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初中教师德育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0 16:25:42

初中教师德育论文

初中教师德育论文例1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into Junior High School Moral Education

XU Xiuhai

(Shewopo Middle School, Qixia, Shandong 265313)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statu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using the moral ideas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explores and discusses the contents and methods that can be learned from the process of moral educ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Key words moral education; "Analects of Confucius"; methods; junior; personality

1 初级中学的道德教育

1.1 初中生的人格发展现状

人格,指的是个人性格、特征、态度或习惯的有机结合,也有人将其定义为:人的道德质量。初级中学的道德教育要密切关注初中生的人格发展现状。初中生处在一个身心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智力水平、情感体验和知识经验等都在初中阶段有飞速的发展。初中是人格发展和培养的敏感时期,我们的道德教育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加强针对初中生的人格培养。

1.2 初级中学道德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儿童的发展、儿童的生长,就是理想所在。”初级中学道德教育,首先必须承认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完整的、能动的、有创造性的人,是回归初中生主体价值的道德教育,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秉承这样的道德教育观念,才不会使得中学道德教育变成一种“教师独白”,才会避免出现道德教育中将学生作为物化对象的现象。要将学生转变成为道德教育的主体,教师自身则要在道德教育起到示范、支持、辅助、引导的作用。

道德教育应该是青少年关心、喜爱、欢迎的教育,只有这样,道德教育才能成为最有生命力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教育是初级中学教职员工们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教师有必要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该时期人格状况的独特性,对学生施以引导和帮助,而非说教和训导。但是教师自身作为引导者,需要有更加成熟的人格魅力。在世界各国中,中国是一个以悠久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的传统国家。我们社会的道德体系是有深厚的历史基础的,我们的中学教师也应该是受过良好传统道德教学的从教者。

2 如何将《论语》引入初级中学道德教育

2.1 《论语》中关于道德教育的三方面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阐述了相对独立又成熟的道德体系。两千五百多年间,它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念。关于如何做人,《论语》中有丰富详细的论述。鉴于初中生还没有足够成熟的人格特征,我们仅将一些重要的、能够适用于初级中学道德教育的条目加以总结梳理。从大的方面讲可分为三条:正直、仁德、有修养。

2.2 “正直”与初级中学道德教育

关于正直,即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一个人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才能心中坦荡无忧。不正直的人虽能生存,却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孔子的正直,是对自身的要求,而非对别人的苛求。在《论语·卫灵公》中,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特别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译成英文悬挂在联合国总部大楼里,并被写进了联合国《人权宣言》和《世界伦理宣言》中。学会宽恕、宽容,这是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宗教团体对于孔子道德思想宝贵价值的最高认识和一致认同。作为教师,要引导中学生在正直的同时,能够体谅别人的苦衷,能够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处理问题,而不是一味地空谈正直和光明磊落,因为正直也是要有尺度的,是要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那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是对正直这一道德教育的补充,即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身、对方、环境等综合因素去考虑如何做到正直。

2.3 “仁德”与初级中学道德教育

关于仁德,孔子认为,仁德是做人的根本。《论语·颜渊》中,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即是说,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规范就是人生的正途。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仪,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乃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论语·阳货》中,孔子提出了实践仁德的五个标准:恭、宽、信、敏、惠。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别人拥护,诚信交往才能取得别人信任,做事勤敏才能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得到别人帮助。仁德思想,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最复杂,也最难被现代人充分理解的,但是其中处事原则的实用价值却没有因为时代的发展而有丝毫褪色。仁德既然是一种相对宽泛的道德思想概念的总称,在初中道德教育中,教师可以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有礼貌、宽容、诚信、敏锐、大方”等道德维度,做逆向总结说明,告诉学生两千五百年前的先哲是如何说、如何做的,套用今天的事例加以解释说明,初中生对于这种传统的道德思想便会有更好的理解,也会更有可能在实践中依照这些道德标准身体力行。

2.4 “有修养”与初级中学道德教育

关于有修养,大概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要求:(1)君子不器;(2)君子需重视自我修养;(3)君子需严格要求自己;(4)君子要追求道义,重义避利;(5)君子不党。以上这几条都是将有修养上升到如何做君子这一较为模糊的概念。“君子”一词对于初中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如何做君子,如何将这一古代人格的一个集合体运用现代视野阐释,则是初级中学道德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君子不能像器具一样,而应该多才多艺;君子具有谦逊、真诚等性格;君子需要重视自身修养;君子应心境安宁却不傲慢,态度庄重而不喧嚣,能与人团结而不结党营私。君子的典范代表人物就是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中国文化圈,乃至整个东方文化圈、世界文化圈的卓越先驱。现在国内以致于世界各国都在重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将孔子作为为人处世的行为典范和标杆,孔子学院更是遍及世界各地,因此显现出非常浓厚的文化复苏迹象,包括国家领导人出访国外都要去当地的孔子学院参观访问,很多国内的中小学开设了国学教育内容,所有这些,都有一个最本源的人物,即孔子,而人们对于孔子的了解有一个最直接的方式,那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所以我们要好好利用《论语》,将其引入初级中学道德教育。

立志当存高远,初中生是一个人格初步建立和快速发展的年龄段,初级中学教师首先要言传身教,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言行举止,注重小的细节,不在学生面前做出不好的榜样,譬如在教学楼内抽烟、大声喧哗等。教师只有自己按照君子的要求去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在学生面前做出好的示范,学生才愿意信服。宋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虽然稍显夸张,但是《论语》在中国社会道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起了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加深对该经典的认识,并将其运用于初级中学道德教育中。

参考文献

初中教师德育论文例2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更要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初中是重要的教学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处在成长期,对知识的吸收能力很强,教师在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1.帮助学生形成坚定的政治信念

当今社会是全球化的社会,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处在意识形态的斗争之中,经常会出现两种意识形态互相渗透的情况。我国推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了避免受到腐朽的外来思想的冲击,必须让学生形成坚定的政治理念。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对自己的民族和国家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2.促进学生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青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直接决定着国民的素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让学生形成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思想观念,让学生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3.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课业上要承担一定的压力,他们刚刚从小学阶段过渡,而初中和小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任务有很大的区别,如果学生的心理素质较低,很难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宽广的胸襟和豁达的人生态度,让学生无惧生活中的磨练,敢于直面困难。

二、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1.在课堂上对学生展开教育

首先,教师可以在课程导入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教师在讲《皇帝的新装》之前,可以给学生讲“金斧头和银斧头”的故事。一个农民把木斧头掉进了河里,河神拿着金斧头和银斧头来问农民,农民都说那不是自己的斧头。河神因为农民的诚信,最终把金银斧头都送给了农民。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做人讲求诚信的重要性。在学生对诚信有所感悟之后,教师可以继续引导,普通百姓要讲求诚信,国家的君主则更要讲求诚信。通过课程导入,学生可以逐步体会到课程的主旨,认识到诚信的重要作用。

其次,教师可以在课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比如在讲《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以用饱满的情感朗读文本,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在讲《岳阳楼记》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音频和视频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比如在讲《背影》时,教师可以把文本中的画面栩栩如生地描述出来,同时教师可以介绍自己对亲情的体验,让学生感受骨肉亲情的力量。比如在讲《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师应该抨击以金钱衡量亲情的行为,让学生对亲情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的情感教育,比如在讲《紫藤萝瀑布》时,教师可以着力渲染植物的顽强生命力,从植物推及到人,鼓励学生也要像紫藤萝一样,拥抱生活,热爱生活。在讲《落难的王子》时,教师要突出人面对困境时的顽强不息,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阳光和雨露。

2.在课后对学生展开教育

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阅读的书目。课外阅读不仅能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更能陶冶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让学生在知识的熏陶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比如,教师在课后可以让学生去图书馆或书店阅读《唐诗三百首》、《爱的教育》、《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等。《唐诗三百首》是我国古诗的集大成者,意境醇美,可以让学生感染美和善。《爱的教育》是一首爱的颂歌,可以让学生体悟师生之爱、母子之爱、挚友之爱、大我之爱。《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则是生命不息的宣告,作者面对困难永不退缩的态度,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其次,教师可以在课后开展专题活动。比如,教师可以以“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为专题,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一段与初中生学习生活有关的视频,让学生认识到遇到挫折是十分常见的,然后再引导学生说出自己遇到的困难,并进行师生讨论和生生讨论,让学生在教师和同学的关怀下健康成L,减少人生路上的绊脚石。

三、结论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寻找合适的方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章军.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J].文学教育(下),2016,05:87.

初中教师德育论文例3

随着传统的教师单一中心德育模式向教师和学生双中心德育模式的转型,以及生活化德育模式的建构,讨论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被探索、运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益。但是,当前部分教师仍然存在着对讨论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独特应用价值认识不清的问题,使得讨论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遇到了困难和挫折。进一步探讨和认清讨论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独特应用价值,不断优化这一现代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讨论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

一、讨论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独特的应用价值

讨论法,是讨论式教学法的简称,是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就教材或现实中的一些热点、焦点或难点问题进行独立钻研、共同讨论、互相启发,得出比较全面深刻的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通常包括教师提出和确定讨论课题,学生进行独立或合作研究,教师引导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以及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等组织和实施环节。讨论法在教育理念从专制走向民主,教学模式从封闭走向开放,教学手段从单一走向多元,师生关系从教师中心走向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演变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形成。讨论法的普适价值包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眼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构筑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等。可以说,正是这些普适价值促使讨论法成为现代教学方法体系中的重要一脉。当然,讨论法除了具备普适价值,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还具有特殊的应用价值。

(一)有利于促进思想品德课趣缘关系培育与发展,增强课程吸引力。

趣缘关系,简约地说,是一种以相同或相近的兴趣为联结纽带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趣缘关系有着广泛性、多样性、平等性和突出的参与性等特点,[1]并因此发展成为了现代人际关系网络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人际关系。趣缘关系的发展对于初中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趣缘关系,包括社团趣缘关系、课程趣缘关系和网络趣缘关系等多种样态。其中课程趣缘关系是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因为相同或相似的兴趣结成的一种人际关系。课程趣缘关系的培育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决定了课程的吸引力,最终影响并决定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如前所述,讨论法具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普适价值。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就如何面对人生挫折、如何培育社会责任、如何认识当代中国的社会公平等容易引起初中生困惑和兴趣的疑难问题组织和引导他们进行探讨,在探究性学习和讨论式教学中激发他们对思想品德课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从而有效培育和发展他们的思想品德课程趣缘关系,增强思想品德课对他们的内在吸引力。

(二)可以充分调动师生教学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增强课程感召力。

如何增强课程的感召力,是课程教学改革和教法创新的重要旨趣。讨论法在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感召力方面的特殊应用价值毋庸置疑,主要体现在:第一,讨论法可以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一旦选择并采用讨论法开展教学活动,在选择确定讨论课题、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及组织课堂讨论等教学环节都需要进行精心的策划和组织,比较之后选择讲授法、启发法等教学方法,这必然要求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这样就可以实现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调动,解决增强课程感召力过程中遇到的教师动力不足、方法陈旧等问题。第二,讨论法有助于激发和维持初中生对思想品德课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选择和应用讨论法时,选择和确定容易引起初中生困惑和迷茫、激发其学习兴趣的讨论课题,指导他们独立或合作开展研究性学习,鼓励他们围绕讨论课题发表不同观点,这些都有助于激发和维持他们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增强课程的感召力。第三,讨论法的重要特点和优势在于天然地蕴含并且丰富着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间性。在讨论法的实施过程中,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和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互相尊重、相互启发、平等交流,可以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建立起相互信任、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这对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感召力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三)能够引领学生拒绝或摒弃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课程的说服力。

面对社会转型时期更加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今天的初中生作出价值判断和人生选择的过程尤为艰难。这一状况反映到初中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领域,主要表现为部分初中生存在理想信念缺失、社会责任感薄弱、荣辱观念淡化、进取心不强、学习态度不端,有些甚至接受并传播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于初中生思想品德方面存在的问题,承担着对初中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重要使命的思想品德课无疑应该通过建构生活化的德育模式来有效应对并解决。而广大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除了科学运用讲授法对初中生进行必要和充分的正面理论灌输教育之外,将讨论法有效运用和贯穿到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去,也不失为明智的选择。讨论法引导初中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寻找、发现和分析社会现实中存在的各种是非问题,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促使他们在讨论中明方向、辩是非、知荣辱、会感恩、求上进,在情感体验和对话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人生选择,引导当代初中生自觉拒绝和摒弃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化解思想困惑,从而真正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说服力。

二、讨论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法选择中面临的困境

如果把古往今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探索形成的教学方法体系比作一棵参天大树,讨论法无疑是这棵参天大树上夺目的奇葩。讨论法以其普适价值及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特殊应用价值,完全可以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与发展相向而行,在提高课程教学实效性方面发挥特殊作用。但是,在现实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讨论法并未因为其特殊的应用价值被普遍接受和运用。讨论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法选择中面临一系列的困境:其一,大部分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成本较低、通用性较强、操作简单的讲授法,对需要付出更大代价和成本的讨论法欲迎还拒;其二,讨论法由于自身组织的复杂性而在运用中经常出现选择的讨论课题难以维持和讨论过程的可持续性难以持续,参与讨论的学生范围狭小与人员重复等问题,而这些失当现象很容易挫伤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其三,由于讨论法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各主题探究活动教学环节衔接不足,发挥不出其特殊的应用价值,讨论法形式单一也往往限制了讨论法自身的方法魅力。

三、优化初中思想品德课讨论法的途径和方法

应该看到,讨论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但如何克服讨论法自身存在的各种弱点,走出初中思想品德课讨论法运用面临的困境,尽最大努力实现其优化效果,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应用价值,亟待引起广大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的关注和思考。

(一)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与不同阶段和层次的学生特点恰当运用讨论法。

新的思想品德教材是以“生活德育论”作为教材编写的理论基础。[2]每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都包括众多的章节框题,并非每个章节框题的教学内容或与之相联系的时政热点问题均适宜开设专题讨论课或穿插运用讨论法。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开设专题讨论课或穿插运用讨论法时,首先要考虑某一章节框题教学内容是否需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是否具有良好的可讨论性。对于缺乏良好的讨论性、不宜采用讨论法的教学内容应尽可能少用或不用讨论法教学。而对于教学重点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则应该多采用讨论法教学。其次,在选择讨论法教学时,还要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抽象思维能力。一般来说,七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教师宜少采用讨论法。八、九年级的学生生理、心理趋向成熟、判断思维能力逐渐完备,独立自主意识和自我表现欲增强,教师可较多地运用讨论法。再次,同一教师任教的不同班级之间,以及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之间,必然会存在水平的好、中、差等方面的差异,这也要求教师灵活地运用讨论法教学。总之,讨论法的运用一定要因材因人而异,切不可盲目照搬乱用。

(二)充分调动“中下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力求实现全体同学参与讨论。

在讨论法的运用过程中,课堂上往往会出现少数优生“包场”讨论的现象,而这正是讨论法的大忌。教育心理学认为,讨论法的实质是师生之间的认识、情感、意志方面的交流过程。[3]而这种认识、情感、意志方面的交流应该包括全体师生。优生由于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良好的自学、分析问题、创新等能力,往往在讨论中充当“主角”。相反,“中下生”由于某些知识方面的欠缺或能力方面的不足,往往不愿意发言或很少发言。这时,教师应该运用情感的“期待之钟”,和颜悦色地开导他们,由浅入深地向他们提问题,开拓他们的思路,逐步消除他们心理上的自卑感,使他们获得成功感,体验到讨论的快乐,最终融入到讨论的“大家庭”中去。可以说,能否以民主的教法和教态将中等生和后进生带进讨论环节,是衡量讨论法是否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实现讨论法与主题探究活动环节的良性互动。

讨论法运用的目的在于调动初中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思想品德教育与知识传授、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单纯依靠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和纯理论性的德育模式已很难顺利完成。因此,遵循生活德育理论原理和要求,让讨论法和主题探究活动环节优势互补,必将为思想品德课讨论法的优化闯出一片新的天地。教师要力争把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引导到课外,如吸引学生注意留心收听新闻广播节目,阅读报刊杂志等,并及时将有关资料与课文中的相关知识点挂起钩来;适当组织开展一些社会调查活动、撰写政治小论文,发表课前5分钟即兴时政评说等,利用课外主题探究活动环节来弥补课堂讨论法教学在某些方面的“先天不足”。

参考文献:

初中教师德育论文例4

从思想品德教师专业成长角度说,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教学研究。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思想品德教师可进行具有专业特色的教育教学研究。从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看,思想品德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可分为五个步骤: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问题的确定心理学、法学及国情国策文献的阅读和摘录明确思想品德研究论文的方法研究材料的收集和信息处理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结论的得出。

一、思想品德课研究问题的确定

1.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更注重选题的实践价值和发展价值,对问题的理论价值基本不作要求,这是符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际要求的。思想品德课教研课题的实践价值,指研究成果在解决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中的实际意义,如:思想品德课教学幽默的美感机制研究;思想品德课多学科渗透教学模式的建构;探究题与实践题引入中考试卷的作用研究;情境教学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实际作用研究等。其发展价值是指研究题目的选择对思想品德教师的研究能力、思想品德教学效果和水平提高的作用,如新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的影响;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开发方式的探究与实践研究;初中文科综合考试与研究性学习的相关性研究等。

2.研究问题的确定应遵循科学的思维过程。思想品德课教研课题的选定,是在思想品德课本和教辅材料、书籍、文献了解认识的过程中或在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践中受到启发,逐渐认识的。这一思维过程如图所示:思想品德课教学研究题目的初步设想思想品德课教科书和教学研究材料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分析和判断使思想品德课教研题目更加具体明确科学。

3.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课题的来源。研究始于问题,思想品德课研究也不外于此。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的内容存在三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品质状况和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学生对国情国策的认知和责任感;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方法及效果的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课题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进行选择:(1)从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提出课题: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初中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研究,初中学生法制观念调查研究,初中学生对国情国策的认知状况研究。(2)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要求出发提出课题:初中学生如何适应文综开卷考试应试误区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特征研究,初中学生如何写好思想品德论文研究等。

二、明确思想品德课题分析角度和方法

1.研究课题的进一步分析说明。当思想品德教师选定了一个比较有价值的课题,并不意味着这个问题有了恰当的陈述方式,思想品德研究问题一般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成为理想的题目。例如:“论深化思想品德课改革,全面推进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这样的课题陈述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个课题的陈述太宽泛,给人的信息容量太小。就这个研究课题说,它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评价标准的影响,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的转变,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的深化对学生的要求。一个比较好的思想品德课研究课题陈述,可以使思想品德教师和阅读者更清楚研究方向和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课题陈述应着重指出中心议题和课题的前后背景。如:“单亲家庭子女自我保护能力调查”这一课题陈述,可以使人们基本上了解思想品德教师的意图和技术路线,明确了两个变量:家庭结构、自我保护能力;一个假设:家庭结构与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存在某种相关。这样“小题大做”有助于确定思想政治研究的对象、性质及方法。

2.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思想品德研究课题确定后,必须明确此研究属于何种类型的研究,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如果主要是定量研究,必须明确是用实验研究还是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如果主要是定性研究,还要进一步明确采用比较研究、历史研究或人种学研究的方法。例如:“把握中考探究与实践题特点,提高复习针对性研究”属于定性研究,又是应用研究,我们一般采用比较研究和人种学研究的方法。“我国人大制度和人大监督权研究”属于定性理论研究,采用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方法。“构建‘和谐河北’、不断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研究,是定性理论研究。

三、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数据的处理

思想品德课研究数据有多种形式,如定性的、比较的、顺序的,研究者通常会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统计方法主要有图表法、特征量计算法、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法、统计分组法以及统计实验法等。(1)图表法。是借助几何图形或表格来表现以整理好的由教育调查和教育实验所获得的统计资料的一种方法。(2)特征量计算法。思想品德课教育统计学所研究的大量现象总是通过数量综合把它的一般特征和典型特征表现出来的,如校园学生诚信状况研究。(3)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如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是根据“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一般通过个别表现出来”的原理确定的。(4)统计分组法。如中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研究。

初中教师德育论文例5

语文教学不仅是其它学科的基础,更是学生道德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核心,所以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促进道德教育的开展。教师积极地加强对于德育渗透教学的研究以及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其在教学中的进一步地优化应用,是初中生获得良好语文教育的必然要求。现从语文教学中德育培养的涵义出发,论述了初中语文德育的特点,并详细的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培养的主要途径[1]。

一、德育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的关系

语文是一种更多的综合性学科,它不但教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但是也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甚至数、床上用品、化学知识。尤其重要的是,中国学生是知识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同时,也有道德教育的功能。

教育者只有研究他们,从他们的实际蹦发,按照他们成长的客观规律去施加教育影响,才能把教育要求转化为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自觉行动。我们的德育理论能否真正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青少年德育教育成长的规律,发挥其对德育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新的历史时期青少年是否有深入系统的研究。我们不仅要了解他们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还要了解他们在现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新特点,既要从他们的年龄特征上进行分析,又必须对他们生活的特定社会环境加以考察。只有如此,才能为有效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工作提出科学的依据和努力的方向[2]。

从身体的道德教育因素描述情节、表征的人物形象,揭示了客观事实特定的艺术品质,生动的文学的内容。事实上,这也是在哲学相互之间的关系,我们每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的教育,在收到小学,我们只负责为听力,写作。到初中,我们就要负责认为,初中远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但要做,学习不是必须做得好,因此,在中国教育领域,显示社会道德远,我们只能说这是使用语言教育的方法和社会实践按钮。社会需要人文道德是成为中国教育背景。这两个相互补充。鉴于德育和初中语文的关系,我们应该把道德基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和中国优秀的文化思想情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启蒙教育,使学生发展健康人格,培养良好的德意志品格。

二、传统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型特点不突出

由于目前许多人对初中语文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语文课与其他课型并没有太大不同,只不过是突出掌握词汇表达法、多让学生说话,这就使得许多语文课教学方法与精读课、阅读课等其他课型雷同,初中语文阅读课交际性、互动性特点并没体现出来。语文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被用来讲解词汇、表达法,而有限的练习时间也只是填空、造句等等这些缺乏针对性的训练。同时,教师过度关注于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就课文上课文,教学思路缺乏延展性,语文阅读练习也主要是针对课文回答问题或复述课文大意,没有进行交际拓展练习,体现不出阅读教学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特点。

(二)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大部分现代汉语阅读教学采用的模式是,首先教师讲解生词并朗读课文,然后讲解课文内容,接着学生跟读课文或者学生之间朗读课文,最后围绕课文中的话题组织讨论或谈感想。

(三)语言输出效果缺失

目前, 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主要采用功能交际法,即3P模式,这种教学方法重视语言形式的学习,强调语言输出的结果,而忽略了语言生成的学习过程,导致学习者语言输出比较盲目,表现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就是学生主要是在“学话说”而非“学说话”。比如说,让学生运用某些词汇或表达法去完成一项交际任务的时候, 学生往往就不会关注怎么把意思表达清楚,把话说出来,而是生搬硬套去用这些词汇或者语法造句,当学生一离开课堂和书本,就很难自如展开阅读表达。学生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句型操练、教师提问、学生答问等,开口率虽然提高了,但是实际的交际中成功率并不高。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教学活动是以教材为依据的,所以教材在教学活动中有重要的作用。初中语文教材作为学生了解母语的主要渠道,对于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意义更加重大,所以选择合适的教材有利于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初中语文教学来说,什么样的教材蕴含丰富的文化因素,什么样的文化因素适合在教材中出现,在教材中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效果,也会对学生正确的运用语文进行日常交际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3]。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也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平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收集简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讲演、辩论赛等。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提高了学生的素质,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思想熏陶,激发了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例如语文活动的比赛,既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能掌握朗读、讲演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课上的德育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语文教学的特点就在要求教师在授课的同时,强化对思想政治和道德情操的教育,以此促进学生在德智两个方面得到均衡的发展。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诗词来引导学生的行动和思想,以文章的内容来启迪学生并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感受与理解中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并以此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初中课本中还有一些人与自然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热爱自然、关爱环境的角度出发,渗入节约与勤俭的内容,使学生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并能够持之以恒,促进学生思维上的转变,最终实现课上德育教育的目地。课上的思想教育非常重要,这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教育,同时对学生的生活也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4]。

结论

总之,德育培养的核心就是使学生能够领会和运用理智的思想和善良的品质。初中学生处在人格塑造的关键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来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能够从行为和心理上形成良好的习惯。

参考文献:

[1]田贺书. 构建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语文课堂[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13).

初中教师德育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55-01

德育是基础教育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为了应对当代各种思潮的冲击和挑战,思想品德教学必须重视德育的重要性。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要切实承担起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培育新时期与时俱进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等任务。然而,目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初中学生自身的道德意识薄弱,不重视思想品德课,不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其次是学校的课堂教育与家庭教育没有形成合力,思想品德课的德育效果微弱。其三是学校对思想品德的教学不够重视,缺少专业教师,不少思想品德教师仅仅侧重知识的传授,不关心思想品德课德育功能的实现。可见,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德育功能缺失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改革中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1.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德育功能缺失的成因分析

1.1 青少年学生自身原因。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们虽然有独立的心理需求,但是由于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尚不成熟,社会阅历和经验明显不足,独立的愿望往往难以实现,这种理想与现实的不协调助长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不认同感。为了寻求心灵的满足,不少青少年就把一些影视文化、网络文化当成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参照物"。部分初中学生的生活中,来自道德的约束较少,缺少道德修养。这样,低俗的文化就有机会扭曲青少年的道德观,削弱德育教育对青少年的作用,让青少年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时容易步入歧途。

1.2 家庭方面的原因。特别是农村初中生有不少是留守儿童,他们缺少监护人的关爱、教育和管束。即使在学校接受了思想品德课的教育,也极有可能在遇到一些困难后,因无法得到家庭教育方面的引导而荒废学业,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例如兴义市某镇的青少年秦某,其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当其沉迷于网络游戏后,为了拿钱上网而打伤了年迈的奶奶。

1.3 学校方面的原因。学校往往侧重中考科目的知识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这使得学生道德意识薄弱。现在教师的绩效和评优多以考试成绩作为标准,部分教师在教学技能方面不专研、不创新,大搞题海战术,这就挫伤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科的积极性,甚至对思想品德感到厌倦,从而使得思想品德课智育和德育的目标难以实现,学生难以以正确的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社会生活。

2.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落实德育功能的途径

2.1 更新观念,关注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学校要重视思想品德课的作用,重视对思想品德教师的培养,及时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上好思想品德课,思想品德教师必须了解的四个理论支撑:第一,道德学习论。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将智育和德育相结合,侧重实现德育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思想品德课的传统教育观念,明确"提高道德水平不能依靠灌输知识,应该依靠道德学习"。也就是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应做到"动子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活动中结合起来,这就是实践道德学习论的具体方法。第二,生活德育论。道德源于生活,教师的德育也应该回归生活。要用生活来教育学生,就要求在思想品德课中运用的材料要真实、鲜活和贴近学生实际;还要求思想品德课堂做到欣赏学生的闪光点、弥补学生的薄弱点、满足学生的需求点。第三,德育美学论。德育要有美感,追求"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教师在上思想品德课时应该用美好的语言、行为、事物来感召学生,以美感唤醒美好,升华和落实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第四,德心融合论。教育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只有情感才能唤醒情感。教师应该善于将学生生活、老师生活中的富有情感的内容结合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之中。课堂教学中的案例需要融入真情实感,包含亲情、友情、师生情谊等真挚情感的内容才能有更多的心灵共鸣,最终实现道德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2 优化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现在的学校已经实现"班班通",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现在的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多是对生活的提炼,生活化的素材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更能帮助教师创设有利于教学的情境,让学生能更直观的理解课本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帮助学生学习,才能推动思想品德课德育功能的实现。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充实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例如开展小组竞赛、小品表演、游戏体验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动起来,既能落实教学的知识能力目标,又能落实教学的德育要求,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在讲到《对不良诱惑说"不"》时,教师运用了"翻转课堂"的教育手法,让学生课前按导学自学课本,课上学生将课本知识运用到实际案例中。这个做法不仅让学生了解课本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学习活动落实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健全了学生的人格。同时,这样的教学从真正意义上践行着"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课改理念。设计一节思想品德课时,教师还应该要了解学生的需要。例如将学生关心的身边趣事、家乡新变化、时政大事添加进课堂中,这样思想品德课就有了强大的吸引力。学生也会期盼上思想品德课,爱学习与思想品德相关的知识,从而提高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益。这就实现了师生的双赢。

2.3 加强家校联系,关心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的家庭情况,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思想品德教学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活动,德育不单单是课堂上的工作,它应该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当中。学校和教师要关心学生,特别要关心留守儿童和贫困学生。这样,能使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的温暖,让他们感受到"情"和"理"的力量。教师的"行动"中彰显的道德,往往比"语言"更有说服力,更能让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进而成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参照物"。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道德水平定能有所提高。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课德育功能的实现有赖于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技能,大胆地创新和实践。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摸索出一套适用于初中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对初中生的教育作用,切实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中教师德育论文例7

当前,新课程改革着力改变教师以往的授课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初中政治课是初中生德育教育的主干课程,然而传统的政治课教学多采用填充式教学法,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境地,因而影响了德育教育的信度和效度的实现,同时也有新课改的要求背道而驰。

德育教育概说

德育教育释义

所谓的德育教育,即是施教者以社会主流价值和传统道德为教育出发点,并结合施教对象的需要,借助多种方式,使施教对象在同施教者的有效沟通中,使施教对象在思想认知、政治正确认知等方面的素质得以全面提升的教育过程。当前,德育教育在我国分为广义的德育教育和狭义的德育教育。广义的德育教育通常涵盖来自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的德育教育。狭义的德育教育通常就是指学校的德育教育,即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判断施加影响,使其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的教育方式。

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意义

初中政治课是德育教育的主干课程,政治课的德育教育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认知。当前,很多学校基于对高升学率的追求,因而忽略了德育教育的重要地位,未能将德育教育与数、语、外等文化课程的重要性充分等同起来,直接造成了学生的文化教育效果明显,德育教育相对缺位的局面,同时,对初中生的德育教育往往教育方法单一,重管束而轻引导,因为德育教育效果十分不理想。

当前社会存在着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等诸多乱象,初中生的年龄及其心理特质决定了其在这一阶段正是价值观逐渐成形时期,因此,如果未能充分重视对初中生的德育教育则极易对其成长造成负面的影响。

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结合笔者的政治课教学经验来看,当前国内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主要存在下述问题:

(一)政治课教学理念滞后

初中政治课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多数会考虑到日后学生的中考升学压力,因此会将教学中心、教学重心放在理论知识的传授方面,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完全围绕书本展开,此种教学理念,尽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分数的提高,但并未使学生真正领悟知识学习的有效方法,并由于过于强调固化的书本知识而导致了对德育教育的关注和教学侧重下降。同时,多数初中政治课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未能事先进行充分的、有针对性的学情分析,结果其所讲授的德育知识难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造成课堂上教师慷慨激昂,学生味同嚼蜡的尴尬境地。

(二)政治课教学内容过于抽象

政治课的课程内容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内容相对较为抽象,因此政治课教师如果不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发掘、学习热情的调动,并采取契合学生兴趣的针对性教学设计,则极易导致政治课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认知的割裂,使学生产生厌学感,认为政治课所讲授的知识对社会实践和个人的社会生活毫无帮助,因而毫无学习的热情,对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接受变成了被动、机械的硬记忆。出现上述学情,不仅是使政治课的知识传递效果大幅度降低,同时基于前述缘由,政治课教师如果不注重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一味的忽略情境与语境的引用各类德育素材,则必将导致政治课本应承担起的德育教育功能也无法实现,使学生将德育教育视为空洞的说教,无法深入其内心,成为其行动的指引。

(三)教师未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当前在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数仍然以知识的讲授为主,部分教师甚至并未采取多媒体教学方式,这种情形造成了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接受的境地,板书内容也无法吸引学生关注的目光。久而久之,政治课对学生而言味同嚼蜡,政治课堂沦为部分学生完成其他学科作业的“自习时间”。这样一来,政治课的德育教化功能也无法实现。

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实施路径

基于前述笔者提及的国内初中政治课德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结合笔者自身教学实践,提出如下德育教育实施构想:

构建初中政治课教学高效课堂

所谓高效课堂,即是教学效率较高的且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的课堂。初中政治教师应该着力构建政治教学高效课堂,借助教学理念的更新,以及对学生学情的及时分析和把握,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而有针对性的开展政治课程教学,使所传授的德育知识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着眼点,契合学生的需要。

以生活化教学方式实现德育教育显性知识的传递

针对政治教学理论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的情况,初中政治教师应有意识的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组织,即以生活化的语言解构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通过生活化教学方式组织教学,有利于显性知识的传递,并且使学生在易于接受和消化知识的同时,能够接受德育理念,并自觉的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和行动的指引,提升自身的德育素养。

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实现德育教育缄默知识的传递

传统的政治课堂,往往课程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理想。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即将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小组,教师布置小组论题,在小组内部成员之间进行讨论。如此一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激发,并且在讨论的过程中,彼此之间实现了对他人分析问题的思维模式的学习,也就是缄默知识的传递。所谓缄默知识,即是隐性知识,无法通过语言传递。这种缄默知识的习得,使学生可以将他人思维模式内化为个人的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同时,得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小结

对于初中政治教学而言,不仅要向学生传递正确的知识,更要借助行之有效的多样化教学方式,构建初中政治课高效课堂,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在兴趣提升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吸收,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德育教育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曾秋燕. 初中德育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2(06)

初中教师德育论文例8

1强化教师队伍的德育素养

无论是初中德育教育工作还是其它教育工作,教师队伍的德育教育素养和水平的高低对其工作的效果都起着直接的作用。提升德育教育实效性的关键还是在于德育教育教師队伍自身素质的提高。老师应该时刻注意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素养,不断学习心得德育教育方式和理论以进行德育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

1.1加强培训学习,强化理论修养

对教师队伍进行理论培训学习是提升初中德育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必经之路。学校应及时把教育部门或相关部门提供的德育教育文件内容告知教师群体,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除此之外,还可以鼓励老师群体积极参与教育等相关部门组织的知识培训,不断学习先进经验和学习成果,丰富自身的思想内容,提高自身的德育教育素质。与此同时,也可以把其他任课老师比如数学、语文、英语等召集起来进行德育教育培训,以此来共同推进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

1.2强化道德实践能力,践行道德风尚

在初中德育教育过程中,老师们除了言语上的传授,还应该注重实际行动的实施,不能纸上谈兵。老师应该从自己做起,注意在言谈举止下体现良好的道德观念,展现教师良好的师德,给学生做好榜样,以身作则,让学生们从教师的实际工作生活中的表现得到感染,从而让学生们自己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

老师们应该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遵纪守法、遵守社会道德和传统美德,从小事做起,在细节处做好道德实践,充分发挥带头作用,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感染效果,另一方面加强了道德教育的说服力,有利于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2注重学生的性格特点,有效改进教学方式

2.1注重分析学生的道德心理特点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重要一方,掌握学生群体的道德心理特征能够保证德育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最大化。在现阶段,我国初中学生群体的道德问题还是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公德心的缺失,自我中心较为严重,逆反心理突出。初中学生群体的道德心理特征可以归结为积极、乐观、充满活力、上进行强。但是,更为重要的还是要了解学生们的心理道德缺失的表现,比如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平时课外生活中有哪一些行为现象是违反道德教育的、严重出格的,将这些行为举动进行汇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这些行为作为实际例子给学生们进行讲解讨论,通过和学生的交流沟通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那些行为是不符合现代道德要求的,甚至是违法的,给学生一面正衣冠的明镜,让学生意识到在哪些方面自己需要注意改进的,以此来提升自身道德教育的实践指导性和实效性。

2.2树立典型为榜样,以点带面提升德育教育水平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从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来看,在班级里形成一个良好的道德学习氛围,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老师可以在班级里选出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作为德育教育的典型例子,对其提出表扬,并让班级学生以此作为表率,向他学习,邀请模范榜样给学生们讲讲自己对道德观点、思想价值观念等的看法,进而在课堂上形成一种道德学习氛围,营造出良好的课堂道德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向榜样看齐的欲望。

初中生心理特点普遍都有极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当看到自己的同学在道德表现良好受到老师表扬后,会有羡慕之情,同时也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希望自己也能像那位同学一样,可以受到表扬。老师们在这个过程中也是潜移默化地通过道德模范学生来激发其他学生们向他看齐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们觉得良好的道德素质是会受到广大教师认可喜爱的,同时意识到自己其实也是可以做到的,这也就在启发着学生们,对整个学生群体的道德素养水平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

3处理好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关系

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明显变化。家庭可以说是一个人最好的避风港,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快乐和所谓的自由,所有的美好都来自于家庭,孩童时期性格的养成就主要是受家庭的影响,但是,到了初中阶段,学生学业压力加大,课程不断增多,以至于很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过的,甚至会寄宿在学校,这也导致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更加频繁,渐渐产生较强的集体意识。从受家长管制到同学之间的自由交流,环境发生了变化,没有了更多的束缚,学生更勇于展现自己,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在初中时期学生容易形成一套自己的价值观,在这里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该各尽其职。首先,家长应该给孩子营造良好温馨的家庭氛围,孩子心中的榜样永远都是父母,父母的言行举止在很大程度上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应该和孩子平等相处,相互促进,形成良好的家风。其次,发挥学校班集体的积极作用,消除个人不良思想,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导自觉改进自身不足,形成健全的道德品格。最后,个人应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这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对学生来讲更是义不容辞,可以通过广播、网络、报刊等宣传方式净化社会环境,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初中教师德育论文例9

在新课改的潮流中,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使得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德育内容应来源于生活,必须更贴近社会生活的实际,更贴近未成年人思想生活的实际,更贴近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最新发展的实际[1]。”我国著名教育家和德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德育论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产物,其德育思想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实践活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结合生活德育论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运用,探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的方法。

1生活德育论的内涵

1939年陶行知对生活教育这样定义: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教育。他建立了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基础的生活德育论。将生活德育论运用到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就是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学课程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联系课堂教育内容与现实生活,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吸纳和融合,真正做到理论与现实的无缝连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2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运用生活德育论的意义

当前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生活德育论强调了生活化、生本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将其运用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能有效推动教学方式的改革,对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2.1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课堂为了应付应试教育的压力,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到教学评价,都突出了教师课堂讲课的控制权,学生往往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对付考试,并不能融会贯通,深刻理解其中的含义。初中生的心智发展尚不成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力欠缺,因此生活德育论的运用能帮助学生正确的把握道德教育的内涵,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加入到课堂学习中来,教学效率也能事半功倍。

2.2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

以生活德育论为指导的生活化教学模式顺应了新课改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改变了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方式,顺应了时展的要求,融入新鲜的教学思想与理念,推动了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师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关注实践发展的要求与学生的现实需求,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联系所学知识,真正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内涵,这样一种双向发展的模式,是教学实践发展的要求,推动了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不断向国际接轨。

2.3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生正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其教育的重心并不仅仅是数学英语这种专业知识,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思想品德这种品德课程的学习。将生活德育论运用到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中,主张理论与社会实践相融合,将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以外的家庭、社区和其他社会群体,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品德内涵,提升自身的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生活德育论运用到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策略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运用生活德育论是促进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那么如何有效的以生活德育论为指导,推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呢?首先,要确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传统的课程目标的制定存在着太偏向理论化教学的缺陷,目标过于单一和形式化,导致教学活动也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因此,转变教学方式,首先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由单一目标变为综合目标,以学生为教学设计的主体,不断提升教学活动的生活化水平。其次,要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充实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不能仅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播,应该结合学生心理实际发展情况,结合现实热点,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及时捕捉重大事件、热点新闻等,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讨论,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主体性,还能在讨论中帮助学生体会现实问题中蕴含的品德修养,与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内涵。除了课堂学习,教师也要充分挖掘学校之外的第二课堂,教师要和家长沟通,通过家长引导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学生在社会相处过程中,能亲身感悟到教师所讲的内容,更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最后,要改善教学评价设计指标,实施生活化教学评价。通过确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充实教学内容等环节,在进行生活德育的同时,也要关注教学的后续评价工作,才能在总结中进步。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活德育的教学指导,应该建立一个能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学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生活化学习的效果。评价的指标应该综合化、多样化,重点关注学生生活中掌握的程度,而不是理论知识的记忆能力,评价的导向性要倾向于学生的内在理解,可以是争对某一情境谈谈自己的理解,或是叙述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教师要结合反馈的内容,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争对学生理解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初中教师德育论文例10

(一)可以将创先争优和教师的本职工作实现真正的无缝对接

创先争优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切不可脱离自己的本职工作而空谈创先,空谈争优。换言之,就是要真正地实现本职工作和创先争优的衔接,相互促进相互结合。教书育人,传播文化知识本来就是初中教师的本职工作,本职的要求就是要教师不断地加强自我修养,加强师德建设和创先争优对初中教师的要求如出一辙。在整个活动当中,初中教师可以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文化建设,是本职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求和期待,并且和创先争优的活动要求不谋而合。

(二)可以充实初中教师师德建设的目标和内容

当前,党内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创先争优。针对创先争优的各项目标和内容方式,中央省委和各学校都明确地提出了各方面的要求。各初中学校要在加强师德建设的过程中细化师德建设的目标和内容,明确上级和各学校在师德建设中对初中教师提的要求,提出创新的规定,实现加强师德建设主题和内容的升华,不断提高师德建设工作的总体水平。

(三)可以充分激发初中教师师德建设和培养的主动积极性

通过各种不同的、有效的方法和形式并结合自身的实际,各初中院校需要提高争先创优活动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让活动有更好的效果。将各初中院校的师德建设划入创先争优活动当中去,让初中教师在这个具体的活动形式下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和水平,在各种实际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的指引下,立足自我提高,让创先争优成为初中院校加强教师师德建设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各种实践可以证明,在创先争优中加强师德建设是教师和学生都乐于参加的一种新的形式。

二、加强初中教师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在讲如何加强初中教师的师德建设之前先来讨论一下为什么要加强初中教师的师德教育。加强初中教师的师德建设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它是手段,也是需求。加强师德教育可以增强教师对爱岗敬业的意识。教师是对人类影响作用最为深远的一个职业,尤其需要爱岗敬业的态度和积极向上的教育情感,教师进行教书育人的基础就是爱岗敬业,这是对教师本职工作的最好诠释。教师对自己的工作热爱与否可以通过其付出的汗水、智慧和情感来表现出来,它具有特殊性,教师是否对学生负责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学的本职要求是塑人和育人,那些杰出的教育工作者无一不是爱岗敬业的典范,爱学生、爱工作是作为一个初中教师最根本的要求。如果一个教师不对学生付出自己的爱,那也就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而已,而不能在情感上对学生有积极的指引和教育。教师最能体现对本职工作热爱的体现就是能对学生的心灵产生积极的影响,美化学生的心灵,完善学生的人格,在学生心灵深处播种下爱的种子。

三、师德建设的核心是教师的实践教学活动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工作职责所在,所以说想要在初中教师的师德建设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把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师德教育的核心。学校要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从而体现师德建设。首先,要加强理论的学习,要使教师真正地有责任感就必须让教师的理论文化知识得到提高,从而全身心地将自己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去。集中学习、外出学习、自学以及参加专门的培训都是行之有效的学习理论的方式。其次,还要将活动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比如,开展教学比赛、学术交流等一系列的活动,使教师对自己的要求有所提高,敢于去挑战自己。最后,还要将制度规范化,通过建立一系列的管理和评价制度让教师的实践教学活动更加得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