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后勤管理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6 16:04:41

后勤管理论文

后勤管理论文例1

二、提高我国中学后勤管理效益的几点思考

“学习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我国中学后勤管理工作作为中学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需要“贵在得法”的研究。只有不把这种研究教条化、格式化,充分的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让后勤管理人员根据自己学校现状进行现实具体分析,真正做出正确的后勤管理决策。

(一)树立先进的后勤管理理念

在经济快速发展、思想更新迅速的今天,我们也需要更新学校后勤管理理念,我们不像企业一样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自己的服务宗旨,但我们可以借鉴优质企业中的成功特色理念,例如他们对科技化的重视、对后勤保障中科技元素的注入和服务实效的提升,甚至,可以将企业中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思想引入进来,这样,不仅可以营造适当的竞争氛围,也可以提升学校后勤队伍的服务质量。应该让竞争、服务渗透到每个后勤人员的心里。总言之,理念更新势在必行,我们不能因怕走弯路就原地踏步。我们也要积极学习、虚心借鉴,为中学后勤管理体系开辟一条特色之路、创新之路。

(二)建构合理的后勤管理制度

后勤管理势必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采取各种管理手段,建立一定的制度来组织、协调各个不同分工个体的活动,旨在保障学校的有效运行和实效最大化,保证学校顺利实现人才培养和输送的目标。因此,我们要加快后勤管理制度的完善。对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人、物、财等明确信息,以各校实际为前提,以科学为依据,以深入调查研究为基础,边实践边探索,设计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后勤管理活动理论和操作流程。此外,也要加强与学校规章制度的关联和契合。各中学的后勤管理往往墨守成规缺乏创新,我们不仅要对具体的学校管理细则进行适合的调整,也要健全更为全面的考核机制,如加强对内容、范围、方法、结果的考核,加入师生对后勤工作人员的适度评价与考核等,也可以通过适当的奖惩措施对后勤人员进行差异性激励。

后勤管理论文例2

一、学院后勤管理的方法

后勤管理的内容很多,工作量大,政策性强,加强后勤管理需要从各个方面深入细致地做许多具体工作。要把这些工作做好,我们认为必须坚持生产观点和群众观点。

(一)学院是育人的园地,教学是学院的中心工作

后勤管理工作的生产观点,就是为教学服务,起保证和促进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后勤管理为教学服务,要想教学之所想,急教学之所急,千方百计地为教学提供必要的资金和设备,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管好各类财产,做到物尽其用。主动热情地搞好生活服务,解除教师后顾之忧。加强财务监督,努力美化学院环境,确保学院安全。为此,要求后勤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自觉地改进工作方法,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

(二)后勤工作坚持群众观点,最主要是依靠群众参加管理

后勤工作遍及全院,与师生员工息息相关,广大师生员工对后勤工作是十分关心的,他们最熟悉教育、教学工作情况,他们最了解财力物力的合理安排。充分依靠群众参加管理,就能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后勤工作只有把用钱用物和管钱管物结合起来,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把工作做好。

同志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可见方法问题对完成任务是十分重要的。完成后勤管理的任务,也要重视对方法问题的研究。在实践工作中,我们摸索了以下几种方法。

1.深入实际,了解实际

后勤管理同其他工作一样,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因此,深入实际,了解实际这是后勤工作的基本方法。为了使后勤管理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我们应当深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到课堂、教研室、饭厅转一转,看一看有什么新情况,听听有什么呼声议论,问一问有什么要求,交谈一些情况,请教一些问题,必要时,还要召开部分师生的座谈会,征求意见。这样经常了解、掌握实际情况,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使后勤工作做得更主动。

2.服务中心,照顾一般

后勤工作的内容繁杂,千头万绪,要做的工作很多,而财力、物力、人力有限,哪些先办、哪些缓办应有主有次。学院各项工作中,教学是中心,后勤工作应以服务教学为主,其他次之。在主要工作中,还要分清轻重缓急,是主要急需的就先办,可缓的则缓办,不能平均使用力量,不搞排队式的先来先办,后来后办。只有坚持以服务教学为中心,照顾一般,才能保证教育教学的必需,才能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3.精打细算,讲究经济效益

学院的经济活动是比较频繁的,在确定开支之前,一定要精打细算,要讲究经济效益,具体说就是先算账后用钱,要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少花钱是手段不是目的,多办事、办好事是目的。少花钱是为了多办、办好。而要多办、办好,则必须节约少花。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关键在于把事情办好,就是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如果没有经济效益,钱花得虽少,事办得虽多,也是浪费。因此后勤工作人员在处理日常经济活动中,要学会精打细算,讲究经济效益,以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4.宣传群众、组织群众

后勤管理具有政策性强与涉及面广的特点,要求采取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方法来进行工作。特别是经济政策有关方面,要利用各种机会,积极正确地宣传,联系实际作耐心细致的宣传,以期与群众取得共同的认识,使执行政策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搞好工作的基础。后勤管理的许多工作,与群众有直接联系,必须组织群众才能做好。

5.加强学习,提高管理能力

我们正处在改革的新时期,后勤管理也要开拓前进,为此必须加强学习,要认真学政治,不断提高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的思想,甘当无名英雄。要学业务,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还要学习教育学、管理学,学习教育体制改革,学习有关方针政策、制度。通过学习,积累新知识,提高工作效率,为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多作贡献。应当纠正只重实际工作,以干代学的错误观点。

6.科学分工,实行岗位责任制

后勤工作,必须实行岗位责任制,以岗定责。在分工时,可一岗多人,也可一人多岗。实行岗位责任制,使其完成定责,有利调动后勤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检查总结,不断提高工作效率。7.争取各部门配合,协调工作

后勤工作,为教学服务,并通过具体的管理措施和模范行为,使学生受到教育,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良好风尚,使后勤管理的各项要求,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争取工会、团委、教导处、班主任、学生会的配合,协调工作。通过他们去进行大量的思想教育工作。实践证明,工作离开了他们的配合与协调,则往往收效甚微,而一经他们的积极配合,则是事半功倍。

8.沟通信息,横向联系

各校条件不一,各自应从本校实际出发开展自己的工作。然而,我们应当开拓视野,沟通信息,避免囿于本位固步自封。为此,我们应当走出去,横向联系,不定期的与兄弟学院联系,参观学习,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开拓前进。

9.请示汇报

在书记、院长领导下,后勤部门在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应当主动处理,但对重大问题必须提出建议,向书记、院长请示汇报。其中与政策有抵触的事项,还得向上级行政领导部门请示汇报,要真正当好书记、院长的参谋。

二、学院后勤管理的特点

后勤管理作为一门学问,它所具有的矛盾特点有哪些呢?

(一)学院后勤管理面广、事多、工作量大

后勤工作的表象经常呈现着琐细、纷繁、具体。而后勤工作者必须及时进行处理。正如有的同志讲:“眼睛一睁,忙到熄灯。”这句话形象地反映了后勤工作具有面广事多工作量大的特点。从学院范围来看,各学科教研组,各年级学生班,党、政、工、团、队、学生会等各办公室,教工、学生宿舍……等等都与后勤部门有着频繁的工作联系。在校外,与银行、医院、交通、粮店、菜场、建筑、仪器、文体、土产及其他众多的企业商店有着经常往来。按工作内容分类看,吃的、用的、住的、行的等等,无一不待后勤工作者去安排解决。这些具体问题,使人有重复感,今天解决了,明天又发生了,此起彼伏,连绵不断,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因此,后勤工作者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改进工作方法,使纷繁的事务条理化,主动做好服务工作。

(二)后勤工作的阶段性和季节性

后勤工作的阶段性是从属于教育教学的阶段性。学院教育、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显示着阶段性。从一个学年度看有上学期、下学期、寒假、暑假;新学期开始与学年度结束;从一个学期看,有开学、期中、期末等等。这些不同时期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后勤工作应当根据这些特点来计划、安排自己的工作,不失时机地把工作做到需要的前面。例如,新学年开始前除了备齐教育、教学、生活等各种物资外,还要根据学院招生计划调整教学、生活用房;组织收费,配合书抄发放,配齐教室桌凳及生活用品;组织师生生活,配合工会做好教工福利工作等等。学期结束前,应抓紧时间作好房屋、设备维修计划,清理财产,并适时地按照学院假期活动特点,全面地妥善地安排好房屋、桌凳、照明、生活用品,要尽可能避免损失损坏。

寒暑假是学院特有的休假期,这个时期,特别是暑假,它是后勤工作的“黄金”季节。后勤部门要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时机,为新的学年度开学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诸如房屋、场地、课桌椅、体育器械、车辆及生活设施的维修保养,环境的整理,文具纸张的购置,防寒保暖物资的筹措等,都要在这个时期完成。这些工作在放假前就要认真研究,作好安排,包括任务、时间、分工、完成任务的措施和注意事项。其中,维修工程较大的,还要做好施工力量的选用和备料等工作。假期开始后,即可按计划有步骤的分头进行。由于后勤部门的职责要求和工作需要,其人员不可能同教师一样休息。暑假期间,学院后勤工作比较繁重,又是高温季节,工作确实辛苦,学院领导要关心后勤人员的生活和健康,搞好防暑降温工作,并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困难问题。

此外,还应注意季节特点,做好季节性工作。例如:防暑降温、防寒取暖、重大节日(如三·八、五·一、七·一、教师节、十·一、元旦、春节)应着力抓好改善生活及节日布置工作、安全检查工作。这些都是阶段性工作的具体内容。后勤工作者应该认识后勤工作的阶段和季节性,掌握这个特点,从而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发挥主动性,把工作做好。

(三)政策性、专业性、技术性强

后勤管理的专业有会计、物资、水电、装修、房屋修建、木工、烹调、园林、采购等等。这些专业都有各自的技术。如会计的有关核算与监督,财产管理的检验、记财、储存,炊事人员的红白案烹调技术,水电设施的安全适用,木工的锯、刨、砍,房屋修建的设计、测算与施工监督,物资规格性能质量鉴别,绿化栽培等等。这些都是技术性强的工作。后勤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越高,则管理工作成效越好。不懂技术,不尊重技术,势必导致工作成效低劣,甚至造成损失。对待技术问题,我们应当持科学态度。后勤管理人员,必须掌握有关技术,逐步做到一专多能,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

(四)注意偶发性问题的处理

后勤管理工作除了常规性外,还具有偶发性。特别是安全的偶发性难以预测。如失火、触电、溺水、食物中毒、流行疾病、交通事故、理化实验、劳动、军训以及体育活动中的事故等。在平时,后勤人员要经常向师生宣传教育,提醒大家严加防范,努力做到不发生事故。如果万一发生这类问题,必须迅速配合有关部门及时地、果断地处理好,不能犹豫、拖拉。对涉及政策性的问题,应立即请示上级解决。妥善处理好偶发性的问题,也是后勤管理的一个特点。

(五)综合性

学院后勤管理是一项综合管理工作,服务面大,涉及到学院人员所需要的各个方面。在任何社会中,任何一个企业或商业部门,只能是满足社会人员的一部分需要。所谓百货公司,也不可能满足人们的全部需要。可是,学院后勤工作,服务范围之广,涉及面之大,远远超过社会各个部门。仅就教学、科学研究而论,它担负着仪器设备的购置、安装及维护,图书资料采购,实验室建设,各类药品及器皿的供应等等;在生活方面,吃、喝、拉、撒、睡、生、老、病、死、退,都需要后勤管理者解决。后勤所属各部门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有饮食供应、土木建筑、水电采暖、医疗保健、幼儿教育、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物资供应、财务管理、车辆运输等各个方面,需要一整套科学管理办法。就一个后勤管理者而言,很难做到样样精通。但后勤管理者必须善长管理工作,且具有较高的管理能力和一定的知识,才能适应综合性的特点。

(六)自觉性

后勤管理者应具备主动性、自觉性很强的素质,这是由于后勤工作性质所决定的,这也是与其他行业管理者不同之处。因为学院后勤工作涉及到广大师生员工,要求后勤管理者发挥高度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热情、周到地做好服务工作。其他行业的管理者虽然也要求具备这种素质,为顾客服务,但由于服务对象不固定、流动性大,要求的具体形式及内容和学院存在着差别。因此,做后勤管理工作的同志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后勤工作永远处于被动地位,听不完的意见,挨不完的批评。究其原因,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因素。关键还在于后勤管理者本身。譬如,人家管道漏水、电灯不亮、下水道堵塞……找到后勤,你一不听、二不看、三不修,一推了事,或者是修理不及时,影响使用,人家能没意见?如果能够象对待自己的事情那样,雷厉风行,一呼百应,工作一定能干好。要相信广大师生都是通情达理的,你为人家做了好事,人家就会念念不忘地感谢你、赞扬你。只要在思想深处解决了为谁服务的问题,工作就会由消极变为积极,由被动变为主动,就会做到积极、主动、自觉地为广大师生服务。后勤管理者必须有时间观念,拖拖拉拉的作风,必然贻误大事,必然遭到反对。因为在很多工作是属于分秒必争的,否则就会出问题。例如,电灯坏了就不能学习和备课,锅炉坏了就不能蒸饭等等,哪一些工作能久拖不做呢?因此,时间观念对后勤工作人员至关重要。

(七)一贯性

这是后勤管理者工作的又一特点。学院服务工作不能一曝十寒,高兴就干,不高兴就不干。有好多工作必须连续进行,及时解决,不能间歇。这是由学院后勤管理工作的特点决定的。比如,在社会上,饭馆有时可以整日关门,是否还有人用餐可以不顾。在学院食堂,一顿不开饭也不行,晚来者也得照顾。诸如此类事情很多。因此要求在后勤工作的管理者,必须有不怕艰难困苦和连续工作的作风,有一股老黄牛精神,不松套,一干到底。要树立为革命,为群众做一辈子好事的精神,像有的老工人那样,几十年如一日,辛辛苦苦,兢兢业业的干一辈子。正像同志给徐特立老人信中写的那样,一个人干一两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后勤管理者就要教育后勤职工有做一辈子好事的精神。

(八)政策性

后勤管理者必须认识到学院后勤部门集中了大量的人、财、物,接触到全院各个阶层和广大师生员工。对外又直接和有关业务部门联系,有的还需要受业务部门的领导。因此,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克服盲目性和自由主义,对搞好后勤工作有着重要意义。例如,后勤部门在一年内所经手的经费几乎达到学院行政经费的三分之一左右,每一项经费的支出都必须受到财务制度所制约,严格遵守财经纪律,要在财经纪律所允许的范围内收支。对物资采购也是如此,带有很强的政策性。

(九)福利性

学院后勤管理工作,在现阶段的又一特点是无偿服务,劳务费由学院支付,对教职工个人基本是免费服务。这就出现了服务范围的不断外延,服务内容的不断深化,这是后勤部门所承受不了的。福利内容越多,供求矛盾越大,后勤压力越重,这是当前后勤工作存在的主要矛盾,即供求矛盾。它只能按照商品经济规律,用有偿服务逐步地解决。在当前对已有的服务内容既不能取消,也不能压缩,而且只能服务得更好,否则就会影响教职学员的积极性,甚至遭到指责,影响安定团结。这种服务只能随着社会的前进逐步地用有偿服务予以解决。

(十)敏感性

后勤管理论文例3

(一)常规运行支持保障:目标是保证医、教、研、管和后勤部门自身的高效运转;保障其业务发展供应需要;保障其设备设施、硬件软件、环境的安全和处于正常的工作和待命状态;保障环境处于科学、合理的状态下,使工作人员和病人及家属体验到舒适;在运行支持保障过程中达到有效、安全的同时还要经济节约和引导一线人员注意经济节约。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把支持保障的所有工作以动作管理为基础进行分析,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将服务转化成可量化、可分割、可衡量、可评估、可完善的科学化体系。

(二)科学地执行新任务:包括新设备物资的采购和安装、建筑的新建与改扩建、创新性任务的研究执行等。设备物资的采购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论证。如设备的购买,不是无条件地满足一线的需求;二是要考虑设备服务对象的需求、使用效率、价格、运行成本、维修成本、物价标准与社保支付,以及学科发展等因素。

(三)应急事件的应对与处置:医院的安全是一个整合管理体系,将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环境安全管理体系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医院内部各部门和系统与医院外部各相关部门和系统进行有效配合,实现医院安全的综合控制。医院安全体系建立后,就要求培训全员树立居安思危的理念。全员在格子的岗位上自觉地树立各种可能发生的危害、危险、灾难事件发生后的应对方式,建立应急管理体系并演练。

二、医院后勤支持保障体系的建立

医院后勤支持保障三个主要方面:常规的运行支持保障工作、科学地执行新任务、应急性事件的处置都是包含于系统之中的,必须在运行之初就进行规划,结合到整个系统的工作过程中去;并进行研究,保证与医院大系统之间达到最优的平衡,在这种平衡中已全面考虑了系统的性能特点、所需要提供的各种该资源、系统的效能、系统的支持保障目标与品质以及总的全生命周期的费用。医院后勤是一个系统,管理该系统从计划的全生命周期的保障工程观点出发应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划设计功能流程规范:包括医院整体规划与设计、医院门诊建设设计与规划、设备设施及改造的论证。

(二)维护、保养、维修规划:维修包括为保持或恢复一个设备设施的可使用状态所必需的全部活动。维修可以分为排除故障维修和预防维修两类。

(三)供应保障:医院后勤的供应保障包括:医疗器械、修理零件、办公用品、特殊供应以及有关的用品。是为保障医院正常医疗、教学、科研活动,维护设备设施正常地运行、保持信息网络的通常以及其他辅助保障业务的树立开展所必需的物资基础。供应保障还包括提供文件资料、采购工作、仓储管理、物资配送,以及开展供应保障业务所需要的人员。

(四)测试与保障设备、设施:后勤保障人员装备的配置情况直接反应其保障水平。

(五)物流、储存于搬运规范:指标准的物流管理、库房管理规范和运输规范以及操作的标准化。

(六)基础数据与技术资料:基础数据的收集是后勤管理科学化的最关键的一步。

(七)人员与培训: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是能力、技术、文化、团队精神等提高的最好的方式。特别是团队成员的交流、沟通,信息的分享,相互的认同与激励等,使员工的潜能得以释放,才能增加绩效。

(八)信息化与循证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立是后勤支持保障得以标准化、科学化实施的基础和关键。循证管理就是在管理时遵守科学依据,利用更合理、更深入的逻辑,充分援引事实,然后选择正确的处理方法。

三、医院支持保障团队文化建立

要建立一支优秀的医院后勤支持保障团队,首先就应从这个团队的精、气、神抓起。尊重他们,认同他们,激励他们,让他们释放出潜能。能量的大小不是以文化程度的高低为评价标准的,而是以沟通性、团队性、创新性、科学性、意志力、内省力、执行力、自信心、责任心、价值感等为标准的。

(一)对后勤员工及后勤岗位的认同:后勤重要性体现的第一位便是后勤员工的重要。要让员工知道他们的重要性和他们岗位的不可缺少性。

(二)员工的自我认同:鼓励员工带着解决问题的方案上报,形成一种员工敢于面对问题的文化氛围。

(三)团队学习能力与自我反思能力:建立团队内部互相学习制度,成员之间要开诚布公,提高成员相互的自尊心并建立能主动沟通的基础。要有开放的心态,建立部门、个人反思的习惯。

四、医院后勤从管理到服务管理的转变

后勤管理论文例4

BOT是涵括“建设—经营—移交”三个部分在内的投资建设模式。1999年以来,许多地方高校在由专科向本科转型过程中,以BOT的形式引入社会资金兴建具有盈利可能的学生公寓和食堂。本文不是基于财经学或风险学的角度分析BOT模式在高校的可行性,而是从现实出发,剖析高校如何在没有完全自主经营权的情况下对BOT项目进行管理所面临的困难。

1.关系处理难

BOT项目的双重性质导致校方与投资方之间关系处理难。由于BOT项目的特殊性质,既有市场性又有公益性,虽有公益性但又偏重市场性,这使得学校与投资方很容易陷入关系难处理的困境。一是立场不同导致价值取向分歧。高校作为事业单位,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注重的是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学校的安全稳定。与此相对,投资方作为企业,主观诉求是追求利润,注重的是企业利益和效益最大化。这是BOT项目不同于学校自建项目的特殊之处,也是BOT项目管理难的根本原因。二是权责不清导致通力协作困难。就BOT项目而言,一般是建设前双方签订BOT合作协议,关于建设内容、经营时间等重大事项和原则性意见多,针对经营期间的管理约定相对较少,双方由于立场不同很容易就某些合同未明确约定的事宜发生分歧乃至纠纷。三是双重关系导致关系处理难。校方与BOT合作方的关系不仅仅是显性的合作关系,还有内在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现实中不少BOT投资方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管理,对于校方的整体管理不是很配合,甚至是消极抵触。单一的行政关系或市场关系都有各自的运行规则,但双重关系的交织很容易使得双方关系处理陷入困境。校方作为事业单位,很难真正像市场主体一样与投资商平等对话;投资商作为市场主体,也不会像学校行政部门一样对学校惟命是从。

2.服务提升难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和学生对高校的学习生活环境期望也越来更高。从住宿方面看,很多大学生不仅希望公寓园区基础设施完善,还希望宿舍管理服务人性化、精细化;从饮食需求看,现在的大学生对饮食的要求不仅仅是有地方吃、有饭吃、吃得饱,而是要求环境好、有选择、吃得好、吃得舒适。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是高校后勤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受体制制约既不能直接投资用以完善BOT项目基础设施,也难以直接管理提升服务质量,而必须通过督促BOT物业方采取措施以提升服务。问题是,BOT投资方大多数以利润为中心,不可能像学校自已的后勤实体一样,把师生利益放在首位。“有的社会承包方忽视服务学生的宗旨,为了赢利,降低运行成本,降低管理标准,致使服务质量下降,造成管理不到位、服务不落实、维护不及时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1]长此以往,难免引起学生的不满和抗议,甚至会影响到学校的安全稳定大局。

3.监督管理难

无论从服务学生需要的角度来讲,还是从维护学校稳定的大局出发,学校都必须对BOT项目进行必要的监督管理。然而,综观国内高校BOT项目由兴起到大规模采用再到学校普遍回购经营权的历程,不难发现,由于缺少必要的抓手,学校对于BOT项目的监督管理往往显得苍白无力。一方面,学校受体制因素等制约,难以通过注入资金等经济手段调节;另一方面,企业的根本目的在于盈利,他们很难像学校自建项目那样“公而无私。”尤其是在BOT项目由于服务不到位而引发学生不满需要学校介入时,学校监管难的问题暴露的更为突出。一方是需要人文关怀的大学生,要求温馨舒适的后勤服务;一方是追求经济效益的投资方,坚持“给钱才办事”。学校介入协调,很难让双方都满意,稍有不慎还可能引起双方的不满和误解,出现三方关系恶性循环:学校和BOT投资方关系僵化甚至相互指责工作不到位;学生与BOT合作方因管理服务等原因发生分歧甚至对立;学生因学校不能很好的协调解决BOT学生公寓及食堂的管理服务问题,而对学校产生不满情绪。所以,对于BOT项目,“要处理好产业经营与服务保障、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市场性与公益性的关系。”[2]高校后勤服务集市场性与教育性于一身的特点,是BOT项目管理运营难的内在原因。市场性与教育性既对立又统一,二者虽然价值取向不同但也有相融通之处。面对地方本科院校BOT项目管理难题,既需要分条缕析地的理性分析和立足整体的宏观指导,也需要付诸实践的具体措施和勇于试错的路径探索。

二、BOT项目管理的理论分析

理论分析是基于对现实问题的理解,秉持整体性、辩证性、动态性的思维方式,从理论的层面进行解析,提出宏观层面的建议或意见,为解决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

1.理顺关系学校与投资方的关系

首先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而保证合作持续稳定进行的关键便是契约关系的建构。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协议明确权责利。针对BOT学生公寓和学生食堂管理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校方和合作方在原有合同的基础上签订补充合同,进一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为新问题的解决提供法律支撑和行事依据。二是通过诚信履约构建良性合作关系。双方都应严格按照合同约定享有权利并履行义务,构建彼此信任、相互支持、合作共赢的良性关系格局。为此,校方应尊重合作方的平等主体地位,先行拿出一定的诚意去努力赢得合作方的信任,进而逐步建立完善良性发展的契约关系。三是通过沟通达成双赢共识。加强沟通是化解关系危机有效途径,避而不谈只能导致关系恶化。所以,无论是校方还是投资方都应高度重视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沟通增加彼此的了解和信任,认清“合则双赢,分则俱损”的利害关系,为合力做好BOT项目管理服务工作创造条件。

2.规范管理

BOT项目是学校的固定资产,投资商拥有的只是一定年限的经营权。无论什么性质的公寓和食堂都是学校后勤保障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的服务对象是学校的学生。从这个角度讲,BOT项目理应在学校统一管理下运营。就此维度而言,学校对BOT项目有一定的管理权。学校有义务和权利加强对BOT项目的管理,以确保运营规范、服务到位、收费合理。当然,管理应是规范的,规范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确保BOT项目的良好运转,满足学生的学习生活需要,助力企业盈利目标的实现,维护校园的稳定和谐。这要求学校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在坚持BOT合作协议的前提下,制定BOT项目规范运行管理办法,明确管理的范围、方式和奖惩。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BOT项目需要的是双益性规范而非独益性规范。何谓双益性规范?“如果规范的制定者(或倡导者)和规范的履行者都是规范的受益者,那么,这个规范就是双益性规范。”

3.求同存异

学校BOT项目具有市场性和教育性双重属性。一方面,它是社会企业为赢利而进行的一种投资,市场性是其与生俱来的固有属性;另一方面,它是学校引入社会资本的一种方式,教育性是其区别于其他BOT项目的特殊属性。鉴于学校BOT项目的双重性质,必须寻求学生需要、企业利益和学校发展的平衡点,既不能一味按自建项目的单一行政管理模式,也不能完全放任投资方根据自身利益运作。校方管理部门一定要扭转姿态,秉持“指导、监督、协调、服务、管理”的理念开展各项工作,想方设法争取BOT投资方的理解、支持和配合,通过加强沟通和教育渗透帮助投资方更新服务理念、转变被动的工作方式,积极引导BOT投资方主动开展各项管理服务工作,尤其是要帮助物业管理人员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这样,才能让投资方在实现盈利目的的同时,用心做好学生公寓的各项服务工作,不断提高学生满意度,逐渐达到“投资方盈利、学生满意、学校放心”的“三赢”效果。

4.适时回购

转型发展中的地方本科院校应在不同阶段根据不同形势对BOT项目采取不同的措施,必要时可考虑回购投资方的经营管理权。至于回购时机的把握,无法一概而论,必须因校因时因势而定。就性质而言,可以分为积极回购和消极回收购。所谓积极回购是指,学校在条件具备尤其是资金允许的情况下,为了提升学生饮食住宿的满意率而主动作为,适时对运行正常的BOT项目经营管理权进行回购;所谓消极回购是指,学校在条件不成熟尤其是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为了保障学生住宿饮食和校园稳定而被动作为,对已经出现问题且投资商自身无力支撑的BOT项目经营管理权进行回购。回购BOT项目的经营管理权不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走回头路,更不意味着对BOT项目引入的否定,而是学校基于发展需要对后勤服务改革的重新调整,是后勤服务模式由社会承办模式向行政管理模式或甲乙方管理模式的转型。适时回购BOT项目经营管理权,由学校自主管理学生公寓和食堂,学校可以直接投入资金完善配套设施,可以更快捷地提升服务质量,可以更有效地平抑物价,可以更精细化、人性化地服务学生,可以增强学校后勤管理服务工作的主动性,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和学校转型发展。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理论分析有助于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而现实问题的解决只能靠实实在在的实践。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有必要积极探索BOT项目管理的实践路径。

三、BOT项目管理的实践探索

实践探索是相对于理论分析而言的,它不同于理论分析的整体性思维,注重的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或做法。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一个立足长远,注重根本;一个着眼当下,讲究实效。二者各有侧重却又相互支撑。

1.设立奖惩机制

准确把握投资方追求效益最大化的主观诉求是做好BOT项目一切相关工作的前提。学校作为事业单位可以借助社会力量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但不能因此而忽略企业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也不能要求企业像学校一样“公而无私”,而只能顺其性治理之。也即,对于讲究经济效益的BOT项目采取设立奖惩机制,做得好的予以经济奖励,做的不好予以一定的处罚。这在给学校后勤管理部门工作抓手的同时,也可以有效调动BOT项目的服务积极性。设立奖惩机制是必要而且可行的。奖惩资金的来源最好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从学校代收的应按合同划拨给BOT合作方的学生住宿费中抽取,另一部分由学校支出。学校相关部门及学生代表组成综合评议小组,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考评办法,定期对BOT学生公寓和食堂的管理服务进行考评,根据考评结果对不同的BOT项目进行奖惩。如武夷学院结合学校实际于2012年拟定了《武夷学院学生食堂综合考评办法》,定期组织师生对学生食堂进行考评,并根据考评结果分别对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的BOT食堂补贴其水电费的100%、50%、20%,这一举措既降低了食堂运行成本,也有效调动了BOT食堂运营商的积极性,使得食堂的服务质量较之以前有明显提升。

2.加强监督管理

学校应在可能的范围内对BOT项目进行多维度、精细化的监督管理。一是延伸监管阵地。后勤处等有关部门开展工作时要注意将监管触角延伸至前沿阵地。就学生公寓管理而言,不仅要对物业公司进行监管,还要对一线公寓管理服务人员进行监督指导。就学生食堂管理而言,学校要注重对每一个食堂、每一个窗口、每一个环节的监管。二是引导学生参与监督管理。积极引入学生代表参与对BOT物业方的监督管理。“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学生的互动参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5]它可以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知晓BOT项目运转实情,为理顺学校、物业和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化解矛盾奠定认识基础。三是引导校内不同的BOT投资方互相监督。要注意规避不同的BOT项目合作方私下串通和或恶意中伤,引导他们形成善意监督、良性竞争的氛围。

3.下移工作重心

对于BOT项目较多的地方本科院校,有必要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如武夷学院结合多年后勤社会化改革积累的工作经验,成立了“社会化服务管理办公室”,下移工作重心,进驻学生园区办公,指派专人负责监管学生宿舍和学生食堂。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对BOT项目进行动态监管,还有利于防患于未然。学校管理人员深入一线,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有利于深化与BOT合作方的沟通协调,方便对物业方进行监督管理;有利于及时掌握公寓园区和学生食堂的动态,增强工作的主动性;有利于深化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为赢得学生的理解和信任夯实基础;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及时高效的优质服务,提高学生的满意度。总之,下移工作重心有利于推动BOT项目良性运转,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学校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后勤管理论文例5

二、电力企业后勤管理的特殊性

1.电力企业后勤工作内容“杂”。

在工作内容上,后勤工作不可避免的呈现一定的繁杂纷乱,就一般情况而言,电力企业的后勤工作包括有配电、党务、营销、财务、规范等一系列工作。如此可见,电力企业的后勤工作,可以说是涵盖企业管理、服务过程中各个方面的内容与事项。也正因此,繁杂性的特征凸显,管理工作存在难度。

2.电力企业后勤工作要求“高”。

不仅是内容上的“繁杂”,电力企业的后勤管理更体现出更高的质量要求。在电力企业后勤管理服务工作开展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除了应当熟知本职工作,专业素质较高以外,还应当拥有更多的耐心与更为周到的后勤服务。如此种种,均体现了电力企业后勤工作中的高要求、高质量特征。总而言之,在整个后勤服务工作中务须秉承严格,任何一项细小的疏漏均有可能对企业整体形象造成影响。因此,对于电力企业的后勤服务开展具有较高的质量要求。

3.电力企业后勤工作变化“急”。

最后,电力企业后勤工作中“急”主要表现在电力企业后勤服务开展中临时性以及突发性、应急性的内容项目相对比较多。在电力企业后勤服务开展中,由于后勤工作“急”的特征,容易造成准备不足、局面紊乱等情况,后勤服务工作跟不上,整个工作局面较为被动。因此,在后勤工作与调动管理工作中,应着重把握后勤工作的临时性、应急性特点,做到有准备、有计划,在出现问题时能够有序、及时解决,确保电力企业的后勤工作适应企业的全局性工作开展情况,从而提高电力企业后勤管理与服务水平,促进企业外部形象的树立和提升。

三、电力企业后勤管理的发展措施探讨

在明确了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与特殊性的基础上,具体我们应当如何转变现况,实现后勤管理水平的提升与发展呢,笔者做如下总结: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新形势下,电力体制的改革必然牵涉到各个方面利益的调整与波动,改革过程中难免衍生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如何安抚、处理后勤员工思想问题,解决改革过程中的全新问题,确保企业的稳定同样是是后勤改革的关键了。在推进后勤改革同时,应当竭力保证企业后勤服务、管理以及员工端对的稳定,切忌因大刀阔斧的行进而造成的动荡局面,不利于企业发展。改革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首先应当完成的是思想上的转变。员工思想工作应当置于变革首要位置,让所有后勤员工甚至全部电力职工明确实施集团化发展的战略,了解深化后勤体制改革的对企业发展的重大意义,明确后勤改革的思路、目的、任务,及时把职工的思想认识统一到领导层面对后勤体制改革的一系列部署上来。唯有做到思想与行动的完全统一,方能将工作任务真正贯彻执行。务必重视包括后勤工作人员在内的全体职工群众的思想工作,真正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加强舆论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

2.理清思路,明确方向。

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契机,本着“有效性”原则,轻过程、重结果,轻数量、重质量的方针,一要认准,二要认真,始终不渝地秉承“后勤服务”这个中心,对内实行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实行商业化运营模式;对外面向市场,寻求自我进益与发展。重点抓好“一个中心,两个突破,三个提高”。即以省电力公司、各供电分公司服务为中心,围绕这个“中心”,改革经营机构,强化内部管理,强化服务意识,努力做到全方位优质服务。两个突破是:一是以物业管理改革为龙头,实现后勤服务的突破性改革;二是在用人机制上要有所突破,招贤纳才,广开思路,充实管理队伍和经营队伍。三个提高是,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队伍素质的提高;经营效益的提高。总目标就是坚持市场经济观念,全面搞好商业化运营,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取得最高、最好、最佳的经济效益。

3.加强管理,规范运作。

加强管理,规范运作,主要的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执行:首先,应当明确权责问题,规范并明确各部门职责,竭力避免部分员工无事可做的情况。与此同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让具体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每个岗位与环节,每一位员工均需严格按照相关管理制度与规范,让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其次,除了企业员工工作职责监管工作机制的确立,还应当强化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考核、收费,保修程序、紧急事故处理程序、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等等方面。唯有确切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能够予以落实生效,企业方能在全新的社会形势下得以真正的发展迈进。

4.准确定位,提高素质。

无论在任何企业,人才的欠缺无疑是阻碍其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电力企业不外如是。因此,当此境况下,如何吸纳并培养市场经营管理的专项人才是当下企业的重要工作,也是其管理水平提升与发展的前提所在。企业应制定相应政策,除了应当着力强化对优秀管理人才的寻找和吸纳,还应当重视对企业现有管理人员的强化培训,促进其专业素质的提升,强化“人才工程”。

后勤管理论文例6

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量化考核指标或虽有量化指标但不能按量化指标给予考核评价,不能正确处理好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定性评价所占的权重太大,从而使员工产生不公平感。例如,在评选先进员工时,由于员工的工作表现缺乏定量的考核,形成档案,尽管有评选标准,在评选过程不可避免的出现优秀员工的名额大多给了各岗位的班组长,出现领导与员工争优秀指标的现象,一些踏实的,负责的工作在一线的普通员工与这些名额无缘,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

2.人际关系因素导致的不公平感

员工队伍很多都是经老乡介绍进来工作的,存在地域观念,易形成小团体,这些非正式团体的存在如果不加以引导,很容易形成管理中的阻力,在管理中起消极作用,团体与团体之间的成员会感到不公平。

3.职工在认识上的错误而产生的不公平感

公平感本身就是一种自我的感受,由于主客观因素的不一致(主要包括职工的主观判断、对公平标准的认识不一致等),有时会拿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比,总是看到自己在工作的时候别人在休息,可是自己在休息的时候,却没有注意到别人在工作,不能全面地去衡量工作,产生了不公平感。以上的现象原因各异,员工感受到不公平感,心里就会变得苦闷和烦躁,就会把负面的情绪带到工作中去,影响员工积极性的发挥,从而影响到工作的效率。

二、公平理论在后勤管理中的运用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斯塔希•亚当斯(JohnStaceyAdams)认为员工的激励程度来源于对自己和参照对象的报酬和投入的比例的主观比较感觉,这就是最著名的公平理论。他告诉我们公平只是一种感觉,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绝对公平,其实绝对的公平是一种理想状态,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公平感又是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方面之一,那我们如何更好的应用他呢?笔者认为:

第一、加强员工的政治思想工作。公平理论告诉我们,公平它与个人所持的公平标准有关。行为科学认为,人不是工具,而是“社会人”,被管理者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以人为本是学校管理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从总体上来说,后勤员工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整体素质不高,后勤管理者应该认识这一点。公平理论认为,一方面,公平是相对的,不公平是绝对的,人们的不公平感是在比较中产生的,而选择的参照物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比较的结果和心理感受。另一方面,公平并不等于平均,公平与否,也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多半是人们的主观感受,而这种主观感受又受到个人的知识经验、意识倾向等因素的影响,有的人总觉得“人不如己”或者“别人挑担比较轻”,因而对一些本来已经比较公平的客观现实,主观上也有可能判断为“不公平”,把公平合理的差别看作不公平,甚至只比报酬不比贡献,因此,作为后勤管理者要加强员工的思想教育工作,重点是:首先要注意引导员工正确选择比较参照物,要考虑到参照物的可比性和客观性,要有正确的切合实际的比较方法(评价标准),减少不必要的攀比,同时要正确评价自己的投入,不能过高估价自己,要消除个人的私心;其次要引导员工换位思考。对自己、对别人要有正确的知觉和评价,要以大局为重,要提倡一定的奉献精神,以宽阔的胸怀和豁达的态度来对待有些所谓的“不公平”现象;此外,还要针对实际情况,加大宣传改革措施,加强群体间的信息沟通,使改革的各项方针、政策能够真正深入人心,赢得广大员工的理解及支持,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这是消除员工不公平感的极其有效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后勤管理论文例7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对于提升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水平与效率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对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各类影响因素做出认知,则是提升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成效的重要前提。因此,对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影响因素及其优化策略做出研究与探讨,对于提升高校后勤管理与服务水平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1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影响因素

1.1人力资源因素。(1)信息化意识。当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者没有意识到管理信息化对提升后勤管理水平的重要性时,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也难以得到有序、有效的开展,因此,后勤管理工作者的信息化意识,是制约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后勤管理信息化没有被当作高校发展过程中战略性的任务来对待,与后勤管理信息化相关的规划、制度、组织等也难以得到有效完善,这将直接导致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出现流于形式、停留于口号层面的问题。(2)信息化技术人才。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后勤管理人员的重视作为支撑,而且离不开信息化技术人才的参与。在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践当中,后勤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人才、信息系统应用人才、信息系统维护人才缺一不可。与此同时,为了实现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后勤管理工作需求的良好对接,高校也需要一些既懂信息化技术,又懂后勤管理工作的人才,而这些专业性人才与复合型人才的缺乏,则必然会对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产生不容忽视的制约作用。(3)信息化建设经验。当前,我国高校在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经验欠缺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存在,也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较大的挑战。一些高校受到自身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以及资金资源的限制,而没有自主开发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能力,因此,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信息化服务商开展信息化系统的开发是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常见做法。在这种模式下,由于高校欠缺信息化建设经验,所以存在盲目听从信息化服务商建议、导致信息化系统与后勤管理需求难以实现有效对接的风险。1.2管理制度因素。(1)信息化建设标准。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需要规范统一的标准作为支撑,但是在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践中,经常出现没有开展充分的科学调研就急于开展管理系统建设的情况,这不仅导致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在使用过程中面临诸多实际问题,而且会制约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如高校中的各级院校后勤管理系统数据标准、软件标准不一致,就会出现各自为政、难以继承的情况。因此,高校不仅需要认识到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优越性,而且需要认识到信息化建设标准统一化的必要性,从而推动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2)信息化应用管理制度。在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完善的信息化系统使用制度,是确保信息化系统发挥出提升后勤管理工作成效作用的重要保障。在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实践中,不仅需要对系统应用权限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与划分,而且需要对具体的工作流程、使用流程做出严格规定,只有如此,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使用才能够得到必要的约束。但是在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当中,重视开发而轻视使用的情况客观存在,信息化系统应用过程中的制度建设工作更是容易被忽略,这不仅会导致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出现各类问题,而且也会制约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持续发展。(3)信息化管理制度文化。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制度文化,不仅需要具有完善性和可操作性,而且需要具备良好的执行效果,这对于体现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价值、提升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成效具有重要意义。制度文化的构建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高校能够重视引导后勤管理工作者重视传统工作思想和工作理念的转变,不断强化后勤管理人员开展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并在信息化系统的使用中对自身的行为作为严格约束,从而构建起良好的信息化管理制度氛围,继而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

2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优化策略

2.1更新管理理念。在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需要构建起领导重视、教职工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因此,高校需要转变后勤管理观念,为后勤信息化建设提供更大助力。在此过程中,首先,高校需要树立服务为本的管理理念。一方面,高校需要重视提升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人员的信息素养,依据后勤管理工作实际需要,对后勤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意识、信息化知识以及信息化技能提出明确要求,并开展显影培训,从而提升高校后勤单位的服务能力;另一方面,高校需要针对教职工以及学生对后勤管理工作提出的要求,为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指明方向,这要求高校能够针对后勤管理需求开展充分、广泛的调研,并将调研结果作为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优选与实施的重要依据,从而确保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成效与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需求实现紧密对接;其次,高校需要构建起知识型的后勤管理队伍。虽然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可以外包,但是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使用以及持续优化则需要后勤管理队伍来开展,为此,在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开发完成之后,高校需要重视后勤管理队伍信息化素养的进一步提升,通过鼓励与引导后勤管理队伍开展自主学习、知识共享,更好的体现出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作用与价值,并促使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能够根据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发展实现不断的改进与完善。2.2完善管理制度。在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管理制度的完善主要要求高校从两个方面做出努力:首先,高校需要对信息化管理制度做出完善。在此过程中,高校需要将信息化管理理念与现有的后勤管理理念融合起来,根据后勤管理工作实际需要,实现信息化管理理念与后勤管理理念的对接。与此同时,现有的后勤管理工作制度,应当以适应信息化管理需求为依据,在开展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做出适当调整,从而确保后勤管理制度能够适应后勤信息化管理工作趋势的发展,促使后勤管理工作在信息化环境下能够始终处于主动状态。为了确保后勤管理制度具有良好的执行效果,制度中的每条规定都应当有章可循,并具有良好的监督与评价体系作为保障,从而避免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其次,高校需要对信息化建设工作做出科学的总体规划,推动信息化建设标准的统一化。在此过程中,高校需要协调各院校中所开展的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对后勤信息化管理中的技术规范、基础设施规划、用户使用规范等做出统一规定,从而确保高校能够从全局掌握后勤管理工作开展状况,并提升各院校后勤管理系统的开发效率和应用成效。

作者:张平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王铁.论高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8):74-75.

后勤管理论文例8

高职院校若要获得长足发展,除了要提升办学质量外,还要提高办学条件,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多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学设施增加与办学条件的改善均会面临经费不足现状,使得后勤管理工作滞后。

2.后勤管理欠规范。

部分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多依靠以往的经验进行管理,并没有形成一整套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体系,服务意识不健全。再加上部分后勤管理人员结构层次不一,成本核算与管理能力不足、质量意识淡薄等,使得后勤管理工作并没有取得实效。

二、组织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组织生命周期理论最早出现于1959年,由马森·海尔瑞首次提出“生命周期”这一观点,他认为生物学中的成长曲线对于组织发展来说同样适用,组织发展进程中会伴随着停滞、消亡等现象存在,换言之,管理方面存在的滞后因素(局限性)会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组织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而后,该观点被用于企业组织的成长、经营产品的更新、技术变迁以及产业更替等与企业发展过程息息相关的多种现象中。就企业发展而言,有学者将组织生命周期划分为创业阶段、集体化阶段、规范化阶段以及精细阶段四个方面,且各个阶段之间按照次序是逐层递进的,同时也展现了企业发展全过程。首先是创业阶段:企业(组织)发展之初时,难点和重点问题就在于产品生产后如何立足于市场,因此,创业者会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其中,随着员工数量增多,技术向导、产品销售等一系列问题就会出现,企业对生产结构进行调整,以维持企业发展;其次是集体化阶段:发展危机得解后,组织中的部门便会出现严重的工作分派、权力分级以及劳动分工等现象,此时的组织尚未形成规范,当领导者职责与对组织的美好愿景二者之间发生冲突时,便会出现自危机现象,此时便要寻求协调和控制路径;再次是规范化阶段:处于该阶段的企业会形成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程序等,对中层管理者(或以下)构成束缚,官僚化色彩稍显浓厚;最后是精细阶段:组织中团队合作意识较强,但易进入衰退期,此时的组织需要活力。组织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会对管理者形成较大的影响力,管理者会自主研究管理策略,故而,有必要应用于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

三、基于组织生命周期理论下的高职院校后勤管理

参照组织生命周期理论的阶段划分,再结合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现状,需要认清两个问题。一是高职院校处于四个阶段中的哪一阶段?二是认清高职院校所处的阶段后,其发展特征及制约瓶颈因素包含哪些?现以某高职院校为例,对组织生命周期理论纳入后勤管理工作进行探讨。

1.该院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属中专类学校,2001年升级为高职院校,学院现占地总面积1000余亩,由老校区与新校区构成。暂将2001年后的后勤管理工作定为创业阶段,后勤管理工作难点在于:在卫生、生活以及安全保障等方面为该校的规模扩大提供必要的保障。此时,新任院领导为该院的后勤管理寻求改革之路,有效解除了危机,指明了前进方向。

2.2008年,该院后勤管理实现了全部门层级分级、职责岗位明确分工,并开展了一系列员工组织培训工作,主要通过播放短片、讲授讨论等形式,有效提高了员工的服务意识与质量意识,帮助员工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规范化管理雏形出现,但尚未形成体系,进入集体化阶段。

3.2008年至今,该院为提高后勤物资管理水平,后勤管理部门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建立健全并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了严格的工作程序,如固定资产登记入库(操作流程为:网上下载《固定资产入库登记表格》—按要求填写《固定资产入库登记表格》—持采购申请报告、合同、发票与填写好的《固定资产入库登记表格》等材料至后勤处办理相关手续)、零星物资采购管理制度、食堂仓库管理制度、水电安装管理办法、清扫工具领用记录、物品保养维修档案、设备采购记录、物资挂失与借用记录、后勤处等,各项制度与工作流程制定后所发挥的效益是值得肯定的。

4.随着该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未来的后勤管理工作会日臻完善,基于组织生命周期的后勤管理工作便会步入精细阶段,后勤管理部门会划分出多部门,以保障灵活性。在今后的发展中会逐渐细化为综合管理办、国有资产管理办、计生办、老校区管理办、物业中心、维修、餐饮中心、采购中心等多种部门,多部门共同协调下的后勤管理工作,其工作内容更具精细化,主要承担学院的教学、办公、科研、学生住宿等用房用地的统一调配与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工作、物业绿化与管理工作、学生食堂饮食服务工作、物资采购工作、全院大小型设备维修工作、水电供应及通讯服务工作以及综合性事务协调与管理等工作。

后勤管理论文例9

论文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我国原来的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现阶段高校发展的需要,存在着一些问题,急需进行完善。本文探讨了我国高校后勤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强化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 论文关键词: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强化 一、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工作职责不够清晰,缺少危机意识。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后勤实体下属部门之间工作内容存在交叉现象,容易导致部门间扯皮;二是员工岗位职责不够详尽,往往只规定了要干什么,没有规定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对企业内部各工作团体及人员工作职责的界定大多数是模糊不清的。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明确岗位职责及岗位对员工素质的要求是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工作的基础。只有明确了岗位职责,才能使择优聘任成为可以明确操作的工作,才能使人员和岗位的结合具备科学的合理性;只有明确了岗位职责,才能有针对性地对企业内部的各工作团体及员工的实际工作行为进行考核,判断其行为与企业所要求的职责范围之间的拟合程度,并以此作为绩效的衡量标准和考核依据。 2.考核制度存在问题。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尚未建立。业绩考核、能力评估与后勤职工密切相关的行为还停留在传统的定性考核阶段,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考核办法本身存在不科学的部分。高校后勤以往的考核办法往往与高校机关的考核办法一样。尽管一般也采用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办法,但所谓的定量没有确定的指标,只是工作标准的一种数字化描述,并非真正的绩效考核。对考核的定位存在偏差,考核的定位是绩效考核的核心问题。考核的定位问题实质就是通过绩效考核要解决什么问题。考核的定位直接影响到考核的实施,定位的不同必然带来实施方法上的差异。从根本上来说,考核不外乎两类目的:一类是评价性的,在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利益分配和激励;另一类是发展性的,考核不只是手段,要通过绩效考核达到提高绩效的目的。目前高校后勤的考核目标过于狭窄,它只是进行评价性的,主要变成了工资管理和奖金分配的一种手段或者说是对职工过去一年工作的表现的定性结论,从而使“考核”失去了应有的功能,变成了事实上“斤斤计较”的工具。考核的标准设置缺乏科学性,重视任务绩效,忽视周边绩效,导致某些员工不择手段去实现考核目标,表现为短期目标;同时忽视服务育人这一高校后勤必须具备的功能,并缺乏这方面的必要的评价指标。 3.激励机制不够健全。一是适合企业运作的薪酬体系尚未构建。在编员工的工资大多数仍然按照事业单位的编制序列执行,在岗位工资和奖金方面略微拉开一点差距,但缺乏量化指标。基础工资和绩效工资的设置没有结合后勤各实体的具体情况。在编员工和外聘员工的收取差距仍然很大。二是有效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尚未建立,公平竞争的用人机制只停留在表面上,对员工深层次的精神需求考虑不足。优胜劣汰的机制和让优秀员工脱颖而出的气氛尚未真正形成。三是缺乏有意识的激励行为,对激励的方式方法了解不够、运用不当。 4.忽略对员工的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员工整体素质不高,高校后勤引进人才困难,留住人才也很困难。长期以来,高校后勤人力资源都只注重对员工的使用而忽略了继续培养。人力资源是一种可以再生的资源,但是不加以继续投入,难以维持可持续发展。当前而言,除了少数企业文化氛围较强的企业加强系统培训外,其余的可以说寥寥无几。然而,作为高校后勤,有着本身固有的特殊使命,服务的对象都是为国家培养的高级人才和专家学者,厚德载物的学术环境需要一支高素质的现代化后勤队伍与之相适应,如果忽略了员工素质的提高,就不能实现后期社会化改革的

后勤管理论文例10

服务性是高校后勤工作的最根本的特性,是由后勤工作的宗旨与出发点所决定的。高等艺术院校中,后勤集团所服务的对象个体差异是要远大于普通院校的,他们年龄差距大,文化水平悬殊,爱好、情趣各异,甚至对吃与住都有特殊的个体要求。比如,后勤集团在考虑修建艺术院校建筑时,就要充分考虑到各个专业需求的不同:戏剧与舞蹈专业要求教师明亮宽敞,而美术专业的人体课程则要求在封闭环境进行,音乐专业要求琴房隔音效果较好,同时版画专业则要求教师能够按照印刷设备。

1.2育人性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而后勤属于学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们在强调后勤的服务性的同时,往往不太重视后勤的育人性。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教学育人展开,后勤工作也不例外,并且,后勤有着明显的育人特征,在很多方面更加关注品德、传统文化、中国传统礼仪等方面的内涵,让师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情操陶冶和精神洗礼。

1.3行政管理性

后勤作为学校的职能部门之一,必然具备一定的行政管理特性,统筹协调才能更高效的扮演好服务于学校教学的中心任务。高等艺术院校不同于其他普通院校教学,师与生的比例较大,人员比较分散,住房容纳率小等特征都较为突出。所以,近几年来,为了突出后勤管理工作服务于教学的功能,诸多高等艺术院校都积极探索行政制度建设,加强后勤管理。对于院校房产、物质供应、伙食医疗等多方面进行制度管理,取得较好的效果,保障了学校良好的育人基础。

2.高等艺术院校的后勤管理的教学服务功能

高等艺术院校后勤工作,是学校日常教学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有效的后勤管理工作,能够提高学校财力物力的利用效率,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服务与学校的教学工作。具体来说,其教学服务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创设良好教学环境

高等院校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水平与性格情操方面都责任重大,现代教育学认为,在学生的性格形成过程中,环境质量与学生的性格成形息息相关。学校的建筑风格、绿化带修建、名言警句选择以及校园文化布景,都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暗示性,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实用到艺术到绿化、美化、净化、知识化,这些都能够感染与熏陶学生,在高等艺术院校中,学生的艺术与环境的感知力更强烈,所以优美环境的创设显得意义独特。对高等艺术学院而言,教学与育人目标有着更高的艺术追求,雅静整洁的校园环境,别具风格的校园布局,都是培养学生审美观、艺术鉴赏力的外部环境,所以校园环境的创设在高等艺术院校有着更为特殊的教学意义,而校园环境的整体布局与细节塑造都要有赖于后勤工作实施,后勤管理工作从校园环境创设角度能够极大的支持学校教学工作,积极培养学生,陶冶学生。

2.2建立全面的教学物质保障

对高等艺术院系而言,教学基础设施如教学设备、体育器材、艺术器材校园网络以及食堂、宿舍等,都是学校正常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物质保障。学校基本设施的建设水平与物质体系构成,直接影响学生与教师的生活水平与教学水平。后勤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就是为广大师生解除后顾之忧,反之,如果没有有力的后勤物质支撑,将大大削弱学校的教学秩序与教学有效性。尤其是随着现代化教学理念的深入,高等艺术院校迫切需要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与理念。这同样需要后勤管理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校园网络、增添多功能教室,艺术院校则对音乐、绘画、舞蹈等多专业的现代教学器材等设施方面加强建设。从这个层面来讲,后勤工作的物质保障意义就更为突出。

2.3提高福利稳定师资队伍

高等艺术学校教师人才队伍对于学校的教学水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师资队伍的水平与稳定性对于学校的教学活动是最为重要的保障。为此,提高教职工的福利待遇对于教学育人有着重要意义。福利待遇水平的提高,有要落实到后勤工作的各个领域,需要后勤管理认真研究,总体布局,细致开展。首先对于教职工尤其是青年教职工的住房问题、配偶和子女的就业问题,是稳定教职工队伍、提高福利待遇的首要问题。许多学校通过争取上级行政拨款、多渠道筹集资金等方式解决了教职工的住房问题,后勤工作成效显著。对教职工“安教、乐教、善教”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其次,提升教职工的可课余生活水平,在校园内广泛建设诸如羽毛球场、乒乓球馆、篮球场等体育基础设施,增大花草种植面积,组织校内外教职工活动,营造良好的教职工生活氛围。这些内容的实现,都有赖于后勤管理工作对于教职工福利费用合理而高效的利用。具体到高等艺术院校,教学与人员都较为分散,更需要结合院校特性加强后勤规划与管理,对住房、食宿、教职工待遇与福利加强管理。留住优秀人才,稳定师资队伍,是后勤管理工作对教学服务的又一重要贡献。

2.4改善生活条件,促进学生成长

除了基本的水、电、住房等住房设施供应,高等艺术院校的住房更需要后勤管理投入更多的规划与更细致的宿舍建设。其次,从餐饮方面来讲,高等艺术院校也普通院校的银饰供应就更为特殊,需要注意的地方更多。比如,声乐专业的不易吃辣椒、表演与舞蹈专业的忌讳肥肉等等,这需要后勤管理有着更为细致的划分与实施措施。在住宿、餐饮方面,高等艺术院校对于后勤管理工作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也是艺术生培养的客观需求。高等艺术院校后勤管理工作不仅仅是要解决学生“有得吃”与“有的住”的问题,更是要解决“吃有挑选”、“住有格调”的问题,后勤工作不可谓不细致。这就要求后勤管理精打细算,合理安排与调整,积极适应艺术培养的客观需求,满足各个专业的实际需求。从这个意义来讲,后勤管理工作提升学生生活水平、保障良好的住宿环境,对于学生积极学生参与教学有着非常基础而又细致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