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初二历史册知识点模板(10篇)

时间:2022-03-13 20:10:59

初二历史册知识点

初二历史册知识点例1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水平。但我国的工业发展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不如印度。

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的基本任务:主要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成就:

基础工业与新工业部门的建立;交通运输业的成就;原有工业基地的加强和新基地的建立。

重工业成就:①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②1956年, 长春一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③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④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交通成就: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3、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

4、第一部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5课三大改造

1、时间——1956年底

(1)三大改造的内容:对手工业、农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的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赎买”政策,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2、①原因:土地改革后,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是我国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难以解决生产工具、资金和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影响了农业生产发展,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②效果:促进了农业产生的发展,使农业产量年年增高

3、三大改造的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中共八大

(1)背景:20世纪5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

(2)时间:1956年

内容: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3)意义: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探索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失误原因:对国情分析不够;缺乏建设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左”倾的错误】

(2)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3)造成严重后果: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吸取教训: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立足本国国情发展。)

3、探索时期建设伟大成就:P29

从有到无的工业: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

突出人物:两弹元勋—邓稼先

石油工业—王进喜—铁人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人民的好战士—雷锋

第7课 “*“的十年(1966——1976年)

1、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他希望通过“*”防止资本主义复辟。1966年,成立“中央*小组”。

(性质:一场由国家领导人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造成的危害:使国家政权遭到削弱,民主与法制建设遭到践踏;严重摧残了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阻碍了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致使国家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2、党的历一起冤案——*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到迫害,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被中央开除出党,并遭非法监禁,迫害致死。

3、老一辈革命家的抗争:二月逆流

1967年2月,老一辈革命家在不同的会议上,对“*”的错误做法提出了强烈批评,被诬为“二月逆流”,受到压制和打击。

4、粉碎*和*反革命集团

①毛泽东、周恩来粉碎*反革命集团发动的武装政变。

1971年9月13日,*等人乘飞机仓皇出逃,在蒙古温度尔汗机毁人亡。

②1976年,周恩来、毛泽东相继逝世。

初二历史册知识点例2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大会还决定在首都*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缅怀。2、10月1日下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首次会议,政府领导人宣布就职,会议决定以“共同纲领”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4、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丽花丝,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世界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战争。5、x藏和平解放:1951年,x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 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了和平解放x藏的协议,x藏获得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第2课 最可爱的人1、 抗美援朝的原因:⑴以美军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组织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⑵鲜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2、 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3、 中国人名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连续发动五次大规模战役。五战五捷,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4、 黄继光:上甘岭战役中的一位战斗英雄。他在一次战斗中,用身躯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掩护战友夺回阵地。5、 邱少云:在上甘岭战役同时, 邱少云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他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6、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斗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第3课 土地改革1、 土地改革的原因、措施、意义土地改革的原因:⑴解放前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⑵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 要求进行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措施:⑴1950年,中央任命政府颁布《中华任命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配出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⑵1950年,全国分皮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时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结社准备了条件。

初二历史册知识点例3

由傅运森编纂,高凤谦、张元济校订的《高等小学用・共和国教科书・新历史》是民国初期商务版《共和国教科书》系列高小教科书中的一种,自1912年出版后,一直使用至1925年左右。这套历史教科书在当时的历史教学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912年1月1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公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令上海各书局将旧存教科书暂行修改应用,强调教科书务必要符合共和精神,废止读经,禁用《大清会典》《大清律例》等书。并于总务厅下设编纂、审查二处。同日,还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这两个重要法令对稳定清末民初政权交替时期教育界的混乱局面起了重要作用。

对此情况,教育界、出版界都做出了迅速反应。陆费逵、沈知方等人迅速创办了中华书局,及时出版了适应新形势的《中华新教科书》,这套教科书包括中小学使用的全套国文、算术、历史、地理等科目。商务印书馆则依据教育部通令的精神,对旧教科书加以修改,以应对各学校秋季开学的急需。同时,还组织人力编写《共和国新教科书》,其中初等小学教科书11种,高等小学教科书6种,小学教师用书16种,中学教科书23种,中学教师用书9种。为了照顾一些老校一时难以放弃旧学制春季始业的做法,商务印书馆还另外出版了各科的春季用教材。

根据上述《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的规定,从高等小学开始,中学、师范学校都开设了历史课。其中,高等小学为“中华历史”,中学、师范学校为“历史”。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则规定,高等小学在四个学年中,中华历史、地理每周共为5课时,教学内容为第一、第二学年教授本国历史之大要,第三、第四学年补习本国历史,依系统述之,注重文明开化。②

据此,商务印书馆请著名史学家傅运森等人编写了高等小学用《共和国教科书・新历史》。其指导思想是遵循1912年9月初民国政府教育部制定的教育宗旨,即“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③

编写这套教科书的目的是:第一,以教科书内容“启发”以上“数种观念为必要”;第二,“今古互证,前后对勘,为历史上必需之知识”;第三,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使“学生受历史之益,不蒙历史之困”;第四,以浅显的语言向学生解释复杂的历史现象。

本套小学历史教科书共6册,概述了从远古到民国初期的中国历史。每册大约为18课,页码在28页左右,一册书使用一学期。全书正文短小精练,包罗历史知识众多,除正文外,第一至四册每册附有与本册内容有关的《大事表》,第五、六册后附《历朝统系表》。

书中在目录后还附有《时间分配方法》:“每篇(即每节)教授二时者,其分配方法,可分三种:(甲)每篇平分二段,每时教授一段。(乙)每篇分二段,第一段较多,第二段较少;第一时教授第一段,第二时教授第二段并复习全篇。(丙)不分段落,第一时教授,第二时复习;其每篇教授三时以上者,以此类推(如三时者可分二三段,四时者可分三四段;或竟不分段落,视各篇内容而定)。”

与本套教科书配套的教师用书是赵玉森编纂、傅运森校订的《高等小学新历史教授法》(亦名《共和国教科书新历史教授法》),也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按其“编辑大意”所言,包括对“地图、历史图、人物图”的介绍、“问答发端”“教授事项”(时间分配和内容提示)以及“参考”(课文中的“名物训诂及事实原委”)。

教材中制定的课时安排,给了教师很大的活动空间;教师用书也规定:“教授时尽可酌量增减,总以不背授课之额定时间为主。”课文的简短加之课时安排的灵活性,意味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组织课堂教学。

第一,强调“国土之统一种族之调和”。

民国建立后,南京临时政府在第一份文告《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宣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作为这一思想的体现,《新历史》强调了国土的统一和民族调和。如第四册第18课中强调:各民族“同在一国中,休戚相通,谊属兄弟。前此为一姓专制时代,各私其种人,故多不平等之制度。今民国建立,凡我民族,不问何种何教,权利义务皆属平等,无所轩轾,利害与共,痛痒相关,同心协力,以肩国家之重任。”

这套教科书不仅介绍了各个民族的英雄豪杰,而且强调了国家领土的统一与民族平等。其中,汉族的著名历史人物包括汉高祖、汉武帝、张骞、苏武、班超等(第一册,第14、15、16、18课);蒙古族的民族英雄成吉思汗、元世祖、俺答等(第三册,第1、2、9课);对的讲述则证明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第三册,第10课);对满族的阐述不仅有对清朝英雄豪杰的介绍,而且在叙述满洲兴起的过程中注重了对国土统一和种族融合的阐述(第三册,第12课)。

在注重基本的历史知识教育的同时,教科书内容中还处处渗透着价值观教育。针对中国史的特点,教科书在叙述有关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在对历史人物的介绍中,除了介绍他们的重要历史活动外,还突出了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如第二册第8课《唐太宗》中写道:唐太宗“喜闻善言。魏征等随事谏争,不以为忤。故其时国内太平,人民乐业,为唐室最盛之世。”

第二,强调历史与修身、地理、中外交流与中华文化发展的关系。

历史与修身。民国初期教育部制定小学教则时,强调在对小学生加强品德和道德教育的基础上,“渐及于社会对国家之责任,以激发进取之志,养成爱群爱国之精神”。①

如教科书通过讲述我国古代的辉煌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心(如第三册第5课所述郑和下西洋的事迹);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忠勇事迹的讲述,培养学生的“忠信、义勇”观念,如《文天祥》一课中写道:文天祥“从容就义。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通过对历史上奸佞之臣卖国求荣历史的讲述,明确学生的是非观念,如第二册第18课讲述秦桧对岳飞的迫害;通过对近代中国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前因后果的阐述,激起学生的积极进取态度,形成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树立其为国家与民族独立做出贡献的信念与信心(如第四册第8课《鸦片战争》等)。

历史与地理。具体的历史事件离不开时间与空间因素,学习历史自然也离不开历史地图的帮助。正如梁启超所说:“读史不明地理则空间概念不确定,臂筑屋而拔基础也。”在该教科书中陆续展现的中国历代疆域图(如第一册第6课《齐桓公》所附《春秋疆域图》和第四册第2课《中俄界约》所附《中俄边界图》等),帮助小学生初步了解与历史事件有关的空间因素。

中外交往与文化发展。这包括中外关系(第三册,第13课《欧人来华》)和中外交涉两个方面(后者以鸦片战争后为主,如第四册第8课《鸦片战争》、第9课《英法联军之役》、第12课《中法之战》等),让学生了解中国在世界上所处地位和近代以来中国所遭遇的外来侵略,激起他们的爱国之心。

历代文化史的内容。在第五、六册教科书中,叙述了中国历代文化的发展过程,从而初步形成一个中国文化发展史的基本脉络。通过对文化史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欣赏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文化成就,了解中国文化发展的源流和多样性,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帮助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第三,在教科书中引入新的思想观念和史学观念。

处于民国初期的历史环境下,教科书中引入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自由思想,注重对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大开原因的分析和阐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教科书把唤起民族意识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之一。在这种基调下,教科书强调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是民心所向、民心所愿。如第四册第17课《清帝退位》和第18课《民国统一》,说明清朝灭亡、民国的建立是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历史的进步性与传承性。

教科书还宣扬了民主主义思想,特别是民权平等思想。正如第六册最后一课《近代之文化》的结尾所说:“我国国民虽有五千年文化,虽有广土众民,虽中华民国已成立,五族已为一家,尚宜实体共和之旨,相互爱护,永巩民国万年之基。■第国内文化光辉日新,且将远庇海外诸同族,俾同享人类之幸福,增世界之和平。”

在史学观念和方法上,这套教科书并不是简单地抛弃传统史学,而是在近代史学观念和方法的参照下使传统史学获得新生。在编撰内容和体例变更的基础上,亦强调国史编撰不能局限于一国之史,而是把中国放到世界舞台上,进一步认清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以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教材编写者还注意到吸收史学研究的较新成果,将教科书所述历史内容的下限延伸到民国初年,使学生能接触到离自己比较近的历史知识。

第一,这套教科书编撰体例中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圆周法”,即将所学内容分为两个“圆周”:第一个“圆周”用“史谈体”,教授时间为第一、二学年,即教育部小学教则规定的“本国历史之要略”;第二个“圆周”用“开化史体”,即高等小学第三年的“本国历史之补习”。

所谓“史谈体”,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史话体”,主要内容为以代表每一个时代的人物或史实为题,注重趣味性,改变历史的枯燥形象,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至四册每课都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构成,符合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课与课之间又根据历史的发展时序和内在逻辑加以排列。教材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这种“以线串珠”的结构安排,帮助活泼好动的小学生在初学历史阶段在知道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的同时,又初步了解了历史的发展线索。

而所谓“开化史体”,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通史体”,其重点在于注重对各朝历史的系统讲述梳理出历史发展的脉络。由于第五、六册是以通史体例出现的,其内在的线索性更强了,其主要目的看似是为了复习,但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认识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此时学生头脑中出现的已不是一个个人物或历史事件,而是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特征。这也是因为到了小学高年级的最后阶段,学生的理解水平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例如,第五册第2课《三代之事业》中即以简洁的语言,系统概括了从禅让制向传子制的转变以及夏商两朝的兴起衰亡。之后对各朝历史的概述亦如此。而第五、六册的课文安排都是先由几课以系统概述某一阶段的朝代兴衰更替,再对这一时段的文化发展情况进行综述。如第五册在第1课《三皇五帝》、第2课《三代之事业》、第3课《春秋战国时代》三课之后安排了第4课《太古三代之文化》。

史话体例与通史体例的结合,兼顾了基础与提高的统一。这样的“圆周法”即“两个循环”方法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其影响不应低估。此外,该套教科书的这一编排也改变了清末教科书的内容编排结构。把历史人物、事件与系统的历史讲述、文化发展部分的内容分开编排,这是清末与民初教科书在体例上的最大区别。

第二,注重精选教学内容与历史发展脉络的统一。这套教科上启原始社会“文化未开”之时,下至20世纪初民国的建立,时间跨度长达几百万年,空间范围涵盖中国的各个主要地区。而教材的文字量又有一定限制,每本书的文字量不足6000字,加上少量的插图、地图,也只有区区28页左右。

因此,教科书一方面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通过精选教材内容,把一些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最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展现给学生。通过这些内容,学生可以大致了解从人类的起源到古代社会、近代社会中国历史发展的概貌。这些历史知识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具体内容选择的原则是:形象生动、深入浅出,通过典型案例,向学生展现特定的历史现象,这容易帮助学生加深印象,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

但是,历史学习毕竟不完全是历史故事,不能仅止于知道每一个津津有味的情节,历史课的一个最基本任务是通过学习历史,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序概念和历史空间概念,准确地说,就是让他们知道某一历史事件的时序发展关系和它与其他因素的相互影响。这就规定了任何一个历史知识都不可能是孤立的,教材的内容安排充分反映了这一点。除了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安排知识点之外,还在叙述典型案例的同时,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与该案例有关的历史现象,例如,在讲述“三国”(第一册第19课)时,不仅介绍了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和大致过程,还辅以一幅地图,标明三国分立的形势和赤壁的位置。

另一方面,教科书也注重介绍相对“完整”的历史知识。这里所说的“完整”,是指在选择教学内容时,编者仍然重视那些对历史发展有重大转折性影响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但也开始注意那些看似平淡无奇、但确实是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历史现象,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认识历史。具体来讲,教材主要讲述政治史、经济史和军事史的有关内容,通过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介绍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的变革、社会生活的发展以及重要的战争,如淝水之战、欧洲人来华、鸦片战争等。学习上述内容,对于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重大事件和发展脉络、认识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出现的政治制度、理解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同时,教科书也阐述了文化史的内容。编者希望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认识中国文化的发展,了解历史上不同阶段文化的差异性和相似性以及影响文化发展的各种因素。

第三,做到通俗性与专业性的结合。编者在编写教科书时,力图以通俗易懂的文字、生动形象的案例,展现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揭示历史发展的本质特征,尽量避免成人化的文字和专业化的叙述,减少艰深难懂的历史学理论和概念。但是,历史课毕竟是一门学科知识课程,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还要学会历史思维和历史理解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了解必要的历史概念,而且,建立在历史概念基础上的知识和能力对日后进一步的学习也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教材不同于一般读物的区别之一。因此,本教材在保持通俗性、生动性的同时,也保留了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如太古、王安石变法、郑和下西洋、太平天国、义和团等。

第四,大事年表、历朝统系表,地图、插图各具特色。

大事年表。作为民国初年的本国史教科书,本套教科书在编辑体例上与清末的最大不同是采用了民国纪元。对民国建立以前所有历史年代均采用了“民国纪元前若干年”,如此“既免儿童费无益之精神,且易知各事实相距之远近,以便于比较”。

历朝统系表。第三学年两册即第五、第六册的末尾都附带了本册教科书的所有朝代君主传承表,同时以民国纪元注明每朝兴衰的时间。便于学生在新的纪元方式中对各朝历史有明确的概念。

地图。特别注重其辅助课文的作用,教科书中陆续展现的中国历代疆域图已经形成为一个系列,达到了图文的有机结合。

插图。插图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力工具,该教科书特别注意反映民族英雄、帝王、历史名人。如第一册中有“孔子像”“孔子问礼于老子”“汉兵攻占图”等。也有一些反映其他方面人物或事件的插图,如第一册中的“夏桀乘人图”。在教师用书第一册中对此图的解释是:它是“汉时武梁石室画像,用以垂戒人世者,桀以人为车,坐二人肩背,此亦大违人道之举也。”

这套教科书依当时的技术条件,采取了图文并茂的编排结构,有利于历史教学。对于习惯于形象思维的小学生而言,特定的历史形象对于学习历史知识、进行历史思维和历史判断显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从版面安排来看,图文大致的比例大约是6:1,例如在第一册,全书共28页,其中包括10幅插图或地图。教科书中的图片大部分选用的是历史图,特别是人物图。因为当时的技术条件,书中的插图都是线条图。

当然,本书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教科书的某些“选材易以成年人的观点取舍,有很多不符合儿童心理的内容”,①特别是其中第五、六册中有关文化史的内容,也许对当时的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一些。但这些不足并非这套教科书的主流。

著名学者陈庆年在《中国历史教科书・序》中指出:“历史之学,其文不繁,其事不散,其义不隘,而后足以为教,三者一不备焉,皆无当也。”这是对清末民初优秀的历史教科书编撰特点的最好概括。

初二历史册知识点例4

一、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地理插图资源

初中历史教材中每幅地理插图都有着其重要的作用,它再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趋向,是教材中文字的有益补充,是文字无可比拟的。地理插图作为历史课文的辅助系统部分,广泛地分布于各篇课文之中。以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为例地理插图分部如下:七年级上册14幅、七年级下册共11幅、八年级上册14幅、八年级下册3幅、九年级上册24幅、九年级下册13幅。包括历代疆域地图、军事地图、文化地图、民族地图、经济地图、水利地图、都城示意图等等。

二、地理插图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1.利用地理插图叙述、补充历史

让学生直观地根据地图,按照历史概念的结构要素全面回顾材料内容。以九年级上册《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图为例,可以通过此图叙述历史,让学生明确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及国家的组成,可以复述欧洲战场态势(战线位置及对阵国家,分析东西两线同时作战对德国的影响)和战争进程。历史地图蕴含着丰富的隐性知识,它是课文内容的一种叙述也是一种补充。

2.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

历史地图与文字材料相辅相成,互相配合,是历史教材重要组成部分。倘若在历史教学中不能让学生形成历史的空间概念,那么我们就无法正确把握历史问题。历史教材中,能够准确、清晰的展现历史空间概念的就是历史地图,教学过程我们有必要结合教材地图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更加有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例如七年级下册第5课 “和同为一家”介绍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存在着中原王朝和多个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觉到杂乱无章,通过《唐朝后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学生形成空间概念更好掌握相关知识点。

3.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

历史地图可以弥补文字内容的不足之处,能形象地反映了历史事件过程。加深学生对历史事实的理解与认识,学生因此能够理解历史,体验历史事实的情感。例如,在讲解九年级下册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讲解战争的爆发与扩大时,可以利用《1939―1942年德意在欧洲的扩张》插图,可以较为容易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争爆发与扩大过程,较为直观感受到法西斯对外侵略及影响。

三、地理插图在历史教学中运用

1.辅助学生理解、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教师在展示图片时,应该要贯彻历史事件,尽量让学生从感观上出发,再对历史进行理解,以达到记忆深刻的作用。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一课为例,要求学生能够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相关史实。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先采取自主学习,让学生利用课本《三大战役示意图》,让学生通过插图掌握三大战役的基本位置、每次战役起止时间、歼敌人数等基础知识。接着结合《三大战役示意图》讨论以下几个问题:辽沈战役为什么关键是打锦州?淮海战役为什么选择以徐州为中心?平津战役采取怎样的战术?三大战役分别取得怎样的成果,有怎样的历史意义?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能够较为容易掌握三大战役发生的过程,理解三大战役所带来的影响。

2.通过历史地理插图整合教学资源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古代世界战争与征服》一课,通过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三场战争,让学生认识到战争是古代文明传播与发展的一种方式。由于三次战争都是集中在地中海沿岸,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中三幅历史地图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

希波战争可以利用教材《公元前6世纪的波斯》插图,这幅图明显可以看出波斯疆域广阔,实力强于希腊,但希腊却取得胜利,学生能够理解此战争为以少胜多的战争,当然简述过程中可以加一幅战争图,学生容易理解。对于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本《亚历山大大帝国》插图,说一说亚历山大大帝东征过程以及亚历山大帝国包括哪些文明?学生能够感受到古代战争客观让促进文化的交流。对于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本《罗马的扩张》插图,让学生了解罗马扩张的过程和罗马帝国疆域最大规模达到哪里? 掌握基本知识后,可以补充适当材料让学生感受罗马帝国时期的文化传播。最后可以让学生比较三幅插图,让学生直观认识到三个帝国地理位置上的相同与不同,疆域内包括的哪些地区和文化。

3.以两幅地理插图比较为核心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中有两幅地理插图分别是《辽、北宋、西夏形势力图》和《金、南宋对峙形势图》。我们可以借助两幅插图进行比较的方式,梳理基础知识

初二历史册知识点例5

从2011年开始,我州中考的历史学科由原来的记入总分考试科目改为不记入总分的等级考试科目,考核形式的变化必将对教师指导学生的备考复习及学生的应考态度等产生一系列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历史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采取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复习历史知识的效率,这是进行九年级历史教学的每一个老师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际,谈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复习策略

(一)总体思路:突出基础,方法灵活,安排合理

1.突出基础就是重点抓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熟悉和了解。历史基础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从2011年和2012年这两年的中考历史考试情况来看,考属于识记层次(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的历史知识 在总分70分中,就分别达到18题40分,和19题41分,这说明了抓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2.方法灵活就是教师根据所上的不同班级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复习方法和方式。比如,2012年我所上的九年级(7)(8)(9)(10)班,其中(7)(8)班学生能力较差,而(9)(10)班学生各方面能力较好。在中考复习中,(7)(8)班只须要求他们掌握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就行了,而(9)(10)班在知识复习的广度和深度上要加以扩展。

3.安排合理就是根据中考时间,合理安排复习时间。一般来说3月底把新课上完,4月份开始中考复习,历史复习一般要分为抓好基础、综合归纳、实战练习三个阶段进行。

(二)具体做法

1.第一阶段:以每册课本为单位,逐册复习:时间一个半月也就是4月初到5月中旬(中考历史要考初中所学的六册书,历史课每周有2节课),平均每册书用2节课的时间复习(用一节课的时间复习一册书的重点知识内容,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做本册书的相关练习以巩固基础知识)。需达到的效果:使学生知道、熟悉每一课需要掌握的基础的历史知识。这一阶段(一册书复习的教学流程)我主要采用的是问――找――写――练的模式来进行。问――找――写――练(以复习七年级历史上册为例)模式要求在上课开始时,老师首先用一到两分钟的时间简单概括本册书所讲的内容,然后请学生拿出练习本,老师将每一课需要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把答案从课本上找出来,并写在本子上。如本册的第一课老师就可以这样提问:请写出我国最早出现的远古人类――元谋人生活的距今年代及他们生活在今天的哪个省?学生在课本的第一课找到答案后,就将170万年、云南省的答案写在作业本上,如此类推,按顺序一课课地复习下去。当然老师提问要言简意赅,以填空题为主,不要增加学生的书写负担。在下一次课中,老师将收集、整理到的本册书的相关练习制作成一张30分钟内学生可以完成的卷子(题目的难度可根据所上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情况进行调整),然后发给学生在课堂上用30分钟的时间做完,老师再用15分钟的时间进行讲评,以巩固学生对本册书基础知识的掌握。

这种模式无论是七、八年级在期末的复习中,还是在中考的复习中我都经常采用。这种模式的好处就是在于使学生在课堂内既动手又动脑,加深学生对每一课重点知识的理解,增强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积累。

2.第二阶段:综合归纳,专题复习。时间是半个月(即5月中旬到六月初)。从这两年中考历史试题的情况来看,虽然考的都是课本的基础知识点,但试题覆盖面大,涵盖了从七年级至九年级历史教材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思想等知识点,横向和纵向归纳性较强,有一定的跨度。因此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将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以历代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科技文化的发展、对外关系的情况、中共重要的革命活动及重要的会议等专题形式将相同内容的知识横、纵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综合归纳知识的能力。 这一阶段的教学流程主要采用讲――练模式。

3.第三阶段:模拟训练,实战复习。时间为半个月(六月初到中考时)这一阶段主要是根据我州近两年中考的题型、题量、分值、难度的特点要求制作模拟试卷,进行模拟训练。模拟试卷的题型、题量、分值以及题目的难度要基本与近两年我州中考相吻合。目的是使学生适应中考的难度和题型,能够及时地发现自己的不足,查缺补漏。这一阶段主要以学生模拟练习为主,教师讲解为辅。一般学生做三到四套模拟题就足够了。

这三个阶段中,第一个阶段是基础,第一个阶段把基础打牢实了,那么后两个阶段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初二历史册知识点例6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接触到与历史有关的知识。这种由影视作品、历史栏目等获取来的历史知识虽然方便快捷,但由于它经过了艺术再创作的过程,往往具有片面性。它使学生容易被表面现象吸引,对历史真实的前因后果反而不感兴趣,影响学生历史知识结构的建立,误导学生判断。

1.2学生勤于背诵历史知识,缺乏深入理解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既要努力学习,也要通过思考把所学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然而,据调查,许多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仅仅为了考试过关,以致他们只是勤于背诵,对历史缺乏真正的理解。这种不良的学习习惯会使学生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

2.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策略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很重要,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为此,可以从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2.1做好情境导入,提高学生参与度

2.1.1运用故事导入

受自身成长规律和心理发展程度的影响,运用故事导入授课内容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初中历史老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寻找一些有意义的小故事进行课程导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老师设置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开篇《中华文明的起源》时,可以运用神话故事“开天辟地”进行导入,引发学生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兴趣,使学生自发地跟着老师的讲课寻找答案。

2.1.2运用诗词导入

中华诗词博大精深,是丰富的历史资源。它们反映着历史背景,是进行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因此,初中历史老师可以根据所讲朝代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诗词进行课程导入,透过诗词去了解历史,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对历史产生认同感。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九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时,可以运用诗歌《示儿》进行导入,通过感悟一位父亲的爱国情怀,引发学生对该诗歌创作背景的好奇,从而使学生积极学习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知识点。

2.1.3运用歌谣导入

历史具有不可重现的学科特点,这使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不容易融入历史情境。歌谣生动活泼,反映着历史背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歌谣进行导入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情境。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二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时,可以通过大家齐唱《七子之歌•香港》、《七子之歌•澳门》进行导入,让学生边唱边感受两岸分离的不舍,从而引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铭记香港、澳门的回归。

2.2增强历史学科的直观性

2.2.1运用好教材插图

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每一章都配有与之相对应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插图,具有直观性,有利于学生建立起图像联结,方便学生对历史知识点进行记忆。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积极利用这些插图,使它们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2.2运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教育普遍运用到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将声音、图片、影像资料等融为一体,具有直观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这一特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十三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红军不怕远征难”这首音乐视频,让学生听、看,然后说出红军长征经历过的困难以及自身感悟,讨论红军进行长征的原因,意义等,从而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3.尊重学生主体性,进行探究式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和经验水平都获得了一定的积累,他们具备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历史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水平出发,在教学时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初二历史册知识点例7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22-01

历史地图(historical map)是反映人类历史时期自然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状况及其变化的地图,是显示有史以来一切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空间分布和地域差异现象的地图。 一般而言,这一形式的地图记录了一个区域历史上某个时期的环境、文化、军事和国界等的情况或变化,它将广阔的地理空间缩变为可视的二维平面,把丰富多彩的地理环境浓缩成可以满足人们不同需要的图形语言,大凡历史上的都邑位置、疆域沿革、政区演变、民族分布、战争态势、经济成就、交通状况以及河流和海岸线的变迁等,都可以通过地图加以展示。正是由于这一简明、直观的专业特性,历史地图具有广泛的运用价值,对于历史学、地理学、地质学和历史地理学等都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历史地图册具有“以图代文”、“以图释文”的功能,生动、具体地补充并说明教科书中的重点内容,在历史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就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而言,随着新一轮课改的进行,教材本身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的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初中学生大都十二岁左右,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在学习特点上主要表现为:求知欲望较强,形象思维比较发达,但与此同时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因而,他们对于具体的形象或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比较接近的内容感兴趣,而对理论性、概念性较强的内容则不是很容易接受。考虑到这一特点,图文并茂的历史地图可以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具体的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的获取与巩固,进而间接有益于开阔视野。中学历史课本有大量插图,其中历史地图又占了相当篇幅,下面以中国史第三册为例,谈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历史地图的感受和体会。

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较好地运用历史地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历史地图在课堂教学中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由于历史地图在揭示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的空间位置的同时,也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一种缩影。因此,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些地图,挖掘其中所隐含的背景知识,把相关的内容联系起来,就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在他们的头脑中构建相关历史发生及其意义的时空观,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老师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课本中的文字所呈现的只是一种静态的知识,但有了历史地图以后,知识则由静态变为一种动态的图景。例如,中国史第三册第一课《鸦片战争》中有一幅鸦片战争的示意图,图上有英军入侵路线及年代,中国军民抗击英国侵略军主要地点,还有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等。老师在指导学生读图的同时,也就是培养学生时间、空间、地点等变化的观念,学生通过读图过程,就可以了解到鸦片战争的历史经过和结果,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其次,历史地图在课堂教学中能帮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知识。

苏联教育专家斯特拉耶夫说:“地图是给学生直观地阐明历史过程中的联系所必需的有力工具。认识地图,不仅是要知道它的点线符号,象征意义,城市,边界,河流等,而且要从这符号中间看到活生生的历史事实以及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复杂关系,教会学生像阅读历史书籍一样地读地图,这就是历史老师从事于教学历史地图时所遵循的目标。”[1]例如,在《辛亥革命 》这一课中,有一幅武昌起义形势图,具体展示了武昌起义期间的革命形势以及南北和谈时双方控制的区域。如果学生读懂了地图,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回顾和理解孙中山创立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以及三民主义的内涵。由此,在详细解读历史地图之后的背景知识这一前提上,可以有助于学生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知识,这一方式有利于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把握和梳理。

最后,历史地图册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现在的历史地图册在版面上力图营造一种亲和氛围,尤其是一些充满童趣的图标点缀在设计上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获得学习的乐趣。在历史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在一定意义上重现历史的真实。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历史地图册可以发挥很好的互动作用。例如,对于中国史第三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江西的学生可以对照地图,追溯历史上发生在家乡附近的事情: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等。这样的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的地域场景,拉近历史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历史就在身边,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历史的影子,从而自觉地联系起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新的知识建构和精神建构。

初二历史册知识点例8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读书指导法,应从几个方面展开。目前新编的历史教科书编排体例包括开头语部分、正文部分、小字部分、历史地图、自由阅读卡、图表、活动与探究等。教师在开展读书指导时,应指导学生从目录、正文、插图及图表、小字部分来阅读文本。第一步,阅读目录。通过目录的大小标题,知道书中的大概纲要、主要内容,以及所涉及的问题等,这样在阅读教材的具体内容时就不会盲目,并能从整体上把握整本书的知识结构。第二步,阅读正文部分。正文不仅是教材编写的重点,也是历史知识的主要部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抓重点和难点,有效接受历史信息。第三步,阅读小字部分。这是教材正文部分的有力补充,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学习小字部分内容,帮助学生提高对历史的认知,丰富历史知识,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第四步,阅读插图及图表。插图及图表是教学的直观材料,运用插图和图表讲述历史知识,能让学生对历史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有助于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如在教学《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人教课标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这一课所在教材的框架结构。通过观看目录,知道本册分为五个单元,每个单元的主标题(即一级标题)对主要学习内容进行介绍,二级标题是对学习内容的分别介绍。然后观摩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可发现,它是上一单元《新文化运动》的延续,以及本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的开端,这样使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方向和学习目标。第二步是读正文。在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查找相关信息。如“五四运动爆发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五四运动的领导主力是谁?运动提出的要求是什么?结果如何?”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捕捉关键的信息。第三步和第四步,是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小字部分和插图及图表,如“中共一大览表”“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的奋斗目标”,帮助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有补助性的了解。

二、品读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是构成历史知识的要素之一,在历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品读历史人物的时候,应该指导学生认识历史事件中的重点人物;在讲述过程中,应指导学生掌握历史人物的重要活动和关键思想。需注意的是,教师应在再现历史人物的基础上,运用唯物主义史观的思想,评价历史人物的具体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

如在教学《鸦片战争》(人教课标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一课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把禁烟运动与林则徐这个重要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并让学生通过其言论和活动以及所写的诗词去思考其人,这样才能对林则徐的爱国行为有全面的了解,明白林则徐禁烟活动的意义,由衷地认可林则徐是伟大的民族英雄。同时,教师也可以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让学生辩证地分析林则徐这一历史人物,既要肯定他的爱国禁烟运动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又要看到他作为一个封建文人的思想局限性,以此帮助学生全面分析人物。

三、研读历史事件

初二历史册知识点例9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读书指导法,应从几个方面展开。目前新编的历史教科书编排体例包括开头语部分、正文部分、小字部分、历史地图、自由阅读卡、图表、活动与探究等。教师在开展读书指导时,应指导学生从目录、正文、插图及图表、小字部分来阅读文本。第一步,阅读目录。通过目录的大小标题,知道书中的大概纲要、主要内容,以及所涉及的问题等,这样在阅读教材的具体内容时就不会盲目,并能从整体上把握整本书的知识结构。第二步,阅读正文部分。正文不仅是教材编写的重点,也是历史知识的主要部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抓重点和难点,有效接受历史信息。第三步,阅读小字部分。这是教材正文部分的有力补充,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学习小字部分内容,帮助学生提高对历史的认知,丰富历史知识,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第四步,阅读插图及图表。插图及图表是教学的直观材料,运用插图和图表讲述历史知识,能让学生对历史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有助于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如在教学《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人教课标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这一课所在教材的框架结构。通过观看目录,知道本册分为五个单元,每个单元的主标题(即一级标题)对主要学习内容进行介绍,二级标题是对学习内容的分别介绍。然后观摩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可发现,它是上一单元《新文化运动》的延续,以及本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的开端,这样使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方向和学习目标。第二步是读正文。在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查找相关信息。如“爆发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的领导主力是谁?运动提出的要求是什么?结果如何?”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捕捉关键的信息。第三步和第四步,是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小字部分和插图及图表,如“中共一大览表”“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的奋斗目标”,帮助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有补的了解。

二、品读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是构成历史知识的要素之一,在历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品读历史人物的时候,应该指导学生认识历史事件中的重点人物;在讲述过程中,应指导学生掌握历史人物的重要活动和关键思想。需注意的是,教师应在再现历史人物的基础上,运用唯物主义史观的思想,评价历史人物的具体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

如在教学《鸦片战争》(人教课标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一课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把禁烟运动与林则徐这个重要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并让学生通过其言论和活动以及所写的诗词去思考其人,这样才能对林则徐的爱国行为有全面的了解,明白林则徐禁烟活动的意义,由衷地认可林则徐是伟大的民族英雄。同时,教师也可以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让学生辩证地分析林则徐这一历史人物,既要肯定他的爱国禁烟运动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又要看到他作为一个封建文人的思想局限性,以此帮助学生全面分析人物。

三、研读历史事件

历史事件是串联历史知识的重要元素。因此,研读历史事件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由于历史事件具有严密性、确切性、系统性等特征,教师应指导学生在一定历史阶段去认识历史事件,这样才能分清事件是否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从而形成科学、正确的社会历史观;同时还应该明确历史事件在所处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地位,把握历史事件的背景、起因、结果和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初二历史册知识点例10

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以我校整体工作计划为指导,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着力打造高效课堂,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注重培养学生中考的应试能力。力争中考历史及格率达到65%以上,达优率在40%以上。

三、学情分析:

我任教的两个班,从上学期的教学情况分析,(1)班优生教多,但后进生也多,也就是说学生成绩两极分化严重。大部分学生思路比较活跃,但是学困生厌学情绪严重,且基础知识不够扎实;(3)班整体较沉闷,只有个别成绩优秀的学生愿意动脑思考,其他学生遇到问题存在严重的等靠思想,自己解决问题比较困难;但(3)班整体素质还可以,只是达优率不高。目前这两个班整体的中考气氛都不浓,没有紧张感和学习的迫切感。

针对以上情况,本学期我将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培训和教育,认识到中考的重要性和迫在眉睫的紧张感,使学生尽快进入状态,并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上重点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多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强调,反复记忆及训练,再次基础上,对部分学生进行拔高训练。

四、复习计划:

(一)复习要求:

1、认真研读《历史新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切实把握中考历史的方向。

《历史新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是历史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和准绳,是供复习时使用的主要参考资料。明确考试的范围要求、内容、要求,逐个单元、逐个知识点,逐条逐项地落实知识点。

2、仔细研究教材,落实基础知识和主体知识。

中考试卷相当数量的题目来源于教材,即便是综合题也是基础知识的加工、组合和拓展,只有讲好、学好、用好教材,发挥教材的优势,挖掘教材潜能,才能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主体知识是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它包括了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线索等。基础和主干知识是载体,是分析问题的依据,是理解、思考问题的依托,是解决问题的工具。为了更有效地记忆、掌握基础和主干知识,教师要教会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和线索,教会学生全面系统地阅读教科书,熟练使用教科书中提供的目录和大事年表,教会学生善于归纳和总结知识之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与对比等。

(二)具体工作:

(1)、备课:

针对九年级的复习课,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理清单元阶段特征或专题特征,由学生自主完成基础知识的梳理。第二步,由讨论思考题组成。针对单元重点和近年来中考的试题,教师设计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题目。疑难点,尤其是热点、预测到的考点问题由老师引导分析、作出解答。第三步:巩固练习。学生完成本单元的试题,教师有针对性的讲评,巩固本单元知识的作用.这样通过上面几个环节,“梳理”、“探究”、“训练”三环节完成。第四步是课后反思。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相互交流,查漏补缺,共同进步。

(2)、上课:

高质高效的上课,在课堂上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随着命题思想的逐渐转变,中考改革的不断完善,对九年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复习课,我们必须要从“细讲”过渡到“精讲”,讲要讲出新东西、新意境;从“演员”过渡到“导演”,充分发挥教师的“导”的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要“授之以渔”,重点、难点问题要讲深讲透,把大量的剩余时间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限度的提高自习效率,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3)、习题与试卷训练:

科学的布置作业,体现层次性、代表性、典型性、针对性,力求做到举一反三。第二、要精选习题与试卷。强化训练主要体现以下原则:

①、适量性原则。事实证明,学生所做习题,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精做一定量的习题为。九年级阶段的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学生的学习时间非常有限,为了在短时间内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益,在选题过程中,要坚持适量性原则。要精选习题,让学生获得的学习效益。

②、整体性原则。本学期的复习阶段分为两个轮次。第一轮复习依据中考历史新评价按章节顺序进行知识梳理,指导学生完成每单元的基础知识;第二轮复习进行历史专题训练与综合卷测试。选题要突出热点、联系现实,以达到综合训练,提高能力的目的。

③、适应性原则。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把握,注重学生在知识迁移、问题思考和解决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态度、价值观。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形成。

④、梯度性原则。同一年级或是同一班级的学生,在学习方法、知识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在选题过程中,要坚持梯度性原则。保证做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任务要求,做到激励尖子生让其吃饱,关注中等生让其吃好,兼顾学困生让其消化得了,充分落实分层次教学的原则。

(4)、研究典型试题及评析,把握命题方向。

研究试题是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要明确中考历史的命题趋势,试卷讲评要重视学生的薄弱环节,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查漏补缺。引导学生关注命题意图,了解解题方法,找出解题规律。

(5)、加强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掌握答题技巧,规范答题语言。

进行解题方法的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审题、构思、组织材料、解答问题的能力。通过自我测评,让学生了解试题类型、掌握解题方法、思路、技巧等。在练习和考试中都应注意审题、解题、答题的思路和方法。在审题过程中,要审题型和要求、审关键词、审时空范围,然后确定解答思路和答题方法,组织答案时还要注意文字表述的规范化,要用规范的历史语言回答问题。

(6)、关注重大纪念、社会热点和时政。

重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注意历史的时代性,重视历史的史鉴作用。把握时代脉搏,关注国家及世界重大的纪念活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时政问题,做到学以致用,能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比较,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7)、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强化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让学困生学得轻松。在课堂上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注,在设计习题时,注意分层次和梯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然而我收获的是那一份份充实,沉甸甸的情感。我将用我的心去教诲我的学生,我将用我的情去培育我的学生,无愧于我的心,无悔于我的事业。让我把一生矢志教育的心愿化为热爱学生的一团火,将自己最珍贵的爱奉献给孩子们,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

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2随着时光的流逝,新的一个学期又开始了,为了更好的完成新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使以后的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顺利的进行,特制订本学期的初三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从上学期末的调研考试的情况来看,这些学生的成绩普遍偏低。近期与科代表、学习委员座谈,发现这些学生对历史的学科兴趣较差,对初一、初二的历史没有形成整体的清晰的认识,这对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挑战,也对教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较短的、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兴趣,而且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既掌握好新学的知识、又能将以前所落下的知识弥补上来,这都增加了课堂教学的难度。另外,初三的学生从道德的养成上来讲,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的形成时期,在这一个时期内的教学任务,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层面上来讲,是一个培养爱国主义,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完成教育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针对初三学生时间较为紧张,学生的时间观念也很强,所以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既要简明扼要,抓住重点,以节约时间;又要细致入微,交待清楚,尽可能的深入挖掘教材,来照顾到学生“先天”不足的问题。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是什么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只有采取重点详讲,一般的知识点讲的方法。抓重点,带一般的知识点,从知识结构上选取里程碑式的事件,讲清事件的来龙去脉,不惜花费时间。

今年中考培训时,教育科学研究办公室的历史教研员傅蜜老师提出了一个:“小切口,大手术”的观点,即从一个事件入手,注重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深入发扬知识,并由点及面,最终使所学知识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方法更适合应用于这些基础薄弱、时间紧张的初三学生。所以在本学期,从教学上来说,就本着这一原则,这也是对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探索与尝试,也是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一个有利的时机。

从现在学生的学习时间来看,学生在校寄宿,学习时间相对较长一些,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使学生对每节课所学的知识都能有较充足的时间来消化所学的知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它也有不利的一面:长时间的学习和记忆,容易限制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机械记忆能力的增强,限制了知识了理解与灵活的运用,这也是本学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重点解决的一个问题:即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及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只有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长期的贯彻这一原则,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教材上来看,本届学生属于课程改革的年级,使用教材与以前的教材相比,内容上,更加侧重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但由于新教材还处于尝试阶段,所以课程节与节之间有时跨度较大,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这也是本教材需要改进之处。

针对课本的这些情况,教师要收集相关的知识,并进行归纳和整理,以便在教学过程中以最有效、最简单的方式讲清楚历史事件的信息。在讲解与复习和过程中,要抓住事件的主线索,理清脉络,使教材变得进然有序、有章有法、有迹可寻,使学生在学习教材时的难度减小。

世界历史由于是发生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典型事件,学生在学起来可能有些生涩,不易产生兴趣,也不便于理解记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找出与中国历史相类似的事件,进行对比教学,来解决这一问题。

本学期的工作重点

一、从知识与技能上来说,使学生掌握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一、第二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的影响等。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使得学生对于资本主义的产生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过程形成整体的认识,在学习和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比分析、综合,理解与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独立学习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教师的“教”,成为对学生的指导与引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1、西方列强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广大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疯狂的掠夺的基础之上的,这也是造成今天这些地区贫穷落后的历史根源。

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对外侵略和扩张。

2、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能够迅速的发展,是因为这种社会制度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3、当今人类所拥有的辉煌灿烂的文明,是世界各国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出来的,是世界各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一方面要珍惜人类的文明成果,另一方面,还要善于创新和突破。

4、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任何人、任何势力也无法阻止历史的发展潮流。

5、学习历史是使我们从中总结出人类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可以正确的认识人类社会前进的历程,顺应形势、把握潮流,做时代的弄潮儿。

6、通过历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念,并能够正确的认识人类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历程。

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3九年级的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确保明年中考顺利完成,深入贯彻教改精神,认真学习贯彻各学科的课程标准,规范教学常规,全面提高课堂效率。针对九年级学生的特点及九年级的特殊性现计划

一、课程理念

我们要建立起“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的教育”的理念,学生有收获的课才是好课!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体现国家对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本学期对学生加强自成教育,把学生的内化的知识转化为外在的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心理品质.

二、指导思想

1、本学期将继续深入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深化教育改革,构建“双思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双思”是指教师反思教学、学生反思学习;“三环”就是定向、内化、发展;“六步”分别是指:提供资源(入境生趣)、了解学情(自学生疑)、弄清疑难(学习释疑)、点难拨疑(练习解难)、反思教学(反思学习)、引导实践(迁移创新)。

教师要在反思中成长,学生要在反思中进步;教师要反思的主要内容是怎样优化“三环六步”教学设计,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要反思的主要内容学习积极性、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运用是否得当、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2、九年级上学期是一个特殊的学习阶段,为了有充分应战中考的准备,上学期应基本结束全年的课程。

面对这种特殊情况,作为教师,首先应在教学进度上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就是熟悉全册教材内容,认真钻研教材,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每一节课既要做到精讲精练,又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得到能力的提升。

3、发扬备课组团队协作精神,统筹安排各班的教学工作。

认真向其他老师学习,密切关注中考信息,把握中考动向,研究教材教法、学生学法,把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三、具体措施

根据学校安排积极参加集体备课,认真备课,不能无教案上课,做到有计划,有目标。

2.注意分层次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作业的布置上体现出不同的要求,让他们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各自的提高。

尤其要关心后进生、学困生要多给予关爱和帮助,让他们在小进步,小转变中体味学习的快乐,树立学习的信心。注重课堂学生知识的反馈并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在稳中求发展。

3、在课堂上注重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学习,并让他们体验学习的成功感。

不可忽视差生的学习和情感,不可盲目追求效率和进度,而忽视了中等生的学习。

4.认真做好试卷分析工作,及时总结,写好课堂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4一、努力作好九年级的教学

1、深度挖掘教材。

本学期我们历史组将会继续认真学习新旧中考课程标准,尤其是两份课程标准中重合部分的内容,因为这部分内容是中考中的重中之重。同时,根据课程标准,深度挖掘教材,钻研教材,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髓,以便能更好的适应中考的灵活多变性。

2、认真、全面备课,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

在本学期的备课中,坚持先设计教学预案——集体备课——个性修改——课后反思的过程,在每一个环节中认真完成,集体修改时,充分讨论;个性修改时,体现个性;课后反思,注重总结。努力做到既充分发挥教研组的集体智慧,又能注重发挥每位教师各自的教学特色和风格,把好教学质量关。面对日益灵活的历史中考,备课时一定要深度挖掘教材,全面吃透教材,灵活传授教材,对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要精打细算,认真设计好课堂的每一个环节。

3、狠抓课堂效率,注重知识的落实。

本学期我们深入贯彻学校提出的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狠抓常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要效益。初三的历史要面临中考,有自己的特殊性,所以我们备课组经过讨论一致认为我们要在“讲”上下功夫,做到精讲,但同时一定要生动,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历史课堂“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此外,在提问上做到分层提问,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这样做既满足了基础好的同学的求知欲,又给予了基础差的同学自信心,使各个层次的同学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

同时,九年级的学生,课业负担很重,课余不可能有时间背历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让学生当堂的知识当堂掌握,努力做到堂堂清。由于每班人数较多,如何做到在短时间内提高检查的力度和广度将是我们学科组继续需要摸索的地方。初步设想是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机制,将各班分小组,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提问,教师进行适当抽查。

4、课后反馈方面:进行单元测评,出题要科学,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掌握情况。

建立成绩册,将每次考试成绩记录,并分析班级的整体情况和学生的个别情况,注意尖子生和边缘生,争取提升优秀率和及格率。

5、深入研究17地市历年中考真题,尤其是临沂市近3年来的中考真题,把握中考考点和方向,并根据201x年7月-201x年5月的时政热点及周年纪念相关的知识点预测201x年的中考考点。

同时,为了进一步把握考点也为了响应领导号召,学科组内成员每人编制一份中考预测模拟题,并在组内进行研讨把关。

6、抓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同教学一样永无止境。历史组目前已完成了一个市级课题和一个省级课题。下一步打算围绕高效课堂、初中历史高效复习法及实践运用等方面,制定新课题,深入探索教学新路子,打开历史教学的新途径,提高历史组的整体教研水平。

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51、深度挖掘教材

初三是新课改,新教材和老教材相比,在知识的处理上,有许多不同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备课,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度挖掘教材,钻研教材,深刻领会新课改的精髓,以便能更好的适应会考的灵活多变性。

2、认真、全面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尤其是初三的历史。面对初中日益灵活的历史会考,备课是一定要深度挖掘教材,全面吃透教材,灵活传授教材,对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要精打细算,认真设计好课堂的没一个环节。备好教材的同时,还一定要备好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备课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

3、狠抓课堂效率,注重知识的落实

初三的学生,课业负担很重,课余不可能有时间背历史,这就要求上课时保证课堂效率,当堂的知识争取当堂掌握。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们力争:讲课内容少而精,线索简单而清晰,课堂给同学一定的时间当堂消化本节课的知识

4、充分利用课外辅导,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初中生对于知识多数是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这就更要求我们要不断的在他们面前提醒,重复,也就是说我们要加大检查力度,使学生的脑子里始终都装着历史.将各班分成兴趣小组,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提问,教师利用自习时间进行抽查.。

5、加强与同一班级其他任课教师的联系

初三的学生由于学习压力较大,情绪比较容易波动。对此,我们应和其他任课教师联系,时刻掌握着每个学生的状况,并且及时的对症下药,争取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6、教学进度

2—3月讲授世界历史下册

4月复习中国历史1---3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