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体育锻炼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7 18:13:45

体育锻炼论文

体育锻炼论文例1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成都市社区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动机调查与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健康科学的生活观念被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认识与接收,体育锻炼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越来越多样化。调查发现,动机为强身健体的有99%、祛病养生,延年益寿占99%、消遣时间,娱悦身心有98%、丰富业余文化生活93%、人际交往37%。大部分老年人都知道体育锻炼能够强身健体,愉悦身心,丰富生活同样可以结交好友。

2.2成都市社区老年人选择运动项目的调查与分析

成都市社区老年人在参加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上呈现多样化趋势,并有着传统与时尚相结合的特点。调查发现,成都市社区老年人大多喜欢从事有氧运动,散步选择的老年人有89%、健身舞蹈49%、慢跑48%、气功55%等。门球、游泳运动参与人数分别达到38%、34%;舞剑、太极拳、导引术等民族传统运动项目分别占到28%,87%,18%,与无数相关的运动项目因为幅度不大,节奏舒缓,符合老年人身心特点,所以老年人尤为青睐。

2.3成都市老年人体育锻炼进行场所的调查与分析

调查发现,成都市社区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场所比较单一。公园是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的第一选择,占到92%,广场次之,占87%,社区健身场所也是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之一占75%,而健身俱乐部仅有28%、养身服务机构11%。可见老人们在收费的体育场馆进行锻炼所占的比例较低,主要是这些地方需要收取费用。随着经济快速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增高,老人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也大幅度上升,近年来收费场所参与健身比例增多。

2.4成都市社区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频数和时间调查与分析

调查发现,成都市老年人参加锻炼次数能在每周1-2次及以上约占73%,锻炼频数在2-4次的达到89%,说明老年人大多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但每周健身次数在4-6次和每天锻炼的人数较少。老年人们每次锻炼的时间在30~60分钟区间的占87%,90分钟以上的锻炼人数相对较少,仅有16%。而锻炼时间以傍晚锻炼最多达到76%。晨练的人数次之,达到62%。

2.5影响成都市社区老年人体育锻炼因素

2.5.1个人因素

自身健康与运动兴趣是影响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首要因素,调查发现,由于自身身体条件的限制,不能进行体育锻炼的达到10%。而缺乏运动兴趣的达到13%;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与文化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13.3%的老年人为大学生,33.7%为高中生,28.6%为初中生,20.6%为小学生,并且还有3.8%的人数为文盲。学历越高参与体育锻炼越积极,对体育锻炼的价值认识更全面,体育的价值观越深刻,参与的积极性就越高。成都市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处于一种没有目的、盲目跟从的老年人占总数的14%,说明相当部分的老年人对参加体育锻炼益处的认识存在一定的不足,而且在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存在不足。

2.5.2家庭因素

没时间是影响老年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占62%。自己的家庭结构有着重大关系,现在的家庭日常生活中,年轻一代的认为家庭创造财富的主力军,基本在外忙于工作,而家里的一些家务和小孩子都落在退休的老年人身上,这在时间上,大大限制了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

2.5.3社会因素

很多社会因严重是影响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缺乏社区管理者、无科学专业社区指导员、社区体育设施匮乏等,调查发现其影响的比例分别达到56%、46%、32%。社区是政府的基层执行部门,在体育锻炼经费的支配上和配备体育活动组织管理工作人员的能力上屈指可数,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经费也较少,没有合适场所进行锻炼也是影响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占35%。现今,成都市很多社区在体育锻炼的活动场地和设施建设上很大程度的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一系列的因素影响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与时间相对较少。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和项目选择已经从单一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3.1.2自身健康、文化程度、体育锻炼的价值观与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是影响成都市老年人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3.1.3老人们在收费的体育场馆进行锻炼所占的比例较低。3.1.4成都市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场地设施比较匮乏,社区在体育锻炼方面投入的各种相关人才和配置资金严重短缺。

体育锻炼论文例2

本文作者:熊伟工作单位: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女生参加体育锻炼方式调查分析据统计,一半以上的女生(52.77%)通过学校组织参加体育锻炼,实际调查了解到女生在参加体育锻炼的时候都希望有人陪伴,并且希望学校能够多开展一些集体性的体育活动。这一点与女性群体害羞、含蓄、腼腆、无安全感、害怕孤单的心理特点是不谋而合的。另外,有34.04%的女生是独自参与体育锻炼,这不仅印证了现代社会崇尚个性、自由,女生不喜欢用固定的组织形式束缚自己的行动,而且凸显了在大同的世界里创造大不同的社会现实。还有13.19%的女生是通过协会活动或健身俱乐部参与,但由于自身和学校的条件资源有限,这2种方式并不适合大部分女生。女生参加体育锻炼项目调查分析据统计,56.60%的女生选择慢跑,比例最大。因此,慢跑是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首选,但其运动形式较为单一、枯燥。小球类项目如羽毛球、乒乓球深受女生的青睐,其中55.74%的女生选择羽毛球,25.10%的女生选择乒乓球。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项目没有过强的身体接触与对抗,但又能达到很好的锻炼效果,同时这些项目也符合女生力量相对男生弱的生理特点。大球类体育项目如篮球、排球也逐渐走入女生的视野,有18.30%的女生选择排球,无身体的直接接触与对抗却不乏趣味性。另外,一些彰显个性的体育项目如健美操,女生也很喜欢,20.43%的女生选择了此项。健美操所具备的时尚元素,在一定程度上既引领着整个社会的潮流、走向,又能够很好地展示自我,增加自信,符合女生追求时尚和美的心理特点。

女生参加体育锻炼时间时长次数调查分析据统计,被调查对象中有48.50%的女生选择在傍晚参加体育锻炼,而晚上、早晨、中午参加锻炼的人数为24.26%、20.43%、6.81%。84.88%的女生每次锻炼时长均在1h以内,这不仅可以让大脑从紧张的课堂氛围中得到很好的休息,还可以为晚上更高效的学习奠定基础。另外,选择早晨和晚上参加体育锻炼的女生分别占20.43%和24.26%。早晨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一天的学习和心情。选择晚上则是让劳累一天的身体得到放松。总之,女生对体育锻炼的时间选择是比较合理的。40%的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不固定,能够坚持每天锻炼的女生仅为5.11%,这说明女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而每周参加体育锻炼在2次或2次以下的女生占31.06%,如果按照我国体育参与情况调查中规定的体育人口判定标准来看,她们和真正的体育人口还有差距,但却是最具潜力的体育人口。究其原因,体育锻炼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安排时间少,体育氛围不浓,无人陪伴以及自身的惰性是参与次数少的原因。尤其在期中、期末考试阶段,课程复习紧张,大三忙于考研,大四忙于毕业论文、找工作,所以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长与次数就会更少。不过令人欣喜的是,仍有23.83%的女生能够坚持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5次,这一群体的存在必定影响和带动周围女生的体育行为,将来很可能成为终身体育的坚决执行者和有力倡导者。女生参加体育锻炼影响因素调查分析据统计,场地器材的缺乏(48.51)是制约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有场地、但场地条件不好(28.51),无相关人员指导(28.51),体育项目开展的不够广泛、供女生选择的项目太少(14.89)。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升本院校规模不断扩大,一些陈旧的体育器材设施没有得到及时的维护更新,而且学校相关部门也没有意识到由于学生数量的逐年增多而造成的体育器材设施短缺现象。这也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的良性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学校体育发展的必备硬件设施,体育场地器材既要满足学校体育教学的需要,又要满足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外借的需要。另一方面,体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是导致某些体育项目课程无法开设,可供女生选择的体育锻炼项目相对减少的原因。而对于没有开设体育专业的升本院校,体育指导员的匮乏也是影响女生参加体育锻炼质量高低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宿州学院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和态度是综合多元的,对于美的追求是成为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又一重要诱因;女生具有较强的体育强身观念,体育认知程度较高,但真正付出实际行动的却很少;女生选择体育锻炼项目多样化,更青睐低竞技和趣味性强的项目;女生选择参加体育锻炼时间合理,但次数少,不固定。制约宿州学院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排序(由主到次)为缺少场地器材;有场地,但场地条件不好;无相关人员指导;没有时间;其他;无自己喜欢的项目。加大体育健身的宣传力度,定期举办体育活动知识讲座,让更多的女生了解参加体育锻炼的益处。无论是身体方面的,还是精神方面的,进而创建一个良好的体育氛围。把安徽省专升本院校女生体育活动内容作为一个研究课题,坚持从了解动机和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出发,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加强安徽省专升本院校女生体育教学改革,鼓励人性化的教学,大力推广安徽省专升本院校女生喜欢的体育项目,如形体训练、羽毛球、乒乓球、排球。多开展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克服女生胆小、含蓄、羞涩、希望有人陪伴参加等心理,培养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让更多的女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根据各院校的实际情况,相关部门设法加大对体育的投入,购置体育器材,完善体育场地设施,满足大部分女生共同参与的需求。对于已经开设体育专业的专升本院校,应充分利用体育专业学生资源,指派或成立体育活动志愿指导小组,定期定时对各个院校的女生体育活动给予专业指导,以达到“双赢”。

体育锻炼论文例3

宿迁高师是宿迁地区小学和幼儿园师资培养的基地,主要生源为初中起点的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本文以宿迁高师为例,调查和分析当前高师生体育锻炼对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高师生健康素养水平的建议,以此来促进高师生健康素养的提高。

1.2研究方法

在《2008年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基础上设计高师生健康素养问卷,选取样本在6个系部80个班一至五年级中采用分阶段分层次抽样,抽样尽可能选取层次、类别、数量接近的有、无锻炼者,共计600名高师生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600份,有效问卷586份,有效回收率97.7%,经统计有、无锻炼有效问卷比为0.98:1。问卷设计分两部分:一部分对高师生锻炼基本情况调查,包括锻炼时间、频次、内容、方式、负荷等。另一部分调查内容包括高师生健康素养3个方面:(1)基本知识与理念,包括正确理解健康概念、安全献血、精神卫生、急救、血压、脉搏、体温正常值、防治艾滋病、癌症早期发现、劳逸结合、对四害传播疾病的认识等(11项);(2)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包括正确洗手、正确刷牙、食品安全、合理膳食、饮水安全、成年人饮酒日饮用量、交通安全、控制体重、对镇痛剂、止疼药的理解、吸毒对健康有危害、健康体检等(12项);(3)基本技能,包括紧急医疗救助拨打电话、看药物说明、煤气中毒的急救、测量脉搏、抢救触电者、火灾时安全逃离、认识易燃、高压等标识、测体温等(9项)。共计40题。正确回答80%及以上健康素养调查内容的调查对象视为具备健康素养。

2相关概念

2.1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是指在特定情境下,通过反复的体育锻炼实践形成的具有积极的、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定势和思维模式。根据我国体育人口划分标准:每周参加锻炼不少于3次,每次锻炼持续时间不低于30分钟,且符合自身体质所从事的体育项目相适应的负荷强度,同时满足上述条件者,则确定为体育人口。根据这一界定,本研究判定有无体育锻炼的主要标准为:(1)有无一定的锻炼时间和频次;(2)有无相对固定的锻炼内容和方式;(3)有无明确的价值取向,能否积极主动参与;(4)是否成为日常生活中相对稳定的一种行为方式,从体育锻炼中接收到良性信息反馈,获得愉快的运动体验。

2.2健康素养衡量标准

健康教育界对于衡量具有健康素养特征的标准是根据美国国家健康教育标准(NHES)的定义具体界定的。NHES由标准、根据、行为指标3部分构成,主要围绕7个方面提出:健康基本知识基础;获取健康信息和健康促进产品及服务的能力;减少健康危险因素同时采取有利健康的行为的能力;分析文化、传媒、科技和其他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运用促进健康的人际交流技巧的能力;在确定促进健康的目标和决策方面运用技巧的能力;促进个人、家庭和社区健康的能力。由此可见,一个有健康素养的人被认为是一个有价值取向的思考者、有主动获取能力的自学者、有辨析能力的问题解决者、高效的交流者、明智的决策者、有责任感的社会公益者。NHES目的是改进健康教育并促进健康,标准是对健康素养应具备的特征的界定,指导了学校开展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是由预期目标回溯工作要求的思路。如果健康素养是健康教育的目标,那么健康教育就是手段,健康教育水平是影响高师生健康素养水平的首要因素,要提高健康素养水平,必须从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知识传播和行为干预两个方面着手。体育锻炼能够强化健康意识,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2.3高师生健康素养现状

本研究计划各选300名有、无体育锻炼的高师生作为研究样本对比,在发放问卷前先初步了解高师生体育锻炼情况,再用问卷对锻炼基本情况予以调查,在调查中发现有锻炼者比例远小于无锻炼习惯者,很多在锻炼时间、频次、运动负荷、持续性方面不足,介于有、无锻炼之间。最终选取有锻炼问卷290份,无锻炼问卷296份,共计586份作为研究样本,在全部调查问卷中被视为具备健康素养的约占16.90%,与同层次高师生相比,整体素养水平偏低。在有、无体育锻炼高师生健康素养及健康素养3个内容方面:有体育锻炼的被认为具备健康素养的为18.97%;在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方面被认为正确率在80%及以上的为42.07%;生活方式和行为为19.66%;基本技能为57.59%;均值为39.77%。在无体育锻炼的调查问卷方面被认为具备健康素养的为14.87%;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为34.80%;生活方式和行为为15.55%;基本技能为44.60%;均值为31.65%。结果显示:有体育锻炼的高师生在健康素养及各维度均值都要比无体育锻炼均值要高,说明体育锻炼与高师生健康素养水平存在显著性相关;在全部样本中,健康知识和理念方面为38.40%,说明高师生在健康基本知识理念方面还比较匮乏,从而导致健康行为、技能素养低下。其中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百分比最低,远低于基本技能,以及基本知识和理念,说明部分高师生即使具备了健康基本的知识和理念,并不一定都能转化成基本技能及生活方式与行为,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知识和理念、生活方式与行为之间存在着差距,知多行少。基本技能素养在本次调查中最高,可能的原因是本调查中基本技能的测试偏重知识层面,不涉及实践操作技能层面,而且问题设计简单,导致正确率偏高,但正确率偏高不能掩盖“有理论、无实践”的教育现实问题。

3体育锻炼与健康素养的关联分析

通过对健康素养基本内容的解读,可以发现健康素养由认知成分和行为成分组成,认知成分包括基本知识和理念,行为成分包括一般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和基本技能。纵观这一领域的研究大体可以分成4个方面:(1)体育锻炼与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的分析;(2)体育锻炼与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的分析;(3)体育锻炼与健康基本技能的分析;(4)体育锻炼对健康素养影响机制的分析。

3.1体育锻炼与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的分析

在对关于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的所有调查问题中,有、无体育锻炼高师生在知晓率上对比差距由大到小的5个问题依次是:“精神卫生”“正确理解健康概念”“骨折处置、创伤止血、心脏骤停等急救方法”“血压、脉搏、体温正常值”“劳逸结合”。在“精神卫生”方面对比差距最大,说明在个人遇到心理问题、人际关系及心理问题应寻医方面,有体育锻炼的更能更积极面对;其次在“正确理解健康概念”方面差距较大,说明有体育锻炼的高师生在健康意识上要高于无体育锻炼行为的高师生;此外3个问题涉及应急处理、人体生理、运动恢复等基本常识,这些情况在科学体育锻炼过程中都会涉及,说明良好的体育锻炼使高师生具备了一定的健康观,主动采纳健康行为,从而驱动高师生进一步获取关于健康知识理念的相关信息。

3.2体育锻炼与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的分析

在所有关于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调查问题中,有、无体育锻炼高师生在知晓率上差距对比由大到小的5个问题依次是:“合理膳食”“控制体重”“对镇痛剂、止疼药的理解”“饮水安全”“成年人饮酒日饮用量”。相关研究表明:健康状况并不是影响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更多的是希望通过体育锻炼改变自身形体、健美等外显方面的因素;“合理膳食”“控制体重”2个方面存在的差距大,说明有体育锻炼的高师生,在锻炼目标态度上能充分认识到健康生活方式重要性和行为统一起来。而在其它三个方面的差距,说明有体育锻炼的高师生在科学的健康意识指导下,个人对其行为的认知水平与方式,直接影响了个人生活方式和行为的形成。

3.3体育锻与健康基本技能的分析

在所有关于健康基本技能的调查问题中,有、无体育锻炼知晓率悬殊差距对比由大到小的5个问题依次是:“火灾时会安全逃离”“抢救触电者”“煤气中毒的急救”“测量脉搏”“测体温”。以上5个方面的差距,可以充分说明体育锻炼虽然着重于人体生理肌肉动作技能形成层面上,但在肌肉动作技能形成一种特定的肌肉群连锁反应模式下,能表现出相对较高的动作技能反应模式,只要进入特定的情景模式,在特殊环境刺激下,就会激发出一连串技能活动模式。

3.4体育锻炼对健康素养影响机制分析

有、无体育锻炼差异很直接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在健康素养价值观上存在差异。高师生参与体育锻炼,都是经过思想或凭激情行动对追求或达到某种目标所能带来的效益进行评价,当参与体育锻炼后,所产生的效益反馈到体育锻炼主体,自身对追求或预期达到的目标和参与后效益相比,从而决定是否坚持或者放弃体育锻炼,所以体育锻炼产生效益对于锻炼主体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代表着能否自觉、持续地进行体育锻炼。而体育锻炼产生效益应成为健康素养研究范畴的重要构成要素,因为锻炼产生效益主要包括体育锻炼主体对健康知识理念的理解,生活方式与行为质量的提升以及健康基本技能的形成等方面。

4结论与建议

4.1高师生体育锻炼不足,静坐少动现象较为突出

这一现象与当前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致,基本反映了当前青少年整体上缺乏一定时间、频次、强度的体育锻炼。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针对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相关的政策法规,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相关政策法规的落实,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予以足够的重视,关注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便于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健康素养。

4.2高师生整体健康素养水平较低,对健康素养重要性认识不足

对健康素养的认识是健康素养提升的基础,作为培养未来中、小学、幼儿园师资群体,所肩负的使命更为任重道远,其健康素养水平的高低能直接影响未来个体或社会群体的健康观念,更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竞争力,学校应对提升高师生健康素养予以充分的重视,制定必要的健康素养标准及相关的健康教育促进政策,有针对地提升高师生的健康素养水平。

4.3健康素养水平与体育锻炼存在显著性相关

提高健康素养水平,倡导积极的生活方式是一个时代的呼唤;体育锻炼是促进健康素养的重要载体。社会、学校、家庭要利用多方资源向学生生传输健康素养常识,大力宣传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价值,明确健康素养与体育锻炼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价值观,组织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活动,营造一个人人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外部环境。

4.4体育锻炼是提升健康素养水平的有效手段

体育锻炼要想取得良好效果,需要考虑锻炼时间、频次、负荷等因变量。作为培养未来中小学、幼儿园师资院校,要积极地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根据高师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体育锻炼内容、方法及手段,针对他们的兴趣激发对新知识探索的,引导他们以积极地态度去完成既定目标,使他们体验到参加体育锻炼产生的积极效应,从而提升个人健康素养水平,形成一种带有一定健康素养水平的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论文例4

认知态度体现了教师对于体育锻炼的认可程度,从调查表可知,高校教师作为高知识人群,对体育锻炼的价值及作用有了较好的认识。认为体育锻炼“非常必要”的有87.2%,而认为体育锻炼“可有可无”和“没必要”的分别仅占11.7%和1.1%,由此可见,这对于体育活动的开展而言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随着社会水平的日益提高,大多数教师有着追求健康的意愿,有进行锻炼的要求。

1.2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

调查结果表明,四川农业大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首要动机是“强身健体”,占总百分比的92.6%,由此印证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老话。“愉悦心情”占了71.3%,高校教师作为高校学生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领导者,面对着繁重的工作的压力以及生活中的压力,他们也深知适量的参加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强健体魄,还可以释放压力,愉悦心情,陶冶情操。其次,“健美减肥”这一块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45.7%)。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的要求不再局限于温饱,他们开始追求精神文化类建设,运动已成为时尚的象征,所以很多教师(35.1%)把体育锻炼作为“兴趣爱好”。也有32.1%的教师是为了“陪家人锻炼”,促进家庭和谐。颈、腰椎疾病是大多数教师都患有的职业病,有部分教师参与体育锻炼就是为了“防病祛病”,占了总百分比的29.8%。以“社会交往”和“打发时间”为锻炼目的所占比例则相对较少,分别为10.6%和4.3%。

1.3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频度

在四川农业大学教师体育锻炼的运动频度上,调查显示,每周参加“1次”体育锻炼的教师有40.4%,28.7%的教师每周参加“2次”体育锻炼,22.3%的教师每周参加“3次及以上”的体育锻炼,8.5%的教师“不参加”体育锻炼,其中每周只参加一次锻炼的比例高达40.4%,甚至还有8.5%的人根本就不锻炼。结果表明,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频度不够,总体来看还不够理想。所以,四川农业大学教师的锻炼频度还有待加强。

1.4教师参加体育锻炼时间的持续性

由问卷调查表可知可见,一次锻炼持续时间在“30min以下”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46.8%,一方面说明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不长,另一方面说明四川农业大学教师参加有氧锻炼的意识还有待提高。32.9%的教师每次锻炼持续时间在“30-60min”,共有14.9%的人每次锻炼持续时间在“60-90min”以上,仅有5.3%的人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在“90min以上”,此结果表明,应大力提高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有效时间,加强有氧锻炼意识,促进教师健康水平的发展。

1.5制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影响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是“工作忙”(66%),“缺少体育活动组织”(54.3%),“场地器材不足”(51.1%)。其中工作任务繁重是制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最大因素,特别是很多年轻教师为了评职称,需要利用大量业余时间去进行科研活动,压力十分大。缺少体育活动组织和场地器材不足是影响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的外界因素,四川农业大学教师进行体育锻炼一般选择在业余时间进行,而这个时间段正是学生的下课时间,是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高峰期,而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终究还是为学生而设置的,并没有为教师专门设置场地以及体育设施,这严重减少了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因此,学校应当加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体制的完善,为教师参加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健康提供有力的保障,教师们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也就能更好的投入到工作和科研中去,为社会培育出更多有利人才。雅安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常年多雨,这也是影响四川农业大学教师锻炼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他影响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依次有:“缺少习惯”(35.1%),“缺少指导”(31%),“没兴趣”(22.3%),“无同伴陪同”(27.7%),“健身消费太高”(9.6%)。总的来说,没时间、缺少习惯、不感兴趣这些制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说明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还不够;其次,针对缺少组织、缺少指导等制约因素而言,说明组织活动开展不够;而对于场地器材等不足的问题,就应增设一些新兴的,时尚的,教师感兴趣的器材,提高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师待遇不断提高,现在需要的是培养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良好习惯,以及组织多样性的体育活动,促使体育活动广泛开展。

2结论与建议

2.1结论

调查结果表明,四川农业大学的教师对于体育锻炼的认识是较好的的,明白参与锻炼的重要性,但是他们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却存在着背离的倾向。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为强身健体,经常或有时参加体育锻炼,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大多在30min以下,所进行的也是小强度运动,并未达到强健体魄的目的。影响该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主要因素为没时间,缺乏组织与指导,场地器材不足和缺少习惯。

体育锻炼论文例5

自我概念是人格结构的重要成分。身体自我是自我相念的重要基础音分,它是个体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币口评价,是个体自我意识中最早萌发的音分,涉及至U又寸自己丰目貌、体格、体台邑等方面的看法和评价。…身体自我是个体社会认知的结果。身体自我对健全人格有重要的影响,积极的身体自我是健全人格发展的基础。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概念整合的关键时期,研究不同锻炼方式对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的影H向具有重要白勺型璺论与实践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陇东学院普通专业大学生190名为研究对象(经过半年的专业技能的学习),其中男70名、女120名。研究x寸象分另q来自太极拳和健美操选项课这两个专,其c}|健美操选项课86名,太极拳选项课98。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采用Marsh等人在1994年编市0的《身体自我描述问卷》作为测量身体自我概念的:L具。【共发放问卷190份回收问卷190份,其中有效问卷183份,有效回收率96.3%。

1.2.2数理统计法:所有调查数据都通过S/roS13.0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结果

2.1.1不同性别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比较

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男女大学生的身体自我概念发展以及不同锻炼方式的体育活动对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影响的差异进行考察,结果见表1.通过-V表可以看出男女生之间存在身体自我概念差异,且男生有更积极的身体自我概念;太极拳和健美掳缀炼者之间的身体自我概念也存在差异,且太极拳运动对锻炼者有更积极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性别和不同锻炼方式的体育活动对身体自尊的影响的分析发现,不同性别以及不同锻炼方式对身体自我概念都有影响,总的来说,男生比女生,太极拳比健美操对身体自我概念有更多积极的影响。

有研究指出,男性的身体自我概念要高于女性[一](Fox,Colins,Deborah;),然而Marsh的研究发现,身体素质的多层面结构不会因性别而有差异。【6J而本研究的结果证实两者之间还是存在性别差异,虽然前人的研究指出,性别之间存在差异,但是这些差异仅限在身明巴胖、和身体活动方面,但是本研究发现不同性另U的被试仅在身体健康—与身体自尊两个维度上不存在差异,可能的原因为:1.由于本研究的对象主要处于中国的大西北,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传统文化的观念相对强势,女性参与体育活动有更多的限制。而女性也形成了与文化相对应的对于自己身体的外观与印象,因而笔者认为本研究的被试在身体自我概念的各个领域中还是存在着传统的刻板印象。因而有必要对女性体育参与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同时还有必要对个体知觉的重要陛进行研究。2.女陛叉寸自己的身体夕卜摹乏现出更大的不满,这种不满直接影响着女性X-,j自己身体自我概念的评价。

根据不同锻炼方式对身体自我概念的影响发现,倒9∈操和太极拳对被试的身体健康、身体月巴胖、外表以及身体自尊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可以推断两种锻炼方式之间的差异可能是由于性别上的差异引起的,因此笔者随后对性别与锻炼方式对身体自我概念的影响进行了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两者的交互作用不呈显著陛,也即锻炼方式的影响是独立发生的不受到性别的影响。

因此,对于太极拳比健美操对身体自我概念有更好的影响的原因,笔者认为:1.太极拳在锻炼时,不但肌肉活动有各式各样的柔和动作,同时还要做好呼吸运动,来促进心、肺、肠胃等内脏的机能活动,另外,由于每个动作都用意识加以引导,使人的精神集中,不起杂念,以致越练越纯静,也能使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更好的调节作用。2.太极拳可以通过音乐节奏使人们得到高层次的幸福感,即精神的幸福感,同时人感到空虚的时候可以通过太极拳来充实生活,提高人的自我调节能力。

总的来说,太极拳对提高身体自我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经常从事太极拳锻炼能够使人有健康的身体、充沛的体力、形成科学的身体自我概念、良好的身体自我调节和高自尊心,无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都能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根据研究结论分析的结果,建议以后的研究者可以通过太极拳的干预研究来对太极拳对身体自我概念的影响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同时考虑加入对照组的研究,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

2.1.2不同性别、锻炼方式的多元方差分析

考虑到研究被试在选择项目时候的趋向性:即太极拳的研究对象大多数为男生,因而在选择女性被试的时候无法做到随机,同理,由于选择健美操的多为女生,因而对于男生被试的选择无法做到随机,因此,笔者考虑这两者之问是否存在交互作用。通过统计结果发现,两者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也即两者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体育锻炼论文例6

该研究选择兰炼一中,兰炼二中,师大附中3所高中院校,涉及3个年级,随机抽取男女生共200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高中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分析与研究的资料,通过互联网络检索CNKI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资源库等,了解和掌握近年来高中生体质健康相关的研究结果与信息。

1.2.2问卷调查法

研究对象随机抽取不同年级男女生共200人,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82份,其中有效问卷154份,男生93份,女生61份,问卷有效率为77%。1.2.3数据统计法通过Excel对所回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讨论与分析

2.1兰州市高中生参与体育锻炼现状

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中,男生占7%,女生占14%;每周课外体育锻炼时间2h以上以男生居多,女生大多集中在1~1.5h;球类体育项目喜欢程度,男生占74%,女生占39%;其他项目喜欢程度,男生占20%,女生占37%;自发性课外体育锻炼,男生占73%,女生占46%;在有无必要参加体育锻炼调查中,男生占81%,女生占65%。

2.2造成这一现状的影响因素(如表1)

2.2.1学生方面

就学生而言,自己本身对课外体育锻炼的认可及家长老师对其影响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及强度。13%的同学认为课外体育锻炼没有必要,其主观态度上对体育锻炼持排斥意见,将严重影响其课外体育锻炼状况。14%的同学由于自身身体生理因素,远离课外体育锻炼,这其实也是其主观认识上对体育锻炼的误区。此外,学生的课外锻炼动机不同,同样会导致其课外体育锻炼结果不同。动机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动力源泉,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的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体育活动动机是促进一个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因。经调查显示,高中生课外体育锻炼动机占比中,增强体质占65%,考试达标占57%,休闲娱乐占25%,体育求知占14%,缓解压力占28%。不难看出,高中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增强体质与考试达标排名前两位,说明高中生认识到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有利于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体育成绩关系到评优,毕业等。因此,学生特别在意这一点,这也说明高中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存在着一些误区,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清,忽视体育锻炼的真正价值意义。

2.2.2学校方面

学校运动场地的局限性,运动项目的局限性,重智轻体及校内体育活动形式内容偏少都影响着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学校场地设施是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物质保证。学习运动场地设施的类型、状况和规模,都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运动项目、组织形式、活动方式等。由于学校场地的局限性,导致运动项目种类单一,学生兴趣调动不起来,对体育锻炼丧失积极性,调查显示,48%的学生认为运动场地的局限性有碍于其课外体育锻炼,46%的学生认为由于运动项目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其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因此,这两个原因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课外体育锻炼。此外,学校为提高学生升学率,对文化课要求严格,轻视体育课的现象也比比皆是。学校体育课工作开展不到位,文化课课时侵占体育课课时,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在时间上无法保证,直接导致学生不重视体育锻炼。校内体育活动形式内容偏少,氛围不足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的氛围是学生在锻炼活动中的情绪特征所表现的体育行为。校方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与管理方式,体育教师的教学和课外运动训练对学生施加的影响,及班主任、辅导员对体育的态度和体育活动的组织能力等,直接影响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此外,高中生不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与其缺乏老师运动技能的指导有一定的原因。缺乏运动技能理论方面的指导,实践将会盲目没有目的。现行高中生教学课程中,体育教学课的课时很少,没有理论指导,没有时间实践,学生体会不到锻炼的成果和乐趣也大大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调查研究显示,兰州市高中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良好,但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不容乐观,其有待改善。影响兰州市高中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对课外体育锻炼重要性认识不足,场地设施条件有限,学习压力,家长与老师的支持态度及学校组织活动偏少等因素。

体育锻炼论文例7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鼎城区牛鼻滩镇中学、中河口镇中学、淮阳中学、鼎城区第二中学35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期刊网查阅了大量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

以体育科研方法为指导,按照研究内容设计问卷调查表,对鼎城区牛鼻滩镇中学、中河口镇中学、淮阳中学、区二中学生发放调查问卷350份,回收问卷316份,其中有效问卷307份,有效回收率97.2%,其中男生187人,女生120人。

2.2.3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6.0软件对回收问卷数据进行处理,为本研究提供依据。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鼎城区中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

3.1.1中学生对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

中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在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补充,能彰显个性释放过剩的精力,满足强身健体、交友等功能,应该受到大部分学生的喜欢。调查结果印证这一点,见下表,喜欢与非常喜欢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达68%,同时发现男生比女生更喜欢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在走访中发现低年级喜欢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要多于高年级学生,尤其是毕业班学生。

3.1.2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

通过调查问卷统计发现,鼎城区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按照选择人数由多到少以此为:放松娱乐(155人次)、丰富课余生活(146人次)、强身健体(112人次)、交友(89人次)、升学(59人次)和其他(46人次)。从收集到的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看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主要为了强身健体,与本研究对象的选择有一定差距,这可能与鼎城区中学课余生活欠丰富、学生学习压力大、体育教师引导不力有关。

3.1.3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项目选择现状

鼎城区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项目选择受学校现有体育场地器材限制,个别无乒乓球桌(台)的学校就无人选择该项目,调查结果显示:选择篮球、散步和羽毛球的学生人数列前三位,初中男生可能受体育中考的影响,有部分学生把单杆(引体向上)作为锻炼项目,而高中男生没有一名学生选择;通过与部分调查女生交谈发现,女生也想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但苦于没有合适的场地与伙伴。

3.2影响鼎城区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

3.2.1学习负担重、升学压力大是主要内因

调查者发现57.7%的被调查者认为作业多学习负担重,学校与家长对他们升学的期望值较高,这导致原本并不充裕的课余时间被学量挤占,大部分想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但没时间。

3.2.2场地器材不足是主要外因

调查显示:48.3%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的场地器材缺乏,特别在雨雪天几乎根本就不能进行课外体育锻炼。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鼎城区中学生中超过60%的学生喜欢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他们认为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学习压力,丰富课余生活;他们一般以球类项目为主进行课外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论文例8

经济飞速发展、信息膨胀、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的21世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人际关系越来越微妙,怎样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人们生活在一个缤纷复杂的大环境中,这样就要求人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什么是"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综合许多学者的不同的观点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众所周知,体育锻炼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体育锻炼通常是指那些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有些人把体育锻炼理解为任何形式的身体活动,日常生活中的行走到打扫卫生;有些人则认为,体育锻炼是做大量的有氧运动或力量练习。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还不够明了。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人的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体育锻炼与情绪方面

体育锻炼可以改善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指标。良好的情绪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消极的情绪会影响人的正常学习工作,还会对人的身体心理产生许多不良影响。长时期的情绪压抑,忧虑和紧张,还可导致疾病。有调查表明,人运动时大脑会产生一种类似吗啡作用的物质---内啡肽。吗啡的作用是消痛并使人产生欣,内啡肽也会产生欣,它可以降低抑郁、焦虑、困惑以及其他消极情绪的程度。体育锻炼也给人们提供一个机会,使人们能够分散对自己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在单调重复性的技术动作中,通过冥想思考等思维活动,可能促进思维反省和脑力的恢复,这种对注意力的有效集中或转移,可以达到调节情绪目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运动的美感、力量感、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二)体育锻炼与人格方面

人格,也称个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以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人格。体育竞赛中的取胜催人奋发向上,有利于个性形成。而失败也是对人格的一种考验,在失败中挖掘有利因素可以看到成功的希望。体育运动能提高心理耐挫水平,在遇到挫折、困难时能正确地面对和处理各种挫折和困难,形成高尚的人格和独特的个性。

(三)体育锻炼与心理适应方面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与人的交往不仅反映了人的健康状态,人与人中正常、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经常到公共场合进行体育锻炼,不仅可改善人际关系,而且能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忘记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四)体育锻炼与智力方面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人要有正常的智力,就必须有健康的神经系统和身体。认知行为假说指出:体育锻炼可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

对于学生来说是要求其学习效率,是由大脑的高级神经系统所决定的,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可促进肌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使大脑供氧充分,进而使记忆力增强,思维更加敏捷灵活。通过进行体育锻炼可使学生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休息,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结语

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智力,促进身体健康,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身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运动中享受节奏韵律。体育可给人们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有助于消除体育之外的阶层或文化上的差距,有助于消除孤独心理,冲破"闭关自守"的生活方式,从而增进和发展与不同类型的人的交往。体育运动对于人的心理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是其他任何方式、手段所无法替代的。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运动的有利条件,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发挥其特殊功效,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同时,健康的心理又能促使机体战胜各种病魔的侵袭和摆脱各种挫折及逆境。因此,心理健康的持续化、年轻化,需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顾渊彦.体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姐刚彦.当代锻炼心理学研究[J].体育科学,2000,(1).

[3]江宇.体育与人的心理健康[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9).

[4]李京诚.身体锻炼心理某些领域的研究综述[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3).

[5]汪继兵.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促进[J].黄山学院学报,2006,(10).

[6]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体育锻炼论文例9

1前言

高中生处于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青春期快速的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同步,个性成熟度较低,自我认知能力不足,同时还要面临高考压力、学业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等,容易造成种种心理冲突,从而影响心理健康状况。体育锻炼知行是指对体育锻炼的认知程度和被试是否为运动群体。本研究旨在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不同群体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和特点,并对其体育锻炼知行与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研究,分析不同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和特点,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高中学生,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问卷430份,有效问卷424份,回收问卷的有效率为98.6%。

2.2研究工具

2.2.1《心理健康诊断量表》

本研究根据高中生心理健康诊断量表的分类标谁将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分为3类,分别为健康、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可能有心理障碍,并赋予分值。

2.2.2《体育锻炼知行调查问卷》

选用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殷恒蝉教授等2006年编制的《体育锻炼知行调查问卷》

3结果与分析

3.1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特点

3.1.1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分布情况

在所调查的高中生中,有31.41%的高中生处于健康状态,有31.89%的高中生处于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状态,有36.70%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状态。

3.1.2不同群体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特点

3.1.2.1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与特点

对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男生中,共有36.1%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在女生中,共有81.0%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对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比女生高,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3.1.2.2不同年级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一与特点

对不同年级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63.5%的高一学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有65.2%的高二学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有76.8%的高三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

3.1.2.3城镇和农村生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与特点

对城镇和农村生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共有63.3%的来自城镇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共有76.5%的来自农村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对城镇和农村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来自城镇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比来自农村的高中生高,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3.2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3.2.1高中生对体育锻炼对健康重要性的认知程度的分布情况

对高中生对体育锻炼对健康重要性的认知程度进行调查,结果发现,3.8%的高中生认知程度非常高,17%的高中生认知程度较高,45.3%的高中生认知程度高,26.9%的高中生认知程度较低,7.1%的高中生认知程度很低。

3.2.2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的分布情况

通过对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分布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运动十认知高的高中生占36.3%;2)运动十认知低的高中生占11.8%;3)不运动+认知高的高中生占29.7%;4)不运动+认知低的高中生占22.2%。有66%的高中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知高,但有一半的高中生由于各种原因不参加运动。

3.2.3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中,将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的4组样本予以赋值,将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表明了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之间有比较密切的联系,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探讨。

3.2.4不同知行等级高中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异性检验

通过对不同知行程度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得分进行ANOVA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知行程度在高中生心理健康得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进一步对不同知行程度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多重比较,结果发现,运动+认知高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不运动+认知高、不运动+认知低的高中生的高,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运动+认知低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不运动十认知高、不运动+认知低的高中生的高,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4结论与建议

1)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者应引起关注的状态。学校、家长和有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在抓学习的同时,也要关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注意创建和拓展维护和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加强必要的情感和思想交流。

体育锻炼论文例10

文献资料法查阅了体育心理学、心理学概论、社区体育、群众体育法规等书籍和文件资料.在中国知网上输入体育动机、群众体育,日期选择为“2009至2012年”,查阅了200多篇文献.问卷调查法随机抽取凯里市主要群众锻炼场所:万博广场、民族体育场、州老年体协、苹果山公园、小高山、金泉湖广场、罗汉山公园体育人口共1121人,以现场发放并回收的方式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56份,回收率95.6%其中有效问卷933份,有效率97.6%.从参加工作最低年龄算起分3个年龄段,A年龄段:25—44岁,B年龄段:45—59岁,C年龄段:60岁以上.问卷内容效度采用复本信度系数统计计算方法,相关系数R=0.81,该问卷具有内容效度.访谈法就有关问题和凯里市区参与体育锻炼的群众进行了当面访谈,获得了更丰富的信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