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课外生活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2-17 09:53:01

课外生活论文

课外生活论文例1

一、寓教于情趣活动之中“喜好是最好的教师”。引发学习喜好,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和点燃学生习作的欲望。如何激趣,首先要选择有趣的活动内容,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1、角色游戏游戏的天地是孩子们的乐园。课堂是一个静态的空间,在这静态的空间中,充分进行动态教学,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

在教学第六册看图作文《春游》时播放儿童曲《春天在哪里》,采用扮一扮图片中的人物,演一演课文中的有关情节的方法,使静态的图片,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孩子面前。

让全班学生边观看表演边思索摘要:1、谁演得像?2、哪些对话是他们自己加进去的,加得合适吗?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加深了对作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对“捉蝴蝶”、“逮鱼”等动词的运用,理解得更为透彻,学生创造表演的能力得到发展。学生在作文创作喜好的培养过程中,同时还蕴藏着儿童善感的潜能,如何培养挖掘?在教学《春天来了》景物描写时,可让学生们根据自己习作的内容,绘制一幅《春景图》,在活动课中,边朗读自己的佳作,边欣赏图画,学生笔下绿的叶,五色的花,可爱的小鸟,蓝蓝的天,嫩嫩的柳条,调皮的青蛙,构成了一幅幅美妙、布满童趣的画面。在教学描写——状物练笔后,可让学生结合所描写的电冰箱、邮筒、黄瓜、苹果等,绘制成美术作品,并附有文字介绍,在活动课中,供大家心旷神怡。

2、拼拼摆摆在教学描写景物方位时,可设计一些图块,让学生摆摆、拼拼,按顺序说出先摆什么,后摆什么,最后再摆什么。有些拼图,又可构成孩子想象创造作文的材料,如学生们自己设计造型别致,形象生动的《鸭子戏水》、《熊猫打煞、《动物运动会》、《小鸟盖房》……在口述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练笔,学生的读写能力得到培养。

3、交际生活中耳闻目睹离不开交际手段,学生进行书面表达,首先接通思维的线路是言语的交际。如《秋游卜塘》的习作前,我们上了一堂以汇报为内容的活动课,先让学生在小组自由交际感受最深的印象,再由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际,引导学生品析,最后围绕交际内容,归纳出以下练笔片断,如摘要:(1)盼秋游;(2)发生在汽车上的事;(3)祭扫烈士墓;(4)我来到了百果树爷爷身旁;(5)我终于登上了山顶;(6)野炊啦;(7)我碰到了难题;(8)归途。学生通过活动课的交际,即提高了观察生活的能力,又拓宽了选材的思路。

二、寓教于操作活动之中

动手是孩子的天性,教学中要顺应孩子的“天性”。激发学生以不同的动机参和活动,使全体学生全程参和全方位活动。

1、动动做做在教学有顺序描写一事物时,可要求每位学生带针、线、钮扣、布头,完成整个钉钮扣过程,再想想,你碰到了什么困难?整个过程的顺序如何?然后进行第二次尝试,比较两次钉扭扣的速度,效果有何不同。此外,操作小实验,制作贺卡,课程表,削水果,编抄报,设计读书角,整理书包、抽屉,都是操作练习的好材料。

2、玩玩比比叶圣陶先生说摘要:“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儿童更是喜欢做自己所喜欢的活动,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利用学生无意注重,召唤起他们有意注重,促使他们走进情境,从而达到感受情景,创造情景。

如不少学生各具特长——唱歌、跳舞、画画、集邮等,应鼓励他们多参和一些有益活动。活动课中,教师让他们介绍自己这些方面的亲自体验,一到此时,孩子们真诚的感情自然争先恐后的表露,并启迪不少没尝试过的学生跃跃欲试。再如让学生寻找同一类事物的两件物体进行比较观察,找出异同点,进行交流,从而感受“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绿叶,人不可能两次跨入同一条河流”。从小受到逻辑思维练习以及辩证唯物思维的渗透。

3、组织社会活动作文活动课不能局限于课堂,而要将学生带进社会大门。如组织各类作文竞赛,社会考察,信息调查,参观访问,书评影评,读书读报,知识竞赛,主题征文……使学生在受到高尚情操陶冶的同时,意志的磨炼,毅力的培养,能力的练习也随之发展。

三、寓教于学法活动之中一位有成就的教师不单是知识的传递者,更重要的是探索真谛的引导者。

1、指导学法小学生作文常用的体裁一般是记叙文,其中包括写人、写景、记事、状物等,每一类文章都有其内在的规律。通过教学,使学生思维过程趋向于写谁?写什么事?为何写?怎样写?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寻找出学法,从而用这些学法积极主动地阅读大量文章,获得阅读、思索、钻研的能力。

课外生活论文例2

由于生物不是高考科目,所以学生对生物课的学习兴趣降低,严重影响了生物教学的教学情绪,生物教学质量显著下降。例如,我在辅导学生做植物原色浸制标本时,发现有的从初中升入中等师范学校的学生,初一学过的最常见的蔬菜名称都不会写,如把“莴苣”写成“窝菊”,把“菠菜”写成“波菜”,把“荠(ji)菜”写成“齐(qi)菜”等,常见植物属于什么科,除了对十字花科的白菜较熟悉外,其他的几乎都不认识。我认为利用实物直观教学很重要,我引导学生在课外科技活动中按教科书中的内容制作了一些常见的植物浸制标本,如茄科、葫芦科、十字花科,锦葵科等常见的代表植物,将这些植物标本制成后,用5%的福尔马林保存起来作为直观教学的教具。今年初中生物教材和中等师范生物教材都有变动,教材中附了些图,有利于教学,但书中的图与实物教具是有区别的,图是平面教具,特别是植物,我们通过观察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的特征来识别植物。而这些器官的形态特征在图中不一定能反应出来,特别对一些较低等的无根、茎、叶分化的植物只看图是不能掌握的,如水绵,这是淡水中常见的绿藻,教材中附有图,但认识水绵的形态,生活环境,必须通过学科活动,叫同学们亲自去采集,通过实物观察才能巩固书本知识,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采集的含羞草,很多学生喜欢用手去碰它,都知道它的叶子手碰后叶柄合拢下垂,有的学生问这是什么原因?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解答:这种现象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应激性”。当含羞草受到震动刺激后,叶柄很快下垂,复叶合闭,这是植物表现出来的感震运动。学生又问:为什么其他的植物叶子没有这种现象?其实高等植物在受外界刺激或不受外界刺激的情况下,不同的器官在不同的时间都会表现出不同的运动形式:如植物的向光性运动,根的趋水、趋肥性等。含羞草的感震运动是它的叶柄基部具有膨大的叶枕,叶枕上半部细胞壁厚,下半部壁薄,当它受到刺激时,上半部膨压不变,下半部质膜透性增高,胞壁收缩,把部分细胞液向细胞间隙排出,叶枕下半部的膨压降低,引起复叶闭合,叶柄下垂。同学们在学科活动中提出的问题,由于不受课堂教学的约束,知识面广,这说明生物学科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弥补了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二、课外科技活动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优良的品质

生物科技活动与其他学科不一样,有时在室内活动,有时到室外采集标本,因此学生都要具备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的优良品质。1994年湖北省举办第三届中学生物奥赛中,××学校学生获省级一等奖,由于老师的培养和他自己的努力,才取得这样好的成绩,当问他最终奋斗目标和专业是什么时,他说不想从事生物专业,原因是生物专业整天与农业打交道没“意思”。据调查这种思想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们的衣、食、注行都离不开生命科学,中国在农业科技上将来还会不会出现像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这都是生物教师应该深思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就是要把课堂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培养他们有理论,有实践,又有坚强意志的优良品质。我校在活动中开展了一次血型鉴定实验,开始有的同学怕痛,在别人身上取血也怕,经多次训练,能勇敢地在自己手指上取血。还有的在捕捉昆虫时不愿拿毒瓶,怕毒,采植物标本怕累,做鸟的剥制标本怕脏,做青蛙解剖实验胆小,越是同学们怕的,在活动中我们越要去做,最终使他们消除顾虑,认为生物学科活动很有意义。现在中学生物课时少,有的学校根本没有学科活动,使学生片面理解学生物就是与“农”打交道。怎样培养有理论,有实践,又有优良的思想品质的生物人才,我认为中学教育很重要,在中学适当地开展生物学科活动,不但能锻炼学生的思想意志,而且有利于促进生物教学的发展。

三、生物学科活动能促进美育、化学等学科的发展

1.促进美育学科的发展

课外生活论文例3

由于生物不是高考科目,所以学生对生物课的学习兴趣降低,严重影响了生物教学的教学情绪,生物教学质量显著下降。例如,我在辅导学生做植物原色浸制标本时,发现有的从初中升入中等师范学校的学生,初一学过的最常见的蔬菜名称都不会写,如把“莴苣”写成“窝菊”,把“菠菜”写成“波菜”,把“荠(ji)菜”写成“齐(qi)菜”等,常见植物属于什么科,除了对十字花科的白菜较熟悉外,其他的几乎都不认识。我认为利用实物直观教学很重要,我引导学生在课外科技活动中按教科书中的内容制作了一些常见的植物浸制标本,如茄科、葫芦科、十字花科,锦葵科等常见的代表植物,将这些植物标本制成后,用5%的福尔马林保存起来作为直观教学的教具。今年初中生物教材和中等师范生物教材都有变动,教材中附了些图,有利于教学,但书中的图与实物教具是有区别的,图是平面教具,特别是植物,我们通过观察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的特征来识别植物。而这些器官的形态特征在图中不一定能反应出来,特别对一些较低等的无根、茎、叶分化的植物只看图是不能掌握的,如水绵,这是淡水中常见的绿藻,教材中附有图,但认识水绵的形态,生活环境,必须通过学科活动,叫同学们亲自去采集,通过实物观察才能巩固书本知识,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采集的含羞草,很多学生喜欢用手去碰它,都知道它的叶子手碰后叶柄合拢下垂,有的学生问这是什么原因?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解答:这种现象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应激性”。当含羞草受到震动刺激后,叶柄很快下垂,复叶合闭,这是植物表现出来的感震运动。学生又问:为什么其他的植物叶子没有这种现象?其实高等植物在受外界刺激或不受外界刺激的情况下,不同的器官在不同的时间都会表现出不同的运动形式:如植物的向光性运动,根的趋水、趋肥性等。含羞草的感震运动是它的叶柄基部具有膨大的叶枕,叶枕上半部细胞壁厚,下半部壁薄,当它受到刺激时,上半部膨压不变,下半部质膜透性增高,胞壁收缩,把部分细胞液向细胞间隙排出,叶枕下半部的膨压降低,引起复叶闭合,叶柄下垂。同学们在学科活动中提出的问题,由于不受课堂教学的约束,知识面广,这说明生物学科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弥补了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二、课外科技活动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优良的品质

生物科技活动与其他学科不一样,有时在室内活动,有时到室外采集标本,因此学生都要具备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的优良品质。1994年湖北省举办第三届中学生物奥赛中,××学校学生获省级一等奖,由于老师的培养和他自己的努力,才取得这样好的成绩,当问他最终奋斗目标和专业是什么时,他说不想从事生物专业,原因是生物专业整天与农业打交道没“意思”。据调查这种思想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们的衣、食、注行都离不开生命科学,中国在农业科技上将来还会不会出现像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这都是生物教师应该深思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就是要把课堂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培养他们有理论,有实践,又有坚强意志的优良品质。我校在活动中开展了一次血型鉴定实验,开始有的同学怕痛,在别人身上取血也怕,经多次训练,能勇敢地在自己手指上取血。还有的在捕捉昆虫时不愿拿毒瓶,怕毒,采植物标本怕累,做鸟的剥制标本怕脏,做青蛙解剖实验胆小,越是同学们怕的,在活动中我们越要去做,最终使他们消除顾虑,认为生物学科活动很有意义。现在中学生物课时少,有的学校根本没有学科活动,使学生片面理解学生物就是与“农”打交道。怎样培养有理论,有实践,又有优良的思想品质的生物人才,我认为中学教育很重要,在中学适当地开展生物学科活动,不但能锻炼学生的思想意志,而且有利于促进生物教学的发展。

三、生物学科活动能促进美育、化学等学科的发展

1.促进美育学科的发展

课外生活论文例4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带来诸多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迅速蔓延,以美英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观和价值观逐渐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而涉外院校的教学对象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而长期处于外来西方文化和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交织碰撞之中,其极易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和政治文化思潮影响。这就导致涉外院校的教学对象呈现出较易亲近西方文化而疏远本土文化,文化视野开阔且文化积淀深厚,以及外语课程教学方式趋于多元化等特征。

(一)涉外院校教学对象亲西方文化疏本土文化

涉外院校教学对象学习的主要专业课程为外国语言,而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文化的工具性载体,他们在学习外国语言的过程中也同时接受了被外国语言所承载的西方文化和社会思潮的潜移默化。反之,这种与外国语言内在融合的西方文化和社会思潮又对涉外院校的教学对象的外国文艺欣赏水平和外国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学习外国语言等专业课程需要大量的机械重复记忆时间,这也占据了涉外院校教学对象的大部分有效学习时间,进而导致他们没有多余时间学习其他课程。因此,涉外院校教学对象较普通高等院校教学对象而言具有更易亲近西方文化而疏远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特殊性。

(二)涉外院校教学对象文化视野开阔文化积淀深厚

一般而言,涉外院校的教学对象较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对象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阅读外文书籍、报刊、文献等传统纸媒资料;其次,由于语言方面的优势,涉外院校的教学对象更易从互联网接触并了解西方文化和社会思潮传播的新兴传媒产品,如外文影视作品、戏剧、论坛、广播等等;再者涉外院校校园内部外籍教师和留学生数量众多,涉外院校教学对象更易于和外籍教师或留学生进行深入交流从而获得更多外部信息。因此,涉外院校的教学对象往往要比普通高等院校教学对象的文化视野更加开阔、文化积淀更加深厚。

(三)涉外院校外语课程教学方式趋于多元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等教育院校的教学改革逐步深入,涉外院校外语课程教学方式愈渐趋于多元化,由传统的课堂宣讲式的理论型教学方式转向多媒体课件、口语风暴、出国考察、对外交流、深入语言环境学习等等诸多新兴教学方式。涉外院校外语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多元化发展增强了教学对象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教学对象驾驭外国语言的能力,促使教学对象外语专业学习全面性发展,但与此同时也给涉外院校非外语专业课程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与压力。因此,涉外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必须对此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进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做出相应的教学改革,以保证高等院校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工作政治方向的正确性和思想路线的连续性。

二、涉外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

(一)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基本内容与教学主要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普通高等院校本科生的公共必修课程,其教学基本内容和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为基本教学内容,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对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予以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牢固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提升人文素质和自我修养的能力,为逐渐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识论、历史观与辩证法的思想基础。

(二)制定科学的课程逻辑结构与教学课时安排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课程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形势与政策共六部分内容组成。制定科学的课程逻辑结构与合理安排教学课时是推进涉外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这门课程的课程逻辑结构和教学课时安排应为:绪论怎样实现中学生生活向大学生的转化,对应学时2课时。三个部分的逻辑结构是第1-3章为第一部分,提供总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前提,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材的历史定位和时代方向问题。对应学时为10课时。4-6章为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知识在道德领域的延伸,提供行为规范和价值导向。对应课时12课时。7-8章是第三部分,帮助大学生知法,用法,守法,护法,提升其法律意识。加结束语,对应课时共10课时。

(三)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理论性^强,内容与普通人文公共教育课程相比较为晦涩枯燥,需要教学对象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应更加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重点、难点内容,寻找科学生动的解决方法以适应涉外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此课程的教学重点为:当代大学生如何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理解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材的关系;新时期如何做忠诚的爱国者,自觉地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何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职业生活与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当代大学生应具备怎样的法律意识,应了解哪些法律制度和法律规范,自觉地提高法律意识。此课程教学难点为: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帮助大学生从知识的了解转化为行为的自觉;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法律与道德有机结合起来;如何处理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办法如下所述:首先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充分体现理论的魅力,加强对学生的理论启导;其次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各种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环节,使同学们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提高学习兴趣和认识水平,并化理论为德性。

(四)运用科学教学方法与多元化教学手段

(1)涉外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必须明确“双主体学导式”科学教学方法的总体目标。

第一,引导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教学过程;第二,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教学参与活动,分清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教学参与活动,调动和发挥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内在因素的作用,丢弃不良的行为习惯,培养高尚的思想政治道德素养;第四,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教学参与活动,不仅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而且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做出正确判断和行为选择的方法。

(2)涉外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主体应学习“双主体学导式”科学教学方法的基本内容。

第一,“双主体学导式”教学的基本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的结构是“双主体”的,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学对象即学生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首席主体”。在教学过程开始的时候,教学对象一般是教学的客体,只有通过恰当的教学活动才能引导学生转变为教学主体。只有实行“双主体互动”,教学才能够成功。第二,“双主体学导式”教学的基本规律。涉外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应做到“五个统一”,即“教师主体与教学对象主体相统一”、“国家意志与教学对象意志相统一”、“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相统一”、“是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统一”、“教学过程与修身过程相统一”。第三,“双主体学导式”教学方法的种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大致有十二种教学方法,前三种为普遍使用的“基本教学方法”,后九种为有针对性地个别选择使用的“辅助教学方法”。这种位置,不可颠倒。基本教学方法包括:⑴“系统讲座式”教学法;⑵“师生问答(或答问)式”教学法;⑶“案例分析式”教学法(含“书评影评式”教学法)。辅助教学方法包括:⑴“团队(合作)攻关式”教学法;⑵“主题演讲式”教学法;⑶“主题论辩式”教学法;⑷“价值澄清式”教学法;⑸“意义寻求式”教学法;⑹“法庭辩论式”教学法;⑺“英模报告式”教学法;⑻“参观访问式”教学法;⑼“行动式”教学法。第四,“双主体学导式”教学的教学境界。涉外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追求并且争取达到四种教学境界,即:第一,“知识境界”――“掌握广博的知识,用事实的力量打动人”;第二,“理论境界”――“掌握彻底的理论,用逻辑的力量征服人”;第三,“艺术境界”――“掌握美的规律,用高雅的力量陶冶人”;第四,“人格境界”――“锤炼高尚的人格,用庄严的力量提升人”。第五,“双主体学导式”教学的教师修养。涉外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有四种较高的修养,即:“理论修养”、“知识修养”、“教学艺术修养”和“人格修养”。

总之,涉外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应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努力使教学对象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提高教学对象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发挥其自身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内在精神因素的作用,努力分清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提高其分辩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树立其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期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与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秦钠.从信息论看涉外院校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培养.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1992(5).

[2]杨云芳.浅析外语院校人文教育的特点.新西部,2008(8).

[3]王淑莉.涉外院校“两课”教学与考试方法改革初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4).

[4]四川外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组.涉外院校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探讨.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2(3).

课外生活论文例5

儿童文学课堂的教学导入经常以复习旧课、列举学生熟悉的课外知识或者检查预习等方式来进行,这样既可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从而由难而易、循序渐进地顺利展开课堂教学活动。这一方式的运用往往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儿歌时,课前首先请同学们列举一下自己小时候说唱过的儿歌来到入新课,同学们表情兴奋不已、发言积极踊跃,说唱了许多首活泼有趣的儿歌,从而为课上的新知识,即儿歌的特点和种类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内知识理论讲授为主,课外作品实践补充为辅

这一环节主要是对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内容作系统讲授和深入分析,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同时为加深学生的理解,适当引入课外知识加以验证以便学生消化和理解。具体方式方法主要有以下方面:

1.创设情境

教师围绕课上教学内容,通过课外知识的引入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场景,使学生亲自参与到各种游戏、表演、唱歌、观看影视录像等活动中去,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特定的气氛中主动积极地从事各项智力活动。比如讲儿歌时,可以做一些相关的游戏,如拍手歌、丢手绢、请朋友等游戏,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儿歌的重音韵节奏、易记宜唱、歌戏互补等特征;讲授故事这一儿童文学题材时,可以请同学们观看精美动画《阿里巴巴》、《三打白骨精》等影视作品,以便更好地消化理解课内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引入课外内容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有效地获得知识,同时了陶冶情操。

2.教学过程中归纳法与演绎法并举

比如在讲科学文艺这一儿童文学体裁时,就可以适当引入一些课外作品加以讲解验证、总结归纳,可以列举中国科普作家高士其的作品《高士其科普童话》。在他的作品里,细茵跃然纸上,同人说长道短。说明着自身的利弊;白血球在他的笔尖上英勇杀敌;他把土壤亲切地比喻为妈妈,“我们的土壤妈妈是地球工厂的女工”;他把终日与我们相伴的时间称为“时间伯伯”,要我们“一寸光阴一寸金”地去珍惜它……总之,课外优秀作品的引入可使教师自如地运用归纳法与演绎法授课,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内理论知识的内涵。

三、引入课外实践,巩固课内知识,培养能力

这一环节可以设计课内、课外相结合的综合性练习题目,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儿童文学教程》就经常设计这样的讨论与实践项目,比如第五章童话寓言的课后练习将课内理论知识和课外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练习内容有:①童话包括哪几种形象类型?试结合实例论证它们在作品中的具体功能和艺术特色;②请根据自己的体会,谈谈如何更好地发挥寓言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通过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实际训练,可以及时反馈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便教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从而使学生顺利实现知识迁移和能力的提高。

四、学科前沿知识拓展,激发兴趣,提高研究能力

这一教学步骤主要指在小结课内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之后,适当进行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拓展,向学生介绍当前研究领域的最新知识和发展动态,以及相关的优秀作品,以此拓展学生眼界、激发他们学习兴趣、鼓励爱好者的研究及探索精神。例如,在讲解儿童小说时,就可以适当拓展一下目前较为流行的、学生也感兴趣的作家作品,如杨红樱、韩寒等作品和创作评论,也可以引导学生对《哈利・波特》等作品的艺术美进行相关的研究和艺术鉴赏创作,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深化。

五、作业和课外活动的布置

课外生活论文例6

[文章编号]1671- 5918(2017)14- 0181- 03

doi:10. 3969/j。issn.1671-5918. 2017. 14. 068

[本刊网址]http://hbxb.net

一、引论

跨文化交际学(Intercultural Comrnunication)是一门在传播学等学科理论的基础上,与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化学以及社会学等相互交叉而发展起来的学科。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文件《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提出跨文化教育的思想,以促进人们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对其他文化的了解。2003年9月,我国教育部颁布新版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语言能力的培养不仅仅以掌握一门语言的熟?程度为评判标准,更多的是应当培养学生使用语言去了解另一种文化、心理、社会形态。现大多数高校在开展外语教学的同时,忽视了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加强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力度,不仅需要在外语院系的课程设置方面,除了设置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学等课程外,应该增设社会学、人类学这类课程;其次,在外语教学中使用一定比例的国外出版的外语教材,在自编教材中多用一些“真实材料”( authentic material);并且,在跨文化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图片、幻灯片、电影、电视、网络信息技术等直观渠道,加强学生对跨文化现象的理解。因此高校跨文化外语课程的开展可以且应当借助更高效、更优化的教学方法,而进十年来在我国各大高校迅速开展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正是利用互联网、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步,把线上、线下教学活动相结合,改变传统教师、学生角色的教学模式,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利用视频等教学手段改变传统课堂“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效度。结合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性质和翻转课堂的模式,基于翻转课堂的高校跨文化外语教学成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二、翻转课堂论述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Flipped Classroom,FCM)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即学生在课前观看视频等教学资源来替代教师的课堂讲解,而将课堂学习的精力集中于一些任务练习及与教师和其他同学的互动交流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M(“dle等网络平台的兴起,教育者们逐渐把PPT、视频等教学材料上传到网络平台上,使得教师课堂授课和学生课外预先学习讨论成为一个有机结合体。1996年,在美国迈阿密大学执教的Maureen J.Lage和Glenn J,Platt提出翻转课堂的设想并开展了教学实验;2000年,Wesley J.Baker建构了“翻转课堂模型(Model of Classroorn Flip-ping)”;2004年,Salman Khan利用教学视频在网络上进行远程授课,并创建了可汗学院,进一步证明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际应用价值。

翻转课堂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以视频等电子化教学手段为依托,把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成学生课前利用视频等教学课件进行自习、小组讨论、课上输出、课内评价的学习模式。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区别在于课堂授课和课外练习的时空转换,更在于教学活动合理设计与优化的时空分配,因此翻转课堂被称为是“一场破坏性的教学改革”。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知识的输入有信息技术辅助学习者在课外自己完成,而课堂则用来专注于人与人的输出型交互活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根源是哈佛大学Mazur教授提出的同伴教学法、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Bloom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观以及游戏化学习理论。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是混合学习理论、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内化理论以及人本主义学习论。

三、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跨文化外语教学必要性及开展模式分析

(一)跨文化外语翻转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灵魂,外语教学过程是语言与文化教育的融合统一。跨文化外语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及文化的灌输,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借助多样化教学材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等资源对某一文化差异现象进行素材查找、对比分析、加深理解。也就是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参与程度决定其跨文化学习的能力。

跨文化外语教学的训练可分为四个阶段:(1)对于显而易见的文化特征的识别;(2)对于与自己文化显著不同的重要又微妙的文化特征的敏感;(3)对于与自己文化显著不同的重要又微妙的文化特征的精神领域的领悟;(4)在长期文化熏陶的基础上从外族人的立场体会其文化。要完成这四个阶段的跨文化学习,笔者认为应该通过以下四个途径:(1)利用平面视觉材料介绍其他文化的直观素材,比如照片、图片等;(2)通过编写跨文化教学的书籍或增加各类文化相关的书籍、报刊等材料,加深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3)通过网络所提供的各种工具,引导并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利用视频、论坛、网络交友工具等网络资源,全方位接收有关其他文化的信息;(4)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有关文化交流的讲座、讨论会、及其他社交活动中,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其他文化代表方之间有直接、开放的、通畅的交流。上述四大途径表明,跨文化外语教学应当且必须通过翻转课程的教学模式来实施和拓展。

传统课堂上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教学方法排列如下:(l)讲课;(2)小组讨论;(3)个案研究、学生报告;(4)客座教授演讲;(5)电影;(6)小组报告;(7)角色扮演;(8)实地调查;(9)录像及其他。现在国内本科班级人数较多,在上课时间内既要完成教师授课,又要组织全班讨论,大多数情况下是很难做到的。克服这一困难的有效办法,就是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把教师授课内容制作成PPr或视频的形式,确保学生在课前观看了相关视频,并在课前组织小组讨论、资源搜集、对比研究、个案调查、实地考察(如条件允许)等环节,再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报告、辩证讨论、交流合作。此外,学生在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活动准备,在课堂上进行报告或交流等活动时更容易忘却自卑、胆怯等不良情绪。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使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效度得到提升,因此跨文化外语教学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二)跨文化外语翻转教学的开展模式分析

翻转课堂为跨文化外语教学可能遇到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学生在观看视频对某一文化要点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我探索、分工合作,在课堂上由学生针对老师布置的任务进行多形式报告,后由老师指导点评,加以学生间相互评价,给更多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文化学习、沟通和交流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综合应用能力、以及跨文化理解能力。同时,在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展示并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在完全开放和自由的环境中浸染,有利于学生吸收和积累跨学科、跨文化相关知识。以温州商学院的跨文化外语翻转教学为例,其要点可归纳如下:

1.确定跨文化翻转内容和频率

跨文化外语教学课程每学期的总学时是36课时,翻转课堂的翻转次数基本保持为18课时,也就是说,50%的跨文化外语课程将以翻转的形式展开。这主要是因为每次翻转课程任务量比较大,如果所有的单元都进行翻转,实施起来可能会引起学生负面的抵触情绪,同时教师制作微课视频的任务量也会非常大。因此,在上述的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准备任务,老师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准备微课及相关资料。

2.微课视频制作及任务布置

微课视频制作是翻转课堂的重要一环,其制作方法很多。现参与温州商学院跨文化外语翻转教学的教师使用的录屏软件主要是Camtasia Studio、YouCam、Office2010/2013/2016,以及具有录播功能的WPS。在微课视频制作完毕后,需提前在某一跨文化教学内容的两周前把翻转材料传到Moodle等网络平台,让学生下载并自习。针对PPT和视频,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workshop讨论、文化现象搜集,然后在课堂上通过Presentation、讨论、辩论、自主评价、提问等方式输出所学信息,达到课堂上学生充分用英语表达、操练语言、并深入了解文化现象的目的,也可以通过多途径加强学生对某一文化现象的理解和判断。在任务的实施环节,教师会设计十分详细的《跨文化外语教学翻转课堂自主学习任务单》,让学生了解各项任务的具体内容和完成要求。任务单中还涉及具体的课堂活动流程,对学生的指示性也非常明确。

3.评价体系

在翻转小组内,会有组长和副组长的选拔,这两位学生起到组织、分配任务的作用,并可以在课前准备翻转任务的过程中对组员的参与度、积极度进行评价、打分。学生的课堂活动会通过同伴互评、组间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进行评价打分。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并不是无所事事的,教师应起到引导课堂活动、指导学生合理评分的作用。翻转课堂的分数将纳入到期末总评成绩评定系统中,这样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翻转课堂的积极性。

课外生活论文例7

[作者简介]刘华政(1972— ),男,广西南宁人,广西教育学院社科部主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党史、法社会学。(广西 南宁 530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广西教育学院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本土教育资源在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有效开发与合理运用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YJJGB10,项目主持人:刘华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9—0173—02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政治性、理论性和导向性强是其显著特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织实施经由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来完成。课外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外延,课堂教学以教材为凭,侧重于教师对理论的讲解、脉络的梳理、知识的传授;课外实践以体验为核,侧重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成效的检验、情感的领悟。思想政治理论唯有通过课堂教学并途经课外实践,真正做到“入脑”,方能内化为学生的养分,并外显于其言行。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实践,教学资源均是前提和基础。课堂教学资源给学生的更多是置身其外之感,课外实践资源赋予他们的则是置身其中之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史上留来的那些可歌可泣、催人奋进的人和事以及与之相关的物和表现出来的精神,俗称“红色资源”。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资源。红色资源如何界定、有何功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实践中如何体现,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红色资源及其功能

(一)“红色资源”的界定

红色资源属社会资源,内容既有人物,也有事物;形式既体现为物质,也体现为精神。“红色资源”是精神内核和物质载体的统一体,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红色是革命的象征,代表着进步、健康、积极、向上。先进性,是红色资源的时代特征。现当代红色资源在精神价值层面上,主要表现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大寨精神、雷锋精神、98抗洪精神、03抗“非典”精神、08抗冰冻灾害精神、08抗震救灾精神和航天精神等;在物质载体层面上,主要表现为蕴涵这些精神的人物、事迹、文献、文艺作品、纪念地、纪念物等。

(二)红色资源的功能

1.资政育人。红色资源是革命理论的源泉。“红色”,表明了其政治性的价值取向。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无不体现了、、、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信念、无畏追求、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勇于担当的无私情怀和高尚品格,这些精神财富是国人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不竭源泉和无尽动力。蕴涵党的创新理论的红色资源一经民众所掌握,便产生生生不息的物质效应。这些资源蕴藏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用之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透过潮流把握主流,通过现象看清本质,从而明辨是非、坚定立场、守住信仰、开辟未来。

2.传承历史。红色资源是一笔宝贵财富,具有凝聚人心的巨大作用。它所具有的厚重的革命历史内涵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是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后者包容了前者,因此,历史越向前发展,革命精神的内容越丰富,红色资源的沉淀越厚重。党的事业是在连续不断中开拓前进的,后一时期总是包含前一时期斗争的成果。这就决定红色资源总是一脉相承的。一种革命精神一旦形成,就会转化为巨大的精神财富,具有长久的影响力。因此在概括某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革命精神的含义时,总会包含以往革命精神的成分。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其中各自包含的革命精神都有其特定的内涵,但在其表述上却很难分开,且这些革命精神都是用实事求是这根红线,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大目标联在一起的,本质上是一致的。

3.陶冶情操。现当代红色资源中,各个历史阶段留下来的纪念地、纪念物,以及反映当时人物的事迹、档案记录等文献和影视、戏剧、歌曲等文艺作品,都以不同的内容形式和表现手法,向世人讲述和呈现了那段艰苦岁月和革命历程,使身处其境者无不从内心深处受到革命教育及人物无私精神、无我品格的洗礼。图文并茂,声像俱全,沐浴其中,感受到的是心灵的交融和忆苦思甜的教育。这种感受,会使外在的物质和精神潜移默化地内化为个人身上的素质并通过自己的品行来体现。看着一座座饱经风霜的建筑、一件件沉淀历史的工作生活用品,听着伟人们感人的故事,体会着领导人们那种革命必胜的坚强信念,身处其地其境、面对其物其事,无不心潮澎湃,敬仰之情油然而生。这必将进一步强化个人的爱国信念,积极履行职能,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二、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实践中的教育形式

红色资源的“资政育人”“传承历史”“陶冶情操”功能决定了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大有可为。课外实践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环节,无疑在红色资源开发运用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实践中红色资源的教育形式大体如下:

(一)组织红色之旅

红色之旅,即红色旅游。但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实践内容的红色旅游,其侧重点在体验式的课外教学,这有别于一般的休闲式度假观光。也就是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实践中的红色之旅有很强的目的性,旨在通过实地的经历和感悟,使学生以自己的亲身体验,领略教材中讲述的理论观点。为此,师生需事先做好做足相应准备。对旅游之地及其相关景点内容要有所选择,对旅游线路要认真设计,对拟参观点的背景材料要加以了解。旅游内容要不脱离思想政治理论有关课程的大纲,要尽可能将教材内容与旅游内容有机融合起来,将课外旅游作为课堂教学的外延,实现两者的内在衔接。这样,才不至于理论与实际的脱节。

(二)开展现场教学

严格来说,现场教学就是课堂教学,它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但与通常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地点在学校内教室里不同,现场教学的课堂不在教室之内,其地点是在学校之外。基于此,本文将现场教学列为课外实践的内容范畴。这里的现场指的是分布于校外的革命教育基地。教学的内容是基地涉及的人、事、物及其承载的精神。教学的方式是基地导游或课任老师就着实地、实物、实景讲解。现场教学内容与教材知识点一般没有直接的内在关联,很大程度上只是课堂教学的补充。用于现场教学的这类革命教育基地通常布于学校附近或学校所在地的周围地区,路程不远。现场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的是其中的氛围,人受到的是震撼,心灵经历的是洗礼,留下来的是思考和敬仰。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更利于思想政治理论深入学生大脑,效果比简单的课堂教学要好。

(三)举办主题活动

国家规定的每年的法定节日和一些重要的纪念日,可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实践活动开展的重要时间节点。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运动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无产阶级作为领导力量开始走到前台。为纪念这一次学生爱国运动,国家规定每年的5月4日为青年节。大学生是青年,这个节日对他们有着特殊的意义。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任教师不妨在每年五月的这一天或五月围绕青年学生这个群体开展校园青年论坛、革命岁月追忆、青春飞扬演讲等系列青年主题活动。活动项目及内容可向学生征集,但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应有革命岁月追忆的内容,至于其活动形式可以不限。毕竟,现在“90后”大学生对过去发生的知之甚少,而教材中对过去的描述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即使有所提及,也难以做到深入全面,更多的是概要介绍。因此,有必要通过这样的主题活动来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和完善。不然,他们就真的成为没有历史记忆的一代了。这于国于民族都是不利的。大学生中值得和需要认真记忆的重大节日、纪念日还有每年7月1日的中国共产党生日、8月1日的建军节、10月1日的国庆节等。借助这些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要由系列项目组成,形成“组合拳”,努力营造秉承先烈、积极有为、健康向上的氛围,而不能过后无痕。当然,这些活动的组织开展非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任教师所能完成,尚需团委、学工处、学生会等一起来共同完成,属全校性的活动。

(四)播诵经典作品

经典,以其丰富的内涵、深厚的底蕴和民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而为大家喜爱和传诵,经久不衰,具有时代性和传承性等特点。这些经典,或表现为著述,或表现为歌曲、戏曲、影视等文艺作品,它们均以不同的文艺表现手法,描述或讲述或重现了过去的那段令人铭记的岁月,使受众忽觉“时光在倒流”,能从图文并茂、声像共汇中获得直观的忽受。这里的经典作品特指革命进步题材的。在高校主要的表现形式是红歌合唱、诗歌朗诵、影片展播等。经典作品传诵可结合上述提到的主题活动来进行。这项活动也需要学校有关部门来共同参与,形成全校一步棋,可以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统筹。老一辈的大学生大都经历过校园播诵经典的时代,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是来自于《上甘岭》《地道战》《地雷战》《红色娘子军》《洪湖赤卫队》《雷锋》《今天我休息》《》《咱们的牛百岁》《十八个手印》《月亮湾的笑声》《甜蜜的事业》等影片展播,《东方红》《白毛女》《沙家浜》等戏剧演出。这些作品影响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推动了优秀人物不断涌现、事业不断推进。电影周、红歌比赛、诗朗诵会等这些经典作品播诵活动既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也深化了他们的理论认识,还指明了他们的努力方向,修正了他们所定的目标,更激发了他们的斗志。

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两个重要环节,前者重在理论说教,后者倾向于实际体验。就思想政治理论而言,课堂教学固然重要,课外实践也断不可缺。不过,有别于其他课程的课外实践,思想政治理论的课外实践强调的是学生在课堂之外以活动为载体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印证式体验,而不是动手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理论说教与实际体验相符,思想政治理论才能真正进入学生大脑,化为动力并见诸行动。很大程度上,思想政治理论能否发挥效用,内化为学生的动力,取决于学生实际体验的效果。因此,思想政治理论的课外实践环节只能加强而不是削弱,不能忽略更不能省去。当然,课外实践的方式仍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内容仍需充实、赋予时代内涵。只有这样,思想政治理论的课外实践才不会“走过场”,甚至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李实.准确认识“红色资源”的丰富内涵[J].政工学刊,2005(12).

[2]郭代习.红色旅游资源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党史文苑,2009(2).

课外生活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09)5-0157-0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正确的处理好教学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关系,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需要,也是儿童认识活动的特点所决定的。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是书本知识,是间接经验,是前人长期实践的总结,是人类已知的真理。而儿童对基础知识、理论的掌握,应以一定的感生认识或直接经验为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从教材特点出发,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从感性到理性,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使之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理论。

理论联系实际,又是儿童学习语文所要求的。语言文字是反映客观事物的载体。儿童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认识客观事物。反过来说,对客观事物有了较深的认识,理解语言文字的程度也就相应加深。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必须引导儿童联系认识语言文字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在认识事理的训练中要密切联系所学的语言文字。同时,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这就必须加强实际训练,特别是指导儿童灵活地运用于实践,真正把语文学好、用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笔者认为当前应该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 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学生学习的知识主要是反映在书本上的间接知识,无疑这是很重要的。但是,这不意味着可以轻视生活实践。否则,学生学到的知识是不完全的。当前,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方面还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只重视书本知识,忽视生活实际,从而出现死记硬背、高分低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现象。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我们知道,语言文字来源于生活实践,并反映着生活实践和人的主观态度。正由于这样,语文教学不能离开生活实践,不能把眼睛只盯在语言文字上,而要在字词句段篇的学习和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逐步地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并且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使其产生改造世界的愿望,成长为一代新人。

教学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现行小学课本选有不少名家名作,有的文章所反映的生活对学生比较陌生,要想让学生深入理解,与作者思想感情发生共鸣,就必须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比如,一位教师教老舍的《养花》一文,学生很难体会到作者爱花之甚的思想感情,因而学生指出:“被砸死三十多种,一百多棵,全家都几天没有笑容,真能那样吗?是不是采用了夸张的写法?”于是,这位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寻找与文中内容相似的经历,通过“入情”媒介,借以体会作者的感情。如有的联系自己精心饲养的美丽鸽子死去的悲痛心情;有的联系自己心爱的航模小飞机被弄坏时的惋惜之情。“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来”。学生的思想入了境,也入了情,老舍这篇名作发挥出它应有的感染力。同时也使学生学到了联系生活实际的学习方法,提高了自学能力。

教学实践还充分证明,要使学生学好语文,必须指导学生读好有字的书和无字的书。读好有字的书,就要上好阅读课。读好无字的书,就要丰富儿童的生活,经常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增加生活积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

2 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活动相结合

课堂教学和课外、校外活动,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课堂教学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并对课外、校外活动起着指导作用,因而它还是我们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而课外、校外活动,能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增加实际经验,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智力背景。正由于这样,在教育要实现“三个面向”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为了适应新的进展的需要,不少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在素质教育教学中,建立了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课内外相结合的新的教学体系,把集体教学和因材施教结合起来,促进人才的培养。

要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校外活动结合起来,必须改革课堂教学。小学生的精力有限,何况当前学生的课业负担很重,不改革课堂教学,课外、校外活动就很难开展起来。怎样改革课堂教学呢?就语文教学来说,一是教材内容要精简。新的大纲已降低了难度,减少了识字量,为教学改革创造了条件。二是要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正确处理四方面关系: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的关系。三是改进教学方法。要正确估计学生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等等。四是要改革考试制度和方法。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就为开展课外、校外活动创造了条件。

课外生活论文例9

 

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是“作为一定的阶段,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从本质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即实践活动。如果将实践活动区分为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三大类的话,思想政治教育应归入社会实践活动,是其中的教育实践形式之一;如果将实践活动对象区分为自然、社会、人的话,它属于以人为对象的实践活动,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于人思想观念与行为的发展与改造的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是关于“教学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而不是关于“教学是什么”的问题。学生通过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课程,既把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又在实践中得到了理论教学和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 

同时,在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并且从中受到了最为切实有效、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目标的认识 

 

1.通过课堂实践教学,可使教学内容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实践教学中以大量的、鲜活的资料或案例,为理论教学提供坚实的实践支撑。一方面,解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理论到理论单一的模式,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通过给学生提供自学、思考、研究、讨论、辩论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的认识,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2.通过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注社会承担责任,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律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管理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协调与管理,在参预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对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实施方式的认识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分为课堂内的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而课外实践教学又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 

(一)课堂内的实践教学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根据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而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包括:课堂讨论、演讲、辩论、观看课件等。 

1.课堂讨论和辩论。课堂讨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围绕某一理论或现实问题各自抒发己见,展开辩论,以求得正确认识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的特点在于信息多向,传递反馈迅速,能够调动每一个参与者的积极性。增强参与意识,使得教学模式不再单一,课堂气氛不再沉闷,增加吸引力和说服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通过课件创设现实情境。课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创设了用语言无法营造的情境,能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其主要特点是生动、形象、具体、富有吸引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些事物和现实,如具体事件、异国的风土人情、宏观世界、微观结构、事物的内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等很难使大学生实际感知,而这些通过教师的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都可以表现出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增强生动性、实效性,并提供更大的信息量,使抽象的理论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接受理论知识。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外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所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包括校内实践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 

1. 校内实践活动 

校内实践活动是在学校范围内除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外所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有:读书活动、社团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育教学的延伸,是寓教于乐的载体,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内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1)读书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组织学生经常阅读报刊,丰富时事政策教育的内容,加深对时事政策的理解,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帮助学生用已学的知识和马列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形势,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丰富和加深已学的政治理论知识。(2)观看影像资料。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观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电影、教学资料片、以及富有教育意义的影视资料,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构建良好的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怡情养性、陶冶高尚情操。(3)大学生社团活动。大学生社团活动作为学校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而存在,是学生依据自己的需要而自由拓宽的天地,是大学生培养能力、增长知识、提高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仅靠课堂教育是不行的。(4)开设专题讲座。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专题讲座和学术讲座,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可以通过外请专家或自己开设讲座的方式。 

2. 校外实践活动 

校外实践活动是指在学校以外进行的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活动,以弥补校内实践活动和课堂内实践活动不足。它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志愿者服务等。(1)社会调查。社会调查就是指大学生带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深入农村、社区、单位和家庭,了解情况,找出问题的表现、分析原因的实践活动。(2)参观访问。参观访问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按照教学内容、要求有目的地组织大学生到纪念地、示范村、镇、企业等单位了解情况,获得信息的实践活动。(3)志愿者服务。志愿者服务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利用自己的休息闲暇时间、自己的技能、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善心,无偿为社会上的孤寡老人、残疾人、孤儿等提供帮助或向社会奉献爱心的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面向社会的高质量适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制定详细的措施,开展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 

 

课外生活论文例10

对政治课兴趣的不平衡性,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主要是政治课内容与教师的水平。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外兴趣活动是在其课堂教学之外,根据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的、任务和教学内容,在政治教师的指导下对学生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总称。它强调发挥学生创新潜能的个性发展,捕捉促使学生智能走向成熟的生长点并加以引导,使其升华为一种有益于社会的行为模式,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延伸、拓展和深化,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问题驱动法概述

1)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外活动通常以学生为主,由学生当“主角”,教师一般只是从旁指导。学生不仅是活动的参加者,而且是活动的组织者,这就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自己主动学习的环境和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学生掌握了更多的学习和实践的主动权,动手、动脑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成了认识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了独立思考、钻研和创造的精神。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2)有利于全面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任务,达到知识、能力、觉悟的统一。第一,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课堂教学由于受时间、空间和教材内容的限制,有些问题无法具体化和深入化,只有通过课外活动来弥补和延伸。在课外活动中,学生将知识用于实践,能更好地理解、巩固和运用课堂知识。通过阅读报刊和课外书籍,参加各种报告会、座谈会。广泛吸收新知识、新信息,扩大知识面,使课堂知识得到丰富和深化。特别是学生走出课堂,接触社会,能大大开阔眼界,扩大知识视野,拓宽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第二,理论联系实际,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课堂教学由于受时间、空间的严格限制,学生实践的机会少,理论与实践不易统一,而课外活动正好弥补课堂教学的这种不足。课外活动给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天地。学生通过课外活动走出课堂,深入到丰富多彩的社会实际中去,有更多的机会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在活动中,学生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主体,他们自觉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寻求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了观察问题、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二、问题驱动法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指导小论文活动

小论文活动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课外活动。它理论联系实际,可以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理论与现实问题的能力。它是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观察社会、进行社会调查的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小论文的特点

1)小论文的写作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形式。小论文的完成往往是校内外多种形式“协同作战”的结果,即综合运用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的结果。

2)小论文是高中生分析和认识社会问题的重要形式。高中生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实践的、理论的和思想上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通过课堂教学得到了认识,有的则要通过学生运用课堂上学的理论去独立地分析和认识,而小论文便是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较系统地分析和认识社会实际问题的尝试。

2.指导兴趣小组的方法

高中思想政治课兴趣小组是以兴趣为纽带,按自愿原则组织起来共同探讨有关思想政治方面内容的学习小组,如哲学兴趣小组、经济学兴趣小组、政治学兴趣小组、法学兴趣小组、国际知识兴趣小组等等。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符合青少年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思想政治课学习骨干。在课堂教学里。学生的天赋、爱好、特长和才能往往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展示,而在兴趣小组活动中却可以表现得很明显,这就给学生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

1)重视兴趣的激发。兴趣小组虽然是以兴趣为纽带组织起来的,但仍有一个巩固和深化兴趣的问题,仍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以为兴趣小组反正是有兴趣的同学组成的,可以不考虑趣味性,像对待成年人那样去对待高中生,那么很可能原来有兴趣的同学也会变成没有兴趣了。

2)要注意正面引导。高中生求知欲旺盛但政治上不成熟,当他们对思想政治问题有了浓厚的兴趣后,往往不加选择地阅读大量西方的哲学、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书籍,却又缺乏批判能力。所以教师在指导时,应让学生多学一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增强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对于学生已知道的一些西方东西,要有意识地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加以分析、辨别。

3)要注意因材施教

兴趣小组成员与其他同学相比,一般基础较好。因此,教师在安排讲座、社会调查和小论文活动时。应相应提高要求,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是有利的。教师应舍得花大力气精心指导尖子和骨干,推动全班同学一起提高。不过,兴趣小组的成员水平也不是划一的,有的同学有浓厚的兴趣,但基础条件却并不怎么好,教师更应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成长。总之,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

三、结论

总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也是实现高中政治教育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