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七年级信息技术模板(10篇)

时间:2022-06-15 08:04:36

七年级信息技术

七年级信息技术例1

一、学情分析或工作特点分析:

从这两天上课班级情况调查来看,七年级的学生对信息素质参差不齐,有的班级只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小学学过电脑,而有的班级有一半的学生学过电脑,有的能利用网络查找所需资料,有的会用QQ聊天,有的对电脑一无所知。文本编辑等基本知识很不了解,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不感兴趣,没有目的,上课只想上网、打游戏等,这给教学将会带来不便。为此打算采用分层教学,学生互帮互助的教学方法,每节课给出不同难易程序的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来有选择性的完成,但至少会完成一个任务。本学期内容要是WORD2003的操作。这对学生来讲没有什么味道,不感兴趣,这就会导致学习效果变差。

二、教育教学目标:把握好初中阶段的信息基础教育,本期主要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和意识,最有获取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道德和社会等方面的问题;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能够将计算机进行简单的连线组装;能利用网络查找到所需的信息资料;使学生有个正确使用电脑、保持机房清洁卫生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对人们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教学措施:

1、教学方法一般在多媒体网络教室内教师边讲解、边演示操作,学生及时操作练习,期间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反馈矫正,引导学生从模仿到创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合作精神。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不能教师一人表演唱“独角戏”,要让学生在教师的讲解演示引导下,自我探索、发现,并通过上机体会掌握操作技能。

2、在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爱惜电脑,不人为破坏教学场所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负责任地使用计算机,自觉抵制盗版和拒绝网上不健康信息。

3、加强微机房的日常管理,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教学软件、示范文档、练习文档、安全上网),确保机器的正常运行,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4、理论学习与上机实践相结合。

5、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相关课时中,安排一定量的任务(项目),应用小组合作、分组交流、作品展示等形式组织学生学习和实践,引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6、利用因特网络资源,扩大学习空间,丰富课堂教学。

7、认真备课、上课,严格要求学生。

8、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信息技术兴趣小组

四、教学内容及工作安排:

第一单元 信息与信息技术共5课 6课时

七年级信息技术例2

在刚刚结束的一学年里,我承担了七年级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通过这一年的实践,发现了许多存在于七年级信息技术课堂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但会影响整个七年级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更会让学生养成坏的学习习惯,影响到整个初中阶段信息技术的学习,所以对于七年级信息技术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一定要及时发现、及时疏导,努力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对于八年级甚至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都会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存在问题

1.学生操作电脑的水平相差太大

同一个班的学生,有的已经能够相当熟练地操作电脑,操作各个软件,有的还不会双击鼠标,具体表现为:有的学生对教师布置的任务很快就完成了,之后无所事事,久而久之养成懒散的习惯;有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进度太快了,跟不上,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越学越差。

2.不爱听课,爱自己操作

每次上信息技术课,学生都非常积极,急着进教室,急着打开电脑,急着自己操作,所以我们经常会被这样的表象所迷惑,认为这些学生太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了,但如果你静静地从他们坐着的位置后面走一圈,再听听当教师开始讲课时,把学生的显示器切换成教师机的屏幕内容时,学生所发出的一连串抱怨声,当初对学生的印象将被完全颠覆。通常,他们打开电脑之后,第一打开的软件是IE浏览器,虽然他们知道外网不一定会连接上,但这不影响他们打开IE浏览器的兴趣,只有再次确定外网确实断开后,他们会再找一些电脑自带的游戏,像“扫雷”“空档接龙”“纸牌”这些玩了千百遍的游戏,他们依旧会乐此不疲。每当教师开始上课,会把教师机的屏幕切换到每台学生机显示器上,这个时候,会有很多学生发出抱怨。由此可见,学生喜欢的是电脑本身,而不是信息技术课。

3.不及时完成作业

说到作业,肯定很多人会说:“信息技术也会有作业啊?”是的,信息技术不但会有课堂作业,还会有家庭作业。课堂作业主要是及时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大多是操作性的内容,信息技术课后作业大多是口头作业,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思考信息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把学生的课堂延伸到生活,通过这种方法,让课堂知识学以致用。然而对于这些作业,学生消极对待,有的根本不做,教师给他做作业的时间,他都用在游戏上面;有的拿电脑里其他班同学的作业来修改,或者撒谎说自己的作业被其他同学删掉了。

二、诊断原因

1.学生操作电脑的水平相差太大的原因

有些学生在家里可以接触电脑,练习的机会多,掌握就快;有些学生接触不到电脑或者家里根本没有电脑,基础相对来说就差一些。如果教师的内容设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脱节,好的学生无所事事,而差的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加入到活动中来。

2.不爱听课的原因

学生不爱听课,主要是因为小学阶段大部分学生已系统地学习了电脑的相关知识,像Word,PowerPoint,IE浏览器等,这些软件在小学时候都已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学习,再听教师讲实在没多大意义,而新增加的内容,大多数理论性比较强,学生不喜欢听这些枯燥的理论。或者说,学生没有对信息技术的内容产生真正的兴趣。

3.不及时完成作业的原因

学生不及时完成作业主要是认为信息技术课不需要参加中考,学好学坏一个样,不会对以后的升学造成影响,自然也不会重视。另外,信息技术课都是在机房上的,作业也会要求在电脑上完成,并保存在电脑上,这些都为一些不想做作业的学生提供了方便,他们可以改其他班同学的作业,甚至有的时候直接告诉老师,自己的作业是保存在电脑上的,现在找不到了,让其他同学删掉了。

三、解决方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解决以上的种种问题,最根本的方法是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有了兴趣学习就有动力,但有时对于一些特殊的学生,实在对上课不感兴趣,就要想方设法对付一下,不然会给整个班级树立坏榜样。

问题1的解决方案:如果学生基础很差,或者说最基本的操作方法都没有掌握,应安排一定的课时为他们作适当的补习,等基础操作熟练之后,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对于教师课上提出的任务,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完成,否则整组成员都不合格,这样会带动好学生主动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大家共同进步。

问题2的解决方案:教师在讲知识时,要及时地把身边发生的事带进课堂,让学生对知识始终能保持新鲜感。如,讲授Excel表格内容时,就可以把奥运会的内容带进课堂,让学生用Excel表格来为各个国家计算奖牌总数、来按金牌数或者奖牌总数排序等等。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教师要尽可能地把这些理论的内容形象化。如,讲到计算机的组成,不妨拆一台旧电脑,让学生直接看看机箱的组成。有些内容,还可以借助动画、游戏等进行教授。

问题3的解决方案:对于不肯做作业的学生,教师可以一个个地盯着他们,要求他们每堂课做完之后,让教师看完才能走,并且对于学生的作业,教师要多作鼓励性的评价,肯定好的方面,对于存在的问题提出中肯的建议。每堂课选取一定量优秀的作业,让大家一起来评价、欣赏,还可以每次选一个优秀学习小组,鼓励他们共同进步。对于删改其他同学作业的情况,教师可以借助域功能,为每个学生创建用域用户,让学生能把作业存放到指定的区域,并且该区域只有学生本人和教师能够访问。这样一来,其他学生无法访问他的作业,也无法删改,再有人说自己的作业被删这样的谎言,也会不攻自破。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实践尝试,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原本那些在学生中普遍出现的问题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学生更加有主动性,并且能持久保持这种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效率,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七年级信息技术例3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328-01

一、信息技术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们学校使用的信息技术教材是四川教育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课程改革实验教科书。教材有很多优点,比如内容编排上采用了螺旋上升的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提高为新的层次;每堂课后都有相应的探索活动,坚持“从做中学”的原则。但是在使用教材时出现了一些问题,分析原因如下:

1、地域差异性大

我国基础教育受地区经济条件的限制,设备配置相差悬殊,师资水平差距较大,学生能力基础不同,使得各地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水平极不平衡。

2、信息技术课程的时效性

信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在该领域不断涌现新技术、新观点、新理论,这使得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需要不断更新。

3、课时安排不合理

例如七上的第6课《初步使用计算机》里有关记事本和画图软件的内容,学生掌握得还不错,只是在平时的练习中复习一下就可以了;而文件格式可以在讲解文件时多举例就可以了。

二、我对课程调整和补充做的尝试

七年级上期教材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概念学习。第二部分是操作技能方面的训练和提升,内容包括记事本和画图软件的使用。

经过对初中教材的整体分析,决定对七年级上期的内容进行调整,共分为四个单元,大致安排如下:

第一单元,信息的获取与处理,共3个课时。分别为:信息与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及其发展趋势、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及其应用。这一单元主要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为了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我们在理解信息的获取和处理的基本方式等基础的概念以后,通过探索活动《“UFO”存在吗?》来体验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的过程。同学们对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通过查阅报纸书籍、浏览网页等方式查找了很多典型的案例,最后以辩论的形式进行了展示,唇枪舌战,也能有理有据。这样的过程也体现了“从做种学”的基本思路。我最大的感受是应该要充分相信我们的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作为幕后的策划者就可以了。

第二单元,计算机工作原理,共3个课时。分别为:计算机系统及其工作原理、计算机中数的表示、计算机数据安全。第二单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学习计算机系统和工作原理时,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各种硬件,但是对于它们是究竟怎么工作的,还不是很清楚。主机对他们来说就像一个黑匣子,充满了神秘的感觉。所以除了书上的内容以外,我还设计了拆机、装机的环节。全班分成了四个小组,每组一台主机,一把螺丝刀。老师先演示,学生再小组活动。这样的安排对一部分同学来说就像打了兴奋剂一样,非常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这样刺激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但是也有一部分同学,不太愿意参与到活动中来,出现了比较大的差异性。

第三单元是word的基本操作,也是八上第一课到第六课的内容。大致分为三个学时,分别为:认识word窗口、图片的插入和处理、段落和文本框的设置。第一课时的主要学习内容有:word2003启动、关闭、保存;认识下拉菜单、常用工具栏、格式工具栏;特殊符号的输入等。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是图片有关的操作:插入电脑中的图片,并用图片工具栏进行简单的编辑;艺术字的设置;图文混排的版式;背景的设置。第三课时的主要内容是段落和版面的设置,包括:页面设置、首行缩进、间距设置、文本框设置等。为第四单元打好基础。

第四单元为word的综合运用――制作电子小报,大概分为五个课时。第一课时为准备阶段,了解报纸的组成部分、确定报刊的主题、规划版面等,并以纸质的形式保存阶段成果。第二课时开始收集所需要的素材,包括图片和文字材料等。第三、四课时,组织和编辑制作完成小报。用艺术字设计标题,用文本框规划板块,添加文字内容,和插图等。值得注意的是图片的选择,不能影响文字的显示。第五课时为小组汇报展示,为了鼓励学生的学习,也可以采取评比的形式,选出优秀作品,并在网上进行展示。

七年级信息技术例4

一、教材分析本课通过一个完整作品案例,帮助同学们更直观地了解到电子相册的常见结构,为后面教学的开展明确目标。学生打开PowerPoint软件,利用“格式-背景”,“插入-艺术字”等操作来设计完成一个切合主题的封面制作。

二、学情分析PowerPoint软件在小学教材中有着较大的篇幅,但是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所以这节课的练习任务采用分层式。电子相册的多媒体效果也比较能够吸引学生注意,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对于已经有基础的学生,则侧重于知识的整合和具体应用。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白版式的设置方法。

(2)学会通过“格式-背景”来设置幻灯片背景图片。

(3)掌握艺术字的插入,并能够设置艺术字的填充效果。

2.过程与方法 (1)欣赏和分析完成品,了解电子相册的常见结构,明确学习目标。

(2)阅读课文,自主探究空白版式、格式背景以及艺术字的设置,然后给老师提供的素材设计并制作合适的封面。

(3)展示点评学生作品,并总结空白版式、格式背景以及艺术字设置的具体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分析现有作品,构思创新。

(2)通过对电子相册的分析,找出适合主题的背景和艺术字格式设置。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 (1)明确电子相册封面作用。

(2)格式背景的设置。

(3)艺术字的插入及格式设置。

2.教学难点 (1)学会分析电子相册,制作切合主题的封面。

(2)艺术字的格式设置。

五、设计思想1.情境创设欣赏电子相册作品,请学生分析和讲述电子相册的内容,来明确封面的作用。解析电子相册的常见结构,让学生了解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2.教法学法本课的重点将放在学生的操作上,学生自主探究版式、背景、艺术字的设置方法,然后利用老师给的素材进行拓展练习,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3.练习设计(1)根据课本,完成“加工坊”内容。

(2)根据电子相册内容设置合适的封面。

(3)为每张幻灯片设置合适的艺术字标题。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范例导入

激发兴趣

展示:电子相册《家庭旅游相册秀》,请同学讲述内容。

师:引出封面的作用。

分析电子相册的一般结构。

观看内容。

分析讲述。

通过多媒体展示引起学生兴趣,分析过程引发学生思考,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新知讲解

师:在制作电子相册封前,认识软件。

认真听讲,操作感受

帮助同学们熟悉软件操作界面。

任务驱动

自主探究

阅读课本65-68页加工坊内容,完成空白版式设置、格式背景设置、插入艺术字及格式设置。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并演示解决:

(1)空白版式的设置。

(2)添加新幻灯片。

(3)格式-背景和插入-图片设置背景的区别。

(4)配色问题。

(5)注意及时保存文件。

选取一名同学,进行展示。

阅读课本,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小组讨论,教师解答。

让学生们先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教师解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意识。

拓展任务

巩固新知

任务一:

   根据老师提供电子相册的内容,制作合适的封面。

任务二:

   为每张幻灯片添加合适的艺术字标题。

 

 

学生自主探究操作

 

有能力的同学完成拓展任务,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作品展示

每组选出代表进行展示和比评,比较作品的差异和最终效果。

欣赏,评价

直观感受背景和艺术字设置差异所产生的效果。

知识总结

   带领学生总结空白版式、格式背景、插入艺术字及艺术字格式设置。

回顾总结

七年级信息技术例5

[相关术语]

1. 本文中的“多媒体文档”是指用WPS文字处理软件或WORD文字处理软件制作的图文并茂,声色俱备的文档。

2. 本文中的“以点带面”是指基础较好的学生为机长,优先在老师示范教学的前提下,先上机操作合格后再帮助同机组员完成操作任务。

3. 本文中的“机长”是指在小学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较好及心理素质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反应较快,对本节相关操作掌握快,并领先完成操作任务的学生。

在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试点和逐步普及和深入的形势下,计算机应用的需要越来越迫切,因此对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研究势在必行。由于生源主要来自于偏辟的山区农村及农村学校受当地经济条件和教学设备设施的限制,山区农村初中七年级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与城市在各方面有所不同,存在一定的艰巨性。能否认真探索山区农村初中七年级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特点、措施及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减少教育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关系到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成败。

首先要探讨的是山区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现状和生源特点。

一、山区农村初中七年级学生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参差不齐。

除了少数条件好点的中心完小外,多数乡村小学缺乏计算机设备设施条件,生源中接受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程度不一。就开有微机课的农村中心完小来说,专业师资缺乏,一些任课教师缺乏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规范培训,加之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和教学统一标准没有得到较好的落实,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随意性,因之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缺乏系统的教学和连贯的训练。如笔者曾对本校刚入学的七年级四个班的新生所作的调查统计表:

从表中可知,会开机关机的人数约占12%,知道单击、右单击、双击、拖动和键位指法的人数为零。

二、山区农村初中经济条件有限,机少人多的矛盾突出。

我校位于金沙江畔山区,作为远程教育项目学校,由于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目前只有一间多媒体教室和一间计算机网络教室,共30台学生机,班平均人数为78人,人机比例约为3:1。每课每人上机操作训练的平均时间为15分钟。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与远程教育开展的瓶颈,有待于经济条件许可时的改善。

三、山区农村初中七年级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重要性缺乏明确的认识。

多数山区农村学生家庭贫困,认识和接触计算机的机会也较少,不知道新时代的文盲将是不懂信息技术的人,缺乏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有的学生随便说话,不认真看老师的教学演示。

四、山区农村初中七年级新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容易出现畏难心理。

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崭新的尖端科技学科,抽象的的专业术语不少;七年级新生缺乏一定的键鼠操作基础,有的不认真练习指法,习惯于用单手单指输入文字;有的拼音基础差,输入汉字困难;因此,学生在操作课中有不愿上机操作的现象,甚至有逃课现象。

五、山区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具有一定的艰巨性。

山区农村初中七年级新生知识面狭小,心理素质较差,认知能力较弱,对计算机常见硬件软件常识知道的很少,而信息技术涉及的知识内容和操作步骤又较为复杂。加之七年级信息课每周每班只有一课时,在一定时间内能按要求完成操作的人数很少。因此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的艰巨性可想而知。

六、山区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安全隐患相对较大。

众所周知,山区农村初中七年级新生距城市偏远,知识面狭小,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用电安全常识,有的乱摸乱移乱塞,有的频繁开机关机。再者,八年级学生在学生机上乱设密码、删除常用文件和软件,任意改动设置,有的乱动显示器调试按钮,以致造成个别显示器显示不正常,甚至随意拔出显示器电源插头或鼠标线插头,给七年级新生上机操作带来不便。另外,高层楼房的微机教室虽有利于通风散热和防盗,一旦发生拥挤对于防灾疏散也有不利的一面。这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给人身、设备、数据等方面埋下了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说明了山区农村初中七年级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具有与城市不同的特点,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其次是探索山区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相应措施和教学方法,增强针对性。

针对上述有关分析,依据渗透德育的教学理念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章第十七条“防止发生人身安全事故”之条款,笔者认为在山区农村初中七年级信息课教育中有必要渗透如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一、信息社会形势教育。

信息社会形势教育。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让学生理解什么叫信息,明白人类已步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已逐步走进社会各个领域和个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学习目的明确了,对信息技术学科才会有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人身安全教育。

人身安全教育。常提醒学生不要乱动乱摸电源电器和连接线等设备或乱塞东西,以防人身触电或短路引发火灾。常提醒学生上课时高层楼房微机教室的前后门不要关,同时培养和训练学生分两组分别进出高层楼房微机室前后门的习惯,为防震防灾紧急疏散打下必要的能力基础。

三、设备安全教育。

设备安全教育。常告诫学生不要乱动设备部件及相关电源线,不要频繁开机和关机,以免引起硬件故障,从而避免给自己家庭造成赔偿经济损失。

四、数据安全与公共道德教育。

数据安全与公共道德教育。常提醒学生使用正版软件,拒绝盗版,下载软件应先升级病毒库,后杀毒,再使用。不要随意删除系统文件和软件及他人文件,遵守公共道德,养成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在公用学生机上学习密码设置后应自觉及时解除密码,也不要随意按动显示器调试按钮,以免给他人学习带来不便。

针对前面的现状分析,笔者在农村初中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中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初步探索与尝试。

一、扎实训练,以乐促学。

信息技术是操作运用的学科,基本操作技能是学习各种操作的基础。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利用学生爱好娱乐的生活需要,投入足够的时间狠抓鼠标用法、键位指法以及汉字输入法的训练。在教师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自制多媒体课件示范讲解的前提下,利用“金山打字通”等软件训练和比赛鼠标操作,利用“金山打字”、“五笔打字员”等软件训练文字输入的准确率与效率,开展文字输入竞技评比活动。以乐助学,以乐促学,使学生从“厌学”向“好学”转变。“磨刀不误砍柴工”,键盘鼠标及输入法掌握了,各种操作就有基础依托了。

二、创设情景,分解操作。

托尔斯泰讲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针对较抽象的术语和复杂的操作,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制作多媒体课件,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相应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掌握操作技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落到实处;采用分解演示,发挥多媒体直观形象、立体动感的优势,通过声色动感效果充分集中学生注意力,学用结合,及时反馈,以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障碍,从而帮助学生从“要我学”过度到“我要学”,乃至“我会学”。

三、整合学科,切入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提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通读和研究教材内容及要求的基础上,联系生源特点和学习生活实际需要,找到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切入点,整合相关学科的学习,“牵一发而动全身”, 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七年级上期学习“记事本”、“写字板”的基础上,根据下期教学内容要求,整合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诗歌学习生活实际和需要来教学WPS或WORD文字处理软件,进行多媒体文档的制作,以训练学生搜索和插入图片,插入、移动和缩放艺术字,插入“自选图形”并添加和格式化文字,制作和插入配乐诗歌朗诵声音文件等一系列操作技能,同时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创新精神。首先利用教师机“屏幕转播”功能转播教师制作的声、色、图俱备的漂亮多媒体文档,让学生在美感体验中产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其次,分解和示范制作步骤与渗入相关知识的讲解。然后,布置“仿作”、“修改”、“完善”与“创新”的任务,并利用教师机的“文件分发”功能将示范文档分发到学生机桌面,以便学生制作时提供参照、创新和评价的依据。再后,鼓励开展个人比赛、小组比赛、鼓励敢于挑战教师,以培养竞争意识和生存能力。通过多媒体文档作品的自评、互评、组评、班评,让制作者利用教师机屏幕转播功能或多媒体教室等平台,操作展示自己的技能和作品,体现自己的自豪感、荣誉感和自身价值,使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喜悦中切实培养出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从而养成学习的自觉性、练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以点带面,互助合作。

新的教学理念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采用分机到人,分批操作,以点带面的方式缓解机少人多的矛盾。任务分工,按机号3人一机,1人操作,2人观看学习或从旁提示。“机长”领先,轮流操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课初由教师利用教师机屏幕转播功能示范讲解,课中学生操作,困惑处可分批站在教师机两旁,再次观看老师示范操作,然后回学生机练习掌握。以此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学习习惯。

五、理论引导,培养自学。

叶圣陶强调“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人类进入信息技术普及和“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越来越迫切。必要的理论知识与上机操作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有机组成,二者不可偏废。依据新课标教学要求,认真通读并钻研教材内容,针对学生薄弱环节和教学需要,免费编写和印发关键性的理论常识要点及较复杂的操作步骤,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印证理论,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上述探索与教学实践,在完成学期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基本技能通过的情况统计如下表:

俗言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社会在不断发展,事物在不断变化。只有不断地探究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现状及生源特点,依据新课标要求,研究和开发教材,有的放矢地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和方法,减少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才能在艰巨性突出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取得一定教育教学效果,为山区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和远程教育开展普及,为“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中国教育教学理论研究院\新疆民族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所

[2]《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凉山彝族自治州教育局编印.2004年6月

[3]《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4]《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5]《教师的适应与发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七年级信息技术例6

一、情况分析

校情分析:我校现有微机室1个,其中网络教室学生机30台(农远工程配置机);多媒体教室1个,教师电子备课室1个,有10台教师用机,另外还拥有一个远教IP资源(省网台)接收室。

学情分析:本学区七年级新生中,绝大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未学习过信息技术课,因此他们对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的基本组成、计算机的各部分设备名称、计算机的应用及特点等没有认识,属于零起点;有部分小学在高年级学段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基本上只停留在理论教学层面,学生很少能独立操作计算机。现在的八、九年级学生已经都接受了信息技术课至少一年的学习,熟悉了信息技术课的学习、计算机上机实习规则、计算机机房的清洁维护等教育,大多都对信息技术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校八年级学生在七年级学段初步学习了Word的基本操作,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对名片制作、动画制作产生很大的兴趣,对电子表格知识只是初步的认识;九年级学生经过七、八年级两年的学习,基本上熟悉了Office软件三大块的操作。由于我校农远工程机器陈旧,部分教材配套光盘中提供的教学软件运行不畅如会声会影9.0版本,加上为了学生在线阅读我校数字图书馆图书安装的PDF阅读器,更加加重了机器的负担,内存明显不够,致使有些软件只能让学生作初步的了解或作简单的操作示范,部分教材内容略作改变,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偏向实践课。为了使我校信息技术课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现特拟定信息技术课学科教学实施计划。

二、教学总目标

21世纪,信息社会已经来临,信息的获取、加工、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等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现代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非常重要而且必要。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初步具备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能初步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文明规范地使用信息技术,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为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七年级教学目标

近期目标:开学初采取问卷调查、询问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信息素养情况,有针对性地继续使用校本教材(即整合零起点教材内容),让学生逐步进入信息技术课堂学习中,让学生摆脱“信息技术课”就是“电脑课”的思想。

学期目标: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掌握“诤友”方式的评价意识,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八、九年级教学目标

1、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了解、掌握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独立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七年级信息技术例7

 

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内蒙古满洲里市初级中学信息技术课的基本现状,本人对满洲里市初级中学的学生和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走访、座谈,同时对这些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及有关教育职能部门进行了专访。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初级中学信息技术课的设置,如课时安排、教师周授课节数、机房配置,信息技术课得到资助情况及学校受关注程度等。

通过走访与调查,本人对信息技术的教材编排、教师的教学活动及学校的管理等问题产生了诸多的困惑,进而由困惑成因,写下了以下的文字内容,以供同行的参考,并希望提出宝贵意见。

一、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现状分析:

内蒙古满洲里市有十所初级中学,其中信息技术课教材是辽宁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实验本),由内蒙古自治区电化教育馆组编。本人所在的初级中学有四个年段,分别是:六年级部(六年级学生所用教材是小学版教材)、七年级部、八年级部和九年级部。发出问卷800份,共回收问卷720份,问卷回收率90%。在调查的问卷中,85.6%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课程单调,内容重复无新意;93%的教师认为教材编写太过重复。83.5%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教材内容没有与当今社会的信息发展水平相衔接,还有79%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太老套。归类各种情况,具体内容总结如下:

1、教材编排不合理,缺乏知识连贯性

现在我们教育系统的一些“专家”们把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安排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重复出现:即把三个阶段的学生都看成是一个“零起点”,还美其名曰:“为了照顾各地信息技术教育平衡,做到教育公平……”。本人认为社会发展到今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这些做法完全违背教育规律,更不符合素质教育的精神。例如我市所用教材栏目有:“学习目标”、“看一看”、“练技能”、“动脑筋”、“小知识”。这些目标的编写本人无可厚非,但是内容重复。请看:六年级教材的第一部分内容为网络之旅,第二部分为POWERPOINT学习;七年级教材的第一单元为信息和信息技术,第二单元是学习计算机,第三单元学习WINDOWXP操作系统,第四单元是电子报刊(WORD);八年级教材的第一单元为探索网络世界,第二单元用EXCEL统计分析数据,第三单元是用FRONGTPAGE制作网页。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发达的社会,我校的71.9%的学生家中有电脑,65.1%能上网!按照以上编写的教材怎能让学生学得进去;按这样上课怎能让学生听得进去?这样的教育又怎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论文格式范文。由于教材的严重重复,教师在制定和执行课程教学计划时捉襟见肘,无所适从。如果按照教材的章节教学,教学内容只能完成一半,而学生也是一知半解;如果不按照教材的章节教学,又被认为是没有完成教材?有人主张学生喜欢学什么就讲什么,但学生兴趣不一,知识程度不一,又该如何讲呢?

虽然我国已经在大力提倡和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影响却根深蒂固,不论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对一门课的重视程度往往取决于它在中考、高考当中所占的比重,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基本没有列入考试范围的科目,谁都不愿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对于这门课具体怎样上,大家都不会很重视。他们关注的是“前途”,而不是“素质”,在他们看来,前途与素质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这些情况表明多数教师进行教学时的困惑;也造成教师课时的增加,使部分教师在上课时面临着无耐和困扰;而学校的投入也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更加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也更是无所适从。

2、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死板

在调查中发现,有73.6%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83.5%的学生认为教师上课时应该给学生近十分钟的“自由发挥期”。这样,操作技能好的学生在上信息课时就有了动力,他们更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掌握的知识更加全面,知识的涉猎面也更广。

而我们现有的教学过程不少教师仍以自己“权威”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其他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照本宣科,以一种完成课时任务的姿态去应付这门课。显然这种教学模式是不适合信息技术发展的。至于上机实践,对他们来说,挑战性就更大了,有时根本无法应对。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上机课变成了无任务的打字课、上网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放任自流的游戏课、聊天课。教师的任务就是开机房,实践课中往往见不到教案,也没有明确的教学任务,有的地方学生整个学期上机就是练打字,还有的地方小学学打字,初中也是学打字,到了高中还是在打字,好像只有打字才算实践,好像计算机的作用只是能打字一样。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秘书长杜子德认为,“计算机不是一种普通的工具,而是一种智力工具,中学的计算机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如何驾驭计算机帮助人类完成智力任务,而不只是类似打字的机械任务”。

3、教学设计不良:

笔者在与信息技术教师接触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很少精心去设计一节课。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是学校领导重视不够:过去在中学开计算机课的时候,很多学校的领导对这门课认识不够,加上自身对计算机接触不多,所以很少去关心,致使一些学校软硬件的配置不能保证教学的需求。现在,虽然把计算机课改为信息技术课,培养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很多学校领导仍然没有真正认识到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和意义,对课时安排关注较少,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定位也很模糊,所以导致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身兼数职,不受人重视,把大多数时间耗在教学以外的杂事上,而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投入的精力相对较少。二是教师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有的教师的专业技能不高:有的没有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本人在调查中发现,90.5%的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受重视程度不够,这个掌握不仅包括这门学科还包括担任这门学科的教师。而另外近10%在学校受重视程度高的教师,也是在其它岗位上有突出表现。

二、解困途径

针对当前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本人提出如下的的解决策略:

(一)、教材安排合理化

我市初级中学所用教材确实有不合理之处,通过本人在基础年级任教多年的经验来看,六年级的第一部分内容“网络之旅”与七年级第一单元“信息和信息技术”和八年级的第一单元内容“探索网络世界”完全重复,六年级的第一部分内容、七年级的第一单元内容完全可以与第二单元“学习计算机” 、八年级的第一单元的内容合“四”为一。六年级学生因为刚上中学,所以我们建议还是以基础为主,在七、八年级上增加一些软件的学习,而九年级的教材则更是没有可利用之处,因为九年级面临中考,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就形同虚设。

本人在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自行编制了一套教材,具体安排如下:六年级教材第一部分为键盘的熟悉与打字练习,第二部分为画图软件的学习。七年级教材第一单元认识操作系统,第二单元为探索网络世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第三单元电子报刊(WORD)的学习。八年级教材,第一单元为POWERPOINT的学习,第二单元为用EXCEL统计分析数据,第三单元为用FRONTPAGE制作网页。另外,原九年级教材中的内容完全可以在六、七、八年级的社团活动中学习。因此,本人还编排了各年级的社团活动教材内容:博客比拼,网页制作, FLASH技能学习,机器人制作。本人以上的教材编排的想法,自己也在自行实践中。在做的调查问卷中关于校本教材的结构性问题,91.3%的学生反映良好论文格式范文。

(二)、各学科与信息技术课有机整合,提高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教育可以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解决其他学科的教学任务,在培养学生熟练使用技术的同时,强化与加深他们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各学科教师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尽可能鼓励学生使用网络收集与学习有关的资料,无论是课前的预习还是课后的作业,都要求学生进行网络化学习。

由于学校网络机房不能满足所有同学的需要,我们要采取了两个措施:一是鼓励学生回家上网,二是每周阅读课时间,允许学生到机房上网查找资料。

例如在数学教学设计中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为教学创造生动形象的情境,如,①学习抽象的数学概念,可让学生用《几何画板》这个与数学紧密结合的软件,做数学实验,可使数学由抽象变为具体,由静变为动。在动的操作过程中,它给学生的比较和抽象创造了活动的空间和条件,使学生能在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意识、观察能力、问题解决能力。②Excel,Flash等作出函数的图象研究其性质,演示图形的翻折、平移、旋转,利用动画研究点、直线、几何图形等问题。如果教师和学生有效使用《几何画板》、相关技术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数学的动机水平,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态度。

再如,在教授地理知识中的“中国地图”时,就完全可以到机房让学生进行拼图游戏。现在网上有很多的中国地图的拼图软件,完全可以直接“拿来”使用。而且教师在讲授本课时教学方法内容特别单调,如果加上学生的自主练习,那么教师省力,学生感兴趣,学习效果也好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何乐而不为呢?

(三)、信息技术课教师专业化发展要全面

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等这些教师综合才能的体现,不仅仅是教师自身专业的问题,更应该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体现。我们不仅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更要适应时展潮流,让更多的新的知识充实到我们的头脑中,把我们武装起来。这样,学生信服,教师佩服,校长认服,同时也提高自己在学校的地位,让学校也重视起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潮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立足于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能力和信息素养,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他们走入未来社会作好充分的准备。

七年级信息技术例8

参加2017年黑龙江七台河高中会考的考生可点击进入《七台河教育信息网》进行七台河高中会考报名。

点击进入>>>七台河高中会考报名网站:七台河教育信息网

报名方式:

七台河高中会考网上报名时考生直接通过互联网登录《七台河教育信息网》网站,七台河高中会考报名平台(qthedu.com/)进行报名。

注意事项:

1、普通高中在校学生由各学校统一组织进行报名报考。

2、普通高中往届生(离校未取得合格证的学生及已取得合格证需要提高等级的学生)均回原学校用原会考报名号报考。

3、职技类学生由所在学校进行报考。

4、社会类考生(非以上三类考生),到户口所在区考试中心会考办进行报名及报考,具体时间由相应区考试中心确定。

会考科目:

七年级信息技术例9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4-0057-04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改革。而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必须重视和提高的关键因素。

从2010年开始,教育部组织了“中等职业学校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其宗旨之一就是希望借助这个平台,在推广中职教学信息化应用的同时,提高中职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近几年,国家通过这一平台打造了一批高水平信息素养的中职教师,但在一线的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却仍不容乐观。绝大多数的中职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仍然停留在“多媒体课件取代传统的板书”、“布置学生进行课外网络搜索”等固有的教学形式和手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魅力明显不足。

问题出在哪里?TPACK框架的提出,为重新审视教师的信息素养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一、TPACK框架概述

TPA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是由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的P.Mishra和M.J.Koehler两位教授于2005年首次提出的概念。这是在Shluman教授关于“学科知识”和“教学法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技术知识”之后,所创设的一个“教师知识框架”,如图1所示。

由于“技术知识(TK)”的提出,教师的知识框架产生了与之有关的其他三类知识:“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整合技术的学科知识(T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CK)”(为便于发音,P.Mishra等人将TPCK更名为TPACK)。

因为TPACK中的“技术”不仅指信息技术等新技术,还包括黑板、粉笔、教科书、幻灯片等传统技术,所以“技术知识”成为了教师知识中最具变化性的元素,这种变化性一方面是由教师本身习得的水平所造成,另一方面是由于“技术”本身的快速发展和更新造成的。

“技术知识(TK)”与“教学法知识(PK)”相结合形成了“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它是教师在教学上对技术手段或者技术工具所实施的策略和方法,是对具体技术使用的一种理解。例如,电子白板是近几年被广泛应用于教学的新技术,如果教师只是把它当作“超短焦投影”和“幕布”的结合体,那么它就只能是强化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工具;如果教师充分挖掘其交互方面的功能,开展“头脑风暴”、协作学习等活动,那么电子白板能够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提供支持。

“整合技术的学科知识(TCK)” 是由技术与特定的学科知识(或教学内容)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包括教师对新技术给学科所带来的种种变化的了解以及使用恰当技术表征内容的知识。[1]例如“几何画板软件”、一套可以模拟物理现象或者实训过程的仿真软件等,都是TCK的表现方式。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ACK)”是所有类型的知识综合而成的,它是TK、CK、PK三者之间张力和动态平衡的表现,[2]代表着教师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情景的需要,综合考虑学科知识、教学方法和技术支持,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案的水平。[1]

在TPACK框架下,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教学的水平,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其具备计算机水平的高低所决定的,而是与教师对“信息技术”、“学科内容”和“教学方法”三者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相关,尤其是由教师知识结构中三者相互之间的影响关系(即具备TPACK)所决定。TPACK这一知识框架自提出以来,得到了国内外教师和教育技术界的接受和广泛关注,已成为教师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知识研究的热点,[3]同时也为中职学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二、宁波市中职英语教师TPACK水平现状概述

出于对教学实践中信息化水平应用的思考,为了解中职教师TPACK水平的现状,笔者借鉴了国内同一领域的研究方法,以我市直属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按照“设计调查问卷――实施问卷调查――开展个案分析”的研究流程进行了课题研究,揭示了实践中中职英语教师的TPACK水平。

1.调查问卷的设计

考虑到量表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研究的测量工具是根据 Archambault 和 Crippen的评估细目,并借鉴黄冬明等人开展高中教师TPACK研究[4]所采用的量表,经过与中职英语学科专家的分析讨论,重点修改了其中与学科知识有关的内容,使量表的题目指向性更加明确、表述更加有针对性、技术范围更加精准,具体量表内容见表1。

2.宁波市直属中职学校英语教师TPACK现状

本次问卷采用“网络问卷”的方式进行,在为期十五天的网络问卷开放时间内,共收集到问卷64份,占市直属中职学校英语老师总数的63.37%(市直属中职英语教师在编在岗101人),达到了抽样的基本要求。其中有效问卷64份,有效率为100%,具体样本分布见表2。

笔者对64份有效问卷的量表部分进行了编码。其中“非常同意”记为5,“同意”记为4,“不确定”记为3,“不同意”记为2,“非常不同意”记为1。每一题的编码即为该题的得分,分别计算七个部分的平均分。

(1)宁波市直属中职学校英语教师总体TPACK水平

根据数据分析,宁波市直属中职学校英语教师的TPACK总体水平如图2所示,具有如下特点:

①七个部分的总平均值为3.889,说明被调查教师的TPACK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这符合宁波市中职教育处于国内较发达水平,应具备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现状。

②七个维度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为:CK>PK>PCK>TCK>TPK>TPACK>TK,说明教师TPACK的七个维度知识存在着差异性。

③TK维度得分最低,只有3.563,说明教师的技术知识相对较为欠缺;CK维度得分最高,有4.219,说明教师总体具备较高的英语学科知识。对于这一现象,通过与个别英语教师的交流后发现: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教学中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因此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较少实施技术的应用。

④CK、PK、PCK三者水平均超过平均值,而其中与技术有关的TK、TPK和TPACK均低于平均水平。这说明,当新技术介入后,教师还达不到将技术较好地融入学科教学之中所应具有的水平。

(2)不同职称教师的TPACK差异分析

在当前教师的职称聘任体制中,教师职称评聘的首要条件就是其教龄的长短。因此,研究TPACK的职称差异(如图3),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同教龄教师的TPACK水平的差异。

根据上图对数据进行分析,中职英语教师TPACK水平的职称差异有如下特点:

①二级教师TPACK的七个维度分值都比较平均,尽管职称最低但本身具备技术知识(TK)是所有教师梯队中最高的。

②高级教师的TK知识明显欠缺,CK、PK、PCK三个维度的分值明显高于其他两类教师。这是由于高级教师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已经深谙教育教学原理,相信一旦他们掌握了技术,就可将其很好地整合到学科教学当中。

③一级教师的TPACK各维度上的平均值均低于其他职称段的教师,尤其是TCK、TPK、TPACK维度,这可能与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瓶颈期”有关。

(3)不同学历教师的TPACK差异分析

为判断学历是否影响教师的TPACK水平,笔者进行了学历差异分析(如图4)。

从图4中可以发现本科学历的教师TPACK各维度的平均值高于硕士学历的教师,在CK、PK、PCK、TPACK 维度上的差异尤为显著,在TK、TPK两个维度上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经与个别老师交流,发现在语言教学中,学历教育的提高更加注重于学科知识和教学法知识,并未如人所预料的“注重教育技术能力的养成”。

综合上述研究所得的数据,宁波市直属中职英语教师的TPACK水平现状如下:

(1)总体TPACK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是七个维度差异较为显著。

(2)尽管学科知识(CK)水平较高,但由于技术知识(TK)的相对欠缺,从而造成了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呈现良好的整合效果。

(3)不同职称教师的TPACK水平差异明显:二级教师技术知识(TK)水平最高,有希望成为今后英语学科信息化教学的生力军;深谙教学规律的高级教师学科知识水平(CK)最高,相信一旦掌握新技术,便有可能很好地运用于教学。

(4)教师TPACK水平存在着学历差异,由于语言学科的教学特点,本科教师的TPACK水而高于硕士教师的TPACK水平。

三、TPACK框架对中职教师信息素养的启示

TPACK框架的提出以及通过对教师TPACK水平的研究,笔者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有了更加科学的认识,主要有如下启示:

第一,在TPACK框架下,教师的信息素养本质上是教师知识的综合体现,教师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对学科内容、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三方面的掌握和运用的情况,而不是片面地取决于教师所掌握的信息技术水平。

第二,因为教师所具备的TPACK知识包括七个维度,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平衡关系,只有达到最佳平衡状态时,其TPACK呈现程度也相对最高。所以不论是新手教师、成长阶段教师还是专家教师,都有可能在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从而达到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效果。

第三,TPACK框架中的每个维度都是不断更新的知识,而且教学本身就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活动,因此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需要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反思、交流、探讨等多种方式进行,并且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更多地是依靠自身对教学信息化的认识和反思。

第四,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其构成TPACK的七个维度水平不同,因此在选择信息素养的培训时,应关注不同的侧重点,做到有的放矢。

(1)二级教师应更加重视学科教学法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培训,避免选择单纯技术性的培训。

(2)高级教师可多参加一些侧重于新技术的入门培训,相信其本身具有的高水平学科知识和教学法知识,将成为其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基础。

(3)中级教师处在由新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成长阶段,除了应该注重TPACK各维度的全面提升外,进一步规划和明确自身的专业成长方向尤为关键,并应在日常教学中开展信息化整合的有效尝试和反思,使自身的信息素养得到全方位的实践提升。

第五,TPACK框架是一个综合性和动态性很强的知识框架,教师在开展信息化教学时应重视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不论是文化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是从事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师还是开展实训为主的实训指导教师,甚至是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教师,都应该主动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积极参与同伴教师信息化的教学设计,并汲取其有效经验。

TPACK是一个新的关于教师知识结构的框架,它代表了当前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的最新成果。在TPACK框架下重新审视中职教师的信息素养并开展深入的研究,不仅能使教师找到自身进行信息化教学的“短板”,而且为教师在实践中开展针对性的反思提供了理论基础,有助于教师寻求信息素养提升的策略,也为有关教育培训部门(机构)开展信息素养培训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陈静.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视阈下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 2009(6): 29-32.

七年级信息技术例10

七二二所拥有在岗职工总数1100多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50余人、高级工程师近200人、博导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和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国家重点工程“两总”人员、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等高技能人才共计50多人;拥有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博士点各1 个、硕士点4个。

经过47年的发展,七二二所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和优势的技术专业,主要包括:总体类,包括网络通信总体和舰艇通信总体两大类;通信技术类,包括海军通信系统综合集成、数据通信及无线通信、舰船软件无线电、舰船综合信息传输、舰船特种天线、网络管理及综合控制、信息安全及密码通信等专业。产业结构形成了以海军军品为基础、大力向其他领域扩展的六大领域:海军军品、横向军品、军贸、信息安全、民品、资源开发。

在确保军品发展的同时,结合自身专业与人才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用户为中心,创新机制,加速推进军民结合科技产业,在“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战略方针指引下,形成了一个产业平台,成立了六家控股公司和两个事业部,建设形成了电子信息与通信、能源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配套、产业孵化与资本运作、特种装备、资源开发的科技产业六大板快,民品的年度总收入以25%速度递增,占全所年度总收入的50%。

目前,七二二所拥有几十个条件齐全的专业实验室和一个工艺技术先进、设备配套齐全的装备生产基地;拥有各种先进设备、仪器、仪表;拥有覆盖标准范围宽、设备先进的机电产品和可靠性试验检测中心及技术指标先进的无线模拟测试室、电磁兼容实验室及微波试验室。已获得军工产品质量体系认证证书,总装备部装备承制单位注册证书,海军装备质量管理体系合格证书,海军武器装备合格承制方证书,普通密码、商用密码和信息系统集成产品科研生产销售资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一级保密资格,安全生产二级资质,以及海军装备定点环境与可靠性试验室资质、国防工业4213二级计量站等。

业绩显著 前景广阔

七二二所研制的产品几乎装在我国水面和水下每一艘战舰上,并拥有海陆空三军、横向军品、军贸以及广阔的民品市场,为国防建设提供了几千台套设备,为海军通信现代化建设、洲际运载火箭的全程试验、通信卫星发射、“神舟”飞船成功上天、“嫦蛾”奔月以及南极考察航母建造作出了突出贡献。共获得部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0多项,专利120余项,某国防重点工程于2012~2014年先后获得省部级特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学大会授予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先后与俄罗斯、乌克兰、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研究机构和通信公司建立了广泛联系与合作;先后向泰国、阿尔及利亚、毛里塔尼亚和巴基斯坦等国家出口通信产品几十批次上百台套系统或设备。近几年事业发展的定位是:以海军通信事业为己任,面向三军,服务国防,服务国民经济建设。2014年按照“抢占高点,深化产业,改进管理,科学发展”的方针,积极应对挑战,奋力攻坚克难,创年度总收入15.46亿元,经济增加值4.44亿元,利润总额1.6亿元;2015年的目标达到年度总收入18亿元,职工收入持续、稳步增长,全面达到集团公司一类单位发展要求;朝着2020年在2015年基础上翻一番年收入达到40亿元,创建独具特色的一流通信科技产业集团的目标昂首迈进。

近几年,先后荣获国家五部委联合授予的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突出贡献奖,湖北省政府授予的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有功单位,连续多年在中船重工集团年度经营业绩考核中评为特等奖。所领导班子连续四届荣获湖北省国防科工系统优秀“四好”领导班子称号。1992年至今,研究所连续获得三届“武汉市文明单位”、两届“湖北省文明单位”和四届“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称号,2015年2月被中央文明委授予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成为创建史上新的里程碑;荣获湖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和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状”。先后涌现出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省部级劳模一批批先进模范人物,以及湖北省“优秀团委”、“青年文明号”、“优秀团支部”等先进集体和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