让学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同时,在鉴赏作品过程中渗透美育教育,引导学生感受舞蹈演员的肢体美、线条美以及从中了解一个优秀舞蹈演员为艺术作品做到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辛勤付出,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中发现美,感受美、进而培养自己追求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鉴赏水平和审美水平。

(三)寓教于乐,快乐学习,逐渐理解和体会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内涵。在教学中设计了模仿展示环节,在舞蹈形成的初期,各类舞蹈也是从模仿而来的,例如原始时期祖先们为了狩猎模而仿动物体态;各个部落为了人丁兴盛以模仿图腾而舞,民间舞中的傣族舞、壮族舞都具有典型的图腾形象。在鉴赏戏曲舞蹈时,可让学生来模仿其中的舞蹈角色,不仅使课程更生动,也使学生对欣赏曲目有更深刻的记忆和理解。同时,让学生参与课堂,给出音乐,由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确定主题,用动作表现音乐,增加学生的自我展示能力。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处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在技能操作过程中,要求科学、规范、严谨的同时,对护理人员动作的流畅、娴熟以及美感也提出了新要求。护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护理工作人员在给患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同样展现着职业的形象美,因此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教授舞蹈鉴赏课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肢体表现力,在让学生从有认识美的意识逐步提升到有表现美的能力。

(四)启发思考,升华思想,有所感悟。开设舞蹈鉴赏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陶冶情操,因此在欣赏作品之后,要对作品的内容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概括,使学生在欣赏优秀舞蹈作品之余,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引发对于人生的思考,从而得到人格的提升。

作为拥有医学专业的综合性大学,对于医学生的培养,应以培养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为首要目标,以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为重要途径。在医学院校设置舞蹈鉴赏课的核心目的便是为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搭建良好的平台,为提高学生人文修养、综合素质提供科学、合理的信息渠道。总之,在医学专业学生中开设舞蹈赏析课程,要从医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点来规划课程设置,在教学内容上提炼出即达到人文艺术熏陶又符合学生喜好的舞蹈作品和鉴赏方法。

【参考文献】

[1]岳金莲.艺术文化素质教育与医学生新型知识结构的构建[J].艺术教育,2008(8)

[2]周楷,邱振声.艺术欣赏[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7

[3]李源.高职舞蹈鉴赏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探析[J].群文天地,2013(12)

[4]张扬扬.高职高专《舞蹈鉴赏》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1(11)

[5]涂频.浅谈普通高校《舞蹈鉴赏》教学的必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

舞蹈鉴赏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93-02

鉴赏课的特点在于以一种感性的方式,通过艺术的感官形象给人一种直观体验,同学们感兴趣,容易接受这种方式。但缺点在于,由于直观感受作为主要方式,容易缺少系统分析和理论导向。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也容易只注重感觉、兴趣、爱好,而忽略了艺术中的思想内涵、理性知识及审美意蕴。对于鉴赏课,同学们常常是抱着“轻松解乏,娱乐至上”的心情走进教室的,因此,上好这门课首先要取决于老师的教学目的及定位。本文在向大家介绍本门课程的教学意义时,开宗明义地申明艺术赏析不仅需要感性和直觉,同时也需要理性与思辨,在严肃的环境下运用想象和进行欣赏。这种引导,首先来自于教师自身的认识及审美观念的确立。

1.从技术层面到身体语言的理解

艺术是对于人的活生生的生命经验的表达,而不是流于纯粹形式的把玩。因此,技艺的模仿和学习不应是高职艺术课堂的重点,而更好地理解艺术本真的意义才是我们课程学习的目标。

在当今多数同学眼中,观看舞蹈,特别是舞蹈表演性舞蹈,主要是看其技术技巧。有此观点并不奇怪,很多舞蹈作品中超人的“跳转翻”能力和惊人的“柔术”炫技,吸引了很多外行人的眼球。然而在一阵掌声和欢呼过后,除了惊叹大家并未留下更深的印象。教师在上课时,有时为了吸引学生也步入了误区,课堂的焦点和兴奋点都放到了舞蹈炫技的展示上,以为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同学们对舞蹈发生兴趣。但其实,这样的行为诋毁了艺术的真谛,同时也败坏了同学们的审美趣味,降低了他们的艺术眼光,这样的“鉴赏”与高职艺术教育的目标南辕北辙。高职的艺术教育除了要注重感性,更需要注重理性思辨。高职艺术课程虽说是以普及和通识教育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但普及并不代表肤浅和简单。

梅洛・庞蒂告诉我们:“身体是我们能拥有的世界的总的媒介。”舞蹈是一门身体语言,肢体表现性的魅力是巨大的,而舞蹈的语言魅力与杂技的极致和体操的力量是有区别的。“舞者的身体应该是文化与审美记忆的载体。”舞蹈技术除了有其自身严谨的规范外,更重要的是从技术层面上升到身体语言的表达,以及由此传递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舞蹈技术的高层次是艺术表达,而不是技术本身。在课堂上要让同学们了解什么,对艺术应抱有一种怎样的态度,教师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不能囫囵吞枣一带而过或是一味迎合。在对舞蹈作品的鉴赏中要做到有的放矢,引导和讲解的方向应更多地放在舞蹈的历史流变、身体语言的不同表现方法,以及技术技巧作为身体语言表达的内涵和作用上。

2.以符号性的形态分析舞蹈本体

学生们经常会在课堂上问:“老师,这个动作是什么意思?那段舞蹈在表现什么?就动作讲动作,对于舞蹈老师可不是什么明智之举,而分析舞蹈语言之中的奥妙才是舞蹈鉴赏课的真正意义。舞蹈语言是“有意味的形式”,当在课堂上引导同学们观赏作品时,要从对事物的模仿、借物抒情,上升到把舞蹈看作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因为舞蹈的“形式”――人体姿态及其连接、运动,其实是社会生活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这种以人体动作组成的有意味的形式,是高度抽象、写意的。舞蹈语言的流变发展,作为一种文化显现以及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反映着一个时期的社会心理、情感方式、习俗特点和审美判断。正如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语言乃存在的家园。”舞蹈语言正是以特殊的形式显现着这个世界。

舞蹈语言的符号功能极强,可以通过一个动作概括一个民族的什么倾向和文化性格。每每言及这些,同学们的眼神中无不透露出好奇和疑问,于是教师就将敦煌“飞天”的形态和芭蕾中的“阿拉贝斯”造型对照展示,让同学们从动作的不同形态、线条质感和走向当中寻找其内在的答案。从这些极具典型性的身体符号当中,同学们深入浅出地体悟了东方舞蹈语言之“拧倾圆曲”的审美内涵和西方舞蹈语言“开绷直立”的不同文化魅力。在“内容积淀为形式,想象观念积淀为感受”的舞蹈语言中,感受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意蕴。

3.以科学的视角走进舞蹈文化

在舞蹈鉴赏课中,作品的介绍必不可少。教同学们“怎么看、看什么”是此环节的关键,如何让同学们在赏析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和思考,需要授课教师反复思量。有几种课堂现象值得反思:一是“盲目观看”。有的老师认为鉴赏课就是观看,便从头至尾的播放舞蹈剧目,同学们在没有文本知识的辅垫下浑然不知舞蹈作品的内容和寓意,看的昏昏欲睡;二是“跳跃式观看”。有的老师只为课堂内容好看,全然不顾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学生上课只为看热闹;三是“孤芳自赏”。有些老师认为作品是经典,经典的价值是不言自明的,于是观看之后不提问、不讨论、不做任何点评,同学们看了没机会说,不明白的也不敢发言。

作为选修课的舞蹈鉴赏,对于课程内容的凝练、概括和含金量要求很高,需要在有限的课时当中,把舞蹈的种类、表现手法、文化历史、一般规律,包括交叉学科的艺术问题等方方面面的话题作深入浅出地讲解梳理,因此课程体系的系统与严谨非常重要。其次,教学思路决定教学结构。第三,对经典作品的文化再认识。鉴赏课上老师们都会选择介绍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但我们往往是将“经典”置于“文化偶像”的地位,一味的膜拜,不能有疑义,否则就是你看不懂。艺术欣赏中这种“毋庸置疑”的态度往往是弊大于利,它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力的培养,况且对艺术作品的社会背景、文化内涵和普遍的社会意义,在此基础上才会有一个相对理性的认识。此时经典作品受人倾慕也好,批判也罢,但总是充满着让同学们无法摆脱的吸引力。

总之,舞蹈所展现的绝不仅仅是肢体的“美观”和形式的“装饰”。正如已故著名舞蹈家孙颖先生所说:舞蹈风格、色彩、情调、意境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在历史长河、社会演变中共同的文化心理结构、共同的文化形态、共同的审美情趣的凝集……”舞蹈鉴赏课是舞蹈文化普及传播的重要途径。

舞蹈鉴赏论文例8

目前,教育部出台《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指导纲要》,对我国高校艺术鉴赏教育教学制定了相关细则,以保证大学生在校期间都有机会接受美育,艺术鉴赏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问题正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舞蹈鉴赏》课程被确定为八门限选课之一。

舞蹈鉴赏是用舞蹈形象来反映生活,感染受众,从而达到艺术教育的目的。实践证明,它不但能调节人的心理,活跃人的思想,开阔人的视野,启迪人的灵感,丰富人的想象力,还能陶冶感情、涵养德性,培养人们优秀的品质、高尚的情操以及对真、善、美的自觉向往。“在普通高校中开展舞蹈艺术教育,恰恰能够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锻造功能融合起来……,借助舞蹈艺术品的媒介,塑造他们的情感,锻造他们的灵魂,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他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表现力,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1]

但是,现在大学开设的舞蹈鉴赏课程,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如教材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单一僵硬、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等。根据以上存在问题,舞蹈鉴赏课程必须进行必要的改革,不能再停留在单纯用“语言”来“描述”艺术和鉴赏艺术,而解决问题的钥匙就是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使舞蹈鉴赏课程成为“课内课外相结合、鉴赏实践相结合”的多形式课程,使学生在掌握一定鉴赏知识的同时学习一些技能,并能通过亲身体验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进而达到提高艺术鉴赏力的最终教学目标。

具体措施:

一、 课程教材的选用,以及内容的选择;

在对我校在校生专业类型分析中,陕西国际商贸学院专业涵盖了经济学、医学、工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等学科门类,其各个专业大学生对艺术教育形式的兴趣和审美追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更不同于舞蹈专业和教育类专业的学生,在选择教材时考虑到以上原因,我们选用了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吕艺生编写的《舞蹈鉴赏》一书。

教材本身主要是以舞蹈的形式为主线,有舞剧、群舞、三人舞、双人舞和独舞五个章节。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这样的划分过于宽泛,不够细致,所以我做了简单的补充。

例如,在舞剧的鉴赏一课中,没有像教材中那样单独从舞剧的内容去入手,而是通过中西方芭蕾舞剧的欣赏,让学生了解更多与舞剧相关的知识。首先介绍了芭蕾舞的起源;其次分别介绍了芭蕾艺术的几个发展阶段,欣赏每个阶段的代表作,让学生通过鉴赏了解不同时期芭蕾舞的发展变化及每个阶段的艺术特征;接着介绍芭蕾的四大审美原则,让学生知道欣赏芭蕾舞的视角;最后在回归到舞剧上来,引导学生明白在注意演员们的技术技巧的同时,舞剧还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去鉴赏、去感受它的艺术之美,如剧情、舞美灯光、服装、编舞技巧和舞剧音乐等等。

关于舞蹈鉴赏课的内容还可以有按照历史时期或按照同种类别的方式,将作品呈现给学生,使他们可以通过不同时期的舞蹈、或是同种类别的不同舞蹈作品进行对比学习,能够加深理解,感受不同作品给予的情感体验。

在短短的32学时的课时里,我们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要有侧重,我的侧重点放在了中国民族民间舞以及中国古典舞的欣赏,而对于体育类的舞蹈如国标、拉丁和街舞等没有涉及。因为民族民间舞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舞蹈的精髓。要让学生通过有限的课时,在对舞蹈的审美体验中感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激发我们的民族自信心。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

《舞蹈鉴赏》课程应该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特点鲜明的艺术课程。它不是一门仅仅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舞蹈作品的单一知识教授课程。它的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和学习能力,以讲解基本的舞蹈艺术理论为基础,通过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分析,自身的动作体验和学习更加深入了解舞蹈艺术的美学价值,并从其它艺术社会科学的角度评价、鉴赏艺术作品。

《舞蹈鉴赏》课程虽然不是形体训练课,但舞蹈的要素是“动作、表情和节奏”,“动作”是舞蹈的核心,没有“动”则不成为舞蹈,课堂上应该把舞蹈知识与舞蹈动作有机地整合。要让学生“动”起来,用自己的身体去感悟舞蹈。

通过对学生针对《舞蹈鉴赏》课意见和建议的收集,发现百分之八十的同学都希望《舞蹈鉴赏》课程应该增加实践的部分,并且加大实践部分在课程内容中的比率。学生们在鉴赏的同时,很想随着音乐动起来,感受舞者是如何通过一个舞蹈动作向欣赏者传递情感的。所以,在我的课堂中,欣赏的内容只占课程内容的百分之六十,二百分之四十是属于实践环节的。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教授法、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欣赏法的同时,根据学生的水平加入舞蹈组合学习的教学方法。

例如,可以在课堂上教授古典舞的“小五花”、蒙族舞蹈的“硬腕”、壮族舞蹈的“凤凰掌”、藏族舞的“踢踏”等简单的、典型的舞蹈动作元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联想、想象,让学生在欣赏舞蹈作品时加进自己对动作的感受,把所学的舞蹈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欣赏过程中。

总之,通过实践可以使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了解人生,它不同于科学的认识功能;通过实践可以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从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它不同于道德教育;通过实践可以使学生而满足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

三、课外教学活动的开展。

尽管高校艺术素养教育不强调专业艺术技能的训练,但多让学生参与艺术的创作与表达,加强艺术的实践机会,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感受艺术,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基本的艺术表达能力,学会在生活中运用艺术抒发情感、美化生活。

一方面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如形体训练。使学生在鉴赏的基础上,真正的参与到舞蹈当中。形体训练课程的内容会涉及到芭蕾基训以及简单的各民族舞蹈的组合。

单从《舞蹈鉴赏》课中抽出少半时间去训练学生的舞蹈技能,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可以通过任选课程的开设,补充限选课对于学生艺术技能培养的不足。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获得1个学分,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另一方面,在我校公共艺术中心下设有艺术团舞蹈队,通过每周的课外时间训练,排练简单的、针对非专业学生的成品舞蹈,更进一步的让学生体会一部作品内涵、或一种舞种的风格特征;“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美育的最高境界。”[2]指导学生创作作品,参与校内外的展演活动及比赛,最终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以及表演能力。

通过大学生实践活动,来丰富舞蹈鉴赏课程的形式与内容,使学生从舞蹈实践活动中学习与提高舞蹈鉴赏能力和舞蹈技能。

舞蹈鉴赏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120-02

“一切文艺作品均是作者创作的产物,人生的投影。俗话说:‘文如其人’即表明了作品与作者的关系。因此,以作者为核心的审美鉴赏也就是要求鉴赏者以追寻、重建文艺作品作者原意为根本目标。”①而以作者(舞蹈创编者和舞者)为核心的鉴赏方法当从孟子开始。其“知人论世”观开创了以作者为核心的审美鉴赏之先河。

《孟子·万章下》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②孟子认为文学作品与作家本人的思想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要正确、全面的把握作品,除了分析该作品的内容之外,还必须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也就是对作者“知人论世”。 孟子虽然是在论述如何客观解读如《诗》、《书》等经典作品时提出这一观点的但是一经提出就成为后世艺术鉴赏的重要途径。孟子的这一原则受到后人推崇,对后世的文艺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对舞蹈鉴赏理论的建树也起到了重大引导作用。

“知人论世”的“知人”与“论世”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连锁关系,它们既相互联系,又各有其独立的含义。“知人”,就是了解和理解作品的作者(作者,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规定着创作的客体——作品),既包括他的生活经历、政治遭遇、思想倾向,甚至家世等,也包括他的创作个性、文学修养、审美情趣,甚至师承、流派等。只有这样,才能算得上“知”其“全人”。所谓“论时”则是论“作者”的人生轨迹及生存场域对其作品产生的重大影响。

如果“以舞蹈作者为核心”来鉴赏中国当代舞蹈艺术大师、“东方舞神”贾作光先生的作品,我们至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知”与“论” 。

一、“知”作者的艺术经历,“论”舞蹈作品的文化积淀与成就

贾作光先生,满族人,1923年4月1日生于辽宁沈阳,是我国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编导家、理论家、教育家,中国现代民族民间舞的奠基创始人其舞蹈艺术生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少年习舞阶段。贾先生1938年考入洲映画株式会社,从师亚洲现代舞先驱日本杰出的舞蹈大师———石井漠。1943 年进关内组织“作光舞蹈团”,在北京等地演出自己的作品《渔光曲》、《故乡》、《苏武牧羊》、《少年旗手》、《魔》、《西线无战事》等,表现了他当时进步的艺术追求和爱国的崇高情怀。而这一段艺术经历,为他以后几十年的舞蹈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艺术从戎阶段。1947年随吴晓邦到内蒙古解放区,参加内蒙古文工团。投身革命熔炉,扔掉小资情调,先后创作了深受牧民的欢迎的《牧马舞》、《鄂伦春舞》、《马刀舞》和《牧民的喜悦》等舞蹈。

3.热土情缘阶段。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贾先生与草原更是结下了不解之缘极大的爱国之情焕发出蓬勃向上的创作激情,其创作才能在这块热土上得到充分的发挥。多年来,他潜心研究蒙古族民间舞蹈,从草原火热的生活中捕捉舞蹈形象,提炼素材,展开想象的翅膀,创作出了《鄂尔多斯舞》、《挤奶员舞》、《盅碗舞》、《灯舞》、《嘎巴》、《鸿雁高飞》等一个又一个民族韵味醇厚,生活气息浓郁,形神兼备,情舞交融的精品之作。他因此被称为“现代蒙古舞之父”。

4.重焕青春阶段。1976年后,中国重新迎来艺术的春天,贾先生以极大的艺术热情投入舞蹈创作。他编排出《喜悦》、《彩虹》、《海浪》、《任重道远》、《万马奔腾》等舞蹈,为中国的舞蹈艺术增添了浓墨重彩。

5.辉煌人生阶段。这一阶段编导、表演、理论、教育等成果成就了贾先生在中国舞蹈艺术领域的辉煌。

二、知“作者”的生活态度,“论”舞蹈作品的世界关照

提起贾作光的舞蹈,人们很自然地会想起那奔腾的骏马和凌空的鸿雁。这不仅是其作品《牧马》、《鸿雁》中的舞蹈形象,更是他本人跃动着的“舞魂”的化身。

1.热爱生活,以苦为乐。贾作光先生热爱草原,热爱生活,他的创作在“对生活本质的挖掘”中寻找养分,将骑马、摔跤、射箭、挤奶等生活动作提炼为舞蹈语汇。在40多年的艺术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生动活泼、热情奔放的舞蹈风格。创作的舞蹈,许多成为中国歌舞表演团体的保留节目。他先后赴蒙古、苏联、美国、法国、波兰、德国、奥地利等国访问演出。他表演的《鄂尔多斯舞》和《挤奶员舞》先后在第五、第六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上获金质奖和铜质奖。

2. 热爱祖国,为民族振兴而舞。贾作光先生认为当代舞蹈工作者需要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观照力和对当代文化的创建意识;需要明确艺术信仰、艺术追求、艺术语言,牢牢确立自己作为文化工作者的文化身份。贾老对当代舞蹈创作中出现的“民族文化体味和表现不足”、“民族舞蹈”的动作“符号化”和“模式化”的现象提出质疑,并以自己的舞蹈作品做出示范,建立合乎民族规范的民间舞编舞体系,使民族舞蹈在身体的记忆中永远不失去民族文化的烙印。

3.热爱人民,永远的“呼德沁夫”(草原之子)。贾作光塑造的草原形象深入人心,以至于人们都以为他是蒙古人,其实他是满族人。但他却在内蒙古草原度过了他生命中最宝贵的年华。他象一个“淘金者”悉心挖掘、采集遍布于草原植根于人民的舞蹈,他创作的大量的反映草原生活的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绚丽的民族色彩和精深的舞蹈技艺。那形象鲜明的舞蹈深得牧民们的喜爱——觉得那就是他们“祖传”下来的。牧民们称他:“玛奈(我们的)贾作光”,他自称“呼德沁夫”(草原之子),被誉为蒙古族艺术舞蹈的奠基人。

三、“知”作者的艺术成就,“论”舞蹈作品的社会价值

贾作光先生是集舞蹈编导、表演、理论、教育于一身的舞蹈艺术家。在长达62年的艺术生涯中, 共编导创作了130余部既有民族民间朴实、欢快、感人的特点,又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的作品,受到世人关注。其中自编、自导、自演的《牧马人》、《雁舞》、《盅碗舞》、《鄂尔多斯舞》等曾多次在国内外大赛中获奖。尤其是《鄂尔多斯舞》,1955 年在波兰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得金质奖章。

1997年获得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作品“金像奖”, 成为贾先生舞蹈人生中的一座丰碑。贾作光先生获得了“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编导艺术家”、“中国现代民族民间舞的奠基创始人”、“东方舞神”等荣誉称号,被文化部授予“终身艺术成就奖”。

四、“知”作者的艺术主张,“论”舞蹈作品的形象感染力

贾作光的艺术主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从生活中捕捉舞蹈形象。“从生活中捕捉舞蹈形象。从客观物体、自然属性,骏马、飞雁、海浪、鱼、花中摄取素材,以拟人化手法来展示。”③贾作光的艺术主张来自长期的生活实践。他在创作中,一直深深眷恋、热爱并植根在鄂尔多斯这块有着丰厚民族文化积淀的沃土上,深入到农牧民之中一起劳动,一起歌舞,以此体验生活、采风撷翠、汲取营养;观察、学习他们勤劳、勇敢、朴实的性格和作风,用生命的全部激情,圆舞蹈艺术腾飞之梦。享誉中外的《鄂尔多斯舞》,就是他吸收了当时伊克昭盟召庙祭祀时喇嘛跳的查姆舞(跳鬼)的某些动作,观察了鄂尔多斯妇女挤奶时欢快的劳动和生活场景后,进行高度提炼和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他提醒有志于舞蹈艺术的青少年学子要把“深入生活”当作艺术修炼的第一要义。深入生活不是漂浮在生活的表面,不是下下乡、采采风这么简单的事情,要把自己的内心和情感真正交给生活、交给生活中的人民。他推崇杨丽平及《云南映象》,称“她在云南呆了整整三年,她可不是单纯去采风,她是时时刻刻和当地的群众生活在一起,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了那片土地上,所以说《云南映象》表现出来的不是那种过眼烟云般的印象,而是烙印,是将自己熔化了又重新铸刻出来的。 “艺术永远不能脱离生活”是贾作光舞蹈创作的心灵呐喊。

2.在继承民间舞蹈传统中改变创新。“在继承民间舞蹈传统中改变创新。我把大自然和生活中所见的物象,如骑马、挤奶、浪花……提炼为舞蹈符号,用肢体化为舞蹈的形象语言。”④贾作光充分调用舞蹈本体,以科学发展观来打造精品,同时汲取外来经验,为“我”所用,使创作既有民族性,又有艺术性。结合时代健康的审美要求,“走出了一条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创作为时代所需要的民族、民间舞蹈的路子”。

3.“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贾作光长期倡导“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艺术主张,努力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贾老说,让原汁原味的民族舞蹈走进课堂,让学生掌握纯粹的民族舞蹈语汇,确实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这不但可以保持舞语的纯正性,而且是让青少年在学习民族舞蹈的过程中,更加贴近了这种舞蹈所扎根的生活的土壤,多次骑马或坐着勒勒车、大胶车,走遍了鄂尔多斯的草原、沙漠和丘陵沟壑及喇嘛召庙,深入到农牧民之中,体验生活、采风撷翠、汲取营养。享誉中外的《鄂尔多斯舞》,就是他吸收了当时伊克昭盟召庙祭祀时喇嘛跳的查姆舞(跳鬼)的某些动作,观察了鄂尔多斯妇女挤奶时欢快的劳动和生活场景后,进行高度提炼和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

常常借鉴草原牧民骑马、摔跤、射箭、挤奶等生活动作,把它们提炼为舞蹈语汇。在40多年的艺术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生动活泼、热情奔放的舞蹈风格。创作的舞蹈,许多成为中国歌舞表演团体的保留节目。他先后赴蒙古、苏联、美国、法国、波兰、德国 、奥地利等国访问演出。他表演的《鄂尔多斯舞》和《挤奶员舞》先后在第五、第六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上获金质奖和铜质奖。

总之,“知人论世”是舞蹈审美的重要原则,既有古典意味又有现代格调;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方法论的实践性,是舞蹈鉴赏一以贯之的重要途径。只有全面了解一个舞蹈艺术家,才能真正读懂他的人生,他的舞蹈作品。

注释:

①魏饴主编.文艺鉴赏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P102.

舞蹈鉴赏论文例10

美育问题是一直让人们很纠结的问题,虽然在一些专家学者的大力呼吁下,20世纪90年代正式写入到了国家的教育纲要,但是发展的速度还是很不尽人意。难道是人们不再追求“美的事物”了么?答案是否定的。笔者认为人口众多,教育资源不均衡,国家的财政支持不够等原因是挡住人们“发现美的眼睛”的障碍。

近些年,国家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从为了贯彻落实《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不断完善普通高校艺术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促进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健康开展,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于2003年召开了全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研讨会。到去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炉,其中强调“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也进一步阐释了:“美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激发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美好未来的向往。”期间还有自2005年以来,我国实施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从2006年秋季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中的实施。一系列的举措都表明了一个积极的信号,那就是国家在普及美育教育的这条路上已经开始了拔锚起航,而不单单是喊在嘴里的口号,写在纸上的章程了。

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推行包含舞蹈艺术教育在内的素质教育,不得不提及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所谓通识教育是与专业化教育所不同的教育模式,虽然通识教育的思想在我国古已有之,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博览古今为通人”——《论衡》等。但是因为历史的原因,我国近代的高等教育却是在前苏联的专业化教育的影响下办起来的,学生被强调学习专业知识,知识面窄,适用性差,有知识而没文化。而通识教育是面向所有大学生的一种全方位教育的大学理念,它是涵盖了我国现在倡导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一种教育,它的培养目标并不是功利性地为了职业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所做的教育,而是张扬个性的、广博的、培养健全的人的教育。也为越来越多国际上知名的大学所认同,并开设了相关的课程。

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就明确指出了“公共艺术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其中“舞蹈鉴赏”就包含在公共艺术限定选修课中。而大学的美育教育就以“鉴赏”为主。鉴赏是指对艺术品或文物等的鉴定和欣赏,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有些教师在把课程的内容定义为“舞蹈欣赏”,我认为不合适。“欣赏”即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是包含在“鉴赏”中的,只是浅层次地停留在“形式美”上。而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具备了一定科学文化知识,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只是因为缺少必要的艺术理论知识的学习而造成审美的偏差或不足的大学生们。

我认为在《舞蹈鉴赏》课中,要包含:

1.舞蹈基础理论知识

舞蹈的基本原理: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舞蹈作品的内容与表现形式、舞蹈的表现手段、舞蹈艺术的分类;舞蹈的历史进程:中外舞蹈史、舞蹈的文化生态等。

2.结合舞蹈基础理论鉴赏中外舞蹈、舞剧名作

通过文字资料、剧照、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比如像中国舞蹈史的古代部分并没有舞蹈的视频资料,只有在当代根据那个历史时期的人和事及史料描述新创作的作品。

3.结合舞蹈基础理论穿插介绍舞蹈名家

中外知名舞蹈编导家、表演家、教育家、作曲家和舞美家等。

介绍舞蹈名家时可以从学生熟悉的视角入手,比如,介绍编导家张继刚时,我总是先跟学生们一起先回顾一下春晚的舞蹈《千手观音》,然后再推荐他的其他一些经典之作品,如《太阳鸟》《哈达献给》等。

4.教师适时示范,增强课堂直观性

如蒙族肩部的动作有很多,这跟他们是生活在马背上的民族有关的,上课时我就给学生示范蒙族的硬肩、柔肩、双肩、笑肩、耸肩、碎抖肩等一系列肩部的动作,学生们当堂就能留下很深的印象。

5.学生简单模仿,增加课堂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在讲授维族的移颈动律时,带领着学生们一起做移颈,并配合猫洗脸、遮阳托腮式等一系列手臂动作,拉近学生与舞蹈的距离。

“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对青少年提高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培养创新意识,促进全面发展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最后,我想套用一下彭吉象先生在第十八届世界美学大会发言稿的题目,针对当前艺术教育情况,笔者认为:“舞蹈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谈再多也不为过。”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