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人社局工作思路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6 16:06:43

人社局工作思路

人社局工作思路例1

【正文】

2020年,椒江人社局紧紧围绕“六稳”“六保”工作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攻坚克难,加压奋进,深入开展“三服务”活动,助力“两战赢”,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绩。

一、2020年特色亮点工作

一是东西劳务协作工作获人社部点赞。通过“灵通”用工信息、“流通”校企人才、“直通”返椒来椒、“畅通”稳岗服务等“四通”模式,与峨边密切开展就业扶贫劳务协作。目前,峨边106个贫困村全部达标退出,工作成效获国务院扶贫办、人社部领导肯定,“学习强国”、《中国劳动保障报》等媒体给予点赞。

二是“银行办理社保经办业务”椒江经验升格为浙江标准。由我局主导起草的《银行办理社保经办业务服务指引》省级地方标准,目前已通过审评,实现“椒江经验”向“浙江标准”的转变。至目前,我区“银行办理社保经办业务”已代办社保业务155353笔,真正实现社保业务“10分钟办事服务圈”。

三是“三网”兜劳企业用工保障,全省稳就业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针对今年突发的疫情,我局按照“锁定老员工、招聘新员工、储备应急工”这一思路,全员压上,切实发扬“白+黑”“7+2”精神,为我区企业复工复产招引1.4万新老员工,为5家企业、120多名员工进行用工余缺调剂,有力保障了企业复工复产。

四是椒江制造业工资监管平台全省试点工作加速推进。今年9月底开始,我局开展将制造业企业纳入工资监管平台的全省试点工作,目前,平台上已注册70家企业,签约45家,发放17家。全市根治欠薪冬季专项行动暨工资支付监管平台应用现场推进会在椒江召开,我区在会上作经验介绍。

五是五年引十万人才获浙报头版关注。出台《椒江区“引凤工程”实施意见》,通过实施“尖端计划、回归计划、引力计划、工匠计划”,5年吸引10万人才来椒工作。

六是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全省领先。目前共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家,其中部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家、省级博士后工作站5家,部级级省级以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成数、今年新建站数均为全市第一,在站人数、留站人数和总招收人数等均位居省、市前列。

七是全市率先设立企业育才奖和个人奋斗奖。在采用“积分+举荐”网罗企业人才、探索“政校企”合作模式培养技能人才等基础上,今年在全市率先设立企业育才奖和个人奋斗奖,已兑现两批共27人54万元。

八是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工匠人才数全市领先。全区入选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5家,浙江工匠6名,“杰出台州工匠”13名,获评家数和人数均为全市领先。

九是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专门出台《关于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扶持办法》,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招才引智、促进就业创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目前,台州(椒江)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规划咨询项目正式启动,本土培育的4家人力资源机构入选2019年度浙江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猎头100强榜单,在台州各县市区中数量最多。

十是“大数据+大综治+大调解”布好后疫情时代和谐劳动关系网。结合我区打造“智慧城市”和部级标准化“信访超市”的契机,将“一站式服务”理念延伸至社会治理领域,实现“大数据+大综治+大调解”模式,形成了“用工管理数据化、工资支付常态化、纠纷化解一站化”的治理格局。

二、明年及“十四五”期间工作思路

2021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收官之年,也是新一轮“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局将全力以赴稳就业、促改革、增动能、惠民生、防风险,为我区建设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区贡献人社力量。

一是坚持民生为本,着力推进更充分的就业。实施就业惠民,不断优化就业服务体系,保障各类群体就业,扎实推进各类就业补贴政策。

二是坚持高端引领,着力提升人才引育实效。深化实施《椒江区“引凤工程”实施意见》,积极推行实施人才绩效管理“二次方”管理办法,探索扶持期满“500精英计划”创业企业成长助推政策创新,推进高校毕业生集聚。

三是坚持技能培育,着力壮大“椒江工匠”队伍。推进职业技能培训改革,建立以企业行业为主体、公立学校为骨干、民办学校为补充、产业工人自主参加、政府积极引导的技能培训工作机制。

四是坚持城乡统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动全民参保扩,健全全民参保登记长效管理机制,加强数据分析评估,加快社保登记成果转化应用,提升户籍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持续完善工伤保险体系,扎实推进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工伤康复“三位一体”工伤保险体系建设,扩大补充工伤保险覆盖面。

人社局工作思路例2

1.就业创业工作成效明显。全区城镇新增就业12843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946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2879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19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全区新增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53笔3395万元。组织各类培训8920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517人,创业培训768人。

2.城乡社保体系不断完善。城镇社会保险参保总人数达到344919人次,五项保险新增扩面14912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16-59周岁已参保缴费174674人,适龄人员参保率99.49%,续保率达到100.00%,待遇发放率100%。

3.人才队伍建设卓有成效。新增专业技术人员1253人。新增技术工人6030人,其中初级2716人,中级2790人,高级工451人,技师和高级技师72人。

4.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依法受理查处举报投诉案件265起,其中工资拖欠案件206起,涉及人数2811人,追讨兑现工资3580.91万元,清欠率达99%以上。依法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268起,审结案件255起,结案率为100%。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突出城乡统筹,着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

1.严格政策落实,积极扩大就业。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力度,全力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创业成功的高校毕业生可得万元创业补贴,从失业保险基金中调剂900万元补充到小额担保贷款基金,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395万元。积极开展就业援助,引导符合条件的用工单位申报稳岗补贴,受惠企业229家,补贴金额836万元。

2.打造培训品牌,提升就业能力。大力打造就业创业培训品牌,“白酒酿造工”被评为市级劳务品牌。成立培训监管机构,引导全区定点培训机构健康持续发展。抓好创业孵化基地及创业项目库建设,组织创业培训学员赴外地学习先进经验,主动深入乡镇、企业,贴合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式”培训,共组织各类培训8920人。

3.强化公共服务,优化创业环境。强化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标准化、专业化建设,广泛宣传就业信息,在乡镇举办“春季工业园区”、“失地农民”、“坝区移民”等专场招聘会12场,共举办各类招聘洽谈活动32场,累计提供就业岗位28981个。强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举办“迎五四”青年就业创业交流会,实施全民创业促进行动,崇尚创业的社会氛围愈加浓郁,共帮助892人成功创业,带动4014人实现再就业。

(二)突出完善政策,着力推进社保城乡一体化。

1.着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以灵活就业人员、三产服务业和非公企业人员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应收尽收。7月起,我区范围内的企业单位除少数困难企业外,全部严格执行“五险一单”。五项保险新增扩面14912人,社保基金征缴入库66549万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续保工作进一步强化,参保率、续保率和待遇发放率都位居全市前列,全区已完成参保240565人,综合参保率达到99.63%。

2.主动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积极探索推进城乡社保一体化工作,打破户籍、身份限制,允许我区在郊区、新工业园区和村镇集中居住区的农村户籍人员自主参加职工养老保险,共有1426名农村户籍人员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职工养老保险。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范畴的制度,对我区农户家庭承包土地全部转让给受让方的,按照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标准将农户纳入职工养老保险体,较好解决了此类群体的“后顾之忧”。

3.不断提高社保经办管理服务能力。按政策连续10年对企业养老保险待遇进行调整,全区符合条件的21492名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平月增164元。全市医疗保险“一卡通”平台正式启用,参保对象医保待遇地域享受范围不断扩大,居民大病保险、医疗监管等工作有序推进。从农行调取6台自主查询缴费终端设备放到无农行服务网点的部分乡镇,全区14个乡镇的灵活就业人员缴纳社保费均可在乡镇办理。强化社保基金监管,对工伤保险死亡待遇进行二次投保,有效降低了基金支付压力,区政府成立由区长卢斌任主任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委员会,社保基金监督管理进一步强化。

(三)突出科学发展,着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1.加强公务员队伍管理。贯彻执行《省公务员履职问责办法(试行)》,进一步强化监督管理机制,促使公务员自觉依法依规履行职责。龙泉镇政府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省第二届“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公务员招录、干部职数清理、公务员年度考核等工作扎实开展,对全区79家机关及事业单位“吃空饷”现象进行了清理整治。安置工作有序实施,全区企业干部保持稳定。

2.改革规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认真落实《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制定《全区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基本任职条件指导意见》,事业单位人员管理逐步进入法制化管理。设置新一轮岗位聘用7998个,岗位设置管理不断强化。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规范稳妥开展,已完成204个职位的招聘组织和监管工作。

3.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实施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备案制度,事业单位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不断完善。通过积极争取,今年我区规范调整公务员津贴补贴和统筹调整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按照市直年人均2.7万元标准执行,基本实现与市城区同城同待遇。

(四)突出创新活力,着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1.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增活力。不断创新和完善社会评价制度,全年新增专业技术人员1253人。制订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管理办法,进一步促进职称评聘工作规范化、长期化、制度化。

2.人才培养选拔增力度。加大人才培养和人才项目建设力度,落实稻花香博士后基地、高新章版画工作室、张定虎根艺工作室两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配套政策,恒达石墨、邓村绿茶入选全省重点产业创新团队。推荐13人参加省市评审,萧氏萧勇被确认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人选,十八湾黄蓉被评为全省农村实用拔尖人才,高层次人才选拔服务力度进一步加大。

3.技能人才鉴定增规模。狠抓“技能鉴定效益年”建设,扎实开展鉴定进乡镇、进社区、进企业活动,新增鉴定人数4325人。出台我区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文件,创新建立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模式,不断拓宽鉴定方式。

(五)突出和谐稳定,着力推进职工权益高效维护。

1.加大劳动保障维权力度。加大劳动用工、社会保险、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等日常巡查和专项整治力度,及时受理举报投诉案件,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劳动保障年检各类用人单位1201家,开展专项检查5次,实地检查用工单位572家。

2.加大劳动关系和谐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合同签订率。组建副科级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进一步提升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加强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工作指导与督办,全区14个乡镇均成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基层调解工作逐步规范化。

(六)突出标准规范,着力推进基层平台建设水平提升。

1.积极推进基层服务平台建设。加大乡镇服务平台建设投入,投资90万元为各个乡镇人社中心配备自助服务一体机、读卡器、数据采集卡片相机、显示屏等设备,不断改善基层人社平台的服务条件。进一步提升村级服务平台标准化建设水平,促进村级人社服务站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夯实“群众办事不出村”工作基础。

2.积极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稳步推进社会保障卡制发和换卡工作,大力推广社保卡金融功能运用,累计制发35.32万张。积极向省、市申请在我区试点城镇居民医保发行社保卡,全区4.67万居民医保服务对象可实现持卡就医。

(七)突出路线教育,着力推进干部队伍作风建设。

1.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干部职工政治素质进一步提高。认真贯彻落实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要求成立活动领导小组,着力兴办12件为民惠民实事,独创特色印制《区人社局群众路线工作手册》,狠抓学习教育、听取意见环节,集中学习12次,收集意见建议232条。查摆问题、开展批评环节工作稳步推进,局党组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高标准召开。坚持边学边查边改,整改“”方面、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方面等各类问题27项,修订制度20条,部门作风改善成效明显。通过活动的开展,干部职工政治素质进一步提高,为民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

2.大力强化自身建设,全系统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区相关规定要求,把党风廉政建设放在部门自身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有效推进治庸问责、“三进五访”、“三万”、联系村帮扶等活动。结合实际修订、完善机关管理制度,制定《人社系统效能建设考核办法》等一系列考评办法,全系统上下形成纪律严明、作风过硬、服务高效的良好风气。清理规范便民服务流程,减少了35个办事环节和20项资料,统一印制业务办理明白卡放到办事窗口,在机关1楼设立咨询接待室,窗口服务效率不断提高。开展“企业服务月”活动,局班子成员和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深入全区近100家重点企业走访调研,获得企业一致好评。根据基层预约开展法规团宣讲,今年共开展了8期专场宣讲活动,人社政策法规宣讲工作形成常态化机制。此外,组织人事、计划生育、老干部、保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普法、宣传、文明创建、道路交通安全、档案等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年来,人社系统各项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与党委、政府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一是招工就业两难问题并存,招工难与就业难的矛盾依然突出,大学生、移民和失地农民等特殊就业群体存在就业难。二是社保制度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均缴费水平还比较低,居民医保与新农合制度的衔接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三是劳动保障执法监管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受经济发展大环境影响,农民工工资拖欠情况比较突出,劳动纠纷预防和处理工作面临较大压力。四是基层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的素质和服务能力与群众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基层信息化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三、2015年工作思路

2015年,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全国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创新发展、稳定发展、服务发展为主线,突出重点,消除盲点,增加亮点,努力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1.立足重点群体,全面保持就业稳定。大力贯彻落实省、市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各项政策,鼓励自主创业,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加强对各类劳动者尤其是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促进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和服务本地企业用工。不断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和创业项目库开发,深入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

2.立足完善体系,全面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加强重点领域、重点人群的扩面征缴,确保各项任务指标扎实有效地完成。抓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医保联合征收,力争我区城乡居保人均缴费额度达到200元以上。进一步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服务,全面推进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进一步加强社保基金的监管,确保社保基金安全运行。

3.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服务我区企业发展和经济建设为工作导向,新增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与高技能人才工作站及培养基地。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建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信息库。建立企业人才评价标准模式,不断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

4.立足规范管理,全面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公务员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提高公务员管理科学化水平。积极参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行业体制改革工作,进一步贯彻实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完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和聘用管理工作。

人社局工作思路例3

重要指标完成情况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9001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504人,支持成功自主创业31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83%,控制在2%以内;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7.93万人、15.05万人、16.31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缴费31.81万人,工伤保险完成建筑业新开工项目参保161家,参保率100%;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率97.12%,南通各县(市)排名第一。引进本科学历以上及中级以上职称人才1843人,新增专业技术人员7609人,新增高技能人才2540人,每万名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1093人。

2019年主要工作

(一)亮点工作

一是完成“就业富民”“居保扶贫”两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加强就业困难人员援助,开展实名制调查,发放就业创业服务卡,举办各类招聘活动200场,采集岗位2.9万个,促成就业1.2万人次,帮扶建档立卡人员转移就业5048人,转移就业率88%,“晚霞行动”超龄人员再就业11.28万人。为5814名困难人员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为11092名困难群众办理基础养老金待遇享受,实现100%参保登记、100%全额代缴、100%待遇享受。二是打造“三位一体”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围绕就业信息畅通、技能人才提质、企业人力管理水平提升,通过搭建企业用工、引才、产品转型升级需求数据库、高校数据库、高校学子数据库、技术技能及高端人才数据库、人力资源公司数据库“五大”数据库,实现实时供需信息匹配、共享,助推“学子归巢、技术归巢、成果归巢”。三是省内(县)市首家建立职工养老保险“助保贷款”制度。探索“助保贷款”(群众贷款、政府贴息、养老金还款)实施可行性,着力解决困难群众中断缴纳职工养老保险问题,牵头起草《如皋市“阳光扶贫”助保贷款实施办法》。四是机保改革工作稳居全省前列。率先完成2015-2018年度退休“中人”视同缴费指数测算、待遇核定补发工作,完成实账缴费收入和归集户利息收入近4.54亿元职业年金归集工作,归集金额位居县级市前列,被省人社厅通报表扬。五是率先全面推进养老待遇智能认证。取消养老待遇领取集中资格认证,采取人脸识别、上门服务、数据比对等多种灵活方式进行认证,方便群众。六是成功创建部级专家服务基地。持续推进专家对接服务模式,在去年成功举办“走进如皋——助力经济振兴发展专家服务基层行”活动的基础上,积极对接人社部,充分发挥我市产业及革命老区优势,获评部级红十四军革命老区专家服务基地,全国20家,全省仅4家。

(二)重点工作

1.就业创业稳中有进。加强政策扶持,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牵头制订我市《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办法》,进一步扩大就业创业优惠政策范围、放宽兑现就业创业政策补助条件。培育“南通市十佳创业示范企业”2家,“南通市十佳创业带头人”2人,新增创业项目46个。提升就业培训质效。加快新能源汽车研发实训基地、部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拓展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内容,全年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16766人,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4723人,城乡新成长劳动力技能培训1900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1855人。服务企业用工,开展“十百千万惠企业”“服务企业百日行”“就业政策落实、就业服务落地”专项行动,加强“苏陕”劳务合作对接,回外引劳动力6780人。

2.社保体系持续完善。社保待遇稳步提升,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由135元/月上调至148元/月,被征地农民保障待遇水平由605元/月到调整到682元/月;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月人均增长6.46%,达到2460元/月。继续落实“三降两补”政策,阶段性降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单位缴费比例,落实企业“稳岗补贴、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贴”,全年为企业减负2.1亿元。稳妥推进社会保险费征管体制改革,按照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社会保险费和非税收入征管职责划转工作的实施意见》,与税务部门座谈、对接,形成《如皋市社会保险费职责划转过渡期征缴方案》,牵头开发“人社-税务平台”。强化社保基金监管,开展网上实时监管,办理预警30批,追缴冒领职工养老金48起,追缴单位欠保21起,共计663.38万元。积极沟通财政部门,偿清居保地方配套资金14825.74万元。开展“社保基金监督制度建设提高年”活动,邀请省人社厅相关专家开展培训。

3.人事人才服务成效显著。加强人才招引,紧扣我市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带领企业赴外省内高校以及安徽、重庆、成都等西部高校集中地区开展校园招聘;组织主功能区、留创园及项目需求单位参加深圳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南京留交会等;对接兰州理工大学、复旦大学来如开展产学研交流活动,并签订人才交流合作协议书。积极开展人才开发工作,2项博士后类“双创博士”项目入选省“双创计划”资助,2人获批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项目,我市“六大人才高峰”资助项目共53项,列全省县级市第一。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举办砌筑、花卉园艺、预防接种等市级技能大赛10场,承办省乡土人才盆景项目决赛。获评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1人,南通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江海技工学校荣获省级“新能源汽车维修与检测校企联合实训基地”“江苏省技工院校教育改革示范校”称号。完善人事招录工作,全年招聘事业单位人员574人,考试安全率100%;核准事业单位人员绩效奖金、应休未休年休假工资等,配合相关部门开展津补贴和工会福利违规发放情况专项政整治。

4.劳动关系总体稳定。组织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劳动保障书面审查、女职工劳动保护专项检查、根治欠薪夏季专项行动等。加强劳动法律法规宣传,开展了“农民工学法活动周”、“仲裁开放月”、五一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打击恶意欠薪,我们在行动”宣传月等系列活动,开展2019年度企业薪酬调查和制造业人工成本监测,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9.8%,已建工会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超95%。 (双钱轮胎)。

5.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提升。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赴江阴实地考察学习,对全市300多台人社自助服务终端进行升级,养老保险待遇领取实现智慧认证。加强“社银合作”,14家银行网点提供社保卡换卡补卡服务,累计发放社会保障卡138万张。“12333”综合服务咨询4万次,满意率100%。坚持依法行政,完善政务公开,开展“政风行风热线直播”、“政府公众开放周”、“代表委员集中见面”活动,主动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公众舆论监督。持续推进作风效能建设,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走帮服”活动,在全系统开展技能操作比武竞赛活动,选拔优秀人员参加南通竞赛,荣获团体二等奖。

三、存在问题

人社事业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一是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有岗无人”的“招工难”和“有人无岗”的“就业难”并存。二是征缴扩面空间缩小,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待遇刚性上调,基金可持续运行矛盾依然存在,更加充分、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还有待加强。三是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支撑经济发展的作用还没有充分激发。四是影响劳动关系稳定因素增多,大量非标准劳动关系涌现,传统劳动关系规制难以适应,欠薪欠保等影响劳动关系的矛盾依然存在,处置难度加大。五是基层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水平与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有差距。

四、2020年工作思路

(一)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用足用好各项就业补助资金,做到稳就业、促创业、防失业。一是统筹保障重点群体就业,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加大开发就业见习岗位。统筹做好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将公益性岗位与就业扶持有机结合,保持城乡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持续推进“晚霞行动”,增加“5060人员”工资性收入。二是实施全民创业行动计划,落实各项创业优惠政策,持续优化创业环境。三是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实施培训促就业“增量提质”行动,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推动重点群体就业前免费培训,推进如皋技工学校向技师学院转型升级,推进江海技工学校建设省级高级技工学校。

(二)筑牢更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保体系。一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落实“三降两补”政策,支持企业稳定发展。持续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精准扶贫工程, 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失地保障待遇调整机制。二是推进社会保险全民覆盖。加快社保登记成果转化应用,推动社保精准扩面,深入推进工伤保险“同舟计划”,养老保险“助保贷款”,努力实现应保尽保。三是合理提高保障待遇水平。按照省市部署,同步调整、足额发放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全面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中人”待遇计发,做实职业年金。

(三)建设更优化更富活力的人才队伍。一是加大高层次人才引培力度。围绕我市产业发展布局,深入推进人才引进“222”计划等各类重大人才工程项目。深化开展皋籍高校毕业生“学子归巢”系列活动。建立校地企合作新机制,在企业建立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在高校共建人才培养引智基地。及时兑现我市各级各类项目配套资助和人才津补贴。二是大力推进人才平台载体建设。召开全市博士后设站单位博士后管理人员会议,组织省级及以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创新基地)申报工作,加强产学研合作。三是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推进“新型技能大军”培育工程。落实产业技能大师培育计划、高技能人才培养“青苗计划”、乡土人才培育计划。发掘培树“优秀高技能人才典型。高质量建设国家产教融合项目新能源汽车研发实训基地,充分发挥部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专家服务基地引领作用。

人社局工作思路例4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弱势群体就业形势严峻。本地大龄富余劳动力一方面文化层次较低,谋生手段单一,生存技能较差;另一方面思维模式落后,对政府和企业依赖性较强,自谋发展能力弱,导致就业困难。

(二)部分企业特别是建安企业拖欠工资问题引发的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今年以来,我区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企业拖欠员工工资(劳务费)的案件呈高发态势。1-10月全区共发生205起涉及2983名企业员工总案值达438.243万元的案件,群体性突发事件32起,其中建筑领域案件数83起涉及1815名农民工总案值达300.91万元,群体性突发事件有27起。建安企业案值约占总案值的70%,建安企业突发事件数占总数的84%,具有较大的社会稳定隐患。

(三)本局部分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紧与工作任务重矛盾突出。我局部分事业单位总体来说职能明确、分工合理、机构精简。但是,由于区划调整后各单位在职能等方面发生变化,不同程度存在人员编制不足、经费不足的问题,与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及不适应,从而导致事业单位普遍工作压力大,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

二、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扎实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为促进我局全面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先进性教育活动是中央做出的重要战略决策,是我们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为此,我局领导按照中央和省、市、区的统一部署,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健全各项制度,明确分工合作,广泛宣传动员,全体党员思想统一,态度端正,学习刻苦。教育中,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边学边改,突出强调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服务基层,制订并落实了“用帮扶促进农民增收,用推动就业促进弱势群体脱困,用服务促进企业发展”的工作方案,实现了“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目标。把先进性教育与自身建设结合起来,紧紧围绕我局成立伊始提出的“处理好五种关系”,“强化五种意识”,“做到十戒十心”的要求,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理论学习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办法,不断提高全局工作人员思想政治素质、工作本领,激励干部争先创优、奋发有为;把先进性教育与海沧区建设15周年庆结合起来,认真组织学习钟书记在全区15周年庆上的讲话,重温了海沧建设的历史,明确责任,增强信心,激励斗志;把先进性教育与各项具体工作结合起来,坚持一把手亲自抓,突出重点,强化服务,扎实落实计生、综治、普法、效能和安全等工作,促进了我局全面建设上台阶。整个教育活动,计划周密,程序严格,工作扎实,受到了来我区调研的市委吴凤章副书记和市委常委、组织部黄笑影部长的充分肯定。

(二)整体协调推动劳动保障工作开展,为维护广大劳动者合法权益提供有效保障

1、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不断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我局始终把促进就业再就业作为大事来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尤其是千方百计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截止10月,已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286人(其中进厂务工929人,灵活就业357人),完成市下达我区全年任务数500人的257%;培训634人,完成市下达我区全年任务数100人的634%。

一是创新政策,重点帮扶弱势群体。积极研究解决大龄农村富余劳动力等弱势群体就业问题的长效机制,向区委、区政府提出《关于政府出资购买企业部分岗位招收本地大龄富余劳动力有关问题的报告》,区政府已原则上同意该报告提出的方案,并责成公用事业公司通过成立农村环卫队、保洁绿化养护服务队等方式,招收这些就业弱势群体。目前,已解决30名本地大龄富余劳动力就业,整个方案实施后,预计3年内可以解决800名以上本地大龄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此外,年初我局还和社区、镇、村干部共同深入全区各社区、镇和村进行调研,摸清了底数,排查出198户特困家庭富余劳动力并编印成册。同时,分别向36家经营良好的企业征集用工岗位,向全区企业发出倡议信,恳请企业为特困家庭提供就业援助。

二是努力拓展劳务派遣业务。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以敢为人先的精神,积极探索通过劳务派遣这一新型用工形式推进本地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新思路,在全市各区中率先成立了劳务派遣公司,全面承接人才服务中心的劳动派遣业务,不断理顺工作关系,业务开展情况走在全市各区前列。截止10月,区劳务派遣公司已同柯达、翔鹭、亨特等5个大型用人单位建立了劳务派遣关系,派遣劳务人员610人,其中新增劳务人员523人,本地劳务人员251人,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是继续落实好各项就业惠民措施。一年来,我局不但用好用足上级关于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还认真落实去年区出台的《关于建立海沧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长效机制的意见》和《海沧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社会保险费补贴暂行办法》,实实在在为群众谋利益、办实事。截止10月份,向招用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企业发放社保补贴180万余元,预计到年底可达190万元。今年3月,在东孚镇举办了一场农村富余劳动力专场招聘会,共有22家企业提供招工岗位1256个,2000余农村富余劳动力积极应聘,现场270人达成用工意向。在培训方面,分别组织了多形式、重实效培训7期,培训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634人,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此外,面对今年劳动就业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组织社会各相关人士共同开展如何处理部队转业退伍军人、离退休人员和返聘人员出现工伤,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在企业务工流失大等问题的研讨,集众之力,集众之智,共商对策,遏止了问题的发展势头。目前,区、镇(场)、村三级劳动力就业服务网络发挥作用突出,工作的力度、广度、深度有了进一步增强。

2、注重预防,努力推进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给劳动关系调整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年来,我局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为突破口,抓紧抓实。一是始终坚持“预防为主、调解为主”的方针,不断完善企业调解、行政调解及社会调解工作机制,使一些劳资纠纷、劳动争议信息,化解有力,反馈及时。二是注重发挥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的作用,做到“二经常”、“三及时”,即经常相互交流信息,经常相互探讨有关劳动政策法规;及时受理,及时调解,及时开庭调查和裁决,不断提高办案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三是依法认定工伤和仲裁案件。按照“依法、公正、及时”的办案原则,向群众公示劳动仲裁、工伤认定办事流程、联络电话、服务承诺等,进一步规范了劳动争议仲裁、工伤处理程序和制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劳动争议仲裁庭规范达标建设得到加强,各项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四是以指导、督促企业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协商为主要内容,积极开展创建和谐工业园区活动。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周密详实的实施方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深入到出口加工区一线开展工作,请市局领导进行专题授课,帮助企业解疑释惑,确保了活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据统计,截止10月份,共处理群众来信来访245件涉及308人,办理企业申办《工资总额使用手册》共198家,审核上报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共11家,办理《未成年工登记证》共10本,受理劳动争议案件51件75人,涉及金额80多万元,办理工伤事故调查认定303起303人,做工伤笔录76份,结案率100%。

3、依法维权,大力加强劳动监察执法。一年来,我局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不断增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做到勤政执法、不徇私情,敢于顶住社会各界的压力和说情,对违法企业严肃处理,依法处罚。同时,注重对劳动行政执法是否廉洁、公正进行监督检查,以增加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透明度,至今未发现执法人员向企业或个人吃、拿、卡、要的不廉政行为,树立了不徇私情,严格维权的良好形象。

一是突出专项执法检查和综合治理并举,严厉查处各类违反劳动法律法规行为。在加大常规检查力度的同时,认真落实劳动接待制度,实行举报首问责任制,方便劳动者举报投诉,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违法行为。同时,与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用人单位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贯彻《禁止使用童工规定》情况专项检查、贯彻执行国家职业技能法规情况专项检查和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专项检查等活动,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目标出发,从整顿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入手,突出元旦、春节、国庆、九·八等重点时段,对违法企业依法处置,确保海沧区社会稳定。截止10月份,共检查各类用人单位534户涉及职工5.6万多人,接待和处理群众来信来访275次件涉及1385人,其中处理市长专线电话转办45件61人,案外处理244起,妥善处理突发事件32起,处罚企业8家,罚款11.715万元,为农民工2915人追讨工资396.113万元。通过惩重违法行为,警示和威慑违法用工单位,有效地制止了违法行为的蔓延,达到了维护劳动保障管理秩序的目的。

二是及时制止群体突发事件,切实维护社会稳定。稳定压倒一切,在对待群体上访、暴力追讨工资、怠工、罢工等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理上,我局高度重视,正确处理好理与法的关系,大力倡导通过正当途径反映问题、解决问题,坚决反对各种不理智行为。并入110联动系统后,按照劳动纠纷突发事件处置应急方案的要求,不断提高全天候接处劳动纠纷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如*年7月5日,顺利解决了厦门华顺食品工业有限公司4名员工因企业改制经济补偿金问题而欲跳楼的突发事件。还有今年5月9日由于出警及时,制止了金中大(厦门)纺织有限公司40多名员工因工资纠纷问题,要集体围堵海沧大桥的突发事件。

三是突出制度创新和源头管理,引导行业自律和用工单位自我管理。今年以来,我局从区实际情况出发,认真研究依法行政工作中的新情况、新特点,不断探索劳动执法工作的长效机制。制定下发了《关于对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及规章行为通报的通知》,逐步建立了对违法用人单位实施行政性、市场性和社会性惩戒相结合的制度。依法建立了书面审查制度,对辖区内的1564户用人单位发放书面审查法律法规宣传材料7820份,目前,共有368户用人单位参加书面审查,已通过了216户,审查中补签劳动合同3600余份,补缴社保金52.2万元。通过书面审查活动,督促了用人单位自觉遵守劳动法律法规和规范劳动管理,摸清了用人单位劳动管理状况,纠正了用人单位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执法力量不足与工作任务重的矛盾,真正使用人单位从被动接受检查变为主动自查。

四是加强普法宣传教育,营造良好依法行政氛围。我们坚持面向服务群众,紧紧围绕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关心的劳动保障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以案说法,专家咨询专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不断扩大法制宣传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并结合劳动保障工作的重点,采取集中培训、召开座谈会、研讨会和专题讲座等形式,广泛宣传劳动法律法规政策,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法律咨询,排难解惑。截止10月,共组织企业管理人员集中培训2次60多人,开展有关维权方面咨询活动3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万多册,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4、着力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加快完善社会保险体系。解决被征地农民保险问题是保障失地农民老年生活、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破解征地拆迁难题的大事,区领导对此非常重视,多次对做好该项工作作出指示、提出要求。为此,我局认真做好《厦门市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在我区实施前的调研和准备工作,到湖里区、思明区、集美区等试点区进行取经,学习了解他们的试点情况,以及了解岛外各区的动向。多次深入镇、村调研,摸清底数,积极着手拟定我区实施的具体细则,目前已数易其稿,多次报区领导审阅,基本完成了方案拟定工作。

做好农保交接拓展工作。今年3月根据市劳动保障局安排,将原杏林区承办的农保业务移交我区,共办理集美区移交并录入农保档案手续32166人份,进一步推进了我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管理网络化建设。

加大社会保险政策宣传力度,做好待遇支付工作。共组织7场有关社保政策咨询活动,向参保单位及职工发放各类法规及宣传材料40000多份,开展《工伤保险及安全生产事故预防知识》有奖答题竞赛2000人次。截止10月31日,各项待遇共计支付12698238.84元(不含已执行社会化发放的本市退休职工养老金和本市职工的失业救济金)。其中养老保险支付7570084元,失业保险支付798496元,工伤保险支付2090138.35元,医疗保险支付2041306.35元,生育保险支付198213.58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支付84473.40元。

5、启动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工作。区职鉴中心成立后,立足自我,主动协调,不等不靠,努力加强自身业务学习与工作实践,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完成了区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技能人才资源统计抽样调查工作,进行了首批农村富余劳动力物业管理员初级技能培训和考试。目前,首批物业管理员初级技能鉴定已报名118人,加上其他类别的技能鉴定,预计在年底完成市局今年下达200人的任务。

6、扎实开展退管业务,服务离退休人员。按照“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原则,突出在“细”字上下功夫。一年来,新接收企业离退休人员49名,减退13人,迁出4人,办理离退休人员遗属救济手续5例,完成26位53年12月以前参加工作人员的认证工作,完成36位居住在外的企业离退休人员医疗保险报备手续,办理“敬老优待证”15份,设立老人活动中心一个并配发价值约8000多元的文体器材,并适时组织适应老年人特点的文体活动,深得离退休人员好评。同时,通过参加市组织的退管工作考评,促进了区退管中心、两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和居委会的退管工作。

(三)促进人事人才工作全面协调发展,为我区“三新”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1、紧贴实际,建章立制。一年来,我局根据人事人才工作总体思路和要求,牢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注重探索新形势下干部教育、工资管理和退休人员管理的规律,实事求是,努力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制定了《关于加强干部在职参加学历教育管理的意见》、《行政事业单位工资管理流程和职责》和《关于切实做好区直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服务工作的通知》等管理规定,进一步理顺了工作关系,形成了依靠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良好局面。

2、坚持“阳光操作”,把好机关事业单位选人用人关。在两次大规模招考工作中(一次事业单位编内人员招考,一次驾驶员编外用工招考),与相关单位主动协调,认真筹划,突出服务,共同把关,所有程序实行“阳光操作”,做到了条件不放松,要求不降低,确实把一些思想好、素质高、技术精的同志选到用人单位。另外,在统一招用编外用工的基础上,对一些有特殊要求的部门,采取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各用人单位进行招考工作。据统计,截止10月,通过考试录用事业单位编内工作人员共25人,招收并办理用工审批手续124人,其中编外用工73人,临时工用51人。

3、围绕发展大局,积极推进人才工作。随着区内企业的发展壮大,对多层次的人才需求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我局通过召开企业人事经理座谈会,邀请市局领导专家现场解答问题,积极宣传政策,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研究对策。另一方面组织开展全区事业单位和公有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资源统计,通过落实科学、规范的人才资源统计制度,及时收集全区事业单位和公有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信息(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1579人,公有经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854人),初步掌握了我区人才资源状况。此外,8月19日与市人事局在海沧实验中学联合举办首届人才招聘会,共有74家企业提供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职位1700多个,赴会求职的人员达3000多人,达成初步就业意向的有600多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4、强化服务,扎实做好日常人事管理。一年来,我们按照热心服务的要求,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加强内部协调管理,扎实做好机关事业单位的各项日常人事管理工作。据统计,截止10月份,在人事方面,完成了全区100多家机关事业单位年度考核工作,通过考核,区机关共评出优秀28人、嘉奖50人、记功5人,事业单位评出优秀49人,有效地调动工作的积极性;按照组织程序和规定,办理了人员调动19人,退休11人,人事任免19人,辞职、解除合同、自动离职审批手续15人,并做好8名新招公务员的考核及有关录用手续,接收人事档案33份。在公务员培训方面,对全区公务员英语水平进行摸底调查,开展了全区公务员普通话、电子政务和公文写作等培训,不断提高公务员的能力素质。在工资及待遇管理方面,按照“认真、细致、耐心”的要求,完成了全区工资待遇各项管理工作,特别是在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的情况下,高标准完成了机关单位工资津补贴的清查工作,目前,作为试点区,正组织开展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实测工作。在职称管理方面,审批了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参加学历教育13人,更改学历16人,审批了19家单位职数156个,其中高级48个,中级108个,聘任了34家单位职称154人,其中高级18人,中级69人,初级68人。在人事业务方面,新增人事企业15家,办理人事调动106人,毕业生申报106人,报到164人,安全接转流动人员档案315份,目前,在人才中心管理的人事档案有2356份。此外,进一步加强机关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严格落实各项要求,确保档案管理严肃规范。

*年工作思路

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五中全会的精神上来,紧紧围绕区“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紧密结合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实际,把握规律,完善思路,找准结合点和着力点,在创新工作机制、方法上下功夫,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人才服务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上求突破,狠抓落实,努力开创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新局面。

1、巩固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要进一步落实整改措施,以参加市劳动保障局组织的行风评议和创建优质服务窗动为契机,以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严格依法行政,为群众提供满意服务为目标,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不断探索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长效机制。

2、做好我区推行《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的相关工作。《厦门市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在我区的实施的调研摸底工作已进行了一年,区领导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我区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实施细则。我们将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为我区全面推行此项工作,广泛宣传,加强管理,努力解决被征地农民老年生活问题,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

3、切实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工作。根据企业用工需求组织培训,对投产企业提前介合培训,充分利用我区现有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同时,广泛进行调研,吸取借鉴其他地区在培训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加强培训,使我区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学历、技能上具备相应的就业竞争力,逐步遏制成长型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增加。配合区委、区政府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部署,继续加强物流、家政、物业等方面技能培训工作,为海沧三产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4、加大对特困弱势群体的就业帮扶。进一步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基本情况调查,通过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加强与公用事业公司等单位的协调,指导、配合做好大龄富余劳动力就业工作,群策群力,尽最大力量帮扶特困弱势群体。

人社局工作思路例5

一、工作回顾

,全市人事编制系统紧紧围

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勇于创新,注重规范,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一)着力推动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创新,强化公职人员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

深化聘任制公务员试点工作。出台规范聘任制公务员管理的配套文件,实现了四个方面的制度创新:一是按职位需求确定资质条件;二是制定总薪级表实施职级管理;三是以职位序列为基础实施专业化分类管理;四是探索职业年金的补充养老模式。南山区、光明和新区部分市直单位积极参与试点工作,招录了首批聘任制公务员,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积极探索公务员分类管理。以分类管理为核心理念,深入推进公安专业化改革,草拟职位设置与管理、考试录用管理、任职定级、职务任免与职务升降、能级管理等六个配套文件,并初步建立起与专业化改革相适应的有别于综合类公务员的独立薪酬制度,搭建起适应专业化管理要求的基本制度体系。在此基础上,经积极争取,我局于8月批准我市为全国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的首个试点城市,目前试点的前期准备工作已全面展开。此外,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参与了法官、检察官职业化改革工作。

创新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不断严格规范考录程序,堵塞漏洞,以制度创新确保考试录用的公开、公正。进一步规范职位设置资格条件,加大考官交流力度,扩大考官遴选范围,引入非公务员面试考官,尝试非结构化面试方法,加强考录工作的监督;试行综合类和行政执法类分类考试,在警察招考中按公安专业化改革确定的六大职系分别设置招考科目,在确保公平性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考录工作的科学性,圆满完成了公务员考试录用年度任务,社会反响良好。

继续推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在实现全员聘用的基础上,继续深入调研,拟定相关方案,为全面实施岗位管理和绩效考核做好准备。盐田区作为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试点,完成了该区教育系统第四轮聘用工作,龙岗区也在卫生系统试行了专业技术岗位竞聘上岗。根据一些单位和行业的特殊人才需要,研究制订了文艺体育等类别职员的特殊招聘办法;规范了全科医师的招录、培训、考核和人事管理等工作。进一步健全人事争议仲裁工作各项制度,推进各区人事争议仲裁工作。

加强培训规划,拓展培训渠道。印发《-市人事(编制)业务培训纲要》。整合培训资源,依托北大、清华、南大、哈工大等知名高校,先后举办发展经济、行政执法、人力资源开发等专题高级研修班。拓展涉外培训渠道,落实粤港公务员交流培训计划,与有关部门联合推荐人员参加国际合作培训项目,同时推行培训成果“分享法”,扩大培训受益面。

稳步推进机关工资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顺利完成全市机关工作人员规范津贴补贴、事业单位增拨岗位津贴及离退休人员增加离退休费工作。制定了《市行政机关聘任制公务员工资分配方案》、《市行政机关聘任制公务员职业年金计划总体方案》,率先创设较为完整的聘任制公务员薪酬制度和职业年金制度。完成了聘任制公务员和雇员的薪酬标准调整方案。

推进机关事业单位规范用人。福田、罗湖、南山、盐田等区在整合协管员队伍规范管理方面取得了实效。在深入调研和总结各区经验基础上,我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机关事业单位用人管理的若干意见》,为全面规范临聘人员管理提供了指导。我们还会同市教育部门提出了中小学临聘教师问题的整体解决方案。

此外,进一步规范干部接收安置的条件,建立健全公开、公正的接收安置制度,将竞争性考试安置范围扩大到团职干部,圆满完成年度安置任务。

(二)着力整合完善人才政策,人才队伍建设和人事人才公共服务工作全面加强。

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市里出台《关于加强我市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及六项配套政策,细化操作办法,启动我市高层次专业人才认定工作,切实给高层次专业人才在工作条件、生活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学术研修等方面以政策扶持 。宝安区出台了加快引进各类人才的若干措施,创设宝安区杰出归国人才和杰出创业人才表彰制度,对引进人才给予社保、人事费、招聘费等财政补贴,并在市财政资助的基础上予以配套资助;龙岗区财政拨出5000万元为在龙岗创业创新的中高层次人才实行补贴或资助,福田区开展首届“福田区杰出人才”评选活动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上一页12,南山区在全市率先推出首批高层次人才公寓,明显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环境。全市组织选拔推荐了8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选拔了50名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家单位新获国家批准设立博士后工作站,新增12家博士后创新基地,高层次人才载体建设工作和高层次人才梯队建设进一步强化。

全面梳理整合人才引进政策,优化人才工作流程。制

定《市人才引进实施办法》,修订人才引进目录,打破传统“学历+职称”的单一人才评价标准,逐步引入能力、经历、业绩、贡献等多重要素,探索创新人才引进综合评价机制。龙岗、南山两区贴近企业服务,成功举办了“优才”百家企业中国行、“名企名校行”专场招聘等活动。市政府也成功举办了我市第6次海外揽才活动。全市引进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新的提升,全年共接收大中专院校毕业生48745人(本市院校毕业生9607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的占总量的87.33%;引进在职人才0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的占总量的87.74%。

加大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创新力度。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对专业技术职业资格进行了清理和规范。进一步加大职称评审方式创新,继续推广网上申报、网上评审,扩大考评结合和以考代评的专业领域。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力度,继续举办“博士后创新讲堂”活动,创设“境外专家鹏城讲堂”,打造专业人才学术交流平台,将继续教育覆盖面扩展到民营及中小企业。进一步细化和调整完善市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奖评选条件和程序,圆满完成了的申报评选工作。

加强对全市人才中介机构的管理。制定人才中介机构现场招聘服务的地方标准,开展人才市场“诚信月”活动,提高行业的整体诚信服务水平。推动成立市人才交流服务协会,搭建人才中介机构自律与合作的平台,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加大人才中介机构的执法和安全生产检查力度,共查处违规案件16宗,注销15家机构的执业许可证,促进了人才市场的健康发展。

加大对毕业生就业的扶持力度。面对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专项组织“就业服务周”、“就业服务月”等活动,免费开放人才市场,举办市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双选会及多种形式的毕业生招聘会,鼓励用人单位为毕业生尤其是生源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起草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实施办法、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工作管理办法等政策,切实加大毕业生就业扶持力度。宝安区积极推进生源毕业生“展翅行动”,福田区积极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成功举办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按照“国际化、高端化、专业化、精品化、市场化”的目标,结合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纪念邓小平发表“利用国外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谈话25周年,增加了多项重要特色活动,进一步扩大了大会影响。共有39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境外机构以及国内3100多个单位和机构、5000多名专业代表参展参会,7万多人次进场,促进和扩大了国内引智单位与国(境)外组织间的广泛交流和合作。由于大会在深连续两届的成功举办,国家外国专家局决定将该大会长期落户。

(三)着力推进机构编制改革创新,政府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

认真做好新一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准备工作。根据中央和省的有关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重点就政府职能转变、大部门体制、层级事权划分等行政管理改革的主要内容开展调研,与相关部门就城市规划、交通管理、产业发展管理、市场监管、食品监管、人力资源管理等问题深入探讨,着手草拟机构改革方案。

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做好法定机构试点单位管理办法起草工作的协调、督促,首个试点单位市城市规划发展研究中心已正式运作;推进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管理服务中心的理事会章程及相关规章制度已批复;推进事业单位财政经费供给方式改革,对第一批试点的25家事业单位,提出了初步审核意见;重新确定事业单位最高行政管理岗位等级;推进市政公园管养体制改革。南山区率先对事业单位进行类别划分,为下一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做好了准备工作,并对区属事业单位的财政经费供给方式实行改革,逐步实行“以事定费”和“购买服务”的供给模式。

推进专项体制改革,优化行政运行机制。根据市委市政府专项重点工作的要求,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就设立新的功能区管理区、调整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事权、房地产权登记体制、招商引资工作体制、盐业管理体制以及推进考务资源整合等方面,拟定提出了相应的方案和意见。此外,按照规范管理、保证急需、留有余地的原则,适应管理重心下沉,充分考虑基层政府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加大的实际,为各区调整新增行政编制、行政执法专项编制和参公事业编制名。同时,大胆改革机构编制管理方式,赋予行政机关在核定的编制和领导职数限额内,自行确定内设机构的数量、名称、职能、员额的权限,受到普遍好评。

在全面完成各项业务工作的同时,全市人事编制系统还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先后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干部思想作风整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多项活动,着力强化内部建设,全面提升了人事编制工作队伍整体的凝聚力、战斗力、执行力,涌现出了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市编办连续第三次被评为全国机构编制系统先进集体,市引智办被评为全国引智系统先进集体,市和市人事局被评为全省安置先进单位。

回顾的工作,我们始终坚持服务大局,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出台高层次人才“1+6”文件,设立投资推广署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促进毕业生就业等,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深化公安专业化改革、聘用制公务员试点、事业单位体制机制创新,调整党政 机关内设机构管理方式等,突破了传统体制和机制,凸现一系列亮点;始终坚持规范管理,改进完善公务员考录方式、规范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秩序、规范临聘人员管理,提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整体效能;始终注重抓落实、讲实效,探索开展人事审批业务集中办理模式、推进人事编制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大大提升了人事编制工作的效能和水平。这些工作成绩,是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各区各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通过全市广大人事编制工作者的同心同德、努力奉献而取得的。我谨代表市人事局(编办)的同志们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尚存诸多不足。一是人才资源管理工作与我市实施人才强市的战略仍有较大差距,人才总量和结构还不能满足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需求;二是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管理仍较为粗放,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活力有待提高;三是机构设置和编制配备标准相对滞后,机构编制科学规范管理机制尚待健全。这些问题的存在,虽有近年来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我市人事编制管理事权被逐步上收的客观原因,但更主要的是人事编制系统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对新形势下新的使命任务认识不到位,对人事编制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还不能完全适应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执政理念的客观要求;二是工作思路上解放思想不到位,在新形势下推动改革面对困难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不够多,改革创新的动力不够足,敢于创造性的执行上级政策、敢闯敢试的特区精神传承发扬不够;三是工作统筹协调不到位,调查研究不够深入,工作推进中对基层的具体指导较少,工作推进中发生的问题信息沟通不及时、研究处理不充分,人事编制工作发展不平衡,全市人事编制工作一盘棋的局面尚未形成;尤其是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等工作中,市与区之间上下联动不够,横向工作关系协调配合也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改革工作的统筹推进。我们务必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工作思路和主要任务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环境,给我市人事编制工作带来许多新的挑战和考验。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工作产生重大影响,对我市的人才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重大冲击。同时,我市将要全面启动新一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人事编制领域的其它改革也进入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冲突日益凸显,要花大力气、精心组织、全力推动。当然也要看到,我市经过前几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的相对精干高效的政府组织架构,为新一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而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基础,也为我市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优秀人才提供了机遇。在这种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形势下,要做好人事编制工作,必须有比以往更大的魄力、更高的智慧、更多的辛劳,切实做到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改革创新。在当前复杂的经济和社会形势下,改革创新面临更多的困难,人事编制领域直接关系人的切身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尤其敏感;但我们必须看到,人事编制工作所涉的政府运行机制、事业体制、人事管理制度、收入分配秩序等方面的积弊不少,直接制约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效能的提高,只有改革创新才能突破困局、求得发展。各级人事编制部门一定要看清这个大趋势,强化大局意识、危机意识、使命意识,淡化部门观念、本位意识、观望思想,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化解各种困难和问题。

二是坚持民生为本。保经济增长,促进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目的是改善民生;而保增长,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人才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这需要人事编制部门提供坚实的人才智力和机制体制保障。人事编制工作中,毕业生就业促进和人才工作是民生的头等大事,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也是着眼于改善民生,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核心内容也是提升与民生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因此,要以坚持民生为本作为人事编制系统制定政策、推进改革的核心理念,切实加强调研,不断改进作风、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服务意识和能力,妥善处理全局与局部、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总体目标和推进路径的关系,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

三是坚持全市统筹。人事编制工作政治性、政策性、综合性、群众性都很强,人才工作、毕业生就业、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招考录用、津补贴规范、安置等日常工作,都需要牢固树立全局一盘棋思想,市区联动、部门协调,增强合力、提高效率。尤其是改革工作,无论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还是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省里、市里都已经明确了时间表,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今年也将在市、区所有行政机关全面启动,各区、各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早做准备,紧密配合,共同努力,协调推进。

今年全市人事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按照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解放思想为统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眼于服务“一保四抓”,贯彻人才强市战略,积极稳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体制机制改革,建设高素质公职人员队伍,不断提升人事编制部门的服务效能和管理水平,为推动我市科学发展提供人才智力和体制机制保障。

(一)以完善制度和提高素质为核心,优化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管理。

全面启动行政机关公务员分类管理试点。根据“分渠道发展、精细化管理、职业化建设”的总体思路,按职位性质将行政机关公务员职位归入综合管理、行政执法、专业技术三大职类,打破单一发展模式,分别设计职业发展通道,建立入职、晋升、转任、薪酬等一系列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

深化公安专业化改革和公务员聘用制试点。尽快出台公安系统警察考试录用、任职定级、职务晋升、职务转换、能级管理等配套制度,全方位实现新制度入轨运行。扩大和完善聘任制公务员试点,修订职位目录,出台招聘实施细则、职业年金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

推进公务员培训创新。结合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建立健全公务员分级分类培训制度,探索研究各级各类公务员能力标准体系,认真选择甄别培训课程和教材,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

全面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按照省的部署,在抓好试点的基础上,确保年底前完成全市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和按岗聘用工作;研究制订事业单位工资总额管理办法及绩效工资分配指导意见,逐步建立体现服务绩效、劳酬相符、公平合理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模式;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人员入口管理制度,将事业单位人员聘用招考的组织权逐步下放到各区;围绕岗位设置和聘用制度,抓紧拟定试用期、考核、奖励、处分、岗位竞聘等一系列配套制度。

认真做好工作。今年我市的安置任务依然很重,各区、各部门要把妥善安置军队转业干部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拓宽安置渠道,挖掘安置潜力,尤其是各区要发挥安置主渠道作用,在去年新增编制中预留一部分来安置干部,确保完成任务。

规范机关事业单位雇员和临聘人员管理。按照规范机关事业单位用人的要求,进一步研究雇员薪酬、激励和职业发展通道等问题;尽快修改完善雇员管理办法,逐步将雇员招录权限下放到各区和各单位;严控临聘人员总额,规范临聘人员的管理,尽快出台临聘人员员额核定和管理办法。

健全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惩戒和权益保障制度。加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业道德和纪律建设,严格责任追究,依法依纪开展惩戒工作。健全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公职人员权益保障制度,根据《公务员申诉规定(试行)》,进一步完善我市公务员申诉的办案工作规则,维护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

(二)以提升人才服务水平为重心,加大人才工作力度。

积极落实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1+6”文件。抓紧细化操作办法,创新工作举措,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保证高层次专业人才切实享受政策优惠;建立健全专家服务体系,协调解决好各类专业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等环节的问题,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做好知识产权高、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试点工作。依托博士后联谊会,通过多种形式和活动,促进企业和博士后的交流合作,为博士后出站留深工作打好基础。

优化人才引进机制。围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需要,结合我市户籍人口规模的发展趋势,加强对各类人才资源开况的研究和人才引进工作的预警分析,及时调整相关政策;进一步规范人才引进条件,探索实施人才引进综合评价制度,优化业务流程,促进人才队伍结构和人才资源布局的优化。

加快推进海外人才来深工作步伐。尽快出台海外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拓展海外人才引进渠道,以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长期落户为契机,继续做大做强交流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我市驻海外机构的人才联络作用,加大留学人员引进力度,加强与国际知名猎头公司的联系与合作,组团赴海外开展第7次揽才活动;建立海外人才表彰奖励机制,完善海外人才保障制度,继续加大留学生经济的政策扶持力度,全面优化海外人才的创业环境。

大力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针对本市生源和本市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的现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加大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扶持力度,及时组织就业培训指导,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完善高校未就业毕业生见习制度,充分发挥各类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和毕业生实习基地的作用,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

努力提高人事人才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对人事人才公共服务发展问题的调研,建立健全服务机制,打造服务品牌,推动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以组建市考试院为契机,加快建立全市统一的人事考试考务平台,构建和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加大考试方式、方法、内容的创新力度,不断扩大人事考试服务范围和服务内容。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探索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新模式。

(三)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大胆探索、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根据中央、省关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部署,完成市一级政府的机构改革工作,并提出区级政府机构改革的指导意见。此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围绕转变政府职能,着力调整和优化组织结构,完善政府运行机制,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和市、区、街道事权,重点在城建交通、产业发展、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等领域,加大探索实行大部门体制力度;推进精简行政层级的试点工作,逐步扩大功能区和管理区;推进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建设,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

推进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全面推进法定机构试点、事业单位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以及岗位等级管理等三项改革,力求取得显著成效。推进事业单位财政经费供给方式改革。做好深化市政公园管养体制改革工作。督促、指导区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

协调推进专项体制改革。继续深入研究公安体制和警务机制改革,调整公安系统机构编制管理方式,引导警力向基层和一线倾斜。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优化整合社区工作站体制、法官检察官职业化改革、劳教和监狱警察专业化改革、调整完善街道综合执法等工作。

强化机构编制管理监督。明确事业单位的设立标准和公立医疗机构人力资源配备标准,修订中小学机构教职员工编制标准。结合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研究调整事业单位人员结构比例。协助处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遗留的相关问题。赋予事业单位在领导职数限额内自行确定内设机构的自。建设事业单位网上监督管理系统,加强联检部门协作,加强登记管理指导,加大监督管理力度。梳理调整机构编制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人员出入编管理,加强对各部门“三定”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改革推进和日常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开展专项督查。

(四)以提高自身素质为基础,全面加强人事编制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事编制队伍,是提高人事编制工作水平和服务效能的基础。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针对在思想观念、工作方式、能力素质和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切实强化自身建设。

要进一步端正作风,强化服务意识。紧密结合全市开展服务年活动的要求,树立服务为先、服务为责、服务为本的理念,强化宗旨教育,让以人为本、以人才为本的思想,真正内化为人事编制干部的自觉意识,外化为扎实有效的工作举措。

人社局工作思路例6

       

为更好地做好今年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我大队召开班子成员会,研究制订2013年度劳动监察创新性工作思路和措施。今年要把维稳作为劳动监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努力推进劳动监察执法“三个转变”:由事后处理向事前预防转变;由被动监察向主动监察转变;由单一维权向服务大局转变。将以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宗旨,以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查处各类违反劳动法律、法规案件为突破口,不断完善工作措施,充分发挥劳动保障监察职能作用。

    一、热情接待,阳光服务。投诉举报是大队服务窗口,接待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社系统和劳动监察的形象。因此,大队工作人员始终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对来访群众热情接待,做到微笑服务、文明用语、耐心倾听、及时登记、明确答复、认真处理,对不属于本级劳动监察受理范围的,及时告知当事人维权的其他途径,并详细告知其他渠道地址、电话及乘车路线,使来访群众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维权途径。

    二、简化程序,及时处理。我大队本着“阳光、公正、创新、和谐”的工作思路,紧密结合我县劳动监察维权工作实际,制定了《劳动保障监察行政处罚(行政处理)流程图》上墙、《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须知》上墙两项新措施,进一步规范了办事程序流程,让劳动者更加简单明白的知道自己哪方面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在举报投诉时更加节省时间,使大队监察员工作更加高效,在最短时间内为劳动者排忧解难。对于大队每次专项检查工作都给予事前周密计划,事后认真总结。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着力提高工作的能动性和创新性。

    三、严格执法,提高执法效能。加强执法监督机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劳动用工等专项执法检查。完善举报投诉处理机制,严格按照规定时限,提高举报投诉案件查处效率,加大处罚力度。同时,落实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快速处理突发性群体事件,促进社会稳定。

人社局工作思路例7

【正文】

近年来,我们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围绕“十三五”规划预期目标和总体要求,根据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统一部署,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特别是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坚决扛起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硬、两战嬴”的人社担当,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为目标,闻令而动、积极作为,全力以赴、共克时艰,交出了一份战疫情、助发展的高分答卷。

一、2020年工作总结

(一)各项主要业务指标完成情况(数据预测到12月底)

城镇新增就业26050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16%),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700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416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9%(要求控制在3.5%以内);安置公益性岗位191人;新增创业实体22000家,创业带动就业112000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000万元;引进高校毕业生13948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7.3%),接收大学生实践1007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17.1%)。本市户籍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8.67%。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1374人次(完成目标任务的174.3%),培训高技能人才6085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10.6%)。受理劳动监察案件1902件,办结1902件,办结率100%,为2772名劳动者追回被拖欠克扣的工资1533.06万元;受理劳动仲裁案件1208件,结案1241件(包括上年未结案件110件),结案率94.1%,调解成功率86%。

(二)2020年重点工作

1.聚焦“稳就业”,切实守好民生底线

一是帮助企业复工复产。面对疫情突发、企业春节后用工紧缺的实际情况,周密部署、迅速行动,采取“五个一”工作法,通过开展“不见面求职服务”、搭建“用工信息平台”、派出“复工工作小分队”、开通“省际返工快车道”、推出“返姚复工求助码”等举措全力帮助企业复工复产。截至3月底,共开通专列4列、包车436辆、包机1架,分两批向“6省12城”和“5省10城”派出小分队14支,安全有序组织1.3万余名务工人员返姚;举办“不见面求职服务”活动18场,用工信息25期、工作岗位5万余个,为企业解决用工缺口1.6万人;全市返岗总人数达到65.16万人,返岗率95.1%。

二是全力稳定就业大局。适时将工作重心转向稳就业促和谐,牵头成立11个部门组成的就业专班,建立定期例会信息报告、部门会商等五项制度,明确“前瞻预判形势变化、精准了解人在哪里、快速落实人去哪里、稳妥处理劳资矛盾、尽力提供政策服务”的五步工作法,出台包括26条具体措施的工作方案。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稳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举办公共就业服务和线上线下招聘活动,推出“人社局长直播带岗高校毕业生专场”,做好离校未就业大学生就业帮扶工作,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引导企业吸纳就业,扶持重点群体就业,全年共举办招聘会139场,提供岗位39200个,有5400人与用人单位初步达成求职意向。摸底登记失业人员情况,打造“失业人员服务站”,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深入企业实地走访调查,做实重点企业用工监测工作,强化就业形势分析研判。加快推进既有援企稳岗政策落地,共发放惠企政策补助3000.1万元,惠及企业11677家;失业保险稳岗返还1.41亿元,惠及企业9801家;为企业减免社会保险费19.4亿元,惠及企业3.3万家。

三是加大就业扶贫力度。协调企业安排就业扶贫岗位,利用春节前返乡务工人员集中在家待业的契机,组织19家企业携4600余个岗位赴望谟、兴义“爱心送岗”,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来姚就业,并上门为贫困群众送去就业信息和扶贫政策。打造“党建+扶贫”就业服务品牌,建成“党建引领姚望相助-党建联建促脱贫攻坚展馆”,推出党员干部“联十包十”机制,开展走访慰问,确保贫困劳动力在姚稳定工作。开展“优秀在姚务工者”评选,树立就业脱贫先进榜样。进一步加强对望谟5个挂牌督战贫困村的就业帮扶,落实“镇镇结对”、“村村结对”,助推贫困劳动力顺利脱贫。成立四川巴州·浙江松阳驻余姚劳务基地联络处,打通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山海协作,促进三地协调发展。截至目前,望谟、兴义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在姚就业满三个月达892人。

四是大力扶持创业创新。成功举办第五届农村电商大赛暨“两省四地”青年创业才俊评选,吸引到65个项目报名参赛,并继续邀请松阳、望谟、兴义三个结对地区选送项目参赛。举办就业创业交流大会,推出创业集市、创业成果展等活动,直观展示创业风采,营造浓厚创业氛围。推进高质量就业社区(村)和创业型区县(市)建设,通过培育创业主体、落实创业政策、开拓创业渠道、开展创业宣传等一系列组合拳鼓励和扶持创业创新。就业创业联合会创业帮扶工作正常开展,目前共有会员125名。

2.聚焦“保基本”,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做好扩面征缴工作。做好户籍人员未参保核查扩面工作,提高全民参保率,截至目前全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工伤保险、失业保险总参保人数达159.8万人;共征缴各项社保基金26.11亿元,支付各项社保待遇66.65亿元,历年累计结余17亿元,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15.5亿元,支付能力为3.2个月。强化社保精准扶贫工作,目前全市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扶贫调查率、有意愿参保人员参保率均达到100%。推进社会保险基数网上申报,全市完全申报单位25325家,申报完成率99.89%。

二是落实社会保障待遇。开展养老待遇享受人员资格认证工作,大力推广线上认证方式,认证通过率达到98%。做好参保人员养老待遇核准工作,按时足额发放养老保险(障)待遇,确保离退休(职)人员晚年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及时做好养老金待遇终止及丧葬抚恤费拨付工作。强化工伤保险定点服务机构管理,落实工伤保险7×24小时申报制度,配合做好工伤职工康复治疗管理工作。做好第三代社保卡和电子社保卡推广工作,新增社保卡办理网点,持续拓展社保卡应用功能,积极推进养老待遇通过社保卡发放。

三是强化基金监督管理。深入开展“三个全面取消”自查工作,全面排查摸底涉及财务和社保基金管理的高风险岗位使用临聘人员情况,针对存在问题及时落实整改措施。进一步强化日常内控监督检查,开展基层办业务专项检查,积极配合第三方专项审计,及时分析处理预警信息,做好社保基金安全评估工作,努力将基金运行风险降至最低。积极做好涉刑退休人员、重复享受养老待遇人员、死亡后多领养老待遇人员多领养老待遇追讨工作,截至10月底共有193名多领养老待遇人员办理退还手续,涉及金额190.1万元。

3.聚焦“强供给”,提升人才引育水平

一是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参与2020年余姚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高端创业创新团队“姚江英才计划”项目评审工作。提高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建设质量,指导设站单位做好博士后进出站相关工作,发动在站博士后开展择优资助项目申报,组织设站单位参加博士后招聘及校企合作产学研交流活动,新建省级博士后工作站1家。推荐符合条件人才参加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省”、宁波“3315”及我市各类人才工程选拔,4人获市杰出人才奖,10人获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奖,7人入选市“阳明学者”,22人入选市优秀中青年人才“百人计划”。扎实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和优秀中青年人才学历学位教学工作。征集对口帮扶地需求,协调相关部门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专业技术人才选派工作,共向望谟、兴义选派90人,并对179名两地选派来姚交流学习的专业技术人才予以妥善安排。

二是搭建人才服务平台。做好企业人才子女入学申报工作,加大入学政策宣传力度,受理符合入学条件的企业高层次人才和特定企业骨干人才子女共12人。大力扶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全市新引进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12家,人力资源服务业产值达到12亿元。在元旦春节期间开展专家慰问活动,共走访慰问专家460人,发放慰问费57.15万元。协调相关部门确定浙东小九寨沟景区为宁波专家免费游览景点。做好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工作,及时兑现安家补助等政策。正常有序开展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资格审查和直接定职工作。

三是实施技能提升行动。以新型学徒制实施、免费线上培训行动开展、培训专项资金计提为契机,大力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着力破解“培训渠道窄,技能提升难”问题。深入开展“培训稳就业”暨职业技能提升百日行动,推出培训项目展示、技能人才专场招聘、“名师带徒”、送培训进企业等举措,切实发挥职业技能培训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全年新建技能人才 自主评价引领企业2家,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221人,新增技能大师工作室3家;举办职业技能大赛4场,参赛选手中有753人取得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4.聚焦“抓规范”,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一是配合事业单位改革。贯彻执行上级事业单位机构改革部署,配合做好相关工作,确保机构改革顺利进行。对机构改革期间的人员调动,遵循“少量急需”实施审批的原则,控制人员转任(流动);机构改革后,根据各事业单位职能划转情况,完成572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转隶和工资关系转移工作,事业单位由原先的235家精减至188家。

二是规范事业单位管理。严密组织招考招聘工作,全方位打造“阳光考录”,实现制度“零缺失”、违纪“零容忍”、考试“零投诉”和监督“零盲区”,完成2019年事业单位88人招聘录用工作,指导并配合教育、卫健系统开展招聘,2020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正在进行中,计划招聘132人。加强事业人员出国(境)管理,定期比对人员信息库与出入境备案信息库,确保数据准确无误,全年共审核汇总登记备案数据503条,撤控备案数据130条,并通过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大队录入系统。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聘任工作,坚持按需设岗、按岗聘用,形成“岗位有核准、聘用有审批、兑现待遇有依据”的工作机制,截至目前已指导10家单位完成岗位设置、岗位变更设置方案审批,完成近4000人岗位聘用和岗位聘用变更工作,实现岗位设置制度与收入分配制度的有效对接。

三是推进薪酬机制改革。及时办理各项工资福利业务并做好工资系统数据更新维护工作,共核准考核晋级23524人次,职务变动、浮转固等4000余人次,核定新录用事业人员工龄工资100余人。加强绩效工资管理,主动与财政部门衔接,根据全市机关事业单位收入水平并结合事业单位实际情况,确定2020年度绩效工资和部门奖励基金额度,指导事业单位出台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完成全市490余家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工作。加大疫情防控一线人员激励表彰力度,对7名中级及以下岗位援助武汉的医疗队员给予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晋升并调整工资待遇,给予防疫一线四个团体(单位)集体嘉奖。

5.聚焦“促和谐”,稳妥化解劳资矛盾

一是做好治欠保支工作。拓宽举报投诉渠道,通过办事窗口、24小时举报投诉咨询电话、24小时110应急联动、余姚人社微举报、网上舆论舆情搜集等多种途径受理举报投诉。充分发挥基层调处力量,建立健全劳动监察案件下移制度,提升劳资纠纷调处效率,全年共下移案件487件,办结487件,办结率100%。积极探索处置欠薪新模式,会同市人民法院立案庭开展劳动关系领域司法确认工作,方便劳动者维权,截至目前已作出调解协议21件,全部被市人民法院通过司法确认,5件支付到位,16件已申请强制执行。扎实推进专项检查行动,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其中3次跨部门建筑工程领域联合检查共检查房产建设项目80家;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执法检查共检查各类社会中介服务机构15家、检查指导用人单位63家,涉及职工2670人;10次“双随机”专项执法检查共检查用人单位1591家,实现抽查事项全覆盖。

二是提高调解仲裁水平。建立劳动仲裁案件委托调解、仲裁员分片联系、调解书置换等三项调裁衔接制度,畅通市本级和基层的沟通渠道,实现案件全城处理,引导劳动纠纷在基层有效化解,各乡镇(街道)劳动争议调解中心调处案件数占全市案件总量的56%。推进“互联网+仲裁”,提升办案效能,疫情期间通过“余姚微仲裁”平台立案38件,线上开庭5件、成功调解31件;推广使用省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网络平台和“掌上仲裁”,提升群众仲裁体验,截至目前网络办案率为21%。进一步优化办案程序,进行案件繁简分流,对部分事实清楚、标的不高的案件简化办案流程,推行集中大调解,同时增开预约庭、午间庭、巡回庭,最大限度方便当事人维权。

三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积极开展劳动关系服务活动,利用各类平台疫情期间劳动关系政策解读,组织举办专题培训,指导企业防范经营管理法律风险、依法处理劳动关系问题,引导劳动者和企业共度时艰,共开展培训4次,参加人数1200余人。做好272家企业薪酬调查和141家劳务派遣企业年检工作。推进国有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

四是加强法治人社建设。聘请1名专业律师为法律顾问,依法积极应诉,1-10月共发生共发生行政复议案件6件、一审行政诉讼8件、二审诉讼案件3件,已结案件17件,其中通过调解工作促成复议申请人或原告自动撤诉的8件、复议机关或法院维持的9件,无败诉案件,行政争议案件案发量和败诉率实现“双下降”。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实现规范执法、依法治权。

6.聚焦“优服务”,锻造人社铁军队伍

一是持续推进“跑改”工作。以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为落脚点,持续抓好“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着力打造“无证明人社”,不断提升企业和群众对改革的获得感,1-10月受理并办结“最多跑一次”事项业务54.55万件。实施窗口“减窗行动”,人工窗口由年初的34个减少至15个,减窗率达56%。推进“一件事”联办,1-10月共办理失业8205件、员工招聘19124件、个体劳动者创业就业2995件、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3418件、退休5855件。积极开展“网上办”、“掌上办”,在疫情期间创新推出短信委托办等不见面办件方式,受到群众好评。推动“最多跑一次”向乡镇(街道)、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延伸,根据基层实际办件能力将高频事项分为3个层级进行下放,方便群众就近办。强化窗口人员纪律管理和业务培训,努力提升服务质量。

二是完成机构改革任务。按照全市事业单位清理规范整合工作部署,积极配合做好局属各相关单位“三定”规定拟制工作,同时根据“整合精简25%左右事业单位”要求,原市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中心、市人事考试培训中心、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中心整合组建市培训考试和技能鉴定中心(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中心),并做好人员转隶、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等工作,较好地完成了机构改革各项工作任务。

三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坚持开展“周二夜学”,做好学习强国、人社练兵比武等学习平台推广应用工作,引导广大干部广泛学习多领域知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稳妥有序开展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和公务员职务职级晋升工作,共提任中层副职3名,因机构改革调整中层干部6名,一级主任科员及以下非市委管理公务员职级晋升41名。办好中层干部研修班,提升中层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全年共组织集中培训5次。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和基层需求,组织干部下沉一线参与车站执勤、社区(村)志愿服务、防疫物资生产、“三服务”、低收入农户结对帮扶等活动,让干部在基层一线接受锻炼、积累经验、转变作风、增长才干。

四是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做好巡察整改“后半篇文章”,对2019年市委巡察组反馈的4个方面31项具体问题,动真碰硬、真抓实改,并将问题整改与建立长效机制紧密结合,制定或修改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等23项制度,实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整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积极配合省委巡视组开展工作,狠抓整改责任落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做好机关党委书记、下属党支部设置调整工作。深化清廉人社建设,扩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签订范围,层层分解党风廉政建设责任,适时组织开展警示教育活动,主动邀请派驻纪检监察组参与监督,进一步加强下属单位监管,努力营造崇廉尚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五是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信访事项办理工作的实施办法(试行)》,明确办理要求、层层落实责任,推动信访问题及时就地解决,1-10月受理省统一投诉举报平台案件1375件,其中来信7件、来访13件(市长接待日11件)、来电715件、网上投诉640件,按时办结率、回访率均达到100%。认真做好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共承办人大代表建议16件(其中主办5件、协办11件)、政协委员提案21件(其中主办9件、协办12件)。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坚持每月推送四次“余姚人社12333”微信公众号、每月编印一期《人力社保工作简报》,讲好人社故事、展示良好形象,1-10月在《中国劳动保障报》、《浙江日报》、《宁波日报》等省厅考核的重点媒体上新闻宣传稿件40余篇(次)。

二、“十三五”总结

(一)促进就业创业成绩斐然。围绕就业创业提质增量目标,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工作,深入开展“全民创业乐业增收”行动,大力扶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业创业形势持续稳定,农村电商创业大赛、就业创业联合会等工作走在宁波大市前列。“十三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14.24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32万人,困难人员再就业1.7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以内;新增创业实体9.19万家,其中农村电商创业实体1933家。不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成中国宁波人才市场余姚分市场,“十三五”期间举办人力资源交流洽谈会667场,提供岗位28.01万个,达成就业意向4.78万人。推进高质量就业社区(村)建设,“十三五”期间申报48个社区(村)为宁波市高质量就业社区(村),其中6个社区(村)被评为省高质量就业社区(村)。东西部就业扶贫取得实效,望谟、兴义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在姚就业人数逐年增长。

(二)社会保障事业加快发展。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社会保险覆盖面和普及面进一步扩大,截至“十三五”期末,全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8.6万人、20.7万人、4.4万人、41.9万人、34.2万人。社会保险待遇标准不断提高,全市企业退休(职)职工养老金经逐年上调后目前平均每月超过2450元;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待遇以第三档为例,由“十二五”末每人每月530元调整到目前的610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由“十二五”末每人每月180元调整到目前的220元。实施失业保险城乡一体化政策,全面实现“五险统征”和工伤保险7×24小时网上申报,加强养老保险(障)待遇享受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进一步规范被征地农民参加社会保障。社保基金安全监管持续加强,违规领取待遇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积极做好社保卡(电子社保卡)推广工作,基本实现余姚市民全覆盖。

(三)人才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人才工作摆在重要战略位置,大力推进人才生态最优市建设,抓好各项人才政策落实,打响“姚江英才计划”、“部级留创园”等引才品牌,高效实施“阳明学者”、“百名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工程”等重大人才工程,加强博士后工作站、企业专家工作站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强化技能人才培养,做细做优人才服务,人才工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人才总量不断扩大,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人才素质不断提升,人才效能不断增强,人才对区域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明显提升。“十三五”期间,共引进硕士及副高2316人、博士及正高162人;新建部级博士后工作站1家、省级博士后工作站8家,招收博士后33人;推荐13家企业完成宁波市企业专家工作站报备,其中4家企业获遴选和重点资助;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8万余人次。截至“十三五”期末,全市人才总量达36.35万人,高层次人才突破7000人,副高及以上职称5500人,高技能人才超过3.5万人。积极探索推进职称评审权限下放单位开展自主评聘改革,改进职称管理和服务。落实东西部扶贫协作专业技术人才选派工作。

(四)人事管理机制不断健全。严密组织招考招聘工作,“十三五”期间先后组织实施各类人事考试10场,为全市各级各部门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532人。协助教育、卫健部门完成1016名教师、627名卫计人员的招聘工作。加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动(流动)管理,“十三五”期间办理事业人员调动(流动)452人。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福利制度,稳慎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和医共体薪酬制度改革,及时审核完成3次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调整和津补贴冲销工作。开展公务员和事业人员兼职清理专项工作,清理规范兼职340人,清退取酬13人,清退经商办企业、投资企业等违规所得并转让股份116人。

(五)劳动关系保持和谐稳定。巩固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劳动法》明确的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女职工和未成年人特殊劳动保护等劳动者就业权益得到有效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工资水平逐年提高。始终保持治欠保支高压态势,“十三五”期间共受理劳动监察案件2804件,为3215人追回劳动报酬1978万余元,因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移送公安机关17件,顺利通过“余姚无欠薪”考核验收。着力提高劳动仲裁案件处理效能,强化案件基层调处,“十三五”期间受理劳动仲裁案件5498件,涉案金额1.77亿元。持续加大信访积案化解和初信初访办理力度,努力实现快速回应、高效办结。

三、存在问题困难

在境外疫情扩散蔓延、国内疫情防控趋于常态化背景下,人社工作中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主要是: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较为突出,就业形势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稳就业促和谐工作面临考验;社保“减免缓返”政策给社保基金特别是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运行带来较大压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高素质技术研发和经营管理人才、实用型高技能人才仍比较紧缺,招才引智渠道还需要进一步拓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较为薄弱;劳资矛盾纠纷调处案多人少矛盾凸显,“基层办”力度有待加强;内部精细化管理水平还不够高,窗口服务质量与群众期望尚有差距等等。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只争朝夕、奋勇攻坚,为余姚争当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的排头兵贡献人社力量。

四、“十四五”谋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们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新发展阶段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构建更加健全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作出贡献。现初步确定“十四五”的发展目标为:城镇新增就业11.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2万人次,培训高技能人才3万人。重点是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全力确保就业形势稳定。一是落实稳就业工作。始终坚持就业优先,健全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联动机制,做好新旧稳就业政策过渡工作,着力培养新的就业增长点,不断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更加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二是加强用工监测预警。做好重点企业用工和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监测工作,持续跟进调查疫情对企业用工影响,动态了解掌握企业用工情况,及时分析研判就业形势,为服务企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通过稳企业实现稳就业。三是进一步深化劳务协作。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山海协作深入开展的有利时机,不断拓宽劳务协作范围,加强与贵州、四川、河南等劳务输出地的劳务协作,结合企业用工需求由政府牵线搭桥或引入第三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劳务对接,强化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劳务输入效率,缓解企业用工难题。四是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优化整体创业环境,扶持创业实体成长,提升创业活跃程度。充分发挥就业创业联合会帮扶创业作用,提高广大会员创业创新能力。举办大型创业活动,打造创业服务品牌,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加强大学生创业园建设,为高校毕业生创业创新提供优质平台。

(二)全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一是深入推进参保扩面工作。以用人单位和职工应保尽保、社会保险费应收尽收为目标,以未参保和参保率低的企业为突破口,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部门协作,上下联动,扎实推进职工社会保险扩面工作,提高社会保险费征缴率,促进社会保险制度可持续运行。二是稳步提高保障水平。构建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保待遇调整机制,适度提高社会保险(障)待遇水平。继续打好社保减负政策组合拳,助力企业轻装前行。三是强化社保基金风险防控。规范经办机构管理,加大专项检查、第三方审计和违规资金追缴力度,着力提升非现场监督能力,经常性开展基金安全警示教育,确保基金运行安全规范。

(三)全力打造最优人才生态。一是抓好人才引进和服务。突出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作用,高站位谋划好“十四五”期间人才工作,围绕“六争攻坚、三年攀高 ”、培育“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等决策部署,引进一批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人才。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积极落实人才安居、人才子女入学等政策,用心用情做好人才关爱服务工作,全力解决人才后顾之忧。二是推进引才载体建设。鼓励符合条件企业建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主动提供指导服务。鼓励和引导企业建立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机制,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创新和人才交流培养平台,助推人才集聚。三是做好人才工程选拔。逐步建立全市人才数据库,提前筛选、储备更多符合条件的人选和项目,积极向上推荐和争取,力争在国家、省、市各级高层次人才评选和人才工程选拔方面实现突破。四是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做大做强“阳明蓝领”等培养工程,充分发挥企业在职业技能培训中的主体作用,推动企业参与技能培训,培育壮大社会培训市场,多渠道培养社会紧缺、企业急需的技能人才。五是深入推进职称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进一步扩大职称自主评聘试点范围,坚持并深化事业单位评聘结合制度,积极推进职称社会化和自主评审改革,全面做好工程技术中级、教育系列中级等职称评审工作。

(四)全力完善人事管理机制。一是完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结合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以岗位设置和聘用制为基本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招聘、流动、考核、培训、奖惩等人事管理制度,并做好政策宣传和解释工作,努力使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进入到规范化、常态化轨道。二是加强事业人员招聘和调动(流动)管理。继续夯实“阳光考录”品牌,优化细化计划编报、考试、考察等环节工作流程,以科学考录、精准考录举措吸引优秀人才进入干部队伍。修订完善事业人员调动(流动)办法,规范调动(流动)操作流程。三是深化绩效工资制度体系建设。加强事业单位绩效工资运行情况调研,在政策范围内就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使绩效工资制度更加完善,分配更加有序。稳步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和医共体薪酬制度改革,完成省事业单位工资管理系统的集中使用。

(五)全力巩固和谐劳动关系。一是巩固“余姚无欠薪”创建成果。畅通举报投诉渠道,进一步加大调处力度、强化执法检查、加强法律宣传,狠抓在建项目“六项制度”管理,动用行政处罚、“黑名单”等手段提高企业违法成本,保持治理恶意欠薪的高压态势,筑牢欠薪“防火墙”,营造不敢欠、不能欠的良好氛围。二是持续提升仲裁效能。进一步加大“互联网+仲裁”宣传推广力度,引导群众用好网络平台,逐步提升网络办案率。推行案前调解机制,力争使争议案件化解在基层。加强与工会、司法、信访等部门的协作,提升重大集体争议案件处置能力。三是夯实和谐劳动关系基础。推进“双爱”活动提质扩面,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助力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积极做好“老娘舅”,引导企业和职工协商一致、共克时艰,做到企业和职工“双维护”。切实做好信访维稳工作,妥善处理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六)全力提升公共服务品质。一是继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对未纳入“最多跑一次”的所有权力事项进行认真梳理比对,不断扩大“最多跑一次”事项覆盖面,同时进一步减材料、提速度,推动更多事项实现多渠道办理及一事联办,提升群众改革获得感和满意度。二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强化党建引领和理论武装,固化“周二夜学”机制,继续办好中层干部研修班,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规范化,提高广大干部政治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素养。坚持开展业务培训和技能比武活动,加强年轻干部岗位历练和实践锻炼,努力培养一批业务骨干。三是深化作风培树和廉政建设。进一步完善并严格执行各项内部管理制度,构建权力制约监督长效机制。充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特别是第一种形态,坚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确保全系统平安不出事。

五、2021年工作思路

(一)实施就业创业促进工程。坚决贯彻落实“六稳”、“六保”部署,突出抓好稳就业工作,着力在风险研判应对、就业服务、用工岗位开发、政策引领、重点群体帮扶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力争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打造“双创”平台,激发全民创业热情,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深入开展人社领域扶贫攻坚行动,坚持党建引领,精准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山海协作,加强爱心岗位开发,积极发挥驻姚劳务协作工作站和职工之家服务功能,帮助结对地区贫困劳动力在姚稳定就业。

(二)实施社会保障提质工程。持续深化“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深入开展职工社会保险扩面工作,精准推进残疾人、低保人员等贫困群体应保尽保。贯彻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合理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待遇水平。用好用足社保减负政策,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尽最大努力为企业纾困解难。做好电子社保卡推广工作,加快社保卡应用场景中的电子化改造。强化社保基金监督检查,堵塞制度和管理漏洞,严格防范基金管理风险。

(三)实施人才引培提升工程。打响“姚江英才计划”、部级留创园等引才品牌,大力推进博士后工作站建设,组织企业参加各类人才活动,实施全地域全领域全行业招才引智。抓好各项人才政策的落地落细落实,推荐符合条件人才参加各级各类人才工程和荣誉选拔,指导和督促用人单位落实人才培养措施,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营造聚才、育才、用才的良好环境。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完善职称评审事中、事后监管机制。积极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强化线上线下职业技能培训,使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力争全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万人次,培训高技能人才6200人。

人社局工作思路例8

一、思想理论宣传广泛深入,为全局事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思想保证。

1、认真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统一干部职工队伍的思想。抓主题教育活动,广大党员的思想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明显提高。一是精心组织了各项宣传教育活动,营造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氛围;二是深入开展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促进了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的深入拓展;三是大力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创业”主题教育活动,凝聚了干部职工强大合力。干部职工进一步正确认识和看待全局面临的形势,目标更加明确,思想更加统一,队伍更加团结,信念更加坚定,为全局在新情况、新形势下完成公路建管养征任务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宣传思想战线的同志和全局广大干部职工以大局为重,坚决贯彻市局和市局党委的各项工作部署,做了大量扎实细致、卓有成效的工作,确保了政令畅通,为我局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积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维护干部职工队伍思想稳定。近两年来,各基层党支部和从事党务工作的同志,较好地掌握了干部职工在单位改革过程中的思想动态,并有针对性地做好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干部职工的思想稳定,安心本职工作,工作热情较高,较好地贯彻落实了上级的指示决议和各项工作,特别芦溪分局党支部、安源分局党支部和莲花分局党支部深入一线,倾注真情和关爱,从细微入手,深入细致地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教育工作,为干部职工办实事、谋福利,获得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好评。为单位的改革、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思想保障。

3、积极开展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研讨,探索新的宣传思想工作新方法。针对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干部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我局党委与基层单位党支部书记、政工干部召开了宣传思想工作研讨会。就如何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促进发展的科学思路,转化为促进发展的科学举措,转化为促进发展的科学行动和全局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及规律、难点及对策、实践与思考等课题集中进行了研讨和论文交流。针对目前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新的有益的探讨,为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措施。

二、宣传思想工作声势强劲,为全局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1、突出宣传思想工作重点,着力抓好了对外宣传报道。近两年来,我局以宣传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全局重点工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广泛开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新的跨越”建言献策、建功立业活动,大力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创业”主题教育活动,深入进行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积极开展了形势教育活动,邀请了有关专家学者来局授课,局领导作了形势分析报告,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营造了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的良好氛围。理论武装工作不断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人心。坚持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以中心组学习为龙头,带动全局广大干部职工学习理论。宣传思想声势强劲,宣传思想振奋人心。始终坚持团结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宣传思想方针,突出对外宣传,及时准确地将工作动态、工作经验、先进典型等,在各大新闻媒体上宣传开来,并较好地确保了每年掀起宣传热潮。

近两年,进一步加强了与江西卫视、___电视台、___日报、江南都市报、《江西公路》和《江西交通》等媒体的编辑和记者的沟通与联系,邀请有关记者深入一线采访,拍摄了《___市:构建公路网,铺就致富路》、《何奎林——与路为伴十六载》、《建文明公路创和谐交通》和《铺路石上绽开的文明花》等专题片,采写了如《320,你还好吗》和《风雨养路人》等重点宣传报道稿件,两年被各媒体使用的重点稿件40篇,普通稿件520余篇,在《___日报》做了一期专版,在《江西交通》杂志上制作了两次专题报道,较好地向社会展现了我

局的良好形象,争取了社会各界对我局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如20__年,面对老319国道王坑路段塌方,交通中断几个月的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宣传报道积极跟进,从塌方发生、专家会诊、加固施工到提前放行交通,进行了全程系列报道,较好地争取了社会各界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大力支持。

2、注重抓好内部信息平台建设,加强和完善了《___公路信息网》和《___公路信息》。为进一步加强对网站的建设和管理,专门出台了《___市公路管理局网站管理办法》,三次调整了网站的版块,并将网站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和充实,能及时准确地将公路信息、工作动态、先进典型等出去,两年来,共编辑采用网络稿件200余篇,图片60余幅,将全局的各种先进典型、突出事迹、优秀人物和工作举措等图文并貌对外宣传开来,大大增强了可读性,使网站的点击率逐步攀升,较好地提高了部门网站的社会影响力,在全市网站建设评比中获得了好评。

由《___公路报》和《___公路政务信息》浓缩而成的《___公路信息》,及时准确地将各种公路信息对外公开,时效性、灵活性和指导性比较强,两年来,共编辑出版了31期,采用稿件300余篇,较好地发挥了对上汇报工作、对下指导工作、交流工作经验的作用。

3、重视对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充分发挥榜样的引导作用。在全局广大宣传思想工作者的积极努力下,充分利用我局的《___公路信息网》和《___公路信息》载体,并通过《___日报》、___电视台、《江西交通》和《江西公路》等媒体,将我局的先进典型恰如其分宣传出去。这几年,我局先后涌现出了像湘东分局曾令桂同志、上栗分局何全任同志这样的省劳动模范和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像路桥工程处何奎林同志这样的市十大杰出青年,像被团省委授予优秀师徒称号的谢志明、刘德辉同志,像被___市委授予优秀党员称号的彭刚祥同志等等,他们的事迹被不少媒体登载,他们的事迹被社会传颂,他们的事迹不仅感动了全局广大干部职工,而且影响了或正在影响着广大干部职工。在树榜样、塑典型工作中,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市局和各基层单位也投入了不少精力和经费。但正是这一批先进典型丰富了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为全局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

三、宣传思想队伍建设得到加强,综合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进一步提高。

人社局工作思路例9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年的光辉历程。**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结束了国家一盘散沙、四分五裂、任人宰割的悲惨状况,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走上了通过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康庄大道,并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之时,顶住压力,打开局面,使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我国步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先后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带领全国人民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制定了“十一五”规划,加快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从容应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显示出了很强的执政能力。如今的中国,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显现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年的沧桑巨变使我们懂得: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才能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年的光辉历程使我们看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年的伟大实践使我们更加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顺利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一定能够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年的历史是一部可歌可泣、波澜壮阔的历史,是一部充满创新精神、坚持与时俱进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新事业的核心力量。作为中国人、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我们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

在隆重纪念建党**周年之际,回顾一年来路局党的建设和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我们同样感到无比的喜悦和自豪。路局成立以来,全局各级组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企业、创建一流铁路局为目标,团结拼搏,锐意进取,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运输安全保持了稳定。我们始终把确保运输安全持续稳定,作为党政工团各级组织的第一位责任,坚持“三严”方针,通过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新体制下的安全管理体系,深入开展安全专项整治和安全大检查、大反思等活动,使全局安全基础更加稳固,安全管理步入规范,实现了安全生产的稳步发展。二是运输经营业绩再攀新高。我们坚持内涵挖潜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新体制优势,整合运输资源、提升枢纽能力、优化运输组织,使全局运输效率效益快速攀升,各项主要运输指标增幅在全路处于前列,多次受到铁道部的通报嘉奖和表扬。三是各项改革顺利推进。去年以来,面对理顺管理体制、推进社会职能移交、进一步调整生产力布局等诸多考验,在路局、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局上下共同努力,保证了各项改革有序推进,平稳过渡。四是重点工程建设形势喜人。西安枢纽、襄渝二线、西延和侯西扩能、**提速改造、牛头河大桥抢建以及郑西客运专线、中银太铁路等一大批重点工程相继开工,进展顺利。五是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丰硕。按照中央和部党组的统一部署,分两批在全局1737个党组织,40102名党员中开展了先进性教育活动。由于我们超前谋划,精心组织,分类指导,边整边改,紧贴中心,做到了“两不误,双促进”,实现了部党组提出的目标要求,使全局广大党员受到了一次系统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一批影响改革发展稳定、涉及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得到解决,全局先进性教育活动也得到了部领导、部督导组的充分肯定。六是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全局各级党组织坚持融入中心、服务大局,紧紧围绕推进铁路跨越式发展和创建一流铁路局,切实加强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以整章建制为重点,及时建立了《西安铁路局党委工作制度》、《西安铁路局党委会暨党政联席会议事规则及监督检查与责任追究制度》等一系列管大事、管方向的制度和规范,初步形成了较为系统、全面、科学的政治工作制度体系。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着眼长远,全面改善了领导班子年龄、知识、专业结构。深入开展了创建“四好班子”和“学、找、强、提”活动,使班子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明显提高。以加强专业技术干部队伍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人才强局战略,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加强了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职业技能人才建设。以提高保安全能力为重点,广泛开展创建党支部“安全屏障”工程活动,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确保运输安全方面的模范带头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以学习为重点,全面加强了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党员的党性观念进一步增强。以建立与直管体制相适应的惩防体系为重点,狠抓廉政文化建设,深入推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以确保稳定为重点,针对铁路运输管理体制重大改革、主辅分离、社会职能移交和安全生产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细致地思想政治工作,政治工作的组织优势、宣传优势和骨干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以培育“四有”职工队伍为重点,通过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召开弘扬“巴山精神”、“宝成精神”座谈会,推进安全文化建设,提高了职工思想道德素质,发展了企业文化,涌现出了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西安车站、韩城车务段和全国劳模姚荣俊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典型。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局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职工团结奋战、苦干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局党委,向全局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志们,我们纪念党的生日,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进一步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坚定信念,振奋精神,以高昂的斗志和苦干、实干、拼命干的拼搏奉献精神,扎扎实实做好我们正在做的各项工作,为实现创建一流铁路局的目标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借此机会,我讲三点意见:

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创建一流铁路局目标上来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后,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创建一流铁路局,是路局、局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铁路跨越式发展的具体行动,是加快我局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我们提出创建一流铁路局,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铁路跨越式发展的要求,通过全局上下的共同努力,使我局安全生产有序可控、持续稳定;各项管理更加科学、规范有效;经营效益节节攀升、稳步增长;职工生活水平逐年改善、不断提高。一句话,就是使全局三个文明建设居全路领先水平,使西安局的明天更加美好。创建一流铁路局,必须首先实现全局干部职工思想认识的大统一。因此,全局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干部职工的头脑,深入开展“学理论、谋发展、创一流”活动,使干部职工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深刻认识创建一流铁路局的重大意义,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全体共产党员要自觉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起来,与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增强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结合起来,与立足本职岗位拼搏进取、无私奉献结合起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创建一流铁路局目标上来,在全局改革发展稳定中更好地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不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把凝聚力和战斗力引导到创建一流铁路局目标上来

实现创建一流铁路局的目标,是各级党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全局各级党组织要以贯彻落实铁道部政治部《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铁路企业党建工作的意见》为契机,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要按照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要求,在不断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全面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要适应新体制需要,不断改进方式方法,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把党建工作融入到企业管理之中,渗透到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全过程,做到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实施,同考核,增强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的融合度和有效性,增强党建工作对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的推动力和贡献度。要大力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以创建“四好班子”活动为载体,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能力为重点,继续深入开展好“学讲话、找差距、强素质、提能力”活动,着力增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创建一流铁路局的能力和水平。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三重一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积极推行重大问题决策论证制、重要干部任免票决制、重大事项决策个人意见签名制、大额资金使用有关领导联签制和重大问题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确保决策民主科学。要进一步加强党支部建设,坚持重基层、抓基本、强基础的工作思路,按照“突出作用、注重实效、全面建设、整体提高”的要求,认真落实两级党委抓党支部建设责任制,努力提高党支部建设水平。要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发挥作用为目标,继续加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认真组织党员学习、贯彻、遵守、维护,引导广大党员增强先锋意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真正把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改革发展和安全生产的全过程,为创建一流铁路局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

人社局工作思路例10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省第八次党代会和市委二届七次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国内外经济格局的新变化,立足县情和发展新要求,围绕“基础立县、产业强县、开放活县、文化兴县、固边稳县”战略,努力建设“绿色西盟、生态家园、活力佤山、和谐边陲”,充分凝聚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智慧,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以实现西盟大发展、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目标,研究制定“十二五”时期西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

二、编制原则

科学发展原则。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要求,探索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城乡、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新路子,突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城乡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维护民族团结、巩固边疆稳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区域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等战略重点,为实现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西盟打下坚实基础。

指导性和操作性原则。规划既要对“十二五”期间的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和西盟的发展阶段作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提出发展战略和目标,又要以发展战略为指导,研究提出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的重大工程和建设项目。规划内容和发展目标,要落实到项目、落实到年度、落实到各部门的具体工作。要建立规划实施和监督检查的评价机制,努力使规划成为贴近人民、具有指导性、操作性、实施性和约束力的规划,成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行动纲领。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原则。在坚持统筹兼顾,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重点,围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强对影响全县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研究,抓住西盟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突出矛盾。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办大事。“十二五”规划编制要尽量减少行业发展等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内容,充实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内容;要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任务,提高针对性、方案性。

公众参与原则。进一步提高规划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扩大化规划编制过程的社会参与度,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使规划编制的过程成为改革的过程、广泛凝聚社会各界智慧的过程和重大问题形成共识的过程。使“十二五”规划真正成为体现政府要求、反映人民呼声的规划。

规范程序原则。在编制程序上,按照前期工作、立项、起草、征求意见、衔接、论证、批准、公布等程序,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公示制度、衔接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和评估、修订制度。

三、主要任务

(一)深化重大问题研究

各单位、各部门要结合实际,确定一批重点课题,重点加强对“十二五”时期发展环境、思路目标、结构调整、产业发展、城乡、区域、科技文化、改革开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的前瞻研究,理清长远发展思路。提出规划的基本思路,明确本部门、本领域“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县发展和改革局结合西盟实际,研究提出我县重大的前期研究课题《目录》,以及开展重大问题研究的具体要求和意见。

(二)编制总体规划

编制好总体规划,切实增强行动纲领的功能,确立总体规划在各类规划中的“龙头”地位。总体规划要突出特色,明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布局、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重大建设工程和重点项目布局,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等。总体规划由县“十二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起草,各有关单位和部门要提出涉及本单位和部门、本领域的发展思路、任务、目标和措施建议。

(三)编制专项规划

重点专项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具体化,是政府指导该领域发展,并决定该领域重大工程和安排政府投资的决策依据。做好专项规划就是基本建设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前期工作。各相关部门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规划的研究编制、衔接审查以及实施过程的监督评估上。编制专项规划,首先要界定政府编制规划的领域,主要是政府履行公共职责,以及需要政府扶持、调控和引导的领域。专项规划要增强针对性和操作性,要明确提出需要由政府组织实施的重大的项目安排。所提目,要求达到可供政府决策的深度。重点专项规划由有关部门提出立项申请,由县发展和改革局审核平衡,报县人民政府确定后,由县发展和改革局组织各有关部门负责起草。其他专项规划由有关部门在其职责范围内组织编制。

四、进度安排

根据市政府的部署和我县实际,我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主要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0年3月底以前,由县人民政府组织,县发展和改革局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开展重大问题和规划思路研究,起草形成“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研究提出编制县级重点专项规划工作方案。

1.从西盟实际考虑,前期研究工作初步确定为2个研究课题及35个重点专项规划(见重大研究课题及重点专项规划编制目录),各有关部门及课题承担单位,应抽调专人成立课题调研小组,按课题要求深入开展工作,于2010年3月初提交研究报告,并由咨询委员会组织专题研究报告评审。

2.由规划办牵头,各综合部门参与,在汇总分析前期专题研究成果基础上,形成我县“十二五”发展基本思路。组织召开座谈会、专家咨询会等,听取单位、部门及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并与国家、省、市“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衔接。2010年3月底前,向县人民政府报送“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并准备好向县委规划建议起草汇报的有关材料。

3.提出编制县级重点专项工作方案,以基本思路为指导,部署专项规划的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从2010年4月初到县委“十二五”规划建议出台前,主要是配合县委建议起草,继续深化重大专题研究,组织开展规划纲要的研究工作,明确目标要求、基本原则、政策导向、战略重点等,形成规划纲要框架。组织部门研究提出纳入规划纲要的重要指标、重大工程和项目、重大改革和政策等。围绕纲要框架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开展调研,召开有关会议听取意见和建议。部署开展县级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第三阶段:2010年县委“十二五”规划建议出台后,组织起草规划纲要草案,并做好向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人民政府、县政协汇报和县人大常委会审议等工作。

各部门按照全县的统一部署和时间安排,适度超前部署规划编制各项工作。

1.2010年7—8月,集中力量完成“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初稿。

2.2010年9—12月,对“十二五”规划纲要进行广泛征求意见,不断修改、完善,由咨询委员会组织评估后,报县委、县人民政府审查。

3.2010年6—12月,编制重点专项规划。

4.2011年1—3月,进一步做好总体规划、重点专项规划、各行业规划修改完善和衔接工作,总体规划经县委、县人民政府审定后,提交县人代会审议,通过后向社会公布实施。重点专项规划、各行业规划组织专家评审后,按规划编制程序上报审批实施。

5.2011年4月进行“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总结。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我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及时协调解决规划编制中的重大问题,保证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完成,经县人民政府研究,决定成立西盟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

常务副组长: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

副组长: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公安局局长

县委办公室副主任、政策研究室主任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成员: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县经济和商务局局长

县教育局局长

县扶贫办主任

县科学技术局局长

县民宗局局长

县监察局局长

县民政局局长

县财政局局长

县人事局局长

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县国土资源局局长

县建设局局长

县交通局局长

县水务局局长

县农业局副局长

县林业局局长

县卫生局局长

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局长

县审计局局长

县环保局局长

县文体局局长

县统计局局长

县旅游局局长

县司法局局长

县广播电视局局长

县地税局局长

县国税局局长

县工商局副局长

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

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

县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粮食局局长

县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

镇人民政府镇长

乡人民政府乡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发展和改革局,负责规划编制具体组织协调工作,由兼任办公室主任,、兼任办公室副主任,成员从县发改局及相关部门抽调。

(二)组建专家队伍

组建由不同领域专家组成的全县“十二五”规划咨询委员会,负责对全县“十二五”总体规划的基本思路、草案及有关重点专项规划进行咨询论证。

(三)强化人员保障

要充实规划队伍,抽调知识结构好、业务能力强的骨干,组建得力的规划编制队伍。要加强有关培训,提高规划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为做好编制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四)落实工作经费

县级“十二五”规划纲要、专项规划编制经费纳入当年财政预算,保障规划经费落实到位。

(五)及时沟通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