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石油工程导论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3-28 17:20:32

石油工程导论论文

石油工程导论论文例1

(一)教材的选择

关于石油加工的特色高职教材较少,而且实践性教学内容篇幅较少,不能满足高职教学中对实践教学课时的要求。本课程选择陈长生主编的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石油加工生产技术》教材。课程组教师为了更好地进行实践教学,随着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正在编写石油化工实训指导书。理论教学与各种实习及综合训练环节相结合,完成培养石油化工操作工的基本训练,为毕业后从事石油化工操作与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的精选

所选教材主要内容包括:石油及其产品的组成和性质、石油产品的使用性能和规格指标、原油评价方法及加工方案确定、原油加工典型工艺和主要生产操作技术以及介绍国内外石油化学加工技术状况及发展动向。在石油化工行业就业岗位群中该课程主要对应工艺操作岗位、工艺控制岗位、管理调度岗位等。讲授各岗位所应掌握的职业技能和应遵守的岗位职责,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着主要支撑作用。

因此 ,我们在课程教学中坚持理论知识与实验实践操作同等的原则 ,在实践教学中补充了与炼厂实际生产相关的实践知识。一方面 ,我们把石油炼制技术分为石油及其石油产品的组成与性质、原油加工方法的确定、石油加工方法三个部分。在教学中注重介绍与实际工程相关的方法、过程、装备和系统 ,以及介绍实际生产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为学生提供一个从基础理论到工程实际应用的阶梯。另一方面,我们将基本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对每个部分设计了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促使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例如 ,在催化裂化部分 ,设计了催化裂化装置的开停车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并在实践操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方法的讨论

随着石化行业的不断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多样性要求,使职业院校现行的课堂教学模式面临严重的挑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生源素质较差,表现为:学生知识基础差,厌学、不自信、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是职业院校教模式、教学方法陈旧,缺乏职教特色,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素质与教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学质量不高。

(一)教学资源库的运用

在传统的教学中主要通过图片和讲解来完成对设备、生产的认识,因此出现了教师难讲、学生难学,导致学生感觉课程枯燥,学习兴致不高。为此课程组教师们通过《石油炼制技术》院级精品课的建设,搜集了大量的视频、动漫、图片、录像等教学资料,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将工厂一些实例和生产设备运行搬到课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介绍车用汽油的性能要求时首先通过动漫展示汽油发动机的工作过程,使学生对发动机工作时汽油的运行情况有所了解,从而掌握汽油的性能要求。增强了学生感性认识以及对抽象事物的了解,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

“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在任务问题动机的驱动下,引导学生学习的实践教学法。它有为目标性和教学情境而创建的“任务”,使学生根据真实的任务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讨论并逐步通过操作、演练充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作用,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发展智能。例如:教师介绍粘度概念,提出“测定90号汽油的粘度”,由学生分组讨论,查找测定方案,再由教师指导确定测定方案后按组实施测定,最后通过报告方式完成任务。

(三)“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适合本课程学生理论与实践一体的学习特点。传统教学模式通常是“三步曲”,即:老师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学生听、练习、作业。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则采用“四重奏”,即: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总结评价。在“石油炼制技术”课程授课中,授课教师将授课内容变为任务,下达给学生,学生通过小组共同查阅资料、整理资料、自学讨论、完成任务、汇报任务、互评交流等方式在完成任务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教师首先将一个班级学生进行角色定位,然后分成由6~8人组成的小组,所下达的任务要求每小组共同完成。学生在查阅资料、研究讨论、方案汇报等过程中不仅学习了知识,还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并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相结合,实验内容与课堂教学进度的配合使实践丰富了理论,增加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认识。除了教学实验装置为基础外,课题组教师还应积极开展不同种类石油产品的实验教学研究,进一步完善石油炼制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过程当中坚持预习、提问、实验、报告等环节的工作,以提高实践课程的质量。

三、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的调整

传统的课程成绩考核方式是以期末书面考试为主(占据了总分的60%),强调了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很难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炼油企业往往要求从业人员拥有较强的操作技能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因此,本课程采用了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形式,扩展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期末考试分=平时成绩+实践成绩+材料整理及书写报告成绩+课堂讨论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每项各占20%。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的出勤率、上课态度、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成绩主要考核学生实验操作规范程度及 完成情况;材料整理及书写报告成绩则考核文献查阅、报告书写规范情况,注重考察学生的分析、总结和写作能力;课堂讨论成绩考核针对于实践操作过程的问题、课堂设问中学生的能力,反映学生的快速反应、归纳总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结和口头表达能力;期末考试成绩则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为主。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从根本上避免了“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模式,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强有力地达到了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四、结束语

总之,对石油炼制技术这样一门最能体现生产与操作特点的学科,让学生掌握并运用它是很不容易的。在教学中,从实际情况出发注重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培养和锻炼学生动口、动手和动脑的习惯。只有紧跟时展的步伐,改革创新,才能使石油化工教学适应时代变化,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石油工程导论论文例2

二、规范开题答辩

2013届石油工程专业共有414位学生获准进入了毕业设计环节,按重庆科技学院实践教学规范及石油工程系石油工程专业2013届毕业设计工作计划,开题答辩放在第六周。在第四周,在广泛征求指导老师和毕业设计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石油工程系制定了开题答辩方案,并传达到所有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和毕业设计学生,同时做好开题答辩准备。由于是首次搞开题答辩,因此随机抽取了毕业生总数的20%分油藏、钻井和采油三个组进行答辩。答辩分两个阶段:汇报和提问。在汇报阶段,毕业生从目的意义、国内外发展现状、主要内容、工作条件和工作计划等方面阐述自己的课题;在提问阶段,答辩老师着重从题目的适用性、国内外现状的阐述、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工作思路等方面就课题与答辩学生进行交流,针对性地提出建设性的修改建议和意见。总共有82位毕业生参加了开题答辩,建议修改题目的有15名,建议修改研究内容的有20名。同时,未参加答辩的学生也按时完成了开题报告,做好了开题答辩的准备。通过开题答辩,使学生能及时与指导老师协商,完善题目和内容,理清工作思路,保证了后续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中期检查

2013届毕业设计在中期检查时,发现了进度滞后、题目宽、内容多、难度大以及实验条件不满足等问题,分别采取强化指导、调整题目和内容、补贴实验课题经费的方法来解决,保证了毕业设计的按时完成。

四、严格评阅

2013届毕业设计论文评阅采取“双盲评阅、异人评审”模式。在开展评阅前,石油工程系制定了2013届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答辩方案,详细规定了毕业论文的评阅标准、时间节点等,并传达到所有的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和毕业设计学生。评阅的具体做法为:答辩前一周,学生提交隐去指导老师和毕业设计学生信息的论文,然后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系统中评审“双隐”的毕业论文,只有指导老师评阅成绩大于等于60分的论文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交叉评阅。在交叉评阅前,系上根据每个课题的具体学科方向,在系统中预先指定研究方向与课题相同或相近的老师作为论文评阅老师,只要需要评阅的论文通过指导老师评阅,交叉评阅老师就会在毕业设计系统看到相关论文。交叉评阅根据学校实践教学规范的具体要求,从完成的工作与任务书的符合度、工作量、内容深度和广度以及格式的规范性等方面对看到“双隐”论文进行评阅,给出恰当的评语和成绩,只有评阅成绩为60分及以上的论文才能进入答辩前的预审阶段。这种评阅方式,避免了评阅时指导老师的干扰,保证了评阅结果的客观公正。交叉评阅结束后,2013届毕业设计学生有34位同学的论文未通过交叉评阅,不能进入答辩环节。

五、改革答辩

答辩是毕业设计质量控制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往届答辩时,自己指导的学生在老师所在的答辩组答辩,答辩多媒体和毕业论文上都有指导老师姓名,存在一定干扰因素。因此,2013届答辩总的原则为“匿名答辩、异组答辩”,匿名答辩要求学生答辩时所用的材料(毕业论文和汇报多媒体)必须隐去指导老师姓名;异组答辩是指学生只能在非指导老师所在的答辩组答辩。答辩分组时,采用按方向分组原则,不管指导老师的学科方向,只认毕业设计课题本身的学科方向,按课题学科方向分组,同时尽量避免分到指导老师所在的答辩组。在答辩前,系上组织人员进行二次形式复查,对照学校关于工科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对提交的“双隐”论文进行格式审查,格式规范的论文则直接进入答辩分组环节,格式严重不规范或未进行“双隐”的论文直接判定为不合格,进入补答辩。答辩时,答辩学生用多媒体从绪论、主要工作、结论等几方面阐述论文的主要内容,限时8分钟;然后答辩组就论文本身以及相关专业知识提5~8个问题,答辩学生即时回答,答辩组根据回答情况并结合论文本身给出答辩成绩。在答辩过程中,答辩小组秘书对论文进行一致性检查,检查完成的内容与任务书内容的一致性,发现内容不符则立即停止答辩并视为不通过。同时,如果发现答辩材料未进行了匿名处理,则直接进入二次答辩。2013届石油工程毕业设计答辩前,有10位同学未通过石油工程系组织的形式审查,共有370位学生进入了答辩环节。经过两批次共计4天时间的答辩,油藏有4人、采油5人、钻井14人共有23位学生未通过首次毕业设计答辩,其中包括3位未对答辩材料进行匿名处理的毕业生。随后组织了两次补答辩,最终有8位同学未通过毕业设计答辩,未按时取得毕业资格。

石油工程导论论文例3

工学硕士重学术研究[2],而石油天然气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则具有“石油”特色,侧重解决现场应用中遇到的理论和技术问题。为培养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能,需要深入企业内部,进行联合培养。因此,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到现场进行实习、研究和学位论文写作等工作。为了提高质量需要在现场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应坚持几个原则:一是在技术人员力量雄厚的现场单位建立工作站;二是在石油企业研究单位建立工作站;三是在现场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中聘请现场导师,指导和培养研究生,实现联合培养;四是工作站的设立应相对稳定,保持几年不变,有利于积累经验;五是工作站应有一定的接收能力,最好批量接收研究生,一般不接受单个研究生,这样便于管理,便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监督,便于现场导师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一般在第二学年派遣研究生进入现场工作站,进行为期1年到1年半的联合培养阶段。

2.石油天然气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的培养离不开专业教学团队的支持。

石油天然气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需要组建和完善相关教学团队。校内导师应具有从事和开展石油工业科研项目及研究的经历和经验,应转变教学思路,更新教学方法,并保持与现场工作站及现场导师的联系。专业学位硕士生需要到企业工作站去完成论文,应聘任现场导师,注意发挥双导师制的优越性。既要充分发挥校方导师的理论指导和学术水平,也要充分利用现场导师的现场经验,形成优势互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场导师应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具有高级职称、从事重要科研及技术研究、具有一定管理和教学能力。为了保证培养质量,应实行校方导师负责制。硕士论文的指导工作由校企双方导师合作、校方导师主要负责,现场导师在技术环节上给以协助。同时双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应相互沟通,通过电话、邮件、视频等现代化渠道及时联系,协商解决论文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3.石油天然气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的培养需要特别注意研究课题的选择。

研究生到达石油企业工作站后,应开展学位论文的选题及开题工作。论文的选题非常重要,是保证论文质量的基础。论文的选题应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一定的深度和先进性。论文的选题一般应有在研的科研项目、工程设计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作为支撑,避免“空中楼阁”及“纸上谈兵”。论文的结果应能够直接为企业的科研和生产服务,有利于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的选题还应结合研究生的特长和基础,有利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完成论文工作。研究生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后,需要在现场工作站举行开题报告会,双方导师及现场专家参加。作为评委,对研究生的开题报告、研究内容、技术路线、技术关键等进行一一审查和点评。对不符合要求者,不能通过开题。

4.石油天然气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的培养需要加强日常的管理。

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深入企业、在研究生工作站实习、研究,远离学校。所以,自研究生进站开始,就应该加强对他们的日常科研活动管理。要发挥现场导师的主动性,双方导师保持与学生的联系。校内导师应定期深入现场工作站进行指导,实行“每月汇报”“中期检查”“导师全程跟踪”的管理模式,切实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日常管理,为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供保障。同时,学校应邀请现场导师来校,开展技术交流、学术讲座、研究生培养经验交流等。

5.石油天然气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的毕业论文及答辩应注重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专业学位硕士的毕业论文应较好地反映学生对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掌握,应体现借助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学生所作课题能否应用到生产实际中去,是否具有工程应用价值等均是评价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也可以作为研究生能够顺利出站、获得硕士学位、完成研究生阶段学习的重要考核标准。毕业论文答辩在学校进行,双方导师及校内外专家参加组成答辩委员会,听取研究生的论文汇报并质疑、评价论文的质量。

二、培养质量评估方法探索

石油天然气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主要经历入学考试、培养过程、毕业论文答辩及就业4个主要过程。因此,本文提出了通过各阶段成绩来评价培养质量的方法。分析石油天然气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入学成绩、课程成绩、毕业成绩(含就业情况)的关联,跟踪分析培养过程各阶段的成绩数据,评价学生的成绩变化,根据其影响程度赋予不同的权重,并形成评价指标,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入学考试成绩统计分析。

研究生在大学本科期间的绩点成绩、相对排名及绝对成绩,可作为研究生阶段成绩统计分析的基准。研究生的统考成绩,例如入学统考成绩、入学成绩排名、四六级成绩等,由于均为全国统考,具有可对比性。因此,以上成绩统计既可以作为生源质量的评价依据,也可作为培养质量评价的基础数据。

2.研究生培养阶段成绩统计分析。

研究生入学后进入培养阶段,此后的课程成绩、排名以及最新的四六级成绩可作为培养质量的评价指标,对比原有的成绩数据,分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专业素质的变化过程。课程学习之后,进入论文开题及论文研究阶段。该阶段的质量评估可通过导师打分及学术成果数量质量统计,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工作效率、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进行评估。学术成果方面包括培养期间的情况、主要著作、获奖情况及专利发表情况等。

3.毕业论文答辩成绩统计分析。

学生经过3年的培养,将进入答辩阶段,学位论文质量及评审专家的认可程度,是评价学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

石油工程导论论文例4

目前,我国石油石化工业无论是立足于国内石油勘探开发,保持石油产量持续稳定增长,还是积极开拓海外石油市场,都越来越依赖于高层次创新性人才培养。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坚持以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以献身事业教育为主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利用校外优质资源探索并实践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式研究生培养模式,以与企业合作组建的研究生工作站为实践载体,通过创新政治思想教育模式与专业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艰苦创业精神,培养研究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努力为国家石油工业快速发展培养具有艰苦创业精神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一、利用校外优质资源,拓宽学校办学渠道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一直秉承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办学理念,肩负着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培养高层次创新型拔尖人才的重任。因此,在近几年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中一方面积极扩大石油石化主干学科招生规模,同时充分利用石油石化企业丰富的校外优质资源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与企业共同组建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积极探索开放式研究生培养模式。以企业工作站为载体,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解决学校由于实验场所不足、实验设备更新跟不上最新技术发展步伐而导致缺乏足够的工程实践条件;由于毕业论文选题不注意联系生产实际和科研项目,忽视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由于缺乏设计性、开发性实验,缺乏科研能力和科研方法的训练而导致创新能力不足;由于缺乏具有工程经验的导师,而导致学生特别是在创新型工程师的培养上存在一些困难等问题。高等学校是我国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承担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双重使命,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是高等学校的责任,同时也是企业的使命。因此,学校与企业开展的产学研合作不仅是优势资源的互补,而且可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

实现优势资源的共享,构建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平台,以解决企业对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较高,但是参与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比较少的问题,给研究生参与真正的科技创新和工程创新提供机会,在实践中学知识、长才干,真正创造一个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良性机制。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充分利用石油石化企业丰富的校外优质资源,与企业共同组建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积极探索开放式研究生培养新模式。自2000年以来,学校先后与塔里木油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44家石油石化企业组建了研究生工作站,学校根据研究生企业工作站建设进展及建站企业对研究生的专业需求,选拔全日制研究生进入企业工作站,进站的研究生主要以石油主干学科为主,兼顾其他的学科专业。建立开放式的研究生培养模式。2007年企业需求研究生数为161人,占全日制研究生总数的10%。

二、利用校外优势资源,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为了推进我校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规范研究生进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企业工作站及在站期间管理,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确保研究生企业工作站持续发展,学校成立了企业工作站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工作站的管理工作,专门制定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企业工作站硕士生管理办法》、《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企业工作站硕士生学位论文开题和答辩工作的规定》等规章制度,为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校和企业还采取了以下措施。

1,为保障大批优秀研究生进站,学校每年为有关院系单列进入企业工作站的研究生招生指标,申请进站的考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进站研究生经考核合格可获得300-600元,月的特别助学金。拟进站的研究生须在第一学年修完培养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在第二学年的7~9月份进入工作站。

2,对在站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导师在理论研究、生产实践方面的各自优势。学校聘请工作站所在企业的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担任企业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指导、工作安排、现场学术指导、学位论文初审等;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培养计划,在研究生的实践环节、论文实际工作等方面进行指导。

3,为研究生提供广泛的选题内容,其中很多研究课题都是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急、重、难、新”问题,为研究生提供大量学习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机会,更多地将目前的研究内容与生产实际联系起来,将研究成果更好地运用到生产实际。

4,狠抓在站研究生思想教育,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结合科研生产实际,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专业技术培训,如大庆油田研究院工作站专门为在站研究生举办了“大庆油田勘探开发概况”报告会,由技术专家作评委进行点评,锻炼了研究生的能力。

三、取得的成果

1,开放式研究生培养实践充实了石油石化大型企业的科研队伍,促进了企业科研水平的提升。

2,开放式研究生培养支持了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组建了我校研究生工作站的企业大都承担了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工作站的研究生为国家重点工程的顺利推进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石油工程导论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026-02

【Abstract】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iculum and present teaching situation were analyzed in petrol-processing technology of oil and gas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The several ideas about course teaching reform patterns were put forward: selection of appropriate teaching materials, rational allocation of class hour, flexible teaching methods for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ncrease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ing examination system. It is important to play its rightful role of petroleum processing in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orientation of oil and gas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Key words】Petrol-processing technology Course teaching mode Practice teaching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出的各类高素质的工程师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作为高等教育核心的课程,是随着社会经济体系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同时,在一定教育理念支配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的课程教学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1、2]教学模式居于中介位置,沟通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应用。探索建立新的课程教学模式,是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高素质的工程师面临的重要课题。[3]

石油和天然气是非常重要的能源物质,国家一贯都非常重视石油和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其中,油气储运工程是该工业中的中游产业,是连接油气产、运、炼、销诸环节的纽带。与石油的勘探开发工程、化学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输送介质的多元化,油气储运专业逐渐成为一门综合性工程学科。而作为炼油行业主干课程的《石油加工》,在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中发挥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大,对该课程的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根据《石油加工》教学目标的特点,该课程教师急需认真探索创建新的课程教学模式。

一、《石油加工》课程教学分析

1.《石油加工》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石油加工》课程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是一门知识体系庞杂的综合性很强的工艺类课程,主要任务是把原油高效合理地加工为产品,研究对象为非理性的、动态的、开放的石油加工工业化装置,包括原油蒸馏、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和催化加氢等各种石油加工过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新工艺新标准很多,包括石油和石油产品的化学组成和性质、各种石油产品的使用性能和现行的产品质量标准、原油加工方案等。石油加工所涉及的方法、过程均有很强的实用性,是一门实验科学,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非常密切,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在广泛的基础知识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如何提高石油产品的质量,掌握石油产品的化学组成与使用性能之间的关系。

2.《石油加工》课程教学现状

在实际教学《石油加工》中,大多数教师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在课堂上组织教学,教学手段和方法较单一,纯粹依赖多媒体教学,沿用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优点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有绝对的主动性,缺点是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被动适应教学,独立思考的空间不多,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普遍对相关知识不感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

作为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学生普遍不重视,虽然开设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等化工基础课程,但普遍化学基础理论不够。《石油加工》课程的课时为32学时,全部为理论课时,没有根据课程特点分配相应的实验教学课时,且理论知识的叙述性较强,相对枯燥,如果没有实践环节,那么学生学过理论知识后很容易遗忘,当需要派上用场时,却不知所措。石油加工课程无法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与之相称的重要作用。

二、《石油加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构想

1.挑选合适的教材,合理分配课时。

现在有关《石油加工》的教材大多数是针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专门适用于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教材很少,所以任课教师需要认真挑选适合教学使用的教材。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还要适当增加前沿的新工艺、新技术以及国家颁布的新的质量标准。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掌握石油加工的基本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意识,为以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据调查,目前各高校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开设的《石油加工》课程大多数只安排理论课,很少进行实验教学,实际上,许多高校都具备开设实验课的相关条件,理论课和实验课并重是切实可行的。因此,如果能够在课程教学计划中,保证一定比重的实验课时,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提倡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基础理论知识拓展应用到专业课的学习中,例如对于炼厂气的加工利用,可以结合有机化学中C1~C4烷烃及C1~C4烯烃的主要化学反应等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分析炼厂气的合理加工利用途径。对于石油的蒸馏过程,可以通过比较与化工原理中二元精馏的异同点,掌握原油蒸馏的特点。多角度、多方位,展开讨论,分析解决工程实践问题。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兼用课堂讨论、参观考查、读书报告等辅助形式,既发挥多媒体教学在有限的时间通过形象、直观的手段进行大容量教学,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与石油加工相关的图片音像资料;同时可以增进学生和教师的互动。

在《石油加工》课程教学中要重视对比式的教学方法。石油加工是理论和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在教学中需要经常比较各种加工过程的异同点,利于学生记忆。例如催化裂化和催化加氢是典型的石油加工过程,可以从主要生产目的、原料、主要产品、工艺流程、石油烃类的主要反应、催化剂的性能等方面比较两者的异同点,加深学生对工艺过程的理解和记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增加实践教学,改革考核制度。

石油加工过程错综复杂,专业实验是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完善,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获得较接近实际的真实体验,发挥课堂教学和实际工作的桥梁作用。通过专业实验,教师要指导学生清楚地认识石油加工工业生产特点,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过程,全方位、多角度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在进行专业实验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我院前后购置了原油实沸点蒸馏、催化裂化、催化加氢、延迟焦化等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实验装置,也购置了各种先进的油气分析仪器。教师在指导实验过程中,可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仪器操作能力。对于我院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特色偏重于成品油的储运,因此,只有掌握各种石油加工过程的特点,采用仪器方法,可以清楚分析各种加工过程得到的油品的特性,才能提出合理的油气储运方法。

在进行专业实验时,因为课时较少,对于类似催化裂化等大型的实验装置,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采用教师演示、学生观摩的方式进行,而对于催化裂化产物分析实验,应保证每位同学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实验过程中要注重自助与互助结合。

传统的考核方式中,学生的平时成绩占30分,期末卷面成绩为70分。平时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为出勤;一为平时作业,抄袭作业的现象屡禁不止,几乎不能真正区分认真学习的同学。改革单一的考核制度,进行过程考核,以便对知识进行更全面的考查。具体的方式为:在平时考核中,增加课堂讨论以及学生提交的小论文的分值,一定程度上保证成绩的真实性,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加实践过程的考核,用具有实际应用背景的任务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虽然我学院的期末成绩以开卷考试为主,但应增加活分析、活应用的试题,减少分值。最好进行连续多次的考核,通过多次评估,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

三、结束语

任何教学模式都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完善的动态系统。在《石油加工》课程的教学中,任课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石油工程导论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b)-0188-01

理论实践一体化是石油专业开展教学创新,推进培训改革的信息模式,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是以岗位实践和课堂学习相结合,以职业发展为目标的新型教育模式,对于石油专业建设,提升石油专业学生学习水平,增长石油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和价值。新时期石油专业应该以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为中心,在正确认知石油专业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弊端的基础上,从石油专业教学内容调整、石油专业教学方法优化,石油专业教学过程创新等环节入手,更好地发挥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的优势,在加强石油专业建设的前提下,为石油专业学生发展铺筑教育、教学、实践、理论方面的坚实基础。

1 石油专业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1.1 传统教学模式过于机械

传统石油专业在进行教学中存在简单机械的缺点,在教学形式上出现注重课程内容,忽视石油专业技术与专业特点的问题,影响学生对石油专业知识的构建。传统石油专业教学模式机械地将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分离,使教学内容和实践不能得到统一,失去二者有机衔接的练习,往往出现顾此失彼的问题,出现职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增长的不稳定和不全面问题。

1.2 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资源浪费严重

传统石油专业教学模式存在偏重理论部分,而对于实践部分往往是敷衍了事,导致实践基地、实训场地的教学资源出现闲置和浪费。学生不能通过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提升操作能力,出现理论与实践、学习和生产相互脱节,影响石油专业的教学质量与效果。

1.3 传统教学模式针对性不强

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看做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没有根据石油专业特点和学生发展需要进行教学,导致石油专业教学出现针对性和有效性偏低,石油专业学生对教学失去兴趣,学生专业成长和发展受到阻碍,影响到石油专业学生的就业和工作。

2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的优势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是对石油专业教学和培训模式的重构,是将石油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发展相互统一。作为一个系统,在结合石油专业特点和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重新制定石油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关节,以此来确保石油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做到对石油专业学生全面地发展和促进。总的来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具有如下一些主要优势。

2.1 新模式的教学优势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将石油专业的教学和培训统一在一起,使学生得到理论学习和操作实际两方面的教育和培训,这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的学习和对实践的把握,既调动了学生对石油专业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

2.2 新模式的综合优势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符合石油专业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发展的规律,特别是理论实践一体化可以使学生将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统一起来,在调动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教学和培训中眼睛、头脑、手脚得到综合运用,在开发学生心智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3 石油专业进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实践的措施

3.1 创新石油专业教材体系

石油专业应该根据学校的师资、实训基地设备等情况,周密研讨,形成对石油专业教材体系的创新实,编写适合专业特色的实施性专业教学计划,调整石油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根据石油专业特点编制和创新石油专业教材体系,以便顺利实施一体化教学和培训。

3.2 变革石油专业教学内容

应该提高石油专业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增强学生专业经验的积累。要提升石油专业教学内容的通用性和针对性,使学生具备石油专业普通工作和特殊工作的能力。要提升石油专业教学内容的匹配性和一致性,通过优化理论学习和实习实训内容,做到对石油专业学生发展的保证。

3.3 调整石油专业教学方法

应该根据石油专业的实际发展和学生对专业的学习与认知特点,建立起适应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的教学方法。当前具有良好教学质量的方法有:行为导向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分组式教学,这些方法的主旨就是通过对教学和培训方法的改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形成对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的定向,确保学生学习的质量与效果。

3.4 优化石油专业教学过程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的关键在于理论与实训穿行,教学过程中有理论讲解,有操作示范,还有操作训练。在教学实施中,如何将两者有机融合,如何适时的穿插录像、投影、演示、实物拆卸、板书、讲述,教师在备课中必须较为周密的计划与安排。

4 结语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是石油专业开展教育变革,进行石油专业建设的重要途径,新时期石油专业应该清楚地看到传统教学和培训模式存在的弊端,同时也要看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存在的种种优势。在结合石油专业特点的基础上,从教材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环节入手,探寻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更好地应用于石油专业的新途径。在加速石油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提下,促进石油专业学生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综合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任岚.浅析通过教学改革提高其他专业学生对石油专业的兴趣[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9).

石油工程导论论文例7

二、校企合作强化石油文化、铁人文化的传承

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主要合作单位都在大庆油田。大庆油田有着深厚的石油历史文化底蕴,有铁人纪念馆、油田历史陈列馆、油田科技馆等多个文化、科技场馆。有铁人王进喜领导过的“钢铁1205”、“尖刀1202”钻井队,“英勇善战的修井铁军”修井107队,试油试采公司女子射孔四队等一些技术过硬、作风严谨的金牌队伍。这些队伍都有自己的队史展示室,是大庆精神、铁人文化传承和发扬的优秀基地。把参观学习场馆和金牌队作为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学生更深刻的学习和理解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更好的传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三、校企双师制度对导师提出新的要求

建设一支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的工科教师队伍是卓越计划成功的保证。一是通过建立高校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的合作机制,使二者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一方面,专职教师向兼职教师学习处理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经验。另一方面,兼职教师向专职教师学习教育教学方法。二是通过安排高校专职教师到企业参与企业生产、设计、研发和管理等实际工作,在企业真实的工程环境和先进的装备技术环境中,在企业实际经验丰富和工程能力强的工程师的指导下,培养和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开发能力,以及工程技术创新能力。三是通过安排企业兼职教师到高校接受继续教育,更新他们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在工程领域的理论水平,促进他们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的结合。四是通过安排高校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了解学科行业最新发展动态,了解国内外企业先进技术和人才需求的新变化。丰富高校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工程视野。

石油工程导论论文例8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石油企业;文化建设

一、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中国石油企业文化现状。目前,我国石油企业文化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立足于当代企业文化理论和市场竞争机制,在继承和利用我国石油企业文化的深厚资源基础上,石油企业文化得以不断创新与发展。

(1)拥有了企业发展的业绩形象和实力形象。中石油集团公司第一个重组改制在境外上市成功。2007年度,营业收入1105.20亿美元,在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球500强公司中名列第24位。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2007年度营业收入1316.36亿美元,在全球500强公司中名列第17位。

(2)初步形成了多层次的企业文化建设格局。中石油集团公司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形成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企业精神,“诚信、创新、业绩、和谐、安全”的经营理念,“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使命。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在继承中创新企业文化中,形成了“发展企业、贡献国家、回报股东、服务社会、造福员工”的企业宗旨;“爱我中华、振兴石化”的企业精神;“诚信规范,合作共赢”的经营理念;“竞争、开放、规范、诚信”的核心价值观。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大力倡导变革和创新观念,坚持“双赢、责任、诚信、创新、关爱”的企业理念,形成了自己的“容文化”,即以广阔的胸襟容人、容智、容天下。

2.中国石油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当前,尽管很多石油企业建设了自己的企业文化系统,但是还存在众多需要改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企业文化的基本理念概念模糊不清。例如对企业愿景、企业宗旨、企业使命的定位和功能相互混淆,使得在石油企业文化建设中宗旨、愿景和使命无法真正发挥各自的功效。

(2)企业文化建设缺少战略意识。石油企业文化建设和石油企业发展战略应当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而不少石油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处于无序化、盲目发展的局面,没有相应的组织和必要的制度,没有与石油企业战略相匹配。

(3)企业文化建设欠缺整体性。企业文化建设是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系统工程。我国一些石油企业没有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整体性要求,如经营理念与经营战略不统一,价值标准与职业道德标准不统一等,处于无序、凌乱的状态。

(4)促进企业文化落地的方法、措施和策略不得当。目前,大多数石油企业还是以标语、口号、文体活动、拓展训练为主要的宣传载体,形式单一,内容空泛。

二、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根据彼得・圣吉的解释,学习型组织理论五项核心及其意义如下:

(1)系统思考:系统思考工作是创造学习型组织的核心工作。

(2)自我超越:学习如何扩展自己的能力,创造出想要的成果,并且塑造出一种组织环境,鼓励所有成员自我发展,实现自己选择的目标和愿景。

(3)心智模式:它是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成员的心中、影响成员如何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思维模式、假设、成见甚至印象等。

(4)共同愿景:“愿景”是一种共同的愿望、理想或目标。

(5)团队学习:是发展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

根据学习型组织的内容与要求,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石油企业文化创新与发展的要求。把创新这个内核植入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培育全体员工的创新精神,使创新成为石油企业的品质。根据市场环境不断变革、善于创新,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机会。因此,中国石油企业文化要继承丰富的历史积淀,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思想和企业文化的优秀成果,对现有的企业文化进行整合和创新,突出石油特色,致力于跨国公司的建设。

2.石油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要求。21世纪的石油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挑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的过程中,必须提高石油企业自身的竞争力。石油企业文化是石油企业本质的外在表现,它蕴含的适应时代要求的价值理念可以激励企业员工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不断增强石油企业的综合实力。因此要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石油企业,富于创新、超越精神的企业文化建设必不可少。

3.石油企业对人才需求和员工全面发展的要求。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人类受教育的程度不断地提高,人的智慧逐渐成为最重要的资源。石油企业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围绕企业整体发展目标,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实现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关注员工的全面发展,为员工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尊重职工的个人理想,使个人的奋斗目标符合岗位的技能要求,提高员工的技能,为石油企业的发展和稳定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三、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1.创建学习型的领导团队体制。创建学习型的企业家集团领导体制,就是要在企业进行集团领导的前提下,整个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共同学习,加快知识更新速度,更加适应市场和新技术的变化,使决策更加合理和优化。建立共同愿景,在决策层中的个人愿景升华为整个集团的共同愿景。此外,企业的管理决策层中每个成员的个人愿景应该是自己下级部门的共同愿景的反应,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共同愿景是每个员工个人愿景的集合和升华,才能真正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

2.树立学习型价值观。石油企业要树立学习型价值观,必须把学习看成是企业发展的保证和员工职业发展的基点和杠杆,倡导员工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敢于冒险、勇于尝试的创新精神。引导员工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保持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学习能力,善于总结有效的学习方法,不断地获取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行为取向。

3.创建有利于学习的人文环境。石油企业将集体知识的传播、共享和创新视为竞争优势,形成一种高度信任、有利于知识传播和共享的人文环境,使每个员工的知识都能够为整个企业的其他员工所共享,在企业内部传播和扩散,形成知识分享和交流的网络,以促进企业员工的相互学习和共同学习以及团队和组织的持续学习,提高整个组织的学习能力和竞争力。

4.塑造企业英雄。企业英雄是企业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是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20世纪60年代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企业英雄人物,带领大庆石油工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甩掉了我国贫油的帽子,让世界震惊。石油企业造就英雄,要善于发掘、积极培育企业英雄的成长;创造适合成长的学习氛围,开拓视野。

参考文献:

[1] 孟丁.如何建立学习型织织[J].经济师,2004,(3).

石油工程导论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035-02

课堂教学是高校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能力,使其成为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的基本途径之一。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自2006年招收石油工程创新班以来,围绕着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需要,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国际化视野的优秀国际工程技术人才和石油领军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断深化课堂教育教学改革,2012年按照教育部、北京市教委关于实施专业综合改革和专业建设的工作部署,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育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石油工程专业课程改革为重点,在完善课程大纲、优化重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构建集理论教学、网络环境、实践训练等为一体的多层次、多形态的课堂教学体系。形成了以互动教学为主,以讨论合作型学习、研究性学习、模拟和互动中学习等多种方式优化组合的课堂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环节对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取得了课堂教育教学的良好效果。

一、实践了团队合作型课堂讨论课模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

课堂讨论课是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参与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培养团队协作意识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师引入互动教学方式可以积极调动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和经验储备,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院先后在2005级就业指导课程、2007级和2008级创新班采油工程、完井工程、油藏工程的课程教学中予以实践。结果表明,课堂讨论采取团队协作与竞争模式的开展,避免了学生谁汇报谁准备以及占用过多课内学时的问题,极大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团队协作与竞争是实现学生之间互动式教学的最好方法,这种合作型的互动能使团队内部成员批判性地分析各自所分担的具体任务,做到以事实为依据而非依靠感进行判断,并将各自的任务整合到一个可行的整体项目中去。在做任务计划时,团队成员会更加注意细节,知道需要做什么、怎么做,以及何时来做,提升了成员在复杂和不确定外部环境中的管理能力,快速提升了学习和全面准确分析问题的能力。另外,通过团队合作与竞争的方式,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学习和发现新知,弥补学生之间差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使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尊重、理解和说服他人,学会建设性的合作与帮助。团队合作型课堂讨论课模式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应精心选择课堂讨论的主题并明确具体任务。教师应从课程中所涉及的相关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角度进行精心选题,选择那些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所学内容之间联系并能够高度概括、综合和运用知识重点、难点的综合题目作为主线,如具有代表性的工程案例分析和设计等,以加深学生对课程主要知识点的掌握,对课堂讲授知识进行补充和深化,同时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课程的难点与前沿,学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

2.对课堂讨论实施过程干预和指导。在课堂讨论环节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提供展示和提高综合能力的平台,同时又要实施必要的过程干预和指导。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①每班学生进行自由组合,按3~4人为一组,组建团队,以团队为单位共同参与选题、调研、解题、总结和交流,并明确各自分工,任务完成时以团队为单位提交研究报告,并轮流推选其中一人为队长做讲台发言。②每次讨论均给出一周左右的时间来做准备。在此期间,团队根据教师指定的主题完成任务分工,开展广泛调研、交流、讨论,形成成果报告。③教师根据专题设计情况,进行必要的中间过程干预,精心设计问题,增加背景信息量,适当调整专题难度。④教师构思和预测课堂讨论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适当加以引导,展示必要的示范材料和总结提纲。

3.营造和谐、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营造积极、热烈、活泼的讨论氛围,是讨论课成功的保证之一。在课堂讨论课以及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以下重要环节:①首先要创造师生良好的课堂研讨情境,做到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互相尊重和平等交流。在讨论中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尽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肯定,在思路和方法上加以点评,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信心。②通过直接而公开的沟通建立信任,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用精练的文字和适量的数据、图表来进行充分的讲解。③在讨论课中,安排每个学生发言机会,然后自由提问和讨论,其间,教师应适时地进行归纳或者点评。这可以将讨论引向深入,发挥教师在讨论课中的主导作用。④鼓励台下同学提出问题,形成台下、台上学生之间互动,并要求汇报人当场回答这些问题。这就要求作为听众的同学认真听,积极思考,而发言的同学则要思维敏捷。在自由提问和即席作答的过程中,往往会激发学生的激情,调动讨论课的气氛,将讨论推向高潮。

4.成绩的评定。成绩的评定应该鼓励给自己和团队设定有挑战的目标任务,同时,个人和小组要能够提出具有创造性和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要注重对团队的整体评价,应该以能够激励全体成员之间进行有效合作为导向,对个别学生的奖励加分要充分肯定他在任务中的角色和行为以及对团队的贡献;对于团队中的小组长若能很好完成本职工作,同时又能带领团队很好完成工作的应给予特别加分。

二、精心设计开展了研究性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具有系统性,研究性教学就是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立解决方案,培养和训练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策略。在实践性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从问题出发,以反映学科前沿,具有高度概括和综合特色的集理论、实践于一体的科技专题为主题,让学生进行文献资料调研和分析,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石油工程2007和2008年级创新班的教学实践中,油藏工程课程教学团队围绕该课程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油田开发设计及油藏管理所必需的基本方法,具备油气田开发设计和动态分析与调整的基本决策能力。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设置油气田开发决策中的主要问题,如:开发层系的组合、井网设计与部署、人工补充能量方式等,作为科技专题进行文献资料调研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撰写小论文,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效。研究性教学分为三个阶段:文献调研、文献综述和问题实证研究及论文撰写阶段。在文献调研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按照具体任务布置的要求,利用图书馆馆藏传统文献检索工具和网络学术数据库查找获取研究中所需的文献信息;学会区分论点、论据与结论,分清他人看法与作者看法,能从各种纷杂的信息中抓住最重要的,并对之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加工,获取有用信息归纳出文献要点。在文献综述阶段,教师指导学生结合给定专题,综述多篇文章的观点,做到正确引用他人文献,鼓励提出自己的见解。在专题的实证研究及论文撰写阶段,指导学生运用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掌握收集数据、定量与定性分析数据的技能和方法,培养多角度综合、分析数据的能力。通过撰写论文,掌握技术用语规范、论文撰写规范,提高文字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取得有价值的调研成果与创新。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构建网络学习系统,作为辅助课堂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钻井工程、完井工程、采油工程、油藏工程、渗流力学等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设计并完成了包括课程辅助教学网站、网络答疑、在线课件及习题集等网络学习系统。课件内容精练、重点难点突出,全部上网并提供浏览和下载。为了使理论教学密切联系现场实际,课件和多媒体中配有大量来自国内外油田现场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动画,增大了教学信息量。该系统的建立和应用极大调动了学生课内外的学习兴趣,改善了教学效果。

四、积极引进外部资源和优势参与创新型人才的教育与培养,开阔国际化视野

以课程为依托,积极引进外部资源和优势参与创新型人才的教育与培养,开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视野,推动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进程。

1.国外高校资源。近年来,伴随中国石油逐步实施了“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对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的需求,迫切要求高校之间进行更加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完井工程、采油工程教学团队,近年来先后聘请了Stanford大学、Oklahoma大学、Houston大学、英国郝瑞瓦特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大学以及石油工程师协会(SPE)等多所国外大学和知名机构专家学者授课,让学生了解了国外石油工程专业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模式及方法,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2.开办校友讲堂。为了合理有效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广泛和充分发挥我院历届校友的积极作用,为本科在校生提供教育教学、社会实践和创新服务,增强学生对我国油气田开发的使命感,为他们成长成才树立榜样,油藏工程课程教学团队邀请中石油勘探院和中海油研究中心的专家校友走进课堂,介绍陆上油田和海上油田开发技术的进展,并以实例介绍实际油田开发方案设计与生产分析及其关键技术。中石油CNODC(海外)专家与学生们分享了中国石油走向海外进行对外合作谈判、油气田评估以及海外油田开发技术、经验、人才素质的要求,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3.知名外企资源。石油工程专业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课程团队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化需求,坚持就业市场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理念,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通过多种渠道以多种方式与企业开展合作,邀请企业团队参与到课堂教学环节举办主题讲座,举办了“北京2007外企志愿者阳光校园行走进中国石油大学――对话外企精英,分享精彩人生”的主题报告会,邀请来自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职业经理人、职场新人以及教育界专业人士组成的外企志愿者专家团队,从职业规划、实习求职、职业素质等方面帮助学生解决成长和择业中的困惑,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互动式模拟教学,2006―2007年,两次与壳牌(中国)合作,联合举办企业走进校园Shell Case Study & Mock Interview Workshop(案例分析和模拟面试)模拟教学活动。2008年借助北京市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北京市志愿者协会外企分会平台、邀请壳牌中国及香港地区、麦肯锡公司、微软(中国)、佳能(中国)有限公司、施耐德电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等11家外企的志愿者,联合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6所高校,将中央电视台职场专栏“绝对挑战”引入课堂,举办了奥运北京阳光彩虹行动――“从企业文化,谈自我认知”大型主题活动。通过领先企业的多元文化和理念讲解、学生自我认知现场体验、企业招聘模拟面试、资深职场专家现场点评等四个环节,让学生通过校企之间互动、高校之间交流分享,开阔了眼界,增强了对职场真实含义的理解、把握和规划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决策能力。在我校55周年华诞之际组织开展了“迎校庆55周年SPE学生分会系列活动――中国石油大学之旅”,邀请贝克休斯、康菲石油、道达尔(中国)、帕拉代姆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等知名石油外资企业给学生们带来了专业而精彩的学术讲座,让学生们也了解到很多钻完井、油田勘探开发等方面的理论前沿和先进技术,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职场成长经历和工作经验。同时,使学生们更加明确了以后专业学习的努力方向,树立了学好专业的信心,同时极大提升了我校和我院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石油石化海外市场的拓展,石油工业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从而对石油人才的教育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育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树立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帮助学生构建起以知识点为中心、思想方法为主线、知识应用为延伸的三位一体的知识构架,开阔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视野,增强创新型人才核心竞争力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石油工程导论论文例10

二、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专业品牌石油工程教研室成立于办学之初的1976年。2004年举办高职教育以来,各专业秉承了校企合作的优良传统,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与华北油田公司、渤海钻探公司等联合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企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规格,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将石油工程专业工种的职业资格标准有机融入教学内容中,分段组织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并联合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培养质量评价的客观性,服务企业,打造专业品牌,实现了校企双赢。石油工程教研室所属的3个专业,近3年来,新生平均报到率在95%以上,初次就业率平均为98.11%,主要就业去向为石油三大集团公司和驻滨海新区的石油企业,专业对口率达91%,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达97%。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在3个专业应用,形成J(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学习)+X(学习性实习“做中教、做中学”)+Z(专业理论和专项技能与关键技能学习)+D(顶岗实习培养综合能力)的“JXZD”4学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天津教育报和华北油田电视台进行了报导宣传。石油工程教研室教师认为,高职教育应该和其他高等教育形式一样,不仅要培养人才,而且要承担起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的职能,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系领导和院领导也给与教研室工作以大力支持。带领专业教师到上级科技主管部门“争”课题,主动到企业“找”课题,通过横向合作为企业提供科研服务。利用企业办学的优势,根据学院的科研条件,石油工程教研室把科研主攻方向定位为以应用开发研究为主,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5年来,教研室为中国石油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华油油气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等举办20个培训班,共培训818人。完成华北油田公司科研项目11项,争取科研经费220万元,公开发表《螺旋折流板换热器板参数的简明空间解析》、《中国低煤阶煤层气勘探探索》等专业学术论文近40篇,完成的《油藏与井筒耦合方法预测水平井产能研究》、《管式加热炉热辐射管可靠性检测与寿命评估》等科研成果应用于石油工业生产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石油工程教研室的教学、科研工作也因此跻身全国同类学校的前列,多次受到上级有关部门表彰,成为学院专业建设发展的领头羊。石油工程技术、钻井技术、油气开采技术专业作为学院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重点,将借力学院“天津市示范校建设项目”这一平台,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精神内涵,在课程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教学科研、对外培训服务、专业教师自我提升方面开始新一轮的改革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