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产品质量认证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2 15:09:52

产品质量认证

产品质量认证例1

甲方: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________

法人代表:_____________

联系人:_______________

乙方: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地址: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________

法人代表:_____________

联系人:_______________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和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有关规定,_________(甲方)向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乙方)申请对其生产的产品按有关产品认证的规则程序实施产品环保认证。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以便共同遵守。

一、实施产品认证范围及依据的标准

实施产品环保认证的范围为_________,开展认证所依据的标准及技术要求为_________。

二、实施产品环保认证的基本程序

1.认证申请和受理;

2.抽样检测;

3.现场检查;

4.认证结果评价和批准;

5.获得认证后的监督。

三、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1.甲方的责任和义务

(1)始终遵守认证计划安排的有关规定;

(2)为进行评介做出必要的安排,包括审查文件,进入所有的区域查阅所有的记录(包括内部审核报告)和评价所需人员(例如检验、检查、评定、监督)和解决投诉的有关规定;

(3)仅允许在获准认证的产品或包装上使用认证标志;

(4)在使用产品认证结果时,不得损害乙方的声誉,不得做出使乙方认为可能误导或未经授权的声明;

(5)当证书被暂停或撤销时,应立即停止涉及认证内容的广告,并按乙方要求交回所有认证文件和标志;

(6)认证仅用于表明获准认证的产品符合特定标准;

(7)确保不采用误导的方式使用或部分使用认证证书和报告;

(8)在传播媒体中,对产品认证内容的引用应符合乙方的要求;

(9) 按时付清认证的有关费用。

2.乙方的责任和义务

(1)按照标准和有关认证程序的要求,客观、公正地为甲方申请的产品提供认证服务;

(2)按照认证活动计划,在收到甲方支付的认证费用后,立即进行各阶段的认证工作并保证工作的质量;

(3)在认证的各个阶段,乙方向甲方提出的要求,内容应明确、具体,不应使甲方产品理解上的歧义;

(4)保守甲方的技术、经营管理和秘密等知识产权,未经甲方书面同意不得向任何第三方泄露。

四、费用

1.乙方按有关认证收费标准和甲方实际申请产品认证时发生的项目收取认证费用。

2.甲方应交纳的认证费用。

合同金额为:_________

具体收费项目以本中心报价单(编号:_________)为准。

3.在认证过程中,如发生再检测或现场再检查时,甲方应按有关规定交纳相应的再检测或再检查费。

4.监督检查和管理年金费用,甲方应在每年的监督检查之前向乙方支付。

5.乙方认证某一阶段活动正常开始之后,若甲方提出活动中止,乙方不退回该阶段费用。

6.认证人员为履行本合同到甲方所在地的差旅费及食宿费由甲方承担。

五、风险责任的承担

1.乙方对认证结论的准确性负责;

2.乙方对甲方产品的认证不能减轻甲方对产品环保及质量的责任;

3.若因甲方的原因,影响认证计划的正常进行,并造成费用增加,其增加的费用由甲方承担;

4.若因乙方执行认证计划失误造成的费用增加,其增加的费用由乙方承担;

5.由于公认的不可抗拒原因影响认证计划不能正常进行,造成费用增加,其增加的费用由双方协商解决。

六、有关争议解决及违约处理

1.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发生争议时,双方协商解决。如协商未能解决,可向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申诉。

2.若甲方或乙方有违反合同行为,使另一方遭受损失,则受损失方可要求赔偿或向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申诉。

七、本合同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本合同共三页,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

八、本合同解释权在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甲方(盖章):_________乙方(盖章):__ ______

代表(签字):_________代表(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产品质量认证例2

一、我县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的发展现状

多年来,我县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开辟思路,积极探索,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位居全省前列。截止20xx年11月,我县共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0个、产地面积7.91万公顷,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产品22个,其中粮油产品2个,茶叶5个,蔬菜4个,水果5个,畜禽产品5个,其它1个;绿色食品企业5家,产品5个,产量26896吨;有机食品企业8家,均为茶叶企业,产品19个,产量813.5吨。

二、我县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看,我县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呈现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产品质量稳定可靠,产业水平不断提高,品牌效应日益增强,但同时存在的问题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一是认证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市场需求较大的畜禽肉类产品所占比例极小,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二是市场流通体系和优质优价竞争机制发育相对滞后,品牌价值尚未得到充分实现,影响着开发效益;三是认证产品保障体系不完善,个别生产企业仅仅是通过认证了事,求得一个“绿色”或“有机”卖点,认证后的管理、企业自律行为、规范用标等,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社会对认证产品品牌的认知度;四是由于市场准入制度没有实施,很难体现认证产品的优质优价。

三、加强我县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的对策

(一)、围绕中心工作,做到“四个结合”

1、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农产品质量认证是引导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一项有效措施。要重点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优粮工程”建设,积极组织规模开发,抓好大型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快产品认证步伐,扩大总量规模。

2、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

农产品质量认证是龙头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一条重要途径。龙头企业,特别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代表了农业企业的最高水平,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具有市场竞争优势,代表了安全优质农产品品牌形象。产业化龙头企业与认证农产品品牌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能促进我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全面提升。

3、与农民增收相结合

农产品质量认证是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增长点”。要通过宣传和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育认证农产品消费市场,做好厂商合作、产销衔接,利用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调动农户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

4、与农产品出口相结合

农产品质量认证是扩大农产品出口的一个有力手段。要密切跟踪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和认证制度,开展国际认证合作,突破贸易技术壁垒,在促进农产品出口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组织领导,实施整体推进

加强领导,落实措施是推进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和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重要保障。要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加快地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把维护农民利益放在工作的首位,将其纳入我县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考核机制,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主管领导具体负责,配齐配强专职工作人员,纳入目标考核责任制。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确定发展方向和发展阶段,建立健全长效发展机制。

(三)、制定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

制定长期稳定的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开发政策、资金扶持政策等,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股份制联合体和专业协会等,增加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数量,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借鉴江苏、山东、福建、黑龙江等地的先进经验,建立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机制,加大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方面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设立农产品质量认证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标准制定、认证认定、基地建设、市场营销和监督检查、宣传培训等工作,对于获得认证的企业给予资金或其他形式的奖励。

(四)、加大宣传力度,强化业务培训

充分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借助各方面力量开展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宣传活动,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倡导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为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的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在技术培训方面,采取多种形式有计划、有步骤的对从事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的主管部门、生产者、生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质量监督检测人员进行理论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培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起一支懂生产、善经营、会 管理的专业技术队伍。

(五)、明确工作重点,提高认证水平

产品质量认证例3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6-0097-02

随着冷链技术的发展,目前很多质量控制技术在我国也有应用,如HACCP质量控制体系1的应用,SQF2000认证体系2的应用等,但是对于这些质量控制体系的应用情况很不乐观,企业为了节省成本,仅仅做出相关的质量控制文件,而不进行具体实施的例子比比皆是,同时,由于具体实施质量控制的人员素质有差异,导致质量控制体系流于形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冷链物流质量控制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如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的认证开展的非常顺利,对于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等也有相关的认证标志和认证标准,但是,对于农产品冷链物流中的相关产品还没有针对温度控制的认证,因此构建冷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一、冷链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重要性

(一)对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冷链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对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冷链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认证使得消费者在超市选购商品的时候可以有标志可依,简化商品的选购过程,消费者买得放心,商品销售速度更快。认证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在农产品质量、冷链过程控制管理、销售过程等方面都采取更加严格的标准,保证认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相应的,对于冷链仓储和运输企业的相关设施设备、温度控制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产品,从企业开始,因此,对于冷链农产品生产企业的约束可以有效的保证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促进安全优质冷链农产品市场发育

通过实施冷链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对认证农产品价格进行市场调节,有利于优质优价的价格机制的形成,也有利于安全优质冷链农产品市场的发育和完善。冷链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不仅仅是一个质量认证问题,更重要的,认证是一个品牌,通过认证标志,可以有效地树立认证在消费心目中的品牌,从而淡化农产品品牌之间的差异,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差异。随着消费者越来越多的购买冷链安全认证的农产品,没有通过认证的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的农产品逐步退出市场,从而形成一个有安全质量保证的农产品冷链流通市场,从根本上保证消费者的消费安全。

(三)冷链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冷链管理与服务能力

要对冷链农产品进行质量安全认证,就要有一套相对完整的质量安全认证规则。该规则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本身、农产品冷链物流过程以及相关的运输和仓储服务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对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的冷链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都是一种考验。也就是说,如果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达不到相关的标准,那么就不能获得认证。因此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面对认证要求,必须从企业内部入手,提高农产品收购质量、加工包装质量、仓储和运输质量、销售质量以及相关的服务质量,才能有机会贴上认证标志,更好的参加冷链农产品的市场竞争。

二、冷链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的指导原则

第一,一致性原则。即与目前现有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和冷链温度控制标准相一致。冷链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应与现有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如有机食品认证、无公害食品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相一致,针对产品本身质量的认证应采用以上认证的标准。针对冷链过程的保证,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一个国标的冷链过程温度控制标准或相关认证,因此冷链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需要针对冷链运输、仓储和冷加工等环节做出相关的规定,一旦国家出台了冷链物流温度控制标准,则应与该标准保持一致。

产品质量认证例4

原文作者:王竹、钟琴

内容摘要:产品质量检验、认证机构侵权责任具有附属性,以产品责任的成立为前提。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认证机构伪造检验结果或者出具虚假证明,属于特殊帮助行为类型,应当与产品生产者承担连带责任。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认证机构出具的检验结果或者证明不实,违反了产品缺陷预防义务,应当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产品质量认证机构对不符合认证标准而使用认证标志的产品,未依法要求其改正或者取消其使用认证标志资格的,属于特殊帮助行为类型,应当与产品生产者承担连带责任。 

关键词:产品质量检验 产品质量认证 侵权责任 连带责任 补充责任 

1993年通过的《产品质量法》第44条对产品质量检验、认证机构法律责任予以初步规定,但未涉及民事责任。同年稍晚通过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无类似的规定,是该法的立法遗漏之一。2000年《产品质量法》修改,第44条扩充为第57条,分为三款,初步建立了我国产品责任领域,区别于该法第58条规定的产品代言者、推荐者侵权责任的产品质量检验、认证机构侵权责任制度,〔1 〕但我国民法学界对此鲜有研究。《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订稿征求意见二稿)》对此也未作出规定。〔2 〕笔者认为,在《侵权责任法》通过并颁布实施之后,应该以本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改为契机,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七章“法律责任”中增设相关侵权责任条文,以便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本文将对产品质量检验、认证机构的侵权责任作初步探讨。 

一、产品质量检验和认证概述 

产品质量认证例5

仪陇县是一个山区农业大县,工业基础薄弱,农业条件较好,生态环境优越,面对传统农业潜力挖掘殆尽、现代农业发展日益兴起的形式,要培育优势产业,壮大龙头企业,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吃透县情,选准优势,打“绿色”牌、“有机”牌,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大力宣传,充分讨论,全县上下都统一了思想认识,一致认为仪陇农业只有通过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才有出路,部门工作只有通过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才有地位,企业做强只有通过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才有希望,这为认证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思想基础。

二、争取党政重视,解决工作环境问题

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党政重视是关键。我们通过积极汇报争取,使县委、县政府落实了相关政策,优化了工作环境,促进了工作开展。一是落实“位子”。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十分关注基地创建工作情况、企业产品申报认证情况,专门召开常委会议研究部署基地创建和品牌认证工作,为我县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发展理清思路、确定目标、编制规划,并要求各乡镇和相关部门、企业把基地建设、品牌创建工作规划到项,落实到人。分管农业、工业的领导更是与部门的同志一道,亲自编规划,跑政策,搞检查,抓落实。二是落实“班子”。县上成立了仪陇县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发展领导小组,由分管县长任组长,下设办公室,由农业局局长任主任,分管局长任副主任,科教、农技、植保站长为成员,具体负责规划制定、项目申报、方案实施、经费申请、基地建设、协调企业等各项工作。三是落实“票子”。2006年,为做强做大“大山米业”为龙头的绿色食品产业,县财政补助申报认证经费10万元;2007为解决四个企业的认证,县政府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又拨出专项资金20万元用于申报补贴,并对获得认证的企业给予10万元的重奖;2008年初,为申报国家A级绿色食品基地的整体认证,县上安排县财政及时拨付资金20万元,对25万亩水稻、18万亩油菜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申报认证给予补助。

三、出台优惠政策,解决企业动力问题

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党政是指挥部,部门是服务队,企业才是主力军。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通过各种优惠政策促进企业主动认证。一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企业受教育,请省市绿色食品部门的领导、专家来县宣传讲解,请先进企业的代表来县现身说法,带领企业代表外出参观考察,使大家明白发展绿色食品有搞头,不发展绿色食品没出路。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对获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和产品,利用一切机会、平台对外宣传推介,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三是企业申报认证给予物质奖励,规定企业每申报认证一个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由县财政给予一次性现金奖励。目前,全县相关企业建基地、抓认证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提供了持久的动力。

四、部门自加压力,解决日常服务问题

产品质量认证例6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3-0005-02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焦点。回归自然,消费无污染、安全放心的食品,是当前消费的潮流[1]。推进“三品一标”农产品的认证,并加强管理,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途径。

1 宁国市“三品一标”农产品的现状

宁国市地理环境优越,生态环境良好,全市2万hm2的山核桃生产基地被命名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山核桃)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市13个乡镇的茶叶生产基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是“中国宁前胡之乡”、“中国元竹之乡”。宁国市具备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发展的基础以及良好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

宁国市“三品一标”农产品的认证工作始于2000年,S后的10a间,宁国市的“三品”认证工作得到快速发展。到2010年底,全市有无公害农产品4个、绿色食品59个、有机食品64个,涉及的农产品主要有山核桃系列产品、笋制品、茶叶、畜禽产品(土鸡及土鸡蛋),涵盖面较小,“菜篮子”、“米袋子”农产品认证为零,水果只有西瓜一个。2011―2015年是宁国市的“三品”认证工作的瓶颈期,在此期间新认证的“三品”微乎其微。同时,受大经济环境及政府扶持政策的影响,部分企业没有将已认证农产品进行续展认证,失去有效期,农业“三品”数量大幅减少。2016年,安徽省政府将“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纳入省民生工程范畴,对认证企业进行奖补,此举有效促进了宁国市“三品一标”农产品的认证工作。截至2016年底,全市有效期内无公害农产品16个,绿色食品18个,有机产品48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经认证的农产品主要有:山核桃系列产品、茶叶、畜禽产品、蔬菜、水果、大米、菜籽油、中药材等,认证产品占全部农产品的比例大大提高。

已认证的“三品一标”农产品,除无公害农产品外,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农产品地理标志都能够按规定使用标志,产品的市场抽检合格率达100%。

2 影响宁国市“三品一标”农产品发展的因素

2.1 扶持政策力度不大 “三品一标”农产品的认证,需要申报主体交纳基地(产品)检测、标志使用等费用。认证一个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约需2万元费用,认证一个无公害农产品约需1万元费用,有机食品一年一度换证费用1万元,绿色食品每年年检费用、3a换证费约需1万元。宁国市政府曾出台政策对认证的“三品一标”农产品进行奖励,2005年出台政策“对新获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分别给予2、4万元的奖励”;“对龙头企业生产的山核桃产品通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分别一次性奖励4、10万元”,期间认证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大幅增加。2010年以后,奖励扶持政策调整为“对新获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仅给予1万元的奖励”,奖励措施大大减弱。一直以来,宁国市对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没有任何奖励扶持政策,这也是全市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滞后的主要原因。

2.2 经营主体规模小,产业带动力不够 目前,多数“三品一标”申报主体经营规模较小,农业标准化程度低,甚至有些还停留在小作坊的生产状态,不能够有效带动产业的发展。由于从业人员主要以农民为主,受自身文化水平、年龄偏大等因素影响,不利于“三品一标”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导致农产品质量标准不高,获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优势不强,不利于“三品一标”产业的整合和优势品牌的形成[2]。

2.3 品牌公信力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三品一标”农产品是经过国家权威机构检测认证,具有一定的公信力,但宁国市“三品一标”农产品的品牌公信力没有得到很好发挥。一是没有明显体现出优质优价。如:某蔬菜合作社经认证的无公害蔬菜与普通蔬菜一样进入批发市场,卖的是同样的批发价。二是品牌知晓度低。如:消费者都知道詹氏山核桃,却不知道詹氏山核桃是经过认证的绿色和有机食品;知道慧明家庭农场、宁一果园是休闲采摘的好去处,却不知道其水果(葡萄)是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

2.4 证后监管相对薄弱 目前,大部分获证企业,包括政府部门都存在重认证、轻监管的现象。部分企业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只是为了申领补助或者申报项目[3],而政府部门只是把认证作为完成上级部门年终考核任务,忽视了认证后的农产品质量监管,这也是导致“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监管力量薄弱、体系不健全,也导致了监管滞后。

3 推进“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宣传 一方面加强面向消费者的宣传,让消费者了解什么是“三品一标”农产品,“三品一标”农产品能满足消费者什么程度的消费需求及如何辨别“三品一标”农产品,提高“三品一标”农产品的知晓度。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业经营主体的宣传,让经营主体了解进行“三品一标”认证能够带来的最大利益。同时,让经营主体明白进行“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是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农业的必然趋势,也是顺应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潮流。并加强对领导和决策者的宣传,让其认识到“三品一标”农产品的发展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和首要条件,也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3.2 完善扶持政策 借省政府将“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纳入民生工程范畴之东风,进一步完善宁国市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政策,加大对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的经营主体奖补的政策力度,特别要提高对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认证经营主体的奖励倾斜,建立和加强对已认证农产品进行续展认证的监督考核机制。积极组织“三品一标”农产品参加农交会、绿博会等展示展销活动[3],并对参加活动取得良好业绩的主体进行再次奖励。整合资源和资金,扶持经营主体,形成产业化经营,带动产业发展,增强主体抗市场风险能力。

3.3 实行市场准入制度 对“三品一标”农产品实行入市免检,并随着认证工作的推进,逐步实行无公害农产品强制性市场准入制度[3]。特别是进入市场的“菜篮子”、“米袋子”产品必须进行无公害认证,达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要求。

3.4 加强品牌建设 经营主体在进行宣传时要把经过认证的农产品与企业品牌结合起来,让消费者在全面了解某个企业时同时知晓其农产品是“三品一标”产品,使“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知晓度全面提升,达到中国驰名商标的知晓度。同时,在农贸市场、大中型超市设置“三品一标”农产品专柜。

3.5 加强监管 一是充分发挥经营主体内检员的作用,做好生产记录,强化日常监督检查。二是将“三品一标”农产品的抽检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检计划,实现“三品一标”质量抽检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红黄榜”制度,对抽检不合格的产品坚决予以曝光和打击。三是结合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配齐县、乡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健全“农安”快检体系,确实落实监管责任。

3.6 整合项目资源,推进基地建设 一是充分发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作用,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资源的肥料化利用,减轻化学物质和废弃物对水体、农田(土地)的污染[4];结合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的实施,倡导绿肥种植,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耕地质量。二是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近年来,宁国市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集成技g应用日臻成熟,得到大面积推广,先后建立了66.67hm2的茶叶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区、200hm2的水稻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区。同时,绿色防控技术在蔬菜、水果、中药材的生产中也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应用杀虫灯诱杀、性信息素诱杀、色板诱杀、生物药剂防治技术及生态控害等技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品质。三是综合利用沼渣、沼液,保护生态环境,保证基地环境优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朝红,张秀萍,虞洋.勉县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及证后监管工作探讨[J].基层农技推广,2017(3):104-106.

[2]尚健.宣城市“三品一标”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5(6):8,50.

产品质量认证例7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3-0315-02

1 红河州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现状

1.1 产地认定规模不断扩大

2003年,云南省红河州正式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截至2013年底,全州13个县市共认定“三品一标”产地面积18.96万hm2,其中绿色食品产地1.94万hm2,有机食品产地28.67 hm2,农产品地理标志面积2.57万hm2,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4.45万hm2,认定农产品产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26.4万hm2的71.82%,认定面积居云南省之首。

1.2 “三品一标”总量规模持续增加

红河州自2001年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以来,“三品一标”工作呈现出持续发展势头。截至2013年底,红河州累计认证“三品一标”117家单位185个产品,159万只(头、羽、枚)畜禽养殖,总产量195.266万t,总产值630 120.12万元。其中:无公害认证企业76家,126个产品;绿色食品认证企业32家,50个产品;有机产品认证企业2家,2个产品。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的产品包括开远蜜桃、建水酸石榴、蒙自石榴、石屏大杨梅等7个产品。

1.3 产品质量稳定可靠

近年来,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组织的交叉抽查监测、年检、复查换证、专项整治产品抽检,认证产品合格率100%。2013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成都)对红河五里冲茶场、元阳县茶树良种场等7家生产单位11个绿色食品茶叶进行专项抽检,合格率100%。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昆明)对红河州大米、番茄、香蕉等9个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进行检测,合格率达100%。

1.4 农业标准化生产有效发展

农业标准化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治本之策。2013年红河州蒙自县和建水县被列入全省高原特色精品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有泸西县千山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建水县红河天第绿色产业有限公司、蒙自市蒙生石榴产销专业合作社、卢西县阿庐旅游食品有限责任公司4家单位被列为全省高原特色精品农业标准化示范企业。建水标准化种植的葡萄、蒙自大枇杷、开远蜜桃、河口咖啡、红河红枫标准化养殖的生猪等标准化种植、养殖产品,通过省州农业、质检部门验收。截至2013年,全州共执行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46项,面积4.59万hm2,畜禽养殖154万只(羽、头、枚),执行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26项,面积1.94万hm2,执行有机食品标准化生产1项,面积28.67 hm2。通过实施标准化生产,有力地推动了农产品生产方式转变,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规模化发展。

1.5 “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加强

根据《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和《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红河州每年都要加强对无公害产品产地与产品的年检、无公害产品到期复查换证、绿色食品到期续展、有机食品保持认证的监管工作。仅2013年,全州完成17 家单位 22个产品的年检工作。完成11 家单位17个无公害农产品的复查换证;完成6家单位10个绿色食品的续展工作。出动人员60余人次对认证企业的生产状况进行实地检查及督促企业做好生产记录。确保年检率、复查换证率、续展率和保持认证率达100%。

1.6 品牌影响日益增加

红河州积极扩大“三品一标”的影响力,“三品一标”品牌已取得明显的效益。如:红河州和源商贸有限公司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以农户加盟为后盾,以现代科技示范园向广大农户展示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魅力,带动全县广大农户自愿加盟,形成“公司+基地+农户+标准”的生产格局,带动全县6 700 hm2无公害优质脐橙、6 700 hm2无公害优质酸石榴的规模化生产。该公司的脱毒马铃薯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质量认证,洋葱等7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认证,该企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成为部级龙头企业。

1.7 资金投入增加

1.8 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红河州“三品一标”通过抓标准、保质量、创品牌,绝大多数获证单位实现了管理规范、效益增加,从而带动农民增收[1-2]。“三品一标”产品与普通农产品相比,表现出明显的市场优势和价格优势。认证产品市场售价比同类未认证产品要高出30%左右。比如建水县红河天弟绿色产业有限公司的66.67 hm2洋葱,按无公害农产品标准生产后,其产品出口新加坡、俄罗斯等地,年实现产值200万元,比无公害认证前增收30%;河口南溪农场的333.33 hm2香蕉,按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后,产品销往北京、上海、乌鲁木齐等地,年实现产值1 125万元,比认证前增收了25%。企业通过无公害、绿色食品认证,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大多数产品价格有了明显提高,平均增幅达到15%~30%。

2 红河州“三品一标”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认知程度不足

“三品一标”消费意识还未深入扎根于每个消费者头脑中,大多“三品一标”农产品未能体现优质优价,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首先是部分生产者缺乏安全责任感和社会公德,在选用农业投入品上主要追求效果和价格,不按标准规范操作。其次是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较少,全州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仅有43户,农业标准化示范覆盖面较小,辐射带动能力弱。

2.2 农产品安全体系不建全

红河州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还不适应“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的要求,现有检测能力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目前红河州只有1家检测机构,而且机构设备老化,能力严重不足,检测范围非常窄。县级机构仅有11台(套)农药残留速测仪,每个县平均1台都达不到,全州也只能开展最基本的农药残留速测。

2.3 发展不平衡

从全州各县市认证情况看,“三品一标”认证主要集中在北部农业产业化较好的内地县市,比如:建水县“三品一标”总数占全州总数的31%,蒙自、弥勒等县“三品一标”认证比例都占全州的18%以上,但金平、河口、屏边等南部6县认证产品较少,北多南少差异较大。从产品结构来看,红河州“三品一标”认证主要集中在蔬菜、水果和畜禽养殖上,而淡水鱼类、粮油类和一些地方特色农产品认证少,这种现象制约了消费者对“三品一标”的选择。

2.4 重认证,轻管理

一些认证后企业频繁更换内检员,对生产人员缺乏必要的培训;生产不标准不规范,产品质量达不到要求。

3 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的对策

3.1 明确工作思路,把握发展方向

坚持以“政府推动,市场拉动、企业运作、社会参与”的工作原则,形成“重质量顾数量、认证与监管并重”的新思路,改变过去“重数量轻质量、重认证轻监管”的工作格局,做到认证“数量上从紧,质量上从严,服务上从优”,稳步调整“三品一标”产品结构,立足州情,充分挖掘红河州认证产品资源,增加名特优稀农产品发展比例,增加附加值高、未来市场竞争优势大的产品比例,在加快认证步伐的同时,切实加强企业现场检查力度[3]。

3.2 推行目标责任制

“三品一标”认证管理目标责任书,形成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4]。通过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全面系统的“三品一标”工作体系,明确职责,实现责任可追溯,确保“三品一标”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3.3 稳步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

建立相应的标准化基地专家评审制度,积极发挥专家技术支撑作用。按照融入现有各类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项目的思路,积极争取各级农业部门的广泛支持,同时加大对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以此进一步完善“三品一标”生产资料有关管理制度,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措施[5-6]。

3.4 强化宣传,提高服务水平,推动认证产品与市场对接

为树立“三品一标”品牌形象,一方面借助报纸、电台、明白纸、各种农民培训等传统渠道和网络等新兴媒体加大对“三品一标“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三品一标”产品的正确认识,引导树立安全消费的理念,形成关心支持“三品一标”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另一方面,极积组织各种宣传、推介和展示红河州“三品一标”农产品的市场开拓活动,提高“三品一标“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市场竞争能力,推进产品与市场对接。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实施、市场运作、合作互利”的原则,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经营主体,在各大超市、社区便民店设立“三品一标”经营专区,集中展销认证农产品。

3.5 加强监管,规范生产行为

要加强对认证企业的监督检查,督促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的落实,尤其要加强对生产记录、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和质量管理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7]。对不按照“三品一标”要求生产的企业和单位坚决取消标志使用权。建立建全产地监督检查制度、产品质量抽检制度、标志使用检查制度、认证工作督导制度和证书撤销公告制。

3.6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各级农业管理部门要加强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改善工作推进条件,健全工作机构,充实工作队伍,按照履行职能要求,建立建全各级工作机构的工作职责,规范工作人员行为[8]。加强对“三品一标”生产单位和农户的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认证检查员和标志监管员的业务能力,完善产地认定、产品认证检查员和标志监管员的资质考核、注册制度[9-11]。

4 参考文献

[1] 郭建华,何甜甜.南通农业“三品”发展观察[J].江苏农村经济,2011(10):68-69.

[2] 王丽波.推进红河州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五项建议[J].云南农业,2011(11):8-9.

[3] 郭建华,何甜甜,郭亮.对江苏省南通市“三品”发展的思考[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2(2):25-26.

[4] 熊应传.云南省腾冲县“三品”认证经验与发展举措[J].农业质量标准,2009(6):15-17.

[5] 熊应传,柳树国.腾冲县农产品认证现状与发展对策[J].云南农业,2010(1):7-8.

[6] 娄云,王万群.滁州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8(15):351-352.

[7] 娄云,王万群.论滁州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C]//全国农产品质量控制与溯源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协会,2010:3.

[8] 马惠玲,杨彩平.加强“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J].北京农业,2013(9):256-257.

产品质量认证例8

据悉,国家认监委在组织《食品质量认证实施规则——酒类(征求意见稿)》起草过程中,对规则作了明确要求。

一是认证规则主要是对认证受理、产品检验、检查和评定程序及管理等作出了规定。围绕酒类生产企业建立良好生产规范(GMP)、良好卫生规范(GH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并与产品的卫生、理化、感官等要求相结合,力求通过一次认证活动,对酒类生产质量保证能力及产品安全卫生质量水平做出全面评价。

二是认证规则分为产品质量和企业质量保证能力要求两部分。产品质量标准,以现行的国家标准为依据,明确各种酒的理化、卫生、感官等级要求;企业质量保证能力要求,参照了相关国家标准、GFSI-一全球食品行动计划基准性标准有关内容,结合我国酒类企业实际情况而制定,其内容包括了对生产企业良好生产规范(GMP)、良好卫生规范(GH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应用的要求。

三是增加了感观品评。感观品评,主要是对酒的色、香、味、风格要求等进行品评,是国际通行的酒类质量评价方法,也是国家标准中酒类分级的主要依据。本规则参照国际酒类品评惯例,将品酒师的感观品评作为产品质量检验的组成部分,品酒师出具的品评报告作为认证产品检测结果的依据之一。

四是认证规则名称。认证规则命名为《食品质量认证实施规则一一酒类》。这样考虑,既便于形成食品质量认证规则系列,又为其他食品认证规则的出台留有接口。

产品质量认证例9

“三品一标”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统称“三品一标”。“三品一标”是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生产消费的主导产品。

“三品一标”认证: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三品”是指经过专业部门认证的并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的农产品或加工产品,包括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改变传统的生产管理方式,,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把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与管理措施贯穿于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环节,实现“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生产出安全、优质、营养的农产品,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指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领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指从农业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我国重要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三品一标”认证是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也是适应消费者需求的必然要求。普洱市“三品一标”认证工作通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广大干部、群众对“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认识不到位,“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投入不足、消费者购买认证产品意识不足、对认证产品标志认识不足,致使通过认证农产品消费环节没有明显的竞争力,优质优价不能体现出来。同时认证程序相当复杂、各生产环节审查规范有序、证后监管严格,严重影响申报企业的积极性,甚至出现通过认证企业自动放弃“三品一标”认证产品标志使用资格,制约“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的健康发展。因此对普洱市“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严格认证程序,严把认证准入关。在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申报上,坚持“从严从紧,积极稳妥”的原则,严格按照程序规范申报,确保产品质量达标。对申报认证的龙头企业、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有针对性地进行现场检查与指导,对申请单位法人资质条件等关键环节进行综合考察,做到认定一个产地、推动一片标准化生产,认证一个产品、确保产品的安全。

二.积极开展认证,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为了确保我市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的稳步开展,市、县区各级政府建立激励机制,加大认证力度,积极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一是建立激励机制。市上对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企业、合作社在农业项目申报、资金扶持、贴息贷款等方面优先安排;二是加大认证力度。以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为特色,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培育地方名牌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农产品的认证范围、认证品种,不断提高“三品一标”占有率。

三.强化证后监管,确保认证产品质量。为了使农产品生产操作和质量安全达到“三品一标”规定的相应标准,真正发挥“三品一标”在过程控制、减量化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市县区农业部门对取得“三品一标”认证产品生产基地、生产加工、产品包装和标志使用等方面加强监管,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进行监督检查,进一步完善认证农产品年检制度和退出机制,保证合格率。

四、加大宣传培训,提升农产品品牌效应。让广大消费者充分认识“三品一标”获证农产品的产品品质、质量安全保障,做到明明白白消费,在购买农产品时能够通过农产品认证标志选择认证产品,安全消费。为了增强全社会农产品安全意识,提高农产品安全水平,加快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步伐,全市农业部门积极开展“三品一标”的宣传推介活动,提升农产品品牌效应。一是展销推介,二是宣传培训。充分利用新闻媒体、互联网、电商平台积极开展《“三品一标”管理办法和认证程序》,“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成效和典型经验等方面的宣传。

五.积极与当地各级领导的沟通交流,让领导充分认识“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争取当地领导对“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的关心支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引导农产品生产企业积极申报使用“三品一标”农产品标志,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产品健康、稳定发展。

六.加强认证工作机构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业务水平,把好质量关,更好的为申报企业服务,使“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健康稳定发展。

七.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有实力的企业M行土地资源等调整,进行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生产和管理,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落实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解决目前普洱市农产品小、零化生产模式,避免分散经营带来的农业投入品使用不规范现象,使农产品生产安全、有序进行。带动农产品生产产业健康发展。

八.政府引导建立完善农产品基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严把基地管理质量关,基地对上市农产品进行检测,产品检测报告与产品随行,向市场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实行基地与市场对接,市场对农产品进行严格审查并规范管理,健全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职责、赏罚分明,完善追溯制度。

九.加强证后监管,严格把握各生产环节质量关,确保“三品一标”品牌信誉及核心竞争力,维护好“三品一标”品牌公信力。

参考文献

1.西安市“三品一标”发展成效、问题及对策[D].卢立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2.农业部关于推进“三品一标”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6(03)

3.绿色食品检查员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的思考[J].王宗英,周大森.新农业.2016(01)

4.绿色生产视角下的“三品一标”发展研究[J].李庆江,廖超子,刘建华,高芳,雷秋良.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05)

5.加快“三品一标”认证、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J].彭亚琼.现代经济信息.2012(03)

6.加强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监管的实践与探讨――以常德市鼎城区为例[J].刘建军,徐勇,余建湘.湖南农业科 学.2013(04)

产品质量认证例10

为了促进这项工作的积极开展,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本刊借此机会开辟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栏目,本期刊登了侯力波、吴键同志在工作部成立大会上的学术报告,以飨读者,同时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侯力波主任

经过调查发现,我国中小学体育器材从质量上来讲并不乐观,潜在的危险非常多。出现了多起因为器材质量不过关导致学生伤残甚至死亡的情况。而且现在中小学体育器材配备以“老三样”为主,对学生没有吸引力,起不到锻炼的作用。

动态的采购目录可以激励企业创新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政府采购实行目录制,只有进入目录的器材,才能被学校采购。这是非常科学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器材的质量。但是,如果能像国外教育发达国家那样,将这个目录做成动态的将会更加科学合理。动态的目录可以激励企业研发与生产新颖的产品—只有不断创新,才有可能进入新的目录。这些新产品应该具有一定的娱乐性,还应该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虽然一说到风险,很多校长马上回避,“我们绝不能采购这些有风险的器材”。实际上这是一个辩证的关系: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没有风险也达不到锻炼孩子体质和培养他们优秀品质的目的。只有打破老三样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学校配备更多含有创新点的器材,才能吸引学生主动使用设备参加体育锻炼。

制订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标准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标准是由生产企业来协商制订的:生产某一类产品的企业共同协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标准应该围绕使用者来制订。使用者通过协商,提出标准的基本要求,然后交给企业进行技术环节的攻关和工艺创新。如果仍将标准交给企业来制订,出于成本控制、工艺效率等方面的考虑,他们将忽略产品质量与安全性能等指标。新成立的体育工作部将来应提出一些标准化方面的要求,交给企业进行科研攻关,达到我们需要的标准。

教育部在制订标准时应有一个根本的出发点: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让孩子体会到体育锻炼的乐趣。因此,在2005年制订标准时,我们考虑到应该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使用不同结构和尺寸的体育器材,例如缩短羽毛球拍和网球拍的长度,使它们更适合未成年学生使用。在制订这个标准时,我们遭到了质疑:使用非国际标准的器材培养学生,不利于对竞技人才的选拔。其实只有配备适合孩子使用的器材,才有更多的孩子参与到羽毛球、网球运动中,选才基数才会更大,对将来竞技体育发展不会产生负面影响。

由于标准是一种动态管理,因而它永远是一个不足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标准需要随时更新。从2010年开始,我们对体育类器材,特别是全民健身器材进行了标准更新,此次更新参考了世界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法国等的标准,这样制订出来的标准要求较高,将危劣产品挡在了市场之外。根据每3~5年更新一次标准的要求,教育部制定的学生体育器材标准应当更新了。

标准化与质量的关系

标准与质量紧密相连。我们在制订标准时,考虑到了产品的质量与用户使用时的安全性。因而,在生产时应严格执行这些标准,这样用户的权益才会得到保障。但目前中小学生体育器材质量却存在很多安全问题,如有些篮球架倒了砸死学生。因此,我们要求器材生产商要严格按照标准生产器材。

在我国,标准一般分为两种: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强制性标准是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法律、行政法规等强制性手段加以实施的标准。强制性标准一经颁布,必须贯彻执行。推荐性标准又称为非强制性标准或自愿性标准,是通过经济手段或市场调节而自愿采用的一类标准。推荐性标准供大家选用,企业可以依据国家推荐性标准制定企业标准,但是一旦发生质量问题或安全问题,将采用推荐性的国家标准来仲裁,这也是标准的职能所在。

通过认证提高产品质量

认证是由认证机构以标准为依据,对产品或服务进行测评、监督和鉴定,做出客观的评价。根据标准的不同,认证分为多种,如产品认证、管理体系认证等。其中产品认证又分为很多种,其中大家常见的3C认证属于国家强制性认证,不认证不允许生产、不允许上市,也不允许销售。

认证的目的是让消费者了解产品是通过了某种认证的,是符合标准的,从而有助于企业产品的市场流通,帮助他们提升国际竞争力。

诚信是认证与标准化工作的基础

认证机构向社会传递诚信—认证与标准化工作,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如果社会不注重诚信,认证的工作将很难开展。如果双方讲求诚信,每年对获得认证的企业监督一次就足够了,否则将要求认证机构加大监督的力度。目前我们采用新的认证监督模式,既有一年一次的检查,也有长期检查,还包括突然袭击式的飞行检查。采用这样的监督检查机制后,会对不讲求诚信的企业造成一种威慑,起到提高认证有效性和产品质量的目的。

认证强调的是有效性,双方诚信,坚守认证时的诺言,这是一种有效的认证;双方不守信,认证是无效的。这里面不仅有被认证方的问题,也有认证机构本身的问题。如果认证机构不讲诚信,只要给钱就给认证,不注重认证的程序,同样是无效的认证。

另外,在政府采购中还存在一些不讲诚信的问题,即无视认证,购买关系好的企业产品,这等于拿自己的前途为代价换取眼前的小利益:采购的器材不是自己使用,而是代替他人购买,一旦出现问题将追究采购人的责任。

要凭良心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