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文学鉴赏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1-18 21:51:28

文学鉴赏论文

文学鉴赏论文例1

在学习初期,通常需要教师设计问题,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后期则应逐步转变到学生提问题。教师安排学生课前阅读作品,让学生课前自主探究,课中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提问,一组回答;或者一组将学习成果以学术报告的形式展示出来,另一组则提问质询。知识的学习之外,探究型的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讨论则提升了口语表达能力,若再以作业形式课后形成论文,亦可锻炼戏文学生较为欠缺的论文写作能力。现当代文学课程所面临的另一难题,是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与有限的课时之间的矛盾。由此,授课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范例”效用。所选的作品应可起到范例的功能,授课过程中也应注意总结、归纳文学鉴赏的规律。以《沉沦》为例,解读潘先生时很多同学还不能注意到其“先生”的身份,之后再看“他”,则能很快注意到其“留学生”的身份,并由此身份入手对人物加以分析和评判;更有部分同学将这一知识分子形象与狂人、潘先生等知识分子形象相对比,反思现代史上知识分子的道路与命运,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现代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求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强调教师的教法归根到底是通过学生主体活动来获得效能,着眼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而正所谓授人以不如授人以渔,传统教学法与现代教学法的交互运用,是学生掌握文学鉴赏基本方法的有效手段。

二、文学鉴赏与专业实践的融合

文学鉴赏论文例2

[关键词]音乐鉴赏审美想象创造性思维

音乐鉴赏是指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和其他辅助手段来充分体验和领悟音乐的审美活动。音乐鉴赏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学生想象力、联想力、创造力的培养是任何教育手段都代替不了的。

音乐鉴赏作为一种自由的主体审美活动,具有独特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由于音乐存在着不具象、无语义等美学品格,因此,音乐鉴赏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占有重要的位置。

一、利用直观的音乐形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音乐形象是通过音响来表现作曲家的艺术构思,塑造艺术形象,从而使欣赏者产生联想的。在鉴赏教学中,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所播放乐曲强、弱、快、慢以及音乐的喜、怒、哀、乐,并能够想象出音乐表现的情景。若再经过教师的讲解,就更能够正确的体会与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情绪、意境。例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我首先向学生讲述了这个几乎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中的凄美爱情故事,并充分运用大量的图片资料使学生对整个故事情节充满好奇,之后欣赏了大型交响乐现场演奏版《梁山伯与祝英台》c小提琴优美的声音时而深情,时而欢快,时而激烈,时而如泣如诉,引人入胜。我在教学中又加入了动画《梁山伯与祝英台》、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情节的影片片段,学生被精彩的故事情节所感染,有的随着音乐小声哼起了化蝶的主旋律,有的轻声吹着口哨随着音乐走,有的同学做拉提琴状……充分了解了作品表达的内容后,通过对直观的音乐形象的感受再引导到对乐曲的感受上,能带给学生各种不同的感受,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想象,同时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由于每个人的着眼点与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区别,联想出的内容也不会相同,加之想象本身又是一种再创造,对音乐的感受就会千变万化。这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道理。教师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正确鼓励和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来进行创造,利用直观的音乐形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音乐鉴赏中的灵感思维是丰富的,有时通过聆听音乐还会萌发和获得超越音乐范畴的灵感,给审美主体带来顿悟。

二、采取创设情境,激发想象的方法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情境主要是运用语言、画面、音乐等手段,根据音乐作品的风格情绪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通过艺术的直观感知与教师生动的语言描绘。创设一种为教学需求服务、为学生审美服务的生动情境。例如在古曲《春江花月夜》的鉴赏中,我首先让学生聆听了古诗《春江花月夜》的配乐诗朗诵。大屏幕上出现的是中国古典的山水画面,使学生在欣赏音乐之前先感受到了一种如诗如画的优美意境。之后再让学生仔细聆听乐曲,仔细感悟音乐的情感、意境,努力揣摩音乐的内涵。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感到亲切、轻松、愉快,并能用最大的激情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变静态的音乐吸收活动为情感动态的音乐表现行为,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感知、理解音乐,从而实现音乐教学的情境审美化。

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晨景》是充分运用配器手法描绘地中海岸的自然风光的。在欣赏之前我做了个尝试,选择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小号演奏的音乐片段让学生听辨乐器色彩及形象,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最后小组讨论汇报:小号——金黄色——嘹亮又有贵族气质或英雄形象:双簧管——幽雅甜美的淑女形象:大提琴——深沉醇厚的绅士形象:长笛——淡兰色轻柔透明的:单簧管——清澈轻盈。从而知道不同乐器的音色所塑造出的不同音乐形象。既从理性方面认识了乐器,又从感性方面丰富了对音乐形象的想象。

三、结合艺术实践的形式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创设和开辟适合于教学内容的参与途径,设计有利于学生全身心地参与的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同时又把教学目标巧妙地融入其中,采用必要的手段启发和帮助学生顺利打开求知的通道,为学生的实践参与提供更多的机会,使学生产生实践参与的冲动,并能全身心、全方位地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在声乐作品的鉴赏教学中,应重视对作品的演唱实践。声乐作品的表现是通过词曲作者谱曲,再由歌唱者投入情感演唱再创造的过程。对作品的理解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歌唱是一种创造,因为每个人发出的声音都是独特的。尤其是在合唱作品的练习中,要达到声部的和谐、统一是不容易的。学生往往为不受对方的干扰要大声演唱自己的旋律部分,造成声音不统一,声部不和谐,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给他创设思维的空间。让他们真正体会作品的意境,感受声音的和谐之美。例如在合唱作品《黄河大合唱》的鉴赏中,选取学生最熟悉的《黄水谣》、《保卫黄河》等乐章实践演唱,并根据学生情况分声部练习,待两个声部基本唱会后,选个别音乐基础好的学生担任领唱或学唱第三个声部,使学生陶醉在自己营造的艺术氛围里,他们的心在他们自己创造的美中滋养、散步、飞扬。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必然融入自己的想象,注入自己的情感,这使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进入了创造性的精神状态,对作品的整体理解更加深刻,同时进一步的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学生的音乐鉴赏活动是积极参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最重要的是教师要给学生以积极参与的机会,给学生一个积极思维、积极创造的空间。这样的师生互动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并提高了音乐鉴赏教学的效果。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真正听懂了音乐后,他们会自觉地在音乐中展开自由的、充分的、丰富的、美妙的联想画面,从而真正使音乐鉴赏活动成为创造性思维运动的过程。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鉴赏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理解过程,也是一个以听觉的感知和想象相结合的特殊认知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依靠学生主动的听、主动的想象来实现。让学生在鉴赏中多听、多想、多思维、多创造,引导他们准确的体验音乐情感。

四、通过即兴创编和表演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音乐鉴赏中,可以让学生采用节奏、律动、线条、色彩、绘画等方式表达对音乐的理解。通过自填歌词、创编故事、自勾画面、自编律动等丰富多采的创造实践,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创造性尝试。即兴创作和表演是音乐鉴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缺一不可,不能偏废。即兴创作和表演的好处在于:首先不必依照事先设计的乐谱和事先的排练,减少技术负担:其次即兴活动比较能够灵活自如、自由地表达情感:再者即兴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敏捷的思维、快速反应的能力。由于即兴活动属于即时临场发挥,因此即兴创作的成果显得粗糙。但正是这种不成熟的创造,蕴含着丰富的创造精神。音乐训练可赋予我们一种积极想象与创造的方式,提高我们的创造能力。所以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音乐即兴创作与表演能力是创造性教学的新举措。例如在《影视音乐》的鉴赏中,我给学生准备了几部影视中的场景:1、激烈的战斗场面,2、和谐温馨的生活场面。3、幽默滑稽的动画场面,4、热烈欢腾的节日场面。让学生从提供的十个音乐片段中为他们选择合适的音乐。学生们努力用音乐来烘托情绪,塑造形象。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每个场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是小柯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的,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论文,以下是正文。景会因学生的想象、联想和个性化认知的不同,对艺术作品内涵的理解和感受不同而产生多种结果,为学生今后的创造发展奠定基础。

尝试音乐创作是激发想象力、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是发掘创造性思维潜能的过程和手段。即兴为熟悉的旋律填新词,为熟悉的歌词新编节奏和旋律,音乐常识的选择、连线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为熟悉的旋律填新词降低了创作的难度,也提高了音乐鉴赏课的时效。在教学中以此发掘学生创造潜能,浸透创作音乐的意识,进而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音乐的创作特点,享受创作的过程,品尝成功的甜蜜。在为熟悉的旋律填新词的练习中,有的学生为《茉莉花》填新词,有的为《明天会更好》填新词,有的为《吉祥三宝》填新词,还有的为《北风吹》、《台》、《东方红》、《欢乐颂》、《心愿》、《隐形的翅膀》、《栀子花开》……太多了!学生在临时的“音乐会”上演唱自己的作品,并简单讲述创作过程。演唱结束后教师简单点评。他们专注的表情,热烈的掌声,以及各具特色的演唱情景相信一定会深深地扎根在同学们的记忆土壤里并且会生根发芽。

五、运用学科整合的优势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文学鉴赏论文例3

什么样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呢?又如何比较呢?教材中也给了一些提示,如同样以精美绝伦的人物形象塑造,表现贵族妇女生活的传世名作《簪花仕女图》和《蒙娜丽莎》。首先从表现内容上找出差异,前者于公元八世纪出自中国盛唐宫廷画家周昉之手,后者则为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大师达芬奇晚年的不朽之作。两者作品产生年代虽有先后之分,但都产生于太平盛世,画家都以严谨的写实画风表现了特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女性的端庄与安详。只是前者内涵着闲适与自得的心态,后者则表现得优雅而神秘。其次要主要引导学生花精力对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别进行探究。《簪花仕女图》是典型的中国画长卷,在高46厘米,宽180厘米的画面中,展示了采花、看花、漫步、戏犬四个情节段落,刻画的六位妇女或呼应、或独立、或聚、或散;散点结构的画面没有背景衬托,只画了两条狗、一只白鹤、一棵花树,作为点缀,并以此建立人物间的情节关联和画面结构。《蒙娜丽莎》则是典型的西方油画肖像,在高77厘米,宽53厘米的画幅中,截取主人公胸像,集中全力于人物面部那“神秘的微笑”以及那双富有青春气息的手的刻画。画面背景也是西方式的一丝不苟,明暗光影、空气远近,表现性的环境衬托,在再现的可视可感上,体现了典型的西方审美追求。常言到不比不知道,对于东西方在艺术风格上的差异这下就了然了。所谓鉴赏我认为一定要有别于以前的欣赏教学模式,在感受,体验与识别方面狠下工夫,给学生提供多看和多比较的机会和正确的引导。

高中人教版美术新教材在编写时大多是基于比较的方式编写的,如将中西建筑的比较,中西造型观念的比较等。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能够在未来的美术鉴赏中加以运用,等于教会了一种鉴赏的方法。

二、追根求源,亲身体验是中学生鉴赏美术知识的捷径。也使美术鉴赏教学由静态转向动态。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绘画作品的理解很肤浅,知道画家画了些什么,但不了解画家是如何画出的,只是看热闹,看不出门道来,对于艺术品的鉴赏仍然是个睁眼瞎。因此我在教学中先确定美术教学的脉络,把课程分为鉴赏、绘画两部分,赏、技同步推进,分阶段交叉授课,这样的教学方法在中国画的鉴赏教学、书法艺术上更为可行,因为中国画的技法程式在创作中占有突出地位,无论花鸟、人物、山水,工笔还是写意所需的工具材料简单,教学内容亦可从临摹古画进行,从继承古人的“笔墨规矩”入手,体悟“古人之神妙”俗话说的好,百闻不如一见,千讲不如一练,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压力较大,美术教学改变知识讲授过多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学生还是相当欢迎的。西方绘画油画技法的学习让学生亲身体会不太可能,但可通过素描临摹和写生锻炼学生的造型能力,民间美术可选择剪纸这些简单易行的种类在教学中实施,总之,只要我们大胆去探求切实可行的教学法总会找到。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随着教学条件的逐步改善,我校高中部都配有多媒体教室,这使的上美术课时可图、文、声、并茂,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但这需要老师课前作更多的准备,我和我校的另外一位美术老师一起,把美术知识分类做成了教学课件,虽然用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现在上课只要课前做一些小的调整和补充,就可以了。多媒体教学把教学素材逼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容易对知识理解和产生兴趣,有些教材内容可适当加入视频,比如一些名家绘画示范vcd,探索栏目出的《千年书法》等与美术有关的电视节目等.都可通过剪辑加入课件.使学生产生兴趣,丰富知识开阔视野。

文学鉴赏论文例4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鉴赏和评论文学作品的一条重要原则。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

一、“知人论世”作为文学鉴赏理论的提出

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孟子曾对其弟子万章说:“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在这里,孟子谈的本是取友之道,后来人们把它误作为一种艺术批评方法,认为鉴赏文学作品,要能够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思想性格、审美趣味,以及其所处的时代环境等,方能准确地把握作者之“志”。关于知人论世流传较广的解释出自清人章学诚。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遽论其文也。”章学诚把知人论世分成两个部分: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个人际遇。实际上知人论世就是对作品本体的客观研究。它包含作者和作品两个方面的研究。这一批评方法,无疑有其科学性。

“知人论世”可以离析为“知人”与“论世”两部分,它们既相互联系,又各有其独立的含义。“知人”,就是研究、了解和理解作品的作者。“人”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社会的人,他的生活经历、政治遭遇、思想崇尚,乃至籍贯、家世、交游等,都在研究的范围之内;二是作为作家的“人”,还必须加上若干特定的主观条件,如创作才能、个性气质、文学修养、审美情趣等因素,甚至涉及有关的客观条件,如师承、流派等,也都应当列入研究的内容。对这两层意义做全面的研究、了解,恐怕才能算得上“知”其“全人”。而“论世”中,“世”指时代,这是作者生活的时间与空间的统一体。从广义上说,可以包括一定时期、一定范围的社会和自然两个方面;从狭义上说,仅指其中的社会,而社会的涵盖面已相当广,诸如政治上的治乱、经济上的兴衰,阶级斗争状况、下层社会面貌,乃至典章制度、文化思潮、学术风气、风俗习惯,等等。

二、“知人论世”在文学鉴赏中的作用

(一)了解作者的家世出身、人生经历,有助于认知作者,体会作品所寄托的情感。

不同的家世会培养出人的不同性情和风格,不同的生活阅历会使他原有的风貌或者继续延伸,或者发生转变,所以在鉴赏文学作品时,作者所处的家庭背景和所经受的生活历程是不容忽视的。例如李清照的生活巨变改变了她创作的才情和风格。闺房绣户的舒适生活和美满如意的婚姻生活,使她有着热爱自然、眷顾自然的博大与仁慈。夫妻的暂离又使她弹奏出略带苦涩与忧伤的望夫词,但在这苦涩与忧伤中不乏美丽的幻想和幸福的思念,然而家破人亡的命运巨变使她的心境随之变化,她的词境也充满了孤寂和凄苦。看到曾经传递爱的信息的鸿雁,如今却因丈夫的亡故“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当年在西风中摇曳生姿的黄花,如今却凋零枯萎、憔悴不堪。“这次第,怎一个愁自了得!”由于人的境遇、情感的变化,同一作家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所创作的作品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意境。恰当地把握作者感情的脉搏对理解鉴赏文章是至关重要的。李清照的词常借景抒情,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只有了解作者的生活变迁,以“知人论世”的方法认真揣摩作者创作时的处境与心境,才能更准确地体会出作品的内涵和情感。

(二)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生活,有助于把握作品的内涵。

文学是时代的产物,社会的产物,文学作品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那个时代,正如《文心雕龙·时序》中所说:“歌谣文理,与世推移。”要真正把握作品的内涵,决不能脱离作者创作的时代生活。李白的诗歌之所以有大量歌颂祖国壮丽山河的篇章,这与他所处的盛唐时代密切相关。盛唐经济的繁荣,文化的繁荣,使盛唐文人有着积极、活跃、自信的人生态度,因此他的山水诗歌大力表现了人的自豪、人所创造的奇迹,他的诗歌也以豪放俊逸的浪漫主义风格表达了他的人格追求。与之相比,杜甫可被称为苦难的诗人。他经历了“安史之乱”,见证了大唐的由盛转衰,目睹了百姓的离乱与漂泊,他的文学作品充满了沉郁与凝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的诗真实再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疾苦,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苦难和痛楚,同时他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思也在那个时代的衬托下越发震撼人们的心灵。时代造就了归属于这个时代的作家,唐代的鼎盛与衰落造就了“诗仙”和“诗圣”的产生。以作者创作时代的把握为基点,我们就会更深层次地理解作品所深蕴的内涵。

(三)了解作者的个人经历及时代背景,有助于破解比兴的本体。

有些诗歌作品乍看起来,好似不知所云,成为“不能解”之作。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一词,忽然对伤春和宫怨这两个传统题材产生了兴趣,也可能使读者大惑不解,而当人们一旦明白了赵宋王朝南渡后的局势,以及辛弃疾南归十七年中屡遭投降派排斥与压抑的孤危处境,对传统题材的背后所隐藏的象征意义便可以了然了。正如王国维所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四)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有助于纠正前人赏析的失误。

例如花间派鼻祖的温庭筠有一首《菩萨蛮》词,写一位富贵华丽的女子晨起梳妆、穿衣打扮的情态,表现了她盛年独处的空虚、寂寞的心境。可是清人张惠言在《词选》中认为,此词“感士不遇也”,末二句有《离骚》“退将修吾初服”之意,按照这样的理解,此词便是运用了类似于《离骚》的比兴、象征手法。而考察温庭筠的平生事迹,我们可以发现他是一位潦倒失意、有才无行的文士,既没有屈原那样的身世,又没有屈原那样的情操,怎么可能写出忠爱之思和家国之感呢?

三、“知人论世”在文学鉴赏中的局限性

“知人论世”的方法运用不当,还会人为地贬低或拔高作品,不能真正认识作品的文学价值。比如范仲淹的《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是一首“苍凉悲壮,慷慨生哀”的边塞诗,抒发了作者“燕然未勒”、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明人瞿佑却认为:“句语虽工,而意殊衰飒,以总帅而所言若此,宜乎士气之不振,所以率无成功也。欧阳文忠呼为‘穷塞主’之词,信哉!”①他只是从国势疲弱、御侮不力的时事出发,从“意殊衰飒”、不能振作士气一面来立论,没有看到这首词的文学价值。此词以边塞生活为题材,在宋初惯于樽前吟唱的软媚词坛上,自标一格,且写得苍凉悲壮,气魄宏大,开了宋代豪放词的先河。

总之,“知人论世”是文学鉴赏中的重要原则,它是一个合二为一的命题,我们既不能单一侧重“知人”,又不能单一侧重“论世”,只有既全面地了解作者其人,又全面地了解他所处的时代生活,才能对文学作品了解得深刻、透彻。周楷曾指出:“由于作者及其所生活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只是在文献中留下了印记,这就意味着要‘知人论世’。”②“知人论世”是文学鉴赏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对各种鉴赏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实现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我们才能认识作品的本质与精髓,才能真正体味到作品的美之所在。

注释:

①瞿佑.归田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3.

②周裕楷.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5.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孟子.孟子·万章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文学鉴赏论文例5

1、文学创造中的想象

历来的文学家、艺术家、批评家都十分强调想象与文艺创作的关系。黑格尔认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别林斯基说:“在文艺中起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翻高尔基也曾指出:“想象是创造形象的文学技巧的最重要的手法之一。翻具体来说,想象就是人脑把客观的形象记忆下来.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形象。

想象是文学写作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心理行为文学写作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虚拟性。它与实用写作不同.不是照搬生活,不是如实传达人们的生活行为.文学创作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运用语言文字符号进行形象的组合、再现的过程.虽然其具体过程很复杂,还会运用意识等心理手段,往往还要经过反复的修改、更正、改善,但它离不开想象的辅助作用,所以,文学语言是想象的符号文学写作必须通过写作主体的主观情感去选择、提炼、加工、重新改造生活,把生活变为自己的心灵产物、情感的产物。也就是说.所有文学作品中的生活画面、人物形象、情节故事都是作者虚拟的结果。而虚拟,是必须依靠想象的.因此,想象、联想等心理能力就必然要在文学写作过程中发生作用。

对于创作主体来说.一切艺术发现都要通过形象表现出来。当创作者在营构形象的时候.想象就开始发生作用了,跳跃腾挪,轻舞飞扬,陆机的《文赋》中说:“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瞳咙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于是沉醉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从而把创作者的艺术感觉和艺术发现转化为能被读者感知的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很多创作者在完成文学作品之前,就已经在大脑中构思了,就是说,创作者借助想象设计未来的作品。在小说的创作上.小说中形象的塑造和作品中形象的塑造和作品中由这些形象所构成的形象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着作品的成功.而想象又是创作者创作构思的主要方式.所以想象对整个作品的形象和形象体系的雏形的孕育起着“设计师”的作用。鲁迅先生写作《阿Q正传》的情况就是突出的例子,他说:“阿Q的影象.在我的心目中似乎确已有了好几年了”。

想象可以弥补创作者实际经验的不足。众所周知.文学作品并不一定是创作者的真实写照.文学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虚拟的.甚至可以说是虚假的其中很多成分就是经过作者的构思、想象而来的。例如《聊斋志异》中的狐鬼世界,蒲松龄并不是亲眼所见.而是对社会现实有感,在对现实反映的基础上运用想象构建出来的.创作者利用想象之力把读者带到了人不能到达的世界.也给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如果没有想象的翅膀.今天的我们是无法见到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学的。

阅读文学作品和创作文学作品是不同的.它们的宏观步骤是相逆的创作者如何运用想象来创作文学作品会对读者在阅读时如何展开想象有着非常有力的影响。创作者将思想和情感深藏于语言文字背后.读者就要充分地利用自己的阅读能力、展开想象力.挖掘这些深层的意义:相反.如果创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并不处于文学语言的深层.读者就可以利用想象和其它鉴赏手段较为轻松地领会。诗歌是想象的艺术,它的语言是高度想象性的语言.叙事性的历史史诗能把栩栩如生的历史场景呈现给读者.蕴意深远的现代新诗能通过文字给读者心灵深处的震撼,所有这些都是要依靠想象的作用的。中国古代诗歌的意境就是依靠诗人们的想象而成的.倘若没有想象,读者无法通过诗歌中的艺术形象受到情绪上的感染,没有诗人丰富情感的渗人以及广阔心理时空的神游,这些诗句的美感是无法产生的。没有想象,就只剩下裸的语言文字符号,文学作品就缺少必要的张力、活力,不仅鲜活的文学形象无法获得.作品中深刻的思想蕴涵也就无从谈起,就更谈不上文学作品的美了。

文学的创作过程.实际上是创作主体发挥想象力酝酿的心理过程创作主体运用想象力的好坏关系到作品的优劣。想象为创作主体的情感、思想提供载体与展现形式.同时为审美情感所推动.使作家从创作中的自我与此时此地的现实生活中分离出来,而进入物我同化的世界。除此之外.在文学的创造过程中.作家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众多表象,以静态的方式储存在头脑中。但是,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作家在审美情感作用下.通过想象.使头脑中这种静态式的表象转化为动态式的表象。

想象力对于文学创作的作用往往是综合地发挥着作用,想象力作用于创作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任何文学创作主体都不能忽视、低估想象力对文学创作的作用。文学的创作是离不开想象的.这是人类文学创作发展史上的一个公理。

2、文学鉴赏中的想象

尽管文学鉴赏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但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鉴赏者的再创造能力的心理机能是想象。“想象是一种在观念形态上再造或创造现实表象和形象的心理能力”.想象在心理学上称为“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它可以使人“能够根据别人口头或文字的描述在头脑中产生没有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

康德就认为:“鉴赏是与想象力的自由合规律性相关的对一个对象的评判能力”“想象力可以自得地合目的地与之游戏的东西对于我们是永久常新的.人们对它的观看不会感到厌倦”。可见.想象力对于文学鉴赏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

想象力帮助鉴赏者将作品中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可以感知的形象。夏丐尊和叶圣陶在《文心》中曾说:“作者把经验或想象所得的具体事物翻译成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者却要倒翻过去.把自纸上黑字依旧翻成具体的事物.这工作完全要靠想象来帮助……想象是鉴赏的重要条件.想象力不发达.鉴赏力也无法使之发达的。”不论是欣赏小说还是欣赏诗歌、散文.都必须将文字符号首先转化为具体形象.想象力就担当了转换者的角色。

接受美学学者英伽登认为,文艺作品形象体系仅仅构成一个模糊的图式框架.其中有许多不确定的空白处等待读者去填补、充实、丰富、深化,甚至“重建”。在文学鉴赏中.想象担负着通过作品的语言再现审美意象和创造新的意象的重要任务。鉴赏者鉴赏作品的再创造性想象是具体、不同的.所以就导致了“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林妹妹”的现象如前所言,鉴赏和创作是两个相逆的程序。创作大体上说是将情感、意义负载在文学形象上的,鉴赏则是运用想象.从文学形象来领悟意义的。鉴赏中想象力的作用方式是一个由“形”到“神”的逐步的想象力再创造的过程.当然.这种想象的再创造具有充分的自由和广阔的空间,就是“使有限的艺术形象在欣赏者面前展开着有感觉的有限性通向形象的广阔性的道路”,“如果没有欣赏者的想象来充实和扩展形象诉 诸感觉的有限性那么无论哪一种艺术形象都将失去它那广阔、深人反映生活的可能”。想象力对于文学作品的再创造鉴赏是文学作品的生命。

创作主体将自己的情感、感受、意义藏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中,想象力将这些符号转化为具体的形象,这对于读者领会其中的内容是十分有利的。不仅如此,鉴赏者的积极想象,还有助于发现、补充、发展作品的内在意蕴。当鉴赏者丰富、发展作品意蕴的时候,也是深刻领会了作品意味的时候。换句话说,文学作品的鉴赏者不是也不应该一味被动地接受文学作品的精神内容,而是在鉴赏作品的同时能动地、自发地发掘更多的精神内容,以此填补作品形象结构中的空白部分这也是再创造性鉴赏的一部分。

文学鉴赏对创作是有一定影响的。创作主体在创作作品的时候不能不考虑到鉴赏主体对它的反应,那么.文艺作品的形象构造必定要顾及鉴赏者的因素.这就造成了对创作的反作用了。鉴赏的心理机制中,想象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鉴赏者如何想象就不能不是决定创作主体如何创作的重要因素之一了。在市场经济的时代,大众文化的消费取向决定了文化生产的重点.文本的创作亦是这样。

想象还是文学鉴赏中发生情感共鸣不可缺少的条件文学欣赏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情感交流的活动,共鸣发生的基础是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欣赏者的思想感情在某些方面的一致或类似。诚如此言:“艺术就是这样一种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也为这种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但是仅仅如此是不够的。鉴赏者必须借助想象进人作者的世界,与作者同思同感,才能体会到作者倾注在形象画面中的思想情绪。无论欣赏者的主观条件如何.即使在情感上与作品有了共通之处,没有想象力的帮助.共鸣还是不能产生的。

总而言之.文学鉴赏是不能没有想象的。

3、结语

文学鉴赏论文例6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越来越深入的形势下,美育的建设发展具有空前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必将从边缘走到中心。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的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不仅包含经济的现代化,更包含文化与人的素质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素质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不可能成功。而在文化与人的素质的现代化之中,美育承担着培养青年一代以审美态度对待社会、他人、自然与自我的责任,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培养尤为重要。

一、树立正确审美观,培养审美能力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的审美观,使之能在审美活动中做出科学的、客观的审美判断,是文学鉴赏很重要的一项任务。有人认为美育在中小学语文课中实施就行了,大学阶段已不再需要,这显然是错误的,是对大学生更需要提高审美修养的一种漠视。首先一个人只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才能真正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社会生活中的美到处都有,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发现、认识。发现、认识美固然取决于每个人的感官条件,但真正认识美的根本条件是要有正确的审美观。不同的审美观在对美丑的判断上是大相径庭的。由于我们忽视审美教育,致使部分青年学生美丑不分,甚至以丑为美。传统教育中,一般通过一些规章制度对不良行为加以限制,这当然是必要的,但这种条规约束不容易内化为自觉意识。如果我们从审美观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其认识到某些行为的低级、庸俗、丑陋,甚至产生耻辱感,可能比强令的“不准”强得多。其次,只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学生才能主动自觉地接受审美教育,顺利地接收、处理、吸收、转换与输出美的信息,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因为接受美的信息需要一定的审美修养。最后,只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学生才能得到全面发展。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利于开发智力、健心健体。美育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其他教育方式不能替代的。把美育引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尤其欣赏文学作品、进行文学鉴赏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为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提供了重要保证,因此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既是提高审美素质的核心,又是提高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的重要途径,是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文学鉴赏是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成为完美的人的重要方面,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文学鉴赏对于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人格情操、心灵世界等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为学生创建了陶冶情操、完善人性的艺术环境,给学生打开了认识人生和社会的天地。大学生正处于青年的中后期,是生理基本成熟,心理迅速发展,趋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的时期,其审美追求更为强烈,审美想象更加活跃,观念新颖,富于创造性,是建构审美心理的最佳时期,我们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有计划、有目的地从理论到实践对大学生进一步加强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教育,才能使审美素质更上一层楼,最终形成较为稳定的审美观心理和较高的审美修养。

二、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现状

健康的审美情趣不仅是大学生优良素质的体现,还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然而当代大学生的审美素质与文化层次不能完全契合。大学生正值风华正茂的年龄,有的大学生却不能给人意气风发、充满激情、丰富想象力和创造意识的感觉,现代人在物质的满足中,心甘情愿地成为仆人,却美其名曰“享受生活”……很显然,这些人的审美观是扭曲的、错误的,他们认为的“美”实际上是丑。

现代高校的教育专家们早已普遍认识到大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不少大学为加强审美教育,增设了艺术类公共课程,但传统教学评价、考试模式使学生和老师的主要精力用在背考试课程的书本知识方面,同时就业压力促使大学生不得不把所有精力和热情都集中到专业学习上。在就业压力突出的条件下,社会、学校、家庭等在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时,完全背离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使得许多大学生在增强务实意识的同时,往往过分看重眼前利益,只追求世俗的、功利的物质目标,放弃理想和人文精神的追求,抑制自身的全面发展及审美境界的提高,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教育仍是一个薄弱环节。

三、进行文学鉴赏审美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首先要“以美启真”,求知与求美和谐统一。文学审美鉴赏具有直觉性特征。比如,现实生活中,当一件美的事物出现在你眼前时,我们突然感到眼前一亮,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地赞叹:“啊,真美!”这是美感直觉性的生动具体的体现。文学作品主要借助语言文字构成人、事、景、物,反映社会生活,因此,文学鉴赏审美教学中首先重视语言鉴赏,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借助语言文字直接感受美。特别对于那些精粹的美文美诗,尤其要多用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接受美和鉴赏美,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的目的,即神相遇、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审美境界。如《紫藤萝瀑布》一文中通过写紫藤萝瀑布的辉煌、藤萝的命运,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不幸、个人的不幸都不足畏,人生应该是豁达的、乐观的、奋发的、进取的。学生通过分析语言形象理解背后富含的情怀。

其次“以美引善”,求善与求美和谐统一。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教育性历来为人们重视,它借助优秀作品陶冶年轻一代的情感,塑造他们美的心灵,完善他们美的人格,并进一步认识社会、了解人生。但在实际“文以载道”、“文以传道”的教育过程中,往往呈现僵化、片面化现象。学生可以出口成章地背诵孔孟佳篇,但对于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或许会不屑一顾;他们无不知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但鲁迅先生根植于中国大地,热爱苦难的中华民族,普通人向美向善的刚正不阿的精神品质很难化为他们的动力。

最后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只有当欣赏发生,读者的内在因素(知识、经验、情感)与外在因素(周边环境)处于和谐共振的活跃状态,欣赏才能真正高效顺利地进行。因此培养学生对作品情感信息的敏锐感受能力,对提高学生文学欣赏的一般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动情”是审美鉴赏的基础,情感是文学鉴赏的根,根越深,树的枝叶才会越繁茂。文学作品鉴赏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语言文字中“披文入情”、“沿波讨源”,体会作品表达的或喜或怒或愤的丰富而深刻的感情。要善于激发学生感情的火花,增强其审美内趋力与激动强度,使学生从作品表达的外显或潜藏于字里行间的感情中获得共鸣。如赏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体会诗人“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爱国激情,可以让学生精心挑选优美抒情、节奏舒缓,继而铿锵有力、情绪激昂,如高山流水、一泻千里,与诗的意境十分相当的曲子。学生边读边听,情绪随乐曲而变化,仿佛置身于冰天雪地的北方,和诗人陆游一起驰骋沙场、为国效力。炙热、深沉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慷慨激昂地吟咏“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总之文学鉴赏要当仁不让地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努力完成素质教育中的“审美教育”任务。

参考文献:

[1]李强.论文学审美鉴赏的创造性[J].大众文艺,2012(02).

[2]王光英.经典文学的审美鉴赏与美育实践[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02).

文学鉴赏论文例7

在古典诗词鉴赏方面,外国的专家曾说过,作为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教学思路施加给学生,逼迫学生顺着自己的赏析思路走,而是应该鼓励启发学生们去打开自己的大脑,寻找自己的鉴赏思路。中国是诗的国度,从人人皆知的《诗经》、屈原的《楚辞》到唐诗三百首等等都诠释着中国古诗文化的光辉灿烂。目前,我国已经将古典诗词的鉴赏列入中考和高考的考试内容,因此,我们不但要去感受体会古典诗词所特有的意蕴美、语言美,而且还要学会对古典诗词的鉴赏技巧,这样才能帮助我们的学生应对考试并取得优异的成绩。下面是对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的鉴赏技巧的一些总结。

一、中国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

中国的古典诗词都包含着诗人的某种情感,但现在的学生没有处在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因此他们无法体味和把握诗词的感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去准确理解诗词,那么老师有必要做一些工作,比如将学生学过的或者常见的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行总结分类,这不仅能够给学生提供参考,还可以使他们迅速地把握诗人的情感。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一是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歌颂,气势磅礴,言辞优美;二是对人生的感慨,如离愁别绪、人世间的爱情、亲情以及友情的慨叹;三是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愤恨;四是表明自己要效仿前人,表示自己的满腔抱负,却又无法施展的愤懑。

那么,我们如何把握诗人的感情呢?首先,我们可以从诗人所处时代来入手,详细了解那个时生的事情、特点以及诗人的状况,这样能帮助学生把握诗人的情感;其次,我们需要进入诗人的作品,找找其中的物象,如“落花”意寓着哀愁,以鸿雁和燕鹄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等等,这些都是诗人通过事物来抒情。在进行诗词鉴赏时,能抓住这些物象也能帮我们进入诗人的情感。

因此,在进行古典诗词鉴赏时,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将以上两个方法渗透到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慢慢积累诗词情感以及物象,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中国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

让学生了解并学会了中国古典诗词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后,他们就能准确地对一首古诗词进行鉴赏了。现将中国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总结如下:第一种是正与反的对比,例如在诗词中经常出现的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腐败与清廉的对比;达官贵人与平民百姓的对比等,诗人通过这种对比手法来表达这首诗词的思想,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二种是诗人常常借用某种人物或者某种事物来衬托某种事情,来彰显社会的某种风气,来表达自己的某种主张或观点。第三种是将虚实结合起来,给人一种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朦胧感觉。比如说在一首绝句中,作者可能前两句写的是实际的景象,而后两句作者可能会发出一些议论,这些议论就为虚,告诉人们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第四种是巧妙地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使作者要表达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加容易被我们捕捉,也更容易使我们靠近这些大师级人物来感触他们的境界。第五种是借助景色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在古典诗词中,任何一句描写景色的诗句,其实都是在表达作者的一种感情,如范仲淹的《岳阳楼》,他借岳阳楼的景来表达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雄心壮志;再如,唐代崔颢的《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借描写黄鹤楼的景色来抒发人去楼空的凄凉之情。

在初中语文古典诗词的鉴赏中,如果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这些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的话,这将会给予他们极大帮助,能够使他们很快地理清鉴赏思路,看懂诗词所要表达的内容。

三、结语

总而言之,古典诗词作为我国古代的文化奇葩,我们对其的鉴赏应该是一种高层次、高要求、高水准的阅读。古典诗词作为一种艺术,其内蕴丰富,意义广泛。因此我们在进行古诗词鉴赏时,必须体味它的语言,推敲它的情感。

在鉴赏教学中,应将分析诗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运用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若将两者分割开,那鉴赏就不会很完美。本文仅仅是我对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的粗浅总结,但按照以上的方法,对学生多加培养和训练,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

文学鉴赏论文例8

求学网小编为你提供论文范文:“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课程论文人生若只如初见”,大家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写出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课程论文人生若只如初见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课程论文人生若只如初见”,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文学鉴赏论文例9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把智育放到了举足轻重的位置,十分注重学生字、词、句的学习以及概念、归纳、推理等能力。特别是人类自进入工业革命以来,实用主义和理性主义开始占据上风,重理轻文的现象较为普遍。自然科学的归纳、推理、演绎等研究方法已广泛渗入人文学科之中,似乎想把一切的知识和问题都进行精确、细致的量化和标准化。在这一大的社会环境的强烈冲击之下,考试制度正适合这一角色的需要,在选拔人才之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而反映在语文教学领域,学生以考试为中心,教师以升学为目的,严格按照教材和考试范围进行一切教学活动,实行的是一种全理性化的教学方式:教师用自己纯粹的讲解和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和感受,用一层不变的概念讲述代替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鉴赏,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之精神,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和倾听权,教师、学生和文本无法产生对话,因而也就谈不上感受鉴赏,产生审美愉悦,引起共鸣,进行艺术美的再创造活动。这就充分表明我国的语文教育已经暴露出种种问题和弊端,其中师生的鉴赏能力不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目前语文教育的这一现状,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自主、合作、探究”,高度重视鉴赏能力的培养。

鉴赏是领略文本内涵的桥梁和关键,是捕捉文本更深远的“象外之象”、感受和建构其“言外之意”的中心环节。在作家的作品当中,往往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示其不同的经历、才能、气质、素养,饱含着他们对人生、社会、历史和艺术的深刻思考和追寻,字里行间蕴涵着自己深切的感情和深层的内涵,能从情至理上给学生心灵一定的影响和人生真谛的启示。然而,文本的这一以情感人和以情冶人的功能是不会自己呈现的,它必须由鉴赏活动来实现。通过鉴赏这一重要的审美活动,学生才能与作品中的情感沟通和交流,进而引起共鸣,激发其对生活中的是与非、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的深层思考,纯正和深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够通过感受鉴赏,进入审美境地,来体味艺术和科学的美,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陶冶情操,提升人格,实现艺术美的再创造呢?

1. 阅读、产生幻象是进行文学鉴赏的前提和基础

语文教学中的文本不仅具有表层的含义,更具有隐性的意义和内涵。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研读文本,穿透语言形式层,与作家和作品产生对话,进而产生幻象,去感受鉴赏,达到更高层次的审美境界。例如通过研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我们就会从其优美的字、词、句中发现一系列独特的意象,进而领略到诗歌的建筑美、绘画美和音乐美,从而在我们的脑海中会呈现出一幅绝美的康桥夕阳图和星辉斑斓的康河夜色图,品味出字里行间诗人对母校的依依不舍之情以及对爱情、理想的不懈追求,与作品和诗人展开心与心、灵魂与灵魂的对话,体会作者内心深处的真挚情感和他那略带感伤的悠悠情丝。最后,感触到诗人那天然纯正的心灵和童真、博大而宽广的爱心,从而给我们一种美的享受和愉悦,让我们进入一个新的审美领域和境界,去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热爱人生,热爱生活。然而由于语文学科的隐蔽性和言语性特征,无形中成了学生理解文本,穿透文本的一道天然屏障。而要冲破这一樊篱:首先,学生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广阔的生活视野,才能为有效的阅读准备条件。其次,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的技巧也相当重要。比如指导学生正确处理文章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于整体之中把握重点,找到恰到好处的契合点,为学生正确、快速理解文本与作者意图提供方便,减少盲目性,消除阅读中不分主次,不问实际的“积弊”,提高阅读效率。再次,出示必要的教学工具,如幻灯、投影等辅助教材,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视觉印象,让学生主动期待,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直观整体把握作品中的意象。这些都是进入感受鉴赏的初步准备和必经之路,为准确、深入把握文本意图奠定坚实的基础。

2. 营造教学情景是感受鉴赏文本之美的关键

一般说来,入选语文教材的作品都是经过精心编选的各类文体的堪称经典之作,它们寄寓着作家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作家从自身的阅历和情感体验出发,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进行了一系列的加工、渲染甚至离奇的想象和夸张等创作活动。尤其是文学作品中的“象”已是情感化的物象,既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深深打并入了作家情感和心灵的烙印,使得文学作品的内在意蕴和情感不是那么彰显,而其中的审美客体的艺术感染力只有通过感受和鉴赏才能领略到。许许多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大都留有自身的空白和想象的空间,这就需要读者凭借自己的知识和阅历体验加以填补,不然艺术形象是很难发现和完整的。然而,以现代中学生的知识含量、生活体验、认识能力,穿透语言层,把握形象层,挖掘意蕴层还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教师设置相应的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景,用一种适度的方法和方式进行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点拨和暗示。既不能太浅,也不要太深,太浅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太深学生又不能把握关键。其方法是多式多样的:首先,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谈吐风趣和教学方式是学生进入感受鉴赏的第一诱因 。很难想象一个各方面都很“蹩脚”的教师能诱发和营造一个美的氛围,更谈不上文学作品的感受鉴赏,进行美的再创造了。教师渊博的学养,独特的人格魅力,不凡的谈吐,工整漂亮的板书等是其最基本的要求,是激发学生想象、感受鉴赏和创造美的重要诱因。教师是学生的第一个审美对象和进入感受鉴赏领域的循循善诱者。其次,加强文本语言的理解,拥有良好的朗读能力。我们与文本展开对话,进行重点语词的初步了解是唤起学生视象的第一步。这是一个硬功夫,要靠学生在广阔的阅读天地里,在教师的指导和辅助下积累丰富的言语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就要求师生平素的日积月累了。同时,师生的朗读是进入审美领域的重要因素。好的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朗读功底。通过教师或舒或缓、抑扬顿挫、富有激情的朗读,唤起他们的心灵视野,引发他们曾经相似或相同的生活阅历和体验,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与作家和作品以及教师进行深入而亲切的对话,自觉地进行感受和鉴赏,产生共鸣,受到感染,然后进入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和艺术美的再创造,最终达到升华人格,陶冶情操,使美育、智育和德育得到和谐发展,实现语文教育的目的。

3. 培养探究精神,激发创造想象

众所周知,感受和鉴赏在语文学科的文学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我们不能以鉴赏文本为始,以鉴赏文本为终。文本形式层的穿透,形象层的把握以及意蕴层的发掘,固然离不开充分的感受能力和深刻的鉴赏能力,但我们也不能把注意力仅仅集中在这一层面上。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语文教学应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和氛围,让他们自觉树立主体意识,根据自己的实际和特点找出一套适合自己现实学习情况的方法和途径,为他们创设一个较为宽松、自由、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同时,逐渐培养他们合作的学习方式,互相交流,共同提高,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发现问题。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应着重培养他们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不能以纯理性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思考和练习。要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大力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体验对文本的不同理解,教师应肯定他们的合理之处,对有待完善和补充的地方,更要以适当的方式引导和鼓励,万万不可不分青红皂白,全盘否定。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培养他们勇于探究的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深刻洞察力和敏锐感,发展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激励学生尝试错误,激发他们对未知领域的强烈兴趣和好奇心,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对司空见惯的作品能能常读常新,有所发现,重新获得新的体验和领悟,最终培养他们良好的思考领悟能力、应用拓展能力和发现创新能力。对前人的作品能够用历史的眼光、辨证的方法和现代感念评论和洞悉其内容和思想,并能提出精辟而独到的见解,增强自己传统文化的底蕴,为更好地理解每个时代的作品和进行艺术的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特别是现当代文学作品,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各种文学思潮和流派呈现出一片错综复杂、色彩斑斓的景象,文学作品更加趋于多层次化、多元化,主题意蕴更加朦胧、含混和多义,这在语文教育中为文本留下了更多更为宽广的空白、思考、想象及评价的余地和空间,反映在鉴赏过程中就要求我们在脑海中首先出现“幻象”,真正地浸入作品的意境之中,找到合适恰当的审美距离,从整体上多侧面、多角度深入地把握和理解作品思想意蕴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阅读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从某种意义说,是发现和建构文本意义的过程。由于作品中的意象是作家艺术化的真实,融入了作家某种独特的体验和情感,而这种情感体验又和常人不同,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去主动感受和体验,唤起他们曾经有过的心灵和作家、作品能够真正发生对话,产生共鸣,最终师生达到共同建构文本意义,填补文学空白,在感受鉴赏的过程中使思想和灵魂得以某种启迪和净化,实现与文本真正意义上的交融和贯通。通过对文本的感受鉴赏进行审美,培养我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灵活自如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所必须的交际活动,深化对社会、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发展自身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涵养我们博大的人文情怀,像春风、似春雨吹拂和滋润我们的心田,陶冶情操,提升人格。

综上所述,语文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脱节,都会使正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不能顺利进行,最终影响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如今的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换代异常迅速,教育无疑在未来社会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的地位会更加突出。曾有人预言:“谁掌握了21实际的教育,谁就掌握了整个21世纪。”“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肩负着神圣崇高的历史使命,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改变传统教育相对滞后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局面,已势在必行。“课改”的呼声愈来愈高,正适应了这一形势的需要。在刚出台不久的新课标下,语文教育中的鉴赏能力的培养日益彰显和突现。鉴赏能力在语文教育中占据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他是实现思考领悟能力和发现创新能力的桥梁和中心环节。新形式下,讨论和研究语文教育中的鉴赏能力对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对目前的课程改革也会起到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 刘国正等《语文教学在前进》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文学鉴赏论文例10

将15克的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咽下,但当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德国—学者

上面一段话很形象精辟地比喻了情境式教学法在美术鉴赏课中的重要作用。看到这段话,我如一个苦苦念经的和尚顿悟一般,参透了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课堂才能真正被学生喜欢,被学生吸引。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具有无穷的魅力,为什么不少学生还厌学?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没有让学生体验到知识之美。为此我们要担负起“美容师”的角色,要让我们所“经手”的知识富有美感,要让我们所“经手”的知识“流光溢彩,青春靓丽”。

情境式教学法在美术鉴赏课中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知识本身是具有丰富生动的实际内容,而表征它的语言文字(符号图象)则是抽象和简约的。而我们的教材正是由语言文字和图画汇集成的,我们在学习知识,欣赏作品时,都要透过语言文字、图象把他们所表达的实际事物想清楚,把课堂搞“活”起来,从而把两者真正统一起来,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这样的学习则是有意义的学习。

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这是有意义学习的情感前提。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山泉里流出来的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涌腾出来的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境。一次讲到罗中立的《父亲》,学生首先被其领袖式构图感染,我趁机讲中国“遗失”的几个词“小姐”、“同志”、“农民”,曾几何时“农民”与“土佬帽”“不讲究卫生”划上了等号,我教育学生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没有农民,我们吃什么、穿什么,没有农民工就没有现在的现代化城市,所以我们要尊重农民,热爱农民。从而加深了我们对这幅作品的理解。这只是情境的一个维度“情”。(美术教学论文 )它是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认识背景,情境的另一个维度是“境”。

在欣赏中国古代绘画之山水单元专题时,我播放《高山流水》、《平沙落雁》等民族名曲,渲染作品的意境,引发一种思古的心境,让学生达到未见其境如临其境的感受。在音乐中想象自己如古人般畅游在幽静的山水之中,感受大自然山水的美景及意境,这样学生就能在我为大家创设的“境”中进入山水画的鉴赏之中。

在欣赏韩熙载《夜宴图》时,我根据五段式的画面内容,用音乐分别播放琵琶演奏、舞曲、轻音乐、笛箫合奏,引导学生随音乐感受作品的具体情节;再如用古希腊的神话传说,穿插影视讲述,引发同学对古希腊文化的向往与兴趣,我还邀请同学全班示范罗丹的《思想者》、米隆的《掷铁饼者》等可行的形体展示,使学生乐意积极主动的参与整个教学,在互动中体会到欣赏的乐趣,增强作品的感悟能力。

以上这种充满情境式的教学,把本来死板的不会动弹的文字,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钻进了孩子们的脑海中。相反,“如果照着教学法的指示办事,做的冷冰冰的,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热情,那未必会有什么效果的。”(赞科夫语)这是因为“未经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在课堂中如果教师上课冷漠,那么学生听课也必然冷漠。教师无激情讲课,学生必然无激情听课;教师无真情讲课,学生必然无真情听课。

没有激情,课堂教学就像一潭死水;没有真情,师生即使面对面,也犹如背对背。只有激情和真情才会师生之间产生一种相互感染的效应,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进入教材的欲望,感受“身临其境”意境。情感激发的目的在于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学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甚至兴高采烈,这是教学的最佳精神状态。正如英国教育学家洛克说的“孩子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理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

创设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也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方向。这是情境教学的两大功能,也是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

当然,我们都注重“情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堂因此有了生气、有了效率,但是,有的教师只把它当作点缀,还有一些教师却因此迷失了教学的方向 。不少教师对情境在教学中的应用存在偏差,创设的 “情境”要么目的不够明确,师生的调侃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要么缺乏价值取向过于花哨。如果设置不好,反而弄巧成拙,一味地挖空心思地在教学备课中为创设情境,寻找素材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忽视了‘备美术’、‘备学生’,忽视了现实情境背后所隐含的美术线索,抓不住一节课的教学重点不懂得如何克服难点,对学生的认知起点定位不准,即所创设的情境再吸引人,也很难说是一堂成功的美术鉴赏课。因此,在注重情境的同时,还必须更深入地研究美术教材及学生。还有一种现象,有些创设情境无关因素大大干扰了课堂的进程,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如在鉴赏《中国古代陵墓雕塑》时,教师从奴隶社会的陪葬讲到世界各地的葬礼竟然用了一节课的三分之一时间,这样就本末倒置,抓不住重点了。

另外“情境”的创设并不时时处处需要,而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情境作为美术知识的载体,是为美术教学服务的。我们应根据美术知识的线索,努力创设“良好的”“合适的”情境。

总之,情境式教学在美术鉴赏课堂中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有利也有弊,对其弊端要克服,更要发挥其有利的方面,努力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