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石油经济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6 17:31:28

石油经济论文

石油经济论文例1

1.1物流资源较为分散的问题

1.1.1在运输成本上花费过大

石油企业的生产地点大多数处于高山峡谷地区,或者是戈壁荒原、沼泽地域,这些地域的路途都较为长远,并且路障较多,运输环境较差。每个石油企业在每个开采地点附近都有二级单位,但是所处的地区都较为分散,在勘探石油原料的时候,也需要耗费大量的物资来建设施工场地,品种繁多,并且每个单位在运输时都有属于自己的车辆,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运输车辆的装货总量足够,但是在调度和指挥上无法做到统一,反而导致了单个车辆的装载量不高,使用的频率也较低,也存在很多的车辆没有载重的情况,导致石油企业的运输成本居高不下。

1.1.2在仓储和保存上存在问题

企业为了保证生产效率,一般都会实行不间断生产政策,但是在仓储上存在占地多、设备较为老旧、使用率较低等问题,在仓库的布局上也极为不合理。根据对物流的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在整体的物流成本中,仓储的成本就占了三分之一,并且仓储的成本也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上升,这就导致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在不断地增加。但是,就目前的仓储情况来看,大多数的仓库都只是对生产出来的物品进行简单的保管,但是每年花费在维护仓储和物品上的成本较大,而服务的层次又比较低,信息化程度不高导致无法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1.1.3在信息化程度上存在问题

虽然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让计算机走入了家家户户,但是在企业的物流平台中,计算机的应用还不够完善,远没有做到将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进行统一,并且各自建立专门的管理信息系统,没有将管理信息统一化,就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导致了资源的浪费。

1.2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2.1石油企业对物流管理的理论认识上存在不足

在经济时代,物流的应用越来越频繁,这也导致我国对物流理论的研究更加重视。但是在石油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对于物流的管理在认识上存在不足,也就无法有效地意识到物流管理的重要性,在这方面的观念较为薄弱,无法站在战略的高度上发挥出物流应有的作用。这就导致了对物流管理的忽视,无法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

1.2.2在物流管理的体制方面存在缺陷

石油企业虽然在整个结构上较为完善,但是其内部的结构却异常复杂,由于其内部的分支多、二级单位多,就导致了管理模式的冗繁,对企业的总体管理也比较分散。就现阶段的石油企业物流管理情况分析,整个物流的管理呈现出间断式管理,物流的服务功能和组织机构的设置是独立的,无法进行有效地控制统一。例如,石油企业在采购、仓储和运输部门上都是独立的,在收到上级的命令之前,都是被动地等待,这就导致了物流管理在改革和管理上都有滞后的特点,不够重视改革的后果就是没有健全市场的竞争和物流管理法规,从而导致了企业在运行的机制和组织化程度等方面都存在不足。

2如何加强石油企业物流管理的对策

2.1合理地改善运输和配置

由于石油企业在地区上较为分散,可以利用共同运输这个方式来进行联合的配送,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到车辆,避免出现交叉运输和空车返程的现象,从而节约了运输成本;与此同时,在对不同的规模进行运作的过程中,也可以将物流的成本降低,只有充分地利用规模的优势,才能够最大化地将物流集约化和系统化。在运输的过程中实行监控和调度,这样才能让物流运输走在最优线路上,也方便进行统计、查询等工作,这就要求在运输的车辆上,将地球定位系统和电子信息系统以及可视化的监控系统统一安装在运输车辆上。

2.2合理地对仓储进行规划

仓储作为一个现实运行系统,由补充、存储和需求这几个环节组成,因此,要将仓储用地进行合理地规划,这样才能有效地整合仓储资源。在石油企业中,要尽量减少库存的据点及库存,这样就能避免出现库存补充频繁和运输次数增加的情况。只有将货位的利用最大化,才能加快对货位的周转,从而实现二级单位零库存。

2.3采用外资企业的物流管理模式

在我国的石油企业中,物流管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企业涉及的范围太广,也就无法在物流管理方面做到精湛。但是我国目前几乎没有专门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石油企业在进行运输工作的时候,可以效仿外资企业的物流管理模式,采用第三与第四方物流来提供物流服务的模式,帮助企业降低持续运作的成本。

2.4实现标准化的物流

要实现标准化的物流,就要建立起石油企业的标准体系。在此之前,要结合其油田企业的实际情况。石油物流企业所运输的物品较为繁杂,不管是运输小的钻头还是大量的成品油,都需要企业有统一的标准。只有在标准化的模式下,才能够规范地进行企业物流管理。

2.5不断地降低物流的成本

石油企业的管理者在思考物流成本的问题时都比较片面,没有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思考。管理者只看到了物流成本中的运输成本,却忽视了物流的总成本问题,在物流总成本中,还包括了存货持有成本和物流行政管理成本。要想有效降低物流的成本,就要将物流中各个要素间的关系理清,这样才能实现更加科学化的物流活动,从而控制物流活动中的支出费用,降低损耗,进而降低物流的总成本,达到提高石油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目的。

石油经济论文例2

当前,诸多石油企业的构成人员在创新的意识上明显存在着滞后,往往在新鲜事物出现后才慢慢的去了解,这样,在管理中会存在与时代脱轨的风险,使得与现实契合的技术知识及管理经验需要在付出巨大的成本下才能获取,为石油企业的长久发展埋下隐患,特别是当前的时代瞬息万变,科技的变化决定了管理中设备的更新升级,只有掌握专利权,在企业成本中才能省去部分开支,故需加强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的号召,实现企业在科技方面掌握主动权。

2、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参与主体相对狭窄

我国的石油企业在经营中往往依赖管理层的决策,但是专职人员存在不足,真正能够了解科技前沿的人才却不参与管理,这样的结果是人才反馈的信息与管理者制定的决策存在隔阂,容易降低科技的及时使用及更新,更不利于整体创新意识的形成。

3、经营创新手段存在简单化、单一化倾向,不能针对具体时势进行实时调整

我国的石油企业在管理中注重管理制度及方式上,或者在创新中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这样的后果是我国石油企业的发展普遍较国外慢,并且不利于我国石油企业的长久和国际化发展。同时,企业在革新中往往是模仿相关企业的技术,不能针对自己的切实需要进行调整,使得磨合成本大大增加,造成不必要的费用,进而在市场中影响我国石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石油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石油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陈旧

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的经营管理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石油企业的需要。但是我国大多数石油企业都存在经营管理意识薄弱的缺陷,企业的管理者与相关人员对经营管理也缺乏一定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经营管理的意识基本被石油企业的管理者所忽视,更不可能去创新、改革经营管理方式,造成企业经营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方式单一,从而导致石油企业经营管理只停留在表面的建设上,而实质上则流于形式,缺乏一定的有效性。另外,石油企业的内部职工对经营管理没有足够的认识和理解,许多企业职工大部分都认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只是石油企业的管理层领导的工作,他们只要将自己的工作做好就可以了,所以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都不高,没有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有问题

大部分石油企业实行的经营管理体系,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石油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由于石油企业的内部管理机构多,在经营管理中的制度规章很繁多,所以具体工作的责、权、利很难达到高度的统一,导致石油企业的内部管理不能很好实行,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和生存。另外,石油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也不够灵活,只重视对人的约束管理,缺乏一定的激励因素,在石油企业管理中具体表现为:正面激励少,负面激励多;职工主动管理少,被动管理多;管理落实的少,要求的多;直接影响到石油企业经营管理的工作质量。

3、企业管理制度机构不健全,制约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任何工作的开展都必须以有效的监督机制作为基础,石油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也是一样。要想保证经营管理水平的完善提高,必须与石油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建立一套适用于石油企业的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体系。但是现阶段,石油企业经营管理法规还不够完善,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以及监督执行机构,使经营管理体系不能有效地与石油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导致经营管理工作无法有效建立和有力执行,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一定的风险。

三、石油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水平的措施与途径

1、改善石油企业的经营管理环境,加强经营管理的意识

所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都存在于一定的管理环境之下,企业的管理环境主要从企业管理者和企业职员对经营管理的态度、认识以及行动三方面来反映。石油企业内部环境的好坏关系到企业经营管理执行水平的高低。所以,石油企业要想加强经营管理,首先要改善企业的内部环境。石油企业管理者与相关人员对经营管理都缺乏一定的认识理解,经营管理的思想比较薄弱,这种思想严重阻碍了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健全和发展。所以,石油企业要加强企业管理者和内部职员对经营管理的理解与认识,认识到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性,调动起职员工作的积极性,使企业职员都能遵守经营管理的原则,从企业成员态度的转变带动整个企业环境的变化,更好的促进经营管理工作的进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快速提高。

2、完善石油企业风险评估与管理机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公司面临的经营风险也在不断增加,致使公司破产现象也不断屡见不鲜。在完善建立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同时,石油企业对于经营和财务风险的防范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必须解决的问题。所以企业必须要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机制,建立专门的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部门,完善石油企业的风险预警、风险分析、风险管理和风险责任机制,利用各种风险分析技术,找出业务的风险点,并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风险,从而保证石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保证石油企业资金的安全。

3、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的创新,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随着石油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逐渐普及,企业的管理方式也在逐渐改革、创新,管理技术创新则管理方式创新的主要表现,成为决策石油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主要因素。石油企业也要与时俱进,结合自身的特点,引进先进的信息化管理软件,并将企业的各种生产管理、经营管理与财务、物资管理软件有机的融合起来,建立与企业相适应的统一、高效和开放的石油企业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提升经营管理工作效率,为石油企业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保证企业的最大效益。

4、提升石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

石油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经营管理的执行人员,如果执行人员缺乏一些基本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质,如何提高石油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所以完善石油企业的经营管理,必须要改进人力资源政策。首先,要切除石油企业在人力招聘中的弊端,在招聘时要坚持以应聘人员的学历、经验、道德为选拔标准,拒绝任何形式的走后门、靠关系行为。然后,要对员工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进行审查监督,杜绝员工的违规行为,一旦发现必须要严厉处置,彻底整改石油企业内部员工低素质行为产生的不良风气。另外,对于企业的内部员工要定期对其进行经营管理的培训和教育,帮助他们熟练的掌握经营管理的内容和工作方法,保证石油企业经营管理的顺利推行。

石油经济论文例3

当前我国石油储备体系、石油定价机制的不完善,加之具有不确定性的国际石油价格,使我国的石油进口出现了买涨不买跌的怪象。石油进口量因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而增加,就大量减少了用于石油进口的外汇储备量;持续上涨的国际石油价格会使世界经济整体衰退,对我国出口商品的消费需求减少,降低了我国出口总额;严重影响我国低附加值商品的出口。

1.2配置传导机制

1.2.1在消费需求方向的传导。市场总体价格因国际石油价格上涨而被推高,消费者对生活必需消费品以外的商品消费需求减少;油价走势的不确定性,使消费者的消费决策更加谨慎;间接影响消费支出结构,对消费者的心理造成巨大影响。

1.2.2在投资需求方向的传导。石油价格上涨会导致对于石油产业链下游及相关行业的生产性投资更加谨慎;使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国民经济增长趋缓,使公共产品投资减少。

1.3利率传导机制。

1.3.1投资需求受基准利率调整的影响面比较广泛。利率上调会提高实体经济的资金成本,影响资金高投入产业,增加了商业银行贷款积极性,增强部分企业对外投资的冲动,影响我国商品出口竞争力。在金融市场方面可对流动性过剩予以抑制、上市公司成本得到提高、降低了股票、基金市场的投资需求等等。

1.3.2消费需求受利率调整的影响。基准利率上调使居民储蓄增加,市场消费受到抑制,但居民会因人民币升值而使商品消费和出国消费增加。利率下调会使生活消费支出相对增加。国际石油价格和我国的存款、贷款基准利率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其波动趋势比较一致,利率的调整及波动幅度要滞后并小于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它们之间的指数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1.4汇率传导机制

利率政策通过经常项目影响汇率,通过国际资本流动间接影响汇率。国际油价会通过国际收支的渠道传导到人民币汇率,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所以对汇率传导的效应较小。人民币汇率升值影响宏观经济,对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会产生较大压力,较大的冲击着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降低,会冲击国内市场,抑制经济增长。人民币汇率和国际石油价格存在负相关性,汇率的变化和石油价格波动相反,二者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2、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对策

2.1开源节流,保障国内能源供应的基础

首先,加强建设国内石油生产供应能力。加大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推进原油增储稳产,加强老油田稳产改造,提高采收率。加快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增强我国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其次,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合理规划风电发展,加强经济性研究,做好和电力规划相协调的发展。大力支持光伏产业发展,其发展极具潜力,是要高度重视的产业,其发展需要政策、技术、金融三大要素的支持。适度推进生物质能发展,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在整个能源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再次,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对保障能源供应与安全,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电力工业结构优化的实现,我国综合经济实力、国际地位、工业技术水平的提升,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最后,积极推进节能型国家建设。战略提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创新技术,强化重点消费领域的用能管理;树立理念,倡导绿色消费、全民节能;关注三农,重视农业、农村节能减排。

2.2能源战略储备体系建设要全面加强

为保障石油储备建设要完善法律法规,进行统筹布局科学地制定石油储备发展规划,为实现多主体参与石油储备的发展格局要放松管制,为石油储备建设要拓宽渠道多方面筹措资金,根据实际情况实现石油储备品种和方式的多元化。

2.3对能源金融体系要不断健全并完善

首先要改革国内石油价格定价机制,使其更趋于合理化。发展国内石油期货市场,其关键是要放开市场。加强石油金融工具创新,建立石油银行、石油外汇储备、设立石油基金。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开放资本市场和人民币汇率制度。

石油经济论文例4

1.1.1对国内价格总水平的传导。石油作为基础能源,是非常重要的国民经济的生产要素,所有以石油或石油产品为生产资料的产业都会因其价格波动通过价格传导机制而受到影响。国内价格总水平受到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传导,影响国内石油的价格,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到达百分之五十以上,原油和成品油价格已经和国际市场的价格实行联动,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直接推升了国内石油价格。石油产业链行业成本受影响,上涨的石油价格使炼油企业的原材料成本增加。非石油产业链行业成本受影响,交通运输、物流、纺织服装等的生产成本会全面提升。

1.1.2对国内总产出水平的传导。石油价格上涨引发的供给冲击降低了真实工资,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结构被改变了,市场需求低迷,经济增长受到影响;石油价格上涨使市场需求低迷,并增加了企业原材料、劳动投入等生产成本,导致产业效益下降;石油价格上涨使新的消费需求热点受到阻碍,使产业结构和市场消费需求结构都发生变化,在短期内很难实现经济增长。

1.1.3对国际收支水平的传导。当前我国石油储备体系、石油定价机制的不完善,加之具有不确定性的国际石油价格,使我国的石油进口出现了买涨不买跌的怪象。石油进口量因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而增加,就大量减少了用于石油进口的外汇储备量;持续上涨的国际石油价格会使世界经济整体衰退,对我国出口商品的消费需求减少,降低了我国出口总额;严重影响我国低附加值商品的出口。

1.2配置传导机制

1.2.1在消费需求方向的传导。市场总体价格因国际石油价格上涨而被推高,消费者对生活必需消费品以外的商品消费需求减少;油价走势的不确定性,使消费者的消费决策更加谨慎;间接影响消费支出结构,对消费者的心理造成巨大影响。

1.2.2在投资需求方向的传导。石油价格上涨会导致对于石油产业链下游及相关行业的生产性投资更加谨慎;使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国民经济增长趋缓,使公共产品投资减少。

1.3利率传导机制

1.3.1投资需求受基准利率调整的影响面比较广泛。利率上调会提高实体经济的资金成本,影响资金高投入产业,增加了商业银行贷款积极性,增强部分企业对外投资的冲动,影响我国商品出口竞争力。在金融市场方面可对流动性过剩予以抑制、上市公司成本得到提高、降低了股票、基金市场的投资需求等等。

1.3.2消费需求受利率调整的影响。基准利率上调使居民储蓄增加,市场消费受到抑制,但居民会因人民币升值而使商品消费和出国消费增加。利率下调会使生活消费支出相对增加。国际石油价格和我国的存款、贷款基准利率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其波动趋势比较一致,利率的调整及波动幅度要滞后并小于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它们之间的指数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1.4汇率传导机制

利率政策通过经常项目影响汇率,通过国际资本流动间接影响汇率。国际油价会通过国际收支的渠道传导到人民币汇率,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所以对汇率传导的效应较小。人民币汇率升值影响宏观经济,对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会产生较大压力,较大的冲击着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降低,会冲击国内市场,抑制经济增长。人民币汇率和国际石油价格存在负相关性,汇率的变化和石油价格波动相反,二者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2、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对策

2.1开源节流,保障国内能源供应的基础。首先,加强建设国内石油生产供应能力。加大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推进原油增储稳产,加强老油田稳产改造,提高采收率。加快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增强我国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其次,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合理规划风电发展,加强经济性研究,做好和电力规划相协调的发展。大力支持光伏产业发展,其发展极具潜力,是要高度重视的产业,其发展需要政策、技术、金融三大要素的支持。适度推进生物质能发展,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在整个能源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再次,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对保障能源供应与安全,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电力工业结构优化的实现,我国综合经济实力、国际地位、工业技术水平的提升,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最后,积极推进节能型国家建设。战略提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创新技术,强化重点消费领域的用能管理;树立理念,倡导绿色消费、全民节能;关注三农,重视农业、农村节能减排。

2.2能源战略储备体系建设要全面加强。为保障石油储备建设要完善法律法规,进行统筹布局科学地制定石油储备发展规划,为实现多主体参与石油储备的发展格局要放松管制,为石油储备建设要拓宽渠道多方面筹措资金,根据实际情况实现石油储备品种和方式的多元化。

石油经济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 F40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10-0081-03

[作者简介] 张立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研究生,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

李 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江苏 南京 210016)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石油作为当今主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既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但又是现实的重要污染源。解决好我国的石油安全问题,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中国是一个石油消费大国,也是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能源环境问题已严重影响着中国居民的生活质量,并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应当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实现发展方式从简单满足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为目标,转向在满足需求的基础上重视环境效益的目标,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能源安全观。可持续发展的石油安全观应包括两方面内容:确保石油经济合理的持续供应和高效使用;减少与石油生产、使用相关的环境污染。

石油企业承担着国内石油的供给、生产、销售及引导消费的职能,因此,必然肩负着保证国家石油安全的历史使命。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强弱势必影响石油的供给与使用效率,也必然影响石油安全的保证能力和环境保护能力。本文在分析了当前我国石油安全形势的前提下,给出了新的石油安全概念;借助价值链理论提出了石油安全链分析方法;结合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分析了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石油安全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能力安全观”。

二、石油安全概念的拓展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出现,石油安全概念的内涵也不断拓展。从以能够在数量和价格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石油供应为主要内容的石油安全概念,逐渐演化为考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石油安全概念。例如,崔新健把石油安全的概念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定义为:石油安全主要是指一国拥有、或实际可控制、或实际可获得的石油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能够保障该国经济当前的需要、参与国际竞争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李树芳、潘懋探讨了石油安全保障概念的三个发展阶段,认为现阶段的石油安全概念已经发展到了关注石油的不可再生性和资源有限性,考虑可持续发展的石油安全保障阶段。

石油作为支持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物资,石油安全供给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前提;同时,石油作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能源约束,它的使用效率和消费安全与环境问题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实现石油安全供给、环境保护及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和谐是石油安全概念的主要内容。笔者认为:石油安全是指能够保证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石油供给和使用能力。该概念强调在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石油供给和使用能力,其终极目标是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三、石油安全的相关理论

1.传统的石油安全观。传统的石油安全理论是建立在仅关注石油供给安全概念下的安全观,主要有2种:一是“储量安全观”,认为有了储备和储量就能保证石油安全;另一种是“资本安全观”,认为依靠资本运营,通过在石油市场上购买石油,可以获得石油安全保证。但是,通常本国内的石油储量是自然天赋,在现有的科技条件下,在短期内单纯依靠增加储量获得石油安全是不现实的。而储备是应急措施,不能保证长期的石油安全。对于“资本安全观”,石油市场一向风云变换,晴雨无常,所以,单纯依靠石油市场,也不能保证长期的石油安全。因此,从供给角度来看,二者对保证石油安全具有一定作用。但是,从保证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石油安全角度来看,显然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2.石油企业与石油安全。国内的石油生产,由国家控股的几大石油企业集团主导。由于勘探权的登记制度,我国只有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延长石油被授予原油勘探开发权。这种开采业的垄断经营,决定了石油企业肩负着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使命。同时,我国的石油企业集团多为上下游、内外贸、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企业。中石油、中石化两大石油公司掌握着国内绝大多数的炼油厂,它们控制着国内成品油供应的主渠道,拥有近80%的市场零售份额。所以,几大石油企业集团经营业绩的好坏,其整合资源、开拓市场能力的大小,核心竞争能力的强弱,与国家的石油安全息息相关。

3.相关的竞争力理论。主要就价值链理论和核心竞争力理论进行介绍。

价值链理论:价值链理论是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他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定义为一条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价值增值活动组成的链条。价值链由价值活动构成,而价值活动又可以分为主要增值活动和辅助增值活动。价值链管理就是找出企业价值链上的关键环节,分析其主要驱动因素,通过合理的控制这些驱动因素,从而影响该环节的成本和收益,最终使整条价值链得到最大增值,同时总成本得到大幅度降低。

核心竞争力理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1990年由美国企业战略管理专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aryHamel)提出的,是指企业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该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实质上是核心竞争力的较量,核心竞争力已日益成为企业追求的战略目标,成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四、从“价值链”到“安全链”:新的“能力安全观”

1.基于价值链的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石油企业是集油气开采、炼化、销售以及辅助等为一体、具有完整的纵向一体化产业链条的企业。结合石油企业的特点,我们给出石油企业的价值链,见图1:

价值链中价值活动的核心是创造企业利润,这也正是业务资源和知识资源整合的目的所在。整合业务资源和知识资源的能力即为核心竞争力,由上图我们发现,石油企业的价值增值活动贯穿整个产业链条,在每个价值活动中都可进行业务资源和知识资源的整合,创造出企业核心竞争力。借助石油企业价值链,我们可以发现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为资源因素、能力因素和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反过来,石油企业具备了较强的核心竞争能力后,再以这些影响因素为媒介,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工作效率,最终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石油安全保障。

2.基于安全链的石油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石油安全问题是个系统问题,要综合考虑,不能片面,其解决途径贯穿石油生产的各个环节。借助石油企业价值链,我们给出石油安全链(见图2)。石油安全链是将石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定义为一条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价值增值活动组成的链条,而石油安全保障活动贯穿于整个链条的各个环节。安全链由安全保障活动构成,安全保障活动又可以分为主要安全保障活动和辅助安全保障活动。

从石油安全链中我们可以看出,石油安全贯穿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安全链管理就是在企业安全链上的关键环节,分析其影响石油安全的因素,通过合理控制这些影响因素,从而影响该环节的生产和消费,最终在整条安全链上保证石油最大限度的供给和最有效率的使用。我们按照石油安全链的各个环节,逐一分析如下:

(1)上游开采部分。上游油气开采是石油企业生产的基础。由于油气资源是在千万年乃至上亿年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和富集起来的,它深埋于地下,而且区域分布不均衡。我国目前石油资源有限,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量的依赖进口。因而,石油企业在上游开采部分的安全保障能力就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获得资源的能力,包括国内现有储藏的勘探开发能力及开拓国外石油市场、整合国际石油资源的能力。其次是创造效益能力。在现有科技水平下,油气勘探、开采的不确定性很高,进而造成油气生产成本也很高。如果石油企业在油气开采方面拥有资源和技术优势,在有利的外部环境下,其油气生产成本会大大降低,从而为企业创造超额利润。这样不但能为中下游企业提供生产原料的保证,更给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利润空间。最后是海外经营能力,包括适应当地文化,获取国际人才,熟悉海外市场。上述三种能力的提高有赖于企业整合资源能力的提高和技术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即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2)中游炼化部分。石油企业是典型的规模效益型企业,影响炼化企业的安全保障能力的因素为:首先是企业规模。炼厂规模大、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规模优势,易于与上游的原油供应和化工企业一体化。其装置结构易匹配合理,生产方案易于优化。这样一方面,企业可以选择各种不同品质的原油,无形中扩大了原料的来源,既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又相当于增加了原油的供给,有利于保证石油安全。另一方面,由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可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相当于在产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原油的供给,同时,也降低了废气、废料和废水的生产环节的排放量,有利于保护环境。总之,石油企业中游炼化部分安全保障能力的提高,最终表现为原油使用效率的提高和生产过程更加环保,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增强,这些都有赖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3)下游销售部分。下游(销售)部分是企业与外部经济系统联系的重要环节。石油产品的销售一方面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石油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它也是保证石油企业正常生产的有效需求的关键。下游(销售)部分的安全保障能力:首先是保证石油有效供给的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的企业,能够有效降低库存,加快产品周转,相当于增加了石油供给。其次是市场占有能力。如果企业销售网络完善,产品品种齐全,无疑会保证供给效率。企业的效益直接与市场占有率相关,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通常意味着能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也是企业拥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外部表现。企业只有满足了客户的需求,才能完成产品的销售,进入下一个生产循环,才能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服务。

(4)辅助服务部分。石油企业的辅助部门是指研究与开发以及与油气开发和炼化、销售相关的服务性部门。影响石油企业的辅助部门安全保障能力的因素主要是研究与开发的能力,因为,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能力直接决定企业的创新能力。无论是开发资源还是节约资源,都必须重视科技创新,广泛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我国油气资源勘探程度不高,探明储量中只有20%-30%可转化为有经济价值的商业储量,并且其中70%都是复杂性的非常规油田。因此,提高勘探储量要依靠地质理论、勘探技术创新;提高采收率要运用先进的开采手段。此外,科技创新还有利于调整产品结构,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等。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的主要表现,是增强企业效益和保障石油安全的主要手段。

总之,石油安全链上各个环节安全保障能力的提高,都有赖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反映了企业生产能力与效率,决定了石油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石油安全供给和安全使用的保障。

五、结论

由上述分析发现,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石油安全密切相关。石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反映了企业生产能力与效率,因此不仅对于提高国内石油产量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决定了其跨国投资控制境外石油资源的能力。石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中国石油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是中国石油企业与跨国石油公司竞争的前提,是石油安全供给和安全使用的保障。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贯穿于企业生产和价值创造的各个环节。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表现为企业的各种能力,正是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能力,决定了安全链各环节的安全保障能力,进而决定了整条石油安全链的石油安全保障能力。由此我们得出新的“能力安全观”:通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石油安全保证程度是长久的、全面的和现实可控的途径,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真正的石油安全在于不断增强石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崔新健.中国石油安全的战略抉择分析[J].财经研究,2004,(5).

[2]李树芳,潘懋.石油安全保障概念的经济学诠释[J].经济师,2004,(5).

[3]葛家理,胡机豪,张宏民.我国石油经济安全与监测预警复杂战略系统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2,(1).

[4]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4).

石油经济论文例6

石油资源是人类能源领域的一大发现,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石油已经成为了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当石油资源成为一种战略资源,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成为世界政治局势变换最具敏感的因素之一,石油工业的发展带动了一系列工业企业的发展与创建,例如:钢铁产业、机械制造业、化工产业、汽车产业等,其中在石油工业的支持下,汽车产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石油作为一种能源产业,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与其想关联的产业的生存与发展。

1. 石油产业的特点

石油工业自从出现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开发与应用正在塑造着整个世界。

第一、资源限制性。与普通的制造业不同,石油作为一种资源需要开采,这就使得石油工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约束性,石油资源产量随着开采时间的增加会逐渐减少,而且石油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在油田油量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必然影响某一地区的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石油产业是一项高风险产业,这是由于石油资源特殊的地位空间位置,一般深埋于低下几千米,这样的自然条件就导致了石油勘探的风险性,石油产业经营承受着巨大的风险危机。

第二、产业关联性。从众多的产业发展特征分析,石油产业对第一产业,也就是农业的依赖与影响程度最低,然而,对第二产业也就是工业与制造业、采掘业等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产业组织的方面来讲,石油产业集勘探、开发、储藏、运输、加工与销售为一体,石油的这一生产过程体现了石油产业是一个关联性产业,详细的石油产业划分体现为:石油开发与采集,石油的加工与运输,石油化工等企业类型。其中的石油的开发与采集就是对油田的勘探与发展,这一类型的企业具有上游地位;石油的加工与运输也就是对石油原料的深加工,通过深加工来获取石油产品,然后再将生产出的石油产品或者天然气进行储存与运输,这一环节与石油的销售环节处于下游地位。随着化工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化工产业与石油产业实现了融合,形成了石化产业,这就使得石油产业链进一步获得了延伸。石油产业的发展会产生行业波及效应,影响着其他行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石油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形式,工业结构,运输状况,以及对外贸易方式等,甚至涉及到实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石油是一个基础产业,具有燃料与原料的双向功能,无论是在生产领域还是在生活方面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资源,在第一产业,农、林、牧、副、鱼业,第二产业工业,采掘业与机械加工制造业都具有一定的依赖性与影响力,石油可以作为一种原料直接应用于各大行业生产中,对其进行深加工可以成为化工产业的原材料,加工制造出大量的化工产品,例如:成品油、纤维制品、塑料制品-------石油产业满足了不同的产业生产的需要,在当前的石油工业发展的程度来看,石油工业的发展已经影响到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2. 石油经济的产业关联性研究

石油产业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对每一个产业类型都具有巨大的依赖性与影响作用,以下通过石油产业与其他产业经济之间的联系来推测不同的产业经济之间的关系。

为了更加清晰地分析,可以把石油产业单独列举出来,制造一个不同部门的经济分类,下面的表格分析了石油产业对不同产业的直接消耗量,对不同的产业部门的依赖程度。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石油产业与第二产业密切相关,关系最为密切,石油产业的发展直接需要第二产业也就是工业的支持,对于第二产业的消耗系数为:0.194646,处于第二位的就是第三产业,对其依赖程度达到.0.084251,依赖性与影响力最小的是第一产业,对于第一产业的需求量仅为:0.0000002,说明对于第一产业的依赖度最小。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我国石油行业每生产10000元的产品,就要耗费农业产值0.02元、第二产业产值1946.46元,第三产业的产值842.51元,对于石油产业本身的产值消耗量为98.72元。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石油产业虽然需要过高的经济投入,大量的能源消耗,但是整个的生产过程比较简单,主要的生产程序为:采掘—炼制加工,在这两个生产领域的主要投入为:机械装备、采掘器具、炼油设备,这些机械设备全部来自于第二产业,而且由于石油行业的特殊性,开采后不可再生的特点,导致了对勘探与加工的技术设备呈现出更加精化的要求,石油产业对第二产业机械制造业的依赖会保持持续的势头。

从横向对比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其他产业对石油产业的依赖程度当属第二产业,依赖数值达到0、021152,其次是石油自身数值量达到0.009872,影响最弱的当属第一产业也就是农业,这样的调查结果是与人们的评估相一致的,石油作为一种能源资源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原动力,在第二产业中,诸多的生产领域例如:石油深加工,石油装备,以及化学材料、肥料已经燃料等都是以石油工业产品为生产原料,其他的一些机械制造产业,例如:汽车行业、金属冶炼行业------则都是以石油作为燃料,燃料动力资源,从这种意义上来讲,石油是与各个行业密切相关的产业,其他各个行业对石油工业的依赖程度会逐渐提高。

总结:

石油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石油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整个经济结构的更新与优化,要不断加强对石油经济的产业关联性研究,利用石油产业的特征,来大力开发其他产业的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 许荣胜.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我国石油消费需求预测研究[J].国际石油经济,2005.4.

[2] 秦坤.我国的石油安全和石油储备基地布局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3] 陈锡康.投入占有产出的理论及其应用[J].见:李强,刘起运主编.当代中国投入产出实践与研究.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石油经济论文例7

 

1 引 言

近年来,石油价格如过山车一样剧烈起伏,先是从2002年的26.18美元/桶开始发力攀升至2006年的66.05美元/桶;随后至2007年金融危机前夕上涨势头更为猛烈,一直飙升到2008年年中133.88美元/桶的高位;随后,伴随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油价同世界个各国股市一样急转直下,一直到2009年年初才有所起色,进入了上涨通道,至2011年1月已经翻了一番,达到89.17美元/桶。

石油有“工业的血液”之美誉,多数国家把石油储备作为战略能源。石油作为国际贸易的大宗商品派生许多的金融衍生品,在世界金融市场占一席之地,油价的剧烈波动为金融危机的爆发推波助澜。震荡的油价不仅对各国的经济产生冲击,对世界金融市场的平稳发展也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油价的长期高升和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都进入了萧条阶段,即使中国保持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也难以摆脱二者的负面影响。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石油的需求不断攀升,至今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1994年起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且石油的进口依存度越来越大,2010年达51.29%,国际能源机构(IEA)曾预测,中国2020年的石油的进口依存度将达到77%。石油供给的短缺无疑已成为中国长期可持续发展战略关注的焦点。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一个安定的国际环境。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危机的余震及相互影响的石油价格与国际政治,对中国经济稳定发展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因此,分析石油价格冲击对国民经济均衡的影响和金融危机前后不同的特点,对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显得相当必要。

2 石油价格冲击影响经济的理论分析

关于石油价格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国外的相关研究开始地比较早,有一个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19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导致了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滞胀”,而当时盛行的凯恩斯主义无法解释这种现象,于是经济学家开始关注和研究石油价格波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石油价格对经济的影响是非对称影响,石油价格上涨引起的经济衰退幅度与石油价格下降引起的经济增长幅度不同(Finn,2000)。石油作为一种原料投入,油价的外部冲击(主要指油价上涨的情况)会导致能源投入减少,从而使得产出下降,劳动的边际产品下降并可能带来投资减少、利率上升和通货膨胀(Finn,2000;Keith Sill,2007)。油价冲击还增加了高能耗行业(如化工业)的投入成本而使得这类行业减少了投入,并在配置渠道方面降低了对低能耗行业产品的需求,这两方面的共同影响导致经济衰退(Lee and Ni,2002)。石油价格的变化会影响均衡失业率,从而导致经济衰退(Carruth等,1998;Davis等,2001)。

以上理论多以美国经济为研究基础,部分理论也得到了中国经验数据的佐证。首先,油价冲击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是非对称的,油价上升会滞后地阻碍经济增长,而油价下降仅在短期内对经济有正面的刺激作用(于伟、尹敬东,2005)。其次,油价冲击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冲击主要表现为国际收支恶化和产业结构变动(史丹,2000;何念如、朱闰龙,2006)。最后,石油价格上涨对CPI的冲击是正向递增的(郭凯,2008)。

然而,现存文献缺乏对石油价格冲击对国民经济均衡的综合分析,并且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油价和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本文正是从这两方面寻找理论突破口。

3 实证分析

3.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除国际石油价格(Oil Price)外,其余变量是反映我国国民经济均衡的情况的指标,本文选取了GDP增长指数、消费价格指数(CPI)、出口总额(EX)、进口总额(IM)4个宏观经济指标。本文并未考虑消费这一指标,原因是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以美国为主,美国的消费支出占GDP的约2/3,而中国的情况与之大相径庭。在数据处理上,为了消除数据中的异方差等影响并且不改变原始数据的性质,对OIL、GDP、CPI、EX、IM分别取自然对数得时间序列lnOIL、lnGDP、lnCPI、lnEX和lnIM。

数据考察范围为1990—2010年,主要是考虑到1994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且1991年可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分界点(数据回归时滞后一期)。利用的宏观数据的均来自

[1] [2] 

《中国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网站,其中GDP增长指数是用实际GDP求得,与消费价格指数都以年为基准年。国际石油价格采用的是WTI原油现货价格的年平均值,来自美国能源部(EIA)网站。

. 模型设定与回归结果

考虑到经济增长和通胀的惯性,以及石油合同的分批性和石油价格冲击对经济影响的滞后性,借鉴Keith Sill()的做法,把变量都滞后一期,回归方程如下:

lnYi,t=αiβ,ilnYi,t-β,ilnOILtβ,ilnOILt-μi

其中i=GDP,CPI,EX,IM;对应lnY分别为lnGDP,lnCPI,lnEX,lnIM。α为常数项,μ为回归残差。回归结果如下表所示。

总体来说,回归结果较好,部分结论与现存研究结果一致。首先,石油价格冲击对GDP有负面影响,每上升%的油价,将造成.%的GDP增长率损失。其次,油价对进出口的负面冲击滞后性较大,但是影响程度最深,每上升%的油价,将造成.%的进出口增长损失。最后,石油价格冲击对CPI影响较大,油价每上升%,CPI将上升.%。

. 金融危机前后中国经济的特点

通过观察年至今的季度或月度数据,不难得知:①金融危机前的油价大幅上涨,并未对GDP的增长带来灾难性的影响,且危机爆发前夕GDP增长率先于油价下降;年季度二者同时出现向上的拐点,可见中国需求对油价有一定的影响。②金融危机前油价的持续高升对CPI的影响不断累积,在投机最狂热的时候达到顶点,随后随着油价一路下滑;然而油价翻转后,CPI仍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下滑并处于负值,说明油价影响的滞后性和金融危机带来的恐慌的持久性。③金融危机爆发后,进出口并未随着油价的下降而上升,反而不断下降,这主要是与金融危机带来的财务危机和恐慌性预期造成的;后金融危机时代,油价又随着进出口的复苏而攀升,需求的上升带动着油价。这也解释了为何当期石油价格冲击对进出口的正向影响。

小 结

石油经济论文例8

引言

石油是非常重要的资源,能够满足人们的用油需求,所以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经出现了数次石油危机,甚至是国家之间由于争夺石油而发起战争。在石油危机下,国家之间的经济存在不平衡现象,继而导致经济增长速度缓慢、速度缓慢,或者是经济萧条,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稳速增长。我国是石油消耗量比较大的国家,从1993年至今,都在从国外进口石油。我国进口石油量占总量的40%以上,所以国际的石油安全态势已经对我国的石油工业造成了严重影响[1]。当前,中东局势的瞬息万变,油价起伏不定,导致石油经济安全降低,由于石油能源不足,导致国家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必须结合石油经济理论提出完善的措施,从而提升我国石油经济的安全性。

一、 传统石油经济安全理论的核心及表现

(一)传统石油经济安全理论的核心及其局限性

传统石油经经济安全观作为传统石油经济安全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传统石油安全观即平衡安全观,该理论认为只有保证供需平衡才能确保储采平衡,所以通过储采平衡确保供需平衡是传统安全理论的核心。当然,传统安全经济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我国资源有有限,尤其是石油资源,其存储量不足,这些先天性的不足导致人为能力不能改变现状[2]。另外,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所以人均储能量比较少,该因素也是导致传统石油经济安全理论存在问题的原因。

我国储能不足一直是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国际社会的形势对我国石油价格降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在短时间内,我国的石油价格波动幅度较大,所以我国为了顺应石油金融化的趋势,必须将储量作为切入点,提出提升我国石油经济安全的策略,从而解决传统石油经济安全存在的问题。传统石油经济安全理论中的储采和供需平衡并不绝对,所以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具有适度的供需差距正是确保石油市场活力的必然条件,在绝对平衡条件下,市场经济遭受损失。

(二)传统石油经济安全理论的表现

传统石油经济安全理论主要是解决供需平衡的问题,该理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加大油气的开发力度,从而确保国内的石油经济安全。传统石油经济安全理论充分体现国际石油市场伴有风险,然而运用国外资源并不能弥补国内资源损失的状况,只是起到一时供给的效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我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但石油资源却局限在国内,所以我国错失了充分运用其他国家石油资源的优势[3]。此外,我国的石油资源是有限的,如果短期开采和使用石油是可以的,然后长期下来,将会导致后备资源减少,从而为石油经济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同时,对于石油经济,不仅保证其安全性,而且将效益作为重点内容,如果单纯的考虑到石油经济安全问题,过度开采国内的石油资源,而不愿意将资金用于购买国际市场的廉价石油,这样的做法与经济规律不相符,并不符合常理。第二,主张压缩石油的需求,尽最大努力开采我国储存的煤炭资源,所以这也是传统石油经济安全理论的表现。由于我国的煤炭资源比较丰富,为了降低对石油的过渡开采,必须充分运用煤炭资源,从而促进资源金融化的良好发展[4]。当前,为了实现资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合理开发资源的原则,并把节约资源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通过构建健全的节油节约型经济体系,然后开发其他资源,继而降低国民经济的与石油之间的依存度。因此,压缩石油需求,将节油节能作为重点内容,对国家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如果一味的以节约资源为主,而忽略了机械、石化、交通等行业的发展,将难以保证我国国民经济能够全面增长,甚至是抑制经济的增长。同时,也限制了规模经济的形成,并违背了市场经济下的消费决定生产原则。

二、 国际石油经济形势的新变化

(一)石油金融化

石油期货是一种重要金融衍生工具,能够促进石油经济的迅猛发展,通过控制石油价格,从而摆脱商品石油和供需关系的束缚,并体现石油价格运动规律。我国国务院发展中心研究表明,美国那斯达克指数的暴跌与国际油价的暴涨呈反向关系,导致此现象出现的原因从股市撤出的资金被投入商品期货交易场所,进而使得国际石油向金融化形式转变。如果国际市场石油的需求量是7500万桶/日,而实际供应为7800万桶,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油价将有所上调,可见供需关系并不能控制油价。同时,国际基金也将石油作为炒作的对象,使得石油的产量和价格弹性降低,并促进了石油金融化趋势的发展[5]。

(二) 产权化竞争

在越发健全的经济体系下,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国家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尤其是石油产权的争夺。目前,比较大型的石油垄断集团包含德士古、道达尔等,这些国际资本集团正向石油领域转移,最终占领了石油市场。当我国的石油公司上市后,将面临着国际石油垄断的威胁,一旦经营方法存在问题,将导致失去对公司的有效控制。阿莫科公司用10亿元收购了我国的石油公司的20%国际配股股份,表明石油产权的竞争日益激烈。

三、我国石油经济安全对策分析

(一)加强石油金融互换

石油经济安全是影响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为了解决石油供需的矛盾,并提升石油市场价格对经济带来的各种风险,必须从国际石油经济角度出发,提升抵制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强石油金融互换是提高我国石油经济安全的主要措施之一。当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增加,截止到2014年为止,外汇储备值已经超过3.8万亿美元,如此庞大的数字充分证明通过石油金融交换可以解决我国石油经济安全性问题,而且外汇储备是国际金融市场的信用证,只有这个条件才能在国际市场上获取更多的资源。因此,我国需要增加外汇储备量,并调整外汇储备结构,从而确保石油市场的良好发展,然后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6]。同时,为了保证石油金融交换顺利进行,必须通过宏观调控促进供需平衡,并运用金融操作手段提升国际石油市场投机性的运作能力,而且加大石油期货和外汇资产之间的互换力度,继而为企业石油增加收益的机会,并在合理的价格下保证石油供需关系平衡。

(二) 采用多元风险采购方式

为了积极应对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的波动,提升石油储备,必须采用多元化风险采购方式,并建立健全的多元石油风险采购机制,从而充分运用各种手段降低石油价格的波动。当前,石油采购主要有三种形式,分别是期货交易、现货交易、产权分成,期货交易使得市场套期保值,在市场环境下,容易锁定价格,但该市场被国际金融资本市场所控制风险性大;现金交易获取资源便利,可是价格波动容易加剧风险的产生;产权分成能够保证国家石油资源的储量,节省了外汇。然而,产权分成却需要在国外建设石油基地,但受到我国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投资风险较大。所以,必须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采购方式,尤其是运用多元风险采购方式去实施国际化运作,从而提升我国石油经济安全性。在期货市场以外,风险采购企业应该加强与国际资本市场的产权交易。例如,收购国外石油企业,从而扩充石油技术人才和市场,并通过降低石油成本,继而促进风险采购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并在国外占有较高的额外石油份额,从而降低采购成本,最终提升我国石油经济安全。

结语:

在国际石油经济形式变化的环境下,我国的石油安全存在诸多问题,为了提升石油经济安全,必须加强对传统石油经济平衡理论的分析,并在该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发展国际石油经济新形势,然后通过采用多元风险采购、加强石油金融互换等方式提升我国石油经济安全,从而促进石油行业的良好发展。(作者单位:北京奥伯特石油科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刘蓓.石油金融化与我国石油金融体系的构建[J].知识经济,2010(23):41-42.

[2]刘浚.基于能源安全的我国石油金融化研究[D].上海财经大学,2011.

[3]李红星.我国石油企业境外经营规模发展期风险防范对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石油经济论文例9

关键词:库存;石油储备;安全

Key words: inventory;oil reserves;security

中图分类号:F2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6-0020-01

作者简介:余海民(1970-),男,湖北孝感人,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与贸易;张超(1972-),男,河南杞县人,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与贸易。

0 引言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个物流链中,石油的地位举足轻重,从库存管理理论看,我国是否需要石油库存?还是实行零库存?与国家石油储备联系起来考虑,就是是否需要建设国家石油储备的问题,储备量多少为佳?

1 从库存管理理论看国家建设石油战略储备至关重要

1.1 库存管理理论 库存是一种无奈的结果,它是由于人们无法预测未来的需求变化,才不得不采用的应付外界变化的结果。库存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企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和持久性,为保持供应链的正常运转,适当的库存又是十分必要的。国际石油战略储备的经验表明,建立一定规模的国家石油储备是应付突发事件、防止石油供应中断的重要手段和举措;其另一个好处在于,国际油价走低时可以持仓或逢低吸纳,高价时减持或出手转卖,不仅可以减少外汇支出,而且可以稳定国内油价波动,稳定国内经济。

1.2 “牛鞭子效应”要求增大石油储备 “牛鞭子效应”是指特定产品的顾客需求量的变动并不大,但他们供应链中的库存和延期交货水平却波动很大,这种供应链上游需求变动程度增大的现象称为“牛鞭子效应”,也就是说我国国民经济对石油的需求量有很小的增加,石油的库存量要有较大程度的增加。据分析,由于能源工业处于国民经济整个产业链的上游,因能源供应不足所引起的国民经济损失约为能源本身价值的20-60倍,而油价每上涨1美元,整个国家工业的生产就会有7美元的价格泡沫。因此,为了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国家被迫有更多的安全库存量。

1.3 减少石油储备库存量以及实行零库存对国家来说十分危险 减少库存量以及实行零库存就是要采用准时生产,准时生产的四个关键因素分别是:减小每批供应数量;频繁可靠的交货计划;缩短计划的提前期;持续稳定的高质量水平。

石油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所能获取的石油资源持久、稳定、足量、经济地满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状态。然而,无论一国的石油消费类型如何、进口量多少,只要供应渠道是稳定而通畅的,就应该没有太大的石油安全问题。尽管国际石油市场日趋成熟、资源相对充裕,但由于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复杂多变,影响国际市场石油稳定供应的突发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所以,对石油保持储备性的库存显得十分重要。

2 从库存控制理论看国家石油储备的规模

2.1 国家石油储备的国际标准 按照国际能源机构(IEA)制定的标准,当石油供应中断量达到需求量7%的时候,就是能源安全的警戒线。按照国际能源署对国家石油储备的标准,一般是要能保证全国90天的石油供应。目前20多个IEA成员国总储备量超过40亿桶原油,相当于114天的进口量。中国只能维持三、到四天,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数字。

2.2 我国的石油储存现状 中国于2004年正式规划建设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经国务院批准,于2007年12月18日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中心,以应对石油供应中断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国家有关部门已初步选定浙江宁波镇海、浙江舟山、山东青岛黄岛、广东大亚湾等,作为建立第一批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基地。根据初步规划,我国建立的是30天的石油储备数量。

3 库存成本与石油储备成本

3.1 库存成本 保持一定库存会产生以下相关成本:定购成本、购入成本、持有成本和缺货成本。缺货成本是指因存货不足或用尽、供应中断而导致不能满足生产经营上的需求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缺货成本的高低与库存量相关:当库存量较大时,缺货的次数和数量就相对较少,缺货成本就可能较低,但储存(持有)成本必然较高;另一方面当库存量小时,缺货成本可能较高,而储存成本可以较低。这些成本之间存在悖反关系。要确定定购量补足各种产品的库存,就要对其相关成本进行权衡,如图1所示。

3.2 石油储备建设的库存成本 石油储备建设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包括储备设施成本、维护费用以及原油成本等。石油储备设施建设资金,是指建设石油储存设施所需要的投资。按照目前中国石化企业建设原油储罐投资情况测算,单位库容的综合造价约700元泣方米,如果储备1000万吨原油需建设库容1400万立方米,需投资100亿元人民币。储备原油采购资金,也就是购物成本。如果原油按照22-25美元/桶计算,单位原油采购资金为1420-1770元/吨,如购买1000万吨,需要142-177亿元人民币。

储存费用。包括设施折旧、采购资金银行贷款利息和日常管理费用三部分。初步测算,储存一吨原油年需要113元人民币。按照以上的测算,政府储备1000万吨原油所需各种投资和费用情况如下:储备建设投资约100亿元人民币,采购资金约142-177亿人民币,储存费用11.3亿元人民币。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石油的需求量将不断加大,供需缺口不断加大,中国经济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也将加大,且国际形势多变,从库存管理的理论来看中国建设国家石油储备是必需的,但说费用是巨大的,中国现有的经济实力完全可以支撑。石油储备工程的建设,必然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对我国政治、经济安全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杰编著.生产与运营管理[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石油经济论文例10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十年时间里,“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已经成为了中国企业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如何应对由这种趋势导致的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成为了中国企业必须正视的问题。为此,中国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引进和借鉴国内外市场、资源、技术和管理经验,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结合其自身特征有效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水平。对于石油企业尤为如此:飞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导致中石油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甚至威胁到了中国的石油安全,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中国的石油企业走出国门,在全球范围内勘探、开发、开采和进口石油,以保障中国宏观经济的健康稳定增长。

一、企业国际化相关理论

1.企业国际化相关理论。从二十世纪70年代始,国际上对企业国际化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广泛和深入地研究,提出和形成了诸多的企业国际化过程理论,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企业国际化发展阶段方面的研究;二是关于企业国际化发展过程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结果的研究(Fletcher,2001)。其中有关企业国际化发展阶段理论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国际化过程理论,也称渐进式国际化成长理论或阶段化理论;另一类是国际新企业理论,也称快速国际化成长理论。其它还包括有企业国际化的网络方法、企业国际化的学习主义和出口行为理论等。

Johanson和Mattsson应用网络理论分析产业内企业的跨国经营行为,提出了企业国际化的网络模型。该理论认为企业与它的商业伙伴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即从事某一产业内生产、销售、服务等方面的企业共同组成的“企业间的关系网络”形成了产业系统。因此,企业的国际化实际上是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整个网络中建立、形成和发展企业间网络关系的过程。

2.企业发展战略相关理论。战略观念产生于人类的军事实践,而这种实践在人类社会早期就己出现了。20世纪60年代以前,企业管理领域并没有“战略” 一词,现代的企业战略思想体系诞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指企业基于对其外部环境和内部状况的认识,为实现其长期目标而进行的长期规划。企业战略对于企业管理而言并非空谈,而是基于现在和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和企业的发展目标而制定的方针政策和措施。

随着企业所在行业的界限和企业间的界限日趋模糊,竞争战略的制定将不再只限于既定的行业内市场份额、产品或服务的竞争,而更多的是在无边界的范围内对商业机会的竞争。同时,竞争的物理空间也由区域性范围扩大到全球。

二、中石油国际化的现状和动因

1.中石油国际化的发展现状。自1988年成立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石油已经发展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石油企业之一。目前,中石油业务范围遍及石油天然气、化工以及成品油炼化和销售的所有领域。总体上,2011年,中石油营业收入总额高达23813亿元人民币,利润总额1817亿元人民币,净利润1305亿元人民币,缴纳税额4105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一年增长41%、35%、42%和36%,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自2005年下半年起,我国经济迅猛增长,对石油的需求越来越大,国内原油生产根本无法满足由于这种经济扩张所带来的巨量石油需求,我国石油进口越来越多,石油的进口依赖度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石油消费有一半以上都来自于进口。为了确保石油的稳定供应,作为石油主要生产和经营单位的中石油肩负着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石油的重担。在这种环境下,中石油不可避免地要在国际市场上追求规模,以为我国的石油供应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中石油国际化战略的动因。一直以来,能源安全形势问题已经成为许多国家一个至关重要的经济与政治课题,甚至于在某种意义上,和军事也建立了牢不可分的关系。发生于20世纪的三次石油危机,不仅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能源对于经济社会所造成的巨大影响力,同时也让我们深切意识到了能源安全问题对于国家核心利益的攸关重要性。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国际上的能源争夺愈加激烈,世界各国都把能源安全确定为本国安全战略的主要目标。进入21世纪以来,中东局势动荡,石油价格大幅波动,这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全球范围内的能源供应安全问题。为此,许多国际性会议都重点强调了强化国际能源合作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的重要性,并且达成了一系列的协议文件。

三、中石油国际化发展战略的主要举措

1.建立以市场化机制为原则的现代化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任制度为保证,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成,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法人制度、企业自负盈亏制度、出资者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的领导体制与组织管理制度。

2.吸收国外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提升企业国际化管理水平。放眼全球著名跨国公司,它们之所以始终保持着较为强大而持久的市场竞争力,与它们的组织模式和治理结构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程度较高是密不可分的。实践证明,进行跨国投资成功的中国企业往往都是进行了企业管理体制改革较成功的。因此,中石油要在扎扎实实搞好与世界著名跨国石油公司“对标”的基础上,着眼于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逐步建立起与国际接轨、适应跨国经营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绩效考核管理目标责任体系。

四、结语

中石油及我国其他石油企业的未来关系到我国石油工业和国家的整体国际竞争力,实施国际化战略,既是历史赋予中石油的重任,也是企业顺应时展潮流、实现自身发展的必然路径,因此对中石油国际化战略的研究将是长远而有价值的。并且,随着中石油这些年来整体竞争实力的不断增强,在实施国际化战略、参与全球化资源配置方面积累了充足的发展潜力,相信在中石油人的艰苦奋斗下,在正确合理的国际化战略的指引下,中石油必将迎来发展历程的新局面,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篇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