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地铁培训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3-01-05 00:00:23

地铁培训总结

地铁培训总结例1

中图分类号: G7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6-27-2

1 我国铁路职工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各行各业都需要专业素养较高的职工来支撑,铁路运输行业对职工专业素养的依赖性更高。因此,该行业都会有序组织一些职工工作技能培训工作。主要目的是提升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满足新时期对于铁路运输的需求。近些年来,我国铁路运输行业一直按照一种较高的势头在发展。导致我国铁路职工专业素养上的缺陷十分明显。铁路职工培训作为提升职工整体素质的工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当前我国铁路职工培训工作进行考察,发现其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职工培训的主动性难以发挥

总地来说,职工技能培训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想要开展一场有效的职工培训,那就必须要对分配员工培训需求、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开展有效的培训方式等环节进行整体的把握。从当前我国铁路职工培训的实际情况来看,一般情况下,培训任务都是由上级部门下达通知的。而需要培训的员工所在的下级单位,却不会提出培训的要求。上级下达的培训通知,必然是按照上级的意愿进行的,缺乏对需要培训部门的实际调查,那么对于培训时间和规模的把握也许就不是十分准确。而且,上级下达通知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培训的被动性,会降低员工培训的积极性。

1.2 缺乏对培训效果的检测和总结

首先,在授课效果上,培训的组织者往往无法对教师的能力、课堂学习氛围、职工的学习状态等,进行一个准确的测评。这些都是职工培训的重要组成因素,如果无法准确测评这些方面,那会大大增加培训结果的不可预测性。其次,培训工作的改善较少。如果过多地关注培训计划的开展过程,而忽视对于培训效果的检测,对职工的培训成果进行检测,那么就无法做出针对性的总结,缺乏总结就很难实现进步。

1.3 职工学员的某些特征影响培训结果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职工普遍表现出的个性特征十分明显。首先,这些职工大多缺乏耐心,一心想着如何提升个人的待遇,以及迁升问题,但是在进行个人培训上,表现出的兴趣不大。其次,这些职员大多喜欢具有新鲜感、刺激感的事物,喜欢接受不同的人生体验。但是对于传统的培训往往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态度,有些甚至还会感觉培训只是一个形式。最后,这些职工的思想大多十分开放,敢于质疑、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那些“灌输式”的培训模式,常常让他们感觉到枯燥乏味,觉得培训没有任何必要,自己来参加培训,不过是维护个形式罢了。

2 铁路职工培训的创新策略分析

2.1 建立一个正循环发展控制链,发挥职工培训的主动性

培训的正循环发展控制链,主要包括分析需求、设定目标、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结果测评、总结反思等几个环节。铁路部门的培训基地是铁路职工培训的中心指导场所。在培训前期、培训执行,以及效果反馈当中承担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培训基地要充分实现职能发挥,全面协调开展职工培训工作。

2.1.1 积极分析职工需求

需求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搜集员工的实际需求,设计出更加合理的职工培训计划。主要需要了解的内容有:职工的综合素质、职工的专业知识技能、职工的业务熟练程度,以及职工队伍内部专业素养的差异。将这些调查结果与当前我国铁路发展的实际需求做对比,制定一份详细的职工培训计划。培训基地应当建设一个全面的培训数据库,并定期对其进行更新。充分运用大数据、现场调研等有效方式,计算出每位员工的真实技能与其所在单位要求的差异。基于此,制定一份科学的职工培训计划。

2.1.2 主动参与培训计划的制定

培训基地在总结当前实际的培训需求之后,再结合基地自身的特点,制定一份详细的培训计划。这是保障培训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培训基地将调查得出的结果,以及制定的培训计划拿给上级检查,与上级部门、培训单位进行有效沟通,共同确定培训目标,确定一份详细的授课计划,包括授课教师能力、培训方式等。从而为实现预期培训目标奠定基础。

2.1.3 严格落实培训计划

培训计划的实施是整个培训任务的关键所在。培训基地应当按照严格的要求去执行。经过检查备课、组织评价等方式,加强对于培训过程的监督。对学员要采取每天签到、定期考察等方式,来保障员工学习的质量。与此同时,培训基地要采取有效措施严肃考察纪律,保障考察结果的公正性、客观性。这为培训效果提供了更深层次的保障。

2.2 创新融合方式,提升培训效果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培训基地在选择培训内容,以及确定培训目的上,都是从铁路的长期发展角度考虑的。在培训的方式上,多半是综合考虑了培训内容、培训目的,以及职工学习特点。其中主要的就是职工的学习特点。最终形成了一种“教”、“学”相融合的培训模式。这种模式充分考虑了培训各主体之间的连接,有利于提升教授课的责任感,加重了对职工学员的监督,能够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 2.2.1 提高培训教师的整体素质,实现优质课堂

有效的师资管理方式,能够有效保障培训的质量。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感受到个人能力上的不足,形成上进意识。因此,我们必须要从师资的整体素质上着手。我们要挑选一支具有较扎实专业功底的敬业爱岗的队伍,确保这些教师具有较强烈的责任意识。还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确保培训的质量。培训部门可以聘请一些专家来进行授课,主动邀请一些铁路院校的专家来授课,还可以邀请某些业务部门的主干来进行现场指导。让学员从多个角度去看待自己现在从事的职业,认识到自身现有知识和经验的不足,从而形成学习意识。

2.2.2 融合渗透“教”与“学”,提升培训效果

培训基地要推行有效的融合B透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率,为成员提供最优质的教学条件。以培训教师与员工的互动为基础,鼓励学生与教师多交流,多表达自身的疑惑。多关注课程设置、教案设计、课题研究等,在“教”与“学”相联系方面的体现。还可以安排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互换。由职工为教师设计微课、开展授课,增加员工对自身条件的客观认识,意识到自己还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最后,开展互动式学习和讨论。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化的课堂教学手段,如翻转课堂、案例探究等。组织学员主动进行交流,突出个体的主动性。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擅长挖掘学员的潜能,帮助学员增强自信。

2.2.3 增强实训,提升综合素质

培训基地的主要对象大多是在技术岗位作业的工作人员。因此,在对这些员工进行培训时,必须要结合实际的工作状况,有效开展实训。从多个角度出发,给员工更多的真实操练机会。首先,课程设置必须要具有务实特点。多设置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课程。教师要针对员工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实际的解决措施。帮助学员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疑点和难点,切实提升学员的技术能力。其次,要开展大量的实际训练或者模拟训练。按照素质和能力并重的原则,运用实训设备,以及模拟演练系统,来帮助学员进行实际的参观,以及现场模拟,帮助员工逐渐形成正确的操作习惯。最后,同时要增强员工的理论素养。

3 结语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技术及设备在铁路中的投入,我国铁路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前景一片大好的时期。从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铁路运输发展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尤其是职工专业技能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开展实践性强、效果较好的职工培训工作。

参 考 文 献

[1] 刘永清.浅议铁路职工教育培训管理工作[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04).

[2] 王斌.浅谈提高铁路职工培训教学质量的几点尝试[J].科技信息,2011(02).

地铁培训总结例2

【中?D分类号】C93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5-0090-02

1 引言

随着铁路的不断发展,技术装备水平及其运输能力已经逐步提升,然而目前非常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要对铁路企业干部进行培训,从而提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保证铁路企业干部综合素质满足新时代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探索和开阔培训工作的主要思路,不断提高整个铁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探讨。

2 铁路企业干部培训的问题

目前在铁路企业干部培训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经过总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铁路企业领导干部对于培训工作的认识不到位。这主要是指在铁路企业对干部进行培训的过程中,有部分领导干部认为培训是一种看不见的投资,主要效益无法进行衡量。因此,他们认为不如将培训的这部分资金转为建设厂房或购买设备等各方面,认为提高干部素质只是表面工作,从而导致对岗位的培训认识不到位,从而使得铁路企业干部培训工作落实不到位。

第二,铁路企业干部培训工作针对性不强。这主要是指在铁路企业针对干部进行培训的过程中,我们并不能进行很好地衡量,不能选择针对性较强的干部培训课程,主要是通过统一的模式进行培训,并不能够根据不同部门的发展或者不同岗位职责的要求,对于领导干部培训课程进行优选,采取课程培训与干部实际岗位工作相结合的方式。因此,铁路企业干部培训针对性不强是目前培训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难题,并不能够通过培训达到提高铁路企业干部实际工作能力的目标。

第三,铁路企业干部培训考核落实不严格。这主要是指目前在铁路企业干部进行培训的过程中,部分干部认为培训总是存在着好人主义,并不能按照严格的要求,针对铁路企业干部进行严格考核,并有效地进行约束,一些干部往往以工作忙或者是一些其他的借口,对于铁路企业干部培训进行应付,使得铁路企业干部培训沦为一种形式,不能达到培训的主要目标。

第四,铁路企业干部的基础相对来讲比较薄弱。这主要是指在铁路企业干部进行培训的过程中,我们并不能根据干部素质的状况进行深刻的了解,从而导致在培训过程中针对性不强,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在领导进行决策的过程中,相对来讲比较困难,我们不能及时地对于企业干部进行合理的培训档案管理。

3 提升铁路企业干部培训质量的前提条件

在铁路企业进行干部培训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地只遵循走形式的培训模式,必须要做好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我们必须针对铁路企业干部培训工作,开展相关的培训需求分析环节。培训需求分析是整个企业培训干部计划的主要基础,我们必须对培训计划进行合理地制定。通过铁路企业干部岗位职责的需要,确定培训需求的人数,从而降低工资投入成本。培训需求分析有利于我们对整个企业员工需求和企业发展要求,通过对员工态度和岗位职责的分析,有利于掌握铁路企业干部的技能和实际能力之间存在的差异,从而通过培训需求分析掌握培训的各个方面内容,使得培训具有重要的效果。

第二,培训效果评估是铁路企业干部培训工作的主要评价手段。我们对铁路企业干部进行培训之后,必须要加强培训效果评估,这对于改进培训工作的主要手段来讲非常重要。目前,培训效果进行评估是培训工作的一项重要环节,只有我们通过对铁路企业干部自身的评价,才能找出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判断培训内容是否与他们岗位需求存在一致等各种情况。因此,我们必须要不断地改革完善培训工作,从而为其提供重要的依据,而培训管理者也要必须提高对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第三,我们必须要加强培训资源的整合,提高铁路企业干部培训的效益,降低铁路企业干部培训的投入成本。在铁路企业干部进行培训的过程中,我们要对整个培训的基地进行资源整合,有利于降低铁路企业培训投入的成本,提高培训的效益,努力促进培训者和被培训者之间的观念转变,使其受训者也能够从授课教师的角度进行着想,从而珍惜培训机会,并且客观地评价培训效果及其培训费用等,提高培训教师讲课的积极性。同时,我们要加强领导者在铁路企业干部培训中的授课。铁路企业干部本身对于铁路企业工作具有较强的掌握和了解,若是通过铁路企业对领导者进行干部培训工作,既可以节省相关的投入,又能够使得下属在培训过程中,配合领导者的工作。

4 提升铁路企业干部培训质量的策略

在铁路企业干部进行培训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加强铁路企业干部培训工作的策略,从而创新干部培训工作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五点内容:

第一,我们必须要对培训体系不断完善,从而实现铁路企业干部培训工作的标准化及其科学化。这主要是指在铁路企业干部进行培训的过程中,我们要对干部培训的责任感不断增强,制定培训的计划,符合铁路企业干部发展的目标。

第二,对于铁路企业干部培训的内容进行有效整合,突出培训的重点,符合铁路企业干部岗位职责的需要。在铁路进行培训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局限于对铁路企业干部的知识层面培训,更要加强其实践能力的培训,使其能够在自身的工作岗位上更好地发挥自身的能力,同时要针对不同岗位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

第三,我们必须要加强铁路企业干部培训的方式多元化,注重铁路企业干部培训的效果。这主要是指在铁路企业干部进行培训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实现铁路企业干部培训方式的多元化,打破传统的培训方式,以铁路企业干部工作需要作为前提条件,设立提升培训的主要目标,按照层次类别等进行培训,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使得铁路企业干部培训效果得到明显增强。

地铁培训总结例3

中图分类号:F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c)-0141-01

铁路职工培训管理信息系统是在基于大准铁路各段开展职工培训工作的基础之上,通过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提供一个支持铁路内部培训工作管理,分析和决策职能的系统。该文以大准铁路公司的企业架构为模型,介绍铁路职工培训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 大准铁路职工培训管理现状

1.1 培训信息传递不及时

由于大准铁路公司举办职工培训时,各部门、段、站区对职工培训信息采用层层上报的方式,电话联系为工作模式,劳动强度大,工作质量低,公司职工教育信息统计时间每次5-6天,不仅周期长,而且出错率高。

1.2 培训档案保存纸质化

由于职工培训记录最后以纸质的方式保存,因此信息量受到限制,培训记录有差错或丢失的可能性,无法实现信息的海量存储,因此也不利于职工培训工作经验的总结,无法为今后的职工培训提出进一步战略性规划。

1.3 培训课件无法实现共享

由于各段培训的资料、课件都有本段职教科保存,在培训过程中出现专业交叉内容时,需要授课老师自己查资料或向其他部门求助,极大地降低了培训工作效率。

2 平台的建设目标和设计原则

2.1 平台的建设目标

根据公司的设想和要求,准能大准铁路公司培训教育平台需要达到以下的系统建设总体目标。

(1)高起点、高标准,保证系统平台的先进性在国内同行中的领先地位。

(2)贯彻“实用、稳定、先进”的方针,以实际应用需求为设计依据,以远程教育发展规划为导向,确保系统高度集成、总体优化、安全可靠。充分考虑平台功能扩容性和技术升级性,适应当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要求,以求获得最佳的性价比。

(3)有效的执行公司计划、任务,并反馈教学质量,有利于岗前培训规范化、制度化,有利于新工艺、新工法、新规范的学习,有利于各单位先进经验的推广,为公司培训管理工作有序进行提供有效服务。

2.2 平台的设计原则

(1)系统模块化:方案从体系架构、功能布局,遵循多层体系结构系统的设计开发原则,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

(2)接口服务化:建立易维护、易二次开发、易扩展的系统,尽可能地降低信息系统的维护成本,为最终用户的后续开发预留接口。

(3)传输网络化:充分发挥已有网络优势,高质量、高效率应用的企业内部网络。

(4)决策科学化:通过信息的整合、流转、汇总,将各种信息图文并茂的呈现在各级领导面前,为他们决策提供辅助支持。

(5)安全保障化:系统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到平台数据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尤其在数据库设计与后期运行中要采用安全有效的方式,实行深度防护。

3 信息系统网络结构

职工培训管理信息平台的网络体系结构基本可以分为集中式与分布式。

(1)集中式即在大准铁路建立数据库服务器和Web应用服务器,所有基层单位均直接访问的服务器。优点是开发工作量小,数据统一集中在数据库服务器,对服务器的维护比较简单。

(2)分布式即在铁路公司建立总服务器,在各运输站段建立站段服务器。各运输站段直接访问本单位的服务器,同时站段数据可以异步更新集团服务器数据。优点是可以减轻对网络负载的压力,本单位管理员对本单位的系统拥有绝对管理权,在现有功能基础上,可根据各单位特殊的需求进行二次开发。

考虑到该系统是建立在铁路内部办公网络的基础之上,且办公网络覆盖在薛家湾本地,采用集中式方案开发工作量小,数据统一集中在数据库服务器,对服务器的维护比较简单。

4 信息系统需求分析

4.1 培训管理系统

(1)组织机构管理

可以添加、管理组织机构,并且给组织机构赋予权限。可以编辑、删除组织机构,组织机构可以自己修改信息和密码。

(2)人员管理

提供用户基本信息管理、用户权限管理等功能,管理员可以对用户进行增加、修改、删除、批量导入等一系列操作,普通用户可以实现个人信息维护。

(3)培训台账管理

根据权限对培训台帐、培训月度、季度、年度报表、培训费用台帐数据信息进行录入、分析和查询。对台账基础数据进行维护、备份、数据恢复、数据导入、导出,生成纸质台账。

(4)培训档案管理

对员工参加培训项目、结果等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实现员工基本信息的导入,培训记录的录入、修改、删除、查询,生成纸质员工培训档案。

(5)师资管理

建立公司师资资源库,建立教师个人档案,对内部教师、外聘教师基本情况、教学内容、授课情况、内部教师年度考核等信息进行统一管理。

4.2 教学管理系统

(1)培训需求调查

调查员工需要培训的范围,统计员工需要培训科目,设定调查分类,调查分类作为调查的一个属性,各段、车间、工区的员工根据需要进行投票,段管理员统计投票信息分析员工培训需求,制定员工培训需求计划。

(2)培训任务下达

可以新增、修改、删除培训任务、计划信息,对员工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导入、导出、新增、修改、删除培训任务和计划信息,具备提示功能便于员工了解培训信息。

(3)在线学习系统

员工在登陆后可以注册成为在线学习会员,注册成功后员工可以根据系统提供的学习资料进行模拟答题、课件、仿真课件在线学习等操作,完成学习作业、参加在线测试,管理人员对员工的学习过程进行管理。

(4)仿真演练系统

员工可在有提示的情况下进行实作模拟演练。学习模块侧重于讲解和分析,练习模块侧重于在有提示的的情况下指导学习者进行检修作业或故障处理的实际操作,考试模块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某部分的检修或处理具体故障。

4.3 考试管理系统

(1)在线题库

建立学习资料题库,管理人员可以根据题目的类型来编辑题库的分类。管理人员根据试题的类型来编辑题库的分类。

(2)考试管理系统

根据培训科目进行相关的考核考试、一日一题、模拟演练的考试。

5 结语

该文根据大准铁路公司职工培训管理工作的需求,对现职工培训管理信息系统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基于网络的新职工培训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和设计原则,并对新系统的网络体系结构、培训需求进行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地铁培训总结例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2-0115-01

国家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在2012年召开的“高速列车科技创新国际论坛”会议上透露:“到2012年底,中国高速铁路营业里程将达1万多公里,在建里程1.7万公里,无论路网规模还是速度等级,都居世界第一位。”科技部日前刚刚公布的《高速列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指出,到2020年,将建成16000公里的高速铁路,届时我国高速铁路的总里程将位居世界第一。随着我国一条条高速铁路开通运营,包括正在修建或准备开通运营的高铁,使中国铁路建设进入黄金发展期,我国进入高铁时代。

高铁在世界其他国家应用较广泛,与之配套的人才培养体系也相对完善,而在国内,由于高铁建设起步较晚,但高铁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因此,无论是高校学科设置还是人才需求总量预估都未与行业发展同步进行,形成了铁路人才供给不足的现状。据人力资源部门统计和预测,“十二五”期间,全国铁路建设系统人才需求量约为80万人,其中高职层次的一线操作人员就占70%~80%。这就需要铁路高职院校紧抓高铁专业的建设,本文针对高职院校高铁专业的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一、明确高铁专业的培养目标

高铁专业的建设应该突破传统的高职教育观念的束缚,真正从市场需求出发,分析预测未来5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的高铁人才的需求情况,以此作为建设高铁专业的主要依据,进而确定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来指导高铁专业的建设。针对我院目前的情况,高铁专业应是面向铁路建设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文化素质修养,掌握高速铁路施工测量、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较强地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在铁路设计、施工、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从事高速铁路的设计、测量、施工、试验、监理、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针对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调整教学内容

高职教育强调职业能力的重要性,注重基础理论的实用性和技术理论的应用性,课程内容应强调应用性,教学过程应注重实践性。根据这个要求,高职高铁专业必须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课程设置应与高铁的职业活动紧密相连,突出高铁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针对性,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在课程设计方面,应深入高铁企业进行调研,看看未来5年以及更长时间内高铁需要哪方面的人才,然后结合企业的需要来设置课程。因为高铁在我国起步晚,是以要想尽办法力争把这个行业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加进课程内容,让学生获得有用的知识,而不是过时的、淘汰的技术。这样引进、开发编写适宜的教材就成了其中的关键点,必要时可以组织专家、一线技术人员参与到教材编写中来,力图使教材满足现代高铁教学的需要,能够和实际工作相结合。除此之外,实物教材、多媒体教材也应纳入教材建设体系,积极推广多媒体教学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建立感性的认识,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内容方面,应加大实践教学在总学时中的比重,使学生有足够的实验和社会实践的时间,把书本知识转变为实际的工作能力。实验教学的内容要尽量吸纳高铁行业最新的科技成果,对于演示性和验证性的实验应适当减少,而对于操作性强、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应适当增加,有效利用理论、实验和实训等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毕业就能上岗。总之,要使高铁人才培养符合高铁行业的需求。

三、构架高铁人才培养所需的师资力量

高铁技术是新生事物,教师的知识贮备一定要做好。现有的教师大部分只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却没有实际工作经历,缺乏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在实践教学中,难以做到得心应手,往往只能空谈理论,同时对高铁相关的新技术更新慢,了解少。按照高铁专业建设的需要,应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质量较高的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教师队伍,并建立“双师型”师资。一方面,要定期组织教师到高铁施工现场观摩学习、聘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高铁方面的专家或者技术人员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讲座和培训,通过各种途径提升教师的高铁专业知识贮藏和实践能力,使教师适应高铁的发展,理论联系实际,并把这种能力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另一方面,聘请高铁施工现场经验丰富的高技能人才作为兼职教师,使学生能够获得从一线带来的最直接的指导。通过校企合作、专兼职教师结合的方式,打造一支具有“双师”素质的高铁专业教学团队,壮大师资力量。

四、建立高铁实训基地

现代高铁人才的重要标准就是具有一定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那么,建设实训基地就成了高铁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实训基地有两种: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校外的实训基地要选一些和高铁专业联系紧密的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来达到校外实习和技能鉴定的目的,有针对性的带领学生进入一线施工现场,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并能将其具体应用于实践,使之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而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是依托一些专业实训室,通过工学结合来达到教学实训和对外服务实习的目的。在实训室的管理和运行模式上,要尽量按照高铁企业的生产模式组织和实施实训活动,把企业真实所需的职业素质、质量要求和安全生产融入实训基地的建设中。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我们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高铁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能够获得足够的、质量高的、真刀真枪的实际技能训练。

参考文献

地铁培训总结例5

合资地方铁路是指除国家铁路、城市轨道铁路以外铁路的总称,由各地方政府管理、国家铁路指导。与国家铁路相比,合资地方铁路虽然规模及业务量相对较少,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合资地方铁路同样具有国家铁路的特点。和国家铁路一样,机车司机同样是合资地方铁路的主要工种之一,该工种不仅承担着极为重要的工作任务,而且对保证运输安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国家及铁路有关规定,在取得机车司机资格认证前必须取得学习司机资格认证,而取得学习司机资格认证必须经过相应的培训与考核。国家铁路对于司机资格认证有着明确的规范,而对于学习司机,必须进行相应的培训和考核,地方铁路机车学习司机一般是比照机车司机培训与考核规定执行的,而缺少明确地培训考核规范。因此有必要在实践中对学习司机的培训与考核加以规范,从而保证培训与考核的质量,为其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机车司机打下坚实的基础。

1.理论培训与考核的规范

1.1理论培训的规范

1.1.1铁路机务行车安全规章的培训

培训主要包括铁路技术管理规程、机车操作规程、机车运用管理规程及铁路交通事故处理规则的有关规定。

1.1.2铁路机车专业知识的培训

培训主要包括内燃机车柴油机、内燃机车制动机、内燃机车传动装置的有关知识。

1.1.3铁路机车乘务员通用知识的培训

培训主要包括钳工与电工基础知识、机车运用与统计知识、机车保养与整备知识、牵引计算与列车操纵知识、车辆制动机基础知识、行车安全装备知识学习司机应知应会有关内容。

1.2理论考核的规范

理论考核采用书面试卷形式,安全规章科目90分及以上为合格,专业知识与通用知识科目80分及以上为合格。

2.实作考核的规范

在理论考核三科全部合格,并经过至少三个月的实作练习准备后,经申报同意后,方可进行实作考核。

2.1机车钳工与电工化标准技能的考核

按照《内燃机车钳工与电工化作业标准》48项目中选项考核,从工具及用料准备作业、顺序及检查方法、作业时间等三个方面,并根据实作中是否遗漏检修处所或简化修理与处理、遗漏应测量处或测量方法不当、违法修理、测量尺寸错误允许误差超限、实作工作物返工、口述错误,以及动作中是否工作程序不对、损坏丢失工具、多拿少拿错拿工具、工具配件落地、违反使用工具等进行评判。考核成绩60分及以上为合格。

2.2机车检查给油技能考核

按照《内燃机车检查给油程序作业标准》有关规定,从检查及给油处所、检查内容及要求、检查方式及油脂使用等四个方面,根据故障假设的发现与处理,安全动作中是否违反安全作业的有关规定、锤击带压力部位和监督计量器具及粗糙度值低的部件表面、检查部件后未恢复原状态、检查方法及程序错误等方面,以及按照《机车全面电气动作试验标准》,从准备工作、电气试验及结束工作三个方面进行评判。考试成绩80分及以上为合格。

地铁培训总结例6

传承精神:艰苦奋斗、志在四方

“艰苦奋斗、志在四方”是铁道兵的“军魂”,也是学院的传统。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为建设“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学院向援朝铁军输送了精干的铁路遮断和铁路抢修工程技术人才;朝鲜战争结束后,在鹰厦、黎湛、成昆、大秦、南疆、内昆、梅坎、朔黄、秦沈、粤海通道等百余条铁路新线,到处都留下了铁道兵“军校学员”的身影,战斗在铁路建设一线的技术骨干,三分之二来自于学院的“军校学员”。二十世纪末,在祖国的沃野、沟壑和崇山峻岭间凝聚成“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京九精神”,二十一世纪初在世界屋脊、雪域高原锻造出“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品格”。

正是这种历史渊源,学院与中国铁建保持了薪火传承、军魂永铸的联系,树立了“面向企业、面向一线、服务铁路、服务河北”的办学理念,奠定了校企融合、同兴共赢的基础。在中国铁建的每一项重大项目工程中,在每条铁路、公路的建设中,学院都在人才、科技等方面作出了贡献。因而,学院被誉为中国铁路建设的“黄埔军校”。

严谨治学:自强不息、追求卓越

1984年1月,铁道兵脱下军装,告别军旗,并入铁道部,改建成为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20多年来,学院与中国铁建同呼吸、共命运,为中国铁路建设培养了大批新型建设人才。2005年转制河北,做高等职业教育排头兵,为中国铁路建设培养新型高技能人才,成为学院追求的目标。

在新生入学的第一时间,学院针对新生特点,邀请铁道兵老战士和往届优秀校友做报告、讲传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用铁道兵精神占领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让学生一进校门就在头脑里打上铁道兵精神的烙印。经过多年的探索,学院已经形成富有特色的“传统教育第一课”品牌。

学院在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中,坚持以铁道兵精神为灵魂,强化对学生的传统教育。多次举办“军魂永铸”专题报告会和“看望当年铁道兵”主题实践活动,先后有20多支志愿者小分队,深入灵寿、平山、井陉等贫困山区与山区小学结对子,互帮互学。学院大力支持学生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会计知识大赛等大型竞赛,支持“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世纪之星”英语演讲大赛、“CCTV杯”全国演讲大赛和各种体育竞技比赛。在课外活动中,光大了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锤炼了学生敢于开拓创新的精神。

“哪里有铁路建设,哪里有在建重大工程项目,哪里就有学院的毕业生”。在中国铁建系统施工一线,技术技能岗位学院毕业生约占半壁江山,学院毕业生占中国铁建所属26个工程局集团公司总会计师的27%,158个子公司总工程师的32%,项目部经理、工程师、技术员、会计员、实验室主任等一线技术岗位的40%,他们安心一线、艰苦创业、乐于奉献。学院测绘、铁道工程、道路与桥梁、地下工程和建筑等专业毕业生90%到铁路、公路、建筑施工现场就业,在京九铁路大会战中,他们攻难拔险,被李岚清同志称赞为“托起彩虹的年轻人”。学院200余名毕业生参加了青藏铁路攻坚战,筑路大军的项目长中,学院毕业生占20%,他们挑战极限,勇创一流,毕业生杰出代表李景超、杨大伟受到总书记和总理的亲切接见。

凝练升华:校企融合、同兴共赢

一如既往地支持学院的发展建设,把学院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培训中心,共建实训基地,作为工程技术攻关、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的基地;20多年来,学院与中国铁建所属各工程局集团公司延续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在科技和人才培养上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其中,通过“共同”的方式实现了校企融合,同兴共赢。

共同组织学生生产性实习为使学生与生产一线职工、与实际工程项目、与实际技术工作“零距离”接触,学院在总公司系统各集团公司等大型工程项目部建立学生实训基地111个。企业为实习学生安排指导教师、实习项目,为学生提供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基础材料,还为学生提供住宿、交通等生活便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与现场工程技术人员执行统一的作息时间,独立完成分管的技术工作。重大工程的实习计划,由中国铁建和学院共同商定,统一部署,实习组织由学院与接收单位共同完成,双方共同确定实习内容,并指定指导老师,充分做到实习与劳动相结合,实习与生产任务相结合,实习与施工组织设计相结合,实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毕业设计来自施工生产现场,毕业设计答辩、实践技能考核都在工地进行,有些学生的毕业典礼也在施工生产现场举行,直接在企业上岗就业。

共同组织技术技能培训学院作为中国铁建职工教育培训中心、国家职业资格鉴定站,具备桥梁、隧道、防水、建材实验、测量、计算机操作、电工、电器安装等高级工鉴定资格。学院充分利用雄厚的师资力量、先进的教学设备,全方位为企业开展技术培训服务。培训方式采取走进企业,深入一线,技术培训到企业、到工地、到项目部,由学院教师和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完成授课任务。学院每年都针对中国铁建举办几十个高级测量工、高级桥梁工、高级建材试验工、高级线路工,预算员、施工员、材料员、质检员和项目经理等培训班,年均培训人数达1200人次以上。另外,与中国铁建共同举办青藏铁路高原冻土技术培训班;为朔黄铁路举办物流、财务等培训班,一起编制《朔黄铁路物资电子价格目录》;为中国铁建系统的技术人员、项目经理,开办高速铁路招投标、高速铁路桥梁、线路施工、隧道施工和建材试验技师等培训班。

地铁培训总结例7

因此,一方面,打造怎样的专业教学实训平台,以培养满足当地城市轨道交通技术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成为轨道类院校面临的共同问题;另一方面,从轨道交通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情况来看,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属于特有工种,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在建设上一次性投入大,而许多院校开办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时间较短,导致各校实训基地建设中普遍存在资金缺乏、技术支持要求高、缺少具有实践操作技能的教师等问题。于是,大多数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实训基地来解决上述问题。笔者以校企合作共建昆明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为例,从技术方案、建设过程、资金筹措、师资培养以及合作机制等方面进行介绍,期望这些经验和做法能为同行提供借鉴。

一、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是昆明地铁运营人才需求对实训基地提出了迫切要求。昆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里程为187公里,首期工程于2010年5月全线开工建设,2012年6月昆明地铁6号线正式通车,2013年5月首期工程南段通车,北段也于2013年年底通车试运营。按国内城市轨道交通每公里配置60名工作人员和昆明地铁规划建设里程测算,近五年的人才需求总量逾万人,岗位涉及站务员、电客车司机、车辆、机电、供电、通信、信号、工务等运营和维修人员。随着昆明地铁运营线路的不断增加,员工亟须加强实践技能,这对实训基地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

二是学校外贷项目的实施为基地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2013年1月,昆明铁路机械学校借用奥地利政府贷款购置教学实训设备项目顺利完成招投标,学校将该项目三分之一的资金投入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教学设备的购置,主要购置列车模拟驾驶训练器、车站值班员仿真培训系统、OCC仿真培训系统、城轨车辆转向架模型和地铁车辆实训装置等教学实训设备。

三是新建教学楼为基地建设提供了场地保证。2012年7月,学校新建教学楼正式投入使用。该教学楼在规划设计时,提前将2 000m2的主楼地下层按地铁车站的基本要求进行了规划,并在教学楼施工过程中进行同步建设。其中,教学楼主楼大厅进入地下层设置了三个楼梯间,其中两个楼梯间各预留上、下扶梯的安装位置。地下层侧面设置与主干道相连的大门,方便后期教学设备的进出。另外,设计时按照实训基地建成后的使用要求,充分考虑了通风、照明和消防等因素。教学楼的前期设计和建成为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场地保证。

四是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基地共建提供了有力保障。2009年9月,学校与昆明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签订了轨道交通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人才培养工作随之启动。2011年以来,昆明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与昆明铁路机械学校在职前培训、人员招聘、师资培养、专业建设等方面逐步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随着昆明地铁建设和运营的推进和发展,技术人员队伍日益壮大,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需求不断增大,学校轨道类专业办学规模也逐年扩大——现有专业教学设施设备已不能满足技术培训和专业教学要求。因此,针对教学中和培训专业教学设施设备存在的问题,公司和学校在双方前期良好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双方各自的资源优势,经多次协商确定校企合作共建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

二、实训基地建设

(一)合理规划确定建设目标

自校企双方展开合作以来,学校和公司的领导、专业教师、技术人员多次对实训基地的建设进行了研讨,并于2011年9月确定了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通过校企合作方式,面向昆明地铁,辐射西南地区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组建一个具备轨道交通地铁运营技术员工培训、专业实训教学和设备调试试验等功能的实训基地。建成后基地可满足昆明轨道交通地铁运营和维修技术人员的职前与在职培训,可满足相关岗位的单项演练和综合演练要求,满足学校轨道类专业的实训教学需要,同时为轨道交通设备的调试与应用搭建试验平台,并为职业资格鉴定提供基础平台支持。

(二)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实现校企共赢

校企双方在前期良好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共建、共管、共享”的合作机制,以“产权明晰、优势互补”为原则共同进行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基地由校企双方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并使用,在规划、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双方根据各自在场地、人员、技术、资金及设备方面的优势提供必要支持,建成后实训基地的设施设备,其产权仍归属于投资方,双方享有共同的使用权,日常使用维护由学校和昆明地铁运营公司派驻管理人员共同负责。

(三)紧密合作制定总体方案与技术方案

从2010年开始,学校组织专业调研组,先后走访调查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等地铁公司以及部分铁道院校,从实训基地建设、设备组成、技术要求、教学及培训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2011年10月,成立由调研组教师和昆明地铁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构成的项目组,就昆明轨道交通实训基地的建设,结合昆明地铁实际情况,从满足轨道交通主要工种的技术人员培训、技能鉴定和相关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角度,进行实训基地建设规划。经过多次论证和修改完善,共同完成了实训基地建设的详细规划和功能设计,最终确定了实训基地的总体方案:建立一个集视觉、听觉、触觉于一体的模拟车站,利用模拟设备搭建运营仿真平台,通过模拟设备和实物设备的组合达到使培训人员身临其境的岗位实训、考核、鉴定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由满足OCC调度、车站值班员、电客车司机、车站站务员、车站票务员、车站机电设备维护工、信号设备维护工、供电设备维护工、工务线路维护工及车辆检修工等运营和检修岗位培训需要和 相关专业教学需要的十个培训系统组成。

在完成总体方案的基础上,项目组制定了基地建设的技术方案,确定了设备构成和技术要求。调度、驾驶和车站作业作为地铁运营的核心岗位,与之对应的OCC调度仿真培训系统、车站作业仿真培训系统与地铁列车驾驶仿真器,通过构建“大三角”的互联关系,形成地铁运营综合训练系统。该系统通过教员系统进行控制,教员系统既可对上述三个系统单独或并行控制,包括设定参与训练的系统种类及个数、运行线路、模拟驾驶以及各类故障和突发事件,还可监控训练过程。这项技术要求是技术方案中的核心,也是该实训基地的主要特色。

(四)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的建设中技术平台的大量现场实时数据,需要模拟设备提供,同时,线路设备、机电设备、信号设备、AFC设备、售检票软件系统又是模拟设备不能替代的。因此,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采取学校采购搭建基础运营模拟平台,企业提供部分实物、声音广播文件、导向系统标识文件的方式进行共建。实现从功能表现上、使用硬软件条件、视听环境上与现场一致的实训场景。

1.学校资金筹措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教学设备具有技术要求高和设备价值大的特点,构建实训基地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资金不足是各地铁道院校在推进实训基地建设中面临的共性问题。因此,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和市场引导下,通过校企合作、引入企业和社会资本,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分担长效机制,是推动职业教育持续性发展的有力保证,也是解决中大型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的有效途径,该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建设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前已述及,基地的一部分设备购置,以学校借用奥地利政府贷款购置教学实训设备项目的方式予以解决。

2.学校基础建设

学校通过预算项目完成地铁模拟车站的基础建设,包括铺设整体道床、道岔及转辙机,完成车站站台及站厅、车控室、编码室、客服中心、调度室、模拟驾驶室、车站值班员室、运转值班室、教学机房和教学观摩室等功能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在基础建设中,充分考虑实训基地的总用电负荷、配电柜的设置、接地、接零、绝缘等因素,以确保设备使用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维护性和扩展性。在学校基础建设中,充分考虑、灵活处理企业设备在实训基地安装过程中的问题。

3.企业设备投入

昆明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在实训基地共建基础上,提供全高安全门(含滑动门、固定门、应急门)、半高安全门(含滑动门、固定门、应急门)、自动售票机、进出站闸机、人工售票BOM机、供电第三轨及相关供电基础设施、信号机、信标、轨旁计轴设备等信号基础设施设备,组建实训基地中票务培训系统、机电、供电、信号培训系统。在企业硬件安装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模拟平台与现场真实设备的接口关系和实训工位的问题。通过校企双方紧密合作,完成了实训基地的第一期建设工作。

(五)共同参加建设,实现师资双向培训

项目组按照实训基地总体方案要求,结合教学楼地下层的实际情况,进行地铁模拟车站的布局设计。按照设计要求,由地铁施工单位承建了轨道线路施工,设备提供方完成教学设备的设计和制造。同时,为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学校安排相关专业教师参与技术设计和施工建设。

设备在安装调试前,学校、公司和生产商三方的人员(包括校方的城市轨道车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通信信号、机电设备等专业的专任教师;地铁公司包括电客车司机、调度员、值班员、通信、信号、线路、供电、机电等岗位的技术人员及培训师;生产商的技术工程师)就实训基地设备的调试要求,结合技术方案,再次进行了讨论和明确,然后开始设备安装调试。

基地设备安装调试完成后,由地铁公司电客车司机、车辆、站务员、票务员、机电、电环调、行调、通信、信号、工务、供电等岗位的技术人员和学校相关专业教师组成的项目验收组,以两次综合演练的方式对全部设备进行验收。演练过程全部由公司技术人员及对应的在职在岗骨干员工操作,学校专业教师全程分岗位参与。演练结束后,三方人员对综合演练进行总结,公司技术人员对演练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和不足,通过书面和图片形式就运行图、ATS操作、调度电话、SCADA、车辆、车站HMI、信号楼HMI、车辆段HMI等八个方面七十余个问题向生产商进行了反馈,生产商随后进行了整改和完善。建成后的实训基地如图1所示。

通过全程参与基础建设、设备调试和综合演练,不仅完成了设备调试和验收,同时也使专业教师和公司培训师尽快地熟悉了实训设备的操作,有效缩短了教师的设备使用培训周期,达到了公司培训师和学校专业教师双向培训的目的。

(六)共用共管,有效发挥基地的作用

建成后的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搭建了一个城轨运营的综合培训系统,其设备种类繁多、设备数量较大,使用工种多、层次不同。为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转,在建设初期成立了由学校四名专业教师与昆明地铁公司的一名专职人员组成的设备管理维护团队,在设备安装调试期间全程参与,同时将负责实训基地运行后的管理和设备维护。该团队从设备的日常维护、使用管理、故障申报等环节初步制定了一整套管理办法,保障实训基地今后的正常运转,充分发挥基地在地铁员工培训和专业教学中的支撑作用,为后期的共用共管并形成长效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3年7月,该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初步完成建设,从设备配置和综合演练的情况来看,实训基地可达到提供轨道交通相关工种每年不少于2 000人次的各类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同时为学校轨道类专业教学提供6个专业约200个工位的实训规模。截至2014年底,在实训基地已完成四期、6个岗位共计1 250余人的技能鉴定,有力地保障了昆明市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人才培养需要。后期将围绕实训基地这个技术培训平台,由昆明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培训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各岗位实训课程,进一步完善各工种联合演练实训项目和技能鉴定考核标准。

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校企双方以企业自身发展和学校办学需求为切入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为主线,探索创新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以“共建、共管、共享”的合作机制,构建了一个符 合城市轨道交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技术平台,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4-0063-04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也得以快速发展,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南京、昆明、苏州等近40个大中城市拥有或在建地铁。各地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的支撑,这对各地铁道类相关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各院校相关专业教学中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此外,对于地铁公司来说,通过员工的职前培训和在职岗位技能训练,不断提升员工的岗位能力,也是运营和安全的重要保证。

因此,一方面,打造怎样的专业教学实训平台,以培养满足当地城市轨道交通技术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成为轨道类院校面临的共同问题;另一方面,从轨道交通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情况来看,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属于特有工种,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在建设上一次性投入大,而许多院校开办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时间较短,导致各校实训基地建设中普遍存在资金缺乏、技术支持要求高、缺少具有实践操作技能的教师等问题。于是,大多数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实训基地来解决上述问题。笔者以校企合作共建昆明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为例,从技术方案、建设过程、资金筹措、师资培养以及合作机制等方面进行介绍,期望这些经验和做法能为同行提供借鉴。

一、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是昆明地铁运营人才需求对实训基地提出了迫切要求。昆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里程为187公里,首期工程于2010年5月全线开工建设,2012年6月昆明地铁6号线正式通车,2013年5月首期工程南段通车,北段也于2013年年底通车试运营。按国内城市轨道交通每公里配置60名工作人员和昆明地铁规划建设里程测算,近五年的人才需求总量逾万人,岗位涉及站务员、电客车司机、车辆、机电、供电、通信、信号、工务等运营和维修人员。随着昆明地铁运营线路的不断增加,员工亟须加强实践技能,这对实训基地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

二是学校外贷项目的实施为基地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2013年1月,昆明铁路机械学校借用奥地利政府贷款购置教学实训设备项目顺利完成招投标,学校将该项目三分之一的资金投入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教学设备的购置,主要购置列车模拟驾驶训练器、车站值班员仿真培训系统、OCC仿真培训系统、城轨车辆转向架模型和地铁车辆实训装置等教学实训设备。

三是新建教学楼为基地建设提供了场地保证。2012年7月,学校新建教学楼正式投入使用。该教学楼在规划设计时,提前将2 000m2的主楼地下层按地铁车站的基本要求进行了规划,并在教学楼施工过程中进行同步建设。其中,教学楼主楼大厅进入地下层设置了三个楼梯间,其中两个楼梯间各预留上、下扶梯的安装位置。地下层侧面设置与主干道相连的大门,方便后期教学设备的进出。另外,设计时按照实训基地建成后的使用要求,充分考虑了通风、照明和消防等因素。教学楼的前期设计和建成为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场地保证。

四是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基地共建提供了有力保障。2009年9月,学校与昆明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签订了轨道交通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人才培养工作随之启动。2011年以来,昆明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与昆明铁路机械学校在职前培训、人员招聘、师资培养、专业建设等方面逐步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随着昆明地铁建设和运营的推进和发展,技术人员队伍日益壮大,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需求不断增大,学校轨道类专业办学规模也逐年扩大——现有专业教学设施设备已不能满足技术培训和专业教学要求。因此,针对教学中和培训专业教学设施设备存在的问题,公司和学校在双方前期良好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双方各自的资源优势,经多次协商确定校企合作共建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

二、实训基地建设

(一)合理规划确定建设目标

自校企双方展开合作以来,学校和公司的领导、专业教师、技术人员多次对实训基地的建设进行了研讨,并于2011年9月确定了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通过校企合作方式,面向昆明地铁,辐射西南地区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组建一个具备轨道交通地铁运营技术员工培训、专业实训教学和设备调试试验等功能的实训基地。建成后基地可满足昆明轨道交通地铁运营和维修技术人员的职前与在职培训,可满足相关岗位的单项演练和综合演练要求,满足学校轨道类专业的实训教学需要,同时为轨道交通设备的调试与应用搭建试验平台,并为职业资格鉴定提供基础平台支持。

(二)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实现校企共赢

校企双方在前期良好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共建、共管、共享”的合作机制,以“产权明晰、优势互补”为原则共同进行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基地由校企双方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并使用,在规划、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双方根据各自在场地、人员、技术、资金及设备方面的优势提供必要支持,建成后实训基地的设施设备,其产权仍归属于投资方,双方享有共同的使用权,日常使用维护由学校和昆明地铁运营公司派驻管理人员共同负责。

(三)紧密合作制定总体方案与技术方案

从2010年开始,学校组织专业调研组,先后走访调查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等地铁公司以及部分铁道院校,从实训基地建设、设备组成、技术要求、教学及培训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2011年10月,成立由调研组教师和昆明地铁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构成的项目组,就昆明轨道交通实训基地的建设,结合昆明地铁实际情况,从满足轨道交通主要工种的技术人员培训、技能鉴定和相关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角度,进行实训基地建设规划。经过多次论证和修改完善,共同完成了实训基地建设的详细规划和功能设计,最终确定了实训基地的总体方案:建立一个集视觉、听觉、触觉于一体的模拟车站,利用模拟设备搭建运营仿真平台,通过模拟设备和实物设备的组合达到使培训人员身临其境的岗位实训、考核、鉴定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由满足OCC调度、车站值班员、电客车司机、车站站务员、车站票务员、车站机电设备维护工 、信号设备维护工、供电设备维护工、工务线路维护工及车辆检修工等运营和检修岗位培训需要和相关专业教学需要的十个培训系统组成。

在完成总体方案的基础上,项目组制定了基地建设的技术方案,确定了设备构成和技术要求。调度、驾驶和车站作业作为地铁运营的核心岗位,与之对应的OCC调度仿真培训系统、车站作业仿真培训系统与地铁列车驾驶仿真器,通过构建“大三角”的互联关系,形成地铁运营综合训练系统。该系统通过教员系统进行控制,教员系统既可对上述三个系统单独或并行控制,包括设定参与训练的系统种类及个数、运行线路、模拟驾驶以及各类故障和突发事件,还可监控训练过程。这项技术要求是技术方案中的核心,也是该实训基地的主要特色。

(四)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的建设中技术平台的大量现场实时数据,需要模拟设备提供,同时,线路设备、机电设备、信号设备、AFC设备、售检票软件系统又是模拟设备不能替代的。因此,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采取学校采购搭建基础运营模拟平台,企业提供部分实物、声音广播文件、导向系统标识文件的方式进行共建。实现从功能表现上、使用硬软件条件、视听环境上与现场一致的实训场景。

1.学校资金筹措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教学设备具有技术要求高和设备价值大的特点,构建实训基地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资金不足是各地铁道院校在推进实训基地建设中面临的共性问题。因此,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和市场引导下,通过校企合作、引入企业和社会资本,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分担长效机制,是推动职业教育持续性发展的有力保证,也是解决中大型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的有效途径,该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建设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前已述及,基地的一部分设备购置,以学校借用奥地利政府贷款购置教学实训设备项目的方式予以解决。

2.学校基础建设

学校通过预算项目完成地铁模拟车站的基础建设,包括铺设整体道床、道岔及转辙机,完成车站站台及站厅、车控室、编码室、客服中心、调度室、模拟驾驶室、车站值班员室、运转值班室、教学机房和教学观摩室等功能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在基础建设中,充分考虑实训基地的总用电负荷、配电柜的设置、接地、接零、绝缘等因素,以确保设备使用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维护性和扩展性。在学校基础建设中,充分考虑、灵活处理企业设备在实训基地安装过程中的问题。

3.企业设备投入

昆明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在实训基地共建基础上,提供全高安全门(含滑动门、固定门、应急门)、半高安全门(含滑动门、固定门、应急门)、自动售票机、进出站闸机、人工售票BOM机、供电第三轨及相关供电基础设施、信号机、信标、轨旁计轴设备等信号基础设施设备,组建实训基地中票务培训系统、机电、供电、信号培训系统。在企业硬件安装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模拟平台与现场真实设备的接口关系和实训工位的问题。通过校企双方紧密合作,完成了实训基地的第一期建设工作。

(五)共同参加建设,实现师资双向培训

项目组按照实训基地总体方案要求,结合教学楼地下层的实际情况,进行地铁模拟车站的布局设计。按照设计要求,由地铁施工单位承建了轨道线路施工,设备提供方完成教学设备的设计和制造。同时,为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学校安排相关专业教师参与技术设计和施工建设。

设备在安装调试前,学校、公司和生产商三方的人员(包括校方的城市轨道车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通信信号、机电设备等专业的专任教师;地铁公司包括电客车司机、调度员、值班员、通信、信号、线路、供电、机电等岗位的技术人员及培训师;生产商的技术工程师)就实训基地设备的调试要求,结合技术方案,再次进行了讨论和明确,然后开始设备安装调试。

基地设备安装调试完成后,由地铁公司电客车司机、车辆、站务员、票务员、机电、电环调、行调、通信、信号、工务、供电等岗位的技术人员和学校相关专业教师组成的项目验收组,以两次综合演练的方式对全部设备进行验收。演练过程全部由公司技术人员及对应的在职在岗骨干员工操作,学校专业教师全程分岗位参与。演练结束后,三方人员对综合演练进行总结,公司技术人员对演练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和不足,通过书面和图片形式就运行图、ATS操作、调度电话、SCADA、车辆、车站HMI、信号楼HMI、车辆段HMI等八个方面七十余个问题向生产商进行了反馈,生产商随后进行了整改和完善。建成后的实训基地如图1所示。

通过全程参与基础建设、设备调试和综合演练,不仅完成了设备调试和验收,同时也使专业教师和公司培训师尽快地熟悉了实训设备的操作,有效缩短了教师的设备使用培训周期,达到了公司培训师和学校专业教师双向培训的目的。

(六)共用共管,有效发挥基地的作用

建成后的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搭建了一个城轨运营的综合培训系统,其设备种类繁多、设备数量较大,使用工种多、层次不同。为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转,在建设初期成立了由学校四名专业教师与昆明地铁公司的一名专职人员组成的设备管理维护团队,在设备安装调试期间全程参与,同时将负责实训基地运行后的管理和设备维护。该团队从设备的日常维护、使用管理、故障申报等环节初步制定了一整套管理办法,保障实训基地今后的正常运转,充分发挥基地在地铁员工培训和专业教学中的支撑作用,为后期的共用共管并形成长效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3年7月,该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初步完成建设,从设备配置和综合演练的情况来看,实训基地可达到提供轨道交通相关工种每年不少于2 000人次的各类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同时为学校轨道类专业教学提供6个专业约200个工位的实训规模。截至2014年底,在实训基地已完成四期、6个岗位共计1 250余人的技能鉴定,有力地保障了昆明市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人才培养需要。后期将围绕实训基地这个技术培训平台,由昆明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培训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各岗位实训课程,进一步完善各工种联合演练实训项目和技能鉴定考核标准。

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校企双方以企业自身发展和学校办学需求为切入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为主线,探索创新校企合作 模式,通过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以“共建、共管、共享”的合作机制,构建了一个符合城市轨道交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技术平台,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隋明云.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4).

[2]黄深泽.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实践思考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7).

[3]雷利照.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性实训基地的措施研究[J].职教论坛,2012(15).

[4]彭雪鹏,刘颖.基于“工作过程”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09(10).

参考文献:

[1]隋明云.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4).

地铁培训总结例8

我国铁路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铁路现代化水平快速提升,高速铁路的陆续开通,新技术、新设备大量使用,要求干部职工必须尽快掌握新技术、新设备,这就对我们的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干部培训工作是提高铁路干部职工业务技能水平、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效果评估是干部培训的重要环节。培训评估分析是干部培训承前启后的重要工作步骤,也是干部培训质量监控的重要基础和基本方法。但是目前干部培训工作往往只注重培训的形式和内容,忽略了对培训效果进行有效地考察、跟踪和改进。本文着重对干部培训效果的评估工作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讨。

一、干部培训效果评估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石家庄职工培训基地作为北京铁路局属的一个培训机构,承担着北京局的职工培训和干部培训任务。干部培训的基本任务是运输系统关键岗位干部和经营管理系统干部岗位培训、适应性岗位培训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按照相关要求,每次培训班我们都进行效果评估,由承办单位负责组织实施,分为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两个步骤来完成。这种形式的效果评估,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效果评估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

目前,石家庄职工培训基地作为培训班的承办单位,受主办单位委托虽然也开展一些培训评估工作,比如培训后的考试、组织学员座谈会、填写培训征求意见表,但这些评估工作大多是不成体系的,缺乏配套制度,主动评估的少,被动评估的多,评估工作还有“走过场”的现象。对评估结果的运用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明确的制度来保障和促进评估结果的转化运用。

(二)评估要素缺乏科学性,评估方法单一

目前,我们使用的培训评估手段,只是培训前的调研、培训过程中的调查问卷、培训后的考试考核等形式,被评估对象很容易受到评估环境、人际关系、个人情感等客观因素影响,在评估过程中,打“环境分”、“感情分”,重点评估要素不突出,对行为和结果的测评较少,导致评估结果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培训效果,使培训评估工作大打折扣,评估效果不明显。

(三)没有建立科学的效果评估体系

培训效果的好坏,培训学员素质提高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是衡量我们培训工作的唯一尺度,而效果评估则是测量培训效果的最有力的工具。我们承办的培训班由于周期短、班次多,测评统计分析工作繁杂、工作量大,导致效果评估缺乏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把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培训评估的统计分析中,大量数据由人工进行表格统计;二是没有建立完善的效果评估体系。即使承办单位在每次培训过程中组织学员针对教学设置、师资水平、组织管理及后勤服务等方面组织召开座谈会,填写《培训班学员过程评估调查表》,但由于评估方法单一,主办单位没有直接参与效果评估,评估的目的和效果难以保证,致使评估标准片面。

二、干部培训效果评估具体实施

培训评估是指收集培训成果以衡量培训是否有效的过程。它主要是调查收集参培学员对培训项目的看法,培训结束后,态度行为的变化是否达到了培训的预期目标,以及培训对组织的整体绩效的提高和培训需求的满足。培训评估包括事前评估与事后评估。事前评估是指改进培训过程的评估,它通过对现状与目标之间距离的比较,有效地促进被评对象不断达到预定目标,不断提高培训质量。事后评估有助于保证培训项目组织合理且运行顺利,参培学员能够学习并对培训项目满意。

下面以2012年石家庄职工培训基地承办的铁道部建设管理人员培训班为例,培训班结束后我们进行了教学评估,采用的评估方式是参培学员填写机读评估卡,我们对评估数据进行整理、归类和分析。

(一)培训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及分析方法

1.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1)定量评估指标体系

培训评估采用不记名填涂机读卡方式评价,评估体系分为“教师教学评估”、“课程设置评估”、“培训组织评估”三类评价指标。其中“教师教学评估”又分为“专业理论”、“授课技巧”、“联系实际”、“教材讲义”四项评价指标。“课程设置评估”设“课程设置”一项评价指标。“培训组织评估”分为“总体评价”、“方案设计”、“教学组织”、“教学环境”、“住宿条件”、“餐饮服务”六项评价指标。

(2)定性评估指标体系

定性指标体系为学员对教师教学、课程设置、培训组织、日常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建议。

2.分析方法

(1)定量评估指标及指标体系分析方法

定量评估指标采用四级制分类,分为“好”(必要)、“较好”(教必要)、“一般”、“差”(没必要)四个等级,各级权重分配按照等差法,分别对应100、75、50、0四个分值,并按照如下计算公式计算出各项评估指标得分和培训班得分,计算公式如下:

各分项评估指标得分=“好”(必要)比重*100+“较好”(教必要)比重*75+“一般”比重*50+“差”(没必要)比重*0

教师授课得分=(专业理论得分+授课技巧得分+联系实际得分+教材讲义得分)/4

教师教学平均分=(第一位教师得分+第二位教师得分+第三位教师得分+¨¨+第n位教师得分)/n

课程设置平均分=(第一门课程得分+第二门课程得分+第三门课程得分+¨¨+第n门课程得分)/n

培训组织平均分=(方案设计得分+教学组织得分+教学环境得分+住宿条件得分+餐饮服务得分)/5

培训班得分=(教师教学得分+课程设置平均分+培训组织平均分)/3

(2)定性评估指标分析方法

定性指标以《铁路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评估测评表》(承办部门制表)中“意见”或“建议”专栏和培训班座谈会学员意见、建议,进行原生态展现。

(二)总体评价情况

2012年铁道部建设管理人员培训班第一期,培训时间2012年9月9日至15日,主办单位原铁道部建设司,培训地点北京铁路局石家庄职工培训基地,60位学员参加教学评估,评估总得分94.10

(三)各分项定量评价情况

1.教师教学评估结果

(1)教师教学评估得分

(2)教师教学评估折线图

2.课程设置评估结果

(1)课程设置评估得分

(2)课程设置评估百分比图

3.培训组织评估结果

(四)定性评价情况

通过评估测评表“意见或建议”专栏和评估座谈会,学员对培训工作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1.培训时间紧,课程设置较多,培训期间可以增加文体活动,增进学员间了解(3条)

2.结合南北方饮食差异,饭菜花样品种应增加(6条)

3.建议安排参观考察环节(8条)

三、培训效果评估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培训评估分析是干部培训承前启后的重要工作步骤,也是干部培训质量监控的重要基础和基本方法。通过培训效果评估,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教学与教学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评估结果是培训机构改进培训工作的重要依据,有利于提升培训工作质量。

教学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授课教师的评估、对学员的评估、对教学管理部门的评估、对教学资源的评估。评估方法采用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相结合。石家庄职工培训基地在培训班的管理上通过以下四个层次进行定性评估。

一是反应层评估。学员在参加培训的过程中或培训结束时,石家庄职工培训基地干培科带班班主任通过组织学员座谈会、发放测评表的形式调查了解学员参加培训的总体感受,征求授课教师对教学计划的意见。第一,征求学员意见。首先,班主任在每次培训班结束前一天,根据参培学员的地域,年龄特点,确定参加座谈会的学员代表,组织召开学员代表座谈会,征求学员代表对培训班的教学设置、师资水平、组织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同时填写《培训班学员过程评估调查表》。最后我们对意见、建议进行梳理归纳,对能及时改进的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向责任部门反馈,各自进行整改;第二,征求授课老师反馈。在培训班开始后的适当时机,由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与授课教师进行个别沟通,针对总体培训计划,围绕培训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课时分配和课堂反应进行评价,填写《培训班授课教师过程评估调查表》并听取改进完善建议,综合分析,并能及时改进的立即进行整改。

二是学习层评估。即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估,检验受训者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常常采用考试形式进行,也可采取心得体会形式来体现。石家庄职工培训基地承办的铁道部建设管理人员培训班、路局财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班等,按照主办部门要求,培训结束后利用路局干部培训考试系统组织上机考试,如考试成绩不合格的学员比例较高,分析具体原因,并在采取相应的延期补强措施后再行结业。

三是行为层评估。通过培训前后受训者的行为表现判断培训效果,通常由受训者的上级或同事做出评价。如:石家庄职工培训基地在组织路局财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结束一个月内,干培科向学员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发放《培训班培训效果评估调查表》,学员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将调查表发给学员直接主管和工作关系密切的至少两名同事填写,发放调查表50份,收回35份。收回后通过及时整理,形成该培训班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评估意见,提供给人事部门和主办单位,作为下次同类培训班的改进依据。另外,加强与送培单位沟通,采取发放效果评估调查表、电话回访、网络信息交流等方式,及时追踪培训效果。又如:石家庄职工培训基地承办的铁道部建设管理人员培训班,培训班结束前,部人才服务中心负责人专程前来组织学员270人,填写铁路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评估测评表,对教师教学、课程设置、培训组织进行评估,测评表填写完后由铁道部人才服务中心带回,利用机读卡形式定量分析评估调查表,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科学的评估报告并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任课老师。

四是结果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新的培训目标、任务和方法等,从而更好的完成下一次培训。通常对反应层和学习层评估运用较多,行为层评估和结果层评估运用较少,但行为层评估和结果层评估对培训质量的反映最有效,需要延时进行,但在实际应用中往往被忽略。

参考文献

[1]李丹,赵慧.企业培训效果评估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04).

[2]滕清安,郭植冰.培训效果评估的三种方法[J].人力资源管理.2009(09).

地铁培训总结例9

作为培训基地的教师,其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应与铁路发展与时俱进,尤其是近几年我国高速铁路的迅猛发展,从建设、运营以及到管理,都采用了大量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和新的管理理念,这就更要求教师应大量汲取新知识和新技能,以满足高速铁路对干部职工的培训要求。由于目前我国高速铁路技术还不太成熟,现场仍有大量的课题、项目亟待解决,这也需要广大铁路教师积极参与到课题的研究、开发中来。对此,基地应积极实施各项举措,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立足现场,深入探究从“双师型”向“三能型”跨越的教师培养策略。

一、培训基地教师队伍现状

(一)教学培训理念不适应现代培训的特点

教师的教学培训理念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制约着培训质量的提高。由于教师大多来自于铁路专业院校,接受师范类课程培训较少,不少教师在培训理念、培训方法和培训手段等方面还停留在传统的培训模式上。表现为授课方法单一,培训内容不能根据学员的不同及时做适当调整,培训内容的展现死板,课堂上教师缺乏足够的激情和热情、气氛沉闷等,教师的教学培训理念不能满足现代培训的要求。

(二)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基地专职教师的年龄普遍偏大,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从精力、体力等方面已明显感到不足,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现场调研的热情有所减退,在培训工作中或多或少流露出一些惰性。基地亟需在专职教师队伍中补充新鲜血液,增加年轻教师的数量,使教师队伍充满活力,激发教师接受再教育、再培训、再调研的学习热情,激发教师“比”、“赶”、“超”工作热情。

(三)专业实践能力不强

由于教师长期与现场实践脱节,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严重滞后于现场一线,尤其是我国高速铁路采用了大量的新技术和新设备,这种师资水平滞后于生产现场的现象更为突出。虽然基地一直大力支持教师下现场,但由于教师现场调研的次数较少,时间短,下现场只是蜻蜓点水,所以也只能学到点皮毛。因此,还应增加教师现场调研的次数,延长调研时间。

(四)科研水平不高

基地一直非常重视教师的教研、科研工作,也不断开展一些活动,如组织论文、课题、教案、课件评比等活动,对教师的教研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专业课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为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科研水平,如撰写专业学术论文、研发专业课题、项目等,如果感觉自身能力有限,还可以与现场合作共同开发,这样不仅为现场提供了技术支持,也很好地实现了以研促学、以研促教的目的,而目前基地教师在科研方面还显得薄弱。

二、“三能型”教师的内涵

“三能”是指教学培训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铁路服务能力;教学培训能力是基础,专业实践能力是保障,铁路服务能力是关键;具有“三能”的教师,即为“三能型”教师。

(一)教学培训能力

教师的教学培训能力是教师在培训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能量和本领,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最突出的外在表现。

教师的教学培训能力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教学的能力。即教师在综合考虑教材、学员、培训时间、培训手段等因素的基础上,对培训目的、内容、程序、方法等进行整体构思的能力。

(2)表达能力。包括语言表达、板书板画、运用多种培训手段演示等的能力。

(3)教学培训组织管理能力。如课堂管理能力、组织学员现场演练管理能力、组织学员现场观摩管理能力等。

(4)教学培训交往能力。如理解他人能力、沟通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等。

(5)教学培训应变能力。针对培训学员的实际水平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处理培训过程中突发事件的能力。

(6)总结反思能力。对自己的教学培训有一个总结反思,正确评价的能力。

(7)教学培训研究能力。即教师对学员、对教学培训实践和理论进行探索,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创新能力。如创新培训理念、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模式等能力。

(二)专业实践能力

教师是培训基地人才培养、知识贡献的主体,应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即专业技术应用和技能水平应达到铁路职业资格高级工以上标准;熟悉标准化作业程序和技术要求;具有规范的专业技能操作示范能力和专业实践指导能力;具有新规章的解读能力和非正常情况的应急处理能力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运输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能够对设备或生产技术进行改进,并具有一定的铁路产品设计和研发能力。

(三)铁路服务能力

铁路服务能力就是指教师积极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现场编写实用的文字教材,制作标准化作业的音像教材,开发能为现场作业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并提高作业效率的软件,与现场站段或厂家合作进行技术创新、技术开发,为现场技术比武、技能集训、技能鉴定等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另外,在培训过程中立足现场,以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带动为铁路服务能力的提升,满足铁路人力资源开发和各类岗前、职后、转岗培训等更高层次的要求。

三、“三能型”教师的培养措施

丰富的专业实践经历是合格培训教师的重要条件,是基地吸引生源的重要保障。因此,基地应当立足现场,将教师的现场调研与培训教学同步进行,同等重视,促进“双师型”教师向“三能型”教师的跨越。

(一)走进现场,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1.走出去,有计划安排教师到铁路现场实践。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现场经验,是提高培训效果的根本保证。基地以教研组为单位安排教师到现场站段、设备厂家、施工现场等地进行调研或跟班学习;并积极与路局相关处室、现场站段、技能鉴定站等单位联系,安排教师参与现场的技能鉴定、技术比武等实践活动,观摩现场的技能演练、设备操作、维修施工、厂家技能培训等,实现教师自身理论与现场实践的动态结合,确保教师的技能与现场同步。

2.多途径组织教师参加专业理论学习,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根据路局干部培训计划,基地积极与路局干培办及业务处室联系沟通,掌握各系统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信息,积极选派对口教师参加大专院校、设备厂家及路局专业系统的技术培训。

对教师的培训以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提高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能力为基础,培训内容包括:

(1)与专业理论、专业实践相关的课程和教学环节。

(2)有关职工培训的理论和方法的课程或讲座。

(3)职业技能训练法的课程和实践。

(4)有关职业规范、职业道德及其训练的课程和内容。

(5)有关职业指导、心理咨询的课程和内容。

(6)有关开阔视野、激发灵感、提高品位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和内容。

通过学习,让教师不断跟踪铁路技术的发展前沿,掌握培训工作的特点、规律和方法以及最新的培训理念,不断提升培训质量。

3.充分发挥专业协作组的桥梁纽带作用,为教师现场调研提供更多机会。由于专业协作组的组长来自路局专业处室、副组长来自现场站段,这不仅为教师获得现场第一手资料提供了渠道,而且也为教师现场调研带来了最大程度的便捷。对于现场的技术比武、技能演练、技能集训、维修施工等各种实践活动,路局和站段共同牵头组织专业教师参加,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实践经验,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另一方面教师会及时地更新培训内容,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实现培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

(二)开展教学、教研活动,提升教师的培训教学能力

基地积极开展各种教学、教研活动,一方面鼓励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另一方面也对培训教学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基地每年开展一次“教学骨干”评选活动,评选优秀教师为基地教学骨干。通过此项活动,在全体教师中营造出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良好氛围,激发了教师的教研工作热情。

2.基地每年开展一次“优质课”评比活动,规定每名教师提供一门不少于4个课时课程参评,经基地评审委员会对参赛教师的教案、课件、说课进行初评,然后再聘请路内外知名专家担任评委,确定优质课一、二、三等奖,并对获奖者颁发了获奖证书和奖金。这项活动不仅增加了教师的自信,而且提升了基地的声誉。

3.基地每年在全体专兼职教师队中开展教案、课件评比以及教学、教研成果征集活动,使教师在各项活动的历练中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三)面向现场,提升教师为铁路服务的能力

1.编写培训教材,制作培训课件或音像教材

由于现有的培训教材与现场的培训需求不匹配,尤其是现场大量缺少高速铁路方面的教材,因此,基地鼓励教师积极编写适应性培训教材或讲义,制作培训课件或音像教材等。一方面,基地积极与路局或站段联系,有教材编写需求的,为教师创造机会参与,并为教师购买参考资料、提供电脑、优盘等;另一方面,基地教研室及时路局征集的课题、项目研发信息,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如教师制作的培训课件或音像教材等课题项目,不仅为现场的标准化作业提供了依据,也为现场解决了工学矛盾,使现场职工的学习变得更为方便、快捷。

2.积极参与现场各种技能活动

基地积极与路局专业处室、现场站段、技能鉴定站联系,安排对口专业教师参加现场的技术比武、技能演练、技能集训、技能鉴定等活动,一方面为现场提供技术服务,另一方面让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多的时间深入现场,搜集现场第一手资料,积累现场经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这样教师才能根据现场作业中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一一加以规范,让学员学有成效。

3.与站段合作开发项目

由于我国高速铁路技术还不太成熟,现场仍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解决,基地可与站段进行课题研究、项目开发、技术攻关等方面的合作,在拓展现场服务领域的同时,使教师处于专业实用技术的前沿,促进专业课教师在学与用中完善知识结构,提升工程设计、施工、组织管理、项目开发和研究等方面的专业实践能力。

(四)创新适应铁路发展的培养机制

地铁培训总结例10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推进党的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是实现各个历史时期党的政治路线和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是新形势下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新形势新任务对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是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出的新课题。创新干部培训方式,提高干部培训教学质量,是干部培训工作的生命线,是决定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成效的关键,下面仅就此结合铁路党校干部培训谈谈个人看法。

一、当前铁路党校干部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创新干部培训方式,提高干部培训教学质量,重在提高参训干部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因各种条件因素的限制,能力培养目前仍是各个铁路党校教学的薄弱环节。目前,铁路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理论教学多,实际问题研究少;忽视业务知识、技术知识和岗位能力培训,许多党校授课还不能做到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安排不同的内容,缺乏应用性、科学性、灵活性;忽视按需施教、分类培训,教员熟悉什么知识就开设什么样的讲座,涉及扩充知识、增强能力和训练创造性思维的内容较少,培训的实践性较差、针对性不强,不但难以提高参训者的学习兴趣,更难以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行政决策能力。

创新干部培训方式,提高干部培训教学质量,队伍建设特别是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与同级地方党校相比,目前,铁路党校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缺乏一支高素质的干部教育培训师资队伍。

二、新形势下铁路党校干部培训特点

党校教育是干部教育,党校的培养对象主要是以各级党的领导干部为特殊群体,不同于其他学历教育和成人教育,铁路党校也是如此。新形势下,铁路各级党校培训的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已经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和业务基础,具有较好的政治素质,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心,具有独立的思考和研究能力,且逐步年轻化;有的已经过多次培训,不但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一些人还是某一领域的理论专家。他们学历高、眼界宽、干劲足、决心大。但同时,一些学员特别是70后、80后学员,工作经历比较单一,缺乏基层和艰苦复杂环境的历练,有的对国情、民情缺乏深入了解,在理想信念、大局观念、奉献意识、清正廉洁等方面需要大力加强修养[1]。

新形势下,铁路党校学员在培训需求上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总体需求的一致性,主要体现在对更新观念、开拓眼界的渴望,对现实热点问题的关注;对充实领导科学和现代管理知识、提高素质和能力,解决现实问题推动本职工作的热切期待;对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谐社会建设的迫切需要。二是岗位需求的层次性,岗位需求是党校学员因不同的职位以及相同职位的不同工作岗位所表现出的以提高能力和技能为目的的培训需求。三是个体需求的多样性,个体需求是学员在工作、学习、生活的过程中,除总体和岗位需求之外的个人兴趣、业余爱好以及个人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培训需求。在个体需求方面,学员的需求越来越多姿多彩,越来越个性化[2]。

三、创新干部培训方式,提高干部培训教学质量的途径

根据以上对当前铁路党校干部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新形势下铁路党校干部培训特点分析说明,铁路党校培训只有紧密结合党和国家的发展大局和本局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党校教育的普遍规律和干部成长的特殊规律,紧密结合参学干部的普遍性要求与不同类别、不同层级、不同岗位干部的特殊需要,不断创新干部培训方式,提高干部培训教学质量,才能为铁路企业培养造就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善于理政的干部队伍,才能真正发挥好铁路党校作为培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3]。

㈠创新培训内容。教学内容是干部培训的灵魂,在经历多年的变革之后,铁路党校的教学内容总体定位为“基础理论、铁路实际、岗位技能、党性修养”四方面。然而,由于各级党校培训对象职级不一,不同时期的形势以及不同岗位的工作对干部培训的要求也有所差异,因此,在铁路党校干部培训的具体实践中,客观上存在着一个创新教学内容问题。铁路党校培训内容创新,一是要根据不断发展形势,与时俱进地开发教学专题,增强党校教学与时代特性相符的前沿性。要及时将理论宣传焦点、干部职工关注热点、企业改革发展重点形成专题,引入课堂,以最快速度传递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铁路改革发展的信息、动态,以对参培学员起到很好的教育、引导、动员作用。二是要根据铁路党校特性设计教学专题,增强党校教学与铁路管理活动的相融性。铁路企业党校既姓“党”,又姓“铁”,它不仅是培养党的执政力量的重要阵地,而且是培育铁路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摇篮。据此应在教学内容中安排运输形势、铁路安全管理、铁路现代科技等相关专题,使参学干部对铁路改革发展现状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三是要根据参训对象特点,因班而异安排教学专题,增强党校教学与培训对象需求的契合性。既充分体现共性,又适当突出个性,将基本理论课、实际研究课、能力训练课、现场考察课合理匹配,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㈡创新培训方法。“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这句话的意思是指无论教员的教,还是学员的学,都有个方法问题。根据党校培训实践,笔者认为创新培训方法应在以下方面下功夫:一是切实推进研究式教学。研究式教学是在学习过程中研究问题、在研究问题中促进学习的教学方式。研究式教学主要包括案例教学、课题研究、学员论坛等方式。通过研究式教学,可以使学员在课堂交流中围绕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研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可以使学员在课堂交流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扩大眼界,提高认识;可以使学员在课堂交流中达到同系统的,从兄弟单位学到了好的工作经验、管理方法,以利于今后取长补短,促进工作;不同系统的,了解了协作单位的工作性质、工作过程,以利于今后加强联系、团结协作。这种良性的交流互动,对于铁路这个大联动机来说尤其重要。二是全面推进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是教学双方互相配合、互相启发、互相推动的教学方式。在互动式教学中,可采取对策研究、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模拟谈判等“边做边教”、“训教并举”的形式。通过设计内容引人入胜、方法轻松愉快、手段活泼新颖,师生相互交融的针对性活动,激发和引导学员在参与中体会、感悟、反思、交流,可以改变学员被动学习的状态,收到单一理论灌输难以奏效的效果。三是不断推进自主式教学。自主式教学就是发挥学员的主导作用,让学员各方面的能力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如为提高学员语言表达能力——开设表达训练、专题辩论、演讲比赛等课程;为提高学员调查研究能力——针对铁路运输安全、运输经营、内部管理等问题组织学员到现场学习考察;为提高学员组织协调能力——开设专题辩论、演讲比赛,主题班会等教学活动。

㈢创新教学形式。采用“借脑”培训,当今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以党校现有的能力不可能把握全部,这就使得企业中所需的某些高层次、前瞻性的培训,必须依托于名师名家及某些专业性的培训机构来进行,通过借“外脑”为我所用,达到事半功倍的培训效果。启动“网络”培训,“网络”培训有其独特的优越性:节省培训成本费用;内容容易修改更新;还可充分运用网络上的声音、图片和影像资料,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借助远程网络将一些具有前沿性、现实性的热点课题直接导入课堂,让学员直接聆听高层次名师、专家讲课,很好地满足了学员的学习需求。规范“现场”培训,根据教学内容,有计划的组织学员到生产管理现场进行实地体验,达到用实践诠释抽象的理论,把“纸上得来”化为“心中悟出”,促进学员将知识向运用的转换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