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全面深化改革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9-28 22:46:26

全面深化改革论文

全面深化改革论文例1

一、搭建教育引导平台,让老干部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拥护者。

要通过举办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培训会、专题报告会、老干部读书班、老干部座谈会、研讨会、撰写心得等形式组织全县老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及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全县老干部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以及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切实把全县广大老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与中央一道同心同德、攻坚克难,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畅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真正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拥护者。

二、搭建舆论宣传平台,让老干部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宣传者。

要充分发挥老干部政治立场坚定、群众基础深厚、社会影响广泛的优势,引导老干部向身边的亲人、朋友和群众宣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老干部为中心让精神辐射四周。要紧密配合宣传部门,针对部分老干部多年从事领导工作,政治理论功底深厚,工作阅历丰富的实际,组建成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五老”宣讲团和老干部文艺宣传队,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全县机关、乡镇、农村、学校、社区开展宣讲宣传活动,向广大党员、群众和学生宣讲宣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通过老干部个人这个点和老干部宣讲团这个面,做到点面结合,不断扩大宣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覆盖面。

三、搭建作用发挥平台,让老干部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者。

老干部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要把老干部发挥作用的平台搭建好,让他们有施展才能的舞台。具体做到“五个结合”,即:要把老干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与建设“美丽家园”结合起来,组建老干部督导队,支持广大离退休干部在推动泸西高原花园城市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要把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与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组建老干部巡视队,支持广大离退休干部协助党委、政府做好群众工作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要把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与围绕全县重点工作结合起来,聘请老干部担任重点工作指导员、项目建设督查员、招商引资联络员、非公党建帮带员、城市建设协调员、新农村建设督导员、县管干部考察员等,支持广大离退休干部在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进工作。要把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与巩固保持“全国卫生县城、全省文明县城”荣誉称号结合起来,组建老干部文明督查队,进社区街道开展卫生文明宣传和保洁工作,配合县交警队、县城建监察大队等部门,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现场劝阻、说服教育活动。要把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与关心教育下一代工作结合起来,组建老干部网吧监督队和助学圆梦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养合格接班人。

全面深化改革论文例2

十八大论文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十八大报告学习体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20日

[2]王向明,李清泉,李景治.十八大精神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2

[3]李洪峰,十八大报告学习笔记[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2

[4]十八大报告文件起草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5]本书编写组,党的十八大精神学习笔记[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年12月20日

十八大论文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8]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0]本书编写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3.

[11]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2]。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4]韩庆祥。思想的力量--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基本思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十八大论文参考文献:

[1]。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J].求是,2014,01.

[2]辛向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鲜明特征[J].探索,2014,05.

[3]肖巍。全面深化改革的“两个决定性”[J].思想理论教育,2014,01.

[4]韩庆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理论创新的聚焦点[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4,02.

[5]严书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理论创新与进一步解放思想[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4,02.

[6]林智敏。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服务全面深化改革[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2.

[7]李晓兰。全面深化改革的民生指向[J].理论与当代,2014,04.

[8]辛向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鲜明特征[J].探索,2014,05.

[9]吴东华。中国不论怎么改革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J].红旗文稿,2014,16.

[10]黄文川。怎样理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访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韩文秀[J].求是,2013,24.

[11]李君如。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和纲领的源头[J].中国中小企业,2013,12.

[12]张丽。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J].理论学习,2013,12.

[13]吴敬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J].前线,2013,12.

[14]顾海良。改革思想蕴含的底线思维在根本性问题上不犯颠覆性错误[J].人民论坛,2013,36.

全面深化改革论文例3

一、整体性是系统改革论的核心思想和要求

这次会议确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前6次三中全会尽管都与改革有关,但主题是某一或某些方面的改革,这次则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而且对各部分各层次之间协同改革的原则和重要性等也进行了深入论证,提出了具体措施。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本次改革的总体要求,《决定》指出,“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系统性的根本要求就是整体性,协同性也是一个良好系统的内在要求,实际上上述“三性”可以归结为一性,即系统性。《决定》所显示出来的整体性,以及它所展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部内容,都充分表明了其系统改革论思维。

二、目的性是系统改革论的重点要求

《决定》对此十分明确。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的就是方向,也是凝聚全国人民共同前进的动力。

三、系统改革论是全面的改革,也是有重点的改革

有点有面、点面兼顾的改革才能将改革不断引向深入。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要发挥其对其他领域改革的牵引作用。15个改革任务中,6个是经济,生态文明体制也与经济密切相关,经济占了所有改革任务近一半。

四、“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深化”二字,以及《决定》中对各项改革的深刻阐述,充分体现了系统性改革所要求的层次性、结构性、关联性

对于如何统筹城乡,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涉及到方方面面和各个环节,联动性很强,没有改革的深入深化,没有攻坚克难,改革就是肤浅的。“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各项建设,就是追求一种系统改革的动态性平衡,是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另一种诠释。

五、系统改革的思想和理论要求改革必须具有时序性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提出到2020年,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个时间表,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表是一致的。

六、开放是对一个系统的基本要求,同样也是对系统改革论的基本要求

《决定》既坚持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思路,同时又提出了新要求,推出了新举措,是一份新的施政纲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社会机体,必然是开放的,它需要和外部环境有良好的互动。经济的全球化,世界的一体化,需要中国和世界保持密切的联系,这样的系统才是可持续的,才是安全的。中央对此是十分清醒的,一年多来创造性地处理好了与周边国家、与大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为国内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一年多来,中央对外关系上的一系列新举措、上海的自由贸易区建设等,就是这一系统改革论思维的切实体现。

七、两个机构的设立,极为显著地表明了新一届领导集体的系统改革观

为了“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由此从组织上充分保证了系统改革思想和目标的实现。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就是为了整合各个方面的相关力量,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两个机构,一内一外,内政外交,相得益彰。这样的力量整合,能促使社会稳定、外部安全,为有效推动整个社会、整个系统的平稳健康运行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八、系统改革论作为一个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不仅仅指导当前,也指导未来

指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团结奋斗。”改革没有完成时,改革永远是进行时。即使到了第二个一百年,即新中国成立一百年,中华民族实现现代化的时候,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要不断完善和发展,还要进行改革开放,那时改革开放的系统性将会更强,系统改革的要求将会更高。

九、系统改革论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系统性思维强调的是理论性和逻辑性,改革则更多的是强调探索和实践,两者的统一有利于改革的设计者在思路上思想上达到一种新的高度的统一,从而大大增强了改革的可操作性,有利于中央的宏观决策和顶层设计。因此系统改革论这种提法本身,具有科学性、辩证性和系统性,达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

十、系统改革论来自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实践

全面深化改革论文例4

近日,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迎接党的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 》。

第一集《时代之问》从国内和国际视野出发,透过历史、当代和未来的时空坐标,紧紧围绕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讲述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战略部署的决策过程,描述改革理念的形成轨迹,系统阐释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改”、“往哪儿改”、“为谁改”、“怎么改”、“如何改到位”等重大理论问题,勾勒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主要领域改革框架,概括总结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特征,生动讲述了党的十以来伟大改革进程给人民群众带来的丰富获得感。

第二集——《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聚焦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讲述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一重大判断的过程,全景式地展现了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进程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国资国企改革、健全产权保护制度改革、构建对外开放型新体制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内容。

第三集《人民民主新境界》主要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对于政治体制改革提出的目标、作出的部署、展开的实践和取得的成效等展开。 本集按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这三大板块结构全片,坚持党的领导贯穿始终。在第一个板块中鲜明提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与方向,是坚持党的领导,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本集展开了一幅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的生动画卷。

第四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党的十以来,司法体制改革蹄疾步稳、成效显著。本集聚焦司法责任制改革、诉讼制度改革、司法便民利民改革等,用生动的改革故事,讲述了司法体制改革如何“做成了想了很多年、讲了很多年但没有做成的改革”。

第五集——《延续中华文脉》聚焦文化体制改革,以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思想为主线,充分展现文化自信,以“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讲述中国故事”贯穿全篇,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核心目标,突出本轮文化改革的重中之重--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确保“两个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在互联网时代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本集里有不少生动的人物和故事,有大量对权威人士的采访,清晰勾勒了党的十以来文化改革的“四梁八柱”,讲述了老百姓身边鲜活生动的文化故事。

第六集——《守住绿水青山》。聚焦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从提出的“生态兴则文明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重要论述出发,反映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第七集《强军之路》(上)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反映“为什么改”,深刻阐述领导推动改革强军的政治意蕴和战略考量,讲清改革的“时与势”。二是反映“怎么改”,采取讲故事手法,叙议结合,生动展现亲自领导和运筹设计改革,再现这轮改革科学周密的研究论证过程,从总体上介绍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本集还初步总结了军队改革组织实施的经验做法,体现这轮改革的缜密筹划、谋定后动,在无声中实现巨变,在行进间完成转身等特点。

第八集——《强军之路(下)》。

《强军之路》坚持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为统揽,以亲自领导决策推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伟大实践为主线,系统阐释改革强军战略思想,深入解读我军这一轮整体性、革命性变革的时代背景、战略考量和重大举措,生动展示我军改革重塑的全景画卷、巨大成就和崭新风貌。

第九集——《党的自我革新》。主要反映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世情、国情、党情,在新的历史时期以担负起最大的责任为认识起点,全面从严治党,特别是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和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的伟大进程。本集讲述了中央以八项规定作为切入点,以雷霆之势,反腐败无,反不停息;针对三起被查处的贿选案,改革选人用人机制;防止带病提拔,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开展群众路线教育等活动;以改革强党,制度建党,综合施策;推进全球追逃;改革中央巡视体制机制,探索三个不固定、专项巡视回头看,派驻监督无死角;通过抓两个责任落实,执纪运用四种形态等,强化管党治党;成立国家监察委员会等改革试点。

本集有首次公布的落马腐败分子的画面,有对党的自我革新决心与能力的深刻剖析,对基层党员干部的生动采访。

第十集——《人民的获得感》。2013年深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由此,中国展开了一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大变革,一场努力实现13亿人全面发展的大变革。本集以人民的获得感贯穿始终。全面深化改革面对的是仍然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发展不平衡的中国,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和公平正义有更高追求的中国。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权,以“一个都不能少”的魄力和担当打响全面脱贫的攻坚战;以“政府兜底”保障1800万城镇困难群众的生活;以完善各项社保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存需求;着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发展权,在就业、住房、平安中国、教育、医疗、户籍制度改革等方面深化改革,更好造福全国人民;把“共享发展”列入新发展理念,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带领全国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吴海婷

7月17日,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在央视开播。这部专题片共分十集,分别为《时代之问》《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人民民主新境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延续中华文脉》《守住绿水青山》《强军之路(上、下)》《党的自我革新》和《人民的获得感》。

第一集《时代之问》是整部专题片的开篇,也是总论,不仅有大量体现思考改革、部署改革、亲力亲为推动改革的珍贵画面,还有全面深化改革决策亲历者的生动讲述。专题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讲述了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高瞻远瞩、直面难题、勇于担当的姿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开启并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非凡历程。接着《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聚焦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新常态”这一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贯穿全集,生动展现了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回答对中国经济“怎么看”、“怎么干”、“干什么”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始终扣住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一核心,大力转变发展方式,奋力突破结构之困的伟大实践。而以《人民民主新境界》为主题播出的第三集,讲述要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这一目标,向全世界传递着中国共产党推动完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信心与决心。中国将全面深化改革,带着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沿着中国道路去讲述一个伟大生动的中国故事。其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讲述了司法责任制改革如何改变“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顽疾,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如何为老百姓更好地守护公正,司法便民利民改革如何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第五集《延续中华文脉》讲的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事。是以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坚持文化自信的思想为主线,勾勒了党的十以来文化改革的“四梁八柱”,讲述了百姓身边的好故事。我们中国文明是迄今为止唯一没有间断的文明。没有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就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四个自信”的提出。延续中华文脉对中国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后《守住青山绿水》讲述的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论述了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关系,近些年来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保护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和污染,功在当代,利在干秋,惠及子孙万代。当人人都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就会大大增强,未来更加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河水和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将不再遥远。最让我热血沸腾的《强军之路(上下)》描述了人民军队从弱变强,从小变大,由胜利走向胜利的过程,可以说人民军队的发展史就是我们改革发展的历史,我们的军队从战争时期的小米加**到现在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武装力量,这一路走来的风雨历程令人不慎唏嘘,让我们不仅为革命前辈破头颅洒热血而肃然起敬,也为当今人民的强大而倍感自豪。人民军队的一步步强大,与我国各位领导人敢于改革,敢于创新的举措是分不开的。 改革永远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坚持和党中央的领导,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永远在路上。第九集《党的自我革新》讲述了自党的十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以及党对贪腐问题的零容忍,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强决心和历史担当。“铁一般的信仰,铁一般的信念,铁一般的纪律、铁一般的担当”,这是对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全党的要求。作为大学生党员应该严守党的纪律,坚定党的信念义不容辞。《人民的获得感》是《将改革进行到底》的收尾篇,它全景展示了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辉煌成就,通过不同群体的感受再现了改革带给人民的红利。

通过对视频的学习,我认为大学生党员应充满激情讲党性,从党的优良传统中去感受这种激情,从身边的先进典型中体会这种激情。不断自我完善,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奋进前行。同时也要从点滴中积累公道正派,保持高尚情操,敢讲真话,而不能抵不住诱惑,并且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陈俞 观后感

近期热播的纪录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权威、全景报道,讲述了生动的改革故事,展现了伟大的改革实践。追剧“十天”,让我体会到“永远在路上”的改革中,需念好“严”字诀。

论证从严,谋定而后动。影响历史的重大思考与行动,往往源于经年累月沉淀的精华,全面深化改革涉及人口之多前所未有,每一步,都需精心布局、运筹帷幄,每一步,都需谋定后动、蹄疾步稳。每一步,都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改革不是一种方法走到底,需要顺应环境变化及时调整,每一次论证都要有大胆的设想、谨慎的态度、细致的钻研,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执行从严,撸起袖子干。制度设计如果缺乏执行,就只是墙上的一张白纸,再好的制度,再好的方案,执行不到位,效果就大打折扣甚至相去甚远。如何提高执行力,确保改革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是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点。制度执行从严,思想认识要到位,制度笼子要扎紧,制度威信要树立,把执行效果作为考察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传递压力,推动落实。

反思从严,思深方益远。反思的本质是求异与扬弃,反思失败之处可以总结经验教训,取得进步,反思成功之法,可以精益求精。改革不是一蹴而就、一举成功,而是蜿蜒曲折、不断反复。要放弃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真反思总结,哪些事情做对了、哪些事情做错了,哪些事情没做到,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打磨、完善,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严是一种态度和方法,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路上,我们要拿出严的态度、严的决心、严的举措,将改革进行到底。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贾佳妹

“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这句话深深的引起了我的共鸣。以为代表的党中央能够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全面深化改革,其决心和胆魄鼓舞着中华民族朝着伟大复兴的梦想而不断奋斗。学生组织在维护学生权益、加强思想引领、去四化等方面也应该直面问题和挑战,将改革进行到底,在摒弃官味儿的改革中针针见血,在加强新媒体建设的改革中刀刀见肉。不能满足于之前的改革成果而止步不前,在这个深化改革的历史性时刻更是应该跟上党中央的步伐配合做好学生组织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监督落实工作。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应学好专业知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勇于担当,把全面深化改革事业不断向前推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钱琴美

《将改革进行到底》是迄今为止首次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权威、全景报道。该片是对全面深化改革全景式、权威性的梳理总结,既体现了较强的思想性和理论深度,又讲述了人民群众身边生动的改革故事。

说的好,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永远都是在路上,面对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我们永远都是新手。无论是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生态文明改革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改革的每一步都是为了向更好方向发展。

建党以来,无论是党走的每一步,都是为了一个目标顺应历史和群众的诉求。革命也好,建设也罢,都是在不断地改变。改革也是如此,一次次历史证明,党之所以能够走向成功,之所以能够战胜一切苦难就在于以群众的利益为根本。

改革不是口头上说说,也不是下发几个文件而已,而是要有身体力行的付出和十二分的勇气来迎战,要有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恒心和决心来面对,必须以问题为导向,否则,改革的目的也就达不到,改革的成效就不明显。

关于当今中国的改革,深刻指出,“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期,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面对这样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广大青年学生干部需要勇于担责,要以舍我其谁、敢为敢当的气概,推动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

改革时代,不要问青春何处安放,而是要问青春如何为改革担当。要体现这种担当,青年就要立大志、立长志,立足改革前沿阵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建功立业;就要开足马力认真学习,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力量;就要让自己的思维和能力跟上改革的步伐,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里大展拳脚……青年干部只有把个人志向与国家前途紧密结合,个体发展与时代进步紧密联系,才能收获更好的人生,才能推动时代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青年有担当,国家就有希望。青年是改革发展的活力源泉,他们以青春的名义为改革担当,以奋斗的姿态走在时代前列,谱写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青春之歌。“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要忘记立党之本,不要模糊视线,不要离开正确的方向;不要陶醉在我们已有的功劳簿上面,不要懈怠,要创造新的成绩,向人民、向历史交出更合格、更好的令人满意的答卷。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陈舟莲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央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正在火热播放中。我们作为大学生党员,要首先做好榜样作用,观看此片,学习如何将改革进行到底。该片一共有十集。下面我就分享一下我观看每一集之后的收获。

第一集,从国内和国际视野出发,透过历史、当代和未来的时空坐标,紧紧围绕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讲述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战略部署的决策过程,描述改革理念的形成轨迹,系统阐释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改”、“往哪儿改”、“为谁改”、“怎么改”、“如何改到位”等重大理论问题,勾勒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主要领域改革框架,概括总结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特征,生动讲述了党的十以来伟大改革进程给人民群众带来的丰富获得感。

第二集,聚焦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讲述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一重大判断的过程,全景式地展现了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进程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国资国企改革、健全产权保护制度改革、构建对外开放型新体制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内容。

第三集,主要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对于政治体制改革提出的目标、作出的部署、展开的实践和取得的成效等展开。按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这三大板块结构全片,坚持党的领导贯穿始终。

第四集,聚焦司法责任制改革、诉讼制度改革、司法便民利民改革等,用生动的改革故事,讲述了司法体制改革如何“做成了想了很多年、讲了很多年但没有做成的改革”。

第五集,聚焦文化体制改革,以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思想为主线,充分展现文化自信,以“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讲述中国故事”贯穿全篇,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核心目标,突出本轮文化改革的重中之重--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确保“两个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在互联网时代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

第六集,本集聚焦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从提出的“生态兴则文明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重要论述出发,反映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第七、八集,坚持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为统揽,以亲自领导决策推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伟大实践为主线,系统阐释改革强军战略思想,深入解读我军这一轮整体性、革命性变革的时代背景、战略考量和重大举措,生动展示我军改革重塑的全景画卷、巨大成就和崭新风貌。

第九集,本集主要反映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世情、国情、党情,在新的历史时期以担负起最大的责任为认识起点,全面从严治党,特别是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和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的伟大进程。

第十集,本集以人民的获得感贯穿始终。全面深化改革面对的是仍然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发展不平衡的中国,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和公平正义有更高追求的中国。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权,以“一个都不能少”的魄力和担当打响全面脱贫的攻坚战;以“政府兜底”保障1800万城镇困难群众的生活;以完善各项社保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存需求;着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发展权,在就业、住房、平安中国、教育、医疗、户籍制度改革等方面深化改革,更好造福全国人民;把“共享发展”列入新发展理念,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带领全国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这部专题片,代表了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新的征程。改革从来没有完成时,一直在路上,我们要本着大刀阔斧的决心,攻坚克难,砥砺奋进,让人民群众真真实实地感受到全面深化改革所带来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韩佳迈

改革就是在新形势下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大旗。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新中国发展的重要拐点,中央提出了改革开放,中国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以来,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整体布局,进一步体现了“全面”二字。

当前,我国经济转型正处于关键时期,转型升级更加依赖于全面改革的突破。改革的任务重,时间紧,更要求我们拿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和恒心,常抓不懈,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改革上来,将工作重点聚焦到改革上来,才能确保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推进,如期完成各项目标。

作为一名实习生,刚进入社会,更是要做好一言一行。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更是要做好带头作用,努力积极关心国家改革,做好本职工作!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汪佳飞

正值七八月,烈日炎炎,大多数学生们都放了暑假,电视上、网络上各种综艺节目、电视剧席卷而来,夺人眼球,争占收视率。但是,这些东西真的能够带动人们经济思想的发展前进吗?然而答案是不能确定的,但是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由中央电视台承担制作的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将是一面改革前进的旗帜。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深入反映党的十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成就,一部令人振奋的纪录片诞生了。这部纪录片记录了在党的十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国家的发展所作出的统筹和规划,突出了以为核心的党的各位领导以及各个单位的干部、科员对于改革的信息以及对于国家发展的强烈责任感,不难想象,党的发展、国家的改革是曲折的,但是也正是这种曲折才考验了我们国家团结一致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决心,在的带领之下,在新的思想、新的形势之下,我们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有了新的想法和新的做法。

当然,《将改革进行到底》不仅仅是一面旗帜,也是我国深化改革的功勋墙,在这面墙上,改革取得的重大成果、关键突破都在其上,其中也记录了各个地方、各个领导、各个党员对于改革积极作为,展示了改革的艰辛和人们的不畏艰辛。更凸显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新形势下的改革势在必行。纪录片虽然只有十集,但是包含的内容和精神却是无尽的,党的领导、人们的创造与创新,带给的不仅仅是人们的获得感,更是国家的成长,党组织的成长。作为一名党员,在这十集的将改革进行到底中我们更多的是要学习党中央的精神,学习先进党员的精神,学习人们不畏艰辛的精神。

在这部纪录片中汇聚了中华儿女的梦想,也汇聚了中华儿女对于改革的激情,它不仅仅是一部记录,而是一种成长,一种征程,可谓振奋人心寄希望。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汪萱

第1集《时代之问》观后感:

改革开放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深改领导小组成立为标志,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要富民强国就必须大家的共同努力。全面深化改革,新在全面,难在深化。曾做过这样的比喻: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一比喻,生动诠释了全面深化改革其“深化”二字的含义。也就是改革越入纵深,各种矛盾问题越交织叠加、错综复杂。但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所以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注定是一场既继前人伟业,又史无前例的伟大实践和深刻变革。

第2集《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观后感:

这一集展现了党的十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经济体制改革纲举目张、深入推进的生动面貌,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和增长质量,正在经历的空前深度变革。

第3集《人民民主新境界》观后感: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党的领导是根本和关键。改革由谁领导和引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改革是一场革命,更是一个利益调整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来作为后盾和保障,这是无可非议的。领导就是方向,就是航向,更是一个灵魂和主线。没有共产党,就不能改革的正确方向和路线。只有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改革同时也需要接地气,征求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改革的最主要的方式和途径。

第4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观后感:

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人民,就像影子跟随着身体一样。正如片中所说,“司法体制改革成效如何,说一千道一万,要由人民来评判”。当前司法领域仍存在着司法不公、司法公信力不高等问题,削弱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安全感。想要更加有效地推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就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紧紧抓住影响司法公正的问题症结,让人民真切感受到公平正义的阳光。

第5集《延续中华文脉》观后感:

这一集通过生动的任务和故事,清晰勾勒了党的十以来文化改革的“四梁八柱”,讲述了老百姓身边鲜活生动的文化故事,凸显了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坚持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第6集《守住绿水青山》观后感:

保护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和污染,功在当代,利在干秋,惠及子孙万代。所以,每一个人需要保护的自然生态环境,其实就是在保护着我们生存的家园,保护我们自身及子孙后代。当人人都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就会大大增强,未来更加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河水和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将不再遥远,必将为全人类营造出自然优美和谐舒适的幸福生活空间。

第7集《强军之路(上)》观后感:

“落后就要挨打,军事上的落后,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是致命的。”“军事上一旦落后,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将是致命的。我们的经济发展了,要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就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军事力量。”我们主张世界和平,但绝不是“软柿子”。我们国家经历过战争,战争的伤疤提醒我们,国家应该有强军之梦。

第8集《强军之路(下)》观后感:

讲述了我国军队改革的历程,阐明了新一次改革的目标及伟大的历史意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名族长久以来最大的愿望。中国梦就是强国梦,而强国必须强军,所以在军队中,中国梦就是强军梦。“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中国军队的发展史,是一部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伟大篇章。在军队发展的道路上,改革创新的步伐从未停歇。在军改的漫漫征程上,同样也需要全党全军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中央军委和的决策部署上来,闻令而动,听令而行,以党的正确领导引领改革的顺利进行。

第9集《党的自我革新》观后感:

这一集全面展示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自我革命的勇气,解决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等问题。其中,面对暴露出的问题,刀刃向内,自我刮骨疗毒,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彰显了我们党坚决惩治腐败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

第10集《人民的获得感》观后感:

国家主席说:“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改革,就是不断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的获得感。人民的获得感是改革的着力点与落脚点。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当下,必须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注重关心生活困难的群众。改革是为了人民,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就是要分好“蛋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改革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不同群体间的差别仍然很大。将改革进行到底,无论是改革初期,还是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其最大的公约数都是为人民创造更多的获得感。

时代之问

张依蕾

随着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的开播,在学校的组织和号召下,作为预备党员的我观看了第一集纪录片——《时代之问》。

面对十分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围绕“什么是中国梦?”向我们阐释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应如何实现中国梦?如何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新?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什么?指出:邓小平同志不愧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不愧为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现在我们也看到了,党中央做出的改革开放的决定是正确的,我们今后仍然要走这条正确的道路。富国之路、富民之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而且要有新开拓,要上新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长征。而今天的长征,就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在这次学习中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中国改革“再出发”的一次总宣示、总部署、总动员。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中国人民,正用深入思考和丰富实践,作答着新一轮改革“全面”和“深化”这四个字的深刻内涵。曾这样阐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就需要有管总的目标,也要回答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结果这个问题。”强调“全面”,就是强调必须构建起丰富全面的改革目标体系。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统领下,中央明确了各领域的分目标,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特征凸显。就是强调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的重要性。各领域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融,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它领域,同时也需要其它领域改革密切配合。唯有强有力的顶层设计,才能开辟改革新局面。就是强调要构建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全面,体现在各领域改革的联动和集成里,体现在改革的总体效应、总体效果里。全面深化改革,新在全面,难在深化。曾做过这样的比喻: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一比喻,生动诠释了全面深化改革其“深化”二字的含义。强调“深化”,就是强调改革不能浮于表面,必须向纵深推进。必须在以往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再上层楼、再进一步、再深一层。就是强调要具备攻坚克难的坚定意志。改革越入纵深,各种矛盾问题越交织叠加、错综复杂。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就是强调改革者要敢于触碰深层利益,敢于改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割自己的肉、动一些人的奶酪。改革者要敢闯敢试,能尽责,敢担当。

总之,改革这条路是长期的无止尽的,对于改革创新,现阶段的我们,应该在护理工作上应该积极向上,善于发现问题,多多学习,才能在将来在护理中改革更好地服务于病人,才能融入改革大潮流中。

不忘初心,改革到底

赵锡芳

近日,大型纪录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在央视一套的热播,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掀起了一阵新的改革热潮。《将改革进行到底》是迄今为止首次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权威、全景报道。全片共十集,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集中反映近年来全面深化改革各主要领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已基本确立的过程,并分别关注经济、政治、司法、文化、生态文明、国防军队建设、党的建设、民生等领域的改革实践,既体现了较强的思想性,又讲述了生动的改革故事。该片是对全面深化改革全景式、权威性的梳理总结,既体现了较强的思想性和理论深度,又讲述了人民群众身边生动的改革故事。

作为一部政论片,《将改革进行到底》有着厚重的底色、扎实的根基、客观的理据、严谨的逻辑;作为一部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有着温情的故事、丰盈的细节、火热的氛围、激昂的节奏——围绕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记录了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整体谋划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确定的改革任务,带领十三亿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浩荡实践。

观看了前面几集内容,内心感触很大。就如对于当今中国的改革深刻指出:“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期,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这是一场新的长征,这是一场新的持久战,既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更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正如第一集的解说词中所指出的那样,“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实践”,这些改革的实践和改革的思想,“夯筑着一个国家治国理政的基石”,“塑造着一个更具实力、引领时展的社会主义中国,也开辟了中国改革开放道路的全新境界”,“并正在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那么,作为当代的青年大学生,我们该怎么做呢?我们要知道,改革没有旁观者,人人都在现场。面对当今中国的改革,面对这样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广大青年学生需要勇于担责,要有舍我其谁、敢为敢当的气概。改革时代,不要问青春何处安放,而是要问青春如何为改革担当。要体现这种担当,我们就要立大志、立长志,立足改革前沿阵地,就要开足马力认真学习,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力量;要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要熟知世情国情党情,坚持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理论与优良作风,将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要让自己的思维和能力跟上改革的步伐,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里大展拳脚,我们需要把个人志向与国家前途紧密结合,个体发展与时代进步紧密联系,才能收获更好的人生,才能推动时代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要忘记立党之本,不要模糊视线,不要离开我们的方向,不要陶醉在我们已有的功劳簿上面,不要懈怠,永保创新,实现我们的价值。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护理1404 黄佳音

近期,在进入临床实习的同时,在休息时间观看了央视大片《将改革进行到底》,感触非常深。《将改革进行到底》为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自7月17日开播以来,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该专题片充分反映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决心、高度智慧和辉煌成就。

“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将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凤凰涅槃的决心,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把改革进行到底。”向全党上下、全国人民发出了动员令,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信念。

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以革故鼎新的魄力,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后一句规定了具体方式,是一个总揽全局的前进目标,也是一项极为宏大的系统工程,要求我们必须充分理解、把握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制度自信与深化改革、价值体系与制度体系之间的关系,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开创治国理政的新境界。

一系列重大战略如“一带一路”、创新驱动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脱贫攻坚、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形成了我们党新时期的治国理政战略布局。

党的十以来,一场动真碰硬的自我革新在全党拉开帷幕。从“从严治党”的政治宣誓到“八项规定”的严厉执行,从思想教育的常态推进到党内法规的有序完善,我们党每一次的改变、每一步的迈进,都饱含着改革者“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与勇气。

改革不能一蹴而就,也无法一劳永逸。过去五年,全党兴利除弊,党内政治生态为之一新,靠的是改革;未来五年,我们蓄势待发,推动党的建设走上新征程,依然要靠改革。改革实践告诉我们,只有顺应变革,与时俱进,才能永葆生机。

将改革进行到底,要学得更深、悟得更透,把思想共识聚得更牢。古语云: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作为一个拥有450多万个基层组织、8900多万名成员、在人口超过13亿的大国执政的大党,没有同心协力拧成一股绳的思想共识,就难以跨过改革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更难打破改革涉及到的各种利益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必须恪守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党内经常性的学习教育和全社会润物细无声的宣传引领,最大限度地凝聚全党的改革共识,最大限度地凝聚全社会的改革能量。

坚持自己的担当,不忘初心,将改革进行到底。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事业的领导核心,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建国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始终坚持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的革命事业推向前进。

作为一名光荣的学生党员,我们要始终忠诚党的事业,保持一股革命热情、一种拼命精神,在细微处建功,善小而为,物小亦为,用责任担当诠释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作为。我们要从一言一行上见担当,从一点一滴上把响应我党的改革工作。要真正把自己的责任担当落实到学习、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护理1404韩吉

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正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该片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全景报道,直观地展示了我国各领域改革取得的重大成果,看完第一集后,我的心情异常激动,既为国家的发展感到自豪,又深感作为学生党员的一份子,要努力的学习并将国家的改革精神从自身做起。

以思想为先,树立改革创新理念。“创新是发展之源、成事之本”,组工干部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创新理念,摒弃束缚手脚的“老框框”、“老套套”、“老调调”,大胆探索,敢于突破,开辟新途径,寻找新路子,才能创造性地开展好组织工作,跟上时展的脚步。

以实干为主,打牢改革创新基础。“空谈误国,实干新邦”,“实干是发展之基、成事之道”,组工干部作为管干部、管党员、管人才的特殊群体,更应树立与时俱进、时不待我、扬鞭奋蹄的进取精神,发扬钉子精神,克服畏难情绪,做到莫尚空谈重实干。只有坚持实干,工作中狠抓落实,察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所做的工作才能经得起实践、群众、历史的检验,才能为下一步改革创新实现飞跃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坚实的基础。

以群众为本,检验改革创新成果。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得民心者得天下”,各项事业的改革创新就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作为组工干部在工作中要摆正心态、摆正位置,深入群众,体察民情,体味民生,以敬畏之心对待人民群众,用感恩之心服务人民群众,怀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用激情、智慧和才干发展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事业,用改革创新取得的成果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护理1404章力亚

改革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对于改革,我们从《将改革进行到底》这大型证论专题片中深入了解。

本片紧紧围绕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充分反映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整体谋划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确定的改革任务,带领13亿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

本片是对全面深化改革全景式、权威性的梳理总结,既体现了较强的思想性和理论深度,又讲述了人民群众身边生动的改革故事。全片共分十集,分别为《时代之问》、《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人民民主新境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延续中华文脉》、《守住绿水青山》、《强军之路(上、下)》、《党的自我革新》、《人民的获得感》。

在党的即将召开之际,这部政论专题片的推出,将进一步鼓舞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坚持改革正确方向,保持改革定力和韧劲,继续解放思想、勇于实践,把全面深化改革事业不断向前推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第一集《时代之问》,节目紧紧围绕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改革的坚定,勾勒了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主要领域改革框架,概括总结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特征,生动讲述了党的十以来伟大改革进程给人民群众带来的丰富获得感。

第二集 《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聚焦经济体制改,关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始终扣住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一核心,大力转变发展方式,奋力突破结构之困的伟大实践。使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以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经济现在不得不面对解决的问题,的确,现在改革难度只会越来越大。但不得不改革,先吃肉后啃骨头避免不了。

第三集《人民民主新境界》也在表达在党的领导下,全面深化改革,人民民主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说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创新与实践当中,不断与时俱进。

第四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讲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性。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平正义是人民群众获得安全感和幸福感的重要保障。在一个现代文明国家里,司法就是守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在老百姓的心里,法就是天。公平正义如同空气与水。它不能缺席、不应迟到。

第五集《延续中华文脉》中聚焦文化改革,以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思想为主线,充分展现文化自信,其实中华文化的确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但是随着时代的智能化,机械化使得有些文化变得稀有,文化改革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做自信民族,拥复兴之魂。

第六集《守住绿水青山》讲述了中国灿烂的农耕文明。自然环境对现在发展的重要性,生态兴则文明兴由此而来。们的生态环境有历史遗留问题,但我们共产党有这个信心担起这个责任。

第七集《强军之路上》可以看出一支军队的改革,一批人员的削减,这次改革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意义非凡。敢于强军,敢打仗,打胜仗是总目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不能有一点点懦弱,减兵三十万但是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不能减,重塑军队,是实现强军梦的重要一步。

第八集《强军之路下》中向新成立的陆军领导机构,火箭军,战略支援战队授予军旗并致训词的画面异常令人振奋。我只想说中国军人,你们是我们的骄傲。

第九集《党的自我革新》中题了党要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的问题。刀刃向内,自我刮骨疗毒,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无,全覆盖,零容忍,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

第十集《人民的获得感》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人民二字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九十多年,栉风沐雨,持之以恒,坚定的践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是幸福的。

改革看起来很高大上,其实也与每个平民百姓息息相关。只要我们每个人为改革‘带盐’、为改革添柴,做改革的推动者、实干家,立足本职岗位顾全大局做好工作,一项项改革举措就能落地见效、一个个难题就能迎刃而解,我们就能创造历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护理1405 张梦云

《将改革进行到底》是指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指导,中央电视台承担制作的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该片讲述了同志带领13亿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故事。

通过观看陆续播出的十集《将改革进行到底》,让我对深化改革有了新的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最开始国内外形势出发,紧紧围绕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让我们知道全面深化改革不是简单的说说。说的好,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永远都是在路上。经济建设对于整个国家发展尤为重要,怎样又好又快地发展是当下突出的重点,抓住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在如今社会,不良事件仍然存在,人民心中有时会有担忧,“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坚持依法治国,绝不放过一个坏人。这也是对人民的保证。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怎样保护传统优良中华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的问题也十分重要,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发展,而忽略了其他。在杭州召开G20时期,让我们看到了经济和环境优美共存的好现象。建设强大的军队,改革军队整体性,是中国共产党中央作出的调整,我们在阅兵时看到整齐的步伐是所有军人对祖国深深的爱,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维和部队在全世界的身影,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作为学生党员,作为新时期的共产党人,我们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跑好自我革新的接力棒,书写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历史答卷!希望祖国繁荣昌盛。

改革论札记

护理1405陆飞颖

为迎接党的胜利召开,深入反映党的十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成就,由中

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指导,中央电视台承担制作的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将于近日开播。这是迄今为止首次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权威、全景报道,对全国人民认识改革、理解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蓬勃动力,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改革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其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专题片形容改革:“一个汇聚全体中华儿女澎湃激情的恢弘梦想,一次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历史抉择,一段回应时代之问、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新的征程。”提起改革,没有人不赞叹它带给中国的翻天覆地变化,没有人不希望将改革进行到底。历史早已深刻证明,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思想僵化、固步自封,必将被时代所淘汰。我们要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一鼓作气、坚定不移,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坚决打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

改革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高瞻远瞩、直面难题、勇于担当,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带领全体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开启并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非凡历程。四年多来,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改革思想,构成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内容。2013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成立由担任组长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肩负起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重任。自成立之日到今天,中央深改组共召开了36次会议,审议了200多个文件,破解了诸多领域的改革难题,践行着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的庄严承诺。

改革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从深改元年全面播种、次第花开,到关键之年全面发力、纵深推进,再到攻坚之年立柱架梁、击楫勇进,继而到深化之年狠抓落实、形成示范,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敢闯敢试、敢破敢立,在全面深化改革这场“大考”中获得了高分。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规范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行为,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改革破解了一批议论多年、阻力较大、长期难啃的“老大难”。晒权力清单,推政务公开,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自贸区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克服部门利益掣肘,改革抓住了涉多部门、跨多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高考综合改革试点顺利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全面放开二孩,户籍制度改革坚定推进……改善民生福祉,守望公平正义,改革给百姓带来了沉甸甸的“获得感”。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改革也是干出来的。沙滩上建不起高楼,没有求真务实的态度、狠抓落实的干劲,再好的改革举措也难以落地生根。在这一轮改革启动之初就提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反复强调“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盯着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可以说,全面深化改革每推进一步,党中央对抓督察促落实的要求就更进一步。这也是改革得以不断推进的关键所在。纵观中央深改组36次会议,从倡导领导干部做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到突破“中梗阻”,打通改革“最后一公里”;从提出抓主体责任、抓督办协调、抓督察落实、抓完善机制、抓改革成效、抓成果巩固的“六个抓”要求,到部署“三督三察”的改革督察工作,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强调改革方法论,坚持把抓落实放在深化改革的突出位置,为推进改革不断注入真抓实干的正能量。

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具有突破性和先导性的关键环节。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和排头兵,无论何时都要高举改革开放的伟大旗帜,将改革进行到底,坚决打好这场攻坚战,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完成好赋予广东的“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新使命。

展望未来,将改革进行到底

护理1405徐佳敏

《将改革进行到底》是指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指导,中央电视台承担制作的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

该片紧紧围绕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充分反映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整体谋划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确定的改革任务,带领十三亿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中国人民,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长征路。该片将通过真实生动的故事,展示了社会各领域、各级各部门在开展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重大成果,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以来,国家的进步和发展,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和好处。这是迄今为止,首次对我国十以来,全面开展深化改革最权威的报道,凝聚了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改革意味着创新,在这个创新争优的大时代背景下,对于我们学生党员来说,要紧跟党中央的步伐,改革创新,时刻保持发展激情,成为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

通过真实的改革题材让正义震撼人心。该剧中不少内容取材于真实案件,形象反映了我国当前改革工作的高压态势。这种源于真实题材的提炼,甚至让有的演员担心剧本会过审不了。然而,这恰恰也是这部电视剧的独特魅力所在。导演说:“电视剧能拍到这个尺度,是国家改革力度使然。”大时代、大制作、大力度,必然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该剧很好地体现了我们敢于曝光问题、敢于正视问题,充分证明了党在改革斗争中的坚定决心和高度自信,大气磅礴,正气凛然,让人振奋。

通过精彩的情节让正义震撼人心。看该剧,人们感悟到的是正义的力量,阳光的精神,正气的浩然。《将改革进行到底》讲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理论、体制机制和实践成果,展示了各领域改革取得的重大成果、关键突破,展示了各地方各部门推进改革落地、见效的积极作为,展示了改革背后的故事和攻坚克难的历程,展示了人民群众的创造、创新、奋斗,展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获得感。他们是为了人民利益、为了正气,勇于担当勇于奉献的使者。他们身上的正义精神传承昨天,启迪今天,当然会震撼观众。

通过精湛的表演功力让正义震撼人心。一句为激情燃烧的岁月骄傲,击中全民泪点,“剧中所有的艺术家,要的真心好!在这里,演员的表演功力发挥到了极致,表演功力与正义精神融合、升华,塑造出了观众心中的那个最好形象,演员演到了观众的心坎上。

通过精彩的语言让正义震撼人心。“坦率地说我们一些干部,其素质已经远低于一般国民的素质了”,这是义正词严之言;“共产党人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是为人民币服务的”,这是正气浩然的语言;“你大把大把捞黑钱的时候,怎么没想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现在出事了,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中国农民那么倒霉,有你这么个坏儿子”,这是一针见血的批评语言。仔细研究该剧,你会发现那些老百姓心中想口中说的语言在演员那里,信口拈来,通过语言提升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通过观看《将改革进行到底》使我更加坚定对中国共产执政的信心,我们内心深处都有对正义的呼唤,都在崇尚正义,期盼正气事实上,改革从来都不仅仅是中纪委的事,从这个意义上讲,《将改革进行到底》就是这样一部收拾人心、凝聚共识、推进改革的上乘之作。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护理1406谢雨涵

《将改革进行到底》,反映的是当我们再次探寻党的足迹、翻开历史的画卷时,更应明白今日我们祥和宁静生活的来之不易,国家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这本大型政论专题片是迄今为止,首次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权威、全景报道。该片展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理论、体制机制和实践成果,展示了改革背后的故事和攻坚克难的历程,展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获得感。本片紧紧围绕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充分反映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整体谋划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确定的改革任务,带领十三亿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

指出,何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总部署、总动员,吹响了改革的号角。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大幕,徐徐拉开。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体制、生态文明等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各主要领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已基本确立。

全面深化改革论文例5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

(一)哲学理念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灵魂,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胜利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而“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即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这个大时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整个社会主义时代和将来共产主义社会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在1844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就揭示了哲学和无产阶级内在联系:“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2]15“德国人的解放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2]16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无产阶级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因而它必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恩格斯指出:“我们党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科学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3]这个科学世界观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列宁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马克思的观点极其彻底而严整。这是马克思的对手也承认的。这些观点总结起来就构成作为世界各文明国家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纲领的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4]7“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4]67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5]无产阶级宇宙观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分析中国国情,制定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找到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胜利。(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在科学和实践基础上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是唯物论和辩证法在实践基础上、在科学基础上的有机统一。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也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客观世界既是物质的,又是运动的、充满矛盾的。因此,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保护)世界,既要坚持唯物论,又要坚持辩证法,既要照唯物论办事,又要照辩证法办事。离开辩证法讲唯物论,就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论,就不能自觉地、全面地、科学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就不会积极能动地去改造世界。离开唯物论讲“辩证法”,“辩证法”就会变成唯心主义辩证法,变成“变戏法”“诡辩”,在政治上就会出现冤、假、错案。马克思、恩格斯以社会实践的观点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6]16事实上,要改变世界,必须依靠生产斗争实践、科学实验实践、革命实践、改革实践。马克思在《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第11条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6]19同时,只有从辩证唯物主义去理解实践,才能说明实践的前提、基础、对象、根源、过程和规律。脱离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实践”,把实践放在唯物主义前面,不是科学的、正确的、革命的实践。实践和唯物主义、辩证法是不可分割的。离开实践讲唯物主义,是机械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同样,离开唯物主义、辩证法讲实践,实践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实践中就会变成蛮干、盲干,造成灾难性后果。我国1958年和化运动等“实践”给人民带来重大灾难,1966年至1976年,长达十年的“阶级斗争实践”,更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这个历史教训,要世代记住。我们今天离开科学讲“发展”,离开唯物论和辩证法讲“发展”,就会破坏自然,破坏生态环境,也会带来灾难性后果,其教训同样非常深刻。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学

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走了一段非常曲折的道路,根本原因是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当今,我们要全面理解、把握《决定》,在实践中贯彻《决定》,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全面深化改革。(一)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是辩证的唯物论。从哲学视角反思新中国60多年成功的经验和失误、挫折的教训,首要的问题就在于是否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是否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认识和处理了主观与客观、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党犯了长达20余年“左”的错误。从哲学上反思,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没有一切从实际出发,没有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主观认识不符合客观实际,主观能动性不符合客观规律性。《决定》总结改革开放35年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7]17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对历史进行了严肃认真的反思,科学地总结了历史的经验,唯物辩证地认识和研究国情。邓小平指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8]163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的论断。党的十二大,第二次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做了比较全面的论述,科学地阐明了它的历史前提、基本含义和特征、主要矛盾、基本路线,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这是对我国基本国情认识的一次飞跃,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报告,肯定我国现阶段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7]178这就有极强的针对性,使我们能保持清醒头脑。我国现在虽然经济总量在全世界处在第二位,但我们是一个拥有13多亿人口的大国,人民富裕程度不平衡。我们必须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客观实际出发,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这是当代中国所处的“世情”“国情”“党情”的实际决定的。一句话,只有全面深化改革,中国才有出路,才有活路。当代世界的经济、政治发展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深化改革。一方面,当前世界形势的发展仍然有利于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抓住机遇;另一方面,中国当前面临着经济、政治、外交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才能面对、应对各种挑战。当前世界经济仍然处于深度调整期,既有复苏迹象,也面临基础不稳、动力不足、速度不均匀等问题。面对世界经济形势带来的新挑战,无论是发达经济实体还是发展中经济实体,都在努力寻求新的增长动力。《决定》正是应对世界经济形势带来的新挑战,努力寻求新的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也是由当代中国的国情和党情决定的。目前我国暴露出来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决定了必须全面深化改革。顺应时代潮流,满足人民期待,保持党和国家的生机活力,都需要全面深化改革。总之一句话,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全面深化改革。(二)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论,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科学实践观点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1937年写的《实践论》,全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1978年,长达20余年时间偏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个人迷信盛行。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大讨论,破除了个人迷信,破除了“两个凡是”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打开了人们思想解放的闸门,恢复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一定意义上说,真理标准的哲学大讨论,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社会主义。邓小平在1978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上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8]143《决定》总结改革开放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7]179全面理解、贯彻《决定》,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解放思想。30多年改革形成了新的利益格局,有的成为固化利益,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利益的要求。所以要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要敢于改掉那些不合法、不合理、不利于生产力发展、不利于人民共同富裕的“利益格局”。全面深化改革一定要敢于抓住重点,围绕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回应人民群众呼声和期待,突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决定》指出:“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7]176解放思想无止境,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观点的。现在和今后,在全面深化改革实践过程中,必须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求真务实,顺应时代本质要求,深刻把握时代的变化,紧紧抓住时代特征的精髓。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以更加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三)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全面认识和处理各种矛盾《决定》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全面性要求。列宁说:“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我们不可能完全地做到这一点,但是,全面性的要求可以使人们防止错误和防止僵化。”[9]在《矛盾论》中也说:“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所谓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全面地看问题。”[10]312-313“片面性、表面性也是主观性。”[10]313-314全面深化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六个方面的全面改革。全面深化改革不但要紧紧围绕六个方面的改革,而且每个方面的改革也要体现全面性。全面深化改革又具体体现在15个方面。《决定》分16个部分,除第一部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外,其他15个部分就是全面改革的具体方面。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必须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五大建设。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在深化改革中,要让市场与政府各归其位;权力与权利规范有序;效率与公平相互促进;精神与物质相得益彰;生态与发展和谐共存。(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历史唯物论的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坚持生产力观点和生产力标准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他强调:“要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只有把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人们观察、分析、研究复杂社会历史现象重要理论武器。同时,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革命、建设、改革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全面深化改革是当代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客观要求,就是为了“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7]178。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都是为了使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进一步和谐。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第一次全面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就是生产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列宁第一个提出“生产力标准”,指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11]。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12]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最主要标准。”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生产力标准”概念:“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8]372今天,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生产力标准,以“三个有利于”标准去指导和检验改革。(五)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观点和人民利益标准,坚持人民为本强调: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观点和人民利益标准,概括起来就是“人民为本”。人民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世界、认识社会,改造世界、改造社会要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的方法论;人民为本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一切为了人民;人民为本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共产党的价值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人民的解放、富裕、幸福,一切革命、建设、改革的成果让人民共享。人民为本,概括起来就是五个“一切”,即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功劳归功于人民,一切成果让人民共享。《决定》自始至终贯穿人民为本的理论。“人民”一词是《决定》出现最多的关键词之一。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因为人民强烈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一切为了人民。怎样才能全面深化改革?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7]178。“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7]177这也是为了人民。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就是为了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7]177。《决定》提出了六个“紧紧围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每项改革都是为了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民生、生态等等方面的实际利益,要使人民当家作主、共同富裕,过上幸福生活。怎么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人民是改革的主体、主人。全面深化改革其广度、深度、难度都是空前的。我们要相信13多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的、无限的。全面深化改革激发、激活中国人民的活力,形成强大的合力,其力量是不可估量的。总之,只要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做到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成果让人民共享,那么我们所进行的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也就一定能够成功,也一定会成功。

作者:赫崇飞 刘歌德 单位: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中山大学

全面深化改革论文例6

做任何事情都必须遵循科学的方法,唯有如此才能收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是前35年1.0版本的改革,还是今天2.0版本的全面深化改革,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指导,都必须从客观形势出发,提出符合实际的改革方法。

一、邓小平和的改革方法及其现实意义

(一)邓小平改革方法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结束后,面对社会主义初步探索中的教训,邓小平力排众议,实行改革开放。他围绕“改革”提出了许多论断,形成了系统化的改革思想。他的改革方法从思想层面上看,包括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思维的方法、“实践第一”的方法;从实践层面上看,包括“摸着石头过河”与“三步走”战略相结合的方法、“中心论”与“两手抓”相结合的方法、“中国特色”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方法;从价值层面上看,包括“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价值规范、“三个有利于”的价值标准、“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充分证明,邓小平的改革方法在指导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人民思想得到解放,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对当今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全面深化改革不仅要在思想上实现解放,同时也需要运用系统思维进行改革的总体部署,需要坚持问题倒逼改革的方法使改革具有针对性,更需要将思想付诸于实践,把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转化为现实。

(二)改革方法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近年来,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并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改革和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改革,又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出了全面部署。全面深化改革方法主要包括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结合的方法、“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方法、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方法、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相结合的方法、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方法、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的方法、问题倒逼改革的方法、底线思维的方法、重在落实的方法等。

近年来,充分发挥“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优势,既有利于从全局的高度做好制度安排,又有利于总结基层实践经验,使顶层设计符合客观实际。坚持问题倒逼改革的方法,有利于从客观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实际问题进行理论思考,推动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坚持底线思维的方法,有利于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在改革过程中做到胸中有数,最大限度地谋求长远利益。坚持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改革方法,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把改革引入正确航道。

二、邓小平和改革方法的共性

(一)辩证性

辩证法要求人们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变化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富有辩证思维的改革方法,既丰富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又指导改革开放事业朝着成功不断迈进。他的辩证性改革方法论坚持“摸着石头过河”与“三步走”战略的统一、“中心论”与“两手抓”的统一,“中国特色”与“社会主义”的统一,实现了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2]

对于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非常重视改革的整体性、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既要“整体推进”,又要“重点突破”,这一方法深契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可见,也高度重视改革辩证法思想,在继承邓小平成功经验的同时,尤其重视改革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二)人民性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邓小平曾提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3](p110)“共同富裕”一直都是邓小平改革方法的价值观导向。同时,人民群众也是推动各项改革的主体,必须让人民群众成为改革的主人,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

在改革实践中充分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他指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同时强调,“我们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4]这就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

(三)自觉性

30多年前,面对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邓小平开始逐步形成改革思想、制定改革计划、落实改革实践,初步形成了改革方法的自觉性。他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总方向,围绕不同领域,结合我国国情,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形成了具有针对性的改革方法论,并自觉地以此来指导各方面的改革。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是新时期改革深入发展的宝贵财富。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民族性与世界性等维度思考改革方法问题,真正形成了改革方法论自觉。这一自觉来自于执政主体自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修养,来自于对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继承与发展,来自于对国外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教训的深刻总结,来自于对中国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时代特征的深刻把握。

(四)实干性

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3](p372)不搞争论,鼓励大胆试验和首创精神,最后“拿事实来说话”,这是邓小平一以贯之的思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改革实践中解决疑难杂症,消除人们的思想分歧,总结经验教训,这就是邓小平的实干性思想。

担任总书记后第一次集体活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梦”思想,并以邓小平当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话勉励同志们。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强调,“要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工作的重点,真抓实干,蹄疾步稳,务求实效。”认为,改革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落实。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更加强调重在落实的改革方法,彰显了其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

三、对邓小平改革方法的创新与发展

(一)基于时代背景的创新与发展

批判十年“”的错误是邓小平改革的逻辑起点,拨乱反正、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改革的着力点。20世纪70年代,新科技革命蓬勃兴起,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创造了工业东亚的经济奇迹,这就造成了我国的经济、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基于对当今世界时代主题的判断,开始奉行对外开放政策,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以解决温饱问题,并向小康社会迈进。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面临的矛盾与问题与以前大不相同,世界形势也更加复杂。如政府与市场关系不顺问题、发展不平衡问题、公平正义缺失问题、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型问题、党内腐败问题、国防与军队改革问题、国际环境改善问题等等。关于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正正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于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关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关于加强顶层设计、底线思维、系统思维、重在落实、问题导向、人民主体等改革方法,均与当今时代背景相关。正是因为实践发展了,时代不同了,改革方法论具有深刻的时代性,在诸多方面创新和发展了邓小平改革方法。

(二)基于改革复杂程度的创新与发展

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最大的阻碍在思想观念领域。“左”倾思想的长期存在,人们的思想封建僵化,想要改变并非易事。同时,“恐资症”长期蔓延,使人们缩手缩脚,停滞不前。因此,实行改革开放,首要任务就是解放思想,提倡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无论是农村改革还是城市经济体系改革,无不是“摸着石头过河”,先试点,后推广,使改革取得实效。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发展迅速,然而利益分化严重,贫富差距加大,阶层固化、社会不公等问题也逐渐衍生,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面临种种考验。要解决问题唯有进行深化改革。目前,改革面临两难处境,一方面,如果忽视改革,社会公平正义就得不到维护,人民利益得不到重视,就会造成社会动荡。另一方面,存在一些的特殊利益群体,一旦改革,他们将不再享受特权,这是他们无法接受的。“摸着石头过河”是邓小平改革方法论的一大标签,也是中国改革取得成效的可靠保证。一方面高度肯定这一方法,同时又结合新的改革形势和改革任务,强调“顶层设计”的重要性,并对两者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刻阐述,这是对前35年改革方法的重大创新与发展。

(三)基于人民需求变化的创新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同时计划经济也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连人民基本的温饱需求也无法解决。邓小平说,“我们干革命几十年,搞社会主义30多年,截至1978年,工人的平均月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这叫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3](p11)“”期间邓小平在普通群众中生活多年,亲身体会到人民对富裕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他明白,解决温饱问题是头等重要的大事。邓小平改革的着力点在于坚持发展这一第一要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不断繁荣,人民生活日益富足,然而,贫富差距逐渐扩大,部分官员的腐败、特权问题日益加重,公平正义正在远离我们。人们对经济发展质量、生存环境、民利、精神生活等的要求远远高于过去,且比过去更迫切。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要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人民的利益是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人民也是改革的主体力量,应把人民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使发展成果为人民所共享,使公平正义在不同领域逐一得到实现。为此,改革方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注重环境保护,真正使改革成为人民群众的红利。

参考文献:

[1]王桂泉.论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方法论及其现实意义[J].社会主义研究,2014(4).

[2]丁兆海.邓小平改革思想的辩证法分析[J].理论月刊,2006(7).

全面深化改革论文例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重要会议。现在,我们党和国家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破解发展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赢得发展的新优势,根本动力在改革,根本出路也在改革。应当说,经过35年不平凡历程,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改革,朝着什么样的方向推进改革,按照什么样的步骤实施改革,考验的是我们党的决心、智慧和能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落实十要求,重点研究和部署全面深化改革问题,这是我们党立足当前、面向未来作出的主动选择,充分体现了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的鲜明立场和坚定决心。

这次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改革理论上有一系列重大创新,在改革政策上有一系列重大突破,研究部署改革的力度、广度、深度都是空前的。就力度来说,《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动员、总部署,既明确了改革的路线图,又确定了“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的时间表;就广度来说,《决定》部署的改革不是单项的改革,而是全面的改革,是五位一体的改革,还有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际上是把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都包括在内的改革;就深度来说,《决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涉及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涉险滩、啃硬骨头、破瓶颈,需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30多年前。完全可以说,《决定》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第一个全面深化改革的文件,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在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总揽党和国家发展大势和战略全局,深刻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升华了我们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为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如果说《决定》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和纲领,那么重要讲话就是动员令和方法论。贯彻落实好《决定》和讲话精神,把我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不断推向前进,必将使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必将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产生深远影响。

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重大政治任务。实践经验证明,每逢中央重大决策,组织开展宣讲活动,对于把中央决策及时宣传到群众中去,具有重要意义。组织好宣讲活动,是推动全会精神走进群众、兴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的迫切需要,是凝聚改革共识、把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的迫切需要。现在,各地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正在通过各种形式,认真学习领会全会精神,普遍期待对全会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广大干部群众对改革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十分关心,有的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疑虑,确实有必要面对面地向干部群众讲清楚我们的改革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这样才能在深化改革上找到最大公约数,调动起各个方面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组织中央宣讲团成员到全国各地进行示范性宣讲,有利于推动全会精神更好走进基层、走进群众,有利于营造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浓厚氛围。宣讲团的同志们一定要深化思想认识、提高行动自觉,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做好宣讲工作。

二、牢牢把握全会精神的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全面准确、科学严谨地宣讲全会精神

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目标,用“六个紧紧围绕”深刻阐释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思路,从四个方面系统总结了35年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从国防和军队改革、从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方面,具体部署了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全会精神内容十分丰富,开展宣讲一定要领会精神实质、掌握核心要义,做到全面准确、科学严谨。

1.讲清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的重要讲话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作出一系列深刻论述。我们开展宣讲,就要紧紧围绕这些论述,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讲清楚讲透彻。要深入阐释全会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高度自觉;深入阐释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深入阐释改革开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讲清楚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中国才有今天的大好局面,才有在国际上举足轻重的地位,才有今天整个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深入阐释实现十提出的宏伟目标和历史任务,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总之,要通过深入宣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充分认识全面深化改革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自觉性、坚定性。

2.讲清楚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探索的基本结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发展。要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深入阐释如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党、国家、社会各方面事务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开关和目的,深入阐释如何引导和推动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深入阐释如何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牵引和带动其他各领域的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深入阐释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阐释如何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更好地通过创新制度安排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依靠力量,深入阐释如何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总之,要通过深入宣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扭住目标任务,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

3.讲清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和创新举措。全会立足党和国家全局,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一系列新的重大部署。可以说,这些重大部署既抓住了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又是着眼长远的总体设计和制度安排,体现实践发展的新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做好宣讲工作,要全面准确宣讲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入解读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新举措新要求;全面准确宣讲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深入解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新举措新要求;全面准确宣讲文化体制改革,深入解读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的新举措新要求;全面准确宣讲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深入解读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新举措新要求,深入阐释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等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全面准确宣讲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入解读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新举措新要求。总之,要通过深入宣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和认真落实这些重大部署,全面深化各领域的体制改革,确保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实现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

4.讲清楚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我们党是改革的倡导者、推动者、领导者,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党的领导水平。全会强调,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做好宣讲工作,就要深入阐释如何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不断提高把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能力,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入阐释如何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方式,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更好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入阐释如何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培养造就更多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建立健全集聚人才的体制机制,让各类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深入阐释如何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健全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更好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总之,要通过深入宣讲,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改革进程中加强党的领导、推进自身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党的制度建设改革为动力,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确保党始终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强领导核心。

5.讲清楚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要求。的重要讲话就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提出明确要求,既包括思想认识、思想观念要求,又包括改革方向、改革方法要求,对于我们落实全会精神、完成改革目标任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做好宣讲工作,要认真落实这些重要要求,深入阐释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引导党员干部始终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不动摇,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入阐释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大胆探索实践,引导党员干部认识到只要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只要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只要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只要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坚持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确保改革积极稳妥、健康有序推进;深入阐释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注重统筹协调,引导各地区各部门整体推进各领域各环节的改革,注重各项改革举措的关联性、耦合性,加强不同时期、不同方面改革的配套和衔接,着力提高改革的整体效果;深入阐释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引导各地区各部门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研究制定深化改革具体方案,狠抓工作落实,对认准的改革目标,一张好的蓝图干到底。总之,要通过深入宣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保持清醒头脑、增强战略定力,拿出自我革新的改革勇气,掌握科学有效的改革方法,坚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以优良作风开创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局面。

三、坚持高质量高水平,圆满完成全会精神的宣讲任务

宣讲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中央的要求很高,群众的期待很高。希望宣讲团的同志们认真总结运用以往的成功经验,既全面准确阐释全会精神,又注意宣讲艺术,用一场场精彩的宣讲报告,给人以思想启迪,给人以精神鼓舞。

一要深入领会全会精神。宣讲好全会精神,前提是我们自己要学深、学透。对全会文件特别是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提高的过程。宣讲团成员要利用好集体备课的时间,原原本本地学习全会《决定》,学习的重要讲话,细读深读,真正做到了然于胸、融会贯通、运用自如,为宣讲打好坚实基础。

二要准确把握基调导向。全会精神涉及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政治性、政策性很强。要把握好主旋律、主基调,确保宣讲全面、准确、权威,防止片面性、简单化,防止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本末倒置。要强化导向意识,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最大限度地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凝聚力量。

全面深化改革论文例8

18届三中全会讨论发言范文12013年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关键一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在历史新起点上迈入了全面深化的新阶段,必将极大地激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改革热情,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前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攻坚克难。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更要结合本身的实际情况,把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与审计事业发展和规划相结合,要结合“六类特色”建设战略目标,进一步提高职业道德、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必须要做到头脑始终清醒,政治始终坚定,作风始终务实。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工作中学习,在书本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思想觉悟,同时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综合文化素质和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结合工作实际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将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与审计工作相结合。

1、要树立创新意识,加强学习培训,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实效性。

世界在不断变化,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具有创新意识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才能把握最有效的方法,才能在本职岗位上创造出新的成绩。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有目的、有方向、要进行系统思考,不管学什么,都要与推动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善加利用,解决学习不够重视,功底不够扎实,工作成绩不明显的题目,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

2、要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促进廉洁政府建设。

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反腐败工作的部署安排,坚持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金融、企业、资源环境等专项审计相结合,稳妥推进党政一把手同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逐步建立健全以任中审计为主、对主要领导干部进行任期内轮审的工作制度。在审计中,要重点关注中央“八项规定”、县委“十项规定”落实情况,积极探索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三公经费审计模式,努力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加强干部管理监督方面的作用,扩大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覆盖面。积极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加大与纪委监察司法等机关的协作配合,强化问题查处力度、案件线索移送力度和审计整改督查力度,发挥审计在规范经济秩序、制约权力运行、促进反腐倡廉方面的作用。

3、要深入开展财政收支审计,促进财政预算管理科学有效。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要求,以推动健全科学的财政预算和税收管理体制为目标,促进建立健全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体系。一是以财税部门组织预算执行审计为重点,加大对财政支出和税收征管等环节的审计力度,对预算资金量大、有分配权和下属单位较多的部门进行重点审计,及时发现和披露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二是加强税收征管审计,规范征管行为,严格依法治税,做到应收尽收,确保财政收入真实、合法。三是加强对下级政府的财政决算审计,重点对国家财税政策执行、财政专项资金和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情况以及违反财政管理体制、侵占上级财政利益的问题进行审计,促进下级政府加强财政管理,严肃财经法纪,维护政令统一。

4、要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

重点检查建设项目的管理和资金的使用情况,揭露项目前期论证不足、概预算不细致、招投标程序和内容不规范、配套资金不到位、虚报重列项目套取建设资金、工程项目进展缓慢和严重损失浪费问题,注重对项目建设效益分析,促进投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同时进一步做好对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的审计监督,重点关注工程质量、环境保护、征地拆迁和资金使用等方面的问题,查处违背国家产业、土地和环保政策,严重铺张浪费,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关注因决策和管理不当引发的重大社会风险隐患,提出完善制度、加强管理的对策建议,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和有关政策的落实。

总之,通过不断的学习,自己要充分认识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要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动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审计事业的全面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18届三中全会讨论发言范文2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于2013年11月12日下午闭幕。为期四天的全会听取讨论了同志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包括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城乡发展一体化、扩大对外开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等重大政策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和军队、党的建设制度等多方面改革。此次全会进一步指引了改革的方向,绘制了更加清晰的改革“路线图”,结合此次会议,我有以下体会。

政治体制改革,可把建立官员财产公示制度作为突破口推出,为了减少阻力,在操作上可实行三个“率先”,一是新当选或新任命的官员率先公示;二是新任官员中领导干部率先公示;三是财产中不动产率先公示。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重点是:(1)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和城镇化相关改革;(2)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3)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4)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通过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5)形成并健全全国统一的现代市场体系,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完善市场决定价格机制,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更大范围更广泛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6)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制,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体制;(7)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的开放体系;(8)进一步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要通过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限度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业活动蓬勃开展。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加强改革的统筹协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要深入研究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和时间表。

我国改革正处于深水区和攻坚阶段。与以往相比,改革的深刻性、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转型与改革交织融合,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治理转型都直接依赖于重大改革的突破;利益失衡的矛盾日益突出,改革需要在调整重大利益关系上取得进展;转型倒逼改革,改革的时间和空间约束全面增强。十八届三中全会面临的改革任务十分繁重,制定一个什么样的改革文件事关改革的成败、民族的兴衰。

18届三中全会讨论发言范文3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了,在这次大会上,将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作出总体部署,肩负亿万人民的殷切期待,中国改革再次出发远行,心有梦想的改革者将与之同行。正如指出,我们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创新活力。这,就是新一代改革者的光荣使命。

改革的实践在基层,基层改革者任重道远。人们不会忘记,30多年前的改革开放之初,是安徽小岗村农民对包干到户的大胆探索,掀起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中国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正是建立在这样许许多多基层改革者的探索之上。如今,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仍然需要千千万万的基层改革者去主动作为,积极探索,不断细化、完善、落实。能否让更多的基层改革者站出来,点燃他们心中投身改革的激情,从而凝聚起一切推动改革全面深化的力量,将成为本轮改革迈向成功的关键。

要让一切心有梦想的基层改革者脱颖而出。中国改革进入全面深化的新时期,要突破的不仅有思想领域的条条框框,更有现实利益的盘根错节。今天的改革者往往也是被改革者,需要面对在各种利益表达中调整利益格局、取舍利益分配的巨大压力。人们有理由期待,顶层设计能够为基层改革者创造相对宽容、宽松的体制机制,允许犯错,允许摸着石头过河,让更多的改革者打消顾虑、轻装上阵,为全面深化改革汇聚一切正面力量。

要让基层改革探索的活力充分迸发涌流。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基层干部群众对改革发展的必要性已经有了充分认识,对于改革的诉求也都有各自利益立场上的深度表达,甚至可以说“人人都是改革者”,改革的内在驱动力并不缺乏。但是,面对相对固化的利益格局和不断增强的改革阻力,一些基层干部群众对于改革的信心不足,因而缺乏参与改革探索的主动性,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充分激发基层改革探索的活力,创造一个人人参与改革、个个奉献智慧的改革新格局,这就需要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为基层干部群众参与改革提供充分的空间,打造广阔的平台,畅通无限的渠道,全面激活基层改革探索的热情,让一切有利于改革探索的创新能量迸发涌流。

我们相信,基层改革者的队伍将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断发展壮大,中国的改革也将在全面深化中展现奋发有为的崭新风貌。

18届三中全会讨论发言范文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全会听取和审议了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明确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是我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在改革发展十分关键的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关键的会议。从会议决定的内容来看,这次会议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直接关系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乃至长远发展。所以这次三中全会意义十分重大,其重要意义集中体现在这次三中全会所要解决的问题的严重性,以及问题解决的紧迫性。就《决定》所做的说明中指出:“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随着形势的发展和中国崛起,我们面临外部挑战压力越来越大,形势趋于严重。一是国际恐怖势力及国内分裂分子与境外反华势力勾结,这是中国未来发展和平崛起的障碍性因素。二是美国对中国遏制姿态重新明显。美国高调重返亚太,一方面巩固与传统盟国的关系,一方面拉拢与中国有矛盾的某些国家,遏制中国的发展崛起。三是中国周边局势紧张。我们与周边一些国家在领土、领海方面都有争议。很多情况下的领土的问题协调谈判解决不了。历史一再证明协商解决领土问题可能成为一种空想。因而,我们很大程度上必须转变以前那种稳住阵脚、沉着应对的理念,本着更为主动,更为积极的外交与军事政策。

就当前国内来看,我们面临的问题、矛盾也非常突出。从经济方面看根本问题是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权利渗透市场。重生产轻消费,重外需轻内需,国强民不富,自足创新能力不足的发展方式没有根本改变。从政治方面看,如果不深化民主制度改革,就不可能保持社会长期稳定,中国梦最终难以真正实现。一个问题是老百姓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利益表达机制不健全。事先制度机制表达渠道不畅通,出了问题只能上访。一是解决上访问题很有限,另一方面耗费政府大量人力、物力,有损政府在老百姓心中的和信誉。第三个问题是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这是我们在政治问题上面临的两大问题,都很紧迫,不能再拖了。监督的机构很多,制度不少,但效力不强。从薄熙来案、李春诚案,说明一些问题。从文化方面看各种社会思潮复杂多样,冲突交锋,价值领域乱想迭出,意识形态建设面临严峻挑战。当前矛盾问题多,反映在意识形态里面各种观点都有,五花八门、乱七八糟,特别是网络上各种观点都有反映,发牢骚、报怨、争议很多。发展改革时代,必然出现各种不同立场和观点,但意识形态思潮里面,实际上有些是明显偏激的。如老左派思潮,民粹主义思潮,自由主义思潮以及文化领域两极化,必须进一步认识分析和批判。

现在中国现代化进程又进入一个新的瓶颈期和关键节点,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处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处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键时期;处于现代社会结构形成的关键时间;处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时期。三中全会的公报明确地讲,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化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这就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战略意义之所在。

18届三中全会讨论发言范文5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胜利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全面阐述了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明确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任务,《决定》指出:要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进一步强调了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重大政治任务,我们务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求真务实的作风抓紧抓好,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汇聚起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正能量。

这次会议对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事业,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们要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时刻关注党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政策。只有学习好了才能深刻领会,只有理解领会了各种思想和方针政策才能实践好并付诸于行动。作为基层干部,我们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

理论指导实践,思想支配行动。对于党中央的方针政策要坚定不移的维护并且扎扎实实的实施,基层党员干部是各项政策的直接执行者,只有努力加强理论学习,了解各项方针政策,在思想上重视,提高认识掌握政策的实质,领会好政策的内容才能够准确的执行,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服务好群众。千千万万的党员干部加强学习,统一思想,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要创新工作方法,树立服务观念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当前国家已经把建立服务型政府当成了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地方政府必须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紧跟中央的步伐。在新的形势、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工作将会面临更多复杂严峻的问题,群众对我们干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的紧要任务是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服务形式,拓展服务内容,精简程序,为群众办实事、解困难、释疑惑,把“群众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员干部是推动党的各项事业顺利开展的中流砥柱,而基层的千万工作人员则是贯彻执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中坚力量。加强理论学习,用理论来指导实践,为加快实现伟大中国梦做出贡献。

三要贯彻三中全会精神,树立四个意识

1、树立大局意识:大局意识就是坚定小局服从大局,在关键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指出:深化改革要有序推进改革,该中央统一部署的不要抢跑,该尽早推进的不要拖宕,该试点的不要仓促推开,该深入研究后再推进的不要急于求成,该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要超前推进。要协调推进改革,注重改革的关联性和耦合性,把握全局,力争综合效益。

2、树立服从意识:党员干部服从是天职,要不折不扣、不走样、不变形的执行好三中全会决定。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重在结合实际,抓好中央重大改革措施的细化和落实。要正确推进改革,坚持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要准确推进改革,坚决服从中央政策,认真执行中央要求。

3、树立责任意识:“在其位,谋其政”,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系职责所在,我们重点是要坚定信心、凝聚共识、把三中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在工作中,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忠诚履职,发扬螺丝钉精神,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4、树立进取意识。

三中全会强调全党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方向,大胆实践探索,注重统筹协调,凝聚改革共识,落实领导责任,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要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切实做好各项工作,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这就要求我们基层干部要树立进取意识,要有拿得出手的“核武器”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以高标准、高效率、高水平的工作业绩说话、服众。

全面深化改革论文例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重要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议题重大,影响深远。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深刻剖析了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方向,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合理布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汇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是向全党全国发出的深化改革开放新的宣言书、动员令,其力度、广度、深度都是空前的。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就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如何齐心协力贯彻落实全会作出的各项决策部署,笔者体会要着力弄清三个问题,即为什么要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改什么,怎样全面深化改革,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

一、为什么要进行全面深化改革

第一,改革开放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倒退没有出路。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的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改革开放的旗帜,绝不能有丝毫动摇。回顾35年改革开放的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没有改革开放,我国不知还要在封闭半封闭和停滞不前的状态下徘徊多久。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实践发展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代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呼唤进一步深化改革,人民群众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改革的步伐决不能停顿,更不能倒退。必须牢固树立进取意识,牢固树立机遇意识,牢固树立责任意识,自觉顺应人民愿望和时代要求,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定不移地把改革推向前进。

第二,实现“两个百年”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要求全面改革。到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在未来的七到八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发展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新的全面提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生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无疑要涉及到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涉及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涉及到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创新,涉及城乡区域发展格局的完善,涉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构建,涉及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这些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完成。

第三,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要敢于涉险滩。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解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强调,“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回顾改革开放35年的实践,我们用改革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但还有很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同时,还要看到,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当前,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科技能力不强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问题,社会矛盾多发易发问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问题,等等。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旺盛活力。

二、全面深化改革改什么

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目标,用“六个紧紧围绕”深刻阐述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思路,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从国防和军队改革,从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方面,具体部署了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句句是改革,字字有力度,内容十分丰富,既要全面把握,又要突出重点,着力领会精神实质,掌握核心要义。

1、社会主义发展领域层次改革

(1)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并以此为要义,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市场发展方式,加快建次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

(2)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轴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并以此为要义,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3)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心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强国。并以此为要义,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社会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的基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并以此为要义,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5)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落脚点是建设美丽中国。并以此为要义,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上述五个领域改革,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五领域”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系统,其改革具有多元一体和基础性、多层性、迁延性的特质。搞好这五个领域的改革,我国基础领域层次的问题才能得到综合性解决。

2、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核心层次的改革

《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实践的新认识,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新发展。

《决定》把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上升为“决定性”作用,这在我们党的文件中是第一次,是最大的亮点和理论创新,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内涵质的提升,是对未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针,也是我们党对“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重大指导原则的理性化发展。市场经济按照价值规律,借助供求、价格、竞争等机制杠杆,把资源即人、财、物,以优化的方式分配到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快速地满足千姿百态的社会需求,实现高效率的生产与增值。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我国新时期中经济由短缺到充裕,社会从温饱到小康,其原因就是改革用“市场魔棒”激活了当代中国,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了由“基础性”到“决定性”的作用。

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核心的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和协同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即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充分发挥经济运行的强大作用;让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即施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并防止和消减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以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社会主义决策层次的改革

社会主义决策层次的改革是一种高端性改革。决策层改革最重要的是执政党建设制度改革,同时是政府体制机制改革和人大、政协建设制度的改革,以及国防军队建设改革。这些改革均属上层建筑范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顶端部分。其中,执政党建设制度改革处于中心位置。

《决定》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推进科学、民主、依法执政,提高科学、民主、依法执政水平,是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关键,也是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成功的标志。科学执政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和制度,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科学的立场、态度和方法,推进执政党制度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社会管理体系建设。民主执政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性原则,人民监督权力原则,执政为民和问政于民原则,民主与集中统一原则,贯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以民主的思想、态度和方法,推进执政党民主化建设、国家民主化建设、社会民主化建设,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 “笼子”,从而更好地巩固、完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依法执政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法制思想,坚持宪法和法律高于一切,依法治党、依法治国、依法治政、依法治军,依法管理各项重大事务,以法制的观点、态度和方法,推进执政党法制化建设、国家法制化建设、社会法制化建设。

推进执政党建设制度改革,必将带动各级政权和促进政府机构的制度性改革,强化政府科学、民主、法制化治理,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步伐。同时,也将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与时俱进,推动政治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使社会主义整个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

总之,十八届三中全会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某一方面改革,要牢牢把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牢牢把握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这一总方向;牢牢把握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改革目的;统筹协调各方面,凝聚改革共识,落实督促检查,确保改革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决定性成果。

三、怎样全面深化改革

目前,我们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愿景已经绘就,大政方针已经明确,现在最重要的是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全会精神。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迅速兴起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热潮,切实把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全会确立的各项改革任务上来。

一要着力坚持35年改革开放的经验和原则,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35年改革开放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决定》中指出最重要的是“四个坚持”,即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这“四个坚持”的经验和原则是35年改革开放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和创新成果,经验弥足珍贵,要始终不渝坚持下去,灵活运用,把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用正确方法做正确的事,广泛形成共识,形成改革的合力,着力提高操作能力和执行力,确保中央决策部署及时准确落实到位。

二要着力坚持统一思想,凝聚改革共识。思想统一才会步调一致,步调一致才能得到胜利。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凝聚改革共识的过程。现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凝聚改革共识的难度加大。但越是这样,就越需要我们做好凝聚改革共识的工作,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所以,要做好统一思想,凝聚改革共识的工作,切实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自觉性、坚定性。要加强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要及时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思想认识问题,讲清楚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更好地解疑释惑、析事明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顺利推进改革营造好的社会环境,引导各方面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投身改革。

三要着力切实把握好改革的正确方向。我们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不能改。在这个问题上,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保持战略定力,始终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不动摇,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这里面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从各地实际出发,有领导有步骤地推进改革,不求轰动效应,不做表面文章,始终坚定正确的改革方向。

四要着力坚持既要大胆探索实践,又积极稳妥审慎推进改革。改革就是闯新路、开新篇。有些做法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有些做法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则势在必行。只有大胆探索、大胆实践,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找到破解矛盾的钥匙。要鼓励创造、鼓励创新,只要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就要坚决地破、坚决地改。同时,也要稳妥慎行,三思后行,推进改革胆子要大,但步子一定要稳。总之,要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确保改革积极稳妥、健康有序推进。

五要着力坚持统筹协调,落实领导责任。全面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涉及各级部门,要统筹谋划。深化改革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要坚持整体推进,加强不同时期、不同方面改革配套和衔接,注重改革措施整体效果。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坚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中央已成立全面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的总体规划,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部门要围绕中心,顾全大局,按照职责自觉参与改革,推进改革,履行好承担好三重角色,即结合牵头组织好有关政策,配合其他部门推进改革,独立完成自身承担的改革任务。及时细化量化各项改革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单位、责任领导,确保各项改革有具体规划、具体要求、完成时间表,推动改革有序进行,同时强化监督检查,建立定期评估机制,及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增强改革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时效性。

【参考文献】

全面深化改革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012-02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结号,在这个关键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逐步确立的同时,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冲突也更加凸显。深化改革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是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举措,然而面对人口红利消失殆尽,社会矛盾日益凸显,收入差距已趋严重等重大社会问题,用怎样的思想和理论引导这一场新的改革,关系到深化改革的成功与否。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实践中发展的重要理论,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指明了新的道路。在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如何运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成为了协调各阶层利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建立民主法治的社会主义国家,最终实现“中国梦”的目标的关键因素。

1 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中国梦”作为当前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蓝图,它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具体体现,更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实践的总体规划,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明确了方向。而“五位一体”建设理论的出现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了全方位的规划。而要实现这一切就必须紧紧围绕“发展”二字。

从农奴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人类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从新中国的一穷二白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人民用自己双手证明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对社会主义有了新的认识,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只有在改革中不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在构建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的今天,我们不仅仅只是在经济上的修修补补。而是要从经济上入手,立足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改革经济发展中不适应时代要求的地方,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在注重高效率的过程中,改革分配方式,使人民享受到改革所带的福利。深化经济改革为政治改革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我们将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更加凸显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所在,更加彰显法治社会的活力,更加巩固党的领导,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

文化软实力是衡量一个民族强盛与否的重要指标,开展文化领域的深化改革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根本,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只有在全社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建立“中国梦”的统一认识,人们才能够加团结一心,中国文化才能更好地融入世界。同时,加强在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改革,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领域,引领社会发展正能量,构建绿水蓝天的美丽中国即使人民的期望更是“中国梦”的发展目标。然而,这些都离不开深化改革的发展,只有立足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中国发展的事情出发,将人民的声音听清了,将中国发展中的问题理顺了,“中国梦”的美好蓝图才能最终实现。

2 为我国深化改革提供了思想保障

解决在过去30年里,改革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问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目的。然而面对着的各种社会矛盾的阻碍,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建设什么社会成为了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和前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出现,为我国深化改革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社会从总体上个划出了美好的蓝图。

经过三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国的各领域都取得飞速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在实践中有萌芽走向成熟,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迎来了崭新的时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未来社会的描绘,它仅仅只是一种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指导,绝不是我们建设的教条。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启动和推进的,但又是遵循了这一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条件也在发生巨大的改变。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中,我们专注于回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使我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在全面深化改革攻坚克难得关键时期,改革所产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协调好各方利益,在确保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同时,积极调动社会各阶层力量投身到改革的事业当中来成为了改革成败的关键。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它是将中国社会发展的实情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打破了我们将建设的目光只局限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建设。它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新思想,在建设怎样的社会主义的问题上给出了新的认识,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绘了美好蓝图。

3 为我国深化改革指明了发展目标

改革不是倾覆,解放不是否定,创新不是折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当中,我们改变的是经济运行体制、社会管理模式,然而,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在任何时期都不可动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从根本上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的目标。它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前进道路,又对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最终目标做出了规划。但是它并没有的提出教条式的条款,而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之下,结合中国现实国情,对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社会进行了特征上的描绘。

在深化改革发展的今天,我们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特征作为我们建设的总目标,更是我们的思想指南。它将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具体化,将人民民主的思想形象化,让人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社会主义发展所带来的社会新气象,让社会风气更加正派。

在全面社会改革的今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仍然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总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根本上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为深化改革的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未来社会的表述从本质上,坚持社会主义性质不变,坚持党的指导思想不变,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变,坚持人民利益导向不变。改革不是倾覆,改革必须为社会主义服务,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在对深化改革实践指导中,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变”的同时,进一步论证了改革带来的制度完善和创新,使人们认识到改革社会主义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活力。

4 为我国深化改革巩固了政治基础

人民民主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政治保障,更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政治核心。无论改革如何深入坚持人民民主的思想始终不变,我们在推进深化政治体制的改革过程中,不是为了将人民民主性质改变,反而是通过改革更加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制度。

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民主的思想本质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不谋而合。在新时期新阶段,我国人民民主有了新的变化,在坚持工农联盟牢不可破的基础上,我们更要团结所有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社会阶层。人民民主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为我国改革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生力军,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政治保证。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社会阶层也发生着变化。从整体上来看工人阶级仍然是我国的领导阶级,而农民阶级依旧是我们最为可靠的盟友,但是由于我商品经济不发达,社会生产力较为落后,依靠新兴阶层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建设力量,为实现社会主义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和谐社会理论所提到的充满活力就需要有这些新兴阶层的参与,他们所提供的社会创造力更能够保障社会的创新发展,而这也更能够体现人民民主在维护社会安定有序中的巨大作用。

然而,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社会中间阶层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也会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的逐步加强而扩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产生进一步化解了这一矛盾的产生,有效地推动了人民民主的发展。通过对民主法治建设的完善,使人民享受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通过对社会资源的兼容共同,是资源的分配更加合理,促进社会结构的合理化建设,从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最终真正实现人民民主。

5 结语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不仅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核心理论,更为实现“中国梦”的提供了社会建设上的理论保障。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为维护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为我国社会发展制定了总的目标。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对改革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不仅从理论上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更从实践上为我国深化改革的发展目标指明了方向,巩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提升了我国人民的民主自利,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夯实了社会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2.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5.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