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关爱低保儿童工作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10-12 22:50:37

关爱低保儿童工作总结

关爱低保儿童工作总结例1

目前,通过全县各镇(街道)妇联组织摸底调查,共统计出5209名困境儿童,其中留守儿童2519人,流动儿童170人,孤儿724人,服刑在押人员未成年子女88人,残疾儿童241人,特困儿童594人、单亲家庭子女530人,其他困境儿童343人。其中留守儿童占困境儿童总数的48.36%。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多数同学对父母的外出务工表示不理解,认为父母常年在外,平时缺少面对面沟通交流,致使部分留守儿童存在心理失衡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亲情抚慰导致的生活问题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一方面,由于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常年不在孩子身边感觉亏欠孩子,所以在生活(主要是物质生活)的满意程度上,留守儿童的满意度较高;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得到的关爱减少,所以,大多数留守儿童不希望父母在外打工。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儿童逐渐意识到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重要性,因此,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

2、缺乏有效监管导致的学习问题

一方面,这些父母双方在外打工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也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因而,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缺乏学习自觉性,学习能力较差的问题。

3、缺乏家庭教育导致的心理问题

中小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需要倾诉的渠道,也需要有人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自身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但由于父母在外,留在家里的其他亲属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基本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这对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4、缺乏亲情关爱导致的权益问题

由于脱离家庭的关爱,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之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一些留守儿童养成了种种不良习惯,逐渐偏离正确的人生轨道,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留守儿童的普法程度低,不懂如何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年纪越小问题越明显。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全面掌握困境儿童现状。

__县妇联成立了“向日葵关爱培养行动”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由妇联主席任组长、副主席任副组长,办公室设在县妇联儿童部,儿童部长、各镇(街道)妇联主席为成员。并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按照宣传—启动—推进—总结—展示等不同阶段逐步推动。根据信息采集、活动开展及结对关爱,分别建立了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困境儿童基本信息档案、参加活动档案和2+1结对关爱档案,并实行电脑动态管理。

(二)巧设载体,强化举措,确保关爱行动惠及每个困境儿童。

一是高度重视,全面启动。2014年六一儿童节期间,县、镇(街道)妇联先后举办了“牵手困境儿童—向日葵关爱培养行动”启动仪式,营造了全县上下联动、全面关注困境儿童的浓厚氛围。在此基础上县镇(街道)妇联陆续开展了情暖冬日、喜迎元旦、欢度新年、开学护航、快乐六一、共度中秋等系列关爱活动,同时面向社会广泛招募爱心妈妈和成长伙伴,制作并颁发具有妇联和__县特色的爱心妈妈和成长伙伴荣誉证书,鼓励爱心人士和在校儿童积极结对,开展双十帮扶,真爱护航。

二是整合资源,创新举措。2015年,为更好落实关爱困境儿童实事工程,县妇联召开了“向日葵关爱培养行动”县、镇(街道)对接工作会议,下发了《关于开展“巾帼护蕾助成长—向日葵关爱培养行动”的通知》(__妇发〔2015〕4号),得到县直各单位积极响应。__县

法院、检察院、教育局、卫生局、民政局、__县中学、电信局、人民医院、农商行、红十字会等40多家县直妇委会利用春节、开学、三八、六一、暑假等契机开展了关爱困境儿童慰问结对活动,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三是部门联动,强化落实。针对我县留守儿童数量大、年龄小、问题多的现状,妇联、文明办、教育局、团县委、民政局、关工委、邮政局、联通公司等部门联动,召开关爱留守儿童联席会议,筹划构建了县关爱留守儿童微信平台和留守儿童安全守护行动。助力县公安、司法、检察等部门深入学校对弱势儿童进行重点帮教及安全指导;与宣传、教育、民政、团委、关工委、卫生等各职能部门协调联动,在入学、健康、扶贫等领域积极为困境儿童提供服务。联合民政、残联、红十字会加强对孤儿及各类困境儿童的福利保障。同时,充分利用省妇联、省儿基会和社会各方支持,办好各类春蕾班,助推困境儿童学业发展,为春蕾儿童发放帮扶资金20余万元。

(三)强化机制,重点推进,确保关爱行动长效有序开展。

一是领导重视、政策保障。县妇联将积极推动关爱培养行动纳入2015年县委、县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争取政策保障和社会支持。制定下发《关于在全县开展牵手困境儿童——向日葵关爱培养行动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对结对对象、帮扶要求、主题活动开展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二是深入帮扶,儿童受益。__县妇联统筹资源,积极作为,累计投入60余万元,为我县5000多名困境儿童提供物质、情感关爱,利用镇(街道)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村(社区)妇女儿童之家等阵地,建立了向日葵活动点、读书点及儿童快乐家园,提升为困境儿童服务水平。活动中,“爱心妈妈”(集体)对结对儿童尽显关爱,涌现出一批先进的爱心妈妈(集体)、成长伙伴、自强儿童等,感人事迹枚不胜举,使困境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学有人教、难有人帮。关爱工作成绩显著,先后有37个集体(个人)受到省市表彰,50个集体(个人)受到县级表彰。

三是项目推进,巾帼育蕾。县妇联申报实施了“巾帼育蕾行动—关爱单亲家庭子女健康成长”公益项目,针对20名单亲贫困家庭子女,积极和中国矿业大学陈世民教授联系对接,细化并落实公益项目。前期开展家庭走访和学校调查,对参与项目的20个孩子及其监护家长分别做了问卷调查,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高学历的“爱心妈妈”。在“喜迎新年 博爱送万家”向日葵关爱护蕾行动、“你的背包我的期望”开学礼等主题活动中提供物质帮扶,同时开展“春蕾绽放 悦心生活”心理讲座、“有你相伴 一路阳光”成长交流会、“让爱住我家”巾帼育蕾公益项目亲子diy活动等,通过系列活动,深切关爱儿童健康成长,引导孩子对道德的认知与修习,提高儿童道德水准,培养儿童高尚情操,涵养儿童文化修养,升华儿童思想境界。

四是立足实际,长效推进。活动实施以来,县妇联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向日葵关爱培养行动”等文件8个,将关爱工作与妇联各项工作相结合。在资金支持上,探索采取“政府投入一点、部门支持一点、社会捐赠一点”县妇联坚持妇联下拨、基层配套、社会赞助三方结合。在推进措施中,县妇联按照宣传—启动—推进—总结—展示—持续等不同阶段逐步推动。宣传阶段,着重营造氛围,采集信息;启动阶段,着重探索模式,结对孤贫;推进阶段,重在创新举措,全面结对;总结阶段,着重反思提高,建立机制;展示阶段,则是汇报表彰,鼓励先进;持续阶段,立足实效,长效坚持。

(一)要着力构建党委政府主导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体系。留守儿童问题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大问题,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建立以党委政府为总揽,相关职能部门为支撑,社会力量为骨干的工作体系。

(二)要积极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需要积极整合社会力量,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特别是要实现与教育、民政、公安、团委、妇联等组织的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推动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社会化、可持续化发展。

(三)要倾力构建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服务体系。志愿者队伍建设是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经常化、可待续性发展的重要依托,要大力加强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招募工作,开展志愿者培训,建立志愿者考评、监督、激励机制,组织专门人员对志愿者与留守儿童的结对情况、监护情况、开展服务情况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抽查和考核,倾力构建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服

关爱低保儿童工作总结例2

留守儿童的现状

__县总人口__万人,长年外出农民工x万多人,由此而产生的留守儿童学生共计__名,其中困难农民工家庭学龄儿童_>:请记住我站域名/<_名,分别占全县在校学生的11%和1.2%。从监护情况看,留守儿童隔代监护的占78%,近亲属监护的占17%,他人监护的占5%。

在调查中发现,外出农民工从生活状况上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富有型。他们有文化、有经济头脑,经过多年的打拼,已经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在城里有车有房有产业,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12%,他们的孩子已随之迁到城镇学习和生活;第二种小康型。在城里有固定的工作、可观的收入,衣食无忧,占31%,其孩子部分留守,且学校放假期间可与父母团聚;第三种温饱型。凭着苦干实干,经济收入比较高,但工作不稳定,长年漂泊在外,在城镇居无定所,占49%,其孩子全部留守,但生活学习有一定保障;第四种贫困型。他们普遍文化水平低,是弱势群众中的弱势。贫困原因复杂,有的因病因残致贫,有的因家庭不稳致贫,有的因收入少而不善勤俭持家致贫,其在国家的惠民政策和当地政府的扶助下,勉强维持温饱,但生活质量低,占9%。他们的孩子全部留守,且生存学习状况堪忧。

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生活学习方面。生活上缺少关爱和照顾,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困难农民工家庭留守儿童,生活上仅限于温饱,在吃、穿、用等方面与其它孩子存有差距,给孩子带来自卑感;学习上缺乏必要的监管,学习成绩普遍不佳,全县留守儿童中成绩优秀的只占2%,成绩良好的仅占10%,学习成绩中等及以下的占88%。

心理品质方面。由于缺乏亲情教育和心理沟通,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道德行为方面。留守儿童的家长及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培养教育不到位,经济条件好的对孩子纵容溺爱,物质关心多、精神关注少;经济条件差的,整日为了生计忙碌,更是疏于对孩子的管护和关爱。从而造成留守儿童情感世界和价值观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部分存有迷恋网络、打架、吸烟酗酒等不良行为,严重的引发青少年犯罪现象。

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基本做法

__县总工会把关爱帮教留守儿童特别是困难农民工家庭留守儿童做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工作,组织动员社会各界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的成功人士、基层工会组织,协调乡镇、相关科局、企业的力量,形成关爱帮教留守儿童的强大合力。按照“一个重点、两条主线”,即重点关爱帮教困难农民工家庭留守儿童,一条情感关爱主线,一条物资帮扶主线的总体工作思路,给予留守儿童“五心”关爱扶助,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解除了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悉心呵护,“家长”请出来。学校工会组织动员广大教职工,为留守儿童当“家长”和“爱心妈妈”。全县1200多名教师成为留守儿童的“编外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思想情况,从育人成材的大局着眼,从生活学习的细微处着手,给留守儿童过生日、帮孩子洗衣梳头、检查作业辅导学习,让孩子在无忧无虑中快乐的学习和生活,促其健康成长。

热心引导,“健康心理”树起来。全县__所寄宿制学校全部建成“留守儿童德育工作站”、“留守儿童之家”,让广大教师在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引导教育。组织城镇中小学生与农村留守儿童结对子、交朋友,让他们相互帮助、增进友谊,克服心理障碍,培树健康心理。

用心服务,“亲情热线”连起来。县总工会多方协调,免费为x个寄宿制学校的“留守儿童之家”安装电话机__部、电脑x台,让留守儿童与父母时常通过“亲情电话”、“亲情聊天室”沟通感情、了解情况,加强学生、家长、老师三者之间的交流与联系。

贴心关怀,“成长档案”建起来。通过全面调查摸底, 详细了解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家庭情况等详细资料,协调卫生部门定期入校为留守儿童免费体检,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信息档案和健康档案。

诚心扶助,“社会力量”聚起来。县总工会在白土夭学校举行的关爱留守儿童启动仪式上,率先从办公经费中拿出x千元,为白土夭学校的__名困难农民工家庭的留守儿童购置了必备的学习生活用品,并组织__县立强房地产开发公司等多家私营企业,与困难农民工家庭留守儿童进行结对帮扶,在每年为其提供一定的资金扶助的同时,重点在精神层面给予关爱,从送生活费、送衣物、送书籍、送食

品入手,经常性地与孩子面对面谈心、心贴心沟通,让孩子感受的社会的温暖与关心,培树孩子学习生活的信心。通过县总工会的组织动员、多方运作,已使全县的242名困难农民工家庭留守儿童全部得到了结对帮教。日前,县总工会又提出了“奉献一份爱心,收获一份真情”的口号,与县关工委、团县委、妇联、县教育局齐心协力,积极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营造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全县的__x名留守儿童正逐步的得到结对帮教。

工作中得到启示

启示一:关注社会焦点,是做好工会工作的根本所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与思考。把广大农民工组织到工会中来是扩大工会覆盖面,增强工会服务水平,体现工会工作与时俱进的客观需要。关爱留守儿童就是抓住了当前工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找准了工会工作的载体。

启示二:立足现实需求,是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留守儿童心灵和生活需求,从精神上和物质上关心和帮助他们,千方百计为他们安心学习,健康成长创造条件,就是找准了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规律和最迫切的需求,这也是工会服务农民、服务留守儿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启示三:加强协调配合,是推进工作的力量源泉。全面提高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程度和责任意识,把关爱留守儿童成长作为一项“铸魂”工程、系统工程,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持和协调配合,是工会工作取得实效,开创工作新局面的力量源泉。

建议及对策

关爱低保儿童工作总结例3

一、市级活动安排

市卫生计生委将组织市眼病防治中心会同有关单位于6月3日上午在徐汇区上海植物园举行“爱眼日”大型主题宣传活动。届时将进行关注儿童青少年眼健康倡议,同时举办第二届“目”浴阳光、预防近视——上海市儿童青少年创意大赛草木贴画优秀获奖作品展以及户外草木大搜索定向赛活动。

二、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工作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儿童青少年近视控制效果直接关系到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2017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x卫办妇幼发〔2017〕x号),各区卫生计生委应高度重视,与教育和体育部门密切合作,共同推进落实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工作,促进青少年近视率的降低。

(二)切实落实各项近视防控措施

科学证据表明,坚持适度的户外活动、让眼睛经常沐浴在大自然光线下可以有效降低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生率。各区应倡导青少年积极参加户外体育锻炼特别是羽毛球、兵乓球等有益于眼肌锻炼的体育活动,减少近距离长时间用眼。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小于1小时,并督促学生课间参加户外活动。应关注学生用眼状况,坚持每天上下午组织学生做眼保健操,及时纠正不正确的阅读和写字姿势,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各区应积极开展近视早期筛查,及时采取相关干预措施,减少近视特别是高度近视的发生。

(三)大力开展爱眼日宣传工作

关爱低保儿童工作总结例4

(一)救助条件。

具有本区常住户口、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及低收入家庭的残疾儿童。

(二)救助对象及标准。

2007年(已救助)至2010年,在市残联救助的基础上(市残联救助的不得重复救助),对全区所有低保和低收入家庭中的残疾儿童,其中0-7岁听障儿童;0-10岁智障儿童;0-10岁脑瘫儿童;0-12岁孤独症;0-14岁以下低视力残疾儿童实施救助。

1.听力语言残疾儿童。6岁以下听力语言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救助费每人200元/月,年定额为2400元。

2.智力残疾儿童。10岁以下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救助费每人200元/月,年定额为2400元。

3.脑瘫儿童。10岁以下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救助费每人300元/月,年定额为3600元;肢体残疾的脑瘫儿童实施康复手术一次性救助3000元。

4、低视力儿童14岁以下低视力儿童每人免费配发一套价值约230元的助视器。

5、孤独症儿童12岁以下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救助费。

每人300元/月,年定额为3600元。

二、救助经费

摸底调查、申报确定人数后,从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专项列支,用于贫困残疾儿童救助康复训练。

三、救助方式

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采取“康复救助卡”管理方式,由各街道残联摸底调查上报,区残联审核后,依据有关规定,确定残疾儿童资助对象并核发“市市南区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卡”,残疾儿童凭卡在指定的定点康复机构接受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市市南区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卡”仅限用于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中相关的项目内容(不含其它疾病),康复中超过定额部分发生的费用全部由家庭自己承担。

四、职责分工

做好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是加大社会救助力度、保障贫困残疾儿童基本康复需求的重要举措,是一项惠及残疾儿童,为他们创造美好明天的爱心工程,对于建立健全残疾人康复保障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各负其责,切实解决好贫困残疾儿童康复难的实际问题,使贫困残疾儿童早期享有康复服务。

关爱低保儿童工作总结例5

中图分类号:C91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4)01-0115-05

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加快向城镇集聚,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在不断增加。根据“六普”样本数据推算,截至2010年底,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人,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还呈现出分布广、困难多等明显特征。从总量上看,四川、河南、安徽、广东、湖南5省农村留守儿童占全国总量的43.64%;从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比例来看,重庆、四川、安徽、江苏、江西和湖南的比例已超过50%,湖北、广西、广东、贵州的比例超过40%。由于机制保障不健全、社会化支持不足、教育资源单一等问题,这一数量庞大的特殊群体仍面临着亲情缺失、安全缺保、生活缺助、学业缺察、心理缺慰等一系列困难,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权利仍未得到全方位的保障。

近十年来,对留守儿童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政策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一方面,在实践行动领域,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维护留守儿童权益构成了我国各级政府公共政策及其行动领域的重要内容,各地留守儿童关爱体制机制已初步建立并不断得到完善。另一方面,在理论研究领域,留守儿童所引起的教育、社会化、人力资源等系列问题在进入2004年以后,真正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并成为我国公共政策研究的热点之一。这些研究从多学科的角度,对留守儿童的身份根源、生存状况、教育监护、心理情感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关对策措施。但从整体上看,已有政策实践和理论研究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尤其用减量化的思路,以网络化、立体式的研究范式,对新形势下构建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展开系统研究的成果仍较缺乏,目前类似的相关研究是散落于有关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和社会化等研究中,或仅在政府公共政策的行动领域中得到某些实证。因此,本文将以构建关爱留守儿童的网格化网络、组织队伍、机制平台、行动计划和乡土资源基地为着力点,进一步研究健全和完善留守儿童关爱机制的新路径。

一、进一步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制的重要意义

一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课题。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并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是最需要全社会关注的特殊儿童群体之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制,不仅是补齐教育民生短板,顺应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新期待,建设美丽中国,促进社会进步和谐的重大议题,也是大力破解教育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实现我国教育的均衡化、优质化发展,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战略手段。

二是改进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维护未成年人权益的现实需要。根据留守儿童在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知识学习、行为习惯养成、心理发展状况等方面的独特规律,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和管理,改善留守儿童生存处境,提升留守儿童福利水平,提高留守儿童整体素质,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全面发展,是当前我国改进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切实维护未成年人权益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是建设教育强国,提高未来建设者素质的客观要求。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对提高劳动者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加强留守儿童工作,改善留守儿童教育状况,巩固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让广大留守儿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仅关系到我国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完成从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的战略部署,而且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作为未来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自身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进程,直接关系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是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和谐社会的特殊考量。留守儿童问题是涉及儿童生存发展的重大民生问题,更是关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和谐稳定大局的重大社会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以创新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管理的新机制、新模式、新途径、新方法为着力点,以解决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成长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推进留守儿童服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才能为促进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为构建和谐中国做出积极努力。

二、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化支持不足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促进少年儿童社会化的三大重要机制。但由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环节仍存在一定缺陷与盲区,尤其在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担当“社会化他人”最重要角色的父母和教师不同程度的缺位,再加上农村基层组织功能弱化、社会组织支持缺乏规范性、持续性等原因,导致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社会化机能单一、社会化资源严重不足,并由此产生了失范和越轨等一系列“留守综合症”,亟需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建立由基层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和社会组织等构成的多方位的社会支持体制。

(二)权益保障不健全

一是受监护权缺失。全国妇联有关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46.74%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外出,农村留守儿童主要以隔代监护(与祖父母居住)为主,占32.67%;亲戚监护或其他人监护约占10.7%;尤其引起注意的是,独自居住的留守儿童高达205.7万,占到3.37%。因临时监护人由于自身缺陷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责任落实不到位。据统计,所有隔代照顾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平均年龄为59.2岁,受教育程度很低,小学文化程度占绝大多数。二是教育权益保障不均等。据全国妇联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6—11岁和12—14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校比例分别为96.49%和96.07%,表明他们绝大部分正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农村留守学龄儿童义务教育总体状况良好,但部分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相对较差。三是生命健康权仍未实现全面保障。比如,受欠发达、后发展基本区情的制约,广西农村地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仍较低下,卫生知识普及不到位,导致留守儿童在保健预防、体格检查和健康教育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四是帮困救助机制尚未健全。由于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水平仍不高,仍无法真正满足困难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有尊严地生活和平等参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困难留守儿童及其家庭帮扶与救助的长效机制急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三)教育资源平台单一化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地区的普遍问题。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不少农村学校仅满足于提供一些简单刻板、停留于书本上的教育;再加上由于长期以来乡村社区教育的缺位,开发利用特色乡土文化等乡土资源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引导的工作仍有待进一步深化,尚未真正形成充分保障和满足留守儿童成长与发展需要的有效综合平台。农村留守儿童担当着未来我国农村建设主力军的重任,但受现有教育资源和平台的局囿,不少留守儿童不仅存在学业成绩不佳、教育基础不扎实、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等弱点,而且缺乏对自己家乡的根本热爱与了解,更谈不上成为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守护者。

三、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留守儿童关爱体制的若干对策建议

随着新形势的变化,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必须坚持“儿童为本、政府主导、学校主体、家庭主线、社会参与”的基本路径,把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纳入我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总体规划,纳入各地社会管理创新的总体部署,最大限度地解决好留守儿童在文化教育、家庭生活、心理健康、社会保护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创新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体制模式和路径方法,才能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总体满足留守儿童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为此,笔者提出了“五个三”的建设路径,并以此为着力点,努力构建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学有所教,情有所依,安有所护,困有所助”的关爱体制。

(一)以“学校—家庭—社区”为依托,构筑关爱留守儿童的网格化网络

一是健全学校关爱、保护网络。充分发挥学校制度化资源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力量配备,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和监护条件。根据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爱好特长、性格特点,因材施教,积极拓展教育领域,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培养留守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增设心理课程,开展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构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提高留守儿童心理素质。创新留守儿童帮扶互助机制,推进城乡学校共建、师生结对,根据“地域相邻”原则组织留守儿童成立自助合作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同辈群体文化走向的引导,推动留守儿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调节能力的养成。二是完善家庭监护网络。建立留守儿童家庭监护责任监督制度,督促外出务工人员妥善安排好子女的学习与生活,切实履行法定监护责任。建立留守儿童监护人与学校定期联系的制度,加强学校和家庭在留守儿童健康教育上的协同合作。在留守儿童较集中的中西部地区进行试点,建立一批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示范家长学校,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引导、支持外出务工的家长和监护人承担好教养子女的责任和义务,提升科学教养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强化社区管护网络。把留守儿童社区管护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之中,建立村(居)留守儿童教育和管护体系,充分发挥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鼓励有条件的村(居)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场所,建设“幸福家园”留守儿童活动中心,采取“政府投入一点、部门投入一点、社会捐赠一点”的方式探索建立“以奖代补”制度,配置亲情电话、视频聊天设备,添置少儿图书、体育活动器材等设施,引导留守儿童尤其是寒暑假空白期进入留守儿童活动中心,解决留守儿童周末无人关爱、自由活动危险、安全无保障等问题。探索社区留守家庭和留守儿童互助新形式,依托“诚信计生”小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平台,以邻里关照互助为重点,制定邻里关照互助公约和邻里关照互助承诺书,开展经常性的沟通交流活动,增进邻里感情,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家庭的生产生活难题。

(二)以“教师专职队伍—部门专业队伍—社会志愿者队伍”为主力,壮大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队伍力量

一是加强关爱留守儿童的教师专职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责任,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师风主题实践活动,引导教师自觉增强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依托“国培计划”平台,重点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强化教师队伍能力建设,提高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水平。创新农村学校教师的补给机制,争取更大力度实施“特岗计划”,满足农村学校对音美体等专任教师的基本需求,逐步解决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及时总结并提炼学校教师担任留守儿童“家长”的实践经验,积极推广重庆、广西等地典型经验,鼓励更多优秀教师成为寄宿留守生的“家长”。同时,加强教师与家庭、社区的衔接,做好非寄宿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二是强化关爱留守儿童的部门专业队伍。强化对教育、财政、劳动、农业、妇联、团委、关工委、计生、司法、卫生、文化、民政、农业、工商等部门工作人员的社会工作能力培训,积极发挥专业人员在为留守儿童提供服务、维护儿童权益方面的作用。以民政、妇联、团委、关工委为主体,建立保障农村贫困留守儿童获得应有的社会扶助网络;以政法、公安、工商部门为主体,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和保护,建立维护儿童合法权益的环境净化与安保网络;以卫生、计生部门为主体,有针对性地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专题培训,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医疗卫生保健网络,逐步完善留守儿童部门联动管理服务制度。三是壮大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志愿者队伍。广泛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各种帮扶活动。组织“爱心妈妈”、“知心姐姐(哥哥)”和大学生志愿者等爱心人士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定期为留守儿童进行学习辅导、生活帮助和心理抚慰。组织志愿者进入乡村少年宫,聘请“五老”人员、大学生村官、返乡大学生、担任留守儿童辅导员、管理员,定期为留守儿童举办革命传统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安全和法律教育讲座。继续鼓励和支持企业爱心捐赠,争取加大友成常青义教等非政府组织的援助力度。依靠网络力量,以“微公益”等新模式创新留守儿童的社会关爱平台,探索推进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平民化、常态化的新机制、新途径。

(三)以“动态监测机制—帮困救助机制—权益保护机制”为基石,完善关爱留守儿童的机制建设

一是健全留守儿童动态监测机制。整合学校、计生部门、基层社区(村区)等力量,开展全国留守儿童摸底调查,建立留守儿童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学习状况、生活状况以及监护人状况,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规模和结构变化趋势,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状况及需求,逐步实现全国留守儿童动态监测信息的共建共享,为全国留守儿童工作提供信息基础。二是健全留守儿童权益保护机制。依托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和妇联组织,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维权中心,开通农村留守儿童维权热线电话。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就学状况动态监测机制,加大义务教育执法检查力度,消除农村留守儿童辍学现象。制定实施多部门合作的留守儿童伤害综合干预行动计划,加强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在中小学校、幼儿园和社区普遍开展灾害避险以及游泳、娱乐、交通、消防安全和产品安全知识教育,提高留守儿童和监护人的自护自救、防灾避险的意识和能力。探索建立农村中小学校园安保队、校园民警、保卫干部、保安人员、护校队“五位一体”的校园安全新型警务体系。综合整治校园周边环境,集中力量对校园周边网吧、游戏室、营业性音像场所、零食摊点进行整顿和监管。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严厉打击侵害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做好违法留守儿童的教育感化和挽救工作。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长的法律援助,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100%给予法律援助,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三是建立留守儿童帮困救助机制。完善农村社会福利救助制度,对困难留守儿童及其家庭给予重点关注、重点帮扶,确保特殊困难留守儿童获得应有的社会救助。建立长效帮扶救助机制,加强政府投入,发动社会捐赠,主要用于帮助因家贫而辍学,因重大疾病或意外伤害而无能力治疗的困难留守儿童,切实改善特殊困难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充分发挥“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的平台作用。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援助制度,鼓励社会专业机构和志愿者,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心理援助,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形成优良的心理品质。

(四)以“寄宿制学校建设计划—营养健康促进计划—阳光成长计划”为抓手,实施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计划

一是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计划。按照国家有关标准,结合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实施,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进一步完善寄宿制学校教室、学生宿舍、食堂、饮用水设备、厕所、洗澡房等设施,配备必要的管理、服务、保安人员。创新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模式,重点规范和加强寄宿留守儿童的各项管理,坚持对留守儿童在安全上优先监管,在学习上优先辅导,在生活上优先照顾,在活动上优先安排,充分发挥寄宿制学校为留守儿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发展个性特长和进行生活习惯养成教育的功能。加快自治区级留守儿童示范学校创建工作。二是深化留守儿童营养健康促进计划。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强留守儿童保健、生长发育监测、计划免疫、儿童常见病治疗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定期组织留守儿童进行体检,建立留守儿童个人健康档案并及时更新。在全面实施鸡蛋工程的基础上,稳步实施农村中小学“营养改善计划”,加快完善“春苗营养厨房”等企业资助平台,加强中小学食堂建设,突破“厨房”瓶颈,快速提升学校均衡营养供餐的硬件设备和管理水平,切实改善学生伙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三是实施留守儿童阳光成长计划。以“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为主线,在留守儿童中深入开展“快乐、感恩、励志”主题活动,通过倡议书、榜样故事、经典诵读、主题班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引导农村留守少年儿童树立“自立、自强、自信、自尊”的意识。加强留守儿童挫折教育和磨砺教育,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社会适应性。定期在全国开展“优秀留守儿童”评选活动,集中展示优秀留守儿童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带动作用。

(五)以“劳动技能实践基地—民俗文化传承基地—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为平台,打造关爱留守儿童的乡土资源基地

一是建设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依托中西部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组织留守儿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思想品德教育,深入探索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新途径新方法,打响“红色文化·红色教育·红色接班人”组合牌,打造“与历史牵手、与先烈同行”的“红色教育名片”,建成留守儿童接受革命传统洗礼、寻求精神源泉、培育民族精神、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二是建设民俗文化传承基地。结合各地农村文化特点,进一步总结和推广广西等省区围绕本土优秀民俗文化举办假期兴趣班、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民俗文化的经验模式,借助乡村少年宫的资源优势,引入企业、民间团体等社会力量,创办一批“民俗文化假日学校”,利用寒暑假为中小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传授本地喜闻乐见的优秀民间艺术,在统筹解决留守儿童假期无人照看问题的基础上,丰富其假期生活,为提高留守儿童人文素养、传承民俗文化做出有益探索。三是建设劳动技能实践基地。坚持“立足现实、贴近学生、体现综合、务求实效”的原则,对在校中小学生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尤其在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农村寄宿制学校要注重引导和培养孩子的乡土情结,酌情建立学农实习培训基地,可通过校内培训基地和校外培训基地等多个平台,针对低年级学生开展种花、种草、日常生活自理常识等培训,针对高年级学生则结合当地农业支柱产业特色进行系统培训,让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维涛.全国妇联“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N].人民日报,2013-05-11(4).

[2]叶敬忠,杨照.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与对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65.

[3]胡国雄,肖亚红.“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8):35.

[4]江立华.乡村文化的衰落与留守儿童的困境[J].江海学刊,2011(7):108.

关爱低保儿童工作总结例6

**县人民政府

尊敬的**副市长、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我县民政社会事务工作相关做法作如下汇报,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我县坚持以对民政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依法行政,坚持改革创新,大力发展社会事务工作,不断推动民政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聚焦脱贫攻坚,坚决做到困难群体兜底保障工作零误差

(一)全力加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救助保护工作。关爱保护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是保稳定、化矛盾、育未来的长远工程,按照全覆盖、无遗漏、无死角原则,打造“三个全面”工作体系。一是全面实施动态监管。成立领导小组,组织全县民政工作人员开展入户调查,精准掌握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基本情况,分类建立人员台账,按照一月一走访的原则,动态更新人员信息,确保儿童现状精准,关心举措精准。目前,全县8*****名留守儿童和**9****名困境儿童均已建立信息台账并实现动态管理。二是全面落实关爱举措。建立县、乡、村三级儿童福利督导员队伍,配备******余名专(兼)职儿童福利督导员,全面发起“合力监护、相伴成长”专项行动,根据每名儿童的生活需求和基本情况,明确专人及时提供关爱服务,优先安排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工作经费,确保专项行动正常开展。三是全面完善配套设施。以“爱佑安生”困境儿童救助与保护项目为载体,充分考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学习需求、成长需求和亲情需求,进一步整合资源,按照点面覆盖的方式,联合教育、妇联等部门创建*****所留守儿童之家,设置少儿图书室、交流活动室和亲情聊天室,定期组织留守儿童阅览图书、交流玩耍、与父母视频聊天等活动,为全县********名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发放温暖包及各类图书、玩具、书包、水杯、衣服、棉被等**8****余件,实施低保救助**99**人、临时救助*****人、医疗救助9**人、住房救助*9*人,确保儿童健康成长。

(二)全力落实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工作;******9年,共申请审批孤儿保障*****名,发放孤儿补助金*****.**万元。********年,按照省市精神和督办提示要求,我县全力落实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工作,目前共申请****8人,已审批符合条件的**8**人。

(三)全力清查“残疾人两项补贴”发放工作。******9年度,发放残疾人护理补贴*****9**人次*****.****万元,发放残疾人生活补贴*********人次**89.9**万元;********年**-**月,结合脱贫攻坚大走访、大排查全力核查,按照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和生活补贴按月发放的原则,**-**月份分别发放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人次******.89万元,生活补贴***8**人次89.****万元,均通过财政统发系统进行银行。

二、聚焦群众关切,稳步提升社会事务领域服务保障工作满意度

(一)全面加强婚姻登记管理工作。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围绕提升婚姻登记窗口服务能力,通过“两到位”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一是制度执行到位。严格落实“局长进大厅”工作制度,县民政主要领导每月到政务大厅坐班一天,统筹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分管领导每周**次到政务服务大厅开展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进一步提高为民服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二是暖心服务到位。按照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的要求,充分利用“云上贵州多彩宝・**政务服务平台”开展预约服务和推进“**+**”实施错时服务、延时服务、上门服务,深入推进线上与线下服务相结合的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能力。通过政府门户网站、政务服务网站和“**民政”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公布婚姻登记一次性告知书,实现了群众网上可查询,电话可咨询便民服务,避免群众因材料不全来回奔波,进一步提高群众满意度,民政局驻政务大厅婚姻登记窗口在省市营商环境检查工作中得到一致好评,荣获******9年全县营商环境建设“先进窗口”。

(二)全面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严格按照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要求实施救助,******9年全年共接待流浪乞讨求助人员**8**人次,实际救助****人,救助金额为****.8万元。********年**-**月,疫情期间共实施救助*8人,其中**人实施隔离****天,**人实施隔离**天。

(三)全面加强疫情防控工作。我县自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以来,始终坚持“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要求,严格按照中央、省、市部署,在县新冠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周密安排,落实防控责任,确保全县民政福利机构、养老机构、流浪乞讨救助机构、殡葬服务机构在疫情期间平稳、有序开展工作。

三、聚焦革新陋习,全面推进殡葬改革工作“百分百”

把破旧俗、树新风、促和谐作为殡葬改革的标志工程来抓,按照“五抓五确保”工作法,以******9年**月**日、******9年****月8日两个时间节点分别实施集中安葬和遗体火化“双百行动”。经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从两个时间点到现在,全县共集中安葬*****8人;遗体火化*******具,集中安葬率和遗体火化率均达******%。“双百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一是抓组织领导确保责任压实到位。成立以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殡葬改革领导小组,召开****次专题调度会研究解决殡葬改革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乡镇(街道)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组、镇村干部包户”的要求,建立********余名党员干部参与的包保责任网,冲破了殡葬改革难统筹的枷锁,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二是抓民主决策确保政策制定到位。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深入乡镇(街道)及周边县、区、市考察调研***余次,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全面掌握群众情绪想法,靶向施策制定出台《**县殡葬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文件****个,殡葬改革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三是抓宣传发动确保思想认识到位。******9年**月**日,县委、县政府组织召开县、乡、村三级干部共计********余人参加的殡葬改革誓师大会,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按照不漏盲区、不留死角的原则,充分发挥**电视台、**、娄山关等新闻媒体平台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广泛宣传殡葬改革相关政策。各乡镇(街道)、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发动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召开群众会、张贴宣传标语、发放《倡仪书》,着力提升群众知晓率。******9年,累计召开党员会、村组群众大会、院坝小区会等********余场次,出动宣传车**辆,发放《倡仪书》***余万份,实现殡葬改革政策宣传全覆盖,群众对政策知晓率达******%。四是抓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确保从教人员参与到位。县委统战部牵头成立了县级道教协会,乡镇(街道)成立道教分会,选举威望高、影响力大的道教人士担任分会会长,通过召开道教座谈会、规范《道教协会章程》等措施,引导道教群体积极响应政府殡葬改革的号召,确保“经书围绕法规念、罗盘围绕政策转”。先后组织开展道教从业人员政策培训**期,规范化登记从业人员******人,形成宗教从业人员造册登记、培训颁证、持证上岗的良好格局。五是抓资金保障确保群众满意度提升。 殡葬改革工作的推进,极大降低群众的治丧成本,通过统计,每一户降低成本8******元以上。

总之,在社会事务领域工作中,我们虽做了一些工作,但离周边兄弟县区市还有差距,在下步工作中,我县将继续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本次会议精神,认真履职、革弊鼎新,紧紧牢记“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发展理念,坚决织密扎牢民生保障“安全网”,为按期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民政力量,奋力推动民政事业改革发展迈上新台阶。

汇报完毕,谢谢大家。    

副市长、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我县民政社会事务工作相关做法作如下汇报,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我县坚持以对民政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依法行政,坚持改革创新,大力发展社会事务工作,不断推动民政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聚焦脱贫攻坚,坚决做到困难群体兜底保障工作零误差

(一)全力加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救助保护工作。关爱保护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是保稳定、化矛盾、育未来的长远工程,按照全覆盖、无遗漏、无死角原则,打造“三个全面”工作体系。一是全面实施动态监管。成立领导小组,组织全县民政工作人员开展入户调查,精准掌握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基本情况,分类建立人员台账,按照一月一走访的原则,动态更新人员信息,确保儿童现状精准,关心举措精准。目前,全县8*****名留守儿童和**9****名困境儿童均已建立信息台账并实现动态管理。二是全面落实关爱举措。建立县、乡、村三级儿童福利督导员队伍,配备******余名专(兼)职儿童福利督导员,全面发起“合力监护、相伴成长”专项行动,根据每名儿童的生活需求和基本情况,明确专人及时提供关爱服务,优先安排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工作经费,确保专项行动正常开展。三是全面完善配套设施。以“爱佑安生”困境儿童救助与保护项目为载体,充分考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学习需求、成长需求和亲情需求,进一步整合资源,按照点面覆盖的方式,联合教育、妇联等部门创建*****所留守儿童之家,设置少儿图书室、交流活动室和亲情聊天室,定期组织留守儿童阅览图书、交流玩耍、与父母视频聊天等活动,为全县********名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发放温暖包及各类图书、玩具、书包、水杯、衣服、棉被等**8****余件,实施低保救助**99**人、临时救助*****人、医疗救助9**人、住房救助*9*人,确保儿童健康成长。

(二)全力落实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工作;******9年,共申请审批孤儿保障*****名,发放孤儿补助金*****.**万元。********年,按照省市精神和督办提示要求,我县全力落实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工作,目前共申请****8人,已审批符合条件的**8**人。

(三)全力清查“残疾人两项补贴”发放工作。******9年度,发放残疾人护理补贴*****9**人次*****.****万元,发放残疾人生活补贴*********人次**89.9**万元;********年**-**月,结合脱贫攻坚大走访、大排查全力核查,按照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和生活补贴按月发放的原则,**-**月份分别发放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人次******.89万元,生活补贴***8**人次89.****万元,均通过财政统发系统进行银行。

二、聚焦群众关切,稳步提升社会事务领域服务保障工作满意度

(一)全面加强婚姻登记管理工作。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围绕提升婚姻登记窗口服务能力,通过“两到位”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一是制度执行到位。严格落实“局长进大厅”工作制度,县民政主要领导每月到政务大厅坐班一天,统筹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分管领导每周**次到政务服务大厅开展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进一步提高为民服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二是暖心服务到位。按照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的要求,充分利用“云上贵州多彩宝・**政务服务平台”开展预约服务和推进“**+**”实施错时服务、延时服务、上门服务,深入推进线上与线下服务相结合的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能力。通过政府门户网站、政务服务网站和“**民政”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公布婚姻登记一次性告知书,实现了群众网上可查询,电话可咨询便民服务,避免群众因材料不全来回奔波,进一步提高群众满意度,民政局驻政务大厅婚姻登记窗口在省市营商环境检查工作中得到一致好评,荣获******9年全县营商环境建设“先进窗口”。

(二)全面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严格按照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要求实施救助,******9年全年共接待流浪乞讨求助人员**8**人次,实际救助****人,救助金额为****.8万元。********年**-**月,疫情期间共实施救助*8人,其中**人实施隔离****天,**人实施隔离**天。

(三)全面加强疫情防控工作。我县自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以来,始终坚持“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要求,严格按照中央、省、市部署,在县新冠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周密安排,落实防控责任,确保全县民政福利机构、养老机构、流浪乞讨救助机构、殡葬服务机构在疫情期间平稳、有序开展工作。

三、聚焦革新陋习,全面推进殡葬改革工作“百分百”

关爱低保儿童工作总结例7

目前,我区共有人口85.77万人,妇女40.2万人,占总人口的48.84%,其中留守农村妇女31320人,留守妇女占妇女总数的7.8%;0-18岁儿童共159178人,其中留守儿童5648人,占儿童总数的3.5%。

1、从年龄特征看,以中青年妇女为主。

2、从文化程度看,以初高中水平为主。留守妇女大多文化偏低,小学文化程度1970人,17.4%;初、高中文化程度8965人,占79.2%;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只有385人,约占3.3%。

3、从分布地域看,主要集中在经济欠发达的村。如__桥镇共28个村,__寺村,留守妇女为1326人,占全镇留守妇女人数的11.8%;沛林村1405人,占12.4%.

4、从所从事的生产活动看,以低技术含量劳动为主。从抽样调查的结果看,留守妇女从事种植业约占47%,就近打工占36%,从事养殖业、加工业、营销业等,只占15%。

5、从留守原因上看,以照顾老人孩子为主。调查显示,养育孩子、陪孩子读书、在家照顾老人的8716人,占77%;以农业生产为家庭经济主要来源1132人,占10%;因城里找不到合适工作、生活费用太高等1472人,占12.9%。

1、从留守类型看,父母双方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为710人,占26.8%;父母单方在外务工的有1935人,占73.1%,其中父亲外出务工1817人,占68.6%,母亲外出务工105人,占4%。留守儿童中,学龄前儿童为1067人,占40.3%;小学阶段儿童1088人,占41.1%。

2、从监护方式看,单亲监护1906人,占72%;祖辈监护728人,占27.5%;其他人监护14人,占0.5%,均有监护人。

3、从家庭收入看,大多在农村人均收入水平线下。抽样调查的结果看,66%的留守儿童家庭年人均收入在6000元以下。

1、受教育程度和增收致富能力相对较低。 调查中显示,47%的留守妇女以自家承包地从事种植业为主,家庭中男劳力外出后,很多妇女不懂机械操作技术,使农业生产呈现出简单生产的特征,依靠科技致富的比例偏低。三分之一留守妇女的家庭经济状况处在我镇农村平均线以下。

2、劳动强度大,家庭负担较重。被调查的留守妇女中,50.42%认为当前面临的第一大问题是劳动强度大。调查中,留守妇女家庭赡养的老人在2-3位的为6893户,占60.9%,家庭赡养老人在4位及以上的3702户,占32.7%。扶养孩子1位的10052户,占88.8%,2-3位及以上的815户,占7.2%。据统计,有30%以上留守妇女的丈夫每年回家探亲一次,有15.6%的每2年回家探亲一次,有1%留守妇女的丈夫3年以上才回家探亲1次。留守妇女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务,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每天用于家务劳动、子女教育、照顾老人的时间平均为5小时,承担家务劳动强度较大,负担较重,使留守妇女的身体健康受到较大影响。

3、人身财产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维权意识差。一方面,农村个别无业男性好逸恶劳,把目光盯在留守妇女身上,用不健康的语言和动作对其进行骚扰;另一方面,部分犯罪分子利用留守妇女丈夫外出打工的空子,趁机盗窃其家庭财产。而多数留守妇女因教育程度、封建传统观念等原因,维权意识和能力较差。

4、素质提升机会和精神文化活动匮乏,造成留守妇女儿童教育、生活质量不高等多重问题。留守妇女大多年龄在30-50岁,文化水平低,没有一技之长,经济上不宽松,家务劳动时间长,无暇参加各类培训。闲暇时节,最多的娱乐便是串门聊天、看电视,文化生活相对比较匮乏。由于文化程度低,在子女上学和教育问题上不能给予太多指导,而且承担田间劳动和家务劳动,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育子女力不从心。调查中发现,由于家庭教育和亲情关爱的缺失,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大多一般,缺少课外读物、活动器材,课余生活枯燥,而且在留守儿童家庭中,祖辈监管或单亲监管,多数为父亲和母亲的角色全由母亲一人承担,这种家庭角色的缺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引导、心理发展、健康成长等产生巨大的影响。

5、夫妻交流减少,婚姻关系不稳定。由于丈夫长年在外打工,家庭生产生活全部落到留守妇女一人身上,除了高强度生产劳动对身体的伤害外,精神上的负担也威胁着留守妇女的健康。家庭只剩下了老人、儿童和妇女,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使留守妇女缺乏安全感,精神压力变大。此外,由于夫妻长期两地分居,双方沟通交流较少,多数存在婚姻家庭危机,留守妇女忍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负担。在抽样调查中,86.2%的留守妇女当前最主要的需求是“夫妻团聚过稳定的家庭生活”。

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这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 妇联是党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妇联组织与妇女、儿童和家庭有着天然的联系,__区妇联积极发挥妇联组织优势,探索有效途径关爱农村留守妇女儿童。

近年来,区妇联始终坚持源头参与,通过多种渠道充分运用妇联组织话语权和影响力,为

区委、政府建言献策,将关爱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工作纳入了《__区妇女儿童发展规划(2011——2015)》和各级政府考核机制。区妇联并与有关部门多次开展了留守妇女儿童专题座谈活动。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结对帮扶管理制度和工作考评制度,由各职能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留守妇女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为方便农村少年儿童,同时适应农村教育事业未来发展规划,__区在全区每个乡镇都建立了一所乡村学校少年宫,乡村学校少年宫坚持“特长+特色”发展,在配合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开设特设兴趣课,使农村留守儿童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区教育局出台了《__区中小学起始年级招生办法》,确保了农村留守适龄儿童全入学,义务教育阶段退学率为“0。对特困留守儿童,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逐步提高贫困生生活补贴。各农村学校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监管,广泛开展亲子教育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促使健康自信成长,有效填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区妇联组织各乡镇妇联加大对留守妇女儿童的培训力度,提高她们全面发展的素质与能力。结合村两委换届选举,大力实施女性素质提升工程,根据留守妇女的特点,安排培训内容,加强参政议政、实用技术、心理健康、卫生保健、科学素养及家庭教育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帮助她们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修养,培养她们优秀品格和健康心态。为了帮助更多的妇女和家庭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愿望,同时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现象的存在,区妇联围绕“搭建供需平台,促进转移就业”,与劳动部门联合实施“春风行动”,连续多年举办“春风送岗位”招聘会,在招聘会上设立关爱女性就业服务台,积极为留守妇女提供项目信息、就业岗位和致富门路,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为留守妇女提供工作岗位近5000个,并与有关部门推进妇女小额信贷工作,为有一定创业经验、能力的留守妇女提供小额贷款2945万元。

区妇联发挥区妇女儿童维权中心、各街镇妇女儿童维权工作站以及各村、社区妇女儿童维权咨询点等三级维权网络作用,在每个乡镇妇联建立维护妇女权益服务站。安排法律、心理咨询、婚姻家庭等义工,直接面向基层,倾向留守妇女,进行心理咨询、情绪疏导、等课题,为广大留守妇女群众提供咨询、进行帮扶。在三八维权周活动中,开展维权知识下乡活动,今年3月份在岳家桥镇举行了一场反家暴培训暨妇女维权知识下乡抢答赛。该镇22个村共200名妇女参加学习并参与比赛。通过组织专题培训、发放宣传资料、组织比赛:请记住我站域名等形式,进一步宣传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提高了农村妇女的维权法律意识。

立足拓展救助领域,延伸救助服务,发动社会力量为留守流动妇女儿童困难群体,送温暖、送健康、送服务。做好扶贫帮困工作,缓解困境家庭生活压力。区妇联开展了救助贫困留守妇女活动,全区共救助贫困留守妇女20人,救助金额2万元,在岳家桥镇学校开展“手拉手献爱心,心连心促成长”留守儿童活动,发动女企业家捐款捐物3万余元,对岳家桥镇60名特困留守儿童进行慰问,号召家庭和社会重视留守儿童学习生活,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关爱;区妇联结合“三访三化”工作开展为广大妇女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利用春节、六一节、中秋节、开展贫困单亲母亲、留守儿童的慰问帮扶工作。

区妇联组建巾帼维权志愿者服务队,各乡镇妇联联合劳动、综治、计生、学校等部门大力培育和发展家庭教育、维权服务、心理咨询、家政服务等志愿服务队伍,广泛调动社会爱心人士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为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提供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妇女健康行动,实施农村妇女“两癌”免费检查、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保健水平。大力培育发展农村妇女文体健身团队、全区17个乡镇街道都建立了广场舞队、秧歌队,引导农村留守妇女积极参加文明、健康、向上的方体活动,丰富农村留守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

由于留守妇女儿童问题具有长期性、广泛性、复杂性的特点,所以目前我区在关爱留守妇女儿童方面所做的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作为基层妇联应发挥优势,做实做好留守妇女儿童工作。

1、争取政府加大投入力度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农村文化设施缺乏,全区没有一所专门的“留守儿童之家”,所有的儿童之家是依赖乡村图书馆和妇女之家开展活动的,乡村少年宫仅建立在乡镇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镇区学校,大部分边远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享受不到。政府需加大投入力度,定点建立留守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大多比较差,很多学习没有寄宿条件,这样使得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老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有效的发挥。因此,政府要加大教育的投入,加强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尽量为留守儿童提供食宿便利,使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生活成长,以对缺少的家庭教育予以补偿,让留守儿童在同龄群体中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同时也便于对其实行相对封闭的管

理,减少留守儿童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 2、了解实情,把握需求,增强留守妇女儿童关爱的针对性。乡镇妇联组织要发挥村妇代会作用,对本村留守妇女和儿童尤其贫困留守妇女儿童逐户进行全面摸查,登记造册,切实掌握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在此基础上建立农村留守妇女和儿童信息库,通过加强对留守妇女儿童的动态管理,及时了解和解决这些家庭面临的问题。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力量,将惠民好政策宣传出去,提供投资少、见效快的相关致富项目,使务工人员可以在家门口创业就业,从而减少留守妇女儿童的数量,进一步维护社会和家庭的稳定。针对大多数留守妇女创业缺少资金、项目的实际情况,加大信贷助推、岗位助推妇女创业就业工作的力度,增加留守妇女创业就业机会,促进留守家庭关系稳定。

关爱低保儿童工作总结例8

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04-0253-04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常见的慢性肺部疾病,它引起喘息、气急、胸闷及咳嗽等症反复发作,从生理、心理及家庭等方面影响患儿生活质量[1],儿童生活质量包括生理功能、外表、心理功能、家庭社会关系、社会及物质方面的心理社会状况和环境等6方面内容[2],目前哮喘儿童生活质量相关因素研究多侧重疾病因素[3-5],部分涉及家庭因素主要关注父母情绪及心理状态,而父母养育方式研究多探讨与哮喘儿的情绪关系[6-10],对与更广泛的生活质量相关性研究较少,本研究拟通过哮喘儿与健康儿父母养育方式及生活质量比较,探讨哮喘儿童父母养育方式特点及其与患儿生活质量的相关性,为改善哮喘儿童生活质量提供指导。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哮喘组:采取定额抽样方法抽取2006年1~6月就诊变态反应专科及儿科门诊符合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11]轻-中度儿童98例,病程≥1年,男55例,女43例,轻度58例,中度40例,年龄9~12岁,均为广州市独生子女,排除合并有其他急、慢性疾病及认知障碍。

家庭经济状况:①差(8000元/月);学业成绩由班主任按平时成绩判断

对照组:采取整群抽样方法抽取200例在校9~12岁健康独生子女为对照(健康组),排除合并慢性疾病及学习障碍者。回收有效问卷189份,男97例,女92例,应答率94.5%。

两组儿童基本资料(表1):两组性别、年龄、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关系、家庭经济、家庭类型及学业成绩、同伴关系的构成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工具及施测

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12],该表含6个因子(情感温暖、惩罚严厉、过度保护、过分干涉、偏爱、拒绝否认),按从不、偶尔、经常、总是四个程度进行评分,分别是1、2、3、4分,采用粗分统计,得分越高,该养育方式程度越高。

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13],已证实其信度和效度满意。适用于9岁以上儿童,含三水平(总体水平、成分水平、维度水平)及八个维度(家庭生活、同伴交往、学校生活、生活环境、自我认知、抑郁体验、焦虑体验和躯体体验),共52个条目。评分按没有、有时有、经常有、总是有四个程度评分,分别为1、2、3、4分。应用时算出粗分再查表换算成标准分,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

问卷由调查对象填写,其家长知情,填写前由受过专业培训的主诊医师或校医做好解释工作。

1.3 统计方法 采用方差及相关分析。

2 结果

2.1哮喘儿童父母养育方式

三组经多组方差分析及组间多重比较(表2)显示:轻度、中度哮喘儿童共同表现为父/母情感温暖评分低于健康儿童,过度保护评分高于健康儿童,提示哮喘儿童父母养育方式以过度保护为主。因本研究对象为独生子女,未能得出偏爱被试养育方式结果。

2.2 哮喘儿童主观生活质量

方差分析及组间多重比较(表3)显示:轻度哮喘儿的自我认识、抑郁体验得分低于健康组,中度哮喘儿的家庭生活、自我认识、抑郁体验及认知成分、总体满意度得分低于健康组,提示哮喘对儿童生活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认知水平降低,抑郁情绪明显。

2.3父母养育方式与哮喘患儿主观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相关分析显示:哮喘患儿主观生活质量问卷评分的家庭生活、自我认识、认知水平及总满意度分别与父/母情感温暖养育方式呈正相关(r分别是0.48/0.61,0.27/0.41,0.42/0.58,,0.39/0.53),健康儿童生活质量同样是上述各项分别与父/母情感温暖养育方式呈正相关(r分别是0.39/0.27,0.28/0.21,0.36/0.27,0.36/0.22),而哮喘儿童中相关性更强。父/母过度保护养育方式与哮喘儿童家庭生活、认知水平与呈负相关(r分别是-0.34/-0.37, -0.35/-0.37,),其中母亲过度保护还与其总满意度呈负相关(r=-0.34),父亲过分干涉与患儿自我认识呈负相关(r=-0.30);而健康儿童父、母过度保护养育方式仅与抑郁体验呈负相关(r=-0.20、-0.20),以上结果均P值<0.01。

3讨论

父母养育方式是父母养育观念、行为及其对儿童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14],它受父母、家庭经济及结构、子女、学校等因素影响[15]。本研究中,与健康儿童相比,哮喘儿童父母养育方式的情感温暖程度低,过度保护程度高,不同病情哮喘儿童父母养育方式无明显差异,提示是疾病因素影响患儿父母采取过度保护为主的养育方式,轻到中度的病情对父母养育行为无明显影响。

有研究认为,哮喘患儿与健康儿童的父母养育方式基本一致[8],本研究结果有所不同。究其原因,哮喘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其反复发作及需长期用药的特点会使其父母较健康儿童父母更关注孩子身体状况,常认为患儿是特殊和脆弱的,并因此产生焦虑、抑郁情绪,采取过度保护行为,忽略情感温暖的养育方式。父母养育方式是构成儿童成长环境的家庭主要因素[16],本研究发现它的改变影响患儿生活质量,表现在患儿认知水平及相关的家庭生活和自我认知程度低,与父、母情感温暖养育方式呈正相关,与父、母过度保护养育方式呈负相关。说明父母的过度保护限制了患儿独立性和社会性,使其对自身及疾病认知不良,病态模式易被强化,加重病情及其进展,生活质量受到影响,而情感温暖养育方式则有助于患儿建立良好认知,正确面对疾病,更好地控制疾病。这与鲍姆瑞德[17]认为父母养育方式与学龄儿童的认识和社会能力密切相关,而有效养育中的关键部分是温暖的理论一致。与哮喘儿童表现不同的是,健康儿童父母养育方式与其生活质量尽管有相关但程度低,说明父母养育方式并不是学龄儿童生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进一步提示慢性疾病的存在可能是影响患儿生活质量及其父母养育方式的重要因素。

有研究认为父母养育方式与哮喘儿抑郁情绪相关[8],对子女自我效能感和良好情绪培养起一定作用[18],本研究发现哮喘儿童情感水平仅表现抑郁体验明显,与母亲情感温暖养育方式负相关,相关程度很低(r=-0.25),提示哮喘儿童的情感水平受父母养育方式影响不大。抑郁是儿童时期情绪障碍的主要表现之一,学龄儿童情绪影响由学习、同伴、教师占主导地位[16],因此本研究发现健康儿童的情感水平与父母养育方式相关,但关系程度极低(r=0.15~0.20),不存在实际意义。哮喘儿抑郁情绪明显应考虑与疾病因素相关,疾病带来的躯体痛苦作为一种消极的生活经历影响其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亲子关系过于亲密或老师、同伴对其情绪表达异常、长期的药物使用都会使其产生抑郁、烦躁、恐惧等情绪障碍。由于本研究仅作相关分析,哮喘儿童情绪影响因素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令人关注的是哮喘儿童母亲养育方式与患儿主观生活质量各维度相关程度均高于父亲养育方式,并与家庭生活满意度相关程度最高。这可能与生活中父母所扮演角色不同有关,母亲更喜欢拥抱孩子,易使孩子产生安全依恋,对患病儿童,母亲的关注较父亲会更多,出现焦虑、抑郁情绪障碍的几率也高于父亲,对患儿的行为、心理影响会更大[19]。而父亲通常作为家庭的经济支柱直接投入在孩子的精力有限,忽略对孩子的关注、支持和鼓励,孩子对母亲的情感依恋明显甚于父亲,但在健康儿童却发现父亲养育方式与其生活质量相关程度高于母亲,与哮喘儿童研究结果相反,说明在学龄儿童,父亲的影响正逐渐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多研究表明父亲的关爱与支持有利于儿童个体成长和健康[16]。因此,应该鼓励父亲积极参与到儿童的养育中来,尤其是患病儿童。

综上所述,哮喘影响患儿父母养育方式,父母养育方式又影响着患儿的认知发育。学龄儿童的亲子关系已从学龄前期的控制阶段进入共同控制阶段,父母面临的是如何在一定范围内督导儿童行为,养育方式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要改善哮喘儿童生活质量,不仅要积极控制疾病,还应帮助患儿父母正确对待疾病,提倡其采取积极温暖的养育方式,避免过度关注和保护孩子,建立和谐家庭关系,使患儿形成良好认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1 张艺,静进.慢性疾病儿童生活质量研究现状.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2):170-172.

2 The WHOQOL GROUP. Soc Sci Med, 1998,46(12):486-494.

3 William S, Sehgal M. Effect of asthma on the quality of life among children and their caregivers in the Atlanta Empowerment Zone. J Urban Health, 2000, 77(2): 268-279.

4 Teuler I,Toro E. Quality of life among pediatric asthma patients.Allergol Immunopathol,2000,28(3):168-175.

5 Don AB, Margaret M. Evaluation of a short form for measuring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mong pediatric asthma patients. Allery Clin Immunol,2000,105(2):245-251.

6 Kaugars S, Klinnert MD, Bender BG. Family Influences on Pediatric Asthma. Pediatr Psychol, 2004,29(7): 475-491.

7 Kahn S, Brandt D, Whitaker RC. Combined Effect of Mothers' and Fathers' Mental Health Symptoms on Children's Behavioral and Emotional Wellbeing.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2004, 158(8): 721-729.

8 王莉华.哮喘儿童父母养育方式与情绪状态的相关研究.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10(2)2:91-92.

9 张宁,陈爱萍.儿童哮喘对父母情绪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5,7(1):78-79.

10 潘小安,张辉, 郑菊映,等.支气管哮喘患儿父母心理状态调查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现代临床医学工程学杂志,2006,12(2):195-197.

11 全国儿科哮喘防治协作组.儿童哮喘防治常规.中华儿科杂志,1998,36(12):747-750.

12 岳冬梅.父母养育方式量表(EMBU).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增刊):161-167.

13 程灶火,高北凌,彭健,等.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的编制和信效度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61(1):11-16.

14 张文新.著.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98-132.

15 李彦章. 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 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2):106-108.

16 沈晓明,金星明.主编.发育和行为儿科学.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93-198.

17 Shafferv DR,著.邹泓,译.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546-565.

关爱低保儿童工作总结例9

一、从“面”上入手,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浓厚氛围。

1、整合资源,加大宣传。利用新修《未成年人保护法》颁布期间,县妇联、团县委通过各乡镇赶集期间发放宣传单、开设宣传专栏和下组入户访谈、发放致“留守儿童”家长公开信等形式,广泛宣传有关孩子教育方式、方法等家教知识,让家长充分认识到健全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认识,引导他们共同关爱、教育和帮助“留守儿童”。

2、调查摸底,建立档案。今年,县妇联联合对全县十二个乡镇“留守儿童”进行深入调查了解,经过三个多月的走访调查,对全县18000多名“留守儿童”摸底造册,逐个建立成长档案和联系卡片,全面掌握每个“留守儿童”的家庭背景、思想表现、学业成绩等,以方便对全县“留守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同时为日后更好的开展工作奠定基础。

二、在“点”上着力,致力构建乡镇级关爱“留守儿童”网络。

以“家”为着力点,以低龄留守儿童为重点关爱对象,建立“德育工作站”、“健康管理站”、“留守儿童之家”,共同关注和参与留守儿童监护与教育,弥补其庭教育、监护盲点。1、德育先行,培养留守儿童健康人格。“德育工作站”聘请老革命、退休干部、退休教师及素质高的老人担任校外辅导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留守儿童”进行爱国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及时矫正不良习惯和行为,从而形成机构健全、网络完善的“留守儿童”村级教育新体系。“德育工作站”还采取举办家庭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定期不定期地对“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或其他监护人进行科学育人、科学监护方面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监护水平,保证“留守儿童”受到良好的养育和教育。2、健康为本,提高“留守儿童”身体素质。设立“健康管理站”,由指定的医师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建立个人健康管理档案,结合留守儿童各成长阶段的健康状况对监护人进行营养搭配指导。

三、以活动为主,搭建快乐成长平台。

1、开展关注留守儿童社会活动。湖南省黄花机场团工委、湖南经视团工委、潇湘晨报、长沙市新闻频道和**团县委来到**县高峰乡中心小学开展的关注留守儿童活动。湖南省黄花机场团工委、湖南卫视团工委代表,“小李飞到”栏目著名节目主持人李炜向小学捐赠了价值2万元的书籍和学习用品,并表示在该小学开展“1+1”救助活动,结对30名贫困留守儿童,帮助这批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关爱低保儿童工作总结例10

0.引言

留守儿童的定义是年龄段处于6到16岁,父母双方或者父母一方离开户籍地外出流动打工,从而导致其无法与父母共同生活,并且留在了户籍地的儿童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是目前中国步入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中政府及相关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从目前的留守儿童现状展开研究,不难发现目前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关爱与服务的对象的工作方面存在一些失范的问题,因此建立留守儿童的关爱服务体系十分必要,且具有一定的紧迫性。[1]通过分析留守儿童的现状,突出了当前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与服务体系的可行性,以政府为主导,通过法律的完善、社会组织、学校的协调等来促进妇女儿童联合会、共青团、留守儿童服务志愿者、媒体等方面的协调、有效参与,进而形成一股教育合力,共同推进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以此来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1.留守儿童当前面临的生存发展方面的突出问题

1.1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

因缺乏家长来进行合理有效的照看,因而容易产生一定的安全事故,同时近年来随着拐卖儿童事故升温的儿童安全问题还有“女童遭到”等问题。[2]这些恶性事件的频繁出现,对于女童的安全也带来了一定的威胁。同时遭遇恶性事件的儿童,其自身也遭受了极大的心理创伤以及身体伤害。

1.2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

由于祖辈与父辈的文化素质不高,爷爷奶奶等监护人也无法照顾好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无法对儿童的学习提供有效的帮助。即使父母一方在家照顾孩子,因家中过重的农活或者家务负担,也容易致使父母对于孩子的学习问题产生疏忽,家长难有足够的精力与时间来关注孩子的学习问题。

1.3留守儿童的卫生问题

作为留守儿童抚养者的祖辈缺乏一定的疾病预防意识,尤其是一些已经步入青春期的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多年,对于他们的卫生教育也不充分。因此在儿童进入青春期的过程中,留守儿童的生理知识与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知识不足,加上年龄尚小,缺乏足够的判断能力,因此容易受到一些不良行为或者低俗文化的影响,使得留守儿童青春期时的身心健康状况也得不到保障。[3]

2.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方面的构想

2.1优化社会文化环境,养成构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社会共识

优化社会文化环境首先应当从文化软环境建设入手,其次还需要做好文化硬环境的构建工作,进而统一二者,双向优化。其中软环境建设是主要方面,而文化软环境主要是指在社会舆论环境方面进行合理的优化工作。新闻、舆论媒体应当提高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通过集中、持续的报道来让全社会关注到留守儿童的问题上来。其次,学校教育也应当从自身工作出发,加强关于创新型政策的可行性研究,进而总结并提升各地区的经验,促进政府等相关部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2.2创新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形成科学、严谨的覆盖网络

留守儿童的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核心在于形成科学、严谨的覆盖网络。从国家层面看,妇联等组织应当成立相关的研究工作组来促进留守儿童的研究,以此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从社会层面看,创新主体的建设工作在新时期应当由学校亲自主导,进而组织统一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小组,下设不同的办公室来促进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完成。强化基层学校的教育功能,切实将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纳入到各级学校的发展规划之中。

2.3创新工作形式,建立统一、有序、高效的运行机制

创新工作形式,解决好留守儿童的安全、学习、卫生问题,如家长的缺位不仅对孩子的学习问题造成了影响,同时也容易导致孩子对家长失去理解,进而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或者留守儿童因其父母长年不在身边,而身边的监护人由祖辈担当,最终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出现一些疾病或其他卫生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运行机制的有效性,因此学校要创新工作形式,建立统一、有序、高效的运行机制。

2.4加强学校的教育功能,重视留守儿童的安全、健康问题

留守儿童的家庭成员本身存在一定的文化素质偏低的问题,因此才最终使得儿童变为“留守儿童”。监护人年龄过大,且文化层次较低,与此同时,农村在社会转型期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而留守儿童与其高龄监护人一起将要面临更多困扰与问题。家庭与父母的有效监管工作出现缺失,因此留守儿童容易产生不同的安全问题,如拐卖儿童事件发生。学校在进行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中,应当加强儿童教育,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另外也需要积极与家长保持联系,将留守儿童的近况实时反馈给家长,以便处理一些紧急情况。

3.结语

构建留守儿童的关爱服务体系是政府部门、妇联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提高其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渠道。而做好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一方面能够促进留守儿童教育质量的上升,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社会组织搭建起有序的社会服务平台,以此来优化人力资源结构,进而提升人力资本的存量,进而保证留守儿童问题能够得到合理解决,促进留守儿童的生存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