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7 18:12:41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例1

基金项目:2012年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项目编号:SKL-2012-2700)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1-0124-02

自2005年4月下达《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进一步确定了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而后健康教育思想便成为了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主导思想。从中充分体现了体育成为了人类生存意义以及价值的最终关怀,从而回到以人为本的体育世界里,使大学生在对体育的认识中灌输了以人为本的体育精神。健康第一,是体现人们对自身的前途和自身命运的一种基本关怀。它体现出在学校体育中应为大学生的健康而服务,并且把健康教育所包含的内容统统融入到学校体育教学的体系中去,这也符合了社会体育以及学校体育在现时展的需要。也同时将健康第一的理念灌输进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及理解中去,从而改变以往大学生对参与体育运动行为的态度,使其在体育运动锻炼中能够更好的促进自身各个方面的发展。

一、概念界定

(一)健康概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将健康第一作为生活中最主要关注的内容之一。健康成为了人类永恒的话题,在《辞海》(1979)对于健康的概念解释说:健康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备良好的劳动效能的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于1989年提出了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还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只有具备了上述四个方面的良好状态,才是一个完全健康的人的四维健康观念。 21世纪是个大健康时代,人类将追求是心理、生理、社会、环境的完全健康。党的十六大第一次将公民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相提并论,并将其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而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提高全民身心健康素质的重要方面。此外,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的提出,将促使学校体育经历一次全方位的改革,对健康新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将会引起人们健康理念的变化。

(二)道德健康

道德健康是生命健康的根本,对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的健康具有根本的支持机制,是健康即生命质量的最终担保。同时人们要想健康的生活,必须要育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人们自觉的遵守社会秩序和法律是国家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因此国民的道德健康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三)体育行为与体育运动行为

体育行为,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为满足某种体育需要而进行的活动。它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即凡是与体育发生联系的行为活动,都可称之为体育行为。这些活动既包括体育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运动行为,也包括体育的组织、管理、宣传、科研、教学、消费、观赏等方面的行为活动。体育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既受行为者内在生理、心理条件所制约,又受到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表现出多方面的行为特征。

二、大学生对健康第一理念的理解

当今时代的大学生既生活在经济水平迅速发展的时期,还要不断去适应各方面都有竞争力的社会,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四维健康观。这种四维健康观包括了大学生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在对大学生进行生理、心理、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调查表发现有大部分人认为躯体健康就是身体各个器官系统功能正常以及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三、健康第一理念下对大学生体育运动行为取向研究

(一)心理支配运动行为取向

心理支配是心理对身体以及思想上支配的心理体育行为,对于外在体育锻炼运动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它基本上是由大学生对参与体育的动机、对待体育的价值观以及大学生对体育持有的态度这几方面来构成。

1.大学生的参与体育运动动机在健康第一理念下的发展

大学生要从传统的体育运动就是强身健体这一观念向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一方向来发展。如今社会经济繁荣,竞争压力激烈,健康不只是单单的身体健康就可以,大学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学会生存、学会工作、学会生活,就要必须拥有良好的健康第一的理念,这是当今大学生要很好地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

2.大学生体育理论知识动机的学习要向科学健康的知识方面发展

现如今的大学生对于学习体育的需求不只是对体育运动技术以及技能的单一掌握,还必须要掌握一定的体育理论知识。而大学生对于体育理论知识的需求与理解而不是体育专业知识主要是在对于终身体育的认识和了解关于体育健康的健康知识。 这就充分体现了大学生时能够科学的、理性的认识什么事健康,并且能够从健康第一的角度上去接纳了解,并培养自己终身体育的意识。因此在大学中的体育教学不仅仅是提高大学生的强身健体,而是要在强身健体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健康第一的理念,以及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

(二)大学生体育运动行为取向

体育行为,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为满足某种体育需要而进行的活动。它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即凡是与体育发生联系的行为活动,都可称之为体育行为。这些活动既包括体育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运动行为,也包括体育的组织、管理、宣传、科研、教学、消费、观赏等方面的行为活动。体育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既受行为者内在生理、心理条件所制约,又受到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表现出多方面的行为特征。

体育运动行为是人们在体育运动中过程中有具体的各个身体机能运动的表现。大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一般需要通过从体育运动的内容、体育运动的时间、体育运动的方式以及体育运动的空间等几方面来进行。

1.体育运动的内容需要向社会化、大众化以及休闲化的运动方向发展

通过教学以及平时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发现学生目前参与运动项目内容还是比较广泛的,涉及了篮球、足球、排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健美操、跆拳道、瑜伽、自行车、定向运动、女子防身术、轮滑、等等。大学生在健康第一理念的影响下,慢慢的对参与体育运动的项目选择的越来越多,因为这些项目既大众化又休闲而且又有社会化。在体育运动中,大部分学生参与球类运动的比较多,这些无论是三大球还是三小球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趣味性比较强,能后使人在运动过程中保持心情愉快,振奋精神,而且社交性也比较强。可以满足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也可以进行社交活动。而其他的带有技术性的运动内容有一定的社会化,大众化,因此提高了学生对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通过大学生对健康第一理念的认识和理解,一些新兴的现代的体育项目也逐渐进入大学生的视野并使他们有兴趣的去参与其中,如高尔夫、斯洛克、攀岩等等项目越来越受大学生的喜爱。而如今的大学生也已意识到现代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所以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意志品质。那么在通过参与各项体育运动锻炼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使他们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乐趣,而且还能从运动中使大学生能够不断的超越自我、勇于面对和解决迎面而来的困难最后还可以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品质。

这些体育运动项目各有各的优点,各个内容的不同,锻炼的效果不同,对提高大学生改善体育锻炼的兴趣,延长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改变自身对体育锻炼价值观的重新认识有较为显著的作用。通过体育锻炼也可以使大学生对体育的需求和对健康第一理解又进一步的提高。

2.体育运动时间向着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根据资料有关研究发现:人们在进行体育锻炼时间一般以每周3~4次为宜,每次锻炼时间控制在20~60分钟最为合适。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由一周的1~2次逐渐发展到每周的3~4次。运动的时间也由每次10~20分钟延长到20~50分钟甚至在一小时左右。这充分说明了学生有了对健康第一理念的认识和,对自己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开始科学合理化。也能够从健康第一认识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自身的体育锻炼。

3.体育运动空间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对于体育锻炼的运动空间的要求上,大学生通过参与体育锻炼也开始在体育运动的空间上有了进一步的要求,从不参与到校内空间的要求到进入社会空间以及自然环境的多元化发展,充分说明的大学生通过体育锻炼也开始参与社会、使自己融入社会、热爱生命。

四、结论

健康第一的理念使大学生对健康的理解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在健康第一理念的影响下,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行为无论是从心理支配上还是外在的身体锻炼都有了进一步的改善。大学生也在健康第一理念对体育锻炼从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的认识逐渐提高到对健康知识和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

心理支配控制自身的体育锻炼对外在的身体锻炼有着一定的导向和支持作用。大学生的外在身体运动行为是在运动形式上向着社会化、大众化以及休闲化的运动方式进行发展的,在运动项目上也开始注意锻炼自身的意志品质,大学生通过参与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锻炼的效果也不同,既提高了大学生改善体育锻炼的兴趣,延长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改变自身对体育锻炼价值观的重新认识有较为显著的作用。也通过体育锻炼也可以使大学生对体育的需求和对健康第一理解又进一步的提高。对健康第一的理念指导下,大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中也开始注重运动时间的科学合理化以及运动空间方面向着多元化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也应注意加强对大学生健康知识和终身体育的教育和传播,使其在心理上对健康第一理念有着重要的认识,并不断倡导鼓励学生参与各项运动锻炼,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提高学生自控、自练、自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俊峰,候培森主编.当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

[2]傅华,李枫主编.现代健康促进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尹博.运用跨理论模型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例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公共体育课程作为高校健康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养成健康、文明的体育生活方式的重任。但2006年9月公布的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得到继续改善的同时,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却呈现下降趋势,学生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视力不良检出率也居高不下。因此,我们反过来再检查一下体育课程体系,我们必须承认,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结果与公共体育健康课程设置具有的作用有很大的差距,这直接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其质量。而造成这样结果的关键因素是现行的公共体育课的教材问题,突出的表现是教材体系不科学、教材的内容陈旧。因此,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改革重点应该在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上。

1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现状

近些年,广大高校体育教师和体育科研人员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材的改革做了大量的工作,出现了许多观点不同、结构不同、内容各异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材。从所了解到的资料和文件中,全国各地高校大都还在延用过去的体育教材,基本上是体育课程的名称改变了,但授课的内容没有变化。这些教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教材的内容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相对加大;教材的专业性过强,公共体育的普及性削弱,学生很难完成学习任务;教材的难度加大,公共体育课程竞收录了体育院校专业研究生的教材。其中绝大多数公共体育课程仍然是以体育运动项目的体系为主,以体育学为编教材的主导思想,主要以身体素质和技术技巧为基本教学手段。但这些教材的根本缺陷就在于缺乏针对性、实用性,没有与学生将来的生活、工作密切联系起来,没有更好地将该课程的理论和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改革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以及教材的内容就势在必行。

2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改革的新思路

课程的本质是由育人目标、基本文化成果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它用以指导学校教学规划和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了解自己、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手段。课程体系是由课程的内容、结构、形式等组成的,培养目标规定了所培养专门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要求,它是制订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所以,新高校体育健康课程改革的思路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加强体育健康课程改革的综合性

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概念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

21世纪社会所需人才的能力是学习者自身去创造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综合能力。所以,体育健康课程的改革要反映体育学科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需要。另外,体育健康课程的形式不仅要重视显性的教学,更要加强隐性课程的训练。如:校园卫生环境的维护、校园活动的组织、体育锻炼中的人际关系等。再有就是,体育学科教育中,健康知识、医学知识在体育课程中的比例及运用的方法和手段。

2.2注重体育健康课程改革的实践性

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世纪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作为高校的毕业生应该是一名能够较好适应社会,独立健康生活的人。他们应该能够掌握基本的健身方法和运动技能,了解基本医疗常识和必要的急救措施,能够运用所学运动知识指导日常健身活动,能够在运动中得到乐趣,保持良好的运动兴趣。

2.3对新课程体系与内容的初步构想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健康知识:健康的概念、分类;健康的意识;性健康卫生常识

第三章医学常识:自诊与自救;基本的常规检查;常见的急救措施

第四章运动中常见的生理反应及处理

第五章体育教育的任务:体育的概述;奥运知识;中国体育的发展

第六章体育教学实践:各个项目的简述、规则;技战术训练与教学;易受伤部位的处理;以及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健身锻炼的方法学

第七章娱乐体育:体育欣赏;时尚体育;传统体育该教材的篇幅字数不宜太多,使学生在学习阅读时容易理解,并且要突出高校公共体育的师范性、实用性和知识性。

3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体系构建及内容特色

3.1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应具有创新性

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体系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其内容和教学方法更需要创新。高校体育健康课程的改革,要密切联系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是该教材创新的关键。如由于现代行为观念的不断改变,加之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中已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所以,我们应该正确引导,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把反映当今世界最新的健康理论充实到新教材之中。要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有创新的教师,体育教师的创新重点应该是教学方法、手段和全面的医疗健康知识,并具有良好的操作师范能力,这是对体育教师的基本要求。

3.2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应具有基础性

高校体育健康课程的设置,从基础理论到基本技能,都要遵循这个原则:“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生存”。高校体育健康课程的教学,就是掌握基本健康知识、医学常识和体育基础理论。使学生掌握基本健康常识和运动基本技能,让学生能够进行自我锻炼,学会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如:运动中常见的生理反应及处理、常见的急救措施。了解奥运知识,中国体育的发展,以及体育教学实践和健身锻炼的正确方法。

3.3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应具有综合性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知识高度分化的同时又要有高度综合。知识的综合化趋势,反映在公共体育健康课上,就是涉及到体育健康课的各学科(如运动医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等)。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求,体育教师具有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是不能满足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的。高校体育教师应具有广博的知识面,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体育学科知识的传授,还要加强对学生人文、伦理、哲学、艺术、环保卫生和健康等方面综合知识的培养,使学生在新的体育健康课中得到综合训练。特别是在体育运动和比赛中,培养学生刚毅的意志,团结协作的能力,良好的思想心态,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以适应未来从事的教育工作和激烈竞争的社会现状。

3.4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应具有实践性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而不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的理论,是灰色的理论。作为高校开设的体育健康课程,仅仅在理论上指导学生学习体育学是不够的,体育学有它的特殊方式,就是理论课和实践课,而且实践课的比例在公共体育教学中是非常大的。在新课程体系形成后,使学生掌握体育教育原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同时,理论课的内容有所加大,我们针对体育健康课程的实践必须有相应的实践方法。体育课程重要的是要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体育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去,为指导体育健康教学服务。

4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的实用性

体育健康课程的另一重要特性就是实用性。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体育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对如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有较强促进功能,同时也是体育健康教材在实用性上的体现。理论联系实际是教材编写的重要指导思想,该教材的实用性,还要体现在与过去体育教材最大的区别,就是能够将此书作为健身和医学常识手册永久伴随读者。

4.1培养学生体育能力,树立终身体育观

公共体育教学的改革,主要是体育思想上的改革。要着重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使他们不但学会全面的体育知识与技能,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学会运用体育技能的能力。高校体育教育是学生在学校期间进行体育学习的最后一站,也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高层次,只要有了正确健康的体育观,体育课程的实用性就更能够体现出来。学生具有了独立锻炼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就能够合理地设计体育锻炼计划,运用体育环境和条件主动参与体育健身和锻炼,从中获得自我发展。:

4.2运动兴趣的培养与运动技能的掌握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 G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316-(2014)06-0089-1

1.前言:

人才竞争是现代社会最大的竞争,作为培养人才必不可少的体质健康教育受到全世界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强体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从而为学校素质教育服务。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要行之有效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促进健康与体育的有机结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增强自我保健和群体保健的意识和能力,养成终生体育的习惯。主要通过体育教学的手段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并学会用各种体育方法和手段来进行锻炼,养成健身的习惯,促进身心健康,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2. 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课堂教学中学生中心主体不突出

现代课堂教学应突出学生中心主体地位,但是往往在现在课堂上过分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只重视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因而在教学中低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潜能,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抑制学生个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体育教学重视教学组织形式,影响学生主动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过多的条条框框、过多的约束限制,把理应舒散筋骨放松绷紧的大脑的生动活泼的体育课堂,变成了严格按程式的身体操练,学生的个性受压抑,主体性难发挥。二是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的老师,只管按照教学大纲进行课堂教学,不懂得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的不同而灵活变通。在这种环境下,学生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为了应付考试,放弃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被动练习,自觉活动的抑制导致能动性的消蚀,抑制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2传统教育思想影响深,体质健康教育意识淡薄

过去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将传授运动技能看作是教育主要的目的,老师主要以练习、复习、提高技能的方法进行教学。这种传统教育思想观念至今影响着为数不少的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的全方位的发展,造成教学中表面上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实际上则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束缚了体育教学思想观念的进步与发展。

2.3课堂技能与理论教学不同步

体育课堂教学多以技能课为主,只在雨天或其他时间见缝插针地上少部分理论课。内容上以讲讲技战术,讲讲规则为主。部分老师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学生运动能力的开发上,重技能、技术讲解,忽视学生的多种需要,造成实践课上很少介绍项目的健身原理和方法。有的老师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懂得不多,这样就使得理论教学中健康教育理论与运动实践相脱离,运动实践课中又缺乏健康教育理论的正确指导。不利于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和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

2.4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与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传统教学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方法是理论笔试、运动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达标相结合的方法,造成许多学生死记硬背,苦练运动技术来应付考试,教学也因此围绕考试内容进行“应试”教育。 这种从内容上和形式上都已不适应“体育与健康”人才培养的要求,应重视和加强对学生掌握健康理论知识、健身运动实践及其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方面的综合素质考核,以使对学生成绩的评定与培养目标相符合,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3 建议与对策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的学校体育对体育与健康培养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其措施是:

3.1 转变教学观念

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及时调整和明确教学目标和思路,重“素质”淡“竞技”,彻底打破以竞技运动规则及竞技技术原理作为单一教学重点的模式,要有意识地逐渐将教学重点转向传授健身知识、健康技能、健身法则及培养学生健康意识、素质和能力上去! 通过体育课的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健身理论知识、技术、技能,掌握健康键炼的方法,而且培养学生自觉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提高学生自我进行键康锻炼的能力和水平,最终达到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

3.2 丰富课程的教学内容

大力进行教材改革,增加相关健康教育的内容。 教学内容应知识性、兴趣性、娱乐性、文化性、健身性兼备,走体育与健康相结合的道路;要重视理论知识,特别是健身理论知识的传授,用健康理念指导运动课程的教学,寓健康教育于教学各环节之中。

3.3 打破“师傅带徒弟”色彩的教学模式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把健康理念贯穿于体育教学中,注重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开发,重视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打破“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模式。与学生建立民主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注重人文关怀。

3.4 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

高校教师应加强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注意理论结合实际,探讨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切点,在学习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健康教育素养。

3.5 改革和完善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健康理念下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考核内容中增加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内容和含量,创新考核方法,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重视过程评价,发挥教学评价的杠杆调节作用,使体育课程的教学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例4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人们对健康有了新的要求,对健康文化及内容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诠释,因此提出了各种创新性的健康理念,其中一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理念――“健商”(Health Quotient,HQ),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提出来的。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健商”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文化,涉及面也十分广泛,诸如生理、心理以及人类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等。近年来,随着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以及健商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健商”已经渗透至高校教学过程之中。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当代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观念,这不仅是我国教育的一大重点,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

1 健商内涵与外延

健商(HQ)作为21世纪人类最新的健康文化和全新的健康理念,由国际著名健康专家、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加拿大籍华人谢华真教授首先提出并运用。所谓健商(HQ),是健康商数(Health Quotient)的缩写,用来衡量一个人所具备的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和健康能力。它反映一个人的健康才智,代表一个人的健康层面及对健康的全新态度。健商理念能帮助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健商教育是指有计划地通过信息传播和教育等手段,动员全社会各类人群参与,使人人拥有维护健康的意愿、知识、技能和行为的教育活动。

2 高校体育开展健商教育的现状

2.1高校体育理论教材的现状

在体育教育中,把健康与体育,科学锻炼与自我能力相结合,即不但要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技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了解科学的健康知识,科学的锻炼方法,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方式和生活技能。体育教材内容的合理选择直接影响着学生体育能力与健康知识的培养,高校体育要实现健商这一目标,有目的的选择体育教材是基础。笔者根据自己的调查以及走访相关教师和学生发现:当前时期下我国高校体育理论教材大多数均是以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质的重要作用、学校体育卫生、运动损伤的自我处理与修复以及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等方面为基本内容,对于大学生心理障碍以及针对心理障碍而提出的心理健康知识涉及的少之又少。由此可以看出,当前高校体育教材的内容十分单一、不全面、针对性与实用性严重缺乏,再加上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应用缺乏一定的指导,不能将教材中涉及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过程之中,因此,他们的健康水平一直无法提高,甚至出现了倒退的情况。

2.2高校体育中健商教育融合的现状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仍然以体育技术技能为主,忽视了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的教育,据了解部分高校没有开设体育理论课,有部分开设了的,但都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而高校体育实践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内容也大部分为竞技体育项目,对于考核手段甚至是教学方法与组织方式,一般都会采取竞技运动的方式,而对于疾病的处理以及学生身体不适等方面的健康教育内容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根据笔者的实际走访和查阅相关文献不难发现:当前高校体育实践教学仅仅局限于对学生体育技能的提高与增强上面,而且教师所选择的体育运动项目大多数为竞技类的运动项目,其采用的具体的评估方法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将对学生体育技能的提高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任务和教学目标,这就使得大部分学生误认为体育就是单纯的各项运动技术的学习。因此,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习体育就是为了能够通过考试,而并非将学习体育看作是增强体质以及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的有力武器。对此,笔者认为当前时期下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健商教育的融合十分之匮乏。

3 高校体育开展教育的对策

3.1注重加强体育理论教材建设,将理论课落到实处

体育教材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体的教材内容,重新构建适合于现代体育教育发展的教材体系,以满足对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需要,为此,高校体育教材的构建应以贯穿健商文化教育为主线,满足学生对体育的需要而编制,其体系应从健身、娱乐、康体、休闲等角度加以考虑,多选择一些难度小、易开展、趣味性强,融健康、娱乐、休闲为一体的项目,这样既可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为了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掌握更多的、更加全面的健商知识且运用这些所掌握的健商知识来对实践加以指导,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应该从高校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现状出发,编写出一套包含丰富健商理论知识的体育理论教材,这样能够很好地对高校体育教学加以补充,最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健商水平。

3.2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是激发、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锻炼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健商的关键。在体育教学中,除了教师运用游戏法、竞赛法、评比法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将趣味性和难度有机结合,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体会到体育对自己的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帮助,产生“我要练”欲望,让学生从关注自身健康的需要上感悟体育锻炼与健康之要素,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和运动习惯。

3.3改变高校体育教学评估体系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例5

前言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对素质教育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是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是贯彻十六号文件精神的需要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本文结合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特点展开研究,旨在寻求引导运动训练专业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及和谐健康发展的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调查研究表明:在普通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专业中有10-30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开展对21世纪我国普通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是培养21世纪所需人才的必然要求,是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二、研究方法

网络资料查询法、类比讨论法、综合分析法。

三、调查分析

《全球21世纪议程》指出:“如果没有健康的人,也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发展。”作为未来人才的青少年学生,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智,才能迎接社会的挑战。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受生物体育的影响,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具有一种积极适应与发展的心理状态。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部分省市大中小学开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些经验,但发展很不平衡,尚处于初始阶段。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许多学校从思想认识、师资水平到必要的条件还难以适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二是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不能处理好与德育、健康教育等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凸显出形式化、课程化、医学化、德育化等倾向。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和思想品德的教育以及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它以心理保健为手段达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它以心理适应为重点达到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它以心理发展为目标达到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教育,它直接关注学生心理上的保健、适应和发展,帮助学生解决与此相应的一些心理上的困惑、烦恼和障碍,直接培养并训练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具有教育学生自知、自助与助人以及培养学生耐挫、乐群、敬业等方面的育人功能。

欧美发达国家关于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已有不少研究,结论较为一致,认为体育活动能促进身心健康。在体育运动中,对心理健康与其关系的研究已形成共识,即大多数处于发展中的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且心理健康与体育运动水平相辅相成。那么,作为以体育运动为主的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又如何呢?

从我校两百多名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资料了解到,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失眠、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27.14%。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当中,第一位疾病是运动损伤;第二位就是心理疾病,如厌学、消极、忧郁、怪癖、失眠等神经官能症,经常困惑学生。即使心理正常的人也可能有心态消极、感情伤损的情况。产生这些症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1.对大学生活环境不适应

调查显示,低年级学生患心理障碍问题尤为突出,具体原因:一是“荣誉”问题上的心理变态。据咨询,他们在小学至中学是佼佼者,是学校里的体育“尖子”,自幼生活在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赞扬声中,形成对荣誉有强烈的追求。而到了大学,在运动训练专业里,人人都是体育“尖子”。一旦荣誉感未得到满足,便心理不平衡、泄气,精神上极端苦闷,对教师教练疏远,对学生工作、社会工作处冷漠状态。二是因考试和综合评分成绩进不到前几名,评“三好”落榜,便感到情绪低落、悲观失望和压力大。

2.人际关系紧张中的矛盾

真诚友爱和谐的班集体其亲和力强,使人感受到自然和谐而有安全感,若环境恶劣,人际关系紧张,则易使人感到烦躁恐慌。有些学生行为不羁,常抽烟、酗酒,不按时作息,晚上十一二点钟还在闲聊侃大山,上网玩游戏,影响他人休息,群体不相容,互感压抑和紧张,寝室环境不和谐。

3.训练效果不理想

由于训练方法或者自身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体育运动水平难以提高甚至下降,失去众多参加大型比赛的机会,对体育学习和训练效果不满意,产生消极抵触情绪。

4.激烈竞争之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结构调整,国家对学校注入了竞争机制,择优奖励,竞选班干部,这样人与人之间、胜利与失败之间、理想与能力之间,均会产生各种对立心理,胜利者自傲,失败者悲观失望,甚至妒忌和不服气。

四、结论与建议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对独立而自成体系,对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深入,心理健康教育将突破德育的范畴成为全面发展教育中的独立一育。

体育类院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好基地,我们应自发地成为提高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载体。中央的《决定》和体育活动、运动锻炼对人的心理的积极影响作用,为学校体育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据和理论依据。

作为一个身心统一体的人,其身体和心理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而作为一个独立的院系,运动训练更是与体育和健康息息相关的专业。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可以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又可以拓展体育学习的方法和途径,这是任何其他方式、手段无法替代的。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教师的素质,一是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二是教师的心理卫生意识、知识和相关理论水平。教师没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丰富的心理卫生知识是不可能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

体育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目标及标准与体育学科特点有机结合并具体化,使之便于教师具体操作和检验。

学校中要制定出适合各种学生群体、各个不同专业、各个年龄阶段,具有一定信度和效度的心理健康的检测和评量标准,需要研究者做出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例6

1.前言

体育健康意识是体育文化的一部分,从心理学角度是指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体育活动的感觉、理解、判断的总和。体育健康意识是相对稳定的,它主要由态度状态和体育素质构成。

体育健康意识概念提出后,许多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人们发现它不仅影响人们的学习、任务选择和目标设定,还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影响着人们的人际交往和对自我人格的建构。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比较薄弱,我们做这次调查研究,旨在探讨体育运动能不能影响个人的健康,从而为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一些有关体育活动与意识的借鉴和科学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对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随机抽取30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采用数理统计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样本总数300人(男生150人,女生150人)。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主要的方式有:登陆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资讯网、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网,查阅了大量的关于体育意识和体育健康意识的学术论文和资讯,还查阅了近十年来大量的相关论文和书籍,为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调查,样本总数300人,其中男学生问卷回收135份,回收率90%,女学生问卷回收143份,回收率为95.3%。有效问卷为270份,有效率为90%,其中男生为132份,女生为138份。

2.2.3数理统计方法

利用SPSS对回收的问卷通过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

2.2.4访问调查法

在发放问卷的同时对部分同学进行访问,整理分析访问信息。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对样本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基本情况的调查现状与分析

3.1.1样本大学生对体育健康意识的认识(表2)

通过表2可以看出:男生中,接受健康教育的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提高身体素质次之,而养成锻炼的习惯占了最小的比例。在女生中,提高身体素质所占的比例更高一些,接受健康教育次之。

3.1.2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数

通过调查问卷调查数据整理分析,根据国家体育人口的标准(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含3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将调查对象分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和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两类。

3.1.3参加体育运动的次数

从表4可以看出,参加体育运动的次数一周3次及3次以上的,占43.3%,说明参加体育运动的次数不够。

3.1.4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

从表5可以看出,每次参加体育运动在30分钟以上的只占39.7%,说明参加体育运动所持续的时间总体情况比例不高。

3.2影响我校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的相关因素的分析

3.2.1主观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表6):影响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的主观原因主要有“周围的人体育锻炼的氛围不浓”。

3.2.2客观因素

通过表7可以看出,影响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的客观因素主要是“学校体育设施缺乏”和“资金有限,没能力进行体育消费”。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较明确,有较好的健康意识,对体育有良好的认识态度。

4.1.2影响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的主观因素中的最主要原因是体育运动的氛围不浓;而客观因素中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学校体育设施缺乏,不能满足学生想参加运动的愿望。

4.2建议

4.2.1通过对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改革,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健身意识和终身体育健身思想,营造良好的教育空间和氛围,从而促使大学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终身体育生活方式。

4.2.2加大对高校体育设施的投入和改善,充分挖掘校内潜力,开拓校外健身空间。为大学生体育锻炼提供硬件保障,最终促使大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健康意识。

参考文献:

[1]李勇.对大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2):171-172.

[2]杨明.体育健康意识调查与对策[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6,(4):95-96.

[3]魏冰,李庶鸿.论体育意识[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10,(2):152-157.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例7

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课程 运动参与 目标达成

受中国传统文化中“重智轻体”思想的影响,虽然近百年来学校体育已成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其地位一直处于“边缘”的状态。在新世纪之初,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经历了长时间的改革历程,而且其影响也是巨大的。运动参与学习领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重中之重,我们应以重视。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之学习领域

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之路在近十年间,正在继往开来,不断前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成果正在不断涌现。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的特点以及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势,拓宽了课程学习的内容,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并根据领域目标构建课程的内容体系。体育与健康课程各学习领域体现了时代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要求和需要,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与时俱进的成果,并且它们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协调统一。

二、运动参与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领域中的地位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重在突出体育活动的实践性。作为一门动作类课程,没有活动类实践,体育课程的实施就等于一纸空谈。运动参与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重要学习领域充分体现了体育课程的实践性。而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学习领域的目标达成正是在运动参与中得到发展、锻炼、培养和提高的。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领域之一的运动参与可以说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运动参与学习领域目标的达成直接影响体育与健康课程其它学习领域的实施。

三、运动参与学习领域目标达成的指标与评价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运动参与的定义和解释,我们可以看出评价体育与健康课程运动参与学习领域的目标达成情况包括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体育态度和运动行为表现,具体指标有出勤与服装符合要求、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根据科学锻炼原理制订并实施个人锻炼计划、主动自觉地参与体育活动、为达到目标而反复练习、认真接受老师的指导等。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中对运动参与学习领域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是否具备积极态度、主动参与体育活动、是否全身心的投入到体育运动参与中、对体育运动参与认知状况等出发,重点评价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的体育态度以及其运动行为表现。运动参与领域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学习领域之一,其目标达成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和研究。

四、运动参与学习领域目标达成指标的内在联系

体育与健康课程运动参与学习领域目标达成指标重点包括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体育态度和运动行为表现,那么其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有研究表明:锻炼态度与锻炼行为之间存在行为意向这一变量,行为意向对锻炼行为起着重要的直接作用,但需要有情感体验、主观标准、行为控制感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同时,体育锻炼态度和运动行为表现是学生完成体育与健康课程运动参与学习领域目标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五、运动参与学习领域目标达成现状的调查

关于对学生运动参与各指标的测量方法和手段目前多种多样,有的利用量表调查,有的则利用问卷调查法。对于学生运动参与现状的调查主要包括对学生运动参与态度现状的调查和运动参与中体育行为表现现状的调查,调查者以采用自己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的方式居多,鲜有采用量表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的,其中以量表作为调查和研究手段的当属毛荣建的硕士论文《青少年锻炼态度—行为九因素模型的建立及检验》,他在Fishbein等人(1975)的“合理行动理论”和Ajzen等人(1988)的“计划行动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的态度—行为因果关系的“锻炼态度量表”。他对该方面量表的研究制作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为后人研究该方面的内容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六、小结

基于国内体育学者对体育与健康课程运动参与的研究,国内学者对该方面的研究仅限于体育学习与锻炼中体育态度的研究、影响体育学习与锻炼的因素以及对其激励因素的研究等一些理论的研究,对运动参与领域现状的研究还不多,对其目标要求还不明确,对其研究手段和方法单一,再者就是对运动参与的具体元素的研究不足。

鉴于现今国内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以及不足,我们今后对该方面的研究应该围绕以下几方面:运动参与学习领域具体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运动参与学习领域目标达成的调查与研究;如何促进运动参与学习领域目标达成方面,重点对运动参与领域目标构成的具体元素进行研究分析,如在行为态度、目标态度、体育锻炼认知、体育行为意向、体育习惯。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例8

首先,突出健康的理念。体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与学生的健康有着直接的关系,也是贯彻健康第一的重要指导思想。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而是要保持躯体方面、精神方面和生活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对这一说法做了补充,即除了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外,还加上了道德健康,认为同时满足这四个方面的健康才是真的健康。

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要注重基础理论和运动方式、技能相结合,在教学理论时要强调理论的重要性,更加具体地介绍运动对健康的影响。教师要注意理论的系统性,要围绕健康和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进行全面和系统的论述,努力构建健康向上的理论教育体系,使学生知道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知道体育锻炼对健康的重要作用,从而增强锻炼意识和自觉性,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到实处。如部分学生过于肥胖,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几乎不运动,同时还食用大量的高盐、高脂等高热量食物,以女生居多,男生相比女生好些,因为他们的运动量大些,对于三高食物吃得少些。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例9

关键词 健康课 体育教学 教学策略

体育教师大多数都的通过自身的体育锻炼达到一定水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运动生理学、解剖学、运动训练学、运动医学、体育保健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后取得教师资格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的。与其他科目教师相比,具有更健康的体魄、更系统的健康理论知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因此以前单纯的体育课也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该课程贵阳地区的课时要求为间隔一周一节,大多数学校都安排体育教师进行教学。而大多数体育教师仍然按以前的教学和工作经验,即遇到阴雨天上室内课时才讲一些教材内的健康知识,此次贵阳三创一办对健康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此期间我也对如何上好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健康课的教学有以下观点:

一、学校学计划和目标,体育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教法

利用统一的教学计划和目标来督促体育教师完成健康课程的教学,初中涉及的健康教材包括:人教版《体育与健康》(七至九年级)全一册,《健康教育》中国和平出版社七到九年级各一本,其他教学内容艾滋病预防教育、缺碘教育等。

通过统一的健康课教学计划来督促体育教师完成健康课程教育,有多方面的意义。学计划有利于期末考试出题,统一标准和教学计划进度进行学生期末考核有利于健康教育进行质量分析,从而使体育教师不得不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有效的提高体育教师健康课的教学水平。因此。学校应学计划和目标,体育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教法。

二、 积极与校医联系,有的放矢的进行健康教学

学生每年都要进行体检,学生的健康状况校医那里都有一定的记录,每位学生的体检报告是最好的健康教育素材。例如:某某班的某些同学视力下降,在教学中就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引入《健康教育》八年级第八章“保护眼睛,预防近视”,又可接着引入“常见眼病的防治”一章,还可以引入看电视的卫生等有关于眼睛的健康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教与学的有的放矢,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

三、体育课与健康课相互作用、相互渗透

健康课程教材中有许多方面都与身体锻炼有关,体育教师在室外体育课锻炼指导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健康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实践的锻炼中掌握。例如:练习中长跑项目时,可结合人教版《体育与健康》教材第2章“积极自觉地参与身体锻炼”中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和合理安排休息的理论知识,指导学生有效锻炼,在实践教学中还可以在操场上设置一块小黑板进行板书,最高脉率=220-自己年龄。适应的运动脉率=(最高脉率—安静时脉率)X65%+安静时脉率,通过在中长跑中的脉搏测试结合健康课的理论知识让学生自己发现如何更健康更有效的进行身体锻炼,从而使体育与健康课紧密联系起来,共同发展和提高。

四、发现学生对健康知识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正是进入青春期的时期,他们对自己的身体变化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而这些不了解就会形成很多的问题,有了这些问题他们就会去寻找答案,而健康教育中就有很多的关于青春期心理健康的知识,这些知识在人教版《体育与健康》第3章中体育与心理健康一章中也提到了不少。例如: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的作用一节中讲到,通过运动可以得到运动愉,这也是推动学生积极情绪的重要心理动力。通过理论知识的了解,让学生运动起来去发现这种运动愉,只要学生找到、尝试到,很容易让他们树立健康第一,生命需要运动的观念,有利于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生活方式。青春期的学生情绪是不太稳定的阶段。健康教材中调节情绪一节中就介绍了几种调节紧张情绪的方法:参加有氧运动、呼吸法、肌肉放松法、自我暗示法。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两种方法必然能对他在处理紧张情绪时有很大帮助,能消除紧张情绪是学生的需求,而我们体育教师就可以运用这一点切入教学,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例10

健康第一是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三难健康目标。与传统的健康相比,其领域更宽,不仅仅停留在体质健康的层面上,而且还要关注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那么,新课程标准下的健康第一是否有必要性,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误区,又如何落实健康第一思想呢?下面笔者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一、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必要性

1.有利于改变人们对体育的误解

旧的教学大纲片面强调“增强学生体质”,致使人们误解为体育生就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这几乎就是体育生的代名词,片面认为上体育课是学一些无用的东西,是不务正业,在他们眼里体育不能用来考大学,只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会阻碍着文化课的学习。在这种不负责任的舆论误导下,部分学生家长、文化课带课老师,甚至校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体育课程的开设。有的学校每周只一节体育课,有的甚至没有体育课,偌大的一个学校连操场都没有。而现行体育课标以“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就彻底打破了这一偏激的看法。新体育课标不仅仅强调增强学生体质,还注重对学生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来保证学习的正常需要,有一个健康的心态正确看待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参与运动使学生学会正常交往,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通过体育运动养成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正确面对自己的学习生活。

2.有利于改变目前学生体质健康整体下滑的不良状况

近年来,“应试教育”造成的学生负担过重,青少年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近年的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专家提出,新课标进一步贯彻了人道主义和民主化精神,强调了关心学生体质健康的现实性和迫切性,改善了学校体育的各个工作环节,改变了学校体育工作的被动局面,与此相适应,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健康生活的观念,以体育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已经成为学校体育改革的重点,也成为体育专家及教师研究的对象和学校体育实践的内容。

3.有利于突出个性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造终身体育

这里所说的全面发展,并不是让学生样样都会,而是为终身体育做准备,让学生学会怎样随时随地锻炼身体。例如,在不同地点,能适应当地人们的锻炼的习惯,有的地方便于爬山,有的地方则便于游戏,有的地方则可以武术。不同季节也会有不同的项目,如夏季能游泳,冬季能滑雪。一个人能在学校学到不同方面的知识,他就会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选择适合于自身运动的项目进行身体锻炼,保证每时每刻身体健康。

二、“健康第一”思想的误区

1.将《体育与健康》与《健康教育》相混淆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以体育促健康,不是体育课程与健康课程的综合,它解决不了所有的学生健康问题。而《健康教育》不是一般卫生知识的传播和宣传,它的着眼点是行为问题,是帮助人们建立与形成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2.片面认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就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在学校教育中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主要途径。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开设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就自然而然地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深刻理解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运动促健康,达到身与心的和谐健康。

三、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途径

1.融合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

体育与健康不是一个独立的领域,它与多个学科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给广大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体育与健康知道理论与技能,还要有广博的多学科知识。要把与体育与健康有关的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到体育课堂教学中去。如运动生理学、教育心理学、体育保健学等都是与人体有直接联系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以与体育技能学习相结合的形式传授,也可单独利用理论知识课来传授。还有体育运动中的物理学原理,要求教师不但要熟知物理学,而且善于把物理学与运动学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运动技术要以物理力学为指导,从而更容易把握运动技术原理,掌握运动技术,在运动训练学习中减少运动损伤,保证身体健康。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教师要常用情景教学,让学生在情景中游戏、学习认知,在玩中学、学中玩,让学生体会到快乐的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心理健康,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

2.领会“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涵义,并将其精神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去

“健康第一”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核心,强化体育项目为我所用的选择性。用一句通俗的话讲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在这里,“学会学习”指的是终身体育。对每个学生个体而言,随着生理、心理和社会交往的发展变化,体育活动的内容、方法是不断变化的,尤其是走出校门以后是否能继续选择适宜的体育活动内容,保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显得更为重要。“学会生存”指的是强身健体,从了解和掌握营养健康知识、科学锻炼的知识与技能到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及学会在各种环境下如何生存。“学会做人”指的是社会适应,在与同学、老师、家长及其他社会交往中懂得怎样为人处世,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

3.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注重增进学生整体健康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体育范畴,与竞技体育有本质的区别。而以往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是增强学生体质,教师只注重体育“尖子生”的培养,却忽视了那部分先天体质较弱的学生,认为这些学生没有“增强体质”必要。在新体育课程标准下,指导思想彻底得到了改变,要求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体育课上对有体育天赋的学生让其充分发挥个性的同时,注重对其思想品德的培养,以优带差,带领后进生体育学习锻炼;而对后进生,教会其运动的方法,让他们积极参与,让他们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乐趣,克服其心理障碍,达到心理健康,为以后的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代表了最新的体育教学理念,落实健康第一的思想,有助于体育教学的科学化、正规化,符合体育教学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彻底领会其深刻涵义,切实把这一指导思想贯彻到体育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1]李静.论“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的学校体育改革\[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

[2]喻坚.以“健康第一”思想作为学校体育主导思想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 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