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10篇)

时间:2022-09-07 08:11:4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中数学说课稿,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1-0110

说课是介于备课和上课之间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对于备课是一种深化和检验,能使备课理性化,对于上课是一种更为严密的科学准备。很多教师的说课不到位,不知道如何去说,摸不透“说课”时应该“说”什么,怎么“说”。笔者针对高中数学浅析说课的要领。

一、“说课”不是复述教案和再现上课过程的“小讲课”

说课稿与教案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有明显的区别,不应混为一谈。说课稿是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写成的,说课稿不宜过长。教案是教师备课这个复杂思维过程的总结,体现了“教什么”“怎么教”。说课稿不仅要精确地说出“教”与“学”的内容,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具体阐述“我为什么要这样教”。说课稿是教案的深化、扩展与完善。

有些教师在说课过程中一直口若悬河,激动万分地给听者“上课”,讲解知识难点、分析教材、演示教具、介绍板书等,把讲给学生的东西照搬不误地拿来讲给下面就座的各位评委、同行们听。如果他们准备的内容和课程安排面对的是学生,可能会是一节很成功的示范课。但说课绝不是上课,二者在对象、要求、评价标准以及场合上具有实质性的区别,不能等同对待。

二、“说课”说什么

说课的宗旨是为了追求课的优化,必须站在理论的高度对备课做出科学的分析和理解,笔者认为说课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说教材

说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只有对教材理解透彻,才能制定出较完满的教学方案,说教材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1)教材的内容

说明要说的是什么版本教材里的第几章第几节的什么内容,课题是什么,让听说者心里明白说课人所说的是什么。

(2)教材的地位

说出本课题或章节内容在整个学段、一个学年的教材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及其作用,是哪些知识的延续,又是为以后学习哪些知识打好基础。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在教学中重视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准确地认定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说教学目标

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从识记、理解、掌握、应用、提高五个层次上分析教学目标。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一是课程标准的规定,二是单元章节的要求,三是课时教学的任务,四是教学对象的实际。要把这四点结合在一起统盘考虑,再来确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从而明确提出本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

3. 说学情分析

要考虑到所面向的群体,授课的对象,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的水平,学时学段,年龄特征,性别特点,心理特征,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4. 说重点与难点

说清楚本课教学内容包含哪些知识点,教材如何展示教学内容的,说出重点和难点,更要说明重点是如何突出的,难点是如何突破的,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关键是什么,采用的手段和理由。

5. 说教法和学法

说明本节课主要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和“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法”的道理,其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的把握,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都要始终贯彻“具有启发性”“突出主体性”“注重思维性”的原则,说课者要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说学主要说明学生要“怎样学”和“为什么这样学”的道理。要讲清教者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强化学生主动意识的;还要讲出教者是怎样根据年级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运用哪些学习规律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特别在当今的新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这也将成为我们所有教师教学中的“指挥棒”。不仅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乐学”。

6. 说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精华、和重点部分,因为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它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也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是否具有艺术性。只要听讲人能听清楚“教的是什么”“怎样教的”就行了。不必直接照搬教案,不能按教案像给学生上课那样讲,要尽可能少用课堂内师生的原话。但关键要说明你在每个环节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什么,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如何安排的。怎样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和谐统一,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知识传授与智能开发和谐统一,德育与智育和谐统一。

通常,高中数学教学过程有以下四个环节:(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2)自学指导,探究新知;(3)归纳总结,形成新知;(4)变式练习,巩固新知。

7. 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应做到做到:(1)条理清晰;(2)层次明确;(3)示范作用;重点突出;启迪思维

三、“说课”怎样说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0-0116-03

当前说课已逐步成为考核教师业余能力的重要手段,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方式之一,有利于教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说课能从一个侧面较好的反映教师的语言表达、教学理念、教学设计等,一般说课时间为15分钟左右,如何在较短时间内将课题说清楚,并富有创意呢?

一、说课的主要内容

说课一般包括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学情、教学过程四个基本环节,有的老师在这些环节中或者次序调整或者加入一些内容如说教材整合、教学板书、设计感悟等,以期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亮点。下面笔者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三《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为例谈谈自己说课的体会。

1.说教材。说清要讲的内容在教科书中的地位与作用,有利于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历史教材是师生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而利用的相关素材、工具和手段,其中历史教科书居于核心地位。《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课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第四课内容,第一单元的内容是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内涵、特点,《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属于历史重大变化的交叉点。纵向看明清活跃的儒家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批判和继承,对君主专制、重农抑商等政策进行了无情的批判。近代的革命志士又从中受到启迪。横向看,与同时期的西方民主思想又有着异同。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也是判断历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根据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目标做了如下安排:

知识目标:列举明清主要的思想家及主张;分析明清思想家思想产生的原因及评价,把握儒家思想发展规律。

能力目标:培养从史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运用比较法对所学内容进行阐释、概括。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不畏困难积极进取的探索精神、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教学重难点。结合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

教学重点:列举明清主要的思想家的主要主张。

教学难点:分析明清思想家思想产生的原因及评价,把握儒家思想的发展规律。

4.内容整合。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把教材做了如下的整合,以适应高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在讲授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大思想家时,以讲授王夫之为例,通过带领学生进行材料分析,教会学生如何去分析历史人物的主要思想主张,锻炼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通过以分析王夫之思想分析为例,接着展示材料,一步步引导学生分析黄宗羲、顾炎武的主要思想。

5.教具准备:《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课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6.课时安排:《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内容安排为1课时。

二、说教法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教学行为的背后都有相应的教学理念作为支撑,“思路决定出路,理念支配结果”,一个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具有前瞻性是决定其课堂效率高低、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课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方针,肯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习的重要作用,通过情景创设和问题设计,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的中心目标巧妙的联系起来。在教学过程中,以史料探究法锻炼学生阅读史料、解读史料的能力,通过学生研读史料,使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从感性引向理性;“学贵有疑”,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设疑讨论法的运用,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能通过分组合作法、研究讨论的方法,自主寻求答案,在自己原有的历史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的提高;由于中国古代思想的特点及语言离学生较为遥远,学生在认知水平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要求老师通过讲授点拨法不断引导学生走近史实。在运用设疑讨论法时要特别注重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基础较差的学生也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不断创设“最近发展区”,造就认知冲突,促使学生不断发现,不断达到知识的内化。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过程的实施、情境地创设、知识地迁移、问题地拓展、活动地安排、练习地设计等多个环节上,始终处于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问题探究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的良好状态,激发学生从多个层面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三、说学情和学法

掌握将要教授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有利于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主要包括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哪些障碍和原因、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及准备创设何种教学环境和条件,来促进学生在课堂的学习。

1.学生的理特点:学生心理状态是否稳定决定了学生学习心理的稳定,所以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学生学习事半功倍的基础。这一时期学生的认识能力从感性逐步转化为理性,观察事物的准确性、概况性、自觉性得到很大提高,学生能够逐步的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去看问题,但是易激动走极端。这就要求老师在设置教学方法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老师教授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深度,才能满足学生思维发展的要求。

2.学情分析:

(1)学习顺利分析。《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学情分析如下: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于中国古代代表性儒家大师及其思想有了较深的了解和理解,熟悉各个时期主要儒家代表人物的主张,阅读文言史料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这是学习《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的基础。并且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已经在带领学生分析史料,并锻炼学生探究史料的能力,初步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学习障碍分析。学生在文言史料解读以及全面看待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还存在障碍,不能准确的理解明清之际儒家的主要思想,学生的学习更多的还停留在表面,尤其是对关键文言史料的理解和解读不清,从而对主要儒家思想把握不准。在对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分析还不够全面,主要是因为必修一、必修二和必修三这部分知识学习时存在着割裂的现象,加上学生这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还不够成熟所造成的。

3.学习方法分析:有效的历史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在本节课可以采用资料查阅法、比较法、小组协作法、归纳法等,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按照这一思想设计本课的教学流程,通过“引”“研”“比”“评”“升”五个环节设计内容。

1.引。导入环节是否成功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这节课的导入笔者选取的是学生熟知的《鹿鼎记》里一段黄梨洲与韦小宝关于黄宗羲民主著作的对话激发学生兴趣,这种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几乎都知道《鹿鼎记》里的人物,但学生往往不清楚文学小说和历史真实的联系。

2.研。这个环节主要是学生研读有关李贽的相关史料,并以“穿越”的形式,借韦小宝之口点出当时的时代背景,老师提供不同层次的问题供学生研讨和回答,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得出有关李贽思想产生的原因及主要内容。接着老师带领学生走进王夫之,从王夫之的生平到主要能体现王夫之主要思想的史料研读,全面的掌握王夫之的思想内涵及影响,为学生分析黄宗羲、顾炎武提供范例,然后由学生分组讨论、研读史料,分析黄宗羲、顾炎武的主要思想。

3.比。学生通过上面自己的分析对顾炎武、黄宗羲的主要思想有了一定的认知,但自我学习情况如何?为检验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也为更好的理解本课的重点,巩固基础知识,在这一环节设置了“比较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的异同”?并能通过这一环节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4.评。在“评”这个环节中,主要是学生评价思想家的思想及探究儒家思想演变规律是怎样的,通过这两个问题,学生能够整合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全面的看待儒家思想在不同发展阶段它所体现的历史意义,辩证的看待历史人物及思想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5.升。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最后的升华环节,是把儒家思想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通过学生的讨论,进一步明确思想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在总结儒家思想与现实生活联系时,为更好的学习近代史相关内容,明确民主思想的影响,总结如下:“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没有成为时代的主流思想,对那个时代所产生的影响是有限的。的隆隆炮声,唤醒了一些知识分子尘封的历史记忆,近代的维新志士和革命志士才深深想到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的价值,他们受到启发,为他们所从事的活动寻找历史依据。所以说,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的影响主要在后世。但它对当时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社会弊端的无情批判也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好的结束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本节课在一段《大国崛起》的解说词当中结束,进一步营造情景,引入遐想,即:“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会诞生伟大的思想。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五、设计感悟

1.成功之处:

(1)整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鹿鼎记》里的片段引入,以流行的穿越剧的形式,充分利用虚拟历史联系主要思想家。

(2)充分阅读相关史料,并带领学生分析、采取读取史料―研读史料―总结史料的模式进行。

(3)把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入到主要思想家的思想学习中。

2.不足之处: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还需要更多的关注。

六、说课中的误区及反思

1.说课前需要有充足的资料准备。教师的说课是否精彩,往往决定于课前的准备,很多老师在准备说课时仅仅把说课当作对教案的复述,这种情况造成教师说课定位不准,材料收集不足的情况,没有课前充足的资料准备,在说课时往往缺乏厚重感。这就需要老师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内容,并能正确的解读课程标准,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分析教材内容。除理论准备外,还需对所教授班级的学生情况有深入了解,如学生原有的知识与能力、学习态度习惯等。通过这两方面的准备,才能为好的教学设计提供前提。

2.说课是创新教学设计的展示。创新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对教学理念、学情掌握及教材内容的再次升华,创新的教学设计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导入不宜求新求异。有些老师的导入设计过于求新而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出现脱节,达不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结果,在导入环节中,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而学生往往忽略内容进行设计,在选材时还要注意与本课内容的联系,做到贴切自然,不做作,一般导入方式有歌曲、故事、谜语、视频、问题等方式,一般这些设计都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带有直观性、形象性、目的性、思辨性等特点。

篇3

这节课是在学生二年级初步学习组合数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组合数。教材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这也是《标准》中提出的要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基于以上的认识,我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操作等数学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有顺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2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有序的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方法、过程和结果。

3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全面地思考问题。

2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能够把物体进行简单的组合,但他们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感性层面,无法做到有序搭配。因此,在教学实践时,我尽量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等方法去主动发现和获取知识。

3 教法与学法

为实现上述目标,突破重难点。本节课我采用了观察演示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能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建立起了自信。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功能,很好地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在操作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互相评价的学习过程中获取了新知。

4 教学流程

依据新课程所追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三维整合”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分为以下七个环节:

第一环节:握手问候

生活就是课堂。所以上课伊始,我和同学们亲切的握手问好。让学生在回答“怎样握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按一定的顺序操作”的重要性,再为学生创设游园的教学情境,从而揭示课题。

第二环节:穿衣搭配

我利用了游园的情境,设计搭配服装的环节,学生通过拼摆学具、动笔连线等方法,能够自主设计出6种不同的搭配方式,这样的设计既激起了学生对组合的兴趣,又给了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同时也为下面每次有序搭配奠定了基础。

第三环节:选择早餐

要突破重难点,就应趁热打铁让学生独立操作。一顿丰富的早餐对于学生来说是再吸引人不过了,三种点心、两种饮品的搭配,使小组的讨论热火朝天。

第四环节:解决门票

经过以上一系列的动手操作,学生“全面思考问题”已是水道渠成。继续结合游园情境,精心设计了门票问题。只有解决数字组合的游戏,才能进入大家期待已久的游乐园,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

第五环节:设计路线

在吊足了学生的胃口后,终于可以进入他们期待以久的游乐园,这时学生的状态已经达到了,已经可以既“按一定的顺序操作”,又“全面地思考问题”来设计游园路线了,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第六环节:合影留念

在经历了热情高涨的游园活动后,会演杂技的小猴宝宝和贝贝出现了,全班同学要分别和它们合影留念。

第七环节:回忆整理,总结反思

通过引导学生及时地总结自己的收获,使学生学会学习。并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搭配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5 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突出重点,把体现本节课主要思想的“按一定顺序思考”板书在黑板的主要位置,并让学生用学具在黑板上操作搭配的方法,更加明确了学生思考的过程。

篇4

由于幼儿已经认识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此基础上认识梯形,对中班幼儿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因为梯形是有且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概念比较抽象,是幼儿所要认识的平面图形中最难的一种。因此,中班幼儿认识梯形,只要理解其特征,能找出相应的图形即可,不必要求幼儿用语言描述梯形的特征。

二、说目标

基于上述内容的特殊性,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我把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为:

1.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并能在组合图形中找出梯形。

2.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和动手能力。

3.激发孩子学习图形的兴趣。

三、说准备

为了更好的进行教学,我做以下的准备:

1.教师演示教具: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腰梯形以及各种形式的梯形各一个。

2.幼儿学具:画有房子、汽车(含有梯形)操作纸若干: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图形若干。

四、说重点

由于梯形的概念不容易理解,所以本节课我把重点定为:初步了解梯形的基本特征。

五、说难点

幼儿认知的特点是先入为主,容易形成思维定势,而梯形又是多样性的,所以我把难点定为:感知不同形状的梯形。

六、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该成为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得主体。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

1.观察法:观察是幼儿认知活动中比较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活动中我充分让幼儿观察、感知梯形的特征,从而区分出梯形和长方形的不同。

2.操作法:动手操作能引起大脑的积极思维,大脑皮层的分析和综合活动来自运动感官的信号,当幼儿注意的目标变为幼儿直接的操作的对象时,就使大脑皮层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引起高度的学习兴趣。

3.游戏法: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开展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游戏活动,是激发幼儿学习,提高课堂效益的途径。

为了更好地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幼儿听一听、说一说、做一做、涂一涂等多种形式,让幼儿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七、说流程

课堂教学是幼儿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四个主要的教学程序:复习整理的基础上渗透新知识点――新授活动――巩固活动――生活化延伸

1.利用课件复习几何图形,激发幼儿学习几何图形的兴趣。

2.观察了解梯形特征。

(1)出示等腰梯形和长,方形让幼儿进行比较,了解梯形的基本特征。

(2)小结:这个像滑梯的图形,名叫――梯形。

(3)梯形宝宝可调皮呢,它一会儿翻跟头,一会儿躺下睡觉,你们看这样还是梯形吗?(小结:原来梯形可以倒着放,竖着放,它们都是梯形。)

(4)分别出示直角梯形、不等腰梯形,让幼儿了解它们也是梯形。

幼儿认识梯形的另外一个难点是梯形的多样性。幼儿认识的特点是先人为主,容易形成定势,所以活动开始时就要让幼儿接触各种梯形,每个环节中幼儿所看到的、制作的梯形都是各种各样的。

3.幼儿巩固了解梯形的基本特征。

(1)游戏:找朋友

让孩子在布置的环境中找到和老师手中样板一样的梯形。

(2)游戏:喂小动物

①来了一些小动物,他们说肚子饿了,想吃梯形饼干,小朋友能帮助他们吗?

②先请小朋友们从各种形状的图形挑选出1个梯形饼干,举起来给老师检验。

③再选择2块不同的梯形饼干,给同伴检验后喂小动物,并对小动物说:“我请×××吃梯形饼干”。

此环节是我在教学中有意设置的一个难点,给小动物喂梯形饼干,幼儿得选择2块不同的梯形饼干,给同伴检验后喂小动物,并对小动物说:“请吃梯形饼干”。这里必须选择不同的梯形饼干,对一部分幼儿来说是需要思考一下的。只有让幼儿经过一定的努力跨越过去才能从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心底里得到满足。

4.通过动手操作寻找图中的梯形,加深对梯形特征的认识。

在很多图形中找出梯形并涂喜欢的颜色。

在整个指导过程中我注重“三最”:即最大的观察(努力观察每位幼儿,避免笼统评价);最小的干预(教师角色退位,不干预替代):最多的鼓励(鼓励幼儿的点滴进步)。

另外,努力把握“玩数学”的度。不在游戏中刻意地“教”,让幼儿在游戏中充分发泄情感,感受愉悦。

5.活动延伸

篇5

问题的缘起

1. 数学习题讲评课的地位

高中数学习题课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且常见的课型,它是数学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活跃学生思维、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和反馈学习信息的常用手段. 通过习题的测试及时反馈学生存在问题、困惑以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技能、形成良好的思维.

2. 教师在习题讲评课中的错误倾向

(1)认识不足

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习题讲评课的重要性,缺乏对习题课的研究分析,往往认为习题课就是简单地对答案,流水式地传授解题过程,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接受能力进行关注. 所以,在他们那里习题课逐渐就演化为可有可无的一种课型.

(2)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足

上习题讲评课时,教师往往表现得主观意识很强,过度发挥了主导作用,课堂上不是沿着学生的思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把学生引入自己的思路中,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很多教师往往在习题课上一讲到底,忽视学生的反应,这样往往达不到教学效果.

模式初探

习题讲评课是师生双方互动的一个“反馈——矫正”的过程. 传统的习题讲评课是以教师讲评为主,教师讲知识点,讲答题思路、解题策略和数学思想等,而学生只是作为一群静听和判断自身解题是否正确的哑巴听众. 本文旨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对习题讲评课进行变革,以“学生说课、教师评课”的新型教学模式,来改善习题课的教学效率.

1. 课前:师生准备

(1)教师——全面分析:备课

把习题课堂还给学生并不等于教师可以放任自流,不需要备课.教师在上课前应对批改过的作业进行分析,包括评价题目的难易程度、各知识点的分布情况和统计典型的得分率,对各种典型性的错误点应进行分类统计,揣测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找出其致错的原因,而对那些解法独特,有创新意义的方法以及进步显著的学生也应做好登记.在此基础上认真编写学案,确定出大致的说题范围与重难点,落实好说题人员,预设好大致的教学流程,以及准备好一些相关的题型和知识点. 所以,教师不仅要熟悉习题中的每个题目,而且要对学生的做题情况做总体的分析,预设学生的课堂表现,以采取行之有效的预防和对症措施.

(2)全体学生——自我反思:纠错

首先,对于作业中做错的题目,学生要努力分析其原因所在,争取独立找出解题答案;如果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仍然得不到答案,这时就需要积极地向别人求助,找到错误的症结所在,以纠正错误.

错题改正是个非常重要的学习任务,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自身的不足,进行补缺补漏,是学生再学习、再认识、再提高的深化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的重要手段.

(3)说题学生——收集资料:热身

在课堂上要参与说题的学生,教师应事先组织并提前通知,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收集整理资料,对错题难题的再次挖掘等方法,做好说题准备. 说题学生也可以以团队的模式参与到说题中来.

2. 课中:学生说题教师点评

(1)说题前分析

教师在上课前先以书面或口头的形式给出最近一段时间的作业或者刚进行的测试中学生出现的主要错误类型,错题的知识分布,以及具体的各题错误率,错误发生的主要原因公布给每位学生.

(2)学生说题——吃透题意,说出要点

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说题的学生应当在课堂上说出自己对题目的认识和理解,并能说出解题的大体思路和过程,以及问题的拓展、延伸和感想等.听讲说题的其他学生则可以随时参与到说题中来,指出某位同学说题的不当或者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教师作为说题教学的组织者,不可过多干涉,也不可过于放任,应该适度引导,适时点评和赞扬.

①说解题之成功

在说题过程中,学生把好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介绍给其他同学,不仅能锻炼自身的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而且能够拓展其他同学的解题思维,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享受共同解题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案例1】 设O为坐标原点,给定一个定点A(4,3),而点B(x,0)在x正半轴上移动,l(x)表示的长,则ABC中两边长的比值的最大值为( )

错解:y==,当x=4时,ymax=.

正解:y=====,所以x=时,ymax=.

图1

本题有效地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考后发现很多学生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有的答案正确,但思路不明确,靠直觉思维得到结果,而更多的学生选了A,均是由错解而得. 由于到,再配方得到是一个难点,如果仅仅由教师分析,学生能听懂,但无法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 事实上,本题有更好的解法,实践中,说题的学生提出了各种优美的解法,如:

学生甲:我用的是数形结合法,利用正弦定理,在AOB中,=,y===,所以当sin∠OAB=1时,ymax=.

他一说完,大家“哇”声一片,自然流露出一种敬佩和喜悦的神情,共同享受着数学解题的乐趣.

②说解题之失败

学生说题最重要的是能说好“错因”,其次才是说“妙解”,因为认识错误和认清错误比答案更重要,何况没有认清错误也就不会有真正的妙解.因此,对于试卷中学生错得比较典型的题目,教师应当让学生加深印象,提高警示,例如请一个学生大声说出这道题以及其错误所在. 这样,学生才能在深刻认识到错误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研究,找出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案例2】 已知两个等差数列{an}和{bn}的前n项和分别为An和Bn,且=,则使得为整数的正整数n的个数是( )

A. 2B. 3 C. 4D. 5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与第n项之间的联系,正确的选项为D. 考后说题时,发现部分学生在做题时是歪打正着做对的,同样也选了D. 他们的思路是:

===7+,当n=1,3,5,9,21时,为整数,故选D. 很显然,这种解法是错误的,如果教师不及时发现,错误做法将永远埋在心里,造成后患无穷的后果. 因此,教师要及时借机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做法:===7+,当n=1,2,3,5,11时,为整数,故正确选项为D.

所以,只有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独特想法,教师才能发现他们的错误根源所在,才能保证教学的有的放矢. 而说题学生的典型错法不仅警示了其他学生,更使得自己对问题的本质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③说瞬间之灵感

在说题教学中,师生在双向互动交流过程中,这种愉悦的合作方式,流畅的思维碰撞,情感的相互融洽,往往能让师生,尤其是学生产生瞬间的灵感. 这种瞬间的灵感如果能够及时地表达出来,不仅能够使其身心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而且能够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师生间的进一步交流和沟通,进而打开数学思维的创新之门,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案例3】 若AB=2,AC=BC,则SABC的最大值为多少?

学生1:从S=absinC入手,以BC=x为变量构造函数,用余弦定理求得cosB=,再用同角关系求得sinB=,利用面积公式S=·absinC求出S和x之间的关系S=. 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求出定义域为x2-2

学生2:我有不同的解法. 因为AB=2(定长),可以AB所在的直线为x轴,其中垂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则A(-1,0),B(1,0),设C(x,y),由AC=BC可得=,化简得(x-3)2+y2=8,即C在以(3,0)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上运动. 又SABC=·ABy=y≤2. (大家鼓掌!)

教师:很好!同学们的解法自然巧妙,引人入胜. 还有其他解法吗?

学生3:可以先用海伦公式求出S=,再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求出定义域,利用二次函数求出最大值.

学生4:我还有更简单的. 取AC中点E,则SABC=2SABE,利用相似三角形求出BE=,SABE=×2×sin∠ABE≤,所以SABC的最大值为2.

……

3. 课后:整合说题内容

(1)教师——总结经验,尝试推广

教师在课后可以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整理,形成学案供全体学生使用.教师还可以尝试构建一个学生交流平台,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沟通交流制度,以此促进班级资源的共享.

(2)学生——合理利用学科笔记本

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准备一本学科笔记本,一方面作为课堂记录本,将课题上精彩的“说题”内容记录下来,自我总结和反思. 另一方面也作为纠错本,要求学生对错题进行认真反思出错原因,培养及时改错的良好习惯.

成效与反思

篇6

高中阶段数学教学内容多,时间紧,所以,课堂进度和节奏都是非常快的,打造高效的课堂成了所有高中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但我们常因为赶进度而使课堂枯燥乏味,让许多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另外,很多学生对数学的喜爱不在于数学本身,而是因为它在高考中的地位太重要了,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培养更多真心喜欢数学的人.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可以使学习者具有积极的精神状态,让人积极地探索、想象、记忆、不断提出问题,对不断解决问题,使人有真切的情绪感动,对数学有兴趣,便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进入到数学王国,感受到其中无穷的魅力与乐趣.所以,解决这一诉求的最好途径就是数学课堂上的“问题”.从教学的各个环节设计好的问题及情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效率.

一、新课导入的问题设计

一个好的新课导入,会给学生非常重要的第一印象.在现行教材中,编者对这一块下了很大的功夫,每一章节、每一模块,都倾注了很多心血去设计,只要我们的学生对这部分的背景熟悉,大可以作为引入的材料,比如在2-1的合情推理一节的教学中,书上概括性的一句:数学中有各种各样的猜想,如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费马猜想、地图的“四色猜想”、哥尼斯堡七桥猜想等等,我们只需要从这些素材里选取一些完善一下:

1.哥德巴赫猜想:观察4=2+2,6=3+3,8=5+3,10=5+5,12=5+7,12=7+7,16=13+3,18=11+7,20=13+7,…,50=13+37,…,100=3+97,猜测:任一偶数(除去2,它本身是一素数)可以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1742年写信提出,欧拉及以后的数学家无人能解,成为数学史上举世闻名的猜想.

2.费马猜想:法国业余数学家之王―费马(1601-1665)在1640年通过对F0=220+1=3,F1=221+1=5,F2=222+1=17,F3=223+1=257,F4=224+1=65537的观察,发现其结果都是素数,于是提出猜想:对所有的自然数n,任何形如Fn=22n+1的数都是素数.

3.四色猜想:1852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的弗南西斯.格思里来到一家科研单位搞地图着色工作时,发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每幅地图都可以用四种颜色着色,使得有共同边界的国家着上不同的颜色.”,四色猜想成了世界数学界关注的问题.

这些猜想是怎样得出的,它们正确吗?极易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但是,有些背景,由于受地域、条件的限制,我们的学生难以理解,我们要善于向别人借鉴,善于利用身边的素材,也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教研组、备课组齐心协力,集体备课.

四、课后小结反思中的问题设计

如1-2第2节:《组合》一节内容中,我作了如下反思:

排列组合问题联系实际生动有趣,题型多样新颖且贴近生活,解法灵活独到但不易掌握,我们常常面对较难问题时一筹莫展、无计可施,尤其当从正面入手情况复杂、不易解决时,可考虑换位思考将其等价转化,使问题变得简单、明朗.

试看以下几例:

1.注意区别“恰好”与“至少”

从6双不同颜色的手套中任取4只,其中恰好有一双同色的手套的不同取法共有多少种?

2.特殊元素(或位置)优先安排

将5列车停在5条不同的轨道上,其中a列车不停在第一轨道上,b列车不停在第二轨道上,那么不同的停放方法有多少种?

3.“相邻”用“捆绑”,“不邻”就“插空”

七人排成一排,甲、乙两人必须相邻,且甲、乙都不与丙相邻,则不同的排法有多少种?

4.混合问题,先“组”后“排”

对某种产品的6件不同的正品和4件不同的次品,一一进行测试,至区分出所有次品为止,若所有次品恰好在第5次测试时全部发现,则这样的测试方法有种可能?

5.分清排列、组合、等分的算法区别

(1)今有10件不同奖品,从中选6件分给甲一件,乙二件和丙三件,有多少种分法?

(2)今有10件不同奖品,从中选6件分给三人,其中1人一件1人二件1人三件,有多少种分法?

(3)今有10件不同奖品,从中选6件分成三份,每份2件,有多少种分法?

6.分类组合,隔板处理

从6个学校中选出30名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每校至少有1人,这样有几种选法?

通过这几个问题,把这一部分的内容和解题技巧、方法进行了高度浓缩和总结,既富于学生以挑战性,又有了知识的归纳和拔高.

总之,教师巧妙地对课堂教学各环节进行问题设计,必然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7

数学基础参差不齐,阅读能力欠缺,对数学学习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初中成绩论。

二、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交集与并集的概念,以及交集与并集的求法。

2、地位和作用:本节通过实例,使学生掌握集合之间的两种运算——交集和并集合作为一种数学语言,在后续的学习中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恰当使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和集合语言来描述相应的数学内容。有了集合的语言,可以更清晰的表达我们的思想。所以,集合是整个数学的基础,在以后的学习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掌握有关集合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能用数轴和Venn图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掌握两个集合的交集、并集的求法。

(2)能力目标:通过对交集、并集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使学生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3)德育目标:通过对集合符号语言的学习,培养学生符号表达能力,培养严谨的学习作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重点与难点(特点):

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的概念,集合的交集和并集的求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出交集与并集的概念,以及符号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三、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既吸引了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透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贴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 类比发现法。通过让学生类比实数加法运算引入集合间的运算;

(2) 图示法。利用Venn图和数轴让学生理解集合的交与并。

(3) 练习巩固法。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进行检测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同时要考虑到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要。

四、学法: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 观察分析法

(2) 练习巩固法。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3~5分钟)

我们知道,实数有加法运算,两个实数可以相加,例如5+3=8。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老师直接点出课题。+实例分析:请同学们考察下列集合,你能说出集合C、D与集合A、B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然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画出图示,让学生的回答达到这样两个层次:

(1)集合C由集合A与B的所有公共元素组成;

(2)集合D由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

2、抽象概括、给出定义(5~8分钟)

在给出学生交集、并集概念的文字叙述之后,并给出交与并的符号。让学生试着写出集合。

3、通过两个例子巩固定义(5~8分钟)

例1是较为简单的不用动笔,同学直接口答即可;

例2是必须动笔计算的,并且还要通过数轴辅助解决,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这两个例子的解决,使学生不仅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体现出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4、对交集、并集进行再认识(5~8分钟)

利用Venn图归纳,总结出交集、并集的性质让学生利用交集、并集的概念,理解推导,利用Venn图理解交集、并集性质,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只是引导者,学生是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5、通过习题进一步巩固定义和性质。(1~2分钟)

交集、并集的定义、性质研究完了以后,设计“感受理解、思考运用、拓展探究”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进行检测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同时要考虑到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要。

6、课堂小结(3~5分钟)

应先由学生总结,然后老师补充总结:

1、集合的交集和并集;

篇8

国际在线消息:据新华社电,世界著名的英国学术期刊《自然》23日报告说,中国的高质量科研论文数量近年来上升势头强劲。

该报告调查了全球范围的科研论文数据,结果显示,在引用次数排名最靠前的高质量科研论文中,由中国研究人员发表或参与发表的论文比例在2011年达到11.3%,居全球第四位。该报告还显示,在中国的高质量科研论文中,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的研究者的论文所占比例居前。

该报告预计,到2014年,中国的高质量科研论文数量将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