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安全治理运用3篇

时间:2023-01-17 15:05:54

摘要:笔者分析了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存在的公共卫生安全隐患和信息数据安全等方面需要关注的问题;针对高校图书馆如何加强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处理能力,以便更好地开展日常管理工作,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安全 治理 安全治理

安全治理运用3篇

安全治理运用1

书名:校园安全与危机处理编者:李淑莲,王传明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ISBN:9787547214589出版时间:2019年12月定价:39.80元安全是校园管理的基础底线,也是办学发展的根本要求。校园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做好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实非易事,既要求学校建立配套的安全管理机构与制度,也要求针对性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强化学生安全意识,推动校园安全文化氛围形成。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具体开展需从师生学习生活的各种细节着手,多维度努力消除校园中潜在的风险因素,化解校园安全危机,推动平安幸福校园创建。进入信息社会之后,信息科技广泛渗透到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中,不仅丰富了安全教育教学手段,而且对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运用信息科技手段推进中小学校安全管理,可提高学校安全管理效率,改善校园安全管理效果。

根据各类校园安全事故分析可知:校园风险因素是客观存在的,而风险因素则是引发校园安全危机的原因。引发校园危机的风险因素很多,如安全管理制度缺失、安全教育工作不到位、师生安全意识相对淡薄等,中小学校可根据校园风险因素针对性提升危机处理水平,有效创建更安全的校园生活学习环境氛围。笔者在开展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22M710448)过程中,认真阅读了《校园安全与危机处理》一书,该书编者认为,危机意识与危机处理水平是推动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制度化与规范化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书中介绍了学校日常教学生活中各种常见的风险因素,包括学校治理安全、学习生活安全、心理健康安全等方面内容,分析了每一种风险因素可能引发的安全危机形态,并提出了对应的危机处理原则与手段。在校园危机事件处理中,最核心的原则就是保护学生的生命健康安全。不管遇到何种校园危机事件,学生的生命安全保护应始终放在第一位,因此,在处理危机时,需采用有效手段防止事态恶化,先让学生迅速脱离危机风险状态,再具体进行权责处理。在校园风险事件处理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全面调查与深刻反思,找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中的纰漏与不足之处,进一步改进完善,防止出现类似的安全问题。为了提升中小学校安全管理与危机应对水平,还有必要加强校园突发安全事件应急处理能力,不仅要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而且要对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应急演练培训,在遇到校园突发安全事件时能够冷静应对,根据应急要求沉着处理。

编者指出,学校安全治理是学校可持续办学发展的基础前提,加强安全治理工作是必然趋势。通过现代信息科技赋能校园安全管理,可革新校园安全管理手段,促使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效率提升,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安全保护。在经济条件等客观因素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酌情配置校园智能安全管理系统。在校园智能安全管理系统下,学校师生和工作人员都将采用生物识别或者安全扫码等技术进出校园,没有获得许可的校外人员将会无法进入校园,有效防止了无关人员进出校园,降低了安全风险。与传统校园门卫保安检查放行方式相比,此种方式的效率更高,且不容易产生混乱或遗漏问题。尤其是在上下学期间,进出校园的师生和家长人数较多,容易产生管理混乱,通过生物识别和安全扫码方式来控制校园出入,不仅安全,而且便捷。学校门卫保安只需要重点关注、监测和负责处理异常突发情况即可,安全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在校园里关键风险区域,以及校园外的某些敏感区域,学校可安装高清摄像头,然后利用AI算法自动监测和预警校园中出现的异常行为。当摄像头在校园内监测到学生大量聚集存在群体冲突风险,或者出现了摔倒等异常行为时,都将自动发出预警,通知校园安保人员及时处理。尤其是学校的一些重点危险区域,如楼道口、天台,或者电力设施附近,通过摄像头可以对此类危险区域进行24小时不间断安全监控管理,一旦发现有人靠近或作出危险行为,则监控系统利用语音装置自动进行安全提示预警,同时也会迅速通知安保人员赶往现场处理。中小学安全管理不仅要 重视校园内安全管理,同时也要及时有效地监控排查学校周边的异常因素。学校在与社区和公安管理部门协商的基础上,可在校园周边重点安全防控区域安装摄像头,并纳入到学校安全智能监测防控预警系统。若发现校园周边有异常人员长期停留徘徊,甚至有骚扰学生或入侵校园行为,则立刻安排学校安保人员处理,同时根据情况确定是否需要报警。通过应用多种信息科技手段,加强从校内到校外的安全监控与管理,为全体师生构建一个幸福平安的校园,让他们在校园中自由快乐地学习生活。随着时展,越来越多的信息科技将会应用到校园安全管理中,如大数据技术,通过对学校师生安全行为相关海量信息进行数据分析,能够预警某些可能发生的安全风险,学校则可据此提前设计风险防控应对预案,让校园安全管理变得更有针对性。

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培养和强化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中小学校有必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安全教育,让学生学习和了解更多的校园安全常识,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通过安全教育方式培养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是中小学生校园安全管理中的基础工作内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安全教育中,信息科技手段的应用有巨大的拓展空间。学校可以通过社交网络、短视频平台等方式开展信息安全教育。学校将梳理涉及中小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等方面的安全问题,根据不同主题将其制作成为安全宣传视频,通过学校安全教育平台,要求学生和家长认真学习。如可设置小学生防拐骗、网络安全、交通安全、消防防火安全、地震安全、用电安全、运动安全等不同主题,每一个主题都设计一系列视频小片段或者小故事,再供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学习。由于视频通常有一定趣味,且学习起来不累,中小学生可在较为轻松的情况下进行安全学习。其次,学校可以基于信息技术安排安全教学作业。现代中小学校都有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要求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设计完成的安全作业。如要求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使用手机拍摄身边的各种安全设施,如小区里面的消防设施等,自己在视频中对此类安全设施进行简单讲解说明。或者安排学生以几个人为一个小组,大家一起运用信息课所学的知识技能,或做一份图文并茂的安全海报,或做一个简单的安全教育PPT或视频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方式来学习安全知识,更有助于他们安全观念意识的形成与强化。再次,学校还可组织在线安全教育竞赛活动,以校园安全知识为内容设计各种竞赛题目,学生通过在线方式完成,然后进行评比,对优秀的个人和班集体组织其表演,有利于形成学校安全教育学习氛围。由上可见: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校安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让安全教育形式更多元、内容更生动、参与度更高,安全教育效果会更加理想,推动整个学校安全文化氛围形成。

笔者强调,网络信息时代已然来临,互联网已经深度渗透到学校管理与中小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网络安全教育与管理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在新闻媒体报道中,经常可以看到与中小学生相关的网络安全事故案例,中小学生及其家庭深受网络负面因素的伤害,这也敲响了中小学校网络安全教育与管理的警钟。中小学生生活阅历有限,自我安全保护意识不强,在面对复杂的网络世界时,很容易成为受害者。有的中小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者在线娱乐内容,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脾气也变得暴躁;有的中小学生未经家长允许,使用账户进行大额在线支付,或购物、打赏,给家庭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有的中小学生在网络世界中不懂得保护自身隐私,透露个人与家庭的重要隐私信息,给家庭和家庭成员带来潜在安全风险等。接触、了解和合理使用网络是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此亦为中小学校开展信息教育的基本意义所在,然而,在网络使用过程中,配套的网络安全教育与管理必须完善,否则会给中小学生带来不可预知的负面影响。学校和家庭都应给电脑和智能手机安装绿色上网软件,帮助学生自动屏蔽高风险网站信息,为学生安全上网保驾护航。学校要开设网络安全课,教导学生如何在网络世界中更好地保护自己。具体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方式,通过一个个具体网络安全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学会在网络世界中如何做才是正确的,才能保护自己。如不要轻易在网络上跟陌生人交朋友,更不要透露个人家庭住址、经济情况,或者个人照片等隐私信息。在进行网络支付时,必须得到家长的许可,坚决不能在未经家长许可的情况下进行网络支付。在学生网络安全教育问题上还需要加强家校互动,家长也需要了解针对孩子的安全教育与管理手段,配合学校做好安全教育管理工作。

鉴于学校安全管理对中小学生成长以及学校发展的重要性,运用信息手段加强学校安全治理既是必然趋势,也是颇为有效的手段方法。信息科技手段的运用让中小学校安全治理工作变得更加智能化和高效便捷,有效推动幸福平安校园建构,让中小学生无忧无忧地在校园中学习生活。

作者:冯华 单位:郑州市二七区汝河路小学

安全治理运用2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清醒地看到,新形势下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增多,特别是各种威胁和挑战联动效应明显,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网络空间已成为意识形态交锋的最前沿阵地,公众的利益表达、情感宣泄和思想碰撞使得舆情生成演化的空间和机制发生了很大变化,网络安全风险和威胁也随之蔓延、扩散和叠加。在新发展阶段,网络治理工作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只有保障网络安全,才能夯实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保障我国网络安全和国家安全、实现网络强国建设目标的必要举措。回顾近年来的重大网络舆论事件:南京自来水“抗生素门”、青岛天价大虾、艺人翟天临博士论文造假事件等大多涉及政府公信力缺失、社会弱势群体、高校大学生等网络热点、敏感话题,网民借由媒体的场域再现自我的主体性,不受限地表达个人对公共事件的观点。2015年之前,我国还未对网络安全监管与治理问题做整体规划与调整。随着互联网由稳步推进时期逐渐进入厚积成势时期,国内学者对“网络安全与治理”的关注度不断增加,经历了从以运动式治理为主的模式向协同和综合治理体系构建的转变。除网络安全政策研究外,也逐渐开始关注国内网络安全法律等研究,涉及诸多方向,但仍有不足,其中以政策工具为视角的研究较少。政策工具是联结政策目标和政策执行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政策文献的量化研究逐步形成有效的方法与规范的范式,注重同质性研究的结合,实现政策分析中主观与客观、经验与诠释等的二元统一[1]。

1我国网络安全与治理政策文本选择及分析框架构建

本文从政策工具视角分析我国网络安全与治理政策的文本,以Rothell和Zegveld等构建的政策工具分析模式和方法[2],分析各种政府政策影响因素的来源,确定供给型、需求型和环境型三类政策工具理论,剖析我国网络安全与治理政策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以期优化网络安全政策体系,完善我国网络安全与治理政策体系。

1.1政策文本选择我国网络安全与治理政策是系列政策工具的选择和组合,网络安全治理能力提高的实现依赖于政策工具的选择和匹配,需重视其政策工具组合结构的评估。基于此,本文收集的政策文本来源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信息产业部等官网,并以北大法宝信息检索系统、中国知网作为补充检索。具体筛选标准如下:(1)政策文件的发文时间为2000年至2021年,发文机构具有权威性,即发文机构为中央机构。(2)检索关键词为“网络安全”“网络空间治理”“互联网安全”,筛选出公开的能直接体现网络安全与治理主题的文件,排除与网络安全与治理政策关系不明显、针对性不强的政策文件。(3)政策内容中心态度明确,具有宏观指导性。政策文本效力层级为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政策文本类型是对我国网络安全与治理提出规制性内容的意见、通知、决定及政策解读等。通过以上原则,最终梳理出了有效政策22份,探讨我国网络安全与治理政策的整体框架。

1.2政策分析框架构建(1)政策工具分类公共政策分析的核心在于从政策制定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中判断其结构是否合理,进而设计一个能体现政策的关系与性质的理论框架。本文基于政策工具维度构建网络安全与治理政策分析框架,针对学界多种划分标准,主要参考供给型、需求型、环境型的分类,以期对网络安全与治理政策体系进行较为完整的理解和分析。这套政策工具强调在推进政策项目过程中需求与供给的促进作用与调试功能,适用于我国网络安全与治理政策的研究(图1)。供给型政策工具是对我国网络安全与治理体系具有直接推动作用的工具,包括政府为支持网络安全与治理的发展,通过基础设施、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直接支持,改善网络安全治理要素的供给情况。具体表现为加快人才资源培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对网络安全治理的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扶持及信息支持。需求型政策工具是指对我国网络安全与治理体系形成拉力的工具,主要指政府通过克服网络安全治理发展中的外部阻碍,减少网络治理中存在的不确定性,释放居民对网络运用安全的需求,以拉动网络安全治理事业的有序发展,指利用采购、贸易管制等形式政策来稳定网络环境。具体细分为政府采购、服务外包、技术标准、贸易管制及公共服务。环境型政策工具表现为网络安全治理政策对网络安全治理事业的影响力,为保障网络安全治理稳步进行而营造的政策环境,主要是通过税收、金融、规划等政策间接推动网络生态治理的发展。具体细分为法规管制、鼓励创新、金融支持、目标规划、行政处罚、健全机制及税收优惠。(2)政策工具的识别与归纳对纳入研究的20份有效政策文本进行编码和信息提取,以不可细分的原则将所得的政策文本按照“政策编号-1级标题-2级标题……”进行编码,共得到542个文本单元格(表2),运用EXCEL对编码结果进行信息统计。

2我国网络安全与治理政策文本分析

2.1政策文本内容分析通过分析对比,542条政策文本内容编码中环境型政策工具使用频率最高,占60.33%;需求型政策工具和供给型政策工具分别占比19.93%、19.74%。基本政策工具维度的使用上也存在着差异(表3)。供给型政策工具中,技术支持使用最多,占4.98%,其次是信息支持,占4.80%,基础设施占比3.87%。人力资源及公共服务占比较少,分别为2.95%及2.21%,资金投入占比最少,为0.92%。可见我国在网络安全与治理体制改革中更注重技术支持和信息支持,资金投入、人力资源等工具尚且不足。需求型政策工具使用频率中,技术标准占比大于其余四类,为12.92%,其次是市场/社会服务,占比3.69%。试点建设和国家交流与合作占比相同,为1.48%,服务采购与外包占比最少,为0.37%,需求型政策工具的内部使用比例需要进一步平衡。环境型政策工具中,法规管制占比大幅高于其余6类,占比33.21%,其次为行政处罚11.07%。健全机制占8.67%,目标规划占3.51%,鼓励创新及知识产权占比较少,分别为1.85%和1.48%,金融税收占比最少,为0.55%。综上,我国倾向运用法规对网络安全进行监管,通过营造环境、制定法规等间接的方式来推动网络安全治理,突出了政府对网络安全与治理体系中多个主体的推动与引导作用。

2.2政策文本特征分析以5G、AI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智能化逐步渗入各行各业,网络平台承载了越来越多的信息及数据,亟待进一步优化网络安全治理。本文基于政策工具的文本量化分析数据,研究网络安全与治理的政策特征,综合考虑不同政策工具的适用性,探索各政策工具的相对优势,合理构建运用架构,形成不同政策工具推动力、拉动力和影响力的合力。

(1)供给型政策工具较关注技术支持,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源有待增加当前,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成为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网络信息服务开始朝向智能化、移动化、社交化方向发展。互联网的技术革新及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在保障网络安全治理过程中尤为重要。“科技支持”及“信息支持”应用最多,占比分别4.98%及4.80%,其次为基础设施建设(3.87%),我国持续强化网络安全软件及硬件设施的建设及保护措施,强化服务器、软件正版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2.95%)有待提高,校内专业人才培养、在职人员的技能培训、社会中网络安全知识宣教和高校教育体系建设四方面亟待提升。[4]资金投入(0.92%)、公共服务(2.21%)使用较少,体现了我国互联网安全治理体系的资金投入不足。宏观上,供给型政策工具应用较少,各项工具之间占比并不悬殊,促进我国网络安全治理体系持续发展原动力的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仍有待加强。

(2)需求型政策工具内部使用不均衡,缺乏对网络安全治理的有效拉动需求型政策工具对于开拓网络安全治理体系,增加网络安全治理多元主体的确定性因素具有基础作用。结果显示,其总体制定相比之下较少,仅占19.93%,表明在政策制定时未对需求型政策工具引起足够重视,内部使用比例不均衡,缺乏对网络安全治理的整体拉动作用。“技术标准”整体上占比最高(12.92%),网络行业作为新兴行业,其行业标准与规范尚不齐全,政府部门通过制定行业内部标准,以完善网络安全标准体系。市场和社会参与(3.69%)调动企业、行业组织、社会机构等多元主体的积极性,鼓励其参与网络安全治理服务,激发市场活力。政府虽鼓励多元主体在市场的参与度,但极少鼓励使用服务采购及外包(0.37%)来进行网络安全公共平台建设,间接体现安全与开发在网络安全治理体系中的矛盾性质。单一的行政管理模式难以跟上形势发展变化,要走向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协作的上下互动、彼此合作、相互协商的多元共治模式[5]。“国际交流”及“试点建设”(1.48%)占比需要进一步提升。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0年网络安全技术应用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促进网络安全教育、技术、产业融合发展,强化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能力[6]。基于此,要进一步加强全国范围内的试点建设,持续提高网络安全产业发展水平,持续扩展对网络安全治理事业的拉动力。

(3)环境型政策工具重法规管制,各项工具比例有待整体规划我国网络安全治理事业的发展需合理运用环境型政策工具,保障良好的发展环境。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强制性工具,信息化发达国家维护信息安全的一个通行做法就是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法规管制”(33.21%),大约占据了环境型政策工具的二分之一[7]。其次为“行政处罚”(11.07%),表明我国政府权威性力量在网络安全治理事业发展中介入程度过高,通过规范性政策明确各机构组织职责,发挥监督及管制作用。“健全机制”(8.67%)作为网络安全治理中的有效调节手段,可以有方向性规范并限制网络主体行为,体现了我国对网络安全治理保障系统的完善意识较强。“目标规划”(3.51%)、“鼓励创新”(1.85%)运用次数较少,表现出我国对网络安全治理的政策处于整体规划阶段,目标制定较为模糊,且创新性有待提升。与规范性管制占比相差较大,后期网络安全治理体系目标制定中更注重细化指标,注重创新。其中“知识产权”及“金融税收”占比均较低,几乎为0%,反映我国目前对网络安全治理的投资融资支持力度不足,缺乏良好的金融税收政策环境。环境型政策工具内部使用频率不平衡,不利于激发网络安全治理整体的积极性,易与激励政策相排斥。要注重网络安全治理体系的方向性联动规划,适当降低对我国网络安全治理的强化干预,激发市场体制下的内在活力。

3我国网络安全与治理政策的展望

筑牢网络安全防线,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政府网络安全治理不仅涉及治理工具设计选择的问题,也关乎治理工具组合排序与治理情境适配等问题。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政府传统的强制性工具的负面效应愈发凸显。在这种情形下,加强供给型和需求型工具的探索创新与应用成为当务之急。

3.1推进网络安全与治理系统应用,强化政策多元化协同效应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8],网络安全治理是国家治理思想在网络空间的提升拓展。网络安全治理是一种主导型治理,环境型政策工具使用频率最高,说明当前的网络安全治理属于行政范式下的政策工具。应当明确,关于网络安全的引导和规范,不仅要看到政策标准化和法治化发挥规范作用,供给型和需求型政策工具理应协同驱动、共同发挥保障支撑作用。供给型政策工具主要通过技术支持、信息支持、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等手段发挥作用。我们要加强供给型政策工具特别是技术支持的投入,建立起一整套高效的网络安全风险情报搜集、报告、共享、研判、处置体系,防控可能出现的网络风险,预测网络舆情发展走势,切实把风险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发展初始。加强需求型政策工具的运用可以增大网络行业的稳定性,在政府宏观引导下更好发挥政策工具的治理作用,以建立完善的治理机制。

3.2注重网络安全与治理技术研发,提升网络治理智能化水平数字赋能的核心要义在于以技术突破为切入,现阶段网络安全治理工作逐渐朝智能化发展,供给型政策工具中科技支持不断加强。以党报党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在网络议题设置、内容选取、叙事方式等方面,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控场力”和话语权,而以网络社交群、网络自媒体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则拥有内容生产能力强、多元价值观念等特点,要把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实现网络安全舆论治理工作的新飞跃。下一阶段,以技术手段强化网络内容建设,建成监测预警、分析研判、通讯指挥一体化的网信综合业务平台,进一步挖掘网络主体的行为取向和价值取向。依托供给型政策工具,提升科技研究投入度,实现数据精准使用与精准施策,从数字化改革与平台的升级等方面入手,把握舆情的内容性质、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进行关联分析时搭建关联领域的数据库、舆情基础数据库等,构建“多跨协同、综合集成、闭环管理”工作运行机制,形成全局“一屏掌控”、执行“一贯到底”、预警“一览无余”的智能化平台。

3.3完善网络安全与治理队伍建设,构建政策整体化工作格局进一步优化网络安全与治理整体效能,密切协同各方治理主体,强化队伍建设,汇聚网络空间治理合力。“不论是公共部门还是私人部门,没有一个个体行动者能够拥有解决综合、动态、多样性问题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与信息”[9]。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治理主体大体包括党委和政府、行业组织、网络企业、广大网民等方面。在具体治理实践中,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也要积极吸纳行业组织、网络企业、广大网民参与到治理之中,建构协同联动机制,形成“一元主导、多元共治”局面。应坚持各主体间平等合作,形成网络治理各主体互惠互利、共管共治的良好氛围,完成从一元单向管控向多元交互共治的转变。广大网民在网络安全与治理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要注重自律修身,主动提升网络素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互联网安全与治理场域的知识储备。通过协调运作机制,强化政策治理队伍建设,协同运用供给型、需求型、环境型政策工具,调节运用所需比例,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网络安全治理工作格局。

3.4加强网络安全与治理规范建设,落实政策系统化约束引导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大家都应遵守法律,明确各方权利义务[9]。自媒体的迅速发展使网络舆情呈现出突发性、隐蔽性、传播速度快、被操纵性等特点,因此网络舆情考验着政府的治理能力,也成为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网络安全与治理工作应坚持法治的他律和意识形态的自律双管齐下,将管网、办网、用网、护网的所有环节都纳入法治轨道,使网络空间处于一种理性治理的状态。网络安全与治理政策中环境型政策工具占比居多,强制性手段能有效率地控制网络安全治理体系建设。强化网络规范建设,需加快网络立法进程,积极完善网络安全治理领域法律体系,确保网络空间立法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同时,强化网络安全治理的制度供给机制,加大网络执法力度,通过日常管理和专项行动,及时清理负面错误信息,明确网络规制主体的权责与职能,加强网络安全和舆情安全普法教育,提高其制度约束意识和依法参与能力。借以环境型政策工具的法律强制性和约束力,从而在网络主体心中划定行为底线,科学把握网络生态治理的特点和规律。以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问题意识,健全网络安全与治理的制度规范建设,实现网络治理由局部治理、分散治理、应急治理向全面治理、系统治理、日常治理转变。

作者:谢婷婷 倪建均 单位:浙江农林大学 

安全治理运用3

0引言

成都体育学院图书馆建于1986年,总面积4900平方米,至今已使用35年。馆藏文献以体育学、运动医学为主,信息资源覆盖学院所有学科专业,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体育文献信息中心。近年来,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加,成都体育学院图书馆的设施设备已不能满足广大师生学习、工作的需求。特别是在2019年年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爆发,并迅速蔓延至全球,严重威胁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让高校图书馆的安全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1高校图书馆存在的安全隐患

(1)图书馆人员密集,空气流通不畅,公共卫生安全存在隐患较为理想的图书馆环境应秉持绿色、环保、低碳的理念,馆内全年温度应在15℃~27℃之间,相对湿度在35%~65%之间,二氧化碳的浓度应低于850ppm,悬浮颗粒物应低于0.1mg/m2[1]。以成都体育学院图书馆为例,在馆舍建造时期,未能考虑到通风、除湿等方面,导致馆舍内部空气流通性较差。近年来,为吸引更多的人来到图书馆学习与查阅文献资料,图书馆不断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将馆内书刊借阅、自助自习、电子阅览等服务功能,由原来传统的闭架人工借阅转为开架自由借阅,让借阅变得更加自主便捷。这种情况下,每天都会有大量的读者和工作人员聚集在此,他们咳嗽、打喷嚏或与他人说话,都有可能将病菌传染给他人。特别是在11~12月份,为保持室内温度,减少了通风次数,但由于各类考试临近,图书馆人员流动量较大,这就加剧了室内空气污染,增加了呼吸道疾病传播的风险。

(2)图书馆物品使用率高,易受污染高校图书馆的图书、期刊等馆藏纸质文献资源,储存环境较为密闭、潮湿,通风性较差,然而物品流通性比较高。有实验数据表明,一本3年以上的图书,可能存在超过400个以上的各类病菌,若图书归还后未能及时进行消毒处理,将会对馆员或读者带来健康安全的隐患。此外,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内的电脑、鼠标等公共设备面临同样威胁。有实验数据表明,公共计算机机房内键盘的微生物数量每平方厘米约为500个,鼠标每平方厘米约为40个。这些微生物能够在设备上存活时间较长,从而加大了呼吸道相关疾病的传播风险。目前,从新冠病毒传播途径的相关报道中得知,接触传播是其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

(3)图书馆物理安全与信息安全隐患目前,成都体育学院图书馆馆舍已经投入使用35年,馆舍部分设施由于年久老化,出现了部分墙体顶部开裂、线路老化、书库藏书架承重过载等物理安全隐患,这些隐患将会影响图书馆的正常服务。另外,新冠疫情爆发后,由于读者无法前往图书馆使用纸质资源,只能通过线上访问,图书馆电子资源的使用访问量不断增加,大量的用户进入访问网页,增加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安全隐患。

(4)图书馆数据安全隐患近年来,为了图书馆智能化发展,高校图书馆投入使用了很多智能化终端。这大大提升了对图书馆各种资源的使用与管理效率,但相关的终端和服务器记录了大量数据,比如,读者在图书馆的学习状况,查询与借阅纸质、电子资源的相关记录,参与交流、讨论的场景等。这些数据经过采集、整合、存储、传输,又会产生新的关联数据,一旦遭到非法入侵,数据存在被泄露的风险,致使图书馆数据库安全受到威胁。

2高校图书馆安全治理方案

(1)加强危机意识,提升防范能力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呈现常态化防控状态,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服务读者的重要场所,需要具备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能力。在日常的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应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应对措施向全体馆员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全体馆员的危机意识、防范技能、应变能力与心理抗压能力,以提升图书馆的应对能力,从而形成防范突发性公共卫生安全危机的第一道屏障。

(2)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相关制度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图书馆应建立应急领导小组,实现统一指挥。其主要的任务是及时控制传播源头,切断传播渠道,以保障未感染人员的安全。图书馆应制定完善的应对公共卫生安全突发事件的一系列应急服务方案,如遇突发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可迅速响应,统一行动,采取措施。在制定突发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处置方案及其他相关的应急处理方案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改进借阅方式。增加网络平台、应用程序APP、微信公众号等网络服务功能,实现无接触自助借还、自助更改借阅期限、超期免除处罚等优化服务内容,降低读者因借阅而造成传染的风险,以保障读者与馆员的安全。第二,增加消杀设施。在进入图书馆入口处设置体温检查设施,例如红外线体温检测仪器;购置图书消毒设备,对借阅归还的书籍、期刊进行紫外线杀菌;定时对地面、走廊、楼梯、卫生间、电梯、自习桌椅、书架等设施进行消毒;电子阅览室内电脑、键盘、鼠标等公共使用设备应定期消杀;在主出入口区域设置废弃口罩投掷点并定时销毁。第三,公开相关信息。图书馆应拓展线上线下宣传渠道,利用图书馆出入口、电子屏、网站主页、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将图书馆疫情期间的开放时间,图书期刊借阅新规定,馆内应对新冠疫情的相关处置方案等信息及时告知读者,以避免由于信息滞后而导致的资源浪费。

(3)重视宣传教育工作,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读者不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一边看书一边吃东西,习惯蘸口水翻书,将借阅的书籍随意摆放或用来占座,看书时在书籍上乱写乱画等。这些不良行为不但给图书期刊带来了污染,还影响了自己与他人的健康。特别是在新冠疫情爆发后,为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也应该杜绝这些不良行为。因此,图书馆应在阅览室粘贴或悬挂宣传标语,加强读者遵守良好借阅习惯的意识,让读者认识到这些不良行为会给自己与他人带来不好的影响。此外,还可以利用图书馆读书推广活动,增设公共卫生相关的专题书目。在活动期间,利用图书馆主页或微信公众号向读者宣传公共卫生知识,以培养读者良好的阅读习惯,更好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源[2]。

(4)引入先进技术,增强信息安全防护为进一步解决疫情期间图书馆信息访问量集聚增加的问题,图书馆的技术部门应升级或扩容相关设施设备,以进一步满足用户访问的需求。同时增加相关信息安全防护设备,保障信息安全。目前可以通过认证请求、控制访问、用户识别、防火墙拦截、内容分析、数字签名、信息分析与认证、数据备份与恢复等技术措施来提升信息安全级别。在提升图书馆信息安全相关链接44系统中,应增设主动识别、实时监测的相关设施设备,若遇应急状况能够及时做出预判和保护,以降低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损失。此外,对图书馆防火墙设备应不断提升扩容,增加对数据的侦测、监听、过滤、分析,加强用户与图书馆之间端口管理,以保障信息传递的安全。另外,还应加强对信息安全不同层面的管理,以满足不同层级的信息安全需求。

(5)加强数据安全管理,提升数据安全保障水平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由于图书馆数字资源访问量的增加,图书馆的各项数据也与日俱增,因此,数据安全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加强数据安全管理,需要投入更多的相关设备,以降低数据库发生问题的概率,减少停机维护时间与次数。图书馆的相关工作人员,应定期维护图书馆数据,及时删除已注销用户的数据,以保障数据存储设备拥有足够的运营空间。对部分登陆口令过于简单的用户,提示其做出修改。作为数据管理的工作人员,应加强业务能力与综合知识的培训,增设保护数据安全的责任机制,以防止数据外泄。此外,图书馆可通过利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网站主页等渠道,增设一些数据安全知识的小视频,加强数据安全管理的宣传教育工作,让大家意识到数据安全的重要性,以增强馆员与读者的安全防范意识。

(6)建立主动防范机制,健全安全工作制度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的主要部门,应发挥其独特作用,并设置专人负责该项工作,通过建立主动防范机制加强预警监测,及时发现可能诱发的安全风险隐患,并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及时响应应急安全预案和工作操作规程,以提高图书馆应对安全工作的能力。同时应加强上下联动,信息共享,数据研判等机制,及时上报相关安全信息。


3结语在当前新冠疫情防控呈现常态化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已成为安全治理工作重点关注的领域。高校图书馆作为广大师生学习工作的重要场所,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大量文献信息资源,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我们应通过运用各种有效的保障措施,确保图书馆安全、稳定、高效的运行,不断为用户和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资源与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扣英.高校图书馆卫生防疫浅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9(6):195.

[2]林苗.微信平台在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中的应用探究[J].传媒论坛,2020(8):115.

作者:罗羽佳 单位:成都体育学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