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有效教育教学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7 18:10:33

有效教育教学论文

有效教育教学论文例1

二、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打破传统禁锢转变教学观念

思想品德课蕴含巨大的生命活力,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努力摒弃那些“形存实亡”的教学观念,打破传统教学禁锢,因而,教师必须在认真研读《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及时关注相关学科知识和时展新动向,吸收鲜活的素材,适时地把它们整合到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去。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准确地把握知识并适度地挖掘,贴切地联系实际,优化教学内容,这既是全面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必备条件,又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观念观。如复习“民族文化”内容时,打破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开启新型的教学模式,播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片段,再引导学生体会其中民族文化的元素,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而思索:“作为当代青少年应如何做中华文化的弘扬者、传承者?”这样,既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又使学生加深了对已学内容的理解、把握,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创建有效课堂组建合作小组

思想品德就是在不同的思想行为模式中寻求真理,组建合作小组是创建有效课堂,提升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之一。它根据小组进行讨论,并根据教师的教学目标,围绕某一观点进行合作研讨,以寻求个性、多样、符合原则的结论。在此模式中,学生是主体者,教师是引导者,合作小组积极探讨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如在学习“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这一问题的时,改成小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未来几十年,老年人将占人口的1/4以上,其成因就在于现在实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几十年后将占绝大多数,每个人几乎要赡养四个老人,社会和家庭都将面临巨大的压力,你认为应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学生在小组中畅所欲言他们的解决方案,讨论其可行性和存在的弊端以及补救的措施。这样学生在合作小组讨论中既端正了自己的认识,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课堂教学。

(三)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参与意识

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发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必须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并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积极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使课堂教学最优化。如:在学习“反对分裂维护统一”一课中,教师可紧扣维护国家统一的主题,联系反对的时政热点材料设计问题:①请同学们用史实说明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②建设青藏铁路体现了什么样的发展观?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原则?③谈谈你对“3•14烧”暴力犯罪事件和分子破坏奥运火炬接力的认识。④在反对问题上中学生应该怎样做?以时政热点材料为载体恰当设问,激励学生带着思考题认真学习教材,尝试运用教材上的知识分析时政热点材料,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创设情景和恰当设问,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才会高涨,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大胆创新能力才会迅速提高。

(四)内容化静为动灵活运用多媒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能够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教学过程化枯燥为有趣,教学氛围化无声为有声。有效地诱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双方处于“活化”的状态。例如:《追寻高雅生活》这一节校歌导课,主旨在于让学生辨别“高雅”与“低俗”的生活,然后引导学生选择高雅健康向上的生活。在校歌选取上,播放周杰伦的《蜗牛MTV》视频,让学生从中领悟作者在用词、意境上体现出来的积极向上、奋勇向前的精神,进而在视频中明白高雅生活即一种高价值最求的情感。

(五)引导自主学习发挥主观能动

自主学习使思想品德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的自觉过程,有利于学生不断地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满足自我成长的需求,形成持久的学习欲望和自我教育的动力。如讲“为坚强喝彩”一课时,教学内容可延伸“汶川大地震”,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广泛收集有关坚强人物资料,如陈坚、谭千秋、邓清清、朱芙蓉、向孝廉、短信妈妈等,并舍身处境地联想自己假如在受灾地区,应该如何面对灾难中的人和物;同时,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广播等舆论传播媒体,通过广泛收集资料,进行独立思考,并联系实际,拓展自己对“坚强喝彩”的认识。

(六)运用启发教学培养发散思维

有效教育教学论文例2

随着社会发展、经济转型、医学教育全球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举的医学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医学与人文融合是医学生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是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医学院校只有顺应这一趋势,积极探索出有效途径。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医学人才。

一、加强对医学生人文教育是时展的历史使然。

1、加强人文教育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客观要求。随着人类对医学发展的认识日趋理性和全面,世界卫生组织将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定义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把生物、心理、社会因素作为一个三维坐标系,在重视生物因素的前提下。把人的健康问题置于其他的社会关系中去理解。这就决定了医学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互渗透融合的综合性质。呈现在医务工作者面前的不仅是作为健康或疾病载体的人体。而是现实完整的活生生的人。这就要求医学生不仅具有专业知识技能。而且还应有厚重的人文素养,学会从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多个途径出发去处理、对待病人和疾病。

2、加强人文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医学特点及医学发展趋势要求不断更新医学教育观念,树立超前的医学教育理念。在培养具有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医学人才的同时,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树立大医学观,从医学的科学和人文双重性质上定位,培养医学教育主体品格,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医学为人的本质和为人的目的。在医学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加强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是当前世界各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发展中探寻的一个热点问题。人文社会学科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医学人文教育是现代医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强化人文教育是当代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3、加强人文教育是培养现代医学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内在要求。医学人文教育不仅能为高等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提供正确导向,还能使医学生获得全面系统的医学科学知识和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发展医学人文教育,学习人文医学学科知识,不是为医学增加“文化外衣”,而是使之加强对人类生命、死亡及生存意义等的理解:医学生学习的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文学、宗教、法律等学科知识的理论,而是它们在医学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及其对医疗实践的引导和影响作用,使医学生学会从医学、社会、道德等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二、对医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

1、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广泛。这是医学院校进行人文教育的宝贵资源和最大的优势,必须充分加以开掘和借鉴。要着重进行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要目的历史文化教育,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及奉献精神的教育,以世界观、方法论为主要内容的哲学教育,以陶冶高尚情操为主要目的文学、艺术教育。以及民主法制观念教育、社会公德和文明礼仪教育等等。同时。也要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善于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汲取营养。

2、基于塑造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教育。现代社会的变化日新月异,归根结底在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进步依靠的是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时代的进步,决定了人与科学密不可分的联系,决定了人们必须以科学的眼光看待世界。以人文的科学精神如创新精神、尚理精神、追求真理、造福人类的精神投身于社会的伟大变革之中。如今,医F术和医德同等重要。美国医学界曾经有这么一个说法:“最危险的医师是很慈祥地握着病人的手,却为他一再做错误的决定的人。”所以。崇尚医学科学、严谨求实、拼搏创新、钻研医术、精益求精正是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3、基于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现代医学工作技术性强、难度大,同时又繁杂琐碎,这就要求医务人员要充分发挥团结协作的精神才能很好地完成一项医务工作。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和服务意识是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以病人为中心”的医患模式中。患者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医务人员应当具备基本的心理知识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及时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正确处理医患关系,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树立良好的窗口形象。

三、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

1、发挥主渠道作用,建立以人文课程为基础的人文教育体系。高校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双重育人功能。是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渠道,应该促进“两课”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与医学实际相结合,把人文知识与医学的结合、渗透作为重中之重,在讲授人文科学课程时,注意分析、研究医学领域中结合起来,使学生能较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人文知识。增强“两课”在培养医学生思想品德、人文精神方面和提高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方面的实效性。另一方面,要结合医学专业教育的特点,加强人文课程体系的建设,尤其需要加强与医学紧密相关的人文学科课程体系的建设。伴随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医学与社会科学结合形成许多交叉学科。新学科的发展,需要医学教育不断调整课程体系结构。充实和增加医学人文方面的课程。同时。课程体系建设要强化医学人文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实现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增强教学内容的实效性。

2、加强人文师资队伍建设,造就高品质、高素质的教育家。人文教育的实施主体是广大教师。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是加强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根本保证。因为教师的思想境界、价值观、道德水平等诸多方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素质的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能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还能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过硬的思想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式教育学生。所以,对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之责的教师,必须进行继续教育和培养,以提高其人文素质。同时也要引进一大批高学历、专业化、综合素质好的教师,尤其是那些热爱教育事业、愿为教育事业奉献、勇于探索和开拓进取的年轻教师。加强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不能仅依靠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师,从事医学专业教育的教师也应加强学习,以便寓人文教育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人文社会科学教师可以借助医学院校的优势。学习人类医学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使之与人文精神融合,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建立一支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有开阔的知识视野的教师队伍是医学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条件。

3、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形成科学的教学方法与学业评价体系。改变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采用授课、访谈、调

有效教育教学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43-02

随着时代进步,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语文课程是小学教学的主要课程,是小学生识字、阅读、写字的重要启蒙阶段,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学校、教师、家长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从教学条件、教学方法等各方面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方面

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管理手段和教学设施方面,一方面,部分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更侧重于学生违规违纪的管理,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管理。另一方面,部分学校的教学设施比较落后,主要是因为资金有限而没有及时更新教学设备,很多学校最先进的教学设备是投影仪,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学生方面

小学生的年龄普遍比较小,智力、智力、身体初步发育,因此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大多跟着教师、家长的思维走,对语文学习的目的缺乏明确的认知。尤其是刚步入一年级的学生甚至把学习活动单纯当作游戏参与到其中,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在新鲜劲过后就很快对语文课堂失去耐心和兴趣,课堂上频频走神、开小差,课后不想做练习等现象。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学习态度和方法均会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三)家长方面

望子成才是绝大部分家长都抱有的心态,尤其是在知识更新快、就业压力较大的现代社会,很多家长从小就开始抓紧孩子的教育,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家长的言行、态度不当会对小学语文的教学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比如部分家长对孩子学习要求过于严厉,经常批评孩子的不足,有的家长担心孩子落后于他人而自行增加孩子的练习量等等,这些行为很可能会造成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厌恶、恐惧心理,进而影响语文教育教学的效果。

二、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有效性对策

要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最关键的一点是转变思想,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首先,学校需转变管理理念,积极完善学校的相关教学管理制度,同时积极地向政府、社会等多种渠道争取资金支持,及时更新学校教学设备;加强教师队伍的技能与职业素养培训,引进年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条件。其次,教师应端正教学的态度,以严谨、热忱的态度对待教学,同时坚持终身学习,努力地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学水平,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最后,家长应多同教师和学生沟通,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反思自身言行上的不足,使学生保持对学习的向往和热情。在此基础上,需要重点加强课堂教学的质量,具体如下:

(一)认真负责,做好课前备课工作

充足的课前准备能够使教师更加顺利地进行教学,但是部分语文教师对备课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正确的认知,单纯地认为备课就是写教案,并普遍存在形式化的现象。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好课前备课工作。首先应认真、反复地研读教材,按照课程标准将教学内容读准、读懂、读熟、读透,尤其是需要学生有感情朗读的部分应做到发音准确、朗读流利且有感情;其次需要对教材文本的词句、段落进行深刻分析理解,应以自己的思维感悟为主,结合参考书籍解读文本,而不是单纯照搬参考书籍中对文本的解释分析;最后需要查阅相关的书籍和网络背景资料等进行相关内容的了解和查证,比如作者信息、文章著写背景等。

(二)与时俱进,丰富课堂教学手段

一个有趣生动的课堂开端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为接下来的语文课堂顺利有效地进行做好铺垫。在课堂的导入部分,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兴趣爱好、生活素材等创设趣味性较强的导入情境,从而使学生在兴趣驱动下轻松快乐、积极地参与课堂。无论是课堂互动部分还是课后练习阶段,教师都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地验收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

三、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能否有效地展开,离不开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各方面的配合。教师作为知识的教授者,应注意自身素养、教学水平的提高,积极地改进、丰富教学的手段,明确学习主体,关爱学生,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许岩,曹春艳.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J].中华少年,2016(17):30.

有效教育教学论文例4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人道使命就在于,要使最落后的孩子也能感受到进步的欢乐,只有在这种条件下,他才是您的教育对象……”对于初入学的学生,如何在短时间内既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师日复一日地批改作业,如何在对学生作业的正误进行评判的同时,借助激励机制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有效评价,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内在的动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觉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这是我们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

1.及时批改,保证良好的视觉效果。

布鲁姆曾经说过:“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改

善学生作为学习的自我概念。”学生每完成一份作业,交给老师后,对老师的评价,总是充满期待。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批改作业时,首先要做到及时批改,及时给予肯定评价,让学生能不断体验到成功,收获的快乐,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完成作业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情绪。

其次,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意味着平等与民主小学教育论文,意味着宽容与尊重,意味着帮助和支持。教师批改符号的规范、整洁,既保持学生了作业的整洁,更使得学生的作业与老师的评改融为一体,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这对学生良好作业习惯的养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还能从中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怀,从而获得继续努力的动力。长此以往,学生将自觉养成保持作业卷面整洁的良好习惯。

2.及时展示,激发学生的好胜心。

每一次优秀作业展评,总能在学生中起到一股强有力的激励效应,学生在欣赏、评价他人的作业的同时,也会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它是激发人向上进取的内在的动力。一个人的自我评价能力的形成,往往起始于小学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不注意对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就得不到良好的发展,也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学生在对优秀作业的欣赏评价中,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对优秀作业的概念也逐渐清晰明了,从而逐渐学会欣赏,这往往在学生中激起一阵你追我赶的浪潮。

当然,优秀作业展评要能够随时进行,长期坚持,在此期间,教师还要有意识地设计一系列循序渐进的作业展评形式,逐渐提高优秀作业的评比要求,既消除学生完成作业的畏难情绪,又能激起学生的好胜心,在学生中营造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因此,充分利用优秀作业展评的这一良好效应,对学生自觉主动完成作业的良好作业习惯养成也是一个很好的促进。

3.耐心评价,培养自主纠错的习惯。

评价是针对学生个体行为的肯定,这样的评价是随时随地进行的,每个学

生在各种场合都可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教师的作业批改不仅是简单地评判学生作业正误的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过程,引导学生学会自主纠错,提高学习能力。

教师的评价方式要直观、有趣,贴近儿童年龄特点,要有足够的耐心做好二次评价,不轻易在学生作业中打上一个红叉,用有趣、直观的符号,比如画一颗红星、红旗、一个笑脸……肯定学生作业的正确之处,进步之处,对学生做错的地方做个暗示,但又保持学生作业卷面的整洁、美观,在学生订正后,及时进行二次评价,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往往表现得劲头十足,因为他得到一次表扬肯定后,必定期望得到第二次表扬肯定。这种积极的情绪就会一直支持他向养成良好习惯的方向努力小学教育论文,这样学生养成主动订正错题的习惯将逐渐养成,同时也将促进学生自主纠错,及时纠错的能力提高。

4.放大优点,促进个体的提高。

高尔基说过:“只有满怀自信的人,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认识自己的意志。”教师对学生客观的评价还应表现在他能看到每个人的进步和闪光点,对每个学生不同程度的进步,都能给予恰当而及时的评价。因此,作业评价在进行横向比较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个体的纵向比较,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有意识地放大学生作业中的优点,尽可能对每个学生作业中的点滴进步,都予以热情、诚恳的肯定,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满足学生内心深处的渴望,加速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接受,实现与学生的平等的对话,使其感觉到老师的信任和肯定。

有效教育教学论文例5

(二)现有学籍有效期规定存在的问题1.学籍管理办法对学籍有效期的规定明显存在法律依据不足问题。学籍有效期问题涉及开放与远程教育机构与学习者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凡与双方权利义务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都应当成为设定学籍有效期的法律依据。其中,高等教育法有关学籍有效期的规定是原则性的,该法第十七条只规定了非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的修业年限应当适当延长,但具体延长到多少,并无强制性规定。学生管理规定的适用范围是普通高等学校、承担研究生教育任务的科学研究机构,并不包括开放与远程教育机构这类成人教育机构。事实上学习者一旦注册成功,进入开放与远程教育机构学习,双方就形成教育合同关系(以下简称为远教合同)。这种合同既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又有行政管理内容。双方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应适用合同法,行政管理部分依高等教育法。当行政法(高等教育法)没有强制性规定时,按照法学原理,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应依照民事法(合同法)予以确认。但学籍管理办法并没有体现合同法的原则理念。2.现行学籍管理办法单方面的刚性的规定多,学生者可以协商和自由选择的少,不符合合同法自由平等协商的原则。如前所述,远教合同中涉及国家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部分必须适用高等教育法,合同双方不得协商,义务必须履行,权利不应被放弃,此乃刚性规定,如入学条件、最低修业年限、毕业资格等涉及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内容。涉及民事权利义务的部分,则可以由双方协商确定,如果开放与远程教育机构单方面提出相关条款,则必须给予学习者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如学费缴纳、自主选课、转学(转专业)、学籍有效期等。现行学籍管理办法没有充分注意学习者上述权利的保护,显然是不妥当的。3.设定学籍有效期与开放大学的历史使命不符。如前所述,开放大学的历史使命是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学籍管理办法单方面设定入学后第一个学期不能转学转专业,转学转专业后学籍有效期仍从入学注册起计算;学籍8年有效等。这些规定都是从管理方便出发,而不是从服务角度及方便学习者角度出发,会在客观上造成“终身学习,8年有效”的诡异局面。

二、完善学籍有效期设置的法理分析与建议

(一)正确适用法律1.正确适用法律需要理念的变革。学籍制度设计必须建立在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之上,服务于终身学习理念、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建设。2.正确适用法律需要将时代的精神融入学籍制度设计。近年来,各普通高校都在探讨延长学籍有效期,以帮助大学生创业。在新一轮教育改革浪潮中,在终身学习的大环境下,开放大学理当适应新的形势变化,满足学习者需求,修订学籍制度,正确适用法律,将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理念落到实处。3.正确适用法律归根到底是学籍有效期的设定应依法。学籍有效期的设定应回归民法的本性,在价值取向和制度设计上要进一步实现对民法的回归。在民法(合同法)的语境下,学籍有效期实际上就是合同履行期限。根据合同法第三条、第十二条,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合同的内容(合同的履行期限即学籍有效期)由当事人约定。可见,在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最短修业年限之上,设多长时间有效期可以由学习者和开放与远程教育机构协商确定。承认学分终身有效,允许履行了全部缴费义务的学习者随时申请课程考核,直到完成学业,方符合终身学习之理念。

有效教育教学论文例6

 

生活化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理念之一,是教的过程中,把握主体(教师)的客体化,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重要手段,生物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在生物教学中应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课程的基本理念,用准确的教学目标定位,巧妙自然地把抽象的课本知识与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联系起来;用智慧的教学方法施教,使知识变枯燥为生动;用优化的教学媒体呈现,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责任感,从而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用到位的语言文字表达,启发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如何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来提高生物课堂有效性,本人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用准确的教学目标定位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理念,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就是倡导每一个学生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教育论文,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我们深刻认识到:“教师的活力在于课堂,学生学习的活力在于生活”,为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善于关注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生活情境,利用生物学本身的魅力,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使教学行为符合新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定位到位,有的放矢,不做无用之功,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目标定位1,能对生活化的素材归纳和演绎获取新知识。如学习DNA的相关知识时,我们可以例举如下材料供学生学习,要求学生用相关知识解释,并进行创新。

材料一:DNA指纹在案件侦破工作中有着重要的用途。刑侦人员将从案发现场得到的血液、头发样品中提取出来的DNA与犯罪嫌疑人的DNA进行比较,就可能为案件的侦破提供证据。

材料二:最近有许多商家隆重推出一种被称为“核黄素”的保健品,据说其主要成分是从一些生物细胞中提取的核酸,并吹嘘其有健脑作用和能够为人提供丰富的营养。核酸真的具有如此巨大的作用吗?

材料三:美国911事件死难者身份确定。科学家将对每具尸体的细胞核DNA和线粒体DNA进行检查。由于很多尸体已经被分成了数块,据专家估计此次将被检查的碎片数有可能达到百万以上。所有的细胞核样本将被送到美国盐湖城的基因研究中心进行分析,他们的工作是要对死者的身份加以辨认,而线粒体DNA则将被送到马里兰州罗克威尔的细胞研究室去,他们的任务是要查出死者属于哪个家族。据称研究后得出的分析数据将与所有遇难家属提供的资料和样本进行核对,这将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DNA分析鉴定行动。

材料四:科学研究证明,一些困扰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例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病、癌症等都与基因有关。依据已经破译的基因序列和功能,找出这些基因并针对相应的病变区位进行药物筛选,甚至基于已有的基因知识来设计新药,就能“有的放矢”地修补或替换这些病变的基因,从而根治顽症。基因药物将成为21世纪医药中的耀眼明星。基因研究不仅能够为筛选和研制新药提供基础数据,也为利用基因进行检测、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了可能。比如,有同样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的人,由于具有不同基因序列,对同一种病的易感性就大不一样。明显的例子有,同为吸烟人群,有人就易患肺癌教育论文,有人则不然。医生会根据各人不同的基因序列给予因人而异的指导,使其养成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最大可能地预防疾病。

目标定位2,学生能把知识回归于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如平时布置学生作业应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应是为了做题而做题,为了知识点和考试而做题。例如学生在学习糖类、脂质、蛋白质之后,就可以布置学生把自己经常食用的食物进行归类,让学生收集有关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为他们自己或家人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如果家里有肥胖者,在平时的饮食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如果家里糖尿病的病人,他的饮食要注意哪些?等等。再比如,我们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小实验,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既能达到验证课堂中所学知识的功能,又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如要求学生在家中腌制咸菜和萝卜条,制作腐乳、果酒和果醋,检测家庭中常用食品的成分等。利用学生寒暑假期、周末在家的时间,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家庭作业。比如,、泡菜的制作、制作小生态瓶等;设计实验验证不同温度下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等。还可以走上社会调查居住附近有无遗传病患者(如白化病、先天愚型等),并分析其家族系谱图找出遗传方式;调查附近的商店中有哪些转基因食品;农村学生可以调查蔬菜大棚是否经常通风并思考原因;外出旅游时可以调查当地景区的生态系统结构、物种丰富度、某一种群的种群密度;身边有无生态入侵现象等等。通过生活中观察、验证课本上的生物学知识,会很好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为素质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通过这些生活问题、学生的生活经验创造生活课堂,即关注学生的主体和活生生的经验与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把知识技?艿慕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经验的改组,促进学生书本知识向实践能Φ淖化,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二、用智慧的教学方法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

在教必修2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我讲到,如果孟德尔要直接验证他的假说,只能用显微观察的方法,确定遗传因子的真实存在和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进是分离的,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孟德尔应用假说-演绎法,事实上孟德尔所检验的不是假说本身,而是假说的推论,即从假说中逻辑地推导出来的个别现象或事件的推论。当我讲到“孟德尔设计的测交实验教育论文,实际上检验的是演绎的‘推论’,是一个特例,孟德尔用实验验证这个特例,从而验证了规律”,学生仍然不理解。怎么办呢?这时我采用了生活化的知识进行解释。地球是椭圆的还是方形的呢?假说一,地球是方形的;假说二地球是椭圆的。如果地球是方形的,则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时,应当是看到整个船身的;如果地球是椭圆的,则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时,是应当先看到桅杆,而后慢慢地才看到整个船身。“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情况”是依据假说演绎推理出来的一个特例,即推论,用亲身体验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的实际情况来验证这个特例(推论),若亲身体验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是整个完整的船身,则大海是方形的;若亲身体验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时,是应当先看到桅杆,而后慢慢地才看到整个船身,则大海是椭圆形的。这时我给学生说,孟德尔的测交实验就相当于“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情况”是个假说基础上的一个特例,只验证了这个特例,则假说自然就被证明了。

智慧的教学方法,其作用就如同催化剂一样,有效的教学必然是采用恰当教学方法的教学。恰当的教学方法中智慧程度越高,带来的教学效果就越好,因为智慧的教学方法往往产生于生活实践中。

三、用优化的教学媒体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

在生活知识的内容上,体现选择性原则,更能带来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在讲解共同进化的知识时,我选择了生活化的一些媒体知识。

生活化的媒体知识1有趣的巢寄生杜鹃。巢寄生是一种鸟类将卵产在其它鸟的鸟巢中,由义亲代为孵化和育雏的一种特殊的繁殖行为。照片中所示的草地鹨(Anthus pratensis)喂食大杜鹃,就是一种种间巢寄生类型。大杜鹃是现有巢寄生鸟类80多种中最典型的一种鸟,它可把卵 寄生在125种其它鸟类的巢中。巢寄生行为表现在:宿主的选择,大杜鹃在繁殖期寻找与孵化期和育雏期相似、雏鸟食性基本相同、卵形与颜色易仿的宿主,多为雀形目鸟类。寄生时间上,大杜鹃多在宿主开始孵卵之前,乘宿主离巢外出时快速寄生产卵。巢寄生的协同进化,表现在宿主卵的形态特征上。寄生者的卵在颜色、大小、卵斑等许多方面与宿主相似,但存有不显差异。同时宿主对卵的分辨模糊也是一个方面。对宿主繁殖影晌,大杜鹃常表现在产卵前把宿主一枚卵移走,或全部推出巢外,迫使宿主重新产卵。而一旦巢寄生的雏鸟孵出,它有将义亲的雏鸟推出巢外的习性,从而独享 义亲抚育,这样对宿主繁殖成功率将降低。编者注:杜鹃又称布谷鸟,多数居住在热带和温带地区的树林中。大约三分之二的杜鹃,包括所有北美的种类,会筑巢且哺育自己的幼鸟;只有约三分之一的杜鹃以寄生的方式养育幼鸟

生活化的媒体知识2 蜂鸟。在南美热带雨林中,蜂鸟是许多种植物的传粉者,蜂鸟的喙大致可分为2种类型:长而弯曲型和短而直型。第一种类型的鸟适于在略微弯曲的长筒状花中采蜜,这一类花分布广泛且产蜜量高;第二种类型的鸟适于在短小笔直的花中采蜜教育论文,这一类花分泌的花蜜一般较少,而且它们也经常吸引许多传粉的昆虫。尽管长喙蜂鸟也可以取食短筒花中的蜜,但它们一般更偏爱长筒花,而且在短筒花附近,它们往往受到其它短喙鸟类的驱赶。蜂鸟飞行速度快,可以长距离地飞来飞去取食那些不能被短喙蜂鸟利用的花蜜。蜂鸟是典型的通过一次飞行造访不同种类的花来提高摄入的能量,而不是只依赖一种植物的传粉动物。因此,对于种群数量小的植物来说,选择压力可能促使植物产生较多花蜜吸引蜂鸟。有趣的是,依靠蜂鸟传粉的植物几乎分泌同等数量的花蜜,这也许是因为蜂鸟不屑于光顾那些产蜜量不高的花。有些依赖蜂鸟传粉的花可能与蜂鸟密切地协同进化。笔者在亚马逊热带雨林考察时曾好奇地观察长尾蜂鸟(Phaethornis superciliosus)取食一种风梨科植物的花蜜,这种植物花筒的形状似乎刚好能容纳进细长的蜂鸟喙;除蜂鸟外,似乎没有任何其它动物前来采食花蜜。

通过这些生活化媒体的呈现,学生对共同进化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共同进化理解深刻到位①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增加②促进物种的共同适应③维持生物群落的稳定性。

四、用到位的语言文字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

如观察植物有丝分裂实验后,学生提出为什么看到的细胞分裂间期图像大大多于细胞分裂期图像。我以“因为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所占的时间长,分裂期所占的时间短”来解释。这样解释虽有一部分同学明白了,但总有一些学生还是实现不了从抽象到形象之间的过渡。看来要通过变换语言的表达方式,才能奏效了。我打比方道:同学们在操场上自由蹦跳,由于同学们累了,蹦起活动的时间变短了,停留在地面的休息时间变长了。此时我带着照相机来到操场,对准同学的活动场面,拍了一张照片。此时我问同学,在这张照片中是停在空中的人数多,还是停在操场地面上的人数多。大家恍然大悟:大多数停留在地面休息的同学好比间期的细胞,少数在空中跃起的同学好比分裂期的细胞。对于每个人来讲只要你停留在地面的时间长,停留在空中的时间短,在拍照的一刹那,被摄入停在地面场景的机会就多于停在空中的。照相的一刹那,就如同根尖的分生组织细胞被固定的一刹那。生活中的场景与细胞分裂的场景如此相似,真可谓实例不同,其理相通。

又如我在执教高中人教版新教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中,我提问“菊花秋季开放的原因?”一位学生回答“是由于日照短、气温凉造成的。”面对学生的回答既有正确的成分,又有不正确的内容,我不是只作“对与错”的评判者,而是充当学生学习知识的构建者,掌握方法的引导者,学习情绪的鼓励者。

此时我表扬学生考虑问题的客观态度:“菊花在秋季开放教育论文,你依据当时日照短了,气温凉了,来思考、推测是理性的。”这样评价,教师就成了学生学习情绪的维护者、鼓励者,而不是压抑者。

接着我继续与学生对话:“有句科学名言是这样说的——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有这样的一个实例,大家知道否?有人想在夏天让菊花开放,于是找来不透光的铁桶,给菊花做短日照处理,菊花终于在夏天开放了。同学们依据此实例再做推测,会得出什么结论”。于是学生依据夏天并不冷凉,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菊花秋季开放的原因关键在于日照短。此时的我利用生活化的知识材料充当学生学习知识的构建者,引导者。

有效教育教学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处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阶段”,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情感态度。这不仅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从真正意义上关注学生的心灵建设,是一个重大举措。而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是以训练能力为主,重视文化的熏陶,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重视情感元素的导入和运用,正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对师生和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的共鸣进行沟通,认识和确立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的地位,积极推进人本教育的全面发展。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的 “情感”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概括了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而课堂上的情感是具体的,实在的。课堂中具有的情感包括:教材中文章作者表达的,字里行间通过意象表达出来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体验出来的情感,这些情感都是具体的。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运用科学的策略充分调动情感,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教材中的情感,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本文从教学的实践角度,试图探索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的几种有效策略。

一、采用多媒体的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多媒体教学是当前初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手段。它可以使课堂更加有趣和形象,使语文教学在时间和空间更为宽广,能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多维度去感受课文中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情感。科学运用这一教学手段是一种可以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教学艺术。

初中生的年龄大体为十三四岁,我们教师要根据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具体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实施情感教学,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1)播放同类音乐激发学生潜在情感。如在《散步》一课时,我们可以播放陈红的《回家看看》和李春波的《一封家书》作为背景音乐,创设教学情境。品读课文,在头脑中显现出父母辛勤工作的场景,感受父母之爱和家的温情,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学习中解脱出来。激发学生与生俱来的父子和母子之情,更好地深入了解作者,与文章进行心灵的对话。(2)综合声、形、色、情、义,升华学生的情感。如学习《黄河颂》,我们可以播放黄河之水奔涌的视频录像,让学生初步感受黄河的一往无前的声色和形象;接着播放了黄河的历史和底蕴深厚的文化,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将黄河比作母亲河的缘由和实质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邃情感和义理,把握文章的主题。

二、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来陶冶学生情操

从语文教材内容编订和教学实质来看,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主要环节之一。“文学是对人的生命、生活及其意义的叩问,是情感的领域,是价值的体系”,大部分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站着喝酒但穿长衫的孔乙己;冰封雪覆、粉妆玉砌的美景;“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的缠绵的愁绪;“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的追求真理的执著,无不渗透着作者的情感和意愿。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占有很大的比重,而这些作品都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谛,鞭挞假丑恶,赞颂真善美。这些情感都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对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挖掘优秀的教材文本,把握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收集其中隐含着丰富的情感信息,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1)体察教材的审美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的情感有愉快、热情、喜悦、神往等情感。如人教版语文九年级的《蒲柳人家》,通过几户普通农民家庭的故事,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字里行间可以体察到质朴农民的欢乐和忧伤,丰富、真实的人性情感美。而《蒹葭》一诗,则仅选取一个在深秋的清晨,一位恋者寻求他(她)思念的恋人,具有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和音乐美。因此,可以想象它带给人的美感可以说非常丰富的。(2)调动兴趣,导引学生情感入境。成功的语文课,应在教学中吸引住学生,我们要运用导入艺术,导引学生的思维,随着老师的情感入境。如《乡愁》可以用屈原的“狐死必首丘”和文天祥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罢休” 作为导入语,激发学生的思乡和爱国主义情感,引发与海外赤子抱着叶落归根的情感,回到祖国、回到家乡的共鸣,走进余光中为代表的海外赤子心中构筑的如烟似雾的乡愁世界。这样,学生带着被激起的情绪和兴趣走进课文。

三、调动情感的形象感染力,实现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

所谓“感性”和“理性”,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是人类认识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把握;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把握。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是指两种不同的教育形式:感性教育是一种形象的具体的、感染力强的教育,重点在于人的欲望、感知、趣味、情感等方面;理性教育是一种抽象的、推理的,重点在于人的智能、理智方面的教育。而人的感性和理性的交汇点,恰恰落在人的情感上面。情感是感性形态的东西,但积淀着理性的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运用得恰如其分就能够统领全局,让学生很好地进入教学情境,体验作者的心态,与文章的情感契合,挖掘根深层次的内蕴。

请看这么一个课例。教师在上《音乐巨人贝多芬》时,不是让学生听《命运交响曲》,而是让学生先来假设:如果你自己突然有一天失去了听力,你将怎样去面对?学生马上讨论开了:会发疯、会自杀、会消沉、会打人、会骂上天不公、会千方百计治疗、会去聋哑学校学习、会认命、会买助听器、会自学电脑、会学手工等等,可谓五花八门。接着再让学生进行亲身的体验,即用棉球或纸团塞住自己的耳朵,静坐五分钟,感受没有声音的痛苦,自然引入课题。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了情感教育,触发了学生的感性细胞,使学生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使情感深化、升华,从而对贝多芬的命运进行理性的思考,最终实现了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情感教育能够全面调动情感的形象感染力,使学生在感性中获得理性的思考,获得了精神的陶冶,实现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

四、把握、领悟人文底蕴,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是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 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要通过情感的表现方式去体验其表现的情感,发挥情感契合的作用,领悟饱含其中的人文内涵,同时在把握、领悟人文底蕴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语文技能。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求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阅读是文字信息和情感信息的内化过程,在阅读中阅读文本以符号、形象、情感等进入主体,引起主体心理结构的调整、改造和丰富获取信息,建构自身文化知识体系。比如今年在日本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做出有关政府出面“购买”的提议激起中国人的一致声讨,并自发抵抗日货时,我们教师有针对性引导学生阅读和日本侵华历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同时,还可以进行如岳飞的《满江红》的诵读,更能领略“怒发冲冠”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还我河山的壮烈爱国情怀。叶圣陶先生对于朗读文章深有体会:“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 总而言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直观感受课文的形象,悟情而读,才能体会到文章的人文内涵,领略其中三味。

语文教育是充满情感的教育。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重视情感的地位和作用,把语文教育和情感教育统一起来,运用有效的策略,有机的、自然地进行情感渗透,让学生积极、充满热情地学国的语言,培养思维、理解等能力,并让他们深刻地领悟语言的人文性,在其中陶冶审美的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

有效教育教学论文例8

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有两个重要的 “点”:一个就是数不胜数的中小学生;另一个就是各个培养师范生的学校。在现阶段,我们的语文教学事业正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将传统的教学理念“应试教育”或者“知识教育”变为“素质教育”以及“创新教育”;同样,我们的师范生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一、围绕对接基础,采取有效措施

1.分析中小学语文课程教改内容,是展开“对接”的基础前提。

目前,部分大学师范类教育对中小学的教育课改持茫然态度,对教改过程不去关注。这是必须得重视得关注的现实问题,那么他们怎么可能对中小学语文课程教育深入地去解剖,如何更透彻地知晓专业语文知识的建设,怎么可能培养出高品质的语文专业老师呢?因此,我们要努力切合语文教师行业对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要求,紧紧抓住教师职业性的特点,及时了解中小学整体教学动态,剖析语文教改全过程,这样的话,才可以做好引领工作,我们的毕业生才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才能进一步促进中小学语文教改的发展。

2.把语文课程的实际教学理念作为出发点,寻找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2.1明确“核心”地位,换句话说,素质教育的培养、创新意识的锻炼在整个中小学语文里面占着核心地位。由此可知,我们应强化语文素质教育跟创新精神的培养力度:要求语文专业学生对语文课程教学严格审视;研究整体语文的素质教育跟创新精神。进而我们可以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师资力量。

2.2完成“转型”任务,针对老师的教学来讲,完成从知识型、授课型的教学模式转为创造型教学的任务;针对学生的学习来讲,完成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转为创造性学习的任务。普遍情况下,我国教育模式都是所谓的“应试教育”以及“知识教学”,而在新时代里,更需要培养一些可以高效创新的高素养人才,同时,我们在教育的关注力上要从原先的只注重知识教学转为注重素质教育,进而使知识导向变为创新能力的引导。这就要求我们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等方面实现语文教育专业建设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对接。

二、从实际出发,提出有效措施

1.在实践中小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基础上,才能进行“对接”工作。一般情况下,语文教育专业的构建对整个中小学语文教学情况不能无动于衷,必须要透彻解析语文教改工作,所以要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实践工作中去。总之,只有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长远。再加上,语文素质教学构建同样也是以实践为基础展开创新教育工作的。让语文专业教育和教学工作相互融合,展开“互动”活动,我们可以开设综合性实践训练课,强化见习、实习环节,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推进中小学语文专业教改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水准,另一方面,还可以更深入地探究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

2.语文专业教育应严格遵循“新课标”理念,积极参与到中小学语文课程的素质教育训练跟创新工作中去。怎样才能将素质教育的整体思想贯彻于语文教学工作中呢?先要有行动做指引,然后再进行实验展开深入探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行业背景和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及实施、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及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对语文教育专业进行比较全面的剖析。从而制定出一套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做好对接准备,构建素质理念

1.创新语文专业新工具,为“对接”做好关键的准备工作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中小学语文教学都在不断展开改革策略,进而更高效的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水准。但这些改革都是以“应试教育”或者“知识教育”为前提展开的。在现在新时代里,都强调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施,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提升,进而培养出高素质、高创新能力的学生。

2.构建专业语文的素质教育理念,贯彻整体素质教育语文课程方针

2.1培养语文专业学生的教育素养。其主要目标就是应该要“学会如何做人”,而且是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接班人,做一位情感智商都很高的文化人,第二个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跟实践力,从而做一位创新能力跟实践能力都超强的老师。

2.2锻炼出数不胜数的语文专业高师。有好的老师,才会培养出好的学生。“名师出高徒”的道理大家都懂。作为高师,其语文专业素养应比较杰出,我们的语文专业教育必须培养出有一定水准的语文教师,同样在教改进程中也可以作出一些优异的成就。

2.3提升语文专业学生整体的创新意识。这不仅仅只包括了所谓的心理层面创新,还包括了对事物的认知层面创新以及最重要的实践层面创新。最主要的,老师应该从质量、从主体、从学生这三点出发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进而更好地引领学生进行语文方面的创新,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找好对接点,展开实验教学活动

1.做好基础的语文知识教学,作为“对接”目的的着重点。

语文专业课程教学要及时改变目前不适应社会、不适应经济需求的发展状况。最先要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及时转变整体语文的教育观念并深化教学的改革事业。现阶段,语文专业教育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缺陷:未重视培养全面的教育素养以及整体创新能力提升,这跟现在的中小学文化教学事业是不相同步的,整个专业教育应该要掌握住对素质教育及创新能力这一系列核心的培养发展,从而在“如何对接“的这一工作上练好个教育工作者的自身功力。

2.语文专业教育应积极解决跟中小学语文知识课程的对接工作,展开一系列高效的教改实验活动。

2.1构建“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深入调研语文教师行业对本专业人才的具体岗位需求,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要让学生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在创新的条件下实现素质教育跟创新意识间的对接目的。

2.2调动资源,提供环境和条件,使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贯穿教学始终。

有效教育教学论文例9

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有两个重要的 “点”:一个就是数不胜数的中小学生;另一个就是各个培养师范生的学校。在现阶段,我们的语文教学事业正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将传统的教学理念“应试教育”或者“知识教育”变为“素质教育”以及“创新教育”;同样,我们的师范生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一、围绕对接基础,采取有效措施

1.分析中小学语文课程教改内容,是展开“对接”的基础前提。

目前,部分大学师范类教育对中小学的教育课改持茫然态度,对教改过程不去关注。这是必须得重视得关注的现实问题,那么他们怎么可能对中小学语文课程教育深入地去解剖,如何更透彻地知晓专业语文知识的建设,怎么可能培养出高品质的语文专业老师呢?因此,我们要努力切合语文教师行业对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要求,紧紧抓住教师职业性的特点,及时了解中小学整体教学动态,剖析语文教改全过程,这样的话,才可以做好引领工作,我们的毕业生才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才能进一步促进中小学语文教改的发展。

2.把语文课程的实际教学理念作为出发点,寻找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2.1明确“核心”地位,换句话说,素质教育的培养、创新意识的锻炼在整个中小学语文里面占着核心地位。由此可知,我们应强化语文素质教育跟创新精神的培养力度:要求语文专业学生对语文课程教学严格审视;研究整体语文的素质教育跟创新精神。进而我们可以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师资力量。

2.2完成“转型”任务,针对老师的教学来讲,完成从知识型、授课型的教学模式转为创造型教学的任务;针对学生的学习来讲,完成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转为创造性学习的任务。普遍情况下,我国教育模式都是所谓的“应试教育”以及“知识教学”,而在新时代里,更需要培养一些可以高效创新的高素养人才,同时,我们在教育的关注力上要从原先的只注重知识教学转为注重素质教育,进而使知识导向变为创新能力的引导。这就要求我们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等方面实现语文教育专业建设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对接。

二、从实际出发,提出有效措施

1.在实践中小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基础上,才能进行“对接”工作。一般情况下,语文教育专业的构建对整个中小学语文教学情况不能无动于衷,必须要透彻解析语文教改工作,所以要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实践工作中去。总之,只有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长远。再加上,语文素质教学构建同样也是以实践为基础展开创新教育工作的。让语文专业教育和教学工作相互融合,展开“互动”活动,我们可以开设综合性实践训练课,强化见习、实习环节,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推进中小学语文专业教改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水准,另一方面,还可以更深入地探究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

2.语文专业教育应严格遵循“新课标”理念,积极参与到中小学语文课程的素质教育训练跟创新工作中去。怎样才能将素质教育的整体思想贯彻于语文教学工作中呢?先要有行动做指引,然后再进行实验展开深入探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行业背景和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及实施、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及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对语文教育专业进行比较全面的剖析。从而制定出一套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做好对接准备,构建素质理念

1.创新语文专业新工具,为“对接”做好关键的准备工作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中小学语文教学都在不断展开改革策略,进而更高效的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水准。但这些改革都是以“应试教育”或者“知识教育”为前提展开的。在现在新时代里,都强调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施,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提升,进而培养出高素质、高创新能力的学生。

2.构建专业语文的素质教育理念,贯彻整体素质教育语文课程方针

2.1培养语文专业学生的教育素养。其主要目标就是应该要“学会如何做人”,而且是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接班人,做一位情感智商都很高的文化人,第二个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跟实践力,从而做一位创新能力跟实践能力都超强的老师。

2.2锻炼出数不胜数的语文专业高师。有好的老师,才会培养出好的学生。“名师出高徒”的道理大家都懂。作为高师,其语文专业素养应比较杰出,我们的语文专业教育必须培养出有一定水准的语文教师,同样在教改进程中也可以作出一些优异的成就。

2.3提升语文专业学生整体的创新意识。这不仅仅只包括了所谓的心理层面创新,还包括了对事物的认知层面创新以及最重要的实践层面创新。最主要的,老师应该从质量、从主体、从学生这三点出发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进而更好地引领学生进行语文方面的创新,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找好对接点,展开实验教学活动

1.做好基础的语文知识教学,作为“对接”目的的着重点。

语文专业课程教学要及时改变目前不适应社会、不适应经济需求的发展状况。最先要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及时转变整体语文的教育观念并深化教学的改革事业。现阶段,语文专业教育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缺陷:未重视培养全面的教育素养以及整体创新能力提升,这跟现在的中小学文化教学事业是不相同步的,整个专业教育应该要掌握住对素质教育及创新能力这一系列核心的培养发展,从而在“如何对接“的这一工作上练好个教育工作者的自身功力。

2.语文专业教育应积极解决跟中小学语文知识课程的对接工作,展开一系列高效的教改实验活动。

2.1构建“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深入调研语文教师行业对本专业人才的具体岗位需求,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要让学生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在创新的条件下实现素质教育跟创新意识间的对接目的。

2.2调动资源,提供环境和条件,使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贯穿教学始终。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有效整合,加强与教师职业能力要求的有效对接。课程设置实行模块化,每一模块都能相应实现一定的职业行动能力目标。课程内容的选取整合上突出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效对接,同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五、结语

有上述内容可知,想要做好语文专业教育跟中小学文化教学间的对接工作,就应该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需要适时进行创新教学,才能真正贯彻高职高专“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

参考文献

[1]陈瑾. 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D]. 湖南师范大学, 2011.

[2]韩丽梅. 文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失落[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4): 87-89.

有效教育教学论文例10

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有两个重要的 “点”:一个就是数不胜数的中小学生;另一个就是各个培养师范生的学校。在现阶段,我们的语文教学事业正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将传统的教学理念“应试教育”或者“知识教育”变为“素质教育”以及“创新教育”;同样,我们的师范生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一、围绕对接基础,采取有效措施

1.分析中小学语文课程教改内容,是展开“对接”的基础前提。

目前,部分大学师范类教育对中小学的教育课改持茫然态度,对教改过程不去关注。这是必须得重视得关注的现实问题,那么他们怎么可能对中小学语文课程教育深入地去解剖,如何更透彻地知晓专业语文知识的建设,怎么可能培养出高品质的语文专业老师呢?因此,我们要努力切合语文教师行业对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要求,紧紧抓住教师职业性的特点,及时了解中小学整体教学动态,剖析语文教改全过程,这样的话,才可以做好引领工作,我们的毕业生才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才能进一步促进中小学语文教改的发展。

2.把语文课程的实际教学理念作为出发点,寻找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2.1明确“核心”地位,换句话说,素质教育的培养、创新意识的锻炼在整个中小学语文里面占着核心地位。由此可知,我们应强化语文素质教育跟创新精神的培养力度:要求语文专业学生对语文课程教学严格审视;研究整体语文的素质教育跟创新精神。进而我们可以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师资力量。

2.2完成“转型”任务,针对老师的教学来讲,完成从知识型、授课型的教学模式转为创造型教学的任务;针对学生的学习来讲,完成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转为创造性学习的任务。普遍情况下,我国教育模式都是所谓的“应试教育”以及“知识教学”,而在新时代里,更需要培养一些可以高效创新的高素养人才,同时,我们在教育的关注力上要从原先的只注重知识教学转为注重素质教育,进而使知识导向变为创新能力的引导。这就要求我们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等方面实现语文教育专业建设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对接。

二、从实际出发,提出有效措施

1.在实践中小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基础上,才能进行“对接”工作。一般情况下,语文教育专业的构建对整个中小学语文教学情况不能无动于衷,必须要透彻解析语文教改工作,所以要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实践工作中去。总之,只有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长远。再加上,语文素质教学构建同样也是以实践为基础展开创新教育工作的。让语文专业教育和教学工作相互融合,展开“互动”活动,我们可以开设综合性实践训练课,强化见习、实习环节,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推进中小学语文专业教改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水准,另一方面,还可以更深入地探究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

2.语文专业教育应严格遵循“新课标”理念,积极参与到中小学语文课程的素质教育训练跟创新工作中去。怎样才能将素质教育的整体思想贯彻于语文教学工作中呢?先要有行动做指引,然后再进行实验展开深入探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行业背景和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及实施、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及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对语文教育专业进行比较全面的剖析。从而制定出一套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做好对接准备,构建素质理念

1.创新语文专业新工具,为“对接”做好关键的准备工作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中小学语文教学都在不断展开改革策略,进而更高效的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水准。但这些改革都是以“应试教育”或者“知识教育”为前提展开的。在现在新时代里,都强调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施,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提升,进而培养出高素质、高创新能力的学生。

2.构建专业语文的素质教育理念,贯彻整体素质教育语文课程方针

2.1培养语文专业学生的教育素养。其主要目标就是应该要“学会如何做人”,而且是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接班人,做一位情感智商都很高的文化人,第二个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跟实践力,从而做一位创新能力跟实践能力都超强的老师。

2.2锻炼出数不胜数的语文专业高师。有好的老师,才会培养出好的学生。“名师出高徒”的道理大家都懂。作为高师,其语文专业素养应比较杰出,我们的语文专业教育必须培养出有一定水准的语文教师,同样在教改进程中也可以作出一些优异的成就。

2.3提升语文专业学生整体的创新意识。这不仅仅只包括了所谓的心理层面创新,还包括了对事物的认知层面创新以及最重要的实践层面创新。最主要的,老师应该从质量、从主体、从学生这三点出发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进而更好地引领学生进行语文方面的创新,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找好对接点,展开实验教学活动

1.做好基础的语文知识教学,作为“对接”目的的着重点。

语文专业课程教学要及时改变目前不适应社会、不适应经济需求的发展状况。最先要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及时转变整体语文的教育观念并深化教学的改革事业。现阶段,语文专业教育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缺陷:未重视培养全面的教育素养以及整体创新能力提升,这跟现在的中小学文化教学事业是不相同步的,整个专业教育应该要掌握住对素质教育及创新能力这一系列核心的培养发展,从而在“如何对接“的这一工作上练好个教育工作者的自身功力。

2.语文专业教育应积极解决跟中小学语文知识课程的对接工作,展开一系列高效的教改实验活动。

2.1构建“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深入调研语文教师行业对本专业人才的具体岗位需求,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要让学生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在创新的条件下实现素质教育跟创新意识间的对接目的。

2.2调动资源,提供环境和条件,使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贯穿教学始终。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有效整合,加强与教师职业能力要求的有效对接。课程设置实行模块化,每一模块都能相应实现一定的职业行动能力目标。课程内容的选取整合上突出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效对接,同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五、结语

有上述内容可知,想要做好语文专业教育跟中小学文化教学间的对接工作,就应该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需要适时进行创新教学,才能真正贯彻高职高专“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

参考文献:

[1]陈瑾. 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d]. 湖南师范大学, 2011.

[2]韩丽梅. 文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失落[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4): 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