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乡镇教师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6 17:33:33

乡镇教师论文

乡镇教师论文例1

乡镇中心园,就是在乡镇所在地由乡镇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独立建制,有三个以上不同年龄班,按国家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履行幼儿园根本任务的学前教育机构。如今,很多农村地区力图以乡镇中心园辐射村级幼儿园(班)和培训村级幼儿园(班)教师,带动幼儿教育的整体和和谐发展。那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贫困地区,这种形式是否仍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实施中存在着哪些问题?应当如何促进贫困地区的乡镇中心园更好地培训村级幼儿园教师?

为了考察这些问题,笔者运用目的抽样和方便抽样的抽样方法,即出于获取研究样本的便利性,并按照研究的目的抽取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对象,选择西部某省一部级县为研究对象。该县具备贫困地区的特征,如该地农村为山区、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多、属部级贫困县。该地农村仅存在乡镇中心园和附设在小学的学前班这两种学前机构形式,还建立了“以省示范幼儿园为龙头、乡镇中心园为主体的指导和服务网络”。在搜集资料时,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和文献查阅法,辅助使用了问卷调查法。资料搜集分两次进行,2006年9月和2007年6月分别在该地停留了半个月的时间,进行实地调查。

一、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贫困地区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必要性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十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县级以上教育部门要加强幼儿教育管理,要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发挥其对乡镇幼儿教育的指导作用,乡镇幼儿保育、教育的业务指导由乡镇中心园园长负责”。可见,国家已从政策层面上认可乡镇中心园在农村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并鼓励和要求其发挥指导作用。由于培训学前班教师是发挥指导作用的内容和方式之一,为此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在部分程度上是国家教育政策的要求。

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是贫困地区农村幼教现实的需要。在我国,不同地区幼儿教育的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即使在笔者考察的同一个乡镇,乡镇中心园和学前班在发展水平和办园(班)质量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该地整个幼儿教育体系中,乡镇中心园是幼儿教育体系的枢纽之一。利用乡镇中心园承上启下的优势,把乡镇中心园作为实现农村幼教发展的基本载体,以乡镇中心园为点辐射学前班,是促进农村幼儿教育健康发展的可行途径之一。

(二)贫困地区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可行性

在该地区,一个乡镇发展学前教育的落脚点在乡镇上,首先投资兴办的也是乡镇中心园。教育主管部门比较重视乡镇中心园的建设与发展,对其师资、设施、管理等各方面的投入力度和改善强度比较大。为此,该地乡镇中心园是农村幼教人力、财力、物力最集中的资源地,是农村学前教育的示范基础和骨干力量,具备培训学前班教师的条件。

具体来看,在地理位置上,该地的乡镇中心园都建在乡镇政府所在地,所处位置交通便利,生源较为充足,人文环境较好;在师资上,该地有限的幼教专业人才都集中在乡镇中心园,且多为国家正式编制的教职工,工资待遇基本能得到保证,师资队伍相对稳定;在财力上,该地乡镇中心园大多属于全额或差额拨款的教育事业单位,其经费以国家财政预算安排为主。有相对机动的财力可以利用;在规模上,该地乡镇中心园的办学规模在本地区相对较大,场地较为宽敞。园舍、设备相对较好;在信息传递上,乡镇中心园与上级幼教机构的联系较为紧密和便利,可以直接上通县市级幼儿园学习到更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还可以结合学前班的实际需要与之进行交流和帮扶。

二、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存在的问题

调研发现,该地乡镇中心园因地制宜,组织学前班幼儿教师参加各项培训,并为其提供学习机会,带动了学前班幼儿教师的发展,为农村幼教发展贡献了力量。但是,当前乡镇中心园在培训学前班教师中存在一定问题,影响了开展培训活动的效果。

(一)培训活动无计划

就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当地县和乡镇两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制定了每学年幼儿教育发展规划,规划中只是要求乡镇中心园要开展培训学前班教师的活动,建议性地指出培训内容,但没有明确规定必须培训哪些内容,更没有制定培训活动计划。在执行上级规定时,绝大多数乡镇中心园没有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这表现在:乡镇中心园往往不考虑学前班教师的需要。而是依据自己的方便开展培训活动;培训时间往往安排不当,将本应安排在学期初的活动安排在学期末;在履行完培训任务后一扔了之,没有记录和思考存在的问题;在培训中存在重复培训和随意培训,没有延伸和巩固培训的成效。

(二)培训形式较单一

问卷调查发现,学前班教师较喜欢“专题讲座”、“跟班见习”、“送课下乡”等培训方式,部分学前班教师希望在接受培训时能“亲自去上课,让老师找出存在的问题”。但访谈发现,该地乡镇中心园培训作用的发挥途径较为单一。以经济发展较好、幼儿入园(班)率较高的一个镇中心幼儿园为例。该幼儿园已经成立10多年之久,每学期举办1—2次的学前班师资培训活动,80%的培训采取了集中培训这一方式,即在乡镇中心园举办讲座、培训班、展示公开课、开展技能培训等;该乡镇中心园曾送课下乡5次,接待学前班教师来参观学习及业务咨询4人。除此之外,结对指导、包点支教、合作教研、资源共享等培训形式使用极少。

一方面,培训内容不全面,集中在室内外环境布置、教育教学技能、教玩具制作等较实际、易学会、有显性结果的培训内容,但“培训的东西只涉及教师本身,只让学前班教师学习立竿见影的、表面的东西,没有长远的考虑”;相对而言,对幼教政策宣传、幼儿园(班)管理、家园工作、利用当地教育资源开展活动等方面进行的培训较少,而实际教学中十分需要这些内容。如一位学前班管理人员认为,十分有必要教授怎么进行家园工作,因为“很多家长外出打工,孩子跟着公公(爷爷)奶奶,他们只把孩子送来读书,不知道怎么在家教育孩子”。再如,还需要教授如何进行分层教学,因为“学前班都是不同年龄混在一起的,年龄不同,教师对他们的要求也应该不同。幼儿园老师可以培训他们,怎么提出分层要求,进行分层教学”。另一方面,部分培训内容不符合学前班教师的需要。不少曾接受过乡镇中心园培训的学前班教师认为,幼儿园开展的活动是依据幼儿园的设备和条件设计和实施的,其教材、教学内容和学前班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这样的培训内容脱离了学前班实际。还有的教师认为,乡镇中心园教师培训的某些内容要求过高,自己纵使有心也无能为力。

(四)培训中双方地位的不平等

在调查中发现,部分乡镇中心园过多展示了自己作为一名受过专业培训教师的优势,未将学前班教师看作平等的合作者和交流者。有的学前班教师感到,幼儿园教师“自我感觉良好”,看不起接受培训的学前班老师。一位小学负责人曾这样说,“幼儿园老师送课下乡,根本就认为学前班老师无知。(幼儿园老师)下乡的时候像总指挥指点江山一样教育学前班教师,这样不对,那样不行。”这或许说重了问题,但也反映了一定的现状,否则学前班老师不会认为,“我们确实不懂,自己也很自卑,因为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自己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需要接受培训,但幼儿园老师这样的态度打击了学前班教师的积极性”。

(五)培训工作的监管力度小

该地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在乡镇中心园执行上级规定开展培训活动时,由县和乡镇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监督和管理其培训活动的开展。但因为权责不明、或者工作繁忙、人手不够等原因,这两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只是要求乡镇中心园在学年末上报培训活动开展情况。除了这一规定,两级教育主管部门极少或者根本不监督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的开展情况,更没有对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的开展进行较完整的考核。这导致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的责任感较弱和积极性差,个别乡镇中心园根本未履行培训和指导学前班教师的任务,还有很多乡镇中心园管理人员认为开展培训工作是上级领导的规定和附加的工作量。

三、促进乡镇中心园更好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建议

以上诸多原因影响了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的效果,以至于有的学前班教师认为,“虽然每年都培训,都是走形式,没有实实在在的收获”。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和当地实际,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一)制定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工作的规划

针对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无计划这一问题,县和乡镇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做好以下工作:1、由县级教育主管部门结合国家幼教政策和本地幼儿教育发展规划,立足本地实际,出台相应的规定和制定5年或者5年以上的长期规划。在规划中明确规定乡镇中心园在农村幼儿教育中的职责,尤其明确指出乡镇中心园需要开展培训活动的最终结果、基本内容、形式、考核方式等;规划中还可指出何时、以何种形式组织相应的会议或者活动,让各个乡镇中心园交流经验、互相学习。2、乡镇幼教管理部门结合县级幼儿教育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制定5年内的近期规划;分解出近期规划,制定每一学年的短期计划,最好为乡镇中心园明确基本的培训内容和大致的培训形式,让其有步骤地开展活动。3、在制定规划时,两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应给予乡镇中心园一定的自,鼓励其在培训活动开展中多跟学前班教师和负责人进行沟通,制定更为具体和详细的培训活动开展计划。

(二)加强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的监管力度

针对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监管力度和责任感弱问题,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可以:1、县和乡镇教育主管部门各自制定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的管理规定,明确规定乡镇中心园每学期一次汇报培训活动开展工作的执行情况。2、明确和区分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管人员及其任务,并对监督者的工作进行监督。比如,乡镇中心校可在每学期进行一到两次的检查或者亲自参与该活动;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则可每学期听取乡镇中心园的汇报一次、到园亲自考察和督导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工作一次。3、将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列入乡镇中心园园长和幼儿教师的工作业绩范围,并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成立相应的评审组,在学年末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4、在每次的督导和评估过程中,两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及时发现、表扬和鼓励开展培训活动良好的乡镇中心园和个人,对其给予物质奖励。

(三)加大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该地特殊的经济、教育和文化现状严重制约了乡镇中心园示范作用的发挥及其效果。比如,在师资上,该地绝大多数学前班教师是由小学聘请的代课教师,她们的学历多为初中,收入相对低,这样的教师队伍流动性很大,给培训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基于此,各级教育部门要重视幼儿教育工作,加大经济投入力度:1、县级教育主管部门每年从教育费附加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农村学前教育专项经费,该经费主要用于保证幼儿教师固定工资的按时发放,为后期持续培训奠定基础;还有少部分经费可有针对性地扶持和积极改善中心幼儿园办园条件;2、由乡镇教育主管部门发挥统领各个小学的职责,规定各个小学拿出一定比例的幼儿收费用于补贴和提高代课教师工资,尽可能稳定幼儿教师队伍。提高工作积极性;3、乡镇教育主管部门每年拿出一定的费用用于促进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一半费用用于支持和鼓励乡镇中心园,为其提供开展培训工作的费用,包括购买必需物品的费用、下乡送课的交通费和就餐费等,并对培训活动开展好的幼儿园教师给予物质奖励;一半费用用于支持和奖励学前班教师,包括补贴他们参加培训时需要的交通费和就餐费,对优秀学习人员给予物质奖励等。

(四)乡镇中心园需要提高自身素质

乡镇教师论文例2

Abstract; professionalization of teachers has become the trend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a’s township into a specialized school teachers in the primary stage and promoting township into a specialized school teachers, teacher training and the need to strengthen the professionalism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ownship into a school teacher training institutions, establish Specialized training for teachers in service concepts and improve the township into a school teacher specialized training security system is the township into a school teacher specialized training strategy to choose.

Key words:education; specialized teachers; teacher training; training strategy

前言

乡镇化技术学校(以下简称乡镇成校)在县、乡、村三级农村成人教育办学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枢纽地位,乡镇成校教师在服务“三农”、推动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中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毋庸讳言,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乡镇成校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如人意。笔者所在的单位承担着湖北省示范性乡镇成校师资培训工作。本文拟从教师专业化这一视角,结合工作实际,探讨我国乡镇成校师资培训的相关策略。

一、乡镇成校师资队伍专业化的现状

专业化是当今社会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教师专业化是这一大趋势的反映。教师专业化包括教师职业逐渐达到专业标准的过程和教师个体的内在专业结构(专业意识、专业态度、专业品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不断更新、演进、丰富的过程。所谓乡镇成校教师专业化,即教师通过严格专业训练与主动终身学习,逐渐达到乡镇成校教师专业标准,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得到社会承认的专业人员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已成为一种国际化的大趋势,欧美一些发达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推进教师专业化。随着《教师法》(1993)、《教师资格条例》(1995)和《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2000)等一系列制度的颁布实施,我国教师专业化也迈开了步伐。根据教师专业化有关理论,我们认为,我国乡镇成校教师专业化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

(一)专职教师数量不足,作为专业群体与专业岗位需求不相适应

乡镇成校教师数量远远达不到乡镇成校的需求。据原国家教委1995年8月1日颁布实施的《示范性乡(镇)化技术学校规程》规定:“学校专职教师要按当地总人口的万分之二的比例配备,举办脱产班和‘3+1’分流职业初中班,应适当增配专职教师,按每班2至3名配备。”而当前由于体制和编制原因,我国大部分乡镇成校是按当地总人口的万分之一至万分之一点五的比例配备,有的这个比例也达不到,有的甚至就根本没有专职和兼职教师。乡镇成校专业教师数量不足,不但影响乡镇成校教师专业群体的规模,而且严重影响了乡镇成校的发展,影响了乡镇成校作用与功能的有效发挥。“有为才有位”,无为则无位,有些乡镇成校在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以致于在当地农村教育格局中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

(二)整体结构不合理,影响了专业群体的质量

首先,年龄结构偏大,缺乏后备力量。据笔者对近三年参与我中心培训的乡镇成校骨干教师年龄统计,平均年龄51岁。有些乡镇不按规定配备教师,而是把年龄较大,不适合普教的文化课教师,或者把机构改革中乡镇教育组富余人员,安排到乡镇成校,把乡镇成校变成了收容所或养老院。造成有些乡镇成校教师人员结构老化,缺乏活力。其次,学历结构偏低,专科和专科以下还占相当比例。按照《示范性乡(镇)化技术学校规程》规定,乡镇成校专职教师学历结构,大专以上学历要占60%,但大多数乡镇成校达不到这一要求。据我们的抽样调查统计,大专及以上学历占45%,很多学校没有大专以上教师。再次,专业知识缺乏。乡镇成校教师大多来自普通中小学的文化课教师及乡镇教育行政部门,他们有相当一部分是原来的民办教师或乡镇教育管理干部,他们普遍知识陈旧,缺少农村生产经营知识,缺乏成人教育专业知识。最后,能力结构不完善。他们原来从事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在他们的能力结构中缺乏农村生产实际操作和示范能力,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实践活动,有的教师只能放放录相,保管资料,打扫卫生,其农村生产经营能力有的还不如普通农民。由于乡镇成校教师素质与能力结构不完善,专业化程度低,很大程度上不能为农民起示范作用,从而影响了广大农民对乡镇成校教师的认可,影响了乡镇成校这一群体社会地位的提升。

(三)没有专业的培养培训机构,尚未形成完整的专业标准和训练体系,缺乏职业准入制度

职业专业化要求形成完整的专业标准,并建立完整的专业训练体系和职业准入制度。我国乡镇成校教师没有专门的培养培训机构,尚未形成完整的专业标准的训练体系,缺乏准入制度。不象

大学、中学教师,有专业的培养培训机构,有一整套专业标准和训练体系,包括职前职后培训体系,而乡镇化学校教师没有相应的专业培养机构,加上没有明确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以致于目前乡镇成校教师专业性不强,无论什么人似乎都可以当乡镇成校教师。因此,使得现有教师不注重专业素质与专业能力的学习提高。

(四)教师缺乏专业训练,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不完善

如前所述,当前我国乡镇成校教师,原来大多是中小学的文化课教师,在从事农村成人教育教学后,基本上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成人教育专业培养与培训,缺乏一个农村成人教育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专业意识、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尤其缺乏对成人学员学习特点及成人教育教学规律的了解与掌握。这种状况导致了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缺乏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因而,不能较好满足农民多样化需求与促进农村成人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五)职前职后培训严重不足,专业化培训亟待加强

毋庸讳言,长期以来,我国普遍存在的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忽视乡镇成校教师的培训提高,造成很多教师缺乏适当

的培训。他们无法通过培训获得新的教学理念、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无法通过培训获得专业知识的更新和专业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不可否认,我国乡镇成校教师培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行为不规范等,影响了培训效果,造成乡镇成校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强。因此教师专业化培训必须加强。

三、促进乡镇成校教师专业化的培训策略

(一)按教师专业化要求建立乡镇成校教师专业培训机构

目前,我国乡镇成校教师培训一般依托普通农业高等院校、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农业中等专业学校。这些培训机构在乡镇成校教师培训、提高乡镇成校教师素质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为了规范培训行为,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对申办乡镇成校教师培训机构进行资格认证,严格准入制度,并对培训机构进行严格的管理,加强培训质量的检查评估。采用项目招标制,建立不同培训机构公平竞争机制,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建议以普通高等农业院校为指导、以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主阵地、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补充构建我国乡镇成校教师培训体系。

(二)树立为教师专业化服务的培训理念

培训机构和培训教师要树立为教师专业化服务的培训理念,必须“以人为本”,强调学员参与,发挥他们在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在为教师专业化服务培训理念引领下,培训工作以乡镇成校教师专业化为中心展开,培训设计要着眼于他们的专业化需求,培养学员强烈的自主学习的参与意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教师专业化服务的培训理念必须深入贯彻到培训机构的每一位领导、教师和工作人员中,贯穿到每个人的工作之中。

(三)按教师专业化要求确定培训内容

一是针对乡镇成校教师学历层次不高的现状,加强学历教育。建议政府开展乡镇成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纳入整个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工作之中,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改变目前乡镇成校教师素质不高的状况。二是针对乡镇成校教师专业意识、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品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设置相应的课程。在培训工作准备阶段,要加强学员培训需求调查,根据需求选择培训课程;在培训工作中,要根据学员的实际需求,调整培训内容。如我们在所举办的三期湖北省乡镇成校教师培训中,就针对乡镇成校教师的工作特点和实际需要,安排了乡镇成校教师职业道德、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现状、农村经济专题、农村实用技术专题等方面的课程和内容,充分做到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四)按教师专业化的需要选择培训形式

乡镇成校教师培训要从成人培训和乡镇成校的特点出发,采取灵活的培训形式。如集中培训和送教上门、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补充,讲授式、互动式、研讨式、参与式等培训方式有机结合,还可组织问题研究、论坛交流、案例分析、现场观摩、分组研讨、反思自学、操作体验、外出考察等形式,充分发挥参训教师的能动作用,在多种培训形式中获得理论水平的提升和实践能力的增强。我们在对湖北省137名乡镇成校教师培训中,采用了课堂讲授与现场观摩相结合的形式,农村实用技术专题课就在长江大学实验实习农场的田间、猪场和鱼塘讲授,实践性强,效果明显。在培训期间,我们还组织参观了5所比较有特色的湖北省示范性乡镇成校,这些学校的办学理念、基地建设以及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经验,对参训学员启发很大。

(五)加强对培训者的培训,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培训队伍

发达国家非常注重培训者的培训,这也是发达国家培训工作的一条成功经验。英国在80年代中期就关注培训者的培训。诺丁汉大学成人教育系率先举办培训者的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培训课程的设计,管理和组织过程中诸要素的分析,培训材料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等。我国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依托权威的培训机构,积极开展培训者的培训,建立一支适应乡镇成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业务过硬的培训者专业队伍。

(六)进一步健全乡镇成校教师专业化培训保障体系

对乡镇成校教师的专业培训,要通过法律、制度来保障,建立政府主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培训机构共同参与的教师培训保障体系。通过完善教师培训机构认证制度、教师在职进修制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考评制度等来保障教师培训的专业化发展。采取政府统筹与共同分担相结合的办法解决培训经费,将教师专业发展所需培训经费列入预算,为乡镇成校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霍玉文.乡镇化技术学校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刍议[J].职教通讯,2005,(8).

[2]曹仲岗.教师专业化与现代教师的培养和提高[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5,(5).

乡镇教师论文例3

在乡镇发展建设中的教育事业具有基础性、教导性、全面性的作用及其地位。近几年来我们乡镇始终坚持着以教育为本的发展战略,不断完善教育的工作,整合教学资源等措施上有了明显的改进。由于教育的整体水平跟不上,教育机制不够完善,教育的投入不足都制约着教育事业的人发展。乡镇府应该认识到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教学需要正与教育资源的缺乏有着较深的矛盾。各乡镇府应该增强为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为主要指导思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发展、均衡发展的原则,全面贯彻乡镇教育方针,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根本,抓好教育管理,立足于现实情况,做好教育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2.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改善教育、教学环境

2.1改善教学基础设施

2.1.1重视基本建设,加大投入

近几年来,无论是市县政府、乡镇府的主要领导都把乡镇教学的经费当做头等大事。不论在思想中还是工作上都加大重视力度。在经费方面,几年来都不断的追加乡镇教学点工作经费,着重要求乡镇上必须给予大力支持。

2.1.2完善配套教学设施

完善乡镇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是做好乡镇教育、教学的基本保障,也是做好学生培训的一个重要环节。正是对于这点认识,乡镇机关才千方百计的筹措教学建设资金。逐步让乡镇教学跟上城镇脚步,实行配套设施现代化。添设电脑、架设网络,让教职工能够与现代信息化接轨。先进的设施配置,给乡镇教师带来了优良的工作环境;先进的教学方案,给乡镇学生带来了高质的学习理念。教学设施的配套,不仅仅方便了学生和老师,也能够更多的吸引城镇教师下乡支教的积极性,促进了乡镇教育事业的发展。

2.1.3配备教学设施体会

市县政府、乡镇府的支持,教育部门的帮助是做好乡镇教育事业的关键。改善原有的教育基础设施,适应教师和教学的发展需要。作为乡镇教育,之所以能够得到市县政府、乡镇府的支持,主要是乡镇教学围绕着教学人才的培养和较快乡镇发展而开展的。

2.2完善老师的素质提升,吸引城镇教师下乡

师资队伍力量的均衡和优化是乡镇教育能否均衡发展的关键之一。作为政府,应该创新乡镇教师教学培训模式,建立学校老师相互交流制度,来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和校际间的师资均衡。

2.2.1在乡镇教师的素质上

一是教师模式的创新,开展教师校本培训、提高师资学历层次,健全培训网络。二是高起点、高定位,开展教师培训提高工程,抓出重点。三是免费对乡镇教师做跨级培训。四是吸引大城市教师做出“义务教育行动”、“支教支校”等措施,发挥优秀老师的骨干作用,带领全乡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

在教师相互交流方面,建立乡镇教师和新进教师到村服务任教。在城镇教学的老师如果要进行高级教师的晋升,应有在乡镇学校教育一年的教学经历。在城镇教师下乡的相互交流中,对于交流突出者,给予优先的晋级和奖励。

2.2.2抓住全面建设,吸引教师反哺下乡

乡镇府应当积极向上级汇报,要求加强对乡镇教育的扶持,真正的实现城乡的教育均衡化、公平化。采取一系列措施,让老师反哺下乡得到实现。

一是在政策上,加大乡镇教育的倾斜力度。在乡镇资金投入上、教学项目规划上向乡镇教学的薄弱倾斜。增加教育经费,保证农村教育得到正常发展;在素质大赛、培训方面都优先考虑乡镇教师;增加乡镇教师职称评定名额,吸引更多的教师下乡工作,放宽政策条件,让支教的老师在乡镇能够安心工作。

二是建立扶困助学制度。全面开展贫困助学活动,落实“两免一补”。同时开展“城乡对口帮扶”,针对农村薄弱的教育环节,在帮扶学校中,开展实质型的帮扶互动(如在教育理念、管理方式、教学模式等)。

三是开始大学生教育志愿者活动。设立乡镇专门的教育资金,招收大学自愿者到乡镇开始教学自愿服务。提供一些优惠政策和职称上的放宽,吸引经济有困难但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大学生下乡支教。

2.3改善学校条件

2.3.1学校教学条件建设

作为一个农村的孩子,就希望能够在一个宽敞明亮的教室上课。作为乡镇办学,在多方面的筹措教育经费上,政府部门的投入占主导地位。没有校舍,谈何上课、没有资料,谈何学习、没有条件、谈何教育。政府部门应该设立乡镇教育专门经费,保护乡镇教学的经费能够稳定和可靠。重点是要关注出现裂缝、垮塌等因素的危房,一定要及时处理,避免影响到正常教育、教学。

2.3.2学校资源的优化与合并

一个乡镇,学校的合并能够带来学校资源的优化,也能减少乡镇府的经费压力。一个小的乡镇,本来学生生源就少,还把学生分散到各村学校,这都不能让教学得到正常的开展。相对的集中不仅便于学生的教学,而且也有利教师心态的平稳。试着想下,作为一个老师,下面就几十个甚至几个人听课,你会有什么感受。

学校的合并是希望能够优化学校间的设备共享、课程共享和老师共享,最大可能的让学生受到最好的教育。乡镇学校的合并肯定会面临资金、家长、言论等方面的问题。如何做好处理,才是学校合并的首先任务。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乡镇府以及教育相关部门,应当拓宽渠道,争取群众对学校的大力支持,利用良好的社会舆论,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到整合学校资源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让每一位家长都从心理上支持学校的合并,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心理、思想品德教育。

乡镇教师论文例4

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一书中提出关于人的发展的生态学理论。它是研究个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以人为核心,探讨不同层次的环境对人的影响以及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是人类发展生态学的基本思想。布朗芬布・伦纳指出,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层层镶嵌的层级化多元系统,呈同心圆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四个层次: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和宏观系统。每个层次的系统都与上下级系统相互包含、交互作用。微观系统是指“发展的人在具有特定物理和物质特征的情景中所体验到的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的样式”。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是微观系统的基本要素,而乡镇中心园作为个体,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人组织和参与一切教学活动,即管理者和教师,他们是影响乡镇中心园发展的重要因素。中间系统是指发展中的个体积极参与的两个或多个直接环境之间的关系。家庭、社区、村办园和小学之间的关系构成乡镇中心园发展的中间系统。外系统是指个体不直接主动参与的环境中的事件与个体直接参与的环境中的事件相互影响。外系统是影响乡镇中心园发展的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家长文化水平及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等。宏观系统包括在不同社会、阶级、种族的文化或亚文化中,包括价值观、习俗、法律等。对乡镇中心园而言,宏观系统主要是指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导向。

二、乡镇中心园发展的生态环境因素解析

1.微观系统――乡镇中心园发展的内部环境

微观系统主要是指个体在所处的环境中所体验到的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的样式,乡镇中心园内部主要是管理者、教师和幼儿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此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并与幼儿、其他教师交流合作。因此,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幼儿园科研、保教活动的质量和幼儿园的长远发展。专业素质高、业务水平强的教师不仅能协助管理者建设好乡镇中心园,也能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设计出适宜幼儿发展的方案,从而有效组织教育教学活动,进而促进幼儿园的发展。

2.中间系统――乡镇中心园发展的直接环境

中间系统不是实在的环境而是指影响个体的直接环境之间的关系,家庭、社区、村办园和小学之间的关系构成乡镇中心园的中间系统。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支持与否直接影响幼儿园一些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家长教给幼儿一些必要的社会交往和生活知识,一方面幼儿能尽快适应园内环境,另一方面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因此,家园合作是幼儿园工作中重要的环节。社区是幼儿园发展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社区的文化、习俗是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素材之一。幼儿园将“课堂”带到社区中,社区不仅能给幼儿提供接触社会的机会,也能开阔幼儿的视野。在与社区人员的交流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性。因此,乡镇中心园要利用好社区资源,与社区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两者的“双赢”。乡镇中心园的职责是对村办园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乡镇中心园的科研、信息、管理和师资方面优于村办园,而村办园的自然资源占优势,不仅能给幼儿提供亲近自然的机会,也能给乡镇中心园提供本土教育资源。总之,家庭、社区、村办园是影响乡镇中心园发展的直接因素,需要管理者处理好几个因素之间的关系。

3.外系统――乡镇中心园发展的间接环境

外系统是指个体不直接参与的环境,但此环境会对个体产生影响。对乡镇中心园来说主要指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家长文化水平及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乡镇中心园的办园标准。家长文化水平也对乡镇中心园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幼儿园向家长宣传教育理念,组织家长学习育儿知识。一般来说,文化程度高的家长容易内化,并能将理念转化为行动,也能对幼儿园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而相对文化程度低的家长不容易接受新知识,对教育理念存在偏差。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其教育效果也不同。有的家长很重视孩子的教育,注重家园互动并积极配合幼儿园工作,而有的家长由于教育观念、工作原因等无暇顾及孩子,认为孩子送到幼儿园了,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情,这不仅给幼儿园的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也会影响幼儿的健康发展。

4.宏观系统――乡镇中心园发展的文化环境

宏观系统是指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及法律政策等。就乡镇中心园而言,宏观系统是指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导向。近年来,国家对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一些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如《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学前教育坚持走普惠性和公益性的发展道路,让广大群众成为学前教育的受益者。政策更倾向于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并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些政策不仅为发展学前教育提供了制度保障,也指明了学前教育今后的发展方向。

三、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对乡镇中心园的启示

1.以促进乡镇中心园的可持续发展为落脚点

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乡镇中心园的最终目的是提出适合发展的对策,实现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乡镇中心园的发展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资金、政策支持,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家庭、社区、村办园和小学之间的联系。另外,还要结合当地发展的实际,利用乡土资源优势,如从民间游戏、饮食文化、文物古迹等中挖掘本土教育内容,发现教育价值,作为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素材,以此来建立乡镇中心园的“造血”机制。

2.发挥各生态因素对乡镇中心园的作用

乡镇中心园各要素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并在生态系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师是其核心因素,不断为教师提供参观、培训学习的机会,创造发挥自主性的条件,使教师在乡镇中心园发展中建言献策。家庭、社区、村办园能为幼儿园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也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需要管理者调动这些资源参与到幼儿园建设中来,并发挥各自的优势。

3.处理好各生态因素之间的关系

乡镇教师论文例5

在农村小城镇建设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搞好农村社区文艺建设,是农村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繁荣农村文化艺术生活,是新时期群众文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先行于经济建设的农村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乡镇艺术骨干”在农村社区文化艺术传播、艺术氛围营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培养乡镇艺术骨干,也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湖南省作为一个中部农业大省,也是乡村文化大省。为了推动湖南农村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好乡镇艺术骨干培养教育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新农村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进一步深入,乡村艺术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但从总体来看,我省基层文艺工作者大多存在年龄偏大、专业不对口、半路改行多、专职不专用等突出问题,越来越难以发挥乡镇艺术“骨干”的作用,客观上要求加强乡镇艺术骨干人才的培养。然而,从湖南乡镇艺术骨干人才培养的实践来看,由于教育教学的硬件设施、软件配套上都存在很大弊端,加之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对滞后,普遍存在专业教师不专业、艺术教师不艺术的问题,极大地制约着湖南乡镇艺术骨干人才的培养质量。乡镇艺术骨干的缺失,以及艺术骨干人才培养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艺术的蜕变、萎缩。事实证明,随着基层文化阵地设施的改善,乡镇艺术骨干素质水平的高低,逐渐上升为制约了基层文化的繁荣与否的关键因素。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用得上的农村基层文化干部和乡镇文艺骨干队伍,迫在眉睫。

笔者认为,乡镇艺术骨干的培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展开:

一、培育新的艺术观念,提高乡镇艺术骨干的艺术修养。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人是自我实现的主体。艺术教育要以人为本,做到心中有“人”,以“人”为中心,形成以“人”育“人”、以“人”帮“人”的良好局面,做到“以德塑人、以情感人、以才育人、以理服人”。艺术教育要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乡镇艺术骨干的培训内容,要根据参训者的个人兴趣爱好来进行。只有尊重个人的爱好,艺术培养才能取得实效性。

二、融入地方文化,培养乡镇艺术骨干的艺术风格。乡镇艺术骨干是农村艺术氛围的培育者,是农村艺术的倡导者、传播者。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的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富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地方文化、民族文化。培养乡镇艺术骨干,要注重融入民族风情、地域风格,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深入农村、深入了解地方特色、历史文化。艺术教师要主动与乡镇艺术团队、文化组织联系,积极参与乡镇艺术活动,在艺术活动实践中熏陶人、锻炼人、培养人。只有这样,我们的乡镇艺术骨干才具有乡土特色,我们的艺术教师也可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实自我,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三、利用专业院校,强化乡镇艺术骨干的专业进修。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加快乡村文化建设步伐、强化乡镇艺术骨干的专业修养。传统的师徒式教学,是乡镇艺术骨干培养的主要模式。这种师徒式教学,能较好地保留乡村艺术的乡土特色。但由于缺乏与外界的交流,这种师徒式教学难以融入新的艺术元素,难以实现传统艺术的创新,也就难以满足现代文化艺术发展的需要。农村艺术要融入时代特色,必须与时俱进地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农村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关键是要利用专业院校,加强乡镇艺术骨干的专业进修。只有大胆创新,让乡镇艺术骨干进入专业院校学习、培训,在专业学校这个大舞台去修炼、去创作、去汲取“新营养”,乡镇艺术骨干才能不断提高,才能更专业。

四、借助现代传播媒介,强化对农村艺术人才的培养。艺术人才的培养,是一项耗时较长、费用高昂的活动,受训者往往需要学习较长时间、承担较高学费。但是,乡镇艺术骨干很多出身于农民,在艺术生活中还需要承担繁重的农活,加之经济相对较为贫困,他们很难全身心地投入艺术事业,而长期在外学习艺术,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经济上,都是不允许的。面对这些实际困难,在乡镇艺术骨干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勇于创新,充分利用现代传播媒介,构建远程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新模式。对于农民艺术家来讲,这可能是最经济、最具体、最可行的一种艺术人才培养新模式。

五、在艺术交流中,提高乡镇艺术骨干的业务素质。对乡镇艺术骨干人才的培养,一定要结合实际,可以把外地艺术骨干请进来表演节目、传授技术;也可以组织本地区乡镇艺术骨干走出去,为外地农户表演节目,参观学习其它艺术团体的先进经验。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在交流、学习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表演能力。同时,要在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中,充分发挥乡镇艺术骨干的示范带头作用,形成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典型引路辐射作用,以活跃乡村艺术氛围,促进农村文化艺术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此外,为加强乡镇艺术骨干的培养,还可以约请艺术界知名人士、专家学者或相关领导,讲授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的形式和政策、文化艺术活动的法律法规、文化艺术专业知识等课程,以专题讲座、理论研讨、参观考察、现场观摩等形式,着力提高乡镇艺术骨干的政策理论水平和文化艺术表演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杨琳,冯文气. 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为新农村建设增添后劲 [J].甘肃农业,2006(9):45-47

[2]周丽华,唐路. 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村职业教育 [J]. 教育研究,2006(2):11-13

乡镇教师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271-01

公平可以说是对每个自由公民的公平,而教育公平可以说是每个享受义务教育的人应该拥有的权利,但是现在的这个教育事业上却体现着许多不公平的事情,真对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许多学者和权威人士的不满,而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的提出,“教育是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而义务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在义务教育中应该尽量的体现出教育的公平性。只有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得到了提高整个教育的公平性才会有所提高。

一、当下城乡小学体育教学的状况

当前城乡的小学体育教育的差距巨大,城市里的学校体育教育基本完善,有对体育教育的良好的意识,有优秀的体育教师,良好的教育场所和良好的体育器材。而乡镇学校的体育教学却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对体育教育的重视不够,教师的师资不够,没有完善的体育教学场地,最重要的是没有足够的体育教学器材。

二、城乡体育教育不公的原因

1、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城市的学校已经越来越注重体育教育,这里的教育机构已经意识到了体育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正确的体育教育可以使学生有一个强壮的体魄,只有了强壮的体魄才有精力去学习其它的知识,可以说体育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

在乡镇的学校许多还在只抓文化课的教育,他们只注重文化课的培养而忽略掉了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使学生一味的学习而忘记了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一味的学习不仅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同时也会因为缺少体育教育使学生在上学期间缺少室外活动而导致学生在学习上精力不足,学习成绩下降,而学习成绩越下降就会让学校越抓学习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2、体育教育资源短缺。教育资源是一种客观条件,它是实际存在的物质,没有教育资源,谈什么样的教育都是无用的,就像没有水了再谈节约用水一样,要想谈节约用水首先要有水可用,所以要谈体育教育公平首先是要谈体育教育资源的公平,它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做到体育教育资源的公平才可能做到城乡体育教育的均衡发展。

(1)体育设施的短缺。体育设施它不仅是教师上体育课需要用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需要用的工具,如果没有体育器材也就无法进行正常的体育授课,同时它也是学生们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魄,丰富自己的课后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是提高学校体育教育事业的重要保障。据了解城市里的体育器材配置普遍比较完善,场地也够宽阔,而乡镇的体育器材配置相对来说就少的可怜,同时乡镇里也随着中小学的合并使更多的学生在一个校园里生活,这样本来就不大的活动场地随着学生的增多就显得更加的狭窄了。另一方面城市里的学校每一年都会在体育器材上投入一定量的资金而乡镇学校基本上不会在体育器材上进行资金的投入,这样也使城乡的体育器材的差距越拉越大。(2)教师资源的短缺。体育教育的不公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不公,也是对教师的不公,众说周知城市的消费水平要比乡镇的消费水平高出很多,这样也就导致了城市和乡镇的教师的待遇的不同,自然体育老师的待遇同样是不同了,城市里的待遇要远远的高于乡镇的体育教师的待遇,这里面差的不仅仅是消费水平带来的差距,而现在的人们多数还是喜欢生活在大城市中,这样也就导致了乡镇缺少良好的体育教师进而影响到了乡镇的体育教育的发展。

教师的学历虽然不能直接代表教师授课的水平的高低,但是它客观的反映了教师接受正规教育的程度。反映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发展潜力。而乡镇的体育教师受到的教育水平普遍偏低这也是制约乡镇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解决城乡体育教育发展不均的方法

1、合理宣传提高人们对体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乡镇人对体育教育的意识,学校领导应该进行真确的引导和合理的宣传,使更多的人意识到体育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里不仅仅要让教师和学生意识到体育教育的必要性同时也要让乡镇人民意识到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只有更多的人意识的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才能更好的发展体育教育,减少在乡镇学校中发展体育教育的阻力,让更多的人为乡镇学校的体育教育追赶城市的体育教育增加一份力量。

2、改善乡镇体育教育的师资。虽然乡镇的消费水平要比城市的低,但乡镇的工作环境要比城市的工作环境更加的艰苦,在乡镇工作的教师长期工作在艰苦的环境中,应当适当的提高乡镇体育教师的待遇,必要的地方应该让乡镇的体育教师的待遇好过城市里教师的待遇,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体育教师来到乡镇工作可以使乡镇的体育教育的师资慢慢的追赶上城市的体育教师师资。

3、增加对乡镇体育器材的投入。资源公平是提高教育公平的基础,没有教育资源公平就没有教育公平。介于城乡现在的体育器材的差距巨大,应该由教育机构做宏观的调控增加对乡镇体育器材的投入,使乡镇的学校在体育器材上缩小和城市学校的差距进而减少城乡体育教育的差距。使城乡的体育教育发展更加的均衡。

参考文献:

[1] 朱迎春. 从教育公平原则看中国城乡教育差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1)

乡镇教师论文例7

农村党员干部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农村党员队伍素质和思想境界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党员干部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村党员干部的多样化需求,乡镇党校教育与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加强和改进乡镇党校教育工作,也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乡镇党校的发展历程和社会效益探索

1.乡镇党校诞生及发展状况

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我们党十分重视党校教育工作,先后创办了各种类型的党校来培训党员干部。wWW.133229.coM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适应深化农村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形势下农村党员教育发展的需求,党员队伍的发展壮大,党校建设规模逐步扩展延伸,乡镇党校应运而生。

1983年4月,中央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会后,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印发〈中共中央关于实现党校正规化的决定〉和〈关于第二次全国党校工作会议情况的报告〉的通知》,《决定》从培训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加强党性锻炼等方面作了具体要求。我省根据中央(1983)5号文件关于凡有条件的地方都应建立基层党校的精神,随之中共云南省委以(1990)29号文件下发,文件规定了乡镇党校人员编制,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办学的指导思想等作了明确规定。中共曲靖地委办(1990)29号文件明确规定:“乡镇党校是乡镇党委的一个重要工作部门,是党委教育、培训党员、干部的学校,在乡镇党委直接领导下工作。”1991年底,曲靖地区全区139个乡镇相继成立。到1992年底,全省各乡镇相继成立了党校,我镇于1992年成立了党校。

2.乡镇党校教育取得的社会效益

根据中央(1990)15号文件的精神要求,“各级党校要努力成为轮训和培训党员领导干部,培养党的理论队伍,学习、研究、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要作用,成为干部增强党性的熔炉。”同时,《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指出:“各级党委要把党校办成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培养党的理论队伍,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重要阵地,使之成为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熔炉。”乡镇党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发挥好“阵地”和“熔炉”的作用。经过多年乡镇党校教育经验总结,一是乡镇党校弥补了县以上党校不可能对面广量大的党员全面实行培训,加之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使党员教育出现“人员难集中、时间难保证、活动难开展”等问题;二是农村新党员不断增多,他们没有经过严格的党性锻炼,比较缺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不熟悉党的基本知识和优良传统,需要加强经常性教育;三是社会不断发展,知识、观念不断更新,需要对党员干部进行新知识的教育,乡镇党校具有跟踪和循环的教育功能,是党员干部更新知识的场所;四是通过培训,使农村党员干部在理论知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党的基本知识、农业科技知识等方面有了较大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升,加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造就了一支能带领群众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的党员干部队伍,推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当前乡镇党校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乡镇党校是教育农村党员干部的主要阵地,是党委的一个重要部门,是党委教育、培训党员、干部的学校。但在党校教育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着对党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工作的正常开展,从实际操作来看,制约着乡镇党校教育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抓而不力

一是对乡镇党校教育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对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以及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所取得的作用缺乏深刻的认识。认为只要有个阵地,能够简单培训就行了,不必用过多的精力和过多的投入来加强乡镇党校的建设;二是对乡镇党校教育无过硬的措施保证。因为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整天忙于突击中心工作,认为经济工作是硬指标,与干部切身利益有关,拼死拼活地抓好,党的建设、党校工作是“软”任务,抓多抓少一个样,对党校教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重经济、轻党建的现象;三是对党校工作不做深入调查研究,对如何办好党校工作缺乏深刻的探讨,党校工作摆不上党委的议事日程,缺乏抓落实的具体措施。

2.经费紧缺,缺乏培训所需经费保障机制

一是乡镇党校经费没有按规定纳入乡镇财政预算给予硬性保障;二是由于无经费投入,仅有简陋落后的教学设备,采用的是教室、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几乎是微不足道;三是缺乏培训所需经费作保障,致使长年性教育培训工作落不到实处,培训难以正常开展。

3.基础设施差,教学设备功能不全

一是教学设备老化、配套不全;二是图书资料紧缺,政治理论书籍、工具书、科技文化等相关的教学参考书严重不足,乡土教材短缺,需要培训时,大多是根据上级的有关文件和报刊杂志来备课,影响了教学效果。

4.教师队伍素质不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需要

一是教师队伍缺乏知识的系统性,调入乡镇党校的教师五花八门,多数专业不对口,多为半路出家的业余“教练”,缺乏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二是虽然配备了专职教师,多数时间被党委政府安排兼其他工作,形成专职教师兼职化,如我镇三名党校教师,有的抓综治工作,有的抓精神文明工作和关工委工作,有的抓办公室工作和信访、纪检工作,形成杂工职员;三是每年教师培训时间短,年仅安排3~5天的进修培训,知识水平与教学方法与实际教学工作需要远远不足;四是无考察学习提高机会,知识眼界仅局限于“井底之蛙”,闭门办学的效果难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5.教学缺乏系统性、针对性

乡镇党校教育多数以短期培训为主,由于时间短,讲授知识面窄,增大了开展系统化的教育难度。一是教学内容安排不科学,内容上存在着支离破碎、敲碎打的缺陷性;二是教学内容单调性,讲理论的多,结合实际的少,理论与实际脱离,教学缺乏系统性,没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多集中培训、少分散培训,多以会代训、少专门培训,口头上讲得多、资料辅导少,本土教材多、外出参观学习少,课堂说教多、实践锻炼少,“填鸭式”灌输多、讨论式教学少;四是缺乏开展系统化的教育教材,教学内容东拼西凑,教学缺乏系统性,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降低了乡镇党校的声誉。

6.考评考核机制不健全,管理缺乏规范性

一是教学管理混乱,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二是规章制度不科学、不完善,缺乏可操作性和制约作用;三是制度不健全,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作保障;四是上级主管部门指导、检查、督促少,深入乡镇党校研究工作缺乏制度性,仅限于年终总结签订聘用合同;五是考评考核机制不完善,没有把工作考评与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相结合,降低了工作的积极性。

7.农村无职党员进党校接受教育的机会少

一是农村党员人数多,如我镇有1430余名党员,全部集中到乡镇党校培训难以容纳;二是受经费的限制,党员、干部全部集中到乡镇党校培训,财政压力加大,解决吃住较为困难;三是农村党员分散,尤其像我们山区乡镇,山高路遥,隔河渡水,年老体弱的老党员偏多,集中到乡镇党校培训难度较大。解决无职党员教育问题,根本途径就是要加强村级党校教育阵地建设,以村党员活动室为载体,以巡回教育的方式开展,给不能集中到镇党校培训的无职党员创造学习条件,普遍受到教育。

8.乡镇党校组织定位不明确

在2000年6月5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面向21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和2008年9月3日颁布实施的《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都没有具体明确乡镇党校的机构性质与组织区别,乡镇党校属何类组织,如何设置等没有明确定位,实际工作中,乡镇党校只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存在。乡镇党校存在的问题可归纳为发展不均衡、办学规模小、培训标准低、教学设施简陋且不配套、教学质量水平低、教育效果差、教学内容狭窄、时间分散、方法单调、教育缺乏系统性、工作缺乏规范性、考评考核机制不健全、管理制度不规范、经费短缺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党员教育的成效,制约着乡镇党校教育工作的开展,降低了乡镇党校的声誉。

三对加强乡镇党校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中共中央《关于面向21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指出:“全党必须进一步对党校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大力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党的十七大指出:“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的作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可见党校教育的重要性。针对当前乡镇党校教育暴露出来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工作:

1.坚持办学的指导思想,明确教育培训的目标

中央(1990)15号文件明确指出:“各级党校要努力成为轮训和培训领导干部,培训党的理论队伍,学习、研究、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要阵地,成为干部增强党性锻炼的熔炉。”2008年9月3日颁布实施的《中共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中指出:“各级党委要把党校办成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培养党的理论队伍,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重要阵地,使之成为增强党性锻炼的熔炉。”乡镇党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发挥好“阵地”和“熔炉”的作用。按照分级培训的原则,县委党校抓好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的培训,乡镇党校抓好村党(总)支委、村委会成员、村支部书记、村民小组长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以村级党员活动室为载体,抓好农村无职党员的培训。乡镇党校始终坚持以广大党员、基层干部为主要教育对象,以党的理论知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科技文化知识为主要教育内容,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为此,党委要加强乡镇党校工作的领导,要把加强乡镇党校建设,把抓好党员干部教育纳入党委工作目标责任制。根据中共中央《关于面向21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骨干的学校”,“党校是党委的主要工作部门”。乡镇党校是基层党员教育的主要阵地,要切实加大教育工作的领导力度,形成乡镇党委“一把手”要重视抓,具体责任人要亲自抓,相关部门合力抓的工作机制,组织和协调好“组织、宣传、纪检、科技部门等相关部门”的配合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教育机制。同时,县委党校作为上级业务指导部门,要在提供教材、培训教师、传递信息、教学业务等方面给予指导,加强对乡镇党校工作的督促、检查、指导力度,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开展好教育教学工作,发挥好乡镇党校的阵地和熔炉作用。

2.完善经费保障,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乡镇党校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阵地、师资、网络、制度、组织等建设,没有坚实的基础,教育就没有载体,要实现培养目标,需要一个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教育阵地做保障。要把乡镇党校建设和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使之以经济发展和党员干部教育相适应,从当地财政实际出发,把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党员干部每年的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按照我镇1430余名党员干部编制预算、配置培训经费,以满足办学必须的经费,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3.提升师资队伍素质,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

毛泽东同志曾说:“办好学校,一是要有一个好的校长;二是要有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这是因为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教学的声誉。乡镇党校的教师,大多是从不同行业选调,学科专业、思想素质、学识水平参差不齐。从教学能力水平看,思想素质好、教学能力强的教师虽然有一些,但知识结构老化、缺乏实践锻炼,远远不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对教师的培训,要采取送出去进修,市、县委党校培训,在职自学成才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素质,要通过分级培训、分类培训、实践研究、参观学习、挂职锻炼等方法,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提高师资教学水平,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保障党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4.适应新形势,创新培训载体

根据省委(1990)29号文件关于党员干部教育要实行分级培训,乡镇党校主要抓好村党(总)支委、村委会成员、支部书记、村民小组长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农村一般无职党员由村级培训的教育机制,一是要加强村级党员教育阵地建设,以各村党员活动室为载体,发挥好党员活动室教育的主要阵地和主要渠道作用,采取灵活多样的办班形式,坚持开展巡回教学,勤办班、办短班的方式,使农村无职党员和年老体弱的老党员普遍得到教育,大幅度提高农村党员的整体素质;二是加强教育网络建设,不断完善电教网络,不断创新远程教育模式,利用有线电视网资源优势,推出“远教进家庭”栏目,实现远程教育的深化延伸,使远程教育走进每户普通家庭,提高远程教育的辐射面。建立手机党校,利用手机短信群发功能,构建农村网上党校,使党校教育走进千村万户,扩大教育面。

5.创新教育模式,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质量关系到乡镇党校办学的声誉,提高党校教育质量,就是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现在乡镇党校教学大多是跟着形势任务走,内容比较零散,不能形成知识体系,缺乏教育的深度。《中共共产党党校工作条列》指出:“党校工作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从严治校,从严施教,从严管理,切实加强校风和学风建设。”这对办好党校,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学工作要围绕乡镇党校工作的基本任务开展,一是要围绕提高政治思想素质,组织农村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全面学习、宣传、贯彻科学发展观,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二是围绕提高业务素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努力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农村实用科技知识和法律知识,学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农村工作,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的发动者,服务群众的模范者,增强带领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领;三是围绕加强党性锻炼,坚持不懈地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知识教育,帮助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提高党性观念,认真实践党的宗旨,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作用。

在教学内容上,一是由过去的单纯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转变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市场经济、科技知识、实用技术、法律法规、勤政廉政、宗旨意识、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有机结合起来。要坚持政治法纪教育与实用技术相结合,理论辅导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二是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培训对象有什么要求,需要获取什么知识,要针对农村党员年龄、职业、文化层次参差不齐的特点,分层次施教,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要引导农村党员干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党性观念;四是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强农村基层干部执行政策,加快发展、服务群众,依法办事,解决自身方面的培训教育,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

在教学方法上,坚持集中辅导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结合农村党员群众流动性大、居住分散的特点,深入基层巡回讲课,拓宽教育的覆盖面。

在教学手段上,一是坚持课堂授课与电话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农村的电教设施、网络等现代手段,提高教学的广泛性;二是在教学对象上,由重点培训农村党员干部逐步向培训农民群众拓展,让农村党员干部群众普遍受到教育,扩大教育面;三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教学内容符合工作实际和现实需求,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四是在教学模式上采取专题辅导、案例分析、典型教育、交流探讨、调查问卷等方式,满足农村党员干部的需求,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不断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6.建章立制,强化管理,使党校工作制度化

制度建设是推进工作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要做到教学有计划、工作有记录、管理有制度,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针对存在制度不完善、不科学的现状,要建立一套职责配套、运转有序的规章制度。一是计划总结制度;计划就是要对一年的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包括教材、内容、时间、对象、经费、教员等的落实情况,年终有总结。二是会议制度;做好校务会议记录。三是档案管理制度;包括党校的各类文件、资料、计划、总结、教员个人学习培训等情况的档案管理。四是考核考勤制度;包括对党员的考评,教师工作量的考评,教学效果的考核,党校年终工作考评等制度。五是调查研究制度;为提高教学质量,有的放矢地对党员进行教育,要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状况进行调查,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六是检查指导制度;主要是对工作的落实情况、存在问题、努力方向等进行检查指导,提出建议意见。七是目标管理制度;结合日常管理工作,加强督促检查,组织实施考核等全过程的制度保证。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使教学管理做到科学化、制度化。

7.建立竞争机制,激发工作活力

一是对教师的考评,要与评先、评优与职称评定相结合;二是日常考查与年终考评相结合;三是考评党校与考评党委相结合;四是组织评定与群众满意度测评相结合,不断提高考评的科学性,通过考评,激发党校工作活力和调动工作的积极性;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强对乡镇党校工作的提高与改进,充分发挥好教育阵地作用,努力推进乡镇党校教育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民.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04.9.19

〔3〕中共中央关于面向21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2000.6.5

〔4〕中共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人民日报,2008.10.30

〔5〕党的十七大报告,2007.10.15-10.21

〔6〕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编.云南省基层党校建设,1992.3

〔7〕中共曲靖市委组织部.曲靖市基层党建工作制度汇编,2007.1.15

乡镇教师论文例8

[DOI]10.13939/ki.zgsc.2017.08.194

1新型城镇化概述

新型城镇化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而逐渐被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新型城镇化的“新”主要表现在:其在城镇发展的过程中不再只是片面地追求重量、规模以及城乡区域空间的扩展,而是要将发展的中心放在“质”上,要在城乡发展的过程中以人为本、统筹好城乡之间的发展。新型城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农民的知识水平、道德素质也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对于城镇协调发展的需求更大。同时,农民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更加渴求得到专业化的城乡帮扶,使他们的城乡发展更具科学性、合理性。此外,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的类型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就对城乡之间的合理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城乡规划方式已不能满足当前城乡间的发展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就要对此开展一定的实践教学研究,使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真正能够所学为所用。

2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目标

2.1城乡规划专业的明确定位

地方高校的城乡规划专业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定位,城乡规划专业尽管主要是针对城乡区域发展所设立的,具有大致的发展方向,但就其专业涵盖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性质而言还是存在范围过广的现象,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在进行城乡规划的专业定位时,要有计划地对城乡专业进行严格的性质、方向定位,使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能够在专业方向、领域内有明确的学习发展目标,对于未来的就业有更加光明的展望。举例来说,高校在进行城乡规划专业定位时,可以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需求,制定不同的专业发展方向,可以设置以研究小城镇的城乡规划方向的专业分支;还可以设置以研究景观设计为主要方向的城乡规划专业分支。通过这两种细分专业方向使高校大学生能够术业专攻,更好地将所学的城乡规划专业知识致力于城乡建设中去。

2.2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良好的城乡规划教学队伍

教师在高校的教学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学生在开展城乡规划的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的指路明灯,无论是在课堂中、还是课下;无论是实践教学,还是城乡规划的理论教学,教师都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对城乡规划专业进行教学改革时,对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师也要有一个清晰的选拔、培养、发展目标。要致力于在城乡规划专业教师中培养出享誉国内外的知名的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科带头人;此外,高校还要组织有关城乡规划专业课的最新教学内容的学习,确保教师的教学理论永远走在时代的尖端;再者,就是高校在对外招聘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师时,要注重选拔那些兼具实践教学技能与理论教学能力的“双师型”的城乡规划专业教师。力求在本高校内打造一支高精尖的城乡规划的教学队伍。

2.3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

在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课程体系的设计直接对学生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地方高校在进行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时要注重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完善,由于我国当前正处于新型城镇化高速发展的阶段,所以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原有的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城镇化的发展需求,传统模式培养出的城乡规划毕业生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地方城镇对于人才的需求,为此,在进行课程设计优化时,要结合最新的城镇化发展现状。同时,要在课程体系中加入一定的实践教学的环节,以此保证城乡规划人才的发展质量。

2.4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

实践教学平台的设计与搭建同样是确保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我国目前在人才培养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高校学生普遍缺乏一定的实践机会以及实践经验,使得其一毕业就进入工作岗位,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为此,高校在进行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时要能够为学生搭建一个城乡规划的实践教学平台,使学生们有机会到城镇一线去锻炼、学习,从而将所学转化为所用;能够将所用上升到理论教学。

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3.1城乡规划专业教学队伍的建设

上文中提到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师对于高校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性,同样表述了地方高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发展目标,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在本节将讨论如何在高校建设一支高精尖的城乡规划教师队伍。首先,就是对在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师的培训,并且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培养;其次,就是要鼓励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师积极在授课外时间开展多种学术研讨活动、学术比赛等,同时,还要鼓励这些教师多多参与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科相关的省部级、部级的教学实验活动、比赛以及其他设计活动等,以此来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最后,就是在城乡规划教师人才选拔方面,要优先考虑兼具城乡规划理论教学能力与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专业人才。

3.2城乡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再定义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城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大致方向,因此,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时,要能够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将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到城县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去;在进行城乡规划专业人才方案设计时要加强课程设计的系统性、整体性与严谨性;另一方面,在城乡规划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要着重加强教学资源的建设,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应用领域扩大,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用到相当多的网络知识,因此,在城乡规划专业的设计中也要考虑到这一方面。

3.3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方式的变革

教学方法、手段直接关系着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为了能够激发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需要对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的变革,丰富城乡规划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开展多媒体教学,并将多媒体教学设备与其他教学方法相融合,进行教学创新,例如,在城乡规划专业课堂引入项目教学法、微课授课的方式等开展城乡规划的专业课教学;另一方面,还要在城乡规划专业课教学中引入一定的实践环节,鼓励学生们亲身参与,通过实践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4城乡规划实践教学探索

实践教学是新城镇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城乡规划是一门兼具实践与理论的专业学科,因此,高校在开展城乡规划专业课实践教学探索时首先要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其次,就要对城乡规划的课内教学实践展开教学研究,在课堂中引入一定的城乡规划的教学案例,指导学生们学习;再次,就是搭建课外的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实训平台,方便学生们的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最后,就是要对学生的城乡规划的专业实践教学有一个评价活动,通过考核、评价将学生们的实践成果反馈回去,使其能够更有效地开展下一阶段的城乡规划的实践教学活动。

乡镇教师论文例9

追求教育公平是当今人类社会教育发展的趋势,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重要目标。我国的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都有相关规定来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利平等,但是“教育平等并不是政治权利平等的自然衍生物,法律条文所确定的教育平等并不意味着人人有受教育的机会,人人都能够受同样的教育”。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的拉大,人们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以及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城乡教育公平问题日益凸现出来。本文主要从教育公平视角进行多因素、多方面的宏观层面的研究,认为影响教育公平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心理因素;教育制度;政策与落实。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陕西省关中地区县级以上和周边农村中小学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针对教育公平现象,查阅有关2000年至今的相关文章46篇。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对象,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关于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并发放,共发放问卷280分,回收273份,有效问卷270份,回收率为96.4%。

1.2.3数理统计法

回收的问卷经审核后,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的录入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陕西省关中地区中小学城乡体育教育的现状

从开课节数来看,每周2节体育课在城市、乡镇中学中最为普遍(分别为82.5%和82.8%),但与国家有关中小学体育课设置的规定和要求(初中每周为3课时,高中每周为2课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城市主要是场地器材设施少,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乡镇主要是由于对学校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中学缺乏体育教师。另外,城市与乡镇分别有49.1%和62.1%的中学在考试前不能正常开课。通过访谈发现,体育课考前开课率与考试的级别成正相关。

2.2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

从调查结果中显示,中学能保证每天1小时活动时间的学校只占48.3%(城市中学为53.8%,乡镇中学为37.9%),可见相当一部分学校达不到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2.3训练和竞赛的开展现状

从调查中显示,陕西省中学建立代表队并能训练的占80.8%,其中能坚持训练的,城市中学占59.6%,乡镇中学占22.4%,城乡之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调查结果还显示,58.6%的乡镇中学有校代表队但不能正常开展训练。据调查,陕西省关中地区中学有一半以上的学校(60.5%)每年都开展田径运动会,其中城乡分别有6.1%和1.7%的中学每年开展1次以上;但仍有17.5%的城市中学和41.4%的乡镇中学从不开展运动会,且城乡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原因在于大多数乡镇中学都是在有比赛任务时临时组队训练,为学校争得荣誉;主要原因是乡镇政府教育经费投入有限,投入到体育上的经费更是微乎其微;有的学校甚至教师工资都无法按时发放,严重影响了教师和学生的训练积极性。

2.4师资力量的配备现状

据统计,陕西省城市中学体育教师超编,而乡镇中学体育教师存在缺编现象。专职体育教师在城乡中学所占的比例分别为79.3%和20.7%,乡镇中学体育专职教师严重缺乏。另外,中学女体育教师太少,城市中学女教师占23.5%,乡镇中学占15.1%,女教师的比例不太合理。从师资力量来看,学历不合格的教师主要集中在农村,乡镇中学初级及以下职称者占58.1%,其中22.9%无职称。由于农村经济困难,教师工资足额发放困难,农村对教师的有效需求不足,农村体育教师职业吸引力下降。

2.5城乡之间体育教育内容的现状

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给体育教师带来的好处是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给学生带来的益处是参与体育学习和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日益高涨。然而,有14.9%的城市中学在使用过渡性大纲;同时,仍然有19.0%的乡镇中学使用旧大纲,且城乡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乡镇中学对体育课程改革关心不够,一些体育教师接受培训和进行交流的机会太少,也得不到体育课程改革方面的新的资料,这些问题和困难从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陕西省关中地区城乡体育教育差距存在,其主要因素师资力量的配备。即乡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缺乏是造成城乡体育教育差距的主要原因。

3.1.2从城乡之间的体育活动的情况的现状情况来看,课外体育活动情况不具备显著性差异,而在体育训练阶段就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主要原因在于体育师资情况、器材配备情况、经费投入,等等。

3.1.3无论从客观因素,还是从主观因素来看,城市中学学校体育总体现状要明显好于乡镇中学。

3.2建议

3.2.1摆正体育工作的位置,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

实践证明,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对中小学体育的影响很大。也就是说,一所学校要想把体育工作搞好,必须得到校长的支持,否则学校体育工作举步艰难。当前,建立合理的工作业绩评价制度,关心和支持体育教师的工作,在获奖评优、职称晋升、津贴发放上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另外,要消除“等、靠、要”和“唯条件论”的思想,依靠广大体育教师自身努力和勤奋工作,塑造体育教师职业形象,转变人们对体育的偏见,树立体育教师的地位。

3.2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

加强青年教师业务能力的培养。青年教师教龄短,实际工作经验不足,要依靠老教师的传、帮、带,培养他们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与求实、创新的意识和精神,不断地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担负起学校体育工作的重任。再次,各级学校应为青年教师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建立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3.3加强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

农村学校专职体育教师配备率较低,兼职教师占的比例较大。这是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加强农村兼职教师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的培训,显得十分的重要和必要。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现代社会与爹校体育.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15-135.

[2]李宏印,等.陕西南部地区中学体育师资与场地设施的现状调衣[J].

乡镇教师论文例10

一、潮州市乡镇小学教育现状

1.教育问题的根源在于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通过对比国家教育部发表的关于2012-2014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广东省在小学教育经费方面的投入在近几年独占鳌头。然而,广东是人口流入的大省,学生基数大,全国普通小学教育经费投入排名第一,但人均教育经费却排名靠后。广东省乡镇小学人均教育经费,约占普通小学96%左右,比普通小学的少,可见广东省虽贵为第一经济大省,其乡镇小学教育投入捉襟见肘,这也是现阶段我国城乡教育差距的真实写照。

2.财政拨款短缺,资金使用效率低。教育经费的获得途径有若干,除了来自财政方面的拨款与财政补贴,还有社会捐助等。两部分资金大部分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并没有用于师资方面。为赢得评比,大量的设备虽然开始完善,但利用率低,许多教师并不擅长或不愿意花r间学习多媒体的运用,这导致投入的新设备资源浪费。根据潮州市“创办教育强镇”中参选乡镇的自评报告数据得知,该批乡镇的小学人均教育经费低于广东省小学乡镇教育水平。

3.影响教育问题的其他因素。从教师层面看,薪酬、生活质量、交通、婚姻等问题都制约其投入乡镇教育。薪酬方面,国家出台多项法律及规范性文件来保障教师的薪资待遇水平,并逐步健全了福利补贴方面的待遇。交通方面,由于潮州市面积不大,交通便利,交通并不是主要问题,这也使得婚姻问题并不突出。

4.问题根源在超编缺员。不管乡镇小学班级人数多少,都按照班级数编配教师。这导致某些小学班数少,每班学生少,却分配到与班多人多的小学一样的教师数量,这使教育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究其原因,是教育财政拨款与资金使用效率的问题。

二、政府与校方师资短缺问题的成因

政府方面,教师编制分配制度造成的师资浪费问题需要得到改善。国务院早在2001年就颁布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力图规范教师编制问题。其中明确提出城市小学学生与教职工比为19:1,乡镇小学学生与教职工比则为21~23:1。尽管如此,颁布后师资浪费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不可否认这其中存在客观原因,即区位交通问题。2014年教育部再次颁发“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通知”,再次强调教师编制比例遵循问题。但在其中也提出“坚持从严从紧,严格控制编制总量”。要求由省级政府负责确保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不突破现有编制总量。文中也提到按照实际情况积极摸索教职工编制管理与认识管理相结合,提倡教师交流轮岗实现均衡优化配置。这意味着,在本身师资缺乏的条件下,需从优化教师编制结构,增减平衡上做文章。针对许多小学班级人数很少,但依然按照编制配置一名教师的情况,将该班级移至附近小学,该校教师编入该转移到的小学中。针对交通问题提供住宿,由于学生人数不多,住宿问题费用不大。另外,应改变“重评比,轻质量”的制度作风。“创强”项目的推进是为了提高教育水平质量,因此,应成立专项基金拨款于审办的候选学校。其评比结果,更应该先以普遍教学方式教学质量为重点进行建设,并非一味强调教育现代化的方式去提高教育质量。

校方应提高资金利用率,集中解决师资问题。为了迎合评比,许多评比项目在学校利益方面变味。就潮州市而言,近几年屡屡发生因为评比检查等而发生的尴尬事件。例如,某知名小学为了让班级人数不超标,学生冒雨外出“参观”;又或者紧急调整课表,装饰校园。专项资金、政府教育拨款与社会捐赠用于教育实施现代化资源配备才迎合评选标准,却淡化教学质量与师资问题。

事实上,只要涉及资金问题,在当前情况下并不能寄望于政府与学校短时间内的转变,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所以关于乡镇乡村教育师资问题,师范大学的支援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三、师范大学支援乡镇教育

1.本地大学反哺当地教育符合政策方针与大学发展潮流。潮州市委书记在2015年提出的韩东新城建设中明确提出“拓东先拓中,重点在南部,北部自然成”的总体战略思路。而后更加细化地提出“拓东先拓中、拓中靠韩师、关键看配套”思路。当地师范大学韩山师范学院,拥有大量的科研设备,培养了大批先进人才,有能力也有责任帮助整个韩东新城,为整个潮州市提供高质量的科教、文化、信息与创业服务。顺应发展战略规划,韩山师范学院与湘桥区人民政府共创“优质教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韩山师范学院实验中学;成立韩山师范实验小学,积极与当地小学中学开展教育合作,资源共享,实行教育教学改革。顺应发展潮流,韩山师范学院反哺更多当地乡镇小学教育,可使战略定位良性发展。

2.反哺乡镇教育意义。19世纪中期,教师教育一体化开始了探索的道路。在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背景下,更突显出培养高等院校教师的重要性,高等院校在教育方面的地位也更加举足轻重。此后,更多师范院校都开始了对教师教育一体化进行探索,其中以河北师范大学的“顶岗教育”尤为突出。“顶岗教育”,意在实现“培养人才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的高校职能,组织师范专业学生支教实习与中学教师的置换培训。具体而言,学校实习生到实习的学校顶替在职教师,进行全职岗位的教学与锻炼,并接受学校的管理与考核,为毕业后找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被顶替下来的农村教师则需到师范院校进修学习,提高教学能力并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接触大学教育管理氛围的熏陶,达到“双向培训,双向受益”的双赢结果。潮州乡镇教育可借鉴河北师范大学“顶岗实习”,特别是在目前“拓中发展”与“教育强镇”政策的氛围下开展教育支援项目,根据乡镇教育的需求和本院的实际情况进行支持。

3.反哺思路。借鉴“顶岗实习支教”模式,结合潮州乡镇教育财政拨款情况以及乡镇教育师资问题。考虑到主要解决的问题为解决乡镇小学师资教育短缺与教学质量的问题,当前不适合也不需要开展顶岗项目,应将重点放在实习生支援教育与乡镇教师技能再培训上面。例如:韩山师范学院反哺当地乡镇小学教学的思路,具体如下。

(1)实习内容。实习生的工作包括:班主任工作、教学工作和教研工作。实习期间需提交一份实习报告;完成相关课题论文的撰写。完成实习后回校完成学习,提交论文,完成答辩。

(2)成立顶岗支教办公室与村镇小学实习基地。学校着力成立两个管理机构:一为教务处领导成立的顶岗支教办公室,主要职责在于联合拟定顶岗实习生支援计划,合作协议书,实习内容,合作宣传计划,实习指导、人员选拔方法与相关考核制度。二为设立机构作为乡镇小学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的设立需要高校与当地教育机构协商一致,接受高校的指导,与高校协商实习生数量与参与再培训的教师数量,实习基地为高校提供实习岗位。

(3)顶岗实习生专业多元化搭配。同一所乡镇小学输送的实习伍,不该只来自同一个专业的师范生,原则为不同专业的师范生之间的搭配。这样做有利于实习生队伍多元化,也有利于选择各专业中优秀的人才,体现公平性,保证实习中教学工作质量,给予乡镇小学生优质的教学。不仅如此,实习生置身于小学管理体制进行学习,不同专业的实习生搭配,发现问题,方便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学校管理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对教育课题的研究和理解会产生积极的化学反应。

(4)专项经费的成立。鉴于政府在教育财政方面的局限,顶岗实习项目并不能寄希望于政府下拨财政资金。项目初期,实习项目意在帮助乡镇小学走出困境,财政经费涉及必需的开支:人身保险、来回车程补助等。

(5)教师培训。培训的目的有两面。首先解决的是乡镇小学师资问题,其次是提高乡镇教师的教学质量。培训可以通过网络等现代科技培训、到校辅修课程、讲座或交流会的形式进行,地点可以选择在乡镇小学基地或者高校。

(6)多媒体远程教学发挥作用。顺应总理提出的“互联网+”战略发展思路,以多媒体远程教学的方式探索对乡村教育的补充有很强的必要性与可塑性。大部分的潮州市乡镇小学通过“创强”项目的建设完善了多媒体设备,具备多媒体远程教学的条件。此方法不但能节省如交通等费用,也可使设施资源浪费的问题得到解决。高校与乡镇小学之间可以在较小的成本下进行自由合作,达到资源共享。但此种方案要注意小学生知识吸收能力等特点,由于小学生智力发展并未完善,自学能力不足,需要及时进行指导与互动,所以远程教学方式,原则上应以即时远程教学或教师在场辅助教学为主。

①成立乡镇小学远程教育小组。由教务处领导、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提供技术支持,各师范专业教师带领专业下优秀师范生组成。视频教学留作样本,可选取优秀教学视频制成精品课程视频。制作的视频留档,参与评分,作为此部分学分的参照。

②远程教育的方式。远程教育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即时远程教育,即通过网络,师范生在高校多媒体教室即时为小镇小学学生进行授课;另外一种为微课教学,根据乡镇小学授课内容与学生特点,将网络教学与教师辅助教学结合起来。

四、结论

乡镇小学教育一直是困扰中国教育的一个顽疾,不断改进的政策与投入改变不了城乡的教育水平差距。就像上文提到的,每一个乡镇小学教育都面临不同的难题,这不仅需要从根本上加大教育财政的投入,需要深入教育管理制度提高效率(如教职工分配制度,评优制度等),更需要高校不搞面子工程,重视教育普及率与教育质量。但起到立竿见影作用的还是高校的支援,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乡镇小学的师资教育问题,达到双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