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药学专业学术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9-11 00:59:19

药学专业学术论文

药学专业学术论文例1

[中图分类号] R64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3(a)-0152-03

为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中药学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中药学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中药学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于2010年批准设置了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MCMM),并于2011年首次纳入全国研究生统一招生计划[1]。作为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辅导员及导师,笔者对其培养模式进行了思考。

1 转变观念迎接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新挑战

近年来,从中药学学术型研究生就业形势来看,每年行业内单位接收中药学学术型研究生的数量有限,仅少数毕业生进入高校及科研院所从事相关研究工作,大部分毕业生因在校学习期间对中药学领域内的生产、流通甚至管理工作接触较少,需要用人单位在实践的过程中重新培养,造成中药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浪费。这表明原有中药学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体系,注重基础研究,满足教学科研的需求绰绰有余,而难以满足中药学领域内多元化的发展和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在国家高度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背景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0年增补了中药学研究生专业学位,其培养的目标是:热爱中医药事业,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系统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结合实际工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胜任中药生产、质量评价与控制、新药研发、注册申请、流通管理、合理使用、临床及社会服务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的中药学专门人才[1]。这就要求承担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单位、导师甚至报考学生必须认真学习国家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文件和政策,从思想上积极转变观念,认清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适应新科技革命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是时代的产物;正确理解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是现代高等教育学位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两大组成部分,二者是建立在共同的学科基础之上的,没有优劣等级之分,具有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特点[2]。中药学专业学位的设立,有利于创新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和完善中药学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中药学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要,提高就业机会。“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正确理解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才能让培养单位和导师积极参与制订和实施具有特色的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和方案;才能让导师努力创新,扩宽知识领域,从原有的基础研究扩展到应用研究,注重专业能力和行业适应性的综合培养;才能吸引更多的应届毕业生主动报考,保证生源,这些都是保证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成功的关键。

2 建设符合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导师队伍

“导师制”是研究生培养一直沿用的教育制度。导师的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学术兴趣、学术道德、论文质量、创新思维、社会责任等方面对研究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3]。对于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来讲,实践环节是与学术型研究生不同的地方,除了完成实践课程教学外,更重要的是,学位论文应与中药产业的实际需要相结合,进行中药学领域内的应用型研究课题,体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提高研究生运用中药学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中药学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研究生导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中药学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更应该有一定的中药学生产、经营、流通、管理等实践经验。对于大多数一直在高校里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导师尤其是年轻导师来说,他们大都是在中药学学术型研究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术研究型人才,缺乏与中药学相关工作岗位的实践经验,短时期内让他们来培养应用型人才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当务之急是建设符合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导师队伍。

近年来,“产学研”联合培养创新模式的引入,让少数高校导师和校外的中药学相关单位建立合作关系,研究课题已经从理论研究转向理论和应用研究共存的状况,他们有能力指导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应用性研究。另外,由于在“中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借助医院里的导师力量,指导研究生学习和实践,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全科和专科医生。因此,在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可以借鉴这些成功的典范,引进“校外导师”或建立“双导师”制[4-5],即根据培养专业的需要,经过推荐、申请、严格的审查程序,吸纳一些从事中药研发、注册、生产、流通、应用、监管等环节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工程师等作为相关中药学领域的导师,参与教学和指导论文工作,扩大导师队伍。这有利于高校导师接触本领域内有名望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工程师,拓宽研究领域,从理论研究转向理论和应用并重的研究;也有利于更多地专家和工程师能有机会走进大学讲堂,传授知识和分享经验,促进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实践基地的建立和实践课程的实施;更有利于研究生在学习和论文研究进程中,得到中药学领域内的学术专家和实践专家对其进行理论及实践指导,缩短解决一些中药学相关领域的实际问题的周期,促进中药学事业的发展[4]。目前,我校除了鼓励校内导师保持和发展已有的校外单位合作关系,也积极的与相关的制药企业、医院,药事管理等单位建立了合作培养协议及定制人才计划等,选聘一些校外导师,与校内相关专业导师建立联系,共同商议并制订了相关的研究计划、实践内容和考核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导师和学生的认可。

3 建立符合中药学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工作的载体与平台,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导师指导、论文研究等多个方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将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课堂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5]。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在“以中药行业需求和市场为导向”,注重“知识或问题(能力)”的前提下进行综合能力培养,尤其是在完成与中药产业实际需要相结合的学位论文中,他们需要掌握多个学科或领域的知识,比如中药化学成分分离和剂型转变涉及化学、物理、检测仪器等内容,药理研究涉及解剖、病生理及中医理论等内容,甚至研究过程中涉及多分支学科交叉合作,比如在中药化学成分分离的论文中必须要有活性测定,新药研究过程中要重视生物利用度、不良反应等实际应用问题,在从实验室到生产过程中,要解决产品的收率、成本等问题,新技术(纳米、分子荧光显像)等在制药领域内的应用。因而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除了原有的中药学研究生课程外,增加专业选修课的种类和比例及注重知识的交叉性、实用性、创新性是必要环节。在组织本领域内的专家讨论编写新的课程的同时,培养单位之间可以通过协商建立“课程资源共享”,即研究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本校内课程,也可以选择去相关领域的高校及科研院所听课,甚至有些课程直接聘请校外相关领域内的专家来讲。这种方式可以解决中医药院校课程设立的局限性,也可以让研究生根据需要选择课程,学习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最新成果,养成跨学科视野与开放性思维品质。

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实践能力和行业适应能力。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环节,增加实验课的比例和在中药学相关领域的药厂、医院等单位中实习时间。我校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明确规定,实习的时间不得少于12个月。学校与审核通过的有资质的实习单位共同制订了各个相关领域的实习计划,包括科室轮转、仪器使用培训、法规培训等,让学生有机会熟悉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掌握相关实验操作及技能,提高行业的适应能力。另外,导师应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如参加会议交流、科研项目申请、企业例会等,鼓励学生运用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逐步培养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能力[6]。

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制为2~3年,在这期间,研究生要完成理论课的学习、实践课的学习和学位论文研究。以往的中药学学术型研究生基本是第一年学习理论课,后两年的时间在实验室里进行科研工作,而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三者可以同时进行,边学习边参加实践,同时接触研究课题,除了合理利用时间外,更容易激发研究生的灵感和创新性,有利于课题的顺利进行,缩短研究周期。

4 注重质量制订严格的中药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考核标准

中药学专业研究生学位的设立是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中药学专门人才,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要适应市场和用人单位的职业需求,面临的是解决中药学相关领域的实际应用问题,因此,在培养质量上与培养学术型研究生同样重要,必须有严格的考核标准,包括导师和学生。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依赖于每一位导师的学术水平、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因此,对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导师必须有严格的资格认证和考核标准,废除“导师终身制”,鼓励导师要不断的进行新知识、新技术的充实,积极主动参与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选择适合中药学各个相关领域内的具有开拓性、前沿性、创造性的课程和应用型研究课题,实现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

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要有规范的毕业标准,比如采用课程考核学分制,学生在相关专业领域内进行实习期间,要进行不定期的考核或撰写调研报告,内容必须与中药产业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学位论文形式虽可多种多样,但要有严格的开题报告、可行性论证、中期考核,答辩成员中须有药学实践领域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对专业水平及实践能力综合量化评分,作为评定奖学金、博士生入学考试、推荐就业等制度的标准。

5 加强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中药学专业人才

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培养德才兼备面发展的专业人才的需要,是维护高等学校和社会稳定、建设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在传统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每个培养单位都有比较成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经验和方式。但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和方式的不同,可能会出现与传统的学术型学位研究生不同的思想问题。比如,在与本校首届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接触中,发现80%的同学因为未考取学术型研究生转为专业学位研究生,他们对专业学位的培养过程及未来就业比较迷茫,潜意识里认为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标准低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产生自卑感;少数同学因为家庭生活负担支付学费困难,对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收学费有意见,认为是学校的创收手段或与学术型研究生不同看待等,这些问题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人格和素养教育的质量。研究生院领导通过座谈会的形式,让同学们了解了国家的政策和学校的安排,收费的原因、标准和用途,并通过设立贷款、困难补助、提供助教工作的方式资助一些家庭困难的同学,稳定了学生的思想动态,增强了自信心和学习的动力。另外,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外实习中,脱离高校严格的制度管理,容易变得自由、散漫,在接触复杂的社会环境、人际关系、工作情景中,可能受一些不良事件影响其不成熟的思维方式,产生不良动机。因此,应选择有丰富经验的学生管理部门的实习单位或建立负责人(辅导员)监督管理制度[7],制订相应的思想道德规范,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制止不良的苗头。此外,充分利用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及实践的机会,把德育教育融入到专业培养的过程中,进行因地制宜的调整和创新[7]。导师是研究生学习期间的第一负责人,在进行专业指导过程中,应注重学术道德和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杜绝学术上不严谨、不认真的态度、造假剽窃以及自私、破坏团结等行为。

综上所述,中药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过程中,应对中药学相关领域中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而设立的,是中药学研究生教育的新挑战。当前,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各相关培养单位都在积极努力探索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途径,相信在不久的未来,随着国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支持及配套政策的出台以及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发展跟踪调查,中药学研究生教育会逐渐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形成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关于印发金融硕士19 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Z].学位[2010] 15号,2010-03-22.

[2] 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1-7.

[3] 马淑艳.导师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作用[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7):32-33.

[4] 吴仁群.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思考[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2,20(2): 52-55.

[5] 郑冬梅.产学研相结合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6): 46-47.

药学专业学术论文例2

凡是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主要服务于科研和教学,或为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做准备为目的的学位类型,一般被称为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硕士则是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以此来满足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即前者强调学术研究,后者强调实践技能。在《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2010年)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了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1]。同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会议决定设置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旨在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结合实际工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胜任中药生产、质量评价与控制、新药研发、注册申请、流通管理、合理使用、临床及社会服务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中药学专门人才[2]。从此中药学高层次培养模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目前我国专业学位与相应的学术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已基本形成了以硕士学位为主,博士、硕士、学士3个学位层次并存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湖北是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故乡,湖北省拥有深厚的中医药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中药资源,并拥有很多著名的药企和中医院,因此湖北省对中药学高层次的人才需求十分旺盛,而湖北中医药大学作为湖北省惟一一所中医药类院校,对于中药学研究生的培养极其重视。本文以湖北中医药大学为例,积极研究和探索了现有中药学硕士的培养模式及改革,以期不断为湖北中医药大学培养高层次的中药学人才,提升湖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硕士的素质,同时为其他兄弟院校更好地培养中药硕士提供借鉴[3]。

1中药学学术学位硕士与专业学位硕士的主要区别

1.1人才培养目标不同

首先,中药学学术学位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最大的区别是二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不同。学术学位硕士更注重学术研究,培养目标是使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课程学习,把握学术动态前沿,着重提升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而专业学位硕士则强调实践技能、突出职业导向,培养目标是使学生通过熟练运用中药学专业知识,重在提升在中药产业及应用各领域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简而言之,在素质结构方面,学术和专业学位硕士分别更注重科学家精神和实干家精神的培养。在专业知识结构方面,前者是开展基础性研究,研究成果侧重体现理论创新、提供理论依据等学术价值,后者则以应用性研究,研究成果侧重体现技术创新、开发研究新产品等应用价值。

1.2培养方式方法不同

以湖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为例,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采用研究生处、二级学院、学位点共同管理,以院校专业知识教育为主导,导师全面负责的方式,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学位课、选修课、专业课和技能考核,以此使学生构建起本学科知识体系的框架。学术学位的学位论文常为基础性研究,要求有创造性和理论性,能够在论文中体现新理论,新思路,新方法,提出新发现,解决新问题。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则采取实践基地职业教育为主导,校企合作的“双导师制”培养方式,理论课程教育在校内完成,实践环节到产业部门实施,所选的课题要注重实用性、创新性及服务于社会的实际需求。专业学位的论文更侧重应用型研究,在论文中应突出创新性和实用性,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体现出一定的实践能力,从而能够与该行业紧密结合,与该行业无缝对接。

1.3学习要求不同

学术学位硕士应遵循课程学习与科研并重的原则,而专业学位硕士则应遵循课程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前者要求能够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能够阅读本专业相关的外文文献,掌握本专业的科学前沿动态,同时具有一定的科研思维,尽可能独立地设计自己的实验课题,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能够肩负起本专业相关教学任务。而后者则要求在熟练掌握本专业知识后,能够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双导师制”的培养方式下能够按照校外导师的要求完成相应的任务,具备将科研成果转化的能力,能胜任药物生产、质量评价与控制、新药研发、药品注册、流通管理、合理使用、临床及社会服务等工作,能够实现与该行业的无缝连接[4]。1.4就业方向不同学术学位毕业生就业方向多为与科研相关的工作,如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去高校任职从事中药学相关的教学任务,或者去科研单位进行科研工作。而专业学位则是去药企从事产品开发、生产、质检、销售、管理等工作,或者去医院药剂科、药房等部门工作。

2中药学学术学位硕士与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

中药学学术学位硕士的培养模式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其培养体系已经相对成熟。而中药学专业学位硕士起步较晚,与学术学位硕士相比体系并不成熟,没有可以借鉴的培养模式。但是现在这2种培养方式并没有显著的差异,以湖北中医药大学为例,专业学位硕士的课程多是参考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课程并没有突出职业导向,应用性实践性不足;其次是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方式的“双导师制”不够完善,导师队伍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且导师录取专业型硕士的积极性不高;而且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规模较小。以上这些导致了社会和研究生对该学位的认可度较低,师资力量和生源不足。同时,对专业学位硕士的评价体系过于单一,没有职业药师资格证书获取制度,缺乏一个科学、客观、公正的职业指向性较强的评价体系[5]。

3中药学学术学位硕士与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改革

3.1学术学位硕士的改革

(1)应尽可能多地设置交叉学科课程,增加课程的丰富性,教师也应及时根据最新动态研究进展更新课件与讲义。(2)将单一的导师制度变成导师组制度,这样有利于信息的交换与学生知识面的扩展,也有利于各导师之间资源和技术共享,增加团队的合作精神[6]。(3)增加学术交流活动以及实验仪器设备操作及新技术、高水平论文撰写等科研技能培训,能够让学生充分把握学习的机会,开阔学生学术视野,增加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4)引入多元化指标构建学术型硕士的质量评价体系,既要评价的数量、级别、参与课题数量等内部指标,也要评价研究生社会服务、就业质量、雇主评价等外部指标。评价指标应侧重学生的科研能力,学术学位学分以课程学分和科研活动学分为主,以此判断学生能否适合医药科研、教学相关工作。

3.2专业学位硕士的改革

(1)对于专业学位硕士招生要加大宣传力度,认识到设置该专业学位是出于中药学学科本身的发展需要,也是适应国内外专门人才培养的需要,增强社会与师生对该专业学位硕士的认可度。(2)扩大招生规模,确保产、学、研实践基地和师资配备充足,并不断完善“双导师责任制”;理论课程设置应以职业需求、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提高应用知识水平和解决问题能力为核心,要充分体现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的差异。(3)还需要实现专业学位与国家执业中药(药)师资格的挂钩,推进国际中药职业标准化资格认定。(4)构建专业型硕士相关的质量评价体系,评价指标应侧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专业学位学分以课程学分和实践活动学分为主,以此判断学生能否适合医药产业相关工作。

4展望

随着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不断发展,2种培养类别均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在培养过程中应不断地总结与探索,不断地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期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中药学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提升为中医药服务的能力,促进中医药事业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硕士、博士专业学位发展总体方案、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设置与授权审核办法[EB/OL].(2010-9-18)[2020-11-02].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金融硕士等19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J].中国资产评估,2010(8):44-45.

[3]胡玲琳.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性比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4):22-26.

[4]高洁,张庆芝,章涤凡.中药学学术学位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的区别及现状分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12):77-78.

药学专业学术论文例3

1.1成立中药学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管理小组把专业学位培养工作纳入学校研究生教育体系,使之走上规范有序的管理轨道,是成功实施专业学位培养的重要保证。实践基地的运行工作由校企双方共同管理。双方协商成立联合培养基地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实践基地的运行,协调双方的合作。

1.2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注重把握研究生的招生质量,和普通统一录取研究生一样,从报名、参加国家统考、面试等环节入手,严格把关,确保选拔出真正热爱中医药事业,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学生。

1.3导师培训与实践基地建设坚持高标准遴选企业导师,选聘对企业的重大技术需求有认识,有很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有较深理论学术功底的企业专家担任兼职研究生导师。建立企业导师培训制度,及时对新聘导师进行培训,使他们在上岗之前就明确研究生导师的职责,熟悉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各阶段的要求和标准,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研究生做出创新性成果。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必须不断加强与具有杰出的科研队伍、先进的实验设备、较完善的科研场所和充足的科研经费等优质资源的企业联系,优选具有较高科研实力及创新能力的大型企业。

1.4经费保障体系建设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经费使用管理办法,鼓励并规定经费充足导师(在3万元/年以上)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校在各级奖项评定方面给予倾斜。学费收入65%用于组织课程开设、导师培养经费、安排教师异地教学的交通及食宿、招生工作及论文评审、答辩等。35%用于安排学生实践基地学习、接洽合作单位、配合研究生处招生工作等。同时依托实践基地和重大合作项目也是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经费的重要途径。例如广州医药研究总院与学校建立了长期产学研合作与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关系,2006年以来,每年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2名。广州医药研究总院每年投入人员培养经费约2万元,由学生为主展开的相关专题研发费用目前为止已达30万元,包括委托给大学相关研究所和实验室的研发费用及在企业实验研究中直接的材料消耗费用。平均每年投合培养的经费约15万元左右,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有力的经费支撑。

1.5专业学位论文标准与考核继续坚持对研究生公开发表科研论文的规定;学位论文的选题要紧密结合企业科技需求;严格进行学位论文资格审核和答辩程序,组织安排研究生管理人员旁听论文答辩。

2存在问题分析

2.1身份认同危机目前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学术学位相比,其知晓度和认可度相对都比较低,同时教育业对专业学位的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各界对其认同度不高。因此,当学校2010年春季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出台时,没有引起考生的积极响应。招生过程中报考人员少,还有许多学生对学位证书存在疑问等。3.2中药行业缺乏资格准入制度和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专业学位是一种职业学位,必须与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紧密挂钩。中药专业由于其技术性、专业性强,我国实行的是执业药师资格证书制度。然而当前获得申请执业药师考试资格,需要取得硕士学位,从事药学或中药学专业工作满一年;另一方面,中药行业缺乏专业准入限制,许多从事药师工作人员没有执业药师资格证,很大一部分执业药师并不是药学专业毕业生。此外还缺乏相关专业的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如何实现两者有效衔接,仍有待有关管理机构的论证。

2.3办学宗旨偏差专业学位的课程应更注重课程内容的宽广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实践中,许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课教学是经常与学术学位研究生一起进行的。因此,教学中应更多地使用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导师也应根据专业学位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课程设置上要充分体现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培养规格之间的差异,即使同一门课程也应名同而实异。

2.4实践探索,缺少相关可借鉴经验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是国务院2010年新设置的学位类型,其培养摸式和机制研究基本仍属于空白。以教材为例,拟开设的大部分课程缺少相关配套教材,且当前国内其他中医药院校尚未开始该课程,课程的建设需要进行实践探索;仅凭听课和老师的给的大纲样的文字材料,学生大多不习惯这样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只能使用学术性研究生使用的教材,而这部分教材理论知识强但实践性较差,势必造成了教材内容和专业实践偏离,缺乏来自一线的实例和对专业现实运行程序、状况的深入分析,不利于其学习。

药学专业学术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2(c)-103-02

药学高职教育是医药科研、生产、流通大发展中产生的新的教育层次,在提高医药行业整体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据统计,我国目前只有执业药师7.94万人,大部分在我国东南地区,广大中西部省份执业药师人数严重缺乏。而河南省目前执业药师人数不足6 000人,按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所提出的“所有药店经营企业在2004年底以前均需配置至少一名执业药师”的要求,数量相差甚远。我校设置药学专业,立足豫中南地区,面向全省,对促进豫中南地区乃至全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药学专业如何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区别于原中专的药剂专业和本科药学专业,培养出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应药品生产、营销、应用、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已经成为我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急需重点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对照教育部的文件精神,我专业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 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为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方向。应用型药学人才包括能解决药品开发、生产中的工程技术问题的技术型人才,能解决药品质量控制和安全合理用药等问题的药师型人才,能进行科学决策、组织协调和管理的医药经营管理型人才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各行业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对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能够在一线的技术、管理和服务岗位上从事复杂性、智能性和开发性的工作。为此,我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是: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药品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药学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掌握从事医药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2 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制订专业教学计划

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制订教学计划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切实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要把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

在制订药学专业教学计划、设计开设的课程时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①学校的办学层次、办学条件、办学环境。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恰当比例。③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④学生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关系。教学计划的制订紧紧围绕教学培养目标设计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要求以“必需、够用”为基本出发点,兼顾学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从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必备的专业技能出发提出了“药物生产、药品营销技能和药品使用技能”等三项基本技能,针对学生三项技能的培养教学计划。我专业根据对市场情况的调查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议,探索一个专业多个方向发展的思路。针对学生就业去向和工作内容设置不同的能力方向课程,目的是突出专向能力训练。

3 以能力为主线建构理论、实践相互渗透的课程体系

药学专业在课程体系建构中贯彻专业技术能力主线,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优化课程体系,结合“职业能力证书”进行课程教学;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技能方向课,以适应就业方向能力要求,及时调整能力方向;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相互渗透,理论课程以服务于专业技能培养和全面素质提高为目的,与实践教学分别形成相对独立而又相互渗透的能力课程体系,以够用为基本要求,兼顾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融“教、学、做”为一体,坚持三不断线(职业素质教育不断线、实践能力培养不断线、产学结合不断线)的能力培养,突出实践教学,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发性和职业性,重点突出药品生产、质量检验、经营管理、营销能力及临床用药能力。由此充分体现高职高专突出实践技能教育的特点。

4 大力推行产学结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与机制是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关键。药学专业专业建设中把产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药学专业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一体化;探索产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建立企业接受药学专业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从而保证在校生有10个月时间到企业、医院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同时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大力推行产学结合,以产促学,以学促产,产学共建,实现了校企双赢,学校赢得了实践教学的良好条件,为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学生的就业奠定了基础,而企业扩展了人力资源,从而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药学专业学术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基金项目:河南中医学院2010年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课题(2010YJX007);河南中医学院2011年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课题(2011JX26)

作者简介:李晓坤(1979-),女,河南新乡人,讲师,从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

通讯作者:冯卫生,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河南中医学院是我国开展药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先行者之一。2010年9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我校被授权开展药学(代码105500)、中药学(代码105600)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并于2011年开始正式招生。药学、中药学专业学位是一种新的学位类型,培养模式的制定是实现其教学培养的纲领性文件,是完成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和进行培养工作的主要依据。为加强药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探索其培养模式成为当务之急。根据国务院学位办[2011]34号文件中下达的“药学、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内容,同时结合目前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进行了相关研究。

1 总体思想、培养思路和培养目标

1.1 总体思想

以培养适应我国创新型、复合型药学专业人才为目标,紧紧抓住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通过统筹规划,优化结构,健全机制,创新模式,积极发展药学类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大力推动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进一步提高药学类专业学位教育质量,更好地服务国家、河南的经济发展。

1.2 培养思路

紧紧抓住国家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重大机遇,将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与学术性学位人才培养置于同等重要位置,整合并合理配置药学院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药学院实习就业基地较多的综合优势和学科特色,使药学类专业学位教育人才培养层次更加完善[1]。

转变观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目标,不断深化专业学位教育改革。完善专业学位的保障机制,注重提高培养质量;优化论文设计及实践内容,着重完善实践培养体系;创新培养模式,突出自身特色;适应社会需求,强化职业导向。

1.3 培养目标

加大应用型药学人才的培养力度,逐步增加专业学位硕士生所占比例,使药学专业学位教育体系不断完善[2];逐步实现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转变。力争做到我校药学类研究生教育变为学术型人才及应用型人才培养。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1建造药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新模式

转变传统办学观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大人才类型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大人才类型和专业结构调整,积极推动药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转型,逐步加强与大型医药企业、医药管理机构等单位建立实质性的联合培养机制,积极构建药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新模式,搭建较好的合作培养平台[2]。教师构成、教学方式、教学组织、教学过程等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实施。

培养环节中突出实践教学,时间上保证不少于一年的实践教学,同时加大实践教学学分比重。并对以往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坚持让学生到生产科研一线,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在实习实践的过程中进行管理、考核和评价,以保证实践培养的质量。使学生掌握药学及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胜任本领域的实际工作。

2.2 构建药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

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需要反映药学相关领域对药学人才的能力与素养要求,我们将以药学一线应用为导向,以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需求内容为目标,以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提高为核心,将学校培养机构、行业单位和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有机结合在一起。目前,药学院冯卫生院长已被聘请为全国高等院校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材评审委员会委员,参与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材建设工作。

教学方式也要着重强调实践教学。药学、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参加药厂、药物研究所、药物流通等环节的实习,具体安排可与专业学习、毕业课题研究结合起来,时间不少于2年;以上培养环节均需进行考核。考核合格方可参加论文答辩。

2.3 制定专业学位的硕士学位申请要求以及培养考核办法

药学类专业学位申请硕士学位标准,须注重其在应用方面的导向性,论文形式可不局限于研究型论文。并鼓励学位论文选题要紧密结合药学及相关领域科技转化、注册与申报、生产与技改、推广与流通、药学服务及药品监管等实际问题,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学位论文可以是针对药学实践领域具有一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专题研究等,重在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个人能力;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或社会实践,并有明确的应用价值;可采用多样的学位论文答辩形式,并应有行业内实践领域的专家担任答辩成员。

3 鼓励采用“双导师制”的师资队伍

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采用培养单位与实践部门合作培养的模式。建议鼓励采取双导师制,即在校内和实践单位分别聘任研究生指导教师。校内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课程学习和培养全过程协调,实践单位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实践活动,校内导师与实践单位导师按照集体培养的方式,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以及每个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制订培养计划,定期检查实施情况。导师由培养单位相关学科和实践部门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相应行政职务人员担任。药学院计划与已有的实习就业基地合作,通过与主导企业进行合作办学、订单定向培养、双导师制等校企合作方式,积极鼓励行业参与专业学位教育,使校企真正成为专业学位教育的办学共同体。

4 探索专业学位教育管理新机制

管理机构要转变观念,加强对专业学位教育工作指导,规范工作程序,探索药学类专业学位教育管理新机制。注重分类管理和指导,制定专业学位的培养标准,同时建立有助于培养的教学、管理和组织机构,探索建设专业学位导师的科研教学评价标准,加大投入,统筹教学和研究资源,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及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和完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奖助贷体系,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把专业学位毕业生纳入与学术型研究生相同的就业政策范畴,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5 结语

目前,我校药学类专业硕士学位培养处于初始阶段。我们将发挥学术型学位已有的办学优势,改变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学术化倾向,推进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探索符合药学类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规律的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及保障体系和办学管理体制,促进专业学位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明显提高。

药学专业学术论文例6

学术学位硕士的培养主要突出科教结合,通过学科前沿课程及实践课程的学习,着重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把握学术前沿的能力;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是与行业紧密结合,突出职业导向,考核及评价与行业资格标准尽可能无缝对接,着力提高研究生综合职业素养,培养专业知识应用的职业能力。总之,在素质结构方面,两者是科学家与实干家的区别,从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方面来说,是开展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的区别。

1.2学习要求的不同

学术学位硕士应遵循课程学习与科研并重的原则,要求掌握本学科的专门知识与技能,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相关专业外文资料,熟悉本学科相关领域的学术发展动态,能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承担本学科的科研、教学(或)临床工作,具有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完成学位论文要求的科研工作的同时,在导师指导下,从事一定时间的专业技能实践,以增强实践能力;专业学位硕士应遵循课程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使硕士研究生既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又具有较强的从事科学研究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应基本具备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达到执业中药(药)师注册申请的专业技术要求;能胜任药物生产、质量评价与控制、新药研发、药品注册、流通管理、合理使用、临床及社会服务等工作,注重加强专业技能的实践及训练,同时亦应在导师指导下,参加一定的科研工作,参加学校组织的专业任职能力考核,任职能力考核内容须与行业资格标准衔接。

1.3培养方法的不同

学术学位硕士实行研究生处、二级学院、学位点共同管理,导师(导师组)全面负责的模式,课程学习所占比例较专业硕士大;专业学位硕士坚持与实践和应用结合,采用“校-企合作”、“政、校、行、企”合作的“双导师制”培养方式,理论课程教育在校内完成,实践环节到产业部门实施,所选的课题要注重实用性、创新性及服务于社会的实际需求。学分方面学术学位以课程学分和学术活动学分为主,专业学位以课程学分和实践能力学分为主。设置课程学术学位应根据学科内在逻辑来设置,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三者之间的课程结构体现层次性、衔接性和递进式,形成一种纵向深化为主的知识结构,而专业学位应符合专业人士的职业需求,进行多元化综合性教育,同时注重职业道德等人文教育。

1.4论文选题的不同

学术学位硕士多立足本专业研究领域进行基础或应用基础研究,具有创造性、理论性,提出新发现、新方法、新理论,解决新问题;而专业硕士主要从事应用性研究,具有创新性、实用性,侧重实践探索的创新,应紧密结合中药产业的实际需要,对中药产业领域中某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制订、设计调查方案,收集资料,在现场实践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对策和研究课题,论文能够体现综合运用所学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独立承担专业领域实际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能力。

1.5就业方向不同

学术学位硕士多继续攻读博士,或到教学、科研单位从事中药学教学工作、科研工作;而专业学位硕士多到生产企业、市场营销部门、医院临床药学部、药房以及医药公司从事技术、产品开发、管理与销售、质控监管等工作。

2中药学学术学位硕士及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分析

2.1两种培养类型的意义

中药学学术学位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仅是两种不同培养方向的研究生,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两种重要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种强调学术研究,一种强调应用实践,没有优劣之分。认为专业学位硕士文凭“含金量”不如学术学位硕士,或者认为学术学位硕士不能获得高薪资工作而不如专业学位硕士的观点,都有失偏颇。中药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传承和发展既需要教学科研人才,也需要从事药物生产、质量评价与控制、新药研发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两种培养方式需要并行共举,不能相互取代。

2.2目前存在的不足

学术学位硕士的培养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体系,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目前多为单一导师指导研究生,导师知识和精力有限,培养模式缺乏多样性,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僵化,缺乏灵活性,学术交流的范围较小,研究生课题研究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了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压力日趋增大。中药学专业学位硕士属于新设学位类型,起步较晚,社会认可度较低,培养机构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和生源不足,没有成体系的培养模式可供借鉴,从招生选拔的方式到整个培养过程皆因未能走出学术型研究生模式而遭诟病,课程设置多参考学术型硕士的课程设置,课程的应用性及实践性不强,不符合培养需要,部分课程缺乏相应的教材,仅有学术型的教材或授课教师的讲义或提纲,容易造成教学内容和专业实践的偏离。另外作为职业指向性较强的学位类别,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必须与执业中药(药)师资格证书制度紧密联系,目前的准入制度还不健全,更缺乏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2.3改进方向

对于学术学位硕士,应改变目前单一的导师制度,改为导师小组指导研究生,既有利于扩大信息渠道、扩充知识面,更好地进行资源共享和学术交流,又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此外,增强学术学位硕士的实践能力,灵活设计教学方法,扩大学术交流范围,给予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充分的思考空间,提高创新的积极性。对于专业学位硕士,应加大宣传力度,认识到设置专业学位是出于中药学学科本身的发展需要,也是适应国内外专门人才培养的需要,办学机构应各方配合,确保物资经费、师资配备,做好专业学位的相关工作,要充分借鉴国外药学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以及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先驱院校的经验,立足中药学学科发展现状,突出自身特色,以产学研结合打造中药学专业学位主要培养环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充分体现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培养规格之间的差异,即使同一门课程也应名同而实异。最后,还需要社会各界推动,实现专业学位硕士学历或学位与国家执业中药(药)师资格的挂钩,推进国际中药职业标准化资格认定。

药学专业学术论文例7

刘,男,1952年3月出生,1969年12月参加工作,中专文化,中共正式党员,现任县计划生养服务站主管中药师。

个人自1993年1月被聘任为主管中药师以来,牢牢围绕计划生养工作重点,认真学习和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养法》、《计划生养技术治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及有关医药法规,不断加强自身医德修养,始终坚持以全心全意为广大育龄群众服务为宗旨,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尽心尽责,对技术精益求精,刻苦钻研业务技术,努力进步业务技术水平,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自任职以来,始终坚持工作质量第一,服务质量第一。工作中,严格按照《药品治理法》的规定,加强对药品质量的控制把关,严防假、冒、伪、劣药品进进临床。同时,做好毒、麻、剧等特殊药品的治理,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防止舞避现象的发生;积极协助领导指定和完善单位药品治理制度、先后指定了《药品质量治理制度》、《药品保管制度》、《药品发放工作制度》等治理制度,使单位的药品治理趋于制度化、规范化,避免了违规操纵和差错事故的发生;工作学术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积累了较多的工作经验,进步了自己的业务技能,较好地完成了本职工作。以医药法规为准则,时刻以高标准要求自己,果断纠正和杜尽医药行业中的不正之风,使本人的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达到了主管药师的水平。工作中,明确自己的职责,兢兢业业,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与任务指标,认真做好缺药登记、效期登记,认真对待处方的审核、化价、调配、发放工作,严格遵守处方调配制度,认真按照“三查七对”处方审查制度,严格操纵,发现处方中存在的配伍禁忌、剂量、规格等方面的差错,能及时与医生联系,正确调配,认真复核,近五年来,发放药品32300张处方,未出现任何差错事故,为群众提供了快捷、正确、优良的药学服务。同时,积极主动地向服务对象宣传计划生养、避孕节育和生殖保键知识,协助医生做好计划生养技术指导、咨询以及有关的临床医疗服务,工作中,严格执行“品”、“医疗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治理办法以及特殊治理的有关发规。熟练把握药品的微机化治理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药品的财务治理的正确性,做到微机化价,操纵熟练、迅速,尽可能减少病人化价等候时间,对发放到病人手中的药品,能主动向病人讲解有关用药的常识与留意事项,尤其对孕产妇用药留意事项作耐心解答,使病人在服药时良好地遵守医嘱。积极参加本专业的各项活动,加强药学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了解和把握药学界的学术新动向,熟练把握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纵技能,利用药学专业知识指导临床公道用药。

随着医药改革的不断深进,药学事业的迅速发展,药师职能的转变,积极参加临床药学药物咨询和新制剂、新剂型的研究工作,不断吸收应用国内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了解和把握药品的新动向,及时向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药物信息资料,并与有关临床医护职员共同探讨最佳治疗方案,促进公道用药,同时开展新药咨询和药物监测工作,建立不论不良反应报告制度,使临床用药更科学、更公道,以适应计划生养工作的需要;在学术方面,能够虚心向老同道请教,吸取他人之长。丰富个人知识,同时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先后自学了《药学》、《药理学》、《中药学》等医学专著及文献,做读书笔记近30万字。每年还订阅一定数目的医学刊物如《中国药学杂志》、《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药房》等,及时了解和把握药学新进展、新动向,积极探索新理论,研究新方法。近几年来,利用中医药理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先兆流产65例,取得了满足医疗效果。能力钻研、刻苦学习不断进步药品新知识水平,留意加强医药信息沟通。任职以来,先后有近十篇论文在省、市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其中3篇分别在《中华新医学》、《宜春学院学报》、《中华临床新医学》上发表;199年9月参加了省中医学院药剂专业学习,通过一年半的刻苦学习,取得了大专专业证书,从而使工作和理论有了系统性的进步。任职以来,积极培养指导下级职员开展专业技术工作,自1996年以来,长期担任大、中专实习生进修生及乡镇计生服务站职员的临床实习带教工作,先后在县乡组织的业务培训班上担负《药学》、《药理学》授课任务,为全县计生系统培养了近百名合格的业务技术职员,他们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骨干作用。

在领导和同道们的大力支持热情关怀下,经过个人的积极努力,先后于1997、2000、200年三次被县评为先进工作者。200年9月,受计生局指派到镇计划生养服务站帮助指导工作,在六个月的时间里,先后对站内业务职员进行了系统的业务培训,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各项治理制度,使治理更加科学,各项工作上了新台阶,在200年度评选中名列前茅。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写作网更多资料通过近几年的刻苦努力,个人在专业技术等方面已具备副主任药师资格,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刻苦学习,创新开展工作,力争把专业技术水平再进步,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药学专业学术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G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8-0056-03

一、引 言

各行业技术的发展一直是专利领域研究内容不断充实的来源之一,当今技术创新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驱动力,专利作为发明创造活动的重要产出指标,与技术创新的关联十分紧密。而专利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于行业发展而言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与参考,研究研发产业热点领域并把握发展趋势,对于确定国家产业政策和企业研发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专利制度与行业发展的这样一种互动关系正是笔者选择从行业分类的角度出发,探索专利领域研究状况的缘由。

二、文献检索

(一)一级检索

数据库选择:中国知网总站,高级检索;

检索范围: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辑、工程科技Ⅱ辑、农业科技、医药卫生科技、社会科技Ⅰ辑的一部分(包括法理、法史、宪法、行政法及地方法制、民商法、刑法、经济法、诉讼法与司法制度、国际法)、信息科技、经济与管理科学;

期刊级别:核心期刊;

检索年份:2009~2013;

检索主题:(专利and行业)or(专利and产业);

根据以上条件得到检索结果,手动筛选至347篇,找出细化行业和关键词,如表1所示。

(二)二级检索

数据库选择、检索范围、期刊级别、检索年份均同一级检索;检索主题:专利and表1中细分行业中对应关键词。

根据以上条件得到检索结果后,进行手动筛选,进而与一级检索的手动筛选结果进行合并,得出各行业文献主要研究主题,如表2所示。

表1 一级检索结果:行业分类及相应关键词

行业/产业 文献数 关键词

1 医药 55 医药、制药、药品、仿制药、中药、医疗

2 能源 50 钢铁、清洁能源、风能、太阳能、氢能、低碳技术

3 信息产业 43 信息技术、IT、ICT、电子、通信、光存储、互联网

4 机电 41 机电、机械、电气、电器、家电、农机

5 汽车 29 汽车

6 LED 28 LED

7 高技术 22 高技术

8 材料 17 材料、半导体、纳米

9 金融 15 金融、银行、保险

10 生物 13 生物技术、基因、转基因

11 音视频 11 光盘、音频、语音、视频、电视

12 食品相关 8 食品、制糖业、酒

13 计算机 6 计算机、软件、云计算

14 农业 5 农业

15 日化&服装 4 日化、化妆品、服装、服饰

表2 二级检索结果:各行业主要研究主题

行业/产业 文献数 主要研究主题

1 医药 236 药品专利制度、中药专利保护

2 信息产业 111 电子信息行业、通信行业、互联网行业

3 能源 92 钢铁行业、清洁能源、低碳技术

4 计算机 87 软件专利、开源软件、实务问题

5 生物 84 生物技术、基因、转基因、遗传资源

6 金融 64 商业方法专利、金融专利、银行业、保险业

7 机电 62 地方行业发展、企业专利情报、农机、工业设备、电器

8 汽车 59 新能源汽车、外观设计、组件或配件、区域发展

9 LED 58 国内发展、国际发展、具体技术

10 材料 47 半导体材料、纳米材料、复合材料

11 高技术 25 专利保护与产业发展、专利制度与专利行为、专利管理

12 音视频 22 光盘、音频&语音、视频、电视

13 农业 22 区域发展、专利申请、农业技术

14 食品相关 18 食品、制糖业、酒业

15 日化&服装 12 日化、化妆品、服装

三、各行业研究情况

根据二级检索结果中各行业对应研究文献的篇数,本文将选择文献篇数在100以上的两个行业,对医药行业和信息产业的专利情况作具体综述。

(一)医药行业

1.研究现状

医药行业是学者研究专利的重点,如图1所示,1992~2012年的研究文献数量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自2004年开始,每年的文献数量均超过100篇,2011年甚至超过200篇。

图1 医药行业1992~2012年文献数量变化图

图2 医药行业2009~2012年文献数量变化图

本文所搜集的文献数量年度变化如图2所示,为2009~2012年变化趋势图,从图中可以看到,除2011年以外,每年的研究文献篇数在50篇上下浮动,而2011年的文献篇数高达85篇,这一趋势与图1也是相吻合的。这主要是因为2011年医药行业走过了不平凡的一年。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2011年5月5日,中国商务部《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这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首部有关药品流通行业的规划纲要;在此之前,2011年2月12日,历经5年修订、两次公开征求意见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简称新版药品GMP)对外,并且于2011年3月1日起施行。此外,医药商业巨头们的并购整合大戏也在这一年高潮迭起,2011年4月,国药控股以配股方式集资34亿元,用于扩大分销及零售网络;2011年6月,北药并购普仁鸿25%股权,并在基层领域积极收购北京区域市场的二级商;2011年8月,上海医药斥资3.44亿元收购了无锡医药商业龙头山禾医药80%的股份,巩固江苏市场。国内医药巨头跑马圈地的同时,外资医药企业也开始发力进军中国药品流通领域,2011年7月,南京医药与全球医药商业巨头联合博姿携手成立合资公司;美国第二大流通巨头康德乐斥资4.7亿元收购永裕医药。这一系列政策上和商业上的大事件,都使2011年成为医药行业专利研究的大热之年。

2.研究内容

(1)药品专利制度。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的冲突一直是学者们热衷于研究药品专利问题的缘由之一。王秀卿(2009)认为药品专利和公共健康之间矛盾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专利权所固有的垄断性和公共健康的天然合理性;而贾高峰(2011)提出药品专利是引发公共健康问题的原因之一,这一观点的逻辑性似乎有待考察,笔者不敢苟同。更多学者着眼于在现有法律框架下探求药品专利与公共健康的博弈与平衡之道,赵玉港(2010),张丽(2011),张可(2012)都试图在TRIPS协议的框架下探寻缓解药品专利与公共健康间矛盾的方法,如建立专利制度外的药物研发激励机制。与之如影随形的是有关药品专利强制许可的探讨。部分学者认为药品专利的强制许可是必要的,童苏琴(2009)力图从公共健康的角度论述专利制度中药品专利强制许可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杨剑(2009)指出药品专利强制许可制度是一项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救济途径。很多学者更偏向于利益平衡理论,何俊杰(2009),胡(2010),张甜、邵蓉(2012)认为应灵活运用强制许可制度,平衡药品专利与公共健康之间的冲突。另外一部分学者则更侧重于研究国外的有关药品专利制度。刘洁(2009),胡潇潇(2010)[1],楼杜鹃(2011)[2]介绍了美国药品试验例外制度;肖建玉、沈爱玲(2010)分析了加拿大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分析以及与我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比较;倪娜等(2011)研究了美国、日本和印度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的药品专利政策;姚颉靖、彭辉(2012)对1986~2009年中国和澳大利亚的药品专利保护强度进行了测算。

(2)中药专利保护。大多数学者着眼于研究中药专利保护现状,并试图提出相应的建议。米岚、田侃(2009),张亮(2010),徐丹(2011)认为目前中药专利保护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应进一步完善中药专利保护制度,但并未提出具体的可行方案。另外一部分学者则提出相对具体的方案,杨异、张铁男(2010)提出利用TRIPS协议的弹性空间,完善以适当放宽专利审查标准为主的中药专利法律保护体系;李帆、孟锐(2011)基于中医药理论原理,提出应建立我国特有的中药专利保护体系。一部分学者则更关注国外中药专利保护的经验。郭德海等(2009)分析了印度在我国中药领域的专利活动;胡琴、汤军(2011)介绍了日本汉方药产业的发展。还有一些学者则通过对比不同国家的专利信息,张艳艳、罗爱静(2009),吴晶、李欣(2010),海广范等(2011)分别比较分析了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德国等国的专利信息。在上述学者执着于对中药专利保护制度的研究时,另一部分学者则更倾向于在现有法律框架下探寻中药专利保护的实务问题。杨显滨、苏(2010)[3],颜艳(2011),陆永强、李慧(2012),岳雪莲(2012)从中药专利的审查标准、侵权认定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医药行业的相关研究,无论是公共健康与强制许可的冲突,抑或中药专利保护等主要问题的研究,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大方向上的调整,学者们似乎遇到了研究的瓶颈,只能徘徊于不断呼吁立法的地步,却鲜少提出具体的相应立法建议或方案。笔者认为,学者们在期待立法改革或变化之时,不如更多地依托实证研究,深入企业或社会群体,了解医药企业和其他个人遇到的实际问题和需求,从而提出具体可行的办法。

(二)信息产业

1.研究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学者研究信息产业的专利状况,如图3所示,1992~2002年的研究文献数量整体比较平缓,自2003年开始,研究开始呈上升趋势,而2009年却出现了一个小小的低谷。经济危机让2009年的所有行业都受到了严重冲击,尽管信息产业表现不错,但远远无力遏制经济的整体下滑,从图3中也可以看到信息产业专利研究在2007年达到一个小高峰之后,可能缘于经济危机的关系,2008年和2009年的研究文献数量连续下滑至谷底。但行业内大企业这一年内的一系列举动也许是专利研究文献从2010年开始迅速调整至滑坡前增长速率的原因之一。2009年4月,Oracle出价74亿美元欲收购Sun Microsystems;2009年10月22日,微软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在纽约市中心登台宣布了Windows 7的正式;2009年11月,仅仅在微软的Windows 7一个月后, Google就向开源社区了Chrome操作系统。此外,政策上的导向或许也是专利研究恢复增长趋势的一份助力。2009年2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一项巨额的经济刺激计划:包括高达72亿美元的宽带部署、17亿美元奖励采用电子健康记录和涉及电力网与互联网的110亿美元;2009年4月15日,《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提出,此后三年电子信息产业要围绕计算机、通信设备、信息服务、信息技术等9个重点领域发展。

图3 信息产业1992-2012年专利研究文献数量变化图

2.研究内容

(1)电子信息行业。学者们对于电子信息行业的专利研究主要偏向于对某一区域的行业专利信息或战略进行研究。何静、马虎兆(2009)剖析了目前天津市电子信息产业专利特点及主要问题。赵富红(2009)对湖北省电子信息行业的专利战略进行了研究。吴慧英(2010)在调研的基础上,对武汉光电子产业的标准与专利现状进行了分析。

(2)通信行业。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以国家为界,很多学者因而热衷于利用国内外专利信息进行比较研究。姜慧敏(2010)[4]对比分析了我国和美国的移动通信产业专利年成长率等五个方面。杨威(2012)则专注于通信领域中韩两国的专利比较研究。邱洪华、刘晓丽(2013)[5]在概括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中美两国4G移动通信技术专利布局进行比较研究。相比于上述学者进行的行业整体研究,部分学者更偏向于对通信领域内某一具体技术进行专利研究。王雷、戴妮(2009),李春秀(2010)[6],李俊、王雷(2011),张妍、张倩(2011)分别对TD-SDMA、LTE、WiMAX等技术的专利申请、专利布局等活动进行了研究。也有一部分学者直接以通信领域类典型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其专利信息进行分析。郑云凤(2009),宋天华等(2010)[7],于光等(2011)通过对华为、中兴或思科等通信行业典型企业的专利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其技术发展或专利布局等。

行业内大企业之间的诉讼和竞争也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苹果、三星、谷歌、摩托罗拉、诺基亚、HTC这一些普通百姓非常熟悉的手机品牌,在诉讼领域内同样不会让人感到陌生。无论是纯粹的专利战,亦或是借收购合作之名,行专利买卖之实的商业活动,这些行业内大企业的一举一动都吸引着学界的关注。

(3)互联网行业。随着Google、百度等以搜索引擎发迹的企业越来越扩张其业务范围,以及腾讯、阿里巴巴等大企业业务的多元化,学界也将目光投向于互联网行业。在现今社会,这类企业业务范围的扩张或变化,必然需要一定的技术作为支撑,对此的专利研究也就显出其重要性。易敏(2011)从企业专利管理的基本理论出发,试对互联网企业的专利管理体系构建提出建议。凌媛、张钰(2011)在统计调查近6年中国互联网行业的诉讼事件的基础上,对互联网企业的诉讼总体情况等进行了分析。陈晨、徐灿(2012)采用专利定量分析的方法,分别从搜索引擎技术的发展趋势,搜索引擎行业中专利技术的发展重点,以及搜索引擎行业中参与技术竞争的竞争对手等方面进行分析。

信息产业的专利研究似乎总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尽管这好像是一个自然而合理的现象,因为技术特征等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相应专利研究内容的变化。然而笔者却在思索,尽管信息产业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更新速度极快,专利研究热点问题很容易火一把之后就一晃而过,但学界能否再提出一些适用于信息产业的经典理论,为真正充实这个行业的专利研究做出一些贡献呢?

四、结 语

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行业的发展,现今社会都要求企业利用专利制度来保护其知识产权。在深入挖掘专利理论的同时,学术研究能否跟上行业专利技术发展的脚步也不可忽视。本文从行业分类的角度综述了目前专利文献研究的现状,以期为学者们选择研究专利领域主题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胡潇潇.药品专利“Bolar例外”制度的利益平衡――兼评“Bolar例外”在美国的创立、发展及其启示[J].求索,2010(1).

[2] 楼杜鹃.药品专利Bolar例外条款的发展和应用[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1(7).

[3] 杨显滨,苏.论中药单方专利的侵权认定[J].法学杂志,2010(8).

[4] 姜慧敏.基于对比分析法的中美移动通信产业专利情报分析[J].情报科学,2010(12).

药学专业学术论文例9

关键词: 中药专业;理实一体化;研究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peciality;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research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5-0212-02

0引言

近年来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传统中药产业由于科学技术进步、工艺设备更新和管理方式不断改进,对中药职业技术人员的规格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药专业作为培养在中药生产、经营、使用、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专业,必须对江苏省的中药产业进行调研,并在教学内容、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配备等方面与当前中药产业对接,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才能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出合格的技术人才。

1中药专业的教学现状

1.1 讲述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不利于学生技能的形成近年来由于高校连续扩招,“普高热”持续升温,初中生人数减少,各职业类院校出现了学生生源锐减质量下降现象。讲授一直是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缺乏学生的主体参与、主动探索。另一方面使学生的思维越来越僵化,习惯了灌输式的教学,无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言。教学模式存在着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互不相干、互相割裂、自成体系等矛盾。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二者截然分开,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学生所学的知识不能及时转化为技能,不能学以致用。在理论教学时,教师多用简单的挂图、多媒体图片对学生进行讲解,缺乏操作展示,学生往往对所讲内容缺乏感性认识,学起来枯燥无味,教学效果差。在进行集中技能训练时,一方面由于时间上的滞后性,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忘记较多,另一方面由于课时和师资的限制,最终导致技能训练效果差。

1.2 中药专业实验实训资源缺乏系统性整合,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中药专业显微实验室设备陈旧,操作台老化,空间狭小;中药专业高级工所要求的400种中药材尚无统一的确定依据,学生得不到足够的实物进行认知学习;标本室标本老化,不系统,陈列混乱;中药鉴定技术实训室缺乏,严重制约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开展。“一体化”教学是高效地利用教学资源,实现理论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同步进行的教学模式。它既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一体化,也要教室与工作岗位一体化、实习指导教师与理论教师一体化。因此,加强对江苏省中药产业的调研,合理整合现有实验、实训资源,科学规划好新校区的药用植物园、中药标本馆、制剂中心、中药饮片厂、中药房等实训场所就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

1.3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成熟,教学目标不规范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理论和实验指导教师身份的分化,造成两位老师产生教学依赖现象,理论教师认为理论讲不了的由实习解决,实验教师却只负责操作训练,导致教学脱节,影响教学效果。另外中药专业教师课程分化明显,教师往往只重视所承担课程的学习,缺乏其他课程的学习和技能,教中药学的教师不认识中药,教鉴定的对中药化学、制剂又不熟悉,这样更不利于学生知识、能力体系的形成。

2深化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和建设的主要措施

2.1 整合与优化教学内容学校有针对性地在苏南、苏中、苏北选择10家医院的中药房进行调研,对各医院中药饮片使用情况进行排名和统计分析。10家医院的总计使用中药饮片为628种。统计中药的重复使用情况,10家均使用的有373种。我们在基础技能形成阶段统将中药材及中药饮片品种统一为422种,将中药材品种目录按照根及根茎类、茎木树脂类、皮类、叶类、花类、果实种子类、草类、菌藻类、动物类、矿物类等进行分类,并按照功效排列,并确保在在专业技能形成阶段统所学习的制剂均为江苏省各制药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主成分均包含在422种中药材及中药饮片之中,进而统一了中药专业核心课程中所涉及到的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品种。以中药化学实用技术、中药制剂技术等核心课程为突破口,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化教学研究。结合当前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的学制优势和学生的特点,从课程标准、教学方案、教材、教学资源、评价体系等方面对中药化学实用技术开展理实一体化、项目化教学改革和优化。编制与课程标准相配套的校本教材。紧扣中药专业相关岗位技能要求的实际和中药现代化生产的前沿;删除了原有教材中与就业岗位关系不密切,或已遭淘汰的内容;增加有助于提高当前中药专业学生中药化学综合技能的项目内容。在中药方剂、中药鉴定技术、中药炮制技术、药用植物知识等课程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开展多种评价方法的研究与探讨,并取得了可喜成果。培养的学生在各种技能大赛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2.2 整合和优化实验实训资源学校组织教师利用暑假分别到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南阳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考察,为我校实验实训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和新校区标本室建设收集资料,并积极听取同行的建议。本课题选择我校实验实训资源相对薄弱的中药鉴定实训室进行理实一体化改造。在学校教学用房十分紧缺的情况下,把整个图书馆五楼的空间腾出来,投入20余万元资金,进行改造。建成了目前实训室、标本室、教室一体化的中药鉴别实训室。学生学习、实训的环境大为改善。学生在用中药标本、药用植物图片、中医药文化橱窗营造的一体化教学环境中学习中药鉴定知识的同时,感受中医药文化。我们在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同时,结合中药专业的特色,有针对性地在教学中融入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组织学生用中药饮片和药用植物标本进行工艺品创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受到了同行和媒体关注。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理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由“做中学,学中做”到“做中创,学中乐”。

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开展“一馆多能”的中药标本馆研究与实践。按照建设的功能定位和总体要求,结合调研参观国内相关院校中药标本馆的成功经验,将我校中药标本馆建设在新校区图文信息楼六楼,建筑面积2133平方米。定位为对教学、科研、科普和交流发挥重要作用,教学、实训同步进行的一馆多能实训区域。道地药材标本区含全国、江苏及连云港药材分布介绍图;墙面有标本制作流程图等。陈列标本含腊叶与浸泡标本区、中药材标本区、中药饮片标本区、方药与中成药标本区、中医药文化展示区、中药数字化展示区等。发挥教学功能培养学生技能;构建科研平台促进教师提升;提供普及基地弘扬中医药文化;开辟交流窗口扩大社会影响。

2.3 从新教师开,抓一体化教师培养我校每年对新引进教师都有在教学、教法、科研等方面系统化的培训,我们课题组在充分分析全校专业教师年龄、职级、专业背等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中药专业年轻教师开展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凡是新引进教师都要同学生一起参加高级工的考核。根据所授课程的特点,要求中药炮制、中药鉴定、药用植物等任课教师参加中药炮制与配置工、中药调剂员的高级工鉴定,而中药化学实用技术、中药制剂技术的教师参加中药制剂工和化学检验工的高级工鉴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新教师动手能力差和专业面窄的不足。

2.4 针对不同课程开展评价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在整个中药专业的各核心课程开展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研究,革新学生课业的方式和内容,采取完成方案设计、进行小组专题实验、组织专题实验答辩等形式,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意识的培养。采用日常考察法、笔试口试结合法、方案设计考核法以及专题实验考核法以及行业专家参与学生考工考级等多种评途径相结合的方式,从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分析设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逻辑思辨能力、职业素养等多个维度全方位、立体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3讨论

3.1 教学内容是实施中药专业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基础一体化教学内容要求教学内容与产品对接,在核心课程中统一中药品种。中药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是中药调剂岗位和中药制剂生产岗位。无论是在调剂岗位还是制剂岗位,学生所面对的都是中药产品。调剂岗位是在医院或者药房调剂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而制剂岗位是在药厂的车间里生产中药。中药专业的核心课程无不与中药的生产、加工、销售、使用有关。中药产品是贯穿中药专业核心课程的主线。本研究对江苏省现有中药品种的调研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了中药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422种中药材及饮片、25种剂型,824种中成药对中药专业的教学内容整合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随着教学的逐步深入,学校专业设置的变化,在具体内容的选择上还将有所变化。

3.2 教学环境是实施中药专业实施一体化教学的保障一体化教学内容要求教学环境与岗位车间对接,在教学环境引入企业文化和专业文化。中药专业的一体化教学环境主要有药用植物园、中药饮片厂、制剂中心、中医药博物馆组成。中药饮片厂、制剂中心在空间布局、设备摆放、管理制度等要与药品生产企业相一致。营造药品生产企业的环境和文化。而药用植物园、中药标本馆等实训资源在既要在展示内容上要与江苏省的医药产业相对接。同时还具有教学、科研、科普、科技服务等多种功能。本研究仅是对新校区的实验实训资源进行了规划和准备,如何发挥新校区一体化实训环境的多功能作用,打造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专业文化,还需要实践的检验。

3.3 师资是实施中药专业实施一体化教学的灵魂一体化师资要求教师与车间主任对接,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近年来,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有了明显的改善,用人机制也非常灵活。从制药企业引进了一部分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这些人在实训基地建设,课程改革中带来了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理念。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一大批青年教师走上了教学岗位。但是多数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技能和专业技能都不成熟,因此要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创造更多的深造机会[1][2]。采用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加大对高学历教师的引进力度。

药学专业学术论文例10

药剂学是一门综合技术科学,是研究药物配制理论、生产技术以及质量控制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其基本任务是研究将药物制成适宜的剂型。现代药剂学除了基础药剂学以外,还包括有生物药剂学、物理药剂学、化学药剂学,分子药剂学、工业药剂学和医院药剂学等。而一般本科院校药剂学的基本课程内容主要有药剂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如药物剂型与辅料知识,制药设备;药物代谢动力学,生物利用度理论,药物制剂稳定性理论,给药系统理论等;近十年来药剂学发展迅速,新技术和新剂型,如固体分散物技术,微球、微囊技术,脂质体技术等;新剂型包括缓控释制剂(骨架型、渗透泵、膜控释靶向制剂(磁性微球、微乳、基因靶向等),经皮吸收制剂,生物技术制剂(长效注),射微球、口服纳米粒等)知识和内容也成为药剂学专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1-2]。药剂学课程作为本科院校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在药学专业、中药学专业、药物制剂专业、制药工程专业等均作为专业必修课,分别在高年级阶段开设药剂学课程;由于不同专业的培养方案不同,对于药剂学和其相关课程的开设时间也有所不同[3];如药学专业、中药学专业学生对于药剂学课程的掌握内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药学专业熟悉和掌握的内容份量和程度比中药学专业更多和更深,药学专业一般在大三下学期开设药剂学,而中药学专业一般开设课程时间为大三上学期;制药工程专业与药学专业对于药剂学课程内容的重点要求也有所差别,制药工程专业对于药剂学学习更多侧重于制剂及其设备的开发和技术,因此对于该专业开设药剂学课程时间主要集中在大三阶段,而且该专业学生前期已经学习了药剂学相关的课程,如物理化学等专业基础课程[4-5]。因此针对此类学生的课堂教学重点以增强学生对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的了解和掌握,熟悉掌握药物制剂的新技术和新剂型,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

2药学专业药剂学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近几十年来药剂学发展极为迅速,药剂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更新周期短。而本科药学专业的药剂学课程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普通药剂学也即药物剂型概论,主要是讲述各普通剂型的特点、质量标准以及制备工艺等,使学生掌握普通药剂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生物药剂学,主要介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机理及过程,阐明药物因素、剂型因素和生理因素与药效之间的关系等,使学生掌握生物药剂学相关知识和基本技能。而这部分内容在生物药剂学和药理学教学内容中均有交叉。高等药剂学,主要内容包括物理药剂学、制剂工程、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的基本理论。这部分的内容既有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也即是物理药剂学的主要内容;也包括了药物制剂的新技术和新剂型。这三部分的内容从理论上来说由浅入深,与有些相关课程内容又有交叉[6-7]。如何提高学生掌握药剂学课程的学习效果,我们思考了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一些改革。在教学中注重引进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对于药剂学课程内容的第一部分,推行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开展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自学与授课结合、围绕学生重点关注的实际问题进行开放式教学手段等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而药剂学课程的后两个部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重心,通过采用让学生提取预习相关基本理论的前提下,以本学科相关老师的研究方向为导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在前一次课程结束之前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教学内容,并介绍本学科老师在该方向的研究思想和研究成果,引起学生的兴趣;在下一次课程的课题教学中,在讲述相关理论和主要内容之后,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相关老师的研究方向以及与本节学习内容的结合点,最后采用老师总结的方式强化该章节的学习内容。我们发现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果,强化了学生对基本理论和技术的掌握程度。同时我们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学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一方面将学到的知识与项目进行有机的结合,另外一方面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训练加强了与专业老师的交流沟通,也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我校药剂学专业的研究生入学成绩一直在药学学科名列前茅,生源质量良好,学生素质逐年提高,可能与本学科对于药剂学课程的教学思考和改革有一定的关联性。

3因材施教的药学专业药剂学课程体会

我校作为一所地方性的本科院校,药学专业已经创办了近四十年,培养了大量的药学专业人才,在本省乃至全国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力。近十年来,药学专业在以招收高中毕业四年制本科生为主的基础上,每年还承担了为地方培养两年制的专升本的药学专业人才。而最近几年我校药学专业的招生划入一本招收,学生的入学成绩普遍提高,学生的数理化基础也较为扎实,但这类学生在药剂学课程授课以前,除了相关的药剂学基础课程学习以外,对药剂学的课程内容了解不多。我校招收的专升本学生,部分来源于本校的药学及相关专业的专业毕业生,还有部分生源是本省高职高专的药学及相关专业毕业生,少量学生是以化学为主要方向的师范类专科生,还有极少数是其他来源的专科毕业生;学生来源不同,专业背景也不同;而我校药剂学课的授课老师一般情况下承担本科药学专业的学生教学,但我校也有药物分析专业专科学生,有些老师承担了专科生的药剂学课程教学。针对这种情况,如何做好不同生源的本科药学专业药剂学课程教学工作值得思考。通过几年的教学摸索,我们初步形成了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授课模块、不同阶段方式的创新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我们的思路是对于专升本的学生,根据这类学生大多数具有专科阶段的药剂学相关知识学习的基础,在专科阶段对于药剂学教学大纲中要求掌握的内容,包括各种制剂的基本理论和处方组成、制备工艺和质量评价,以及制剂制备的基本实验技能,因材施教,以其具有基本药剂学的概念和理论及实验基础,我们在药剂学第一部分的模块化教育过程中,指导学生以自学为主,老师辅导为辅;每一次课程尝试让学生讲述课程内容的形式,其他学生补充,老师点评的教学模式;而在课程内容的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内容涉及到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和新技术新剂型,这部分内容涉及到很多关于物理化学、胶体化学、化学动力学等与物理学基础、化学基础以及高等数学的相关知识,而专升本学生的数学及物理学基础比四年制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在此模块的教学过程中,讲授内容采取督促学生提取预习,授课时请学生首先提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老师再将重点及难点问题进行介绍,在授课时针对理论性的内容及公式推导等难点及重点环节,采取反复强调,逐步阐述的方式,同时课后布置练习题强化对学习内容的领会和掌握。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学习成果。而对于四年制本科药学专业的学生,这类学生的数理化基础普遍较好,前期的课程中也学习了药剂学的一些相关内容。根据这样的背景情况,我们采用以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为主的学习模式,通过同步性的实验教学和引导性的科研教学为导向,提倡由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在传授课程内容的同时,将药剂学科前沿动态和发展方向的内容结合到模块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专业名词的英文也要求学生熟悉掌握,为学生阅读专业论文以及将来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这种模式的教学,要求老师必须掌握课程教材之外的前沿动态,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在授课安排上,内容讲授进度和顺序编排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程度和掌握程度,交叉穿插糅合。通过几年的教学摸索,发现学生学习药剂学的兴趣提高,不少学生在研究生阶段选择了药剂学作为自己的学习方向,教学效果也有所改善。

4结论

如何培养药学专业学生成为专业性和技术型的复合专业人才,药剂学科在其中担当了重要角色。因此,在药学专业药剂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角色并不能固定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互动互学,教学相长;根据不同的学生背景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均有提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实践效果;同时也对任课老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得到了相得益彰的良好体会。

作者:孙黎 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云.基于创新教学的药剂学策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5):238-239.

[2]崔福德,侯雪莲,杨丽,等.基于能力提高的药剂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J].药学教育,2008,24(3):20-22.

[3]崔纯莹,崔国辉.药学专业本科生药剂学课程内容改革思考[J].药学教育,2007,23(4):21-23.

[4]陈亚,柯丽萍.因材施教提高药学函授教育质量[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