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移动信息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11-11 15:17:50

移动信息论文

移动信息论文例1

为了克服企业级移动应用面临的各类安全问题,降低安全威胁,本文认为移动应用安全体系应从硬件、软件结构入手,结合移动互联网特征,设计企业级移动应用安全技术架构及安全规范、制定一系列安全防护策略来保证移动应用的安全可靠。

1.2企业级移动应用安全体系

在充分分析企业级移动应用信息化的建设现状和安全需求基础上,根据国家等级保护要求,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以及安全监管五个方面构建企业级移动应用安全防护体系。1、物理安全:涉及设备和环境安全,主要通过移动终端本身硬件标识信息、接口监测、外接插件设备来保障移动终端设备安全。2、网络安全:涉及到网络接入安全、数据传输安全等,主要从硬件、软件两方面保证,如防火墙保护策略、认证策略、数据加密等。3、系统安全:主要包括系统、数据存储、操作等,通过建立安全加固,对业务数据分级存储、重要数据安全隔离、数据传输加密、完整性和一致性校验,保障系统安全。4、应用安全:通过多种手段保障移动应用安全,可从应用准入、应用授权、应用监控审核、应用数据管控、操作行为安全审计等方面全面保障应用安全。5、安全监管:从制度管理、软件辅助管理对移动终端进行安全管理。制定相应的移动终端、移动应用管理规范。

二、企业级移动应用信息安全实现

2.1物理安全

按照安全体系要求,可从终端管理、一致性校验、接口监测、存储卡加密等领域实现物理安全。1、设备启动。通过设置启动密码、动态口令等控制设备启动验证。2、校验一致性。终端启动后,后台根据设备回传的参数进行一致性校验,对操作系统内核、硬件配置、关键应用和配置策略信息等进行验证,确保启动过程中各应用的完备性和一致性。3、设备硬件监测。对移动设备硬件接口管理,包括网络(含WIFI/蓝牙等)启停,USB启停、以及摄像头屏幕输出等启停等,从而有效防止移动终端数据泄漏。4、存储卡加密。根据存储卡与移动设备的关联关系,存储卡上的数据就不能被其它移动设备读取,从而有效地保护移动终端上的数据。

2.2网络安全

在网络安全方面,可从硬件、软件两方面保障网络接入安全、数据传输安全。1、接入安全。建立专用的VPN接入通道连接到特定服务端。建立DMZ反向保护,通过反向防止移动设备直接和web服务器直接连接带来的安全隐患。2、设置防火墙及路由器防护策略,通过制定路由器、防火墙防护策略,实现内外网络安全。安全策略确保网络访问、服务访问、用户认证、输入输出、磁盘和数据加密、病毒防护措施等。3、移动设备安全认证和接入。建立终端准入机制,通过后台移动设备管理功能,记录所有设备详细信息,如唯一编码,类型及使用者等信息,在登录时实现按特定信息核对验证设备合法性。4、数据传输安全。企业级移动应用一般需要和后台业务传输数据,为了避免恶意攻击、窃取、篡改,需要在数据传输中引入数据安全管理,如数字证书加密等。

2.3系统安全

为保障移动应用正常运行,主要通过建立安全加固、业务数据分类存储管理、数据安全隔离、数据传输加密解密、完整性检查以及一致性检查,保障系统安全。1、安全加固。按等级保护要求,制定严格的安全加固措施,保障系统安全;2、建立移动数据库安全管控,支持离在线数据库访问、支持数据的备份和恢复,保证用户数据的安全可靠;3、开展安全域隔离,通过物理和逻辑隔离策略,全面对系统资源和各类数据进行分区分域管理。4、建立移动设备在线备份和恢复策略。实现自动备份和恢复数据、配置文件与配置策略。可以设置规定备份目录或文件、备份频率、周期,通过统一管理界面实现选择性恢复或全恢复,可恢复移动终端上丢失或损坏数据。5、升级包推送。实现对移动设备系统版本管理,禁止使用者擅自修改系统,后台统一开展升级包推送,保障操作系统安全。

2.4应用安全

在应用安全方面,主要通过应用密码、登录、非授权操作管理、数据库加密、应用安全审计等措施保障移动应用安全。1、密码保护,对移动应用建立密码保护策略,如密码长度、复杂度限制、密码认证、错误锁定等机制,防止非法人员登录终端应用,造成业务数据外泄。2、单点登录,通过建立统一单点登录平台,实现统一用户身份管理、统一用户身份验证、统一用户权限管理。3、权限控制,对企业级移动应用建立细致的明确的功能权限控制,不同职责的终端用户只能使用指定的部分功能,有效控制关键数据外泄。4、移动数据库加密。移动数据库库访问按系统安全要求提供安全凭证,选择敏感信息加密,辅以校验保证所存储数据的保密性和完整性,防止数据被未经授权访问和修改。5、非法操作管理。建立应用配置授权管理策略,控制未经取得授权的非法移动应用进行控制,可以禁止非法移动应用安装、禁止非法移动应用使用,可以远程对非法移动应用进行卸载。6、移动应用安全审计。开展实时统计核查应用安装、使用、运行、操作记录等,有效监测各类操作行为。

2.5安全管理

按照移动信息安全体系,安全管理从制度规范管理、软件辅助管理、设备管控等领域实现。1、建立统一应用管理规范和管理制度,建立移动终端、移动应用管理规范,如档案管理、行为规范、作业规范等。2、操作记录日志。增加终端操作的记录日志机制,实现日志追踪引入问题的原因,采用应对措施避免同类问题反复出现。3、实时管控机制。移动终端实时回传当前位置的经纬度,可实时监控移动设备实际地理位置,如若遇到平板丢失,则启动数据爆炸功能,保证业务数据不外泄。

移动信息论文例2

一、移动通信向信息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

自80年代末期我国引进移动通信系统以来,即以一发而不可收的态势迅猛发展。全国移动通信网逐步完善,移动电话用户成数量级地增长,使得传统电话业务币场发生了深刻变化。

移动通信系统就市场占有率和电话普及率而言,虽然尚不及固定电话,但它的增长幅度,却超越了固定电话。

这种变化,突出地表现在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上。与固定电话相比,移动通信更适于全球个人通信的发展趋势。

这种变化,还表现在信息经营方面。信息的本质是流动的。与固定电话相比,移动通信更适于瞬息万变的信息流动,从而开发更加广泛的信息业务。

这种变化,是邮电分营、电信重组为移动通信带来的一个历史性机遇。即移动通信系统从分支地位一举成为主体通信企业之一,使得它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有更多的主动权。移动通信面对的市场有更大的潜力和可塑性。

邮电分营,使原来那种政企不分的混合体变成真正独立经营的企业,邮政和电信各自走上独立发展之路。它使得中国电信可以轻装上阵,得以摆脱以往那种相互依赖自我迁就的局面,增加危机紧迫感,刻苦寻求经营之道。电信重组后,移动通信尤为如此。

邮、电、移三分天下,同是信息产业的骨干力量,但它们在信息产业中的基础不同,表现不同,信息经营地位自然有所不同。

信息经营是指,邮政、电信和移动通信企业利用现有网络资源,从事信息采集、编制、传递、传播、中介、、合作开发等经营服务活动,利用信息资源创造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的过程。

邮政企业似已意识到依靠单纯信息、实物传递已经不能摆脱在通信市场上的被动局面。他们利用邮政网络,在传统信函业务基础上变换花色品种,办起的商业信函、广告速递、明信片。礼仪通信等业务,带有一定的信息经营色彩。但他们在信息采集、编制、传播等方面创新不足,保守有余,并没有取得信息经营的长足进步,使得很有发展前途的几项新业务起伏不定。他们的经验教训应当引以为鉴。

电信企业从单纯信息传递(传输)向信息经营方向发展步伐稍快。程控电话异军突起之后,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新业务竞相崭露头角。数据通信、可视图文、电子信箱等业务本来是从事信息经营活动的极好手段,只可惜应用不善,并没有带来预期的经济效果。好在计算机通信(如互联网)后来居上,但仍未摆脱单纯信息传递的巢日,多半起“桥梁”“公路”作用,而没有大踏步向信息经营方向发展。只有电话信息服务台(160、168)名正言顺地登上了信息经营的大雅之堂,取得了信息查询和广告通信方面的诸多收益。他们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目前移动通信系统在信息经营方面尚属白纸一张,暂无经验可谈。一方面,在电信重组以前,受电信经营管理体制的制约,移动通信没有在信息经营方面得以施展;另一方面,拘于移动电话组网。放号、维护等诸方面的压力,尚来不及将信息经营摆上议事日程。但随着移动通信系统日趋完善,移动电话新业务陆续推出,信息经营不仅有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有了一定的精神准备。

综上所述,总体来看,名为信息产业的邮、电、移三支骨干力量,在整体营销策略方面,尚未调整到信息经营方向上来。从上至下强调的是“放号”多少,“能力”多大,主要靠“邮资”、“话费”来维持收入水平。打破单纯信息传递的固有模式,向信息经营方向发展,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移动通信系统来说,正确地估量自身在信息产业中的地位,趁着其他通信方式在信息市场遗留的大块空白,将信息经营纳入移动通信主体经营战略目标,是非常必要的,有益的。

二、移动通信向信息领域发展的营销策略

信息经营之所以要摆在移动通信企业的战略地位上,这是因为信息经营与单纯信息传递的性质是不同的。

单纯信息传递源于传统的邮电通信性质。“邮电通信业:承担信息传递、办理公众通信业务的生产部门,由邮政和电信两部分组成。邮政是利用各种运输工具传递实物载体的信息为主的产业;电信是利用有线电、无线电、光或其他电磁系统,对符号、信号、文字、图像、声音或任何性质的信息的传输。发射或接收的产业”“邮电通信业通过信息传输和邮件传递产生一种特殊的效用,这种效用把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缩短时间和空间距离,加速社会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直接为社会产生巨大的效益”

传统邮电通信性质将邮电通信定位在一个阶段——信息传递阶段。而实际上,信息从产生到消费何止一个传递阶段。单纯信息传递概念是在计划经济时期产生的,那时的“社会分工”注定要求邮电通信只管传递信息,“迅速、准确、安全、方便”地为党政军民服务,而对于信息内容不必涉及,也就没有必要去组织开发信息资源。信息传递是信息经营的一部分,这部分就是“通信”。当然通信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它并不能囊括信息经营的全部环节。

信息经营是有效利用信息资源的表现。社会生产生活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使得信息事件源源不断地产生。有的信息可以就地消化,有的信息则需要流通和传递。这就为信息经营提供了用武之地。信息经营和单纯信息传递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不仅注重于信息传递的速度和质量,而且注重于信息来源的组织、素材的采集、资料的编辑、内容的扩散和信息消费的反馈等等。如果说,单纯信息传递传递的是个别的即时的原装的实用信息,而信息经营传递的信息,则是能用的,预设的,包装的实用信息。

移动通信为用户提供通话服务,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个别性、即时性与实用性。移动通信承载的传真、数据、语音信箱等项目,是信息传递范围的扩大和通信服务功能的增强。而信息点播、短消息服务等项目,则是信息经营范围的扩大和增强。这是因为,信息经营已经将个别信息转为通用信息,随机信息转为预设信息,原装信息转为包装信息了。

据了解,移动通信短消息服务开通以来,受到一部分用户的欢迎。这是在其业务功能尚不够健全的情况下产生的积极效果。

鉴于移动通信尚处在基本建设初上规模时期,将主要经营目标放在扩大市场占有率上,为此而加速放号,让更多的用户尽快进入网络系统,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放号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放号提高收益水平。放号只是产品营销即信息经营的前奏,更精彩的演出还在后头。谁能保证通信性能好,服务质量高,谁就能拢住老用户,激励新用户。网上竞争是质量的竞争和服务的竞争。只能提供话音服务而不能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不仅是对移动通信技术功能的浪费,而且是移动通信企业的一大缺憾。

因此,我们应当采取加速放号和信息经营并重的营销策略,向厂褒的信息领域进军,抢占通信和信息两大业务市场。

三、移动通信向信息领域发展的方式方法

结合移动通信基本业务和各项新业务的开发开办,调动一切可资利用的信息营销手段,建立适于向信息经营方向发展的企业经营机制,加速占领信息业务市场,有如下方法可供研究参考。

(1)充分利用先进技术,调动一切信息营销手段

移动通信系统有其他系统不可比拟的先进性。它不仅可以提供近、远程移动通话服务,机随人便,话随人走,而且具有一系列新业务功能。基本通话业务与各项新业务紧密配合,十分有利于向信息领域发展。

可以作为信息营销手段的新业务功能有:

信息点播:将预先编制的各类信息格式化,供用户随机点播,随启即发,内容简捷清楚。它是真正的“快易通”和“文曲星”,而且其信息源和信息流是不断扩充的,可以适时更新演进,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短消息服务:利用手机显示功能,借助于信息台的接转操作,用户之间可以互发短消息。公司方面,将时效性很强的信息节目变成短消息分区分片向用户传播。办理商家客户、机关部门短消息广告和通知业务,有针对性地短消息新闻广告和通知通告,收取广告通知费用。利用短消息开展公益和礼仪性业务宣传服务,提高公司信誉和凝聚力。

语音信箱:当用户来话不通时,将主叫用户留言存入信箱,供被叫用户随机听取,这是补充通话的一项功能。除用于个别通话接续外,可将主被叫留言转化为通知广告信息,形成广告信箱业务。将语音信箱与短消息服务相结合,每发短消息缀以广告信箱号码,则可将短消息扩展传播,变成长消息服务。

客服中心:建立客服中心的目的原本是为了方便用户联系,处理不必当面即可解决的某些通信服务质量和业务手续问题。如业务咨询、资费查询、帐务查询、障碍申告、服务投诉、业务办理等。如能将这种与通信业务有关的联系扩展成无关的查询,就会通向直接的信息经营。

综合业务平台:以智能多媒体方式,将各种特服业务手段集中到一个平台上,同时具有人工受理和自动查询两大功能。利用规模宏大的数据库,存储和交换可供查询和交易的各类信息资料。此平台所以能够包罗万象,一方面是它自身的聚集能力所致,另一方面它是多路网源接口,可以汇接各路信息流,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

(2)广涉博猎,精心编制,扩大信息来源

在信息服务方面,移动通信系统可谓白手起家,要想参与市场竞争,必须广涉博猎。社会信息来源十分广泛,要有组织地开发采集。

①独立开采,特色经营

针对不同的信息特征,采取独立开采,特色经营策略。如利用短消息与语音信箱相结合的信息传播,可以到相关企事业单位登门采集。将广告受理办到家门。初期可做优惠广告信息传播试验,积累经验,逐步规范。

②互通有无,综合利用

先期发展的160、168电话信息服务台,是我们最佳合作伙伴之一。一方面向他们学习业务管理经验,同时在互利互惠的前提下,转用他们的信息节目。利用其提供的可靠的信息资料,进行为我所用再加工,形成适于短消息触发和语音信箱记存的综合信息。这种合作伙伴关系可以扩展到社会上其他信息台。

③分门别类,广开节目

将信息节目分门别类进行编制。编制信息节目应以真实、简练。适用为原则,切忌虚假、空洞和冗长。根据不同信息的不同价值,利用价格杠杆调节供求关系。制定信息目录和节目价格清单,方便用户随机查询和选择。

④以微促定,个性发展

信息经营涉猎对象不仅在于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而且要面向个人与家庭。移动通信一方面是个体化通信——手机持有者通信:同时它也是一种连体化通信,非手机用户可以进入移动通信网。利用这种性能,开办虚拟手机业务,进而为无手机用户开办语音信箱和信息专页,实施个性化信息中介传播服务。

(3)集中优势,合力开发,建立企业经营机制

实施信息经营战略,必须建立适于信息经营发展的企业经营机制。移动通信某些新业务之所以推广不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能集中优势力量,各个击破。另者,没有将某些新业务功能提到信息经营的高度去发挥作用,使新业务淡化在主体业务之中,不能得到经营者的重视,怎能引起用户青睐。

开展具有移动通信特色的信息经营活动,至少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一是利用现有专业管理和生产人员,在经营维护主体通信网络的同时经营信息业务;二是组建专门从事信息业务的企业集团(公司),使信息经营企业化。可资借鉴的是,原辽宁省邮电实业开发总公司所属省信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从专业生产形式走上企业化道路之后,集中优势,联网运营,信息业务得以迅速推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以多种经营方式发展信息产业的一个成功尝试。电信重组以后,移动通信系统增加了人力资源,不妨调聘懂经营善管理的得力人员,组建“移动信息公司”,实施股份制集团化联网运营,将移动通信信息产业推出地平线。

以多种经营方式发展移动信息产业,有如下好处和优势:

第一,有利于将基本通话业务以外的经营项目集中起来,变换花色品种,以信息经营的面目推向社会。

移动信息论文例3

1移动通信向信息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

自80年代末期我国引进移动通信系统以来,即以一发而不可收的态势迅猛发展。全国移动通信网逐步完善,移动电话用户成数量级地增长,使得传统电话业务币场发生了深刻变化。

移动通信系统就市场占有率和电话普及率而言,虽然尚不及固定电话,但它的增长幅度,却超越了固定电话。

这种变化,突出地表现在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上。与固定电话相比,移动通信更适于全球个人通信的发展趋势。

这种变化,还表现在信息经营方面。信息的本质是流动的。与固定电话相比,移动通信更适于瞬息万变的信息流动,从而开发更加广泛的信息业务。

这种变化,是邮电分营、电信重组为移动通信带来的一个历史性机遇。即移动通信系统从分支地位一举成为主体通信企业之一,使得它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有更多的主动权。移动通信面对的市场有更大的潜力和可塑性。

邮电分营,使原来那种政企不分的混合体变成真正独立经营的企业,邮政和电信各自走上独立发展之路。它使得中国电信可以轻装上阵,得以摆脱以往那种相互依赖自我迁就的局面,增加危机紧迫感,刻苦寻求经营之道。电信重组后,移动通信尤为如此。

邮、电、移三分天下,同是信息产业的骨干力量,但它们在信息产业中的基础不同,表现不同,信息经营地位自然有所不同。

信息经营是指,邮政、电信和移动通信企业利用现有网络资源,从事信息采集、编制、传递、传播、中介、、合作开发等经营服务活动,利用信息资源创造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的过程。

邮政企业似已意识到依靠单纯信息、实物传递已经不能摆脱在通信市场上的被动局面。他们利用邮政网络,在传统信函业务基础上变换花色品种,办起的商业信函、广告速递、明信片。礼仪通信等业务,带有一定的信息经营色彩。但他们在信息采集、编制、传播等方面创新不足,保守有余,并没有取得信息经营的长足进步,使得很有发展前途的几项新业务起伏不定。他们的经验教训应当引以为鉴。

电信企业从单纯信息传递(传输)向信息经营方向发展步伐稍快。程控电话异军突起之后,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新业务竞相崭露头角。数据通信、可视图文、电子信箱等业务本来是从事信息经营活动的极好手段,只可惜应用不善,并没有带来预期的经济效果。好在计算机通信(如互联网)后来居上,但仍未摆脱单纯信息传递的巢日,多半起“桥梁”“公路”作用,而没有大踏步向信息经营方向发展。只有电话信息服务台(160、168)名正言顺地登上了信息经营的大雅之堂,取得了信息查询和广告通信方面的诸多收益。他们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目前移动通信系统在信息经营方面尚属白纸一张,暂无经验可谈。一方面,在电信重组以前,受电信经营管理体制的制约,移动通信没有在信息经营方面得以施展;另一方面,拘于移动电话组网。放号、维护等诸方面的压力,尚来不及将信息经营摆上议事日程。但随着移动通信系统日趋完善,移动电话新业务陆续推出,信息经营不仅有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有了一定的精神准备。

综上所述,总体来看,名为信息产业的邮、电、移三支骨干力量,在整体营销策略方面,尚未调整到信息经营方向上来。从上至下强调的是“放号”多少,“能力”多大,主要靠“邮资”、“话费”来维持收入水平。打破单纯信息传递的固有模式,向信息经营方向发展,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移动通信系统来说,正确地估量自身在信息产业中的地位,趁着其他通信方式在信息市场遗留的大块空白,将信息经营纳入移动通信主体经营战略目标,是非常必要的,有益的。

2移动通信向信息领域发展的营销策略

信息经营之所以要摆在移动通信企业的战略地位上,这是因为信息经营与单纯信息传递的性质是不同的。

单纯信息传递源于传统的邮电通信性质。“邮电通信业:承担信息传递、办理公众通信业务的生产部门,由邮政和电信两部分组成。邮政是利用各种运输工具传递实物载体的信息为主的产业;电信是利用有线电、无线电、光或其他电磁系统,对符号、信号、文字、图像、声音或任何性质的信息的传输。发射或接收的产业”“邮电通信业通过信息传输和邮件传递产生一种特殊的效用,这种效用把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缩短时间和空间距离,加速社会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直接为社会产生巨大的效益”

传统邮电通信性质将邮电通信定位在一个阶段——信息传递阶段。而实际上,信息从产生到消费何止一个传递阶段。单纯信息传递概念是在计划经济时期产生的,那时的“社会分工”注定要求邮电通信只管传递信息,“迅速、准确、安全、方便”地为党政军民服务,而对于信息内容不必涉及,也就没有必要去组织开发信息资源。信息传递是信息经营的一部分,这部分就是“通信”。当然通信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它并不能囊括信息经营的全部环节。

信息经营是有效利用信息资源的表现。社会生产生活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使得信息事件源源不断地产生。有的信息可以就地消化,有的信息则需要流通和传递。这就为信息经营提供了用武之地。信息经营和单利用的信息营销手段,建立适于向信息经营方向发展的企业经营机制,加速占领信息业务市场,有如下方法可供研究参考。

(1)充分利用先进技术,调动一切信息营销手段

移动通信系统有其他系统不可比拟的先进性。它不仅可以提供近、远程移动通话服务,机随人便,话随人走,而且具有一系列新业务功能。基本通话业务与各项新业务紧密配合,十分有利于向信息领域发展。

可以作为信息营销手段的新业务功能有:

信息点播:将预先编制的各类信息格式化,供用户随机点播,随启即发,内容简捷清楚。它是真正的“快易通”和“文曲星”,而且其信息源和信息流是不断扩充的,可以适时更新演进,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短消息服务:利用手机显示功能,借助于信息台的接转操作,用户之间可以互发短消息。公司方面,将时效性很强的信息节目变成短消息分区分片向用户传播。办理商家客户、机关部门短消息广告和通知业务,有针对性地短消息新闻广告和通知通告,收取广告通知费用。利用短消息开展公益和礼仪性业务宣传服务,提高公司信誉和凝聚力。

语音信箱:当用户来话不通时,将主叫用户留言存入信箱,供被叫用户随机听取,这是补充通话的一项功能。除用于个别通话接续外,可将主被叫留言转化为通知广告信息,形成广告信箱业务。将语音信箱与短消息服务相结合,每发短消息缀以广告信箱号码,则可将短消息扩展传播,变成长消息服务。

客服中心:建立客服中心的目的原本是为了方便用户联系,处理不必当面即可解决的某些通信服务质量和业务手续问题。如业务咨询、资费查询、帐务查询、障碍申告、服务投诉、业务办理等。如能将这种与通信业务有关的联系扩展成无关的查询,就会通向直接的信息经营。

综合业务平台:以智能多媒体方式,将各种特服业务手段集中到一个平台上,同时具有人工受理和自动查询两大功能。利用规模宏大的数据库,存储和交换可供查询和交易的各类信息资料。此平台所以能够包罗万象,一方面是它自身的聚集能力所致,另一方面它是多路网源接口,可以汇接各路信息流,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

(2)广涉博猎,精心编制,扩大信息来源

在信息服务方面,移动通信系统可谓白手起家,要想参与市场竞争,必须广涉博猎。社会信息来源十分广泛,要有组织地开发采集。

①独立开采,特色经营

针对不同的信息特征,采取独立开采,特色经营策略。如利用短消息与语音信箱相结合的信息传播,可以到相关企事业单位登门采集。将广告受理办到家门。初期可做优惠广告信息传播试验,积累经验,逐步规范。

②互通有无,综合利用

先期发展的160、168电话信息服务台,是我们最佳合作伙伴之一。一方面向他们学习业务管理经验,同时在互利互惠的前提下,转用他们的信息节目。利用其提供的可靠的信息资料,进行为我所用再加工,形成适于短消息触发和语音信箱记存的综合信息。这种合作伙伴关系可以扩展到社会上其他信息台。

③分门别类,广开节目

将信息节目分门别类进行编制。编制信息节目应以真实、简练。适用为原则,切忌虚假、空洞和冗长。根据不同信息的不同价值,利用价格杠杆调节供求关系。制定信息目录和节目价格清单,方便用户随机查询和选择。

④以微促定,个性发展

信息经营涉猎对象不仅在于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而且要面向个人与家庭。移动通信一方面是个体化通信——手机持有者通信:同时它也是一种连体化通信,非手机用户可以进入移动通信网。利用这种性能,开办虚拟手机业务,进而为无手机用户开办语音信箱和信息专页,实施个性化信息中介传播服务。

(3)集中优势,合力开发,建立企业经营机制

实施信息经营战略,必须建立适于信息经营发展的企业经营机制。移动通信某些新业务之所以推广不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能集中优势力量,各个击破。另者,没有将某些新业务功能提到信息经营的高度去发挥作用,使新业务淡化在主体业务之中,不能得到经营者的重视,怎能引起用户青睐。

开展具有移动通信特色的信息经营活动,至少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一是利用现有专业管理和生产人员,在经营维护主体通信网络的同时经营信息业务;二是组建专门从事信息业务的企业集团(公司),使信息经营企业化。可资借鉴的是,原辽宁省邮电实业开发总公司所属省信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从专业生产形式走上企业化道路之后,集中优势,联网运营,信息业务得以迅速推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以多种经营方式发展信息产业的一个成功尝试。电信重组以后,移动通信系统增加了人力资源,不妨调聘懂经营善管理的得力人员,组建“移动信息公司”,实施股份制集团化联网运营,将移动通信信息产业推出地平线。

以多种经营方式发展移动信息产业,有如下好处和优势:

第一,有利于将基本通话业务以外的经营项目集中起来,变换花色品种,以信息经营的面目推向社会。

第二,有利于合理调动和使用人力资源,为主业减轻人事负担,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有利于实行利益驱动,创造新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提高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就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基础和人才结构而言,发展信息产业必然成功有望。移动通信,大有可为:信息经营,前景可嘉。

纯信息传递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不仅注重于信息传递的速度和质量,而且注重于信息来源的组织、素材的采集、资料的编辑、内容的扩散和信息消费的反馈等等。如果说,单纯信息传递传递的是个别的即时的原装的实用信息,而信息经营传递的信息,则是能用的,预设的,包装的实用信息。

移动通信为用户提供通话服务,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个别性、即时性与实用性。移动通信承载的传真、数据、语音信箱等项目,是信息传递范围的扩大和通信服务功能的增强。而信息点播、短消息服务等项目,则是信息经营范围的扩大和增强。这是因为,信息经营已经将个别信息转为通用信息,随机信息转为预设信息,原装信息转为包装信息了。

据了解,移动通信短消息服务开通以来,受到一部分用户的欢迎。这是在其业务功能尚不够健全的情况下产生的积极效果。

鉴于移动通信尚处在基本建设初上规模时期,将主要经营目标放在扩大市场占有率上,为此而加速放号,让更多的用户尽快进入网络系统,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放号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放号提高收益水平。放号只是产品营销即信息经营的前奏,更精彩的演出还在后头。谁能保证通信性能好,服务质量高,谁就能拢住老用户,激励新用户。网上竞争是质量的竞争和服务的竞争。只能提供话音服务而不能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不仅是对移动通信技术功能的浪费,而且是移动通信企业的一大缺憾。

移动信息论文例4

具体由以下几个模块组成:①管理控制:进行配置管理、用户管理、统计管理及日志管理;②消息的存储转发:存储和转发所有信息实体,进而实现系统对信息的管理,一定情况下还可以为用户及移动数据业务运营商提供计费依据。③信息内容过滤:屏蔽扰乱社会稳定及造成不良影响的非法信息体。

1.2用户接口层

用户接口层指面对不同接入用户实施分发处理,一般企业用户、行业用户及ISP/ICP会组成用户接口层主要面对的接入用户。在社会化分工细化的前提下,任何一套系统都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说明用户的需求跟随科技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增加和改变,逐渐朝着多样性发展。因此,应尽可能地在开发软件的过程中结合用户普遍需求,设计出与用户需求相符的手机软件。通过二次开发实现不同用户及不同群体的特殊需求。如ICP/ISP接入和分发:将CP/ISP以内嵌插件的方式接入网页中,保证可以服用于多个个体用户。企业用户接入和开发:为企业用户提供客户端软件可采用C/S结构,便于实现接入。

1.3业务接入层

业务接入层主要负责连接电信运营商的系统,其中扩展性是接入层主要考虑的。目前,国际标准协议SMPP会扩展出CMPP、SGIP协议,核心系统面针对不同业务都有接口且接入性较好,所以,核心系统内部协议标准需相对高级且成熟。例如CMPP协议处理:它可连接系统和移动短消息网管,CMPP协议和SSTP协议也可以通过此软件进行转换,SGIP协议管理:它可将联通短消息网关与系统连接至一起,并转换SGIP和SSTP之间的协议。

二、移动办公在企业信息化发展中的重要性

2.1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移动办公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尤其是针对企业管理效率更是起着一个提高作用。因此,企业理所当然可以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利用移动办公提高管理效率。当前,新时代企业管理的有力武器就是移动办公,它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随时开展办公,企业管理者作为企业管理的主体,监控企业内部应充分利用时间来有效实施相应的管理方案,但有时也会因业务问题需外出应酬,不能时刻掌握企业的动态,移动办公的出现恰好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解决上述问题,进而提高管理效率。尤其对于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来说,离开办公室的时间远远大于在办公桌旁的时间,如果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很容易造成“办公休克”现象,移动办公具有针对性的特质实现了随身携带的信息化,在基于相关业务开发支持和移动终端的软件植入的前提下,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终端浏览相关文件并将自己的处理意见反馈至企业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上,加快流程审批,消除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断裂的节点,进而完善办公自动化职能。此外,移动办公还可协调好员工与企业管理政策之间的矛盾,员工可以通过移动办公平台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办公时间和办公场所,使员工可以快速且高效的进入工作状态,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员工工作效率的保证从另一角度分析也等于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2.2移动办公市场潜力大,有利于推动企业信息化

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在2006年对亚太地区的10个国家针对移动办公做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企业在移动办公方面投资预计至2011年将会达到250亿美元,相对于以往有了较大的增长。还有相关研究报告指出,如果企业将手机变成办公中的一部分,国内话费和国际话费都会节省,可以将节省下的资金投入到企业其他发展领域,进而扩大企业资本。目前,移动电子邮件是手机办公方面比较成功的软件,使用用户已经达至1000万左右,但全球拥有的移动电子邮箱就有2亿左右,具有十分大的应用潜力。各种移动办公应用在我国的发展逐渐呈上升趋势,例如零售行业,国内已经针对其是出现了相应的应用终端,人们可以通过手机平台实现零售管理和数据采集,进一步提高销售效率。移动办公在政府机关中也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如北京出现了“城管通”,指移动执法系统,是一种基于无线通讯网作为信息交换手段的城管移动执法产品。如它可提供无线现场巡视、现场定位、现场业务处理功能,支持城管业务案件查询、公文查询及公共信息查询等,还能将移动终端数据与后台数据库数据同步等,此软件的应用标志着城管等行政部门也开始走向信息化建设,办公系统的移动化,推动了各行各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移动信息论文例5

1.13GPP标准

3GPP在R12启动了用户面拥塞管理(UPCON)的课题研究,该课题从立项伊始,受到几乎绝大多数运营商及厂商的支持和积极参与。由于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技术具有一定的复杂性,R12并没有完成课题研究,直至当前的R13版本,才取得了阶段性进展。R12主要完成了用户面拥塞场景和需求分析等Stage1的工作,并开始了Stage2阶段的工作,主要研究了技术方案架构,各个主要的备选技术方案参见研究报告TR23.705。之后的R13版本,目标是在R12基础上,对Stage2的备选方案进行评估和标准化,同时完成相应的Stage3工作,截至目前,该项工作还在进行中。

(1)网络拥塞控制的需求

场景3GPP针对网络拥塞,定义了小区资源耗尽和回传链路资源不足的两种拥塞场景,并定义了用户层面的业务控制、应用层面的数据控制、差异化计费等13种拥塞管理场景。详细场景参见3GPP研究报告TR22.805。

(2)网络拥塞控制的关键问题

网络拥塞控制的技术方案制定,需考虑如下5个方面的技术问题:用户面拥塞的感知:主要研究及时感知用户面拥塞,并通知到相关网元(如PCRF)的方法。用户面拥塞的缓解方法:主要研究在获知拥塞信息(包括拥塞小区、受影响的用户及业务等)后,采取的缓解措施及方法。拥塞场景下不可演绎业务流的差异化处理:不可演绎业务流由于不能对应出五元组,因此在策略控制时有一定的特殊性,该关键问题主要针对多应用共用TCP/UDP等复杂场景下的策略控制进行研究。针对Video业务的拥塞管理:Video是造成网络拥塞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同时用户对该业务的体验又比较敏感,因此将针对不同Video业务的不同级别用户的差异化管理作为一个专门的问题进行研究。上行业务的优先级处理:进行业务的优先级排序和差异化处理是拥塞管理的重要方法,而上行业务的排序工作需要在终端用户上进行。该关键问题是研究用户如何获知网络拥塞信息,并进行上行业务排序。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用户面拥塞的感知和缓解方法是网络拥塞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其他关键问题是针对特殊场景下拥塞管理的增强。

(3)针对拥塞感知和缓解,主要的技术方案有两大类

CN-based的拥塞管理方法:即核心网实时参与拥塞的管理过程,RAN通过某种方法将拥塞信息传递到PCRF,由PCRF基于收到的拥塞信息进行针对性的策略下发。RAN-based的拥塞管理方法:即拥塞信息勿需上报至核心网,当拥塞发生时,由无线网络基于预先定义的规则进行相应的处理。

1.1.1CN-based拥塞管理方案

CN-based拥塞管理方法的前提是拥塞信息的上报,即无线网络通过相应的方法将拥塞发生的信息传递到PCRF。基于拥塞信息上报方法的不同,具体又有以下3种备选方案:

(1)Off-path拥塞信息上报方法

即拥塞信息不通过EPC主设备传递,在网络中新增一个无线网络拥塞感知功能实体(RCAF),基于无线网管能监控无线网络拥塞的天然特性,从网管中获取网络拥塞信息,加以整理和用户信息补充,将拥塞小区及受影响的用户信息发送至PCRF。这种方案的优势在于大部分工作放在主设备之外的功能实体上去完成,对主设备影响小,且具有较好的部署灵活性;缺点在于需要新增设备。

(2)基于User-plane的拥塞信息上报方法

将S1/S5/S8用户面的GTP-U包头加以扩展,携带小区拥塞相关信息,PDN-GW基于收到的GTP-U包头的指示,将拥塞信息上报给PCRF。这种方案的优势在于可实现每包每用户的实时上报,对于拥塞信息的反应速度快;缺点在于增加了对主设备的处理能力要求,上报的可控性较差,处理不好易带来信令风暴。

(3)基于Control-plane的拥塞信息上报方法

扩展S1/S5/S8控制面的信令,增加新的信令流程用于拥塞信息的上报。这种方案需要重新设计端到端的信令,对端到端的设备都有较大的影响。

1.1.2RAN-based拥塞管理方案

RAN-based方案的共性是EPC不需要知道当前的网络状况,仅需要基于业务流的特征和优先级对下行业务流打上不同标签。一旦无线侧检测到拥塞发生,基于不同业务流的标签则进行差异化的处理。

(1)FP(IFlowPriorityIndicator)

同一承载内基于业务流优先级的差异化处理方法。不改变当前的承载规则,在同一承载内,对不同优先级的业务做标签处理。是基于承载内部的优先级处理,承载之间的FPI标签没有优先级上的交叉关系。这个标签可能是打在GTP-U的头部、PMIP数据包头部或重用IP净荷包的DSCP部位。

(2)FQ(IFlowQoSIndex)

针对不同承载内的业务流优先级的差异化处理方法。对于不同的业务或运营商策略,打上不同的FQI标签。拥塞发生的时候,无线侧基于业务所在的承载(即业务的QCI)+FQI+拥塞的级别综合考虑,确定该业务流最终的优先级。即业务最终处理的优先级,由多个因素来决定,具有一定处理上的复杂性。

(3)增强现有承载概念的方案

基于不同承载在无线侧能得到不同处理的前提,PDN-GW将相同优先级的业务放进同一个Non-GBR的专有承载。当拥塞发生时,无线侧勿需通知核心网,即对不同的承载进行不同的优先级处理,即达到了分优先级的业务处理的目的。这个方案扩大了对Non-GBR专有承载的需求,对网络资源将造成一定的浪费。

1.1.3方案评估情况

3GPPR12版本由于时间原因,没有对上述备选方案进行充分评估。在2014年1月的SA2会议上,确定继续在R13版本进行UPCON相关的研究,重点对现有方案进行完善和评估。截至2014年5月的SA2会议,已部分完成了现有方案的分析和评估,明确了Off-path方案作为CN-based的唯一解决方案,并最终写进标准。目前,SA2正在进行Off-path方案的进一步的细节讨论,其他的CT3和CT4工作组也已启动了Stage3的立项工作,后续会进一步完成接口等细节实现流程。

1.2CCSA标准

目前,国内移动网络正处于3G向4G演进阶段,4G网络尚未大规模部署应用。随着国内移动互联网业务的飞速发展,已对目前的3G和4G网络的数据流量和性能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网络在用户面处理方面已经不堪重负。针对用户面拥塞感知和网络资源优化管理这一需求,国内标准化组织CCSA早在3GPP立项研究之前,便在运营商的牵头下,启动了用户面拥塞管理的架构研究(详见CCSATC5#WG9研究课题2013B1),并在2014年4月完成了Off-path方案研究和评估结论,也与3GPPSA2在2014年5月会议上的最终评估结论高度一致,体验了国内研究的技术水平。目前,网络拥塞控制的国内行业标准化规范制定工作也已开始,计划2014年年内完成。

2技术方案

通过深入研究后,CCSA和3GPP最终均得出Off-path方案。该方案是感知网络拥塞并进行相应拥塞管理的最好办法,引入该方案后的EPC架构如图1所示。在EPC架构中,增加了RCAF(无线拥塞感知实体),它与OAM系统交互获知小区或基站的拥塞信息,通过Nq/Nq’接口向MME/SGSN查询拥塞小区中当前受影响的用户及APN信息,RCAF进行DRA查询对应的PCRF,通过Np接口将拥塞小区及对应的用户信息发送给相应的PCRF。PCRF为支持基于网络状态的策略管理,需做如下增强:支持Np接口,用于从RCAF处收集拥塞信息。基于用户面拥塞信息、用户签约、应用类型、内容类型等决定控制策略。MME/SGSN需要增强支持Nq/Nq’接口,上报或应RCAF的要求响应拥塞小区内的用户信息。OAM需要增强,使其可向RCAF提供包括小区负荷在内的相关拥塞信息。基于该方案,对于网络总体影响还是比较小的。在一些无线网络长期处于资源紧张状态的热点地区以及密集商业区,可在网络中开启上述拥塞管理功能。RCAF无线网络状态感知功能实体对该地区进行密切的、动态的监控,一旦从网管处获知网络处于物理资源的分配耗尽、掉话率急增等异常拥塞的状况,即启动向PCRF的状态上报,PCRF通过Np接口获知了异常拥塞小区的名单,及这些小区下的活动用户的名单,由PCRF根据运营商的策略下发基于网络状态的拥塞管理策略。如可实现基于用户级别的差异化拥塞管理,为保证重要用户的业务体验,仅针对级别较低的用户的QoS加以干预,缓解整体小区拥塞状况的同时,重要用户的体验也得到了提升。也可以针对业务价值实现差异化的QoS策略,为保证价值业务的用户体验,降低所有用户低价值业务的QoS,缓解小区拥塞状况的同时,价值业务用户的体验也得到了提升,可吸引更多的用户签约价值业务。

移动信息论文例6

1.1.1信息来源

信息主要来源于提供商和个人用户。这里提供商又分为服务提供商,以及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即通常是指在移动网内运营增值业务的社会合作单位。它们为终端用户提供一系列信息服务,如娱乐、游戏、短信、彩信、WAP、彩铃、铃声下载、定位等。内容提供商通常是指为电信运营商提供内容服务的社会合作单位。信息内容来源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本单位自行开发制作的,另一类是依法或依约定从某些版权拥有者获得授权或邻接权,比如音乐歌曲影视作品等。而个人用户由于移动互联网交互式服务以及用户参与水平较低,目前来自个人用户的信息相对于Web2.0互联网网站来说少得太多。

1.1.2信息资源类型

按照资源属性进行划分,移动互联网信息资源包括时事新闻、公共信息、商业信息、交互信息和个人信息。时事新闻即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时事新闻重在描述事件发生的事实,时间性和空间性很强。公共信息是指大家都能自由获得的信息,比如12580和12114等声讯平台提供的各种信息。商业信息是指比如移动商城、手机证券等移动电子商务所提供的关于商业方面的信息。交互信息就是常见的手机QQ、微博以及短信等相互交流沟通的信息。个人信息则是包括个人身份信息、注册信息、电子邮箱、个人账户信息、位置信息等隶属于信息用户个人的一切信息。按照信息种类进行划分的话,移动互联网的信息资源可以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信息等。由于终端设备的特殊性和显示屏的局限,目前移动互联网上传播的信息种类还是以文字为主,图片、音频和视频信息占据越来越多的比重,但是与互联网相比,这些类型的信息由于需要较高的设备性能作为支持,在当前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数量和比例都相对较少。

1.2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

1.2.1增值信息服务

随着3G信息时代到来,传统的通话服务进一步减少,移动网游、移动动漫、移动电子商务、移动视频等一系列移动互联网增值信息产品逐渐融入百姓生活,移动增值业务的市场需求将日益旺盛,其商业模式将更加多样化,并为移动互联网带来更多的盈利模式。

(1)一般增值信息服务。一般的增值信息服务有手机网游、移动动漫、移动商务等。手机网游的优点就是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互动交流,但在网络条件、平台建设、付费渠道、盈利模式的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弊端。同样,目前我国手机动漫也存在内容稀缺、产品质量偏低、产品稀少、主题单一等问题;移动电子商务是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增值信息服务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一项,把WEB、WAP和SMS三者结合起来,既能继续使用2G时代原有资源,又能把现有资源延伸。但目前的手机支付业务大多体现的是“便民”性,而对于用户来说,“利民”性可能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这是移动电子商务的服务提供商当前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2)农业信息增值服务。面向农村的信息增值服务在各大运营商的服务版图上也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分量。比如,中国移动与农业部在三农信息服务、农机调度信息服务、农商对接平台等项目开展了重点合作。其中,“12316三农信息服务”由农业部门提供农业专家咨询服务、由中国移动提供信息服务平台和呼叫中心,通过语音热线、短信咨询等方式为全国农民提供市场行情、农业技术等专家咨询服务。比如在广西已有近两千名专家通过12316“三农”服务热线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

(3)移动金融信息服务。移动金融信息服务有望实现用户、ARPU双增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2010年网络炒股用户规模为7088万人,同比增长24.8%,而随着国内3G用户的高速增长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金融信息服务将保持高速增长。

(4)位置信息服务。互联网地图和GPS手机整合点之一就是LBS(基于位置的服务)。位置服务是指在电子地图平台的支持下,通过通信网络获取移动终端用户的位置信息(经纬度坐标),从而为用户提供相应位置服务的一种新型业务。众多通信运营商、地图厂商、软件开发商加入了LBS的行列。LBS是一个位置服务协作平台系统,目的是为了实现具备可以随时、随地、为任何人、任何事提供的各种移动信息服务,如个人位置信息搜索、推荐服务和个性化地图构造等;任何人通过平台可以方便、多向互动地为虚拟组织中的其他人提供的各种移动信息服务。其中终端用户的功能包括:基于位置的信息查询、位置感知的信息查询、系统消息推送、黄页查询、群组协作、传统通信、用户管理等。由于位置信息服务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尚短,因此目前各方面都不成熟。

(5)面向教育的增值信息服务。面向教育领域的信息服务有移动数字化校园信息服务等,如手机一卡通之类,将校园卡和手机绑定,便可以通过手机的网络服务进行电费网费的缴纳等活动。教育领域的信息服务还有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移动图书信息服务是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使人们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通过使用各种移动设备(如手机、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等)来方便灵活地进行图书信息的查询、浏览与获取的一种新兴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是数字图书馆电子信息服务的延伸与补充。

1.2.2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和效果

按照工信部的统计,截止2013年8月,我国移动电话的用户数达到11.96亿,而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8.28亿。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原因在于,电信运营商切实推进3G网络建设和推广,调整手机上网资费,引入明星终端,极大刺激了市场需求和用户购买及消费意愿;另一方面,手机应用商业模式成功整合大量个人开发者和团队,使得基于不同操作系统平台的手机应用数量大幅提升,极大丰富了用户个性化需求,提升用户黏性和体验度。从用户的认知角度分析,目前用户对移动互联网工具类应用的认知较高,其次是娱乐类应用。清科研究中心分析认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用户认知将延续互联网应用用户认知的过程,由此预计未来移动互联网商务类应用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移动互联网用户具有移动性、个性化等特点,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机遇所在。任何一个手机号码背后代表的都是一个用户,用户的行为和消费习惯都可以通过手机这个终端“暴露”出来。但是实际上,许多用户是在自动开通GPRS情况下被动上网,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没有形成用手机上网的习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手机网民。而且由于手机键盘小,输入存在障碍,很多用户不愿意使用手机上网。

1.3信息人才现状

高层次的人力资源可以促使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现在的信息社会由于具有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的特点,因此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共同努力才能谋求发展。对于移动互联网来说,当前信息人才的现状是:传统的固网运营人才比重偏高,新兴的3G、NGN、IPTV等方面的运营人才稀缺;网络型和技术型人才比重偏高,业务型和经营型人才比重偏低;执行型人才比重偏高,战略型与规划型人才比重偏低;专家型人才比重偏高,复合型人才比重偏低。而四类短缺的人才正是我国移动互联网实施战略转型所必须具备的,因此信息人员的这些现状不容乐观。

1.4信息技术现状

移动互联网的主要信息技术除了基本的通讯技术、网络传输技术等之外,还有以下几种新技术需要特别引起关注。①Web2.0技术:Web2.0已成为实际意义上的标准互联网运用模式。以博客、内容聚合、百科全书、社会网络和对等网络为代表的Web2.0应用已被用户广泛接受和使用。伴随手机智能化水平的提高,该类技术应用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得到了迅速发展。②云计算:云计算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各种服务,并且能够实现按需支付的需求。云计算的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按需服务。Web2.0提供了云计算的接入模式,也为云计算培养了用户习惯。随着云计算平台的建立,运营商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和运营成本会大大的降低。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很多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创造了新的生命力,运营商需对这些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在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上找到合适的定位才能创造出比互联网时代更多的价值。

1.5信息安全与保障现状

移动互联网来自于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可谓是取之于传统技术,而超脱于传统技术。但是不可避免地,移动互联网也继承了传统技术的安全漏洞。此外,移动互联网由于本身的特点,也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安全问题。移动互联网不同于传统移动通信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扁平网络、丰富业务和智能终端。不同于全部由运营商管理的单一业务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承载的业务多种多样,部分业务还可以由第三方的终端用户直接运营。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引入了众多手机银行、移动办公、移动定位和视频监控等移动数据业务,虽然丰富了手机应用,但也带来更多安全隐患。移动互联网服务过程中会发生大量的用户信息(如位置信息、消费信息、通信信息、计费信息、支付信息等)交换,如果缺乏有效管控机制,将导致大量的用户信息滥用,使用户隐私保护面临巨大的挑战,甚至会出现不法分子利用用户信息进行违法活动。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垃圾信息的传播空间将大大增加,垃圾信息的管理难度也会不断增大。

2我国移动互联网信息资源管理存在问题

移动互联网在给人们带来快捷的信息,高速发展的时候,同时又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移动互联网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也是移动互联网在发展中所遇到的挑战。

2.1移动信息服务市场欠缺规范

服务市场欠缺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很多移动服务现在还处在开创阶段。业务种类从短信、彩信、手机上网、无线音讯互动服务到彩铃、手机游戏、手机电视、移动支付、移动即时通讯、移动电邮、位置服务、二维码等,种类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同时进入的SP企业数量得到了快速增加,截至2011年底,全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数量为21291家。随着进入门槛降低,经营企业良莠不齐的情况非常明显。很多企业为了快速发展业务,追求短期效益,采取很多违规的行为,严重损害了用户权益。②具体表现在服务收费标准不明确,存在消费陷阱。

2.2用户信任问题

有些移动运营商只在乎自己是否盈利,而忽略了用户的需求,使得用户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从而流失了一部分用户。另外移动运营商还存在欺骗顾客的现象,使得顾客在制定了信息服务后却得不到相应的服务,这就使用户对其的信任大大下降,妨碍了移动互联网健康快速的发展。

2.3信息安全问题

移动互联网定位于一个开放的信息承载网络,其安全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质疑。首先,智能手机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移动终端在向平板电脑、上网本、电子书等便携式终端扩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因而使移动互联网安全面临更大挑战。其表现为智能终端病毒及木马病毒大幅增加,从而导致个人信息泄露或出现对电子商务的安全威胁。其次,来自传统互联网的恶意代码、僵尸网络、垃圾信息等问题,以及来自新业务模式的移动电子商务中诈骗、隐私泄露等问题将越发严重。由于移动互联网用户基数大,节点自组织能力强,同时涉及大量的私密信息和位置信息,因此有可能引发大规模的攻击和信息发掘,包括拒绝服务攻击及其对于特定群组的敏感信息搜集等。此外与固定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的恶意信息传播方式多样化,具有即时性、群组的精确性等特点。

2.4信息资源质量问题

“信息爆炸”现象严重,移动互联网上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常常被大量无用信息所淹没,因而不得不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信息“洪水”中搜寻有用的信息,搜索过程难免造成大量信息流失,从而造成信息的极大浪费。另外,大量的不良信息充斥着移动互联网,如果等其发展到一定阶段再治理,难度更大,代价也更高。

2.5移动通讯行业监管问题

目前,我国对移动互联网的监管还比较薄弱。我国监管机构缺乏法律的充分授权,由于立法相对滞后,监管部门运用经济、技术、法律等手段综合管理的机制尚未形成。其次,技术上防范难度也比较大,移动互联网违规发送内容和频次的多变性、隐蔽性以及跨地域的传播使得调查取证困难。另外,移动互联网的监管涉及范围广泛,涉及技术、经济、公民权利、社会价值的判定等诸多领域,需要公安、工商、新闻、文化、电信等在内的多个管理部门和企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通力合作,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综合性治理。

3移动互联网信息资源管理对策建议

移动信息论文例7

[分类号]C931.6 G203

1 引言

用户信息行为研究由来已久,近年来,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和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更是推动了信息行为研究,尤其是网络信息查寻研究的发展。研究者逐渐偏离传统的联机检索研究,而转向网络特别是互联网查寻行为研究。网络信息行为研究成为图书情报学领域逐步上升的热点问题。

作为用户信息行为之一的信息查寻行为,既取决于个体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以及个性心理特征,也要受用户所处的社会信息环境的制约。由于社会信息环境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倾向于利用信息技术来获得想要的信息。这表明用户信息查寻行为受信息技术的影响越来越大。毕竟在网络中用户真正使用的是信息系统,因此信息系统本身对用户信息行为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由此提出本文的基本假设前提:网络查寻用户对查寻(搜索)信息系统本身的认知、接受和持续使用行为,直接影响着其查寻和其他信息行为。

2 文献综述

信息系统研究向来重视对用户行为规律的探讨,Davis于1989年提出的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是信息技术采纳研究中最具影响的理论之一。后经扩展和修订,涌现出了TAM2、UTAUT等模型。这些模型已被广泛应用到各类不同的技术场合,以解释与预测用户初始采纳的影响因素,并确定信念、态度、意图与行为之间的微观机理。

近年来正在兴起的IS持续使用(IS Continuance)研究是聚焦于用户初始采纳后并未中断使用某一特定的信息系统的持续意愿和行为,与之相似的提法有采纳后行为(post adoptive behavior)、实施后阶段(postimplementation)等。持续使用与初始采纳同样重要,对于B2C的电子商务企业来说,用户的持续使用能够减少运营成本,提高盈利能力。是其生存的关键。

Bhattaehrjee最早突破IT/IS采纳理论的研究框架,基于期望确认理论(expectation eonfirmaion theory,ECT)构建全新的IS持续使用模型(expectation-confir-mation model of IS continuance,ECM―ISC),并以网络银行为背景进行实证检验。针对ECM―ISC巾因变量仅仅是持续使用意图,Limayem在该模型基础上将因变量扩展至持续使用行为。随后,Bhattacherjee针对文献管理信息系统的情境,也对ECM―ISC进行了扩展,认识到将研究终点定位于预测意图是不合适的,对于研究技术采纳行为来说,采纳意图是必需的,但不是充分的。如果用户缺少足够的系统资源或者使用技巧,就无法将使用意图转变为使用行为。并引入感知行为控制理论(perceived behaviors control,PBC),在原模型的基础上加入自我功效和促成因素变量,由此得到扩展的持续使用理论模型,扩展的ECM―ISC能更好地解释用户的持续使用意图和行为,其模型如图1所示:

在图书情报领域,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用户信息行为理论的发展进入了以社会心理学为基础的阶段。社会心理学关注个体所处的具体社会环境和个体内在心理因素,并且强调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即审视现代信息服务环境下服务者与用户、用户与用户、服务者与服务者之间的交互作用,而用户与信息查寻系统的交互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移动搜索是以手机等为终端,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资源的一种移动信息服务。移动信息服务开始成为近年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热点,但相关文献大都囿于介绍其应用的可行性和服务模式,或介绍相应概念和动向,或关注其技术实现;然而,用户对信息查寻系统,特别是移动搜索这一特定信息查寻系统的接受和持续使用,一直没有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

与之不同,在信息系统以及电子商务领域,学者们对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信息系统,即移动商务系统的用户持续使用研究正方兴未艾。移动商务包含许多的交易和服务模式,如:移动银行、移动购物、移动娱乐、移动广告、移动售票、移动E-mail、移动搜索等。Leida Chen将Bhattacherjee的IS持续使用模型ECM,ISC应用于移动商务的情境,并通过增加信息质量、系统质量、流程质量和愉悦价值等变量使之扩展。张璇和吴清烈针对移动商务运用ECM-ISC作了实证检验。周涛、鲁耀斌和张金隆以移动IM、移动E-mail、信息预定、手机游戏等移动商务应用客户为研究样本,从“使能因素”和“抑制因素”双重视角分析了影响移动商务用户采纳后行为的因素。然而,上述研究的局限在于:因变量仅是用户的持续使用意图,而IS持续使用研究的终极目的是用户的行为,意图并不总能精确地预测行为,甚至有时和人的行为相悖;文献中所述的移动商务概念过于宽泛,事实上,面对不同类型的移动商务模式,用户的行为规律是不尽相同的。为此,有学者主张把移动商务分为内容(信息)服务和交易两类,应该针对不同的模式和应用领域分别进行深入的研究。由于IS持续使用还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将IS持续使用理论引入到移动商务中也仅仪一年多的时间,因此,移动商务用户持续使用方面的研究成果明显缺乏,这从为数不多可以检索到的文献多是同际conference、proceedings、sympo-Sium、workshop论文便可看出。值得注意的是,聚焦移动搜索服务这一移动商务的具体应用,运用Bhat-tacherjee的ECM―ISC模型,关注用户的持续使用行为的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还未见文献报道。

在业界,搜索引擎已经成为用户信息获取和传播的重要渠道,而移动搜索将成为搜索引擎的新战场。移动搜索产业链主要包括移动搜索内容服务商、移动通信运营商、移动终端厂商和最终用户。从国际范围看,谷歌、雅虎、微软乃至苹果,每家公司都在积极拓展移动搜索市场。就国内而言,除百度、宜搜、腾讯、易查等厂商通过提供移动搜索服务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外,中国移动继与谷歌合作之后,2010年8月又与新华社

合建搜索引擎以瞄准移动搜索。根据艾瑞咨询公司的数据,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搜索市场规模已达26.7亿元,同比增长53.2%。艾瑞咨询预计,受3G商用及手机搜索商业模式逐渐多元化的影响,2012年移动搜索市场将步入成长期,国内搜索市场收入规模将达到18.6亿元,用户规模将达到3.22亿人。面对移动搜索的市场蛋糕,移动搜索产业链中各服务方都已认识到用户的体验是至关重要的,并纷纷推出各式体验活动,以期使用户接受移动搜索这种特定的信息系统。然而,如何长久地吸引和保持住用户还未引起业界的高度关注,而这正是本文所聚焦的。

综上,从理论意义上来看,对移动搜索用户持续使用规律的探讨,将会丰富与深化IS持续使用和用户信息行为理论体系,从而在移动搜索用户行为规律研究领域做出原创性的理论贡献。从实践角度来看,从微观层面揭示用户的行为规律,将有利于加强移动搜索价值链各方的商业模式设计、应用系统开发、目标市场细分、用户吸引与保持、潜在市场的拓展等很多关键环节,为我国移动搜索这一新兴电子商务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对策建议。

3 理论模型与假设开发

本文以Bhattaeherjee的扩展ECM-ISC模型为理论参考依据,结合移动搜索信息系统的特点,借鉴前人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技术路线,通过引进信息质量、系统质量和服务质量等研究变量,构建研究模型,如图2所示:

系统质量和信息质量是两个不同的用于测量信息系统成功的重要概念,系统质量聚焦于信息处理系统本身,而信息质量关注的是信息系统(IS)的输出结果。移动搜索系统是典型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系统,通过向客户提供的产品、技术和服务使之成功,客户是此类信息系统成功的基石和驱动力。笔者将此概念扩展至移动搜索系统,移动搜索是用户在目标导向下,查寻持定信息用于解决问题或满足某种特定的信息需求。从用户的角度,移动搜索系统的产品是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查寻的信息,可靠性、全面性、及时性、新颖性是信息质量的体现。移动搜索的技术通过支持移动性、易存取性(accessibity)、可靠性(reliability)和适应性(flexibility)的系统特色来呈现,这是属于系统质量的范畴。对客户学习和使用移动搜索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否提供便捷的帮助以及移动搜索系统能否及时更新版本,为客户提供更个性化的周到服务,体现着移动搜索技术提供商服务质量的优劣。因此,信息质量、系统质量和服务质量是重要的影响用户感知有用性和期望确认的因素。

期望确认和感知的有用性反映了用户不同的认知水平。来自于营销学的期望确认理论认为,消费者在做出重复购买的决策时,会就其使用经历与初始预期进行评价,以发现使用经历与初始预期相匹配的程度,这种相匹配的程度被定义为期望确认,并直接决定着用户的满意度。IS用户的持续使用决策与消费者的重复购买决策相类似,Bhattacherjee的研究表明,IS满意度反映了用户短期的与先前的使用经历相关的对特定事物的情感,并对用户的IS持续使用意图有正向影响。移动搜索用户的期望确认源自对移动性、易存取性以及个性化和便捷性等移动搜索系统本身的技术特性和服务特色。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假没:

假设1(H1):移动搜索系统的信息质量与用户感知的有用性正相关(IQPU)。

假设2(H2):用户感知的系统质量与期望确认程度正相关(SQC)。

假设3(H3):用户感知的服务质量与期望确认程度正相关(SVQc)。

假设5(H5):移动搜索用户的期望确认与其满意度正相关(CS)。

假设6(H6):移动搜索用户使用后满意度与其持续使用意图正相关(SCU)。

与用户初始采纳TAM模型中的“感知有用性”不同,使用后的感知有用性反映了一种长期的从先前的使用后,有用性认知经验上积累起来的不变的信念,Bhattacherjee在归纳了TRA和EDT等理论对长期信念与持续使用意图之间的关系之后,指出使用后的感知有用性直接影响用户的IS持续使用意图。而根据理理论,用户的意图直接影响其行为。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4(H4):移动搜索用户使用后感知的有用性与其持续使用意图正相关(PUCU)。

假设7(H7):移动搜索用户的持续使用意图与其持续使用行为正相关(CUCB)。

为了刻画用户的个体差异以及外部环境因素对用户持续使用意图和行为的影响,Bhattaeherjee引入社会心理学的感知行为控制理论(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PBC),PBC包含两个不同的但又相互联系的概念,即自我功效(self-efficacy)和可控制性(controllability)。自我功效是指用户确信自己能独立地执行其特定意图的行为,反映了个体的内在技能;可控制性是指用户感知到的为付之行为而能够控制的必备外部资源,反映了用户确信组织的和技术的资源是否可用的程度,也被称为促成因素(facilitating conditions)。用户对IS初始使用后会根据其自我功效,就是否继续使用做出意愿选择,而不再投射到持续使用行为。用户在使用移动搜索后,由于自身知识和技术壁垒以及学习能力等所限,一般会产生放弃继续使用的意图。与自我功效不同,促成因素直接决定着用户的持续使用行为。如果用户不具备移动搜索的终端设备,或者处于网络覆盖的盲区,尽管用户有继续使用的意图,但也不得不放弃继续使用的行为。据此,提出以下似设:

假设8(H8):移动搜索用户的自我功效与其持续使用意图正相关(SECU)。

似设9(H9):移动搜索用户的促成因素与其持续使用行为正相关(FCC13)。

4 小结与后续研究

移动信息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CRY-5: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05-0017-04

引言

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学习迁移隐性或显性地存在于我们的每一次学习活动中,对学习迁移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

一、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迁移研究成果

学习迁移是教学研究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目的,还是教育教学所关注的焦点之一。目前,国内对学习迁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迁移的基本机制、具体学科中利用传统方法促进迁移等方面的研究,而有关利用信息技术媒体促进学习迁移的研究还很少。在此对于研究现状,主要做以下几点论述。

(一)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迁移的文献年份及数量分析

笔者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得出不同年份对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迁移的研究文献数量存在差异,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从图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到,近10年来(2003-2012)对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迁移的研究大致成上升的趋势。

研究方法取向

笔者在整理文献时发现,有的文献在文中表明了其研究方法,而有的文献的研究方法则比较模糊,在参考《教育研究方法与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国内研究者在研究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迁移时,采用的研究方法如图2所示,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51%)和调查问卷法(14%),笔者在此对这两种主要方法做详细介绍。

1.又献研咒法

文献资料研究法是国内学者在研究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迁移时最常用的研究方法。具体来说,主要是采用理论探讨或文献分析与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提高学习迁移的策略等。例如:金云波,张育桂探讨了促进学习迁移的条件及具体的策略;武晶晶,王文利对网络课程中如何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如多维度表征策略,多情景呈现策略等;孙名符,魏兴民从数学学习的角度分析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正迁移。

2.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用书面形式间接搜集研究材料的一种调查手段。国内学者在对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迁移进行研究时采用问卷调查法,得到了一定的成果。例如:常薇在《应用型课题研究促进中小学教师培训知识向信息化教学能力迁移的设计研究》中,针对应用型课题研究实施后的效果编制问卷对其分析;赵雪梅在《学习迁移理论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中,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信息技术实验中运用学习迁移理论的效果进行了调查。

(三)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迁移研究的主要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重新唤起人们对那些在一定程度上已不再受到关注的老话题——学习迁移的重视。在当今信息技术环境下,对学习迁移的研究不应该被淡化,反之,应该投入更大的精力去研究、去探索。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国内的研究者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什么呢?笔者在对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发现对信息环境下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学习迁移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研究是研究者研究比较多的部分,下面对这些主要内容分别阐述。

1.学习迁移理论在学科申的应用研究

在国内,许多学者把学习迁移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例如:赵雪梅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促进迁移策略研究,促进迁移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以及迁移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等方面做了论述。曹伟提出学习迁移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应从以下几个关键环节入手:合理选择教材和参考资料;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共同因素;利用比较方法促进正迁移的产生;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巩固旧知识与学习新知识相结合。

2.影响学习迁穆的因素研究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文献中,对因素的分类是不同的。例如:王文静把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概括起来说主要有相关性、相似性、概念或事物的关键特征以及学生原有学习的程度等;熊艳等把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划分为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两大类,其中,主观因素主要有态度、智力与年龄、认知结构、定势,客观因素主要有学习情境与内容以及反应的相似程度、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学习材料的组织结构及应用价值等;房亚提到影响学习迁移效果的心理因素分析中有迁移动机、群体效应等,影响学习迁移效果的个人因素分析中有个人悟性,认知结构的差异等;《心理研究》中指出,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主要有学习材料的共同因素、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教材的组织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的指导、定势作用等。王海双指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共同要素是学习迁移的基本条件,具体、抽象表征的相互配合是学习迁移的基本途径,元认知是促进学习迁移的关键,学习情境的多样性是提高迁移效率的重要手段。

3.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研究

影响学习迁移的基本因素是学习材料的性质和学习者的主观因素,关键问题在于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而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形成既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策略,更取决于学习者的认知策略。金云波,张育桂指出具体策略主要有模拟游戏,心智锻炼,运用日记记录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齐冰从学习情境角度、学生主体性角度、教师能力角度探讨促进学习迁移的各种策略,其中,从迁移的学习情境角度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包括学习的关系中运用加强相关性与避免高度相似性策略,分学科运用学习迁移策略,使用过渡学习和思维训练实现学习结果的保持和运用,从学生主体性角度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包括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态度,加强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从教师能力角度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包括提高教师对学习迁移的重视程度,发现教学内容的可迁移性与实现教学方法的促迁移性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4.促进学习迁移的方式研究

技术对教育的支持由来已久,每一次技术进步都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了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教学中,借助于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强大的表现功能,用具体形象的媒体展示教学,使学生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信息技术还可以提供一个逼真的仿真环境,可以再现思维过程。除此之外,信息技术的交互性、集成性等都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学习材料的理解和概括,从而促进学习的正迁移。郭小平指出信息技术环境在促进学生学习迁移方面的优点有信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到,并且形式灵活多样,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类似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信息技术环境下能够充分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协作学习,可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产生;安蕾指出利用信息技术强大的表现力促进学习迁移,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计算机丰富的网络资源强化知识的相互联系,促进知识的横向迁移,利用多媒体技术的集成性及网络提供信息的丰富性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适宜情境,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理想场所,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党志平指出信息技术是一种人与世界关系的构造方式,可以通过技术提供模拟训练,引导知识迁移;利用技术支撑学习活动,启迪知识迁移;利用技术创设学习环境,促进知识迁移;基于技术创建学习共同体,协同知识迁移。

二、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迁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学习迁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一直以来都是国内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热门领域。20世纪初的西方特别是美国开始重视将学校或培训机构的知识技能向工作场所快速迁移的研究,相对而言,我国对学习迁移研究的历史还比较短,虽然我国对技术促进迁移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绩,并且在教学活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纵观国内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国内的研究还处于较低水平,研究领域比较狭窄,特别是应用信息技术来促进学习迁移的研究很少,它们制约着学习迁移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方法存在问题

笔者在上文中已经提到,教育技术研究身处“理论与实践结合、理论指导实践”的第一线,实证研究应当大有用武之地。但纵观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迁移的研究我们知道,国内研究者基本上采用的是理论思辨、演绎推理和经验总结式的研究。而且大多研究基本上是“心理学上的迁移理论与思辨+例子”的研究模式。这些研究方法因缺乏足够的说服力难以保证研究的效度与信度。另外,笔者在分析文献的时候还发现,先前的研究无论是理论思辨、经验总结还是一些心理实验,大多研究方法单一,很少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三角验证,这点也降低了研究的效度和信度。

(二)研究视角存在的问趣

笔者在分析文献的基础上发现,很多研究者只是把学习迁移理论简单运用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的某个方面,从片面的角度出发,并不重视整体的设计,不能很好地促进学习者的发散思维,提高学习者的创新能力。虽然,心理学家对迁移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许多迁移的理论,但这些理论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它们都只能解释某一特定范围内的学习迁移现象。对迁移研究缺乏一种整体构想,只重视局部、微观的探讨,忽视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联系的建构。再者,用相同的过程或认知成分来描述各种不同类型的迁移,难免流于形式、内容空洞。因此,至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能够解释人类复杂多样的学习迁移现象。

(三)研克内容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前面已经提到,现在国内研究者关于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迁移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等方面,主要局限于知识学习,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者学习需要有更大的学习动机,而现在的研究忽略了态度学习、品德形成和动作技能获得过程中的迁移研究,研究的内容不够丰富和深入。

三、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迁移的研究趋势

结合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迁移研究的现状和国外的研究前沿,可以预测未来的研究的发展方向主要呈现以下趋势。

(一)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现在的研究中,越来越重视实证研究,所以,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迁移的研究中也不例外。尽管实证研究并不能解决教育技术领域内的所有问题,但是实证研究对提高我国教育技术研究水平、解决教育技术实践应用中的具体问题、提高国际学术地位与话语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证研究将是以后研究方法的一个趋势。

(二)研究的系统化

不论是在信息技术还是在传统的教学中,迁移是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学习迁移的研究,应该建立在对学习过程的科学的分析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应该建立在科学的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我们应在科学的学习理论思想的指导下,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重视整体的观念,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环境下发生学习迁移的各个条件,进行教学系统设计,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

(三)更关注学习主体的作用

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更是如此。只有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学得好,这才是教学的内涵,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因此,要达到促进学习迁移的目的,就必须研究、理解、满足学生合理的心理需求。研究者认为,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迁移研究中会越来越关注学习主体在学习迁移中的作用。学生的主动性、认知能力对学习迁移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元认知技能在信息技术是进迁移中的作用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四)研究内容逐步深化

移动信息论文例9

0 引言

随着无线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终端设备的广泛普及。移动阅读、移动服务、移动图书馆正逐渐成为图书馆重点关注并应积极推广的服务项目之一。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 满足用户对于信息获取的个性化需求是衡量图书馆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如何更加便捷、精准的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便是图书馆界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信息觅食理论作为对信息获取过程的研究,必将会对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移动图书馆服务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就信息觅食理论及其拓展理论在移动图书馆领域中所体现的价值进行研究。

1 移动图书馆

(1)概念

移动图书馆(Mobile Library)原意是指"汽车图书馆",通过汽车等交通工具给距离城镇较远地区的读者提供临时图书馆服务。关于移动图书馆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在具体表述上略有差别。笔者认为,移动图书馆是在无线技术及其相关协议的支持下,用户通过无线终端设备(如手机、PDA、E-BOOK、笔记本电脑等)进行图书馆信息检索、阅读及资源获取的一种新型的图书馆服务模式,是数字图书馆电子资源信息服务的补充与拓展。

(2)移动图书馆的理论基础

从移动互联网角度讲,目前已经具备了用户、技术和理念三大基础。在用户方面,智能手机广泛普及,移动网络用户不断增加。在技术方面,由于云技术、无线技术及移动终端设备软硬件的充分发展,促进了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理念方面,SoLoMo、Big Data(大数据),O2O(线上到线下)等理念也不断推进移动知识服务的创新。

2 信息觅食理论

(一)觅食理论

觅食理论(Foraging Theory)早在19世纪70年代由生物学家和人类学家提出来,研究动物在觅食过程中的行为和规律。动物在觅食过程中,会在不同的栖息地之间做出比较和选择。而在进入栖息地以后,动物还会对栖息地中的各种食物进行筛选,选择能够给自己提供更多净能量的食物。

(二)信息觅食理论

信息觅食的重要性,人们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开始关注。Kofi Annan在1997年全球知识大会上指出:"信息鸿沟已经成为了区分有无的新的分界线,那些觅食到新的路径者持续发展,而其余者不断落后"。1995年,Pirolli提出信息觅食理论(Information Foraging Theory,IFT),在此之前,PARC(PaloAlto Research Center)的研究人员对信息觅食理论进行了详细和系统的研究 。信息觅食理论最初是受到心理学领域利用生态学方法研究人类收集信息和做出有意义决策的启发而形成的一套理论 。信息觅食理论主要应用动物觅食理论的研究方法,对人类及其技术在社会环境中信息的适应规律进行科学研究。

信息觅食理论的基本模型来源于最优化觅食理论模型,它们是斑块模型(Patch Models)和食谱模型(Diet Models)。

(1)斑块模型

该模型认为在环境中食物的分布是不规律的,呈现斑块状分布。随着觅食行为在某觅食点内进行,该区域内的食物数量会不断减少,导致动物获取的收益越来越少。这时动物就面临一个抉择,是继续在此获取资源,还是选择适当的时机结束觅食转向其他觅食点。对应信息觅食,可以将用户面临的信息环境分为块状模型,如图书馆网站可以看作是一个信息斑块,而图书馆网站内的各个信息单元(如入馆指南、信息查询等)也可以作为单独的斑块。

(2)食谱模型

动物的觅食环境是非常复杂的。对于一只猛禽来说,觅食范围内存在各种不同数量、提供不同能量及不同捕捉难度的猎物,如老鼠、鸟类、兔子等。该猛禽可能几个小时盘旋在空中或栖息在树枝上,等待猎物的出现。在这种环境下,猛禽将要面临一些问题:它应该捕食哪种猎物?哪些种猎物应该被忽略?觅食者需要根据自己食谱的范围来考虑这些问题。

3 信息觅食理论在移动图书馆服务中的价值

信息觅食理论在移动图书馆服务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信息搜索,另一个方面是信息推送。信息觅食理论在信息搜索方面主要应用到了信息线索,而在信息推送方面则是社会化信息觅食。

(1)信息线索在信息搜索方面的价值

用户访问移动图书馆的时候,首先接触的是移动图书馆的门户网站。如何让用户在访问移动图书馆门户网站时能够最大化的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如何把一些重要的信息传递给用户,让用户第一时间获取到?实现这个目标,可以将信息线索引入到设计思想中。

信息线索(Information Scent),也称之为信息气味,是在自然界的信息气味基础上引申出来的。昆虫在觅食时,会释放出某种化学物质,向同伴传递一定意义的信息,使同伴能够沿着信息气味寻找到食物。在人类社会中,信息线索定义为:在用户获取信息的过程中,能够引起用户注意并对用户下一步行动具有暗示和指引作用的信息。而在互联网中,用户在浏览网页时,页面上的导航、链接等,就是信息线索的表现形式。指向链接的图片或文字,也可以看作是该链接内容的信息线索。这些图片或文字在用户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引起用户的关注,进而对该图片或文字背后所连接的内容产生兴趣,最终点击该链接进行浏览。

移动图书馆在设计门户网站时,由于分层信息系统要比分散信息系统更高效,所以应该将网站的结构设计成分层结构。按照前文所述信息觅食的斑块模型,网页的构成可以由一些信息块组成。

(2)社会化信息觅食在信息推送方面的价值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同时具有自然属性系和社会属性。所谓社会属性是指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这其中包括亲属、朋友、同学、同事等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形成一个大的网络,即社会化网络。社会化网络按照其成员的关系强度,可以分为强关系网络、弱关系网络和混合关系网络。这些社会化关系网络在信息觅食过程中起到不同的作用。

社会化强关系网络中,成员大都具有相近的人口学背景或经历。这种强关系在现实中有真实的关系基础,而不仅仅限于线上的虚拟关系。社会化强关系网络中的成员彼此之间具有较高的信任度并且信息共享频繁,但各组强关系之间信息交流相对较少。建立强关系必须双方都有建立的意愿,否则,无法建立。与强关系不同,社会化弱关系相对更加开放,社会化性质更加突出。建立社会化弱关系不必双方都有意,这使得这种关系容易建立,但不够稳定。成员之间没有现实关系的维系,对于其他成员的可信度不高。在现实社会网络中,这两种关系网络不是独立存在的。社会成员同其他成员之间既有强关系,又有弱关系。是由若干个相互以弱关系连接的强关系组成的,可称之为混合关系网络。

以时下流行的微信为例,它就混合了社会化强关系和弱关系。既有系统通过手机内的联系号码给出的"新的朋友"推荐(强关系),也可以通过查找"附近的人"或"摇一摇"来加入现实中没有真正社会关系的成员(弱关系)。用户可以通过即时通讯的方式向其想要联系的其他用户发起文字或语音对话,还可以将一些信息发送到"朋友圈"(如果没有特殊设置,所以微信用户均可见)。移动图书馆可以建立自己的微信公众账号(这对于用户属于强关系,可信度较高)并通过该公众账号进行信息推送。图书馆的新闻、活动、及新书推介,已经对移动图书馆加关注的用户将即时收到这些信息。

4 结语

信息觅食理论对于移动图书馆服务大众、提升用户效率与用户体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向用户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知识化的服务,为用户提供有力的信息保障与支撑。让用户享受到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和服务机制,使其在信息获取及筛选时能够更准确和高效。

参考文献:

[1]AnnanK. Secretary-Generalof theUNGlobalKnowledge 97 Con-ference[R], Canada, 1997.

移动信息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G4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09―0106―03

一 引言

科学技术的进步无疑是令人惊喜的,这样的惊喜源自于她不仅可以带来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她象征着人类知识积累的升华。人类发展的同时也是一个已有知识积累、升华、新知识出现、再积累、再升华这样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期间产生的新技术、新理念催生着人们思维方式尤其是学习方式的不断改变;在人类学习方式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中,移动学习的出现可谓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这种学习方式在弥补以往学习方式不足的同时,又给未来学习方式萌生、发展以平台和理论指导。将最新的技术应用于移动学习,以促进更有效学习的发生也就成为了教育领域中的热点。

二 Twitter及其应用于移动学习的可行性分析

1 Twitter简介

Twitter一词有(鸟等)吱吱叫、唧唧喳喳地讲话的意思,Twitter网站的开发商Obvious公司借此来形容Twitter所具有的即时信息、共享和交流功能。Obvious公司的4个创始人中,埃文•威廉姆斯即是博客先驱――的创始人,为了改进blog使用过程中日渐显现的缺少同步服务、页面信息分散、讨论聚拢性不强等问题,埃文•威廉姆斯等人在2006年推出了Twitter服务。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即时信息服务工具IM( InstantMessaging)或个性化Twitter网站接收和发送信息、选择并组织讨论人群来进行更加便捷的移动学习。2007年3月份,也就是距Twitter诞生仅仅一年多的时间,一直默默无闻的Twitter得益于美国总统竞选人约翰•爱德华兹(JohnEdwards)和美国德克萨斯举办的“南南西音乐节”(Sxsw,SouthbySouthwest)上的使用[1],而为世人广泛关注。在极短的时间内,Twitter因注册用户猛增而走红,并获得了硅谷创业者的追捧。目前它已经成为MySpace、YouTube和Facebook以来最热门的网站。人们惊呼:“这是Web2.0的又一创造!” [2]、“后blog时代的到来!”。

2 Twitter的特性及移动学习功能分析

(1) 良好的技术支持使得信息传输更为便捷

用户使用Twitter信息极为方便,除直接在Twitter主页面接收信息外,还可以通过自己的无线终端(如:手机、PDA……)、Twitter平台支持的IM工具(如:Gtalk,MSN,QQ……)、可与Twitter联通的个性化Twitter网站(如:国外的jaiku、powenee,国内的KOMOO、饭否、叽歪de网……)等实现信息的即时发送和查收。如此方便的即时信息服务是以往的电子邮箱、blog……望尘莫及的!

正是如此强大、便捷的即时信息服务,为移动学习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Twitter,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和地点几乎不受任何限制,有了突发的疑问或者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学习者就可以随时随地的发出信息;Twitter平台的其他群组人员(Twitter的人群分组见下文)如教师可以随时收到学生发来的问题,或者直接答复,或者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学习伙伴之间的交流更是方便,他们甚至可以躺在床上、行走在公园里、篮球场上……随时和同学、伙伴探讨问题。

(2) 快速形成的庞大学习团队可以高效地解决问题

Twitter将用户的Folks(好友、联系人)分成Following(你跟随的人)和Followers(跟随你的人)两组,这样的分组便于用户参与或者发起讨论。当然,经过双方同意,一个Follower也可以成为你的Following,而同时存在于两个分组中。Twitter用户的Folks也有与其自己兴趣相投的Folks圈,这些不同的Folks圈中的人又可以随意互联,这样就可以构成一个可以快速沟通的庞大的网状学习群体。这将参与移动学习的群体扩张到了无限,学习者可以随时与专家、老师、学习伙伴以及他们的Folks取得联系,一个问题就可以在这个庞大的学习团队中迅速解决,极大的体现了移动学习中对问题处理、知识传播和习得的高效性。

在移动学习中,教师可以给他的学生(Followers)提出议题引导学生们讨论,或者给出学生们疑惑问题的答案;同时教师以学生的角色把专业领域内的专家、教授加为自己的Following,查看专家、教授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参加专家教授发起的讨论;学生之间也可以组成学习小组对相关问题做交流讨论。Twitter把用户Following的回复和留言同用户的信息一起放置于主页面中,按照的时间顺序排列即时地呈现出来,方便了用户查看、选择并参与感兴趣的讨论。

(3) 点对点信息传送功能避免了信息的泛滥和盲目性

Twitter平台的 “Direct Messages”功能可以让用户直接发送消息给目的联系人,加强了信息交流的针对性;同时接收的信息保存在Direct Messages页面中,这样就为用户提供了一对一的、私人的或者隐私问题的讨论空间。“Favorites”功能用来标签、保留价值较高的信息,以供信息的多次使用或者讨论交流之用。点击主页面文本上方的“Archive” 将会单独显示用户的信息;点击“ Replies ”显示用户直接回复的信息;点击“Recent”则会显示全部联系人的公开信息。

在移动学习中,某个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可能是学生和教师所广泛关注的,但也有可能只是个案,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通过Direct Messages将问题的答案发送给特定的学生,降低了页面更新无关信息可能引起其他学生注意力分散的几率。同时,移动学习中,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关怀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更是不可或缺,教师可以点击“Archive”、“ Replies ”查看特定的消息,通过Direct Messages发送一些私人的关怀或者鼓励,使学习者在移动学习中同样能感受到传统学习中有的感情交流,保持积极、健康、乐观的学习状态。

(4) 开放的社会软件、简易的使用界面使得Twitter更易推广完善

Twitter作为一个社会软件在推出之初就受到了广泛地欢迎,目前国内基于Twitter模式开发的更适合中国人交流习惯的有KOMOO网、饭否网、叽歪de网、腾讯滔滔网……。Twitter及其这些相关网站简易的使用界面使得一些即使是没有使用Internet经验的用户都可以快速上手,这样会吸引广大的学生家长也参与到移动学习中,同学生、教师共同交流,发挥家校合作的作用以促进移动学习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再加上有潜在的商业价值作为助推器,Twitter必定被更多的人群了解、接受,基于Twitter的移动学习发展前景同样乐观。

在以往的移动学习模式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学习迷航、精力分散、时间荒废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移动学习的快速推广。Twitter平台使用的简易、便捷可以吸引学生家长使用Twitter,和孩子、教师共同参与到移动学习之中,有了家长的参与、监督与支持,移动学习必将会步入一个发展的快车道,移动学习所蕴藏的巨大潜能也将让更多的学习者受益。

以上分析可见,Twitter应用于移动学习有其先天的优势,不过Twitter在国内目前还只处于商业推广阶段,这也是众多新兴技术应用于学习的必经过程。伴随着通信技术在我国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移动终端的普及,将移动终端与Internet互联通信的移动学习模式愈来清晰。人们对移动学习提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改进教与学的模式、促进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等方面巨大潜能的认可而出现的对移动教育需求的膨胀,将会更加促进移动学习与当代教育、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也必将对我国加快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积极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三 基于Twitter的移动学习模式构建

在Twitter出现初期构建出一个基于Twitter的移动学习模式对于引导Twitter的健康发展、发挥其教育功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综合分析参考文献[3],笔者认为:学习发生在移动的社会境脉中,概念的构建与重构并不仅仅发生在个人层次上,协作小组工作及与伙伴的交互活动将更有助于学习者概念形成及认知图式的构建,学习本质上是一种通信交流的过程。所以,我们从影响学习本质的因素――信息传输、处理、控制、反馈出发,基于Twitter便捷、强大、人性化的信息交流技术支持,构建出基于Twitter的移动学习模型如下图所示:

基于Twitter的移动学习模式遵循系统论和控制论的观点涵盖了前端分析、信息处理、预期及执行控制、评价反馈四个模块,这四个模块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融合,在一个循环的系统内共同作用。前端分析决定了预期目标和执行控制策略的制定;执行控制引导信息处理的进行,信息处理的进程又反作用于执行控制具体策略的选择;评价模块的反馈效能为下一循环的前端分析提供参考。

1 前端分析

前端分析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学习条件的拥有情况,教师通过观察学生们使用Twitter信息的情况,对学生个人移动设备拥有、Internet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另一方面是论题内容及难易程度的确定。对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学习特征、兴趣爱好等因素进行详细分析,遵循临近发展区的原则选取学习内容,制定难度适宜的学习目标;第三,依据学习条件拥有情况及学习内容和目标制定相关的移动学习策略。

2 信息处理

信息处理和预期及执行控制是该模式的核心部分,教师在前端分析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组建及拓展专题讨论团队、联合家长监督帮助学生学习、制定信息及如何参与学习等具体策略的过程。教师帮助学生们通过Twitter组建及拓展自己的学习团队(包括专家、老师、同学……);借助Twitter、IM工具、手机或Twitter相关网站选择学生与团队内教师、专家、学习伙伴、家长间的交流方式;制订具体的移动学习规则,包括学习内容共享的渠道及策略、学生发言的次数、学习成果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形成性评价,如果学习偏离主题或进行了无用学习,就要及时进行纠正和引导,以保证学习结果的有效性。

3 预期及执行控制

教师把与同期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到Twitter网站上,提出具体的问题解决预期(预期指人的信息加工方式的选择、对学习结果的期望、感知并与环境交互等活动是受目的指引的。[4]):包括给出相关学习资料的查询出处、专家介绍、任务分配等问题解决策略。诸如此类的预期可以引导学生在移动学习中更大限度地避免学习迷航、精力分散、时间荒废等情况的发生。学生在进行移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全程的执行控制:根据预期,组织、帮助学生进行讨论学习、整理Twitter学习团队的学习成果;对学生拓展联系人进行监督,保证学生只拓展和学习有关的联系人。

4 评价反馈

在移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形成性评价,如果出现了学习偏离主题或进行了无用学习或是影响学习建康、顺利进行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Twitter提供的“Direct Messages”功能和学生进行私下沟通,及时进行纠正和引导,确保学生建康的学习成长及学习结果的有效性。通过执行控制,反思前一阶段的学习情况,作为参考信息制定下一阶段的学习预期。教师建立学生学习电子档案袋,记录学生在移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论题设置是否合理、学生知识获得情况、学生认知和行为成长、移动学习模式本身做总结性评价,对后续的移动学习做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四 基于Twitter的移动学习案例设计

结合本文研究,我们设计《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专题移动学习案例如下:

教师通过对所辖学生进行调查,将持有基本移动终端(手机)、上网方便的学生组成移动学习兴趣小组,进行《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专题学习。本专题属于中学生非专业性科普常识学习,所以模型中的学习者认知水平分析为一般了解或不了解,学习的目标是能够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移动学习的策略主要采取文字、图片及音视频材料的介绍和相关资料的查询与共享。教师指导小组成员注册、使用Twitter,并将小组成员添加成为自己的Followers,同时将学习专题及学习过程设计概况告知学生家长,并鼓励学生家长也加入到Twitter的专题学习群组中。

教师将专题学习包涵的:宇宙起源、宇宙中的生命、原始地球的情况、从有机物到原始生命、米勒实验和其它生物学家的研究六个知识点的介绍资料及相关网站及专业信息来源地址到Twitter及其相关网站上。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组织讨论团队,团队成员可以包括学生、教师、家长、通过Twitter平台添加的相关领域的专家等。教师组织学生对除“米勒实验”和“从有机物到原始生命”以外的四个知识点在Twitter平台上与小组成员共享自己搜集的资料,讨论核对其真实性,然后向老师自己的观点,教师对不同的小组的观点进行汇总,最终在Twitter及其相关网站上,并用“Favorites”功能标注,供参加学习的同学随时参考、下载。对于“米勒实验”和“从有机物到原始生命”两个知识点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实验的原理及其发生的条件,并鼓励同学们借助Twitter寻求专家的指导,继续钻研、创新实验。组织每个小组推选出一个代表将其学习成果以文章、视频、flash等方式到Twitter网站上,作为讨论学习的成果展示,这样不仅有利于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同步学习而且还可以激励学生的求学、求新的探索精神。对成绩突出或进步明显的同学,教师在Twitter上公共信息给予明确的表扬,以树立榜样,将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有关问题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融入到移动学习中来。

执行与控制具体表现在:如果讨论过程中出现偏离主题或者无用学习,老师通过“Direct Messages” 或是其他通讯设备和学生进行单独沟通,给遇到学习困难的同学以鼓励和引导;激发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创造性的自我学习,鼓励学生设计关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的相关实验;通过“Direct Messages”或是其他通讯设备随时与家长沟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保护和鼓励。教师对学生资料的搜集情况、发言次数、专题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能力的提高等信息进行记录,制成学生学习电子档案袋,对学生做总结性评价。并依此对基于Twitter移动学习的模式进行反思,为后续模式的改进和完善提供可供参考的经验。

五 结束语

基于Twitter的移动学习模式,较之现有的一些移动学习模式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比单纯以手机短信支持的移动学习系统(MoblieLearning)拥有更多的信息渠道、比基于移动计算技术(Mobile computing)的互联网学习资源单向下载拥有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比基于Blog、Wiki的移动学习模式拥有更加便捷的信息交流方式和更多可同时,由于Twitter开放源代码,所以能够将Blog、Wiki技术纳入系统当中,也给Twitter的再次开发及新技术的嵌套提供了可能;不仅如此,通讯技术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及公众普遍拥有移动终端设备的现状,也使Twitter应用于移动学习有着更加良好的发展前景。

诚然,移动学习的推广普及有着众多的制约因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该文谨对Twitter应用于移动学习作框架上的策略设计,谨作抛砖引玉之用,希望能对Twitter的教育应用及移动学习的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史迪文.Twitter碎碎念[J].互联网周刊,2007,(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