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6-03 01:50:51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例1

因为陶瓷雕塑所采用的原材料的可塑性受到限制,所以在陶瓷雕塑的设计中艺术品的造型比较单一,都是采用简单的造型构造,雕塑造型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是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的,形成之后是静止的。同时,这种陶瓷雕塑不是随意进行雕塑的,而是在原材料的形态的基础上所雕塑的。陶瓷雕塑在人物雕塑、动作雕塑、内涵雕塑等各个方面的造型都具有明显的单纯的特质,在人物雕塑方面都是以单一的人物形象或者物品为主,如在对武松打虎的造型进行构造的时候,多是采用着重描述打虎时英勇的形象,对于老虎采取简略的手法。在动作雕塑方面,无论所要雕塑的作品是什么类型,都是静止的单纯画面,没有动态的连续动作。在内涵情感上的雕塑也是采用单纯的情节和单纯的情感表达,注重某一时刻的状态表达。

(2)陶瓷雕塑造型完整。

陶瓷雕塑艺术成品都是非常完整的,它不仅包括人物形态、动作,也包括陶瓷雕塑本身所具有内涵。所有的陶瓷雕塑的内涵的表达都是通过陶瓷雕塑的整体所显示出来的,而并非陶瓷雕塑的一部分所表达的。同时,陶瓷雕塑整体中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看上去给人的总体感觉是非常的和谐,恰到好处。例如,在进行雄鸡打鸣的作品造型的创作时,只着重雕塑雄鸡的身子和脑袋部分,忽略了公鸡的双腿,将公鸡的脑袋和脖子通过整体的造型的呈现出高昂的状态。

(3)陶瓷雕塑造型具有艺术美感。

陶瓷雕塑的艺术品不想书法绘画等传统文化,它具有鲜明的立体效果,给人们一直观的感受,让人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对陶瓷雕塑的造型进行审美,不仅能够实现视觉上的美感价值,还能够充分体现艺术家的内在情感,将艺术家的心理素质、审美情况充分地体现在作品上。

2陶瓷雕塑的造型思想

(1)陶瓷雕塑造型美学思想。

自古以来,人们在对待陶瓷雕塑的造型上都是非常注重纹样和颜色的搭配,而对陶瓷雕塑的造型的选择却往往不太重视。然而陶瓷雕塑中最重要的就是造型的设计,一个陶瓷雕塑的价值与否,与陶瓷雕塑的造型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需要在进行陶瓷雕塑造型创作的时候注意它的视觉效果,充分的利用美学的思想。中国的陶瓷雕塑艺术与美学的思想是分不开的,在进行陶瓷雕塑造型设计的时候通常是采用中国式委婉的线条设计,表现出中国人追求自然和谐的美感,注重通过陶瓷雕塑的造型所表达出来的形式美。这样才能够保证中国的陶瓷雕塑流传久远,并具有一定的韵味。

(2)陶瓷雕塑造型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思想。

不同的陶瓷雕塑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但是所有的陶瓷雕塑都会表现出的一种氛围就是和谐。想要将陶瓷雕塑发扬光大,就要注重陶瓷雕塑与人们现实生活的结合,让陶瓷雕塑的成品能够与社会的生活状态相协调。所有的陶瓷雕塑的艺术作品都是来源艺术家们的生活体验,正因为如此,陶瓷雕塑才受到人们的欣赏与青睐。不同时代的陶瓷雕塑可以反映不同时代的生活状态,人文精神以及物质水平,也是源于所有的陶瓷雕塑都在追求与社会生活相协调的造型思想。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化,他不仅昭示着我国艺术文化水平的发展,也充分体现了人们在生活中情感的凝聚。

(3)陶瓷雕塑造型与文化底蕴相结合的思想。

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陶瓷雕塑更能透彻地反映出我国的艺术文化精髓。因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所具备的文化内涵也各有不同,不同时代的陶瓷雕塑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也是各具特点。例如宋代的文化风格较为大气,所以当时的陶瓷雕塑作品造型都是比较大方典雅,透露浑厚的文化气息;而明朝时期则多数以素雅的造型为主,到了现代,陶瓷雕塑造型则多了几分现代的艺术特点,显得时尚简洁大方。陶瓷雕塑的造型将中国的传统思想与文化底蕴很好地结合并表达,显示了中国的古朴致雅,产生了别有深意的作品。

3陶瓷雕塑的表现手法

(1)艺术美感表现手法。

艺术美感也就是利用中国画的表现手法,采用中国画的笔法,对陶瓷雕塑造型进行线条的勾勒,制造出想要表达的意境,突出想要表达的情感形象。所谓的中国画手法也分为许多种表现形式,不同的手法对陶瓷雕塑的造型也起着很大的作用。现在的陶瓷雕塑造型中许多都采用中国画线条勾勒,以直接的方法对陶瓷雕塑作品进行整理,将陶瓷雕塑的造型表现出流畅的感觉。同时还可利用中国画意境表现手法,使陶瓷雕塑更具内涵性魅力,具有鉴赏的价值。

(2)真实性表现手法。

真实性的表现手法就是讲中方古典的美感与西方的文化相互融合,进行真实写照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最大的特点在于能够将作品真实地表达出来,对作品的造型进行客观细致的设计。这一表现手法可以从陶瓷雕塑的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可以再陶瓷雕塑的釉色的选择中表现,另一方面可以从陶瓷雕塑的色彩搭配中表现。釉色的选择方面,源于陶瓷雕塑的釉色不同所表现出的质感也有所差距,运用真实性的表现手法,则注重选用逼真的釉色作为陶瓷雕塑的基本材料用以实现以假乱真的目的。非常成功的例子就是著名的“皮夹克”陶瓷,可以做到无法辨别真假的境界。而色彩搭配方面,为了展现真实性的表现手法,可以再对陶瓷雕塑进行彩绘时候着重进行色彩的复原,是真实的场景设置于陶瓷雕塑的造型相一致,取得无法辨认的成就。不仅这两方面,在陶瓷雕塑的造型构造、陶瓷雕塑的装饰方面也是需要进行真实性表现手法的应用的。这种手法的应用,不仅可以实现逼真的效果,对于陶瓷雕塑的发扬也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例2

一、抽象造型语言在雕塑学科领域的应用现状

在现代雕塑教学中,抽象造型的学习成为雕塑系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项基础训练。然而抽象雕塑作为一个外来的艺术词汇,相较于具象雕塑始终处于附属地位(这与具象雕塑一直以来所强调的社会现实性、教育等功能相关),使得抽象雕塑造型训练没有成为一门相对系统的课程进入高校艺术教育体系,也始终没有得以成熟的发展。目前,各大学院里系统地进行抽象雕塑的授课课时比重极少,这为我们进行抽象雕塑教学造成了许多困难。在几年的教学当中我也察觉到,学生很难从原本的具象写实基础转变到具有抽象形式和意味的造型应用中来,这也使得学生在雕塑创作过程中只能浅薄、生硬地模仿现代抽象主义大师的形式,甚至在抽象造型领域一片空白而无法拓展自己的创作思路。所以特借本文来谈谈本人在这个过程中所做的摸索和尝试,希望在雕塑教学中为抽象造型训练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法,或者说是否可以找到一些途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抽象思维的训练。“立体构成”这个概念早在包豪斯时期就被提出来,它作为一种方法不断被应用在艺术设计学科的各个领域,这门学科也成为建筑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等不同专业方向的基础课程。而在雕塑教学领域却没有太多比较系统化的书籍、论文来指导我们的学生“如何进行非具象雕塑和抽象雕塑的创作”。我在想,这些所谓的“方法论”在纯艺术学科中不愿被过多讨论,是否是因为过多的讨论和抬高它的重要性会陷入某种尴尬,即艺术本该是创造具有个人独特语言的视觉审美形式,怎能靠一味模仿过去的大师已有的视觉样式来进行创作,这是否违背了纯艺术所追求的自我、独具个人特色的本质思想?然而,作为一名艺术教育工作者,我们该思索如何在启迪学生的创造力和传授艺术本体语言的方法论中寻找到某种平衡点,使方法论和审美经验成为一种创造的可能性并且提供一种想象空间,而不是反过来限制学生的思维模式。

二、雕塑艺术中的抽象语言和抽象表现主义

谈到抽象语言的应用问题,我们有必要先明确“抽象语言”和“抽象表现主义”这两个词语的概念。前者是一种创作中使用的表达方式,而后者是二战以来在美国兴起的一个艺术运动,也是一种风格流派。与抽象语言相呼应的是具象语言,它们是艺术表达中的两种语言方式,并且同时存在于雕塑作品中,而不是绝对隔断开来。如果追究抽象语言本身,中国古代雕塑甚至比西方更早就具有这种审美意识,中国的传统佛像造像,陵墓雕刻雕塑艺术中的兽形石雕、木雕,以及房屋建造中使用的装饰雕刻等,无不呈现出朴素的抽象造型理念和要素。比如中国汉代著名的雕塑《马踏匈奴》,其夸张的抽象雕刻手法正是强化了战马和匈奴人两者的形象,这种对形体的高度概括将抽象与具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和富有灵气,耐人寻味。这种美学特征是与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息息相关的。而“抽象表现主义”这个词语来自于二战后的美国,它最初从绘画开始,然后影响到雕塑。大卫•史密斯无疑是这其中最优秀的雕塑家,他在年轻时学习绘画期间发现了毕加索、康定斯基、蒙德里安的作品以及俄国构成主义,其早期雕塑作品都直接来自立体主义构成结构,也很少丢失与绘画平面的关系,作品《杠杆支点上的结构》《哈德逊河风景》(图1)中,均反映出艺术家与立体主义之间的联系,如果我们仔细研究西方抽象雕塑的发展,可以发现这种抽象并非凭空产生,而是从具象一步步发展而来的,20世纪的西方雕塑史也是一个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过程,从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绘画和拼贴式雕塑,到未来主义雕塑家波丘尼在雕塑中追求动势的形态,再到超现实主义,然后走向抽象表现主义等。这些风格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内在关联,也或多或少都与“抽象语言”的审美追求有关。理清这两个概念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从前人的雕塑作品中寻找到抽象造型与具象造型的一些处理方法,从而转变为自身创作的语言方式;对西方抽象艺术的发展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梳理,会使我们认识到“主体性”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并且思考如何通过各种造型的形式来传达观念和思想,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一种有益的方向和启示——这也是我在雕塑专业的抽象造型训练课中不断传达给学生的理念。

三、课堂教学中的相关成果案例

这是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本科三年级的一个创作课程,在此前的课程大都以西方传统的写实泥塑为主要的训练方向,所以在课程开始前,“什么是抽象艺术?为什么进行抽象造型能力训练?”这样的问题被不断地强调和进行讨论。在本课程里我鼓励大家尽可能抛掉过去以泥巴为材料的塑造方式,不限制雕塑所使用的材料和手段,最终呈现的作品尽可能展示出思考的过程。课程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在理论上建立起创作的系统性和独特性,在实践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语言方式,为今后所进行的抽象雕塑创作提供一种可行的思维导向和方法。在与同学们的探讨过程中,此次创作选择了两个主要参考的途径:1.从具象的形象或者画面开始,通过抽象变形训练,对其进行具体的提炼和解构,最终转化为一件富有结构美感的空间艺术作品;2.从自己感兴趣的抽象绘画作品入手,从中提取需要的元素和结构,在三维空间中发展出有形式意味的视觉样式。为期三周的课程从创作图稿到实物制作虽然略微有些紧迫,但同学们对以往没有接触过的材料做了各自的尝试,从解构到重构再到实物的制作过程,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有的同学从具体的人物形象中找灵感,对形体做了拆解、整理和概括,这件刻画京剧人物“大武生”的雕塑最终选用了用铝板来完成,作品舍去了为:“抽象艺术观念和抽象造型能力的滞后,使得中国抽象艺术得不到长足的发展,使得视觉艺术的语汇处于较为单调甚至是乏味的境地中,这也造成了与世界艺术对话的差距,虽然中国当代不时地出现优秀的抽象雕塑艺术作品,但尚缺少一直致力于在抽象雕塑艺术领域坚持始终的艺术家。这就难免产生支离破碎的缺乏系统的、甚至是表面化肤浅的作品。”为此,如何在全球化的语境下,结合我们自身的文化发展逻辑,将抽象造型语言的训练更加系统化地代入现代雕塑学科发展建设中来,为我们带来越来越多富有当代价值和独具个人语言的抽象类型优秀作品,将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美]乔纳森•费恩伯格著,王春辰,丁亚雷译.一九四零年以来的艺术:艺术生存的策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例3

我国的传统雕塑是以意象化手法,追求的是介于似与不似的审美。相对于西方的具象和立体,我国的雕塑似乎更追求于一种感性。其内涵大多数包涵我国文化的精髓和典故,创造者往往是利用作品整体气势营造以此来体现雕塑物的神韵,从而传达思想。中国古典艺术代表元素是画的以形写神,这种元素给雕塑家很多的启发,在创作构思的时候,充分的利用到了其材料天然的特质,在原始的纹路和形状中融入意象的造型手法,巧妙实现创造背景与作品的浑然天成。沿袭了我国传统文化温柔敦厚的意境。自古雕塑就有内涵的内在美。那种“意于象外”、“神龙见首而不见尾”的意境往往带给人更多的回味。文楼的雕塑作品主要是以形写神,是文人雕塑典型的代表,文楼利用其金属的材料,在传统的文化元素中的竹叶竹子上面大做文章,使传统坚贞的竹君子具有时代感、速度感。其中作品《迎风取势》是以直面、直线的造型,在三维空间使中国传统元素竹叶有力的舒展、绷直、延伸,其力量直击观者视觉。在造型上面通过竹叶同向的团抱、层叠。展现出了同心协力的隐喻,衍生了竹君子不屈的气质。我国古典艺术中的写意对当代的雕塑影响也颇为深刻。汉代大将军霍去病墓前的石刻是写意中的典范。用简约手法略加雕刻,浑然天成的效果展现出大汉帝国之风。在当代,吴为山先生首先提出了写意雕塑概念,他的作品介于意象和写实之间。吸引人们仔细体会作者赋予雕塑的含义。似乎有一种生命力,去引导人们去主动体会到作者注入情感的内容,进而发现内心勾起的共鸣感。吴为山的作品《老子像》,远见,静如古石,似枯枝;仔细详之,则动如行云流水。在造型上,恰到好处地流露出我国传统文化“上善若水”意境。近观之,却是非常细致的勾画出了老子龙钟之态,那脱落的牙齿,夸张的长眉须,突出的下颚,仿佛是穿越时空而来,震撼每一位观者的神经。

中国古典雕塑造型通过与自然空间关系,创造一种意境,渲染一定氛围,陶冶人之性情,激发人之情感。创造新的艺术境界。在艺术表现上通过意象表达心中的审美理想,特别是在神韵方面,不受客观对象的束缚。这种古典的审美特色同传统书法、诗词、音乐、绘画、舞蹈一起构成了与西方的雕塑不同的审美体系。我国古典的艺术创作追求“形神具备”、“意在笔先”,我国的艺术家善于用心感悟世界。古典艺术在追求神韵与意象的同时,极其注重触物成趣、凝情成意、重意取神、超越现实而又寄情现实。借意匠、修养形式去诗化艺术。中国的古典艺术还将主体隐藏,品德特性深思,美的含蓄、美的多意,如水中观月,雾里看花,将其不断追求最高境界。处于同样美学思维的雕塑创作和哲学概念也是如此,不断的追求东方式诱导、多意以及朦胧性含蓄的表达。

二、在造型上融入我国古代雕塑符号

我国的古典雕塑造型一直是传承着历朝历代的文化符号,一直沿袭至今。雕塑家们在创作的时候,其中融入了更多元文化,使古典雕塑符号在新的时期添加新寓意。这样古为今用的方法,使得观者回味经典雕塑的同时,能够联系时代,引发出更多的深思。在当代中,一些雕塑大师用古典雕塑的元素创作的时候,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吴彤和蔡志松两位雕塑大师作品就是典型的案例。蔡志松先生借鉴古典文化造型,以其扎实的基本功,创作出国人共性化的形象。在大背景下,表述当代人生活。在作品《故国》系列中,以中国古典的传统装束,拜、跪等传统姿态,结合屏风、卷轴等背景装饰其造型,回溯我国数千年的等级文化、封建礼仪。又通过雕塑面部表情,透出当代人对自身的反思和对历史的回望。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在我国的历史舞台唱响两百多年,把中华民族千年文化全部浓缩到脸谱文化当中。吴彤充分抓住其精华,在脸谱系列作品中《国韵一生、旦、净、末、丑》中,以国画白描轮廓线与京剧脸谱符号性并置,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我国古典文化进行对撞式的创作。线型造型的方法贯穿整个古代雕塑当中,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上线型就相当普遍的应用,青铜器纹饰都是用线穿插造型的,秦兵马俑中线的造型起着强化空间和体积的作用。秦汉时期陵墓雕刻和画像砖石都体现了传统雕刻用线的特征。河南、山东、四川等地中出土的东汉时期的画像砖、画像石,基本都是用线为主要的造型元素。用阳线、阴线或者两者相结合的方法雕刻农耕纺织、历史故事、车马出行、巡游田猎、飞禽走兽以及神话传说等。南朝的石兽辟邪更加是以线造型的杰作。整个石兽体积庞大、突目张口、流畅的线条勾画出神兽双翼。“S”型造型,生动而夸张,有力而又优美的线型引穿体积之间,彰显阳刚之美。

三、传统雕塑对当代雕塑影响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例4

一件艺术作品的诞生必然要与历史和现实所给定的艺术资源和大众审美以及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建立起选择性的交流关系。支撑着这种艺术创作得以进行的基础便是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构成的现实性的文化语境,这种基础性的资源和语境在根本上影响着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创造性审美活动。

人类生活在一个被设计了的世界当中,公众所接触的文化现象是一种被设计了的文化语言,这种设计不管是自觉还是非自觉的,它所创造的物质形象,都是以某种物质性的形式和文化的形式构成当今和未来的审美文化语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具有审美价值的给定性文化语境形成了艺术创作设计方面得以产生的重大文化背景和话语资源。雕塑造型语言的表达依托于这种庞大的文化背景和设计语境,在相当程度上是艺术家个体创造与这种造型设计语境相互交流基础上进行选择性创造的结果。

雕塑艺术作为一种审美文化创造活动的载体,是和整个社会政治经济与科技文化紧密联系着的。雕塑的设计语言以及创作实现是在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文化教育所给定的文化语境中得以进行的。无论是在任何年代,雕塑形式都是立体图像语言与文化语境的同构,雕塑造型是在历史的或现实的文化语境影响下的选择性创造,我们可以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条件下的雕塑作品中清晰地看到人类审美文化语境对雕塑造型语言的影响。

一、艺术造型语言与时代文化语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艺术造型语言与时代文化语境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互为依托的关系。为了看清楚这种关系,我们可以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影响到欧、美各地人们大众化审美趣味的新艺术运动中得见一斑。新艺术运动最早是从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中生长出来的,支持此运动所依据的哲学思想来源于维多利亚时期伟大的艺术家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

拉斯金的兴趣爱好涉猎的范围很广,他不仅是英国作家、艺术家、艺术评论家,还是哲学家、教师和业余的地质学家。在维多利亚艺术时期,拉斯金的思想是丰富而又庞杂的。他的思想集中在《建筑的七盏明灯》《威尼斯之石》等著作中,而其中“哥特式的本质”被作为一种宣言而成为新艺术运动的理论指导思想。对人性的关注使拉斯金对工业化问题持中肯态度。他认为工业和美术已经齐头并进了,如果没有工业也就没有美术。但是机械化的工业生产外形丑陋,使他特别关注公益,因为它是由人性基本特征所决定的。他主张艺术要密切联系大众生活,提出了设计的实用性目的,主张取消艺术和设计之间的差别,要求美学家从事产品设计。拉斯金的理论带有强烈的道德主义色彩,他主张“回归自然”,要求观察显示和自然,并且把这种观察贯穿到自己的设计中去。拉斯金热衷于从哥特式风格中寻找出路,然而这种设计带有复古的色彩,同时又暗含了脱离大众的倾向。1这种艺术观点得到了法国、德国、比利时以及奥地利艺术家和文学家相应的理论支持,逐渐形成了一种以运动感的线条为审美基础,从而形成了综合各种艺术形式的文化理念。这项运动带动了象征主义诗人、画家和音乐家们为追求更高的精神价值而付出了浪漫主义的努力。

新艺术运动影响之广,以至于20世纪艺术的先驱们,没有不受到它的影响的。这些新艺术运动的艺术家们,并不回避传统风格的影响,但他们所探求的,是那些少为人知、脱出所流行的学院派样式,探求从中世纪、东方或者原始艺术中得来的任何形式或设计,以适应他们所追求的在线条韵律基础上的一种抽象。2正是在这种“综合”精神所出现的实际现象,使得世界美术设计的发展形式在这种社会文化审美语境的启示中蓬勃发展开来。

由此不难看出在我们所生存的年代,那些包含着广阔丰富的艺术视觉文化语言的艺术创作实际上是被所处的时代文化语境所支撑起来的。

二、在传统与当代文化语境相互作用影响下的雕塑创作活动

从传统美学看来,好的雕塑作品应该是一种具有形式的情感性和内涵的丰富性的创造物,是一种具有审美和文化可以解释的艺术作品,而不是现代功能主义结构的纯粹和形式的简单。

雕塑作为审美创作活动,其造型语言应该在传统雕塑设计美学类型的逻辑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延展,应该在传统美学和艺术的基础上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刻;而当代西方雕塑语言的发展历程却恰恰相反,作为现代空间造型设计的重要部分,雕塑艺术的发展不是在传统的艺术和美学逻辑上历史性地向前发展,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了经典美学和艺术的审美原则,与传统空间造型所追求的情感性和内涵的丰富性相反,所强调的是雕塑本体语言之中所包含的结构的纯粹和形式的简单之路。尽管如此,这种审美倾向的偏移却改变不了现代主义风格为人们普遍接受并以为是美的东西,这不仅仅是雕塑家个人创造性和审美趣味所决定的,同时也是雕塑家所处的整个社会历史环境和审美文化语境所决定的。任何一位艺术家只能在其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文化环境中进行他的艺术创作,任何人也只能接受符合这一阶段特质的物质和精神产品。

可见艺术作品的形式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美学和艺术传统的发展和延伸。雕塑的创作性活动不仅是纯粹的情感和审美行为,及情感和审美的形式,也是整体时代文化语境的产物。

三、当代中国雕塑语言需要在新的审美文化语境中被重新构建。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当代雕塑迅猛发展的时期。关注当代和社会现实的一批中国当代雕塑家,在后现代文化背景和全球文化语境启示下做出了大胆的选择与尝试。为了达到意象性表达效果,他们将雕塑设计语言建构在中国文化发展的逻辑基础之上,与西方现代性的语境相遇并包容了现代性,使作品具有了当代性的意义。他们在处理空间造型方面抛弃了材料本体语言的“真实”性。所表达的视觉形象是主观而非客观的,所呈现的艺术语言反映出作品之上所包含的精神气质而非外在空间效果。也就是说,雕塑家试图运用主观的空间形体制造出一个视觉心像,而非视觉视像。心像是随心境而来,此类作品通过视觉引导,使观者在与雕塑的对话中构成心灵的图景,最终在探讨一种新的艺术审美取向,从技法层面走向文化精神层面,以期达成在雕塑以外的精神世界中的认同与共鸣。这些当代雕塑作品已然成为了可以承载中国艺术家从容释放精神话语和心境写照的物质载体了。

纵观近十年以来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状态,可以说当代的中国雕塑发展方向正处于一个众说纷纭的争论焦点。如果当代雕塑语言太具传统文化的性质,容易遭到尘俗守旧的诘难;独树一帜打造出的特殊精英气质的作品,则易于被解构。社会对现代艺术的宣传推广和在调动大众审美情趣的当下,雕塑的创作语言又被重新认识;加之当代性雕塑作品近几年在艺术拍卖市场上的提升,雕塑艺术开始被人们重新看好。在这种繁荣现象之下,在雕塑语言表现方面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我们生活在一个日益重视历史文化语境和国际艺术设计思潮的时代,中国传统的具有深刻哲学思想和美学内涵的意境的理论,正逐渐成为当代雕塑语言设计的美学参照和创作理念。然而有许多艺术家,他们对于传统的了解仍停留在形式和表层,他们中很多的作品所采取的方法和出发点仅仅基于选取具体的传统造型、符号,将这些语言加以形式重组,借以传达某种历史存在的信息。这种雕塑语言的运用虽然也会生成一些好的雕塑创作,但在表现形式上往往容易陷入造型语汇贫乏的尴尬状态中。出现这种状态的背后潜藏着的是文化经验和艺术语境缺失的问题。

当今是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知识特征是知识交叉、信息充斥、文化形式传播迅速、内容形式更新换代,日新月异,构成了一个在学科上的融合渗透,在时空交叉蔓延中的立体化的全球知识语境。这种状态下,文化经验和艺术语境往往是不统一的,更多的时候是处于矛盾的状态。文化经验一般是历史积淀的心理模式,这种心理模式影响着人们的创作态度和艺术形态的发生;艺术语境随时代的变迁而建构,使人们的文化心理经常遭遇新的艺术语境而不断调整。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话语立场的复杂性和自身的矛盾性,使艺术语境遭受现代、后现代艺术的碰撞,从而出现新的艺术语境。

一个艺术家在新的语境下是否能够洞见和预测艺术演变的方向,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话语立场,从而在纷繁复杂的当代语境中显示出独特的品质,这需要艺术家具备稳健的判断能力和敏锐的心智能力。

四、结语

中国的当代雕塑艺术发展所基于的审美文化语境还不够全面,有很多规则都是按照西方的现代性来演绎中国的艺术语言,其中的一些话语资源和形式语汇出现了错位和误读,而很多的年轻艺术家身陷其中而难以自拔,亦步亦趋地使自身的话语失去立场和对中国的现实关注失去了说服力。因此返回到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环境中去思考,从历史传统的话语资源和形式语言中汲取养分,在与国际艺术交流的同时,将目光放在当代艺术语言发展的需要和未来雕塑艺术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与美学语言进行对话和交流,把历史文化传统中的某些合理的哲学理念和美学逻辑,在新的选择和转化时,综合为当今和未来雕塑创作的有益因素,从对中国文化的深层把握中提炼出个性化的艺术符号,将中国的文化经验中的符号综合在当代雕塑语言之中,使艺术符号延伸出新的文化内涵,能够反映和表现当代性的深层问题,而不仅仅是某种单纯的形式和造型的移用。在哲学文化和艺术美学的逻辑与理念深度的启发下,选择性和建构性地寻找自身的雕塑创作语言。

(佘国富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

注释

1 陶云.西方艺术设计流派和思想.江苏扬州: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3-17.

2 [美]H·H·阿纳森. 绘画·雕塑·建筑西方现代艺术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第71-72

参考文献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例5

雕塑艺术作为一种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艺术表达方式,在我国经历过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材料的使用到艺术形象的塑造,再到审美价值等多个方面都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雕塑艺术也开始打破传统的雕塑理念和表现手法,呈现出新的多元化和世俗化发展方向,走上中国雕塑艺术的转型期。

一.雕塑艺术概述

雕塑艺术是一种通过雕、刻、塑三种创作形式,对石膏、木材、石头、金属等多种材料进行加工,创作出可以反映社会生活、艺术美感等具有艺术审美价值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的造型艺术。雕塑艺术通过材质、表现手法和艺术内涵将物质文明的客观现实和精神理念结合起来,体现了双重的审美价值。雕塑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是一定时期的历史特征的真实写照,起到了不同时代人们之间信息传达和文明传承的作用,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的雕塑艺术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就有所发展,呈现出多种形式,具体表现有诸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的宗教雕塑,如秦始皇陵兵马俑、霍去病石刻等的陵墓雕塑以及基于玉、铜、树根、木、竹等多种材质的工艺雕塑和建筑雕塑等。中国传统雕塑艺术以实用主义和注重对生活现实的形神相似为主要特征,在中国的民间以一种较为底层的艺术形式取得了长远的发展,在世界雕塑艺术发展中留下了光辉的一笔,并对后世的雕塑艺术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然而,随着社会科学技术和生活方式、理念、艺术审美情趣的变化,雕塑艺术的转型成为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发展的必然之路。

二.当代雕塑艺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近代以来,我国的雕塑艺术在传统雕塑和西方雕塑的结合中,形成了新的艺术风格,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传统的基于生活实际应用的雕塑被冷落,宗教雕塑的重要地位逐渐被社会发展的审美需要所取代,雕塑艺术更多是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理念进行改革和发展。科技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得雕塑艺术发展的材质选择范围大大扩展,雕塑创作的手段也更为精细。艺术理论也逐渐被重视和重构,在传统的实践创造上,中国雕塑艺术结合西方的艺术理论进行了一系列的引进和重构以指导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和完善。

观念和技术的革新给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带来了新的发展时期,并形成新的特点。第一,当代的雕塑艺术从传统的以宗教雕塑为主的形式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城市的发展、价值宣传、大众审美相结合。雕塑作品不仅展现在宗教场合,而成为城市、社会群体的理念展示形象、社会文明的代言人,作为艺术品进入寻常百姓家。此间,雕塑艺术还经历了一个“红色”过渡期,雕塑创作多围绕红色历史展开,诸如人民英雄纪念碑、“八一”南昌起义浮雕、像、像等具有革命意义的雕塑创造盛行。第二,创作手法、形式、主题多样。新的材质和新的技术大大扩展了雕塑艺术创作者的视野。现代金属材质和工艺材料在雕塑艺术中的广泛应用使得雕塑创作者的思路和创作灵感受到多重启发。创作主题也从传统的宗教转向以“人”为主题,强调写实主义,同时还注意创作形象中理念价值的融合。第三,雕塑艺术的内在涵义受到普遍的重视。雕塑的宣传价值被广泛认识到,象征着积极向上的理念和优秀的文化成果的雕塑作品创作深受欢迎,并被城市、社会群体、家庭展示理念的艺术载体。如著名雕塑家曾成钢创作的《圣火接力》、《中国牛》等,以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外在形象深受广大关注者的喜欢。

三.当代雕塑艺术在中国的转型

从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当代雕塑艺术的现状可以看出,中国的雕塑艺术在传统雕塑的基础上正在进行着巨大的转变。当代雕塑艺术在中国的转型成为当前雕塑艺术发展的根本方向。

1.当代雕塑艺术的现代化

艺术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我国的雕塑艺术在近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也处于一个转型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呈现出一种开发的发展模式,中国从一个相对封闭的大国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我国的雕塑艺术也在经济社会的世界化、现代化的背景下,打破传统的局限,与世界接轨,走向现代化,寻求一种对艺术的互动、改革热情。现代文明的冲击给雕塑艺术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当代雕塑艺术以更为贴近当前社会发展潮流、为公共服务的姿态立于中国当代艺术之林。当代中国雕塑艺术经历过纪念性雕塑和城市环境雕塑的发展期,以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极少主义理论为指导,步入不断革新的现代化发展发展时期。

2.当代雕塑艺术的多元化

多元化是我国当代雕塑艺术转型的主要内容,同时还是雕塑艺术未来的发展走向。当代中国的雕塑艺术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下,受到东西方不同艺术和文化的冲击,不同艺术和文化的冲击促进了其多元化发展。雕塑艺术的多元化不仅表现为形式的多元,也表现为雕塑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内涵的多元。形式的多元包括物质材料、表现手法的多元。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合成材料也广泛应用于雕塑创作,给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材料选择和创作思路;在雕塑艺术理论更新发展的基础上,传统的简单认为雕塑是静态、可视、可触的三维形象的观念被打破,四维雕塑、五维雕塑、N维雕塑都不断出现,动态雕塑和软雕塑等多种形式都不断涌现。精神层面的多元则主要是从文化价值的多元、社会理念的多元等几个方面表现,主要体现在创作者创作思维和精神有一个十分宽松的发展环境,创作者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建构受不同现代社会文明的影响,不再受传统模式和社会单一文化的限制。客观和主观的多元共同促进了雕塑艺术在更高层次和认识上的多元化发展。

3.当代雕塑艺术的世俗化

传统的雕塑以庄严和正统为主要特征,发展的模式和方向单调。而社会的深刻变化带来了当代中国的价值多元、大众文化和普世理念,世俗化成为中国的一大趋势。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理念的大众化使得雕塑艺术作为一种造型艺术也开始逐渐走向世俗化。当代中国雕塑艺术的世俗化主要是从创作理念和题材上表现出来。中国传统的雕塑主要以宗教雕塑为主,其庄重和不可侵犯使得其与大众生活联系单调沉重。而经历过西方理念的冲击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当代的雕塑艺术从创作理念上对审美价值的认识提高,雕塑归为造型艺术的一种,打破过去严肃的创作理念,创作理念轻松自然。雕塑的题材也从传统的宗教题材和人物为主向取材贴近社会现实、反映社会现实的广阔范围发展,雕塑的题材更多的来自于平常人的日常生活,力求充分反映世俗社会现实。在雕塑艺术的世俗化的同时,雕塑艺术也取得了长远发展的力量支持。

综上所述,我国当代雕塑艺术在传统雕塑的基础上,受到东西方的多重影响,现代转型成为其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现代化、多元化和世俗化的转型方向中,我国的雕塑艺术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和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马辉,彭嵘,重塑辉煌――论传统雕塑的中国现代转型,雕塑,2002年01期.

[2]王平胜,当代雕塑艺术的走向与思考,湖南包装,2008年01期.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例6

1 这里所谈到的金属焊接雕塑与我们习惯认识上的金属雕塑不尽相同,传统意义上的金属雕塑泛指以金属材料来实现完成的雕塑作品,而这里所说的金属焊接雕塑指的是通过焊接的技术手段(而非传统意义上的铸造和锻造手段)来实现的雕塑作品,这类作品重点体现的是金属材料本身的美感和焊接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焊接肌理之美,当然这并不是说这样的作品缺乏形式和内容,而是通过将其特有的美感与其独到的形式巧妙结合来实现创作目的。

其实金属焊接雕塑已经成为当代最具现代意义的艺术表现形式,其艺术语言在于注重作品的直接创作过程,并赋予其更加丰富的人文精神与审美内涵,它有力地拓展了雕塑创作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发挥金属材料自身的质感特性自由地构思和制作,已成为现代雕塑进行创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艺术表现方式。

金属焊接雕塑的创作注重于艺术与材质的直接对话过程,其中材料的质感和焊接过程中形成的焊接机理是构成作品形态的关键要素,对实现其艺术价值和意义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也同时造就了金属焊接艺术雕塑的表现形式,即使表现具象形态,也侧重于能够发挥焊接艺术特有肌理的具象形态表现,如用拉丝焊接肌理来表现动物的毛发。

任何艺术作品的创作,都体现了不同艺术家的文化渊源,有着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不同的表现形式又是不同的创作思想得以充分展示的保证和前提。鉴于目前金属焊接艺术在国内尚属起步阶段,在探索西方现代艺术语言过程中,研究西方现代艺术的理论是十分重要的课题。他们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文化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哲学思想,高扬生命冲动的创造力,推崇能够让人直接体验生命冲动的开放社会,以直觉为认识真实和真理的唯一途径,以及现代艺术对生命的瞬间体验和制作过程的珍借,对破坏重组物质时空以获取精神真实的兴趣。同时萨特表达现代人孤独、异化、悖理的情绪感觉,充分体现了现代艺术家对艺术主体独创性的强烈追求。

2现代雕塑的表现形式在西方现代艺术理论的直接影响下,它与以前传统写实主义的以体量和实体感作为表现形式的基本要素背道而驰,许多现代雕塑的表现方法完全超出了“雕”和“塑”的意义,尤其是现代金属焊接雕塑,作为三度空间抽象的构成艺术品,不属于关于实体感的艺术,不追求真实的形态再现,通过简化、概括甚至是抽象的手法进行创作,并结合各种工业化的手段,直接地打造作品,如以透空框架的形态去构画和界定空间,彻底地阐明了现代雕塑作为三度空间艺术的新理念,在于表现金属在空间中的自由组合,而非多种程序塑造的实体造型。他们艺术语言的特征类似单纯、厚重的原始文化,最后发展到将机械、动力和光的因素组合引入雕塑的运动形态,创造了最具现代意义的雕塑作品。它反映了20世纪工业、科技观念向艺术的介入,导引出一种崭新的艺术价值观。

当代西方雕塑家在新的艺术观念的引导下,追求各自的文化和艺术个性,并充分利用材料学、结构力学、金工技术和焊接技术的原理,发挥金属焊接雕塑的特有创造力。在他们的作品中,将雕塑的造型要素简化到最低限度。用立方体、几何形、圆柱体的型材和不锈钢材以及现成金属物品构成现代形态的、抽象的雕塑作品,使传统的艺术语言在他们的作品中失去了原有意义,运用工业化制造方法实现了现代雕塑新的艺术理念。

现代雕塑家史密斯是美国第一位创作金属焊接雕塑的艺术家,他的作品纯朴、粗犷和简练,利用金属材质的特性形成变化多端的雕塑造型,使金属材料、金工技术成为诠释个人艺术观念的语言符号。他创作的《皇家之鸟》、《森林》等作品,采用电焊枪在空间中描画,用多种钢条焊接展开三度空间的构成,同时利用点、线、面的相互交错的穿插,编织成一种活拨的、富有生机的抽象形态,他的许多作品放弃实体,将锻造成形后的钢条构出空间的韵律,显示出强力的运动感。

英国当代杰出雕塑家卡罗的金属焊接作品轻松活泼,简洁明快,是位最富独创性的现代金属焊接雕塑家。作品《正午》是他具有个性化艺术语言的代表作。该作品直接采用数块工字钢梁构成,作横置状态并涂上橘黄色的颜色,整件造型似如一张在室外阳光下的躺椅,简练而意味深长。在他的作品中力求把雕塑语言概括到最基本的抽象形态,直接利用工业钢材装配成巨大而强力的结构,并与周围的环境空间融为一体。费罗是法国现代派艺术家,他的金属焊接系列作品更具个性化。其作品摒弃了传统雕塑的创作模式,采用一种更加直接,更抽象化的表现手法,使作品取得纯粹形式的自由化。费罗的作品都取名《无题》。但在这个毫无意义的标题下,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在创作中通过挤、敲、扭、切和焊,给作品注人生机,将冷冰冰的不锈钢板转化成孕含生命形态的艺术作品。

从现代金属焊接雕塑的艺术语言来看,它与传统雕塑相比其主要特点是:在艺术观念上,一方面强调艺术与自我表现的主观性以及艺术家以我为主的能动性,力求作品造型简化到最基本的抽象形态,以现代工业化的理念构造单纯、简洁的几何造型,反映出一种工业化的非人格化的力量。另一方面重点表现不同金属材料的特有美感(如钛合金通过焊接在焊口的部分会形成耀眼的彩虹效果)和不同焊接技法所形成的肌理美感。在艺术形式上,利用电焊枪在空间中作画,以钢材制作空间构成。使传统艺术形式的体积,体量概念消失,转化为丰富、透空的空间和变化多端的深度三维结构。并以手动和机动改变了原有雕塑的“静止状态”,以色彩变化增强金属焊接雕塑的视觉感悟力。在艺术表现方式上,采用直接加工过程实现三度空间的构成关系或以废品集合的方式重新组合新的造型,使金属雕塑的艺术表现方法变得直接了当、纯粹和自由。在制作中利用各种金属材料经过直接的敲打、挤压、扭曲、打磨、切割和焊接,随意地、自由地构建和组合,彻底改变了传统制作多步骤的有序性,使作品更具自然性。

3在现代雕塑发展史上,当代雕塑家所创造的金属焊接作品成功地完成了20世纪具有雕塑艺术革命意义的艺术创造,而走向现代化、抽象化、形式化、自由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虽然我们国内的金属焊接雕塑艺术尚未得到社会的认同,但我相信在当代有创新意识的艺术家、雕塑家甚至焊接技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金属焊接艺术应该能够找到一条立足于民族文化传统,能够满足我国公众审美诉求的蓬勃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例7

论文摘要:哈尔滨是中国的焊接名城,在几年的研究探索过程中摸索了一些有关金属焊接艺术的独到特点,在这里着重探讨金属焊接雕塑艺术的创作方法。

1 这里所谈到的金属焊接雕塑与我们习惯认识上的金属雕塑不尽相同,传统意义上的金属雕塑泛指以金属材料来实现完成的雕塑作品,而这里所说的金属焊接雕塑指的是通过焊接的技术手段(而非传统意义上的铸造和锻造手段)来实现的雕塑作品,这类作品重点体现的是金属材料本身的美感和焊接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焊接肌理之美,当然这并不是说这样的作品缺乏形式和内容,而是通过将其特有的美感与其独到的形式巧妙结合来实现创作目的。

其实金属焊接雕塑已经成为当代最具现代意义的艺术表现形式,其艺术语言在于注重作品的直接创作过程,并赋予其更加丰富的人文精神与审美内涵,它有力地拓展了雕塑创作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发挥金属材料自身的质感特性自由地构思和制作,已成为现代雕塑进行创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艺术表现方式。

金属焊接雕塑的创作注重于艺术与材质的直接对话过程,其中材料的质感和焊接过程中形成的焊接机理是构成作品形态的关键要素,对实现其艺术价值和意义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也同时造就了金属焊接艺术雕塑的表现形式,即使表现具象形态,也侧重于能够发挥焊接艺术特有肌理的具象形态表现,如用拉丝焊接肌理来表现动物的毛发。

任何艺术作品的创作,都体现了不同艺术家的文化渊源,有着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不同的表现形式又是不同的创作思想得以充分展示的保证和前提。鉴于目前金属焊接艺术在国内尚属起步阶段,在探索西方现代艺术语言过程中,研究西方现代艺术的理论是十分重要的课题。他们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文化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哲学思想,高扬生命冲动的创造力,推崇能够让人直接体验生命冲动的开放社会,以直觉为认识真实和真理的唯一途径,以及现代艺术对生命的瞬间体验和制作过程的珍借,对破坏重组物质时空以获取精神真实的兴趣。同时萨特表达现代人孤独、异化、悖理的情绪感觉,充分体现了现代艺术家对艺术主体独创性的强烈追求。

2现代雕塑的表现形式在西方现代艺术理论的直接影响下,它与以前传统写实主义的以体量和实体感作为表现形式的基本要素背道而驰,许多现代雕塑的表现方法完全超出了“雕”和“塑”的意义,尤其是现代金属焊接雕塑,作为三度空间抽象的构成艺术品,不属于关于实体感的艺术,不追求真实的形态再现,通过简化、概括甚至是抽象的手法进行创作,并结合各种工业化的手段,直接地打造作品,如以透空框架的形态去构画和界定空间,彻底地阐明了现代雕塑作为三度空间艺术的新理念,在于表现金属在空间中的自由组合,而非多种程序塑造的实体造型。他们艺术语言的特征类似单纯、厚重的原始文化,最后发展到将机械、动力和光的因素组合引入雕塑的运动形态,创造了最具现代意义的雕塑作品。它反映了20世纪工业、科技观念向艺术的介入,导引出一种崭新的艺术价值观。

当代西方雕塑家在新的艺术观念的引导下,追求各自的文化和艺术个性,并充分利用材料学、结构力学、金工技术和焊接技术的原理,发挥金属焊接雕塑的特有创造力。在他们的作品中,将雕塑的造型要素简化到最低限度。用立方体、几何形、圆柱体的型材和不锈钢材以及现成金属物品构成现代形态的、抽象的雕塑作品,使传统的艺术语言在他们的作品中失去了原有意义,运用工业化制造方法实现了现代雕塑新的艺术理念。

现代雕塑家史密斯是美国第一位创作金属焊接雕塑的艺术家,他的作品纯朴、粗犷和简练,利用金属材质的特性形成变化多端的雕塑造型,使金属材料、金工技术成为诠释个人艺术观念的语言符号。他创作的《皇家之鸟》、《森林》等作品,采用电焊枪在空间中描画,用多种钢条焊接展开三度空间的构成,同时利用点、线、面的相互交错的穿插,编织成一种活拨的、富有生机的抽象形态,他的许多作品放弃实体,将锻造成形后的钢条构出空间的韵律,显示出强力的运动感。

英国当代杰出雕塑家卡罗的金属焊接作品轻松活泼,简洁明快,是位最富独创性的现代金属焊接雕塑家。作品《正午》是他具有个性化艺术语言的代表作。该作品直接采用数块工字钢梁构成,作横置状态并涂上橘黄色的颜色,整件造型似如一张在室外阳光下的躺椅,简练而意味深长。在他的作品中力求把雕塑语言概括到最基本的抽象形态,直接利用工业钢材装配成巨大而强力的结构,并与周围的环境空间融为一体。费罗是法国现代派艺术家,他的金属焊接系列作品更具个性化。其作品摒弃了传统雕塑的创作模式,采用一种更加直接,更抽象化的表现手法,使作品取得纯粹形式的自由化。费罗的作品都取名《无题》。但在这个毫无意义的标题下,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在创作中通过挤、敲、扭、切和焊,给作品注人生机,将冷冰冰的不锈钢板转化成孕含生命形态的艺术作品。

从现代金属焊接雕塑的艺术语言来看,它与传统雕塑相比其主要特点是:在艺术观念上,一方面强调艺术与自我表现的主观性以及艺术家以我为主的能动性,力求作品造型简化到最基本的抽象形态,以现代工业化的理念构造单纯、简洁的几何造型,反映出一种工业化的非人格化的力量。另一方面重点表现不同金属材料的特有美感(如钛合金通过焊接在焊口的部分会形成耀眼的彩虹效果)和不同焊接技法所形成的肌理美感。在艺术形式上,利用电焊枪在空间中作画,以钢材制作空间构成。使传统艺术形式的体积,体量概念消失,转化为丰富、透空的空间和变化多端的深度三维结构。并以手动和机动改变了原有雕塑的“静止状态”,以色彩变化增强金属焊接雕塑的视觉感悟力。在艺术表现方式上,采用直接加工过程实现三度空间的构成关系或以废品集合的方式重新组合新的造型,使金属雕塑的艺术表现方法变得直接了当、纯粹和自由。在制作中利用各种金属材料经过直接的敲打、挤压、扭曲、打磨、切割和焊接,随意地、自由地构建和组合,彻底改变了传统制作多步骤的有序性,使作品更具自然性。

3在现代雕塑发展史上,当代雕塑家所创造的金属焊接作品成功地完成了20世纪具有雕塑艺术革命意义的艺术创造,而走向现代化、抽象化、形式化、自由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虽然我们国内的金属焊接雕塑艺术尚未得到社会的认同,但我相信在当代有创新意识的艺术家、雕塑家甚至焊接技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金属焊接艺术应该能够找到一条立足于民族文化传统,能够满足我国公众审美诉求的蓬勃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例8

进入20世纪以来,社会中出现了不少现代的艺术流派,新思潮、新观念也不断涌现。现代社会下的艺术流派的产生有许多社会因素,观念、思想上的革新因素,这些因素也直接影响了雕塑艺术,在罗丹、马约尔之后的雕塑艺术便进入了这样的现代雕塑时代。此时期的艺术家们逐渐将侧重点从理性转到感性中去,不再死板地模仿自然,而是站在与自然对话的角度,“安排自然”“表现自然”“解析自然”“感知自然”,进而从生活中到作品中融入自然里。

在新的艺术环境下,传统的表达手段已经很难满足新时代艺术家们的口味。虽然文艺复兴以来奠定的写实艺术传统已历经几个世纪之久,但艺术家们天生自由不羁的主观情感奈赐V停在逆境中孕育出了一种形态语言――“几何元素”,而它为什么能够在现代雕塑艺术中很好地满足艺术家的需求,又从哪些方面为现代雕塑艺术带来了新价值?

1 雕塑中几何元素造型美感及感受

几何元素对现代雕塑艺术的重构作用源于其自身的多变性,体现在雕塑艺术创作的很多方面。例如,雕塑的构图结构、空间造型、色彩应用等,通过这些领域,几何元素运用自身形态来阐述信息、表达特定语言、传递造型美感。

丰富多变的造型形态是几何元素完善上述领域的重要特性,这种多样性可以从形态万千的客观存在中看出来。例如,植物、花卉、叶子的形状和色彩以及某些昆虫外皮上的花纹等。从视觉角度来看,简单的几何造型仿佛平淡无奇,如三角形、圆形等。然而当这些简单的几何元素形态在重构下或本身发生多样的变化之后,人们对新形态抱有的旧观念会被刷新。在现当代雕塑创作中,某物像的组成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的描摹,而是由强烈主观出发。理性概括而成的观念表达,使得此观念下的几何元素、几何造型的多样性便于艺术家表达作品的美感及感受的选择范畴。

1.1 几何元素对雕塑构图的契合与革新

基于R.阿恩海姆的理论,“立体的视觉概念是从知觉经验中产生的物体的视觉概念,有这样三个重要特征:一是物体被看成是三个维度的。二是物体的形状具有恒常性。三是物体的视知觉形象不等同于从某个特殊的投影方位所见到的该物体的形象”。[1]当我们认可前两种特征的同时,实际上第三特征则阐述了雕塑艺术的多维性质以及雕塑构图的自身原则,它绝不仅仅是几个或多个平面的构图集合,而是无穷个方位的总和。

几何元素的可变性很好地契合了雕塑艺术的多维特征,并且革新了雕塑构图的意义。为什么?

传统的雕塑构图中,几何元素不过是用来烘托作品的大意,是一种趋势,非常模糊,而在写实主义环境下的运用更是有限,大都是对创作物像的一种概括,为的是作品的精准细致程度,可以说是一种考量工具。

这使得几何元素、几何造型独特的自身价值被世人所忽略。例如,在雕塑构图中的某一固定视角也都存在各种点线面体。当细碎的局部组成多样的整体时,它们所传达的信息是不同的。当视角移动后,同一组几何元素的存在又会转而变成另一组造型完全不同的元素中的一员。我们不难看出,几何元素的可变性能在多维度里展现更多的感受,这也体现出它良好地契合了雕塑艺术多维度的特性。

到了现代艺术时期,雕塑家们已经能够娴熟地运用几何元素并加以革新了。这使得几何元素造型其本身就可以是一幅构图,同时还是一件作品、一种观念。它的构图形态可以单纯理解为是艺术家的表达形式。西班牙雕塑家爱德华多・奇利达的作品就是这样。因为艺术家强烈的主观情感可以借助几何元素宣泄得更为直白、强烈。所以说,几何元素丰富的变化很好地拓宽了作者在根据观念构图时的运用模式。

1.2 几何元素的空间塑造力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家――列昂尼・波提斯达,在他的《论雕塑》中提出了一种可以完美复制雕塑的手段,即只要用一些测量工具将物体的角度、距离等数值测量出来,在有足够的数值之后,雕塑便可原样复制。他的理论在雕塑艺术中是荒谬的,但是他的确在无意间表露了一种价值,就是几何元素所具有的空间造型属性。当然,几何元素在雕塑空间中提供的不仅是解析几何逻辑上的塑造属性,更重要的是视觉上的意义。因为多维度上的几何元素可以塑造出无穷的空间形态,相应也会有无穷种视觉感受。此外,空间里还有“负空间”一说,在中国的空间美学里,“留白”就是一种处理负空间的手段。现代雕塑发展中,利用几何元素进行雕塑正负空间之间补充、对立、转换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综上,几何元素的空间塑造力于雕塑艺术来说是一种强化作品临场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心理空间共鸣的力量。

1.3 雕塑中几何元素与色彩结合的价值

《庄子》所引连叔的一句话说:“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可以说,研究形和色的规律,对于雕塑艺术家是非常重要的。

规定形状的界限来自眼睛对属于不同的明度和颜色的面积进行区分的能力。[1]此外,不同的色彩还有属于自身的情感信息,红色给人以暴力的感觉,绿色给人以悠闲的感觉,黄色让人引起警惕等,并且它们都是以人的联想作为基础。需要指出的是,当几何元素、几何造型开始介入雕塑色彩表达层面时,产生的效应将会倍增。原来某颜色产生的单一感受,将因为几何元素的融入变成多种感受。例如,一个黑色的正方体就要比黑色正方形显得更深邃且硬朗。此外,因为雕塑是立体的艺术,于是当二者在雕塑中结合得相得益彰的时候还会为作品带来触感。例如,黑色正方体会比传统的青铜、大理石、金属等正方体显得更为神秘,甚至你会想用手去翻看里面放置了什么,但其实里面什么也没有。这种增加艺术维度的方式对雕塑艺术而言意义甚大。

相反,二者的结合也能模糊或是强化雕塑造型对面积的区分以及体积分割等效果。如果说几何元素基于形的单一表达可以明确或者混乱视觉感受的话,那么将其与色彩结合应用后不仅能延展这种视觉体验还可能诞生更多的心理学效应。

2 几何元素在现代雕塑创作中的运用

现代雕塑时期的艺术家更看重内心世界和自我表达,挖掘人类内心深处以及反映社会问题的艺术形式成为主流。现代科技、哲学、美学、心理学等因素使得艺术开始重新审视本体的价值。几何元素在这个时期是怎样被艺术家们运用于雕塑创作中,并嫁接于不同的雕塑艺术形式之中的?

2.1 具象写实雕塑中的运用

雕塑、绘画等艺术的观察方式从艺术发展本身以及人类审美需求的角度来看,较之艺术的表达手段要更为深刻一些。这就是为什么随着艺术家表达自我情感的形式上升到了一定高度,雕塑艺术家的观察方式也随即产生了变化。虽然是具象雕塑,但他们开始概括地观察具象的物体,简化对象,用简单或是复杂的几何元素来归纳对象。这种方式有可能停留在构图阶段,又有可能贯穿作品始终。现代雕塑大师,阿里斯蒂德・马约尔在其众多作品中体现了这一点。例如,《地中海》《布朗基纪念碑》《大气》《山岳》《夜》等作品,他的雕塑作品具有一种综合的几何表现力。“坐像几乎是出自一个立方体,站立的塑像又仿佛来源于垂直的直角六面体。”[2]作品《山岳》《夜》(如图1、图2)从构图上看相似于扁平的三棱角锥体的同时,细节也充斥着许多异形几何体。这些并不只是后人去替他概括总结用以雕塑教学的,而是他在塑造过程中本身倾向于几何立体的塑造法则而形成。

在1922至1925年中,从他设计的众多纪念碑和举办的几次大型展览会上可以看出,虽然他不是建筑师或几何学家,但是他的艺术形态表现了几何元素的样貌,从正方形、三角形、菱形、梯形、矩形出发确定自己的塑造行动。他设计的雕塑作品底都很高,饱满匀称的几何型构造相互作用使得细碎的局部大大地被削弱,然而概括的几何体造型依然保留了人体的写实性,这也就激发了静止的雕塑作品会有一种向外膨胀的强大力量,观看起来是如此的富有生命力。

2.2 抽象雕塑作品中的运用

谈到抽象作品就要提一下20世纪,这是各种思潮和流派不断产生并流行的时代,波及整个世界,如立体派、表现派、未来派、超现实主义、流行主义,抽象构成和照相写实等。不论这些流派的形式和主张有何种不同,他们都是决裂于传统艺术的崭新的形式。

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里,几何元素被艺术家运用得更为直观。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是康斯坦丁・布朗库西以及亚历山大・阿契本科。布朗库西的作品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不再是纯粹地塑造客观存在,而是透过心灵去塑造象征物,这种象征式的雕塑具有简洁的形式美感,强调形体的基本属性及结构,简单明朗的几何造型也反映了人们在嘈杂的现代生活中的内心需求,即需要并接纳单纯、简洁的艺术形式(如图3)。立体派雕塑大师亚历山大・阿契本科则是用程式化的态度对待创作对象,在创作初期的手稿中有许多高度概括的几何造型的人体素描(如图4),其雕塑作品的特点是将通透开放的体积与简洁坚实的几何面进行对比表达,形成特有的节奏韵律感(如图5)。

2.3 公共艺术中的运用

公共空间是一种开放性的空间,而几何元素是一种开放性的存在形式,二者可谓良配。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家们开始着眼于雕塑造型与环境的和谐关系并植入几何元素,像绝对主义的抽象几何概念以及构成派雕塑家们提出的通过几何构成雕塑寻求一种建筑的新型表现形式,逐渐将几何元素的价值延展到了公共艺术、公共雕塑的领域中,使雕塑作品能与空间环境与建筑物完美结合。

几何元素作为一种形式语言,既概括又多变,它为雕塑家提供了新的观察方式、造型手段,完善了人与物、物与环境之间多元与整体的协调关系。它在现当代雕塑创作中给予了艺术家新的表达途径,丰富了雕塑家的情感表_,延展了创作边际。

参考文献:

[1] 鲁道夫・阿恩海姆(美).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2] 马约尔[J].世界美术,1980(3).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例9

而在几千年后的今天,“艺术和非艺术没有区别”的“革命”口号在西方被提出,在中国被高喊,突然间雕塑这一美好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成了现代主义的仇敌,要被颠覆和解构,要“反雕塑”(据介绍在西方几十年前就出现了“反雕塑”的现代艺术运动)。但是在被誉之为“现代…观念表现”的“现代艺术”中,前边我提到的那些类型的“作品”都赫然出现在了雕塑的阵营中,我不知策展人和作者为何没有一点文化自信,为何不能相对于雕塑而另立门户?其实,这些作者自己本来就是要反叛传统、颠覆传统的雕塑造型语言,“颠覆和解构传统”不就是现代艺术的理论口号吗?既然不屑于与传统意义上的雕塑为伍,又何必非要把自己的非雕塑作品冠之以“雕塑”呢?

有些概念必须搞清楚:一个最基本的哲学常识,那就是一个事物是相对于另一个事物而存在的,一个概念的确立和存在也是相对于另一个概念而存在的,没有“此事物”的概念,也就不存在“彼事物”的概念,而“此事物”和“彼事物”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各自的本质和特征不同,并且在这种本质内涵下,其外沿也是有限度的。如果无度地扩展外沿就会改变了事物的本质,而使其变为另一事物。有“艺术”,就有“非艺术”,有“雕塑”就有“非雕塑”,“雕塑”就是相对于绘画、摄影、电影、音乐等艺术表现语言而存在的一种艺术形式,这些基本概念是不能混淆的。因此我认为现在出现的一类所谓的新观念雕塑,其实已经远离了“雕塑”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完全可以称之为另一种造型语言,何必非要混淆在雕塑之中,既破坏了雕塑概念的确定性,又不利于自己身份的明确,这是何苦呢?说到这里,又使我想起了西方出现的“反雕塑”,既然是反雕塑,那一定是要脱离雕塑的基本属性,那还能再是雕塑吗?如果没有脱离雕塑的基本属性,那不就仍然是雕塑吗?何来“反雕塑”?

说起“原创”,就更不敢恭维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的许多被诩为“原创”和“创新”的美术作品、雕塑作品,基本上都能在西方的现代艺术作品中找到“粉本”,这种抄来抄去的花样游戏却被我们的一些批评家们推崇备至,更有甚者,一些作者由于基本功差而出现的造型缺陷也被一些批评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美,并且捧得很高,放在了引领当代艺术发展的前锋位置。不知道是批评家们无知和孤陋寡闻,还是一种别有用心故意推波助澜?这恐怕也只有批评家自己心里最清楚。

再比如现在有一些人喜欢借用古希腊雕塑名作和米开朗基罗、罗丹等大师的作品来改造,其实这本是一种很不可取的荒唐行为,是对大师作品的亵渎和不恭,欺负大师们已早离人世,不能出来维权。而我们的一些理论家们却对这类作品如获至宝,赞美为原创和“造型观念的成功转型”,不惜以大量的文字给予“学术”分析和肯定,实在难以使人信服。不知道这种“创新”有何高度和意义?

雕塑界还有一种现象,就是越来越多的作品在呈现“剪纸”造型倾向,形体单薄,已失去雕塑的体量感,四周观赏的造型特点已被忽视,雕塑语言的艺术表现魅力已渐渐丧失。这种现象在青年雕塑家当中出现的更多些。我想,也许是因为“现代观念”的影响,以致在雕塑教学中放弃了对雕塑造型表现语言特点的追求,也许是批评家们根本就不懂得雕塑语言表现特点而乱加评论出现的误导。总之,雕塑语言的特殊魅力正在急剧弱化,真正能给人经久耐看、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雕塑作品越来越少,粗糙、简单、不加推敲、缺乏雕塑艺术魅力的所谓“新观念”作品却在泛滥,这是一个让人失望的“热闹”景象。

说到这里,我想我们的很多“创新”者是不是正在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比如说将雕塑表现语言和技能的难度和高度降到最低,而前卫理论家们却又在把最单纯的问题复杂化,比如非要给雕塑艺术强加那么多所谓“观念”和这“嬗变”那“关怀”,反倒是没有了艺术表现自身。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例10

雕塑界之所以提出“写意雕塑”这个概念,其原因有三:其一,中国的传统雕塑并不是没有优秀的作品,但是却一直处于非主流的边缘状态和非正统的民间状态;其二,以西方雕塑为核心的所谓学院派雕塑无论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创作原则都唯西方马首是瞻,根本没有对中国传统雕塑予以认真地对待,更不要说发扬与光大了;其三,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文化艺术的自我张扬与重新认证已成为大势所趋,建构中国本土的“雕塑体系”刻不容缓。基于以上三点,雕塑艺术家、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院长吴为山教授首先在雕塑界提出了“写意雕塑”这一概念,并在雕塑界引起极大反响。其实,在吴为山教授之前,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袁运生先生就曾经主张让美院的青年学生在接受造型训练时不要再画石膏像,而要画中国传统的线描,只是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二、写意雕塑概念

写意俗称“粗笔”,与“工笔”、“细笔”相对。首先它属于中国画技法或方法,特指简略一类的画法。要求通过简练概括的笔墨,着重描绘物象的意态神韵;其次,写意又是一种审美观念和艺术精神,它注重的是对对象的内在神态、精神风度的刻画与描写,反对对对象的机械模仿和客观再现,把主体的精神、情感等主观心理因素、审美感悟移入到对象中去,使对象“人性化”。

其实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就是“心象”与“神境”。“心象”是一种发自心灵、来自魂魄的艺术观照,它是用心灵之灯去点燃外在物象,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一种“移情”与“神思”。由于艺术家主体激情的投射与照耀,客观物象的形式、神态被“内化”和“变形”,此时的“物象”不断地被虚理人情,也就是说自然山水的形貌改变了它原初的状态,变为主体精神外化的艺术符号。在此,一方面自然山水被“人化”与“主体化”,另一方面人也被“对象化”,正所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心象”是心化的对象,此时我与物、主与客完全融为一体,此时已分不清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进而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地。

所谓“神境”是这样一种境界:“心象”对外在世界的介入,使艺术家的精神、灵魂与宇宙境界合二为一,也就是说人的精神气韵与天地乾坤的宇宙元气、先贤至圣的书卷灵气、高山大川的生命精气统统整合一处,此时“会境通圣,合于天造。…‘心象”与“圣境”之所以“可遇而难求”,就在于“‘象’难尽‘意’(‘心’)”、“‘境’难入‘圣’(‘神’、‘妙’)”。因此,“象外之象”、“境外之境”必然经过“衣带渐宽”而至“灯火阑珊”。

写意雕塑就是将中国文人写意画的写意精神和写意手法移入到雕塑作品中的创造之中,使雕塑更加注重神采与风骨、气韵与神韵,所谓写意性就是对“意趣”、“抒情性”的强调。

三、中国传统的写意雕塑

从雕塑的发展历程上看,中国古代雕塑基本上是以写意雕塑为主流。吴为山教授在《我看中国雕塑艺术的风格特质》一文中,将中国传统雕塑划分为八种风格类型:即原始朴拙意象风、商代诡魅抽象风、秦俑装饰写实风、汉代雄浑写意风、佛教理想造型风、宋代俗情写真风、帝陵程式夸张风和民间朴素表现风。在我看来,其中原始朴拙意象风、商代诡魅抽象风、汉代雄浑写意风、佛教理想造型风、帝陵程式夸张风和民间朴素表现分六种风格都可以归为写意雕塑范畴,其主要特点是不求形似,注重神似,强调意象、气韵、意境的营造。当然,进入近现代和当代以来,中国的写意雕塑仍在继续发展。《雕塑》杂志副主编陈培一先生在《“写意”辩考兼及中国写意雕塑的类型化》中,将中国的写意雕塑划分为:豪壮型、奔放型、疏简型、婉约型、工致型、浪漫型、朴茂型、哀怨型八种风格,他除了将原始氏族社会的鸟形、兽形陶壶和鸱鹗头、原始氏族社会的陶塑人面器盖、战国时期的青铜铸牛奴隶杀祭纹扣饰、秦始皇陵兵马俑(图1)、汉代的彩陶塑舞俑、跽坐女俑、汉代霍去病墓前的石雕(图2)、武威出土的青铜奔马、两汉的画像石、成都汉墓出土的说唱俑、晋祠圣母殿、晋代敦煌佛造像、晋代的陶俑、南北朝梁墓石兽、北魏的佛造像、唐代昭陵六骏(图3)、唐代的四川乐山摩崖大佛、唐代的俳优俑、山西天龙山宋代圣寿寺天王残躯、山东长清灵岩寺宋代的泥塑罗汉、宋代的彩塑侍女、四川大足宝顶宋代的石雕牧童、宋皇陵的石雕鞍马、宋代的四川大足宝顶石雕养鸡女、元代的陶俑等古意雕塑范例划入到豪壮型、奔放型、疏简型、婉约型、工致型、浪漫型、朴茂型、哀怨型八种风格之中外,又对当意雕塑家的作品如钱绍武的《》《阿炳》《曹雪芹》、吴为山的《齐白石》《林散之》、陈云岗的《大江东去》、石村的《长城魂》、李学斌的《红苹果》系列,徐光福的《唐风・遗韵》、程允贤等人的作品《和平鸽》、张德峰的作品《艳装维纳斯》、王小蕙的《美甲》系列、田世信的《老子》、景育民的《山水行云》系列、殷小烽的《修复嬷嬷人》、张永见的《新石器》《呼啸》、朱成的《我以我骨》、许正龙的《山石巨变》、赵莉的《态》系列、蔡志松的《故国风》系列进行了详细的类型划分,并将它们也一一划分到豪壮型、奔放型、疏简型、婉约型、工致型、浪漫型、朴茂型、哀怨型八种风格之中。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写意雕塑确实在当代雕塑界占有一席之地,并有发展壮大的可能。

四、写意雕塑的疆界

写意雕塑的疆域必须放在全球化美学视野中加以定性。写意雕塑必须在“工笔型”雕塑、“写实性”雕塑、“表现型”雕塑等雕塑概念、雕塑风格和雕塑流派的比较中才能具有独特性。写意雕塑既然是“粗笔”雕塑,那就必须有所取舍、概括,它不要求对审美对象面面俱到地进行细腻刻画,而是取其大意,不求形似,而注重神思。“工笔型”雕塑则恰恰相反,它要求对审美对象进行细致入微的工致性描写与展示,要求在“形似”上下足功夫。“写实性”雕塑在一定意义上说是西方雕塑概念,它要求对审美对象进行逼真的描绘,尽量客观地再现物象的原初面貌,强调细腻的写实原则和科学手法,以惟妙惟肖描绘对象和酷似对象为宗旨,注重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性,以介入现实、介入生活而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