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马克思毕业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2-28 15:58:54

马克思毕业论文

马克思毕业论文例1

一、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从广义上讲,红色文化应该是中国共产党特有的文化形态,包括物质形态、制度形态和观念形态三个层面。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争取民族解放、自由及建设社会主义和改革的长期过程中所形成的革命文物、文献、图片、雕塑、音像、文学艺术作品、革命战争遗址、实物、纪念地以及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是红色文化的实体形式和物质载体;红色文化的制度形态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过程中所形成的规章制度、作风纪律等;红色文化的观念形态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过程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红色风情等,如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是红色文化的精神载体。

所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与掌握到被广大民众所理解和掌握的过程。它包括理论内容的大众化和理论受众的大众化两个层面。理论内容的大众化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具体化、通俗化,采取一种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理论受众的大众化则指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从党内普及走向社会认同,为大多数人民群众所接受并逐渐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就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两者的关系而言,有学者提出:一、红色文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隐性教育方式;二、红色文化是从理论内容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实践载体;三、红色文化是从理论受众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独特现实路径;四、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结合有利于实现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有学者对红色文化的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红色文化具有政治引导、文化传承、道德示范、意识形态、教育教学、历史镜鉴六大功能[3]。这些功能归结起来就是一种教化和传承功能,正因为红色文化具有这种功能,它才能起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承载和传播作用。

二、毕节市红色文化宣传现状分析

贵州是红色文化之乡,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在全省88个县(市)中,有68个县留下了红军的足迹,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经历时间最久、路线最长、故事最多的省份。

毕节市是贵州红色文化富集区。主要表现在。(一)有重要的历史资源。贵州红军长征文化遗址众多,数量排在全国前三位,其中贵阳市、遵义市、黔东南州、铜仁市、毕节市拥有的数量较多。毕节市的红色文化主要包括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红二、六军团(第二方面军)在毕节的活动,成立了中共川滇黔省委和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省委由任弼时任书记,革命委员会由任主席),贵州第一个地下党支部的活动、贵州抗日救国军的活动等。(二)有重要的历史人物。、、、刘少奇、邓小平以及、任弼时、王震、萧克等老一辈革命家在中国最黑暗的年代经过毕节;红军高级将领夏曦、钱壮飞烈士牺牲在毕节;红军长征时期爱国知名人士周素园先生被、肖克领导的红二、六军团任命为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员,毕节地下党支部书记邓止戈任参谋长;中共贵州地下党第一个支部――毕节支部第一任支部书记林青是毕节人。(三)有众多的红色文化景点。仅毕节市七星关区就有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红六军团政治部旧址、鸡鸣三省会议旧址、草原艺术研究社旧址、夏曦烈士纪念碑、毕节烈士陵园、邻里小学旧址等革命遗址。(四)有重要的开发价值。毕节是第一次确立同志最高军事指挥权的地方,在毕节林口召开的著名的“鸡鸣三省”会议是遵义会议的延续和补充,是遵义会议精神的圆满落实,是党和红军历史上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毕节有贵州第一个地下党支部――毕节支部;毕节还有红军长征途中建立的唯一的省级抗日武装――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等。

总的来说,毕节市红色文化资源品位高、分布广、数量多,类型全,价值高,然而目前在建设、保护、利用、宣传等方面却存在诸多问题。诸如在挖掘、整理、出版等红色文化收集方面较好,而在红色文化立体展示基地建设方面不够;宣传形式、宣传力度不强,点状开发多,立体开发少;景区景点建设不够等。可以说,毕节市大多红色文化资源尚属于“原生态状”的保护之中。因此,毕节红色文化开发、保护与宣传的空间还很大。

三、大力开发毕节红色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

毕节红色文化要走向市场、走向社会,必须大力开发、保护、宣传毕节红色文化资源。具体思路是:通过红色文化的渗透战略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实施产业化渗透战略,提高红色文化的市场融合度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与经济社会息息相关,推动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是增强区域文化竞争的重要路径。红色文化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和商业运作机制包装成大众文化形态,成为人们喜爱的文化消费产品,就是一种将“务虚”与“务实”、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有机结合的不错选择。毕节市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民族文化厚重,交通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具有发展红色文化旅游的有利条件和巨大潜力。2012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将毕节作为贵州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先导区。毕节要激活红色文化资源,必须把红色文化与市场经济接轨,实现红色文化的产业化。这将有助于加快毕节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实现四个转变(产品供给从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旅游资源开发从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变、游客从过境游向深度游转变、旅游产业发展从单要素向多要素转变),促进毕节文化旅游发展转型升级。

(二)实施网络化渗透战略,拓宽红色文化的受众空间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据中国广播网统计,截至到2012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39.9%。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通过电邮、网聊、微博、视频、彩信以及其他各种丰富的信息传播形式,进行信息交流活动。这是一个流量大得十分惊人的大众传媒空间。如果红色文化宣传能够占领这一阵地,通过加强红色文化网络建设,使红色资源成为大众教育、大众普及的资源,就可以极大地拓展红色文化的受众,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建议由毕节市委的宣传部门牵头,由当地高校、党史研究室、博物馆、烈士陵园等单位合作,毕节试验区网建立各县的“红色试验区网站”、打造远程自我教育平台。各红色网站除了及时与当地红色资源有关的新闻和消息之外,还可利用网络的优势,将革命老区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到网页上,供人们浏览下载,进行自我学习和教育,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

(三)实施生活化渗透战略,增强红色文化鲜活度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理论只有采取通俗易懂的形式,才易于为大众所理解和掌握。通俗化能减少人们接受理论的形式障碍,增强理论的吸引力和亲近感。”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前提条件。而历史实践也一再证明,这种与群众道德要求相契合的道德认同力量甚至比抽象的理论更容易推动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认同,并使理论实质内化为群众的精神信仰。

艺术化是红色文化通俗化生活化的重要形式。要通过艺术化方式,大力推出红色文化精品。例如,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消费的丰富,“红色旅游”日益成为一种时尚的文化消费方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在开展红色文化旅游的过程中,一些拥有着丰富红色资源的革命老区,积极组织“红色旅游节”、“红色文化演出”,推出一批红色经典旅游项目,实现了“政治、文化、富民、民心”四个方面的综合收益,不仅繁荣了当地的文化市场,提高了民众的精神素养和理论认同,更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帮助百姓脱贫致富,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红色文化资源不仅能够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文化资源实现其文化价值,还可以运用艺术形式与旅游等相关产业相结合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包括延安、井冈山等地通过策划多台艺术节、电影节,用艺术化渗透的方式,把艺术与旅游融合嫁接,取得了震撼人心的宣传效果。还有许多地方利用文艺活动,大力弘扬革命精神,传唱革命歌曲,唱响“红色文化”的主旋律;推动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相结合,呈现红色旅游方兴未艾,红观众爆满,红色歌曲争相传唱,红色经典再谱新篇的态势。

(四)实施理论化渗透战略,加快红色文化的普及程度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红色文化资源在毕节分布非常广泛,传播影响范围也没有严格的地域、阶层、职业限制,在红色文化的弘扬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就为从理论受众的“大众化”层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开辟了一条蹊径。比如,井冈山干部学院通过吃红军饭、唱红军歌、穿红军服、走红军路、读红军史、在革命旧址聆听革命的传奇,在跨越时空的联想中获得心灵的震撼和思想的启迪。这种教学方式,避免了空洞的理论说教。

贵州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通过多种形式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渠道,运用多种载体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要结合时代特征,深入挖掘和提炼红色资源中蕴涵的精神特质,创作出更多更好的革命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编辑出版更多更好的反映革命历史和传统的报纸杂志、普及读物和电子出版物,制作出更多更好的具有革命教育意义的广播、影视节目,举办各种红色文化宣传普及活动等,合力营造发展红色文化旅游的良好氛围。

(五)实施时代化渗透战略,加强红色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融合度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毕业论文例2

1.政治条件:政治合格,思想道德纯洁,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较强的团结协作和吃苦耐劳精神,具有较强的组织纪律观念和顾全大局的意识,志愿从事军队院校教育事业,无学术道德问题,入伍态度端正,符合教育部、公安部、总政治部《关于军队院校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和军队接收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政治条件的规定》。

2.学业条件:必须是参加全国普通学校(含研究生培养单位)统一招生考试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应届博士毕业生,必须按时获得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成绩总评良好以上。重点接收进入国家“985工程”或“211工程”高校的毕业生,且第一学历为国家“985工程”或“211工程”高校本科毕业。普通高等学校招收的委培毕业生、被作留级处理或中途休学超过半年(不含应征入伍)的毕业生均不接收。同等条件下,优先接收中共党员、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和曾服现役的毕业生,优先接收CSSCI论文高产作者、“985工程”高校保送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者等在学术、科研上有突出表现的毕业生。

3.性别及年龄要求:仅接收男性,年龄不超过34周岁(截止毕业当年8月31日),少数民族和曾服现役的毕业生,年龄可放宽1岁。

4.身体条件:符合《军队院校招收学员体格检查标准》,其中,身高在1.62米以上,双眼裸眼视力不低于4.3,肝功能化验正常,等等。

5.能力要求:专业理论功底扎实,学识渊博,外语水平高,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科研能力,能胜任学院有关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教学工作,有成为本专业及相关学科领域教学科研骨干的潜力。

6.除根据部队建设需要经组织安排外,个人在8年内不得要求退出现役。

二、接收入伍计划

三、基本待遇

在首次评授军衔、评任专业技术职务、确定专业技术等级以及住房分配等方面,与同期入军队院校学习的毕业学员同等对待。获得博士学位研究生,定正营职(专业技术十级)三档、少校基本标准。在普通高等学校学习时间按照有关规定计入住房补贴年限。本人军龄,夏季毕业的从报到当年的6月30日起算,春季毕业和实行弹性学分制于其他时间毕业的从到学院报到之日起算。同时,还享受相应职级的工资以及休假、探亲、疗养、保险、医疗、家属随军、子女教育等福利,以及一定的安家补助费。

四、接收入伍程序

1. 报名。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在2013年12月10日前,将个人材料通过邮政特快专递(EMS)寄至我部报名,或将材料发至邮箱:njzygbc@163.com。报名时须提交以下相关材料:

(1)个人简历(格式不限,但应包括政治面貌、家庭情况、学习工作经历、获奖情况、联系方式等内容);

(2)已获国家承认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3)正式发表的专业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目录及代表性成果复印件;

(4)教务部门出具的课程成绩单;

(5)具有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需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6)工作设想。

2.条件初审。对有志于来我院从事国防教育事业的应届毕业生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并将初审结果通知毕业生。

3.试讲考核和身体心理检测。2013年12月中下旬,我院组织初审合格的毕业生试讲考核和身体心理检测。试讲的内容为毕业生所学专业的相关内容,主要考察毕业生的形象气质、专业基础理论知识、逻辑思维水平、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教学设计及担任教员应具备的其他必备素质。身体心理检测按照《军队院校招收学员体格检查标准》执行。

4.德才表现考察。我院将于2014年1月派出考核组,到毕业生所在高校对通过试讲考核的毕业生进行德才表现考察。

5.接收录取。根据总部下达的年度接收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计划,组织接收录取工作,并办理参军入伍等手续。

五、联系方式

1.地址:江苏省南京市中山北路305号南京政治学院政治部干部处。

马克思毕业论文例3

1.政治条件:政治合格,思想道德纯洁,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较强的团结协作和吃苦耐劳精神,具有较强的组织纪律观念和顾全大局的意识,志愿从事军队院校教育事业,无学术道德问题,入伍态度端正,符合教育部、公安部、总政治部《关于军队院校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和军队接收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政治条件的规定》。

2.学业条件:必须是参加全国普通学校(含研究生培养单位)统一招生考试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应届博士毕业生,必须按时获得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成绩总评良好以上。重点接收进入国家“985工程”或“211工程”高校的毕业生,且第一学历为国家“985工程”或“211工程”高校本科毕业。普通高等学校招收的委培毕业生、被作留级处理或中途休学超过半年(不含应征入伍)的毕业生均不接收。同等条件下,优先接收中共党员、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和曾服现役的毕业生,优先接收CSSCI论文高产作者、“985工程”高校保送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者等在学术、科研上有突出表现的毕业生。

3.性别及年龄要求:仅接收男性,年龄不超过34周岁(截止毕业当年8月31日),少数民族和曾服现役的毕业生,年龄可放宽1岁。

4.身体条件:符合《军队院校招收学员体格检查标准》,其中,身高在1.62米以上,双眼裸眼视力不低于4.3,肝功能化验正常,等等。

5.能力要求:专业理论功底扎实,学识渊博,外语水平高,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科研能力,能胜任学院有关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教学工作,有成为本专业及相关学科领域教学科研骨干的潜力。

6.除根据部队建设需要经组织安排外,个人在8年内不得要求退出现役。

二、接收入伍计划

三、基本待遇

在首次评授军衔、评任专业技术职务、确定专业技术等级以及住房分配等方面,与同期入军队院校学习的毕业学员同等对待。获得博士学位研究生,定正营职(专业技术十级)三档、少校基本标准。在普通高等学校学习时间按照有关规定计入住房补贴年限。本人军龄,夏季毕业的从报到当年的6月30日起算,春季毕业和实行弹性学分制于其他时间毕业的从到学院报到之日起算。同时,还享受相应职级的工资以及休假、探亲、疗养、保险、医疗、家属随军、子女教育等福利,以及一定的安家补助费。

四、接收入伍程序

1. 报名。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在2013年12月10日前,将个人材料通过邮政特快专递(EMS)寄至我部报名,或将材料发至邮箱:njzygbc@163.com。报名时须提交以下相关材料:

(1)个人简历(格式不限,但应包括政治面貌、家庭情况、学习工作经历、获奖情况、联系方式等内容);

(2)已获国家承认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3)正式发表的专业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目录及代表性成果复印件;

(4)教务部门出具的课程成绩单;

(5)具有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需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6)工作设想。

2.条件初审。对有志于来我院从事国防教育事业的应届毕业生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并将初审结果通知毕业生。

3.试讲考核和身体心理检测。2013年12月中下旬,我院组织初审合格的毕业生试讲考核和身体心理检测。试讲的内容为毕业生所学专业的相关内容,主要考察毕业生的形象气质、专业基础理论知识、逻辑思维水平、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教学设计及担任教员应具备的其他必备素质。身体心理检测按照《军队院校招收学员体格检查标准》执行。

4.德才表现考察。我院将于2014年1月派出考核组,到毕业生所在高校对通过试讲考核的毕业生进行德才表现考察。

5.接收录取。根据总部下达的年度接收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计划,组织接收录取工作,并办理参军入伍等手续。

五、联系方式

1.地址:江苏省南京市中山北路305号南京政治学院政治部干部处。

马克思毕业论文例4

时至今日,学界在“走近马克思”、“走进马克思”、“回到马克思”、“神会马克思”和“理解马克思”的研究与诉求中,已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果,但对“整体马克思”的研究还存在一些薄弱与不足,然而却也在不断壮兴,形成了百川汇海之势头,表现出了更为宽广、更为开阔的学术空间。我们要对马克思进行整体性的研究,就要真正全面地搜寻和掌握马克思的第一手原始资料,而对其中学文献材料不熟悉,或者是熟悉,但未做探寻和深入研究,就不能全面完整地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如果认为马克思中学时期的思想还显得稚嫩,没有研究的必要,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任何思想家的思想就像江河一样,都有它的源头所在。如果找不到这个源头的真正秘密,可想而知:有朝一日一旦出现断流,谁能说清楚它是发源于雪山的消融,还是地下水源的喷流?正如聂锦芳所言:“如果要是联系马克思一生思想发展的轨迹,探询那些深刻思考的最初源头,就不能忽视他留存下来的那些宝贵的少年习作了。”可见,为了搞清楚真实的马克思,在我们面前还原一个整体的马克思,深入探究这些中学文献材料是多么重要!

下面就目前能收集到的马克思中学文献材料进行初步探讨,以便从中发现其价值与意义。

马克思中学文献材料大致有:诗歌创作、毕业证、课程表、作文和试卷等五大部件,这些宝贵的文献资料,是研究马克思青少年时期思想的第一手资料。

第一部件是诗歌创作。这时期的诗歌到目前为止,发现了很有研究价值的两首,对探究马克思少年思想及其起源非常重要!一首是马克思很早就写成的《人生》。另一首是马克思于1833年所写的《查理大帝》。有的学者认为《人生》可能是马克思写的诗歌中最早的一首了。如聂锦芳就认为:“《人生》可能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马克思最早的作品。”而且给出了比较确切的证明:“姐姐索菲亚是他的知音,早在马克思有意识地把自己的诗作结集成册保存或馈赠他人之前,姐姐就悉心做了抄录,保存下来的一部分在一本笔记本里,另一部分抄在一本纪念册里。纪念册里的诗歌是马克思上大学之后的作品,笔记本里绝大部分也是同一时期的,但开头的两首是例外,第二首标明‘写于1883年’,第1首则没有标明时间。但索菲亚基本上是按照马克思写作的时间顺序抄录的,……《人生》可能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马克思最早的作品。”我个人认为既然是索菲亚抄在笔记本里的,很有可能是:在索菲亚看来,是马克思较好的诗歌。这就说明马克思之前也有可能写过更多的诗歌,或者是败笔。所以,聂锦芳用了“可能”是比较准确的。但要再想发现比这首更早的马克思的诗歌,恐怕也很难了?因为,马克思诗歌的保存者也许再也没有比索菲亚更合适的人选了。

通读现在能见到的马克思的所有诗歌,我们还发现:抒写爱情与死亡的诗歌占居绝大多数。其中《人生》就对人的一生做了整体抒写,认为生就是不断死亡的过程。《查理大帝》歌颂了查理的雄才大略、英勇坚强,寄寓着诗作者的崇高理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定,这两首诗分别是马克思后来思想中的“人道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源头。

第二部件是毕业证。特里尔中学毕业证上记载了马克思三大方面的情况,一是操行,二是资质和勤勉情况,三是知识和技能。其中知识和技能又包括语言、各门学科及技能三个方面。而在语言方面,就开设了德语、拉丁语、希腊语、法语和希伯来语等好多种,看来,马克思所就读的学校非常重视语言的学习,哲学和艺术(包括图画、歌唱)是缺失的。于是,有人就产生了疑问:“哲学入门”这门课怎么会是缺失的呢?在当时的德国中学,可能是宗教相对于哲学来说更普及罢了。因为哲学在当时的德国还是很有影响的。马克思上中学的时代,康德虽然于1804年谢世,可是黑格尔还活跃于德国哲学界,直到1831年才去世。所以说,中学时期的马克思可能对哲学并没怎么投入过多的精力,也没有进行更多的学习。在哲思方面,马克思所接触的最多的可能就属宗教了。

第三部件是课程表。课程表能使我们比较全面地了解马克思当时接受教育的情况,尤其对他少年时期的知识结构,能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进而对理解马克思后来的发展情况有着很大帮助。从课程表上所列举的科目来看,马克思当时接受的教育相当完备。语言方面就有好几种,而且科学、人文都列有几个科目;讲课教师中也有学者。

第四部件是作文。包括宗教作文、德语作文和拉丁语作文,这三篇都是考试写的作文。相比之下,德语作文很受读者青睐。事实上,马克思后来实现了自己在这篇作文中所抒写的理想。有人认为,这篇德语作文是一份立志的宣言书。马克思慷慨激昂地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这篇德语作文被校长评为“思想丰富,布局合理,条理分明”,缺点是“过分追求罕见的形象化的表达”。宗教作文“思想丰富,叙述精彩有力”,对“葡萄藤”与“枝蔓”的阐述很为分明,但对同基督结合为一体的实质和原因的论述不够充分。有人认为,这篇宗教作文是一份立德的宣言书。拉丁语作文在处理素材,显示历史知识,通顺表达拉丁语方面都很不错。有人认为,这篇拉丁语作文是一份立言的宣言书。在作文中,马克思对征服了意大利的罗马时代给予赞美,称颂它为最美好的时代、幸福的时代,而对于尼禄时代,从列出的一些罪行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对其很为愤慨,接着马克思将这两个时代与奥古斯都时代做比较,一句“但是,奥古斯都时代不应该受到我们的过分赞扬”,说明马克思初步具有了辩证历史分析的能力。这些可与马克思后来创立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遥相呼应。

第五部件是试卷。目前所见到马克思的中学试卷,除了作文之外,就剩下数学考试卷。从数学试卷的题目来看,是对几何题的解答。研究数学试卷可以与马克思后来的《数学手稿》《资本论》对接。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感觉自己数学知识欠缺,就对微积分做了比较详细的研究,他后来还创作了《资本论》。中学数学试卷的发现,使研究马克思数学思维的形成有了“泉眼无声惜细流”的感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第1版

[3]聂锦芳.清理与超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马克思毕业论文例5

必须在毕业前或者毕业一年内提出申请

学习并通过考试计划规定的政治理论课程,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并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认识问题的初步能力。

马克思毕业论文例6

一、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及其发展

1、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主要思想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了哲学价值观的一系列问题:①价值的本质,价值本质上是人自己的对象性活动及其产物对生存和发展的肯定,是物为人而存在、人为人而存在、人为自身而存在。②关于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人能够凭借知、情、意的活动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形成对象性关系的论证。实际上说明了价值发生的前提。③价值的有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以及对象化的主体化的论断实际上指出了价值的源泉。

2.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我国的实际进行了恰当的结合,可以说马克思主义观在我国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①、维护人民的利益,尊重人的价值,“真理与人民的利益一致”、“从实际出发与向人民负责的一致性”的真理与价值辩证统一的思想是符合人民利益的。

②、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共同富裕”等价值判断标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建了真理与价值统一的科学理论。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表明了重大的价值选择和价值承诺。

二、目前大学毕业生的择业现状

据统计,2014年大学毕业生中,55%的人选择就业,23%的人选择考研,剩下的则选择考公务员、出国和进行自我创业。相较于五年前,考研比例上升了许多,自然选择就业的大学生的比例就下降了不少。可见考研渐渐成了大学生除工作外的第二选择目标。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调查结果显示,(1)大学生在毕业后,大部分会选择就业,剩下的人会选择报考公务员与继续学习深造。(2)城市成为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工作的重要因素,将近一半的大学生选择一线城市,百分之四十的人选择二三线城市或回到自己家乡,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去选择西部地区就业。(3)在选择单位时,一半以上的大学毕业生会选择国企、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剩下的人一多半会选择外企,而选择私企和自己创业的人只占一小部分比例。(4)在月薪方面,一半的学生预测自己可以得到5000――8000元的收入,预测自己可以拿到3000―5000的同学也占据了一定比例,一小部分同学预计自己可以得到2000―3000左右。

从这份调查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择业观中存在的问题:1、对职业的高期望值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从而导致了大学生无工作,企业无人才的普遍现状;2、多数大学依然希望毕业后可以在一线城市找工作,这就造成人才资源的不合理分布。3、多数大学生渴望去国企这样的地方工作,他们更希望有一份稳定踏实的工作,同时也相信在这里可以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私企则被大学生“冷落”;4、大学生择业时,对用人单位有着众多的考虑因素,如薪金待遇,升职机会、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等等,他们更多的是为自己做全盘的考虑,而没有思考自己可以为单位、社会乃至国家做出什么贡献。

三、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作用

1、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大自然是需要我们人类去认识,进而去改造的,而我们一切的改造活动是为了整个人类社会更好的前进,是为了我们每个人更好的发展,幸福的生活。马克思的价值观认为,真正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共同实现,并且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所谓社会价值,当然就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众所周知,我们国家广大的西部地区和农村是缺少人才的,而在一线城市人才则出现了过剩的情况。如果大学毕业生能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把社会价值放在第一位,相信这样人才分布情况一边倒的情况会有所好转,相信西部大开发的进程的步伐会大大加快。从大学毕业生个人角度来讲,西部可能更有利于实现他们的个人价值,因为那里有更多的机遇,从而更容易实现人的价值。

2、大学生要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无产阶级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共产主义。当今大学毕业生求职时,对工作薪金、工作地域、职位发展等等一系列的要求,最终目的是为了个人理想的实现,但如果他们能把姿态放的更高,眼光放的更远,相信会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的信念,诚然,这不是叫他们放弃自己的个人理想,而是把共产主义理想放在第一位,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个人理想的实现,都是为了能自由、幸福地生活,随心所欲的安排自己的时间,得到自己一切想要的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而在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物质财富极大发展、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全部生产资料、阶级差别和重大社会差别彻底消除,这就意味着我们每个人所需要的一切,所向往的生活统统都可以实现。所以,当今大学毕业生如果能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会更容易在求职时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当然也会更加容易实现个人目标。

3、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我们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于当今的大学毕业生而言,读了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的学,在理论层面也许他们并不匮乏,他们最缺少的就是实践活动,在他们身上都会不约而同的出现眼高手低的状况,所以在择业的时候,常常会出现定位不准确的时候,所以大学生要在实践中不断的锻炼、完善自己,以便更好的定位自己择业的目标。而越基层的地方就越是提高人的能力,磨练人意志的地方,当今的大学生一看到西部、农村这些字眼就会觉得那里又苦又累又脏,赚钱少,发展前途不好。可他们没有意识到,其实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是从其他地方得不到的,在西部与农村,可以学到书本里一辈子也学不到的东西,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学生可以不断地长见识、学本领,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也可以更加明确什么样的职业是自己最需要的、最适合自己的,从而准确的定位自己的择业目标,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7页.

马克思毕业论文例7

深圳大学自考本科专业:销售管理、物流管理、学前教育、金融管理。

工商企业管理销售管理自考本科科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经济法概论、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世界市场行情、市场营销策划、国际商务谈判、人际关系学、销售团队管理、财务管理学、企业经营战略、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销售管理毕业论文物流管理自考本科科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政治经济学、物流企业管理,物流案例与实践、库存管理、采购与供应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供应链管理。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学前教育自考本科科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与教学论、学前教育原理、学前教育心理学、学前游戏论、学前比较教育、学前教育史、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

(来源:文章屋网 )

马克思毕业论文例8

一、笼盖四十年的总纲领

1845年春,马克思写下了文前引录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最后一条,表明了“改变世界”这个支配了他的思想研究工作的总纲领,此时已然确立。三十八年之后,当他的全部工作划上句号时,恩格斯在他的墓前总结道:“以某种方式参加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参加赖有他才第一次意识到本身地位和要求,意识到本身解放条件的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1]。显然,这毕生使命的内容,就是马克思早年所定目标即“改变世界”的具体化。

如果只是看到马克思在二十七岁上一语定平生,而忽视他人生抉择的理性思考依据,那就把马克思神化了:他一个主观动念,居然能够发展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事实上,马克思1843年开始“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2],通过批判黑格尔的国家学说,并运用经济学解剖市民社会,完成了社会结构分析、现存社会价值批判、人生及未来社会价值确定,以及历史转化必然性的初步认定,改变世界的整体思路於1844年已初具轮廓。这就是马克思于1845年做出人生抉择,1846年便投身社会实践运动[3]的理性心理基础。由此看来,“改变世界”这一轮太阳在马克思心中升起,整整照耀了他四十个春秋的人生行程。

一个主题愈是历久不衰地被奉行,其对奉行者的人生覆盖面便愈益宽广。只要略作审顾便不难发现,“改变世界”这一主题不仅统一了马克思的主要理论思考,同时也是统一其理论与实践的灵魂。

马克思的理论业绩,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举其大要,谓有两大发现,即“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4]。这两大发现,前者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后者构成他的政治经济学。从思想内容看,这两大学说占据了马克思理论的主体部分;从研究时间来看,这两项研究则基本前后相续,纵贯了马克思改变世界四十年工作之始终,其中凝结了他毕生的主要精力,耗费了他四十年中绝大部分光阴。

在马克思的思想中,这两大学说由于具有科学的性质,因而其作用超出了特定目的界限和实践范围,在学术和实践的实用中伸展,马克思也因此得以作为思想家在学术界发挥着世界性和历史性的影响。马克思思想的这种科学普遍性是很容易掩盖其当时的实践目的性的。罗素就在《西方哲学史》中批评说:“把马克思纯粹当一个哲学家来看,它有严重的缺点。他过于尚实际,过分全神贯注在他那个时代的问题上。”[5]这是一位思想史家对马克思的中肯批评,然而却道出了马克思理论的现实性特征。马克思的研究课题不是得自思想史的研究,而是在社会的斗争和思考中孕育出来的。马克思的研究成果,是直接为改变世界的实践主体群服务的。他说《资本论》“能代表的只是这样一个阶级,这个阶级的历史使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最后消灭阶级。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6]所以当“《资本论》在德国工人阶级广大范围内迅速得到理解”时,他认为这“是对我的劳动的最好的报酬。”[7]他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同样也是贡献给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这只要回顾一下该原理的发表过程,就可悟出他的良苦用心。本来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已作了正面、系统、全面的表述,从学术价值上看,是无论如何应设法出版的;但从宣传价值上看,同青年黑格尔派的论争,就不如直接诉诸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者的著作。所以,马克思“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8],而不惜另外花费精力,将原理放到《共产党宣言》、《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哲学的贫困》、《雇用劳动》等著作和演讲稿中去宣示。这些著作和演说正是直接面向共产主义者和工人群众的;《哲学的贫困》虽然是批判蒲鲁东个人,但由于这个人在法国社会主义运动和工人群众中的特殊地位和影响,批判他实际上也就是向法国共产主义者和工人阶级作宣传,其意义非一般的批判可比。

这些最具科学普遍意义的理论成果,却具有如此明确的现实实践目的,我们由此可以想见马克思思想的其他方面。版权所有

马克思毕业论文例9

一、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与面临的问题

自1999年起,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扩大招生。此后几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导致就业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短期紧张与结构缺口。短期紧张是指从大学生供求数量上出现的一种5~8年的供求失衡现象,主要是大学生供给数量与需求数量在时间上的错位,短期紧张也可能因为结构缺口而长期化。结构缺口包括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的缺口、政府政策与市场规律的缺口,以及就业期望与需求条件的缺口等。

(一)就业市场供不应求

当今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大学毕业生供给增加迅速、大学生就业的行政限制依旧存在、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能力要求日益苛刻、大学生自身素质存在欠缺,以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等。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发生,我国劳动力市场也一度出现疲软的状态,大批人才流失,就业岗位供不应求,同时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带动了对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但高校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供需比例逐年下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为寻找优质工作而犯愁。据相关部门统计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将超过650万人,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预计目前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总量将超过900万人,市场所能提供的劳动力岗位资源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宏观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二)就业市场优胜劣汰

在大学生供给数量逐年增长的同时,市场本身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挑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显著的变化,从传统的人事管理逐步向基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劳动力需求模式转变。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也不再是计划配置的被动执行者,而是围绕组织战略,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准则职位需求信息。由于高校毕业生一般具有一定高素质、但无实际经验,而用人单位却要求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优先。根据调查,用人单位很看重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作精神及自我管理的能力。此外,除了能力方面要求较高外,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五官、身高、性别均提出相应的要求,加大大学生求职的难度。因此,在此种市场机制下,“985”、“211”院校的大学毕业生可能会选到自己理想的岗位,而大部分的毕业生则面临着市场机制最严酷的考验。

(三)就业期望与现实错位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分布、地区、单位、收入等存在差距。[1]高校毕业生的收入期望偏高,而就业地区与就业单位相对集中。愿意到艰苦地区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比例极低。据调查,他们的就业地区分布状况大致为,在东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平均每年度占52.5%,在中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17.3%,在西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30.1%;如按就业地点划分,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工作的毕业生占51.0%,在地级市的占29.2%,在县级市或县城的占15.5%,在乡镇的占3.8%,在农村的为0.5%。[2]

按工作类型划分,各类专业技术工作如工程师、会计师、教师、医生、律师等依然一枝独秀,占29.2%;其次是各类服务工作如保安、餐饮服务、销售服务、市场营销等,占20.2%;各类企业管理工作如经理、部门经理等占13.3%;各类行政管理工作包括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群众团体行政管理工作占12.8%;各类技术辅助工作如技术员、护士、秘书、出纳等占8.8%。据2012年不完全统计,有70多万大学生学非所用,57万大学生未能找到工作,等到来年再就业。概括说来,大学生就业以个人发展为目标,以经济利益为导向,以就业地区选择为保障。

(四)就业政策对大学生的限制

我国对大学生就业采取的地方性需求抑制依旧存在,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依然有所谓的“留职”的指标限制,还有一些其他的人才引进的行政限制。大多数省市寄希望于提高本省的就业率,尽可能地降低其他地区大学生流动到本省的数量,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地区大学生跨省就业造成了政策上的限制。另外有的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户籍的限制,更是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的就业取向,没有归属感的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因为户口问题而返乡发展的毕业生不计其数。

二、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

纵观我国大学生当前的就业难的问题,我们把它还原到马克思主义的失业学说上来分析。[3]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讲到,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直接推导出过剩人口产生的必然性,揭示了生产资本的发展所造成的两种相互矛盾的人口变动趋势,深入论证这种人口过剩的相对性质。马克思说,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进行剥削的两种主要方法。一方面,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是资本家力图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并且力图雇佣更多工人来扩大剥削范围。而从雇佣更多工人的社会经济现象来看,则表现为劳动者就业的扩大。另一方面,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又使资本家力图缩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与过去相比,生产相同的剩余价值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将下降,从而减少必要劳动人口。这势必会使一部分人口变成过剩人口,成为产业后备军,这就必然造成失业。“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成比例地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值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同时,对劳动的需求,同总资本量相比相对地减少,并且随着总资本量的增长以递增的速度减少。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相对过剩人口问题的研究,始终是以生产技术进步引起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为立论前提的。他说:“在这种研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资本的构成和它在积累过程进行中所起的变化。”

正如马克思所述,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可变资本的相对减少,意味着用较少量的劳动就可以推动较多量的机器和原料,这正是技术进步的体现,由此会引起对劳动需求的减少,并且对员工的要求会较苛刻。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科技要素被资本日趋重视和吸收,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是必然趋势。这就对当今的大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学生不仅要在学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个人素质,把平日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己个人的修养。

三、党和国家采取了积极就业政策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制定相关的政策促进就业发展。[4]

(一)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直辖市以外的各地城市要取消落户限制。企业吸纳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可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5]

(二)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高校要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建设完善一批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基地,为毕业生提供创业的服务。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落实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扶持政策。

(三)建立和完善困难毕业生援助制度。积极为离校后未就业回原籍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将登记失业的离校毕业生纳入当地失业人员扶持政策体系,对就业困难和困难家庭的毕业生给予重点帮扶。

四、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看法

(一)就业形势严峻。从劳动力供求总量上看,2001—2010年平均每年新增劳动力达900万人左右,随着科技进步、结构调整加快、传统行业将继续产生大批失业人员,而新兴产业、行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供不应求,大学毕业生来自各个地方各个院校的不同专业,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相对速发展的社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文科类的学生在市场方面的需求明显没有那么抢手。此外,用人单位对性别的歧视也是当今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问题,从这几个方面看,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空前严峻。

(二)就业问题中矛盾突出。21世纪我国就业的主要矛盾是,数量巨大的大学生劳动力供给与经济发展对劳动力需求不足、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与劳动者素质不够的矛盾。每年几百万的大学毕业生从学校流入社会,再加上上一年度滞留的毕业生,待就业的学生人数远远超过劳动力的需求,竞争日渐激烈,只招收几个岗位的部门通常都是过百甚至是过千的报名者。科技的发展对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人才的需求已不如以往那么旺盛,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兴起却需要一批理论基础扎实,有团队合作精神,拥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科技技术型人才,大学生只有少数的部分符合这些高、精、尖的条件。

(三)解决就业问题的基本观点。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要得到一个自己理想的就业岗位,首先要充实自己,使自己的能力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其次在择业过程中,要对市场有一个明确的期望估算,要了解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需要哪方面的人才,不能盲目地夸大个人能力,也不能悲观失望。

参考文献:

[1]陈跃编.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就业政策与实践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2012年大学生就业报告.新浪网.

马克思毕业论文例10

·Abstract随着马克思对人类社会深入研究的伟大发展, 马克思主义者 人学 想法 是 形成 通过 马克思的 人文主义的 涉及 对于 人类 众生。 信息技术 是 A. 科学的 学说 关于 人类 自然。 这个 启动 指向 和 立足点 属于 全部的 自然的 科学 是 基于 在…上 人类 需要。 到 学习 全部的 社会的 自然的 科学 是 到 使可能 人类 存在物 到 幸存 较好的 和 最终 实现 共产主义 和 人类 解放。 人学 想法 是 一 重要的 部分 属于 马克思主义者 理论,并阐明其发展是理解和获得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关键。人的本性。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可以说,马克思一生都在思考关于人的一切问题,如人的自由、人的发展、人的解放等等。他在其他科学方面的研究紧紧围绕着“人”这个中心主题,他的研究成果是为“人”服务的。“人”的问题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却极其复杂。人不仅是研究者,也是自己研究的对象。对人的研究是无止境的,人的社会是发展的,人的问题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厘清马克思主义人文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于研究现代和未来的人文思想是十分必要的。

。马克思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但他一直致力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他成年后为了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这似乎是一个矛盾[1]3。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马克思的童年和中学,以及他在博士论文中的观点。

(一)马克思的人文关怀思想在童年和中学时期,最早出现于马克思在特利尔城的

童年和高中时期。特利尔城的历史因素对马克思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拿破仑的势力越来越强大,最终占领了特利尔城。法国大革命在其管辖和统治的所有领域执行自由政策原则,特别是在言论和宪政方面。在此期间,特利尔正处于法国的控制之下,因此受到法国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然而,在1814年,这座城市再次与莱茵一起被纳入德国的管辖范围,这在这里积累了极大的不满。在自由与不满的替代中,人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自由的美。虽然卡尔·马克思的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是正统的犹太人人,但他的整个思想体系并不完全符合正统的犹太人。他与莱茵地区自由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亨利希·马克思关注被压迫者的权利,参加了由自由主义者组成的特利尔卡西诺俱乐部大学。父亲的自由思想对马克思产生了重大影响。马克思12岁进入特利尔中学,开始了五年的学习和生活。学校里有许多像他父亲一样提倡自由的老师。马克思在这里接受了典型的、纯粹的人道主义教育。学校的老师经常教学生一些自由主义思想,例如争取新闻自由,因此马克思后来在中学毕业考试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表达了一些自由思想,例如选择自由。

他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上帝也为人们指定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使人类和他自己变得高尚,但上帝希望人们找到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2]3可以看出,高尚可能是我们的共同目标,但这是正确的在如何实现这一共同目标方面,在进行职业选择时,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从事的职业类型,如个人爱好、能力、可能实现的方式等。并非每个人的职业都是在出生时就确定的。在未来,他们只能按照特定的职业发展。如果规定了职业,长大后必须从事职业,人们将失去选择职业的权利,这与动物没有什么不同。职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时,人们的职业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仍然需要明确的是,我们选择的职业只是我们实现最高理想的崇高手段,即人们的共同目标,而不是我们生活的最终目标。同时,马克思提出了职业选择的最高标准,即“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准则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己的完美”[2]7。作为人类庞大人口中的一员,所有个体的生存状态将决定着人口的状态,同时,人口的整体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个体的发展。因此,个人的国家和整个人类的国家是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而不是相互冲突和对立的。在资本主义时代,资本家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卖和损害他人的利益。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能够将个人利益与人乃至全人类联系起来,看到了个人与全人类命运的必然联系。

从马克思高中毕业考试作文中可以清楚地发现,由于他父亲童年时代自由思想的影响,马克思高中毕业时明确地将自己的职业选择与人的发展联系起来,这为他后来关注人类事业的发展做了思想准备。

(二) 马克思博士论文

·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区别》中人文关怀的自然基础是马克思为了在朋友的劝说下获得更好的工作而撰写的博士论文。本文研究和探讨了希腊哲学的发展趋势和德国哲学的发展前景,其主要关注点是自我意识哲学。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显然不同意黑格尔的观点。他认为,自我意识哲学不是希腊哲学的衰落,而是“理解希腊哲学真正历史的关键”[2]189。马克思主要是通过分析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异来说明自我意识哲学的进步性和科学性。在双方的诸多差异中,原子运动类型中只提出了与人有关的自由意志。至于原子运动的类型,除了直线运动和排斥运动之外,还有第三种运动形式吗?在德谟克利特,他认为除了上述类型的运动之外,原子运动不可能有其他形式的操作。在伊壁鸠鲁的概念中,他认为应该有第三种其他类型的运动,即偏离直线的斜运动。原子偏转运动的提出不仅发现了原子运动的一种新形式,而且具有更深远的哲学意义。它打破了以往机械地看待问题的方式,不敢打破陈规,不敢创新,因为“偏差运动”就是“自由意志'”[2]121.从看似不可能存在的实际原子运动类型来看,敢于质疑原始理论并再次探索新的运动类型,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自由的自然基础。当然,马克思不同意将人类自由归因于安静,他摆脱了外在的必然性。他相信人类的自由不仅在于思想的自由,而且在于行动的自由[3] 36. 因此,马克思对人的关注是从现实中人的自由的角度出发的。

。因此,在马克思后期的研究中,他更倾向于研究人性,即人是什么。

(I)《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人是人的世界、国家和社会”。

·马克思在1843年完成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论》中深刻批判了宗教的虚伪性。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宗教视为人的源泉,认为宗教创造了人。因此,马克思明确指出,“人创造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4]1宗教只是人们趋利避害意识的集合。人们可以在宗教所呈现的意识领域中找到一丝内心的慰藉,但毕竟宗教是一个人造的虚拟空间,它无法通过实践来解决实际问题。这个问题总是需要采取一些必要的实际手段来解决。然而,既然宗教是人创造的,要真正实现对宗教的理性批判,就必须找出“人是什么”的问题。从整体性的角度来看,马克思认为“人是人的世界,即国家和社会”[4]1。人的世界、国家和社会是由具有某种共同利益或维护某种共同利益的人组成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人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没有人,人的世界、国家和社会就不复存在。因此,马克思把握了人的群体特征,明确了人是一切社会现象的创造者。为了进一步证明人是一切社会现象的创造者,马克思提到“人的根是人自己”和“人是人的最高本质”[4]10。也就是说,宗教批评理论只有从人自身出发才能保持一致所有关于人类的实用科学理论都回答“为什么宗教不是由动物或其他非人类物种创造的,而是由人类创造的”。人类不同于地球上共同生活的所有其他物种,“人性作为人和动物的基本内在属性,不需要外在化。它既不存在于自然之中,也不存在于上帝之中,也不存在于绝对精神之中。人性存在于人自身之中”[5]2,它存在于人类世界之中,人类创造的国家和社会。

(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地区“人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地区,马克思揭示了资本家与工人对立的本质,提出了“劳动异化”思想。工业革命之后,工厂和资本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人们的生活视野中。同时,随着大量手工业的破产,逐渐成为无产阶级,社会阶级越来越简单,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主人,开始剥削工人,使工人自己生产的产品不属于工人,他们付出的劳动远高于他们得到的回报,他们生产的产品需要自己购买。工人自己生产的产品反过来支配着工人的所有生活。工人们一无所有,不得不继续从事这种生产劳动,以使一个有生活的家庭产生社会财富。这样,为生活而活的工人和为生存而活的动物之间没有区别。在这种社会生产体系下,人们逐渐失去了区别于其他物种的特征,有些人甚至生活得比动物差。马克思说:“一个物种的所有特征和一个物种的阶级特征都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类的阶级特征只是自由和有意识的活动。”[6]96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是因为人们可以用自己的意识和意志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在了解自然规律后,将服从自然的活动降至最低限度,以进行生产劳动并生产出他们所需要的东西。然而,在现实中,工人作为人的劳动不再是工人自由自觉的活动。他们完全按照自然规律按照资本家的要求,进行机械化的生产活动,资本家也按照《意愿》中的《资本》执行着资本发出的生产指令。资本家似乎在操纵生产活动。事实上,它们只是资本的傀儡,真正的经营者是资本。资本是由人创造的,但是现在人已经成为了它的奴隶,也就是说,活着的人已经成为了没有生命迹象的东西的奴隶。人类已经从一个有自由感的人变成了一个仅仅为了生存的“动物类”。

·

(III)《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将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然而,人的本质并不是一个人固有的抽象。实际上,它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4]135这是马克思在本文中对人的本质的完整表达,简而言之,“人的本质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就像一个无限和极其复杂的网络。人是各种社会事业的交汇点。同时,人们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联系在一起。自从人出生以来,他们的一些社会关系已经非常明确,并将随着他们活动能力的逐渐增强而不断产生新的社会关系。再加上科学技术的变化,特别是现代交通网络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社会关系网络不断扩展,越来越复杂。也许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一些社会关系会弱化或消失,但人们毕竟摆脱不了作为社会关系主要载体的角色。一个人可能只是整个人类群体组成的社会一个人的自由是一切社会关系产生和发展的源泉。马克思曾经说过,整个世界的历史不过是人类的历史。动物无法形成社会,更不用说所谓的历史意识了。它们的生存意义在于物种的延续。历史本质上是人的纵向社会关系的表现,社会往往反映人的广义横向社会关系,人的社会关系总和的本质对个体社会活动的多样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为人们的“蒂芙尼早餐”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他的童年时代,在社会环境和家庭的影响下,马克思提出了“自由”的概念,并在年轻人中学生涯中的“自由选择微笑”中表达了这一思想。然而,对于人类自由的理论来源,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中将其归因于“原子运动形式的第三种可能性”,即人类思想的自由来自于自然界多样性的可能性。在对人性的研究上,马克思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读。从实践的角度看,“人是一种自由的自觉活动”。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共同利益的角度,"人是人的世界,人的国家,人的社会",为了批判旧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带来的分工所造成的巨大的人与人之间的差距,,马克思在后来的文章《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共产主义是消除人与人之间差距的一种社会形式“在共产主义协会,没有人有特殊的活动范围,但可以在任何部门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此,我今天和明天都有可能出于自己的兴趣这样做,早上打猎,下午钓鱼,晚上畜牧,晚饭后批评,这样我就不会永远是猎人、渔夫、牧羊人或批判者“[4]165.在共产主义社会体系中,各种生产资料和生产资本属于社会。任何人都是社会生产资料的拥有者,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产发展需要从社会上获得生产资料。所有社会资源都属于社会和所有人。因此,失去私人财产的人也失去了地位高低的区别。社会将没有阶级,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将回到零。每个人都是所有人的联盟,“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就是所有人的自由发展的纲要”[7]51。与此同时,社会化大生产的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每个人最终都将在精神和物质上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从“喀里多尼亚海盗”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地区”,马克思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飞跃。他不仅承认人性,而且还承认“人的发展的本质”[5]1.

的“人的发展的本质”决定了社会生活的进步和丰富。根据发展的本质要求,人的需要不仅包括物质需要,还包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人的发展精华激发人们的“永不满足的”需求,进而促使人们思考变化,实现科技、物质生活和精神财富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不断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改革和进步。

引用

[1]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记。由王珍翻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大学,2016年。

[2]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大学出版社,2009年。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