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职场礼仪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9-22 21:50:15

职场礼仪论文

职场礼仪论文例1

[作者简介]孙红梅,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部主任,讲师,硕士;郑瑞涛,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部,讲师,博士

礼仪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它作为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各高等职业院校所重视,并逐步将其纳入教育教学环节。在多年实践探索中,我们尝试引入“场域”构建理论,营造“润物细无声”的礼仪教育空间。这一实践尝试,大大增进了我院开展高职生礼仪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高职院校礼仪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场域”构建的提出及其对于礼仪教育的意义

皮埃尔・布迪厄 (Pierre Bourdieu)是法国一位享誉世界的社会学家,早年从事人类学的研究,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厚的学术积淀。他提出的“场域”概念在其庞大的社会学理论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理论引入我国以来,引起我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场域”分析的视角也普遍被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所采用。具体来讲,他认为所谓的“场域”,即“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这些位置的存在和它们对占据决定位置的行动者或制度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都是客观决定的” [1]。他提出的“场域”并不仅仅包括物理环境,还包括无形的社会空间。“场域”能够反映现代社会的社会特征。布迪厄将“场域”作为一个分析工具进行了大量的社会学研究,取得了一批极具价值的研究成果。他从多年的实践研究中发现个体的行动都发生在一定的“场域”内,并且受到外在“场域”的影响。

有学者将“场域”与“教育”相结合提出了教育“场域”的理论范畴,认为就其作为一种客观性社会存在而言,教育“场域”系指在教育者、受教育者及其他教育参与者相互之间所形成的一种以知识的生产、传承、传播和消费为依托, 以人的发展、形成和提升为旨归的客观关系网络。这是对教育作“场域”解读的尝试, 也是教育研究在理论范畴建构和方法论拓展上的一种积极探索。[2]教育“场域”的提出蕴含着“场域”影响到其中个体的行为,个体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能动性,调整自我的行为,以适应外在的环境,强调了外在的环境影响与个体主观能动性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与勒温提出来的心理场相比较,布迪厄更侧重于外在个体的社会空间,这个社会空间中个体所占据的位置、其具体的行动等因素都是客观存在的,并能够对客观的社会网络产生影响。而勒温则是更倾向于人的心理层面,是以人的心理为中心而形成的场。尽管心理场带有一定的客观性,但是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直觉的”、“想象的”的意味,带有明显地主观色彩。因此场域理论对高职生的礼仪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

“场域”构建的提出,对于加强改进高职院校礼仪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既然人类的行为普遍发生在某一“场域”中,那么注重构建相对应的“场域”就能够对个体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就高职生而言,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等外在客观因素以及思想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职生礼仪素养距离现代社会日趋增长的要求差之甚远。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的职业人。为培养具有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高技能人才,许多院校已经逐渐意识到高职生礼仪教育在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中的重要性,因此探索适应高职生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方法已迫在眉睫。

如果高职院校的礼仪教育,能够在充分夯实学生基础礼仪知识的前提下,将礼仪的实践训练与基础理论知识融为一体,构建多元化的礼仪教育“场域”,将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礼仪教育中以“场域”理论为指导,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新生军训成果汇报暨表彰大会、校园之星评选表彰大会、开学典礼、素质教育基地揭牌仪式等活动中,注重构建与学生的实际特点相吻合的场域,构建能够对个体产生积极、有效影响的内外部环境,并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礼仪教育中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二、“场域”构建在高职生礼仪教育中的实践操作

新生开学典礼中的“场域”构建

以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南校区开学典礼为例。以往的开学典礼,我校区一般是按开学典礼实施方案,由相关责任部门进行典礼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典礼前要求学生们遵守会场纪律、统一穿校服、准时到场。虽然典礼的举行井然有序,但学生的表现却不尽人意。坐、立、行、走及言谈举止的表现缺乏礼仪规范,学生鼓掌也不能掌握好时机,在整场典礼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参与状态,整个会场气氛缺乏活力,难以形成情感共鸣。开学典礼虽然顺利结束了,但礼仪教育如何更好地融入典礼成为我们需要面对的课题。

2010级南校区新生开学典礼中,我们尝试运用“场域”构建的理论,精心设计了礼仪教育的环节,力求达到最佳效果,同时促进开学典礼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的最优化。典礼前,学生工作处动员学生们精心布置会场,创设场域中的物理空间,营造有形的典礼环境和庄重的典礼氛围。同时,深入进行基础礼仪知识的教育,以此来对场域中的个体进行塑造。各班级预先召开主题班会,对开学典礼的具体流程进行说明,同时对学生进行典礼的礼仪常识教育,从会场纪律、坐姿、入场时间及着装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开学典礼当天,全体新生提前半小时入场,相关教师对学生进行典礼前的集中动员,进一步强化典礼会场礼仪知识,规范文明礼仪行为。学生在这一阶段进一步从内心接受礼仪教育并自觉进入角色,切身体会到这次开学典礼的主角不再是出席会议的学院领导、老师,而是他们自己,意识到这是大家共同的节日,是人生的一段难忘的记忆,要以自身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礼仪修养来共同营造一场难忘的盛典。这一段工作,有效地促使同学们从心理上接受这场会议礼仪的教育,自觉地配合着典礼过程中的各环节的礼仪要求。集中动员之后,还现场进行了实地模拟演练,包括领导入场、学生上台领奖等不同环节中的鼓掌、会议期间坐姿礼仪、退场要求等。

开学典礼正式开始。学院领导及全体师生都身着正装,会场气氛庄严而热烈。在整个活动进行的一个小时中,没有同学随意走动,也没有说话和接听手机现象,同学们的鼓掌热情而恰到好处。由于每一个上台发言和接受表彰的学生,都提前进行了礼仪培训并进行过反复实地演练,因此从着装和言辞都体现了一名高职学生的良好精神风貌和职业精神。这种氛围深深地打动着在场的每一个新生,使他们深感作为北信学子的一份骄傲和自豪。会场上的掌声如此的真诚和热烈,同学们内心的温暖和感动越发真切,每一颗心灵在这一刻被深深的打动,为自己也为别人所感动,他们真正成为了典礼活动的主人。会后,学院领导、老师及参会学生们都对此次开学典礼的礼仪教育方式给予高度评价。

此次开学典礼中礼仪教育“场域”构建的基本框架如右表。

这次典礼之后,老师们发现开学典礼礼仪教育的效果一直在延续,学生们在多次参加大型活动时,从着装、坐姿、掌声、进出场的秩序等多方面都显示出了训练有素、文明向上的精神风貌,这使老师们感到万分惊喜。总结这届学生在开学典礼礼仪教育的成功经验,就在于为学生们潜移默化地构建了一个学习、训练、体验开学典礼礼仪的典型的“场域”,将学生置于特定的环境中,学生们切实地感受到从外在环境内化到自身的学习动力,在促使自己主动学习、训练。由此可见,“场域”的合理构建,对实现高职生礼仪教育目标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 “场域”构建突出了高职礼仪教育的实践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强的特点。“场域”在一定程度上摒弃了一味说教和灌输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深刻地领悟到礼仪知识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增加了礼仪教育的实效性,同时也便于形成礼仪教育、养成教育、道德教育的合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场域”构建使礼仪教育更具有全员性和广泛性的特点。由于一次“场域”的构建往往需要学校各部门的通力配合,使全员育人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更易于形成学校育人的合力,同时,由于在构建“场域”的活动中,学生参与度高,普及面广,使礼仪教育更具有广泛性的特点。

3. “场域”构建有效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学生在一次深刻的礼仪教育实践活动中相互间的合作交流,易于形成共同的认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调适自身行为,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意识。

三、礼仪教育“场域”构建的实施策略

可以将教育“场域”视为双重内涵的空间,这个空间一方面是物理存在的,包括主席台、条幅、座椅、多媒体、灯光等有形的物品,另一方面则是无形的教育环境,身在其中的学生能够明显地意识到他人在场,自身与老师、同学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的氛围、他人的认知、情感等因素的影响,从而更倾向于调适个体的行为以适应外在的环

境。礼仪教育中“场域”构建的实施,应注意如下策略。

(一)确立学生在“场域”构建中的主体地位

构建高职生的礼仪教育的“场域”,首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到“场域”的构建中来。在传统的礼仪教育中,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很少主动地去思考,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感到乏味厌倦。如何让高职生接受全面的与自己的职业生涯接轨的礼仪教育,就需要我们为学生构建一系列趣味性、新颖性、教育性并存的适于学生参与的礼仪教育的“场域”。例如,我院举行的第五届科技艺术节“北信杯”礼仪知识竞赛,学生参与了竞赛活动的策划和组织,竞赛环节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品表演和时尚元素,台上的辩手与台下的观众相呼应,使礼仪知识充满趣味,更加深入人心。学生参与“场域”构建的过程,其实也是主动学习的过程,这就能够使学生摆脱被动接受、被动学习的状态,真正树立起学生在礼仪教育的主体地位。

(二)建构寓教于情的“场域”氛围

礼仪教育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个人文化层次、道德修养、思想水平的表现。礼仪教育的过程也应该是充满审美情趣、精神愉悦的美好体验。因此,礼仪教育“场域”的构建需要营造寓教于情的氛围,使学生认识到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引发学生对于审美、高雅的向往。尤其是在重要节日、重大活动、校园典礼等各种大型活动中设计寓教于情的礼仪教育的“场域”,更易于学生接受礼仪教育。例如,我院新生军训成果汇报暨表彰大会上,我们把在军训期间收集的学生大量的实地影像素材精心制作成视频短片播放,军训现场的动人场面,深深地打动了每个学生的心。会场中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无形中大大提升了学生对于礼仪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之一味说教、灌输的教育方式,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产生强有力的精神动力。

当然,进行学生礼仪教育的“场域”不必完全拘泥于大型活动,诸如课堂、礼仪实训、学生日常管理、主题教育活动、社团活动等都是构建寓教于情的礼仪教育“场域”的时机。如,教师要善于在日常的教育及管理中,赞赏学生不经意表现出来的文明礼仪的闪光点,其他学生就会意识到何种行为是值得提倡、值得欣赏的。学生在理性上认识后,教师要以情动人,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深处,引发学生心理的共鸣,使学生产生强有力的精神动力。

(三)全员参与与甄选参与群体并重

礼仪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仅仅依靠任课教师、班主任的力量是难以达到显著效果的。这就要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来参与,树立全员参与礼仪教育的意识。参与高职学生礼仪教育的力量可以是多元化的,除了任课教师、班主任之外,还可以是学校的行政后勤工作人员等,家长当然更是责无旁贷。多元化的教育力量可以在学生生活、学习的不同场合构建礼仪教育的“场域”。构建礼仪教育“场域”的动力之一,就是“场域”中的学生能够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感染,从而激发出强烈地学习动机和参与意识,能够积极主动地调适自身的行为,更好地满足未来职业的要求。

当然,在树立全员参与礼仪教育“场域”的构建中,也要注重优化参与群体的结构。社会学理论认为,影响参与群体结构的因素包括群体的规模、规范、角色、数量都能够影响到教育的效果。不同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收入的个体往往在礼仪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能够最大化地丰富学生对于礼仪的认知。因此,参与群体最好能够来自不同的工作背景、不同的人生阅历、多元的学科背景等,可以是家长、礼仪教育专家、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等,他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阐释对礼仪的认识和理解。诸如来自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对学习礼仪知识的看法往往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礼仪对自己以后职业生涯的重要性,对学生的学习更有指导性。

(四)促进从外部的影响到内在品质的转化

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从社会的、集体的、合作的活动向个体的、独立的活动形式的转换,从外部的、心理间的活动形式向内部的心理过程的转化,就其实质而言是人的心理发展的一般机制――“内化”机制。同时,这也表明内化的过程是一种转化的过程,而不是传授的过程。[3]内化的过程就是学生把学习到的礼仪知识转化到自己的认知体系中,成为自身人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便能够适应不断变迁的外在环境。这也是高职生礼仪教育从外在的控制支配到自我支配的转化过程。不可否认,“场域”对学生的影响归根结底是外在的,“场域”产生的外部影响只有通过学生内化为自身的品质,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礼仪教育的目标。而高职生的学习主动性往往较为薄弱,因此,注重学生从外部影响到内在的转化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较之其他的教育方式,“场域”的构建不仅是强化了学生对于礼仪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多元化的礼仪教育“场域”中,能够极大地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用心去体会、去领悟,这是礼仪知识从外在输入到内化于心的必经途径。

构建礼仪教育“场域”往往能够达到其他礼仪教育方式无法企及的效果。但这一教育策略自身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诸如前期准备中的时间、人力投入,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等等。礼仪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不同层面、不同主体通过综合性的教育策略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

――――――――

参考文献:

职场礼仪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2-0043-03

一 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孔子则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而礼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特别的重要性。社会中的人们需要维持融洽的人际关系,其前提必须包含着相互尊重,即讲究礼貌礼仪。大学生是当代优秀青年群体的代表,是当代先进文化的承载者,是未来参与社会实践和国际交往的主力,注重礼貌礼仪和讲究修养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然而,在我国当前,大学生礼仪实际行为的低水平与社会对大学生礼仪素养高层次的要求之间还存在矛盾,这种状况颇令教育者感到担忧。

作为一名大学辅导员,在与学生的深度接触中,根据社交场合(或者对象)的不同,发现大学生的礼仪行为主要存在以下几类问题:(1)公众场所。公共场所是公众集聚的地方,人们需要遵守公众规范才可避免混乱,形成秩序。如在大学食堂内,就经常发生大学生插队打饭行为,以及对于食堂工作人员的不尊重等行为。(2)家庭内部。年轻人相比于父母而言,能够更加迅速接受新事物,同时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家庭内部,子女对于父母的反哺现象已经形成共识。这很容易给当代大学生造成一种偏执的认识,即他们相比于父母,走在社会的更前沿,他们的能力也已经超出父母,从而在与父母的日常交际中表现出不尊重,例如在电话沟通时经常表现出急躁,会打断父母的话并不愿意与父母沟通。(3)教学场所。大学生在教学场所经常接触到教师与教管人员,他们的不礼貌行为通常表现在课堂上不尊敬师长,随意接打手机,迟到早退现象司空见惯等,并可能发生恶意的言语或身体碰撞。(4)对待异性。由于身体的年龄差异以及高中阶段过度强调文化课程学习等原因,青年群体在高中阶段与女生接触受到较多的限制。在踏入大学校园后,这种限制被一种更加开放的性别氛围所代替。对待异性的基本礼貌是大方和把握分寸,这需要学生在对待异性时能够坦荡地接受对方的好意,并诚恳地回报谢意,同时不要过于亲昵,让人产生误会。但是,刚入学的大学生在对待异性方面往往缺乏经验,难以把握尺度。(5)对待自己。大学生群体特别注重追求个性,经常在外在形象方面肆意追求时尚,因此,经常出现穿着不得体现象,如女生穿着可能过于暴露,男生则可能会穿着奇装异服或者将头发染成各种颜色。

二 大学生礼仪教育中的断裂

大学生礼仪教育问题形成的原因,学者们近年来已经展开相关的探索。李瑛认为,造成大学生礼仪礼节失落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家庭与教育制度;另一个是高校教育、管理。李艳认为礼仪知识匮乏、礼仪意识淡薄等则是重要原因。相对而言,康小莉的研究则更加深入,其研究指出造成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1)教育体制不合理,致使中小学校和家庭礼仪教育缺位;(2)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使社会对人们的一些观念和行为失束,导致大学生失去礼仪;(3)高等学校的决策、管理部门对礼仪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大学生礼仪教育处于无序状态;(4)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叛逆、排斥,使其缺失了传统伦理道德意识和礼仪行为的基础;(5)大学生对西方文化中人自由和个性张扬的盲目崇拜,使其从根本上排斥了礼仪的核心思想。应该说上述研究均从不同方面或者不同角度对大学生礼仪教育问题的原因进行了阐述,但是对其进一步分析并结合笔者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笔者得出结论是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礼仪认知的不足。礼仪认知,解决的是行为人在思想上具体明确、认识什么是文明与不文明,什么是礼貌和不礼貌,为什么要讲文明讲礼貌,如何讲文明讲礼貌,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必须提倡的,什么是坚决反对的……做到应知得知,扫除愚昧、摒弃庸俗。大学生在礼仪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礼仪知识储备的不足。我国的教育体制在政策上对中小学生的礼仪教育特别重视,但是处于转轨阶段的中小学教育仍然十分偏重应试教育,与此相应,应试教育模式与考试制度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衡量学生好坏的主要标准仍倚重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尽管文化教育与礼仪教育在总体上趋于一致而并非相互冲突,但是从学期阶段甚至到大学阶段一直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轻视学生的“德”考,学生做人的礼仪知识传授和礼仪规范行为极易被忽视,使学生的礼仪修养并没有随着文化知识的增长而同步增长,以至于升入大学后仍然有诸多不够文明、缺乏礼仪修养的行为。(2)礼仪意识淡漠。大学生礼仪意识淡漠主要表现在对礼仪修养不够重视与对不同场合的礼仪缺乏清晰的判断。大学生在主观上难以意识到自身礼仪知识的匮乏,礼仪素养的欠缺。大学生虽然主要生活在校园中,但是在经过大学教育后将会被编织进复杂的社会交往中,能否树立积极的个人形象,建立自己的社会资本,对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个人良好的礼仪素养是建立社会资本的必备且极其重要的素质,大学生对这一重要性显然认识不够。此外,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比较重视考试成绩和能力面试,而在礼仪方面,除了对于着装、发型等外表方面比较注重以外,对礼貌等内在修养方面不够在意。一般的交际礼仪主要包括公共礼貌礼仪、求职就业礼仪、职业礼貌礼仪等,大学生往往不能根据交际场所以及交际对象的不同,对交际礼仪把握得恰到好处,或者是不能意识各种场所之间的差异,或者是礼仪过度。例如,将求职礼仪用于与师长之间的时常交往,就显得有点礼仪过度了。

第二,礼仪活动的缺乏。大学生主要生活在校园中,与校园外部的社会接触较少,宥于有限的活动空间,大学生所能参与的社交场合、接触的社交对象比较有限。尽管近年来,大学在培养学生礼仪修养方面采取了少量举措,在开展的形式上也有所拓展,例如,开设兴趣班,开展辩论赛,利用校园广播站、校报等展示名人修养轶事,聘请礼仪专家学者举办礼仪讲座等,但是不难看出,在诸多形式的教育活动中,存在以下弊端:(1)学生在校园活动中的参与多是一种被动式参与,而非主动式参与。比如,在开展礼仪相关的辩论赛中,参赛学生之目的在于辩论或获奖,而不是集中于礼仪知识与礼仪行动;学生参赛会按照比赛规制,各学院各派出一支代表队等。(2)部分学生参与而非全体参与。仍以与礼仪相关的辩论赛为例,直接参与其中的只有辩论赛的辩手们,在我院组织的一次辩论赛中,一个学院仅会出一个队伍,人数仅为3~5人之间,占学院学生数总数的1%以下;而在学院级的辩论赛中,大约会在8~12个队伍之间,直接参与人数在24~60人之间。间接参与的学生数要远远多于直接参与的学生数,比如参与组织比赛的学生会干部,观众等,约在200~300人,占学院总数的20%左右。即使如此,在一些理工科院校中,以理、工科为学科主要研究方向的二级学院无论是组织的频率上,还是学生参与的比例上,一般都会小于上述比例。

第三,礼仪认知与礼仪行为之间的断裂。礼仪认识与礼仪行为之间的断裂主要体现在礼仪认知。就其本质而言,礼仪礼貌决不是一种简单的孤立的言行问题,而是大学生内在的道德修养与文化素质问题。即便解决了使大学生的礼仪认知问题,要想让大学生在礼仪行为层面得到落实,仍然是较为困难的。礼仪行为养成的困难主要在于:(1)大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其日常行为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固化了,其中的不礼貌行为习惯的改变会异常困难;(2)大学生在入学后,在教学过程中接受的礼仪知识有时还没有来得及被内化即已被淡忘,同时由于部分大学生的自律性较差,知而不行也会阻碍礼仪行为的养成。

三 断裂的弥合:礼仪实践

古代哲学家王阳明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育家陶行知却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在我们认知与行为的不同阶段,在知与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完成了知与行的统一。如果只教不育 、只说不做不练,那么礼仪行为将最终无法落到实处;如果没有基础的礼仪认知作为指导,礼仪行为便成了无源之水,或者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若能使文明礼貌教育的理论认知与行为养成两个方面有机地弥合起来,必将取得良好的效果。那么,如何弥合这二者之间的断裂呢?礼仪实践是弥合礼仪认知与礼仪行动的一剂良方。何为礼仪实践呢? 应该如何践行呢?

礼仪实践指的是大学生根据社交对象和社交场所的差异,将礼仪认知付之实践并将其内化并最终养成礼仪行为的过程。根据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目的,大体上可从以下三方面的实践入手,从而实现礼仪认知与礼仪行为的有效弥合。

1 个人社交礼仪实践

个人社交礼仪是指个人在参加人际交往中自身礼仪规范和行为举止要求,也是个人文化、品德、思想修养等精神内涵的外在表现,是一个人发展自我、体现自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个人社交礼仪实践方面,需要遵循“仪容端正,服饰得体,举止从容”的路径逐步提高和深入。仪容,是包括仪表容貌、个人发饰、面容以及人体所有未被服饰遮掩等之类的总称。虽然不建议改变由遗传基因决定的自然形体,但是对于形体的修饰则是在一定程度上鼓励通过努力去实践。服饰可以说是服饰穿着、饰品佩带的二者统一。适当的服饰搭配不仅可以得体大方,更是能够遮丑扬美,进而通过服饰体现个人更佳的形象气质。服饰得体需要从仪容端正入手,逐步提高和深入。举止,是指人体的动作和表情,是人体静态与动态的造型。在重要性上,优雅的举止远远要高于形体服饰之美,从而将个人的气质形象彰显到极致。无论是在大学生教学的课堂内,还是在宿舍以外的其他生活场景中,鼓励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原初定位,不断地在个人社交礼仪方面去尝试,从而不断修正并最终为自身准确定位,既是大学生社交礼仪实践的目的,也是其社交礼仪水平提高的必然措施。

2 面试礼仪实践

当前,工作单位招收员工一般包括笔试和面试两部分,面试部分则是面试人与面试官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表现不善则可能直接导致面试失败。面试礼仪的要点在于:提前到场,面带微笑,谦和热情,适当的无声语言。面试礼仪看似简单,似乎通过面试前的突击即可解决,事实则不然。面试礼仪的有效实践是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数次的大学生社团面试和模拟面试来实现。在大学校园内部,有各类学生社团,社团在招聘新人入团时通常会举行面试,但是大学生对在参与过程存在的问题不够重视,因而其效果略差。大四时,大学生即将面临各种面试,为了增加录用的机会,建议大学的二级学院和学生社团可以举行各种模拟面试,以通过再现面试真实场景的方式,增加学生对面试礼仪的理解,从而达到有效的实践。同时,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会多次参加面试,前次的面试可以为后续的面试提供有效经验,但是需要在面试结束后及时总结。在各种方式的“面试”过程中,o导员或者礼仪教师的参与会使礼仪实践达到更好的礼仪教育效果。

3 职业礼仪实践

学习和掌握职业礼仪是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的主要实践,其在职业操守中主要表现为言谈举止和行为规范。大学生尚未正式参加工作,而是处于职业准备状态,学习、掌握和运用职业礼仪显得犹为必要。那么,既然尚未正式工作,职业礼仪如何实践呢?其渠道大致有二,一为礼仪模拟,即根据大学生的专业设置和职业定位,适当举办职业礼仪模拟活动,从而在模拟实践中学习、掌握和运用职业礼仪;二为职业实习,多数大学在学生毕业前,或学校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或是学生通过自身资源获得实习机会。实习是正式工作前的重要阶段,这是在完全真实的场景中职业礼仪实践。无论是礼仪模拟还是职业实习,两种实践活动都是学生礼仪认知的真实实践。在这一阶段,行则是知之始了,从“行动”中获取的“知”又高于学生直接从学校礼仪教育活动中所获取的“知”,并将在正式参加工作后将这种“知”付之实践,为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梳理既有的大学生礼仪教育研究,结合数年的大学生教育经验,我们认为礼仪认知与礼仪行为之间的断裂是目前大学生礼仪行为未能养成的主要原因。为了弥合这一断裂,笔者认为礼仪实践可有效地弥合大学生礼仪认知与礼仪行为之间的断裂。具体表现在:礼仪实践既可以将大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学得的礼仪知识转变为礼仪行为,是礼仪行为养成的必然阶段,又可以深化大学生的礼仪认知并进一步付之礼仪的实际行动。但诚如已有学者所指出的,加强青少年的文明礼貌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文明礼貌素养,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任务,不是抓一阵子、做几个报告、开几次座谈会、搞几场活动就能奏效的。实际上,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应该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中,只是在大学生的不同年级关注的重点不同而已。具体在大学生的不同阶段,各个阶段应该如何实施礼仪认知与礼仪行为教育并将二者通过礼仪实践弥合起来,则正是学校应该努力的方向,为社会输送的不仅是专业合格更是礼仪标榜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萍.大学生的基本礼貌常识[J].道德与文明,1994(4).

[2]李瑛.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礼貌礼仪教育[J].绿色视野,2013(2).

[3]李艳.当代大学生礼仪修养存在的问题[J].统计与管理,2015(6).

[4]陶行知.行是知之始[A],陶行知教育文选[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职场礼仪论文例3

1.引言

现代文明交流中非常重视社交礼仪,甚至一个人的交际礼仪技能已成为其修养和能力的表现。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意识到学生素质对其发展的必要性,也逐渐认识到礼仪课程的突出作用。因此,探讨高职院校礼仪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2.礼仪教育的基本内容

人是社会中的人,马克思就曾说社会性是人的最重要性质。社会性的集中体现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社会交往中,需要律己敬人来维持人际之间的和谐,于是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的礼仪就随时展而产生。根据不同的角度,礼仪可分为个人礼仪和交往礼仪。根据不同的专业内容,礼仪教育又可以分为服务礼仪、社交礼仪、公关礼仪、国际礼仪、商务礼仪等。而高职院校开设的礼仪课程最基本的内容就是社交礼仪,它是指在各种人际和社会交往中用来表示尊敬、友好和亲善的各种惯用的行为规范,是建立在现代社会文明交际基础之上的礼仪文化知识。

3.高职院校实行与改进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实行与改进礼仪教育不仅是因为礼仪课程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是因为现今高职院校的礼仪教学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3.1礼仪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作用。

交际能力在现代社会显得越来越重要,它是现代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养。可现代社会出生的孩子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普遍受到父母的溺爱,具备较为强烈的自我意识,不善于社会交际。礼仪课程能教会学生如何去进行交往、掌握正常与他人打交道的技巧,展示自己的学识和修养。礼仪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强的学科,对于具有实用性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良好的社交礼仪对其就业和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2现今高职院校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上看,高职毕业生大多具备相应程度的礼仪素养,但礼仪失范现象仍然存在于部分毕业生中,礼仪教育有待改进[1]。现今高职院校虽然已经意识到礼仪课程的重要性,基本普及了礼仪课程,但是高职院校礼仪教学确定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两点:

3.2.1礼仪课程目标不明确

我国是一个礼仪历史传统悠久的国家,自孔子开始就建立了以“礼”为主的道德行为规范,积累的关于礼仪的理论知识非常丰富。现今礼仪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就是这些理论化、学术化的知识。可是,礼仪课程开设的主要目标并不是让学生认识历史和天下的礼节及各种行为习俗,最根本的是培养学生对职场和人生的交际能力,使他们在交际中有遵守各种礼仪的行为规范。而现今高职院校的礼仪课程并没有把这个目标落到实处,而只是满足于理论知识的教学。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礼仪课程仍然采用填鸭式的授课模式,课堂上所教学的礼仪知识对学生平常生活的影响微乎其微,并未起到协调人际关系、引导正确沟通的重要作用[2]。

3.2.2教师与学生对礼仪课程的认识不正确

高职院校的教育一般重视的是关系到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的专业技能的培训,教师与学生普遍认为礼仪课程与专业的关系不大,对就业没有直接的影响。这种错误的认识使教师上课时为教学而教学,学生学习的目的是按照要求完成学分,而不是提高素养。

4.改进高职院校礼仪课程的措施

4.1抓礼仪课程内容核心,把课程目标落到实处。

礼仪课程是一门实用性、技能性、长期性的课程,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礼仪课程是一门使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基本现状,以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3]。由于高职院校的学制比较短,对高职院校学生开展的礼仪课程要紧紧围绕其将来的工作岗位和职场需求,有选择性地抓住对其作用和意义最大的礼仪核心内容进行教学。同时重点培养他们的个人及各种场合交际的礼仪常识与规范,帮助他们在以后的交往中掌握个人的言谈、仪表、举止、服饰等基本内容,把礼仪课程的教育落到实处。

4.2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礼仪通过单纯的理论知识灌输是很难收到成效的,它需要的是各种实际的训练。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让礼仪实践落到实处。具体的训练方法有以下几点:其一,设置具体形象的场景。例如教师在课堂导入的时候,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放映具体的生活交际场所的礼仪规范视频供学生观摩和学习。其二,开展课堂模拟训练活动。课堂上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具体的课堂内容,让学生自行设计场景、情节、对白等,掌握相关的交往礼仪规范。第三,改变考试的方式。一般的考试形式是笔试,但是假如将行为考核纳入考试的范围内,就会给学生的实践增加不少的动力。第四,可适当布置一些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实际交往的作业。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积极探讨礼仪的实践与训练的教学方法。

5.结语

总之,礼仪课程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对每个毕业生的职场生活有突出的作用。对此,高职院校应健全和改善礼仪教育体系,将礼仪教育的目的落到实处,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职场礼仪论文例4

礼仪教学不仅要加强学生道德、人文、智力等因素的培养,还要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坚定的意志品质、能协调管理的能力和良好的竞争意识等综合素养,为推进中职学校的素质教育服务。时代要求文秘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知识,还应当是企事业单位决策者的得力助手。我们应该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学生能顺利地与人沟通、有分寸地把握举止、学会临场应变等综合能力。

一、中职文秘专业礼仪教育现状

中国有悠久的礼仪教育传统。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先秦“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礼”字第一;孟子语:“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这些充分说明了中国人重视礼仪教育的传统。近现代以来传统礼仪在中职学校教育中越来越淡化,应该说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传承的一大损失。在中职学校文秘专业中,礼仪是一门秘书的必修课程,让礼仪教育重新走进课堂,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学生礼仪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1)中职文秘学生礼仪教育没有引

起足够重视,只是作为一门辅修课程,缺乏系统的管理和规范,处于边缘地带,这种现状直接影响了礼仪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礼仪素质的提高。(2)大多数中职礼仪课程的开设处于散兵游勇状态:一些学校针对专业特点只开设了秘书礼仪课,课程单一,理论性强,学生学习兴致不高。有的学校甚至至今仍是一片空白。(3)专业教师师资缺乏,影响教学水平提高。现有的礼仪教师多是其他教师兼任,缺少系统的理论和实践学习,有些凭兴趣自学成才,礼仪教学能力参差不齐。(4)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目的随意性强。学生学礼仪只为完成课堂学习需要,学到的礼仪没有生活化,不利于求职就业,礼仪教学停留在理论的表层,缺少对本质、内涵的把握。(5)教学内容不系统、不完整。教学方法多限于讲解规范要求,缺乏实践学习,没有良好的社会实践环境。(6)中职学校的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追求分数,养成教育反而被淡化甚至放弃。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确立,内在素质、外在素养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人在社会中的发展和成功,加强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既是我们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必然。文明行为的养成必须从学生中抓起。

二、礼仪教育

礼仪教育是指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对学生所进行的适应社会普遍认知的礼仪规范,把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内化为个体的礼仪品质、自觉的礼仪意识和良好的礼仪习惯的教育过程。近年来,礼仪教育被逐步纳入到中等职业教育的体系中来。孔子说:“礼者何也?即中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管子也说:“礼者,因人之情,象义之理,而为之节乐者也。”所以,礼仪是治事待人的准则,亦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规范。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给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礼仪已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之中,使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身为礼仪之邦的华夏子孙,礼仪修养应该成为每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就越重视礼仪,全民的礼仪水准也越高。就个人而言,礼仪是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在社交中的外在

表现。

三、礼仪教育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要为人师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礼仪修养是礼仪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没有具有一定的现代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现代教学理论与方法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教出具有现代专业知识的学生。在礼仪教育中,礼仪的传授者一般以老师为主。在生活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提高教师自身的礼仪素养,不断进行礼仪教育的渗透,对学生起到表率作用。所以,教师要加强礼仪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教师一方面应根据课程需要和不同老师的具体情况,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同时鼓励他们利用适当的时间进行实际的工作实践,如,进行暑期实践活动,到机关、企事业单位做礼仪接待,通过事实际工作,提高实践教学能力;而对于那些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则可鼓励他们考取有关部门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试,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另一方面从机关、企事业等相关单位聘请有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来做我们的兼职教师,让他们在教学中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礼仪修养,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带动我们相关教师实践能力的

提高。

(二)小目标、低起点、多循环――注重实践教学

通过公关礼仪基本功的集中强化训练,配合相应课堂教学的内容,达到塑造中职学生外在美的目的,增强学生的综合形象魅力。如:

1.微笑眼神训练

自信的微笑,如花样灿烂;迷人的眼神,如电般璀璨。微笑是人间最美丽的面庞。微笑,也是最佳表现自我的面孔。眼神:保持目光交流。聚精会神,注意倾听,给人以尊重感。笑容:要注意体现自然真诚友好,展现魅力。嘴唇微启,露四至八颗牙齿,嘴角上翘,不要露出下牙龈。在别人恼怒时,根据现场情况,有时要避免微笑。勿装笑、傻笑、强笑、大笑、似笑非笑。要求每天对着镜子口咬筷子,笑露八齿。

2.仪态举止训练

仪态举止是人际交往的“通行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古人很早就对人的举止行为做过要求。坐如钟,站如松,走如风;温文尔雅、从容大方、彬彬有礼已成为现代人的一种文明标志。仪态昂扬协调,举止文明有致。礼貌的举止文明是一种教养,更是人无形的财富。站姿:站立是人最基本的姿势,是一种静态的美。站立时,身体应与地面垂直,重心放在两个前脚掌上,挺胸、收腹、提臀、抬头、双肩放松。双臂自然下垂或在体前交叉,眼睛平视,面带笑容。站立时不要歪脖、斜腰、曲腿等。坐姿:坐,也是一种静态造型。端庄优美的坐,会给人以文雅、稳重、自然大方的美感。正确的坐姿应该:腰背挺直,肩放松。走姿:行走是人生活中的主要动作,走姿是一种动态的美。正确的走姿是:轻而稳,胸要挺,头要抬,肩放松,两眼平视,面带微笑,自然摆臂。

礼仪教育的实践训练可以包括多种方式,如项目教学、教学见习、教学演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形式进行。例如“情景模拟”法,是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设置一些活动的真实场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方法。如,在讲授“社交礼仪”章节时,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3~5人,要求每组自由编撰一个情景剧,在情景模拟中要运用称呼、介绍、握手、交换名片等商务交往的礼仪规范,并时刻注意展现自身良好的仪表

仪态。

(三)教育载体实一点――创建礼仪社团,开展礼仪实践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开辟礼仪教育的第二课堂。主要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礼仪教

育。如,学习有关礼仪知识、开展礼仪知识竞赛、专业礼仪训练、做好一般来访者的接待等。活动时,提供给学生相应的学习资料,同时观看相应的视频材料,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营造学礼、讲礼的校园氛围。

(四)职业技能稳一点――参加各类比赛

通过比赛的参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1.全国文明风采之职业风采展示

活动主体以“礼仪展示”的形式呈现,以专业为基础,每个小队在各自的作品中结合本专业的特点,通过视频、展板、表演、演示、现场操作等各具特色的方式展示自身。本活动既是一次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成果的展示,又是一次教学活动和学生活动的结合,是专业技术、实践技能和综艺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展示。

2.中职文秘专业学生技能大赛

职业技能大赛是我国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措施之一,是一项制度设计和创新。职业技能大赛能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秘书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加快秘书人才的培养和选拔,积极推进中等职业学校的文秘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

主要活动有公关礼仪策划大赛、公关文秘写作技能大赛、文字录入大赛、情境演讲比赛、公关危机项目、PPT制作。

(五)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校企合作

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校企合作使学校培养为社会所需人才,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以下是几种合作模式。

1.教学见习模式

学生通过一定的在校专业理论学习后,提前接受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和劳动纪律教育,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到合作企业进行现场观摩与学习,将礼仪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有效增强协作意识、就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2.顶岗实习模式

学生前二年在校完成礼仪的学习后,到用人单位进行为期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管理,合作教育培养,使学生成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合格职业人。

3.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根据文秘专业的特点,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领导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提供专业的学习和培训。

4.举办校企联谊会及企业家报告会

学校每年举办校企联谊会,聘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家来校为学生作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礼仪需要,尽早地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准备。

礼仪教育根据文秘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今后职业工作需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同时进行专业拓展,形成了良好的道德修养、优雅的气质风度、规范的言语行为,对改善学生的道德观念,净化校园风气,提高学生素质,维护校园秩序,促进校园文明,培养实践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礼仪教育也提高了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融入社会的能力和解决矛盾的能力;加强了秘书工作者个人修养,推动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促进了秘书工作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陆季春.公关礼仪教育对秘书素质的促进作用[J].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1).

职场礼仪论文例5

礼仪课既是一门人文素质课,也是一门实践技能课,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全国各大高职院校因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都积极开设此课程。一方面,通过教师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向学生传授礼仪知识,另一方面,还能通过礼仪实践训练教学,教会学生为人处事,人际交往,塑造完美自我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接受礼仪教育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必要环节。礼仪素质作为现代文明社会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学校课程教学是其主要获得途径。

但当前礼仪课的开设与岗位需求的契合度较低。主要表现在:

(一)课程设计,不从岗位需求出发

礼仪课,在高职院校通常作为公共课程进行开设。一般高职礼仪会面向各种不同的专业开设,诸如市场营销、物流信息管理、文秘、城市轨道运营管理、物业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国际贸易等多个专业的高职学生。因为课程任务重、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改革滞后等各方面原因,职业礼仪课程教学虽然是面向不同专业的学生,具体而言是面向不同的职业岗位,但在课程设计上经常采取“一刀切”的做法,混淆职场人士的个人形象礼仪和日常交往礼仪,忽视了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的礼仪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增强高职教育的吸引力,要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基于此,高职礼仪课程应依据《纲要》精神,深化对礼仪课程重要地位的认识,以“工作岗位需求”为导向,创新高职礼仪课程设计思路。在市场营销、物业管理、会展策划、国际贸易及物流管理等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职业礼仪课程也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着重要支撑。因此,职业礼仪不应以一般的通识课程来开设,必须在认清其作为专业技术实务课程性质和地位的前提下,结合各专业需求,对其进行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整合与设计。

(二)教学方法

当前,我高职院校的礼仪课主要还是?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即课堂理论讲授与案例讲解相结合,运用理论知识考核的形式来检验教学成果与学习效果。而这种课程教学方式存在的最大弊端就是过于偏重理论教学,忽略了实践训练的重要性。它虽然可以使学生接受到比较系统正规的礼仪理论知识,让学生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但却未能将礼仪课程所应具有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体现出来,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往往造成的后果便是理论与实际相互脱离、学习与运用的相互脱节,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要求,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也难以保障。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虽然也有案例分析和示范,但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在教室进行,缺少仿真的职业环境和角色扮演,结果学生是只懂理论,不会运用,理论与实践脱节,显然不能与这门学科的特点相适应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礼仪课程教学进行研究探索与教学改革。

(三)教学内容

课程具体内容不能与时俱进,在反应相应岗位需求的变化上显得呆板,不够灵活。甚至有些高职类课程的设计并没有迅速跟上下游行业的发展与现实社会的发展速度显得脱节。例如在电子商务专业礼仪课程,伴随着网路时代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相应教学模块理应反应当前最先进的技术水平;而在国际贸易及应用英语等专业相应模块的教学中,则涉及一些涉外礼仪的知识和技能等。

(四)课程实效性较差

由于高职礼仪课开设、课程设计等没有针对性,没有区分普通礼仪与具体岗位的礼仪需求,有的甚至与岗位需求相距甚远,让课程因缺乏真实的情境性而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上,礼仪课教学模式跟不上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学改革的进度,考核方式传统单调,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师资队伍建设力度较弱,总得来说,课程效果很不理想。

二、港航类高职礼仪课改革思路

礼仪有相通之处。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礼仪需求,同一行业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礼仪需求。如果依然按部就班的在不考虑岗位需求的形式下开展礼仪课教学,只会浪费高职有限的人文素质课课时,而并不能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对高职生礼仪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是极大的促进,更有助于学生礼仪知识的获得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笔者在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任教,想立足于港口航运业的岗位需求来改革高职礼仪课,主要思路体现于以下一些方面:

(一)逻辑起点:分析港航类岗位礼仪需求

要进行礼仪课程改革,构思的逻辑起点应该是立足于学院所有的专业,通过走访企业,和企业用人标准对接;通过设计毕业生调查问卷,全面把握所有专业的职业岗位群,详细分析各类岗位群的礼仪需求,有针对性的展开课程设计,让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如何相得益彰,共同培养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群的礼仪素养。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可知,港口航运类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主要是对物操作和对客服务两大类。以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展开分析。对物操作类岗位,涉及到业务操作类岗位和专业技术类岗位。业务操作类岗位主要是围绕物流的运输、存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等七大职能相关联的操作性岗位,如车辆调度员、理货员、仓管员、包装员、配送员、配货员等。专业技术类岗位主要是和一些物流设备相结合的岗位,如汽车驾驶员、叉车驾驶员、吊车司机等,这类操作人员往往需要考取相关设备操作资质证才能上岗。对物操作类岗位对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能力等要求较高,吃苦耐劳,爱岗敬业,苦心钻研是提高业务能力的必需,礼仪需求相对较少。对客服务类岗位,涉及到业务拓展类岗位和业务服务类岗位。业务拓展类岗位,也即市场开拓类岗位,在一些货源不充足的企业,此类人员岗位至关重要,如:物流集货员、物流营销员、货代员等。业务服务类岗位主要是为企业物流岗位服务的岗位,如:办公室文员、前台接待员、物流业务咨询员等。很显然,一线窗口的对客服务岗位对礼仪素养的要求较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诸如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服务意识等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很显然,虽然是同一个专业,但是不同的岗位群,对礼仪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我们在平时授课过程中忽视了这一点,采取一刀切的模式,学生在就业的时候显得非常困惑。

(二)基于港口航运业地位,拔高礼仪课教学理念

港口是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是国际物流中最重要的节点。港口航运业是窗口行业,港口功能之一的“窗口形象“意义重大。窗口虽小,关乎全局,窗口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对港口航运业务起到重要作用,是港口工作质量的直接体现。如何向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窗口,港口航运业工作人员的文明服务程度直接影响着个人、单位在本地区及全国的社会形象,服务水平的提升对树立品牌形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品牌形象的塑造同样对服务水平的提升有着强有力的促进作用。所以,港口航运业对从业人员的礼仪素养应该有很高的要求。

在某些普通行业,我们只需生活化的礼仪,在一些礼仪课的课堂上,一些老师更擅长讲授生活化的礼仪。笔者认为,在面向以后将在港口航运业工作的学生群体,不能仅满足于教授生活化的礼仪,生活化的礼仪固然要有,且讲授重点在于让他们形成礼仪生活化的习惯,还需拔高礼仪课的教学理念,应注重礼仪的道德承载。职业教育家黄炎培认为,主张职业教育者,同时必须注重职业道德。[1]

一般认为,礼仪的道德功能体现于三个方面,以礼引德、以礼显德、以礼保德。[2]作为港航类高职的礼仪课程,礼仪的“引德”功能,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在理论教学课堂上,让他们掌握港航类就业岗位中所涉及到的接人待物方面、在仪态仪表方面的常用的礼仪,如爱国爱港、爱岗敬业、恭敬、谦逊、友好、礼貌,如端庄、落落大方、文雅、不吭不卑等。这实际上是人生的德育课,可以引导学生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从而成为有道德的人。作为港航类高职的礼仪课程,礼仪的“显德”功能,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通过礼仪理论课堂上的情景模拟,抓好礼仪实训课,重视学生参观港航类企业实习实训机会,跟踪记录学生的仪态仪表、行为举止、语言文字,往往可以了解特定学生的道德水准和修养程度,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修正、引导和提升。作为港航类高职的礼仪课程,礼仪的“保德”功能,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无论是理论课堂还是实践实训课堂,都必须选择合适的礼仪内容,强调砺技修德、注重岗位相关技能训练的同时,注重相应的品质培养目标,关心学生情商、逆商的提升及诚信守时等优良品质的塑造,把道德原则的要求按照礼仪的方式组织起来,落实到人们的行动上,从而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

(三)基于岗位任务,整合教学内容

透过中国五千年的发展史,中国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引进的国际礼仪使本已浩瀚的礼仪海洋进一步扩容,作为掌控礼仪课堂的教师,首当其冲应该思考的问题即是在礼仪课堂上如何科学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对于港航类高职礼仪课教师理所当然也遇到这个问题。仔细思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职学生目前所学专业更能直接定位今后的工作岗位,高职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3],那么课程就应该根据工作岗位而具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因此,要依据不同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的技能要求、职业能力及职业品质要求,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内容架构,一方面要考虑到全体专业都涉及到的基本通用的礼仪模块,还得考虑到不同专业岗位需求而涉及到的差异化处理的礼仪模块内容。

现挑选港航类高职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的两个不同专业航海技术、国际贸易所涉及到的船员和单证员岗位进行简单比较阐释。这两个专业在进行课程设计时,通用模块主要有仪容形象、仪态形象、服装礼仪、公共场所中的礼节、面试礼仪等,只不过在讲授中针对不同的对象注意内容的变化,在差异性模块,针对航海技术专业毕业后想当船员的学生,需要强化的是外事接待礼节、出国访问程序及礼节、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礼节礼貌等,针对国际贸易专业毕业后想从事单证员工作的,需强化职业化形象设计、办公室日常事务礼仪、沟通与协调礼仪技巧、公关交际礼仪技巧等方面。

(四)走进企业实践平台,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

很多学校为了提高礼仪课的实效性,建立了校内礼仪实训室。校内礼仪实训室的存在确实为学生礼仪素质的提升提供了平台,但难免都受场地、师资水平、设施设备等客观限制。现如今,很多高职院校都倡导专业课采取校企合作模式,实际上,校企合作,通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对礼仪课而言也是一个更广阔的实践平台。在企业中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是是课堂教学的深化。企业所蕴含的资源能解决高职院校场地、师资水平、设施设备等客观限制。

以港口业务管理专业的学生礼仪实训为例,毕业后想从事理货员岗位的学生走进真实的港口码头体验一下真实的生活,实践出真知,学生能获取和掌握在学校课堂上永远学不到的知识。学生在校外的大型实践场所自由发展,从中取得成效,也便于发现自身礼仪素质的问题。学生只有走入企业,融入社会,才会把礼仪素质教育的内化内容推向外化。

能走进企业更好,如果外部实训条件不具备,那么在高职礼仪课程教学中,应逐步摒弃传统礼仪课教学以讲授礼仪常识、强化知识认知为主的做法,构建强调技能掌握及行为转化的“教学做一体化”的专业技术实务课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获取知识。

(五)多管齐下,创新考核形式

近些年,由于传统文化因素、社会风气因素、大学生心理因素等多种原因的综合作用,当今大学生学习普遍存在功利性[4]。有些大学生时时刻刻用“有用”“无用”去衡量、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不乏大学生将随堂考试的课程、课时较少的课程、选修课等直接看成是无用的。在某些高职院校,出于课时压力、师资力量、教育设施设备等方面的原因,将礼仪课设置为随堂笔试形式或者安排课时较少或选修课,那么礼仪课就成了无用的课程。笔者所教授的《社交礼仪》课,我院该课程负责人一直将此课程的考核形式中做成“随堂大作业”,在某些学生眼里,此门课就是“无用”的课。基于切肤之痛,笔者拟打算多管齐下,创新礼仪课考核形式,以提高礼仪课实效性。

具体设想如下:第一,面试演礼。考核时增加实践内容,如将面试礼仪专题增加到期末考试内容中,不是一张试卷定分数,而是基于以后的工作岗位设置多种面试情节和环节,由学生将本学期所学的全部礼仪知识融入到这个特定的面试情节和环节中进行展示。根据展示的形式和内容打分,以达到以考促学的效果。第二,以赛代练、以赛促学。通过研究岗位群礼仪需求,通过举办“礼仪风采大赛”“岗位中的礼仪领悟赛”等活动,促进学生礼仪素养的形成。在比赛中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平时考核分数,并根据学生在校日常表现情况,随时给予指导和鼓励、表彰。第三,构建礼仪素质多方评价系统。笔者认为,学生的礼仪素质得分,不能单纯考虑授课教师的,还应该综合考虑辅导员老师、同班同学、实习单位的评价,而且应该特别重视实习单位对学生的礼仪素质的评价,从中揣测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礼仪需求。

(六)逻辑闭环:礼仪双师型队伍建设

职场礼仪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5-0167-02

礼仪教育作为培养中职学生树立良好人际观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应的教材日益丰富,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日趋规范,如何做到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三贴近”要求,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成为新形势下中职礼仪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贴近实际,立足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中职学生社会化

贴近学生实际,首先要实事求是看待中职学生中存在的不符合现代礼仪规范的言行。当前,中职学生中存在着较多不文明行为,而这正是礼仪教育的必要性依据,简单指责学生的无知既无合理性,也是教育方法欠妥的表现。中职学生在礼仪上的不足,其根源就在于他们的社会生活,他们大部分来自农村,原有的人际环境并不需要更新更多的礼仪规范,传统习惯已经把他们的生活规范好了,也不需要太多专门的学习和训练。而课本上的礼仪教育内容主要是服务于现代城市生活的,现实存在着的巨大城乡差距决定了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远高于学生原有的社会生活。因此,在城市生活经验缺乏的中职学生群体中,新的礼仪知识和规范还不足以引起学生迫切的需求,教育者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客观看待学生中存在的“不良”态度和行为,心平气和地开展教育指导工作。

贴近学生实际,其次要求礼仪教育要落实城市化的要求。城市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实现这一系统宏大的战略目标需要全方位的推进,特别是农村建设的推进,这是把我国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这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程,未来职业教育的工作重点是让更多农村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掌握知识技能,实现转移就业。在中职人文素养课中开设中职学生礼仪修养课程,对中职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的教育,是组成这一基础性工程的重要方面。所以,适应城市化发展潮流,是中职学生最大的实际需要,礼仪教育必须体现城市化的要求,围绕城市化的要求安排教学内容和开展相关教学活动。

贴近学生实际,最后要求礼仪教育必须兼顾职业教育。中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为己任,坚持就业、社会和市场的导向,中职毕业生初到社会,走上工作岗位,这要求中职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礼仪是素质素养的重要内容,中职礼仪教育应坚持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在内容上,中职礼仪教育要兼顾职业礼仪教育。普通礼仪教育与职业礼仪教育有相通之处,普通礼仪观念和技能是职业礼仪的基础,一般的礼仪教育所达成的效果,能在职业礼仪中发生迁移。在中职礼仪教育中安排职业礼仪的内容既符合学理,也是职业教育实际的需求,在教学实践上也不存在矛盾。

二 贴近学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

礼仪教育既包含思想观念的教育,也包含行为能力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变化和行为方式的养成,最终都表现为学生自身的变化。因此,礼仪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运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实际体验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性,提高知识和规范转化为学生素质的效率。

必须坚持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原则。讲授就是在礼仪教育中向学生传播礼仪知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礼仪知识,形成科学的礼仪观念。行为能力的形成则要通过礼仪训练,通过在一定场景下的指导和练习,使学生具备在特定环境下通过言行表现一定的礼仪规范的能力,把有关礼仪的理念和知识变成行动能力。

礼仪教育最终就是要培训学生既有礼仪的意愿,又有礼仪的行为能力,训练是提高学生礼仪行为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提升学生素质、完善学生能力结构,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学生表现出的礼仪失范行为往往不是学生内心意愿上的失范,而是行为上的不到位,这与传统教育只重说教而忽视实际训练有着很大的关系,这里说的传统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方面的问题,礼仪教育必须格外重视实际操作,把具体的礼仪规范运用到具体的环境中并力求学生直接通过言行或身体语言有效表现出来。这要求教育者重视训练在礼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把训练的要求落实到实际的教学安排中。讲授和训练在实际教学中都不可或缺,只是教育者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更注重讲授而忽视训练,因此,提出坚持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甚至侧重训练的原则,是基于当前礼仪教育的实际而言的。

坚持贴近学生的原则,要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善于灵活运用教学内容和方法。一方面对教学内容作灵活的处理,明确教学内容的数量、范围和侧重点。另一方面灵活运用课堂形式,不同的内容运用不同的课堂形式,或讲授,或演示,或讨论,或到室外开展实际场景训练等。教育者还可以通过图片、音像等方式展示,如今网络发达,共享资源丰富,在网络中或影视作品中寻找“真实”场景,通过展示这些真实场景,让学生对其中涉及的礼仪内容进行辨认和讨论,有利于学生将所学习的东西迁移到自身的思想观念和言行中。灵活的课堂形式,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教师在学生实践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加以指导改进,还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最终形成。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要适当增强实践教学和训练场景的真实化。课堂形式多样化,也只是部分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最终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必须到具体的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下运用所学的知识,只有做到了实践训练的真实化,礼仪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才最终完成。真实的场景可采取模拟训练的方法,通过模拟训练或角色扮演,在课堂上搭建社会舞台,变静态为动态,变被动为主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生活阅历和实践经验的不足。自我的真实场景则可通过组织学生到实际的生活场景中体验或到一些特定的实际工作岗位中见习、实习等实现,要求学生真正参与生活和工作场景,实践各种礼仪效果,并通过自我评价、互相观摩、互相纠正等多种方式,不断改善和提高礼仪素养。

三 贴近社会生活,让礼仪教育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社会文明和谐的重要载体,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开展礼仪教育,通过学校教育的影响,帮助中职学生系统学习现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涉及的交往知识和规范,在实际生活中树立平等、尊重和包容的生活理念,养成遵循现代社会生活礼仪规范的行为规范,在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同时,以自己的言行与他人共建文明和谐的社会。因此,礼仪是来源于社会生活、服务社会生活的,礼仪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也是在生活中找根据,在生活中能运用,要坚持贴近生活的原则。

贴近生活的原则要求教学内容要来源于实际生活,教学内容应该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找到依据。如尊老的礼仪,在农业社会,尊敬老人源于农业生产需要经验,并且农业生活对具体的环境依存度高,老人有着丰富的当地生产生活经验,在这样的实际需要主导下,久而久之,“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社会观念和各种礼仪就会形成和丰富。从根本上讲,现代社会对老年人的尊重则更多来自于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尊敬老人,既是社会文明程度高的表现,也是社会和谐的需要,人人都会老,如果老无所依、老无尊严,社会的稳定和谐甚至整个人类的生存都会成问题。如果还是以传统的“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来教育学生尊重老人,学生在生活中已看不出“宝”在何处,势必会使尊敬老人的观念找不到内心的依据,单单出于说教或文化及伦理上的感情需求或压力,也往往经不住社会生活实际的考验,只有源于实际的理论,才会长久,也只有根植于实际社会生活土壤的感情,才能经得住生活的考验。总之,来源于生活的课堂教学内容,更能让学生明白礼仪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存在和发挥作用,要学好专业知识,也要学好礼仪。

贴近生活的原则要求教学内容应该能够直接或可预期地应用于社会生活,发挥礼仪对生活风尚的引领作用。如当前中职学生存在的一些不良言行,随口脏话、随地吐痰、乱丢垃圾、不遵守公共秩序,甚至是无视校纪校规、行为不羁,把无知当个性等,这些不良行为之所以在学生中出现,最直接的原因就在于学生认为这些言行并无不良,或按要求做了也不一定能换来外界的关注和肯定。在教学中,列举这些行为并不难,讲道理学生也能听懂,但真正让学生主动纠正行为还是应该引导学生以自身做实验,看看做出具体的改变后的感觉如何,他人的关注和评价又如何,让学生明白并体会到遵行新的行为方式所直接或可能获得的效果,学生只有明白了礼仪就在生活中,生活处处有礼仪,不懂礼仪就是不能好好生活,才会自觉按新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久而久之才能形成习惯,真正强化并提升为自身的素质。

职场礼仪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B-0044-02

中医美容专业是一个以培养服务型、技能型人才为主的中职教育专业,归属于现代服务业范畴,因此对服务的礼仪要求比较高。目前北海市卫生学校正在使用的礼仪课程教材是《医护礼仪与形体训练》,此本教材供中职护理、助产、检验、药学、卫生保健、医疗美容技术、社区医学等专业使用,基本涵盖所有的中职医学专业。内容均是以临床医疗工作的医护礼仪为主,而严重缺乏中医美容专业岗位所需的礼仪知识。因此,目前中医美容专业礼仪的课程与市场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医美容专业岗位的社会市场需求变化,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我们对中医美容专业礼仪课程进行以下改进。

一、教材

中职学校使用的医学礼仪课程教材大多是针对医学生的教材,不适合中医美容专业的学生,因此教材改革是当前中医美容专业礼仪课程当中最迫切也是最重要的改革。中医美容专业是中职卫生职业教育中的一个比较特殊的专业,它有别于其他的医学专业,它的就业岗位主要是美容师、化妆师、化妆品终端销售员等工作岗位,而不是临床医疗岗位。因此它应该使用独立、专用的礼仪课程教材。

(一)增加岗位礼仪知识。中医美容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工作的对象,主要是以求美者为主的客户,虽然有相当一部分人也存在一些身心疾病,但是诊断和治疗并不在中医美容专业毕业生的权限范围内,他们大多数人的工作,仅仅是为医疗机构诊断提供参考信息及在医疗机构治疗过程中提供一些权限内的协助。但目前教材的礼仪主要是适用于临床医疗工作,面对的主要是病患者。因此,教材应改为增设中医美容专业岗位所必需的美容师和化妆师行业礼仪、销售礼仪等方面的知识,大幅减少临床医疗工作礼仪知识。

(二)增加职场礼仪知识。中医美容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面临求职、就业、新手上岗等实际问题,如何面试竞岗、与同事友好相处、与客户沟通等必须认真应对,但目前的教材缺乏职场实用性礼仪知识,为此应增加相应的求职、面试、与客户沟通等方面的礼仪知识。

(三)增加国学礼仪知识。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国学博大精深,“仁、义、礼、智、信”思想源远流长,可以把它融入现代医学礼仪教育中。中医美容专业传承了祖国中医学的内涵与精粹,而同是传承的国学礼仪美应融入中医美容专业的服务之中,使两者相得益彰。如国学中“不学礼,无以立”的经典理念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等儒学家关于“礼”文化的倡导,与现代医学礼仪异曲同工,因此运用国学礼仪可以强化现代医学礼仪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端正行为举止,树立“正气存入,邪不可干”的中医学礼仪健康理念,学会“礼者,敬人也”,达到“礼者,事之治也”,能运用礼仪知识正确地为人处世,有效地服务顾客。

二、教学内容

根据以上教材改革的内容,我们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以更贴近中医美容专业的岗位需要。

(一)重点传授美容岗位礼仪,区别于其他医学专业礼仪。中医美容专业与其他医学专业的礼仪教学侧重点不同。其他医学专业则侧重于临床医疗礼仪的应用,注重与病患者的交谈礼仪以及医护交际、仪容仪表礼仪等,从而营造和谐医疗氛围,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医美容专业应侧重于美容市场礼仪的应用,应大幅减少临床礼仪,给予中医美容专业的学生传授更多的医学美容美体、美容产品销售、善于与顾客心理沟通等方面的礼仪知识,塑造健康向上、真诚可靠的从业形象,引导客户正确追求健康的美容美体。

(二)增加岗位礼仪知识,融入国学思想。针对目前的教材,教学内容中增加岗位所需的美容、销售、职场等礼仪知识,同时在教学中把“仁、义、礼、智、信”思想融入美容产品销售礼仪,学习传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等儒学礼仪,并将之融入言行举止礼仪中,引导学生传承国学礼仪文化,树立良好职业服务形象。

(三)教学不必重复教授化妆技术。医学专业的礼仪教学中都包括有仪容修饰即化妆技术的教学,但作为中等职业卫校殊存在的中医美容专业,它本身就开设有美容化妆、初级美容师等专业课程,因此礼仪教学不必再重复教授化妆美容技术。

三、教学形式

在中医美容专业教学中,礼仪课程的专业性要求不高,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单一、传统的课堂理论讲学方式并不适合礼仪教学。我们应把礼仪课程的理论课和实践课进行适当调整,更多地实行实践互动教学。

(一)情景模拟教学,角色扮演体验。教学中,模拟工作场景如“客户拟进来美容,学生如何招待客户?”或模拟职业场景,如“学生毕业求职,如何进行应聘?”然后由学生进行美容师、客户、招聘者、应聘者等角色扮演,对场景进行表演和练习,体验各种角色的立场与感受,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分析、总结。

(二)小组案例教学,鼓励课堂互动。设计职业案例,例如“小芳上班时负责接待工作,当时背靠椅子翘着小腿,有一个客户进来,小芳当时没有起身迎接,只是询问后用食指进行方向引导。请分析小芳举止有何不妥并说出理由。”然后进行学生分组讨论,接着鼓励每个小组代表发言,最后教师进行分析、总结。

(三)开展实训练习,并以赛促学。实训练习是巩固学生礼仪行为的重要教学,除了绪论,每一章的理论教学课结束后都尽量开展相应的礼仪实训练习课。行动心理学认为,一个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21天的坚持,需要90天的重复,这样才能形成稳定的习惯。因此,良好的言行举止需要反复地实训练习。除了课堂实训练习,还可以利用小组比赛和学校的礼仪比赛,引导学生开展课后礼仪训练,以赛促学,提高学生进行礼仪实践练习的积极性。

(四)“美容模拟店”实习,培养良好职业形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将各种礼仪融入工作岗位,我们安排学生到学校开设的具有真实职业环境的“美容模拟店”进行实习,将个人礼仪、销售礼仪、服务礼仪等融入“美容模拟店”的不同岗位,并由顾客和老师对学生的礼仪行为进行打分,评出礼仪之星。学生在实践中不仅可以提高美容技能,还可以体验到礼仪学习的乐趣,规范了行为举止,培养了大方得体、谈吐自然、笑容宜人的职业形象,提高了人际沟通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考核方式

礼仪课程的内容相对医学知识而言,浅显易懂,人文性强,操作性强,注重规范行为举止和为人处世道理的教化。因此考核方式可以有别于其他医学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不适宜单纯地采用死记硬背的理论考试方式,可以采取理论考试与实践操作考试方式相结合,各占分数50%比例的考核方式。

结合多年的礼仪教学经验和课题研究,我们发现小组角色模拟表演(类似情景模拟教学)、礼仪情景剧展示比赛等考核方式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如情景剧礼仪展示比赛,以宿舍为单位,学生8-10人一组,时间为5分钟左右,自由设计情景剧,将礼仪的行为举止贯穿全场,一一展示,教师从表情、仪容仪表、站姿、行姿、坐姿、蹲姿、握手礼、鞠躬礼、介绍礼、精神面貌、剧目编排、音乐选曲等方面给予评分,小组最终得分为每个小组成员的个人成绩得分。这种互相学习、团结协作的小组考核方式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增强其团结合作能力和创造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

五、成效

中医美容专业礼仪课是培养高质量的医学美容人才的一门重要课程,课程改革的目标是通过与市场需要接轨,改革现有的教材、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核方式等,不断完善礼仪教学体系,提高礼仪教学的实用性以及学生对礼仪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培养高素质的中医美容专业人才夯实基础。经过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第一,提高了礼仪教学的实用性。通过对教材、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岗位礼仪、职场礼仪、国学礼仪知识等,侧重于美容礼仪的教学而不是医护礼仪的教学,从而增强了中医美容礼仪知识的实用性,强化了美容礼仪的重要性和继承性,让学生有效地掌握了实用性的工作知识,为将来自信地走上职场进行了充分的知识储备。而且对全国中医美容专业礼仪教材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北海市卫生学校使用中医美容专业的礼仪教材提出了改进建议和提供了教材参考,得到了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支持和认可。

第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积极性。通过情景模拟教学、案例分析、实训练习、“美容模拟店”实习等实践体验教学,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教学互动,亲身体验了礼仪的规范性、可操作性,而且教师在教学互动中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规范了学生的言行举止,增强了学生与人交往的沟通能力,提高了学生对礼仪课程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实践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增强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通过“美容模拟店”、礼仪情景剧展示比赛、小组案例分析等需要团体合作的教学与考核方式,增强了学生团体合作意识,学生切身体会到“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树立了集体荣誉观,提高了团队合作的精神。

【参考文献】

职场礼仪论文例8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保持社会正常秩序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简单来说,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的过程和手段,礼仪不论从任何角度来看,都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表现。

一、中职学校礼仪教育现状

我国中考的人才选拔制度,学习成绩相对优秀的学生升入高中,中等及中等偏下的学生则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这样也就造成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总体素质普遍偏低,在校园里出现了很多不文明、不和谐因素。比如,上课对老师的尊重程度不够;食堂吃饭时拥挤;同学之间不能很好地处理关系等。更有个别学生为了追求“个性”张扬,喜欢穿着奇装异服、头发染得五颜六色,衣着暴露;男女交往没有分寸,在公共场合、图书馆、操场亲吻、搂抱。这些现象都表明中职学生的礼仪素养的培养不容乐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念、意识淡薄,不懂得社会赋予他们责任和使命,不懂得校园礼仪规范,形成了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与社会文明不和谐的言谈举止。

二、服务专业引领中职院校文明礼仪教育的对策

礼仪教学是培养学生礼仪素养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方式,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职业习惯的主要渠道和阵地。礼仪教育作为服务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一直在服务专业学生心中有着重要的位置,通过礼仪课程的学习,使服务专业的学生掌握了礼仪规范和技能的相关知识,帮助每位学生了解了自己所学专业的个人交往礼仪和职业礼仪,使服务专业的学生培养了良好的运用礼仪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其以后的生活、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服务专业的学生更应担当起整个中职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示范者,服务和帮助每一位中职院校的学生改掉自身的不良嗜好,使我们的校园变得更加和谐魅力,为每一位中职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1.运用丰富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礼仪教育的兴趣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讨论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情景在线演示等多种方法,充实课上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文明礼仪教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结合同学们平时在校园里发生的一些不文明的事件,模拟发生在当时的一些事件,让班级内的学生自行解决,然后再让文明礼仪相对好一些的服务专业的学生做示范,引发在场学生的思考,让同学们找出上面模拟表演中存在的问题,哪些解决方式更为稳妥,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也使得很多中职的学生看到了自己与文明礼仪的差距,更好地学习它。

2.服务专业的学生身先士卒,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活动

礼仪的行动需要宣传。为了宣传文明礼仪的相关知识、要求,学校组织了礼仪服务队,以服务专业的学生为主,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活动,如“礼仪伴我行”板报设计比赛;“美在文明,爱在礼仪”摄影、诵读比赛活动等。也可让服务专业的学生为其他专业的学生作现场的讲解和文明礼仪的示范,如电话礼仪、举止礼仪、服务礼仪、仪容仪表礼仪等岗位相关礼仪知识。通过不同方式的活动宣传校园文明礼仪,以服务专业学生的表帅作用,引导全校学生学习校园礼仪文明知识,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服务专业学生做好表率

礼仪养成需要学习。没有学习就没有礼仪规范。为此,我们特地为学生提供了礼仪实践岗,以服务专业的学生为主要班底,组建了礼仪服务队,要求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宣传校园文明礼仪,搜索校园、公共场所的不文明行为,同时,服务专业的学生身先士卒,引导全校学生从不说脏话、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做起,逐步培养中职学生的文明礼仪

职场礼仪论文例9

1.职场礼仪与个人魅力释析

1.1 职场礼仪培训。礼仪是一种行为规范,“礼”表示着内在的品质,通过外在的“仪”展现出来,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割裂。礼仪没有特别的规定,呈现出约定成俗的状态,只要符合尊重、友善、美观、愉悦的特质均可称为“礼仪”。但是,礼仪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地域、行业等空间里的表现有着很大的差异,职场礼仪也是如此,当进入一个特定的工作空间,并不能马上拥有那个环境所需的礼仪,所以需要职场礼仪的培训来解决。

1.2 个人魅力。个人魅力具有群体性和独特性,可以指一个职业要求的、大致相同的、区别于其它职业的个体平均表现,也可以单纯地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文化、修养等方面具有的吸引人的力量。[1]如果从传播的角度观察,礼仪在人们的交往中起着“化学”作用,能够快速地实现职场上的交流和沟通。礼仪的本质属性就是对他人的尊重,从而获得对方的好感和信任,其变现出来的个人魅力在其中起着巨大作用。

1.3 内在联系。通过职业礼仪的培训,在工作中讲究职业礼仪,就能够快速地提高每个员工的个人职业形象,通过形象的展现达到个人魅力的提升,形象专业是外秀,礼节得体是内慧,仪礼并重,正所谓:“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职业礼仪培训应用外貌的修饰、职业着装的设计、言谈举止优雅的仪态塑造,打造职业所需的专业形象。在此基础上员工还需拥有丰富的礼仪知识、交流技巧、文化底蕴、职业能力才能使个人魅力大幅提升,使之成为在职场中竞争的“利器”。[2]可以说,只有在职场礼仪培训中了解和掌握公关礼仪的本质、原则和规范,才能全面提升个人魅力,在这里自学成才并不现实。

2.职场礼仪形象塑造的专业化培训

个人魅力的提升既然与职场礼仪培训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职场礼仪的培训就显得相当重要了。如今在国内外,在不同企业中都在进行现代职场礼仪培训工作,它包括了塑造形象、交际沟通、联络感情等内容。

2.1形象塑造。这里包括了个人形象和组织形象塑造。[3]比如空姐代表的是一个职业,她的穿着、仪表、表情、语言以及肢体动作都代表着一个行业,这就是组织形象。但是需要经过严格的个体培训,塑造个人形象,通过全体成员的个人气质和个人魅力表现出来。显然,在职场中良好的个人形象能够较快地得到老板的赏识,个人魅力的养成也更容易在岗位竞争中脱颖而出。如果员工的形象良好就会在工作中赢得客户的认可和尊重,对于提高工作业绩很有帮助,整个组织的形象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来。

2.2 交际沟通。人类交流的方式主要是语言,在职场中同样需要言语礼仪和行为表情礼仪。语言也是需要培训的,各个行业的言语礼仪都有一定的专业性。比如客服这个职业,在接待客户时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对于棘手问题如何用智慧的语言进行破解,都需要一定的培训。尤其是直接服务于客户的职业,面带微笑、彬彬有礼都需有节有度。由此而形成的个人魅力往往更能吸引和感化客户,成为职场中的软性武器。这种个人魅力的形成来源于职场礼仪的成熟,对方受到尊重、礼遇、赞同和帮助就会产生吸引心理,关系一旦确立就给交流和沟通铺平了道路。

2.3 情感融入。职场是需要情感表达的,对内对外皆是如此。在职场很难利用一己之力成就某一项大的工程,甚至小到一个具体的工作仍需团队的合作,要融入这个团队就需要礼仪的表达。这就需要真诚,是礼仪的内在抒发,将心比心,善待他人,温和自谦,达到和同事的和谐互动,和客户的友情链接,以个人的魅力赢得别人的崇拜和尊重。这种情感的投入不是临时功利性的,它应该从个人的品质和气质出发,是在不知不觉中由内到外的真情实感流露,达到和对方情感的交融,在思想上引发共鸣。

3.职场礼仪培训是个人魅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3.1职场礼仪培训与个人魅力养成。一般认为个人魅力是日积月累形成的,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对于职场礼仪而言并不是完全如此,因为这种培训也不是短时间形成的,它是经过专家学者们长时间的理论和实践,被职场所证明的。所以,进入职场后有没有经过礼仪培训情况大不一样。比如公司白领,无论是从他们的着装、姿态、接人待物的情感表达等都表现出一个职业人的特质,也彰显一个公司的外在形象。在这样的公司里,上至老总,下至保洁员都需要一定的礼仪培训来“包装”,久而久之个人的魅力就会逐渐养成,成为自觉的无意识行为,甚至在非工作的场合都会流露出来。尤其是在与客户的交流中,对方往往从你的仪表仪容、言行举止、气质风度上去判断你的真诚度、可信度,进而完成下一步业务往来。所以说,职场礼仪不仅仅是个人形象,个人魅力也不是孤芳自赏,它们与企业的形象、文化、传播密切相关。

3.2职场礼仪培训与个人魅力升华。职场礼仪根据商务特点的不同有着既定的礼仪规范,有着良好个人魅力的员工,特别是新员工理解和掌握这些惯例和规范才会使自己的优势得到最大发挥,才能在职场中如鱼得水挥洒自如。有些刚进入职场的新人,自身素质不错,或生性活泼好动,或温文尔雅恬静,通过职场礼仪的培训,使他们原有的性格和气质归结到职场的气氛中来,形成适应于这个环境的个人魅力。当然,这种培训不是生产线般的克隆,而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职场礼仪平台上,员工们可以出演自己的“魅力舞剧”。所以,我们看到的职场女性虽然服装一致,微笑类似,但从她们的言行举止,从她们的眉宇间看到不同魅力,这种经过职场礼仪培训后而升华的魅力更容易被广众所接受、所吸引、所感化,成为一种软性的生产力。

3.3 职场培训与个人魅力作用。职场礼仪培训从某种意义上说作用有限,它只能从宏观视野上来完成企业基础上的形象建构,使大众有了想去了解和深入的欲望,更多地还是要通过企业个体成员的魅力来体现。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乘客愿意乘坐某一个航班,顾客喜欢到某一饭店就餐,学生喜欢某位老师的课程,[4]客户争相到某一公司去谈判,或者是因为这些企业的形象好,或者是被员工独特的魅力所吸引,这时企业也就成功了一半。这里有许多职场礼仪是通过职工的个人魅力表现出来的,衣着服饰、动作表情、文化修养、专业素质等这些要素都要通过职场培训来获取,使自己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都得到提升,通过个人魅力展现在职场之中。[5]学会职场礼仪会让你看上去更专业,更具职场魅力,获得更多的就职机会和升职的空间。

综述:职场礼仪在当代企业管理培训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那些涉外和对外企业员工的形象塑造不可或缺,他们始终把员工个人魅力修养通过职业礼仪培训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成为别具一格的“杀手锏”。礼形于外,德诚于中,经过职场礼仪培训,不断提升所有员工的个人魅力的内外素养,才能使企业和个人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作者单位:德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沈鸿.浅谈企业培训师职场礼仪应用与个人魅力提升[J].俪人:教师,2014(22).

[2] 李晓军 陈秀君.礼仪,助你求职成功[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03).

职场礼仪论文例10

二、课程设计建议

(一)职业学校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原则

(1)以学生礼仪技能培养为主要目标: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个人形象礼仪,提高个人修养;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日常交际礼仪,展示个人交际魅力,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习职场礼仪规范;了解基本的家庭礼仪;掌握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并能将礼仪学习和传统文化的传承相结合,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2)与不同职业岗位要求相结合:在内容选取上,应本着实用、适用、够用的原则,实现与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的有效融合。借鉴相关职业对礼仪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在内容的构建上尽量向职业资格考试对礼仪的要求靠拢,为学生获取双证书(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和到相关岗位就业提供便利。

(二)礼仪素质培养内容

依据礼仪技能培养目标及相关岗位对礼仪的要求,职业学校礼仪素质的培养可设置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个人基本礼仪、日常交际礼仪、职场交际礼仪、家庭礼仪和社交礼仪。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过程中可增加传统礼仪知识,同时为适应不同职业岗位对礼仪素质的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职业礼仪的讲授应有所侧重。四、职业学校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途径

(1)夯实课堂理论基础教学课堂教学是系统地培养学生礼仪素质的有效方式。职业学校可以根据专业的要求将礼仪课程设置为选修课或必修课,通过课堂礼仪规范和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行为规范,了解人际交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行为细节,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形成健康的交际心理,为营造良好的交际环境和发展空间打下基础。

(2)运用多媒体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礼仪课的特点是实践性强,仅靠教师口头叙述和演示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现代多媒体手段的灵活运用可以有效地融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和交互式网络为一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课堂容量,减少教学示范中的不规范因素,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现场录制,制作微视频的方式将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进行展示,通过现场互动的形式提高学生对礼仪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并能主动的把礼仪规范融入到自己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