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药学初级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4 15:22:59

药学初级论文

药学初级论文例1

第二章卫生技术职务

第二条卫生技术职务是以医药卫生技术应用为主要职责,根据医药卫生工作的实际需要设置的专业技术工作岗位。卫生技术职务有明确的职责和履行相应职责必须具备的任职基本条件,在定编定员的基础上,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有合理结构比例。

第三条卫生技术职务分为医、药、护、技4类:

1.医疗、预防、保健人员:

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主管)医师医师医士

2.中药、西药人员:

主任药师副主任药师主管药师药师药士

3.护理人员:

主任护师副主任护师主管护师护师护士

4.其他卫生技术人员:

主任技师副主任技师主管技师技师护士

第四条主任医(药、护、技)师、副主任医(药、护、技)师为高级技术职务;主治(主管)医(药、护、技)师力中级技术职务;医(药、护、技)师、医(药、护、技)士为初级技术职务。

第三章岗位职责

第五条各类各级卫生技术人员的岗位职责,暂按卫生部(82)卫医字第10号、(83)卫防字第61号、(81)卫药字第10号、(79)卫药字第983号等有关文件的规定执行。

第四章任职基本条件

第六条卫生技术人员必须热爱祖国,遵守宪法和法律,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执行党的卫生工作方针,遵守职业道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第七条医(药、护、技)士

1.了解本专业基础理论,具有一定的技术操作能力;

2.在上级卫生技术人员指导下,能胜任本专业一般技术工作;

3.中专毕业见习一年期满。

第八条医(药、护、技)师

1.熟悉本专业基础理论,具有一定的技术操作能力;

2.能独立处理本专业常见病或常用专业技术问题;

3.借助工具书,能阅读一种外文的专业书刊;

4.中专毕业,从事医(药、护、技)士工作五年以上,经考核证明能胜任医(药、护、技)师职务;大学专科毕业,见习1年期满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2年以上;大学本科毕业,见习1年期满;研究生班结业或取得硕士学位者。

第九条主治(主管)医(药、护、技)师

1.熟悉本专业基础理论,具有较系统本专业知识,掌握国内本专业先进技术并能在实际工作中应用。

2.具有较丰富的临床或技术工作经验,能熟练地掌握本专业技术操作,处理较复杂的专业技术,能对下一级卫生技术人员进行业务指导;

3.在临床或技术工作中取得较好的成绩,或具有一定水平的科学论文或经验总结。能比较顺利阅读一种外文的专业书刊;

4.大学毕业或取得学上学位,从事医药(护、技)师工作4年以上;研究生班结业或取得第二学士学位,从事医(药、护、技)师工作3年左右;取得硕士学位;从事医(药、护、技)师工作2年左右;取得博士学位者。

第十条副主任医(药、护、技)师

1.具有本专业较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吸取最新科研成就并应用于实际工作;

2.工作成绩突出,具有较丰富的临床或技术工作经验,能解决本专业复杂疑难问题或具有较高水平的科学论文或经验总结。能顺利阅读一种外文的专业书刊;

3.具有指导和组织本专业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指导和培养下一级技术人员工作和学习的能力;

4.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含大学本科)学历,从事主治(主管)医(药、护、技)师工作5年以上;取得博士学位,从事主治(主管)医(药、护、技)师工作2年以上。

第十一条主任医(药、护、技)师

1.精通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本专业国内外发展趋势,能根据国家需要和专业发展确定本专业工作和科学研究方向;

2.工作成绩突出,具有丰富的临床或技术工作经验,能解决复杂疑难的重大技术问题或具有较高水平的科学专著、论文或经验总结。能熟练阅读一种外文的专业书刊;

3.做为本专业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善牛指导和组织本专业的全面业务技术工作,具有培养专门人才的能力;

4.从事副主任医(药、护、技)师工作5年以上。

第十二条各级卫生技术职务,必须由行政领导在经过评审委员会怦审的、符合相应条件的卫生技术人员中,按照限额进行聘任或任命。

对未经评审委员会评审或评审认定不符合任职条件者,任何单位或任何人不得聘任或任命其担任卫生技术职务。

第五章评审委员会的组建

药学初级论文例2

关键词:儿童门急诊;合理用药;医师分级;处方分析

儿童是处于快速发育过程中的特殊人群,其生理特点、药物反应与成人不同,而且从新生儿到青春前期的不同年龄段间也存在一定差异和各自用药的特点,其合理用药相对于其他人群更复杂,难度更大。本调查中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医院2014年儿童门急诊处方进行医师分级处方行为分析,了解不同职称级别的儿科医师处方行为差异及评价用药合理性,为促进儿童普通门急诊的合理用药及监督管理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4年1月至12月儿童门急诊纸质处方133923张,按照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处方7211张,除外购药、急诊成人(年龄超过14岁)处方149张,余7062张,抽样率为5.27%。

1.2方法

按照医院人事科当年医师职称认定结果对处方进行分级。依据《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中国国家处方集(化学药品与生物制品卷•儿童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药品说明书等,分析处方基本情况,点评不合理处方。不合理处方的判定结合有关临床诊疗指南及权威文献资料查询结果,并经项目组全体成员讨论确定。项目组成员有药剂科门诊西药房、临床药学室及儿童急诊相应临床科室主任。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基本药物品种含2012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及2012版云南省增补品种。其他给药方式包括肌肉注射、雾化吸入、外用等,处方比例均不超过30%,故未予以单独列出统计。本次抽查无三联及以上抗菌药物联用处方。由表1可知,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处方数,初职、中职与副高、正高职称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处方平均用药品种数,中职与正高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处方平均金额,初职与中职、副高相比,中职与副高、正高相比,副高与正高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本药物使用率,初职与副高、正高相比,中职与副高、正高相比,副高与正高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口服给药处方数,中职与初职、副高、正高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脉给药处方数,初职与中职、副高相比,中职与副高、正高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种及以上给药方式处方数,初职与中职、正高相比,副高与中职、正高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菌药物处方数,初职、中职与副高、正高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菌药物两联使用处方数,初职与正高相比,中职与副高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职与正高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规范处方数,初职与中职、副高、正高相比,中职与副高、正高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适宜处方数,中职、副高与正高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于处方存在多条医嘱,可能同时有不规范、不适宜和超常情况,总的不合理处方数1660张(23.51%),小于各类别处方数之和。

3讨论

3.1各级医师处方分析

我院儿童门诊主要为高级职称医师,急诊为初、中职医师,抽查处方情况与实际相符。门诊患者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其中初、中职医师处方中诊断有呼吸疾病比例明显高于副高和正高职称医师。处方平均用药品种数,仅中职显著高于正高,且均符合《处方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处方金额以中职最低,其次为初职和正高,副高级处方平均金额最高,但每张均低于100元。基本药物使用率以初职和中职最高,其次为正高,而副高级别医师使用率最低。分析给药方式,中职使用口服给药比例显著低于其他级别医师,而静脉给药比例显著高于其他级别医师,其次为初职医师。20%以上的门诊处方同时使用2种以上给药方式,其中初职和副高使用率显著高于中职与正高级别医师。门诊静脉给药包括静脉输液和静脉注射,抽查处方多为静脉输液,常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故处方用药品种数多、处方金额较低,基本药物使用率较高。儿童静脉输液有一定风险,应严格控制适应证,仅严重的细菌感染、脱水、皮肤过敏及哮喘发作、喉炎等紧急情况才使用,故初、中职级别医师应加强培训,以保护儿童日益发展的自身抵抗力,真正提高用药安全性和依从性。

3.2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初职和中职使用率显著高于副高和正高级别医师,与呼吸系统疾病诊断情况相符。两联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初职与正高、中职与副高有统计学差异,而中职与正高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可加强对中职医师两联用药合理性的监督和指导。由于我院耳鼻喉科、口腔科和眼科等专科门诊未采用儿童专用处方,未纳入抽查,不能参照国家卫生计生委要求的“儿童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5%,急诊不超过50%”的规定。但超过50%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仍偏高,反思医疗现状,医师应谨慎使用抗菌药物,防范耐药菌过快产生,防止过度医疗。

3.3处方点评结果分析

本次不合理处方比例达23.51%,初职最高,正高最低,而其中以不规范处方多见。本次处方点评中,加强了临床诊断、用药方法和用药剂量的规范化书写点评,而初职医师不规范处方数明显高于其他所有级别医师,中职明显高于副高和正高级别,说明应加强初、中职称,尤其是初职医师处方的规范化书写培训,以及对处方法律效力的认识。最常见的不规范情况包括处方诊断或缺项或随意缩写或字迹潦草难以辨认及诊断不全,如诊断“支气管炎”处方开塞露、诊断“腹泻”处方氨溴特罗口服液等。调剂处方要求“四查十对”“查用药合理性,对临床诊断”,规范全面的临床诊断是药师判断合理用药的基础,医师和药师都应予以重视,加强培训。其次,用药方法、药品剂量书写不规范或模糊不清,常见如开喉剑、利巴韦林喷雾剂、清热宣肺贴膏,以及各种滴眼液、吸入雾化药等非口服静脉传统给药方式的药品用量含糊不清,甚至无具体用量,药师也未给予干预或仅口头交代。由于儿科患者尚无自理能力,通常有多人看护(包括老人),很容易造成用药错误,医师和药师均有责任确保医嘱的正确开具和执行,保障合理用药。抗菌药物处方中常见初职医师未按规定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后,及时请上级医师签字确认;各级别医师均有诊断“腹泻”“上感”却使用抗菌药物等不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定的处方行为;抗菌药物与活菌制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同服。杀菌剂能杀灭或抑制活菌制剂,同时可导致抗菌药物药效降低,因此多数学者认为原则上任何微生态制剂都不宜与抗菌药物同服[1];如必须同服,宜选用针对病原菌的高效、窄谱抗生素,或间隔2~3h以上服用,或加大益生菌剂量,或选用一些死菌及其代谢产物制剂如嗜酸乳杆菌片等[2]。

不适宜处方点评结果,初职与其他级别医师均无统计学差异,中职和副高则显著高于正高级别医师,说明正高职称医师对药物的使用更加严谨规范。常见处方行为如门诊抗菌药物序贯疗法使用口服制剂仅写为1d1次,而无具体用法是输液后8h或12h;金莲清热泡腾片等泡腾口服制剂用法仅写为口服,易造成极大安全隐患;维生素C注射液剂量过大,中成药不适宜的超药品说明书用量等。如百蕊颗粒儿童使用成人剂量、健胃消食口服液有11张处方(中职8张,副高3张)超剂量使用,超过药品说明书1d2次、1次10mL用量,而儿童用量达到10mL1d3次。超剂量使用都有发生严重肝肾功能损害的可能,医师应警惕。另外,氨金黄敏颗粒内含盐酸金刚烷胺,1岁以下婴儿禁用,而某副高医师却用于1岁以内婴儿,极易导致患儿不良反应及医患纠纷。值得关注的还有头孢地尼分散片,我院同时有100mg和50mg2种规格,医师未根据用量选择适宜规格的药品,如该用50mg却使用100mg规格,导致患者自行掰开服用,不只增加了不必要的麻烦,还导致分药剂量不准确和药物污染可能。超常处方主要有无适应证用药,如诊断为“通便”,处方口服补液盐和丁香开胃贴;无正当理由超药品说明书用药,如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雾化吸入给药。氨溴索是目前临床常用祛痰药物,而药典、指南和药品说明书均未推荐雾化吸入,而国内关于雾化吸入的报道多为小样本调查,可信度不高[3];将注射液直接用于雾化吸入,还会因渗透压、pH偏酸性和所含防腐剂辅料等导致患者支气管受到刺激或致敏反应而引起气管痉挛,呼吸困难等,从而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4],故经项目组最终讨论不建议雾化给药,属无正当理由超说明书用药。

我院儿童门急诊处方基本情况较好,与文献[5-7]报道同类医院水平相当,符合相关法规要求。但因不同级别的医师临床经验和处理观念不同,处方行为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加强对初、中职医师的处方规范化书写培训,让其认识处方的法定效力。同时,药师要和中职、副高级别医师加强沟通,有效干预不适宜处方行为,促进我院儿童门急诊的合理用药,切实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张石革.微生态制剂进展与应用中的药学监护[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5,15(4):433-435.

[2]施莹.消化系统疾病常见不合理用药探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6(6):151-152.

[3]时海洋.雾化吸入氨溴索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治疗中的作用与安全性评价[D].济南:山东大学.

[4]许申.氨溴索的临床应用进展[J].临床肺科杂志,2009,14(8):1053-1055.

[5]殷娟英.我院儿科门诊处方用药分析[J].中国药业,2011,20(2):57-58.

药学初级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R95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9(c)-130-02

目前,随着医药工业的不断发展,新的药品不断研发上市,新药在临床治疗活动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治疗同一种疾病或病症的药物种类繁多,因此,在原基本用药目录的基础上,优化治疗药物的品种,才能更好地适应临床的需要,更好、更快地为患者服务。

新药,法定的含义是未曾在我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1],而我院对新药的界定为我院从未使用过的药品。

1 我院新药引进的程序

1.1 我院新药引进的程序

我院是一家三级甲等医院,新药引进有以下几个步骤:①临床主任根据临床需要填写新药引进申请表,并附上所申请药品的资料,递交药剂科;②药剂科组织科内从事临床药学工作的副主任药师及经验丰富的主管药师对拟引进品种进行初审,给出初审意见;③呈交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对拟引进品种进行讨论,确定引进品种;④引进品种进行6个月的临床应用评价,填写评价报告单,交药事委员会讨论,确定为常规购进的品种。

1.2 拟引进新药的初审

初审的结果将做为药事会讨论的依据。因此,初审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药品引进的优劣。目前,我院的初审工作主要由药剂科组织临床药师及经验丰富的药师完成。通过对临床提出的申请,参考相关资料对需引进的药品进行评价。主要与目前临床使用的品种的成分、疗效、不良反应、价格、医保归类、是否中标品种等进行比较,得出结果交院药事会参考。

1.3 存在问题

我院的新药引进工作虽然在程序上得到不断地完善,但仍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新药引进一段时间后,由于其疗效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优势不大而遭淘汰,有些新药因不良反应较大而退出医院。因此如何做好新药的引进工作是目前药剂科面临的共同课题。

2 运用循证药学理论和方法完善新药引进初审工作

循证药学是以证据为基础的临床药物治疗学。循证药学是临床医学的新范例,它并不强调根据直觉所得的非系统的临床经验,而是强调临床证据,要求医师用新的技巧,广泛搜集有效的资料,运用正确的评价指南,筛选最有效的证据指导临床实践[2,3]。

2.1 循证药学关于资料的研究方法和结果报告的评价原则

临床上评价药物治疗通常采用病案报告、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随机对照试验(RTC)等形式。

2.2 对需初审药品的评价

2.2.1 临床研究资料的收集及分析评价[4]全面收集世界范围内发表的有关需引进药品的研究资料。根据资料的来源、年限、资料收集的策略、临床研究的目的、对文献进行分析评价,分析文献质量分级:统计属一级证据(RCT或系统评价)、二级证据(有对照未随机分组)、三级证据(无对照的系列病例观察)文章篇数,总涉及病例数。

例如我院2005年9月收到临床科室的新药申请报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新药依达拉奉。药剂科分派两名药师对2005年9月前依达拉奉的所有研究进行检索,检索结果显示阳清伟等人[5]对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已进行了系统的评价(SA)。资料质量评价:阳清伟等人机检和手检了主要数据库及灰色文献,检出12个RCT,其中只有9个(n=948)研究符合,检索中明确了检索词和检索策略,评价了纳入RCT、分配隐藏和盲法等方法学问题,对RCT进行交叉评价;报道了失访率,对失访情况进行意向性分析;数据缺失时与试验机构联系:采用χ2检验,进行异质性检查,当各试验间无统计学异质性,选用固定效应模型。

2.2.2 根据临床研究资料的分析对药品进行疗效和安全性评价通过文献资料的分析,找出需引进药品的研究中的对象、研究对照、治疗的措施(包括对照药品、剂量、用药途径、疗效)、卫生经济评价采用的方法、疗效判定指标,最后综合对疗效、安全性及药物经济学进行评价。

依达拉奉疗效评价[5]:9个研究中只有EAISG的研究提供了随访期,显示对照组与依达拉奉组随访1年的死亡和残疾发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87,95%CI(0.92,1.460)]。9个研究中仅有2个研究(n=413例)对卒中患者远期日常生活能力进了评分。其中1个研究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87,95%CI(1.21,2.89)]。另一个研究则显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显示依达拉奉可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损害。

依达拉奉的安全性评价:9个研究中依达拉奉组发生可能相关的不良反应为肝功能异常、皮疹。另外,2003年日本厚生省在药物不良反应公告[6]上信息,依达拉奉有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危险性,且绝大多数发生于老年患者,要求限制其在有肾功能障碍者中使用,并对老年患者进行严格监护。而本研究纳入的9个研究均无急性肾功能衰竭报道,可能与纳入病例总数偏少有关。

依达拉奉的经济学评价:9个研究未对依达拉奉进行经济学评价。

2.2.3 综合评价结果及提出建议通过综合对收集资料的分析以及对药品疗效、安全性的评价,列出需引进药品的治疗目的(属治疗还是预防疾病),最后,总结该药品的优点及缺点给出结论。

通过对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研究显示:目前评价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试验及病例总数较少,尚无充分证据支持依达拉奉能有效减少脑梗死患者的远期死亡率和致残率。依达拉奉有改善脑梗死急性期神经功能损害的趋势。不良反应为肝功能异常、皮疹,有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危险性,且绝大多数发生于老年患者,建议限制依达拉奉在有肾功能障碍者中使用, 并对老年患者进行严格监护,请药事会酌情考虑引进。

2.3 新药生产厂家的评价

在我国还存在一种特殊现象,同一种药物可来自几个不同的生产厂家,因此,评价新药还需通过生产质量指标和产品质量情况来评价,例如:原料质量、产品的稳定性、溶出度、生物等效性生物利用度、药代动力学等参数和研究报告加以比较、分析,从而选择出高质量的产品。

3 讨论

医院新药引进工作是一个比较棘手的工作,涉及面广,人为因素多。近年来,虽然我院不断完善新药的引进办法,但仍受到主观意见和有限的专业知识的限制,容易出现较大的偏差,同时也容易滋生药品购销的不正当行为。通过运用循证药学原则科学地认识和评价药物,根据临床证据对引进新药进行初审,减少药商的促销和回扣对医务人员造成的不良影响,使医生在选择药物的问题上本着科学的态度,坚持对症给药,有证可循,不断完善新药的引进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S].2002.

[2]胡大一.循证医学-临床研究与实践的新时代[J].中国医药导刊,1999,1(2):6.

[3]陈钧,蒋学华.药物经济学研究中的循证药学原则[J].中国医药导刊,2002,4(4):70-71.

[4]袁强,刘鸣,赖晓辉.雷米普利临床研究证据的综合评价-循证评药实用方法初步探索[J].华西药学杂志,2002,17(5):336-339.

药学初级论文例4

第二章卫生技术职务

第二条卫生技术职务是以医药卫生技术应用为主要职责,根据医药卫生工作的实际需要设置的专业技术工作岗位。卫生技术职务有明确的职责和履行相应职责必须具备的任职基本条件,在定编定员的基础上,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有合理结构比例。

第三条卫生技术职务分为医、药、护、技4类:

1.医疗、预防、保健人员:

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主管)医师医师医士

2.中药、西药人员:

主任药师副主任药师主管药师药师药士

3.护理人员:

主任护师副主任护师主管护师护师护士

4.其他卫生技术人员:

主任技师副主任技师主管技师技师护士

第四条主任医(药、护、技)师、副主任医(药、护、技)师为高级技术职务;主治(主管)医(药、护、技)师力中级技术职务;医(药、护、技)师、医(药、护、技)士为初级技术职务。

第三章岗位职责

第五条各类各级卫生技术人员的岗位职责,暂按卫生部(82)卫医字第10号、(83)卫防字第61号、(81)卫药字第10号、(79)卫药字第983号等有关文件的规定执行。

第四章任职基本条件

第六条卫生技术人员必须热爱祖国,遵守宪法和法律,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执行党的卫生工作方针,遵守职业道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第七条医(药、护、技)士

1.了解本专业基础理论,具有一定的技术操作能力;

2.在上级卫生技术人员指导下,能胜任本专业一般技术工作;

3.中专毕业见习一年期满。

第八条医(药、护、技)师

1.熟悉本专业基础理论,具有一定的技术操作能力;

2.能独立处理本专业常见病或常用专业技术问题;

3.借助工具书,能阅读一种外文的专业书刊;

4.中专毕业,从事医(药、护、技)士工作五年以上,经考核证明能胜任医(药、护、技)师职务;大学专科毕业,见习1年期满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2年以上;大学本科毕业,见习1年期满;研究生班结业或取得硕士学位者。

第九条主治(主管)医(药、护、技)师

1.熟悉本专业基础理论,具有较系统本专业知识,掌握国内本专业先进技术并能在实际工作中应用。

2.具有较丰富的临床或技术工作经验,能熟练地掌握本专业技术操作,处理较复杂的专业技术,能对下一级卫生技术人员进行业务指导;

3.在临床或技术工作中取得较好的成绩,或具有一定水平的科学论文或经验总结。能比较顺利阅读一种外文的专业书刊;

4.大学毕业或取得学上学位,从事医药(护、技)师工作4年以上;研究生班结业或取得第二学士学位,从事医(药、护、技)师工作3年左右;取得硕士学位;从事医(药、护、技)师工作2年左右;取得博士学位者。

第十条副主任医(药、护、技)师

1.具有本专业较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吸取最新科研成就并应用于实际工作;

2.工作成绩突出,具有较丰富的临床或技术工作经验,能解决本专业复杂疑难问题或具有较高水平的科学论文或经验总结。能顺利阅读一种外文的专业书刊;

3.具有指导和组织本专业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指导和培养下一级技术人员工作和学习的能力;

4.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含大学本科)学历,从事主治(主管)医(药、护、技)师工作5年以上;取得博士学位,从事主治(主管)医(药、护、技)师工作2年以上。

第十一条主任医(药、护、技)师

1.精通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本专业国内外发展趋势,能根据国家需要和专业发展确定本专业工作和科学研究方向;

2.工作成绩突出,具有丰富的临床或技术工作经验,能解决复杂疑难的重大技术问题或具有较高水平的科学专著、论文或经验总结。能熟练阅读一种外文的专业书刊;

3.做为本专业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善牛指导和组织本专业的全面业务技术工作,具有培养专门人才的能力;

4.从事副主任医(药、护、技)师工作5年以上。

第十二条各级卫生技术职务,必须由行政领导在经过评审委员会怦审的、符合相应条件的卫生技术人员中,按照限额进行聘任或任命。

对未经评审委员会评审或评审认定不符合任职条件者,任何单位或任何人不得聘任或任命其担任卫生技术职务。

第五章评审委员会的组建

第十三条各级卫生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分别由高级、中级、初级职务评审委员会负责评审。

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一般由国务院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建;也可授权确实具备评审条件的下属单位直接组建,并报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批准。

中级、初级职务评审委员会的组建权限国务院各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

药学初级论文例5

实验教学是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最大限度培养学生发现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与实践能力,其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1,2]。科学评价实验教学效果,对改进及提升实验课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引领、促进作用。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其关键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控。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开展比较系统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整体起步较晚,而对于实验课的教学质量评价更是比较滞后[3]。培养具有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需要建立一套健全、科学、系统、合理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药学专业是我校的品牌专业和优势骨干专业。2008年被教育部批准为特色专业建设点;2006年起连续被湖南省教育厅批准为湖南省“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我校中药学专业从2010年开始先后实施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剥离。近年来,获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湖南省普通高校“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资助。通过文献查阅、实验课调研、专家座谈讨论等方式,结合我校实验教学及中药学类专业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一套与理论教学平行、独立、科学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在2012级、2013级中药学专业的四门主干实验课程中试运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实验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1.1评价的指导原则中药学类专业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应结合中药学类专业实验教学的特点及我校的具体情况,且应与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相匹配。该评价指标体系应从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两个角度,利用评价的反馈、调节、展示、激励等功能,对实验教学实施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体现可操作性、过程性、实践性、互动性四个原则。可操作性要求指标体系应条目清楚、内涵明确、量化适当、客观性强、易于操作。过程性:关注实验开展的全过程。实践性:对学生的实践表现和实践成果进行评价,实验内容应结合本专业本学科的主要知识点和研究动态设计实验内容,学生通过实验教学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互动性:评价体系应涵盖教与学两方面,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促进教学相长。评价体系中不仅应有学生掌握的基本理论、操作技能、实验报告质量、实验测试成绩等信息,也应包括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能力等。1.2实验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拟订的步骤1.2.1文献查阅通过文献检索查阅国内外医学院校关于实验课教学质量评价研究的文献和资料,了解教学质量评价研究的理论、方法、手段等方面的进展及发展趋势,分析其可借鉴的经验及需进一步研究的部分,结合我校中药学类专业实验课的特点,初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预案。1.2.2实验课调研在我校2010级、2011级中药学专业的实验课中,选择中药药剂学、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制剂分析四门实验课进行实际调研,通过随堂听课,问卷调查收集授课教师及上课学生的意见,分析得到不同类型实验课的教学特点及授课关键要素,汇总后作为制订指标评价体系的参考资料。1.2.3专家座谈讨论分别邀请医学教育研究专家、实验教学专家、教学管理专家参加实验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制订座谈会。确定初步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很好地反映本专业实验教学特点,指标设置主次分明、量化得当。会后整理讨论记录,总结专家对评价指标的意见,确定中药学类专业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预案。

2实验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与评价标准

2.1评价体系与评价指标的内容一级指标的确定:根据中药学类专业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原则,确定实验教学条件与管理、实验教学过程、实验教学内容与改革、实验教学效果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的确定:将四项一级指标细分为21项具体指标作为二级指标,这些指标的设置能推进实验教学的规范化和特色化,促进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整个评价体系的内容如下。2.1.1实验教学条件与管理设有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实验室安全与环境、实验教学队伍、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授课计划、实验教材或指导书、实验考核方式、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八个二级指标。突出强调实验教学仪器设备需满足教学要求;重视实验教学队伍的结构合理性与学术水平的科学性;强调实验教学大纲、教材的可执行性、先进性;要求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安全与环境管理,保证实验室场所安全整洁;同时重视实验教学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执行,确保实验顺利、有序开展。2.1.2实验教学过程设有教师教学态度、实验开出率、实验准备工作、实验分组、教师人均指导学生数、实验工作记录六个二级指标。强调教师必须有严谨敬业的教学态度;需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工作,包括实验项目选择、实验内容设计、实验用品准备、仪器设备维护保养以及通知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要求进一步增加带课教师数,减少教师人均指导学生数;进一步加强对实验室设备、账、物的管理,使帐、物相符率、仪器完好率、实验开出率等符合实验教学质量的要求。2.1.3实验教学内容与改革分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及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改革两个二级指标。明确强调重视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改革,鼓励教师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时数,激发学生实验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教学、科研服务。2.1.4实验教学效果设有实验完成情况、实验基本理论的掌握与操作技能的培养、实验报告质量、实验测试成绩、学生评价意见五个二级指标。突出强调学生对实验基本理论的掌握、操作技能的培养;从实验教学条件、教师指导水平、实验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多方面重视学生评价;要求学生能积极投入实验、独立完成实验报告且内容完整、设计合理、数据完整、准确;重视学生实验成绩考核。2.2评分操作系统根据上述对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分析,按照不同的评价等级区分,结合我校实际情况,采用百分制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权值(权重),将其引入评价指标体系,形成评分操作系统,见表1。同时采用等级制度[4],对每项指标分设A(优秀,总评86-100分)、B(良好,总评75-85分)、C(合格,总评60-74分)、D(不合格,总评<60分)四级。

3实验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试运行及初步成效

3.1评价指标体系的试运行选择2012级、2013级中药学专业的中药药剂学、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制剂分析4个实验进行实验教学质量评价,分别通过对学生及教师发放评价表、座谈等方式对评价进行统计。3.2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成效3.2.1教、学互动加强,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与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三者的责任感,有效促进了教、学互动,进而教学质量有所提高。通过评价信息的反馈,及时修正了教师的带教、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以及学生的学习,促使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更加负责、热情地投入实验教学中,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带教水平及实验技术人员的实验准备工作。同时,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还有利于学生严谨的实验作风、负责的实验态度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科研兴趣的激发以及科研能力的增强,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实验课的主体。根据调查统计,发现超过大半的同学认为自己对实验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加,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强,同时学习了更多新的科学知识。3.2.2实验教学管理与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将实验教学质量的目标管理和过程监控有机结合起来,其评价信息的反馈及时、准确地提供了教师教学效果、实验技术人员工作、学生学习质量、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实验设备状况及实验室环境等相关信息,使实验教学主管部门可以随时根据反馈信息采取相应措施,有针对性地改进实验教学工作,实现实验教学科学化管理,避免实验室建设的盲目性,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实验教学与建设水平。例如,在中药药剂学实验课程开设中,为了使实验教学与就业联系紧密,我校药学院建立了模拟药厂和模拟药店,增设带领学生参观、见习药厂GMP车间、医院制剂室、社会药房等实践内容,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加深了对制药设备、普通剂型等的感性认识,此举获得了企业、教师、学生三方的好评。

药学初级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O657.31;S54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5-3191-03

Analysis of Trace Elements Contents in Primary Speciation in Rhizoma imperatae

by FAAS

LAI He-yun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 521041,Guangdong,China)

Abstract: Contents of Ca、 Cr、 Fe、 Mg、 Mn、 Zn in primary speciation of Rhizoma imperatae was analyzed by flame atomic adsorption spectrometry(FAA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ighest content of trace elements in Rhizoma imperatae was Ca followed by Cr, Fe, Mg, Zn, and Mn. The extraction rates of trace elements of Ca and Mg were 58.28% and 55.13% respectively. Reference information for further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ce element and the medicine efficacy of herb in Rhizoma imperatae was provided.

Key words: Rhizoma imperatae; trace element; primary speciation; flam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ntry(FAAS)

白茅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禾本科植物白茅(Rhizoma imperatae)的根茎[1],具有清热利尿、凉血止血等功效[2]。白茅根药源普遍、价格低廉,是有广泛应用前景的药材[3]。本试验根据中草药微量元素形态分析方法结合白茅根在日常中的食用方法,对白茅根的初级形态进行分析,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其中钙、铬等6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并分析了相关形态参数,为进一步研究其药效与微量元素的关系提供一定的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仪器与试剂

1.1.1仪器TAS-99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通用公司);HUMAN型超纯水器(韩国,北京普析通用公司);DGG-9240B型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上海森信实验仪器有限公司);JZ7122型粉碎机(上海嘉定粮油仪器有限公司);LD-5型电动离心机(江苏省金坛市荣华仪器制造有限公司);FA2004N电子天平(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1.1.2试剂钙、铬、铁、镁、锰、锌元素标准溶液:1 000 μg/mL(国家钢铁材料测试中心);实验用水为超纯水;硝酸、盐酸、过氧化氢、高氯酸均为分析纯。

1.2样品前处理

1.2.1预处理将白茅根用自来水洗净,再用超纯水清洗2~3次,晾干,置于干燥箱中,在60 ℃烘至恒重后进行粗粉粹(粒度<5 mm),得原药样品A。

1.2.2消解方法准确称取样品1.000 0 g置于100 mL小烧杯中,加入4∶1(V/V)的硝酸-高氯酸混合酸15 mL,放置过夜,置于电炉上加热至冒大量白烟,蒸发至近干。用2%的HNO3溶液定容于50 mL容量瓶中(某些元素需再稀释),同时做空白对照试验。

1.3微量元素初级形态分析

参考中草药微量元素初级形态分析流程[4-6](图1),制备相应的样品。取原药12.50 g加超纯水微沸;残渣置于烘箱中60 ℃烘至恒重,用粉碎机粉碎,过60目筛;将头煎液、二煎液浓缩后分别定容至50、40 mL,即相当于含量为0.25 g/mL;取头煎液、二煎液各20 mL合并用0.45 μm滤膜减压抽滤,得到颗粒物(F)为悬浮态,滤液为可溶态(G)。按照1.2中样品的消解方法进行处理,测定各形态中微量元素的含量。

2结果与分析

2.1仪器工作条件

各元素灯使用前预热20 min,具体工作条件见表1。

2.2标准工作曲线

准确移取1 000 μg/mL的标准储备液各适量,用2%的硝酸溶液按需要稀释至相应浓度,按表1仪器工作条件测定其吸光值并求得吸光值与浓度关系的线性回归方程,结果见表2。

2.3药物浸出情况

按初级形态分析流程得到的头渣B、二渣D烘至恒重称量,结果见表3。

2.4初级形态分析结果

2.4.1样品测量结果白茅根中微量元素测量结果见表4。

2.4.2形态分析参数根据周天泽[4]对形态分析的探讨,各形态分析参数导出如下:令Wi(i=A,B,…,G)表示某级份的总重量、Pi(i=A,B,…,G)表示某元素在该级份中的含量。头煎提取率T1=(WC×PC)/(WA×PA)×100%,依此类推;头煎浸留比Q1=T1/L1;二煎浸留比Q2=T2/L2。同时根据物料平衡,T1+L1=T1+T2+L2=100%。各形态分析和计算结果见表5。

3小结与讨论

白茅根是一味较为常见的中药材,在日常食用方面经常用作药膳食材,无论用作中药或是用作药膳食材,其食用的方式都为水煎,因此研究其水煎液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和存在形态对探讨其药理作用具有重要意义[6]。从测定结果可见,白茅根中微量元素总含量特征如下:Ca>Cr>Fe>Mg>Zn>Mn。上述6种元素在白茅根中总体含量不是很高。除Ca、Mg外,其他元素提取率均不超过50%,Mn的提取率相对较低,第一种可能是因为Mn含量较低,第二种可能是由于与有机大分子结合率更高,或所受到的作用力更强,大部分元素的提取率均小于50%,说明仍有大量的元素未被提取出来。微量元素在煎渣中残留甚多,如何利用药渣,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颜正华.中药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467.

[2] 吴修仁.潮汕植物志要[M]. 广东:广东省汕头市生物学会,1993. 108.

[3] 李志谦,郭旭先. 白茅根的妙用[J]. 医学文选,1994(1):10.

药学初级论文例7

增强独立自主意识。中药学要跻身于现代科学行列,学术上的独立自主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就现状而言,中药学独立自主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多个方面,仅以有错不纠(当然很难纠)和含“冤”不申,两种现象加以说明。有错不纠的例子很多:《中国植物志》把枸橘Poncirustrifoliata(L.)Raf.当成枳。实际上中药枳实、枳壳和“橘窬淮而北为枳”的枳应为同科植物酸橙CitrusaurantiumL.[1];侯宽昭的《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辞典》(1958)曾误将Liriope称为麦门冬属,《中国植物志》虽改称山麦冬属,但将Liriopespicatavar.prolifera称为“湖北麦冬”就极端错误,应该称“湖北山麦冬”,以免误导医患;《中国植物志》的荆芥Nepetacataria从来就不作荆芥入药、葶苈Drabanemorosa从来就不作葶苈入药,草本威灵仙Veronicastrumsibiricum从来就不作威灵仙入药,所谓骨碎补科(Davalliaceae)骨碎补属(Davallia)骨碎补Davalliamariesii从来就不是正品中药骨碎补,科属种的中文名都不恰当。中药植物来源的中名错误是可以更改的,例如《中国植物志》将Pinelliapedatisecta的中名由掌叶半夏改为虎掌;将Seseli由邪蒿属改为西风芹属。问题是在《中国植物志》错了而不改或未改时,我们是不能照搬的,坚持真理的权利在我们手中,用与不用事关中药学自主意识,不宜小看。谢宗万从20世纪60年代就呼吁把透骨草科(Phrymaceae)改为毒蛆草科,相应地把透骨草PhrymaleptostachyaL.var.asiatica改为毒蛆草[2],强调独行菜属(Lepidium)必须改为葶苈属以符合中药葶苈来源的实际情况,这种精神应该提倡。含“冤”不申的典型例证之一是,当面对甲骨学和考古学方面的院士和权威提出“人吞商史”(破坏甲骨文)和“糟蹋化石”的指控时,没有申辩就把《中国药典》1963年版一部和1977年版一部正文收载的龙骨、龙齿给删除了,从1985年版开始《中国药典》只是在附录中将龙骨一带而过,而龙齿则彻底消失了。其实“人吞商史”的指控是站不住脚的,历代本草和现代《中国药典》认定的中药龙骨,是距现在几万年到几百万年前古哺乳动物(如三趾马、犀类、鹿类、牛类、象类等)的骨化石,其形状很不规则,硬度大,有裂隙,几乎没有刻写文字的平整表面。殷人真正用来刻写文字的材料根本就不是龙骨,而是龟甲和牛骨[3],时间距今不过三千多年,完全没有石化,化石与非化石,数万年和三五千年差别如此之大,混为一谈,实在是不科学!“糟蹋化石”指的是在中药铺售的“龙骨”中发现了巨猿、板齿犀、铲齿象、三趾马等考古需要的珍贵化石。西方学者李约瑟的评价比较客观:“龙骨因为可以作为药物而为人们重视这一事实,曾经帮助现代古生物学家在中国发现了古人类化石(北京人,Sinanthropuspekinennsis)……中国动物化石的知识在2~15世纪的这段时间遥遥领先于西方”[4]。很多古脊椎动物学者、古人类学家寻着“龙骨坡”、“龙骨洞”等地名的指引,或者在常年挖龙骨的村民的向导下,由此种捷径(包括逛中药铺)获得许多重要考古新发现(如北京人和巫山人)。如果不是历代医药学家发现和运用龙骨治病,以及群众性采挖龙骨的实践,光靠考古学家个人的力量,恐怕难有作为。龙骨、龙齿是《神农本草经》记载的上品药物,具有镇惊安神、收敛精气、止血疗疮的卓越功效,清宫御医用白龙骨等药治愈光绪年间太监总管崔玉贵(地位仅次于李莲英)迁延数年的鼻衄,民众内外伤出血更是累用累效。龙牡壮骨颗粒(国药准字Z42021662)治疗和预防小儿佝偻病、软骨病、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发育迟缓、多汗夜惊等有近20年连续使用历史,社会效益显著,经济效益可观(年产值逾亿)。由此可见,古代医药学家发明龙骨治病是了不起的,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与龙骨有关的化石虽然不可再生,但地球上这类远古哺乳动物遗骨的药用资源是丰富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不用,而且绝大多数是没有考古价值或考古价值很低的,值得开发利用。通过对遍布全国的龙骨收购点和销售店的巡查监测,请化石专家对采挖、销售人员进行培训,增强识别有考古价值的化石的识别能力,实现既增加考古新发现的机会和成就,又保证了医疗需求的“双赢”。过去那种“过河撤桥”、置于“死地”,至今仍不得翻身,用含碳酸钙一类物质代用龙骨的建议是对龙骨治病科学性的蔑视。事实上,一味禁止,但龙骨采挖和应用一天也没有停止过,虽取不承认主义的效果甚微,恢复龙骨合法使用的国标地位刻不容缓。鉴于五花龙骨被历代医药学家推崇,与考古的矛盾不大,建议新版《中国药典》加以收载。

药学初级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0-0003-02

药学是一门实践性科学,面对我国医药事业的发展趋势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根据医药市场对药学人才的需求,要求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为: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高级药学专门人才。“3+1”梯段式实践教学,对药学专业多学科实验课程及实习环节进行了优化整合,使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多途径培养认知能力,高度掌握药学领域中的各种实验原理、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其药品质量意识。

一 “3+1”梯段式实践教学模式概述

“3+1”梯段式实践教学,即从校内的基础实验阶段、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阶段、创新性实验阶段自然过渡到实习实践阶段。针对北华大学药学院药学专业过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以2008级药学专业为试点,结合多年在实践教学中的探索尝试,对药学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实施“3+1”梯段式实践教学,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从查阅文献资料开始,提出初步的实验设计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论证,选出最优实验方案,全程以“药”为主线,总体融合生药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剂学、生物药学、药物分析学、药物代谢动力学及药理学等相关内容,主要体现学科的新进展和新技术,具有前瞻性,使学生集中经历药物研发过程的各个阶段,目前已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新世纪的教育要以人的生存、发展为本。教育既有继承性,又有时代性;既有独立性,又有开放性;既有现实性,又有前瞻性;既有实践性,又有理论性;既有基础性,又有超越性。根据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北华大学药学院在药学实践教学环节上做了适当的改革和创新,并即时修改融入本科培养方案。

二 “3+1”梯段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条件

1.增设独立的“药学综合实验学”课程

从药学一年级开始,对以往的药学实验课程(包括生药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药物代谢动力学及药理学)进行系统优化整合,改变传统的药学多学科实验各自独立设课的习惯,全程以“药”为主线,将多个药学实验课程贯穿融合成几个大的综合实验项目。

2.适当增加药学主干课程实验课时比例

适当调整药学各课程设置和增加药学主干课程实验课的比例,使实验课时与理论课时比接近1.5∶1,以针对药学专业培养的特点,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独立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增加药学中心实验室开放时间

加大药学中心实验室开放力度,完善实验室管理,配合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和参与教师科研项目,通过课外学时扩展,确保学生课外在实验室的基本技能训练、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和个性化发展。

4.继续完善实习基地建设

在现有的11个校外药物研究型基地和2个药物生产基地及医药营销领域基地的基础上,继续相应增加国内有影响的药物生产基地和临床药学基地10余个,如吉林省修正药业有限公司、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宣武医院、北京友谊医院等。

5.补充和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的监督管理

继续完善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健全实践教学质量的监督机制,根据运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如根据实习基地反映学生出勤及纪律难以控制的问题,补充了实习纪律评价表及相关规定。

三 “3+1”梯段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1.基础实验阶段

在生药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剂学、生物药学、药物分析学、药物代谢动力学及药理学理论开课学期开设部分相关实验课,以巩固和验证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实验的内容以掌握本课程相关的实验注意事项、基本操作技能、基本操作原理为主,课程内尽量设置基础宽泛、综合性强的验证性实验项目,尽量避免药学各实验课程间简单重复的实验。实验课考核内容包括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书写。成绩以20%~30%计入课程总成绩。通过对药学专业2005~2007级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发现确实为后续实验课程奠定了基础。

2.综合性设计实验阶段

专业主干课程基本结束后,第七学期集中开设独立的药学综合性实验课程,实验内容为以“药”为主线的几个实验项目,总体融合生药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药物代谢动力学及药理学等相关内容,实验流程按照新药研究流程循序进行。如抗炎药物——阿司匹林片的药学实验和心血管药物——丹参的药学实验。该类实验将生药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和生化药学的实验内容相结合,首先,由学生按照药物合成或提取等工艺流程制成原料,然后通过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对药物进行质量分析,进而制成片剂检测含量,进行药效及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最后分析其作用机制。这一设计可使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合成的药物的质量及疗效。对实验结果的评价、分析更加科学合理,也有利于了解药物研究的系统过程和药物研究的规程规范。本课程采用单独设课方式,考核内容包括实验设计、操作和实验报告书写。

3.创新性实验阶段

在第七学期和第八学期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结合教师科研项目“导师制”和“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进行。

首先,教师通过自身的学习,对相关文献进行充分调研、查新,把握本学科的前沿及发展动态,结合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使本科生能够接触到学科最新研究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毕业实习和高质量完成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学生根据“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要求,查阅文献资料,提出初步的实验设计方案。由指导教师对所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分析、评价,指出问题。

最后,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集体讨论修改方案并选出几组最优的方案。该阶段通过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创新实验主要体现学科的新进展和新技术,具有前瞻性。

4.实习实践阶段

在第八学期进入实战阶段,学生根据具体课题自行科学合理地设计实验并独立完成,课题来源于教师科研项目或企事业单位的研究项目,或者生产过程中的具体问题。4月下旬由学院教务办公室组织人员到各实习基地进行中期检查,学生毕业实习后,按学校要求,形成毕业论文,回校后统—进行毕业答辩,综合评价毕业实习成绩。

四 “3+1”梯段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效果

1.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

经过对不同年级本科生实践教学过程的探索尝试,本次教学改革都得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学生在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方面都得到了显著提高,也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飞跃发展。

2012届本科毕业成绩可喜,均在80分以上,实习过程中社会给予本模式培养的人才以较高的评价,认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较高,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经统计初次就业率达96.8%,比上一年的75.6%增加了21.2%。近三年,教师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也得到了飞跃发展,专任教师中在读博士及博士学位获得人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已升至68%,高级职称由三年前的33.3%上升到现在的48%。

2.促进了学、研、产的有机结合

几年来,学生踊跃参与教师科研活动,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通过课外实验室的基本技能训练和科学思维培养使所学理论与科学研究达到了有机结合,通过课间实习和毕业实习又将所学理论、基本技能和科学思维运用到了生产实践中,做到了学生培养的学、研、产有机结合。近年来,部分毕业生在医药岗位(如大正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扬子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修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已成为骨干并解决了许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经过实践验证,“3+1”梯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可作为培养现阶段我国药学应用型人才的有效实验实践教学模式,真正使学生达到操作能力超群,药学知识广泛、创新思维活跃、应用能力扎实的培养目标,可能成为国内现阶段医学及药学人才培养的主流实验实践教学模式。

五 结束语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北华大学药学院的药学实践性教学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学生普遍反映这样的实践性教学生动有趣,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协调发展,同时,教师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自身素质也得到了提高,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实践,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能够很好地满足社会对应用型高级药学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耀刚、石国英、王宏志.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1)

[2]王义道.当前实验教学改革的几个问题[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0(4)

药学初级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 S435.121.4+5;S48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140-01

小麦赤霉病又叫红麦头,是贵池区小麦生长后期发生的一种重大病害,病菌主要在上茬的水稻稻桩上越冬,春季温度上升后,在稻桩上形成子囊壳,当小麦处于扬花期时,成熟的子囊孢子借气流、风雨溅落到小麦的花器上,然后萌发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大约3~5 d后显症,麦穗变红,分生孢子可以引起再侵染。小麦发生赤霉病后可以引起小麦减产、品质下降。贵池区殷汇镇小麦种植面积较大,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长后期发生的一种重大病害,2012年殷汇镇小麦赤霉病特大发生,损失惨重。目前,市场上预防小麦赤霉病的药剂极多,质量良莠不齐,为筛选出有效预防和治疗小麦赤霉病的药剂品种,特从殷汇镇农药店选择了5种中、高档小麦赤霉病药剂,于2013年4月初在小麦上进行了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对比试验[1-3],筛选出了30%氟环·多菌灵、40%戊唑·咪鲜胺、36%甲基硫菌灵等有效预防赤霉病的药剂品种,以便为今后推广和指导防治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设在贵池区殷汇镇汇丰种植合作社承包的小麦田中进行,所选试验田,田面平整,排灌便利,土壤pH值6.6左右,耕作层23 cm,有机质含量丰量,保肥、保水能力强。前茬为一季中稻,栽培方式为稻麦轮作,2012年赤霉病特大发生,田间菌源广泛存在。小麦于10月15日播种,试验时处于扬花初期,所有试验小区的土壤、栽培和肥水管理水平一致。试验靶标为小麦赤霉病,小麦品种为扬麦17。

1.2 供试药剂

30%氟环·多菌灵,山东新势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40%戊唑·咪鲜胺等(赞米尔),以色列马克西姆公司;43%戊唑醇(好力克,拜耳作物科学公司;36%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上海农乐生物制品公司;40%多·酮,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6个处理,分别为:30%氟环·多菌灵1.2 kg/hm2(A);40%戊唑·咪鲜胺450 mL/hm2(B);43%戊唑醇300 mL/hm2(C);36%甲基硫菌灵600 mL/hm2(D);40%多·酮1.2 kg/hm2(E);喷清水作对照(CK)。不设重复,共6个小区,各处理小区面积为200 m2,小区随机排列。

1.4 施药方法

采用浙江黄岩生产的3WBS-16E背负式喷雾器喷雾,按对水450 kg对小麦进行均匀喷雾,施药均由一人操作完成。本次防治共施药1次,施药时间在4月3日14:00进行,小麦正处扬花初期。

1.5 调查内容与方法

共调查4次,施药后3、7、12 d观察有无药害现象,小麦黄熟时,小麦赤霉病病情已稳定,调查病穗率和病指。赤霉病以穗为单位,每小区对角线10点取样,每点调查50穗,共查500穗,统计病穗数并对病穗进行分级,计算防效[4-6]。

小麦赤霉病病穗分级标准;0级为麦穗无病;1级为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数的1/4以下;2级为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数的1/4~1/2;3级为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数的1/2~3/4;4级为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数的3/4以上。计算公式如下: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

药后3、7、12 d观察,各药剂区小麦均未发现有明显的药害。

2.2 防效

2013年小麦赤霉病总体偏轻发生,但试验区品种受抗性及播期影响,扬花期雨日数及降水量均较多,发病较重。从表1可以看出,各处理区均对小麦赤霉病有一定的预防效果,但各个药剂对赤霉病预防效果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处理A、处理B、处理D对赤霉病的病指防效分别为90.32%、83.06%、77.82%,防效较突出,而处理C、处理E对赤霉病的病指防效分别为64.52%、48.79%,防效不理想。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30%氟环·多菌灵、40%戊唑·咪鲜胺、36%甲基硫菌灵对赤霉病的防效较高,对小麦生长安全,未见明显药害,而43%戊唑醇、40%多·酮对赤霉病预防一般,建议今后殷汇镇在小麦扬花初期重点推广使用30%氟环·多菌灵、40%戊唑·咪鲜胺、36%甲基硫菌灵预防赤霉病,并建议在使用高效药剂时合理轮换用药,以延长抗药性。

4 参考文献

[1] 崔晓萌.25%咪鲜胺乳油防治小麦赤霉病药效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5):105,127.

[2] 吉沐祥,高定如,吴祥,等.42%咪鲜·甲硫灵WP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示范初报[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11):104-106.

[3] 宋凤仙,张匀华.小麦赤霉病危害损伯与防治指标研究[J].华北农学报,1993,8(2):21-27.

药学初级论文例10

完善知识体系。1997年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药学虽然上升为一级学科,但注明“本一级学科不分设二级学科(学科、专业)”,在国标《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92)中药学仍然处于二级学科的地位,这表明中药学尚未完全构成严密的、逻辑化的知识系统,急待完善,二级学科的建设十分紧迫,中药学其他学科(360.4099)留下了很大的增加空间,已经分设的数目太少,很不适应中药学复杂性的需要,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药用植物学、中药药剂学等多是建立在植物化学、药理学、植物学、生药学、药剂学的基础上,“特有”不足,这些都有待教研、临床和生产实践来解决。中药学名词术语不统一的现象比比皆是,急待统一和确定,只有统一才有可能达到严密的、逻辑化的要求。统一的方法途径参照国际上成功经验,即在提出原则并能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解决分歧或纷争,例如为什么使用“道地药材”而不使用“地道药材”是因为“道地药材”出现于16世纪初明朝政府官方颁布的《本草品汇精要》,既具有合法性,更符合科学名词术语厘定的“优先律”原则。“道地药材”的概念或定义应该符合优良性、时空性、全面性、准确性、防伪性、概括性等六项原则,“道地药材”是物质性概念,而“药材道地性”是理论性概念,两者不能混为一谈,英文翻译应符合简洁明了、便于英文行文(单词性而非解释性)的原则,故似以geoherbals和geoherbalism来表示相对较好。

提高中药队伍学术和业务水平。中药学的高、中等教育搞了50多年,培养了数以千计专业人才,但是基本上主宰不了中药的命运,龙骨只不过是若干典型例证之一,今后应重视培养把握方向、解决关键问题的权威和将帅人才。另一方面,中药学师资队伍肩负着培养中专生、本科生、研究生的重任,包括作者在内所有高、中、初从业人员都需要学习,进行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更新和充实中药学专业知识,这是关系到中药学发展的百年大计,是实现中药学自强的根本保证,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落到实处。从管理的层面上说,应尽快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学术民主机构和裁决程序。仍以龙骨为例,前述指控用龙骨“人吞商史”根据的是一个离奇传说,在王懿荣死后31年、刘鹗死后22年的1931年,一个记者以“汐翁”的笔名在《华北日报·华北画刊》上发表“龟甲文”一文,杜撰了一个后来2009年还被媒体反复宣传的故事,大意是说,晚清学者王懿荣因病服药,见方中有一味叫“龙骨”的中药上有类似文字的痕迹,导致甲骨文的发现和甲骨学的诞生,文史专家多次指出其时间、地点、名称、情节都漏洞百出,仅视为传说,但某些中药界的资深专家至今还在宣传这个故事,并误以为是给龙骨“增光添彩”,可见他们对取消龙骨标准已20多年不知情(不应是麻木不仁吧)。如果信息透明,列为重大学术问题,对全国具有中药本科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同时也在网上征询意见,取得的结果再召开类似听证会形式(足够的专家人数和专业代表性),充分讨论龙骨问题,恢复龙骨标准应该是指日可待的。通过这种方式,引起全社会对中药问题的关注,同时也达到业内外再学习,提高学术和业务水平的效果。“万马齐喑”、少数人独断,对中药和中药学发展是不利的。

综上所述,中药学要成为可以与其他学科相当的、真正的、完全的一级学科,任重而道远,以人为本,唯物求实,直面药材危机、理论危机和人材危机而不是回避,为中医临床提供安全、有效、精良的药材和成药,是中药学自强的战略目标所系,切不可等闲视之。

【参考文献】

1]胡世林,王国荣.商州枳壳的本草考证[J].中国中药杂志,1996,21(3):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