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民生银行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6 17:33:10

民生银行论文

民生银行论文例1

最后提出结论和展望。

关键词:民生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但受消费物价上涨、利率水平较低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居民理财意愿迅速增加,这是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一大契机。民生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发展顺速,对各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1.2研究意义

本文研究试图以点代面,针对民生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营销策略进行探究,尝试从个人理财营销策略方面为银行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决策依据。这对促进其个人理财产品销售、培植新的利润空间提供帮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2论文结构及主要研究内容

1.2.1论文结构

第一部分提出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策略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第二部分指出国内外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相关文献及研究综述。

第三部分将对国内的理财产品的营销环境和营销现状进行探究,并对民生银行的理财产品营销的动因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第四部分阐述个人理财产品的营销现状,分析现阶段国内外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营销的优点及不足,依据市场细分的结果,对民生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进行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提出民生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营销策略选择。

第五部分提出结论和展望。

1.2.2主要研究内容

通过对国内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环境的分析,对民生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的对象进行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为民生银行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并对其个人理财产品营销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国内外个人理财研究现状

个人理财,是在对个人收入、资产、负债等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的基础上,根据个人对风险的偏好和承受能力,结合预定目标运用像证券、外汇、储蓄、保险、住房投资等多种手段管理资产和负债,合理安排资金,从而在每位个人风险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实现资产增值的最大化的过程。

1.1国外研究现状

个人理财业务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商业银行,是一项风险小、附加值高、领域广、批量多的优质业务,被国外各大金融集团视为重中之重。因此,在个人理财产品营销方面有众多的研究文献,主要包括各种金融理论、如何制定个人理财计划、理财产品创新、品牌建设、产品定价、服务提升等方面。

(一)国外经济学家根据“有效市场假说”发展起来的各种金融理论,包括现代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模型、期权定价模型等一起构成了现代金融理论的基础,这些理论模型形成了个人理财投资策略的理论基础。

(二)众多学者在如何制定个人理财计划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霍尔曼和诺森布鲁门介绍了多种理财工具及如何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理财工具。

1.2 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的个人理财业务起步比较晚,但近几年发展势头强劲,国内学者主要从适合本国国情的角度,对个人理财业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对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特点与发展趋势的判断及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上中出现的问题做了研究。

(一)众多学者对个人理财业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毛丹平在《个人理财,究竟意味着什么》中认为个人理财对于消费者,就是意味着:制定理财目标,了解自己的风险偏好,在专家指导下进行资产分配,选择投资品种并不断进行绩效管理,实现个人资产最优和收益最大。

(二)更多的学者针对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指出了其中的问题。吴雪指出我国理财业务的发展仍停留在内部产品或服务上,产品之间的差异化较小,个人理财服务也只能为客户提供比较浅层次服务,主要表现在服务便捷、环境优雅、成本让利等。

第二章 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的动因

2.1民生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的动因

2.1.1 个人理财产品市场

市场潜力巨大。有待发掘。在北京、上海、天津、武汉的专项调查中,77%的被调查对象对理财服务感兴趣,41%的被调查者需要个人理财服务,88%的客户表示愿意接受银行推荐的个人理财建议和方案。由此可见,个人理财业务的市场潜力巨大。

2.1.2 个人理财产品市场风险

个人业务风险小、利润空间大。一方面直接导致各行纷纷树立“存款立行”的原则,悉数使出浑身解数来拉存款,竞争导致负债业务的营运成本大量提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另一方面货款等资产业务方面对优质客户争夺更加激烈,直接导致如去年各大行的贷款集中在一些垄断性的大集团行业,风险加大的同时信贷利率却不断偏低,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都大大增加。

第三章 个人理财业务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3.1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规模与趋势

3.1.1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规模

在股份制银行中,民生银行雄踞榜首,并且超过工行0.21个百分点,成为各银行中个人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最高者。统计显示如表4-1所示。

表3-1 2012年度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前七名

3.1.2民生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发展趋势

1.从单一网点服务向立体化网络服务转变。

2.从大众化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转变。

3.从同质化服务向品牌化服务转变。

4.从单一的银行业务平台向综合理财业务平台转变。

3.2 民生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发展现状

民生银行通过对市场和客户的需求不断的探索和洞悉,对客户群体的不断细分,目前已在全国建立起面向中高端客户的“三级财富管理”体系——中银理财、财富管理、私人银行业务,全面覆盖各个层级的财富管理需求。民生银行的理财产品如表3-2所示。

表3-2 民生银行的理财产品

第四章 民生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策略

4.1 民生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市场SWOT分析

民生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市场分析如表4-1。

表4-1 民生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市场SWOT分析

4.2 民生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市场细分

按月收入和年龄将民生银行个人理财的客户划分为九大类,如图4-2:

月收入(元)

10000以上

4000~10000

1500~400

18~3031~5051以上年龄(岁)

图4-2 民生银行个人理财市场划分

通过上表可以将该市场细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一)潜力型客户。大多数是收入在 1500 元以下,理财价值观多处于先享受型,他们倾向于把大部分的选择性支出投入到当前消费上,以提升当前的生活水平。(二)关注型客户。大多数处于月收入达到 1500-4000左右的人员。(三)战略型客户。处于家庭成熟期月收入多为10000以上的,是这四类客户中收入最高的。(四)稳定型客户。多处于家庭衰老期,月收入较高的稳定行业。

4.3民生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市场定位

以目标客户为基础,细分各类客户群体的市场,由此根据民生银行个人理财市场的细分和实际情况,选择图5-2阴影部分为民生银行个人理财的市场定位,即以年龄在18~30岁之间、月收入在1500~4000元之间和年龄31~50岁之间、月收入在4000~10000元的客户为目标客户,重点对其营销及维护。

4.4 民生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策略选择

4.4.1产品

(1)选择设计符合民生银行具体需求的理财产品。

(2)加大理财产品的开发与创新。

4.4.2渠道

(1)建立立体化网络管理服务模式。

(2)建立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

4.4.3促销

首先,做好对外宣传,加大广告投放力度,以当地电视台、主流报纸、户外广告及其他地方性媒体为主开展持续报道;其次,做好行内的宣传,让广大员工积极参与到营销工作中,达到行内与行外联动的效果。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可以清楚地掌握每一个客户的资料;可以准确计算出每一个客户对银行的贡献度,从而实现对客户的差异分析;可以科学地建立银行与客户联系的平台,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扩大与客户的交流,改善金融服务手段,满足客户多元化、个性化的金融需求。

结论

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结合民生银行目前的发展状况,通过SWOT分析仍有相当的优势和机会存在。正确对待金融业特殊的发展情况,依据市场定位结果,努力进行改良,实施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的重点应放在客户关系管理的导入上,一定能够获得更优的成果。面对经济的迅猛发展,民生银行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崭露头角、寻求个人理财市场的骄人业绩,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为忽视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营销策略提供依据,使其个人理财产品获得好的销售业绩。

参考文献

[1] 薛书平.关于创立商业银行品牌的策略思考[]J.经济师,2001,(11)

[2] 赵立航. 我国个人理财服务的历史发展[J]. 上海经济研究, 2007,(03) .

[3] 周漩.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5.

[4] 林功实 . 个人投资理财 [M]. 北京 :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321-327.

[5] 魏敏,田蕾.个人理财市场细分及客户群差异性分析[J].金融论坛.2006(10)

[6] 小雪.花旗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J].现代商业银行,2003,(8)

[7] .国有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SWOT分析.商业时代,2008

[8] 王苹.现代商业银行营销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9] 赵则轩.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探讨[J]. 华北金融, 2007,(05)

民生银行论文例2

当下,一些实业家正在努力向银行家身份转变,史玉柱也正在向金融领域大举扩张。这位备受争议的企业家试图用投资银行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投资理念,一洗网游业务带给自己的道德重负。

从今年3月30日至7月15日的74个交易日内,史玉柱旗下的上海健特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共计42次增持民生银行(600016)。综合来看,史玉柱增持价格多在5.7-5.9元之间。以5.75元/股为估算均价计,史玉柱耗资近38亿元,晋升为民生银行的第六大股东。除了民生银行,史玉柱还投资了华夏银行(600015)。

据华夏银行半年报透露,上海健特今年二季度增持华夏银行112.06万股,总股数增至8956.83万股,成为其第九大股东。以华夏银行二季度平均股价12.66元估算,史玉柱此次增持斥资约1419万元。史玉柱还在微博中对招商银行(600036)伸出了橄榄枝,表示“其实招商银行是个完美银行,是各商业银行的标杆”。

史玉柱之所以大笔增持民生银行,原因是中国上市银行中,只有民生银行是民营银行,是个异数。

就在大笔增持之时,史玉柱却遭遇强劲的对手。8月24日,中国人寿(601628)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家德表示,中国人寿依然看好银行股,并有意增持民生银行。目前,中国人寿是民生银行的第三大股东,持股比例为4.31%。中国人寿一直致力于在银行业开疆拓土,按照一参一控的办法,中国人寿将目标锁定为广发银行与民生银行。

如果中国人寿控制了民生银行,那么,民生银行的所有民营投资者,不管是新希望的刘永好,还是上海健特的史玉柱,在资金量与管理层面,都只能沦为陪太子读书的角色。无怪乎,在中国人寿暗示对民生银行的兴趣之后不到一小时,刘永好就发出一条敏感微博:“拜托中国人寿,别虎视眈眈想控股民生银行。中国唯一的民营的重要银行(总资产2万亿元以上)不应倒退成为国有银行。给民营一块小小的天空吧!失去民营机制的民生银行,将失去核心竞争力,告别高速成长。”虽然这条微博很快被删,但它显示了史玉柱等人的无奈与失望。

到目前为止,史玉柱等人只能称为投资家,不能称为银行家。事实上,他无法真正“下海”创建一家属于自己的民营银行,哪怕他是民生银行的董事,那又如何?刘永好早就进入了民生银行,一度实际控制了17%的股权,后来却在股权争夺中屡屡败北,甚至一度黯然退出。

史玉柱等民营企业家,在银行业时间不长的博弈中屡屡遭人诟病。如以往曾经出现的民营企业在成为民营银行大股东后令人厌恶的短期行为――他们在出资后却以贷款的方式寄生在银行回收资金;又如,民营企业家为了争夺董事会席位不惜使出阴招。这些短期行为既是商业丛林社会的产物,也是产权不明确结出的恶果。当银行无法由自己掌控,出资者就成为寄生者,把银行当成“唐僧肉”。

无论是生存土壤,还是经营环境,时下银行家的生存状态远远不如约100年前的银行家。论理念,论经营手段,当时的一批银行家灿如明星。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陈光甫,彻底告别“官”办银行的传统,通过大量吸收储蓄存款,迅速扩大自己的银行资本。陈光甫把“服务”定为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行训,他提出六条原则:要不辞琐碎,不避劳苦,不图厚利,为人所不屑,从小做起,时时想办法。

民生银行论文例3

学术

1 民营银行的理论内涵

在国外,私人银行(Private Bank)一方面是指银行向高端客户提供的包括存贷款、个人信托和资产转移等服务,另一方面是指向上述客户提供这些服务的机构。在我国,央行于2002年12月2日声明不允许发展私人银行。徐滇庆也否认民营银行等同于“私人或家族式的银行”,强调民营银行是“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新型股份制银行,而绝不是任何一种私人银行或家族钱庄,也不是低档次的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对于民营银行的理论内涵,目前国内学者主要从产权结构、资产结构以及公司治理三个方面加以界定:学术

(1) 产权结构论,即强调产权结构,认为由民间资本控股的银行就是民营银行。国外多数学者都赞同这种观点,认为民营银行就是与国有银行(state-owned bank)相对的银行,也就是私人(除国有资产以外的资产所有者)控股的银行。霍德明、李纪珍(2002)结合台湾地区的经验,认为“民营银行的标准在于公股数量低于50%”。

(2) 资产结构论,即强调银行的资产结构,认为以民营企业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银行就是民营银行。部分学者将民营银行视为为民营企业服务的专业银行,认为中国民营银行目前较合适走“社区银行”之路。沙虎居提出了“区域性民营银行”的概念,即只有区域内自然人和民营企业参股、向民营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并按市场化机制运营的银行。邓薇(2010)认为在民营经济较发达地区要发展民营银行主要为中小企业输血。

(3) 公司治理结构论,即强调民营银行的治理以及市场化机制经营特点,认为民营银行应该是以良好的治理为基础,采用市场化经营的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巴曙松(2001)认为“民营银行是指在银行内部建立良好的治理结构和市场化的经营机制”。

大部分学者则主张从资本结构、银行业务、经营原则、治理结构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民营银行的性质。如张杰(2003)提出判断民营金融的三大标准,即“归谁所有、由谁经营、由谁来监管”。熊继洲(2003)认为民营银行应该是“按照市场化的要求运行的拥有合理产权和市场化公司治理的商业银行”。李健(2005)在分析了三种界定原则之后,给出了较为全面的定义,即“向民营企业和城乡居民定向募集资本而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银行业务,依靠银行自身的信用,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企业法人组织”。

2 发展民营银行的理论基础

(1) 金融中介理论。金融中介理论分为传统和现代金融中介理论。传统金融中介理论主要从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两方面加以分析,认为金融中介机构可以克服与金融资产交易相关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以及由金融交易中的不对称信息和不确定性所产生的交易成本。Benston和Smith(1976)认为在没有任何交易成本、信息成本和不可分割性等摩擦的市场上,也就不会有金融中介存在。L-eland和Pyle(1977)通过模型证明拥有私人信息的企业可以通过将自有资金投资于该项目,使外部投资者相信他确实拥有私人信息。现代金融中介理论强调金融机构是资金流动性中介,具有管理风险、节省参与成本的功能。Diamond和Dy bvig(1983)在其著名的DD模型中从流动性转换功能的角度证明了金融中介(主要是存款类金融中介)存在的理由。Allen 和Santomero(1998)认为由于存在管理者的自我利益、税收的非线性、财务困境成本和资本市场的非完美性四个原因,企业需要金融中介为他们规避风险提供相应的避险产品和增值工具。国内学者冯斌星、何炼成、窦尔翔(2005)将效率观作为分析出发点,解释在不同经济形态下各种金融中介之所以存在和发展的真实原因,区别于以前研究采用的结构观和功能观。

(2)金融结构理论。早期的金融结构理论研究主要把金融活动和金融现象作为一种结构即金融结构来研究。Goldsmith(1969)将各种金融现象归结为三个基本方面: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和金融结构,他同时认为金融理论的主要职责是“找出决定一国金融结构、金融工具存量和金融交易流量的主要经济因素,并阐述这些因素怎样通过相互作用促进经济发展”。近期的很多金融结构研究则主要关注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和产业成长的相关性。如King和Levine(1993)、 Levine和Zervos(1998)的研究发现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有关金融体系发展水平的数据与有关当前和未来经济增长的数据密切相关。他们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高水平的金融发展与更快的经济增长、物质资本积累、经济效率提高总是高度正相关的。Rajan和Zingales(1998)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在金融发达的国家,融资依赖度高的产业其发展速度也较快。国内学者则主要借鉴国外的分析指标分析我国经济结构与宏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其存在的问题,如王广谦(2002)和杨再平(2002)。

(3)金融深化理论。Machinnon(1973)和Shaw(1973)指出在经济欠发达国家,存在着利率管制、金融结构严格管理和金融效率低下等问题,金融效率的低下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Machinnon 提出经济货币化率指标M?2/GNP作为衡量一国金融中介体的总体规模。早期国外学者提出金融深化理论都是基于同一信念,即在金融领域和其他一切经济领域一样,可以借助于市场机制的力量达到一种均衡状态,所以应当减少对金融的干预。我国学者也结合国内实证研究对金融深化理论进行一定的发展。金纯(2006)通过对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程度和经济货币化程度及金融相关率的线性分析,证明融资渠道的拓宽和金融深化程度的提高将极大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陈凌佳、顾雪娟、杨剑波(2008)则认为“中国金融深化的数量化指标达到较高的水平,而其发展的内在质量不高,金融资产发展的规范化程度较低”。

3 发展民营银行的路径选择

(1)存量改革,即通过对现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产权改革形成民营银行。王自力(2002)强调“把加快存量改革作为银行业改革发展的重点”。邱兆祥(2003)认为,对于我国银行业来说,引进民间资本,发展非国有民营银行的路径,既可以新设,也可以通过存量改造。但鉴于我国中小银行已有一定存量,通过引进民间资本,对现有的中小银行(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进行重组和股份制改造,使之走上市场化经营轨道是最佳选择。白钦先(2004)认为民营化是中国金融业的趋势,在具体步骤上,应先改造农村和城市信用社、地方商业银行,然后才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张曙光(2002)和张汉亚(2008)都提议将现有的地下钱庄等民间金融机构公开化和合法化,可以填补我国县域金融不足或真空。

(2)增量改革,即通过放宽市场准入,允许民间资本全新创设民营银行。林毅夫(2001)认为,必须放松银行的市场准入条件以实现银行业的完全竞争。徐滇庆、巴曙松(2002)认为改造一栋危楼要比重建大厦难得多,强调创建新的民营银行。赵守国(2004)提出以发展民营银行为重点,推进中国银行业“体制外”发展的增量模式,才能形成“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原则的适度竞争的商业银行体系”。孙大午(2006)认为“拆大、放小、民营化”是发展民间金融的主要路径选择。

(3)无论存量改造还是增量发展,不仅取决于我国现阶段金融的总体现状,更取决于改革、发展的趋势。杨云斌(1999)提出建立中小企业信贷担保机构的情况下将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改组改造为独立的专门性银行,或者新建一批中小企业银行,执行国家优惠政策,主要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孙世重(2003)认为“既要为民间资本参股原有的正规金融体系开辟合法渠道,也要为设立新的民营银行创造制度空间”,同时把孰轻孰重、谁先谁后的问题交给市场而不是政府。巴曙松(2002)、晏陆蓉和林晓甫(2003)、杨仕晋(2003)、朱思爽(2005)、王修华和彭建刚(2007)、王剑灵(2008)、张淑芳(2010)等都强调发展面向中小企业、农业和社区内居民金融需求的社区银行的必要性,路径选择可以结合各地具体情况采用存量改造或增量发展。

也有的学者认为民营银行市场准入的路径可以有四种:一是全新设立,即增量改革模式;二是通过收购兼并地区性商业银行或城乡信用社进入市场,可称为收购模式;三是对基层金融体系中产权结构中已经包含非国有成分的城市商业银行和信用合作社的民营化改制,可称为准存量改革模式;四是对现有国有商业银行体系的民营化转制,也即存量改革模式。

4 民营银行的市场定位

(1)成立区域性的中小银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林毅夫(2003)认为发展民营银行的主要目的是“补课”,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和重要性上都占绝对优势,推动中小银行发展目的是设立合适的金融机构以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樊纲(2003)指出民营银行就应该定位成区域性、民营性、地方化的中小银行,在业务上补大银行的缺漏,而不应该立足于和大银行竞争。许小平、杨晓艳(2005)提出在改善中心企业融资困难上,民营银行具有信息、组织和机制方面的优势。李健(2006)认为民营银行在客户群的选择上应将地方中小企业作为自己的主要服务对象,理由是国有银行主要服务国有大中型企业,较少顾及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或者其调研资费较高、审批程序较长而导致贷款成本比较高,使中小企业难以接受。同时由于“中小企业户多面广形式多样,对信贷的需求具有要得急、数额小、频率高的特点,要求民营银行为其提供高度灵活的专业化服务”。王元京(2010)认为民营银行应发展适合中小企业和个人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使民营银行在其他银行开展的同类业务上具有比较优势,同时不断创新其他银行尚未开展的业务和服务,强化民营银行的弥补优势和创新优势。

(2)通过政策引导,实行业务多元化,改善金融结构,应对外资冲击。樊纲(2005)建议中国应发展多层次的金融体系,资本市场的发展既需要全国性的大商业银行,同样也不能缺少地方性的小型民营银行。刘卫红(2002)、韦衡(2003)、傅白水(2005)、钱方明(2008)探讨了我国对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后,传统的商业银行市场定位战略受到的挑战,指出民营银行必须借鉴外资银行混业经营、风险管理等模式,确定新的市场定位战略。龙海明、李莎(2004)则支持民营银行业务多元化,认为民营银行业务发展的着重点不是在储蓄上与国有银行竞争,或在规模、技术手段、中间业务方面与外资银行较劲,因为若靠这种金融战略,民营银行最终只能狭隘地停留在社区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或信用社的层面上。因此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民族银行体系,才能有效应对外资金融机构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程工.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路径与方式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8(5):27-33.

[2]巴曙松.社区银行能否成为中国银行业放松管制的突破口?[J].现代管理科学,2002(7):19-21.

民生银行论文例4

关键词:

民营银行;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9010101

我国各类银行发展非常迅速,据英国《银行家》杂志对世界银行的排名显示,我国中行、农行、工行、建行四大行的排名均进入全球前十,但我国中小银行尤其是民营银行所占份额少、比例小。

1我国民营银行的现状

1996年以来,我国第一家民营银行――民生银行在北京成立,随后西安长城银行,广东南华银行、沈阳瑞丰银行、江苏苏南银行、深圳民华银行等民营银行相继成立,但除了民生银行外至今没有一家得到监管机构的批准。

但是,如果将民生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等4家上市银行公众股东持有的股份计算在内,民营资本拥有的总资产数已经达到3486亿元,只有民生银行才是由民营资本控股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只说明民营银行的发展遇到阻力和障碍。

2民营银行的优势

2.1产权制度

产权制度清晰是民营银行发展、生存的制度基础。为民营银行建立起完善的有效治理结构的提供根本保障。董事制度的落实、董事会与经营层的分工合作机制、股东权益的保证使产权制度得到稳固,避免了国有银行那种政企不分、产权不明、股权虚设、责权利不统一的弊端。

2.2信息和成本

民营银行的灵活性、自主性和自身定位的优势使得信息获得的成本较低,了解客户的需求和动因,极易沟通客户从而满足客户经营需要。由于客户的信息具有散度高、差别大、频率繁、次数多等特点对于国有银行在收集信息的成本就会较大,而民营银行在市场上具有的先天性优势很容易就能克服信息不对称,并能解决好因信息不充分而导致交易成本增加这一障碍。从而促进形成相互依赖的稳定性银企关系,确保银企间的良性循环。

2.3灵活的经营机制

民营银行一开始就定位于为中小企业服务,小规模的经营机制能比较灵活的为中小企业解决好融资问题。民营银行的员工除了固定的工资、奖金之外,还与职工平时的业绩挂钩,从业绩中分取利润,从而提高了职工的经营银行的积极性同时在贷款手续和审批程序上,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民营银行信息正确,决策迅速,能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发展。

3存在的问题

由于民营银行发展较迟,与国有银行和国外的民营银行相比在团队、产品、服务等方面还处在初级阶段。

3.1产品开发不多

在国有银行纷纷推出丰富的产品和服务时,由于民营银行开发产品的力量有限,缺乏银行业务需要的产品创新机制,产品的设计和推广有时跟不上客户的需要,个性化程度不高,特色不明显,甚至有些是旧产品只是简单的包装就投放市场,与国有银行和国外民营银行还有很大的差距。

3.2营销机制不全

营销队伍缺乏专业人才,对财务管理、财富管理、人员管理、市场管理、交易管理、保险税收管理等等都缺乏高级专业管理人才。对于品牌的创建认识不足,缺乏银行整体的战略高度和系统规划,其产品的服务内涵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体现不足。产品营销部门、产品宣传部门、网络推荐部门严重脱节。

3.3准入监管不力

我国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对民营银行的监管力度不足,一是银监会的派出机构只设立省会城市,对基层民营银行的监管是空白;二是人民银行的支行不能覆盖乡村范围,而且只从事调控、汇兑、统计等工作;三是地方金融管理办公室对民营银行更多维护而不是严厉地监管。

3.4存款担保不稳

民营银行缺乏有效的担保机构,信誉等级低,担保资源有限,导致担保不稳,储户安全得不到保证。从而影响了民营银行的市场化的开发和开放,影响了民营银行的发展壮大。

3.5生存环境不优

目前我国的民营银行市场开放后面临十分严峻的生存空间的挑战一是市场空间狭小。资源匮乏,融资空间受限,成本上升;二是创新空间狭窄。我国国有银

行业金融机构的市场布局基本处于饱和,民营银行不

得不面临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困境,风险系数较高。

4促进民营银行发展的对策

4.1优化外部环境:扫清民营银行的发展障碍

(1)优化政策环境。进一步放宽民营银行进入壁垒,制定健全的法律规范和高标准的“准入”、“退出”监管体系,建立适合我国实际的存款保险制度,推进民间信用制度的完善,确实保护和保证客户利益。

(2)优化竞争环境。国家给予民营银行公平对等待遇,与国有银行一视同仁,有计划有步骤地减少或取消对民营银行的限制性政策和法规,为民营银行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和自由发展的空间。

4.2发挥内部优势:完善民营银行自身不足

(1)利用优势增强竞争力。民营银行自身的优势在于权责明确、产权明晰、政策灵活、信息准确,这就要求民营银行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股东代表大会以及经营班子中的各自权限、责任和义务,增强在经营决策中的实用性、科学性、前瞻性,为民营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供保证。

(2)完善自我约束机制。在完善自身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民营银行经营活动中的调配和控制作用,要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合理配置内部资源和机构设置,尽量避免为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和规模而重复设置内部机构,重走国有银行的老路。

加强自身监管,制定相应的行业监管体系和社会舆论监督体系,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和道德风险,为民营银行发展提供良好的健康环境。

可见,我国民营银行在社会经济和金融的发展历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它的发展与经济民营化还明显滞后,与建立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态势和发展速度极不相称,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民营银行的发展是长期的任务,我们要选择最优的市场准入方式方法,发挥民营银行优势,放大经济效益和效能,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健康、稳定、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璐,李丹.浅析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J].商业研究,2005.

[2]周红霞.为什么需要民营银行[EB/OL].国研网,200299.

民生银行论文例5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 商业银行 总技术效率 规模效率 纯技术效率

尽管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开始的时间要较早,但是2007年人民币债券在香港推行之后,人民币才开始正式的国际化进程,与周边国家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积极推动资本金融账户开放等。因此,本文将2007年作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正式起点,结合已有的相关研究,基于开发条件下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分析,进行从整体到局部的多角度分析,从而准确评估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并提出相关发展建议。

银行效率的相关研究

银行效率即为银行本身的运营效率,反映银行业务活动中投入产出关系或成本收益比等。从投入产出关系看,银行效率本质上是银行内部资源配置效率的体现。为了全面研究银行效率,本文将银行效率归结为三方面:总技术效率,即把商业银行作为生产单位,在某种技术条件下,使用相同数量投入可获得产出扩张的能力,或获得相同数量产出可压缩投入的能力;规模效率,解释银行的规模收益是否会随投入比率的增加而扩大;纯技术效率,表明完全是由于内部经营管理方面的纯技术因素导致的效率水平,与规模因素无关。纯技术效率是总技术效率中剔除规模效率剩余的部分。

学术界对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进行了系列研究。刘汉涛(2004)研究表明我国银行业存在着严重的技术无效率与规模无效率;奚君羊、曾振宇(2003)、罗勇、曹丽莉(2005)、周逢民、张会元、周海、孙佰清(2010)研究发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效率普遍低于新兴股份制银行;陈晓卫(2011)以上市银行为研究对象,结合因子分析方法和DEA方法对各上市银行效率进行测算,得出上市银行中大型商业商业银行效率较高的结论。

但已有研究都采用了实证检验的分析方法,但已有研究多集中于2007年,即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快速推进之前的银行业整体的效率评价,或国有商业银行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效率比较上且研究结论尚未达成一致共识,对于提升银行效率只能从产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方式上提出极为笼统的发展建议,对开放条件下不同类型银行的发展指导不足。因此,只有准确认识我国商业银行所处的大环境,明确其影响并进行系统的效率分析,才对提升我国商业银行效率起到切实的指导作用。

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

要分析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首先要从货币国际化的理论动因考察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进而抽离出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

货币国际化的理论动因主要有货币替论、金融深化理论和区域一体化理论三种。这三种动因在推动货币国际化的过程中也会对包括银行业在内的金融市场产生一定影响。

首先,货币替代会对银行业产生影响。Bergsten(1975)、Tavalas(1998)研究表明,随着一国货币国际化水平的提升,投资、贷款以及商品、服务购销都将借助于发行这一货币的金融机构来完成,其金融部门的获益会随之增加。尹亚红(2005)认为货币替代通过影响宏观经济运行来间接影响银行业的发展,货币替换会直接影响到汇率制度、金融脆弱性、货币政策和国际收支等多个方面。王淼(2008)认为货币替代多表现在银行系统这一信用货币领域,这是因为在货币形式演进过程中,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现钞的需求不断下降,信用货币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他还提出,中国存在着货币替代的潜在风险:当前,在国内不断放松金融管制的同时,人民币兑现自由化程度不断提升,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如宏观经济发生大幅波动,银行体系的不良债权风险将逐步扩大,公众对人民币的信心将逐步降低,外币将冲击人民币需求而获得公众青睐,公众手中的人民币资产也将借助于金融市场上的一系列金融工具而转化为外币或外币资产。在这一过程中,公众得以有效规避个人金融风险,但对银行业而言,其信用基础将被严重破坏,面临巨大的流动性风险。

其次,基于金融深化理论的货币国际化也会对银行业产生影响。Diaz Alejandro(1985)通过对智利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金融自由化进行研究发现,这一时期的金融危机缘于金融自由化的早期实践。麦金农(1999)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可能导致潜在金融风险。Asli D.Kunthe和Enrica Detragiache(1997)对金融风险与金融自由化的关联关系进行观察与分析,发现对个体部门较高的放贷水平、银行流通性不足、过快增长的信贷规模、资本的突发性流出都与金融危机具有显著相关性,进而认为金融自由化与银行危机具有较强的正向关联,银行危机多出现在金融自由化的国家。Christian E.Weller(2001)对27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1973年后25年的经济信息进行分析,提出金融自由化导致货币危机与银行危机不断扩大。庄晓玖(2007)提出,金融自由化带来较高的利率水平,较高的利率水平不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同时也会对对投资、消费形成抑制,使得信贷市场难以完成其分配信贷资源的基本功能,降低金融业的发展弹性,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发展。从而,不难看出,虽然金融深化理论必须以国内的经济、金融和贸易基础为前提,否则会加剧金融风险,导致银行危机的发生。

同时,货币区域化也会对银行业产生影响。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国际化货币是欧元,欧元国际化为欧洲银行业的有序、稳定发展曾起到突出的成效,并对欧洲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产生积极影响。但与此同时,鉴于欧元区各成员国发展水平以及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不一,欧元的统一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各国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也给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目前的欧债危机反映了欧元的这些弊端。就中国而言,人民币目前多用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跨境贸易与消费等的支付,且重点集中于缅甸、越南等东南亚地区。整体而言,人民币尚处于区域化的起步阶段。人民币区域化会对国内金融业和银行业产生影响,裴平等(2005)认为,人民币境外流动对我国货币发行收入、货币政策、国际金融及国际贸易方面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课题组(2010)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人民币区域化将给中资商业银行带来中间业务、资产业务、负债业务、金融市场业务发展的机会,促进中资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公司业务、个人金融业务甚至银行卡业务的大发展,境内外个人、企业、同业客户资源的拓展将由境内外分支机构共同分享。但与此同时,中资商业银行的经营也将暴露在范围更广、威胁更大的风险中。

梳理以上关于货币国际化对银行业的影响,人民币国际化对银行效率的影响可综合为以下三个方面:人民币国际化促进国内金融体系的改革,促进利率市场化,为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经济环境;人民币国际化要求银行业务和产品差异化、多样化,以及产品的创新,提升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技术效率;人民币国际化要求打破大型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积极发展中小型银行,规整了银行业市场的竞争秩序,使商业银行的规模效率得以提升。基于这一认识,以下将逐步展开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银行效率的分析与探讨。

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实证分析

由于目前可获得的数据均来自于上市银行年报,根据对年报数据的分析和解释,通过对效率测量方法之间的有效性和可实施性的比较和权衡,本文选择采用DEA方法进行银行效率分析。

(一)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

DEA方法通过一组投入、产出的观察值来估计生产前沿,是一种较为常用的非参数前沿效率分析方法。生产前沿是一个凸性的生产可能性集合,通过联接所有最有效的观测点形成的分段曲线组合而得到。从生产函数方面来看,这一模型的效果会比较理想,尤其在研究具有多投入、多产出特点的“生产部门”时,“技术有效”与“规模有效”均较为显著。

(二)DEA理论模型

CCR模型是Charnes,Cooper和Rhodes(1978)所提出的最基本的DEA模型,模型假设有n个决策单位(DMU),每个决策单元都有m种类型的投入和s种类型的产出。设Xij为第j个决策单元对第i种类型输入的投入量,Yrj为第j个决策单元对第r种类型输出的产出量;i∈{1,2,…,m},r∈{1,2,…,s},j∈{1,2,…,n}。该评价决策单元DMUo相对有效性的数学规划模型如下:

j={1,2,…,n},U T=(u1,u2,…,

us) T ,V T=(v1,v2,…,um) T≥0

对上述分式规划作Charnes-Cooper变换,得到如下的线形规划形式:

s.t. V T Xo=1

U TYj - V TXj≤0 j=1,2,…,n

U T=(u1,u2,…,us) T ,V T=(v1,v2,…,um) T≥0

实际应用中常采用上述线性规划的对偶形式(Duality):

i=1,2,…,m

r=1,2,…,s

sio+,sro-是松弛变量,ε为非阿基米德无穷小,θ就是经济效率值,也就是本文所指的经营效率值。在效率前沿边界上的DMU效率值为1,具有效率;而落在效率前沿边界之内的DMU的效率值介于0与1之间,是相对无效率的。

(三)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合理界定投入与产出变量是运用DEA方法测度的关键,本文重点在于合理选取度量银行效率输入与输出的指标。由于银行业经营货币业务,区别于一般企业,其投入产出界定方法一般有三种:生产法、资产法和中介法。其中,生产法中,将银行作为金融产品的生产者,资本和劳动力为其投入,存款账户的数量与贷款笔数为其产出;资产法中,产出只包含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项目,存款作为负债不计入产出;中介法中,将银行作为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中介机构,以资本和劳动力作为其投入,存款和贷款作为其产出。

考虑到可能收集到的数据及各类指标的适用性,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特征,本文将银行作为投入资本和劳动力、吸引存款并将存款转化为贷款和投资,进而获利的中介机构。因此,以存款额、股东权益、劳动力作为投入指标,运用利润反映产出。这其中,存款指标是各行当年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股东权益是指银行的净资产,劳动力指标是各银行当年全体职工人数,利润指标则指各行当年税前利润或账面利润数。

为了保证样本容量,样本数据需体现一定期限银行效率的全貌。在可比较性的基础上,本文选取了四大国有银行与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共计16家上市银行2007-2011年年报数据作为面板数据。样本选取刻画了中国银行业整体效率水平与管理面貌。

(四)结果分析

运用DEAP软件对面板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如下数据:

1.总技术效率分析。运用DEAP软件对2007-2011年5年16家商业银行总技术效率的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横向来看,16家银行在这5年中总技术效率的波动还是比较大的。中国各商业银行的总技术效率都在0.6以上,全国商业银行的总技术效率平均值大概在0.8附近,而部分银行则是达到了1的优良表现。纵向来看,由于金融危机影响, 2008年和2009年总技术效率波动较明显,其中农业银行尤为突出,总技术效率由2007年的0.475上升到2011年的0.848,提高幅度高达78.5%,但相较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这三家国有商业银行,其总技术效率仍然偏低。

观察行业整体的技术效率,金融危机前后呈现先上升,在2008年中效率受损下降,2009年和2010年开始回升,到2011年又有微降的趋势。整体来看,我国银行业平均效率水平已经超过8%。2007年之后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银行业市场逐步开放,外资银行大量进入加剧我国银行间竞争的同时,也对我国银行业整体技术效率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效率整体距前沿效率仍有12%左右的差距,因此,我国银行业的效率仍有发展空间。

2.纯技术效率分析。运用DEAP软件计算16家上市银行纯技术效率,得到表2的结果。

从表2分析结果可以看出,16家银行的纯技术效率虽然有反复,但基本上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4家国有银行中的工商银行,9家股份制银行中的兴业银行及三家小型城市银行的纯技术效率均已达到1,即效率的前沿面。从整体上看,不同性质的银行纯技术效率略有差异,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的纯技术效率高于大型国有银行及股份制银行。与总技术效率相对应,农业银行的纯技术效率仍然在四大国有银行中最低;华夏银行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最为严重,2008年及2011年纯技术效率都回到相当低的水平。

而整个行业的纯技术效率则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滑至谷底,2009年恢复,2010年达到顶峰,2011年略有下降。整体来看,我国银行业的纯技术效率在5年中均达到0.84以上,水平较高。

3.规模效率分析。对16家银行的规模效率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业的巨头产业,它们的规模是其他银行难以比拟的,除了建设银行在2008年规模递增之外,其余银行大部分年份都呈现规模报酬递减。同时,虽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并未达到规模效率的最高水平,但均已超出0.9的规模效率水平;其他银行中,规模递增的银行有宁波银行、华夏银行和光大银行,说明这些银行都还在上升阶段,有继续发展的巨大潜力,而北京银行、兴业银行、南京银行在总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都达到最优的同时,也都呈现着规模报酬不变的态势。

对不同性质银行的规模效率均值进行分析,表明尽管银行的性质不同,但是其规模效率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规模效率从2007年开始下滑,至2009年跌至谷底,在2010年回升,2011年保持平稳状态。这一变化趋势主要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金融危急之下银行业纷纷缩小其存贷款业务规模,生息资本的规模大幅度下降,导致2009年银行业整体效率为5年内最低。

经过上面对我国16家上市银行总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实证分析,通过运用数学方法对数据的整理,可以最终得出2007年至2011年我国银行业市场效率自从2007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之后,除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银行业市场效率呈现出逐渐平稳增长的趋势。

结论

从本文对银行效率的测评数据我们可以明确:2007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之后,商业银行不论从技术效率还是从规模效率来看,都保持了平稳增长。同时,从总技术效率来看,我国银行业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不同性质的银行纯技术效率略有差异,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的纯技术效率高于大型国有银行及股份制银行;不同性质商业银行的规模效率由于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从而,我们进一步得到: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多以产品创新为主线,有效适应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规模效率与技术效率相对较高。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之下,要提高我国银行业的效率,重点在于提升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银行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

参考文献:

1.奚君羊,曾振宇.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分析-基于参数估计的经验研究[J].国际经济研究,2003(5)

2.罗勇,曹丽莉.基于超效率模型的中国商业银行效率评价[J].金融论坛,2005(9)

3.刘汉涛.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测度:DEA方法的应用[J].经济科学,2004(6)

4.周逢民,张会元,周海,孙佰清.基于两阶段关联DEA模型的我国商业银行效率评价[J].金融研究,2010(11)

5.陈晓卫.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上市银行效率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J].预测,2011(1)

民生银行论文例6

关键词 :经济转型 民营银行 SWOT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民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中却处于劣势地位。我国改革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仅仅依靠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不行,同时要更加注重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民营经济不仅可以缓解就业压力更能调动民间的积极性,调动民间资本的潜力。民营银行作为特殊的民营企业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他能最大限度的调动民间资本的流动,更能推动更多的民营企业的积极发展,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总的说来,民营银行的发展是体制转型的需要,是我国发展转型的必经之路。

民营银行的定义一直以来有产权结构论、资产结构论和治理结构论三种,本文关于民营银行的定义从产权和经营权出发,银监会批准的、产权和经营权均为民有民营的,即为本文对民营银行的定义。

一、民营银行SWOT分析

(一)竞争优势(Strength)

1.经营优势。目前银监会正式批准三家民营银行分别是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温州民商银行,天津金城银行。三家银行具有明确的地域性。作为具有多年经营经验的企业,作为当地的强大的民营经济主体,民营银行的发起人对金融需求大,同时对地方金融市场比较熟悉,了解程度深,立足于地方经济的发展起步,保证了信息渠道的畅通和来源的可靠,为银行经营提供了良好的决策基础,增强其风险防范能力,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小因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2.管理优势。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就在于其了解市场动向,明白市场需求。它们拥有一大批创新人才,市场运行积累的经验作为其发展方向制定的依据,这个是国有商业银行所缺乏的。内部管理可以结合发起人自身经验情况,借鉴股份制商业银行现有的先进模式,利用互联网科技优势,创新管理方式。

3.成本优势。国有商业银行庞大的规模,导致其联行往来成本过高,日常运营开支大,信息传递慢,决策程序复杂;其次冗员问题一直以来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的难题之一,大大增加了人力资源成本。相反,民营银行处于起步阶段,规模有限,在人力资源成本、机构管理成本、日常运营成本等方面都大大低于国有商业银行,成本优势明显。

4.效益优势。民营银行是特殊的民营企业,在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上要做到兼顾和统一。而其成立的基础就是服务于金融业的改革、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效益巨大;从企业层面上来说,只要是银行成立发展壮大一步步走下去,有了自身特色和客户资源,企业效益必将逐步扩大。

(二)竞争劣势(Weakness)

1.起步晚,发展慢。一方面,民营银行的发展是最近几年才提上议程的,在争论中成长起来的,尽管现在已有三家银行通过审批,但是具体成立营业的时间仍是未知数。另一方面,成立以后具体的运作方式管理方式均处于尝试探索阶段,没有系统的模式,这都导致民营银行未来的发展还有很长一段路需要走。

2.规模小,产品少。民营银行由于其性质的特殊,起步晚,导致其规模小,网点分布少,地域性强,同时相当一段时间内难以涉足国外资本业务,局限于国内市场。这就使民营银行的发展有了很大的局限性,再加上成立之初的银行,客户拥有量就不足,没有有丰富的产品线,缺乏竞争优势的品牌产品。

3.资本充足率低。民营银行的发起人是民营企业,企业有自己的业务需要处理,同样需要不断的投入资本创新产品以及内部管理,从这一方面来看,民营银行的成立资本金不会像股份制商业银行那么庞大。同时,银行作为特殊的企业却不会改变追求利润的本质,这就要求民营银行必须业务量充足,一旦风险资产比重过高、资本金不足必将拉低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在监管要求下生存难度较大。

(三)机会(Opportunity)

1.体制发展需要。金融体系一直被国有商业银行所把持的境况慢慢的不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民营经济的发展让民营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决定了民营企业有能力共同创立民营银行。民营银行的发展更是符合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目标,促进了金融改革,一定程度上及解决了社会上中小企业融资难、增加了就业,维护了社会稳定。让金融行业逐步成为市场调节,让市场调节覆盖全社会,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2.发展前景广阔。“普惠制金融”、“金融民主化”等国人原本陌生的概念,近年来慢慢被大家熟知。而这背后,无论是货币基金、P2P网贷、众筹,还是第三方支付,在互联网金融的领域里,都呈现出民间资本流动的新态势。随着民间资本流动日益活跃,如何的运用民间资本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在于民营银行的发展。由此可见,民营银行的发展方式是灵活的,尤其是联合互联网金融吸纳民间资本这一新的发展方向。

3.受益面广。民营银行的发展是体制改革的产物,市场经济要求金融市场化,市场化是惠及大众的,不仅是是对民营企业来说利好,对民众也是利好,对国有商业银行更是挑战。民营企业增加的是融资的渠道,中小企业和民众有了更多的选择,国有商业银行势必将提高效率,提升服务水平,对于整体经济的运行有着巨大的影响。

(四)威胁(Threat)

1.国有商业银行占主导地位。尽管民营银行的发展正大步向前,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国有商业银行无论是从管理运作还是资本运用各个方面都先于民营银行的发展,同时占据主导地位。相当一段时间内,这个主导地位难以改变,民营银行的发展依旧受制于国有商业银行的一举一动。

2.社会认可度有待提升。由于民众对民营银行的知识缺乏,风险规避意识强烈,民营银行的成立对大众来说还是陌生的,如果没有很好宣传普及,那么民众的行动必定是缓慢的,观望甚至是不为所动都将成为常态。

3.短期内的吸储难。一旦民众短期内难以接受民营银行,那么吸储就成了一大难题。由于货币当局规定利率上浮不得超过基准利率的10%,以高利息揽储不可能实现,那么如何解决短期内吸储难的问题将是民营银行的首要问题。

二、民营银行的发展方向研究

(一)基于民营银行SWOT分析的发展战略

1.WO战略

有所侧重,定位精准。民营银行不具有国有商业银行的规模及资源,这就要求他们有自己的特色。打破金融垄断、让竞争激活效率、支持农业及小微企业,更好地实现小微企业融资难和城乡居民相应的金融权利是民营银行以后的主要发展发展方向。

提高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是银行经营的基础,只有逐步提高资本充足率才能拓宽业务范围。民营银行的发展必须加强授信管理,降低风险加权总资产及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增强系统风险的逆周期抵御能力,确保高于监管要求。

提高服务质量。提高银行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定期开展业务人员培训,开展客户理财知识培训等,给予客户更多的关怀,提高银行亲和力,做客户满意的银行。

创新产品,拓宽产品线。民营银行要在三大基本业务的基础上积极拓宽产品线,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尤其是在中间业务上做文章,开展个人理财服务等。

提高客户拥有量,提高客户忠诚度。自身实力吸引客户,让客户产生好感,提高客户依附性,让客户认同银行的服务理念。这要求民营银行为客户着想,维护客户利益,将企业形象树立在客户面前,提高市场占有率。

2.ST战略

加大宣传力度,注重内部管理。任何企业的发展需要宣传,成立初期加大宣传力度,塑造良好形象。同时遵循“三性”原则,加强风险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内部管理效率。

降低成本。正如前文所提及,民营银行具有人力资源成本、机构管理成本、日常运营成本等的优势,所以日后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成本控制,保持自身已有的优势,并在产品成本上形成规模效应。

拓宽客户类型。拓宽客户类型的基础是拓宽产品线,银行应该积极与中小企业合作,在提供中小企业贷款融资的便利的同时,增加对公客户拥有量,同时能提高个人客户的拥有量,积极拓宽理财客户,担保客户等客户类型。

3.SO战略

吸引人才。民营银行的发展就要考虑到人才的吸纳。如今高校毕业生已达700万之多,金融作为热门专业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在国有商业银行前抢占先机才能更好地为创新产品所服务。

逐步壮大,发展县域金融。在处理好前期发展问题后,民营银行的发展可以学习研究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情况,加强县域金融的发展与合作,提高农民的经济生活水平,促进农村发展。

抢占互联网金融地位。互联网金融的地位日益凸显,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无论哪个企业都要重视互联网的发展,银行业更是不容忽视。民营银行的发展需要成立相关部门,探寻基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开发相关产品,做好互联网的维护工作,与传统业务共同发展。

4.WT战略

避免与国有商业银行正面竞争。积极开展与中小企业的业务往来,提供优于商业银行的服务。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除了使风险最小化外还应注重文化建设,制度建设,体系建设,形成自己的企业内部环境。

国家既然意识到金融改革的重要性,那么究其根本,最重要的是体制改革。我们知道,内生力量起决定作用。然而一直以来,我国改革都是依靠外生力量为主,内生力量明显不足,健全内生力量就必须完善体制本身,让外生力量成为辅助性的。对于金融体制的改革,如何促进体制的完善,怎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民营银行的发展,以下几点必须考虑。

1.国家要适度降低门槛。民营银行的进入银行业是重要的一步,要做到促进发展首先是要适度降低门槛。中国的股票市场发展至今,核准制向注册制的转变就是我们所说的降低门槛中的“适度”。

2.树立金融的支柱地位。金融是国家经济运行的命脉,一旦金融出现问题,波及的是整个国家的经济。金融行业的发展必须提升到战略高度占据支柱地位。

3.创建良好的市场环境。市场体制的完善需要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市场氛围良好保证的是市场的良好的运行。政府要着力于建设完善的信息沟通平台,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加强监管,坚决打击违法乱纪的行为发生,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让行业内部形成风气,自觉的互帮互助,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民生银行论文例7

民营银行的概念,即由民间资本参与组建的商业性质的银行,从90年代一开始被提出就引发了学界内很广泛的争论。其中最有争议的莫非是关于民营银行的市场定位,即民营银行应该贷款给谁,是中小型企业,还是大型企业?有一派学者认为民营银行的出现将会成为中小企业贷款难的解决方案,因此民营银行应该为区域性的规模较小的银行,主要为中小企业服务。李明岩(2013)认为“不管哪家企业为主设立的民营银行,都必须将经营目标锁定在为中小企业、小微企业服务,而不是为几家大企业服务,尤其不能只为关联企业服务。”而王自力,现任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部务委员会副主席,却认为这是对民营银行认识的一个重大的误区,“任何商业银行都想找大客户。小银行比大银行更在乎大客户。”研究表明,有很多农村信用合作社在改造合并成为商业银行后,提供小额贷款的几率反而下降了。因此民营银行不会局限在中小企业的业务上,而且还有可能把业务中心转到大企业上。” 而本人认为想要明确民营银行的市场定位首先要考虑到民营银行成立的渠道,根据其成立的渠道从而明确其贷款对象。

一、民营银行的市场定位的多样化

民营银行按照运营规模的大小可以归为三类,分别是社区型民营银行,地域性民营银行和全国性民营银行。它们各自的主体服务对象会有所区别,但是都可以迎合不同客户的需求。

1.社区型民营银行

社区型民营银行一般营业规模小,经营区域有限,采用传统的银行服务模式, 并且主要的经营原则为关系型融资。社区型民营银行通过在借款者,贷款者和存款者之间建立紧密的的联系,增强资金的流动性和有效性,使经济增长的速度增加。在中国,这种运营模式特别适合在经济发达地域内小金额民营资本合资的为社区内居民和个微小型个体经营户服务。

首先,社区型银行营业范围限定在特定的小区域内,对客户有深入的了解,能针对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储蓄,贷款服务。,银行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和与客户的亲身接触,因此对于客户很了解,能更好的形成互相的信任,提供更多客符合户需求的服务。于此同时,社区型银行也有很大的生存空间。由于资源成本问题,如今在中国大多数国有银行和外资银行的业务范围都不涉及微小企业,对于居民贷款也有较大的限制,而社区型民营银行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个市场空缺,很好的避开了与大型银行的竞争也有效的开辟了自己的市场, 从而大大的提升了社区型民营银行的生存空间。总结以上两点,本人认为发展社区型民营银行的路径很适合中国的资本金较少的新型分民营银行采取,民间资本可以考虑以中国较为发达城市的社区里建设社区银行,通过给居民和当地微小型企业办理存款和贷款业务而运营下去。

2.地域性民营银行

目前在中国中小企业在贷款时往往遇到很大的阻挠并且屡屡受挫,主要是由于中小企业与大银行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和缺乏客观有效的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机制导致的。地域性民营银行的诞生能很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并且很好的帮助中小企业,与之共存。

首先,地域性民营银行有很大的信息上的优势,并且由于在成立初期就把客户定义为本区域内的中小型企业,所以他们收集信息很方便,对于信息的采集途径也比较灵活,因此其市场效率和很强的适应能力。地域性民营银行的建造可通过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造,吸收民间资本,壮大其经营实力,提高其金融实力,改造为现代化的地- 2 -新民营银行。其中在商品经济发达一带,诸如江浙一带,珠三角一带已经存在许多地下经营的钱庄以及小额贷款公司。这些地下运营的机构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与当地中小企业的脉络并且非常了解当地中小企的运营情况和信用,将这些零散,不规范的地下钱庄和贷款公司进行整合使之成为合法化奖成为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地域性民营银行。

3.全国性民营银行

如今很多业内人士都明确表示由于民营银行由于资本金,信誉,风险等众多其他原因的限制不能把贷款对象定为大企业,而应该只能作为地域性政策银行而存在,给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大家普遍不看好民营银行在与国有大银行竞争中能占优势,但事实上,在长城所牵头提出的5家民营银行方案中,民营瑞丰银行的目标是要在20年后成为“东方花旗”,而不是什么社区银行。 “神州银行”,也就是在今年8月在工商总局核准的华商银行,注册资金就已经超过了15亿元,其创始人的目标也是能让神州银行作为一家全国性的民营银行。 由此可见民营资本不见得筹集不到大的资金作为初始资本,许多诸如苏宁和阿里巴巴等民营企业都有很大的财力,并且有建立民营银行的意愿。因此让民营银行通向大型企业提供贷款,面向全国,直接与国有大银行竞争不见得行不通。家喻户晓得的民生银行就是中国的第一家民营银行,也是一家全国性银行,现在也主要和五大行一样提供相似的服务并且与其在同一个市场中竞争。民生银行从一开始就增长迅猛,于2000年12月19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业绩表现也一直优异。由此可见,在市场监管体系规范的前提下和相关政策到位后,拥有大资金的民营银行完全可以与大银行在全国进行利益的争夺,并且获得很好的成绩。因此全国性的民营银行也是新建立的民营银行市场定位中的一个选择,其成功的关键在于注册民间资本的稳定性,管理,并且依赖于我国市场和银行监管机制的完善和支持。

二、民营银行发展前景

1.近期内无法撼动国有独大的局面

目前我国的民营银行只是试点了几家,在近十年以内民营银行难以对国有商业银行造成很大的影响。毋庸置疑,现中国银行的资产总额就足以令预备筹建民营银行的民营资本望而生畏。到今年6月底为止,招商银行资产总额就为3.81万亿元;兴业银行资产总额3.58万亿元;从市场竞争角度来说,对于全国广泛经营的国有的五大银行和八家股份制银行不会造成很大的打击,但是对于地方性经营的商业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可能会形成冲击。从行业宏观角度来看,民营银行的出现会降低行业的集中度,增加行业的竞争,然而对于行业整体的利润划分造成的影响非常有限。

虽然民营银行短期内无法撼动国有银行的大局,但是长期会对银行体系影响长期会对我国银行经营模式和领域的划分带来改革性变化。社区型民营银行和区域性民营银行在针对于居民和中小企业的贷款模式划分会带来业务结构的分层,是整个银行的经营模式向精细化的方向发展,长期来看,会个银行业带来稳定的盈利增长潜力和估值优势。

2.促进市场更加合理有效率的进行运作

民营银行的加入能协助我国市场成熟化过程,促进市场的规范化,通过和国有银行的竞争改变银行业的运营模式,提升银行的运作效率。我们国家发展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民营银行,表明我们的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市场体系不完善。 兴办民营银行可以通过市场竞争徐进银行营运管理水平,改善服务质量,有利于加快国有银行的金融改革。民营银行也可以通过与大银行在市场上的互补,提升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3.将成为新型国民投资手段

目前我国经济速度增长迅猛,国民收入增长也带来了生活的质量的提高,于此同时大众开始寻求投资回报率比银行利率更高的不同投资手段。民间筹资建设民营银行无非给民间资本的利用提供了一个很好地平台,银行的高额回报率会在将来吸引很多民间资本的参与,形成我国的一种新型的国民投资手段。

三、结论

民营银行作为一个很早以前就存在的概念在中国已经被讨论了很多年,如今民营银行的存在终于要突破概念的讨论而成为实体而存在。在此之前,关于它的发展方向和市场定位问题始终会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并在其成立之后也会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比较不同民营银行的发展的模式,认为民营银行可以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灵活的进行市场定位,而不是被局限与一种市场发展方向。但不管如何,民营银行的发展潜力都是巨大的,尽管短期内很难改变中国银行也得格局,从长远的发展来看,他的出现一定会改变中国的金融市场,使之更加有效率,更加成熟。在此之前,国家必须做好在监管和政策方面的相关准备工作,来迎接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

参考文献:

[1]李印喜.我国小型商业银行发展的策略选择[J].现代商业,2007(30):17-18.

[2]林贵.民营银行风险的表现、成因及防范研究[J].经济师,2012(5).

[3]江勇.中国民营银行的发展探究.[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05).

[4]李明岩.避免民营银行成为大股东提款机[]中华工商时报,2013(10).

基金项目:本文是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210069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民生银行论文例8

一次持续性保护文化艺术的探索

当前中国社会以经济发展为主线,对文化艺术的关注和保护往往被边缘化。间或有一些私人的艺术馆和保护艺术的行动,却不能引起广泛的关注和持续的行动。2007年以来,民生银行对运营艰难的炎黄艺术馆展开为期10年的捐助与托管,独立创办了中国大陆第一家以金融机构为背景的公益性艺术机构――民生现代美术馆,成立了民生当代艺术中心。在这些平台上,举办了梳理中国艺术史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型展览及论坛,并支持中国当代艺术的理论研究与出版,发起设立民生当代艺术奖。这些行动在促进艺术保护行动的可持续性上有一定的试验意义。

首先,它已脱离了简单的捐助,而是以深度介入艺术馆管理运营、定期捐助、持续关注艺术发展的方式展开对艺术的保护。民生银行任命其品牌管理部总经理何炬星为炎黄艺术馆、民生现代美术馆的馆长,直接负责两馆的运营与相关活动的组织,并在总行品牌管理部下设社会责任中心作为决策委员会的日常办公机构。还成立监测评估中心负责品牌和社会责任项目的监督和评估工作。此举意味着民生银行已将保护艺术融入品牌发展战略,将艺术品位带进品牌建设和培育中,并对品牌发展与社会责任的指标体系进行持续地考量与监测,这是公益艺术机构与营利企业组织进行融合的一种有益尝试,也是一种持续关注和保护艺术的方式。

其次,虽然民生银行已经介入了艺术馆的运营,但所有的这些行动都无任何营利目的,更不是纯粹的哗众取宠。对于炎黄艺术馆的托管,民生银行不仅引进了相关美术专业人才,组建了自己的学术团队,而且还借助知名专家、学者的力量推动艺术馆的发展。而评论家对民生现代美术馆评价称,原担忧民生银行自办美术馆和设立艺术奖实行功利化的商业模式,最后发现民生银行的专业化运作机制保证了艺术的高品位。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民生银行的行动保持了艺术的纯粹性,有助于艺术保护行动持续开展。

一个建设转型期中华民族文化的理想

民生银行行长洪崎认为,国家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个关键的发展期,能否顺利转型,不仅要关注经济发展、关注利益与营利,更要关注社会全面发展,关注文化、艺术传播等等。他说:“高尚的文化、高尚的价值观才是每一个人应有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才是一个民族能够真正成为优秀民族的基本元素。”基于这一思考,它的举动与其他企业的社会责任行动相比,有着较高社会理想。2007年以来,民生银行持续赞助了主办亚洲艺术论坛及多次个人艺术家展览。2010年9月,它还对挣扎于恶劣环境中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石窟发起了最大范围的保护活动,令堪称中国几千年艺术史的宝库得到国内外华人的关注。立志帮助中国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这既是其公益活动的最大亮点,也是其责任品牌成功的重要因素。

成效:文化艺术得推广 企业品位获提升

保护艺术 促进艺术文化的发展

艺术事业的公益性决定了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仰赖于社会的资助。但在民生银行之前,只有少数外资企业资助中国艺术文化事业,曾有人对此质疑:“难道只有靠境外资本支持,中国才能出现非营利性质的美术馆吗?”民生银行的举动打破了这一局面。

除了直接受益的艺术保护项目,这些行动还有两方面意义:一方面,中国民间美术馆诞生不足20年,资金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影响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作为首家介入艺术保护领域的金融企业,民生银行对艺术文化保护的举措有很大的示范效应。今后可能有更多企业与机构进入这个充满梦想、责任、凝聚着民族精神的领域。另一方面,民生银行对艺术捐助的非功利性,无疑将促使文化艺术领域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带动艺术文化的蓬勃发展。对于敦煌石窟募捐活动的意义,专家指出:它引导了人们去思考,什么才是立身之本,什么才是我们这个民族赖以复兴的根基,它将为社会开创一个重视文化的风气。

提升企业品牌形象 打开新产品市场

民生银行论文例9

一、民营银行概念的界定

对于民营银行概念的界定,一直以来学术界有这样一个共识,即民营银行的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分别是治理结构论、产权结构论和资产结构论。这三种理论对于民营银行的概念的阐述都不够全面,仅仅是从一个片面来解释,其中治理结构论认为民营银行是全部采用市场化运作的银行模式,产权结构论认为民营银行是指资本为民间控股的银行,而资产结构论的主要观点则是认为民营银行的经营对象主要是针对民营企业的。虽然三种观点各不相同,但是却不是完全分离的,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三者是一体的。拥有哪种治理结构,就会决定有什么样的资产结构,治理结构又是与产权结构相适应的。所以,我们在阐述民营银行的概念时要强调整体,而不是注重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

由此,我们可以对民营银行的定义进行一个合理的界定,即民营银行是相对于国有银行而言的,资本为民间所有,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独立自主经营,资产的所有者享有对净利润的分配权,这样的银行就是民营银行。

二、民营银行在进行市场定位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要想大力发展民营银行,对其进行准确定位很重要,在定位过程当中,需注意到以下两个事实问题:

第一,尽管民营银行在发展初期将中小企业作为主要的经营对象,但是民营银行如果想要得到长足的发展,就需要适当改变自己的业务经营对象。而且相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大型国有企业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其中最主要的一项也是对银行经营来说最关键的一项就是国企的贷款风险低,从银行贷款的风险收益比来看,民营银行将国有企业纳入自身业务经营对象的范围也是非常理性的举措。

第二,我国的民营经济发展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在发展初期,政策不够完善,法规制度存在缺失,管理的规范程度也存在缺失的现象,而且绝大部分的业务范围都是一些边缘行业。因此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不高,市场的接受程度差,甚至出现了大量的假冒伪劣产品,这些都与民营经济追逐利益以及扩大发展的强烈动机相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影响了民营经济的信誉,造成了民营经济融资难的困境。民营银行在进行市场定位的时候,也不可避免的面临这样的问题,因此,如果民营经济不及时改善自身的经营质量和经营理念的话,民营银行的业务也有可能会偏离民营企业。

在市场经济环境的运行当中,支持民营企业或中小企业的发展并不是民营银行的最终的定位,民营银行始终坚持的定位目标应当是以追求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的。如果,在经营过程当中,国家采取了相关的措施为民营企业或中小企业做贷款的担保,降低民营银行业务经营的风险,提高收益风险比的话,选择民营企业或中小企业作为自身的业务经营对象,在市场机制下也是很合理的选择。

三、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途径分析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国想要搭理发展民营银行就必须采用不用的战略措施,具体应当包括政策措施、发展顺序和发展形式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发展形式也就是我们所要研究的发展途径问题,综合考虑国内外学者的不同观点,我认为我国发展民营银行无外乎三种形式,第一,就是出资新建。运用民间资本来直接组建民营银行,这种行为被称为体制外生成的改革思路;第二,在原有商业银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改造。针对我国现有的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四大商业银行进行较大规模的改造,从根本上完成国有商业银行的蜕变,进行股份制的改造,在国有资本的基础上吸收民间资本,使国有商业银行变成国有资本与民间资本共存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有效的治理措施;第三,综合前两种途径,既包括新建又包括改造,从不同的方面多元发展。究其以上理论,我认为,我国大力发展民营银行应当选择以改造为主,新建为辅相结合的道路。

由于这样的改造模式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可以充分利用现有银行的基础,包括资金、技术、营业网点、人员和客户资源等,还可以加快银行体系的民营化改革进程,比采用新建模式的速度快的多。中国十几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过20多年的发展,至今所占市场分额仅30%左右,显然这样的速度太慢。所以发展民营银行应当以改造为主。然而改造模式也有缺点,主要是现有银行的传统经营意识、经营作风和经营机制同新的银行有很大的摩擦力,不利于新机制的引入和发挥作用。因此民营银行的发展还应当有新建作为辅助。

参考文献:

[1]梁昌盛.民营银行的风险管理问题[J].中国西部科技, 2006年(16)

[2]李建华.我国发展民营银行研究.[学位论文]硕士,2006年

[3]胡佩丽.中国民营银行发展的路径选择.新西部(下半月),2007年(08)

[4]王宗芳.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优化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 2007年

民生银行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2.05.008

金融危机造成的冲击是惊心动魄的,究其根源,金融危机是由于货币当局不当的货币政策以及货币发行权不受限制造成的,而所有这些问题都同一个机构联系在一起,即中央银行。中央银行作为政府部门,是宪法学当然的研究对象。公共选择学派的代表人物布坎南、货币学派的创始人弗里德曼等,都将货币当局(主要是中央银行)比作一种立体,主张把货币当局视为同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一样的国家机关,以便将其纳入宪法的规制之下。[1-2]哈贝马斯、史提芬·霍维茨、芬恩·基德兰德、马可·怀恩和彼得·波恩霍尔兹等宪法学者和经济学家,也都提出了通过限制中央银行权力以解决通货膨胀问题的设想。

在国内,经济学家对中央银行制度以及货币发行等问题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成果也比较丰富,如刘丽巍[3]对中央银行的组织体系、权限、特征等问题进行了细致分析,并认为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是中央银行理论与实践的首要任务;范方志的《中央银行独立性:理论与实践》则是这一领域较有代表性的成果[4]。此外,张维迎的《危机中的选择》、吴志攀的《中央银行法制》、陈晓的《中央银行法律制度研究》、宋鸿兵的《货币战争》等,都对中央银行制度及货币问题进行了探讨。然而这些研究多是从经济学或经济法的角度展开的,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从宪法学角度对中央银行制度的专门研究尚未见报道。虽然一些关于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和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的讨论,在一定层面上涉及到中央银行的宪法定位及其与其他政府部门的关系,但这些研究同样很少从宪法学角度展开,并且通常的观点认为应当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而忽视了对中央银行权力进行宪法规制的现实意义。从当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宪法学者也没有对中央银行给予必要的关注,这与中央银行的宪法地位及其经济功能是极不相称的。

在实践中,以美国为例,由于其中央银行——联邦储备局游离于宪法的控制之外,导致了货币发行权的滥用,并带来严重的金融危机以及波及全球的恶性通胀。具体到我国,中央银行制度的不健全,使得我国中央银行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受限。鉴于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完善中央银行制度,加强货币发行权的宪法规制,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抑制通货膨胀以保护公民的财产权,是突出而紧迫的命题和时代任务,也是中央银行立宪主义研究的实践意义所在。本文拟从宪法学视角对中央银行制度进行专门研究,希望通过这一研究来界定中央银行及其货币发行权的宪法地位,探寻通货膨胀的制度根源,梳理出中央银行立宪的基本脉络,丰富宪法学的研究内容。

一、中央银行立宪的理论脉络

如果说货币宪法是宪法学研究的一个分支,中央银行的立宪主义研究则是货币宪法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其核心。通常来讲,一个学科体系的建立,应当包含理论基础、独特的研究对象、基本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等。对于中央银行的立宪主义研究而言,其理论基础仍然是宪法学上有关权利保障、国家与人民的关系以及国家权力的配置与规范等基本理论,只不过是将这些理论应用于中央银行的组织和运行过程而已。至于中央银行立宪主义的研究对象,则是中央银行的定位及其货币发行权。

中央银行立宪主义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中央银行的宪法属性及其定位。中央银行是由中央政府组建的金融机构,负责控制国家货币供给、信贷条件,监管金融体系,特别是商业银行和其他储蓄机构。由此可见,中央银行是一国重要的政府部门,行使着重要的公权力,因此应受宪法规则的约束。(2)中央银行立宪的意义。中央银行货币发行权的滥用构成了对人民宪法财产权的侵害,而宪法的基本价值在于规范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因此,通过宪法性规则规范中央银行权力,乃是当代的历史使命。(3)中央银行立宪的基本模式。通过宪法性规则,明确中央银行的职责权限,建立具体的宪法性货币规则,规范货币发行行为,规范货币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行为,确立中央银行权力监督和制衡的基本模式。(4)中央银行立宪与中国国情。在宪法上,中国是一个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政府的政治属性、法律责任,中国的财税制度、中央银行体制,均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政体的这一属性决定了在中央银行立宪问题上,中国与西方国家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自己的特殊性。

中央银行立宪主义的研究方法,自然离不开价值分析、实证分析、比较分析、历史分析和规范分析等方法。尤其是,中央银行及其行为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对国家经济社会生活和人民的财产行为,发挥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实证性的研究和规范性的分析便具有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中央银行的立宪主义研究,不仅要注重规范分析和学理阐释,更要通过诸多的政治、经济、历史现象,深究迷雾掩盖下的事实,只有当我们知道了规则背后的真相之后,才能进一步探悉规则的真实意涵,学理阐释也才更有效、更准确。然而正是在这一取向上,中央银行的立宪主义研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首先是由于相关研究较为薄弱,理论上的匮乏成为一个突出难题。更为重要的是,实证资料真伪难辨,使得相关研究举步维艰。尤其是西方的中央银行,其历史和现实均裹着一层面纱,只有朦胧轮廓,研究者无法获取其真实的全貌。无论是伍德的《英美中央银行史》、金德尔伯格的《西欧金融史》,还是弗里德曼的《美国货币史》,都没有给出中央银行一个整体的形象。故而,对于中央银行背后的宪法命题,也难以进行有效的梳理。不仅如此,对于日常性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的解释总是令人眼花缭乱,即便是专业人士,也不明就里,难以解读。由于正史的支离破碎,官方解读的糊里糊涂,一些可以用来相互佐证的“野史”和“传闻”便是至关重要的。《看不见的手》、The Secrets of the Federal Reserve以及各种版本的《货币战争》等,这些被认为不够严肃的作品,却为我们提供了深挖中央银行背后危机的重要线索。结合信史的记载,尤其是最具有说服力的国家立法,我们发现,这些所谓“野史”、“秘史”和“传闻”,所展示出的竟是令人瞠目结舌的真相。当然,野史毕竟是野史,不免会加入作者的个人情感与大胆猜测,所以在借鉴野史时自然要加以甄别,应与信史和官方说明互相对照,以求得更加具有说服力的论证。

二、中央银行立宪的理论证成

中央银行立宪的一个基本思路便是将中央银行纳入宪法体系之中,使之接受宪法规则的外在约束。而这一设想在理论上得以成立的前提,乃是确认中央银行是作为公权力主体而存在的。从字面上看,中央银行是与地方银行相对应的金融机构,而事实上,中央银行对应的是一般银行或商业银行,二者的根本区分在于是否享有特权[5]。这里的特权首指货币发行权。基于其特权,中央银行又被称为“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这是针对早期中央银行所具有的职能进行的概括。

“发行的银行”,指的是中央银行根据国家立法集中和垄断货币发行权,并作为国家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存在(在有些国家,如美国、日本等,硬辅币的铸造与发行由财政部门负责)。[4](P33)对货币发行权的垄断,是中央银行最基本、最核心的标志。但货币发行的垄断不像其他行业,它不是自由竞争的产物,而是政府选择或国家立法的结果。货币发行权是政府权力之一,将其从财政部门手中剥离转而赋予中央银行,同样没有改变其公共属性。

“银行的银行”,指的是中央银行并不与市场主体直接发生关系,而是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服务,并在业务和政策上发挥管理与制约作用。银行的银行体现了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能,这一地位的获得,是以对货币发行权的垄断为前提的,并且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该角色由政府直接扮演,如1850—1907年间美国的财政部以及1907—1934年间的加拿大政府(在1850—1907年间,美国财政部的做法是将自己拥有的黄金存进银行体系,并且在公开市场上购买证券,及时地扩张银行储备量;加拿大政府在1907—1914年间补充银行储备,而在1914—1934年间则提供了最后贷款人贴现便利)[4](P38);作为全国票据清算中心,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清算体系,及时了解金融机构的运营情况,并控制和监督金融机构的运转。总的来看,这几项功能都显示出,中央银行是作为金融领域之监管主体而存在的,并且行使着特定的公权力。

“政府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政府,经办国库收付,为政府开立账户,政府发债,经理还本付息事宜[6],并提供其他金融服务。中央银行有时还担当一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的职责,并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对话,黄金和外汇通常也由中央银行保管。也就是说,中央银行乃是管理、调控货币金融活动的国家机关。就货币政策来说,本是政府调控经济的宏观政策,而各国法律一般均将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权交由中央银行行使,从而确立了中央银行的国家机关的地位。有一点需要指出,中央银行的一些财政职能可能与控制通胀的任务相矛盾,因此要强化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权力,就应当弱化其他职能。总的来说,上述这些职能都反映出,中央银行是重要的政府机构[7],而不是私人部门。

根据我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4条的规定,作为我国中央银行的中国人民银行,享有与货币、金融相关的执行权、立法权以及对货币、金融市场进行监管的权力。由此可以看出,中央银行同其他政府部门一样,都在行使着特定的国家权力,只不过其所行使的权力本身具有特殊性,即事关货币、金融的行政和立法等权力,特别是体现在立法权上。中国人民银行通常会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以及其他的法律、法规,制定规章和相关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如《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以及“中国人民银行令”和“中国人民银行公告”。

立法权是最重要的国家公权力。从我国的立法实践来看,中央银行一直行使着制定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权力。根据我国《宪法》(第90条):“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内,命令、指示和规章。”虽然该条文并未从字面上赋予中央银行立法权,但同国务院其他部委一样,中央银行的立法权来自宪法,是由其行政职能派生出来的,是实现其行政职能的需要。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认为,中央银行乃是国务院的一个部门,而绝不是一个私人的公司或机构,调整中央银行行为的也不是建立在意思自治基础上的私法,而应当是宪法、宪法性法律及部门公法,由此奠定了中央银行立宪的规范基础。

三、中央银行立宪的理论难题

虽然我们认为中央银行属于政府部门,然而就各国的立法来看却并不尽然。美国的中央银行——联邦储备局(简称“美联储”),成立于1913年,其依据是国会通过的《联邦储备法》(Federal Reserve Act)。美联储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全部股份私人所有,其最初成立时由私人股东共同投资组建,并且一些股东直到现在仍在分红。[8]由此可以看出,美联储实际上是私人所有的中央银行,而其看似民主的管理决策机构,实际暗藏着货币利益集团控制货币发行的玄机。[9]法国、德国、英国等先发民主国家也曾经历过中央银行私有化的过程,即便在二战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中央银行的国有化,但其真实性仍是值得怀疑的。如在英国,1946年的国有化法令规定,实现银行资本国有化,资本总额仍为120万英镑,然而早在1816年,英格兰银行的资本总额已经增至1 455.3万英镑,很显然,这次国有化实践的真实性是值得怀疑的。事实上英格兰银行是独立于政府的,政府通过国有化运动监管中央银行的目的亦无从实现。国有化之后的英格兰银行隶属财政部,1946年国有化法案规定:财政部在与银行总裁协商之后,根据公共利益的需要,可对银行指令(第4条第1款)。这一规定实际上限制了财政部的权力,而财政部也从来没有行使过这项权力。政府从不过问货币政策的制定,也不参与董事会的评议。现行《英格兰银行法》更在前一条款之后加入一个但书:但货币政策除外(第10条)。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事关国家经济安全和国民全体的财产利益,若不加干涉而任其自为,难免不被滥用甚至用以谋取私利,使得现代人对民主、法治的追求落空。反过来,历次特许令的或银行法的修改,不仅没有使中央银行的权力受到任何实质性约束,反而使其不断膨胀。在印度、南非等发展中国家,其中央银行至今仍是私人部门。这与我们所界定的中央银行乃是行使公权力的政府部门的观点明显相抵牾。当然,公共行政民营化的出现,使我们不能断然认定私有的中央银行不能有效地执行公共政策,将货币发行权之一部分交给私人部门亦有其合理性,但是货币政策制定权,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的决定权,货币本位制的选择等,这些事关全民利益且具有立法性质的权力,仍应当为立法机关所保留。

恰如卢梭所认为的,立法乃是行为,也只有立法才是行为,至于行政权、宣战媾和等,只是立法权派生的,不构成权威的组成部分。[10]既然法律是“公共意志”的体现,立法权又是一种最高的普遍性的国家权力,那么,在民主政体之下,立法权毫无疑问应当属于人民。在立法权的归属问题上,西方思想史上基本的论说有三种:(1)君主或贵族论,如西塞罗认为国家的立法权应当由贵族和前任执政官组成的元老院行使;(2)人民论,即立法权由人民行使;(3)立法权的归属与一定政体或政制相联。孟德斯鸠认为立法权的归属直接受政体的影响,在共和政体下,只有人民有权立法,在贵族政治的君主政体下,立法权掌握在君主和少数贵族手里,在专制体制下则无所谓立法权。洛克认为,政体、政府的形式以最高权力即立法权的隶属关系而定,如果立法权属于国人共有的是民主政制,把立法权交给少数精选的人和他们的嗣子或继承人的是寡头政制,把立法权交给一个人的就是君主政制。[11]虽然将行政权乃至司法权委托私人部门行使,并不必然改变的性质,但是出让立法权显然是不当的举措。当然,我们可能无法排除这样一种假设:随着法治的发展,立法民营化也未必不会在将来出现。但就目前而言,即便是在所谓先发民主国家,其民主的成熟程度也远远无法提供具有普遍性的公意意志,在金融寡头和利益集团大行其道的情况下,立法民营化自然无从谈起。显然,在短期内,我们仍应秉持立法权的公共性,因而将立法权交给私人部门是不合适的、有违国家体制的。

德国联邦之所以在“国会保留(立法否决)”一案的判决中确立了立法保留原则,一个重要的依据是民主时代政府的可信度也是有限的,即便是民主产生的政府,仍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利益部门,不可避免具有为自己谋利的倾向。并且实行科层制的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的过程缺乏民主性,权力很可能被某些利益集团加以利用。与议会立法相比,行政机关的行政立法的民主性也是有问题的。因此,某些特别重要事项的行政行为,应当服从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而不是依据经授权的行政立法。[12]连民选的政府都不可靠,将事关全体财产权利和整体经济安全的货币立法权以及执行权打包交给私有的中央银行,其危险性更是显而易见的。然而美国《联邦储备法》第13条却把制定货币政策的权力交给了美联储,也就是说美联储的设计,名义上是为了让它享有充分的独立性,以便在国会授予的既定目标下自由行动,结果却把它变成了一个不受任何监督的行使公共权力的私人部门。不仅美联储如此,诸多实行联邦储备制度的国家,诸多实行私有中央银行制度的国家,甚至如英国等在名义上实现了中央银行国有化的国家,中央银行和货币当局也往往游离于体制之外,几乎不受任何宪法性约束,这也是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在货币金融领域为所欲为、翻云覆雨的制度根源,同时也是货币宪法理论和中央银行立宪主义所要解决的首要难题。

当然,上述情形不过是国家(中央银行)权力异化的一种表现,在正常情况下,即便中央银行是私人部门,也不能改变其所行使的权力的公共属性。公共权力有其自身的特点,在现代民主体制下,接受宪法和法律的约束,是对所有国家权力提出的要求。而将相关的权力交由私人部门行使,恰恰使其可以规避法律的约束,事实上就是私人窃取了国家权力,进而依凭国家权力“名正言顺”地谋取私利。这不仅同公共权力的性质不符,也违反了最基本的法律精神和政治伦理。

四、结语

货币权力已被论证为最具统治力的社会权力,中央银行则是货币权力的首要载体。中央银行通过货币发行、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通过金融调控、外汇管理等途径,使货币权力的统治力得以实现。在西方的所谓民主国家,私有的中央银行俨然成了社会的真正主宰。当今我们所能看到的西方国家的各种政治、经济现象,无不同货币、公共财政发生联系,如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就业、选举等,即是说,中央银行的影响力已经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就中央银行本身来说,至少在理论上是作为一个重要的国家机构存在的,弗里德曼甚至试图将它界定为在立法、司法和行政之外的第四种权力,中央银行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当然,关于中央银行的讨论并不能停留于财政、金融层面,更应该从法律的角度对其加以审视,尤其是对作为重要国家机构的中央银行及其所行使的货币权力进行宪法层面的检讨与论证,并确保中央银行的存在有充分的宪法依据,确保中央银行各项权力的行使符合法治理念的根本要求。

[参 考 文 献]

[1]

Buchanan J M.Predictability:The Criterion of Monetary Constitution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155.

[2] [美]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M].张瑞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57-61.

[3] 刘丽巍.当代中央银行体制——世界趋势与中国的选择[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6.

[4] 范方志.中央银行独立性: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5] 梁钜文.中央银行制度概论[M].上海:上海大东书局,1931:1.

[6] 孙树茜,张贵乐.比较银行制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8:118-119.

[7] [美]阿伦·利普哈特.民主的模式——36个国家的政府形式和政府绩效[M].陈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72.

[8] 张功平.美国联邦储备银行货币政策的制订及调控手段的运用——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业务考察报告之一[J].内蒙古金融研究,1994(7):3.

[9] 王卓.关于改革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09(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