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高二历史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3-02-27 11:19:48

高二历史总结

高二历史总结例1

一, 在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

二,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走"形式"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老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让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三,创造互动式课堂不能丢掉"秩序"和"规则"

新教育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日常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建立起新规则,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真正地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追求课堂的民主,开放的同时,有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规则".

四,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不能轻视教师的作用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与学生一起去寻找真理,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高二历史总结例2

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 价值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

二,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走"形式"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老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让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三,创造互动式课堂不能丢掉"秩序"和"规则"

新教育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日常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建立起新规则,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真正地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追求课堂的民主,开放的同时,有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规则"。

四,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不能轻视教师的作用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与学生一起去寻找真理,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高二历史总结例3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1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及经验教训

(1)过渡时期总路线

①核心内容“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2)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①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

②主要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处理好农、轻、重等关系

③成果:“一五计划”成果图

④意义:初步建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展开。

(3)三大改造:1956年底,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标志:生产资料的公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计划经济建立。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4)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①中共八大:(1956年)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和当前的主要任务。

②作用: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

③左倾错误:

表现: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一大二公”为特点)

特征: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挫伤人民的生产积极性;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

④纠“左”举措: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时间:1966——1976年

原因:“左”倾错误恶性膨胀的结果

表现:严重干扰和破坏国民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

⑥教训:

要实事求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的矛盾;

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保持必要的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发展经济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及历史意义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

①时间:1978年12月

②内容:实行改革开放、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

(2)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伟大的转折点;揭开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四、农村与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开始:安徽、四川

②前提:土地公有制

③特征:包产到户,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的改革

④作用: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目标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五、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特点

(1)形成:

①经济特区: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②原因:对外交通的重要通道或港口;著名侨乡,离港、澳、台较近;历史上与海外联系密切

③目的:吸收和利用外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④特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

⑤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⑥沿海经济开放区:闽南三角区(厦漳泉)、长三角、珠三角;

1990年开放浦东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科技园区等;

20世纪90年代,新一轮对外开放高潮,各地出现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金融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开放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六、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2第五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

①背景:?1929年经济大危机和二战的惨痛教训;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美国经济实力膨胀和称霸世界的野心。

②概况:1944年夏,美、英、中等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开会

③内容:通过《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及附件,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这两个国际货币金融组织

④意义: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

⑤影响:是美国对外扩张的需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世界贸易。

二、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

①内容:

①国际金融组织及宗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成员国义务:认缴资金——决定投票权。

②国际货币制度:双挂钩制度—美元以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固定汇率制。

(2)作用:

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的霸主地位;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满足了美国对外扩张的需要,成为美国扩张的工具。

(2)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①成立的时间:1947年

②性质:国际多边协定

③目的:使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充分利用世界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④影响: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3)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三大支柱

①构成: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

②影响:顺应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

三、欧洲联盟

(1)欧洲共同体到欧盟的发展进程:

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欧洲经济一体化开始

1967年,三个共同体正式合并为欧共体

1993年,欧盟成立

(2)欧共体经济一体化建设共同农业政策、共同的关税政策、统一大市场、欧元

(3)欧盟初具规模:欧元的诞生(2002年1月1日正式启用)

性质: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4)影响:欧洲一体化符合欧洲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利益,改变了世界格局,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四、北美自由贸易区

(1)北美自由贸易区

①建立:美、加、墨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成立。

②性质:单一的经济组织

③影响:三国间经济联系大大加强;对发展中国家造成负面影响

五、亚太经合组织

(1)建立:**年,在堪培拉12国外长会议,宣告亚太经合组织正式成立

(2)扩大:1991年,中国、中国台北和香港加入该组织

(3)性质:论坛性经济组织

(4)影响:亚太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与作用大大提高;开创了新的合作模式。

六、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

世界贸易组织是由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形成。

七、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加入时间:2001.11.11

性质: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

作用:标志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意义:

①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②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繁荣与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八、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影响

(1)进程:

①?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了经济全球化;

②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领域的全球化速度大大加快。

(2)推动因素:?

①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根本推动力;

②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

③两极格局的结束为全球化发展消除了政治障碍;

④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全球化疏通了流通渠道。

(3)表现:国际贸易的增加、世界市场的扩大、国际分工日趋成熟、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加。

(4)影响:

积极方面:?

①能有效的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

②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极大的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存在问题:

?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②各国经济互相依赖导致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增加;

③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5)展望: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从长远来看: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只要建立起新的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对全球化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就能达到共同繁荣。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3一、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农作物:水稻(南)、粟(北)(引进作物:玉米、番薯)

(2)生产工具的变革:

①原始农业:刀耕火种

②商周:主要使用耒和耜

③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出现

④唐代:曲辕犁

⑤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

(3)水利设施的完善:

①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②汉代:漕渠、白渠、坎儿井、治理黄河

(4)生产方式的变化:

①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

②自耕农经济:?

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

产生:春秋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

二、古代中国主要的土地制度

(1)井田制:

形成:商周时期

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私有制确立:

形成:战国时期

原因:私田逐渐私有;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土地私有

(3)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4)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

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四、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特征

(1)金属冶炼术的演变: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2)纺织技术:

①丝织技术:?西汉中国被称为“丝国”称号?唐明了缂丝技术

②棉纺技术:

?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高二历史总结例4

本学期我新接手高二教学工作,对于一些学生的基础和学习状态不是很了解,因此难以在短时间内就抓住学生的特点,尽早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会考前辅导。为了能够顺利指导教学,我尽量多地向其他科任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询问本班学生学习的状况,除此之外还通过检查作业、即时小测、单元测试、复习测试等方法了解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与及基础水平。

在了解教材与教学方法方面,我开始也存在一些困难。我没有经历高一两本必修的教学工作,对于课改之后的教学方法要求等新方向无法在短时间内领悟。为了能够尽快熟悉教材与教学方法,我采取了多听课,多备课组教研组教研,开公开课以接受众人意见,多参与试卷的设计和材料的整合工作等措施,在较短的时间内领悟课改精神理念。本学期召开一节校际公开课,关于必修三第22课《西学东渐》一课,在第四周完成,组内各教师在评课中基本表示教学效果良好,教学设计新颖合理,给予了良好的平价。另外我也积极听课,超过二十节,并客观参与评课。

高二历史总结例5

【关键词】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

史料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对相关的史料进行处理,使学生自主地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并利用这种信息完成对历史探究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课堂中融入史料,一方面是对教材的补充,使学生获取更多的历史信息,全面立体地认识历史,保持客观的学习思维。另一方面通过求索和探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笔者总结以往教学实践,对“史料教学”做了如下探讨。

一、用史料做到“论从史出”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指出“高中历史教学,要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统一,力求思想性、科学性和生动性的统一。”高中历史课本由于字数、篇幅等限制,对于历史介绍只有简单的概括性描述和总结,历史资料也仅仅挑选一两个重大事件简要概述,历史课程枯燥单调,学生对历史也没有探讨的兴趣,只死记硬背考纲要求。所以,在课堂上融入更多的史料来印证历史结论,不仅使课堂增加趣味性,也会帮助学生养成“论从史出”的思维逻辑,从而对历史结论了解更深更具体。

人民版高二历史教材在讲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有关“百家争鸣”的内容时,课本只是概括了时代背景、各个学派的特点概括和历史意义,学生对于什么是“争鸣”,什么是“儒”是什么是“道”,知之甚少。因此,我利用史料向学生详细讲解了儒家主张的“中庸之道”、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治”、墨家主张的“兼相爱交相利”……向学生展现了主要学派的思想内涵、代表人物、著作,让他们对百家争鸣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在教授“宋明理学”相关内容时,除了讲解课文上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及主张、历史影响等,还搜集了一些有关理学主要学派的史料,比如周敦颐的道学派、二程与朱熹的理学派……并根据史料概括总结出宋明理学“思辨化的儒学、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儒学”这些主要特点。

在教学活动中加入详细的历史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深入理解历史的特点、发展和影响。“论从史出”,培养学生辩证性思维,塑造“有据而证”的历史。

二、用史料来评价历史

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高中历史教学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做出客观、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充分的史料能让学生对历史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所以补充史料来评比历史,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还能提高他们总结能力,对事物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

在_展“新文化运动”相关课程时,通过讲解兴起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等基本知识点,学生明白了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准备,有利于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在课上,我向同学们补充了“资产阶级右翼知识分子批判马克思主义”等相关史料,让同学们也看到新文化运动存在的局限性――没有提出反帝任务,没有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宣传。在讲解“三民主义”相关内容时,我引入了以下史料――“民生主义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所以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主张民生主义的人应该要细心去研究的。(民生主义第二讲)”。通过史料的展现,让学生明白孙中山三民主义的表述,更容易理解其含义。学生通过史料,认识到三民主义的局限性――缺乏反帝反封内容。

通过史料来评价历史,让学生对历史的评判不再是简单的对与错,而是全面的认知、了解整个历史过程。养成这样的思维方式,学生不论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都会保持“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会更全面客观的看待和评价事物。

三、用史料总结历史经验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展现的是以往的社会发展,学生仅凭教材的只言片语并不能感同身受。那么,在教程中引入史料,就能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知历史,从而得出历史经验。

开展”思想”的相关课程时,我向学生列举了思想主要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开始武装反抗反动派的斗争,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期间,对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与条件及其在革命中的作用,对土地革命路线,对新型人民军队的建设与红军作战的战略战术原则,和对农村与战争环境中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科学阐述,成功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材料二:“系统而完整阐述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精辟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对指导中国革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这标志着思想走向成熟。”

结合史料,我也让学生做了课堂思考――思想形成的过程?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有什么影响?学生通过归纳总结,得出了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社会改革,党和国家的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学生在史料中总结出历史经验,明确我们坚持思想的原因,对社会改革和指导思想有了更深入的认知。

通过丰富多面的史料,让学生对历史规律、历史经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知。学生在史料中学会客观的看待事物,全面地总结经验,对于正确的做人做事都具有指导意义。

史料是历史的支撑和依据。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历史资料,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补充了教材,还让学生学会从丰富的史料中分辨是非,了解历史全貌,对历史有了客观的总结和评价。既提高了学习能力,又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廉旭光.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之史料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4(05)

[2]李军燕.史料教学的选择与有效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02)

[3]季芳.创设直观情境提升思维能力――浅议高中历史图片史料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1)

高二历史总结例6

高中历史教材主要是以时间为脉络进行编写的,其内容繁杂,时间跨度久,虽然学生有一定的历史基础,但对于通史脉络并不是很清晰。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脉络,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学情及接受能力,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其中,比较法便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比较法在具体运用时可以采用表格、图表的形式,也可以按照时间、专题、类型等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记忆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一、图表比较法

图表比较法是历史教学中的常用方法,它包括绘制表格、绘制对比时间轴、绘制折线图等多种形式。这种方法可以清楚地展现两种或几种历史事件的不同,方便学生进行理解和记忆。这种方法还可以应用在总结复习阶段,让学生在学习后独立完成相应的表格,既能锻炼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历史敏感度。例如,总结“鸦片战争”这一课时,教师便可以采用图表对比法。完成“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教学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两次鸦片战争的异同。比较之前,教师可以给出提示:“请同学们采用图表法的形式将两次鸦片战争的时间、内容、影响等整理出来,然后总结这两者之间的异同。”学生整理完成后进行汇报,教师在学生汇报后可以给出适当的建议,并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对自己的表格进行完善。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帮助学生更好地总结历史事件之间的异同点,锻炼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图表比较法的好处是清晰明了,能将历史事件的要素全部展现出来,方便进行直观比较。这对于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条约等,可以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另外,近代史的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外国史的四大资产阶级革命等,都可以用图表比较法进行比较。图表的绘制需要一定的时间,这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做好预设,留出相应的时间,把握好课堂进度。当然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这种方法,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活学活用。

二、比较类推法

比较类推法也称类比法,是平行思维方式中的一种,其作用是“由此及彼”,类似于一个推理的过程。将这种方法应用到教学中,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这样学生才能形成知识的迁移,才能以旧的知识为基础,更好地解决新遇到的问题。类比法既要比较事件的相同之处,也要比较不同之处,这样总结起来才全面。例如,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时,教师便可以应用比较类推法。首先,在这节课之前,教师已经带领学生学习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学生已从工业革命的背景、开端、过程、特点、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对工业革命有了初步理解,这为学生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打下了基础。因此,教师可以将课堂交给学生。在上课之前,先让学生分组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如第一组同学负责整理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第二组同学负责整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第三组同学负责整理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第四组同学则负责对两次工业革命进行系统的比较。然后,教师可以让各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汇总发言,并引导全体学生总结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以及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其所处的现代社会。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脉络,提升历史解释能力。此外,各组之间还可以进行相互补充,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潜力。要顺利实施比较类推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整合史料、提炼史实的能力,还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这样才能保证课堂环节的顺利进行。

三、纵向比较法

纵向比较法是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它往往以时间为线索,将不同时代的同一制度或事件整理出来进行比较,形成知识脉络,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比如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演变、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等,都可以用这一方法进行整理,帮助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纵观事情发展的状态,方便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例如,教授“古代商业的发展”这一课时,教师便可采用纵向比较法。这一课系统概述了我国从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商业发展过程,其中穿插着一些货币的演变及商业制度的变化。为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内容,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其中有一个问题便是比较不同历史时期商业的发展变化。教师出示时间轴,并在商代所表示的范围内填写“商人出现,商业由官府控制”,让学生仿照着完成全部时间轴的填写。通过纵向比较,学生能够对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形成基本的了解。时间轴的描绘虽然简单,但是它能清楚地表现每一时期的变化,帮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商业的出现、发展与繁荣。学习历史知识时,只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才能进行有效运用。纵向比较法能够将历史知识以时间线索展现出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历史知识。将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的内容以纵向比较法的方式串联起来,有利于学生进行复习,有利于学生理解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渗透。

高二历史总结例7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整合,使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不断积累历史知识、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成为一个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一个逐渐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的过程。通过历史学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3、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入手,提高教学质量三、情况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学期高一历史学科采用人民版教材,教学内容是历史必修2,是经济专题史,主要反映了人类社会经济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在人类历史的长河,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自下而上和发展的基础,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且它在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所以必修2在三门必修课中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要求学生在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经济制度、经济政策、重大经济事件及重要人物基础上,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经济史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学习的难度增大。

高二历史总结例8

对于中学各个学科来说,作业都是检查和巩固学生学习状况与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历史学科也不例外。历史老师通过作业的布置,能反馈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认知水平及操作运用情况,进而对学生做出正确评价。

但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所看到的现象是:大家都注重了对教学过程所进行的一系列创新改革,却对学生的作业布置和评价方面思考的较少。因而也就形成了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传统作业模式。比如我们在许多学校听课过程中发现:许多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完成后布置作业时总会说:“课后请同学们把课本XX页的作业做完交上来”。这种简单粗放的传统作业布置,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极其有限,成为长期制约历史教学发展和影响教学效果的瓶颈。主要表现在:

第一、传统历史作业模式缺乏新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和完成历史作业的兴趣与积极性;

第二、传统历史作业模式下,对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锻炼欠缺;

第三、传统的历史作业模式,使学生的答题方法和思维方式容易程式化,对能力的考查体现不足,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效果不大;

第四、历史老师长期将班里的优秀生与学困生进行“一锅烩”式的作业布置,就会造成优秀生觉得没意思,学困生无法适应等状况。从而降低和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综上所述,传统的历史作业模式所存在的这些弊端,若不尽快改变,将会给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带来诸多不利因素。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针对上述这些传统落后的作业模式,试图通过调查、实验、论证、分析、研究,找出这些传统作业模式的缺陷,并针对这些弊端,摸索总结出一套较为新颖的历史作业理念和作业布置方法,通过这些新方法使历史教师逐渐形成一种全新的作业理念,同时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作业感受,让学生们由过去的应付历史作业到现在的喜欢做历史作业,进而使学生在这种新颖有趣、灵活多样、扎实有效的历史作业之中越来越喜欢上历史课,愈加喜欢学习历史知识,从而全面提高中学生的历史素养以及历史学习能力。

三、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1、课题名称的界定

所谓“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主要是针对中学生,是指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如何打破传统的历史作业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对历史作业的布置与评价进行新理念、新方法的探索和研究。

2、课题名称的解读

对于《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这一小课题的研究,我们课题组主要是针对高中学生的历史学科作业问题,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去研究,对于教师,在研究中试图给他们一种既能全面掌控学生,又能逐步提高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和成绩的作业布置与评价方法;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主要是带给他们一些自己比较喜欢、便于操作而且行之有效的作业形式和内容。

3、课题研究的方向和角度

在课题研究方向上,我们紧扣“创新”二字,从理念和方法两方面入手;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切入;将有趣和有效两点结合起来,总结开创一种先进的历史作业布置与评价理念和一些新颖灵活的作业布置方法。

在研究中,课题组还要结合国内外一些先进教师的作业布置与评价方法,召集课题组及实验学校的优秀教师,对各种先进的理念和方法都进行充分的整合、分析、论证,并在实验班级进行有效的尝试,进而总结出一些对历史教学非常实用而且有效的作业布置理念和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课题组教师通过教学实践、问卷调查、听课调研、师生座谈、跟踪实验并结合有关文献理论的研究等方式完成本课题的研究。本课题的研究大致分三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201x年4月初——9月初)

首先由课题负责人组织召开课题小组会议,讨论研究筹备课题的申报立项等工作,并将课题负责人及其成员进行具体分工:即由课题负责人填写课题申请报告,并考虑制定具体的课题实施方案(即开题报告);考察并确定实验学校和班级,即陕鼓子校的高一年级六个班的学生。课题组成员张涛老师具体参与实验,并负责搜集和查阅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编写和收发问卷调查表及调查分析报告等。课题组在对课题进行研究之前,要对课题实验学校以及周边一些高中进行走访调查,力争掌握更多的资料,而这些资料中将涵盖各校历史老师对历史作业的常用布置方法;学生对各种作业布置方式的看法;老师对历史作业布置的一些想法及学生对作业布置方式的建议等。

2、中期实验阶段:(201x年9月中旬——201x年1月上旬)

(1)课题组将对调查搜集到的与本课题有关的数据资料进行分类汇总,分析整理,并针对整理出来的数据,初步得出区域内历史作业布置上的问题所在;

(2)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并吸收国内外的一些优秀历史教师在作业布置方面的奇思妙想,来展示一套先进的的作业布置理念和作业布置方法;

(3)结合课题实验学校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划定的高一年级六个实验班内进行分层次、分组别的具体的实验,并从实验中总结出一些操作性较强而且能对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全新的作业布置与评价方法;

(4)在充分验证、反复实践之后,课题组将对有关作业布置的一些新理念和新方法进行汇总、成文,由课题实验老师撰写阶段性教学实验反思、教学随笔、教学实验小结。再由课题负责人撰写小课题中期报告。

3、后期总结结题阶段:( 201x年元月中旬——201x年5月底)

收集前期所有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和数据,进行整理、提炼、分析、概括和总结,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由张涛老师撰写完成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论文、调查分析报告;由课题负责人撰写结题报告;并将课题研究成果主件结题报告及相关资料交给西安市有关专家进行评审、鉴定;准备好所有课题研究的文本资料与影像资料等待结题。

五、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一、课题成果预期

1、总结并推出一套全新的历史作业布置理念;总结出若干套具体的历史作业布置方式供教师借鉴;

2、在实验学校老师中间形成一种全新的作业布置与评价风气;

3、能让这种全新的作业布置模式带给学生对历史作业的热爱并带来学生学习成绩的进步;

4、进而通过教研室,逐步在全区推行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改革尝试。

二、课题成果的呈现

1、关于《中学历史作业现状的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2、关于《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小课题研究论文;

3、关于中学历史作业创新形式下的作业布置实例若干;

高二历史总结例9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精选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二十二位历史杰出人物,构建了一个中外历史人物的知识体系。人物选修模块中人物呈现方式与必修模块不同,必修课程虽都涉及了各类历史人物,但历史人物基本上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活动中的某一个视角被提及的,而在选修模块中每课都以一位历史人物的活动贯穿始终。人物选修模块的教学必须区别于必修教材重构建知识体系、重视能力的教学,要突出体现其关注历史人物智慧和精神品质的探究,以实现“从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中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进而确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课程标准目标。本文试以人民版《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一课的教学谈谈人物史教学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教学方法。

一、知:知晓历史人物之生平事迹

历史学科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以史导论。必修教材中人物只是教学中的一个知识点,对人物的成长经历、性格品质体现几乎为零,人物的鲜明个性特征无法凸显,进而空洞地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结论则更不能令人信服。因此,知晓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了解历史人物的历史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使“评”更具人性和灵性。《华盛顿》一课课标为:“概述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建国初期的主要事迹,评价其历史贡献。”

【教学片断一】华盛顿“有为”与“有不为”

请你根据教材提供的史实,按时间顺序制作一份华盛顿年谱。

有位学生设计了一张具有“中国特色”的华盛顿“个人简历”(见上表):

此表可以说明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已较为全面、完整地了解、把握了华盛顿的主要事迹。老师结合表格,进一步引导学生概述华盛顿主要历史事迹:1.领导独立战争;2.解甲归田;3.主持制宪;4.首任总统;5.坚辞总统。

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学生对华盛顿及其所处的时代有了整体了解,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

二、评:评价历史人物之历史贡献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评价历史人物方面的能力要求,“掌握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尤其要关注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此前的教学中,我已对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原则和基本方法做了介绍,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依据材料引导学生要结合华盛顿主要历史事迹,“史论结合”进行评价。

【教学片断二】战争时期的第一人,和平时期的第一人,同胞心目中的第一人

材料一:“在美国数十位历任总统中,华盛顿和林肯是受后人崇敬的两位最伟大的总统。然而,两人造就自己历史英名的行为模式却不尽相同。林肯依靠‘有所为’而成就英名。……华盛顿的历史英名造就,主要靠的却是他终身一贯的‘有所不为’……”――张光《谁造就了华盛顿不朽的英名》

问题1:阅读课本,概述华盛顿“有所不为”的行为。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概括:(1)拒当国王,辞去大陆军总司令职位;(2)拒任终身总统。

材料二:“He was the first in war ,the first in peace ,the first in the people's hearts of his countryside”――Henry Lee

问题2:为什么说华盛顿是战争时期的第一人?和平时期的第一人?同胞心目中的第一人?

材料三:约翰・亚当斯在1785年说过这样一段话,“人类应该赞颂教育他的国家而不是敬慕华盛顿个人……我深以华盛顿的性格而自豪,因为我知道他仅仅是美国人性格的典范而已。……在庞贝时代,华盛顿可能是恺撒;在查理时代,他可能成为克伦威尔。……但是在美国,他除了退休别无他图。”――马克斯・康力夫《乔治・华盛顿:人和丰碑》

问题3:依据材料三说明“个人与时代”的关系。

这一环节教学主要是以教材为主要教学素材,配以细节展现与分析,引导学生从课文、材料中提取信息,把文本解读和历史结论的得出结合起来,从而对历史人物的活动、贡献及体现的精神品质等形成一个系统的把握和理解。

三、感:感悟历史人物之精神品质

价值观教育是人物史教学的归宿点。人物史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在掌握历史人物所作所为的基础上,要充分感悟和体会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质,用心灵去感受和体验人物的命运与成就,获取人生的智慧和向上向善之心。因此人物史的教学更多的是追求一种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结果,这种过程既是一个感受历史、理解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与之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也是站在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人物的活动和作为的过程。

【教学片断三】一个伟人就是人类历史的一座丰碑

我们回顾了华盛顿的一生,他的一生是剑和犁选择的一生。在剑和犁的选择中,他曾经三进,又三退,走出了三进三退的传奇人生。请同学们谈谈华盛顿“三进三退”人生。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第一环节中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设计的华盛顿“个人简历”表,进一步了解华盛顿的“人生选择”。

问题1:在“三进三退”的选择中,无不显示出华盛顿的高贵品质。从三进中,可以看出华盛顿哪些优秀品质?从三退中,又可以看出哪些优秀品质?

问题2:在“三进三退”剑和犁的选择中,你认为哪一步最艰难,最能体现英雄本色?也让你最佩服?

问题3:结合下列两则材料思考,华盛顿为什么多次拒绝权力的诱惑?

材料一:“华盛顿不单单是为了独立,而且是为了一个独立的共和国而战斗。……他懂得要是他企图取得多于人民慷慨给予的权力,他将失去为之战斗的目标。”――爱德蒙德・摩根

材料二:“华盛顿性格中有一个非常可贵之处,就是他对荣誉的追求高于权力和地位的迷恋;渴求自身道德的‘完善’高于对权术的热情”。――余志森《华盛顿评传》

问题4:“华盛顿走上大街,挥动礼帽,向群众致意。人们依依难舍,不愿离去,跟随他的马车一直走到他的寓所门前。这是任何语言也难以描绘的情景,这是任何人为的场面无法取代的真诚欢呼。在这一瞬间,领袖与民众,伟大与平凡,历史与未来,才得到完美而统一的体现。”――李辉《告别权力的瞬间》

如何理解“在这一瞬间,领袖与民众,伟大与平凡,历史与未来,才得到完美而统一的体现”这句话的含义?华盛顿告别权力有何意义?从华盛顿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高二历史总结例10

二、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施行方案

(一)注重历史变化因果,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历史课堂教学应关注历史的变化发展,注重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间的联系。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具有其一定的必然性,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在历史教学中应重视因果分析,从现象看本质,进而总结历史变化发展的规律,便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培养历史探究能力。如讲授史上某一次著名战役的历史事件时,可引导学生对发动战争的根本原因进行探究,再布置具体细化的探究任务,让学生单独或结组查阅资料、总结依据,最后就战争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课堂上实现交流共促。

(二)正确解析历史内涵,端正学生学习思维

历史教学中,对历史概念内涵的正确理解是进一步展开教学内容的重要基础,是学生深入阅读教材、全面掌握史实的前提条件,也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必要载体。由此,在基础理论讲授中,不仅要围绕概念内包含的基本要素,厘清历史事件中的时间、地点及人物等,还要充分突出其具备的历史意义,但切不可将概念抽离具体历史环境。此外,教师还应注意对概念内涵所蕴藏的引申含义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