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学院学生工作思路模板(10篇)

时间:2022-10-26 21:32:52

学院学生工作思路

学院学生工作思路例1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生;党建工作

进入新时期,独立学院的党建工作出现了新的问题,如何适应党建工作中的新变化,是当前摆在独立学院学生党建工作者的一个新难题。在过去,党建工作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但在新的社会发展格局下,对独立学生党建工作有了新的要求,党建工作面临不少新的挑战。如何进一步加强管理独立学生党建工作,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新目标。

一、独立学院的特征及其学生实际情况

(一)独立学院的评定。(1)独立学院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结合社会对教育的强烈需求和高校自身的不断发展要求,独立学院应运而生。自1999年起,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有关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计划,在浙江、江苏等地率先成立了独立学院,短短几年间,独立学院建立工作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由教育部2008年10月公布的数字,经过教育部批准许可成立的独立学院已有320处之多,在校学生多达186万人。独立学院以和其他高等教育学府一样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2)独立学院的评定。目前学术界对独立学院的概念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尚未形成一个系统的概念。不同的学者依据自己的专业视角,对独立学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直到2003年教育部才下发相关文件规范。最早对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给予界定的是浙江省,其人民政府认为,独立学院是具有独立执法人、独立校园、独立财务、独立办学资格的依托普通大学为母体,应用民营机制运作的二级学院。

(二)独立学院学生实际情况。(1)学生价值观过于活跃。思想活跃,拥有鲜明的个人特质,社会交际能力强,自我保护意识强是独立学院学生的最大特点。由于独立学院的收费较高,这些学生的家庭情况普遍比一本学生要好,因此对于自身的个性塑造和兴趣培养有较大的优势。比普通一本学生见识要多,拥有更广泛的兴趣爱好,更加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2)学习基础不牢靠。由于家庭条件的优越,使很多独立学院大学生从小娇生惯养,在学习方面养成懒散的坏习惯。学习基础差,自我控制、学习的动力不够,自觉性不高,很多独立学院大学生都存在一定的厌学情绪。高考成绩的差异,并不表示独立学院大学生比普通一本学生的智力差,而是因为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

二、独立学院党建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对大学生进行党的思想教育。大学生有关党的建设工作,必须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重点解决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入党问题。

(二)努力开展大学生党员工作。大学生通过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向党表明自己的入党意愿,党组织在对申请人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对其开展党前教育和党员培养工作,严格履行组织程序对入党大学生进行全面考察,才能将符合要求的大学生纳入我党,使其成为优秀的中国共产党。

三、独立学院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党员和普通学生的发展不和谐。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学生党建工作不能和普通高校的党建工作有样学样。在近几年,对独立学院党建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和方法,但就整体看来,独立学院党建工作的开展时间短,仍旧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作体系,学生党员的工作开展和普通学生的学业发展存在不少矛盾和冲突。加之,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数量成倍增长,这给独立学院党建工作也增加不少困难。

(二)入党教育工作开展的力度不够。(1)教育模式陈旧。独立学院作为一个特殊性极强的群体,许多独立学院却仍然沿用传统的方法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在入党教育的培养过程中,多数选择一成不变的理论式、说教式教育手段。虽然独立学院加大党课开展力度,但这种沿袭普通高校的党建工作对独立学院大学生根本不适用。独立学院的学生多数不爱把自己所学的理论推向深入,因此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丝毫不起作用。(2)只重视发展前教育。现目前,独立学院将组织开展学生党建工作作为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的主要内容,其工作重心多在对积极分子的考察、培养和发展工作上,对所发展对象的仔细考察和宣传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十分具体,也非常到位,却忽略了党员教育管理和继续发展教育的工作,多数学生党员入党之后对自己党员身份没有充分的意识,没起到应有的模范作用。

(三)独立学院党建工作的新思路。(1)在独立大学生党建工作中,必须创建新的党建观念,探索求变,在不断的实践中开展党建新局面,独立学院党建工作应以创新的精神和方法增进党员思想政治教育。(2)要建立完善的党建工作体制,实现制度化、科学化,提高党建工作的实际效益。(3)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党建工作者队伍,在党建工作中发挥其模范带头的作用,以确保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做好师生党建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其政治水准和理论水平。

四、结语

本文就独立学院党建工作方面做了一个简单的总结和了解。由于自身能力有限,没能将大学生党建工作与深刻的社会观相结合。因此,有关独立学院党建工作仍需进一步的探索和讨论。

参考文献

[1] 许丽娜.独立学院学生党建工作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学院学生工作思路例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艺术院校人才培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了培养符合艺术教育培养目标的高素质人才,适应艺术院校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应该对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工作方法进行创新,从而加强和改进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其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促进艺术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艺术院校 学生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思路作为培养艺术专业人才和艺术教育工作者的艺术院校,担负着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国家、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的重任,因此,应根据社会的整体要求和学校的自身特点,认真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一、艺术院校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学生培养过程中,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措施和渠道,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对于艺术院校来讲,思政治教育除了必须把握艺术院校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要贯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原则以外,还体现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在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既具有其他专业学生的共性,又表现出其自身的个性和鲜明特点。这些特点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影响,只有弄清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想特点,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学生来源比较复杂,个性特征多样化。艺术院校学生来源比较复杂,除应届高中毕业生外,还有在工作岗位上工作两三年后重返校园的,有从艺术中专考入大学的。年龄的差距和社会经历的不同,使学生对同一问题产生相去甚远的认识,因而个性特征呈现出多样性。艺术院校学生的专业特点要求其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具有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努力塑造自身的个性风格。艺术院校学生比较感性,思维敏捷活跃、情感丰富、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因此,他们的个性特征具有多样性,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定难度。2、专业素质普遍较高,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艺术院校学生大多从小接受艺术教育,对本专业大都具有极高热情,甚至把专业成绩的高低视为成才的唯一标准,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专业学习之中,从而导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相对薄弱。再者艺术院校学生在高考时,分别参加专业课和文化课两次考试,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比非艺术类学生要低得多;另外,他们的个性也使得他们更喜欢多姿多彩的艺术世界,而讨厌数、理、化和文、史、哲。文化基础薄弱是艺术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的不及格科目也大多集中在公共基础课上,艺术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出现严重不平衡,已成为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3、竞争意识强烈。与普通院校学生相比,艺术院校学生更加追求个性,这是艺术有别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显著特点。在相对狭窄但又新人辈出的艺术界,艺术院校学生比其他院校学生更能体会到“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法则,也更加理解竞争对自身未来带来的重要影响。因此,从总体上说,艺术院校学生更清醒地知道竞争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对自己艺术专业的学习更加自觉和勤奋。另一方面,艺术教育特有的办学模式、教学方式乃至于教师的思维方式往往是以个体为本位的,一切以个人的感悟、喜好为出发点,以自我为中心。在个体竞争意识趋于突出的同时,原本在艺术院校氛围中就缺乏的集体主义观念就更加淡化。4、个体道德约束趋于弱化。艺术院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往往停留于感情层面,缺乏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西方思潮迅速涌入和社会转型的时期,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防线脆弱、道德伦理观念薄弱等问题。尤其是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网络生活已经成为艺术院校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网络的虚拟和不可控性,大量不良信息对艺术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极易造成负面影响,引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冲突与迷茫,造成道德意识的弱化。

二、艺术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思路。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艺术专业学生思想行为的特殊性给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一方面,艺术专业的学生在思想、心理、行为以及专业学习等方面与普通高校其他专业有所不同,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要体现出艺术专业自身不同的个性特点;另一方面,艺术专业的学生作为在校生,具有当代中国大学生所普遍具有的时代性特点,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又必须遵循普通高校学生工作的普遍原则和总体要求;再一方面,对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会受到所在学校整体管理水平以及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笔者以为,要切实做好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既要遵循高校学生工作的普遍原则,树立全校学生工作“一盘棋”的思想,又要注重艺术专业的个体性和特殊性,有针对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最终实现双赢。其次,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也是具体的工作方法,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管理者来说,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有教无类”、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构建综合性、开放式的工作模式,将艺术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和文化教育相结合,以专业教育为载体、以文化教育为重点、以信念教育为核心,强化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同时还要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联系和沟通,共同做好对艺术专业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综上所述,搞好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本,在落实传统教育方法的同时,结合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的新变化,新特点,创造新的方法,把工作做到受教育者的脑海里去、心坎上去、兴奋点上去。

学院学生工作思路例3

独立学院界于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之间,其按民办高校的标准进行收费,学生入学门槛低,但又依托于母体高校的一些优质教育资源。可以说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相对于完全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毕业生具有一定的优势,相对于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又处于一定的劣势;而独立学院的毕业生自身的一些特点又使得其面临的就业形势具有某种复杂性。因此。挖掘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探索开展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思路是做好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必然要求。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一)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较差

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教育”的今天,高校生源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流,成绩优异的考生进入一类重点大学学习,连年扩招增加的学生量慢慢地将由独立学院吸收。独立学院在本科第三批次招生,高考成绩相对较低。以江苏省为例,2005年,本科一批省控线为560分,本科二批省控线为529分,而本科三批省控线仅为455分;2006年,本科一批省控线为572分,本科二批省控线为542分,本科三批省控线为480分。通过对近几年来独立学院的招生情况看,独立学院学生和母体高校学生录取分数线卜.的巨大差异,给提高教学质量带来了障碍,这种现象也导致了少数学生知识水平不能很好适应现行专业人才(尤其是科专业)高等教育的高求。

(二)综合素质相对较高

调查显示,独立学院学生的家庭状况、家庭成员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对教育重视程度等指数都较高。独立学院学生普遍从小见多识广、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多有特长,接受新事物能力和动手能力强,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应用、英语口语应用、文体活动、自我展示、社交方面郜有优异的表现

(三)自我中心意识强

由于家庭环境千u所缴的学费较高等原因,独立学院学生有着较强的自我权益保护意识,对知识的获取、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对学院现状的要求也比较高。他们十分在乎自己与母体高校学生的待遇差异,如同样专业的独立学院学生会很在乎所开设的课程是否与母体高校一样,使用的教材版本是否一样,教师授课的方法侧重是否一样,师资、宿舍条件是否一样,是否可以和母体高校学生一样拥有推荐免试研究生和减免学费的资格等等。在他们看来,他们上大学付出了更多的学费,理应得到和母体高校学生同样甚至更好的服务。

(四)自信心不足

独立学院的学生思想活跃、性格开朗、爱好广泛、参与意识强,尤其是在自己的特长方面能够勇于展现自己,在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方面都表现出较强的意识和潜力。但由于高考成绩的差距对他们的自信心打击较大,产生了“能力不足、低人一等”、“底气不足”的感觉,对自己学校的知名度和毕业文凭的“含金量”以及毕业后的待遇有所怀疑。

二、独立学院学生就业过程的复杂性

(一)用人单位并不认可独立学院毕业生

由于独立学院学生高考成绩低、文化基础知识较差,用人单位会因此认为独立学院毕业生不如普通高校毕业生,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素质与能力持怀疑态度,这导致社会和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毕业生望而却步。

(二)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目标定位不明确

一些毕业生对就业没有明确的目标,对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没有合理的定位,对各种职业和岗位有什么特点和要求心里基本无数;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茫然无措、举棋不定、人云亦云、浮躁轻率,结果选择的职业和岗位不一定适合自己。

(三)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较高

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和上学期间付出的学费较高,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更看重经济利益,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偏远地区单位工作。如果他们认为不是自己满意的地区和单位,宁愿在家待业。这种心理上的误区不解决,将给就业带来巨大的困难。

(四)独立学院学生就业过程中自卑心理严重

过分看重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常常对自己文凭的含金量和毕业后的待遇等方面有怀疑,在与“一本”学生竞争过程中的没有信心,这直接导致毕业生就业不积极,不愿意推销自己,就业主动性差。加之严峻的就业形势,挑剔的用人单位和求职过程中的一道道难题和一次次挫折,会使得毕业生没有信心和勇气参与竞争。

三、独立学院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新思路

(一)明确学院办学定位,创立学院品牌特色

独立学院学生就业竞争力是独立学院办学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独立学院要招特色师资、建特色学科、育特色人才;要注重因材施教,加强学科知识的融合,加强综合性知识的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基础理论知识同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突出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前,全国多家独立学院提出了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

独立学院开设的专业都是母体高校建设较为成熟、师资条件和专业实力较强的社会热门专业,在明确办学定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创立学院的品牌特色,注重学院的宣传工作。独立学院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宣传报道学校发展状况和人才培养优势,努力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进了解,促进交流,吸引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毕业生。在每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全面启动之前,就业指导部门应制定一个详细的学院简介、专业介绍和毕业生情况介绍,发给用人单位,让用人单位了解学院和毕业生情况。

(二)做好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由于社会对独立学院毕业生质量还不能完全认同以及毕业生就业目标定位不明确等诸多原因,使得独立学院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着比普通高校毕业生更多的问题;因此,做好独立学院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十分必要。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实际上是用有条理的头脑为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制定一个时间计划表,即为自己的人生设置里程碑。职业生涯规划要求不断分析自己的需求、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分析自己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设定自己的长期和短期目标、分析自己所处和应该扮演的角色。职业生涯规划非常有利于学生准确定位,确定正确的就业和成才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并非只针对毕业班学生或属于季节性工作,它应当是贯穿于大学生整个本科学习阶段。首先,学生入学以后,应以入学教育为契机,教育学生做到大一树立学习为就业的思想意识,大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并找准就业定位,大三具备基本的创业和就业能力。到了大四,主要为毕业生做好就业指导和教育,对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政策宣讲、求职技巧、心理调试、材料制作等方面进行指导。其次,在学生明确形势、了解就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摸清毕业生的择业状况(主要是择业意向),包括自我学业盘点、自我评价、拟求职的行业、地域、薪金期望确认、当前就业状况以及期望学校提供何种帮助等。最后,分析学生所提供的信息,提出具体解决办法。

(三)引导学生增强信心。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囊

要引导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正确分析自身优劣,尽力挖掘自己的优势,展现自己的才华,敢于用自己的实力同其他同学竞争;在竞争中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地位,实现自己的价值。在与用人单位洽谈时应注意保持自己的热情和大方,表现出自己一定能胜任的自信心和干练作风,让对方认同并接受你。

学院学生工作思路例4

现代职业教育与非职业教育界限逐渐淡化,这是现代教育发展必然趋势。高职院校在社会中地位也渐渐明朗,树立“一切以学生为本”的观念,遵循服务学生原则,创新管理学生的工作方式,从政治思想上引导学生,促使学校工作有条不紊高效运行,让学生能全面个性的发展。

1.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新特点

1.1 学生个性的发展

随着国家政策不断调整,近几年,学校在招收生源方面也与前几年有着不同的变化。如今,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条件优越,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以及自己的个性,因此,学校对学生进行工作时,应当耐心劝导,以理服人。在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学生的团结意识,培养奉献班级的精神。

1.2 社会要求多样化

中国的日益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学校的工作已近不仅仅局限在于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能够满足自身日常生活需求的工作,而是培养能在自己专业领域有所建树,能够代表中国走向世界,与世界接轨的专业型人才。

1.3与世界接轨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思想观念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与世界交流越加密切,西方思想观念也随之传入中国,作为还未入世的学生来说极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学校要抓好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督促学生学习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精髓,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的问题

2.1学校仍是“以教师为本”的理念在教学

尽管“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近几年一直在提倡,但是,学生在学校中仍是属于被统治者的位置,仍是无条件履行上级下达的方针、政策。对于学生的意见,有些学校采取无视与施压,一切以学校的利益为先。这样的做法往往忽视了学生在决策与实施中的作用,任何决策如果只有单方面的努力,是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

2.2忽视学生党员的质量

目前院校评选党员的标准大部分只停留在表面,往往根据学生在班级的职位就将学生列入积极分子的名单,并没有对学生的成绩和人格进行考核。如今中国的党员八千多万,有许多都是将党员身份作为找到好工作的“敲门砖”,而学校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也没有对党员的评选严格要求,对党员培训也只是一两次党课就结束了。

2.3思想教育仍停留在表面

尽管学校会不定期举行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学习中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思想,但是,教育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进行实践。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仍是一些晦涩难懂又无趣的理论知识,如果校方可以举行一些实践性活动,学生在思想的领悟上定会更上一个台阶。

2.4管理队伍年轻化

辅导员是一个专业的核心,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优秀毕业生留校,顺理成章地成为辅导员一类的管理学生的教职工,他们的经验大多数来自于自己当学生时的一些见解,缺乏实际的管理经验,加之每个班级的学生干部也都是一些涉世未深的学生,学生工作管理仍在摸索中前进。

3.学生工作管理的新思路

不断创新是一个学校工作不断前进的动力,因此,改进学生管理工作在一个学校发展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

3.1以学生为本,以服务学生为主

实现以教师管理学校向教师学生共同管理学校的形式转变。学校必须管理学生,同时,学校也不能忽视学生在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学校也是学生的学校。学院在实施决策时,要观察学生实施决策的反映、动向,以此作为改善决策的依据。坚持以人为本。

3.2加强学生干部基层的管理

学生是班级的构成者,也是班级的管理者。选拔一批优秀的班干部以及党员对于班级的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现在的大学中,普遍的情况是缺少对班干及党员人格与学业的判定。因此,在选任党员及班委时,应当综合考察。还要对班委及党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培养的领导能力,完善他们的人格。对于有益于学生的学生社团来说,学校要给予支持,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培养他们在不同领域的不同创造力。

3.3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思想观念

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拥有正确的政治思想观念,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具有现实意义。为此,校方在进行相关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要配合实践,引导对社会主义思想精髓的深入认识,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4健全学校管理机制

在扩大管理队伍的同时,提高管理队伍的质量,培养有经验的管理者,树立服务学生,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学生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了解现代高职院校工作新特点,形成符合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创新管理方式,更好地以学生为中心,服务学生,使学校成为学生热爱的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学院学生工作思路例5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A

高职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肩负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担,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辅导员首先应该是指导者,其次是咨询员,然后是服务和管理者。高职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而深刻的。

1明确工作定位

辅导员是教师、行政管理人员,还是并列的两种身份?在实践中,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并不清晰,甚至错位,辅导员往往就成了“代职”者。有些涉及学生缴费,教务,甚至课堂、宿舍安全保卫管理等事务,都需要辅导员的组织和参与,这些大量的日常管理事务时常成为困扰辅导员进步的最大阻力。辅导员的工作杂而多,甚至超出其职责范围。为此,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应该明确和细分。必须明确高职治辅导员的定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其次是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者、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者,是协助就业指导的工作者,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

2辅导员的工作思路

2.1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作用

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接受学生处的指导,在系领导的指导下,围绕学院的中心工作,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出现了一些新状况、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把握好大学生思想变化的脉搏,及时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加以正确的指导,从学生产生思想问题的根源出发来寻找思路。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2完善高职学生干部管理体制

学生的日常管理、校园的秩序的稳定有赖于学生干部的参与,需要全体学生共同维护。辅导员在教育学生以参与学院和系的建设为荣。干部培养与学校的发展相结合,与教学科研相结合,围绕专业特色来开展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完善学生团总支、学生会、班团组织的管理体制,使其更好地发挥骨干作用。

建立由学生党总支指导学院团委的架构,以党建带团建,以团建带学生管理。明确党员在学生中所起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团总支学生开展工作,呈“网状”发展,一个党员应该是网里的一个结点,下面的团总支、学生会是网线,班级和团支部在网中。这样构筑整个学生管理的体制。充分发挥我院各级党团组织优势,培养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开展各种活动和讲座。让学生参与各种健康积极的公益活动,使他们从社会实践中亲身体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学风、院风建设。通过辅导员们和学生党员干部、团总支和学生会干部,共同策划组织文艺活动,使活动能够秩序井然,节目高质,在欢乐愉快的气氛中获得圆满成功。通过这个平台使得学生和辅导员在活动中展现自我和实现自我,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爱校情感。

2.3做好毕业生思想教育、就业指导、就业推荐与追踪工作

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就业指导、就业推荐与追踪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具有计划性、长期性等特点必需循序渐进,规范就业指导工作所涉及的范围,总结工作的经验,把就业指导所涉及的工作形成一种有规律性、有步骤的工作日程表。全面了解学生就业意向,学习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与就业相关的课程,进行就业前夕的辅导,让学生掌握求职的技巧。也可通过个别谈话、集体讲座等形式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明确就业定位等。通过组建完善的毕业生就业信息库如建立完善的联系网络,就业单位信息库等资料。

2.4规范学生的日常管理

规范学生的日常管理,面对新生,应从新生入学教育和军训开始,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如提倡一站式教育,讲授关于入学须知、考试规定、日常事务、宿舍管理、学分制、为人处事等方面的信息。制作一些图文并茂的《校园路标》、《高职事务办理指南》之类的小册子,为学生提供周到的服务。优化新生入学教育的程序。有利于学生三年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学业规划,为今后的管理铺平道路。面对大二大三学生,在《学生手册》的基础上,针对日常出现的管理问题制定相应的日常管理细则,规范日常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帮助学生能够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学院学生工作思路例6

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学生管理工作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高校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对高校教育教学水平及学生培养有着重要影响。对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思路在推动其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转变学生管理观念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以学生为中心,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学生管理过程中,鉴于不同学生的特点和诉求,转变传统管理观念,变“管理型”管理为“服务型”管理。

第一,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把握学生价值取向,了解学生思想动态。高校学生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环境各方面影响,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传统的灌输与引导式管理方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学生,整齐划一的标准无法实现对学生的有效管理,应实施有差异的管理,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第二,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方法。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如社会调查、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参与创新发明等,充实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内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自身道德境界,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

第三,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学生管理工作不是走形式、走过场,而是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切工作以学生为中心,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动态,务实求效,对学生遇到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给予解决,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校、老师的关怀。

二、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课堂教学不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唯一路径,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与培养是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实现的。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而是综合素质的养成,是德、智、体、美的有机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人才应用性、职业型的培养,但同时不能忽视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教育。学生管理工作不但要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知识,更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高校应利用学校现有教育资源,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提高学生自身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现专业教学与第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三、转变学生管理方式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内容繁杂、任务重,普遍认为管理学生就是要保证学生安全稳定、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以往经验的积累来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目标,停留在“管”的层面,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因此,形成系统性的有效管理,要与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动态、自身成长特点、行为处事方式,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变学生“被动式”接受管理为“主动式”参与管理。通过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程建设,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发展规划,为学生提供互动性教育环境,在浓郁的人文气氛中接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心理健康等教育。

四、转变学生管理模式

培养有特色、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培养与就业目标实现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

高校大学生个性鲜明呈现多样化发展,但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就是会做人、会办事、掌握生存技能。目前国内就业出现所谓“用工荒”的现实,并不是国家、用人单位吸纳不了众多的高校毕业生,而是高校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与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相脱节。因此,转变学生管理模式,转“松散型”为“目标型”是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有效路径。传统“松散型”学生管理管理只注重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是一种事后问题解决的管理模式。“目标型”学生管理是利用目标管理体系,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和体验学生管理工作过程,实现入口和出口相统一。具体操作如下:

1、适应期

对于刚进大学的大一新生,帮助其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符合学生自身实际的发展目标,同时配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让学生实现从高中学习生活到大学学习生活的平稳过渡,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形成合理的大学生活习惯。

2、调整期

度过大一调整期之后,二年级学生往往在生活上已经适应大学生活,但在学习方面,由于专业课程难度提升,学习压力骤然上升。此时要调整学生的学习心态,明确学习方向,从学校制度层面强化学生管理工作目标的实现,不能让学生感觉到大学生活就是吃、喝、玩、乐。学生自身规划目标的实现是要通过辛勤努力的学习来实现的,通过各种体验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思索期

进入大三学期,大部分学生才真正有意识的思索什么是大学生活?自己的目标方向如何选择?针对不同的学生,辅导员应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思想动态,做好督促与引导工作,针对不同目标的学生实施个性化辅导,同时实施目标管理检查工作,对学生前两年表现给予综合评价,帮助学生查找问题、调整方向,激励学生为实现目标继续努力。

4、总结期

大四学生面对就业压力容易出现盲目、消极情绪,此时做好学生目标管理总结工作,有利于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发展方向。总结形式可以参照毕业论文答辩的模式,让学全面回顾和总结自己四年的学习、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为未来人生做好选择。

总之,通过毕业生经验交流会、专题报告会、优秀毕业生展等形式辐射低年级学生,树立榜样。同时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实现应用性、职业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学院学生工作思路例7

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与年俱增,客观上大学生就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形势。目前全国有300多所独立学院,承担着三分之一左右本科生的培养任务。截至2008年8月,全国高校毕业生已达到550万,其中独立学院毕业生就高达10o多万,就业压力巨大。由于独立学院就业工作基础相对薄弱,加之社会对独立院校毕业生认同度较低,因此独立院校学生就业已成高校就业工作新难点。

独立学院学生就业难,主要有三个方面因素。一是社会需求因素,岗位需求是就业的基础。二是就业观念的因素。就业者的就业意愿也对就业有重要影响。目前很多学生并非就业难,而是找到称心如意的理想工作难。第三个方面因素是缺乏实践能力,就业者只有拥有一定的实践技能,才能干好工作,才能真正就业。构建适合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新思路。

一、独立学院毕业生双向选择制度再认识

(1)双向选择是一种在国家有关政策指导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具有很强的政策性

有效地将国家的有关政策特别是就业政策和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毕业生以及所有在校的学生和教工,应该成为高等学校的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教学工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双向选择是一种以学校为主体的就业指导活动

它不仅要求独立院校承担起就业政策指导与就业信息传递的责任,也要求高校具体地做好推荐学生就业、指导学生自主选择职业的工作。如果说推荐学生就业是一项在某个特定时期的工作,那么如何指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观就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真正做好学生就业的推荐工作,独立院校要做的事情就不是一般地写写推荐意见,而是要与社会各界建立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独立院校必须成为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3)双向选择是毕业生选择职业的一个重要渠道

这里包涵两层含义,一是毕业生选择职业而不是学校包办职业,二是双向选择只是毕业生选择职业的一个渠道而不是唯一的渠道。前者要求我们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并把它看作是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过程而进行相应的指导。后者则要求我们注意克服为了完成任务而层层分解指标的短期行为,对于离校时没有找到工作单位的毕业生继续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和关心。

(4)双向选择的最后决定权在用人单位

虽然毕业生有选择用人单位的权利,但择优录用则是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的一项原则。除少数情况外,是否录用的决定权在用人单位。但这不应成为高校抱怨其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不高的理由,相反却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刻地反思。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劳动者在与雇主建立劳动关系的问题上,总是处于事实上的弱者地位。因此,高校必须承担起维护学生的合法就业权利的责任。而高校要想在就业问题上能够对用人单位施加适当的影响,就需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密切联系,必要时可与有关单位建立起相对固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等。"

从上述角度来认识高校毕业生的“双向选择”工作,不难发现高校在毕业生就业指导思想与观念上以及教育和教学观念上的差距。因此,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不仅需要转变观念、重新定位,也需要在内容上和时空上拓展和延伸。

二、确立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新的理念和指导原则

分析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困难,从独立学院的层面出发,我们认为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应“以学生为本”,立足于正确处理好高校毕业生的学业与职业生涯、就业和事业的关系,促进学生“四业”协调发展,以学业为基础,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以就业为前提,以事业为目标,统筹兼顾、协调一致、循序渐进地开展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

(1)以学业为基础

学业,是指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在德智体等方面提升自己的诸多素质,不仅包括专业学习,更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文化知识技能掌握、个人综合素质提高、创新意识、动手能力的训练等各方面。我们不仅要对全体高校毕业生灌输这个概念:学业是职业生涯的起点,是就业和事业发展的基石。学业不好,就不能就业,更谈不上创造事业。

(2)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

职业生涯设计的内容即人生理想、学习目标、生活目标、职业生涯。实质和核心是引导高校毕业生通过自我认识,促进自我成长,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职业生涯指导是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就业的压力分解到高校的每个学期的有效措施。是个性化的,是量体裁衣式的。现在许多独立学院对新生普遍进行心理测试,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对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起到很好的作用。

(3)以就业为前提

就业是联结学业与事业的桥梁,是它们的关节点。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了解就业市场导向,就会提升自己的学业,促进学业进步;另一方面,如果顺利实现了就业,就为通向事业成功之路做了铺垫。如果不能顺利就业,就失去了走向成功的阶梯。所以,为了成就事业,首先要就业。而为了顺利就业,就要搞好学业。

(4)以事业为目标

追求成功的事业、实现自身的价值,是每个高校毕业生的人生理想。对独立学院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就是要帮助他们尽早地了解职业发展倾向和潜能,培养职业发展能力和素质,规划职业发展战略和道路。高校毕业生实现自己的价值,也就会体现高校价值,创造社会价值,达到学生、高校、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这无疑是以自己优秀的学业、顺利的就业为基础的。

三、实施多种措施。构建新的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的“大众化”现实,劳动力资源配置市场化的转型、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我们应当遵循广义的就业指导理念,采取以下措施完善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实现其与就业促进、就业安全法律制度的衔接。

(1)转变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观念

首先,转变一次性就业观念,树立多次择业思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各行各业的竞争十分激烈,立于不败之地的企业毕竟是少数,也就是说,企业的不稳定势必造成企业人员的流动性。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的第一次就业仅仅是暂时的,要想找到理想的单位和岗位,必须不断进取,进行多次选择。"

其次,转变“从一而终”的就业观念,树立一专多能思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劳动用工的“终身制”,要求劳动者的专业和能力专一化,劳动者一旦被分配到一定单位和岗位,往往终身不变。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打破了劳动用工制度的“终身制”,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从“专一”观念向“多能”观念转变,拓宽自己的专业面和知识面,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成为一专多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第三,转变就业中狭隘的“地域”观念,树立“五湖四海”的就业思想。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应从自身隋况和条件出发,打破传统地域观念的束缚,在市场经济的广阔天地里寻找能充分发挥自己才华的场所。大学生毕业后既可以在城市也可以到农村就业,应以学以致用、发挥专长为原则。大学生到农村就业,既有利于大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又有利于广大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四,转变狭隘的“行业”观念,树立在各种性质的单位均可就业的思想。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少大学毕业生面对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以及国有与民营企业的选择时,仍倾向于选择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认为它们有保障。其实,随着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它们在人事制度、人才需求、工资福利等方面将会逐渐与社会其他行业拉平。因此,大学生选择工作单位不应以其性质是否国有为原则,应主要考虑它们的生命力,要满足发挥个人专长的需要,又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总之,大学生应根据个人的理想、性格、能力及国家政策和自己的专业等主客观条件确定自己的就业观,即顾全大局,面向未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才华和专业特长。

(2)实现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全程化

从制度上保障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全程化的资金来源。有学者在实证研究中发现,在就业过程中就业指导机构的帮助对学生就业有显著影响。就业指导机构作为专业化、权威性组织,可发挥规模化优势促进学生就业并节约社会总成本。因此,规范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的资金保障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利益。相应的法律制度可以规定高校应当将学费或财政投资的一定比例用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还应当对专科、高职院校、一般本科院校、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给予适当的额外补助。

(3)加强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外联系

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应当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诸如,与用人单位、与其他公共就业机构、与相关部门等,从而整合就业信息资源渠道,掌握人才需求信息,杜绝虚假信息,促进高校毕业生合理、有序、安全的流动,也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必要的就业培训和岗位锻炼。

(4)实现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与劳动就业制度的衔接

第一,尽快制定《就业促进法》,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作为促进青年就业的一项措施纳入《就业促进法》。用法律手段促进就业是不少国家的成功经验。就业促进囊括了一系列措施、涉及多个部门,《就业促进法》将各种就业促进职能系统化,联合各相关机构,构建分工合理、职责明确、协调合作的就业促进体制促进就业。青年就业是我国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高校毕业生就业也属于该领域。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纳入《就业促进法》,首先从劳动就业法的角度确认了其地位;其次,《就业促进法》以基本法的形式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纳入了就业促进体系,实现该工作与其他就业促进职能和机构的协调合作。

第二,以《劳动法》为核心,建立健全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体系,禁止就业歧视及其他侵害劳动者或求职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法律对劳动者的平等保护可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也有力地支持了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第三,针对现行促进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应当尽快制定相应法律予以规范,督促其落实,特别是鼓励独立学院毕业生服务两部、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政策和措施。在基尼系数高的国家,求职者的地域选择对个人是相当重要的。在转轨的中国,城乡间、地区间普遍存在较大收入差距,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大城市流动倾向、大企业流动倾向、发达地区流动倾向客观上是一种理性选择。

第四,建立劳动力市场信用体系,解决职业中介机构、用人单位和求职学生信用缺失的问题,防止虚假信息泛滥。该体系应当将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职业中介机构、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纳入其中。首先规定由学生所在学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提供学生求职信息的认证,由劳动人事部门提供职业中介机构、用人单位的信用管理。其次,在就业指导机构和有关部门问建立信息交流制度。从而,保护学生的安全,扫除求职障碍。

第五,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就业培训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可为暂时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救助,促进其就业。而且社会保障制度在全社会的普遍实施,可以消除高校毕业生就业向大城市、大企业、高待遇职业集中的倾向,促进独立学院毕业生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这样就业指导的内容才能拓展,就业指导的观念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才能获得制度支撑。另外,还应当建立促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法律法规;劳动就业制度应给予非正规就业特殊保护,从而增加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内容。

四、在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突出个性指导和职业生涯指导

职业选择是一个过程,不是某一时刻一下子完成的“决定”。因此,独立学院毕业生“职业生涯”指导所涉及的对象不只是毕业生,而应是全体独立学院学生。因此独立学院“就业指导”不只是指导毕业班学生如何找工作,而应该在指导独立学院学生进行职业选择时注重帮助学生发现、培养自身的潜能与创造力,把培养和输送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人才作为高校的根本任务。从本质上说,“就业指导”实质应是“职业生涯指导”,是帮助个体自我成长的过程,是帮助个体在其独特的能力、兴趣、价值倾向的基础上,协助他们认识和理解自身特点,提升自我概念,直至发展、探索和开发自己潜能的过程。这就要求就业指导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学院学生工作思路例8

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网上购物、交通出行、远程授课等。如何利用网络资源,降低不利因素影响,有效开展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路探讨的重要方向。

2 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 有利因素

从网络本身来讲,网络对学生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网络中的学习资源丰富,获取途径简单,能够帮助学生更快速地找到所需的知识、材料;网络环境,可以实现人与人的平等交流,消除学历、身份、所处位置等多方面的限制,可以畅所欲言,彻底释放自己的感情;网络环境是一个虚拟环境,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构建出理想化的世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加强与学生、教师、家长等的沟通,促进感情交流,缓和人际关系。利用网络环境,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可以迅速地渗透进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很容易被学生接受、吸收,从根本上完成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另外,重视网络环境对教育的影响,也能够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思想政治水平。

2.2 不利影响

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过快,导致网络秩序并不健全。网络上各种内容良莠不齐,色情、诈骗、暴力、犯罪等不健康信息充斥其中,学生对诱惑的抵制能力较差,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大为不利。高职学生学业内容相对单一,学习压力骤然降低,为填补思想上的空缺,对网络的依赖性较大。通过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除去睡觉休息外,有60%以上的时间身处网络环境,其中只有10%的时间花费在获取知识、搜集材料上。网络生活已经占据了学生太多的生活空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网络与思想政治工作紧密联系,探索出新型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3 网络环境下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研究

如何加强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现代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探究方向。为使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更好地符合高职学生本身的特点,学院专门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下就是“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问卷:

10、你对运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宣传

另外,通过对“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学生对思想政治类课程并没表现出强烈的厌恶情绪,大都认为思想政治课程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师授课方式方面,学生更希望教师能够通过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引入理论知识,更喜欢幽默、亲切的授课教师。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认识到网络对自己的影响,但由于自身克制力、学习环境等因素影响,无法摆脱网络的控制;绝大部分学生都同意并期望学校能够将思想政治工作与网络连接起来。

3.1 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

转变教育工作模式,要求教师要利用好网络,及时了解社会事件,并与教学内容相互结合,使教学课堂既有时代精神的内容,又要有贴近生活的事例相辅助,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思想政治课的新鲜气息,并从具体的社会事实中理解政治思想。另外,教师要通过了解学生喜好,活化教学方法,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现在大多数学校都已经安装了多媒体设施,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近期的视频、节目、新闻,如在教学过程中加入近期的流行元素:《爸爸去哪儿》节目,在吸引观众眼球的同时,也让更多的家庭认识到国内社会的贫富差距。通过学生都喜欢看的节目,揭示其背后的社会问题,引出思想政治原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能力。

3.2 引导学生自觉抵制网络的消极影响

要加强学生个人的思想政治素养,就要从学生本身做起。高职学生学习环境、就业压力及对现实条件的不满意,都可能会导致学生沉迷网络、深陷虚幻世界。网络世界中内容驳杂,其中不良信息对高职学生的影响尤为显著。要引导学生自觉抵制网络的消极影响,不仅要加强学生管理、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更要通过网络手段进行干预、引导。高职学生中有很多学生沉迷网络游戏,教师在多安排课下活动外,也要对学生上网进行有效的干预。例如,在学校网络中心通过游戏时间设置控制游戏时间,通过聊天软件有针对性地进行沟通交流,帮助学生建立专门的游戏社团,通过社团活动,帮助学生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交流逐渐摆脱虚幻世界的控制等。

3.3 加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教师大多都是专注于思想政治研究的学者,对网络等新兴科技都会有一定的抵触情绪,面对沉迷网络的学生,教师一般都持“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在高职院校,面对正处于青春年少的学生,这种夫子式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在现代教育中取得有效的教育效果。教师必须接受网络给现代生活带来的改变,并努力适应现代教育所赋予思政教师的工作要求。加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就是要求教师学习并能够使用网络,完成教学任务,学校可以从安排教师培训入手,提高教师网络技能使用的能力;并及时引入年轻教师,实现师资力量的年轻化,缩短师生之间年龄差距,对加强师生沟通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3.3.1 优化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定期在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活动,加强校园文化文化建设,构建专门的思想政治活动网络平台,都是优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环境的有效措施。教师在进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注意以身作则,树立学生的学习榜样,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习惯、所见所闻中,不断吸收正能量,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养。

3.3.2 健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系统管理机制

加强学校网络系统管理机制,是学校使用强制手段控制学生上网的重要手段。通过控制上网时间、加强软件监控、筛选网络信息等各种系统管理手段,强制学生“戒除网瘾”,摆脱网络控制。当然,笔者认为这应是学校教育最后的手段,教师应从学生个人素质提高方面入手,才能真正让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显著的成绩,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有用的专业人才。

学院学生工作思路例9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1.081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education reform,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large class enrollment and split training" has been adopted by more and more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training mode of college student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nd compound talents, but in recent years, the model also brings a lot of new challenges to the manage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uperiority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enrollment talents, put forward new challenges to the enrollment of students management work,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work, and discusses the mode of new ideas to promote the work of student management system.

Key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large class enrollment; student management; new ideas

0 引言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改革。“通识教育”、“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等词语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高职教育改革迎来了新挑战和新思路。为此,针对新时期高校应该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一问题,广大教育者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在诸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尝试中,“大类招生”受到了广大管理人员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成为高职院校近年来招生的发展方向。

“大类招生”,是相对于按传统专业招生而言的一种新型的招生方式,简言之,就是将学科门类相同或相近的专业合并归类,按照一个大类进行招生,是高校实行通识教育的一种改革。该培养模式在学生入学时,没有确定具体的专业方向,而是在一个大类范围内让学生先学习1-2年的基础知识和参加专业相关的学术讲座和企业参观活动,然后再根据学生本人的兴趣、意愿、社会需求及就业去向的实际情况,进行中期专业分流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招生政策符合通识教育的要求,具有较强的招生优势,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填报志愿的盲目性,满足其个性发展的需要,而且还能给学生提供更多地专业选择机会,使专业选择更加自主和理性,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然而,随着大类招生政策在高校规模的不断推进,它在运行的过程中也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少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我们只有不断的探索适应大类招生的新思路、新路径,才能发挥好该培养模式应有的成效性。

1 高职院校进行大类招生的优越性

相比传统专业招生,“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具有多方面的比较优势:

(1)从学生角度讲,传统专业招生时学生填报志愿前往往在几个意向专业之间犹豫徘徊,难取难舍,导致入学后调专业的现象数见不鲜。“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实施后,几个专业或专业方向将被合并在一个大类里进行招生,学生填报志愿时可以先选择大类,经过在校生活和学习后一段时间后,对学科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并结合社会发展和对专业的需求情况选择自己最终的学习专业。这样招生不仅能够尽量保证学生凭兴趣选择专业,而且也让学生在专业选择时更加理性更加适合社会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填报专业志愿的盲目性,有利于学生成才。

(2)从学校角度讲,按照大类招生有利于学生的招生录取工作。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以往计算机专业四个方向在招生时,数字媒体专业方向招生连续多年爆冷,其他专业方向招生状况不佳,而按照大类招生后,四个专业方向招生录取工作极其顺利,几乎没有调剂生,有效避免了以往填报专业时比例失衡的现象,为下一步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按照大类招生有利于学院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实现多专业方向的有机组合和改革。

(3)从更为广阔的社会角度讲,大类招生有利于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各行各业人才,是一项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政策。例如,大类招生不仅可以避免冷门专业造成的种种矛盾,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而且能够有利于增强学生专业知识面和提高学生基础素质,进而成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2 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1)班级重组致使学生缺乏归属感,对班级凝聚力、集体意识和班风学风产生负面影响。班级是高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深入开展学生管理工作要依托于班级的建设和管理。新生入校后,班级按照学科大类进行划分,同学们在新环境下通过军训、上课、联谊等适应性训练和互帮互助,迅速建立自己的社交圈,此时班集体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然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体制下,原班级的学生将按分流后的新专业方向被重新分配至各个不同的行政班级,强行拆散原有社交圈,班委和班主任难以树立威信,造成W生在原有社交圈惯性下很难对新建立的班级产生归属感,班级概念和集体意识淡化,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量骤增,任务偏重,学生管理难度加大。一方面,大类分流后,学生归属感较差,为了博得学生信任,及时了解学生动态,辅导员和班主任需要再次与已经失去集体归属感的学生进行交流,并在学生群体中建立起新的班委、寝室长等信息畅通的网络结构体系,实施掌握特殊群体的突发事件,同时,他们还不得不重新把之前一年来辛辛苦苦建立的学生档案、学生各类信息资料、学生证等等进行更新并整理归档,带来了相当多的工作量。另一方面,新行政班级的变换必然会导致班主任的替换,新的班主任不仅需要重新通过了解新学生的个性和基本表现情况来认识和熟悉班级的学生,而且面临难以融入学生内心世界的挑战,大大增加了班主任有针对性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难度。

(3)学校现有硬件设施资源不能适应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要求。部分学校公寓、实训室等硬件设施在分流后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大类招生为例,一方面,该校每个实训室仅配有50台计算机,虽然这在大类分流之前每个班级不到50人的情况下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而大类分流后,部分专业方向班级则远远超过50人,实训室硬件设施难以满足新班学生需求。另一方面,该校公寓现有床位资源不足,为了满足学生住宿需求,部分专业学生需要采取2+1培养模式(即大一大二在校住宿,大三时全体退宿下企业),甚至一些大一新生入校时就需要插入那些比较零散的已经入伍或者退学的老生寝室。在现有大类招生改革的条件下,公寓方面则出现了新的挑,例如按照新行政班级调整寝室会带来阴阳面置换,原寝室空调、热水器、饮水机退租和水电费退费复杂,新寝室成员生活习惯不同等等系列矛盾;不调整寝室,则会导致上课步调不一致,管理难度较大等问题。

(4)其它挑战。除了上面提及的各种挑战,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还面临着高校学生心理、团学、考评体系建设、职业规划衔接和过度等方面的新问题。例如心理方面,无论分流前还是分流后,学生要么在紧张气氛中进行竞争学习,要么在焦虑的等待分流的到来,“分流阶段”因为环境、人家关系网及专业归属感的改变,适应能力不强的学生可能会产生心理问题,如果分流后选不到自己需求的专业,往往还会感到技不如人,自信心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极个别学生可能出现抑郁状态,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3 系统推近“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新思路

第三部分总结了“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国内广大管理人员纷纷给出了自己的见解,笔者作为我校第一届大类招生的届辅导员,根据实际工作经验,认为需要采取全方位的措施,才能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建立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和线上线下互动机制。一方面,对于学生行政班级更换带来的学生社交圈打乱、班级凝聚力较差等问题,可以通过建立飞信、班级QQ群、微信群和班级公共微博等虚拟社区的方式来打破线下交流障碍。例如,随着微信和qq群功能的不断完善,辅导员和班主任可以通过微信口令红包活跃班级氛围,也可以通过学生周边幽默的事情和感兴趣的话题展开互动。另一方面,对于专业分流给新班主任班级管理带来的困难,可以通过构建先进的学生信息化管理系统来改善,例如我校的学生管理平台,学生入校以来的基本信息、奖助学金信息、在校表现和其他一些特殊情况等都将不定期的添加进去,便于新班主任查看和了解学生情况。班主任和辅导员也可以在平时工作中及时记录学生的一些表现,如成绩问题、家庭经济情况、处分和谈话记录等,做好电子台账,便于工作交接后,新的班级管理人员能够通过查阅和了解新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2)构建“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制+班助”复合型管理机制,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引导并行。目前,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重任通常由辅导员肩负,一般来说,辅导员既管思想政治工作,也进行一定的专业指导,起着学生管理工作的主导作用,他们不仅承担思政教育,同时还要承担着心理辅导和日常行政工作,工作内容庞杂繁琐,不仅如此,各大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目前配比较低,在这种情况下,仅凭辅导员的力量是难以完成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必须将班主任、专业老师和优秀的学长学姐纳入学生管理第一线,实行复合管理的模式。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为例,为了应对大类招生给辅导员和班主任带来的“工作量骤增,任务偏重,学生管理难度加大”这一问题,该学院就采取了“班助+导师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每个班级配以2名班助(1男1女),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安排导师制,其中班助是从高年级品学兼优的学生中选拔得到,而导师则是由顶岗实习或毕业设计指导老师担任。班助制度的实施给学院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一来班助不仅具有榜样作用,而且他们也是学生,与低年级学生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更容易沟通和了解他们的心事并辅以指导,此外班助制还有利于培养高年级学生的能力,更加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总体上来看,复合式管理制度的实施不仅能够实现学校班主任、优秀专业老师及行政管理人员等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能够解决部分师生配比不足的矛盾。

(3)完善硬件新设施,按照新班级有计划重新进行宿舍调整,增强新班学生交往机会,加强班风学风建设。一方面,改善实训室、教师、实验室等教学区域的设施,以适应大类招生分流新需求。另一方面,为锻炼学生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扩大学生的社交范围,培养短时间内适应新环境融入新集体的能力,学校需要想法提前预留备用寝室,避免不同学院、不同年级或不同专业之间的学生混寝,大类分流结束后按照新班级学生实际情况有计划的分配宿舍号和宿舍成员,并通过采取措施来保障新宿舍的快速融合,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具体措施可以:一是将分流前爱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分配到学习能力强、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宿舍里,实现学习上的“一帮多扶”措施;二是将班级党员、积极分子分插到每一个宿舍,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带动整个宿舍集体进步;三是选配好班级学生干部,将学生干部穿插到每寝室,便于重组寝室的分散管理;四是与学生骨干或优秀分子签定目标责任书,带动宿舍和班级同学共同进步,共建优秀班级体。

(4)积极探索大类招生培养制度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新载体。一方面,可以以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将第二、三课堂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具体的上课形式和学时学分,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分流过程中除了考虑学生意愿和学业成绩,同时兼顾学生的日常表现、班级建设、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和社团活动等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载体,把课内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推动课堂教学与课外阵地育人,理论讲授和实践锻炼一体化,专职教师与政工干部配合三结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以教师队伍建设为载体,综合利用教师岗前培训、青年教师兼职班主任、教师职称评定等杠杆,明确大类招生专业全体教师的教书育人双重职责,依靠广大教师,推进学生管理工作更上一台阶;以学风建设为载体,发挥教师的正面导向作用,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学术研究,同时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尤其要多参与专业相关的竞赛和学术讲座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学生社团为载体,灵活多样的开展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社团活动,将专业实践融入到社团活动中,增强社团活动的学术品位和吸引力,调动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以特色品牌活动为载体,改变传统的活动“多、繁、杂,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被动局面,既能培养学生能力,又能适应招生的培养需求等等。

除了以上措施,为应对大类招生新形势下的学生管理工作新挑战,还需要在多个方面采取措施并付出更多的努力。比如提高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和全体教职工的职业素养;改善团学组织结构,成立创业就业部,优化始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功能;成立正规的心理咨询机构,积极引导学生应对心理新挑战,克服心理障碍;建立完善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改善奖学助贷衔接断层的不利局面等等。当然大类招生给班级建设带来的思考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每位工作者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尝试和总结。

4 结束语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构建“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新形势下的学生管理模式,是需要高校全体师生不断思考、不喑⑹缘男驴翁狻1收呓岷献约捍大类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从大类招生优越性,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挑战的角度出发,简单探讨了大类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新思路,但是随着高教改革的深入不断发展和变化,理想的学生管理模式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需要我们不断的进行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李红霞,陆华良,胡永远.高校人才培养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有效途径[J].高教理论与高校管理,2015(18):7-11.

[2] 李斌,罗赣虹.高校大类招生:精英教育的一种推进模式[J].大学教育科学,2012(5):11-16.

[3] 王寰.大类招生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分析研究[J].决策与管理,2014(12):25-26.

学院学生工作思路例10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China Dream: The New Path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New Era

ZHANG Jinyao, YU Peng, HU Yanhua, SUN Huifang

(Cangzhou Medical College, Cangzhou, Hebei 061001)

Abstract Xi Jinping's discussion on "China Dream" is the combination of Marxism contemporary ideals and beliefs and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 with rich connotations. In the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China Dream" education rooted in the heart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ir mutual integr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o that students truly understand and whom realize the profound Chinese dream, dream campus, personal dream and struggle. See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arry out "China Dream" education has a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same time, this activity provides us with some inspiration: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in the "China Dream" dimension the path problem.

Key words China Dream;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th

1 “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2012年11月29日,在观看《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①2013年3月17日,在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进一步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②3月25日,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进一步阐述了“中国梦”的内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③以上这些都是关于“中国梦”的一系列论述,可见,“中国梦”本身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内涵。

2 在高职院校中开展“中国梦”活动的重要性

2.1 “中国梦”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的梦想,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强烈的激励与鼓舞功能。“中国梦”要求每一个中国人都用自己的勇气、智慧、创造精神争取美好生活。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有着重大的教育意义。在如今的时代,发展与机遇只给予那些有准备头脑又甘于奉献、艰苦奋斗的人,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都有能实现自己期望的梦想。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的核心点,就是能够帮助处于迷惘之中的大学生明确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中发[2004]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 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在大学校园中积极开展有关“中国梦”的系列教育活动,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环境与氛围;通过环境育人的效果,引导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2 “中国梦”具有导向规范功能,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中国梦”,给大学生提供一种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这种氛围,对大学生是一种规范和导向,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会大有裨益。高职院校中开展此类活动,可以通过评选“感动校园十大人物”、“校园十佳大学生”、“沧州好人”等活动,在大学生的心中感受这些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这些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迹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整体水平的提升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人物的事迹可以是默默无闻、辛勤工作的教师,可以是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学生,也可以是在沧州这片热土上涌现出来各行各业的“沧州好人”等等。

同时,“中国梦”还是一种价值观念,这种观念的东西一旦被大学生认同并接受,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俗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升了,才能得到全身心健康、快乐的成长。

2.3 “中国梦”还具有启发意义,有利于学生保持艰苦奋斗,善于求真创新

“中国梦”精神,启示当代大学生青年要保持艰苦奋斗,立足行动实践。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正确思想的引领下,更加注重对一种或几种技术的掌握与运用,更加注重其操作性、实践性。高职院校开展“中国梦”教育活动,除了各高校共性的活动外,应该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院校的学生情况,开展能够深刻凸显“中国梦”精神的活动。这就需要从思想上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使他们能够继续保持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因为在高职院校的许多操作课、实践中,学生们会遇到各种理论到实践中去的问题,这就需要他们有克服困难的决定与勇气。实际上,这一过程中,既是学生们“求真”的过程,也是需要学生们开动脑筋,适时要“创新”的过程。“中国梦”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的成长也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这就需要学生们在进取中追求真知,努力开拓,勇于创新,并善于创新,才是可行之道。

3 高职院校中开展“中国梦”活动的路径选择

3.1 用新兴网络媒体——“中国梦”教育的新载体

在高校中开展“中国梦”系列教育活动,应该充分运用校园内的各种媒体,加强“中国梦”的舆论宣传力度,创造环境育人的氛围。除了运用一些诸如:校报、宣传栏、班会等传统媒体的形式外,更加要注重新兴媒体的运用,比如:网站、多媒体、博客、手机、微信等。

这些新兴媒体具有速度快、成本低、科技含量高、互动性强、传播内容形式多样等优点。

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他们的个性、特点能够与新媒体较好地融合在一起,在激发他们的创造力的同时,也鼓舞着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调查显示:“大学生了解国内外形势的主要途径是网络媒体占70.6%,其次是电视媒体占20.8%,新媒体成为大学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重要渠道。”④

如何更好地发挥这种新兴媒体舆论导向功能?这就需要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建立与学校局域网相连接的“中国梦”教育网站,开设吸引学生眼球的阅读、点击项目,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与兴趣点。网站要做到及时更新,便于学生阅览。其次,要建立一支“中国梦”网络教育工作队伍。他们既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需要有较高的理论素养水平。最后,还要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并将这种制度与学校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规划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为网站的运行提供一定的支持与保障。通过种种措施,深入地开展“中国梦”理论宣传、政策引导、交流讨论,可以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3.2 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中国梦”教育的主渠道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国梦”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国梦”深入到课堂教学,不断拓宽“圆梦”教育的渠道。人们要追求并实现梦想,那就需要坚持正确的方向。高职院校的思政理论课应与“中国梦”教育起来,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拓宽理论教学的平台,丰富理论教学的内容。将“中国梦”教育与高职院校的“两课”结合起来讲给学生,使他们更加了解与领会到“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时代特征。(2)积极挖掘专业理论课教学“中国梦”教育的新途径。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理论课教学是,除了教授技能外,还应该重视技能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的关系问题。“使学生懂得人类在认识自然、协调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研究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造福人类的愿望、为真理而献身的勇气等,都是实现‘中国梦’的需要。”⑤

3.3 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中国梦”教育的新途径

高职院校是培养学生们掌握一种或几种技能的地方,这个地方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践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的高职院校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多种模式。就其本质而言,就是让学生们将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本文的实践活动是泛指,不仅指学校的实践教学,比如:实验课、实习实训活动,也不仅指学校的“第二课堂”系列活动,诸如: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园科技节等,还指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志愿者服务、暑假社会实践等。通过这些活动,教师们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结合实践讲给学生们,给学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达到了实践育人的良好效果。

3.4 深化拓展校园文化活动内涵——“中国梦”教育的广阔平台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校园范围内形成的群体文化。“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区域性的社会亚文化,也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⑥所以,在高职院校中开展“中国梦”教育活动,要利用好校园文化平台,大力推进“中国梦”校园文化建设。

首先,充分利用校园宣传的各种媒介,营造“中国梦”精神的舆论环境,增强学生们对中国梦的内涵、实质、时代精神的了解和掌握,提升他们的“认同感”。其次,要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将“中国梦”教育与校风、校训、班风、学风等结合起来,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唱响“中国梦”主旋律。最后,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开展一些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比如:征文、摄影、文艺、班会、团日等活动,使学生们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还可以发挥一些先进模范人物的作用,积极传播“正能量”,这样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这样,既增强了学生们的兴趣,又提升了他们的人文修养。

基金项目:本篇文章属于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创新研究》阶段成果,课题编号:13070002

注释

① .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29.

②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③ .顺应世界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N].人民日报,2013-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