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课外科技活动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11-05 13:53:01

课外科技活动总结

课外科技活动总结例1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1(s)-0009-4

物理作为一门科学学科,课外科技活动是其重要的教学辅助环节。新一轮课程改革为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带来很多新鲜尝试。“自主学习,引导探究”成为一种主流教学模式,更是追求高效课堂的必然途径。新课程总括起来有这样一些理念:突破学科本位的思想,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倡导人文精神,关注学生终生发展;改革评价体系等。但要将课程标准落到实处。这需要教师真正内化新课改理念,创造性地“教”与“学”,还要进行必要的课外科技活动,和学生共同学习、探讨与应对。在教学和、活动中引导学生建立物理思维程序,领悟前人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物理思想和观点,探讨物理学所具备的科学思维方法,进行课外科技活动课可以很好地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1、问题提出

在高一年级。我校物理教师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周边环境。组织了三次较大的课外科技活动:“参观隔河岩大坝GPS自动化监测系统”、“参观五爪观水电站引水工程”和“在高一年级的两个班之间开展《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大辩论”。通过以上三次大型的课外科技活动,我们物理组教师集体讨论总结,对物理课外科技活动目标以及具体的实施策略做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如何确定目标?确定怎样的目标才算合适?针对这些目标该如何设置具体的实施策略?我们做了初步总结。

2、课外科技活动的目标

2.1 情商教育

“情商”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是一个受人关注的亮点。崇尚科学精神。拥有合作意识是现代社会健康的社会化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优秀的情感品质,胜不骄、败不馁,不急不躁,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是一个合格的社会人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课外科技活动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它可以很好地对学生进行这些方面的培养和锻炼。“情商教育”是课外科技活动课的目标。

2.2 生本教育

“做学习的主人”是现代素质教育观念中的首要一环。所有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应尽可能地使学生形成、发展学习兴趣,并且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变“要他学”为“他要学”。然而在平常的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显得比较吃力,极易产生厌学情绪。物理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培养本来就难,而兴趣的保护就显得更难了!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可以很容易从活动的成功方面去形成、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学习物理的热情: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对其它学科学习的兴趣。“生本教育”是课外科技活动课的目标。

2.3 方法教育

“方法”对于中学生而言显得尤为重要。中学物理教与学的活动中,常涉及到思维的方法、操作的方法、处理的方法以及总结的方法。而在平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受到时间、条件的限制,而不能对学生进行足够的科学方法的引导和培养。例如学习和思维方法的合理性、有效性和科学性,以及勤于动脑、动手,善于查找资料、进行集体讨论等。由于课外科技活动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过程是开放型的,对象是客观实在的。所以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对于学生认识自然、理解自然以及探索自然的途径和方法更容易得到锻炼和培养。“方法教育”是课外科技活动课的目标。

2.4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个性”是现代多元化社会所必备的基础环节。它也是现代教育观念中提得最响亮的口号。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得到发展,因材施教,以人为本,发扬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准备。课外科技活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评价都建立在每个学生“个性”基础上。具体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分组、工作的分工、个别指导,以及活动后的总结。所以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是课外科技活动课中必须实现的目标,也是最能实现的目标之一。

2.5 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实现

知识和能力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也是衡量一次科技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它包括对活动所涉及的知识的理解及应用能力:多学科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与发展;脑、口、手活动的协调一致和准确性等等。由于课外科技活动前期准备、活动过程以及活动后的总结都要以知识、能力为出发点和归宿。所以说知识和能力目标必须是课外科技活动课的重要目标,但是它相对于前几个目标而言,在平常的课堂教育教学中是比较容易去实现的。

3、具体实施策略

①“情商教育”目标的实现要以科学精神和合作意识的培养为实施方向。非智力因素在现代教育观念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人”的教育是现代教育理念的中心环节。因而能否促使每个学生健康、完整的社会化人格的形成是“情商教育”培养实施策略成功与否的标志。教师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应注重学生的情感和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活动课的主角应是学生,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肯定、鼓励和纠正。例如在三次活动中,我们教师只是出面为学生联系活动的地点以及学生活动中必要的参与者(专家、相关的工作人员),为活动做出合适的安排(分组、内容、注意事项等等),提供必要的安全措施和物质保障以及相关的资料等等。而在活动前期的资料收集,中期的数据采集,信息收集和后期的整理、总结过程中教师却更多的只是“旁观者”。这样就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充足的精力去主动、热情地投入到活动中去,让他们乐观的情绪带动整体去共同高质、足量地完成活动的各项任务。活动课中教师要积极正确地面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各种情绪反应,及时准确的为学生解决思想上的困难,为学生解决一切不良的思想因素。例如在“参观隔河岩大坝GPS自动化监测系统”的活动中,开始学生对这一高科技产品的兴趣相当高,而在具体面对时,初步听取工作人员的讲解后却仍有大部分学生不能轻易明白这一系统的T作原理,在这种情况下明显出现学生情绪回落的现象,而此时也正是教师作用得到体现的时刻。首先稳定学生的情绪,让他们明了要想有所收获就不能惧怕闲难,要有信心,要坚信自己能找到正确的解释让自己明白。其次让他们知道为何不能更好地明白(原因是前期资料的收集和阅读不够造成的),让他们知道活动前准备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再次引导他们大胆地向工作人员提问,并且可以向工作人员索要相关的信息资料。当时,在我们的积极引导和鼓励下学生的情绪在工作人员的一次次回答中得到了回升。最后还要告诉他们必须发挥集体的力量共同研究、共同努力来寻求问题的答案,创建良好的群体关系,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

课外科技活动开放式的学习内容和交流环境有助于帮助学生学会交际和合作,课外科技活动辅导教师不应该仅仅停在“教”学生开展活动。“管着”学生开展活动,而应该在活动中与学生建立一种合作、平等的关系;同时帮助学生之间也要建立一种合作、平等的关系。学生的角色地位也不只是求知者,而是集体中的一员、活动的主人、同学的朋友。在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中要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品尝在与他人合作中获得成功的欢乐,体验1+1>2的合作力量。例如在“参观隔河岩大坝GPS自动监测系统”活动中,我们就充分地放手让学生去与技术员交谈,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回学校后分工去查找相关资料,同桌合作撰写科技小论文相互交流等等。例如在“《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辩论”中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大家共同收集、整理资料,群策群力,让师生都有很大的收获。活动课后的总结也是一个必要的“情商教育”环节。在总结中应更多地对学生的付出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他们活动的总结给予认可,促使他们自信心的形成和升华。例如在“参观五爪观水电站引水工程”活动后的总结会上就特别提到所有同学能一鼓作气地登上近一千级台阶。并且在相当辛苦的条件下还能不折不扣地完成各项科学考察任务;另外对一部分同学测量引水桥高度的方法给予赞许和肯定。而在“《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辩论”的总结中,对于正反两方学生的表现都给予极大的表扬,肯定他们严谨的科学精神、良好的合作意识以及机敏的反应。

活动课中更要注意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这便于他们发现和认识自身的不足,以至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减少非智力因素对学习和生活的负面影响。

②对于学习兴趣,主要从培养、发展和保护三个角度去把握,从这三个角度,以课外科技活动为载体去具体实施。

活动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是要实现学生兴趣的培养。这就要求组织者千方百计地促进学生探究兴趣的提高,以保证活动的成功。

活动的内容和时间的选取要符合学生现阶段的知识水平和理论基础。切不可太简单,也不可太难。让学生“不能伸手就够得着,也不可跳起来还够不着”。例如《力与运动关系》的辩论活动的选取时间应放在牛顿运动定律还未学,但是即将要学习的时候(《力》、《直线运动》两个基础单元学习之后)。

活动的方式要以“开放式”为主导,尽可能人人都参与,重视每个学生的能力,发挥每个学生的作用,体现“生本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的布置和安排上特别细心,学生的分组要相互搭配、合理,任务的布置要以学生为本(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特长、爱好、不足等等),设计出最合适的活动方案。

教师要热心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与学生打成一片,做他们的朋友、听众和一个平等的参与者。通过活动,让学生“亲其师,进而信其道”。参加活动的所有教师要严格而细致地分工,在活动中体现良好的合作意识,为学生做榜样。在活动课开始之前,要有更多的教师参与进来,讨论和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策略和详细的活动方案。我们物理组的教师在组织几次大型的课外科技活动课时,都将其当作一次组内的教研活动去开展,因而要求每一位物理教师都必须参与,力争让每一次科技活动课都能成为师生快乐而难忘的记忆。

通过课外科技活动课发展和培养起来的学习兴趣要进行保护。一方面存活动中对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要给予足够的保护:另一方面在平常的常规教育教学活动中也要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护,让他们能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

③在课外科技活动中教师应通过积极引导来帮助学生形成和完善科学的认知手段和认知方法,通过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达到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实现对学生的“方法”教育。

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教师就应该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自己解决问题,来寻求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和手段。例如在“参观隔河岩大坝GPS自动化监测系统”的活动中,活动前指导学生去查找与GPS相关的资料,作好充分的准备,以便在他们直接面对GPS自动化监测系统实物的时候,能初步寻求它的基本原理。而在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义放手让他们通过恰当的方法去寻求问题的答案。他们可以向系统管理员询问,可以上网查阅相关资料,还可集思广益,发挥大家的合力来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既充分调动他们寻求问题答案的积极性,又引导他们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探讨,避免了学生对教师形成一种依赖思想,通过对问题的解答,从而真正地了解GPS自动化监测系统各个方面的知识,促成他们科学方法的良性形成。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又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具体在活动中要注意这样一些环节。一是在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特别是常规课堂教学)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多种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的阐述和点拨,例如物理学中常见的一些方法:建立模型、理想实验、控制变量、图像法处理数据、假设法等;二是在具体活动开展之前针对这次活动的内容要有明确的与之相关的实验方法、研究方法、数学处理方法的专题讲座;三是在每次活动中都会有部分学生能提出非常有创造性和新意的方法,这种情况下无论学生的方法是否正确。教师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要给予鼓励;四是在活动的总结中要将“方法”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来进行总结,可以在活动后的板报中专门刊出某些学生的新方法,使学生在活动中形成的方法进一步得到完善,同时也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注重方法。

④“个性”目标是给予每个学生展示自我、发展和进步的机会,并实现之。十个指头不可能一样长,但一定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各显所长,各尽其能,都有收获。

在学生“共性”的前提条件下,实施“个性”培养。活动的主题只有一个,要始终保持良好的集体行为。这就要求参与活动的教师时刻保持注意。防止活动中出现一盘散沙的现象,而使活动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在活动中我们提倡每个学生可以有自己独特的活动方案,可以尝试多种途径和方法,但活动的中心却只有一个,所有学生都必须围绕它转。一次课外科技活动所涉及的内容是多个方面的,各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喜好和能力自由选择课题,自主设计方案,但都必须服务于活动课的总体任务。

在活动中教师要特别注意那些表现突出的学生。这类学生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活动中积极主动,热情很高,乐于投入,并且常有很精彩的观点闪现。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要重视他们的个人能力和优势,发挥他们在集体中的作用;另一部分学生却总是出现在某些不被人注意的角落,不喜欢出现在人多的地方,其行为方式多为单独活动,总是在活动中表现的默默无闻,很难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也就很难获得来自外界的帮助。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要通过一些面向全体学生的活动来帮助他们,例如发资料、做记录等等;或者让这样的几个学生来组成一个组,使他们的依赖性不能发挥作用,迫使他们不得不去做、去想。

在活动中教师要及时、准确、多方地听取意见(包括学生和同事两方面),由此不断地对活动的进程进行有益的修正,这样既促使活动的圆满进行,又尊重了每个学生的意见和想法。便于他们在活动中提出更多的积极意见。教师要关心每个学生各方面的需求,创设一个平等、友爱、民主的群体关系,让每一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教师要认真听取每个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和要求,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自尊、自信、自强和自律的品质。此外还要尽可能地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和机会,具体到每次活动分组时组长的选举,活动的分工(活动方案的设计、记录、总结等)等。

课外科技活动总结例2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1、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知识。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2、加强实验教学。加强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根据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⑴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机会。⑵注重学生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按“预习―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实验报告,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⑶加强实验习题的教学。对实验习题的教学,主要采取“自设方案―讨论方案―选择方案―实验验证―总结报告”的程序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积极组织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物理课外活动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1、课外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飞机投弹”、“喷气火箭”、“纸锅烧水”、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外科技活动总结例3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了三维培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要素[1]。但正式课堂背景下的物理教育,由于缺乏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实施中存在着实验硬件不够、课时紧张等诸多的问题。因此,发生在教室及学校以外物理环境或互联网虚拟环境的非正式学习,如场馆学习(博物馆、科技馆、动物园、植物园等)、日常生活学习(看电视、发展个人兴趣、读书、购物等)和课外小组学习(科技活动小组等)等,成为延伸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2]。研究结果表明非正式科学学习对激发和维持中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习惯具有深远影响。

目前,美国有88%的自然科学博物馆提供“K―12”教育项目,为学生提供丰富而多样化的科学教育资源[3]。为了适应新时期对于科技人才的需要,我国也兴建了许多博物馆、科技馆等科技场所,蕴藏着丰富的物理课程资源,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三维目标要求。对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对科技馆等校外科学课程资源的重视程度不高,未能充分地把馆内的展品与初、高中的课程资源对应起来,未能很好地利用科技馆等资源配合学校的课程来进行教学。中学教师即使有对科技馆资源的利用,也往往局限在参观、考察等一些简单的方式,没有将课程教学与科技馆资源深入有效地结合。因此,北京市2015年的中考说明[4]中增加了科普阅读题,而科普阅读参考样题题材源于博物馆、科技馆等科技场所,再次说明了科技馆中有大量的科学课程资源有待我们去开发。

本研究以中国科技馆为例,北京市初中生为研究对象,从其基本的科学观、学校课程设置、科技馆课程学习态度三个方面对其非正式物理情境教学进行实证调研,研究北京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内容与科技馆展品内容的对应关系,寻求科技馆教育与学校教学相结合的最佳途径,以期对学校利用科技馆资源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开展物理非正式情境教育提供借鉴。

一、过程和方法

表1 问卷的调查维度

我们在寒假期间前往中国科技馆,随机选取参观的北京市中学生50名发放问卷(问卷的调查维度见表1 ),获得有效问卷50份,进行预实验,使用SPSS19.0进行信度检验,问卷总体结构信度Cronbachα系数为0.786。内容效度检验的统计分析采用单项与总和相关分析法获得评价结果,即计算每个题项得分与总分的相关系数,经检验题目具有较好的描述性。随后对数据进行KMO检验,得到结果为0.715,说明变量比较适合做因子分析。结果划分为四个维度解释率为66.1%,前三个维度与问卷设计相一致,第四个维度的方差贡献率较小且变量较少,但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根据结果对问卷进行了一定的修正,保证了问卷本身的信度与效度。随后再次前往中国科技馆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参与校外非正式科学学习情况

调查显示,中学生参与度较多的还是图书馆、书店、科普读物等传统纸质媒介材料的学习,而经常和有时参与校外科技场馆学习的学生明显低于前者,只能达到60%。可以看出各种科技场馆、科普场所的利用率较低,仍然具有较大的开发空间。76%的学生会经常读或有时主动阅读科普读物,说明学生对于科普知识的求知欲非常强。16%的学生节假日会经常去博物馆、科技馆等学习场所,42%的学生有时会去,表明非正式情境的学习并没有成为一种常态,这种非正式情境学习的地位还有待提升。这与社会和学校的重视程度,老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密不可分。问卷题目分析显示在遇到感兴趣的科学问题时,30%的学生会请教老师或家长,54%的学生会自己查阅相关资料以深入了解,14%的学生会跟朋友或同龄人一起商量。这表明学生的探究兴趣都很浓厚,正式或非正式的科学课程资源如果能合理设置,教师再加以引导一定会对学生的科学课程学习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在性别差异上,如图1所示,男生相比较女生更乐意接受非正式科学学习,尤其体现在经常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等科技场所,阅读科普读物上分别高出了8.2%和16.6%。而女生则更愿意去动物园、植物园、海洋馆等科普类场馆。

2.科技馆课程学习态度方面

调查显示,在科技馆课程学习态度方面,学生对科技馆这种非正式情境教学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如图2所示。多数人表示科技馆中的展品多富含物理知识,且展示形式多样,可从中体验到课堂内无法达到的探究过程和研究方法。如图3所示,46%学生表示对去科技馆、博物馆等科技场所上物理实践课程非常感兴趣,48%学生表示比较感兴趣,可见学生对于这种物理非正式情境教学的接受度非常高。但是,目前只有16%的学生会经常参观科技馆,42%的学生偶尔会参观,而40%的学生不常参观。这说明了非正式情境教学的缺失,科技馆内的展品,没有与中学的课程教育相结合,学生的偶尔参观只是当作了一次有趣的科学体验,很多时候只是走马观花的玩一圈,没能很好的利用科技馆内的资源。学校方面,虽然也有一些学校有意识地将科技馆资源纳入本校课程或假期作业中,如调查中了解到北京市东直门中学印发了参观手册要求学生写出特定项目的实验现象和结论;北京石油附中要求学生参观拍照,做成PPT开学分享等。但是没有进行校外科技馆非正式情境教育资源的开发,学生在科技馆内自学或与同学交流学习时,没有紧张和约束感,学习主动性无法调动起来,往往是漫无目的的参观。为此,我们可以借鉴我国台湾省博物馆与学校合作的一种方式,利用“学习单[4]”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组织学生在科技馆内的课程,能起到激发兴趣、引导学习、学法指导和拓展视野的作用。 图2 中学生科技馆课程学习态度情况

图3 科技馆物理实践课程参与情况

3.校内科技活动及物理实验现状

我们从教学方法、实验方式、课程感受三个二级指标来研究目前学生对物理课程的感受以及物理课堂演示实验情况。如图4所示,有38%的学生对物理课程非常热爱,感到学习轻松;52%的学生感到一般,8%的学生感到吃力;近一半的学生并没有被这门课程所吸引。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物理的非正式情境教学课程能提供丰富的物理课程资源和精彩的演示效果,成为提高学习兴趣的很好补充。

在强调探究式教学、发现式教学、研究性学习的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由于升学压力,大量的物理规律和物理公式的机械记忆、题海战术代替了新奇有趣的物理实验,物理教学缺失了应有的学科特征。所以本问卷设置了一组实验方式的题目,以期能够了解目前中学的实验现状和学生喜欢的物理课程实验方式。调研结果显示,60%的学生希望能够去学校的实验室亲自做实验,只有16%的学生希望看老师做演示实验。说明学生对于这些有趣的物理实验很感兴趣,期待能够亲自实践。然而由于学时安排、课程设置以及地区的差异,不可能做到每一个实验都能让学生亲自参与。因此,对于实验感兴趣,期待进一步研究的同学,非正式情境教学就会成为一个很好的补充。目前,不少科技馆配备了中小学实验设备,鼓励教师带着中小学生去参观、实验、亲身体验科学原理。但是,74%的学校没有建立校外的科技活动基地,说明现阶段北京市初高中对于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还有待提高。

4.发明制作与科技创新性活动参与情况

由因子分析结果可知,第四维度为发明制作与科技创新性活动,是初始问卷设计结构没有考虑到的,涉及的题项较少,方差贡献率较低,但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图5所示,只有8%的学生进行过一些小制作和小发明的创作,说明校内的正式科学教育缺少实践环节,使得学生的创新性降低,不能在亲自动手实践中体会科学的乐趣。调查结果还显示在正式课堂教学中只有44%的老师会在课堂中渗透最新的科技发展信息。

5.问卷中各维度的分析

(1)各维度相关分析

我们采用将量表中各维度的总分相加,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假设检验比较各维度总分与量表总分的相关性。得到各维度分量表与总量表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各维度间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说明校内的发明制作与科技创新性活动开展的丰富与否会影响到学生的物理课堂以及物理实验的兴趣,从而影响到学生的科学观。长此下去会造成学生与校外科技场馆的距离感和陌生感。所以物理非正式情境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馆校结合将有力的解决这一难题。

(2)差异性的量化比较

主要研究了不同性别的学生在每个维度上是否有差异性的认识,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参与校外非正式科学学习、科技馆课程学习态度、校内科技活动及课堂实验、发明制作与科学创新性活动参与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6.科技馆资源与物理课程内容对应

科技馆中的资源契合了课程目标对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需求[5]。可以发现科技馆内的教学虽然是非正规和非系统性的,但突出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性和互动性,重视思维的启发和兴趣的培养,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所要求的培养科学素养,重视学习的探究过程。科技馆中的展品多富含物理知识,为了能更好地设计参观单等物理非正式情境课程资源。现将中国科技馆中的部分展品与中学物理课标[5]中的科学内容做部分对应,将科技馆的物理资源进行梳理(见表2),以便更好地开发课程资源。

科技馆作为非正式教育机构,与学校课堂教学相比拥有更加自主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受到科学知识的熏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学生对物理非正式情境教学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而目前学校的物理实验教学现状与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期望还有着比较大的差异。而科技馆中的展品多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学生可以通过动手亲自操作和现场体验,增加学习的乐趣,互动性强,可以充分调动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是学校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所以开发利用科技馆中丰富的资源,挖掘物理非正式情境教学资源对于补充校内课程资源的缺乏,促进课程的顺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张宝辉.非正式科学学习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对我国科学教育的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0(9).

课外科技活动总结例4

1.高等学校学风建设与团学活动现状

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学风是衡量一所高校美誉度的重要指标。很多高校,过于重视科研、竞赛、就业等指标,对于基本的学风建设,反而没那么重视。高校的团学组织,围绕学风建设开展的活动不多。高校团学活动普遍存在偏重于娱乐性活动,此类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比较高,比如中国计量学院校、院、系三级的十佳歌手比赛,都是非常的火爆;各种迎新、毕业生晚会也是人气十足。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人文与法学系的学生尤其钟爱此类的团学活动。另外,团学的学生干部,也普遍存在重活动轻视学习的情况,人文与法学系团总支学生会的执委很多成绩都在班级、专业排名中等或中等偏下,甚至有一部分执委的大学英语四级一直都没有通过,学生干部本应在学习上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表率作用,然而这种团学干部成绩偏差的情况,对于团学组织的发展、对于学风建设都是起到了消极的作用。

2.通过严格选拔、定期培训、党团结合,提高团学干部的素质,来促进学风建设

对于团学干部的选拔,学习成绩是重要的参考。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人文与法学系团总支通过设定团学干部的成绩要求,如学生会正执委必须要学业成绩(综合素质测评)至少在班级的前50%,来激励学生重视学习成绩。另一方面,系团总支选拔优秀的团干部、社团负责人参加中国计量学院启明学院学生骨干培训班的培训,校党委副书记、知名的思政教授,为团干部授课,学生干部的责任心、领导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以更加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另外,人文与法学系团总支切实加强团学工作的调研工作,建立了定期学习、调研和项目立项制度,大力推进学习型、研究型团学组织建设。

通过党团组织结合来促进学风,通过党员责任制、党员一帮一、三联系等,发挥党员和团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党建工作是学生工作的重要抓手,学生党员和团学干部都是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党建、团建齐抓学风,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在院党委的领导下,通过“抓考风、促学风”的运动,全院的学风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3.通过团学活动,营造文科院系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营造了良好的学风

文科院系课外科技活动较弱,学生可参与的竞赛较少,中国计量学院公布的2012年的A类竞赛,人文与法学系的法学、汉语言文学、英语、工业设计、广告五个专业的学生可参加的竞赛只有8项,而且文科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不高。

如何通过团学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兴趣,我觉得主要要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以促学风为主题的团学活动,通过两晨一晚、优良学风班和特优学风班评比等活动来促进学风建设。学习部的日常考勤与系里的学风督察相结合,创造科学的学风监督机制。优良学风班评比是中国计量学院传统的学风建设活动,也是人文与法学系的重点团学活动,通过学风数据的展示、班级形象的展示,来鼓励师生创良好班风、学风。

文科院系以团学活动促进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的参与率,提高成绩。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大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课外从事学习、研讨、创造和实践的活动。[1]从内容上看,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即对学术科技的学习、创新和应用作为第二课堂,课外科技活动与学生的专业知识、实验技能密不可分,创新活动以专业学习为基础,以良好的理论、知识水平为保证,课外科技活动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励大学生主动学习、掌握和运用新技术,不断创新理念。文科学生在课外科技活动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特长,以取得优异成绩:

文科生的特点是思维活跃,策划能力强,文体特长明显,演讲能力强,在竞赛中答辩,语言表达能力是优势,发挥这一特点,比较容易把项目的优点清晰的表达出来。可以充分发挥文科生的这一优势,有助于在省级、部级学科竞赛中取得好成绩。

文科学生在自助创业、创业计划大赛上发挥了主导作用。2010年,我系法学07级学生陈鹄等组成的顺宁种质繁育有限责任公司创业团队在第七届“挑战杯”一汽大众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上捧得金奖。文科学生的在管理、组织、协调方面较之理工科学生也有很大优势,所以在自主创业方面,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

文科生的劣势在于知识结构所限,对于核心技术和创新方面有所欠缺,一方面需要和工科的学生配合,来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另一方面,需要文科学生丰富知识结构,尤其是经营方面的知识。通过宣传和有效的引领,文科生也可以在知识密集型领域大展宏图的。

课外科技活动总结例5

创造性的开展学会工作,认真抓好目标教学、新一轮高中课改试验、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初高中毕业班教学指导、第四届中青年教师“双优课”和第八届教研教改“双成果”论文评选等项工作。

二、总体工作目标:

各学段各学科教研工作都要立足于出成绩、出成果、出队伍、出名师、创一流,为我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研究的长远发展而有序的开展工作。

三、工作方法:

抓住两头、当好中介、深入实践、调研分析、把握整体、突出重点、网络联系、集思广益。

四、具体措施和要求:

(一)积极围绕素质教育开展教学研究与指导

本学期,教研室要多次召开工委、乡镇(校)业务校长会,各学段各学科要多次召开中心教研组长和兼职教研员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传达上级精神、布置工作任务、传递教改信息,并通过不同形式组织好全体教师的理论学习,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举行教材教法辅导和专题讲座。

(1)小学学段进行新教材辅导。

(2)初中学段除暑期对六年级教师进行培训外,还要分阶段对六年级语、数、外新教材进行辅导和初三年级教学辅导。

(3)各学科教研员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写出本学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指导意见。部分学科举行“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题讲座。

(4)如何撰写教改试验方案和加改实验报告。

积极探索“轻负高质”的途径和措施。教师要按照《市九年义务教育学科素质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认真钻研大纲,吃透教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突破备课和讲课两个环节,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学期初,教研室将制定《县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以此作为我县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狠抓课程计划的落实。各校要切实上好考查科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准随意增、减课时,要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和课外作业总量。教研员下乡检查指导教学,要把检查课程计划的执行情况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并将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向主管领导汇报。小学学段结合上学期县教研室对全县小学考查学科质量考查的检查情况进行一次总结,向全县通报。

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开设好活动课,加强中小学的社会实践活动。教研室要加强对活动课的研究与指导,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指导学校把活动课程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上。要认真开展“创新周”活动。各校要根据县教委要求,积极指导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做到“活动时间、内容、指导教师、学生”四落实。创新成果包括:科技小制作、科技小发明、研究性论文、科技方案设计、科幻作品等。要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月上旬,乡镇中小学以工委为单位(国办校以校为单位),将创新成果集中展示与交流。月中旬,将优秀创新成果报教研室参加县级评选。

根据县教委关于开展第四届中青年教师“双优课”评选活动的通知精神,认真开展好“双优课”评选活动。各工委、乡镇教委和国办校要制定好实施计划,成立评审小组,广泛发动。做到人人展示,层层评选,发现典型,推出优秀。本学期完成工委和国办校级的评选工作,并将参加县级评选的“双优课”人选报县教研室。要结合评选市、县级教改积极分子活动,深入开展“名师创名法”活动。要结合评选市、县级教改积极分子活动,深入开展“名师创名法”活动。要结合评选市、县级教改积极分子活动,深入开展“名师创名法”活动。

根据市局精神,继续举办中小学学科竞赛活动。今年的竞赛范围为小学五年级语文、数学,初三年级语文、外语四科。各校要认真组织,做好辅导工作,加强对特长生的培养,力争取得好成绩。加强对山区、库区和边远地区学校的教学指导,教研员要多听推门课,从中发现问题给以及时反馈和指导。把教研工作重点放在教学基础薄弱校的指导上,各学段要在较短时间内有计划有重点的改变1——2所教学基础薄弱校的面貌,以提高我县整体教学水平。

(二)以教研工作的创新,促进教学工作的创新

各乡镇、校向教研室申报立项的教研课题要认真研究运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已取得那些经验和成果,还存在什么问题数据资料是否归档?下一步怎样做?在基层自查的基础上,县教研室要进行抽查。进一步加强考试评价的研究。在试行县教委下发的《县小学考查学科教学质量考查指导意见》的同时,本学期制定《县小学考试学科分项检测、等级评价的指导意见》。各工委、乡镇、校除组织好在小学就读的六年级教师参加县级教研活动外,还要协本学片六年级教师的二级教研活动。乡镇、校认真组织所属六年级教师的教研活动。

(1)组织六年级教师到初中听课观摩。

(2)本片初中教师送课到六年级。

(3)提倡学片集体备课,共同开展教材分析、教法研究等课堂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研讨活动。进而避免六年级教师教学的小学化弊端,大幅度提高初中整体教学质量。

认真搞好第届教研教改“双成果”论文评选活动。各乡镇、国办校要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发动,进行层层评选,以此调动广大教师撰写教研教改论文的积极性。各工委、国办校按要求于11月20日前将评选的优秀论文统一报县教研室办公室。充分发挥各级教研组织的作用,开展教学研究。各级领导要切实抓好各学段各学科的教研活动,工委、国办校的中心教研组要定期开展活动,学校学科教研组利用教学研究时间,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学科理论,积极开展创新教育的研究,提倡集体备课、听课、说课和评课活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水平。确定重点研究课题进行研究。教师依据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改革教学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方面的课题,选定其中一项进行研究与实验,也可联系教学实际,围绕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来选题,题目宜小不宜大。

(三)深化素质教育目标教学与推广工作

继续抓好中小学目标教学试验校的教学指导工作。中小学分别对5所不同层次的目标教学试验校的目标教学盯住不放,进行经常性指导,同试验校领导和教师一起进行成果总结,并在面上推广,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课题研究需进一步深化。在学生的情感、动作技能的评价上还需认真研究与实验,完善实践操作技能与学习情感的测评要求,逐步完善各学科素质教育综合评价体系。各学科都要结合学科特点制定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指导意见。继续加强教学检测与评价的研究,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形成过程。有关学科教研员要按照大纲和教材要求,拟好单元(章)形成性检测题和终结性检测题,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质量监控。

引导教师充分认识目标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准确恰当的教学目标,使教学成为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加强学科德育和美育。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科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要面向全体。尊重教学规律,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注重学生“五种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加强目标教学管理。教研室要加强对目标教学的过程管理,要经常深入学校检查指导,发现典型,总结经验,适时举行公开课、研讨课、观摩课进行推广。县教研室及各学科教研员要全面掌握全县中小学目标教学情况。

(四)认真搞好新一轮高中课改试验

全面做好首轮课改总结。各学科要对高质量的课改成果和典型经验进行推广,适时举办课改成果展示活动,为新教师传经引路。开好新一轮高中课改试验推动会,认真学习上级精神和课改文件,进一步明确新一轮的课改任务和工作思路。搞好新大纲新教材的培训工作。高一各学科教师要积极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暑期新大纲新教材的培训活动。县教研室高中组教研员有计划的进行学科培训,或进行教学研讨活动。高一教师要认真学习新大纲,研究新教材,对新、旧大纲和新、旧教材的对比分析,进而把握新大纲、新教材的内容要求,提高驾驭新教材的能力。

加强专题研究。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以专题研究为切入点,加强优化教学过程、研究性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的研究,采取滚动发展式的研究模式推进研究工作,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提高新一轮高中课改试验的质量。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分类辅导、分层讲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得到发展。对于分层讲评,各校要认真研究试验,争取早出成果。教研室对高一教学加大宏观调控和指导。每月召开一次学科会,通报教学情况,解决前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讨下段的教学进度。在学进度的基础上,加大教学调控力度,组织期中、期末两次统一练习、统一评估,以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五)加强教学手段现代化的研究与推广

搞好《信息技术》新教材的培训,认真组织信息技术教师学纲、掌握教材内容体系,研究相关理论与技术,为开好信息技术课打好基础。教研室和各高中校要为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创造学习机会,并搞好《信息技术》新教材的使用指导工作。本学期还要组织教学实况的摄录像技术培训,以提高学校摄像人员的技术水平。各学科组在教学研究与指导中,要积极倡导把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教学,把传统的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结合起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要指导帮助中青年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注意引导示范,有层次地逐步推进。要把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技能和使用效果列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以激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性。

继续抓好中学有关学科参加市级“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秀课”评选人选的跟踪指导,迎接市级验收。为发挥其示范作用,举行初中数学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展示课2—3节。认真做好部级、市级和县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的日常指导工作。部级、市级实验校要做好试验结题的准备工作,学期末完成学校和实验教师的课题实验报告,总结出本学科和学校的整体实验成果(包括优秀课、优秀教案、优秀教学软件。优秀论文等)。县级实验校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实验计划,加强实验课题的过程管理,力争做出成果。乡镇、校也要抓好自己的典型。加快我县教研网建设,构建学科教育信息资源库。各校要尽快完善学科组计算机的配备,逐步建立学科网页,加大学科教研创新力度。各校装备信息技术室要执行县教委的统一标准。初中校要做好信息技术室的装备工作,为年季开设信息技术课做好准备。

深入基层校检查指导。通过查看教学设备、听课、与教师和学生座谈等形式了解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情况,指导教师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搞好课堂教学。努力促进教育技术现代化进程,力争使中小学常规电教媒体普及率达到90%,高中信息技术普及率达100%,初中信息技术配备率达30%。并发挥其实效性。

(六)搞好初、高中毕业班工作及高中会考研究

认真做好中考试卷及考试情况的分析,从中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初中各学科将举行九年级教学讲座和教学研讨课,以引导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教研的进一步深化。高中校要认真分析今年高考情况,总结经验,找出存在问题,研究解决的方法。各校要结合教学实际,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毕业班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夯实基础,重在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适时召开年毕业班经验交流会。

根据年我市高考将实行“3+X”科目设置的要求,认真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发挥高考改革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为学习研究“3+X”高考方案,教研室将组织高中校领导到外地考察学习。地理、生物已为高考学科,两科教师要认真研究高考动向,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高三各科分别搞1—2节研讨课,以达统一思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的目的。高二年级面临六科会考,这些学科要狠抓学生“五大能力”的培养,加强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保六科会考全部过关,优秀率上新台阶。

教研室将经常深入高中校听课调研,了解掌握各校的教学情况;经常召开研讨会,交流经验,传达上级有关高考和会考的精神和信息。教研室对高二和高三个课教学工作进行宏观调控,学期末进行一次统一练习,统一评估,了解各校的教学情况。月份高三语文学科举行话题竞赛;月政治学科开展一次对社会和现实生活中的焦点、热点问题的演讲比赛;根据“3+X”高考模式,将组织一次学科与学科间的小综合竞赛活动。

(六)进一步加强教研室内部建设

认真学习江总书记关于“三讲”、“三个代表”的有关论述以及《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精神,学习全教会文件,深刻理解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为灵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有关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和质量观。严格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县教研室《端风正纪“五不准”守则》及内部规章制度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加强师德修养,增强事业心和使命感。

学习邓小平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论,学习业务,更新知识,特别是学习掌握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练好教研基本功,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按照市教研室《区县教研室专职教研员业务工作管理的若干意见》和县教委《教职工岗位责任考核暂行办法》,完成好本职工作。继续开展“五个一”活动。

(1)每位教研员重点联系一个乡镇,了解掌握教学工作的各种情况。

(2)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搞一个系列讲座。

(3)每位教研员有重点的培养一批学科典型。

课外科技活动总结例6

随着国家对科技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学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以下简称“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许多中学已经着手相关实践,但由于科技类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新生事物,一线教师缺乏课程开发的理论指导和经验积累,在实践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本文对两所中学的科技类校本课程进行了调查研究,意在了解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实践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思考对策,以期充分发挥这类课程的教育功能。

一、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的实施

调查采取了目的性抽样,即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有可能为研究的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样本。本研究选择了重庆市J中学和w中学作为研究对象,一是两所中学开展科技教育工作的时间长,经验丰富,在同类学校中具有代表性,能为本研究提供最大信息量;二是出于对城乡差异性的考虑,选择了位于城区的J中学和位于农村的w中学;三是两所中学都申请了科技教育的课题,与本研究有相关之处,有助于双方更好地交流沟通。

本研究采取半开放式访谈、观察和实物收集等方法。访谈提纲根据校本课程开发已有理论与实践成果的总结,并结合中学科技教育的特点,主要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问题和困难等方面来拟定。实施时,我们邀请一线教师座谈,尽量保证访谈在一种自然、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另外,研究还辅之以非参与式观察和实物收集,以补充、完善、验证访谈材料。

(二)调查的结果

J中学是一所城区重点中学,科技教育开展较早,主要参与传统科技项目的比赛。J中学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抓信息技术教育,到2000年成立了信息技术中心,近几年又加入了机器人教学、无线电测向等项目。目前,J中学已将科技教育定位为学校的一个特色项目,科技教育的内容逐渐规范,目标逐渐清晰,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校文化建设、特色创建等起到了积极作用。

w中学是一所农村普通中学,科技教育从早期的课外活动内容扩展为科技教育课程模块,并明确将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项目来打造,希望以此促进师生和学校的发展。近年来,w中学的科技教育更加注重挖掘和利用地方与学校资源,科技教育在生物学科方面成绩明显。

为了全面反映调查所得,下面笔者将调查结果用列表的方式来加以呈现(详见表1、表2)。根据收集资料的方式和资料本身呈现的特点,笔者采用类属分析方法,将研究结果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归类,然后分门别类地加以介绍。

1.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内容

调查发现,对于科技类校本课程,学校通常是从一开始的课外科技活动逐渐提升到校本课程的范畴来加以开发,即与学校的实际、学校的办学理念及特色创建、已有的实践经验相结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科技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进行规范系统的建设和完善,最后成为正式的校本课程模块,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成为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并列的—种课程类型(见表1)。

2.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目标

本次调查表明,学校开展科技教育之前,并没有从整体上单独预设目标,而是在开展科技活动时相应地涉及课程目标,这些目标形成于各种活动之中,并在这些活动中逐渐清晰(见表2)。

3.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实施

调查发现,两所中学开展科技教育时主要采用活动和课程相结合的方式。科技活动以比赛项目为基础,备赛期间,平时的常规活动完全为比赛服务,如培训与制作、筛选作品等。同时,学校还开展了科技节、参观考察、外出调研等活动。科技教育也以课程形式来展开,如两所中学初二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高中的研究性学习等;也有教师自己开设课程,如J中学的轻松发明实践课,而w中学正在组织编写科技教育教材。

就学校方面来看,两所学校都在尽量创造条件保证科技教育的开展:组织上由书记或副校长专门分管科技教育,建立专兼职教师构成的团队并由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担任领头人,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物质上学校提供经费支持,购买相关实验用品和器材;制度上做到年初有计划,年末有总结,上课有教案。

在评价方面,J中学在初三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有一个科技活动能力测试模块,主要通过课题报告的形式来评价学生;学校每年举行“科技之星”评选活动;中考、高考实行加分制度;此外,学校在中考招生中单独投放指标,招收“科技特长生”。w中学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初中生结业水平的评价项目,其中以非书面结业方式评价科技教育的成效,学生在科技比赛中获了奖,高考时可以加分。

二、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的经验与困难

(一)取得的经验

1.将科技类校本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在国家颁布的课程计划中,对校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即由地方或学校选用或开发的课程占全部课程的10%-12%。调查发现,两所样本学校对这个部分的课程予以高度重视,将过去课外科技活动的内容提升到校本课程的范畴加以建设,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课程化”“校本化”改造,使之成为目标清晰、内容规范的课程,而且能够更好地照顾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需求,从而提高了这类课程的适应性。

2.规范有序地开展校本课程实践

校本课程实践是一项目的性强、程序规范的工作,需要开展学情调查、学生需求分析、办学经验总结、课程开发可行性论证等准备工作,然后围绕具体科目的科技教育课程,进行目标定位、内容选择与组织、相应学习活动方式设计等各项工作,之后才是付诸实践、效果测评等工作。以上所有环节都是规范有序的。

3.将科技类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特色创建有机结合

两所样本学校结合学校已有办学成绩和经验,有意识地将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来打造,并通过规范地开展校本课程实践来形成和彰显这一特色。事实表明,这种扎根于学校土壤之中又建立在已有经验之上的、符合学校传统和特色定位的校本课程,往往具有内生性、适切性、稳定性、优良性等特点,能够成为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亮点”。

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为学生认识世界、探求科学奥秘、锻炼实践能力、培育创新精神等,创建了一个生动活泼的“舞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能动实践,极大地激发起学科学的兴趣,不断增强科学探究、创新思维的能力。学生在各种比赛中获奖,他们的小发明、小创造还申请了专利等,这些都足以证明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的成效。

5.带动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从事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工作,需要更新课程意识、学习掌握与课程开发相关的知识和技术,而实际的课程开发实践也使教师的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调查中,一线教师的收获体会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二)面临的困难

调查发现,两所学校的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还面临以下困难,这或许也是其他一些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实践所面临的共性问题。

一是思想保守。受升学考试影响,中学对非统考科目的重视程度往往不高,科技类校本课程也属此列。加之校本课程开发投入大、见效慢,难以得到教师的认同和支持,表现为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动性不够。由于对科技类校本课程内涵和价值的认识不充分,教师局限于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科技知识,忽视了这类课程本身的教育价值,导致科技教育处于低水平状态。

二是经费不足。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对物质条件要求较高,学校办学经费有限,难以及时满足相关需求,致使开展科技教育的设备、材料不足,许多项目无法开展,如J中学连最基本的制作工具都无法购置齐全。

三是时间不够。由于学校一般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或周末开展活动和培训,学生因为补文化课或参加其他活动而缺席的现象较为严重。

四是内容分散。由于科技教育涉及多项内容,其在内容的统整上还处于探索阶段,致使课程内容较为分散;略显形式化和表层化,内容的难度、体系等尚待完善。

五是师资有限。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专业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有责任心和教育理想的教师,。但这样的教师只是少数,在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科技教育的实际需求。另外,对教师鼓励政策的不明确也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功能定位和实践策略

(一)全面认识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功能

1.科技类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课程作为一种文化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体现一定社会群体的文化;二是课程本身的文化特征。因此,课程不应仅是工具性的存在,还应是文化的主体性存在,而“一种文化作为课程的价值主要在于育人”。科技类课程既要再现人类已有的科技成果,更要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创设一条“通道”。由此,这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可包含四方面内容:知识技能及智力、能力层面;观念精神层面,内含于科技文化中的平等、自由、求真等精神气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批判精神、民主观念、献身精神等品质;道德规范层面,科技负载着价值,科技课程要扬善抑恶,发挥道德教育的功能;审美层面,通过科技教育来培养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

2.科技类校本课程的文化建设功能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促成学校文化的创生”,因此,科技类校本课程开发既是学校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创新学校文化的途径,具有文化品性的科技类校本课程,必定离不开学校文化这个大环境。这类课程需要经历“校本化”的改造,必定浸润着学校本身的“文化养分”,体现学校的教育哲学,承载学校的历史传统,彰显学校的特色风格,最终校本课程本身又成为学校文化的特定“符号”和“载体”。同时,校本课程开发使学校真正享有自,带动课程体制、课程观念及学校文化的更新。

(二)正确处理科技类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校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只占很小的比重,科技类校本课程又是校本课程中的组成部分,其比重更小,但任何课程之所以能够成为课程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必定是因为这类课程具有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和作用,而不能视其比重的大小来决定重视程度和实施深度。首先,科技类校本课程由于是学校自己开发的,所以能适应学校的现实条件,也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其次,由于科技教育课程不以单纯的实用知识技术传递为目标,旨在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这些要求正好与科技教育课程的旨归是一致的。为此,结合《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重新认识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保证科技类校本课程的质量和实效

针对中学开展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学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提高这类课程的实效。

1.课程化

课程化的主要任务是整合,把科技教育相关活动如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课题活动、科技培训、课外活动等统整为一个课程模块,即科技类课程。这类课程首先从科技文化育人的角度设定总体目标,然后分解出子目标。内容上,学校应将科技活动与学科学习结合起来,以学科学习为主,通过学科内容的延伸拓展,开发一些既能体现学校特色又能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以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科技类校本课程。在实施中,学校应将科技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以减少投入,提高效率。评价方面,学校应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为标准,采取他评与自评结合、书面与非书面评价结合等多种方式。

2.制度化

制度化是群体和组织的社会生活从特殊的、不固定的方式向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的转化过程。制度化能将成员的命运与组织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加强集体的内聚力,从而有助于形成团结进取的文化氛围。学校科技教育团队是由校长、教师和学生构成的共同体,经过长期交流与合作,团队成员逐渐形成一致的价值取向,确立共同的教育观念,形成相应规范以保证科技教育的有序开展。

3.个性化

个性化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强调尊重人和人的个性、提倡个性潜能的发掘和良好个性优势的发展,主张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弘扬教育的特色化。不同学生、不同学校之间存在差异,差异显示着个性。校本课程是体现差异、形成个性的重要路径。对于学生,它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以促进其个性发展;对于学校,它立足学校文化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就科技类校本课程而言,学校需要在具体项目的开发上认真分析学校内部需求,充分利用周边课程资源,开发出个性化的科技类校本课程,以特色项目提升科技类校本课程的质量。

课外科技活动总结例7

【中图分类号】G436 【文献标示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3)01-0047-04

目前全国许多地区都在积极探索电子书包的应用,上海虹口区的基础教育电子书包计划、广东佛山南海区的智能课堂等项目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英特尔、联想、戴尔等信息技术公司也在全国各地进行了一系列电子书包应用的实践和探索,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保加利亚等国家的电子书包探索研究也正如火如荼。电子书包推进的关键之一就是电子课本的建设,如果各学科的电子课本没有建设好,电子书包在课堂中的应用就无法常态化,所谓的电子书包推进只能作为一种探索与试验,无法真正意义上全面推进。因此,电子课本的建设是一个亟需研究的问题。信息技术学科也在积极开展电子书包的应用,本文围绕该学科电子课本的建设展开论述。

电子书包与电子课本

电子书包实际上构建了一种数字化的学习环境,由“学习内容”、“移动终端”和“服务平台”三部分构成。基于这种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开展教学和学习活动。其中“学习内容”指优质的数字化教学与学习资源,具体包括电子课本、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学习读物、多媒体素材、作业等。其中电子课本最为重要,它是电子书包顺利推进的关键。

黎加厚教授指出,推进电子书包应用的第一步就是,将学生要看的书变成“电子书”。但目前已有的电子课本多是“纸质课本的翻版”,并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那么,什么是真正意义的电子课本呢?电子课本应该是以现行的课程标准为内容依据,以先进的教学原理为理论基础,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深度挖掘和加工,以科学直观的视、音、图、文等多媒体形式实现学习内容的数字化和交互功能的智能化,多角度、多维度地呈现学习内容,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及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支持。

电子课本设计的总体思路

电子课本的设计应该以先进的教学原理为理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内容依据,采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进行有机整合,最终以视、音、图、文等形式电子化地呈现出来,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方便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即电子课本不仅实现了“教学内容”的结构化编排,更应该是体现课程“教学活动过程”的物化载体。

1.电子课本设计的理论基础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学科要着重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让学生了解信息化社会中的行为规范等。其中,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信息素养的关键能力。首要教学原理强调“面向完整任务、聚焦解决问题”,与这一关键能力十分吻合,因此,我们选择首要教学原理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电子课本建设的理论基础。

首要教学原理又称为五星教学模式,是由美国教学设计专家梅里尔教授于2002年首先提出的,具体包括五项基本原则。

(1)当教学内容在联系现实世界问题的情境中加以呈现且学生介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才能够促进学习;

(2)当教学中激活了学生原有相关经验时,才能够促进学习;

(3)当教学展示论证了要学习的东西,而非仅仅告知学生相关的信息时,才能够促进学习;

(4)当教学中要求学生尝试运用刚理解的知识或技能解决问题时,才能够促进学习;

(5)当教学中学生受到鼓励将新知识技能融会贯通或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时,才能够促进学习。

根据首要教学原理,电子课本设计应该围绕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展开,在讲述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设计合理的主题活动,使学生面向任务,聚焦问题的解决。学生使用电子课本进行学习的过程具体体现为:通过构建知识点的逻辑结构图以及分析完成任务所需的已有信息技术相关经验来激活原有认知;通过展示作品样例的制作过程以及提供系列相关“帮助”来展示论证新的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与技能;通过进行适当的小练习以及开展自主实践活动,尝试应用新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解决新的问题;通过作品交流与展示以及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反思、质疑、辨析,来促进新学习知识的融会贯通。

2.电子课本的技术特性

电子课本一般以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为载体,平板电脑强大的多媒体呈现及人机交互功能,使得电子课本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有着纸质课本无法比拟的优势,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多媒体呈现、多种形式的人机交互、多个教学内容的关联。在保证教学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增强课本的阅读性。

多媒体性。电子课本不应该只是传统课本的数字化翻版,而是应该突破纸质课本只有静态文字或图片的限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多样化的呈现手段,采取文字、图片、音视频、动画、虚拟现实相结合的方式,多维度、多层次地动态呈现学习内容,加强学习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交互性。交互性是电子课本最突出的特征,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将电子课本的某些知识用人机互动的形式予以呈现,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电子课本目前主要以平板电脑为载体,平板电脑的多点触控屏幕技术革新了传统电脑的操作方式,给用户带来了全新的操作体验,用户的手指在屏幕上跳跃、滑动,便完成了对电脑的操作。平板电脑还可以通过声音输入或者视频输入实现人机交互。因此,电子课本应该充分设计交互功能,让学生通过交互更好地体验相关内容,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关联性。传统课本的知识和信息基本是按线性结构来排列的,而电子课本可以全面实现教学内容和素材的超链接,因此,各个教学内容都可以通过设计学习目标、过程、评价及资源等链接,按照网状结构组织学习内容。这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便于学生自主选择,进行个性化的学习,适合目前倡导的探究性学习。

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电子课本的内容设计与开发

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多采用项目式主题活动的形式编写,以完成具体任务为主线,将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隐含在任务解决过程中。这种体例设计虽然能让学生在任务中应用技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忽视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学生难以提炼信息技术知识点,难以掌握学科知识体系,更难以形成知识基础。

电子课本呈现出来的结果应该是“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即电子课本不仅应该完成教学内容的结构化编排,更应该作为课程教与学活动过程的物化载体;不仅应该包含学科的相关知识,还应该将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教学策略嵌入其中;不仅应该考虑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该考虑帮助学生提炼学科的知识体系。因此,电子课本一方面应该根据各个学段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科学的阐述,另一方面应该设计各种主题活动,将知识与技能融入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完整任务中。从体例上来说,设计电子课本可以将信息技术每一个模块的学习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与技能的系统阐述,第二部分是主题活动的设计。

1.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与技能

这部分应尽量设计交互软件、序列图、动画、文字、图片等多媒体形式,系统呈现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使用动画来呈现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和原理。信息技术的某些知识和原理是比较复杂深奥的,如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因特网和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难以用比较简短的话语深入浅出地讲解清楚,但学生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简单了解。我们可借鉴国外电子书“Ourchoice”中以交互动画形式呈现风能发电原理的方法,将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利用动画或交互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便于学生感知和理解。

通过视频来演示信息技术相关操作。信息技术学科涉及许多技能的操作,在撰写课本时相关技能的表述是比较烦琐的。纸质课本一般通过操作界面截图加上文字标注和文字说明的形式来表达,占据课本比较大的篇幅,学生看起来也比较困难。在电子课本中如果使用视频,操作步骤会更加清晰,操作过程会更加详细。

设计游戏来巩固信息技术相关技能。除了特定的信息技术技能外,一款较好的教学游戏还可以锻炼学生的任务分析能力和系统规划能力、允许学生进行不同角色体验、开展实验等,还可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反馈。学完新知识之后,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再通过生动活泼的游戏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操练所学的技能,在锻炼学生信息技术技能的同时,还能提示学生这些知识和技能适用的场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枯燥无味的练习变得趣味十足,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2.主题活动

按照首要教学原理的理论,主题活动可分成“活动情境和任务”、“活动和任务分析”、“方法与步骤”、“总结与点拨”四个组成部分来设计。

活动情境和任务。德国一位学者对情境有过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是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对于知识,犹如汤对于盐。盐需要融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中,才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信息技术学科电子课本的主题活动应该设计与活动相关的情境,在情境中明确具体运用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需要完成的任务。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工具将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动画等形式和友好互动的界面创设“虚拟化场景”,或者利用视频技术呈现“现实情境”,甚至利用“增强性虚拟现实”技术来创设虚实结合的活动情境,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快地理解任务。

活动和任务分析。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其中对学生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重要内容。体现在教材中,对任务或者问题的分析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而这往往是目前信息技术教材比较欠缺的,导致教师在使用教材设计教学时也往往忽略组织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

在电子课本的设计中,要充分发挥电子课本移动终端载体的特点,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能直接在电子课本中对有关任务进行书面的讨论与交流。活动分析应该主要围绕完成活动任务的思路来设计,可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同时通过“流程图”来呈现完成活动的思路。此外,还要分析活动涉及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可以设计活动涉及的知识与技能的逻辑结构图,新的知识与技能、学过的知识与技能用不同的字体和颜色分别表示。另外,如果活动的任务是需要制作作品的,那么在电子课本中可以呈现作品的样张,通过交互的形式让学生针对活动的成果(样张)进行交互,具体表现为手指触摸到样张的内容,会突出显示或通过其他效果显示,并罗列出完成该内容需用到的知识与技能。

方法与步骤。方法与步骤环节应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样张制作过程的主要步骤,即样张制作过程的展示。以主要几块内容的完成过程演示,不涉及具体细节的操作,通过“声音+动画演示(或操作录屏)+文字显示”的形式,其中文字主要采取粗线条形式,提纲挈领地表示完成完整样张需要的主要内容与步骤。二是样张制作过程的互动演示,可以通过交互的形式让学生学习活动成果(样张)的制作过程,如手指触摸点击各块内容,可弹出视频或其他交互内容,介绍样张的操作过程,即类似提供系列相关的“帮助”(提供具体细节技能的操作帮助)。

总结与点拨。“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描凤,重在点睛。”总结与点拨也是电子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总结,学生巩固所学,将所学知识形成一定的体系和框架。通过点拨,可以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应用,拓展学生视野,激起学生不断学习的欲望。在电子课本中,总结与点拨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对任务完成过程或问题解决过程进行总结,尤其对在任务完成过程中信息和信息技术所起的作用进行点拨。可以采用思维导图或简单图示的形式进行,这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非常必要的。二是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总结与点拨。用简单的文字、图片或动画对主题活动中所涉及的信息技术知识和原理进行简单的梳理和总结,用文字或图片序列的形式对所学的技能进行提纲挈领的总结和点拨,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三是对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性应用和拓展性学习的点拨。即除了解决本活动中所涉及的任务外,所学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应用于哪些情境、解决哪些问题以及学生还可以在课外自己去探索和学习哪些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电子书包的教育应用是当前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各个学科电子课本的建设也成为电子书包进课堂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对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电子课本的建设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该学科电子课本建设的总体思路及体例,即基于一定的教学理论(如首要教学原理),按照课程标准(如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标准),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如增强现实技术、数字化游戏技术、视频技术等),来呈现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主题学习活动)。关于电子课本中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点的选择、主题活动的设计、技术实现形式以及课堂应用形式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作者单位: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参考文献

Merrill,M.D.Firstprinciplesofinstruction[J].EducationalTechnologyResearchandDevelopment,2002,50(3),43-59.

肖焕之.信息技术教材离经典有多远[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9):87-88.

吴永和,祝智庭等.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技术标准体系框架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2,(3).

胡卫星,张婷.电子书包的系统构建与教学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12.

课外科技活动总结例8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1)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知识。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2)注重物理史教学物理发展史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物理发展史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物理学史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物理学史材料,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牛顿运动定律的创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当向学生介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

(3)加强实验教学加强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根据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机会。②注重学生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按“预习─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实验报告,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加强实验习题的教学。对实验习题的教学,主要采取“自设方案─讨论方案─选择方案─实验验证─总结报告”的程序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积极组织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物理课外活动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1)趣味外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飞机投弹”、“喷气火箭”、“纸锅烧水”、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科技小制作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如自制电铃。自制平行光源。制作针孔照相机。制作潜望镜。自制量筒。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教学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

(3)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并定期组织“实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

(4)举办科普知识讲座科技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举办科技讲座时,要认真选择材料,或根据有关资料撰写讲稿,根据平时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学习,可以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还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还可以利用板报介绍科普知识及物理知识的应用。

课外科技活动总结例9

就我国而言,青少年科学素质和创造精神的培养,主要通过基础教育阶段校内科学课程和校外(或课外)科技活动两个渠道进行。承担校外(或课外)科技活动组织、协调和实施的机构,主要为教育、科技、科协、共青团、妇联等主管部门所属的各级青少年科技指导站、青少年科技中心、青少年科技馆和青少年宫(家、站、中心)以及相关中小学校。

上述各级校外科技教育机构,通过其专职或兼职的科技辅导员(专职的又称为科技教师),为广大青少年参与校外(或课外)科技活动,承担着组织、指导和传播等具体工作。以成立于1977年11月的上海市长宁区少年科技指导站(简称少科站)为例,这个仅有34名教职员工的校外科技教育机构,多年来认真履行长宁区学校科技教育委员会办公室的职责,建立了区、校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网络。少科站围绕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科学教育、传播和普及的全过程,强化学校科技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建设,逐步形成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纵向衔接,校内、校外、社会、家庭横向沟通,市、区、学校相互协调的青少年科技活动发展新格局。

为了了解校外科技教育机构的科技教师(亦称专职科技辅导员)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的现状。我们选定长宁区的校外科教机构――区少年科技指导站为评估对象,于2009年9-12月间,对全站科技教师进行了统计调查;另外对全区中小学科技总辅导员和部分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科普活动示范学校的科技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30份,回收124份,有效答卷121份)。最终对上述两项调查进行了综合统计、分析和研究。

一、校外科教机构教师工作现状

1 校外科教机构教师是学校开展科技活动的直接(或间接)组织者

学校科技活动的开展是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形式可谓多种多样,可以是一场科普讲座,也可以是一次校级科技竞赛;可以是一堂进入科普教育基地的课程。也可以是每学期固定时段的科技培训活动。但无论学校科技活动开展的形式如何,它的设计、组织和落实等依托的仍然是学校教师,可以说学校教师、科技总辅导员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学校科技活动开展的有效性。

因此,作为校外科教机构――长宁区少科站的科技教师,除了在典型学校直接组织青少年科技活动,以身教进行示范外,更多的是通过专项培训,对学校教师、科技总辅导员进行引导,使他们掌握组织和开展学校科技活动的方法和技能。可以说,区少科站的科技教师,已成为学校开展科技活动的直接(或间接)组织者。

例如,2009年,区少科站科技教师不仅每两周开展一次中小学科技总辅导员培训活动,还每月开展一次幼儿园科技总辅导员培训活动。同时,在27个青少年科技项目中开设有16个项目的教师培训活动,每两周一次定期举行,由区少科站科技教师围绕项目发展和学生培训等方面对学校教师进行指导。从调查结果中也可以看出。在参与调查的学校教师、科技总辅导员中,84.3%的教师参与过区少科站组织开展的各类教师培训活动,而其中72.55%的教师认为围绕青少年科技项目发展的教师培训活动对其在校组织和开展活动是有所帮助的,也是所有选项中选择人数最多的一项(见表1)。

但在对校外科教机构科技教师以“组织者”开展工作表示认同的同时,被调查者也对校外科教机构科技教师的工作提出了相关要求,如69.42%的学校教师希望得到少科站科技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的指导,68.6%的学校教师希望得到少科站在青少年科技活动的设计、策划、组织和实施方面的指导。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少科站科技教师在直接(或间接)组织学校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中仍有不足之处。

2 校外科教机构教师是青少年科技培训的直接(或间接)传播者

青少年科技培训是校外科教机构――长宁区少科站科技教师开展工作,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的主要形式之一。2009年,区少科站科技教师除去在双休日面向全区学生开设免费科技培训班外,还进入学校,承担了43个校级学生科技兴趣小组的培训任务,直接向青少年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同时。区少科站科技教师还为各学校教师提供教材、讲义和纲要等培训辅助材料,通过他们间接向青少年进行科学传播。调查也表明,近半数的学校教师在开展学生科技培训工作中获得了校外科技教育机构提供的教材、讲义、教学纲要或教学指南等材料的支持(见表2)。

但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区少科站2009年设有27个青少年科技项目,其中16个项目开设了教师培训活动,但仅有环保、生物、化学、车模、船模、机器人、航模、无线电测向和摄影这9个项目拥有较为稳定的教研组教师队伍。而从调查的数据中也可以看出,在102位参与区少科站教师培训活动的学校教师中有66位是来自于这9个项目。这表明,区少科站在各项目教研组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存在失衡,影响了教师培训的全面发展。

3 校外科教机构教师是青少年参与科技竞赛的直接(或间接)指导者

校外科教机构的科技教师是专职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的队伍,其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能够指导学生参与各类竞赛,使他们通过竞赛这一平台展示自己的科技创造才能,并通过相互交流获得提高。2009年,长宁区少科站的科技教师在双休日开设的学生科技培训班达52个,其中专门提升青少年科技能力或开展课题研究的班级有24个,占总数的46.15%。同时,调查结果显示,当年市级以上科技单项竞赛获奖学生的主要辅导教师有区少科站科技教师参与的为39.67%,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日科技之星”评选活动等重大竞赛中获奖学生的主要辅导教师有区少科站科技教师参与的为45.07%。这些都说明校外科教机构的科技教师是青少年参与科技竞赛的直接(或间接)指导者(见表3)。

但调查也表明,学校教师、科技总辅导员因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希望校外科教机构的科技教师能够更多地参与对竞赛学生的指导。而相关案例也表明,区少科站科技教师在直接(或间接)提升竞赛学生科技技能和课题研究能力的高

层次培训的指导上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二、提升校外科教机构教师工作效果的对策

上述调查表明,作为校外科教机构――长宁区少科站的科技教师,通过成为学校开展科技活动的直接(或间接)组织者、学生科技培训的直接(或间接)传播者和青少年参与科技竞赛的直接(或间接)指导者,体现了其所从事科技工作的有效性。它不仅推动了学校科技教育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区域内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发展,还对青少年科学素质水平的提升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调查也反映出校外科教机构的科技教师,由于自身素质、所处环境和政策导向等相关因素影响而引发的工作中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校外科教机构教师的工作效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使校外科教机构的广大科技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更具科学性、创造性和实效性,经过分析、研究,拟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 通过建立项目发展新规划,进一步明确校外科教机构教师的工作目标

作为科技教育,要达到培养青少年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的目的,不仅需要学校提供良好的正规教育,也需要社会提供良好的非正规教育。具体到校外科教机构科技教师的工作,就是要在培养具有科学素质和创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大军这一总目标下,将校外(或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与校内科学课程的教授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合力”。最终实现“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的良好育人环境。而要做到这一点,建立青少年科技项目发展新规划。将培养目标细化到不同项目中,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我们可以将科技项目划分为三类――普及类、特长类和研究类。明确普及类项目是根据教师专长和校外科技教育发展趋势等各方实际情况,只需在学生中开展科普活动的科技项目。对于这类项目,只需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必要的科普活动,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即可,而无须对学生开设专项的高层次技能培训。特长类项目是在普及基础上,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某一方面技能特长培养的科技项目,绝大部分的校外教育科技项目应归属于此类。对于这类项目,除需开展科学普及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比赛外,还应对学生开设专项的高层次技能培训班。研究类项目则是在技能特长培养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进行科学探究并尝试论文撰写的科技项目。原则上,大部分的校外教育科技项目应努力达到这个层次。对于这类项目,校外科教机构的教师应在做好科学普及和技能特长培训工作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努力促进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脱颖而出。

2 以培训和教研为手段,进一步提升校外科教机构教师的工作能力

要想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教师必须先行。只有教师自身的素质不断上升,工作能力持续提高,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因此,结合校外科教机构教师的职业特点、校外科技教育发展趋势和各科技项目规划发展目标等实际情况,我们可对校外科教机构的教师实施分类培训。各类别培训对象原则上由校外科教机构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和教师自身发展愿望进行推荐。例如,我们可将培训划分为活动类、技能类和研究类,在活动类培训中主要向教师传授科普活动的组织、设计和开展方法等;在技能类培训中主要向教师传授某一项目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研究类培训中则主要向教师介绍各前沿科学技术、课题的选题、课题的研究方法和科学论文、研究报告撰写等课题研究专业知识和技能。

同时,我们也可结合不同的项目规划发展目标和教师的自主选择,建立不同的教研组,通过多元化的教研方式为校外科教机构的教师搭建互助合作的专业发展平台。例如,围绕研究类项目。我们可以成立实验类教研组和工程类教研组。实验类教研组以化学、生物、环保等项目为主要成员,进行实验类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方面的教研活动;工程类教研组以创造发明、机器人、信息技术等项目为主要成员,进行工程类作品制作、报告撰写等方面的教研活动。围绕特长类项目,我们可以成立培训类教研组,进行教学设计、说课评课等方面的教研活动。围绕普及类项目,我们可以成立活动类教研组,进行科技实践活动的方案设计、组织开展等方面的教研活动。

课外科技活动总结例10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1. 突出知识的实用性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知识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通过对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2. 注重物理史教学

物理发展史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物理发展史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强化物理学史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物理学史材料,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牛顿运动定律的创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等,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同时,在教学中,可适当向学生介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成就。通过对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了解科学家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 加强实验教学

加强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根据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①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 ②注重学生实验教学,教师要求学生按“预习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实验报告,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加强实验习题的教学,主要采取“自设方案讨论方案选择方案实验验证总结报告”的程序进行教学,使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转贴于

二、积极组织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物理课外活动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1. 趣味活动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飞机投弹”、“喷气火箭”、“纸锅烧水”等。通过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科技小制作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如自制电铃,自制平行光源,制作针孔照相机,制作潜望镜等,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教学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

3. 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并定期组织“实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

4. 举办科普知识讲座

科技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举办科技讲座时,要认真选择材料,或根据有关资料撰写讲稿,根据平时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学习,可以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还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还可以利用板报介绍科普知识及物理知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