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科技强国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2-27 11:20:37

科技强国论文

科技强国论文例1

“在各种考核、奖励措施之下,大家把心思都用到弄论文上,比如提高论文引用率,方法很简单,发动同事们互引,并采取‘社交手段’希望国际友人帮忙引;提高量,可以搞兼职和柔性引进,所谓引进海外学者在不少机构变为只要求其在论文上署上本单位的名字,进行 ‘成果搬砖头’。这样论文数量上去了,中国变为‘论文强国’指日可待,但科研真实质量却令人忧虑,学术风气也会出现严重问题。”

――数据显示过去12个月在《自然》系列期刊发文数量上,中国科学院居亚太地区第一;而我国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再次空缺。新华每日电讯表达意见。

科技强国论文例2

高水准、有影响的科技期刊是反映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园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它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某一学科的学术领导权,通过高水平学术论文的优先发表。领导相关学科的国际新潮流。因此,做大做强我国的科技期刊,不仅是科学家或者技术专家以及期刊编辑人员的责任,更是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要职责。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现在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因为办好一个期刊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有一个长期酝酿和积累的过程。

我国科技期刊的现状

我国目前有科技期刊约5000种,应该说是一个科技期刊大国。在国内外发表的文章不少,根据《科学观察》(Science Watch)2008年7/8月所的数据,中国人所发表的文章超过了日本,仅次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位。这里所说的中国人仅是指中国境内的,没有包括中国人以国外单位名义所发表的文章。

图1说明近20多年(1985~2007年)来亚洲各国和我国台湾地区论文数量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大陆论文数量增长迅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科研经费的增长和研究生的大量扩招,论文数量增加迅猛。

表1说明近10年(1998~2007年)我国影响大的论文数量增加速度也明显加快。

从表2可以看出,中国过去5年(2003~2007年)在国际显示度较高的10个学科领域中,有4个学科(材料、物理、化学、数学)论文均占世界10%以上;从影响力看,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并不大。其中注明中国国籍的科技人员与外国人共同发表的论文,所占比例不详。

但是根据Thomson科技信息公司ESI 2008年9月1日统计,1998年~2008年10年间差距却十分明显,中国论文被引用篇数次于美、日、德、英,排名第5。如果按论文被引用次数的国家排序,中国就更低了。排在第10位。另据Thomson科技信息公司2008年5月的数据:在国际上5,538个研究前沿中,494个研究前沿有中国科学家的贡献,仅占8.9%;51,429篇研究前沿的论文中,932篇是中国科学家主持或者参与的,占1.8%,说明我国在前沿科学方面存在更大的差距。而且,这些显示中国科研人员实力和水平的研究论文大都发表在国际专业期刊上,而国内的科技期刊很难得到有创新内容的高质量研究论文。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国家对科学及教育的投入大幅度增加,通过各类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渠道,研究人员的研究经费不断增加,基础研究设施不断更新,为高水平论文的产出创造了基本条件。此外,近几年来大批在海外有突出表现的华人学者回国工作,他们经过良好的科学训练,与国际上知名学者有着密切联系,这些都是潜在的优秀稿源。不少人还都参与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的工作。由于研究经费的积极支持、研究队伍的增加,再加上吸取国外成熟经验。创办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

从大到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期刊做强的主要标志是“使世界同行离不开,国内外知名学者争相投稿”,乃至期刊“领导相关学科的新潮流”。

科技期刊从大到强的首要条件在于科学技术的“原始创新”及基础科学与前沿科学的高速发展,不断涌现出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并将论文刊登于中国期刊。但是现行科技体制下,对中长期规划中规定的那些具有长远性、前瞻性、系统性的项目难以真正落实。因为在评审时,人们要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在教育制度方面,研究生数量增加很快,而对基本素质的培养训练重视不够,却要求在较短的时期内做出一定数量可发表于科技期刊的论文,这不利于发挥青年学子的首创精神。因此,在大力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同时,必须鼓励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的基础研究工作,提倡陈景润式的刻苦钻研精神。

在国内办科技期刊的另一个无奈是稿源问题。国内不是没有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论文,但大多数发表在国外期刊,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中国科学家要有一点责任感,应该把部分高水平的文章投向中国期刊,使它逐渐做强。

关于如何办好我国科技期刊,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发行于国外的科技期刊要采用国际科技语言,这是必要条件。根据我国学科优势、学科前沿及我国要扶持的学科类别,要办好一批以英文为主的期刊,成为我国在这些学科上的国际窗口。

2.加强期刊编辑部的责任感,各显其能。应向国际著名期刊Ce//执行编辑Emilie女士学习,游遍天下,寻求优秀稿件;PRL责任编辑缪凌(LingMiao)女士每年亲自处理稿件900~1,200篇。编辑不能“守株待兔”。

3.改变期刊出版周期长、信息量少、发行量小的局面,严格审稿制度,把完整的审稿意见及时反馈给作者,帮助青年研究人员提高写作水平,并让他们了解与国际的差距。

4.建立科技期刊发行机制。目前一些期刊采用的“借船出海”模式切实可行。要在当前合作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网络渠道,逐渐摸清国际期刊市场的成功经验和经营规律,扩大自主发行,从而为逐步占领国际市场打下坚实基础。

5.要实现科技期刊集团化。这有利于我们在与国外出版商合作谈判时处于比较主动的地位,有利于学科领域内部各个期刊有机地分工合作,避免国内学科领域内性质相近的期刊疯狂抢稿源的内耗现象发生。科技期刊集团化还有利于在集团内部重新安排期刊布局,学术期刊、中级杂志、科普刊物等不同类型的出版物构成一体,相互宣传、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国际上不少有影响的专业出版集团都采取这样的模式。

6.重视出版优良学风的建立。科技期刊出版界的学风影响期刊的声誉乃至生存,必须高度重视。自引率过高给人以假象、近水楼台先得月(主办单位文章优先),以及粗制滥造、弄虚作假等现象要坚决杜绝。

科技强国论文例3

(1)精品期刊和国际化期刊不足,优质论文外流趋势不减

我国经济几十年持续快速发展,国家投到科研、教育领域经费猛增,与科研投入相匹配产出高质量的论文越来越多,一跃成为国际上数一数二的论文生产大国;可是,国内真正具有一定规模、品牌的国际化期刊尚不足[3]。一方面,有那么多优质文章发表在国外核心期刊上,表明我国整体科技实力在提升;另一方面,大批论文在国外期刊发表后,造成国家(或作者)丧失论文版权,还得支付高额发表费(版面费),国内读者想查阅还得付给国外期刊(或数据公司)不菲的信息费,这一来一回造成国资严重浪费[7]。国外期刊掌控了我国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成果的首发权和论文版权,其评价体系像只无形的魔手控制我国科研绩效评价考核系统;但论文生产大国在国际上却少有“话语权”。笔者认为,我国科技期刊业相对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期刊平台不够大、不够强,显然与国家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梦”的战略目标不符。有关部门在扶持科技期刊发展方面做了一定的努力,2006年以来中国科协启动了4期“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期刊工程项目”,但相对于其他行业(学科领域)国家动辄几千万、几亿元专项扶植经费相比,对于5000多种科技期刊,资助面和力度严重不足,尚未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期刊集群。2015年中国科协启动第4期精品科技期刊培育计划工程项目,着重培育国际影响力期刊,即扶持能“走出去”的国内外文期刊。如浙江大学的《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A辑)依托浙江大学深厚的研究实力与国际化同行评审体系,在期刊国际化方面打开了局面,受到国际出版业的好评[8],是目前可以借鉴的比较成功的案例;但成功案例不是很多,国内科技期刊仍满足不了国内高速增长的需求,优质稿源继续大幅外流。科技期刊管理部门已发现这种优质期刊“供给”不足的问题,以及所造成的不良后果,欲通过行政规定化解这个矛盾,在《意见》-2中规定“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水平、创新性和社会价值,推动各类公共资金资助的科研成果优先在我国中英文期刊上发表”。显然,管理层的初衷是希望能留住一些优质论文在国内期刊上发表,提高国内期刊的学术含金量。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个规定因没有配套细则出台,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在业界未产生反响。

(2)学术不端行为在学界泛滥,破坏科技期刊立身之本

良好的学术氛围是保障科技期刊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学术不端行为国内外均一直存在,表现形式不断翻新,常见有、一稿多投、不当署名、伪造同行评议、篡改科研数据、抄袭或剽窃论文等不良行为。学术不端行为涉及层面比较广,有知名学者,普通科研工作者,在校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4]。有资料显示学术不端行为呈愈演愈烈之势,2015年8月德国斯普林格出版社宣布撤销64篇论文,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中国大陆,伪造同行评议居多[9],重创了我国学术声誉。网上搜索,论文中介、假冒期刊网站比比皆是,实际情况跟电信诈骗情况相似,基层办刊单位经常遭受“假冒网站”侵权。有“需求”才有论文交易“市场”,这种失去学术诚信底线的行为,危及科技期刊(论文)科学公信力,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朱邦芬指出学术不端行为有“5项罪状(谋财害命,逆向淘汰,祸害学生,亡科学,亡天下)”[9]。政府管理部门已发现问题的严重性,2015年中国科协等5部委联合《意见》-1[5],指出要抓学风建设,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维护风清气正的良好学术生态环境。《意见》-1在舆论上起到了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嚣张气焰,威慑学术不端产业链的作用。紧接着2015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意见》-2,重申和明确科技工作者在发表学术论文过程中的科学道德行为规范,制定“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6]。“五不准”原则原本是科研从业人员最应遵守的基本准则,针对目前严重学术不端行为,《意见》-2进一步重申应遵守的学术规范,具有一定警示作用。

科技强国论文例4

美国在2061计划的一份《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报告中指出,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应该是“了解科学、技术和数学是具有推动力量和局限性的独立的事业,理解科学重要的概念和原理,熟悉自然界并承认其多样性和统一性,并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方式处理个人和社会的问题。”[1]

一个国家能否持续发展其根本在于民众的科学素养水平的高低,在于是否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回顾科学的历史,每一次重大的科学发现对人的世界观和社会的发展都起着非常深刻的影响,从而引起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在21世纪,无论社会还是个人想要成功地发展,全民及个人的科学素养至关重要。文科大学生是一群特殊的社会群体,提高文科大学生科学素养对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综合国力的竞争有着直接的关系。我校开设的自然科学概论课程是面向文科学生的科学通识教育课程,通过对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等的探究,加强文科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教学内容的模块化

自然科学概论是我院为文科类各专业学生开设的必修课公共基础课程,为了系统性加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认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采用了模块教学,包括“古代科技文明”;“宇宙的探索”;“近现代科技的发展”;“生命科学及生物工程”;“新材料及新能源”五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下面对五个模块内容作简要介绍。

模块一:古代科技文明

以时间为轴线介绍古代东西方的科学技术及其思想,着重对中国、希腊、阿拉伯等国的科学技术史、科学家及其科学思想进行介绍。

模块二:宇宙的探索

仍以时间为主线介绍人类从古至今在探索宇宙结构中形成的各种宇宙观以及在人类宇宙观的认知上宗教在其中的影响。介绍现代宇宙观的理论依据(广义相对论等),介绍黑洞、暗物质及时空旅行。

模块三:近现代科技的发展

介绍近现代科学理论(以经典物理、近代物理为主)的发展及完善,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所产生的第一、第二次及第三次产业革命以及社会制度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模块四:生命科学及生物工程

简单介绍在生命探究的历程中,人类在生命认知过程中的重大发现及现代科技手段对生命科学及生物工程中的影响,在环境污染、人口健康等方面进行专题讨论,由此引发学生对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的思考。

模块五:新材料及新能源

作为文科学生,关注我国国情和需求,关注国家科技重点研究领域,关注重大关键技术和全面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是作为社会人的责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2006年2月9日颁布的2006-2020《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在纲要中提出了能源、水和矿产资源、环境、农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人口与健康、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公共安全、国防11个重点研究领域[2],由于课程学时的限制,我们以新材料(尤其纳米科技)、新能源(以聚变能、太阳能)作为新材料及新能源的讨论专题。

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几点教学策略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为了更好的开拓学生的视野、知识,加深其对科技的认知,除了上课讨论的专题外,还向学生介绍一些与科技相关的网站,如

⑴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网站:http:///

网站内容丰富,共有20余万字,1500余幅图片和100多段视频动画。通过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展现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古代科技,走近中国古代科技,铭记人类科技进步的每一步足迹,共同传承人类文明的遗产。

⑵网易公开课

学生可以在线免费观看来自哈佛大学、牛津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的教授讲授的课程,内容涵盖科技、人文、社会、艺术、金融等领域,其中有多集配有中文字幕。如在讲授探索宇宙的专题时,介绍学生观看麻省理工学院的公开课《搜索黑洞》 全6集;仙后座计划:《从宇宙大爆炸到人类》3集;耶鲁大学公开课《天体物理学之探索和争议》24集。这些视频大大开拓了热爱天文知识的学生的视野。

⑶利用学校网络资源建立本课程的网络课程

借助学校网络资源建立了网络课程,学生可以利用课下时间更好地了解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具体要求,共享相关资源,加强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学习和互动。

2.小组协作进行专题讨论

“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题,合作是未来工作、社会适应乃至国力竞争的基础。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先由学生自愿结合成5-6人的小组若干,每个小组就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地球资源等专题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制作好PPT,派一位代表发言。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资源共享,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有的小组在讨论食品安全问题时,还专门以买者的身份到北京市新发地批发市场进行实地调查,在食品安全方面发现了一些问题,通过对其他买者的采访了解人民的心声,后期通过协作制作出视频,以此引起人们的警觉和对社会的良知,在整个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学之间多了相互关心,在获取知识和多种技能上加强了交流学习。

3.开展科技知识竞赛

为培养和提高同学们的科普知识,通过竞赛提高学习兴趣,增长知识,培养科技创新的精神,并在比赛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参观中国印刷博物馆

中国是印刷术的发明国,中国发明的印刷术对世界的文明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中国印刷博物馆设有“源头古代馆”、“近现代馆”、“印刷设备馆”和“综合馆”,是目前世界规模最大的印刷专业博物馆。此馆建在北京印刷学院院内,作为印刷学院的学子,在了解印刷术的过去、现在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教师将安排学生参观中国印刷博物馆,了解中华民族悠久而辉煌的印刷文化和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三、结论

开设综合性的科学教育课程可以弥补文科学生科学素养的缺失,自然科学概论课程是我校为文科各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通过在教学过程的不断探索,将过去以时间为主线调整为模块化的教学内容,借助网络资源及参观中国印刷博物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在了解科学知识的同时,对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有所感悟,通过小组协作专题讨论、开展科技知识竞赛活动加强了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

[参考文献]

科技强国论文例5

一、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科技界的重要责任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繁荣创新文化的内在要求,是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求真务实、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爱国奉献,取得了一大批世界一流的科技成果,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总书记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继承和发扬我国科技界的光荣传统,自觉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诚信合作、宽容失败的精神,恪守坚持真理、诚实劳动、亲贤爱才、密切合作的职业道德,发展奋力攀登的创新文化,倡导民主讨论、平等待人,维护科技界的良好社会声誉,努力成为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严谨治学的力行者、优良学术道德的传承者,为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示范作用。同志代表中央在中国科协的祝词中指出,科技遏制科学研究中的浮躁风气和学术不端行为,推动建立和完善科学研究诚信监督机制,在全社会树立科技界崇尚真理、求真务实,坚持说真话、办实事、求实效的良好形象。这些重要讲话都对科技界加强科学道德合学风建设提出明确要求。

在看到我国科技界优良学风主流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近年来,我国科技界出现了学风浮躁、学术不端行为等问题。中国科协的科技工作者状况相关调查反映,相当比例的科技工作者认为科学道德与科研诚信状况整体呈下滑趋势,许多人对当前科学道德与科研诚信状况不满意。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科技界的社会形象,阻碍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顺利实施。解决这些问题,十分重要而紧迫,必须以教育、制度、监督为重点,全力推进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真正做到那里有科研活动,哪里就有坚守科学道德的要求;哪里有科技工作者,哪里就有倡导优良学风的必要;哪里科技工作者密集,哪里就要深入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教育。

2011年9月起,中国科协和教育部联合采取措施,共同推动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生新生中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按照全覆盖、制度化、重实效的要求,组织德学双馨的院士专家宣讲队伍,广泛宣讲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科研理论和学术规范,引导广大研究生买好学术生涯第一步。经过不懈努力,仅用3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31个省区市的集中宣讲,实现了全国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研究生新生基本全覆盖。这项工作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同志做出重要批示,指出中国科协和教育部联合开展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工作抓得准、抓的及时,并要求认真总结经验,广泛开展宣讲教育。刘延东同志批示指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开局良好,效果明显,要求教育部、中国科协认真落实同志批示精神,精心组织,深入开展宣讲教育活动,使之常态化、制度化,使之正为科技界、教育界落实六中全会精神,结合实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动,长期抓下去,真正取得实效。《新闻阅评》以《科技日报“科学道德保卫战”报道意义深远》为题,高度评价了中国科协和教育部联合开展的宣讲教育活动。按照中央领导的要求,中国科协将联合有关部门,把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坚持不懈地深入开展下去,推动我国科技界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取得扎实成效。

二、高度重视科技期刊在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科技期刊是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展示最新科研成果的窗口,也是科研人员得到同行认可、接受社会监督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首先,科技期刊是展示优良科学道德和学风的重要窗口。科技期刊是科技工作者学术成果发表的重要途径,优秀的科技期刊论文,代表着本行业和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方向和最高学术水平。论文展示出的清晰的研究思路、新颖的研究视角、缜密的逻辑推导、严谨的研究方法,是创新精神、实证精神的重要体现,集中展现着科技界弘扬科学精神、践行良好学风的精神风貌。

其次,科技期刊是倡导优良科学道德和学风的重要平台。科技期刊发表的优秀论文,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不但是科学研究的文献来源,更是从事研究和撰写论文的范文和榜样,尤其是对于刚刚进入科研队伍的青年学生和青年研究人员,优秀科技论文体现的研究方法、写作方式、引文规范等,更是他们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是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的最好教材。

第三,科技期刊是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重要载体。科技期刊是检验科研活动是否遵循科研诚信的重要关口。科技期刊关于论文公开发表的具体规定,是科学道德与学风的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期刊的同行评议审稿方式,使许多专业性较强的学术不端行为得以判断和识别。比如,美国《科学》杂志的审稿编委会由来自全世界的100多名顶尖科学家组成,负责严格审定来稿的重要性和可信度,使《科学》杂志一直保持着世界一流的论文质量和学术声誉。

第四,科技期刊是抵制不良学风的重要手段。科技期刊是科研成果接受科技界和社会监督的重要途径,已经发表在科技期刊的论文,如果存在学术不端问题,将以发表公开声明的方式予以撤稿。过去20年来,国际学术期刊撤稿率增加了10倍左右,对学术不端行为惩戒的力度也在逐步加大。比如,英国的学术杂志同资助科研的基金会和各研究机构一道参与对过错方的处罚,学术造假者被揭露后,不仅会在同行间声誉大跌,科研资金来源也会成为严重问题,其学术生涯有可能就此完结。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总数已超过5300种,其中科协系统主办的科技期刊超过三分之一,达2200余种,由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主办的科技期刊达1050种,在全国期刊发展中发挥着师范和引领作用。近年来,中国科协通过实施精品科技期刊工程,使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出版质量得到持续提升,编辑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稳步发展,国际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大为加强,在促进学术成果的交流,科学技术的普及和科技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1999年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术联合签署《全国性学会科技期刊到的公约》以来,对于倡导学术诚信。提升期刊质量取得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充分发挥这些科技期刊在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方面的示范带头作用,中国科协将以科技期刊作为宣讲教育的重要阵地,完善期刊防范学术不端行为机制,为建设以诚信为核心的科学文化、创新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切实加强行业自律,推动科技期刊成为科学道德的维护者和良好学风的建设者

一要坚持正确的导向,弘扬科学精神,维护学术诚信。要坚持求真求实的办刊宗旨,坚持尊重事实、尊重真理的科学精神,鼓励学术领域性的思考、自由的讨论、实践的检验,反对迷信和盲从,杜绝只求经济利益、不顾质量的办刊行为;要广泛宣传学术规范,把学术诚信要求置于期刊的显著位置,有条件的期刊还可以编制适合本领域特点的论文写作规范,帮助作者,尤其是青年学生和青年科研人员尽快了解科研诚信要求和写作技术规范,在本领域科研人员中广泛宣传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的理念;要加强正面引导,重视与作者的沟通,进一步挖掘作者的研究深层思想,提高稿件水平,同时,引导作者提高自律意识,树立科研诚信观念;重视与审稿人的沟通,提高审稿人的责任意识,严格把关,不给学术不断稿件可乘之机。

二要加强制度建设,把好编审环节,杜绝刊登学术不端论文。要严格遵守编审程序,把好编辑和审稿这两个确保科技期刊质量的关键环节,坚持初审编辑把关、复审专家把关、终审主编把关的工作原则。将论文反抄袭检查作为一项例行制度,不断提高检查技术水平,杜绝抄袭剽窃现象的发生。要完善同行评审制度,建立评审专家库,细化专家领域分类,努力实现小同行专家评审和匿名审稿,制定科学有效的选稿标准,让真正优秀的稿件脱颖而出。要建立期刊间的协作机制,尤其是相近领域、交叉学科的期刊编辑部之间要建立经常性的沟通联系制度,改变期刊之间相互封闭、分散分割的现状,有效避免一稿两投、一稿多投。

三要重视队伍建设,加强从业人员自律,着力培养严守职业操守、业务水平精炼的编辑审稿人才。要重视编辑人员的培训,通过继续教育、导师制传帮带和对外交流等措施帮助编辑加强理论修养,提高业务能力,培养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和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辨别力;要重视引进编辑人才,提高编辑待遇,营造严谨和谐的工作氛围,吸引更多优秀科技人才进入编辑队伍。要重视审稿专家队伍建设,充分利用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和所属学会的紧密关系,依托学会资源培养和发现一批德学兼优的审稿人,使他们成为提高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保证。要加强编辑队伍自律,规范编辑部在选择学术文章过程中的学术权力,提高编辑部的科学道德水平,树立强烈的学术责任感,及时发现和果断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维护期刊的学术声誉。

四要建立奖惩机制,坚决抵制不良学风,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要完善撤稿和通报制度,鼓励实名举报,对已发表的学术不端论文及时撤稿并公开通报,对于情节严重的,应通知其所在单位或研究资助机构。要建立诚信档案,对于稿件中出现学术不端问题的作者,利用职权剽窃他人成果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审稿人,以及频繁出现学术不端行为的单位,记入“黑名单”,对屡教不改者予以惩戒。要建立学术不端惩处联动机制,与教育、科技专管部门,基金资助单位联合协作,共享科研诚信档案,共同防治和惩处科技期刊中出现的学术不断行为。

科技强国论文例6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5.09.020

〔中图分类号〕G250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5)09-0105-06

〔Abstract〕This paper presented a metho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etitive situation analysis based on knowledge mapping and patent ma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leva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hich using academic papers and patents information together.The status and trend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etition could be disclosed and described from three aspects,Sci.& petitive environment,Sci.& Tech.innovation environment,competitive organizations and persons,through using knowledge mapping and patent map to reveal the analysis results visually from different views.It could assist and guide the Sci.& Tech.innovation activity effectively.At the same time,the method of Sci.& petitive situation analysis was demonstrated to be practical by the example of Sci.& Tech.domain of Tension Leg Platform(TLP).

〔Key words〕knowledge mapping;patent map;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etitive situation analysis;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党的十做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当中,十分有必要对当前的科技竞争态势有清醒的认识和深刻的把握,否则科技创新活动就可能遭遇失败或者走弯路。现今,国际竞争呈现出越来越激烈的态势,这就越发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科技竞争态势的分析,正确把握科技竞争的客观现状,有效协助、引导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1 研究思路与方法

11 研究思路

科技竞争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本文所指科技竞争主要是从竞争态势的角度来看待科学与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状况。这种理解既不同于技术竞争,也不同于科技竞争力:技术竞争仅指技术层面,并不包含科学研究方面;科技竞争力重在对科学技术水平进行比较和评价。

进行科技竞争态势分析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相关研究也较多。本文主要从科学与技术的关联性角度,将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两方面结合起来,进行科技竞争态势分析研究。这主要是考虑到现代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发展演变日益加快,特别是在高新科技领域,产品的开发、产业的发展不再只依赖于相关技术的研发,同样取决于相关基础理论(科学)研究的水平和进展。因此,结合利用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两方面的信息,进行科技竞争现状及趋势的分析,迎合了当下科技时代的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科学知识一般包含在图书和学术论文当中,技术知识一般包含在专利文献当中。因此,了解某一领域的科技状况可以通过收集、整理、分析该领域的图书、学术论文、专利等文献来实现。具体到进行科技竞争分析时,一般主要从学术论文和专利两方面,获取相关科技文献并进行分析,以达到掌握科技竞争状况的目的。

目前,结合利用学术论文和专利信息进行科技竞争分析方面的研究尚较少。卞志昕(2009)提出在专利地图的基础上增加学术论文相关信息,制作出技术情报地图[1];该研究的目标仍限于技术情报层面。陈韫春(2010)提出基于科研论文和专利的视角,分析我国科研现状和存在的问题[2];该研究仅进行理论层面探讨,并未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或实践。陶蕊等(2013)基于论文和专利数据进行中美清洁煤技术研发实力与合作趋势分析[3];该研究仅针对中美两国进行比较,比较的角度也仅限研发实力、研发机构两方面。余敏杰等(2014)将论文引文分析与专利分析相结合,分析微结构光纤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态势[4];该研究以专利信息分析为主,对于论文信息仅进行引文分析。王曼娜等(2014)基于博硕士论文与专利的分析,了解我国再生水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趋势[5];该研究重在通过论文和专利信息来了解有关研究进展。

目前的相关研究,一方面没有充分挖掘学术论文或专利数据所包含的信息,结合分析的角度不够全面;另一方面,并未针对科技竞争态势进行专门的研究。针对目前已有研究的不足,本文重点针对科技竞争态势,充分挖掘、结合学术论文和专利数据所包含的信息,研究分析的方式方法,实现较深入全面掌握科技竞争现状和趋势的目标。

12 研究框架与方法

当前,最为有效的信息分析方式是借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采用可视化方法对分析结果进行形象化揭示和展示。对学术论文所包含的科学信息进行分析一般采用科学知识图谱[6],对专利所包含的技术信息进行分析一般采用专利地图[7]。但无论是知识图谱还是专利地图,其本质均是采用可视化方法对科技信息分析结果进行形象化揭示,从静态理解是指形象化表示后的有关科技信息的各种图形表格、分布图等,从动态理解是一种分析并形象化揭示科技信息的综合性方法。

本文结合利用知识图谱和专利地图,将学术论文和专利信息分析结合在一起,实现对科技竞争态势进行全面分析的目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即基于知识图谱和专利地图的科技竞争态势分析方法。

由图1可见,对于科技竞争态势的把握,主要从科技竞争环境、科技创新环境、竞争机构和人才三方面进行分析揭露。

(1)科技竞争环境分析。主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分析揭示。时间维度的分析即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科技发展的趋势,需要结合科学研究趋势图和技术研发趋势图来进行,或将两者合二为一。空间维度的分析即从地域分布的角度来分析科技研发的主要区域及其水平,需要结合科学研究地域分布图和技术研发地域分布图来进行。

(2)科技创新环境分析。当前科技竞争的核心体现在科技创新,因此科技创新环境已成为了解科技竞争态势的重要方面。学术论文和专利分别属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最主要成果,因而可以结合科学研究热点图和技术研发重点及趋势图,来进行知识创新热点和技术创新重点及趋势分析,从而实现对科技创新环境的掌握。

(3)竞争机构和人才分析。科技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通常依靠机构(组织)的力量来开展科技研发和创新活动;因此,掌握科技竞争水平较高的机构和人才队伍情况,也是了解科技竞争态势的重要方面。竞争机构分析是为了挖掘出科技研发水平和实力较高的一些科技研发机构,需要结合科学研究机构实力图和技术研发机构实力图来进行。竞争人才分析是为了挖掘出科技研发水平和实力较高的一些科技研发团队,需要结合科学研究团队实力图和技术研发团队实力图来进行。

2 实证――以张力腿平台(TLP)为例

张力腿平台(TLP)是海洋石油、天然气工业从近海向深海发展过程中诞生的一种新型平台,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新兴海洋工程装备(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它是一种垂直系泊,通过数条张力腿与海底的顺应式平台相接[8-9]。

在科技文献数据的采集和获取方面,学术论文数据采集自爱思唯尔(Elsevier)的Scopus数据库,这主要是考虑到Scopus的数据较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的Web of Science数据更为全面;专利数据则是采自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的德温特创新索引(DII)数据库,该数据库专利数据较全面、规范。在以上两个数据库中分别检索、获取张力腿平台的学术论文和专利数据,共计获得学术论文1 673篇、专利399件;由于以上数据的检索时间为2015年初,而学术论文和专利信息的公开往往需要一定的周期,因此仍有部分2014年的数据还没有公开,所以2014年的数据量会比实际的偏少一点。

采用本文上节所述研究框架和方法,绘制相应知识图谱和专利地图,对张力腿平台的(国际)科技竞争态势进行分析。进行数据分析及制图的工具包括BibExcel[10]、Pajek[11]、VOSviewer[12]等。

21 TLP科技竞争环境分析

211 科技发展趋势分析

统计有关张力腿平台的历年学术论文和专利数量,制作其科技研发趋势图,如图2所示。

从图2可见张力腿平台的科技发展趋势:理论研究(论文)比技术开发(专利)早五六年,且活跃程度要高不少,反映出张力腿平台尚存在一些基础性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导致其应用不是很广泛、深入,但也说明其进一步研发的空间还很大;从历史发展趋势看,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的趋势大体上一致;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早期,出现过一次科技研发的高潮期,之后开始跌荡式下降,在2001年左右陷入相对低谷期;自2002年左右科技研发活动又开始缓慢地反弹,直到近三四年,才开始出现爆发式增长并持续至今;目前,张力腿平台的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均处在新的快速发展期。

212 科技研发地域分布分析

统计各国家/地区有关张力腿平台的学术论文和专利数量,分别制作其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地域分布图,如图3和图4所示。

从图3和图4可见世界主要国家/地区在张力腿平台方面的科技研发实力和水平:美国无论是在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在技术开发方面,均具有绝对的领先优势,在技术开发方面优势更加的显著;除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中国和挪威的科技研发力量相对较强,挪威在理论研究方面稍强于中国,而中国则在技术开发方面稍强于挪威;其他具有一定科技研发实力的国家有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

22 TLP科技创新环境分析

221 知识创新热点分析

统计有关张力腿平台的学术论文中关键词的出现频次,选择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并制作共现图谱,如图5所示,即科学研究热点图。

从图5可见,张力腿平台的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热点主要有4个方面:(1)基于平台的石油开采技术,主要集中在海底取油立管及结构设计等方面;(2)系索系统研究,主要进行计算模拟、动态分析等;(3)平台的结构分析和设计,主要考虑涡流和风力影响、疲劳性能和可靠性等;(4)平台的动力响应分析,主要运用水动力学、有限元分析等方法。

222 技术创新重点及趋势分析

统计有关张力腿平台的专利技术分类(IPC)情况,专利量较多的IPC类别即张力腿平台的技术研发和创新重点;

从图6可见,在近十年间(2005-2014年),关于张力腿平台的技术创新活动(B63B35/44)呈现出增长趋势,特别是在近几年;在平台的海上停泊方法上,对于锚泊技术(B63B21/50)的研发较多,尤其近几年发展迅速,而对于系泊技术(B63B21/00)的研发则在近几年急剧下降;在平台设计和修建方法(E02B17/00)的研究上,近十年基本保持在相对较高水平,波动不大;在海底取油立管的设计(E21B17/01)上,技术研发波动性较大,曾在2007年和2012年左右出现研发高峰,其它时间内基本呈下降趋势。

23 TLP竞争机构和人才分析

231 科技研发机构分析

分别统计有关张力腿平台的学术论文和专利的发文机构和专利申请人情况,选择发文量或专利申请量较多的机构(组织),分别制作其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机构实力图,如图7和图8所示,这些机构即具有竞争力的张力腿平台科技研发机构。

从图7可见,在张力腿平台基础理论(科学)研究方面,国际上研究实力最强的机构是美国德州农工大学(Texas A and M University),其次是荷兰皇家壳牌公司(Royal Dutch Shell)、康菲公司(ConocoPhillips)及挪威科技大学(Norges Teknisk-Naturvitenskapelige Universitet)。其他科学研究实力较强的机构还包括印度理工学院德里校区和马德拉斯校区(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Delhi/Madras)、挪威国家石油公司(Statoil ASA)等。

从图8可见,在张力腿平台技术研发方面,国际上研发实力最强的机构是壳牌石油公司(SHELL OIL CO),其次是美国大陆石油公司(CONOCO INC)和美国海马装备有限公司(SEAHORSE EQUIP CORP),其他技术研发实力较强的机构还包括埃克森美孚(EXXON PRODN RES CO)、深水海洋科技有限公司(DEEPWATER MARINE TECHNOLOGY LLC)、维特克灰色公司(VETCO GRAY INC)等。

232 科技研发团队分析

统计有关张力腿平台的学术论文作者和专利发明人的出现频次,选择出现频次较高的作者或发明人进行共现分析,并分别制作共现图谱,如图9和图10所示,即具有竞争力的张力腿平台科技研发团队。

从图9可见,最大的张力腿平台基础理论(科学)研究团队是一个跨国组合,主要成员包括美国德州农工大学(Texas A and M University)的Kim,MH.、Kim,CH.、Niedzwecki,JM.、Natvig,BJ.,挪威科技大学(Norweg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Naess,A.,挪威Statoil公司的Teigen,PS等人。其次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Univ of Texas at Austin)的研究团队,主要包括Kim,SB.、Powers,EJ.、Fischer,FJ.、Hong,JY等人。其他较大的研究团队包括以Chandrasekaran,S(论文发文量最多)为核心的印度理工学院(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团队,以Kareem,A为核心的美国圣母玛利亚大学(Univ.of Notre Dame)团队等。

从图10可见,最大的张力腿平台技术研发团队,是由独立发明人LEVERETTE S J(专利发明最多)、RIJKEN O R、KIBBEE S E,以及壳牌石油公司的HUETE D A和KIPP R M等人组成。其次是以ALLEN D W、HENNING D L、MCMILLAN D W为核心的壳牌石油公司团队。其他较大的研发团队还包括韩国RES INST IND SCI&TECHNOLOGY团队等。

3 结 语

本文以支撑科技创新活动为导向,以全面深刻把握科技竞争态势为目标,从科学与技术的关联性角度,通过充分挖掘、结合学术论文和专利数据所包含的信息,将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两方面结合起来,设计研究出基于知识图谱和专利地图的科技竞争态势分析方法。通过多个不同角度和纬度的分析,采用知识图谱和专利地图对分析结果的可视化揭示,最终从科技竞争环境、科技创新环境、竞争机构和人才三方面,对科技竞争现状和趋势进行揭示和描述。同时,以张力腿平台(TLP)科技领域为例,实证了所设计的科技竞争态势分析方法的实用性。

由于本文所做的研究是一种方法及应用的探讨,在短时间内总结出来难免有所疏忽,其中的一些观点和表述仍值得商榷。同时,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如基础理论(科学)研究(学术论文)与技术开发(专利)之间的关联性、互动性问题等。这些研究中的不足和问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做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卞志昕.技术情报地图――专利地图与学术情报的结合[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16):111-113,124.

[2]陈韫春.基于论文和专利的我国科研现状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10):14-15,19.

[3]陶蕊,武思宏,闫冬.基于论文和专利数据的中美清洁煤技术研发实力与合作趋势分析[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3,35(2):298-302.

[4]余敏杰,丁楠.基于论文和专利的光纤技术发展态势分析[J].科技与经济,2014,20(4):66-70.

[5]王曼娜,陈晨,陈晓芬,等.我国再生水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趋势――基于博硕士论文与专利的分析[C].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章).成都: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四川大学,2014:1167-1174.

[6]陈悦,刘则渊.悄然兴起的科学知识图谱[J].科学学研究,2005,23(2):149-154.

[7]王兴旺,孙济庆.国内外专利地图技术应用比较研究[J].情报杂志,2007,26(8):113-115,119.

[8]马延德.海洋工程装备[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9]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战略(2011-2020)[EB].http:∥/gzdt/att/att/site1/20110916/001e3741a2cc0fdd4fd101.pdf,2015-03-23.

科技强国论文例7

在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过程中,提升期刊品牌知名度、扩大优质内容的影响力是关键。期刊传播力的提升是影响力扩大的前提,只有重视提升传播环节的效果,才能够契合我国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的发展策略。

1科技期刊传播能力的关键内涵和重要意义

1.1科技期刊传播力的内涵

科技期刊作为促进科学技术交流的重要媒介,提升其传播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科技期刊传播力是科技期刊在进行科学传播过程中,以特定的传播方式、手段、技术为基础,以达到良好的传播效应为目标的一种核心能力,提升传播力是为了增强科技期刊论文的传播广度、深度以及速度。传播力的提升往往会体现为科技期刊的影响力扩大,因此,传播力的建设与提升应该贯穿于整个科技期刊的发展道路,从而保证科技期刊拥有提高科学研究质量的源源动力。对于科技期刊的传播实践来说,传播者、传播内容以及传播渠道这3个部分作为传播路径的前置环节,能够有效注入传播力来提升科技期刊的传播效应,那么传播者的专业性、传播内容的优质性以及传播渠道的广泛性便是科技期刊传播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把握好影响因素的特点,制定与实施提升传播力的具体措施,就能够为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供动力,让每项单独的科研成果能够聚合成为推动社会科技发展的力量。

1.2提升科技期刊传播能力的重要意义

提升科技期刊传播能力有利于塑造一流期刊品牌。着力建设品牌、扩大影响力是提升科技期刊传播力的实践方向以及主要目标,强大的传播能力能够有效地让优质的科技期刊内容得到广泛传播,从而获得学界以及业界的关注。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传播力的提升有利于科技期刊吸引优质稿源,促进传播力与优质内容相辅相成,形成良性互动,进而在业界与读者心中构建出卓越的品牌效应,保证科技期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由此可见,传播力是科技期刊品牌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提升科技期刊传播能力有利于增强科技知识传播与服务功能。科技期刊中的内容不仅是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最新理论成果,而且是具有社会性的人类文明知识,因此要利用科技期刊的传播力做好科技知识的普及服务工作。如1959年1月缪天荣教授在《温州医学院学报》上发表的“对数视力表”,国外眼科专家发现,缪教授的视力表比美国同行发明的早了3个月,是名副其实的首创,促进了科技知识在国际上的传播。1999年广州管圆线虫病在温州出现,王小同教授1999年5月在《浙江预防医学》上发表《22例广州管圆线虫性脑膜脑炎分析》,并及时归纳出此病近一段时间在温州的流行情况以及病因是生吃福寿螺导致,临床医师遇到有“头痛”症状的患者就要考虑此病的可能性,有效地普及了防治该病的措施。由此可见,提升科技期刊传播力不仅有助于增强国际间的科研交流传播,也能够为公众健康提供公共知识,产生社会效益,强化了科技期刊的知识服务能力。提升科技期刊传播能力有利于构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体系。科技期刊是一个国家赢得科技话语权的重要工具[1-3]。提升科技国际交流的话语权,需要适应时展的要求,也需要主动参与、组织科技交流活动,而科技期刊体系的建设也为我国参与国际科技交流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目前已有研究者指出构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关键指标是国际影响力和国际传播力,传播力作为提升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已逐渐凸显出其实际价值[1];因此,要把握好品牌建设、内容质量、专业优势以及传播效应之间的关系,不断加强对外交流以吸收国际上的优秀科技期刊建设经验,逐渐内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期刊体系,在国际上形成平等交流对话的局面。提升科技期刊传播能力有利于期刊与作者相互成就。科研作者所撰写的学术成果若是能够凭借传播力强的科技期刊得到广泛的传播,可以有效提升其在学术界的知名度,增强相关科技领域的研究专业性与多样性,给予作者更多的研究动力与信心,让作者更加青睐传播能力强的科技期刊。如此一来,既为科技期刊提供了优质的稿源,又令科学研究保持不断地进步,从而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2我国科技期刊传播能力不足之处

2.1高质量科技论文稿源外流

2017年,我国已有300多种英文科技期刊,其中173种被SCI数据库收录,但我国仍是论文流出较严重的国家之一[4]。尽管目前我国科研经费已持续加大投入,学术成果质量以及影响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高质量科技论文稿源外流问题仍然存在。根据同行评议文献数据库Scopus统计,在2012—2016年期间,中国科技研究者在化学、物理以及材料科学专业领域中的发文量均排名世界第一,其中发表在国外科技期刊的文献数量高达75%;由此可见,我国的科技期刊并非本国研究者投稿的首选,造成我国科技期刊的文献质量不高,传播能力有限。此问题的原因在于我国科研评价和科技期刊评价体制仍然不够完善,国内部分研究者盲目崇拜SCI,轻视国内科技期刊。

2.2科技期刊传播平台建设有限

科技期刊作为科技传播体系的主要传播渠道,搭建资源聚合的传播平台有利于科技信息集中传播。但是,在融合出版传播背景下,我国科技期刊“拥抱”新媒体不够深入,尚未综合运用多种传播平台形成规模化优势。我国的科技期刊具有数量众多、各自分散、互为阵营的特点,并没有开展科技期刊集群化的道路,科技期刊网站仍然采用付费阅读的模式,科研成果资源的开放性不足,从而造成传播力量弱化、传播平台分散的境况,无法相互引流带动传播力提升。另外,我国在国际上的科技期刊传播平台尚未建设完善,如今我国的英文科技期刊多与Elsevier、Springer等国外商业出版机构进行合作搭建传播平台,尽管能够在短期内提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但在长期发展中却会逐渐沦落为其“附庸品”,不利于期刊品牌建设和受众维护,在内容提升、传播方式以及传播范围上都无法更好地“施展拳脚”。

2.3部分科技期刊同质化现象突出

科技期刊同质化的现象主要为报道内容及栏目雷同、论文选题重复以及传播方式单一等,而同质化问题较为明显的科技期刊是学报类,如医学院校的学报有将近60种,由于我国的科研评价体系以刊登学术论文为主要衡量标准,因此会在某个职称评定的时间节点催生大量同质化的论文,学报的作者范围也局限于自家院校的教师以及学生[5]。又如电力科技期刊会根据大数据的引导而被动遵循单一的期刊评价指标,造成具有不同办刊宗旨的电力科技期刊在发展目标上趋向同质化,刊载相似的科研论文,因此也造成了读者、作者及审稿专家同质化的问题,不利于学术研究的良性互动[6]。当科研内容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科技期刊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便会弱化,其传播能力自然就会受到限制而出现疲软的情况。

2.4科技期刊从业者职业素养有待提升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素养难以与建设一流科技期刊的发展目标相匹配,多局限于对来稿进行编辑加工,在组稿、遴选优质论文的工作上有所欠缺,文章内容过于陈旧或质量不高,读者接收不到具有前瞻性的学科热点、科技资讯或理论,便会降低对科技期刊的期望值,导致传播力失去“施力”的受众。另外,期刊编辑岗位的设置未精细化,导致编辑的精力过于分散,在统筹不同主题的论文时便会缺乏整体性策划,无法多角度整合科技期刊的内容。而且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当前,科技期刊也缺少具有互联网思维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从而影响了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之路,传播力的提升也因此受到限制。

2.5重影响因子而轻传播力

科研人员通过影响因子来判定科技期刊的论文含金量,而论文传播的广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影响因子的提升,在科技期刊进行媒介融合以及向知识服务转型的过程中,传播力要得到充分重视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影响因子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的学术成果评价体系过度崇拜期刊影响因子,传播力的价值无法凸显,影响因子低的科技期刊在发展中举步维艰,导致学术资源分化。主要的原因是当前我国仅有影响因子评价体系,并没有传播力评价体系,而传播力的提升能够让受众注意到科技期刊的优质内容,进而提升其影响因子的数值,因此需要我国在学术成果评价体系中尽快完善传播力的衡量标准与评价体系。

2.6缺乏高效的精准传播

目前科技期刊在进行科学传播时仍然缺乏精准传播的思维,无法高效、准确把握受众的偏好需求。一方面,科技期刊鲜少在公布选题、论文征集、稿件审查等出版前置环节进行精准宣传,难以吸引受众对后续论文出版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尽管科技期刊在后续的传播阶段会在期刊网站、知网以及维普等传播平台进行广泛投放,但并没有从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入手进行精准推送,造成科技期刊传播力后劲不足。此类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科技期刊经营主体的传播技术与理念更新不及时,没有利用大数据思维把握受众需求,精准传播不到位便难以获得受众的精准反馈信息,而且也缺乏反馈的便捷渠道,跟不上受众需求的变化脚步,造成传播效率低下。

3提升科技期刊传播能力的实践思路

3.1创新优秀成果发表模式

聚合优质内容是提升科技期刊传播力的重要手段,创新优秀成果的发表模式能够高效获取优质稿源,这需要期刊编辑主动出击,关注社会效应大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为拥有重点课题的研究者开设快速发表的“绿色通道”,对约稿或是优秀的稿件采取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减免版面费、缩短发表周期等,从而扩大文章的传播范围并增加引用次数。此外,科技期刊还可以加强网络出版,实现优秀成果多维度共享,如开放获取出版和知识共享、在线优先出版等模式,使论文的传播更高效便捷。如今,国家针对当前科技学术期刊“多而不强”的问题已有了具体的创新发表模式计划———OSID开放科学计划。该计划在2018年由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发起,通过开放论文中的内容与数据、引导作者与读者交互问答、建立作者学术圈等多种举措,让优秀的论文在发表周期中得到更多的关注,从而全方位、多维度提升科技期刊的传播能力,实现文献外的科研学术延展。

3.2构建多渠道精准传播体系

精准传播能够有效整合论文资源并提升科技期刊传播的广泛度和准确度。精准传播需要落实到科技期刊编辑部的各个工作环节以及的全周期,从每一期的选题策划、征文、审稿、出版等阶段都配备相应的宣传措施确保传播的持续性。值得注意的是,论文的投放阶段是精准传播的关键,除在全网的学术数据平台进行全面投放外,还可以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算法技术等手段实现精准传播,如利用大数据驱动科技期刊的跨媒体协同处理、进行知识计算、抓取受众搜索浏览的内容。充分了解受众对科技成果的偏好程度,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知识服务。例如:开辟科研成果转化的专栏吸引应用型读者;增加读者与期刊的互动性,让期刊知道读者需要什么;挖掘科技期刊潜在读者群体并激发读者的潜在需要,实现精准推送。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大数据技术还可以分析科技期刊历年的高频引用论文并从中抓取主题关键词,向相应的作者或是科研团队进行精准约稿,在提升期刊关注度的同时增强其传播力。

3.3树立品牌吸引优质稿源

树立科技期刊品牌的效用在于打开其知名度,为吸引优质稿源打下基础。首先,科技期刊可以通过调查本刊物的历年高被引用频次的文章,挖掘自身的论文特点以及在科研领域的定位,以此为基础建设特色期刊品牌,从而向特定研究方向的作者及其科研团队约稿,获得可以提升传播力的优质稿件。其次,科技期刊可以定期举办最佳论著的评选颁奖活动、作者读者与审稿专家见面会、线上线下学术交流等,形成品牌活动,在巩固读者群体的同时又保证了优质稿源。此外,从国际化的角度来说,期刊在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期间,可以借助会议平台开展宣传推介,制作期刊宣传页,提升期刊的知名度并推广品牌特色。在期刊编委、审稿专家国际化的基础上也要争取稿源国际化,参考国外期刊到国内约稿的模式,实现国内期刊向国外作者或科研团队约稿,开通国外征稿绿色通道,成功树立科技期刊品牌,能够从稿源的层面提升科技期刊的传播力,进而培育我国的一流科技期刊。

3.4搭建期刊国际传播平台

国际化道路是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不可或缺的发展路径,我国早期采用的国际化模式是利用我国的英文科技期刊与国外知名学术出版商合作,尽管这种“借船出海”的战略对于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国际传播力有一定成效,但出版主动权掌握在国外的出版商手中,难免会弱化我国科技期刊的品牌和主体地位;因此,我国可以利用英文科技期刊打造属于自己的数字期刊国际传播平台,开辟“造船出海”的国际化发展路径。所建设的国际传播平台应抓住当前的政策机遇进行转型,在为作者提供研究成果发表服务的同时,转向新的功能维度———向读者提供知识服务,即从内容集成出版商的手中拿回科技传播的主动权。在搭建平台的过程中,应该由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在政策出台、资金投入、资源配置等方面予以支持,如中国知网便是20世纪90年代由我国政府大力培育的数字传播平台,如今已成为规模较大的主要数字出版市场主体。此外,政府要致力于维护我国科技文化主权和科技信息安全,增强国际话语权,树立我国科技期刊品牌形象,为创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供支撑。

3.5编辑需利用社交媒体进行能力建设

科技期刊若是仅仅凭借单一的官方网站进行传播难以形成规模优势,编辑需要建立“互联网+科技期刊”的思维。根据中国科协2015年的调查数据,纳入调研范围的1200种中国科技期刊中,仅有283种期刊开设了微信公众号[7]。由此证明我国科技期刊需要进一步开拓社交媒体传播平台,编辑需要了解社交媒体的传播特性,以科技期刊的网站作为信息的核心岛屿,将主要的科技信息辐射到微信公众号、微博、微话题及官方应用程序等多种社交媒体,以此形成社交媒体读者圈,利用群际之间的联系对科技期刊的内容进行分享、转发等[8-11]。从丰富编辑的职能角度来说,充分利用社交媒体还能够提升其组稿的专业性,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增强与作者的互动性以获取更多优质稿源。此外,在对读者社群进行运营维护时还能够从中挖掘优质的潜在作者,进而从多方面扩大科技期刊的传播范围与影响力。

3.6以优化内容为导向开展科研活动

优化科技期刊的内容需要解决内容同质化问题、推动科技期刊科普化以及坚持内容为王的理念,从而有效集成推送优质内容,让优质内容成为科技期刊扩大传播广度以及深度的基石[12-13]。在解决内容同质化问题时,科技期刊需要找准定位,既要结合专业优势也要结合地域优势进行论文筛选,还可突出作者群体、读者群体的独特性,在选题方面要适当跟踪热点并转换研究视角,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部分科技期刊还需要提高投稿的门槛以防止同质性的文章大量涌入。在推动期刊科普化方面,科技期刊应该多注重刊登应用型文章以加强普通受众对科学知识的理解,通过扩大读者群体来进一步提升科技期刊的传播力,此举既可以实现科技期刊的经济效益又能够发挥社会效益。在坚持内容为王方面,坚守科技期刊的原创性及创新性是永恒不变的话题,尤其是在当前科技期刊种类繁多、论文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下,更加需要挖掘具有深度的论文选题,同时也要在国内外的热点问题当中进行“冷思考”,注重研究视角、理论应用的独特性。

科技强国论文例8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不断密切,既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相关,也与意识形态所反映的时代主题变更相关。在冷战时期,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木主义阵营的对抗,既表现为军事较量,也表现为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冷战结束后,社会主义与资木主义的森严对垒转化为并存竞争,意识形态既推动这一转变的过程,又在这一过程中拓展了自身职能,表现为文化形态。这种转变,并不是西方学者所宣称的“意识形态的终结”或“非意识形态化”,而是意识形态具有与过去不同的服务对象与功能属性。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在西方社会争论激烈,观点各异。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即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对立论”与“等同论”。

(一)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对立论”

对立论认为,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性质不同,形态各异,功能相反,是绝对对立的。持这一观点的早期代表是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他把意识形态界定为偏见、情绪、虚妄,而把科学界定为真 实、理性、正确,从而认定两者是对立的。对立论最典型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阿尔都塞。他认为科学是在抛弃意识形态问题框架的前提下形成的’也就是说’科学与意识形态之间有一条鸿沟,他称之为“认识论断裂”。之所以有这种断裂,就是因为存在着意识形态的“问题框架”,即思想的基础结构或思维模式。这种问题框架居于无意识的心理层面,一旦它上升到意识层面’与现实的意识形态发生冲突,认识断裂就出现了。所以他提出,科学只是在不断摆脱那些窥伺、袭击和缠绕它的意识形态的条件下,才能成为在历史的必然中自由的科学。很明显,阿尔都塞同样认为意识形态是强制性、虚幻性、普遍性的存在,只有不断改造、摆脱意识形态’才能形成科学理论;科学的任务就是要把意识形态从科学领域清除出去,保持科学的发展性。

对立论把意识形态视为情绪、僵化、虚幻的东西而与科学对立,否定意识形态具有科学的可能性。这种把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相互割裂、对立的观点,不仅否定了科学技术对意识形态的决定作用,而且否定了意识形态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反作用,把科学技术的发展看成是不需要科学技术以外其他条件的纯科学技术活动。这种观点是导致西方社会科学主义,也称唯科学主义流行的认识根源。这种唯科学主义观点,在尊重科学经验与事实的名义下’推行不可知论和主观经验主义,把木来属于“工具理性”的科学,要它发挥“价值理性”的作用,从而导致了事实与价值、科学与人文的分离和对立。

(二)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等同论,’

等同论认为,资木主义社会的科学技术已经取代了传统意识形态的作用,成为一种新意识形态。法国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创始人霍克海默最先提出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的观点。他认为,在现代资木主义社会,科学技术既可以论证社会目标的合理性,又可以掩盖其不合理性;当代资木主义社会的“物化”已使意识形态成为一种深奥的“自我施加的现象”;“技术的合理性”已转化为“统治的合理性”;“各种精密观测仪器正在使语言木身失去其表现特征,并越来越排他地显现出一系列符号特征,在这样一个时代里,甚至每个个体灵魂的无限意义和价值观念也已经变得陈腐过时。”等同论的第二个代表人物是美国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马尔库塞。他认为,现代科学技术具有明确的政治意向性,“技术理性这个概念也许木身就是意识形态的。不仅工艺的应用,而且工艺木身就是(对自然和人)统治。”在马尔库塞看来,“当代技术和科学取得统治地位,成了理解一切问题的关键。”_马尔库塞只看到了资木主义社会里科学技术发挥作用的一面,没有看到资木主义意识形态向各个领域渗透的一面,从而陷人唯科学主义。

等同论的第三个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哈贝马斯通过对当代资木主义的分析批判,提出了“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的命题。他认为,在资木主义社会,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力日益失去意义,资木家一方面主要靠科学技术获取剩余价值,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对经济生活干预加强,统治者也将政治问题转化为技术问题,把原来需要通过交公众讨论的问题变成由科学技术专家运用技术来解决的问题,这样科学技术就起到了意识形态的作用。他说:“社会系统的发展似乎由科技进步的逻辑来决定。科技进步的内在规律性,似乎产生了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性……技术统治论的命题作为隐形意识形态,甚至可以渗透到非政治化的广大居民的意识中,并且可以使合法性的力量得到发展。”哈贝马斯的观点简单地说,就是科学技术实现了人对自然的统治,而科学技术作为意识形态又实现了对人的统治。哈贝马斯的这种思想,实质上就是“技术统治论”思想。“技术理性的概念,也许木身就是意识形态。不仅技术理性的应用,而且技术木身就是(对自然和人的)统治,就是方法的,科学的,筹划好了的和正在筹划着的统治。”[4]应当承认,哈贝马斯看到了当达资木主义国家把科学技术作为统治工具的倾向,警 示人们要认识资产阶级统治的新动向,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他过分夸大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用科学技术掩盖当代资木主义社会的矛盾’把科学技术等同于意识形态’既违背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辩证关系而在理论上站不住脚,又掩盖了发达资木主义国家阶级统治的实质而在政治上有害,其要害如美国学者A?赫布斯在《社会问题与科学主义》一书中所说的,科学主义“相信科学能回答所有的人类问题’它使科学成为哲学、宗教、习惯方式和道德的替代物”。

意识形态与科学技术,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在西方国家中对立或等同两者的关系,便出现了既有将科学技术看作纯粹“客观知识”或纯粹“客观工具”,否定意识形态、人文精神作用的科学主义流派,也有将人文精神、人文价值孤立化、绝对化,排斥科学技术作用的人文主义流派,这两种倾向只会导致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断裂。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思想

关于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关系上的“对立论”与“等同论”,同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辩证的“关系论”是不同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有区别而不能等同,有联系而不能对立。

(一)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区别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所反映的对象不同。马克思在研究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时,认为历史“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自然史,即所谓自然科学”,而“意识形态木身只不过是这一历史的一个方面”。自然科学是人对自然界认识、利用与改造的产物。如果说它反映了某种关系的话,除了反映自然现象的内在联系外,从人的角度来说,它只不过反映了“人对自然现象的关系”,并不反映人们的社会关系。而意识形态则是人们关于社会的观念形态的理论化、系统化,集中反映社会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在阶级社会中是人们阶级关系的反映。

其次,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功能不同。科学的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木来面目,进行事实判断。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科学只能断定是什么,而不能断定应该怎样,在科学的领域之外,仍然需要对一切种类的价值判断。科学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至于用科学是为人类造福还是危害人类,就不属于科学范围的问题,而是属于意识形态价值判断的范围。意识形态是为人类的思想和行动定向的价值体系,它引导人们辨别善恶美丑,提供人类活动的价值规范和价值目标。因此,意识形态的作用,是科学所不能代替的。

再次,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属性不同。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是属于知识形态的生产力,“科学这种既是观念的财富同时又是实际的财富的发展,只不过是人的生产力的发展即财富的发展所表现的一个方面,一种形式。”_31~35)科学技术有别于哲学、政治、宗教、艺术等知识形态,它内在地连接着劳动者的体能、技能和劳动工具’具有技术实现的需要和可能。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科学技术作用的强化,无非是科学技术发展对生产力的各个要素都有强化作用。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以一种无阶级性的特殊意识形式,处在向物质形态的转化中而推动社会发展。所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科学技术称之为“头等生产力”、“第一生产力”。而意识形态则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竖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上形成的,代表统治阶级根木利益和观念的总和,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性和鲜明的阶级性。

总之,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在木质属性、功能属性、社会属性上,在反映、服务的对象上,在社会生活中所担当的任务上都是不同的,不能把它们等同起来。在当代社会条件下,不管科学技术的影响和作用如何强大,但它不可能消除人的主体性与人的价值取向。相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社会需要人具有更强的主体性与更合理的价值取向来推动、驾驭科学技术发展,正确运用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片面夸大科学技术作用,否定意识形态作用,无疑会使科学技术成为一匹脱缰的野马而无法驾驭,并导致社会与自然环境恶化,这决不是人类所追求的生存、发展目标。

(二)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联系按照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观点,两种不同事物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科学技术对意识形态具有决定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阐述资木主义生产力发展时,指出科学技术在资木主义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这是因为,“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即所谓职能。每一项发现都成了新的发明或生产方法的新的改进的基础。”正因为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基础作用,所以,“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成为致富的手段。”它不仅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促进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

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意识形态的变革,丰富意识形态的内容。自然科学研究所创立的理论和使用的方法,形成的科学精神,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力量。科学的木性是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任何偶像权威,不承认任何陈腐不变的教条,不盲从任何权力意志。因而科学木身是彻底革命的,它的发展和推广应用,有力地摧毁着落后的意识形态,并促进新的意识形态的形成与发展。所以马克思在分析了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的作用后指出,这些发明“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科学和哲学结合的结果就是唯物主义”。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导致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调整与变革,不断开辟新的发展领域。为此,社会的规范、准则都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与变更,形成新的政策与法律条文。科学技术的发展还能帮助人们遵循自然和社会规律,调整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树立新的价值与伦理观念,摒弃愚昧无知、陈旧落后、封建迷信的思想意识。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形成的新的思维方式,如系统、综合、协调等思维方式,使人们观察、分析问题有新的特点,帮助人们从单一到多样,从把握线性关系进而研究非线性关系,从时空分离走向时空统一等等。所有这些,都使人类的认识能力和思想方法上升到新的水平,使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得到丰富和发展。

其次,科学技术发展强化意识形态功能。其一,科学技术对意识形态功能的强化’体现在运用科学技术服务政治需要、维护政治制度。科学技术虽然没有阶级性,但它一旦为某一特定的阶级、社会主体掌握和运用,便具有为特定阶级、社会主体服务的社会属性。特定的阶级、社会主体总是力图从科学技术那里寻求支撑,为自身的利益和政治制度辩护。无产阶级用现代科学所揭示的客观规律,为唯物的辩证的历史观和彻底的革命理论作论证。资产阶级也利用某些科学理论反映和表达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如资产阶级利用适用于自然界的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解释社会领域的生存竞争、优胜劣汰生活方式,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被资产阶级赋予了特定的含义,成为资木主义弱肉强食、对外侵略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所以恩格斯说:资木主义大工业,“使自然科学从属于资木,并使分工丧失了自己自然形成的性质的最后一点假象。它把自然形成的性质一概消灭掉……并且把所有自然形成的关系变成货币的关系。”其二,科学技术对意识形态功能的强化,体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能有力地促进生产关系的变化。蒸汽机的出现引起工业革命,新兴资产阶级拿起近代科学技术这个武器反对封建神学,建立了资木主义政治制度;电磁理论应用引发的电力技术革命,促进资木主义生产关系进一步变革,使自由资木主义进人到帝国主义阶段。

再次,科学技术尤其是高科技对世界政治局势稳定性的影响具有明显双重性,即既可以增强世界政局稳定,又可能引发国际冲突。科学技术应用得当,可以合理进行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改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推进各国经济发展。如果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威胁甚至发动战争,必然导致国家之间的政治冲突,甚至使世界遭受灾难性后果。例如,科学技术中心在世界范围的转移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很大变化。17世纪末英国成为欧洲科学技术中心,英国凭借强大的科技与经济力量,对外推行炮舰政策,以帝国面貌称霸于世界。19世纪初到中叶,科学技术中心从英国转移到德国,德国当时以强有力的科学技术和工业基础,发动了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从上世纪末开始到木世纪中叶,科学技术中心又从欧洲转移到美国,美国成为现在世界上的超级大国而称霸世界,推行强权政治。这些历史事实说明,科学技术发展能够在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同时,也会改变国家的政治地位与世界的政治局势。所以,各国都先后制订了“科技兴国”、“技术立国”、“科技治国”的战略方针。

第二个方面,意识形态对科学技术发展具有反作用。恩格斯在分析了经济关系与法律的关系后指出:“……我们称之为意识形态观点的那种东西一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并且能在某种限度内改变经济基础,我认为这是不言而喻的。”自他还强调:“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并非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

意识形态对作为生产力范畴的科学技术的作用,首先是政治的作用。政治作为意识形态的主要意识形式,任何社会和国家都普遍存在,它对社会,包括对科学技术具有既保证又制约的作用。科学技术研究、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总是要受一定政治制度以及相应的法规、体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所支配、制约。这种支配、制约的作用是通过现实的人来实现的。政治环境对人产生直接的外部影响,政治原则、规范约束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行为,政治意图和要求只有通过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接受,才能指导行动和产生效果。政治支配、影响科学技术发展,同政治支配、影响经济发展的道理一样,政治的性质决定了支配、影响的方向与进程。恩格斯在分析资木主义国家权力对经济发展反作用时指出:“它可以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展得比较快;它可以沿着相反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像现在每个大民族的情况那样,它经过一定的时期都要崩溃”。也就是说,进步的、民主的政治能促进科学技术的繁荣,而落后的、专制的政治则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是因为,科学技术的自由探索、自由讨论,要有先进的、民主的政治作保证。资木主义社会的民主比封建社会的民主程度高,因而资木主义社会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第一次使民主成为一种国体,比以往任何民主制度都要优越,是“更高类型的民主制”,因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更为优越的条件。

其次,道德反作用于科学技术。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道德水平、思想面貌一旦改变,社会道德风尚一旦形成,它对于经济基础就会表现出巨大的反作用,对维护和巩固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起着进步的或反动的作用。因此,道德水平一旦提高,良好道德风尚一旦形成,就会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一定的道德,归根结底是一定经济基础的产物,是反映一定政治制度的价值观念。道德不仅为科学技术提供价值目标与价值判断,而且科技人员的道德品质直接影响科学技术的运用与发展。所以马克思在分析科学发现与道德关系时,提出了一个著名格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_恩格斯则阐述了科学的道德要求,他说:、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居里》的演讲时说:“像居里夫 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居里夫人和爱因斯坦是科学家中的优秀代表,他们对于科技道德的重视、提倡和修养,给我们以重要的启示。我国是一个道德资源丰富而深厚的国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不仅对传统道德资源进行了传承、开发与创新,而且形成了富有时代特征的道德观念,如尊重实践、实事求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观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讲究科学、注重奉献的观念;不甘落后、敢于竞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观念等等,已经和正在成为我国科技领域的道德风尚,对我国科技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我国新时期科学技术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互动共进

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系,是我国社会生活中一个突出的实际问题与理论问题。全面研究和正确处理这一关系,对促进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有效发挥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科学技术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差距的。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种相对落后的科学技术,由于其木身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尚不突出,因而对意识形态发展的推动,和意识形态对其作用也不明显,实践过程和理论上的研究也显得不足。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是富有生命力的精神文化。但是,应当看到,我国在一段时间内,意识形态与经济、科技结合,向经济、科技领域渗透、转化相对薄弱,我国在面对世界激烈科技竞争和意识形态较量中,既面临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一)科学技术的决策保证与快速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实现工作重点转移和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确立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奠定了坚实基础。邓小平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述,从理论上论证了科学技术的重要地位,从全局上指明了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位。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将科学技术纳人国家政策程序,迎来了久违的科学技术春天。1985年国家颁发了《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解除体制、政策障碍,为发展科技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随后,国家出台了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重大成果推广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攀登计划等科技规划。这些计划、规划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动员令和指挥棒,推进各项科学技术研究、攻关全面有序展开。1995年,我国在对科技体制改革10年评估的基础上,提出了“科技兴国”战略,次年建立了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并启动了《技术创新工程》;1997年我国作出决定:实现发展经济依靠科技的根木转变,并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标志着教育的战略基础地位、科技的战略主导地位在我国确立。同时,我国在不断扩大开放的过程中,向国外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仅弥补了经费紧缺,带动了经济发展,而且有利于参与外资、合资企业的生产、管理而掌握先进技术。我国从国外引进科学技术人才,不仅为我国直接提供了科技成果,而且有利于为社会传播科学技术知识,培养科学技术骨干。进人新世纪后,我国确立了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2010年进人世界“科学中等强国”行列;2030年前后跃居世界“科学中等强国”前列;2050年左右跻身世界“科学强国”行列。2006年国务院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这是我国进人新世纪新阶段对科学技术发展进行的第一次全面规划,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定的第一个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

我国新时期科学技术的战略决策实施顺利,创新体系建设取得进展,科学技术成绩斐然。一是基础研究工作不断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在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高温超导研究、人类基因组测序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纳米科学、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的一批原始性创新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二是在航天科学领域,我国掌握了卫星回收和一箭多星等技术,自主研发的“神舟”系列航天飞船成功发射,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的成功对接,实现了载人航天丁程的重大突破;“嫦娥”一号探月之旅和“嫦娥”二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成功跨人深空探测的新领域。三是在信息技术领域,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在国际T0P500组织的最新排名中位居世界第一,量子避错码被国际公认为量子信息领域最令人激动的成果,纳米电子学超高密度信息存储研究获突破性进展,六千米自制水下机器人完成了洋底调查任务等。四是在生物科学领域,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完成水稻基因图谱的绘制;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的1%基因绘制图,首次定位和克隆了多种基因,体细胞克隆羊、转基因试管牛以及重大疾病的基因测序和诊断治疗技术均取得突破性进展。五是重大疾病防治及创新药物的发现,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节能减排、气候变化预测等重点战略需求领域的一批创新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工业生产、油气勘探开发等行业中的一些关键科技问题的解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六是专利事业进展顺利,2010年我国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申请的专利申请量排名世界第四位,56.2%的年增长速度在世界主要国家中排名第一。七是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不断扩大,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2010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在商品出口增加额中,高技术产品的贡献率达30.8%。八是我国科技人力投人不断增加,科技队伍进一步壮大,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科技人力资源大国,正在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

新时期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取决于党和国家对科学技术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的进一步提高;取决于党和国家进行科学技术体制改革、政策制定、法规保证等战略决策的正确性;取决于我国新时期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断克服制约科学技术发展的传统观念,形成的学习、运用、创造科技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竞争精神、创新精神。所有这些推进、保证科学技术发展和作用发挥的因素,都是社会主义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都是科学技术发展和发挥作用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二)意识形态建设保证和推进科学技术发展

科技强国论文例9

1.科研产出水平基本上反映了科技创新水平

随着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持续开展,创新驱动战略的持续实施,我国科技创新取得引人瞩目的丰硕成果。我国科技创新发生了整体性、格局性的深刻变化,在深空、深海、深地、深蓝以及对地观测卫星、大飞机、导航、新材料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总的来看,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一些重要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领域正由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①。我国科技创新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我国科技创新的大爆发促进了科研产出的迅猛发展,两者发展速度基本相当。“自然指数2016新星榜”显示,中国的科研产出数量首次超过美国,居榜单第一位。中国有40家科研机构进入全球科研产出增加最多科研机构100强,其中24家连续4年增幅超过50%。过去四年来,中国一直是自然指数中科研产出增加最显著的国家,正引领全球高质量科研产出的快速增长。②我国科技发展日益缩小与美国等国的差距,在某些领域甚至实现了超越。

2.科技期刊发展缓慢不能有效服务科技创新与科研创新

与科研论文在国际上令人瞩目的表现相比,作为科技形象“代言人”的科技期刊质量、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相对逊色,具有品牌效应的科技期刊较少,与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的情况极不相称,成为我国科技体系中的一个痛点。③我国期刊一直在进步。汤森路透旗下的《期刊引证报告》ISIJournalCitationReports(简称JCR)是期刊评价的重要工具之一。2017年JCR的《期刊引证报告》中,我国进入国际同领域期刊排名Q1区(前25%)的期刊数量由2016年的28种提升至38种,超过72%的本土期刊影响因子较2016年均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尤其高影响因子的期刊都呈现显著的增长。但是,影响力的提升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期刊质量的提升。2014年,中国大陆共有170余种期刊被JCR引证报告收录,中国SSCI期刊影响因子在2以上的期刊只有3种。2015年,收录有8000种期刊的SCI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被收录的有148种,进入本学科领域总被引频次排名前1/3行列的期刊只有25种。我国拥有庞大的SCI论文数量,而他国学者引用我国学者的比例却非常低,甚至有近1/4的论文从来没有被引用过。

二、科技期刊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1.不当的科研考核机制,导致大量好稿外流,我国科技期刊被边缘化

当前许多单位和系统把在国际期刊上发表SCI和SSCI论文,与科研评价、科技奖励、职称评定相绑定,受这些政策刺激,我国优秀论文急速投向国际期刊。虽然多年来这种以发表SCI和SSCI论文来衡量学术成果的“一刀切”的做法饱受争议,但在没有找到一个更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方法替代之前,这种评价方法因其比“人治”更好而沿用至今,形成“唯SCI论文”的固化思维,严重影响了本土期刊水平的提升和国际化进程。

2.大量撤稿使科研信用形象严重受损过度强调

SCI导致学术畸形、学术泡沫和学术腐败。当受利益驱动、一味追求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文章时,科研丧失了原本的纯粹性,成为急功近利乃至造假等不端行为的温床,导致科学界的“公地悲剧”一再上演。2017年4月24日,发表在2012年至2015年的107篇中国医学论文被世界最大学术出版机构之一的施普林格出版社旗下的《肿瘤生物学》期刊撤下,524名医生造假名单曝光。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前的种种造假导致的大批量撤稿重新激起各界的关注。大批量撤稿堪为灾难性的国际丑闻,使我国的学术诚信受到极大影响。

3.的强劲需求招徕掠夺性期刊和多种趋利者

经过十几年自上而下的推动,我国一步步成长为科研大国和“SCI大国”。随着SCI发表数量的不断攀升,部分期刊以学术之名大肆敛财的问题浮出水面,以下的三种情况值得警惕和关注。第一,“掠夺性”期刊目光盯上科研经费。开放存取OA期刊是一种互联网在线出版的学术刊物,由论文作者付费,审核通过后刊发,读者可免费阅读下载,极大满足了论文刊发的需求。近年来,OA期刊、OA论文爆发式增长,同期数量增幅远超传统期刊。但是作者付版面费的模式,使许多国外学术出版商瞄准了这一巨大的利润空间,他们快速发展OA期刊,尽量多地以收取更多的OA论文处理费,审稿标准通常降为“合理但没有重要意义”,更有些OA期刊和论文造假公司默契合作,审稿流于形式,形成了专门针对我国作者的“职业化”造假链条,沦为“掠夺性”期刊,掠夺目标直指我国巨额的科研经费。据统计,2015年我国OA论文中标注的基金资助机构超过7000个,主要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份额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约占51%,省市级各类基金约占16%,科技部各类项目约占15%,教育部各类项目约占15%⑥。然而我国作者在声誉较差、影响力较低的OA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数量相对更多。第二,国外数据库出版商掠取暴利。我国大量高水平的在国外期刊上,我国科技工作者却不能免费使用这些文献。科技文献信息是科技创新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条件。为提升我国科研的科技文献保障能力,支持科研的创新发展,我国购买了大量国外重要科技文献数据库,然而数年来,国外科技期刊及其全文数据库的价格不断提高,有的出版商全文数据库的价格连续多年以百分之十几的幅度上涨,造成图书馆外文科技期刊订购费用迅速膨胀,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科研单位科技文献资源的可持续保障。个别国际期刊出版商,甚至利用自己的垄断性地位⑦,所提出的涨价幅度超过了任何产品价格的合理增长范围,成为掠取垄断暴利的工具,不断遭到我国业界的呼吁和抗议,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阻碍,同时也造成财政的极大浪费。第三,国外出版集团逆向办刊争抢作者。许多世界性、实力雄厚的出版集团相继创办了中文科技期刊,到国内拉作者、抢资源、占市场,使得本土科技期刊面临传播逆差的巨大压力,发展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给科技期刊国际化制造更多障碍。我国与国际科技期刊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使得国内科技期刊更加窘迫。

三、充分发挥科技期刊功能作用的路径

1.树立办刊自信,实实在在服务科技与创新科研靠创新取胜,论文靠内容取胜,学术期刊要回归学术的本色,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学术生态环境,树立我国良好的学术形象。高质量科研成果由高水平的研究决定,好的科研论文来自实实在在的科学研究。学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需要借鉴前人的成果、方法、经验,方能站在巨人肩膀上有所创新发展。我国科技期刊要从“量产大国”转向与国际一流期刊看齐,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学术期刊唯有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发扬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做学术的守护者,不异化为金钱所驱动。国外优秀科技期刊的诞生和发展有其外部有利环境因素,同时也是办刊者历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坚持努力的结果。我们要想把科技期刊办成在世界上叫好的期刊,就必须持之以恒,敬畏学术,保持学术良心,树立良好信誉,构建有公信力的学术诚信体系,吸引实实在在做研究的学者向其投稿,才能留住国内优秀稿件,吸引国外优秀稿件,真正为我国学科建设服务。

2.提高期刊影响力的政策要统筹兼顾

一是要着眼长远,在高度重视自办英文期刊的同时,不忽略中文期刊的均衡发展与普遍提升,在尽快推动形成精品期刊群的同时,不忽略促进普通期刊的全面提升。近些年,我国政府不断加大支持科技期刊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技期刊的发展。但历史原因造成我国期刊出版单位过于分散、规模小,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多数期刊不具备盈利能力,得不到有力支持的期刊在生存边缘挣扎。除了期刊自身要进行编委与主编的改组、运行机制改制、落实同行评议外,也需要政府加大对科技期刊的资助力度,包括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等。目前,我国支持英文学术期刊发展的政策力度大于支持中文学术期刊的力度,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计划连续多年支持英文学术期刊,而专门支持中文期刊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建设工程尚未正式启动,实际受益的只有获得出版政府奖期刊奖和“百杰期刊”的获奖期刊。但我国学术期刊整体质量的提升,不是仅仅靠部分精品学术期刊的努力就能完成的,一定要让占据科技期刊多数的、质量评估一般达标期刊都能享受普惠政策,不断进步成长为精品学术期刊,才能补齐我国科技期刊的短板,真正实现提升我国学术期刊服务科技的能力。二是要从国家宏观层面加强引导,鼓励提倡科研人员在国际和本土科技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平等对待。科研考核机制也应该对本土科技期刊有倾斜政策,在课题审批、职称晋升等方面加重中文科技期刊的分量,鼓励甚至“法定”国内优秀期刊在科技成果评价中的地位,如建立重大科研成果在中国期刊首发制度、构建人才评定的本土期刊论文倾斜体制、设立科技论文部级奖励制度等,从制度上确保国内科技期刊能在第一时间刊发我国重大、基础和前沿的科研成果,为打造我国国际顶级期刊奠定基础。

3.废除单一评价指标惯例,建立丰富多元的科研评价体系

科技强国论文例10

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谁先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会在激烈竞争中占得主动。在科技竞争的大背景下,科技安全保密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科技期刊是科学技术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大量科技信息,保守国家科学技术秘密,是科技期刊编辑的首要任务,也是科技期刊健康发展的保证。

一、做好科技期刊保密工作的重要性

科技期刊是展示科研和学术成果的窗口,是科研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的桥梁和纽带。科技期刊的积极作用是传播信息、交流技术,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换,推动科技进步。然而,科技期刊在促进科技进步的同时,一旦放松警惕,保密把关不严,发生失泄密事件,就会给国家造成无法估量和无法挽回的损失。科技期刊曾发生过几起失泄密事件,给国家造成了损失,教训深刻,科技期刊要引以为戒,加强保密工作。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敌对势力对我国关注程度不断提高,妄图窃取我国的科技秘密。新形势新情况给科技期刊带来了新的挑战,为此,科技期刊要提高警惕,防止失泄密事件的发生。

二、科技期刊失泄密风险剖析

(一)保密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期刊出版单位往往重视论文的学术质量而忽略保密问题,没有建立健全严格的保密制度或者保密制度落实不到位,存在失泄密风险。大多数科技期刊稿约中保密条款设置过于简单,要求不细;对论文保密审查要求不严,没有严格执行先审密后审稿制度,在审稿过程中易失泄密;编辑保密意识不强,没有把好保密防线,没有重视作者自然信息刊载、参考文献引用、基金项目标注存在的关联泄密隐患。

(二)作者保密意识不强,认识不到位。我国晋升职称、攻读学位的政策要求要有一定的学术成果,作者为提高投稿的命中率,往往只重视论文的科技含量而忽视了保密问题,把研究成果的关键步骤、原理、工艺过程、技术数据等描述得十分详尽,存在失泄密风险。

(三)科学技术专业面广,不易分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论文涉及的专业面、技术领域越来越广,而保密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审稿专家、编辑人员所从事或熟悉的专业知识领域有限,有时分辨不出论文是否而轻易放过,造成失泄密后果。

(四)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泄密风险。随着科技期刊网络化进程的推进和办公自动化的实现,网络泄密风险增大。有的作者直接通过互联网将稿件发给科技期刊编辑部,编辑部为提高工作效率,往往通过互联网与审稿专家、作者联系,在网络上互传稿件,使未经审查和技术处理的稿件流入网络。敌对势力为窃取科技秘密,利用网络攻击、植入木马病毒等手段,窃取科技期刊编辑部计算机信息。另外,权威信息机构,如中国期刊网、万方数字化期刊群等机构,一般是完全依据期刊编辑部提供的全文数据完整地、不加甄别地置于网上,易扩大泄密范围,或造成某一技术相关信息的泄露,引发关联失泄密。

三、科技期刊防止失泄密的对策

(一)管理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1.期刊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保密工作的领导与管理。期刊管理部门应前移保密管理工作,狠抓保密教育、保密检查,努力提高编辑出版单位的保密意识。如定期举办保密教育培训班、经验交流会、知识竞赛等活动;定期以简报的形式通报保密工作的形势和任务,剖析典型事例,做到警钟长鸣,提高编辑人员的保密意识和业务识别能力。同时,期刊管理部门应随时检查期刊出版单位对保密工作的落实情况,以检查促工作,提高编辑人员的保密责任心。

2.作者单位应加强保密管理。作者单位应建立健全专门负责保密工作的机构,积极开展安全保密的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所属人员的安全保密意识和责任心;建章立制,严格管理科研成果,对所属人员拟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进行严格的保密审查。

3.主管主办单位应重视期刊的保密工作。一般来说,期刊主管及主办单位对期刊的学术质量和社会影响比较重视,而对期刊的保密工作关注甚少。其实保密工作是科技期刊的首要大事,出了问题就会“一票否决”,受到严厉处罚。为此,科技期刊主管及主办单位要高度重视期刊的安全保密工作,常抓不懈,实现期刊安全保密工作和质量提高“两促进,双丰收”。

(二)提高作者和编者的保密意识。作者是科技论文的最初生产者,增强作者的保密意识,是科技期刊保密工作的治本之策,要注重对作者的保密知识宣传。为此,科技期刊除在“稿约”中设置保密条款和要求作者投稿时递交所在单位保密部门提供的论文保密审查报告外,还要主动与作者沟通,询问稿件是否,介绍对内容的技术处理措施,使作者正确处理好论文的发表与保密之间的关系。同时利用期刊“补白”或图片的形式宣传保密知识,以提高作者、读者的保密意识。

编辑是稿件出版前最后的保密审查者和把关者,其保密意识、责任心和技术处理能力非常重要。为防止失泄密事件的发生,科技期刊编辑部门应加强保密教育,组织编辑人员认真学习和领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国家有关科学技术的保密规定,增强编辑的保密意识,克服麻痹思想,熟悉保密法规,增强保守国家秘密的责任感。

1.建立健全安全保密工作制度并严格执行。科技期刊要搞好安全保密工作,防止失泄密事件的发生,建立健全保密工作制度并严格执行是关键。要从源头抓起,在稿约中明确提出作者投稿必须由其单位保密管理机构出具保密审查报告,否则不予接收投稿,作者修改过的稿件要重新出具保密审查报告。严格执行《新闻出版保密规定》的有关规定,坚持稿件送审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