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民族文学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4 15:19:33

民族文学

民族文学例1

关心西方发达国家远远超过关心自己的邻居,这似乎是亚洲国家共同的特点,但是这几年情况开始改变。在中国,一些清醒的知识分子已经将目光和研究的课题转向自己的邻国。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1994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演说中,明确地表明了他亚洲作家的身份。1998年,主编《创作与批评》的白乐晴教授和崔元植教授来到北京,与中国的学者和作家进行广泛的交流。

从相互关心到开始真正的交流,我相信这会使彼此获得很大的收益。

在中国的《读书》杂志举办的讨论会上,当一位中国的学者问崔元植教授关于南北韩分裂的问题时,崔元植教授的回答使我吃惊,他说南北韩分裂并不是朝鲜民族最重要的问题,他认为最重要的是朝鲜民族是在中国、日本、俄罗斯和太平洋对岸的美国这四个大国的包围中生存。崔元植教授的回答使我对韩国的学者和作家所倡导的民族文学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就是白乐晴教授所指出的民族的良心和文学的良心。

同时,也让我想起了一位伟大的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这位在《农民音乐的重要性》一文中写道:“处理民间旋律是极端困难的。只要想到这一点就可以明白:民间曲调不是作曲家自己的作品,而是早已存在的作品,这便是最大的困难之一。另一个困难在于民间旋律的特别性格。我们开始必须认识这种性格,还要深入了解它,最后,在改编的时候要把它突出而不是掩盖住。”

我相信文学也是一样,一个优秀的作家必须了解自己民族传统别的性格,然后在自己的写作中伸张这样的特别性格。在中国,许多人都十分简单地将现代性的写作与其文学的传统对立起来,事实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推进的关系,因为一个民族的文学传统并不是固定的和一成不变的,它是开放的,它是永远无法完成和永远有待于完成的。因此,文学的现代性是文学传统的继续,或者说是文学传统在其自身变革时的困难活动。正是这样的困难活动不断出现,才使民族的传统或者说是文学的传统保持着健康的成长。

我感到,促使巴托克将其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安排在贫穷的农村,音乐只是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更为深远。虽然巴托克自己的解释十分简单,他说:“作为一个匈牙利人,我很自然地从匈牙利民歌开始我的工作,但是不久就扩展到邻区──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可是只要从地理和历史方面去了解一下这几个在夹缝中的中东欧国家,就会对他们民族传统中的特别性格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

民族文学例2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2)05-0015-006

一、 越南文学的民族叙事与国家观念

越南自公元939年吴氏政权自主,继而公元968年丁朝封建立国,就显露出鲜明的民族意识,越南学者认为“民族意识是中古时期封建国家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1]83中国学者也指出民族自我认同、民族自豪感、国家自古统一观、国家独立至上等因素是越南民族思维的具体表现。[2]67在近现代越南面临西方帝国殖民时,此种国家观念更是演进为建构国家民族的民族主义。[3]因此,国家观念成为越南文学民族叙事的精神核心。

(一)从国家观念到国民精神

民间叙事作为民族历史与传统文化的精神表述,其存在源远流长且不可阻隔,尤其是在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的越南。在越南文学民族化进程中民间叙事常为国家话语借用。以国家观念为精神核心的越南民族文学,国家话语与民间叙事相结合成为其特有的叙事模式。

在越南封建立国初期,对国家独立的追求显现出强烈的王权意识。越南早期有文字著录的文学作品集《岭南摭怪列传》,是文人儒士对口传的神话传说进行搜集整理编撰而成,其写作是借用民间叙事来彰显国家话语的神圣权威。作为口头传述的记录,《岭南摭怪列传》也经历了历史的演化。在1492年(越洪德十三年)武琼编撰的卷一和卷二中,将神话叙事中的“雄王”看作是民族祖先和国家创建者,其身份性质是祖先神和文化英雄;而后人段永福在16世纪中叶增补的卷三和续类,“王”的形象已经转变为国家君主的权力符号。可见,在封建早期的越南文学中,国家话语逐渐超越了民间叙事处于主导地位。

在封建时期的越南,因为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步中国之后,唯有文化层面能够凸显其民族精神。因此,黎朝时的国家话语从世俗权力标举转向了民族文化认同,民族文学也迈向成熟。例如,越南古代“文圣”阮廌在《平吴大诰》开篇就说:

唯我大越之国,实为文献之邦。山川之土域既臻,南北之风俗亦异。自丁黎李陈之肇造我国,与汉唐宋元而各帝一方;虽强弱时有不同,而豪杰世未尝乏。

此文旨在记述黎利起兵进行反明战争,一开篇就将自我定位为“文献之邦”,并与汉唐宋元而“各帝一方”,在文化空间上建构“大越之国”的存在,渲染了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可见,封建时代越南文学的民族叙事常常体现为国家话语对民间叙事的覆盖。

由于越南历史多陷于战乱,民生苦难也常常成为国家话语关注的焦点,民生关怀成为越南文学主要的民族叙事。例如16世纪阮朝诗人阮秉谦作诗《伤乱》,发出“何年再见唐贞治,偿了君民致泽心”的喟叹。诗句表现出封建时期的越南对中国盛唐气象的景仰,其国家民生的繁荣是由君与民两者的共同存在来构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等西方帝国的武力侵略使阮氏朝廷的封建统治已不能挽救整个民族的危难。在中国、日本和西方等国的维新思潮影响下,越南也有很多仁人志士积极探求国家自强、民族自立和民众富裕的变革途径。越南出现了东游运动、东京义塾运动和中圻维新运动等思想启蒙和民族解放运动,涌现出一批有深厚儒学修养并积极践行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思想家,他们革新思想的焦点聚集于“民权”,最为著名的是潘周祯“君权不可倚,民权不可夺”[2]64和潘佩珠“民是国民,国是民国”之言论。[2]289在这由外来侵略激发的国家观念中,作为一种集体表述的“国民”成为了越南民族现代性的追求。

综上所述,越南国家观念随着民族国家的推进而凸显出民族独立和民生安危的精神追求。越南文学的民族叙事里,国家话语与民间叙事的关系由分离到聚合,在民生关怀的层面凝成一股合力。在关注民生的文学精神导引下,受现代拯救民生之时代使命的驱使,越南文学的民族叙事开始寻求一种“国民文学”的表述。

(二)“国民文学”理想与民族主义陷阱

对于“民族文学”与“国民文学”的关系,中国学者王向远认为,在多民族构成的国家中,“民族文学”小于“国民文学”,后者是前者的发展趋势。[4]但要在多民族国家达到统一的国民性建构“国民文学”,还是一个理想的文化图景,其过程的艰辛不言而喻。

民族文学例3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民族文化;渗透;分析

对于高校来讲,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进行艺术教育。近年来,在各高校的艺术课程设置中,民族民间舞蹈成为了形态训练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长久的历史中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国还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各个民族的不同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都为舞蹈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和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各个民族间的交流和交往在不断融合和发展,舞蹈艺术也在这其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高校民族舞蹈课的设置及内容也逐步走向了系统化和规范化,对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不仅是传授形体动态的过程,更是传授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习肢体动作,更是学习一种非语言文字的特殊人体动态文化。教育工作者要将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创造美、表现美、感受美的能力进行提高,在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民族文化的渗透,使得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

一、在教学内容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

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形式多样、种类齐全,这种文化的丰富性,也较好地保存在了各个民族的不同文化心态和文化样式中。不同的民族舞蹈具有不同的舞蹈语汇系统,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要先进行民族心态和民族样式的渗透。将表现出各个民族的舞蹈风格和当地的风土人情的动态语汇在舞蹈教学中进行充分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将这些语汇进行分解,然后向学生进行讲解,并加强其训练。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这些民族的独特文化和民族精神风貌,进而让学生们能对不同民族舞的风格和动势特点有着不同的掌握,从而将学生的肢体表现力提高,让学生能将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舞蹈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复不断的练习,从而能重构出民族民间舞。在讲授民族民间舞蹈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这不是单纯的形体学习的过程,更是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学习过程。首先,向学生讲述各民族民间舞蹈的形成、来由,让学生能明白该民族的心态和风土人情,从而更好地了解其文化,在表现形式上能够更好地用身体语言表示。例如,对藏族的民间舞蹈来说,它是由当地的宗教文化和农牧文化形成的,具有独特的动律特性,身体重心偏前,微微前送或是前倾90度,这与当地的政教合一和宗教精神需求有关系。藏族地域辽阔,舞蹈形式多样。在风格上,讲求跳、踢、踏、摆、悠,沉稳有力、讲求多变。但是不管怎么多变,藏族舞蹈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在膝部上进行有弹性或小而快的不断颤动,或是在膝部上进行不断的柔韧屈伸,其中的“弦子”和“踢踏”表现尤为突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屈伸和颤动作为教学的重点。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必须注重把握民族民间舞蹈的审美情趣和精神气质,例如中国东北地区的秧歌,它的形成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和地域色彩。它区别于其他地区秧歌的显著特点是具有很强的美、稳、俏和哏的特点,它的主体风格是“哏中俏”“稳中哏”“稳中浪”。在讲授的过程中,就要充分把握它的步伐特点,从形态入手,掌握神态特点,从而将舞蹈的特点表现出来。

二、民族文化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不同的民族气质和舞蹈样式表现在不同的民族舞中,在具体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要充分渗透民族形式和民族文化。舞蹈的形体和动作是民族舞蹈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将其作为教学的重要部分,从而将对学生的气质和内涵的培养忽视掉了。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因为没有具体的民族文化培养,也缺少教学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很难做到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渗透进民族文化。而且学生们的舞蹈基础也各不相同,有些高校甚至都没有对民族舞进行细分,不能进行统一的排练教学,使得民族特色的表现不明显,对舞蹈的排练成为了学生的简单复制和操作,将舞蹈的真正涵义忽略掉了。

三、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的措施分析

(一)将一些民族文化讲解课程加入到舞蹈课程设置中。

在进行一种民族舞的学习过程中,先简单讲解该民族的文化和风土人情,从而在舞蹈教学中渗透进适当合理的民族文化知识,让学生在感受各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同时,进行民族舞蹈的学习。例如在讲授朝鲜的腰鼓舞之前,先讲解一些朝鲜族的风土人情和当地文化,或是利用多媒体资料播放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们在了解朝鲜族文化的基础上进行舞蹈动作的练习。同时也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些当地的情况和地理环境特点。

(二)将各民族民间舞的风格进行重点讲解。

首先,让学生对民族舞的基本动作进行掌握,这是掌握民族舞的独特动作和舞姿的关键所在,这也是各个民族舞能够体现出不同的关键,是民族舞最富有特色的部分。要抓住各个舞蹈中的经典动作,各个民族舞都具有其独特的动作,这些独特的动作使得民族舞具有自己的风格。在民族舞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抓住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动作,同时在教师的讲授过程中,也要降低讲授速度,使得舞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得到充分提高。在舞姿的讲授过程中,教师要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能逐步对要点进行理解和掌握。不同的民族舞具有不同的韵律和动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舞蹈的过程中,尽量做到规范化和系统化,及时在教授的过程中发现并总结问题,便于为以后的授课做准备。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能力和舞蹈协调能力也应该充分注意,民族舞的学习不是单单让学生学会几个重要动作就可以了,而是通过对民间舞的学习,让学生的学习性和协调性得到充分提高,学生能够熟练运行气息,这种气息不仅仅是单纯的气息训练,而是进行艺术性的呼吸,通过运用人体气息,达到内心旋律和身体协调性的完美融合,这样形成的舞蹈才是具有不同舞蹈风格的民族舞蹈。

(三)民族文化从舞蹈服饰上进行体现。

在舞蹈的表现力中,服装起到了重要的承载作用,舞蹈风格的形成受到服装很大程度上的制约。一些地域的文化特色和风土人情在我国的民族舞服装中得到了极好的反映,它能充分地表现出该民族的风格和生活特性。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为了将民间舞蹈的风格和特色进行充分的体现,可以让学生穿上民族服饰,以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和民族舞蹈的理解和认同感。

(四)采用多媒体方式让学生进行名家舞蹈的体会。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应用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发挥其作用。多媒体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通过播放音频和视频软件,让学生们进行舞蹈名家经典舞蹈作品的赏析,通过学习和模仿,让学生理解和了解民族民间舞,揣摩名家动作和神韵,从而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高学生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质量。

四、小结

我国的民族多样性决定了我国的民族民间舞的多样性,在具体的舞蹈教学中,必须进行相应的民间本土体现。艺术来自于生活,只有充分感受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的多样性,学生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了解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才能真正将民族文化渗透到民族民间舞的学习中。通过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的渗透,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民族舞蹈文化的精神和内涵,从而吸收各个民族文化的底蕴和精髓,为民族民间舞的不断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吴迪.民族舞蹈教学策略分析[J].黑龙江科学,2014,(12).

[2]王奇.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教学[J].通俗歌曲,2014,(04).

民族文学例4

突厥语民族灵魂外寄母题初探 安蕾

我国早期《格萨尔》史诗学的理论建设 李连荣

苗族关于诗歌的一些观念 李炳泽

女性命运的别一种诠释--多民族传承的故事"张郎休妻"解析 江帆

歌谣中的巫术心态 夏敏

《江格尔》所蕴涵的古代蒙古音乐理论 乌力吉巴雅尔,鲍玉山

民族历史的印记--《欢(木岸)》探析 韦苏文

少数民族文本的文学人类学诠释 张直心

挖掘黄金发现黄金--评向本贵长篇新作《遍地黄金》 刘戈

幼儿心理及其幼儿文学创作之文体探索--论彝族作家普飞的幼儿文学创作 马艳

台湾原住民现代作家文学综述 周翔

诗的传统承继与意象经营--满族诗人丁晓翁论 佟明光

西部大开发与土族文学的反思 马光星

新时期维吾尔族女作家在小说创作中的地位 ·艾沙,铁来克

本子故事与故事本子述略 扎拉嘎

哈默尔-普尔戈什塔里与《福乐智慧》 热依汗·卡德尔

完颜亮的人性禀赋与词作品第 周延良

云南古代彝族文人文学简论 安尚育

外来民间文化的使者:西域胡姬--唐诗胡姬形象解析 乌尔沁

日本故事研究史略--兼及现状与课题 稻田浩二

应当开展民汉比较诗学研究 王佑夫

刘熙载与举奢哲、阿买妮诗歌本质观之比较 宋晓云

元好问"以诚为本"说的出发点和归宿 狄宝心

《泣红亭》中的胡仁·乌力格尔之探究 朝克图

《纳兰词笺注》辨误 胥洪泉

满族之家的文化寻踪--评赵玫长篇小说《我们家族的女人》 朱育颖

流动的歌者:阿来创作论--从文学人类学的角度切入 徐新建

20世纪下半叶新疆多民族文学交流影响初探 张明

全球化语境中中国少数民族诗歌的文化认同问题 马绍玺

论晓雪爱情诗的审美价值 李骞

论满族诗人老许寓言诗的艺术特质 杨四平

侗族文学的重要收获《血雨》 过伟

蒙古神话和英雄史诗中的印度日蚀月蚀神话影响 那木吉拉

壮族水崇拜与生殖崇拜 廖明君

试析一组与妇女纹面风俗有关的黎族传说 陈金文

哈萨克谚语的修辞特征 黄中祥

19世纪国外学者介绍的彝族无名叙事诗应为《阿诗玛》 黄建明

土家族民歌的审美特征初探 黄洁

维吾尔族古代戏剧初探 ·艾沙,杨新亭

论新疆乌孜别克族剧作家许库尔·亚里坤 吾尔买提江·阿布都热合曼

岭南的崇拜群 曾祥委

传统歌谣正在悄然消失--巴马瑶族自治县巴根、六平传统歌谣现状调查报告 罗汉田

论维吾尔族探索小说 阿孜古丽,古丽仙

"塔克拉玛干精神"与维吾尔族当代小说创作 ·巴格拉西,铁来克·易卜拉欣

少数民族诗歌的坚守与新生--来自一份诗歌创作访谈的思考 马绍玺

论哈萨克族诗人夏侃的草原抒情诗 张明

文化冲突与生存思考--世纪之交少数民族小说中的道德突围 纳张元,何永福

论金昌杰的前期小说创作 张春植

试论达斡尔族女作家阿凤小说的女性意识 托娅

遗失的民族艺术珍品--《卖油郎独占花魁》等子弟书的发现及其文学价值 崔蕴华

《尼山萨满》产生年代考 苑利

从《歌王传》看壮汉文化的双向交流 陆凌霄

简述《格萨尔》史诗在传统藏族社会中的发展 李连荣

刘半农与中国现代的民歌研究 乌尔沁

建构神话学方法论体系的可贵探索--《神话解读》浅评 孙正国

《福乐智慧》与古希腊文化 热依汗·卡德尔

试论《福乐智慧》的文学艺术观 铁来提·易卜拉欣

《福乐智慧》中的比喻及其民族特色 阿尔斯兰·阿不都拉

《福乐智慧》的美学思想初探 买买提吐尔逊·艾力

蒙古文《西游记》漫谈 巴雅尔图

完颜雍心性素养与文化词品 周延良

东方文学与哈萨克族古典文学 阿扎提·伊佐拉

一个"大文学"观的写作实验--评潘年英文学人类学作品系列 李建东

民族情结与女性话语--读杨曦的《翡翠河》 杨玉梅

一个崭新的女人从山寨走来--读朗确小说《半边户》《山寨轶事》《首户》 王平

论西部大开发与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机遇 黄伟林

回归民间与走向世界:全球化语境下民族作家的困惑与抉择 吴建冰,杨树喆

20世纪萨都剌研究述论 查洪德

20世纪中国的《蒙古秘史》文学研究概述 巴·苏和

叠雪裁冰词绝妙不共吹花嚼蕊--浅议满族女作家西林春及其词的艺术特色 周茜

个人历史、底层意识与性别的叙事--《金德顺故事集》研究 刘晓春

《阿诗玛》与《嫩娥少薇》之比较 黄建明

藏族农牧文化与藏族韵文体文学 魏强

一部气势磅礴的英雄史诗--简评傣族第一诗王《乌沙巴罗》 黄景忠

一枝永不凋谢的玫瑰花--哈萨克情诗探析 张昀

《蒙古秘史》与《黄金史》文化层面比较 杭爱

把民众文化的价值发掘出来--中国民间文艺首届学术著作奖获奖作品述评 向云驹

先睹《中国南方民族文学关系史》 傅肇霞

西伯利亚萨满教的宇宙象征 霍帕尔,孟慧英

哈萨克族民间演唱艺人萨里-赛里 黄中祥

中国史诗历史研究法初探--以《格萨尔》的产生年代论为例 李连荣

最后的守林人--乌热尔图新论 张直心

文化意蕴·双重视角·民族身份--试析叶广芩中篇小说《梦也何曾到谢桥》 马国栋

阿来作品文化心理透视 丹珍措

另一种风景的展示--景宜报告文学的体认与表达 田泥

近年回族作家中短篇小说创作片谈 谢友祥

论老舍的回族题材创作 马丽蓉

历史反思与文化重建--甘·希儒嘉措散文艺术解读 敖敦

对现实的审视与反思--新疆少数民族报告文学的兴起 赛力克·吾合拜

论沈从文的文学理论批评 谢昭新

当代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文学化空间 乌尔沁

朝鲜族熊虎同穴神话源出北方羌族考--兼论中国彝语支民族熊虎图腾崇拜的北来问题 苑利

南方民族水生型创世神话与民俗文化 向柏松

古代突厥语族诸民族乌鸦崇拜习俗与神话传说 那木吉拉

台湾原住民征日神话之比较分析 周翔

"司岗里"神话在佤族民间文学中的重要位置 赵富荣

传说学的知识谱系:解读柳田国男的《传说论》 邹明华

"梁祝"传说与民间文学的变异性 向云驹

多民族文学的碰撞融合及其文化哲学 杨义

维吾尔族古代诗学之星 王佑夫

由乡关之思看庾信王褒的不同兼论其原因 牛贵琥

三重话语霸权下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 曹顺庆,Cao Shunqing

国家地理与族群写作--关于"长江故事"的文学人类学解读 徐新建,Xu Xinjian

试论佛教对元好问的影响 李正民,牛贵琥,Li Zhengmin,Niu Guihu

论北周作家李昶及其作品的价值 吉定,Ji Ding

马祖常的超逸诗风与河西情结 叶爱欣,Ye Aixin

汉族文论中的"诗味说"对蒙古族文论的影响 满全,Man Quan

"樵风趣,俊逸望如仙"--郑文焯清空论 刘红麟,Liu Honglin

札木合形象简论 王素敏,Wang Sumin

第三届中国辽金文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赵维江,何志军,Zhao Weijiang,He Zhijun

和田墨玉县维吾尔达斯坦奇及演唱方式 热依汗·卡德尔,Rayhan Kadir

哈萨克族巴克思在其民间文学传承中的作用 黄中祥,Huang Zhongxiang

跨国选编中韩日故事合集的启示 刘守华,Liu Shouhua

俄国著名学者B·B·拉德洛夫用锡伯语复述记录的民间故事 佟中明,Tong Zhongming

论抢婚型英雄史诗 仁钦道尔吉,Rinchindorji

满族萨满神歌的程式化 高荷红,Gao Hehong

民族文学例5

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民族共同体内的社会成员中作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的过程。[1](p17)民族文化传承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族文化传承是指一个国家(可以是多民族国家也可以是单一民族国家) 的文化传承,例如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狭义的民族文化传承是指某单一民族的文化传承,例如汉族或彝族的文化传承。[2]本文探讨的民族文化传承是狭义的民族文化传承,特指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

1 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基本现状

民族地区的大部分学校都有地方性教材,其主要内容包括当地的一些民族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和一些劳动技艺等。但是,这些教材很少真正进入学校的课堂。也有一些民族地区的学校结合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开设了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如侗族大歌、芦笙等。但是,这样的教学活动在民族地区很少见,地方性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和学校对这些课程的重视程度都显不足。民族地区学校的教学内容和全国其他地区基本一致。[3]

2 学校视野下的民族文化传承现状

少数民族学校在传授主流文化的同时,还要担负起传承本民族历史文化和培养本土人才的重要责任。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存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功能缺失的事实。[4]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传统文化流失

我国一些少数民族至今没有自己的文字,文化传承主要靠口传心授,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校文化传承的难度,导致了传统文化的流失。其次,在现有教育体制下,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普世性知识为主,忽略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此外,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国家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但是对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也是导致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2.2 民族文化传承流于形式

有的学校实行双语教学,但仅停留在翻译教材,根本没有涉及本民族的文化内容,仅仅流于形式。[5]国家要求少数民族文化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但是由于缺少相应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导致学校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流于形式。

2.3 学校教育与家庭和社区教育分离

我国的民族文化能够发展到今天,是家庭、社区和学校一起发挥文化载体的教育功能的结果。然而,现今大部分民族地区实行的是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忽视了日常生活中劳动技术的培养,脱离了当地实际生活环境。

3 民族地区学校民族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透视

3.1 对少数民族文化内容的误解

由于课程知识作为国家法定知识过多地体现了国家利益,结果使得乡村社区人民的文化和利益被严重地忽视了,并且由于“传统”与“现代”、“野蛮”与“文明”、“落后”与“先进”、“城市”与“乡村”、“西部”与“东部”、“汉族”与“少数民族”、“地方大民族”与“地方小民族”等等一系列过于僵化的“二元对立”的意识形态及其在国家发动的过于强制的“政治运动”或“经济改革”实践,使得西部的、乡村的、少数民族的、小民族的文化被污名化了,被标定为“传统的”、“落后的”、“待开发的”、“待发展的”。[6]

虽然强调民族文化传承的使命意义,但是却没能从学生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没能消除学生对本族文化的疑惑和误解。

3.2 少数民族本土课程流于形式

我国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内容在进行跨文化教育时,大多数是效仿汉族。要改变这一点,第一个难关就是要突破目前教材的一统性,只有做到这一点,少数民族的文化才能得以保存,文化传承才得以进行。比如本民族的语言,少数民族学生天天在用,但在统编教材中却无这方面相应的内容。即使在民族教育中排上了民族语文这一内容,但主管教育工作的领导者,从来不把这样的课文列为正式课程。用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的话来说就是:“民族语文是一根拐杖,学习民族语文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汉语。”按照这样的理解,民族语文永远是辅助品。归根到底,民族语文还不算一门独立的课程。形成急需用的进不了教学内容,不急用的却塞进了教学内容。[7]

4 对策和建议

4.1 强化民族认同,重视民族教育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取决群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程度。政府可以采取措施提高民族文化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包括日常教学以及考核机制等。将民族文化传承与学生发展结合起来,展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觉意识。

4.2 注重本土教材和校本课程的开发,重视教师作用

民族地区学校具有独特的环境资源、课程资源、师资队伍和普及传播优势,完全有条件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以传承、发展民族文化。[8]建议编写适合少数民族学生智力发展地方和学校课程材料,适当增加具有民族特点的教育内容,使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9]

教育实施的主体是教师,应特别注重教师作用。在少数民族地区,应为教师提供语言适宜、文化适应的素质培训。有学者认为,教师的价值观改变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教学能力提升,最后是文化反思。[10]教师各方面的发展,为文化传承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3 开展多样的民族文化教育教学活动

民族地区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必须立足民族主体文化本质,才能真正起到传承民族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认同的意义。民族地区学校可以在校园环境、主题文化活动、学生课余活动等方面加入民族文化元素。以学生为主,让其在耳熟目染中接纳本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赵世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2]曹能秀,王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2).

[3]刘慧群.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接轨问题研究[J].教育文化论坛,2010,1.

[4]吴晓蓉.我国民族地区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对策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9,6.

[5]孟庆娟.多民族一体化学校中的民族文化传承研究[D].西南大学,2008,6.

[6]巴战龙.学校教育与地方知识关系探究:基于一项裕固族乡村社区民族志研究[J].北京,2010,4.

[7]孙萍.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关系探究[J].教育理论研究,2011,11.

民族文学例6

【摘要】笔者从民族地区学校教基本现状、学校背景下民族文化传承的现状进行讨论,针对民族文化传承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学校;文化传承;民族地区

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民族共同体内的社会成员中作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的过程。[1](p17)民族文化传承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族文化传承是指一个国家(可以是多民族国家也可以是单一民族国家) 的文化传承,例如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狭义的民族文化传承是指某单一民族的文化传承,例如汉族或彝族的文化传承。[2]本文探讨的民族文化传承是狭义的民族文化传承,特指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

1 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基本现状

民族地区的大部分学校都有地方性教材,其主要内容包括当地的一些民族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和一些劳动技艺等。但是,这些教材很少真正进入学校的课堂。也有一些民族地区的学校结合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开设了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如侗族大歌、芦笙等。但是,这样的教学活动在民族地区很少见,地方性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和学校对这些课程的重视程度都显不足。民族地区学校的教学内容和全国其他地区基本一致。[3]

2 学校视野下的民族文化传承现状

少数民族学校在传授主流文化的同时,还要担负起传承本民族历史文化和培养本土人才的重要责任。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存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功能缺失的事实。[4]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传统文化流失

我国一些少数民族至今没有自己的文字,文化传承主要靠口传心授,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校文化传承的难度,导致了传统文化的流失。其次,在现有教育体制下,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普世性知识为主,忽略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此外,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国家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但是对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也是导致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2.2 民族文化传承流于形式

有的学校实行双语教学,但仅停留在翻译教材,根本没有涉及本民族的文化内容,仅仅流于形式。[5]国家要求少数民族文化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但是由于缺少相应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导致学校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流于形式。

2.3 学校教育与家庭和社区教育分离

我国的民族文化能够发展到今天,是家庭、社区和学校一起发挥文化载体的教育功能的结果。然而,现今大部分民族地区实行的是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忽视了日常生活中劳动技术的培养,脱离了当地实际生活环境。

3 民族地区学校民族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透视

3.1 对少数民族文化内容的误解

由于课程知识作为国家法定知识过多地体现了国家利益,结果使得乡村社区人民的文化和利益被严重地忽视了,并且由于“传统”与“现代”、“野蛮”与“文明”、“落后”与“先进”、“城市”与“乡村”、“西部”与“东部”、“汉族”与“少数民族”、“地方大民族”与“地方小民族”等等一系列过于僵化的“二元对立”的意识形态及其在国家发动的过于强制的“政治运动”或“经济改革”实践,使得西部的、乡村的、少数民族的、小民族的文化被污名化了,被标定为“传统的”、“落后的”、“待开发的”、“待发展的”。[6]

虽然强调民族文化传承的使命意义,但是却没能从学生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没能消除学生对本族文化的疑惑和误解。

3.2 少数民族本土课程流于形式

我国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内容在进行跨文化教育时,大多数是效仿汉族。要改变这一点,第一个难关就是要突破目前教材的一统性,只有做到这一点,少数民族的文化才能得以保存,文化传承才得以进行。比如本民族的语言,少数民族学生天天在用,但在统编教材中却无这方面相应的内容。即使在民族教育中排上了民族语文这一内容,但主管教育工作的领导者,从来不把这样的课文列为正式课程。用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的话来说就是:“民族语文是一根拐杖,学习民族语文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汉语。”按照这样的理解,民族语文永远是辅助品。归根到底,民族语文还不算一门独立的课程。形成急需用的进不了教学内容,不急用的却塞进了教学内容。[7]

4 对策和建议

4.1 强化民族认同,重视民族教育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取决群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程度。政府可以采取措施提高民族文化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包括日常教学以及考核机制等。将民族文化传承与学生发展结合起来,展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觉意识。

4.2 注重本土教材和校本课程的开发,重视教师作用

民族地区学校具有独特的环境资源、课程资源、师资队伍和普及传播优势, 完全有条件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以传承、发展民族文化。[8]建议编写适合少数民族学生智力发展地方和学校课程材料,适当增加具有民族特点的教育内容,使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9]

教育实施的主体是教师,应特别注重教师作用。在少数民族地区,应为教师提供语言适宜、文化适应的素质培训。有学者认为,教师的价值观改变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教学能力提升,最后是文化反思。[10]教师各方面的发展,为文化传承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3 开展多样的民族文化教育教学活动

民族地区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必须立足民族主体文化本质,才能真正起到传承民族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认同的意义。民族地区学校可以在校园环境、主题文化活动、学生课余活动等方面加入民族文化元素。以学生为主,让其在耳熟目染中接纳本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赵世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M].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2]曹能秀,王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2).

[3]刘慧群.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接轨问题研究[J].教育文化论坛, 2010,1.

[4]吴晓蓉.我国民族地区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对策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9,6.

[5]孟庆娟.多民族一体化学校中的民族文化传承研究[D].西南大学,2008,6.

[6]巴战龙.学校教育与地方知识关系探究:基于一项裕固族乡村社区民族志研究[J].北京,2010,4.

[7]孙萍.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关系探究[J].教育理论研究,2011,11.

[8]余彭娜.开发民族地区校本课程 传承发展民族文化[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5.

民族文学例7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不同民族由于发展历史、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音乐,这些民族音乐与其独特的文化具有直接联系,若将两者区分出来,一方面,将会导致民族音乐缺少灵魂,无法真正使学生掌握民族音乐的含义,另一方面,也影响民族文化的传承。因此,对少数民族音乐教学中民族文化的有效融合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推动我国民族文化传承与提升民族音乐教学质量奠定良好基础。

一、少数民族音乐教学中民族文化融合的可行性

对于少数民族音乐教学与民族文化来说,两者具备紧密的联系,因而可以有效融合到一起,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在民族文化当中,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如服装、生活、娱乐等,通过所有相关内容共同形成可民族文化。也就是说,民族音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民族音乐的形成,基本上都是由民族生活的基础上得来的[1]。(2)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少数民族音乐具有很多功能,如祭祀、交流等,正是这些功能的存在,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了载体,使很多古来的民族文化能够传承下来。以在生活在大草原上的少数民族为例,流传下来很多与放牧相关的歌曲,如初中教材中《美丽草原我的家》、《牧歌》等;以祭祀、交流活动为例,如初中教材中《热巴舞曲》、《正月十五那一天》等。

二、少数民族音乐教学中民族文化有效融合的途径

(一)转变传统音乐教学理念为了有效将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与民族文化进行融合,首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以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选择与民族文化相关的材料,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应用,构建出民族文化的音乐课堂,从而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力度。对于选择的这些材料来说,可以使民族的服装,特定的民族节日,以及相关的影视作品等,例如在教授《热巴舞曲》这一课时,我会选用藏族特色的铃鼓加入节奏练习;在教授新疆地区音乐时,我会把具有民族特色的八角帽、手鼓等带入课堂。只要是与民族文化与音乐相关的优秀资料,均可以融入到教学活动当中。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应从计算机网络、图书等多个方面着手,加强对少数民族相关资料的收集,逐渐对少数民族的发展历史、文化特色等具有更加准确的了解,使其在参与少数民族音乐教学活动时,能够针对不同的音乐内容,构建出相应的民族生活场景,从而达到民族音乐教学与民族文化融合的目的。

(二)打造民族音乐师资团队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直接关系到整个少数民族音乐教学的效果,只有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音乐师资团队,才会有效将少数民族音乐与民族文化融合到一起。对于现有音乐教师来说,还应加强对民族文化的培养力度,通过相关的培训活动,提升其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了解程度,掌握文化与音乐的融合方法等,从而为提升少数民族教学质量提供重要帮助。此外,由于我国传统教育当中,缺乏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并未对教师的民族文化素养进行考察,导致很多教师的民族文化素养较低,且未能主动进行提升,影响了少数民族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所以,教育部门应转变这一现象,加强对教师民族文化素养的培养,提升教师自主提升的理念。

(三)制定良好的课程体系想要确保少数民族音乐教学与民族文化有效融合,必须要制定出良好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在编写教学课程时,应深入对各个少数民族进行研究,挖掘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并选择最佳的少数民族音乐,从而使音乐与文化具有更加紧密的联系,在音乐教学活动开展的同时,传承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当中,不仅要涉及文化、音乐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包括一些实践内容,如少数民族音乐相配套的舞蹈等,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将音乐与文化融合到一起。此外,在编写出教学课程之后,还应根据其他教学课程的要求,结合少数民族音乐课程的数量,合理制定教学课时,以保证所有教学内容能够真正实施出来。

民族文学例8

摘要:民族的文学艺术都不同程度地带有自己浓郁的民族特性。每一个民族,不论大小,都有它自己的,只属于它而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本质上的特点、特殊性。每种艺术形式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一代一代地传承和发展下来,深深地烙上了民族的印记。尤其是语言、表演和造型艺术等方面,凸显了民族文学艺术的民族性格。民族文学艺术成为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民族文学艺术 语言艺术 表演艺术 造型艺术

民族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劳动和多种社会需求,一个民族本质上的特点充分蕴含在文学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之中,“每一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有它自己的,只属于它而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本质上的特点、特殊性。”①所谓的民族性格是指一个民族在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特定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共同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模式。我们平时所说的基本人格类型、民族性以及社会性格等概念,就是指民族性格。

民族文学艺术可分为语言艺术(指神话、童谣、故事、谚语、文学等)、表演艺术(主要指音乐、舞蹈)、造型艺术(指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服饰等)和综合艺术(指戏剧、电影)等几大类型。每种艺术形式代代传承和发展,都深深地烙上了民族的印记。

一、语言艺术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间接反映。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所特有的精神风貌。

文学所具有的民族性格是受各民族语言、生活方式、精神信仰和神话传说的影响,这些影响又具体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以中国少数民族蒙古族文学为例。在蒙古族文学中,再现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自然景象,“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经济形态,“毛毡帐裙”“食唯肉酪”的传统生活方式,使蒙古族文学散发着清新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和一种刚健雄浑之美。这种独特的文学艺术风格只能归属于特定的民族文化范畴,也只能在特定的民族生活土壤中萌生、发芽。反映了蒙古族独特的民族性和社会性格。

文学作家在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作时,总会把他所要塑造的人物性格注入民族精神,使整个文学作品渗透着本民族人民的共同心理素质、共同审美习惯和共同的情感体验。如屠格涅夫的《父与子》,托尔斯泰的《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果戈理的《死魂灵》《钦差大人》等众多作品,都成为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众多文学大师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大多个性鲜明,人们既能够在作品中寻找到不同历史时期的鲜明的人物性格,又能够捕捉到该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的民族性。

二、表演艺术

各民族的生态环境不同,历史发展的轨迹也不同,因此不同种族、文化和背景下的不同群体会形成迥然各异的表演风格,不同民族突显出不同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1.舞蹈

舞蹈是以人体为媒介的表演艺术,它同歌唱一样在人类社会的初期伴随着人们的劳动和社会生活而产生。世界各民族的舞蹈是该民族历史、文化的标志之一,是民族风俗和民族生活的描绘和积淀,反映着本民族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和民族性格等文化现象。

在舞蹈形式的表演艺术中,朝鲜族舞蹈独具特色。鹤在朝鲜人民心目中是善良、纯洁、长寿的象征,是图腾崇拜的艺术形象。崇鹤心态经过长期的艺术加工与不断升华,形成舞蹈最基本的步态,这种柔韧、飘逸的鹤步充分展示出舞者典雅、飘逸、潇洒的风格,创造出不同的舞蹈境界。另外,朝鲜历史上曾多次遭受外来侵略,长期的反入侵斗争和抗暴斗争历练了朝鲜族人民勤奋团结、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反映在民间舞蹈中就形成了内韧外柔、柔中蕴藏着刚劲的民族性格。

塔吉克族是中国古老的高原民族,塔吉克人民世代生活在高原缺氧、风雪严寒的艰苦条件下,因此塑造了他们淳朴乐观、不畏艰辛的民族性格。正因为如此,塔吉克人把鹰作为英雄的象征,并且把对鹰的崇敬和喜爱之情融入民族舞蹈的表演之中:舞者展开双臂,像雄鹰般的勇猛矫健;身姿的起伏舒展、快速变化又表现了鹰起隼落的跳跃和扶摇直上的连续盘旋。塔吉克族舞蹈浓郁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是受特定的生态环境、民俗生活和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各种要素,印刻着民族所独有的标志,是民族认同的语言符号。

2.音乐

音乐是在时间过程中展示的诉诸听觉的一门表演艺术,它的基本手段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有特定精神内涵的音响结构形式。音乐中体现的丰富情感反映了各个民族的劳动生活、审美情趣和民族性格,成为表现民族心理的特定符号。

肖邦的玛祖卡舞曲素材主要是以民间玛祖尔舞曲为基础的,表现了“人民的灵魂”。玛祖尔舞的音乐节奏通常是强烈多变的重音,它可以落在小节的任何一拍、两拍甚至有时落在小节的所有三拍上,最常见的是重音在第二拍。这些好像“顿脚”一般的强烈重音,活现出斯拉夫民族特有的民间舞蹈风格,形成鲜明的音乐气派和风格。 三、造型艺术

造型艺术又称美术,指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感性形式的艺术,故又称为“视觉艺术”或“空间艺术”,包括绘画、摄影、雕塑、建筑、工艺美术、服饰等。造型艺术带有显着的民族性格,集中反映了本民族对美的追求,在其作品中无不印着本民族精神的烙印。

1.绘画、雕刻

绘画、雕刻艺术在再现民族特有的生命形式时表现力尤为突出,传递了民族特定的文化背景、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生理心理诸多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民族审美情感,昭示着生命之光、民族之魂。

狩猎游牧民族用极具民族风采的绘画语言来表现民族独有的情。素有“世界屋脊上的民族”之称的藏族,其绘画追求流动卷曲的纹样,浑厚朴拙的造型,强烈对比的色彩,奔放刚劲的线条,充分显示出人对生命之渴望和对大自然的膜拜心理,强化着民族审美情感。另外,蒙古族用动态美的审美心理来刻画造型,(转第133页)(接第141页)捕捉大自然中奔腾跳跃、雄伟健美的生命瞬间;用放纵粗犷的笔触,凝重简练的线条,厚实雄浑的墨色来泼写民族精神和抒发真挚情感。

新西兰的毛利雕刻文化是毛利民族文化精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毛利雕刻记载了每个部落优美的故事和对祖先神灵的崇拜,渗透了毛利不同时期的社会特征与鲜明的民族性格。毛利的木雕、骨雕与玉雕构思奇特、细腻而又粗犷,具有强烈的民族气息与浓郁的古老毛利民族的文化特征。

2.工艺、服饰

工艺、服饰等艺术,同样体现着大量的民族文化信息、价值观、智慧和情趣。以服饰为例,各个民族的服饰文化都具有自己鲜明的,能够反映本民族历史、文化特点的个性特征。这种特征表现在款式、原料,也表现在工艺、色彩、刺绣图案等诸多方面。

属于渔猎采集经济文化类型区的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族,其服饰上留下了高寒地带和原始森林地理环境的浓厚印痕。为了适应寒冷的狩猎生活,鄂伦春、鄂温克人一年四季都要穿袍服,他们厚重的袍服都要用狍皮、旱皮、鹿皮等制成,呈现出古朴、粗犷、稚拙的美。赫哲人的鱼皮服同样说明了这一点。他们沿江而居,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也在赫哲族的服饰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赫哲族早年穿的衣服从头到脚都用鱼皮为原料,如鱼皮帽、鱼皮衣裤、鱼皮套裤、手套、子及鱼皮等。

而草原畜牧类型民族的服饰,形成了特殊民族风格。草原大漠和延绵起伏的高山为草原民族提供了纵横驰骋的广阔场所,培养了他们的粗犷豪迈的个性,尤其在服饰方面体现出色彩艳丽、纹样线条分明的风格。如蒙古族、藏族服饰原料主要源于牲畜的皮毛。为了御寒,服装大多以样式宽大、厚重为主,尤其是藏族大部分地区都穿以水獭皮、豹皮、虎皮为边,锦缎为面的羊皮袍,头戴金花帽、狐狸帽、红缨穗白毡帽等。可见,服饰艺术是民族在特定环境背景下的产物,更是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的外化表现形式。

结语

一个民族凭借什么可以被国际尊重,让世界认同?只有民族的本土文化才是对世界文化和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才能不为其他民族所取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学艺术所具有的民族性格,不仅塑造了一个民族社会成员所独有的认知能力、审美心理、民族性和智力能力,强化了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感,更保持了世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注释:

①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民族、殖民地问题.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377页.

分析民族文学艺术中的民族性格 分析民族文学艺术中的民族性格 :艺术试论 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

分析民族文学艺术中的民族性格 文章 来 源 3 e d u 教育网

教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王宏建.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页.

[3]方铁,何星亮主编.民族文化与全球化.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4]陈自明着.世界民族音乐地图.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

民族文学例9

民族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劳动和多种社会需求,一个民族本质上的特点充分蕴含在文学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之中,“每一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有它自己的,只属于它而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本质上的特点、特殊性。”①所谓的民族性格是指一个民族在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特定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共同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模式。我们平时所说的基本人格类型、民族性以及社会性格等概念,就是指民族性格。

民族文学艺术可分为语言艺术(指神话、童谣、故事、谚语、文学等)、表演艺术(主要指音乐、舞蹈)、造型艺术(指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服饰等)和综合艺术(指戏剧、电影)等几大类型。每种艺术形式代代传承和发展,都深深地烙上了民族的印记。

一、语言艺术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间接反映。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所特有的精神风貌。

文学所具有的民族性格是受各民族语言、生活方式、精神信仰和神话传说的影响,这些影响又具体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以中国少数民族蒙古族文学为例。在蒙古族文学中,再现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自然景象,“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经济形态,“毛毡帐裙”“食唯肉酪”的传统生活方式,使蒙古族文学散发着清新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和一种刚健雄浑之美。这种独特的文学艺术风格只能归属于特定的民族文化范畴,也只能在特定的民族生活土壤中萌生、发芽。反映了蒙古族独特的民族性和社会性格。

文学作家在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作时,总会把他所要塑造的人物性格注入民族精神,使整个文学作品渗透着本民族人民的共同心理素质、共同审美习惯和共同的情感体验。如屠格涅夫的《父与子》,托尔斯泰的《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果戈理的《死魂灵》《钦差大人》等众多作品,都成为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众多文学大师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大多个性鲜明,人们既能够在作品中寻找到不同历史时期的鲜明的人物性格,又能够捕捉到该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的民族性。

二、表演艺术

各民族的生态环境不同,历史发展的轨迹也不同,因此不同种族、文化和背景下的不同群体会形成迥然各异的表演风格,不同民族突显出不同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1.舞蹈

舞蹈是以人体为媒介的表演艺术,它同歌唱一样在人类社会的初期伴随着人们的劳动和社会生活而产生。世界各民族的舞蹈是该民族历史、文化的标志之一,是民族风俗和民族生活的描绘和积淀,反映着本民族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和民族性格等文化现象。

在舞蹈形式的表演艺术中,朝鲜族舞蹈独具特色。鹤在朝鲜人民心目中是善良、纯洁、长寿的象征,是图腾崇拜的艺术形象。崇鹤心态经过长期的艺术加工与不断升华,形成舞蹈最基本的步态,这种柔韧、飘逸的鹤步充分展示出舞者典雅、飘逸、潇洒的风格,创造出不同的舞蹈境界。另外,朝鲜历史上曾多次遭受外来侵略,长期的反入侵斗争和抗暴斗争历练了朝鲜族人民勤奋团结、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反映在民间舞蹈中就形成了内韧外柔、柔中蕴藏着刚劲的民族性格。

塔吉克族是中国古老的高原民族,塔吉克人民世代生活在高原缺氧、风雪严寒的艰苦条件下,因此塑造了他们淳朴乐观、不畏艰辛的民族性格。正因为如此,塔吉克人把鹰作为英雄的象征,并且把对鹰的崇敬和喜爱之情融入民族舞蹈的表演之中:舞者展开双臂,像雄鹰般的勇猛矫健;身姿的起伏舒展、快速变化又表现了鹰起隼落的跳跃和扶摇直上的连续盘旋。塔吉克族舞蹈浓郁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是受特定的生态环境、民俗生活和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各种要素,印刻着民族所独有的标志,是民族认同的语言符号。

2.音乐

音乐是在时间过程中展示的诉诸听觉的一门表演艺术,它的基本手段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有特定精神内涵的音响结构形式。音乐中体现的丰富情感反映了各个民族的劳动生活、审美情趣和民族性格,成为表现民族心理的特定符号。

肖邦的玛祖卡舞曲素材主要是以民间玛祖尔舞曲为基础的,表现了“人民的灵魂”。玛祖尔舞的音乐节奏通常是强烈多变的重音,它可以落在小节的任何一拍、两拍甚至有时落在小节的所有三拍上,最常见的是重音在第二拍。这些好像“顿脚”一般的强烈重音,活现出斯拉夫民族特有的民间舞蹈风格,形成鲜明的音乐气派和风格。

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叶,俄罗斯出现了一批发展本民族音乐的作曲家——“强力五人组”。在音乐上除了继承和借鉴西欧古典和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传统外,主要强调在自己的创作中采用民族的题材和民族形式,描写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民间神话传说,体现自己民族的审美心理、美好夙愿和民族性格等。正是有了这样一批民族音乐家,才使俄罗斯民族音乐由自立走向世界,确立了俄罗斯民族音乐在世界乐坛不可撼动的地位,成为人类共同的、世界性的民族艺术。

三、造型艺术

造型艺术又称美术,指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感性形式的艺术,故又称为“视觉艺术”或“空间艺术”,包括绘画、摄影、雕塑、建筑、工艺美术、服饰等。造型艺术带有显着的民族性格,集中反映了本民族对美的追求,在其作品中无不印着本民族精神的烙印。

1.绘画、雕刻

绘画、雕刻艺术在再现民族特有的生命形式时表现力尤为突出,传递了民族特定的文化背景、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生理心理诸多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民族审美情感,昭示着生命之光、民族之魂。

狩猎游牧民族用极具民族风采的绘画语言来表现民族独有的情。素有“世界屋脊上的民族”之称的藏族,其绘画追求流动卷曲的纹样,浑厚朴拙的造型,强烈对比的色彩,奔放刚劲的线条,充分显示出人对生命之渴望和对大自然的膜拜心理,强化着民族审美情感。另外,蒙古族用动态美的审美心理来刻画造型,(转第133页)(接第141页)捕捉大自然中奔腾跳跃、雄伟健美的生命瞬间;用放纵粗犷的笔触,凝重简练的线条,厚实雄浑的墨色来泼写民族精神和抒发真挚情感。

新西兰的毛利雕刻文化是毛利民族文化精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毛利雕刻记载了每个部落优美的故事和对祖先神灵的崇拜,渗透了毛利不同时期的社会特征与鲜明的民族性格。毛利的木雕、骨雕与玉雕构思奇特、细腻而又粗犷,具有强烈的民族气息与浓郁的古老毛利民族的文化特征。

2.工艺、服饰

工艺、服饰等艺术,同样体现着大量的民族文化信息、价值观、智慧和情趣。以服饰为例,各个民族的服饰文化都具有自己鲜明的,能够反映本民族历史、文化特点的个性特征。这种特征表现在款式、原料,也表现在工艺、色彩、刺绣图案等诸多方面。

属于渔猎采集经济文化类型区的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族,其服饰上留下了高寒地带和原始森林地理环境的浓厚印痕。为了适应寒冷的狩猎生活,鄂伦春、鄂温克人一年四季都要穿袍服,他们厚重的袍服都要用狍皮、旱皮、鹿皮等制成,呈现出古朴、粗犷、稚拙的美。赫哲人的鱼皮服同样说明了这一点。他们沿 江而居,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也在赫哲族的服饰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赫哲族早年穿的衣服从头到脚都用鱼皮为原料,如鱼皮帽、鱼皮衣裤、鱼皮套裤、手套、子及鱼皮等。

而草原畜牧类型民族的服饰,形成了特殊民族风格。草原大漠和延绵起伏的高山为草原民族提供了纵横驰骋的广阔场所,培养了他们的粗犷豪迈的个性,尤其在服饰方面体现出色彩艳丽、纹样线条分明的风格。如蒙古族、藏族服饰原料主要源于牲畜的皮毛。为了御寒,服装大多以样式宽大、厚重为主,尤其是藏族大部分地区都穿以水獭皮、豹皮、虎皮为边,锦缎为面的羊皮袍,头戴金花帽、狐狸帽、红缨穗白毡帽等。可见,服饰艺术是民族在特定环境背景下的产物,更是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的外化表现形式。

结语

一个民族凭借什么可以被国际尊重,让世界认同?只有民族的本土文化才是对世界文化和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才能不为其他民族所取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学艺术所具有的民族性格,不仅塑造了一个民族社会成员所独有的认知能力、审美心理、民族性和智力能力,强化了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感,更保持了世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注释:

①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民族、殖民地问题.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377页.

参考文献:

[1]王军,董艳主编.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王宏建.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页.

[3]方铁,何星亮主编.民族文化与全球化.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4]陈自明着.世界民族音乐地图.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

民族文学例10

    民族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劳动和多种社会需求,一个民族本质上的特点充分蕴含在文学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之中,“每一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有它自己的,只属于它而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本质上的特点、特殊性。”①所谓的民族性格是指一个民族在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特定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共同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模式。我们平时所说的基本人格类型、民族性以及社会性格等概念,就是指民族性格。 

    民族文学艺术可分为语言艺术(指神话、童谣、故事、谚语、文学等)、表演艺术(主要指音乐、舞蹈)、造型艺术(指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服饰等)和综合艺术(指戏剧、电影)等几大类型。每种艺术形式代代传承和发展,都深深地烙上了民族的印记。 

    一、语言艺术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间接反映。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所特有的精神风貌。 

    文学所具有的民族性格是受各民族语言、生活方式、精神信仰和神话传说的影响,这些影响又具体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以中国少数民族蒙古族文学为例。在蒙古族文学中,再现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自然景象,“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经济形态,“毛毡帐裙”“食唯肉酪”的传统生活方式,使蒙古族文学散发着清新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和一种刚健雄浑之美。这种独特的文学艺术风格只能归属于特定的民族文化范畴,也只能在特定的民族生活土壤中萌生、发芽。反映了蒙古族独特的民族性和社会性格。 

    文学作家在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作时,总会把他所要塑造的人物性格注入民族精神,使整个文学作品渗透着本民族人民的共同心理素质、共同审美习惯和共同的情感体验。如屠格涅夫的《父与子》,托尔斯泰的《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果戈理的《死魂灵》《钦差大人》等众多作品,都成为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众多文学大师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大多个性鲜明,人们既能够在作品中寻找到不同历史时期的鲜明的人物性格,又能够捕捉到该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的民族性。 

    二、表演艺术 

    各民族的生态环境不同,历史发展的轨迹也不同,因此不同种族、文化和背景下的不同群体会形成迥然各异的表演风格,不同民族突显出不同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1.舞蹈 

    舞蹈是以人体为媒介的表演艺术,它同歌唱一样在人类社会的初期伴随着人们的劳动和社会生活而产生。世界各民族的舞蹈是该民族历史、文化的标志之一,是民族风俗和民族生活的描绘和积淀,反映着本民族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和民族性格等文化现象。 

    在舞蹈形式的表演艺术中,朝鲜族舞蹈独具特色。鹤在朝鲜人民心目中是善良、纯洁、长寿的象征,是图腾崇拜的艺术形象。崇鹤心态经过长期的艺术加工与不断升华,形成舞蹈最基本的步态,这种柔韧、飘逸的鹤步充分展示出舞者典雅、飘逸、潇洒的风格,创造出不同的舞蹈境界。另外,朝鲜历史上曾多次遭受外来侵略,长期的反入侵斗争和抗暴斗争历练了朝鲜族人民勤奋团结、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反映在民间舞蹈中就形成了内韧外柔、柔中蕴藏着刚劲的民族性格。 

    塔吉克族是中国古老的高原民族,塔吉克人民世代生活在高原缺氧、风雪严寒的艰苦条件下,因此塑造了他们淳朴乐观、不畏艰辛的民族性格。正因为如此,塔吉克人把鹰作为英雄的象征,并且把对鹰的崇敬和喜爱之情融入民族舞蹈的表演之中:舞者展开双臂,像雄鹰般的勇猛矫健;身姿的起伏舒展、快速变化又表现了鹰起隼落的跳跃和扶摇直上的连续盘旋。塔吉克族舞蹈浓郁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是受特定的生态环境、民俗生活和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各种要素,印刻着民族所独有的标志,是民族认同的语言符号。 

    2.音乐 

    音乐是在时间过程中展示的诉诸听觉的一门表演艺术,它的基本手段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有特定精神内涵的音响结构形式。音乐中体现的丰富情感反映了各个民族的劳动生活、审美情趣和民族性格,成为表现民族心理的特定符号。 

    肖邦的玛祖卡舞曲素材主要是以民间玛祖尔舞曲为基础的,表现了“人民的灵魂”。玛祖尔舞的音乐节奏通常是强烈多变的重音,它可以落在小节的任何一拍、两拍甚至有时落在小节的所有三拍上,最常见的是重音在第二拍。这些好像“顿脚”一般的强烈重音,活现出斯拉夫民族特有的民间舞蹈风格,形成鲜明的音乐气派和风格。 

    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叶,俄罗斯出现了一批发展本民族音乐的作曲家——“强力五人组”。在音乐上除了继承和借鉴西欧古典和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传统外,主要强调在自己的创作中采用民族的题材和民族形式,描写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民间神话传说,体现自己民族的审美心理、美好夙愿和民族性格等。正是有了这样一批民族音乐家,才使俄罗斯民族音乐由自立走向世界,确立了俄罗斯民族音乐在世界乐坛不可撼动的地位,成为人类共同的、世界性的民族艺术。

    三、造型艺术 

    造型艺术又称美术,指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感性形式的艺术,故又称为“视觉艺术”或“空间艺术”,包括绘画、摄影、雕塑、建筑、工艺美术、服饰等。造型艺术带有显着的民族性格,集中反映了本民族对美的追求,在其作品中无不印着本民族精神的烙印。 

    1.绘画、雕刻 

    绘画、雕刻艺术在再现民族特有的生命形式时表现力尤为突出,传递了民族特定的文化背景、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生理心理诸多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民族审美情感,昭示着生命之光、民族之魂。 

    狩猎游牧民族用极具民族风采的绘画语言来表现民族独有的情。素有“世界屋脊上的民族”之称的藏族,其绘画追求流动卷曲的纹样,浑厚朴拙的造型,强烈对比的色彩,奔放刚劲的线条,充分显示出人对生命之渴望和对大自然的膜拜心理,强化着民族审美情感。另外,蒙古族用动态美的审美心理来刻画造型,(转第133页)(接第141页)捕捉大自然中奔腾跳跃、雄伟健美的生命瞬间;用放纵粗犷的笔触,凝重简练的线条,厚实雄浑的墨色来泼写民族精神和抒发真挚情感。 

    新西兰的毛利雕刻文化是毛利民族文化精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毛利雕刻记载了每个部落优美的故事和对祖先神灵的崇拜,渗透了毛利不同时期的社会特征与鲜明的民族性格。毛利的木雕、骨雕与玉雕构思奇特、细腻而又粗犷,具有强烈的民族气息与浓郁的古老毛利民族的文化特征。 

    2.工艺、服饰 

    工艺、服饰等艺术,同样体现着大量的民族文化信息、价值观、智慧和情趣。以服饰为例,各个民族的服饰文化都具有自己鲜明的,能够反映本民族历史、文化特点的个性特征。这种特征表现在款式、原料,也表现在工艺、色彩、刺绣图案等诸多方面。 

    属于渔猎采集经济文化类型区的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族,其服饰上留下了高寒地带和原始森林地理环境的浓厚印痕。为了适应寒冷的狩猎生活,鄂伦春、鄂温克人一年四季都要穿袍服,他们厚重的袍服都要用狍皮、旱皮、鹿皮等制成,呈现出古朴、粗犷、稚拙的美。赫哲人的鱼皮服同样说明了这一点。他们沿江而居,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也在赫哲族的服饰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赫哲族早年穿的衣服从头到脚都用鱼皮为原料,如鱼皮帽、鱼皮衣裤、鱼皮套裤、手套、子及鱼皮等。 

    而草原畜牧类型民族的服饰,形成了特殊民族风格。草原大漠和延绵起伏的高山为草原民族提供了纵横驰骋的广阔场所,培养了他们的粗犷豪迈的个性,尤其在服饰方面体现出色彩艳丽、纹样线条分明的风格。如蒙古族、藏族服饰原料主要源于牲畜的皮毛。为了御寒,服装大多以样式宽大、厚重为主,尤其是藏族大部分地区都穿以水獭皮、豹皮、虎皮为边,锦缎为面的羊皮袍,头戴金花帽、狐狸帽、红缨穗白毡帽等。可见,服饰艺术是民族在特定环境背景下的产物,更是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的外化表现形式。 

    结语 

    一个民族凭借什么可以被国际尊重,让世界认同?只有民族的本土文化才是对世界文化和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才能不为其他民族所取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学艺术所具有的民族性格,不仅塑造了一个民族社会成员所独有的认知能力、审美心理、民族性和智力能力,强化了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感,更保持了世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