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初中生地理知识点小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05-02 13:53:20

初中生地理知识点小结

初中生地理知识点小结例1

为了使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的平稳过度,必须抓好初中开始的教学,从中找到与小学旧知识与新知识的相通之处,初中第一册的内容主要是有理数及其运算 字母表示数 一元一次方程 生活中的数据 三角形的认识 与小学数学相比,在教学内容、研究方法和教学要求上都有了一个突变。小学一般研究的是简单的数与形,没有进行详尽的概念化。如在小学中,尽管也引进三角形的概念,但主要研究的是三角形初步的直观认识,没有理论化。而在初中课本中内容具有抽象性、准确性和逻辑性。毫无疑问,这种由简单的数形到概念化、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以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转变会给刚踏入初中的学生带来一定的学习困难。因此,要顺利完成这一册的教学,关键是要明确教学要求,处理好小学初中教学,特别是教学内容、思维能力以及心理上的衔接。为了使学生具有数学意识,问题解决,逻辑推理,信息交流能力,在小学初中数学衔接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研究教材,研究小学初中知识的衔接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通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在小学初中数学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点需要做好衔接工作,如:有理数及其运算、字母表示数、一元一次方程、生活中的数据、三角形的认识等内容,学生在小学时候已学到了一些零星的知识,它们恰好是本册知识的“连接点”。我们应从这些“连接点”延伸出去,使本册内容成为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自然拓广。如:有关数的基本概念是教学中的第一个难点,然而在小学数学里,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基本数的分类。这样通过比较把原来比较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便于理解和接受,通过这样的教学也可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把前后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教法,促成新知识向旧知识的转化

数学学科是联系非常紧密的一个体系,而且往往一个新的知识是由若干个旧知识构成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发挥直观表象的作用,帮助学生把研究的对象从复杂的背景中分离出来,突出知识的本质特点,促成新知识向旧知识的转化,降低问题的难度,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易于接受并深刻理解。

三、认真总结,培养学生贯穿知识,探索新知的能力

要想做好小学初中数学知识的衔接,教师应带领学生做好章节小结。在总结的过程中,有意识的让学生通过刚学的新知识回忆已学过的知识,把前后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有时还可以为以后要学的知识埋下一个伏笔。且做习题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变换条件引申命题,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能力,并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研究学生,寻找学生易接受的教法

刚升入初中的学生,还不太习惯接受抽象的知识,他们对直接的、具体的、形象的东西接受较快;对间接的、抽象的、理性的东西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且小学初中知识衔接中存在断层,学生在学新知识时有一定的困难。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分析,在教学中适当地放慢速度,注重新知和旧知的内在联系,通过比较等方法来使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小学初中数学知识的衔接不但涉及教师,也涉及学生;不但涉及到教法,也涉及到学法。作为教师,应努力钻研教材,研究教法,让学生逐步适应初中教学,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数学思想、方法,完善自己的认识结构。

五、填补知识上的“间断点”

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材的缘故,在教学内容中存在着许多和学生已有认识相脱节的“间断点”。它们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障碍,要扫清这些障碍,就必须在教学中填补好学生知识上的“间断点”。有些知识学生虽在小学已经学习了,但作为后继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需要不断深化和拓宽。

六、处理好思维能力上的衔接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时期。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基本上还处于经验型、机械学习、直观学习的阶段,刚进校门的初一学生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在实施教学时,应尽量地给出一些具体直观的感性材料,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帮助学生完成从经验型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的过渡。具体要求如下几点:(1)概念教学加强具体到直观的概括(2)定理证明注意从直观到抽象的推理(3)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4)培养学生的发现学习、有意义学习的能力(5)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我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

要注意思维能力的衔接还包含着另外一层含意,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初中生地理知识点小结例2

一、初中物理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要求

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知识点虽然大多来源于生活,但教材中的知识点往往是凝练的,是在众多的生活经验中总结得出的,与一般的生活经验有着一定的区别。由此,初中物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能随意安排学生参加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而是要有选择地加以筛选。也就是说,初中物理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结合,需要满足一定的要求。

1、初中物理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结合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无论是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抑或是教师主持下的课外实践活动,这些教学活动存在的根本目的都是围绕学生而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本知识,提高自身的物理知识修养。这些教学活动的主体都是学生,学生有着充分的自主性。在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起着指导性作用,及时向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并及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而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教师是支持者,课外活动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学生自己的手中,此外教师还要肩负起纠错和监管的职能,及时指出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错误并纠正。

2、初中物理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结合要具有目的性以及创新性

初中物理教学需要课外实践活动的辅助,是基于学生难于吸收课本中的理论知识现状,因此,初中物理教学仍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实践活动的插入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吸收课堂教学中所传递的知识,因此,课外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不是随意嵌入的;课外实践活动与物理教学实践活动的结合已经有了一定的教学经验积累,为此,教师在课外实践活动的选材方面,一定要独具慧眼,富有创新性,不能一成不变。

二、初中物理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有效结合的诸多形式

1、积极利用教材中的小实验和小制作

初中物理教材在编订的同时,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物理知识的实验性,在很多知识点之后同时也配备了一些小实验和小制作,从而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地记忆知识;另一方面,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也使他们对课本中的这些小实验、小制作都充满了兴趣,因此,把这些内容及时加入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中来,就会直接激发学生对物理教学课外实践活动的参与热情。如,学生在结束学习物体的稳定平衡知识之后,就可以积极开展“不倒翁”实验,具体操作如下:学生在家中,取一枚鸡蛋,在鸡蛋的小头一端,开出一口,把蛋清和蛋黄去除干净之后,沿着小孔放进一重物,把蛋壳的另外一头作为底部,然后把蜡烛油滴进去,大约等到蜡烛油是整个蛋壳的四分之一时停止,之后,把蛋壳推倒,蛋壳可以自己站立起来,这就是不倒翁的实验过程。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书本内容,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2、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

初中物理知识很多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进行验证。如,学生在结束学习《能源与环境》这一章节的内容之后,教师就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对当地的能源使用情况以及周边的环境状况开展调查,做出一份调查报告,并根据报告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提出解决建议。

初中生地理知识点小结例3

德国作家、科学家利希顿堡说过:“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 ”这句话从侧面阐明了总结对于知识学习的重要性. 课堂小结作为一项提炼收获、分析问题、概括经验的学习手段,对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这是因为初中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更强的思维性、逻辑性和综合性,这使得初中数学的知识体系、概念内容更庞杂,更不容易消化吸收,这就需要我们寻求一项有效的手段来将这些知识进行聚合、巩固、提升,而课堂小结恰恰解决了这一问题. 课堂教学形式多变、内涵丰富,并非时时刻刻都应该总结、都需要总结,课堂小结只有在合适的时间运用,才能发挥效果. 笔者正是基于此,对初中数学如何有效运用课堂小结进行策略探析,通过对初中数学教学规律、学生数学知识吸收特点进行整理、分析后,提出如下四点建议.

在知识讲解之后小结,掌握新

知强调重点

我们在进行新知识的课堂教学时,一堂课里一般会有多个小知识点,我们在带入新知识的同时,还会引入一些老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对比、区分,增进理解. 但这同时也加大了课堂容量,容易让学生在知识吸收中出现遗漏、错读. 所以,在新知识教学完成之后进行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进行统一规整,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明确知识重点,快速掌握新知. 在对新知识进行课堂小结时,我们讲究全而美,即小结涵盖的内容要全,要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都涵盖进来;美是指总结的语言要生动,要将新知识的特点用趣味的语言表现出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更方便记忆.

例如,教学苏教版初中数学“合并同类项”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进行了这样的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合并同类项,合并同类项我们要掌握两个关键,一是什么是同类项,另一个是怎么合并,你们说对不对?”笔者先抛出一个问题,学生回答:“对. ”“那你们谁能告诉老师答案呢?”笔者继续问,学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是同类项的话,首先所含字母要相同.”“同一个字母的指数也必须一样.”另一个学生回答. “合并同类项就是把同类项的系数加起来. ”还有学生补充. 笔者笑着说:“同学们说得很好呢,其实合并同类项只要掌握两同、两无关,常数也是同类项就可以了. 两同就是字母同、指数同,两无关是字母顺序无关、系数大小无关. ”像这样,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再进行总结,能够有效帮助学生了解新知识的重点,促进学生理解掌握.

在答疑解惑之后小结,突出要

点指明问题

学必有疑,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一定会碰到一些麻烦,提出一些问题. 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都会认真讲解、仔细分析,直到学生明白为止, 但有时候会出现同一知识点学生听了忘、反复问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学生对于教师的讲解没理解透彻. 而如何才能让学生参透呢?教师在帮学生答疑解惑之后的课堂小结,很多时候刚好能起到这样的点拨作用. 教师在答疑解惑之后的课堂小结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小结要指明问题,就学生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认领问题,以便对症下药;二是小结要注重方法的启发,针对学生的问题阐明解决办法,引导学生领会方法,运用原则,破获解题密码,得到新的收获与启发.

例如,教学苏教版初中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时,有一位学生向笔者提出疑问:“老师,这道题目:+=2,我算了好几遍,答案都是-1,跟老师给的答案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笔者稍稍看了学生的解题步骤后发现,原来这个学生犯了解一元一次方程非常常见的错误,即他去分母的时候,没有分母的项忘记乘相同的系数了. 于是笔者在向他讲解完之后进行小结:“同学们,我们在给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方程两边要同时乘以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只有这么做,方程的大小才会保持不变. 一旦你漏乘了谁,特别是没有分母的项,那就不公平了,等式大小就发生了改变,那么答案肯定就错了. ”像这样,根据学生的问题,直指关键,帮助学生答疑解惑,能促进学生吃一堑长一智,规避错误,更加进步.

在迁移发散之后小结,明确关

系梳理联系

数学知识盘丝错节,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十分多样、紧密,因此要帮助学生真正深入掌握知识,明晰知识点间的灵活运用,就必须适当对这些知识进行迁移发散. 迁移发散是一种举一反三的教学手段,通过一个数学概念迁移出旧识新知,通过一种方法发散出多种不同形式. 迁移发散是数学万紫千红总是春的集中体现,是数学学习的较高阶段,同时也是学生较难理解掌握的部分,因此,在迁移发散之后进行课堂小结很有必要. 教师要注意通过小结引导学生明确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因果先后关系,梳理多个知识点之间联系的条件和影响因素,让学生通过小结可以在脑中形成更为准确的印象.

例如,教学苏教版初中数学“梯形中位线”这部分内容时,笔者迁移出三角形中位线的相关概念,引导学生进行比对、思考、拓展. 迁移发散之后,笔者做了如下总结:“同学们,通过迁移我们可以得出,三角形中位线是梯形中位线的一种特殊形式,所有梯形通过割补平移都可以转换成一个三角形. 另外,通过式子的转化我们知道,梯形的面积可以看做是中位线乘以梯形高的积,那么作为梯形中位线的特例,三角形的面积同样也可以是中位线与第三边上的高的乘积. ”像这样,在迁移之后进行小结,明确了知识之间的联系,能帮助学生进行梳理归纳,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

在整体复习之后小结,高屋建

瓴全面吸收

初中生地理知识点小结例4

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我发现有些学生小学时数学成绩突出,到初中后成绩下降或者感觉学数学吃力。面对复杂的数学知识,如何教会学生学习,使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安全“着陆”,我从以下几方面谈一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办法。

首先,中学数学和小学数学在知识内容上紧密关联,中学数学的知识是在小学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延展,并进一步地深入学习。例如,在四年级学习观察物体,而在初中要学习三视图;在五年级学习认识正负数,进入初中要学习有理数;在四年级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初中继续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并且学习代数式的相关运算等知识;四年级学习平行与相交、三角形的认识,初中学习平面基本图形;五年级学习简易方程,而在初一开始正式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解法和应用;小学阶段一步一步、一点一点地学习统计的相关知识,而初中要学习数据的搜集和整理,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分析。

从上面列举的知识内容可以看出,这些相关知识,小学阶段只是要求浅层次地感知即可,而中学阶段则要求掌握,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于不少习惯于死记硬背和被动学习的学生来说,中学阶段的学习过程就会出现许多的不适应,甚至觉得学习跟不上。所以,这就要求中学教师要告诉这些刚刚升入中学的学生,学习要有自学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否则学习上会出现很多的困难,让学生在思想上有充分的准备。

其次,进入初中之后,学生要学习的学科增多了。在小学阶段,学生要完成的纸面作业只有四门学科: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进入初中之后,除了学习上述四门学科之外,还增加了历史、思想品德、地理和生物四个学科,而这些学科也都是需要完成书面作业。因此,一些学生进入初中以后感到不适应,不知道怎么分配学习时间,怎样去学,成绩也不够理想。因此,中学教师要告诉学生各门学科的学习方法,包括课后总结、课前预习、认真听课、记好笔记和完成作业等,让学生明白初中阶段的学习需要边听、边看、边想、边记。

再次,中学教师和小学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是不同的,所以教师要把握好从小学到初中教学的过渡。

初一学生的思维仍保留着小学生那种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小学数学内容的特点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很强的依赖性。因此,面对刚刚升入初一的学生,在教法上教师应注意做好衔接。研究小学教师的数学教学方法,吸取其中优点,针对初一学生的特点,做好教学方式的衔接,使学生能够实现数学学习的平稳过渡。具体来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关注语速

中学教师要学习小学教师的语速,在说话速度上应该略慢一些,接近六年级教师的语速,让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能够获得熟悉感,从而能够实现听话能力上的平稳过渡,能够听懂教师说的话。

二、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

初一新生在小学听惯了详尽、细致、形象的讲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下子讲得过多、过于抽象,仍要尽量采用一些实物教具,让学生看得清楚,听得明白,逐步向图形的直观、语言的直观和文字的直观过渡,最后向抽象思维过渡。

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不要满堂灌

新升入初一的学生还不善于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对一个问题的认识,往往只考虑其中的一个结论或是一个条件,容易出现思维上的漏洞。这种思维上的不成熟恰恰是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注意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思维上的训练,锻炼学生遇到问题要多考虑、不要轻易下结论的思维品质和逻辑推理能力。要多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总结思考问题的方法,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慢慢地养成良好的习惯,逐步地成长。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求学生养成读、划、想、算相结合的预习习惯。在学习新知识时,比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注意知识的迁移,从而在学习新的知识时,能够有的放矢,心中有数。比如,在学习空间与图形领域时,小学阶段学习平行线、相交线的概念,而在初中阶段则要学习如何推理出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思维方式上的由直观几何、实验几何向论证几何逐渐过渡。

初中生地理知识点小结例5

一、为什么要建构课堂小结

初中生物学课本中各章、节的知识要点既零散而又系统,课堂教学中呈现给学生的知识往往是零散的、琐碎的。虽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将零散的、琐碎的知识要点逐个突破,并力图理清这些知识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希望学生能主动建构起各章、节的知识体系。然而,七、八年级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归纳和总结能力是有限的,大部分学生并不具备独立建构知识框架的能力和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小结时不断地引导、示范和培养他们,使学生逐步掌握梳理课堂知识的方法,培养建构知识框架的能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小结什么内容

课堂小结是一堂课的收尾工作,课堂小结应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进行,初中生物学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知识目标方面,《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总目标指出:让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因此,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基本事实、重要概念、原理和规律等知识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建构课堂小结的主要内容。

三、如何建构课堂小结

1.提炼法

教材中某些重要的知识常常会用比较详细的文字进行描述,如果让学生把如此冗长的段落和句子全盘记忆,既费时又费力。针对这部分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小结时可以引导学生将描述的内容浓缩,将这部分知识高度概括和精心提炼,找出能代表句子或段落意义的核心字、词,用单个的字、词表达丰富的知识内涵,提炼出的核心字、词既能简明扼要地归纳出知识要点,又能帮助学生清晰明了地理解、记忆。

2.表格法

在初中生物学教材中生物学概念、生物形态结构方面的内容非常丰富,可以通过绘制表格的形式将分散的知识点进行归类,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一目了然地呈现给学生,既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建构知识体系。

3.概念图法

教材中部分章节涵盖着较多的重要的概念,在学习这些重要概念时教材中配有文字描述、示意图、探究实验或演示实验,这些知识内容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以概念为主的、庞大的信息网络。概念繁多,关系复杂,不易梳理,较难理清概念之间彼此的关系,学生在掌握相关的概念时常会出现较大的困难,这就有必要在课堂小结时建构概念图。画概念图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增强学生的长时记忆。

初中生地理知识点小结例6

《义务教育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选取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组织、展开教学,确保教学内容充分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笔者认为,初中思想政治新课标的上述理念实质上是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贯彻、落实生活化的教育教学模式。

一、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初中思想政治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具体是指,教师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从初中阶段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实践经验或者感兴趣的社会生活话题出发,并将其转化为学生认识新知识、理解新知识、掌握新知识的切入要点,从而确保学生实现对所学初中思想政治学科内容的更深刻认识与了解。综合实践来看,初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模式最大的优点在于能促使学生更加细致、认真地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不断丰富自身生活感知体验的基础之上真正领略到所学政治知识点的深刻内涵。

那么,如何才能确保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同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形成紧密的联系呢?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二、初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落实途径

1.初中思想政治内容应确保与社会生活形成紧密联系

以往教师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单纯照抄、照搬教材,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灌输式、填鸭式的理论教育,其结果只能是激发起学生的厌学心理,并不能收到良好的课堂教育效果。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初中思想政治的教学实践中应做到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即,将教材上的理论知识点同学生的实际社会生活形成紧密结合,实施教学资源开放化的生活化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积极关注周围社会生活行为的同时,实现对于所学初中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夯实与巩固。

例如,在学习“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这部分内容时,我为学生设置了同他们实际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案例供他们在课堂上参与、分析与研究:

小明上初二时,还没有明确、端正的学习目标,不仅课堂上时常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课下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也经常完不成,考试成绩更是一塌糊涂。寒假假期到了,在某名牌高中就读的堂哥来小明家帮他辅导功课,堂哥渊博的学识、开阔的视野让小明叹为观止,他甚至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像表哥一样考上该名牌高中。在怀揣对名牌高中无限向往的同时,小明开始发愤图强、用功学习。每天早上,小明是背着书包第一个进入教室早读的学生,傍晚,又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就连周末,其他学生结伴游玩的时候,他还坚持在家复习或者预习功课。等到初三时,小明的成绩已经稳定在班级前三名了。最终,小明如愿以偿成功考取了该名牌高中。

(1)如果小明像以前那样懒散不堪,在学习上不务正业,整天除了玩还是玩,结果会如何?

(2)请结合材料谈谈,小明理想的实现对你们有哪些启示?

如此,上述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案例设置就帮助教师将“理想与现实”这一原本理论、抽象的初中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转化成为学生所熟悉的生活认知体验,既大大激发了学生热情探索、主动探究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同时更是帮助他们借助自身已有的体验实现对于“理想与现实”相关理论知识点的深刻理解与充分掌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当堂教学效果的优化与改善。

2.思想政治内容应确保与时事热点形成紧密联系

时事热点是一定时期内社会生活关注度最高、讨论范围最广的新闻话题总称,有着较强的流行性与话题性。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对某些事物也形成了自身的独特看法与认识,这就为初中思想政治教师实现所教学内容同时事热点形成紧密的联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此,初中思想政治教师只需要将符合初中生兴趣的社会热点话题适当地嵌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并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展开分析与讨论,在必要时给予学生知识范围的有效延伸,相信,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形成对所讨论初中思想政治知识更好的认识与掌握的同时,极大地扩宽他们的文化视野范围以及认知深度与广度,最终促进其自身思想政治修养及思维素质的更好发展。

如,在学习“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这一知识点时,我就向学生补充、扩展了当下引发人们广泛关注与讨论的“全面放开两孩”这一时事热点话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宣布:全面二孩将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要求班上学生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并在自身所理解的范围内同小组成员一起对如下问题尝试进行分析与讨论:

我国为什么要实施计划生育政策?

我国计划生育取得了哪些成就?

全面两孩政策的内涵是什么?

为什么要实施全面两孩政策?

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是否意味着要取消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对我国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增长会带来什么影响?

如此,借助“全面放开两孩”这一时事热点话题就帮助学生从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背景、原因、成就以及当今全面放开两孩政策的原因,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等多方面内容都形成了更为直观与立体的认知,而这些都为他们实现对于“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多方位、深角度认知做足了充足的准备工作,有利于当节教学效果的大大提升。

初中生地理知识点小结例7

在教学过程中有不少学生认识到高中数学语言比初中数学语言抽象了好多,确实如此: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形式来进行表达,初中数学浅显化,学生只要认真思考,理解其所表达的意思。而高中的数学有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函数的语言、空间立体几何等,很多知识点较为隐晦和复杂,有些学生体会不到所表达的意思。比如:初中数学所学的二次函数,比较多的偏向于感性认识,学生们往往能较好地掌握和理解,但是学生进入高中之后,高中数学对二次函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比较偏向于理性思维,这时部分学生便会适应不了这种数学语言上的变化。

2.知识理解的提升

初中数学只是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基础的知识;而高中数学要求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成能力,并很好的用它来解决有关问题,但实际上是具有连贯性的;初中数学比较形象化,也便于学生理解,并且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比较多。对于这些知识点,只要学生用心一些去学、去记,是比较容易掌握和理解的,运用起来也会比较自如。而高中数学相对来说则比较抽象,学生经常不能很好的把所学知识理解得很透彻,甚至进入理解的误区,如此,便造成运用定理和运用公式不熟练或运用错误的现象;另外,初中数学知识容量相对较小,学生能够通过三年的系统学习,比较好地掌握。高中数学则知识点众多,而每个章节所包含的小知识点则更是繁杂,学生们一下子难以适应。比如,初中数学中的二次函数y=ax2+bx+c(a>0) 的图像,开口方向向上,当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时,二次函数y=ax2+bx+c(a>0) 的图像,开口方向向上且与x轴有两个交点,这时这两个交点就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两个根,同时这两个交点把x轴分成了三份,这三份实际上就是高中数学中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a>0)和ax2+bx+c0)在b2-4ac>0时x的取值范围,也就是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a>0)和ax2+bx+c0)在b2-4ac>0时的解集,初中数学中的二次函数y=ax2+bx+c(a>0) 的图像,到了高中就变成了函数和不等式知识的综合,知识就比初中时抽象了很多,如果学生在初中很好的理解了二次函数y=ax2+bx+c(a>0) 的图像和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有关知识,到高中后所学习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实际上就是把这些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当中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3.数形结合的应用

中学数学研究的对象可分为数和形两大部分,数与形是有联系的,这个联系称之为数形结合,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数形结合的应用大致又可分为两种情形:(1)借助于数的精确性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2)借助形的几何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某种关系,即数形结合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种情形是“以数解形”,第二种情形是“以形助数”。“以数解形”就是有些图形太过于简单,直接观察却看不出什么规律来,这时就需要给图形赋值,如边长、角度等。数形结合法是高中数学教学中常见的解题方法,有些题目利用数形结合法来解题更直观、更容易找到解题思路、更能正确的把已知条件和所要求解的问题结合起来。比如初中数学所学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实际上就是高中数学中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只要把这两条直线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正确的作出来,就可以判断你解得的结果是不是正确;又如在初中数学中求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就是求二次函数图像的顶点坐标的纵坐标(即y)的值,而在高中数学中求函数的极大值和极小值时,还要确定在哪个区间内根据函数的增减性求出最大值、最小值以及拐点的对应的值,才能说明极大值(极小值),如果把函数的图像作出来,那就更容易求出函数的极大值(极小值)。又比如:

(1)均值定理与其几何意义,半径不小于半弦;

(2)y=|x|+|x-1|的值域,可借助几何图形来研究,其几何意义是,数轴上的某点x到0的距离+数轴上的某点x到1的距离和,恒大于等于1,所以至值域为y>=1;

(3)线性规划问题,它也是很经典的数形结合问题;

(4)多数函数问题,研究他们的图象,就可得到函数的性质。

4.思维方式的转变

思维是人的大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本质及内部的规律性。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部分学生不能因为学习内容的转变,来转变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以致于造成数学科学习困难,成绩一落千丈,因此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和自学能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比如:初中数学知识中的二次函数图像、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对应高中数学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的知识,同时也牵涉到韦达定理等知识点;初中数学中未知字母的取值范围实际上就是高中数学求定义域的问题;角、三角函数从00―1800的角拓展推广到任意角;不等式证明的思想从整式拓展到分式;直线方程的多种形式和初中一次函数的有关知识有联系;证明相似、全等、垂直、平行的问题推广到空间等。这些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都需要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有很大的改变。

初中生地理知识点小结例8

微课程学习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它的特色体现为“微”字上,充分体现出其微小化、碎片化的特征。它在应用于初中英语学习的模式下,针对学生对英语记忆能力时间较短的现象,提供微小化的、碎片化的教学方法,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方式为手段,以教学视频为教学载体,针对初中英语课程知识点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灵活、充分地获取英语知识。

微课程的英语视频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小知识、小现象、小故事、小练习、小场景,它的内容小而精,在设计的主题内容之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在文字、声音、画面的共同组成之下,将具体的英语教学内容加以生动、形象地展示,学生可以从中获取短时间的英语“碎片化”知识。

2. 微课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 微课程导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微课程在初中英语中的教学应用,首先即以导入为首要环节,它对于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激发有极大的作用和意义。在微课程的应用方式下,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于视频之中,融入到微课程中的场景和角色之中,体验到微课程中的英语知识内容和情感知识,从而调动学生的英语积极学习状态,增强英语学习效果。在初中英语的Travelling主题教学内容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征,将相关的主题内容制作成微视频,在微视频之中融合各种旅游相关的常识,诸如:旅游景点、美食、购物、旅游文化背景等,在良好的微课程视频导入之下,学生感受身临其境,产生阅读和学习的兴趣,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还可以融合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流行电影、流行电视等内容,将其制作成微课程内容,将这些流行元素与初中英语教学重点知识相链接,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到更为宽泛的英语知识学习之中。

2.2 创设教学情境,呈现英语知识重点

在将微课程应用于初中英语教学中时,可以创设相关的情境,在情境的融入之下,可以消除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心理障碍,使学生不自觉地融入到情境的氛围之中,获得英语语言知识和学习能力。

例如:在初中英语微课程教学之中,可以结合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创设出与卡通人物相关联的微课程视频,在轻松、有趣的微课程视频情境之下,学生不仅获得了启示,而且极好地提升了初中生的英语单词记忆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将教学故事内容制作成动画“微电影”的形式,采用略读的策略,呈现和设计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摆脱单调文字的限制,在光影声色的“微电影”情境之中,生动、直观地加以欣赏和学习。在词汇练习课中,教师可以将目标词汇分组设计,以目标词汇为基础,创设相关的主题话题,并将其制作成短小的微课程视频,使学生对目标词汇有一个强化的记忆,从而避免对词汇的混淆理解。如:success 名词、succeed 动词、successful 形容词。

2.3 归纳总结,融会贯通

在初中英语教学之中,微课程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还可以对英语教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突出教学知识重点和难点,强调英语语言相关知识,引领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强化记忆,并在微课程的自主学习之下,_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英语学习效果。

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学生极易对一些语法现象难以记忆和理解,教师可以结合微课程的实践应用,将其作为语法教学的辅助措施。例如:可以将语法中的非谓语动词在句子中的搭配运用,制作成微课程,学生在观看和学习微课程视频之后,对非谓语动词的运用加深理解和记忆,从而增强语法学习能力。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微课程这种新型的英语教学模式和手段,可以极大地激发初中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对于拓展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视野、开发学生的英语思维,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和功用。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程教学情境的创设,导入英语教学重点知识,并对英语知识重点和难点加以归纳,引领学生在微课程自主学习状态下,梳理英语知识学习思路,融入到微课程视频情境之中,获得英语学习能力的提升。

[1] 陈玲, 汪晓凤. 微视频在教学教研中的应用[J]. 中国教育网络, 2013(09).

初中生地理知识点小结例9

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中一脉相承的两个教学阶段。因此,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促使小学数学知识向初中数学知识过渡,是摆在我们中学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呢?

一、分析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差异

1、教材的直观与抽象 、

学生在小学数学中接触的都是较为直观、简单的基础知识,而升入中学后,要学的知识在抽象性、严密性上都有一个飞跃。

(1)由算术数到有理数。

学生在小学里只学过算术数(整数、分数、小数),这些数都是从客观现实中得出来的,进入初中后,引进了新的数――负数,把数的范围扩充到有理数域,数的运算也相应地由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引进了乘方、开方运算,实现了由局部到全局的飞跃。

(2)由数到式。

就是从特殊的数到一般的抽象的含字母的代数式的过渡,是数学上的一个大的转折点,实现了由具体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飞跃,意义十分重大。

(3)由用列式计算解应用题到列方程解应用题。

小学里的应用题大部分是用算术法去求解,是把未知量放在特殊的位置,用已知量求出未知量。进入初中后,用列方程解应用题,把未知量用字母来表示,并且和已知量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设法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未知量。

2、思维的单向与多维

我们小学数学的第一思维是算术方法,讲究的是因果关系,逻辑推理非常缜密。所以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强调先分析再综合,求得这个未知量才能求另一个未知量。初中数学的第一思维是方程,解决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所以一道应用题,用算术方法往往只有一种或两种方法,而采用方程则方法要多的多。这或许可以说明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最大的差异。

3、课时的宽余与紧张

在小学,由于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比较充足。因此,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反复练习,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而到初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全部都讲和巩固强化。

4、学法的单一与灵活

在小学,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大多数考试时,学生只要熟记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然而,许多刚入学的初一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小学的学习方法,致使学习困难较多,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二、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策略

1、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1)立足于新课标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分层次教学。

在教学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适度加快教学节奏,以适应初中数学的快节奏教学;在知识导入上,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死”课本,后变通延伸用活课本;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必要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总结及举例说明。

(2)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

中小学数学有很多衔接知识点,如有理数、三角形等,到初中,它们有的加深了,有的研究范围扩大了,有些在小学成立的结论到初中可能不成立。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我们小学教师不要把内容讲得太死,可以适度说明这些内容到初中学习时是有所变化的。

(3) 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小学数学的概括性不如初中数学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所以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认真总结归纳,要求学生应具备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能力。在单元结束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章节小结;在解题后,积极引导学生反思:思解题思路和步骤,思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特别是用方程来解。由此培养学生善于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习惯,扩大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

(4)重视专题教学。

利用专题教学,集中精力攻克难点,强化重点和弥补弱点,系统归纳总结某一类问题的前后知识、应用形式、解决方法和解题规律。并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有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初中数学的重要因素。初一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①课前预习,指导自学: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教师可布置一些思考题和预习作业,保证学生听课时有针对性.

②专心听讲,勤于思考:引导学生学会听课,要求做到“心到”,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眼到”,即仔细看清老师每一步板书演算;“手到”,即适当做好课堂笔记;“口到”,即随时回答老师的提问,以提高听课效率.

③及时复习,温故知新: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复习时要以课本与课堂笔记为主,回顾课堂上老师所讲内容,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应与本组同学讨论,以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

初中生地理知识点小结例10

代数知识是在算术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用字母表示数,使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法则抽象化和公式化。初中一年级刚接触代数时,学生要经历由算术到代数的过渡,这里的主要标志是由数过渡到字母表示数,这是在小学的数的概念的基础上更高一个层次上的抽象。字母是代表数的,但它不代表某个具体的数,这种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正是初一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

为了克服初一新生对这一转化而引发的学习障碍,教学中要特别重视“代数初步知识”这一章的教学。它是承小学知识之前,启初中知识之后,开宗明义,搞好中小学数学衔接的重要环节。数学中要把握全章主体内容的深度,从小学学过的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入手,尽量用一些字母表示数的实例,自然而然地引出代数式的概念。再讲述如何列代数式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以及代数式的一些初步应用知识。要注意始终以小学所接触过的代数知识(小学没有用“代数”的提法)为基础,对其进行较为系统的归纳与复习,并适当加强提高。使学生感到升入初一就像在小学升级那样自然,从而减小升学感觉的负效应。

初一代数的第一堂课,一般不讲课本知识,而是对学生初学代数给予一定的描述、指导。目的是在总体上给学生一个认识,使其粗略了解中学数学的一些情况。如介绍:(1)数学的特点。(2)初中数学学习的特点。(3)初中数学学习展望。(4)中学数学各环节的学习方法,包括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和考核等。(5)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智力因素与数学学习的关系。(6)动机、意志、性格、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与数学学习的联系。

学生对于数的概念,在小学数学中虽已有过两次扩展,一次是引进数0,一次是引进分数(指正分数)。但学生对数的概念为什么需要扩展,体会不深。而到了初一要引进的新数―――负数,与学生日常生活上的联系表面上看不很密切。他们习惯于“升高”、“下降”的这种说法,而现在要把“下降5米”说成“升高负5米”是很不习惯的,为什么要这样说,一时更不易理解。所以使学生认识引进负数的必要是初一数学中首先遇到的一个难点。

我们在正式引入负数这一概念前,先把小学数学中的数的知识作一次系统的整理,使学生注意到数的概念是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逐渐发展的,也是由原有的数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而引发新数集的扩展。即自然数集添进数0扩大自然数集(非负整数集)添进正分数算术数集(非负有理数集)添进负整数、负分数有理数集……。这样就为数系的再一次扩充作好准备。

正式引入负数概念时,可以这样处理,例:在小学对运进60吨与运出40吨,增产300千克与减产100千克的意义已很明确了,怎样用一个简单的数把它们的意义全面表示出来呢?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这种相反意义的量在生活中是经常地接触到的,而这种量除了要用小学学过的算术数表示外,还要用一个语句来说明它们的相反的意义。如果取一个量为基准即“0”,并规定其中一种意义的量为“正”的量,与之相反意义的量就为“负”的量。用“+”表示正,用“-”表示负。

这样,逐步引进正、负数的概念,将会有助于学生体会引进新数的必要性。从而在心理产生认同,进而顺利地把数的范畴从小学的算术数扩展到初一的有理数,使学生不至产生巨大的跳跃感。

初一的四则运算是源于小学数学的非负有理数运算而发展到有理数的运算,不仅要计算绝对值,还要首先确定运算符号,这一点学生开始很不适应。在负数的“参算”下往往出现计算上的错误,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结果的准确率较低,所以,特别需要加强练习。

另外,对于运算结果来说,计算的结果也不再像小学那样唯一了。如|a|,其结果就应分三种情况讨论。这一变化,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接受的,代数式的运算对他们而言是个全新的问题,要正确解决这一难点,必须非常注重,要使学生在正确理解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对运算法则理解越深,运算才能掌握得越好。但是,初一学生的数学基础尚

不能透彻理解这些运算法则,所以在处理上要注意设置适当的梯度,逐步加深。有理数的四则运算最终要归结为非负数的运算,因此“绝对值”概念应该是我们教学中必须抓住的关键点。而定义绝对值又要用到“互为相反数”的概念,“数轴”又是讲授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一定要注意数形结合,加强直观性,不能急于求成。学生正确掌握、熟练运用绝对值这一概念,是要有一个过程的。在结合实例利用数轴来说明绝对值概念后,还得在练习中逐步加深认识、进行巩固。

学生在小学做习题,满足于只是进行计算。而到初一,为了使其能正确理解运算法则,尽量避免计算中的错误,就不能只是满足于得出一个正确答案,应该要求学生每做一步都要想想根据什么,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运算思维能力,也可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