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产品调查报告模板(10篇)

时间:2022-04-14 03:37:35

产品调查报告

产品调查报告例1

我县现有食品小企业小作坊67家,其中酿酒类32家、蛋糕面点18家、植物油坊3家、茶叶2家、面坊12家;在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的食品原料来源都来自本地,产品大多也在各自乡镇销售,生产工艺以传统工艺为主,从业人员也是当地的居民、农民,有的食品小作坊已经经营了几十年,食品小企业小作坊对粮食就地消化,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有重要意义,也是部分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在对全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及小作坊生产的白酒、茶叶、纯净水、月饼糕点等产品抽样检验的数据报告中,合格率不足85%。其中,白酒类存在杂醇、总酸超标、酒精度不足或过高问题,月饼糕点类存在蛋白质含量不足等问题。小作坊业主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均存在不按标准生产,原料采购把关不严,没有食品质量安全意识是造成产品检验不合格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些问题,质监局先后召开两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及小作坊业主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产品生产标准、添加剂使用标准的宣贯、培训会议,与各业主签定食品安全生产责任书、承诺书,明确企业及小作坊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严厉打击无证生产、使用非食品原料、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采取措施监督企业及小作坊严格按照执行标准严格原辅材料质量关、生产工艺控制关、添加物质关、出厂检验关,坚决杜绝不合格食品出厂。2009上半年,县质监局共对酿造白酒、茶叶、纯净水等食品类产品抽样检验42个,仅有2个不合格,检验合格率为95.24%,同比去年增长了10个百分点。抽样结果显示,通过业主自律和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食品安全质量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二、农村食品小企业小作坊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调查分析,我县农村食品小作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呈现“小、散、低”的状况。“小”即规模小,有相当一部分面坊、糕点店固定资产不足一万元,从业人员2-3名。“散”即分布散,食品小企业小作坊80%分布在各乡镇和农村。“低”即生产技术水平低,目前绝大多数是粗放型传统加工业,32家酿酒作坊中,全部是采用传统工业酿造谷酒,设备简陋,产品品质、生产效率都不高。

2、“三无”现象比较突出。全县67家食品小作坊无一家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无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的也占到总数的90%以上。

3、条件差,隐患大。食品小作坊九成以上生产设备简陋,工艺简单,无保证质量的必备检验设备,无质量管理制度,原料把关不严,出厂仅凭经验。在辅料和食品添加剂使用上存在盲目性,卫生环境差,极易造成食品污染。大部分食品小作坊的生产场所都设在农家小院或自家房屋内,没有独立规范的生产车间,有的旁边就是猪栏,做饭、生产、养猪养鸡鸭同在一个场所,极易形成二次污染。尽管这些低价的、粗制的食品小作坊难以进入大市场,但对城乡结合部和广大农村的食品安全埋下了隐患。

4、监管难到位。由于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点多面广,且大部分分布在农村,存在“乡镇看得见、管不着,职能部门管得着、看不见的问题”,乡镇政府因为没有执法权限,仅能起到协调、引路的作用,对食品安全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职能部门因为基层组织力量薄弱,很多食品小作坊很难找得到,有的去了也找不到人,监管存在盲区。

5、监管职能存在交叉,如部分小作坊业主反映卫生防疫部门与质监部门对其进行重复抽检,增加了业主负担,检验结果不能共享。

三、食品小企业小作坊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分析

1、历史性。小作坊大多存在于各乡镇和乡村,这些小作坊一方面丰富了城乡食品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但在另一方面,也普遍存在着生产卫生条件较差、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存在又有其合理性、必要性,是广大农民对农副产品快速吸纳消化的一种长期形成的手工传统制作食品的形式,如庙坝乡的白酒小作坊,县城的面条、米线作坊等,它直接解决当地居民的一些生活食品需求而且都是通过传统工艺制作而成。

2、落后性。小作坊形成的落后性主要受当地经济状况制约。广大农村消费者生活水平不高,消费能力相对较弱,卫生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也差强人意。面对不洁食品,面对肮脏生产环境同样是漠然处之,麻木对待,图便宜,能吃就行。因此,质量低劣的食品在农村还是有较大的市场。

3、简易性。食品小作坊生产的大多是为迎合当地群众需要的一些简易食品,而这些简易食品生产规模小,仅仅是手工操作,设备简陋,利润也薄,仅能养家糊口,无能力扩大再生产形成规模。

4、事后性。监管部门对食品加工环节监管工作中任务重与监管力量不足的矛盾较为突出。由于食品加工企业特别是小作坊,数量多,分布散,要真正监管到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实际质监部门对食品企业的监管存在经费少、人员缺、设备少等问题,监管力度无法满足需求。基层的监管网络也十分滞后,虽然各乡镇都设置了“食品安全协管员和信息员”,但是由于“两员”没有专项经费保证,而一般都身兼数职,随时都会被调整或因没有明确职责而成为虚设,对食品加工企业(作坊)日常巡查、监管工作很难落到实处,往往是发生了问题,才紧急查处一次,治标不治本,忙于“救火”应付,因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实质性问题。这种事后性较严重的造成了食品小作坊监管不到位。

四、加强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监管的几点建议

1、逐步建立小作坊质量、计量检测体系,提高其自身检测能力。由监管部门协助进行委托检验,定期检验,及时掌握产品质量状况,对既无能力建立独立检验室,又未与法定检测技术机构建立委托检验关系的小作坊,加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整治到位。

2、生产属于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范围的小作坊,要以查处为手段,督促帮助企业整改,建立质量保证体系,使企业尽快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因生产条件所限无法取证的,又为群众喜爱的传统产品,如果不属于高风险食品,原材料又来源于我县地域内,具有我县地方特色且采用传统工艺生产的,需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向社会公开承诺不使用非食品原料,不滥用食品添加剂,不使用回收原料,不超出本县行政区域销售,方可允许其生产。

3、加强行业自律建设,引导成立行业自律组织,培植优势企业,以公司加小企业小作坊的形式,统一配方,统一工艺,统一检验,统一品牌。

产品调查报告例2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切实把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质量水平有了新提高,产业素质不断提升;食品安全有了新提升,生产加工水平持续增强;食品监管有了新突破,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品牌建设有了新进展,XX制造声誉不断扩大;监管体系得到健全,质量基础进一步夯实;全民质量安全意识有了新提高,社会环境进一步改善。特别是去年8月份开始,我市按照国务院、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XX实际,组织开展了为期四个月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通过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专项整治行动得到了全面、扎实、有力的推进,取得了预期效果。

二、存在问题

(一)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全市总体质量水平建立在粗放型增长方式和低端产业结构上,总体滞后于全市经济发展水平,全市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长期徘徊在80%左右。同时,各县区发展状况也不够平衡;传统产业质量不容乐观,小企业质量技术基础比较薄弱,产品档次不高、可靠性不强、标准水平偏低,制售假冒伪劣现象没有完全根除,质量违法违规案件时有发生。

(二)企业、农户的主体意识不够强。由于生产企业、农户对农产品安全问题认识不足,质量意识淡薄,加上目前大宗农产品市场准入尚未实施,农产品难以实现优质优价等原因,企业对实施严格的质量管理动力不足,在标准化应用、质量控制、生产记录、标识使用等各个环节上重视不够。部分小型企业、小规模基地缺乏必要的自查、自检。少数企业和单位在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过程中,只注意申报材料编制,不注重实际管理,敷衍应付。

(三)巩固和深化专项整治成果任重道远。虽然在专项整治过程中建立了一整套规范和制度,但受从业人员素质等因素影响,要长期坚持绝非易事,部分企业对为什么要索证索票、建立台帐的认识还比较模糊,认为这是政府要我做的,没有认识到这是明确产品质量责任、便于追溯质量责任的需要,容易导致专项整治出现反复。

(四)三无企业的彻底取缔难度很大。由于三无生产加工点量大面广、有很大的流动性和隐藏性,目前还难以应对;主观上看,分段模糊再加上部门间职能衔接、信息交流不畅问题短期内难以消除,监管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况且食品生产许可不是工商登记的前置条件,新办证照情况无法及时获取,导致常常处于被动监管的状态,难免会造成监管脱节。而且三无生产加工也极易反复,彻底解决确有相当大的难度。

(五)基层网络建设有待完善和加强。目前市属两区尽管建立了综合性的公共管理机构,但人员数量、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都不能满足产品质量、食品及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需要。三个县尚未建立基层监管网络。而产品质量、食品及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难点、重点又在基层,在农村。

(六)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配套。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细则尚未出台,处罚条款不明确,不法分子或缺乏诚信的生产者、经营者有可乘之机,使执法缺乏应有的严肃性。食品无照经营整治仍是专项整治工作的难点,特别是流动摊点,缺乏固定的经营场所,没有卫生许可证,相关法律的交叉问题如何解决值得研究。

三、建议意见

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既是一项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的民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大任务。建议政府及监管部门要本着对人民群众负责、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宗旨,针对当前我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的重点和薄弱环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建设。

(一)进一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着力转变发展观念,大力提高包括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水平的发展质量。要深刻认识到,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就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维护国家形象;容忍假冒伪劣,就是容忍对人民利益的侵犯和对国家形象的损害。各级各部门能不能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是不是具有强烈的质量安全意识,是建立长效机制的首要因素。

(二)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培养生产经营者、消费者的良好习惯。要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结合起来,加强生产经营者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加强依法经营、诚实守信的教育。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大力普及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知识,提高消费者的识假辨假能力和维权意识,努力形成不生产、不销售、不购买、不使用假冒伪劣商品的社会环境。研究建立质量安全百姓查询平台 ,定期召开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新闻会,公布质量信息,将食品等产品质量状况、问题产品的查处结果以及严重违法企业黑名单信息向群众公开,加强舆论宣传和监督,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产品调查报告例3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切实把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质量水平有了新提高,产业素质不断提升;食品安全有了新提升,生产加工水平持续增强;食品监管有了新突破,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品牌建设有了新进展,XX制造声誉不断扩大;监管体系得到健全,质量基础进一步夯实;全民质量安全意识有了新提高,社会环境进一步改善。特别是去年8月份开始,我市按照国务院、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XX实际,组织开展了为期四个月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通过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专项整治行动得到了全面、扎实、有力的推进,取得了预期效果。

二、存在问题

(一)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全市总体质量水平建立在粗放型增长方式和低端产业结构上,总体滞后于全市经济发展水平,全市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长期徘徊在80%左右。同时,各县区发展状况也不够平衡;传统产业质量不容乐观,小企业质量技术基础比较薄弱,产品档次不高、可靠性不强、标准水平偏低,制售假冒伪劣现象没有完全根除,质量违法违规案件时有发生。

(二)企业、农户的主体意识不够强。由于生产企业、农户对农产品安全问题认识不足,质量意识淡薄,加上目前大宗农产品市场准入尚未实施,农产品难以实现优质优价等原因,企业对实施严格的质量管理动力不足,在标准化应用、质量控制、生产记录、标识使用等各个环节上重视不够。部分小型企业、小规模基地缺乏必要的自查、自检。少数企业和单位在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过程中,只注意申报材料编制,不注重实际管理,敷衍应付。

(三)巩固和深化专项整治成果任重道远。虽然在专项整治过程中建立了一整套规范和制度,但受从业人员素质等因素影响,要长期坚持绝非易事,部分企业对为什么要索证索票、建立台帐的认识还比较模糊,认为这是政府要我做的,没有认识到这是明确产品质量责任、便于追溯质量责任的需要,容易导致专项整治出现反复。

(四)三无企业的彻底取缔难度很大。由于三无生产加工点量大面广、有很大的流动性和隐藏性,目前还难以应对;主观上看,分段模糊再加上部门间职能衔接、信息交流不畅问题短期内难以消除,监管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况且食品生产许可不是工商登记的前置条件,新办证照情况无法及时获取,导致常常处于被动监管的状态,难免会造成监管脱节。而且三无生产加工也极易反复,彻底解决确有相当大的难度。

(五)基层网络建设有待完善和加强。目前市属两区尽管建立了综合性的公共管理机构,但人员数量、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都不能满足产品质量、食品及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需要。三个县尚未建立基层监管网络。而产品质量、食品及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难点、重点又在基层,在农村。

(六)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配套。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细则尚未出台,处罚条款不明确,不法分子或缺乏诚信的生产者、经营者有可乘之机,使执法缺乏应有的严肃性。食品无照经营整治仍是专项整治工作的难点,特别是流动摊点,缺乏固定的经营场所,没有卫生许可证,相关法律的交叉问题如何解决值得研究。

三、建议意见

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既是一项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的民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大任务。建议政府及监管部门要本着对人民群众负责、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宗旨,针对当前我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的重点和薄弱环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建设。

(一)进一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着力转变发展观念,大力提高包括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水平的发展质量。要深刻认识到,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就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维护国家形象;容忍假冒伪劣,就是容忍对人民利益的侵犯和对国家形象的损害。各级各部门能不能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是不是具有强烈的质量安全意识,是建立长效机制的首要因素。

(二)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培养生产经营者、消费者的良好习惯。要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结合起来,加强生产经营者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加强依法经营、诚实守信的教育。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大力普及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知识,提高消费者的识假辨假能力和维权意识,努力形成不生产、不销售、不购买、不使用假冒伪劣商品的社会环境。研究建立质量安全百姓查询平台 ,定期召开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新闻会,公布质量信息,将食品等产品质量状况、问题产品的查处结果以及严重违法企业黑名单信息向群众公开,加强舆论宣传和监督,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产品调查报告例4

并总结了一些值得肯定和坚持的做法和经验,同时对其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主动的分析和探讨,并形成了如下的调查报告:

一、XXXX有限责任公司的营销状况。

天津XXXX有限责任公司地处京津黄金走廊,毗邻廊坊的杨村开发区,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整洁,是武清开发区企业的一份子,该公司占地近8万平方米,是集生产、运输、销售、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司。固定资产近980万元,公司拥有先进的技术,引进了日韩的服装特色,面料先进;工艺特色,款式新颖,年产1亿御的服装,现有休闲、运动、秋衣、毛衣、羽绒服等系列产品,分别适用于婴儿、儿童、中年、成年、老年的男女款式,产品畅销于河北、东北、山东、山西、吉林、黑龙江等省市。该公司通过了QS2000质量体系认证,以科学严谨的管理为依据,引领着时尚,不断创新,使公司的产品质量始终居于国内同行业的领先水平。

二、服装产品在市场营销竟争中面临的情况和问题

不可否认XXXX有限公司责任公司虽然在产品的质量和销售渠道策略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新的市场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一)品牌意识淡薄

不可否认,近些年来中间出现了一批服装品牌,但是相对皮尔卡丹、李宁、阿迪达斯等知名品牌,XXXX的品牌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了,但是相对于国际的品牌来说,我们该公司的品牌还处于初级阶段上,不能被消费者近快接受,消费者很重视宣传,与名牌产品的衣服相比,即使物美价廉,有经济基础的人也不愿意购买,要想获得更大的利益,必须注重品牌的宣传。

(二)由于季节性的影响和待业的竟争影响了消费者的要求变化,产品的个性化越来越强,使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就会发生季节性的库存,这就要求经销商拥有相应的储存能力,衣服怕雨淋、虫咬,不能片面的只重视销售而轻保管,使该公司造成了一定的浪费,影响了公司的质量,同时也就影响了本公司的销售利润。

(三)缺乏现代的管理水平

营销人员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企业内部缺乏掌握服装与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该公司的营销人员只有十几个人,对于拥有200多名的职工的企业来说;比例是非常低的,营销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机器设备与国际的设备相比相关甚远,使资源在一些方面浪费严重。

(四)产品的更新问题

产品在市场上存在一定的生命周期,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说明,不会有哪一种产品经久不衰,永远获利,该公司的营销人员经常对各类产品的市场状况进行分析,淘汰了过时的产品,加快了新产品的研制,在花色、面料、工艺、款式等方面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使产品得到了畅销,从而延长了成熟期,甚至进入了再次投入期,例如公司在年轻女装方面添加了一些时尚的小饰品,深入年轻女性的喜欢与此同时也繁荣了市场,提高了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

三、针对以上问题远江公司采取以下对策

(一)品牌策略

在现代市场营销观念中品牌是构成产品装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的品牌在助于新产品尽快被消费者有利于提高产品的档次,从而获得较高的利润。

一个好的品牌是一个企业能力、形象、产品质量和特色的综合体,该企业大力推进品牌策略,一是树立好企业品牌引领着服装业的时尚。

(二)产品的策略

在市场中款式新颖,独特质量好是促进和扩大销售的重要因素,不仅在中年人的款式方面下功夫还在老年人,婴儿等人群体的款式也要改进。

(三)销售渠道策略

企业为了开拓市场,实现销售目标,要更进一步的选择营销渠道策略。

(1)在离厂区附近的开设直销点,既可降低产品的价格也可节省运输的费用,同时也加快了货款的回收。

(2)要经常进行市场调研,使产品不致于断码,断色,经常注意时尚人群的穿着,及时改进产品。

(3)以产定销,扩大销售渠道,使销售网络与国际接轨。

(四)大力培养服装业营销人才

首先要树立营销人员在于精而不在于多的理念同时也要招聘企业内部能掌握服装与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还可以选拔内部有潜质的人员,企业人员还要经常培训,让营销人员充实专业知识。

产品调查报告例5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设计

关于公共产品概念的理论,很多学者已有所研究。公共物品是私人市场难以提供的物品,因为存在搭便车问题,搭便车者是得到了一种物品的利益但避开了为此付费的人。于是,公共产品必须由公共服务机构提供。史卓顿和奥查德认为公共产品是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乡村是一个社区共同体,所以,乡村公共产品(如乡村公路、水利、学校、用电、通讯等)同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本文所指出的乡村公共产品属于狭义的范畴,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道路、供电、供水、通讯、基础教育等。

目前许多乡村建设学者对乡村公共产品的来源都有研究。比如于建嵘用“集权式乡村动员体制”解释时期的乡村公共产品供给。但是这种特定的乡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是以强有力的国家政权力量为基础的,在国家力量不足的情况下,这是一种不可取的供给模式。改革开放新时期,罗兴佐教授在研究荆门村庄水利建设的调查中得出结论:市场化取向的水利体制改革,在盘活已有资产、激发民间的水利投资热情方面,的确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准公共产品(比如乡村公路等)并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使得这类公共产品供给陷于困境。

基于上述考虑,本文运用社会学实地研究方式进行研究设计,选择广西桂林市灌阳县数个自然村的公路建设、桥梁建设为研究对象,通过参与观察,深度访谈收集资料,运用理解方法分析资料,从而对乡村公共产品供给来源问题做出解释和回答,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进行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二、新农村建设及公路桥梁建设概况

笔者所调查的新卫村是一个标准的农村,它位于广西桂北灌阳县。在籍人口3840人,本村有九个自然村,零散分布于山区中,大则有700人-800人,小则有100多人。据县政府调查统计,本县2007年农民人均收入3410元,而本乡收入处于中等水平,新卫村村民收入处于本乡的中等水平。新卫村的居民收入存在两级分化的格局,靠近省级公路的自然村收入较之远离公路的自然村高。

通过对新卫村下塘屯、陈家屯、下刘村地灵屯的村干部、负责项目建设的负责人村民的访谈了解到以下概况:一是2007年,新卫村下塘屯开始建设一条水泥公路。村干部和村中的能人组织建设公路,成立了公路指挥部,专门负责工程建设。新卫村下塘屯有一位在自治区林业局担任办公室主任的高官(现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退耕还林工程总工程师)。县林业局向自治区林业局上报了一个数百万的项目,项目获得批准后,县林业局通过节约项目资金的方式抽出一部分资金,从而获取公路建设资金。现已有十万元到位,此十万元用作从下塘屯到钟家屯的约600米道路所占用农田和耕地的补偿金和挖掘机工资。二是2008年,新卫村陈家屯计划在本自然村田地集中之处修建道路,方便水稻运输。他们预算约十万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十万资金的来源。曾经有人向乡政府打报告,请求下拨一部分资金,但乡政府回复:财政有困难,但承诺供给一定量的水泥。而后,村民主要领头人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一致通过并规定本屯村民按照人头集资。村民集资的四、五万,村民捐款四、五万元,共有八、九万。村干部和村中的能人组织建设公路,成立了公路指挥部,专门负责工程建设。

三、微探现实生活中乡村公共产品供给来源

下文将公路建设、桥梁建设作为研究对象,以公共产品供给的资金、劳力和部分物资作为研究的重要载体,将其分为三部分:国家力量、村民自治、第三种力量,以此对现实生活中的乡村公共产品供给来源展开探究。

(一)来源之一:国家力量

笔者以时间为纵向线索来探讨国家介入给乡村建设所带来的效果,阐述乡村公共产品供给来源的形式主要是资金和组织劳动力。运用西部的代表村庄现实状况论述国家力量的介入这种方式具有很大的缺陷,这与地方政府的财力有着紧密的关系。

国家力量单一化介入。时期,政社合一的高度集中的权力与集体所有制相结合,为传统体制提供了史无前例的动员能力。在这一时期,国家对乡村的控制力到达空前的程度,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组织一支强大的建设队伍。新卫村有一水库,大约有1000多亩的水域面积。当时,新圩公社(新卫大队属于新圩公社)召集几千人经过几年的奋力建设将塘坝垒高,拓宽塘身,挖深塘底,修建排洪渠、灌溉水渠。塘水可以灌溉到几千亩的水稻田,同时也能养殖鱼类。在某种程度上,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一时期,国家力量的强力介入对大规模的乡村公共产品供给产生了显著作用,并对乡村的生产、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

绩效退化的国家力量。20世纪80年代,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体制宣告解体。在这种“国退民不进”的特殊时期,农村社会一度陷入了无组织、无管理、无秩序的混乱状态。“国退”正是多种基础的丧失。农村原来高度集中式的权力组织机制,变得乏力,失去了大量动员乡村劳动力的权力基础。随着“拆社并乡”的推进,原来的政社合一的组织转变成为村民自治委员会,实质上,是一个无权无力的自治组织,这使得乡村建设缺乏过去的动员组织基础。被新中国的集权式乡村动员体制所代替的绅士治理模式经过几十年的改造,已经非常弱化,依靠绅士声望治理乡村的模式已没有生存土壤,笔者将其称之为声望权力基础。随着户籍制度的松动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大量的农村劳力外出务工经商,被称为“农民工”,农村的精英大量流失,留守在农村的是妇女、小孩和老人(被称为“386199”部队),农民劳力基础乏力。随着1994年的财政制度改革推进,县级财政无力承受庞大的乡村公共品建设,乡村公共品供给呈现乏力化和僵化的局面。

作为部级的贫困县――灌阳县对乡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只能“望路兴叹”了,于是国家介入已成为一句空话。2008年,新卫村陈家屯计划在本自然村田地集中的地方修建道路,方便水稻运输,预算约十万元。但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十万资金。曾经有人向乡政府打报告,请求下拨一部分资金,但乡政府回复:财政有困难,但承诺供给一定量的水泥。

在调查中,政府迫于财政压力未能供应该自然村一定的资金支持。有村干部向乡政府打报告请求给予资金支持,但乡镇府只承诺给一定数量的水泥,关于资金,乡政府表示无能为力,只能村民自行解决。村民为政府公共服务的缺失而买单,从而加重了村民的负担。

(二)来源之二:村民自治

笔者在本文中提出的村民自治仅仅指自然村内部的村民自治。现将自然村内部的村民自治运作模式作如下介绍:

1、村民自治行动之目标

村民自治行动的目标是方便村民生产、生活,为村庄发展提供更良好的条件。以下是个村庄建设公路的具体目的:陈家屯――为子孙后代,为了有个好名誉,为了种田方便;下塘屯――方便村民出行,方便运输,“当官的”驾车回来方便。

2、村民自治能力的提升――工程建设

工程建设组织机构:工程建设呈现出相似的组织形态,即有一定的领头人员,或村干部,或村庄能人,来组成一定的临时机构,指挥全部工程。下塘屯和陈家屯成立公路指挥部。指挥部全权负责整个工程的进展,并互有分工。

资金来源:筹资、捐款、本屯集体资金、政府资金;陈家屯:集资四、五万,捐献资金四、五万,乡政府的水泥;长渡屯:出卖集体土地使用权十万、群众集资五万左右、村集体的鱼塘(月塘)承包钱约三万。

3、村民自治之“双结合”绩效

第一,农民。农民原子化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落实之后,以家庭为生产个体单位为理性算计各自利益的乡村形态。形态的三种表现:生产个体化;乡村利益格局的多样化;青壮年大量外流带来的空巢化。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实行,村民自我组织生产,自负盈亏。分田到户的生产方式,使得生产个体化程度加深;乡村利益格局的多样化即一部分农民认为在具体的现实经济利益分配中存在不公平情况,他们会强烈要求重新分配。如果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发动其家族或家庭成员对工程百般阻难,与负责人商讨重新定价、骂叫、甚至以死相逼。在下塘屯建设公路时,就有一户调整他们土地价格,理由是公路经过的土地是用来修房子的,不是一般的田地。其实每个村民都明白:田地的价格7000元/亩,而宅基地的价格是10000元/亩,3000元的差价!同时村民也存在一种“钉子户”的意识,用他们的话说“这些钱是国家的,国家那么有钱,多我这几个钱有什么关系?”;青壮年大量外流带来的空巢化现象是指大量农民工外出经商务工,家庭中的男性劳动力外出打工,或家庭中夫妇共同外出,或夫妇携带自己的孩子全家外出。

第二,乡村建设精英。村委会人员威信权威的丧失;村委会人员过少,不足支撑整个村庄(包含9个自然村)的所有事务。于是,本自然村出现了一批活跃于本自然村事务的积极分子。笔者将其称为乡村建设精英。积极分子既包括本村庄的经济能人,也包括活跃于村庄内的政治分子,也包括一些有能力的有家族势力的村干部。由这两部分人组成项目指挥部,实现了重组领导班子,并各自有分工。下塘屯的指挥部由五人组成,分管资金保管、劳力组织、账目管理等。

第三,“双结合”的绩效。在一定条件下,村庄内的精英们社会整合分散的农民。整合的主体是上文所说的村庄积极分子即村庄精英。整合的客体是本区域内的“原子化”的农户。即使是原子化的农民,社会整合也是存在现实的可能性的。一是农民是理性的经济学家。农民是理性的“经济人”,他们会计算此工程所带来的福利:修建好公路之后对大家都有益处,方便大家,同时也方便自己。他们会为村庄的公共事务建设做出让步和奉献。二是村庄精英的影响性作为。新卫村陈家屯道路建设中得以体现,主要负责人、总指挥部拥有一家米粉厂,在全州县保险公司参股份,拥有一辆大货车,具有一定资产,在外面人缘关系好,乐于关心本屯事务,在本村庄中享有一定的威信。组成领导班子,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主要是留守人员参加),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一致通过并决定本屯村民按照100元/人集资。他们动员本村村民捐款(其中包括在外面打工的村民,或较为富裕的村民),总共四、五万元,加上本村村民集资的四、五万,大概有八、九万元。成立四人“公路指挥部”,负责对路线的规划,田亩占用和补偿,雇请挖掘机等事宜。与被占用的农户协商好后,在一天内就将一里路的路基挖好,后期工程也在进行之中。

“能人治村”,要让能人有一定权力资源去领导村庄建设,依靠权威人士汇集、整合较为松散、原子化的农民资源。采取农民最大程度参与方式,充分调动农村各种资源才能产生良好绩效。乡村公共产品来源于村庄自治能力提升,乡村内部资源得以整合所取得的有效结果。乡村自治运作方式给乡村建设提供新天地。

(三)来源之三:第三种力量

第一,“第三种力量”的引入。罗兴佐教授的“第三种力量”论述:在村庄治理中,存在着明显的两种力量。第一种是来自国家的,这种力量在时期成为村庄治理的主要力量;第二种力量是源于村庄自身的,推行村民自治,这种力量得到了国家的鼓励。其实,除这两种力量外,还有在家成长起来的现于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人(村庄人称之为“在外面工作的人”)对村庄事务的关切,他们构成了村庄治理的第三种力量。在笔者所调查中几个自然村中存在普遍的“第三种力量”。

高考升学、参军复员军人转业、村干部迁升公务员,是改变农民身份的重要途径,通过这三种途径改变农民身份的人员很可能成为第三种力量的来源,进而对乡村建设产生很大影响。其中通过高考升学的农村大学生是这种力量的主力军。笔者认为,本区域内始终存在向上的社会流动现象。在村庄里流传着“兄弟同科”的佳话,据说是在清朝嘉庆年间,兄弟俩考取进士,并刻碑铭记。自1978年恢复高考后就有数十位农村学生考取大学,他们在自治区林业局、南宁海事局、桂林市公安局、灌阳县法院、灌阳县司法局、新疆科研机构工作等,并在各自的岗位上和领域内有所成就。这对具有“熟人社会”的农村而言,给村民的榜样作用是极为显著的。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农民子弟考取大学,这必然成为建设乡村的力量。中国的乡村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它承载着长久的历史文化沉淀,因此“第三种力量”的形成与村落悠久历史文化背景,及其传统村庄的生活和生存逻辑息息相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外工作的人员都是有很高的知识文化水平和对家乡有感情,在家乡还有自己的亲人。这也使得在外工作的人希望自己作一些对自己村庄有益的事情。这时“第三种力量”的介入给村庄的治理和建设带来了契机。

第二,“第三种力量”的绩效。掌握实权的公务员身份的“第三种力量”对本村庄的影响力更强,因为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正当权力通过合法渠道获取国家资金来为服务于村庄。少者有几万资金的项目,多者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项目。这些对本村效能是显而易见的。所以,第三种力量成为乡村建设中的难能可贵的而举足轻重的力量。另一类人员,不能通过引进资金为本村庄服务,只能通过自己的力量做出一定的贡献,比如直接捐款。新卫村下塘屯有一位在自治区林业局担任办公室主任的高官(现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退耕还林工程总工程师),通过县林业局上报一个数百万元的项目,县林业局通过节约项目资金的方式抽出一部分资金,从而获取公路建设资金。在家中务农的两个哥哥在这次公路建设中自然成为了总指挥,主管资金的使用。在新卫村陈家屯道路建设案例中,村民动员“庄里的庄外人”捐款。其中一位在新疆搞科研的“村庄的村外人”捐款一万元,村民对此人津津乐道,赞赏有佳。宗族的“复兴”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创造正在被纳入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中,被人们赋予新的意义。这些新的意义包括乡村治理等的宣传。

第三,反思“第三种力量”。在本次调查中,此种力量表现出如此地积极和活跃,对乡村建设大有裨益。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第三种力量”具有一定限度,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乡村建设中的公共品供给问题,全国七十多万个行政村并非所有的都拥有强大的“第三种力量”。此种力量的子女长期在外生活对本村庄缺乏了解和感情,如果第一代的这类人员因故不在,那么这种非制度性的力量因多种原因最终走向瓦解和消亡。

四、结论与对策探讨

本调查试图运用实证方法来说明和论证现实生活中的乡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方式和来源,以政府、村民自治、第三种力量的“三位一体”的乡村建设模式是所调查的乡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真实写照。就乡村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属性而言,必须由国家提供。但是不排除社会参与,社会参与,农户已成为农田基本建设末端的主要投入主体;在村庄内部和外部跨村庄道路和水利工程建设、农村教育发展等方面,村庄成为投资主体,其作用不断加强;社会出资人在农村公共产品生产和建设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一)国家力量介入才是乡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支撑力

国家具有强大的财力,方可支撑起乡村公共产品供给,国家可制定一定的计划内和计划外预算,为乡村公共产品提供保障。与此同时,国家发挥其积极作用,调动乡村各种积极力量,化解各种矛盾,为乡村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二)完善基层村民自治制度

加强行政村内部的自然村或生产小组的临时性组织的管理,以杜绝贪污、挪用资金等问题。加强基层组织领导班子的再造,组建临时性的领导班子,有利于提高其在群众中的可信度。充分采取多样化手段动员农民,使之理解和支持乡村事务。增加村集体的经济力量,为乡村建设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和支持。

(三)充分和合理利用第三种力量,培养第三种力量

第三种力量的出现和发展说明,村落文化仍在延续,因此需要成分利用血缘和友情等社会关系,加强与第三种力量联系和沟通,使得“第三种力量”有效长期存在。同时,特别关注青少年中的优秀者,在他人有困难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建立一种亲情和爱心关系,培育第三种力量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美)哈克斯著;梁小民,陈宇峰译.经济学原理(第4版)学习指南[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澳)休-史卓顿,莱昂内尔-奥查德著;费绍挥,徐济旺等译.公共物品、公共企业和公共选择――对政府功能的批评与反批评的理论纷争[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3、皱勇文.公共产品视角下的乡、村组织变革与创新[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08(3).

4、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M].商务印书馆,2001.

5、罗兴佐.治水:国家介入与农民合作――荆门五村农田水利研究[M].湖北长江出版社,2006.

6、罗兴佐.第三种力量[J].浙江学刊,2002(1).

产品调查报告例6

为了深入了解四川省特色农产品的“互联网+”营销的情况,作者于2016年7月10日到11月20日,在四川省(达州市、广元市、资阳市、成都市及周边市等地方),调查方式为问卷式访问调查,调查人群为农产品种植户,销售农产品的自由摊主和网商等相关人士,抽样方式为简单随机抽样,本次调查总共发放纸质问卷数573份,收回有效问卷500份,属于大样本数据。

一、特色农产品种植和销售人群特征分析

调查人群为农产品种植户,销售农产品的自由摊主和网商等相关人士,由于采取完全随机抽样方法调查,由图1受访者性别比例分布情况,48.20%的男性;51.80%女性。男女比例几乎均衡,可见性别对此次问卷结果无影响。

由图2得到的年龄阶层分布可见,23%的人年龄在18岁-30岁;39.2%的人年龄在30岁-50岁;40.8%的人年龄在50岁以上。城镇劳动力偏向老龄化,年龄多在40岁以上,这部分人群相对于现在的互联网主体人群--青年群体而言,对互联网接触少,对互联网的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低。

由图3被调查者受教育程度情况可见,36.20%的人受教育在小学及以下程度;35.00%的人受教育在初中、职高程度;21.00%的人受教育在高中、中专程度的人数为105人,占总比例的;7.80%的人受教育在大专、本科程度。可见目前从事农产品种植和销售的人群主要是教育程度在初中或技职校水平以下,对互联网和营销知识了解不如大专、本科等教育程度群体的多。

由图3被调查者职业分布情况,42.20%的人的职业是个体农户;28.40%的人的职业是自由摊主;21.00%的人的职业是网商;8.40%的人的职业是农村合作社等其他职业。可见个体农户在被调查范围内是主体人群,若想到2020年在四川省基本普及特色农产品“互联网+”营销模式,就必须鼓励主体人群--个体农户借助电商平台直接或间接的销售农产品。

综上所述,实现“互联网+特色农产品”营销模式,必须要对年龄在30岁-55岁之间的这部分个体农户和自由摊主进行系统的互联网营销知识培训和电商平台操作技术培训。农产品流通主力军是个体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选出优秀的具有代表的进行电商培训和网上对接,利用具有魍撑┮底试椿蛘弑尘暗钠笠担同时鼓励其他类的电商平台涉足农产品。在此之上,也应该吸纳和培育专业型互联网营销人才和重视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

二、特色农产品和“互联网+”营销观念宣传现状及宣传途径分析

由图5受访者对四川特色农产品的熟悉程度情况,18.40%的人对本省的特色农产品非常熟悉;19.40%的人对本省的特色农产品基本熟悉;46.6%的人对本省的特色农产品了解一点;15.60%的人对本省的特色农产品很陌生。可见接近一半的人对本省的特色农产品只了解一点,说明特色农产品的宣传力度和品牌知名度低。在这情况下将本省特色农产品进行互联网营销,竞争力低,市场份额小,利润低,并且极可能导致亏损。

由图6受访者对特色农产品的互联网营销的了解的情况,19.80%的人没听说过特色农产品的互联网营销的观念;59.20%的人听说过特色农产品的互联网营销的观念;21.00%的人正在使用互联网营销农产品。可见对于“特色农产品+互联网”营销观念的普及程度,有79%人知道这个观念,并且已有一部分人正在进行特色农产品互联网营销。只有约20%人不知道特色农产品互联网营销。

由图7受访者了解接触农产品互联网营销的渠道的情况,41.03%的人是从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了解的;26.01%的人是身边人推荐而了解的;18.68%的人是从网络广告了解的;8.79%的人是从新闻广播了解的;2.20%的人是从一些社会团体(旅游社等)了解的;1.83%的人是从报刊、杂志了解的;1.47%的人是从其他地方(政府)了解的。可见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网络广告等互联网信息传播方式的发展也在影响着农村地区;同时对于新闻广播、身边人推荐等传统信息传播方式,也是受访者范围内获取信息的一种惯用而必不可少的方式。

三、“互联网+”营销的特色农产品种类及发展方向分析

由图8受访者对四川特色农产品的特色度情况,25.40%的人认为“很重要,涉及到健康养身”;26.80%的人认为“重要,补充营养的目的”;47.80%的人认为“不重要,想买就买”。可见约48%的人观点认为,特色农产品想买就买非必需品,但是也有超过一半的人认为特色农产品很重要,可以健康养生或补充营养。

由图9受访者网售的特色农产品的类型情况,28.57%的网售特色农产品属于特色蔬菜类;23.81%的网售特色农产品属于特色果品类;10.48%的网售特色农产品属于特色粮油类;22.86%的网售特色农产品属于特色草食畜类;7.62%的网售特色农产品属于特色饮料类;6.67%的网售特色农产品属于道地中药材类。可见从事特色果品、特色蔬菜、特色草食畜三种生鲜类特色农产品的网商较多,而这种趋势也符合人类现代生活发展方向。2015年,生鲜农产品网络交易市场交易额达到544亿元,增长87.7%,2018年预计超过1500亿元。所以解决生鲜类特色农产品的物流是农产品“互联网+”营销的主要障碍,同时也是物流业的发展机遇。而特色饮料、特色粮油和道地中药材这几种在四川特色农产品“互联网+”营销的发展中也将夺得一席之地,其不受到生鲜问题影响,未来发展潜力极大。

由图10本问卷调查所有样本所属种类情况,60.28%种植或销售的是特色果品类;21.56%的人种植或销售的是特色蔬菜类;5.39%的人种植或销售的是特色粮油类;6.19%的人种植或销售的是特色草食畜类;4.99%的人种植或销售的是特色饮料类;1.60%的人种植或销售的是道地中药材类。对比图10和图9,可见图10种植或销售特色果品类的比例是图9网售特色果品类比例的两倍多,可知特色果品类目前在四川的销售方式以线下为主;同时可见,特色粮油、特色草食畜、特色饮料和道地中药材等在图9中的比例均大于在图10中的比例,可见这些在线下种植或销售的比例较小,但是在互联网上销售的比例却是可观的,说明对于这部分对保鲜无要求或要求较低的,在农产品互联网销售中市场份额会维持下去。

四、“互联网+”营销的特色农产品来源及销量相关分析

由图11受访者在电商平台售卖的农产品的来源情况,25.71%的网商农产品来源是自家种植(养殖);18.10%的网商农产品来源是农户(渔民)收购;55.24%的网商农产品来源是供应商供给;0.95%的网商农产品是通过其他渠道得到的。可见大多数农产品均是来源于供应商供给,而大部分供应商是从农户处低价收购得到农产品,然后批发给一些网店;同时可见18%的网店的农产品来源是直接从农户处收购;25%的网店的农产品来源于农户本身。可见农户种植的多数农产品是以低价批发给批发商,批发商然后批发给各零售体,这是大多数农户在农产品丰收季节处理农产品的唯一办法,而这也使得农户利润大大降低甚至导致亏损。所以为解决农村贫困的方法不是简单的拨款补助,而应该在各方面鼓励他们在政府和电商平台的帮扶下,利用自己的本业自主创业。

由图12受访者的网店的月平均销量(单位个数)情况,24.76%的网店销量在500以下;29.52%的网店销量在500-1000;20.20%的网店销量在1000-3000;18.1%的网店销量在3000-5000;7.62%的网店销量在5000以上。可见月销量在3000以上的网店占25%左右,这些网店几乎均属于专业网店(非农户自营),其拥有自己的营销手段,相比于农户自营的网店拥有更多客源;而月平均销量1000以下比例过半,网销量属于中下水平,而由于大多属于生鲜类特色农产品,销售也旺季淡季不平衡的发展。对于这种问题合适的解决办法可以是通过研究农作物栽培技术(土壤耕作技术、施肥防虫技术),实现农作物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率的生长,同时不断培育优良的新型种子,提早和延长特色农产品结果季节,增加特色农产品供应时间,使最终特色农产品的产出尽量使旺季淡季销售均衡状态,缓解市场压力。

如图13被调查者所网售的产品通常包装所使用材料的情况。30.32%的网商是使用纸箱包装的;15.84%的网商是使用塑料泡沫隔板包装的;14.93%的网商是使用泡沫箱包装的;13.57%的网商是使用保鲜盒(袋)包装的;8.60%的网商是使用海绵网袋包装的;4.52%的网商是使用气泡膜包装的;8.14%的网商是使用充气保护袋包装的;2.26%的网商是使用冰袋包装的;1.81%的网商是使用防潮纸包装的。可见使用纸箱、塑料泡沫隔板、泡沫箱、保鲜盒和海绵网袋的网商较多,而冰袋这类可以保鲜冷链的包装材料却甚少使用。即使冰袋对于冷链运输有很大的帮助,但冰袋的重量占快递重量大半,使得物流成本^高。所以,快递物流业应该用更多的廉价且健康的冰袋的替代品,帮助生鲜产品的冷链物流发展。同时根据农产品包装材料适用性来说,农产品的包装材料一定要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健全农产品包装材料标准,对特殊农产品的应建立特殊标准以维护食品安全,并且针对建立农产品包装材料行业进行认证。

五、特色农产品“互联网+”营销过程中关键点分析

由图14受访者对农产品网络订购方便性和安全性的看法的情况可见,在互联网推动下的现代生活,对于农产品网络订购这种方式,约36.8%人认为是一种方便安全方式;约16%的人认为不方便但安全,主要是由于部分地区交通不便利或者距离市区较远,农产品保鲜度得不到保证;15%的人认为方便且不安全,这部分人主要考虑到农产品的来源,食品安全问题。约32%的人认为不方便且不安全,这部分地区偏僻,运输收货不方便,同时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可见物流运输和食品安全仍是特色农产品“互联网+”营销的一大难题。

由图15受访者对于网上购买农产品最注重的特性的情况,26.34%的人最注重农产品价格特性;28.62%的人最注重农产品品质特性;6.50%的人最注重农产品网商在线服务特性;10.72%的人最注重农产品网商售后服务特性;8.89%的人最注重农产品包装特性;10.15%的人最注重农产品原产地特性;8.78%的人最注重农产品配送时间特性。可见品质、价格、原产地、配送时间、服务、包装等6个因素是人们在网上购买农产品的最注重的特性,而同时品质和原产地也是追求现代绿色健康生活的广大消费群众最注重的问题。

六、特色农产品“互联网+”营销瓶颈分析

如图16受访者认为网售销售农产品最大的困难的情况。37.14%的人认为保鲜问题是农产品网销最大的困难;28.17%的人认为运输问题是农产品网销最大的困难;18.10%的人认为质量问题是农产品网销最大的困难;16.19%的人认为距离问题是农产品网销最大的困难。其色农产品的保鲜、运输、质量和距离等四方面的问题,是受访者在农产品互联网销售中考虑的主要问题。首先急需解决的是运输问题,这需要政府健全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来解决运输问题,同时政府采取积极鼓励政策引进电商平台下乡,让“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从而健全农村地区的冷链物流体系,从而解决保鲜问题和距离问题。对于质量问题,需要在政府、农产品研究机构、农产品电商平台的帮助下建立质量差异较大的农产品标准,自创一套质量标准体系。

如图17受访者认为农产品物流上的障碍的情况,48.88%的人认为运费成本高;23.03%的人认为标识成本高;13.48%的人认为搬运装卸过程中损耗大,赔偿率高;14.61%的人认为物流公司没冷链运输,农产品无法运输。在一些农村物流尚不完善的地方,冷链尚不能满足。对于生鲜类特色农产品,在丰收季节可以大销,此类农产品水分本身含量高,且需要冷链的保存,这导致销售成本大大提升。对于这种情况,在农村基础设施完善的情况下,在丰收季节是应积极与物流公司合作,在时令季节订单增多,加多冷链物流的运输。同时采取合适的包装,尽量避免搬运装卸过程中损耗。

如图18受访者认为农产品在互联网市场中应该改进的方面,37.14%的人认为产品的宣传方面应该改进;25.71%的人认为产品的质量应该改进;20.00%的人认为产品的售后服务应该改进;17.14%的人认为产品的加工应该改进。在解决特色农产品宣传问题,提高知名度之后,农产品的质量、生产加工以及售后服务是农产品在互联网市场竞争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三方面也是特色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王牌。其中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对于农产品在旺季产量供大于求时,将特色农产品加工成其农副产品,以此来缓解农产品积压的压力同时可以将农副产品远销其他国家和国内偏远地区。

七、特色农产品种植和销售人群对“互联网+”营销的态度分析

由图19被调查者对于农产品在网上营销是否合适的情况,62.20%的人认为农产品适合在网上营销;37.80%的人认为农产品不适合在网上营销。

图20被调查者是否愿意加入互联网销售情况,42.80%的人愿意加入互联网销售;57.20%的人不愿意加入互联网销售。

由图21被调查者没有使用互联网营销农产品的原因的情况。31.40%的人是没有渠道和资源;26.20%的人是正在使用网售;21.00%的人由于当地基础设施不完善等,觉得不可行;15.60%的人是不知道如何使用互联网销售;5.80%的人是其他原因(如认为农村网络物流体系不成熟,人力不足等)。

对比图19受访者对于农产品在网上营销是否合适的情况和图20受访者是否愿意加入互联网销售情况,虽然愿意有62.2%的人觉得农产品适合在网上营销,但只有42.8%的人愿意加入农产品互联网营销的队伍中。由图21可见由于渠道、资源、营销方法、互联网技术和农村网络物流体系不完善等外部条件的欠缺,虽然农产品互联网营销模式得到大多数人认可,但却让广大特色农产品种植和销售人群望而却步。同时由于各地区的实战经历少,成功案例极少,说明只要将特色农产品“互联网+”营销模式因地制宜,就能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农产品互联网营销的浪潮中。

八、特色农产品种植和销售人群对“互联网+”营销的态度原因分析

由图22受访者愿意加入互联网销售的原因情况。第一类:29.91%的人认为互联网销售简便快捷,网络和平台方便,同时可以宣传特色农产品等原因;第二类:25.23%的人认为电商平台相对于门店租金,启动资金更少,成本更低,利润收益更高,适用于大多数农户自主经营创业,风险较低;第三类:17.29%的人由于有政府政策支持和资金帮扶以及种植技术上帮扶,这使得农户种植特色农产品可以规模化,成本可以极大降低,而且在政府的帮扶下可以有更大的宣传空间;第四类:27.57%的人认为电商平台上市场更广,不局限于门店销售的客流量影响,销售渠道和方法增多,销售量更大,客源量更大,消费者更多,网售方便且是一个宣传的机会,网售可以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

由图23对于受访者不愿意加入互联网销售的原因情况。第一类原因:26.92%的人认为水果类产品,运费高,利润低,交通运输物流不完善不方便;第二类原因:11.89%的人认为生鲜类农产品由于冷链的欠缺导致运输不新鲜,同时由于农产品标准由于生长条件多变,导致宣传的产品和产品本身不一致,从而客户满意度较低;第三类:26.57%的农户不了解互联网和“互联网+”销售,由于互联网风险大,不安全等原因,第四类:18.88%的人认为部分地区政府对农户特色农产品种植的资金和种植技术等的支持较少,农户没有经过系统的互联网营销知识培训,对互联网销售的风险无法预估等,第五类:15.73%的人认为特色农产品的宣传力度不够,很多人不了解各个地方的特色农产品,更不会去网上搜索购买,导致客源少等。

九、受访者四川特色农产品“互联网+”营销的建议

由图24受访者Ω纳扑拇ㄌ厣农产品互联网营销的建议情况。第一类:11.19%的人建议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保证和注重农产品质量提升,质检部门加强质量管理,保证质量和真实,让有质量的特色农产品,有其对应的价值;第二类:12.27%的人建议物流设施建设:提升物流速度和物流设施建设;第三类:20.94%的人建议政府支持,培训农民相关知识:政府政策的支持,并宣传相关优惠政策,帮助农民了解和培训教授网络网售知识和教授电脑和相关技术,提高农村技术人才的人数,多宣传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方便,提高农民对互联网+农产品的了解程度;第四类:14.08%的人建议发展特色:挑选有特色的,大规模的,农产品发展,政府给予帮扶,发展特色农产品,赋予水果特殊的含义,结合农产品独特的营养成分,营养元素与养身和孕妇营养相结合,同时优化水果包装,做成礼盒式的水果,增加包装特色,注重售后服务;第五类:14.80%的人建议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人对特产农产品有一种了解,线上线下结合宣传;第六类:11.55%的人建议依附电商平台:=大的电商平台发展到农村,给予农民一定的支持,或者农民积极主动的和一些可靠的大电商平系,当地政府也应该积极的引入适合当地的特色的电商平台。鼓励有更好的更适合农村发展的平台产生,与大的电商平合全国销售,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七类;6.86%的人建议借鉴经验,因地制宜:吸取和借鉴其他地方的经验,并结合当地实际;第八类:8.30%的人建议创新水果运输链:创新水果运输链,优化水果运输,研究水果类产品运输保存方法,能最好的保鲜。

十、总结

本问卷虽采取了完全随机抽样方式,由于各调查地区农产品发展水平有差异,在综合选取地点尽量减少误差的情况下,得到此问卷调查报告。通过本次实地调查,从实际了解情况分析出结果,从而对特色农产品“互联网+”营销模式中个体农户、电商平台、政府、物流等的相关主体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参考建议。

参考文献:

产品调查报告例7

我县现有食品小企业小作坊67家,其中酿酒类32家、蛋糕面点18家、植物油坊3家、茶叶2家、面坊12家;在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的食品原料来源都来自本地,产品大多也在各自乡镇销售,生产工艺以传统工艺为主,从业人员也是当地的居民、农民,有的食品小作坊已经经营了几十年,食品小企业小作坊对粮食就地消化,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有重要意义,也是部分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在对全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及小作坊生产的白酒、茶叶、纯净水、月饼糕点等产品抽样检验的数据报告中,合格率不足85%。其中,白酒类存在杂醇、总酸超标、酒精度不足或过高问题,月饼糕点类存在蛋白质含量不足等问题。小作坊业主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均存在不按标准生产,原料采购把关不严,没有食品质量安全意识是造成产品检验不合格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些问题,质监局先后召开两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及小作坊业主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产品生产标准、添加剂使用标准的宣贯、培训会议,与各业主签定食品安全生产责任书、承诺书,明确企业及小作坊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严厉打击无证生产、使用非食品原料、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采取措施监督企业及小作坊严格按照执行标准严格原辅材料质量关、生产工艺控制关、添加物质关、出厂检验关,坚决杜绝不合格食品出厂。2009上半年,县质监局共对酿造白酒、茶叶、纯净水等食品类产品抽样检验42个,仅有2个不合格,检验合格率为95.24%,同比去年增长了10个百分点。抽样结果显示,通过业主自律和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食品安全质量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二、农村食品小企业小作坊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调查分析,我县农村食品小作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呈现“小、散、低”的状况。“小”即规模小,有相当一部分面坊、糕点店固定资产不足一万元,从业人员2-3名。“散”即分布散,食品小企业小作坊80%分布在各乡镇和农村。“低”即生产技术水平低,目前绝大多数是粗放型传统加工业,32家酿酒作坊中,全部是采用传统工业酿造谷酒,设备简陋,产品品质、生产效率都不高。

2、“三无”现象比较突出。全县67家食品小作坊无一家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无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的也占到总数的90%以上。

3、条件差,隐患大。食品小作坊九成以上生产设备简陋,工艺简单,无保证质量的必备检验设备,无质量管理制度,原料把关不严,出厂仅凭经验。在辅料和食品添加剂使用上存在盲目性,卫生环境差,极易造成食品污染。大部分食品小作坊的生产场所都设在农家小院或自家房屋内,没有独立规范的生产车间,有的旁边就是猪栏,做饭、生产、养猪养鸡鸭同在一个场所,极易形成二次污染。尽管这些低价的、粗制的食品小作坊难以进入大市场,但对城乡结合部和广大农村的食品安全埋下了隐患。

4、监管难到位。由于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点多面广,且大部分分布在农村,存在“乡镇看得见、管不着,职能部门管得着、看不见的问题”,乡镇政府因为没有执法权限,仅能起到协调、引路的作用,对食品安全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职能部门因为基层组织力量薄弱,很多食品小作坊很难找得到,有的去了也找不到人,监管存在盲区。

5、监管职能存在交叉,如部分小作坊业主反映卫生防疫部门与质监部门对其进行重复抽检,增加了业主负担,检验结果不能共享。

三、食品小企业小作坊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分析

1、历史性。小作坊大多存在于各乡镇和乡村,这些小作坊一方面丰富了城乡食品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但在另一方面,也普遍存在着生产卫生条件较差、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存在又有其合理性、必要性,是广大农民对农副产品快速吸纳消化的一种长期形成的手工传统制作食品的形式,如庙坝乡的白酒小作坊,县城的面条、米线作坊等,它直接解决当地居民的一些生活食品需求而且都是通过传统工艺制作而成。

2、落后性。小作坊形成的落后性主要受当地经济状况制约。广大农村消费者生活水平不高,消费能力相对较弱,卫生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也差强人意。面对不洁食品,面对肮脏生产环境同样是漠然处之,麻木对待,图便宜,能吃就行。因此,质量低劣的食品在农村还是有较大的市场。

3、简易性。食品小作坊生产的大多是为迎合当地群众需要的一些简易食品,而这些简易食品生产规模小,仅仅是手工操作,设备简陋,利润也薄,仅能养家糊口,无能力扩大再生产形成规模。

4、事后性。监管部门对食品加工环节监管工作中任务重与监管力量不足的矛盾较为突出。由于食品加工企业特别是小作坊,数量多,分布散,要真正监管到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实际质监部门对食品企业的监管存在经费少、人员缺、设备少等问题,监管力度无法满足需求。基层的监管网络也十分滞后,虽然各乡镇都设置了“食品安全协管员和信息员”,但是由于“两员”没有专项经费保证,而一般都身兼数职,随时都会被调整或因没有明确职责而成为虚设,对食品加工企业(作坊)日常巡查、监管工作很难落到实处,往往是发生了问题,才紧急查处一次,治标不治本,忙于“救火”应付,因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实质性问题。这种事后性较严重的造成了食品小作坊监管不到位。

四、加强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监管的几点建议

1、逐步建立小作坊质量、计量检测体系,提高其自身检测能力。由监管部门协助进行委托检验,定期检验,及时掌握产品质量状况,对既无能力建立独立检验室,又未与法定检测技术机构建立委托检验关系的小作坊,加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整治到位。

2、生产属于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范围的小作坊,要以查处为手段,督促帮助企业整改,建立质量保证体系,使企业尽快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因生产条件所限无法取证的,又为群众喜爱的传统产品,如果不属于高风险食品,原材料又来源于我县地域内,具有我县地方特色且采用传统工艺生产的,需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向社会公开承诺不使用非食品原料,不滥用食品添加剂,不使用回收原料,不超出本县行政区域销售,方可允许其生产。

3、加强行业自律建设,引导成立行业自律组织,培植优势企业,以公司加小企业小作坊的形式,统一配方,统一工艺,统一检验,统一品牌。

产品调查报告例8

近些年来,随着农业新技术的应用,莱阳新农产品的种植,生产能力、生产效率、农产品产量质量不断提高,迫切要求爱产品供应体系不断变革。目前莱阳农产品供应体系有三种模式:一是“农民―批发商―消费者”模式,即农产品通过农贸市场流入消费者手中;二是“农民―超市―消费者”模式,即农产品通过超市流入消费者手中;三是“农民―农产品加工企业―消费者”模式,即农产品通过农产品加工企业流入消费者手中。 

一是“农民―批发商―消费者”流通模式。这种模式是莱阳目前农产品市场上较为原始的流通模式,农贸市场作为传统商业的形态,是最原始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农贸市场上供给的农产品多是直接来自农民。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农贸市场也在积极的扩大规模,大型农贸市场不断的新建,以前农贸市场脏乱差的购物环境也在不断改善,农贸市场的管理水平日益提高,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布局也渐渐趋于合理化,农贸市场的流通模式也正在向大城市的规模化流通迈进。 

二是“农民―超市―消费者”流通模式。这种模式是莱阳目前农产品流通最为普遍的流通模式,超市是人们生活购买农产品的主要场所,超市作为农产品零售商,一般委托第三方物流进行农产品运输,超市对农产品采购更少是直接面对农民,多是需经过二到三级的批发商。目前有大型连锁超市为形成持续稳定的农产品供应链系统,一般有自己固定的供应商,建立自己稳定的供货渠道。

三是“农民―农产品加工企业―消费者”流通模式。这种模式是莱阳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中新兴的一种比较成熟的合作经济类型,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基础。在该模式中,加工企业是农产品供应链的主导力量,此外也是整条供应链平衡运行的根本。农产品加工企业一方面为农产品供应链上游企业,如农民、农业生产基地提供资金和技术以及生产资料等方面的契约性支持,另一方面直接连接分销渠道,为农产品供应链下游环节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经营成本。

二、莱阳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存在问题

一是物流流通渠道复杂、流通环节过多,物流高成本。由于这种农产品流通模式中需要多级的批发商的参与,整个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系统需要经过多次物流流通渠道的交接,不同的物流流通渠道,不同的物流方式,重要的是采用不同的物流标准,在物流交接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众多分歧,造成物流效率低下。其次,物流环节的过多,使整个物流供应链系统变得更为复杂,对物流效率的提高产生重大影响。正是由于这些物流渠道的复杂性、供应链的拉长造成物流效率的低下,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大量的损耗,使得农产品物流成本的增加。

二是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难以得到保障。目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主要是由于物流运输效率低下,加上对农产品的保鲜技术的匮乏,使得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农产品地域性的原因,多数农产品物流运输路途较长,为提高物流效率,多数物流企业并不能对运输中的农产品进行及时的质量检测,因而不能及时发现正在运输的农产品的变质等问题,更无法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解决,使得更多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三是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尚未成型。冷链物流是指将易腐烂变质的食品在从生产地开始,经过生产加工、运输、储藏、配送、销售,到达消费者手里的过程中,每个环节始终处于低温状态下的供应链系。冷链物流不仅能有效的解决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损耗大的问题,还极大程度的保证了农产品品质,最大程度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三、农产品物流供应链工作措施。

产品调查报告例9

二、调查数据分析

(一)样本对象对于是否在网上购买过进口产品

通过调查数据表明,参与调查的2500位消费者对于进口产品都不陌生。有80.20%的消费者通过各种渠道都购买过进口产品;只有19.8%左右的被调查人员重来没有购买过进口产品。我们通过对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发现没有购买过进口产品的被调查者主要集中在?芏45岁的人群。

(二)网购进口产品的频率

对于网购进口产品的频率,通过调查发现,有40.5%的被调查选择了2月一次;30.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半年一次;0.78%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一周一次;28.5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一年一次。

(三)对于购买进口商品选择的平台

通过调查发现,被调查者对于购买进出口商品平台的选择上,42%左右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平台型进口电商,比如天猫商城、京东全球购。3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自营性电商比如苏宁易购、云猴全球购。1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自营区/保税区跨境电商平台,比如爱购保税。只有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导购返利平台,8%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海外电商。

(四)在跨境网购中最看重的指标

在跨境网购中最看重的指标中,被调查者中有45.6%选择产品质量,12.3%选择了支付安全,21.2%选择价格。19.8%选择了物流速度,1.1%选择了售后服务。

(五)在选购进口产品的品类选择上

通过调查对于网购进口产品的品类上,按照年龄的不同,被调查的选择的品类也不尽相同。25岁以下的被调查者网购品类主要集中在食品、服饰、化妆品和箱包,分别在20.5%、20.6%、26%和21%。25~35岁的被调查者所购品类主要集中在婴幼儿产品和化妆品,分别占25.6%和21.6%。35~45岁的被调查者所购品类主要集中在婴幼儿产品、化妆品和保健品,分别占25.6%、20.4%和14.5%。45岁以上的被调查者所购品类主要集中在保健品上,所占比重达到了30.5%。

(六)目前网购的进口商品质量状况是否满意

对于目前网购的进口商品质量状况是否满意的问题,有22%的被调查者满意,46.7%基本满意,19.8%的被调查者认为不合格情况较严重,11.5%的被调查不清楚。我们进一步对不清楚的调查者进行了调查,发现不清楚的主要原因是被调查不知道如何去辨别进口商品的正货状况。

(七)对于网购进口商品是否遇到过假货

对于是否再网购进口商品时遇到过假货的情况,通过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者有32.2%是遇到过家伙的,有47.3%的被调查者是不知道自己是否买到过假货,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被调查者不知道如何去辨别假货。只有20.2%的调查者认为直接从来没有遇到过假货。

(八)当再网上购买到进口商品存在质量问题时,处理办法

当再网站购买到有质量问题的商品时,有30.1%的被调查者选择与平台商协商解决,有20.1%的被调查者选择向媒体反映,13.7%的被调查者向有关部门举报,有13.5%的被调查者选择拨打12315电话投诉,有9.8%的被调查者选择与经营者协商解决,2.3%的被调查者选择与经营者或则平台争吵解决。

(九)如何鉴别自己所买进口商品是否为假货

如何鉴别自己所买进口商品是否为假货,36.9%的被调查者选择根据经验或则掌握的资料鉴别,10.3%的被调查者选择到专柜验货,9.7%的被调查者选择送到专门的机构检测,43.1%的被调查相信卖家,相信电商平台。

(十)目前跨境网购中侵权频发的原因

对于目前跨境网购中侵权频发的原因,被调查者中,有40.85%认为时监管力度不够,惩罚力度不够;有20.45%的被调查认为法律不健全;有23.1%的被调查者认为时暴力驱使下的商家不诚信;有15.6%的被调查者认为时网络电子付款相关服务不完善。

(十一)如何控制网购进口商品的质量

我们在问卷的最后向被调查者提出了如何控制网购进口商品的质量,92.1%的被调查者都认为要控制网购进口商品的质量问题可以选择质量溯源制度,海关监管等方法。

三、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2500份问卷的分析和整理,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消费者对于通过跨境电商平台购买进出口产品的这种购物方式是接受的,并且未来这种跨境电商模式将是消费者选择进出口商品的重要途径。但是大多数消费者对于现有的跨境电商平台选购的进口产品的质量状况堪忧。究其原因,主要是现有的大多数消费者相信卖家,相信平台。当出现产品质量问题的时候,大多数消费者选择与平台协商解决。但消费者对于协商解决的结果又不太满意。

同时,通过大量的数据也表明,对于跨境购来说,消费者与商家、平台及国家相关部门的信息是不对等的。大多数的消费者是根据经验或则掌握的资料来鉴别商品的真伪。这样的结果当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我们的相关部门也没有向我们的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全面的帮助。综上所诉,跨境电商贸易的春天需要在产品质量上继续加大投入力度。

(一)进一步完善跨境电商产品质量保证的相关法律、法规。

(二)国家相关部门加大跨境电商产品质量问题的监管力度,加大违规违法惩罚力度。

(三)建立并完善质量溯源制度。

产品调查报告例10

6成中国夫妻遭遇电子情敌

调查数据显示:每个家庭至少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大多数家庭拥有2-3部智能手机,半数家庭拥有平板电脑,73.3%的被调查者的智能手机24小时开机。当前,家庭聚会已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相聚,聚会模式变成人+智能手机+人,43.0%的被调查者表示,会在家庭聚会中各自玩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

在已婚被调查者中,超过6成(60.1%)的人感到配偶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时间过长,移动电子产品已经成为夫妻间的电子情敌。因单方或多方家庭成员过度沉迷手机等移动电子产品而导致家庭沟通缺失,进而造成家庭矛盾激化、幸福指数降低等家庭亚健康状况普遍存在。

同时,移动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也降低了亲子关系的品质。26.3%的父母在工作日下班后陪伴孩子时仍可能会用智能手机,而在节假日这一比例上升至33.4%。36.6%的被调查者会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作为安抚孩子的工具。从不或较少在陪伴孩子时使用移动电子产品的家庭,亲子关系品质更好,父母与孩子间面对面的互动更有利于提升亲子关系质量。

用心陪伴,欧派倡议每天关机一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