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6-25 16:30:02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论文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论文例1

据深圳证券交易所不久前对上市公司的一次调查,在收回问卷的上市公司中,有64%在董事会里建立了审计委员会,其中,又有58.8%的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这个数字表明,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建设进程中,内部审计机构归属于审计委员会领导,已成为主流趋势(实际上,审计委员会是一个非常设的内部审计机构,为了叙述问题方便,在此将常设的内部审计机构简称为内部审计机构)。

综观国内外公司管理实践,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模式大致有四种:内部审计机构由财务总监或公司财务负责人主管;内部审计机构由公司总经理主管;内部审计机构由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主管;内部审计机构由监事会主管。在不同的管理模式下,内部审计的独立程度不一样,其服务对象和功能作用亦不一样。

在内部审计机构由财务总监(或总会计师,或公司财务负责人)主管的模式下,内部审计是会计监督功能的延伸。其指导观念是专业者理财。即财务专业人员为了保证更好地实现和落实会计监督职能,组织专门的审计人员来配合。但是,在财务负责人的眼里,财务比审计更重要,审计充其量只是配合企业的财务工作。公司对内部审计的职能要求并不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和作用受制于财会部门的约束,在人员配置、经费保障、工作配合程度等方面,内部审计部门均逊色于财务会计部门。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操作简便,运行成本和监督成本低。其缺点是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差,审计力量薄弱,审计范围小,仅侧重于财务审计,不能更大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无法摆脱“内部人控制”的束缚。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不断深化和完善,这种“财审合一”模式已满足不了现代公司内部控制和治理的需要,其运用范围正在不断缩小。

在内部审计机构由公司总经理(或总裁、副总裁)主管的模式下,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和作用均有所提升,成为与财会部门并列的职能机构,内部审计主管的地位也与财务主管的地位相当。这种管理模式的指导观念是经营者理财,它使内部审计更接近经营管理层,并直接为总经理日常经营决策服务,可以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经营管理过程的作用,在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中发挥监督、评价、咨询和控制职能,使内部审计的职能和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有利于实现内部审计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目的。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内部审计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得以发挥,审计范围广,内部审计的日常工作非常便于开展,总经理接触内部审计的机会比较多,总经理可以随时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安排和指导,内部审计在遇到困难时还可以随时向总经理汇报反映,两者之间沟通的方式多、频率高,有助于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这种模式的缺点是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依然较差,“内部人控制”的问题依然存在。但在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尚未完善,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的职能和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之时,将内部审计置于总经理领导之下还是一个比较符合现实的选择。

内部审计机构由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主管的模式,这是落实出资者理财观念的具体组织形式。由于董事会处于公司最高权力层次,作为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工作机构的内部审计机构,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它能够代表出资人对公司经营全过程和经营管理层进行审计监督,甚至可以独立有效地审计控股子公司,履行对经理层的业绩评价和检查职能。在这种模式下,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大大增加,内部审计的人员配置、制度建设、经费开支等均有了保障,工作能力和监督作用也得到加强,对公司避免或摆脱“内部人控制”问题及其有利。这种模式的缺点是,审计委员会并非一个常设机构,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成员参事、议事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监督不可能有充分的保障,让主要成员远离公司经营前端的审计委员会完全领导和监督内部审计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的机构,在公司经营的日常性事务工作非常繁重和复杂的情况下,必然不能及时了解公司的经营状态,显得鞭长莫及、力不从心。靠审计委员会来具体指导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会使其工作效率下降。这就存在着一个如何协调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和公司经营管理层三者之间关系的问题。

在内部审计机构由监事会主管的模式下,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进一步增强,它突出的是民主理财观,即企业员工要通过这种组织形式来行使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由于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它由内部股东代表和职工代表组成,其职权主要是对公司董事、经理在执行公司职务时是否违反法律、法规和章程进行监督,对公司财务进行检查,必然使内部审计机构的检查功能强化,预控功能弱化,内审人员与经营管理层的“共同语言”减少。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内部审计独立性很强,监事会独立于董事会和经理层,从理论上讲,地位是真正的超脱,从而权威性也是最高的,法律赋予了监事会财务监督和监督管理层的权利,所以在监事会领导下,内部审计对这方面的监督有充分的保障。这种模式的缺点是:由于监事会属于公司高层制衡机制组成部分,而内部审计的主要任务还包括通过审计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法律对监事会赋予的权利不能覆盖内部审计的范围和职能,所以,监事会领导的组织模式虽有利于对公司财务的检查和对公司管理人员的监控,但它不能直接服务于经营决策,而是侧重于事后监督,弱化了为企业提供评价和咨询服务方面的功能,难以实现通过内部审计来达到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就现实而言,监事会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层中还是一个弱势机构,监事会本身实际运行效果并不佳,让监事会来主管内部审计并不能达到强化内部审计职能作用的目的。除非改变监事会在我国目前的现状和地位,否则,这种模式下内部审计的外部性过于强化,与外部审计存在较多的职能重复。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机构在不同的管理模式下,其理财观念、独立性、地位、职能、工作范围、监督作用和工作效率是不同的。如上表。就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而言,内部审计机构在董事会主管之下最大;就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而言,内部审计机构在总经理主管之下最高。相比较而言,内部审计机构由财务主管和监事会主管,均不利于其提高效率和发挥作用。因此,现实中将是内部审计机构设于总经理主管之下和设于董事会主管之下这两种模式的较量。孰优孰劣,难分伯仲。但是,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无论是国际发展趋势抑或资本市场监管层的导向,均是有利于董事会主管模式的发展。

二、对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机构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分析

(一)审计委员会制度

审计委员会是在上市公司董事会下设立的、主要由独立董事组成的、旨在加强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的专门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制度起源于1940年发生在美国的迈克森·罗宾逊(Mekesson&Robbins)药材公司倒闭案。这桩案件使得社会大众开始关注注册会计师为何没有能够发现公司管理当局虚列存货、高估资产的行为以及许多审查程序未能尽到审计师应有的责任。由此对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产生了许多质疑。1940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建议“由公司的外部独立董事组成一个特殊的委员会来选择公司的审计人员,并洽谈审计范围与合约”,以此来增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这个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委员会就是后来的审计委员会。从此以后,各国纷纷效仿。我国引入审计委员会制度是近几年的事情。2002年初,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联合颁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会可以按照股东大会的有关决议,设立战略、审计、提名、薪酬与考核等专门委员会;专门委员会成员全部由董事组成,其中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应占多数并担任召集人,审计委员会中至少应有一名独立董事是会计专业人士。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004年8月颁布并实施了《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其中“第二章: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第七条规定:“国有控股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应当依据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完备内部控制机制的要求,在董事会下设立独立的审计委员会。企业审计委员会成员应当由熟悉企业财务、会计和审计等方面专业知识并具备相应业务能力的董事组成,其中主任委员应当由外部董事担任。”

《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要求:“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可以根据需要设立审计委员会,配备总审计师。”

在世界范围内,针对安然事件和其后一连串公司与中介舞弊事件引发的诚信问题,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于2002年4月向美国国会递交了加强公司治理的报告,提出了建立和健全审计委员会工作制度的建议,报告认为:审计委员会地位和作用的巩固与增强会加强内部审计的工作力度。2002年美国国会颁布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Acts),该法案规定:所有上市公司必须设立审计委员会。

(二)审计委员会的职责

2002年的美国萨班斯法案对审计委员会职责规定是:1.负责聘请注册的会计师事务所,给事务所支付报酬并监督其工作;2.受聘的会计师事务所应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报告;3.可以接受并处理本公司会计、内部控制或审计方面的投诉;4.有权雇用独立的法律顾问或其他咨询顾问。

我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于2002年1月颁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规定审计委员会的职责:1.提议聘请或更换外部审计机构;2.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3.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沟通;4.审核公司的财务信息及其披露;5.审查公司的内控制度。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4年8月颁布的《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审计委员会的职责是:1.审议企业年度内部审计工作计划;2.监督企业内部审计质量与财务信息披露;3.监督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的任免,提出有关意见;4.监督企业社会中介审计等机构的聘用、更换和报酬支付;5.审查企业内部控制程序的有效性,并接受有关方面的投诉;6.其他重要审计事项。

对上述法规的简单比较,美国萨班斯法案主要强调审计委员会与外部审计的关系;我国则强调了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那么是不是美国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职责都遵循萨班斯法案的要求?其实并不完全如此。美国GE公司对审计委员会的职责规定就细致得多:

“设立审计委员会的目的是协助董事会监督公司提供财务报表的真实性、是否遵守法律和规章制度、外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称职性以及内审外审功能的完善性。

“更进一步说,审计委员会应有以下的权利和职责。

1.和管理层及独立审计机构(注册会计师)复审已审年度财务报表和季度财务报表。包括须应相关法律规章制度要求和纽约交易所要求重新审议的事项。

2.和管理当局及独立审计师协商收入分配、财务信息和向分析人士及评估机构提供的收入分配准则。

3.经股东推荐,独立审计师检查公司会计账簿、内部控制和财务报表事项。审计委员会有唯一的权利和责任选择、评估并解聘独立审计机构;同样有唯一的权利批准所有的审计经费和规章。独立审计机构提供非审计服务也先要得到委员会成员批准。

4.和管理层和独立审计机构商议审计方面的问题、困难及管理层的对策;商议风险评估和制定风险管理政策,包括公司主要的财务风险披示及管理层监控和减少风险的措施。

5.审核公司的财务报告,审核会计政策和一些重大的财务会计政策变化及影响公司财务报表的关键决策活动。

6.审核和批准公司内部审计的职权范围,包括(1)目的、权利和组织;(2)年度的审计计划、预算和成员的组成;(3)同时任命、更替公司内部审计的负责人。

7.和公司高层财务经理、审计经理及其他委员会认可的人选审核公司内部审计体系、财务控制体系和内部审计的结果。

8.获得和审核每年至少一次的由独立审计机构审计的正式书面报告、审计公司(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质量控制程序以及过去五年里审计公司内部质量控制的各种材料和审计公司给政府或其它部门的调查材料。审计委员会还须审核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过程。为评估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审计委员会至少每年还要审核一下独立审计师与公司的关系。

9.在公司的委托陈述中提供和公布年度审计委员会报告。

10.制定关于公司独立审计机构的雇用和再聘的政策。

11.审核和调查任何和公司管理真诚度相关的事项,包括利益的纷争和公司政策以及公司行为的标准。以上应包括定期的一般性检查和公司特殊要求的检查,与此相关,审计委员会将尽可能适当地与公司的法律顾问,公司领导及职员会晤。

至少每个季度审计委员会应单独与公司经理、公司的审计成员、独立审计机构会晤。

当委员会认为必要时其有权保留外部专家和其他顾问。审计委员会有单独的权利批准相关费用和保留条款。

委员会在每次委员会会议之后向董事会报告建议情况,并且向董事会呈交委员会的年度业绩考评。

委员会每年至少一次检查本章程的充分性并提交任何预期的变化以得到批准。”

这样细致的职责规定,显然已经超出了中美两国相关法规规定的范围。公司的审计委员会到底应该管多宽,恐怕也只能基于相关法规,由公司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三)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

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的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采取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实现组织的目标。”从这个定义看,内部审计的目标与公司的目标完全一致,为的是增加企业价值、提高运作效率、控制企业风险、评价治理程序。我国的内部审计定义则更多地突出了监督职能:“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本准则所称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可见,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除了监督以外,更有控制风险、改善管理、提高效率、促进实现组织目标的职责。同样,基于权威专业团体或管理部门对内部审计机构职责的界定,各公司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范围也是根据具体情况来规定的。

(四)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机构的定位与分工

审计委员会本身是一个非常设的内部审计机构,它是董事会工作职能的延伸,其活动定位于决策层面,要对内部审计的制度建设、常设内部审计机构建设及其重要人事任免、工作计划、计划执行履行指导职责;内部审计机构是根据相关制度和工作计划,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财务活动、重要岗位人员的经济责任,开展审计监督、检查评价、咨询服务的常设工作机构,其活动定位于执行层面。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对谁负责,在2006年9月颁发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第五十九条中规定:公司应按照本指引第十三条的规定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定期检查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评估其执行的效果和效率,并及时提出改进建议。这是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机构对内部审计机构定位的要求。

事实上,内部审计机构也不能完全视同为审计委员会的工作机构。审计委员会的一些职责是不能够由内部审计机构来履行的。如,与外部审计机构的沟通,在决策方面的职责等等。同样,内部审计机构的许多活动是审计委员会管不了的。如,对基层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对具体经营活动的实时监控等等。审计委员会管不了的许多活动,恰恰是经营管理层需要通过内部审计机构来完成的。所以,对审计委员会而言,与外部审计机构、董事会秘书和内部审计机构保持工作联系,是履行其职责的必要条件;对于内部审计机构而言,在接受审计委员会工作指导的同时,还要接受公司经营管理当局的工作安排。由常设的公司行政管理当局根据审计计划和公司日常营运需要来安排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也是落实审计委员会要求的方式。据此,西方许多企业在内部审计部门的机构设置上都采取了一种双向负责、双轨报告、保持双重关系的组织形式。内部审计机构的这种双向负责、接受双重领导的工作模式,或许是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的最佳定位模式。

其理由:

1.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地位明显增强,权威性增加。董事会和行政管理当局是企业的主要领导机构,故在其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机构,能够较好地体现它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从而为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论文例2

 

近年来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上市公司的经营者为了私利的最大化对财务报告进行包装,以完美的财务报告来取悦投资者,不仅挫伤了广大投资者的积极性保险理论,而且使投资者对财务报告产生了一种不信任的感觉。财务报告信息失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严重缺位和失灵。在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投资者开始关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情况,并认识到内部控制是影响会计信息可靠性的重要因素;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同样注意到仅仅披露财务报表不能给投资者提供更加真实和具有说服力的信息,从而企业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来满足各方使用者的需要。

任何事物都有某种客观需要,在特定条件下产生并遵循一定的规律向前发展演进的,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审计亦是如此小论文。审计动因是指审计产生、存在与发展的动力和原因。主要的审计动因理论包括信息理论、理论、委托责任理论、保险理论、冲突理论。其中,保险理论认为审计动因是风险的分担;理论认为审计动因在于促进股东利益和企业管理者人员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并缓解两者之间的矛盾;信息理论认为审计动因在增进财务信息的价值,提高财务信息使用者决策人员的利益达到最大化。本文从理论假说、保险理论假说、信息理论假说角度来研究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动因。

一.理论假说

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保险理论,这种分离必然形成了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委托和受托这样一种经济责任关系,也就是委托人和人的关系。由于委托人和人的目标不一致,导致了委托问题。正是由于委托人与人存在着利益冲突,使得委托人往往倾向于通过与人达成的契约来解决因目标差异而产生利益冲突。对行为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报告正是所有者能够用以监督管理人履行契约关系的一种手段或途径,而管理者则有责任和义务是如实地向所有者反映行为责任的落实与执行情况小论文。由此可见,信息披露制度是缓解管理者和所有者冲突的有效的制度设计之一,也说明了理论为信息披露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就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而言,管理者有责任确保公司内部控制的合理完整有效,保证公司的正常有序高效的运转保险理论,从而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有利于管理者证明其工作并检验其对公司的诚信;所有者不仅仅通过财务报表了解公司的财务情况更要通过注册会计师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披露了解公司的业务运转情况和财务信息是否得到有效合理的处理和反映。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披露合理有效的缓解了管理者和所有者之间的矛盾使两者利益最大化。

二.保险理论假说

上市公司披露财务报告信息需要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一方面各方报表使用者可以理智的获取信息,另一方面上市公司通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可以规避风险,对自身的财务信息进行审核并做出正确的披露,给信息使用者一个透明的信息。但在一些列虚假财务报表曝光使信息使用者对其上市公司丧失信心的时候,上市公司开始注意到仅仅通过财务报表的披露是远远不够的,逐渐认识到内部控制对于财务信息的重要性,为了重塑披露信息在证券市场上的重要地位,各大上市公司开始寻求资深注册会计师对公司的内部控制进行鉴证和披露保险理论,从而降低信息使用者的风险,有利于提高企业形象和分散风险的作用。但目前,有人认为保险理论在我国并不能做到,由于证券体制的不健全和使用者取证难的现实状况,保险理论在我国难以实现。

三.信息理论假说

自愿审计动机与信号假说有着天然的联系。审计是一项有成本的行为,在有关法律、法规未作强制审计要求的情况下,上市公司之所以愿意负担审计成本,自愿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其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其动机很可能是向财务信息使用者发送信号小论文。事实上保险理论,上市公司自愿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其内部控制进行审计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信号,意在向外界表明自己提供的财务信息可靠,增加信息的可信性。

1.会计信息与内部控制相关性需要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由于公司的会计信息与内部控制密切相关,注册会计师进行内部控制鉴证有助于发现公司内部控制的缺陷;注册会计师进行内部控制鉴证有助于寻找并改善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注册会计师进行内部控制鉴证有助于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康发展。

上市公司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公司进行内控控制鉴证,首先,避免了企业内部审计师作为公司员工的关系,内部审计师对公司的内部控制状况有所隐瞒,或者碍于内部管理人员个人之间的关系不愿按原则披露;其次,内部审计师所接触和了解到的企业内部控制状况不如外部注册会计师了解该行业及企业内部控制状况全面保险理论,外部注册会计师更加熟悉和掌握企业内部控制流程及有效合理性;最后,注册会计师较企业内部审计师更加注重其在审计市场中自身的声誉,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会更加严谨,以便提供给报告使用者以清晰透明的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任何一个企业有序高效的运作都离不开有力的内部控制机制。会计信息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就如同水与过滤系统的关系,水在经过各各过滤环节都会有效的去除杂质最终得到纯净水,如果某一过滤环节出现问题最终不会得到我们想要的纯净水。内部控制在上市公司中它设计的是否完整、是否合理、是否有效都将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性。仅仅通过财务报表的披露并不能让信息使用者更加清晰了解上市公司的整体情况,只有通过内部控制信息的有效披露才可以让使用者了解企业,达到信息披露的目的。

可见,上市公司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公司进行内部控制鉴证保险理论,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小论文。

2.上市公司的筹融资动机需要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对于有新发行证券再融资的公司来说,银行等金融机构会要求借贷款企业提供近三年的财务报告和最近的中期报告,并对企业年度报告进行审计要求,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报告并没有要求但我国近几年也要求一些金融企业提供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而其他企业没有相关规定;并且,在筹融资的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保险理论,一类是签订贷款契约之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另一类是签订贷款契约之后的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问题。诸如上述问题归根结底就需要有一个良好资金流向监管,而它则需要上市公司有着有效的内部控制做保证,从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披露势在必行。

3.审计声誉和审计质量促使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声誉常指获得社会公众信任和赞美的程度,通常由知名度、美誉度和信任度构成。高质量审计的声誉则可以认为社会公众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予以信任和赞美的程度。既然审计质量可以理解为审计师发现并报告客户财务报告错报的概率,如果一个会计师事务所想要获得高质量审计的声誉,他就必须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比如发现并且报告更多客户财务报告的错报。

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每年对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进行职业培训和监管并且对一些违规注册会计师进行处罚,说明我国政府为力求塑造一个良好的审计市场不断努力;上市公司也力求四大会计事务所和具有良好声誉的注册会计师进行鉴证。相信我国审计市场的良好声誉渐渐形成。对于投资者来说保险理论,会偏重相信那有良好声誉的审计师所做的鉴证报告,这就促使上市公司寻求具有良好声誉和良好审计质量的审计师进行审计,期望通过审计师的审计对该公司的内部控制做出正确的评估和内部控制进一步的改善,并提供给投资者透明的信息,从而给上市公司带来融筹资的机会小论文。可见,无论从投资者的角度还是从上市公司的角度都倾向于相信具有良好声誉的注册会计师,从而上市公司会自愿寻求审计声誉良好的注册会计师对其进行内部控制鉴证。

4.企业的规模和企业的形象可促使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大部分上市公司其涉足的领域较多,例如原本以房地产经营为主的上市公司,由于企规模的扩大不断涉足其他行业比如食品加工保险理论,外贸等行业,这就造成投资者和其他相关信息使用者怀疑该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能力和企业的运作状况。上市公司渐渐意识到在资本市场上筹融资的重要性,让投资者更加对企业有信心就有必要提供给投资者更加可信和透明的企业内部控制信息,使其相信企业具有良好的运作情况和内部控制机制,确保给投资者以更大的回报。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便成为信息使用者较为可信的信息来源,这就促使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并且,最近财务丑闻不断出现,企业信誉也成为考量企业的一把尺子,财务报表的披露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信息使用者逐渐意识到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更加重要,更为可靠。上市公司同样逐渐意识到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有助于提高企业良好运转的形象,并有助于企业改善内部控制使其健康发展。可见,企业的规模和企业形象可促使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通过从理论、保险理论、信息理论的研究分析,可见,在国家法规的不断完善、监管力度的加大及信息使用者对信息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上市公司不断意识到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不仅有利于信息使用者,也有利于上市公司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喻少华.2008.自愿审计动机与质量研究大连出版社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论文例3

[关键词]

公司治理;审计费用;综述

目前关于公司治理和审计费用的关系问题至少有两种观点:分别是替论和信号传递理论。两种理论对公司治理与审计费用的关系解释不同:替论认为一个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越完善,成本越低,会计师面对的风险越小,因而审计费用越低,也就是说,外部审计可以看成是外部治理,某种程度上内部公司治理可以代替外部治理;而信号理论认为,管理层倾向于聘请严格的会计师来向外部投资者传递公司良好的内部治理,因为就使得审计费用较高。然而当前的实证研究仍然不能证明哪种理论能够更好地解释实践。

一、审计费用的影响因素相关文献综述

关于审计收费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不管在西方还是在我国,这方面的研究都有很多的成果和文献。本节下面将围绕审计费用影响因素综述与之相关的重点文献。

(1)国外文献综述

Simunic(1980)于1977年收集397家上市公司(美国)的审计收费数据。他使用最小二乘法做完线性回归分析,正式构建了非常经典的Simunic模型。他经过研究发现,控股的子公司个数、上市公司资产的规模、公司所处的行业的类型、公司前两年的盈余状况、公司的资产与负债比率、年度的审计意见类型和公司内部审计的成本对审计费用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而事务所的规模、会计收益比率、事务所审计任期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并不显著。

Francis(1984)通过研究认为:上市公司资产的规模、上市公司的业务复杂程度、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显著影响审计收费。

Firth(1985)研究了新西兰的上市公司后认为:公司的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率和非系统风险对审计费用有着显著的影响。而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对审计费用的影响不显著。

(2)国内文献综述

朱红军,章立军(2003)对沪市639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了研究。作者深入分析了审计费用特点,并且深入分析了审计费用和公司所在行业、公司所在区域以及上市公司的性质等几方面的相关性。实证得出结论:审计费用和事务所规模、上市公司的盈利情况、行业分布、和上市公司股权的性质等因子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关系。

林恋(2004)汇总了和事务所审计定价有关的数据,选取上市公司年报为样本对象,样本取自2000年到2002年三年持续经营,在上交所和深交所挂牌的上市公司。作者认为:三个变量与审计费用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关系:事务所是否为“十大”、控股子公司个数的平方根的和以及取了自然对数的资产规模。

王善平,李斌(2004)选取2002年深交所的上市公司数据作为文章研究的对象,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分析了审计费用影响因素。作者实证的结论:资产规模、上市公司控股子公司数量、外聘的事务所的规模以及公司所在地区和审计费用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应收账款在总资产中的比例、存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ROE、审计意见类型、资产负债率、和审计费用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关于审计收费及其影响因素旳研究分析大都是以Sununic的模型为基础的。而基本上所有的研究都证实了影响我国审计收费的最主要因素是上市公司规模以及审计的复杂程度。大多数研究表明上市公司所在地和审计收费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资产负债率、ROE等与审计收费之间没有相关关系。对于其它的因素,诸如应收账款和存货分别占总资产比例、审计任期、审计意见类型和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等对于审计收费的影响程度,并未得到一致的结论。

二、公司治理结构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相关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

外国学者较中国学者更早的开始研究审计收费和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并且做了一系列的尝试和研究,但是迄今为止大家也没有得到非常一致的结论。

Goddard and Masters(2000)通过研究发现:设立了审计委员会的公司和没有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二者之间在审计费用方面并没有存在差异。

Carcello(2002)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如果不对董事会的特征进行控制,董事会表现出的勤勉性和专业性和审计收费之间的关系是正向的。而审计费用和董事会表现出的独立性有着非常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一个表现出独立和勤勉并且非常具备能力的董事会是同意主动增加审计费用的,董事会自身的监督不能代替外部审计,只能是起到一个协助的作用。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论文例4

【关键词】审计费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一、引言

2002年,美国国会颁布了《塞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OX404条款要求上市公司管理层有效地评估企业的内部控制并出具评价报告,还要求其聘请审计师对内控报告发表审计意见。该法案的颁布标志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开始纳入强制性信息披露范围。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仍然可以选择是否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以及是否进行内部控制审计。2011年我国沪市A股上市公司中,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公司比例远大于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公司比例,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信息的选择性披露是否与审计费用有关?本文正是要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将对审计费用产生怎样的影响,希望为广大投资者正确解读审计收费信息提供帮助,也可为审计收费标准的制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二、文献回顾

(一)审计费用影响因素

作为会计师事务所与财务报表责任方之间重要的经济纽带,国内外关于审计费用问题的研究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Simunic(1980)最早建立了审计收费的多元回归模型,他研究了公司规模、控股子公司个数等10大因素对审计费用的影响。他的研究成为此后30年学者们研究的基石。在我国,许多学者在Simunic模型的基础上,对影响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做适当修正,研究了中国哪些因素将对审计收费有影响。伍利娜(2003),刘斌、叶建中等(2003),韩厚军、周生春(2003),朱小平、余谦(2004)等学者研究了公司规模、经营复杂度、公司治理、事务所规模、风险大小等因素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几乎所有研究结果都表明被审计单位的规模和子公司个数对响审计收费有显著影响,但资产负债率、应收款项所占比重、审计意见类型、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等因素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并没有形成一致结论。

(二)内部控制与审计费用

Raghunandan&Rama(2006)提出,内部控制风险较高时,审计师需花更多的时间与客户管理层讨论、花费更多的精力决定一项缺陷应划分为重大缺陷还是重要缺陷等,所以会导致较高的审计费用。Jeffrey Doyle,Weili Ge,Sarah McVay(2006)选取了2002年至2005年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779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分析上市公司存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影响因素。发现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存在以下特征:公司规模相对较小,成立时间较短,财务状况较差,经营业务复杂,增长迅速,或者正在进行重组。

在我国,陈宋生、杨双(2010)以是否自愿披露内控为背景,检验自愿披露和不自愿披露内控的公司在审计费用等相关方面的差异。研究表明是否披露内控对审计费用有影响。曹建新、陈志宇(2011)实证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有助于降低审计费用,并且发现审计质量对内部控制与审计费用二者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显著影响。陈丽蓉、毛珊(2012)文章以内部控制审计为视角,实证分析了内部控制审计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自愿进行内部控制审计阶段,内部控制审计与审计费用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在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阶段,根据信号传递理论,披露自我评价报告的公司多是内部控制质量好的公司。未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公司,可能没有意识或者没有时间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也可能进行了评价但是自我评价的结果不好而不愿披露,这两种情形都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到位的表现。所以,会计师事务所对披露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公司进行审计时,本身承担的审计风险较小,这在理论上会降低审计费用。由此提出假设1: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与审计费用负相关。

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必然要求事务所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审计。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时,需要对企业的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进行额外的测试,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努力;另外,在自愿进行内部控制审计阶段,我国政策鼓励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审计,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会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内部控制审核面临更大的风险,审计师发表内部控制审计意见报告承担的风险大。内部控制审计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审计的工作量与审计风险,由于内部控制鉴证费用与财务报告审计费用两者是合在一起的,所有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理论上会导致审计费用的增加。由此提出假设2: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与审计费用正相关。

(二)样本选取

本文关于上市公司的数据来自于上市公司在巨潮资讯网站,锐思数据库以及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上市公司的审计费用数据来自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的“上市公司年报审计快报”所公布的数据。本文以2011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在数据选取上遵行以下原则:(1)剔除未披露审计费用以及数据不全的上市公司;(2)整体上剔除掉ST、SST的上市公司,尽可能使数据具有可比性和一致性;(3)剔除掉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因为金融保险类公司的财务结构跟非金融类公司有较大差异,两者之间不具有可比性。最后得到477个样本数据。

(三)变量设定

1.因变量:本文把审计费用(LnFe e)作为因变量,用审计费用的自然对数表示。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090-02

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上市公司的经营者为了私利的最大化对财务报告进行包装,以完美的财务报告来取悦投资者,不仅挫伤了广大投资者的积极性,而且使投资者对财务报告产生了一种不信任的感觉。财务报告信息失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严重缺位和失灵。在目前中国证券市场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投资者开始关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情况,并认识到内部控制是影响会计信息可靠性的重要因素;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同样注意到仅仅披露财务报表不能给投资者提供更加真实和具有说服力的信息,从而企业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来满足各方使用者的需要。

任何事物都有某种客观需要,在特定条件下产生并遵循一定的规律向前发展演进的,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审计亦是如此。审计动因是指审计产生、存在与发展的动力和原因。主要的审计动因理论包括信息理论、理论、委托责任理论、保险理论、冲突理论。其中,保险理论认为审计动因是风险的分担;理论认为审计动因在于促进股东利益和企业管理者人员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并缓解两者之间的矛盾;信息理论认为审计动因在增进财务信息的价值,提高财务信息使用者决策人员的利益达到最大化。本文从理论假说、保险理论假说、信息理论假说角度来研究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动因。

一、理论假说

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这种分离必然形成了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委托和受托这样一种经济责任关系,也就是委托人和人的关系。由于委托人和人的目标不一致,导致了委托问题。正是由于委托人与人存在着利益冲突,使得委托人往往倾向于通过与人达成的契约来解决因目标差异而产生利益冲突。对行为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报告正是所有者能够用以监督管理人履行契约关系的一种手段或途径,而管理者则有责任和义务是如实地向所有者反映行为责任的落实与执行情况。由此可见,信息披露制度是缓解管理者和所有者冲突的有效的制度设计之一,也说明了理论为信息披露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就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而言,管理者有责任确保公司内部控制的合理完整有效,保证公司的正常有序高效的运转,从而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有利于管理者证明其工作并检验其对公司的诚信;所有者不仅仅通过财务报表了解公司的财务情况更要通过注册会计师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披露了解公司的业务运转情况和财务信息是否得到有效合理的处理和反映。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披露合理有效的缓解了管理者和所有者之间的矛盾使两者利益最大化。

二、保险理论假说

上市公司披露财务报告信息需要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一方面各方报表使用者可以理智的获取信息,另一方面上市公司通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可以规避风险,对自身的财务信息进行审核并做出正确的披露,给信息使用者一个透明的信息。但在一些列虚假财务报表曝光使信息使用者对其上市公司丧失信心的时候,上市公司开始注意到仅仅通过财务报表的披露是远远不够的,逐渐认识到内部控制对于财务信息的重要性 ,为了重塑披露信息在证券市场上的重要地位,各大上市公司开始寻求资深注册会计师对公司的内部控制进行鉴证和披露,从而降低信息使用者的风险,有利于提高企业形象和分散风险的作用。但目前,有人认为保险理论在中国并不能做到,由于证券体制的不健全和使用者取证难的现实状况,保险理论在中国难以实现。

三、信息理论假说

自愿审计动机与信号假说有着天然的联系。审计是一项有成本的行为,在有关法律、法规未作强制审计要求的情况下,上市公司之所以愿意负担审计成本,自愿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其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其动机很可能是向财务信息使用者发送信号。事实上,上市公司自愿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其内部控制进行审计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信号,意在向外界表明自己提供的财务信息可靠,增加信息的可信性。

1.会计信息与内部控制相关性需要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由于公司的会计信息与内部控制密切相关,注册会计师进行内部控制鉴证有助于发现公司内部控制的缺陷;注册会计师进行内部控制鉴证有助于寻找并改善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注册会计师进行内部控制鉴证有助于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康发展。

上市公司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公司进行内控控制鉴证,首先,避免了企业内部审计师作为公司员工的关系,内部审计师对公司的内部控制状况有所隐瞒,或者碍于内部管理人员个人之间的关系不愿按原则披露;其次,内部审计师所接触和了解到的企业内部控制状况不如外部注册会计师了解该行业及企业内部控制状况全面,外部注册会计师更加熟悉和掌握企业内部控制流程及有效合理性;最后,注册会计师较企业内部审计师更加注重其在审计市场中自身的声誉,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会更加严谨,以便提供给报告使用者以清晰透明的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任何一个企业有序高效的运作都离不开有力的内部控制机制。会计信息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就如同水与过滤系统的关系,水在经过各各过滤环节都会有效的去除杂质最终得到纯净水,如果某一过滤环节出现问题最终不会得到我们想要的纯净水。内部控制在上市公司中它设计的是否完整、是否合理、是否有效都将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性。仅仅通过财务报表的披露并不能让信息使用者更加清晰了解上市公司的整体情况,只有通过内部控制信息的有效披露才可以让使用者了解企业,达到信息披露的目的。

可见,上市公司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公司进行内部控制鉴证,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

2.上市公司的筹融资动机需要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对于有新发行证券再融资的公司来说,银行等金融机构会要求借贷款企业提供近三年的财务报告和最近的中期报告,并对企业年度报告进行审计要求,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报告并没有要求但中国近几年也要求一些金融企业提供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而其他企业没有相关规定;并且,在筹融资的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一类是签订贷款契约之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另一类是签订贷款契约之后的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问题。诸如上述问题归根结底就需要有一个良好资金流向监管,而它则需要上市公司有着有效的内部控制做保证,从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披露势在必行。

3.审计声誉和审计质量促使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声誉常指获得社会公众信任和赞美的程度,通常由知名度、美誉度和信任度构成。高质量审计的声誉则可以认为社会公众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予以信任和赞美的程度。既然审计质量可以理解为审计师发现并报告客户财务报告错报的概率,如果一个会计师事务所想要获得高质量审计的声誉,他就必须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比如发现并且报告更多客户财务报告的错报。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每年对中国的注册会计师进行职业培训和监管并且对一些违规注册会计师进行处罚,说明中国政府为力求塑造一个良好的审计市场不断努力;上市公司也力求四大会计事务所和具有良好声誉的注册会计师进行鉴证。相信中国审计市场的良好声誉渐渐形成。对于投资者来说,会偏重相信那有良好声誉的审计师所做的鉴证报告,这就促使上市公司寻求具有良好声誉和良好审计质量的审计师进行审计,期望通过审计师的审计对该公司的内部控制做出正确的评估和内部控制进一步的改善,并提供给投资者透明的信息,从而给上市公司带来融筹资的机会。可见,无论从投资者的角度还是从上市公司的角度都倾向于相信具有良好声誉的注册会计师,从而上市公司会自愿寻求审计声誉良好的注册会计师对其进行内部控制鉴证。

4.企业的规模和企业的形象可促使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大部分上市公司其涉足的领域较多,例如原本以房地产经营为主的上市公司,由于企规模的扩大不断涉足其他行业比如食品加工、外贸等行业,这就造成投资者和其他相关信息使用者怀疑该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能力和企业的运作状况。上市公司渐渐意识到在资本市场上筹融资的重要性,让投资者更加对企业有信心就有必要提供给投资者更加可信和透明的企业内部控制信息,使其相信企业具有良好的运作情况和内部控制机制,确保给投资者以更大的回报。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便成为信息使用者较为可信的信息来源,这就促使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并且,最近财务丑闻不断出现,企业信誉也成为考量企业的一把尺子,财务报表的披露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信息使用者逐渐意识到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更加重要,更为可靠。上市公司同样逐渐意识到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有助于提高企业良好运转的形象,并有助于企业改善内部控制使其健康发展。可见,企业的规模和企业形象可促使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通过从理论、保险理论、信息理论的研究分析,可见,在国家法规的不断完善、监管力度的加大及信息使用者对信息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上市公司不断意识到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不仅有利于信息使用者,也有利于上市公司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论文例6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 审计意见 财务报表审计

一、引言

随着国际上内部控制审计的广泛实施,我国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也在不断积极探索着,《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的,标志着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这为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改善财务信息质量,逐渐提供了广阔的内部控制审计空间和良好的执行环境。

2011年以及之前年度进行了内部控制审计的境内上市公司可视为自愿进行内部控制审计。自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公司的根本踊是否有别于其他未披露的公司?2012年起强制执行的主板上市公司到2015年可观察到4年进行了内部控制审计公司是否给资本市场传递了些许新鲜的有用信息?现代审计全面进入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并重的新时代之时,对内部控制审计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由于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内容目标等方面的相互交融,财务报表审计意见或多或少受内部控制审计执行的影响。杨德明、王春丽和王兵(2009)剖析审计意见的影响因素时选取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发现公司会因年报中有审计鉴证意见而更容易收到标准审计意见,原因在于有审计鉴证意见的公司内部控制不存在缺陷。潘芹(2011)基于委托理论以2009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对内部控制审计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内部控制审计对审计意见影响显著。朱彩婕、韩小伟(2013)基于我国2011年A股数据,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自愿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对财务报告审计意见的影响,结果表明二者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

目前涉及到内部控制审计与审计意见关系的文献还很少,不过国外实践经验和我国已有的少许文献也都明确表明了内部控制审计对财务报表审计意见有显著的影响作用。通过更多的文献整理分析可以得到的启示有:学者们对审计意见的影响因素研究观点集中体现在审计主体和审计对象双方各要素,不过不同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时期的数据得出的结论存在着差异。财务状况好的公司和公司治理水平高的公司不易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这是基本一致的,而对盈余管理、上一期审计意见、审计收费等因素则因衡量标准和基于的理论而异。对于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这个影响因素,在国外资本市场研究中得到的结论也几乎是一致的,大规模事务所更谨慎。在我国,由于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主要是政策的推动合并扩张而并非完全由于市场导向,特殊的背景决定了在我国不同的发展阶段应当具体环境具体分析。总而言之,前期已经对审计意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不过截止到现在很少涉及内部控制审计这个因素。

三、内部控制审计的披露对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的影响分析

(一)自愿披露阶段,内部控制审计的披露对财务报表审计意见影响。根据罗斯的委托理论,委托人和人都是自利的经济人,双方都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股东追求的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经营者则追求更多的薪酬及闲暇时间。股东约束经营者的自利行为以获得更高的经营效率,经营者因参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将其拥有信息的绝对优势使自身利益最大化,两者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及利益冲突,产生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问题。委托人为减少成本获取更高的利益会聘请除委托人、人之外的注册会计师对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审查及评判,使得反映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财务信息更加可靠公允,减弱信息不对称程度。受托责任理论认为管理者为保证其受托责任的履行和接受监督获得高额的报酬,会建立更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来规范自己的行为,通过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使公司展现出良好的经营绩效,并向企业所有者传递尽职尽责地为企业服务的信息。正由于当代信息社会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内部控制体系在探索和完善阶段核心对象是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为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信息的有效传递,内部控制审计是强有力措施。

竞争愈演愈烈的资本市场上,业绩良好和公司治理完善、内部控制健全有效的优质公司必须通过信号传递向市场展示其优势方面。依据信号传递理论,基于成本效益原则,这种信号是指只有高素质的企业采用才会是收益大于成本的某种可行性行动(陈汉文,2009)。审计就被认为是这样一个可以将高素质企业与低素质企业区分开来的信号显示机制。在自愿执行内部控制审计阶段,自愿审计本身就是一种信号。上市公司通过内部控制审计向市场传递其内控资源充裕、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真实可信的信号。这类公司的审计风险较小,注册会计师倾向于对其出具标准审计意见。

综上分析,自愿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可以传递公司内部控制健全有效的信号,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这些上市公司具有有效的内部控制、健康的财务状况、完善的公司治理、良好的持续经营能力等特征(林斌、饶静,2009),这类公司可以有效防范财务报表错报风险,注册会计师倾向于对其财务报表出具标准审计意见。

(二)强制执行阶段,内部控制审计的执行和披露对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的影响。在信息繁杂的当今社会,审计意见被视作来自独立、客观、公正渠道的一个公共信息,用作企业评价的一个依据,利益相关者们信赖之、运用之,使审计成为节约社会成本、增进社会信任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机制。因此,审计意见关系着利益相关者们的利益,在资本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审计意见是对公司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凝练表述,通过市场反应来进一步影响公司的运行,这也是审计意见的预警作用。基于此,在强制要求上市公司进行内部控制审计环境下,迫于被公示的压力,上市公司为获得有利于公司发展的标准审计意见,必须花费人力物力财力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努力完善内部控制以有效提高财务报告信息质量。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告生产过程受到严格控制的情况下,评估风险相应下降,出具的标准审计意见比例相应增加。因此,强制执行内部控制审计,可以促进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保证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上市公司处于良性循环系统中健康发展。

在强制执行内部控制审计的初级阶段,虽然企业对其内部控制完善的时间并不长久,其相应的改进措施尚未完全奏效,或者有些公司是基于强制执行政策的压力为披露而披露,没有做足够多实质性的工作对内部控制进行特别的改进。之前自愿披露的公司因各方面状况良好更有意愿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凸显其优势,当处于这种情况下,信号传递可能会受到干扰,信息使用者或者市场将对其一视同仁,不再偏好于自愿披露的公司,使得自愿披露的企业难以获得信号传递的优势,不再有更多的动力来进一步完善其内部控制。或者说在受政策压力下披露的公司与自愿披露阶段进行了内部控制审计的企业相比更加注重内部控制审计的建设,在近期的财务报表审计意见中得到显现。

四、结论

第一,我国在信息披露环境不完善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对外部信息使用者保护不周全的情况下,基于信号传递理论,优质公司为了与劣质公司区分开来,自愿主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向市场有效地传递公司内部控制高水平及财务信息高质量的信号,实现其获得资本市场和投资者的认可并从中获益的目标。同时,为了避免外部独立审计师出具消极否定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给公司带来不利影响,上市公司会更加努力加强和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建设,这将有效抑制管理层对信息披露的操纵,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公司财务信息质量。因此在未强制披露内部控制审计信息之时,内部控制审计的披露可以让信息使用者更有理由相信自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的企业财务状况良好,从而显现在财务报表审计意见中为标准审计意见。

第二,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逐渐完善,对资本市场信息要求的提高,内部控制审计被强制执行,并要求企业向市场和信息使用者公示其内部控制审计信息。在强制执行内部控制审计的初级阶段,虽然企业对其内部控制完善的时间并不长久,或者有些大规模相应的改进措施尚未完全奏效。但在强制执行的环境下,或者说在受政策压力下披露的公司与自愿披露阶段进行了内部控制审计的企业相比更加注重内部控制审计的建设,在近期的财务报表审计意见中得到了部分显现。即如结果显示,强制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或自愿执行内部控制计可以传递出其更高可靠性的财务信息。这种由于政策的推行给各企业带来一定的压力,推动其进一步改进内部控制,提高财务信息质量的良性循环,对于我国刚踏入内部控制审计强制阶段来说无疑是个利好消息,将这种良性循环持续下去是我们所期待的。J

参考文献:

[1]刘霄仑,郝臣,褚玉萍.公司治理对上市公司审计意见类型影响的研究――基于2007―2011年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J].审计研究,2012,(05):51-57.

[2]潘芹.内部控制审计对审计意见的影响研究――基于2009年我国A股公司数据[J].财会月刊,2011,(09):80-82.

[3]陈汉文,李荣.财务呈报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的国际发展[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03):5-11.

[4]肖成民,李茸.内部控制会影响审计意见吗?[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2,(02):34-41.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论文例7

一、引言

近些年,国内外财务舞弊案件层出不穷,从国外比较典型的美国安然公司、世界通信、时代华纳到我国“银广夏”、“郑百文”、“琼民源”事件等等,都引发社会各界极大的反响。从这些案例中不难看出,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健全,严重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甚至威胁整个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

在现代审计模式下,CPA对上市公司的审计是建立在内部控制评价基础之上的,因此本文从内部控制与审计意见的关系着手,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进行评述,为后续的研究分析奠定基础。

二、文献综述

2002年以后,SOX法案强制要求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并披露,大部分研究文献都得出基本一致的结论:内部控制质量对审计意见类型有着积极的影响。

(一)国外文献综述

1.内部控制缺陷与审计意见

Doyle(2007)经过相关研究发现:公司规模小、上市年限短、财务状况差、经营业务复杂、成长速度快或经历过重组的上市公司,更可能存在重大的内部控制缺陷,为了规避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更倾向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

Goh,Li(2011)发现公司的内部控制缺陷对会计盈余的稳健性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进而影响财务报告审计意见的类型。

2.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意见

Krishnan(2005)认为内部控制质量较差会导致审计委员会的效率低下,不能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使注册会计师将面对重大的不确定性,更倾向于出具非标准的审计意见。

Altamuro(2010)和Beatty(2011)以内部控制目标为导向度量内部控制质量,发现上市公司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提高了财务报告信息质量,从而改善了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

3.内部控制有效性与审计意见

Franklin(2007)研究发现,内部控制有效性低的公司不但盈利能力较差,而且负债程度往往也较高。Ashbaugh-Skaife(2009)在其研究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界定,则是通过内部控制缺陷来体现的,注册会计师为了规避风险,极有可能出具非标准的审计意见。

(二)国内文献综述

近年来,我国单独研究审计意见与内部控制质量的文献并不多,主要观点是非标准审计意见与内部控制质量之间显著负相关。

1.内部控制缺陷与审计意见

齐堡垒(2010)、田高良(2010)、陈丽蓉(2010)等以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经验数据,发现内部控制缺陷与非标准审计意见呈正相关,并且在深市中更具显著性。

项苗(2012)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基础,进一步整理出内部控制的各种缺陷(组织结构缺陷、人力资源缺陷、合同管理缺陷等),并构建回归模型来研究如何影响财务报告计意见的类型。

2.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审计意见

林斌、饶静(2009)和牛艺琳(2010)考察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信号传递效应,发现内部控制质量较好的公司更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且披露得越充分,监督越完善,更容易得到标准审计意见。

3.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意见

杨德明等(2009)选取 A 股上市公司2007年度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结果发现:内部控制质量高的上市公司被出具清洁审计意见的概率越大;而且上市公司在披露审计鉴证意见时,明显存在“报喜不报忧”的披露管理行为。

李炜(2013)则认为内部控制质量越好,审计师对客户签发的审计意见越好。并且所签发的审计意见判断不受客户的政府控制性质和客户所处外部治理环境的影响。

4.内部控制有效性与审计意见

陈丽蓉,牛艺琳(2010)通过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会对审计意见类型产生重要影响,非标准审计意见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内部监督显著负相关。

李凤艳等(2014)通过理论部分的分析和实证部分的验证得出结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总体有效性(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有效性)与非清洁审计意见显著负相关。

三、结论及建议

通过文献梳理与回顾,发现近些年关于内部审计与审计意见关系方面的研究已较广泛且深入,但仍然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一)研究内容集中,缺乏创新

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内部控制缺陷、内部控制有效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内部控制质量等层面,大部分研究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对审计意见存在一定的影响,但是没有形成比较公认的综合性观点或完备的理论体系,且缺乏创新点,无法很好地指导实践。

上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的角度,建议今后的研究多些更独到的观点、更细致的探讨,比如从是否ST、经营地点、结合审计费用等角度研究二者相关性。

(二)度量指标不统一,缺乏说服力

内部控制有效性、内部控制质量等指标的度量,至今还没有统一、权威的度量方法,削弱研究结果的说服力。

因此,理论界亟待设立统一的衡量标准,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提供较为量化的指标来衡量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情况。

(三)笼统分类审计意见,缺乏严谨性

目前大多学术论文主要将审计意见类型笼统地界定为标准审计意见、非标准审计意见两种类型,而并未对审计意见类型进行细分,这对实证模型设计和研究结论的说服力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笔者认为未来的研究可以将五种审计意见类型分别进行探讨,增强论文的严谨性。

参考文献:

[1]齐保垒,田高良,李留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与财务报告信息质量[J].管理科学,2010(4)

[2]项苗.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与审计意见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会月刊,2012(7):50-53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论文例8

一、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外包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将内部审计业务外部化已经成为许多上市公司的选择,这种现象的存在有着其深刻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要研究上市公司内审外包风险以及防范措施,应从研究其理论和现实意义着手。

(一)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外包的理论意义

1.基于委托―理论的意义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外包基于委托-理论。委托理论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主要研究内容是:单个或多个行为主体(委托人)依据一种明示或者隐含的契约形式,雇佣其他行为主体(人)为其服务,并提供给人一定的信息、授予其一定的权利,根据人的服务数量和质量支付相应的报酬。针对上市公司内审外包业务,一方面上市公司由于人才的缺乏、公司业务精力有限等原因,内部审计职能不能完美的实现。另一方面,专业化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发展趋势,催生了许多机构的产生,例如会计师事务所。上市公司在进行内部审计外包时,通过会计师事务所行使内部审计外包的工作,能够使企业更好利用其优越的人才资源、审计资源。

2.基于受托责任观的意义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外包基于受托责任理论。受托责任理论包括两方面:一是受托方接受委托方的委托,对委托方提供的资源进行管理并承担有效管理与使用受托资源的责任;二是受托方负起真实可靠地向委托方报告受托责任履行过程与结果的责任。受托责任双方应以恰当的方式、有效的协调委托和受托的关系,积极履行双方责任。

3.基于成本费用理论的意义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外包也是基于成本费用理论的选择。成本费用理论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交往、合作达成交易应支付的费用总和。成本费用来自各个方面,对于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外包,其成本有:搜寻成本(搜寻会计师事务所信息以及整理审计资料的成本)、议价成本(与会计师事务所商讨服务价格过程中的成本)、决策成本(内部审计外包合同中约定的服务价格)、信息成本(由于信息不对称或者信息泄露可能造成的成本)、监督成本(审计过程中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进行监督需要的成本)、违约成本(对于可能发生的违约情况支付的费用)。

(二)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外包的现实意义

1.获得高水平的审计服务

随着专业化分工的不断发展,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咨询业务不断发展。在会计师事务所中聚集着大批专业的审计人才,使得会计师事务所人员具备雄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审计经验,他们能够在内审的过程中敏锐洞察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2.将精力集中于公司主要业务

现在企业间竞争的焦点是公司主要业务的竞争力。内部审计业务以外包形式能够使上市公司集中主要精力发展公司的主要业务,将有限的资源投入企业的核心业务中。

3.适应审计业务的新变化

内部审计外包能够使企业有更多的机会学习新的审计技能、获得更加先进的审计技术,使企业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经济环境,提高企业的审计质量。

二、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外包的风险的具体表现

上市公司将内审职能外包出去既基于委托理论、受托责任理论、成本费用理论,又是为了获取高水平审计服务、集中精力于公司主要业务、适应审计业务新变化。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上市公司面临着一些风险。

(一)信息泄露风险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有:审计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完善;公司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否真实、合法、有效;企业重大经济事项的制定是否科学、执行是否到位等。调查表明,上市公司在考虑企业内审外部时首先会考虑内审资产的专用性,日常的财务审计工作专用性程度低,只需用规范的审计技术,而风险评估审计以及企业绩效审计则更加复杂。上市公司一般愿意将日常的财务审计工作交予会计师事务所实行,而对于其他资产专用性强的审计交给内审机构则是出于信息安全保密的需要。

(二)信息不对称风险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和迈克尔・斯彭斯这三位美国经济学家提出了信息不对称理论。该理论认为: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弊病,在市场中,与相比买方,卖方能够更加了解相关信息。通过给信息数据缺乏的一方传递真实可靠信息,掌握较多信息数据的一方可以在市场交易中获益;同时买卖双方中拥有信息较少的一方会尽力从另一方获得信息。

(三)审计机构选择风险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0)03-0087-06

为了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促进公司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健康发展,提高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2002年1月7日,中国证监会和国家经贸委联合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要求上市公司的董事会设立审计委员会。在我国目前的制度背景下,审计委员会是否是有效的呢?其特征对审计委员会的职责履行有何影响呢?本文通过研究审计委员会特征对审计收费的影响,揭示中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特征对审计委员会降低外部审计控制风险的影响作用,以期为提高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治理效率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文献回顾

从国外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专业性和活跃性等方面的特征在提高财务信息质量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Wright(1996),Beasley等(2001),Chtourou等(2004)的研究均发现公司调增会计盈余的行为与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呈显著的负相关;Felo等(2003)、Biao Xie等(2003),Krishnan(2005)的研究均表明审计委员会成员中财务专家的比例与财务报告的质量显著正相关;Biao Xie等(2003),DeZoort等(2003)发现审计委员会的会议频率与可操纵性应计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关于审计委员会与审计收费之间的关系,Abbott等(2003)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和专业技能与审计费用显著正相关,会议次数与审计费用的相关性不显著。还有一种结论是,审计委员会对审计收费上述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会相互抵消,使得审计委员会对审计收费的影响总体上不显著(Osullivan,1999)。可见,国外的研究成果对审计委员会对审计收费的影响持正、负、不显著三种不同观点。

在国内,王雄元和管考磊(2006)的研究结论证实了独立的和高学历的审计委员会能够提高信息披露质量,而包含财务专家的审计委员会及频繁的开会却不能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李斌和陈凌云(2006)研究发现,设立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年报补丁的概率比较低,与此同时,随着审计委员会独立性的增强、权威性的提高、主任委员独立性的增加,公司年报补丁的概率进一步降低。另外,王颖、王平心和吴清华(2006)的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对盈余管理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现阶段我国审计委员会的功能尚未完全发挥。翟华云(2006)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设置审计委员会能够提高会计盈余质量,审计委员会规模的扩大能够提高会计盈余质量,但在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及会计专业人员方面没有发现如此结论。在审计委员会与审计收费的研究上,李补喜、王平心(2005)的研究表明,审计委员会的设立与审计收费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夏文贤和陈汉文(2006)、白羽(2007)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影响审计收费的其他因素后,无论从变化方向和变化数量上,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与审计收费的变化之间都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说明从外部审计师的角度看,审计委员会的设立降低了外部审计的控制风险。

从研究结果来看,国内外有关审计委员会与审计收费的研究结论多为审计委员会有助于降低年报审计收费,尤其是国内文献在审计委员会的设立与审计收费负相关的研究结论上的一致性,这说明审计委员会在我国具有一定的治理效率。但我们也发现,国内已有文献均为研究审计委员会的设立与否对审计收费产生的影响,尚未研究审计委员会特征与审计收费的关系。仅仅研究审计委员会的设立与否对审计委员会治理效率的影响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深入地研究审计委员会设立后其运行的有效性,以期探求在其实际运作中能够提高审计委员会治理效率的有效特征。

三、实证分析

(一)研究设计

1,研究假设。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管理者出于机会主义目的有动机误报财务报告。而减少欺诈报告和机会主义报告行为的一种控制机制就是设立审计委员会,并通过审计委员会购买有差别的高质量审计服务。独立董事制度是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一项重要举措。独立董事发挥着指导与监督公司高层管理者的选择、薪金政策、战略目标选择、股利政策和资本结构的决策的双重作用。上市公司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一般是由上市公司财务部门与会计师事务所协商一致,再报由公司董事会或股东大会批准。由独立(外部、非执行)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成员除自身的董事身份外,与公司不存在任何关联关系,在执行其职能时不受管理当局的干涉,比内部董事更关注自身市场声誉,因此,他们有更好地履行监督职责的动机,会更加积极地监督财务报告过程。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比例越高,其履行职责的受约束就越少,发挥监督作用就越明显。研究证明: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可以显著降低盈余管理的程度,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所占的比例与盈余管理的程度显著负相关且独立性是审计委员会欲发挥效用之先决条件中讨论最为频繁的要素,为了切实肩负起监督与指导上市公司的职责,同时减轻自身责任,在上市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签订业务约定书时,在审计委员会任职的独立董事更能对公司的信息披露发表自己的独立意见,就会要求会计师事务所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以尽量避免上市公司向股东提供经过粉饰的财务报表,从而年报审计收费也将会提高。据此,提出第一个假设:

假设一: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与年报审计收费正相关。

审计委员会作为董事会内部的专门机构,主要职责之一是审核公司的财务信息及其披露,监督财务报告,保证审计质量,而财务专家由于具备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公允合法及是否符合会计准则等发表专业意见,还能在外部审计师与管理当局产生分歧时给予外部审计师支持。DeZoort等在进行一项实验研究发现,拥有专业方面的技能,具有独立董事经验和审计知识的审计委员会成员在一项外部审计师和管理层关于“实质重于形式”的冲突中,向外部审计师提供了更多的支持[192。审计委员会的职责范围不只局限于选择外部审计,而是对财务报告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包括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以及审查公司的内控制度等,从内部控制建立情况、内部体系的具体内容、重点控制活动等方面对公

司内部控制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深入、全面的总结和分析,并针对公司面临的风险提出客观的意见和建议。Raghunandan等研究发现,至少有一名有会计或财务专业知识背景的审计委员会,更可能与内部审计主管有更长时间的会面,更可能与内部审计主管有更多的私人接触,更可能审核内部审计计划和结果。这都增强了公司内部控制的可靠性。从审计师的观点看,专业性强的审计委员会成员能够提供较强的内部控制环境,有助于降低审计师控制风险的评估和审计程序的范围。公司内部控制机制是外部审计师确定控制风险水平和审计范围的重要基础,从而是影响审计收费的重要因素(Wallace,1989)。据此,提出第二个假设:

假设二:审计委员会专业性与年报审计收费负相关。

审计委员会的活跃性代表了审计委员会是否勤勉地履行了自己的监督职责。专业性和独立性并不能自然而然地使审计委员会有效发挥其职能,除非审计委员会是活跃的。审计委员会的活跃性与审计收费的关系存在两方面的竞争性的作用,一方面从需求角度看,审计委员会出于自身风险的控制,对财务报告过程的监管水平更高,更愿意支持购买高质量审计服务,从而导致较高的审计服务价格;另一面从供给角度看,审计委员会的活跃性主要表现在审计委员会的会议次数,勤勉的审计委员会成员会议次数将会增加,这样有利于增强审计委员会与管理当局、内部审计部门、外部注册会计师之间的互动,进行有效沟通,成为减少管理当局与外部审计师冲突的有效武器。外部审计师和审计委员会互相交换审计意见,同时内部审计部门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来满足审计委员会的信息需要,及时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提高财务监督的效率,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从而改善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降低外部审计师审计的控制风险,减少测试的范围等审计工作,从而降低了审计费用。陈汉文等(2004)对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所进行的案例研究也表明,审计委员会加强了内部审计的作用。对外部审计师来说,一般情况下外部审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司的内部控制,而更勤勉审计委员会在改善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方面具有一定的效率。据此,提出第三个假设,

假设三:审计委员会活跃性与年报审计收费负相关。

2,检验模型与变量说明。本文将主要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特征即独立性、专业性和活跃性与年报审计收费之间的关系分别进行研究,根据上述分析及研究假设,建立了如下多元回归模型:

对各控制变量的选择,本文参考了其他学者的已有研究结论。刘斌、叶建中、廖莹毅(2003)发现上市公司资产总额、控制子公司的家数、应收款项与资产总额之比以及反映区域因素的四个虚拟变量与审计收费呈显著正相关;伍利娜(2003)研究上市公司审计费用及其变动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公司规模、是否由国际5大所审计以及被审计公司ROE是否处于“保资格”区间;李补喜、王平心(2004)研究表明年报审计费用与资产规模显著正相关,审计费用率与资产规模显著负相关;资产规模对审计费用率的解释度在71%以上。根据已有文献的研究结果,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收费的因素主要有年末总资产、上市公司控制子公司的个数、存货占总资产的比例、应收款项占总资产的比例、资产负债率、“保配股”净资产收益率、“保资格”净资产收益率、事务所规模、经济业务的复杂程度以及上市公司所在地等。据此,选择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上市公司控制子公司的个数的平方根、存货占总资产的比例、应收款项占总资产的比例、资产负债率、“保配股”净资产收益率、“保资格”净资产收益率、事务所规模等8个变量作为本次研究的控制变量。其中,用事务所是否是“十大”会计师事务所来衡量事务所的规模。

3,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以2005~2007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所有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所有的上市公司数据主要来自国泰安CSMAR系列研究数据库。审计费用、上市公司控制子公司的个数、审计委员会等相关信息来自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内容。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按照以下标准对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了剔除:(1)剔除了金融类公司。(2)剔除了同时聘请两家以上会计师事务所,分别按照国内、国际会计准则进行审计,披露的是国际审计收费,或是所有事务所费用的合计数的上市公司。(3)剔除业绩过差的ST、PT公司。(4)剔除缺失所选变量数据的上市公司。经过上述剔除后,最终得到有效样本361家。

(二)描述性分析

对模型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的结果如表2所示。从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

(1)审计收费的自然对数最大为16.0,最小为12.0,说明不同公司的审计费用差距较大。

(2)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平均为52.1%,从形式上看,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较强。但是,这可能与《治理原则》中关于“独立董事应占多数并担任召集人”的规定有关。

(3)审计委员会中财务专家的比例平均为44.9%,这一情况满足《治理原则》的要求,表明公司确实需要财务专家,但也不排除公司纯粹为迎合准则要求而刻意安排的可能。

(4)审计委员会年平均开会次数为2次,说明其活跃性并非很强,审计委员会并未勤勉地为加强内部控制、提高财务质量做出很多努力。

(三)相关性分析

从相关系数分析表(见表3)可以看出,审计收费与上市公司年末总资产、上市公司控制子公司个数的平方根、资产负债率、“保配股”净资产收益率、事务所规模显著正相关;与审计委员会中财务专家的比例、存货占总资产的比例显著负相关;与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开会次数、应收款项占总资产的比例存在正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显著;与“保资格”净资产收益率存在负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显著。此外,各变量相关系数较小,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回归模型中多重共线性问题可忽略。

(四)多元回归分析

对研究模型的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方差分析表明,模型的F统计量值为69.05730,对应的检验概率几乎为0,说明模型的拟合度很好,有显著的统计意义。模型的R-squared为0.685197,调整R-squared为0.675275,说明各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解释了被解释变量LnFee的大部分变差,模型的解释度较高。

回归结果为,审计收费与上市公司年末总资产、上市公司控制子公司个数的平方根、应收款项占总资产的比例、资产负债率、“保配股”净资产收益率、事务所规模在5%的显著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审计委员会中财务专家的比例、存货占总资产的比例在5%的显著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与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存在正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显著;与审计委员会开会次数、“保资格”净资产收益率存在负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显著。

(1)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与审计收费

存在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性不显著,说明审计委员会的高独立性会导致审计费用的增加,但增幅不大。这一现象可能是两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一方面,从个人角度出发,为减轻自身责任,在上市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签订业务约定书时,独立董事要求外部审计师扩大测试范围,从而产生较高的年报审计收费;另一方面,独立性强的审计委员会对公司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制度实施了更有效的监督,从而降低了审计风险,减少了审计测试范围,从而降低了审计收费。审计委员会独立性对审计收费上述正、反两方面的影响相互抵消,使得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对审计收费的影响总体上不显著。

(2)审计委员会中财务专家的比例与审计收费显著负相关,与研究假设的理论预期相符合,这说明更专业的审计委员会从内部控制建立情况、内部体系的具体内容、重点控制活动等方面对公司的内部控制工作进行了更深入、更全面的总结和分析,并针对公司面临的风险提出更有效的意见和建议,改善了内部控制系统,降低了审计风险,从而降低了审计收费。

(3)审计委员会开会次数与审计收费存在负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显著,说明审计委员会的活跃性在很低程度上影响了审计收费。更勤勉的审计委员会不但对财务报告过程的监管水平更高,支持购买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导致较高的审计服务价格,而且更多的是改善了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降低了审计收费。但也有可能是审计委员会会议只是走形式,并未解决公司的实质性问题,导致对审计收费的影响不显著。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通过对上述实证研究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出于独立董事减轻自身责任的考虑,审计委员会独立性的增强提高了年报审计收费,但其对公司内部控制监督力度的增强又降低了审计师的风险,导致了较低的审计收费。因此,忽略独立董事对审计收费需求角度的特殊性,认为审计委员会独立性对审计委员会在履行其职责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正面的,能够增强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但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发展尚未成熟,且其设置又是出于制度性安排,上市公司缺乏自愿性要求,从而导致其所起的正面作用不明显。

2,审计委员会专业性的增强能够使审计委员会更有能力监督财务报告过程、维护外部审计师的独立性以及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降低审计风险,降低审计收费,同时增强了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

3,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活跃性较低,且其对审计收费的影响不显著,对审计委员会有效性有正面影响但较弱。因此,我国证券监管机构应对审计委员会开会次数作出明确要求,并提高审计委员会会议的质量,避免其形式化、空洞化。

(二)政策建议

1,完善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制度。在独立董事的任职方面,应着重选择有企业管理经验、有投资决策专长和能准确把握市场的专业人士。同时,应该实现独立董事的职业化进程,尽快出台约束力强的规章或以法律形式确认独立董事制度。

2,增强审计委员会的专业性。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并没有对会计专业人士做出明确的资格限定,这有可能会影响审计委员会的财务监督能力。因此,建议监管部门对审计委员会中会计专业人士的专业资格、主管财务工作的经验年限等做出明确的限定。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论文例10

Gongetal(.2007)发现美国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程度显著高于投资者保护较弱的国家,且盈余管理水平较低。Altamuroetal(.2010)研究改进法案的结果表明,对内部控制的强制要求显著提高会计计量的准确性,弱化盈余稳健性。国内学者根据中国特殊制度因素,对强制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政策要求与公司具体盈余操纵方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相同的结论。雷英(2013)对2010—2011年沪市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在控制自选择性后,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公司会计盈余质量较高。陶珍珍(2012)认为,内部控制审计有效性与盈余管理增速之间的关系是稳建的,即保证内部控制审计的有效有助于抑制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大部分文献已证实,上市公司自愿选择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与公司盈余质量正相关,能有效抑制盈余管理行为。2011年,我国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建立尚属初级阶段,仅有少数上市公司严格执行强制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规范指引。2012年,所有主板上市公司均被纳入强制实施范围,面临着资本市场的约束和外界监管的压力。因此,理论上,强制性披露内控审计报告的新政策有利于抑制公司盈余管理,尤其是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基于以上分析,提出研究假设1和2,如下:H1: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公司能有效抑制应计项目盈余管理。H2: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公司能显著抑制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二)事务所行业专长与盈余管理

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业专长是审计质量的决定因素之一,Balsametal(.2003)指出,“六大”事务所的客户与其他事务所的客户相比,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水平更低、盈余反应系数更高。国外大量的实证文献都证实,具有行业专长的事务所作为独立第三方改善公司机制问题的同时,能缓解公司盈余管理倾向(Limetal.,2008;Mitraetal.,2010;Kwonetal.,2007)。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观点不一。蔡春、鲜文铎(2007)首次研究认定,事务所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显著负相关。张敦力(2012)主张,行业专长有助于辨别盈余管理属性的差异化,是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途径。陈胜蓝(2013)以上市公司10年的经验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证实发展行业专长能加强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效应和传递效应,提高审计质量。王帆(2014)选择上市银行为研究样本,发现事务所专长对收益增加型、收益减少型盈余管理均有约束效果。基于以上分析,提出研究假设3和4,如下:H3:具有行业专长的事务所能明显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与不具有行业专长的事务所相比,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程度更低。H4:具有行业专长的事务所能明显抑制上市公司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

(三)内部控制审计与事务所行业专长

从行业监管角度来看,强制性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和具有行业专长的事务所发表审计意见是两种具有关联性的外部治理机制。在全面建设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制度背景下,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对企业财务报告内控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责任承担能力决定了审计质量的高低,高水平的审计质量将降低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由此可见,内部控制审计与事务所行业专门化均能改善公司的盈余质量,在抑制盈余管理行为的过程中,两者以替代方式发挥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提出研究假设5,如下:H5:内部控制审计和事务所行业专长在抑制盈余管理过程中存在替代关系。

二、研究设计

(一)变量定义

1.应计项目盈余管理(ADA)应计利润分为可操纵性利润和不可操纵性利润,笔者用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来衡量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程度的高低。应收账款、固定资产等其他资产的摊销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采用修正的Jones模型来进行度量(Dechowetal.,1995):NDA=α1(1/Ai)+α2[(SALESi-RAC)/Ai]+α3(FAS-Si/Ai)(1)TAi/Ai=α1(1/Ai)+α2[(SALESi-RAC)/Ai]+α3(FAS-Si/Ai)+εi(2)SALESi为i公司销售收入的变动额,等于公司当年的实际销售收入与上一年实际销售收入之差;RAC为公司当期期末的应收账款与上一期期末的应收账款之差;FASSi为i公司当年固定资产原值;Ai为i公司上一期期末的总资产。对模型(1)分行业进行回归得出估计系数再带入模型(1)求出正常的应计利润NDA。由此,可求出操控性应计利润ADA=ABS(TAi/A-NDA)。2.真实活动盈余管理(AREM)PROi/Ai=β1(1/Ai)+β2(SALESi/Ai)+β3(SALESi,t/Ai)+β4(SALESi,t-i/Ai)+εi(3)NCFi/Ai=β1(1/Ai)+β2(SALESi/Ai)+β3(SALESi/Ai)+εi(4)DISEXPi/Ai=β1(1/Ai)+β2(SALESi/Ai)+εi(5)PROi表示公司当期的生产成本,为销售成本及存货变动之和;NCFi表示公司当期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SALESi表示当期的营业收入;DISEXPi表示公司当期的酌量性费用,为销售费用及管理费用之和。对模型(3)分行业回归得出估计系数再带入模型(3)求出正常的生产成本。用公司实际生产成本与正常生产成本之差的绝对值表示操纵性生产成本APRO。同理,可得到操纵性现金流ANCF以及操纵的酌量性费用ADISEXP。利用一个综合性的指标AREM=APRO-ANCF-ADISEXP来衡量企业总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3.内部控制审计的度量(CA)上交所、深交所中国版SOX法案的出台,强制要求境内外同时上市的试点公司自2011年起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内部控制审计,2012年起中央、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以及满足条件的非国有控股主板上市公司均要求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因而,在2011—2012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中按照准则要求披露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为1,没有披露的为0。4.事务所行业专长的度量(MSA)基于行业市场份额和行业组合份额决定审计行业专长的事实,以及事务所行业专长可以按照区域与行业层面的市场份额进行设置(Krishnan,2012),本文依据各个省级行政区域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划分,用来衡量事务所行业专长MSA(陈胜蓝,2013)。将所属区域内同行业层面市场份额平均值最大的事务所认定为具有行业专长,取值为1,否则为0。

(二)模型构建

本文模型构建如下:ADA=γ0+γ1CA+γ2MSA+γ3CA*MSA+γ4Xi+εi(6)AREM=γ0+γ1CA+γ2MSA+γ3CA*MSA+γ4Xi+εi(7)其中,CA和MSA为虚拟变量,分别度量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披露程度以及事务所行业专长指标,CA*MSA用来直接检验在抑制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过程中内部控制审计与事务所行业专长是否存在替代关系。Xi为相关控制变量,分别代表:审计意见、公司规模、资产收益率、监事会规模、最终控制人持股比例。

(三)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2011年起,随着68家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和216家内控规范试点公司开始强制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我国上市公司走上内控系统建设分类分批实施阶段。截至2012年底,沪深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共2472家,本文以2011—2012年为研究时间窗口,对研究对象作如下处理:剔除在2013年退市的公司,剔除连续数据不足两年的公司,最后得到4369个观测值。所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来源于迪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数据库(ic-),其他财务数据根据国泰安CSMAR数据库手工收集、整理所得。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结果

表2列示了各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PanelA和PanelB的变量均值T检验结果显示: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CA)或聘请具有行业专长事务所(MSA)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较低,即拥有较低的ADA、APRO、AREM,并且差异是显著的,初步印证假设CA、MSA能有效抑制公司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PanelC为其他控制变量的统计结果。

(二)回归结果分析

为检验假设,在控制影响盈余管理程度的其他因素后,对样本公司数据进行OLS多元回归分析,实证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中可以看出,内部控制审计(CA)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ADA)之间的系数显著为负,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AREM)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说明强制性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监管机制明显抑制了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假设1、假设2得到验证;事务所行业专长(MSA)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之间的系数为-0.028,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间的系数为-0.070,均在5%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证实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化有利于改善公司的盈余质量,弱化盈余管理行为,结论支持假设3、假设4。表3中,交叉项CA*MSA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之间的系数为正,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系数在10%的水平上正相关,说明强制性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监督机制和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门化在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时存在替代关系,尤其是弱化隐蔽性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假设5得到证实。上述结论深化了范经华(2013)、张嘉兴(2014)的研究结果,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在外部治理机制的多重作用下得到显著抑制。为检验上述回归结果的稳定性,本文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进行细分,表3列示了引入ANCF、APRO、ADISEXP的回归结果。MSA与操纵性经营现金流、操纵性生产成本以及操纵性酌量性费用盈余管理有显著相关性,表3第三列交叉项CA*MSA的系数显著为正,证实强制性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和事务所行业专长在减少操纵性经营现金流绝对数额的过程中存在替代作用,结论具有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