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农业经济发展对策3篇

时间:2023-01-17 11:59:30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为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有利于促进农业向着机械化以及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实现对农业产业结构的改革,加强农业生产中对于农业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 农业 经济发展 农业经济

农业经济发展对策3篇

农业经济发展对策1

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1.1稳定供应农产品乡村振兴战略使农业经济得到了提升,能够保证农产品的稳定供应,满足市场对于绿色农产品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更加重视食品安全,对绿色农产品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绿色农产品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喜爱。为了保证能绿色农产品的稳定供应,避免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必须调动农业人员的生产积极性,能够积极开展生产活动,促进农业经济水平的提升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新的绿色农产品品种以及扩大农业种植规模,满足市场对于绿色农产品的需求。

1.2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乡村振兴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农业经济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有利于为农产品寻找更多的销售渠道,带领农民走向致富的道路,从而实现乡村振兴。不仅如此,还能够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扩大机械化覆盖率,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缓解农民的农业生产种植压力。传统农业发展中存在农产品销售渠道单一的情况,由于农产品销售渠道较少,农产品在收获后缺少合适的销售渠道,造成农产品大量损坏,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乡村战略为农产品销售提供了机遇,能够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完成农副产品加工等,从而有效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

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机遇

2.1机械化以及自动化水平提升乡村振兴为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使农业生产形式逐渐转变,促进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获得提升。农业发展中主要是依靠人力完成农业生产工作,不仅会导致农业生产效率过慢,还会导致农民农业种植压力加大,逐渐放弃进行农业种植,导致了农村人口大幅度向城市流动的现象,也是造成农业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的原因之一[1]。乡村振兴战略使农业获得了新的发展,农业生产中机械设备逐渐代替人力进行生产工作,不仅可以加快农业生产效率,还能够避免在农业生产中投入较多的人力成本,也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乡村振兴是促进农业生产中机械化以及自动化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利用农业机械设备进行农业生产,能够加快农业发展的脚步,并减轻农业人员的劳动量,避免出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目前,农业生产中已经应用较多的机械设备,使农业发展迈入新的阶段。

2.2农业产业结构获得优化乡村振兴背景下使农业产业结构获得了优化,其主要原因,是为了保证乡村振兴战略能够精准落实,要能够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对现有农村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成为当地特色农业,使农业经济向着高质量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变,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也出现了变化,促进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提升的同时,使农业种植技术水平获得了提高,农民可以采取先进绿色的种植技术开展农业生产以及农作物管理等工作,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同时,能够加快土地流转速度,避免土地撂荒,导致土地无法充分利用的情况发生。农民不愿意种地,需要引进社会资本,开展土地流转。现在农村空心化非常严重,乡村振兴需要引进人才,农民可以承包大部分土地,从而扩大自己的农业生产规模,也避免了土地无法被合理利用的情况发生。农民如果大面积承包土地,可以利用机械设备辅助进行农业生产工作,能够高效利用农业资源,促进了农业的不断发展。

2.3农业新技术及工艺获得推广传统农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应用的农业种植技术以及农业技术发展也处于落后的阶段,也是造成农业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虽然农业种植技术以及农业生产经济随着时代的发生了较多的转变,但是依然无法满足农业种植的要求,不利于农业种植水平的提升。部分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农业种植规模较小,农业种植人员不愿意浪费时间学习新技术,并且不具备引进新种植技术和新生产工艺的条件[2]。乡村振兴背景下,为了能够稳定农业经济收入,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加大了农业新种植技术和农业新生产工艺的推广力度,使更多的农民能够了解农业新技术和新工艺,并且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使农业生产中所应用的技术和生产工艺获得更新。

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3.1农业机械化以及自动化水平有待提升虽然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农业向着机械化以及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大部分农村地区机械化以及自动化还没有实现全面覆盖,机械化以及自动化水平还有待提升。农业机械化以及自动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是缺乏针对性的机械化管理制度,大多数农民对于机械设备操作不够熟练。还有部分农民受到自身种植观念的影响,对机械设备的信任度不高,并且无法掌握机械设备的使用方法,从而导致不愿意在农业生产当中使用机械设备进行农业生产以及农业种植工作,使得农业机械化以及自动化普及还存在一定的障碍。受到农业经济发展速度的影响,农民在开展农业种植工作的过程中,缺少购买机械化设备的资金,造成农业机械设备无法普及的情况出现。

3.2农业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获得优化,但是想要推动农村经济获得高质量发展,应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变,改变传统的农业发展形式,对农业结构进行创新,从而形成特色化的农业发展。虽然已经对农业产业结构按照实际发展需求进行调整,但是对于产业结构重视程度不高,导致的农业产业结构并不合理。大多数地区为了保证地区经济获得发展,认为农业发展前景较小,直接大量发展工业,也不能根据地区实际发展情况,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合理优化和调整,导致农业产业机构不合理,无法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乡村发展农业经济时,对于农业产业结构转变不及时,造成农业发展较为缓慢的情况出现。由于对于农业发展定位不够清晰,不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影响最终的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3.3新技术和新工艺推广存在阻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农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推广宣传范围也不断扩大,但是却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绝大多数农民对于新技术和新工艺不信任,更不愿意学习新技术和新工艺,使其宣传推广工作受到阻碍。由于农民受到传统农业思想的禁锢,认为传统农业技术能够保证种植效果,不愿意接受新技术和新工艺[3]。同时,农业技术宣传推广人员专业素质偏低,无法按照宣传推广要求完成技术推广工作,大多数推广人员对于新技术内容以及生产方式了解较少,不能清晰讲解新技术的同时,也无法起到技术指导作用,导致新技术不具备说服力。还有部分技术宣传推广人员专业能力较强,但在为农民讲解新技术内容等知识时,所应用的专业术语较多,农民难以理解,不仅会降低农民对新技术学习的兴趣,还会导致宣传推广工作效率下降,无法达到预期的宣传推广效果。

4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基础

4.1农业产业规模逐渐增大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产业规模逐渐增大,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乡村振兴战略将人们的关注点从推动城市发展,转移到农业经济发展上,从而使农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并逐渐形成了具有乡村特色的农业产业链,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2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规模化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农业发展逐渐向着规模化、产业化转变,保证了农业经济效益,不再只是单一的进行农作物种植,而是促进了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为农业人员增加了多个收入渠道,保证了农业人员收入较为稳定。

4.3形成农村产业政策发展体系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产业已经初步形成新型产业体系,能够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处理,增加农产品销售渠道,使农业经济获得迅速提升。农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制定了较多的惠民政策,为农民开展农业种植提供帮助,解决农民经济上存在的问题,让更多的农民有地可种,从而促进农业经济获得明显提升。

5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对策

5.1深化农业经济改革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应将乡村振兴战略为依据,深化农业经济改革,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土地利用率较低、农业机械化生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寻找符合农业经济发展要求的道路。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生产扶持力度,制定符合农业发展需求的扶持政策,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保障,可以按照地区农民贫困程度为农民发放资金补贴,以便用于农民购买农机设备,避免农民受到自身经济水平的影响,出现资金不足无法购买农业机械设备的情况。同时,也能够扩大农业机械设备的覆盖范围,使农业向着机械化的方向发展。深刻认识到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核心,调动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回乡发展农业,增加农村整体劳动力。

5.2推动农业机械化以及自动化迅速发展农业机械化以及自动化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不仅效率较低,还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导致农民产生较大的农业种植压力,也加快了农村年轻劳动力的转移速度。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应能够将乡村振兴相关方针以及政策落实到实际,建设农机推广宣传规范,让农民能够熟练掌握农机应用方法,提供农业机械设备应用覆盖范围。推动农业机械化以及自动化迅速发展,可以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避免过多劳动力的投入,能够为农民节省更多的经济成本。部门地区由于农业经济水平偏低,缺少农业机械设备购买资金,设置农机设备购买优惠政策,可以多家农民通过合作社联合购买共同使用,推动当地农业向着机械化以及自动化发展,保证农业经济获得显著提升。

5.3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速度乡村振兴背景下,想要促进农业经济不断发展,应加快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具有乡村特色的农业产业结构,加强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农业经济效益获得提升。农业与其他产业进行融合,不仅能够带动农业经济发展,还能够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农业经济发展应作为促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主要目标,政府可以加大对新兴农业产业的资金投入力度,利用其他产业带动农业经济发展。利用现代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对现有农业资源进行整合,构建农产品服务体系,从而使农业产业链获得延伸,促进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5.4加大新技术与新工艺推广力度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应提高对农业新技术和工艺的推广力度,让农业种植人员能够应用新技术开展种植工作,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农业生产当中,为农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新农业种植技术可以转变农民传统种植观念,也能够转变陈旧的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获得长足发展。农业新技术和新工艺在宣传推广的过程中,推广人员应根据农民综合素质和实际文化水平为其讲解相关知识,尽量在讲解的过程中少使用专业术语,使专业技术更加简单易懂,进一步提高新农业技术的覆盖面积。推广人员应扩大技术推广范围,可以通过网站、视频宣传等方式,让更多的农民能够学习新技术,有利于提高农业经济水平。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为了能够使乡村获得发展,经济水平获得提升,应加强对农民综合素质的培育工作,提高农民教育水平。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能够推动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发展,也就意味着农民需要熟练掌握机械设备操作方法。如果农民自身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较低,就会出现对于农业机械设备掌握不熟练的情况,有关部门可以加强对农民机械设备操作培训,让农民能够熟练掌握机械设备操作方法,借助机械设备完成农业生产工作。重视对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形成高素质的农业技术人才队伍,为农业种植人员提供技术上的指导,实现规范化种植。

6结束语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了较多的机遇,农业逐渐向着机械化以及自动化方向发展,减轻了农民的农业生产压力,并且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加大了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力度,可以避免农业种植人员在农业生产中出现资金不足的情况。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能够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以及生活条件,并尽快完成乡村振兴的目标。

作者:邢治中 单位:中共陇西县委党校

农业经济发展对策2

1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

1.1加快乡村经济的发展进程正确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促进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于的农业生产活动涉及到各种不同的资源运用,并且由于各地区的劳动力数量不同,导致的资源分布呈现出很大的差别。因此,根据目前的农村信息技术发展趋势,通过调整生产模式,使农村的劳动力、土地、环境等要素得到有效的整合,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1.2扩大市场占有率目前,大部分的农产品都是通过线下渠道进行销售,而且许多产品都是不对外流通,收益率相对较低。随着科技的进步,必须把农业发展和信息化结合起来,建立一个网上交易的平台,让农户能够在网上进行商品的交易,了解市场的动态,把产品销到全球,扩大产品的销路。

1.3扩大农业生产规模通过对以往的传统农业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总结调查,传统农业生产中农民以粮食为主,部分区域发展畜牧业,但畜牧业仍以鸡、猪、羊为主体,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市场需求的分析和预报,为农户的增产和增收打下基础。信息化可以让农户获得更多有关农业发展的资讯,同时也能适应种植与畜牧业的结构变化,达到最优的产业布局。

2农经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2.1农业经济信息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要对于广大农民群众来讲,由于他们本身具有传统的种植、生产知识,缺乏对市场、政策等方面的知识,因而必须从网络信息系统当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可以说,广大农民群众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服务群体。然而,由于农产品销售面向全体农户,使得农产品生产、农业经济组织的信息种类繁多,难以直接查找到农户的生产、经营情况,导致了所提供的农金信息和农户的需求不相符[2]。此外,由于农户自身的知识和技术水平还不高,很难全面地进行农业经济信息的整合与扩展,使得农产品生产经营数据很难直接向上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反馈,信息服务缺乏对等性。在农村地区,农民群众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如果不能够根据农户的需要及时公布相关的农产品信息,就难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2农民群众的信息化意识比较薄弱农户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户的信息技术水平会对信息化进程产生重要的影响。当前,广大的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生产管理理念相对滞后,对新技术缺乏信心。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缺乏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致使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农村信息化建设建成,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信息技术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2.3成本投入较高基层农业经济信息化进程中,由于前期成本投入相对较高,再加上前期阶段的收益有限,对广大农民群众来讲压力较大,很难拿出充足的资金购买现代化的信息设备。由于国家投资不足,许多地方的现代化技术装备覆盖面非常狭窄。此外,由于农业经济组织的设备维护和经营费用增加,许多农户都觉得投资多于效益,缺乏利用信息化管理的动力,造成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滞后。此外,信息化的经营还要求引入更多的信息科技人员,同时也要求各农业经济组织必须提供高额的薪酬,否则难以发挥现代信息设备应有的作用。2.4缺乏完善的农业基础结构制约农村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一般而言,越是边远的地方,农业的发展就越是滞后。许多地方由于地势陡峭、种植农作物不容易,信息化建设导致农业经济管理难度更大。这一背景下农民就会把精力集中在物质生活上,而没有足够的资本去发展农村的基本设施,对现代化的农业发展不利。此外,有些地方的供电和信息化设备还不完善,仍然依赖于电视和电台来获取农业经济信息,不能全面掌握当前的市场情况,不能根据市场需要来调整作物结构。

4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些具体举措

4.1构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根据目前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状况,通过信息化手段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加强对现有的农业生产要素的整合,保证在农业生产中各种信息高效共享。加强对现有的管理系统的监管,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保证平台的各项工作高效实施,保证各项数据的真实、准确,为农业生产和发展工作指明方向。在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中,根据目前的信息技术发展前进,农户可以进行自主性的教育,通过网上学习方式,对先进的种植业技术进行自主研究,了解到更多的先进技术,加强与别人的交流,提供有意义的意见。根据本地的农业生产现状,进行深层次的调研和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经营管理,以保证各项经济管理的有效实施。加强财政扶持,加强对农村产业的信息资源管理,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提高农民群众的经济效益。以“共享、统筹、分类、融合、创新”理念,结合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要求,全力打造振兴乡村的“1+N”数字乡村系统运维版块。所谓“1”是指一个数字乡村平台,构成“一体化、一盘棋、一张网、一个平台、一个领导机构、一个主题形象、一套服务体系”的七个一管控工程。所谓“N”指根据数字乡村和乡村振兴要素,在数字乡村平台设计N个版块,突出“产业乡村、环保乡村、生态乡村、文明乡村、治理乡村”要素[3]。

4.2整合资源,强化合作要建立健全的信息交流与交换体系,利用本地的优秀人才,将农业生产的各种信息与资料进行共享,特别是在农产品的加工上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解决农民的生产信息不对称问题。要强化信息搜集和分类,扩大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范围,使各个方面的资料都能被最好地统一起来,同时也要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和完整性,把信息化和网络化技术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网络化系统。通过信息化系统,保证了农业发展信息具有很高的科学性,能够使农户对目前的农产品的销售情况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形式的信息技术手段来提高农民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服务系统,提高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水平。此外,还要统一完善与构建数字乡村软硬件基础建设。数字乡村的核心在于技术应用和互联互通硬件建设,山丹县乡村硬件基础建设已经有了较好的开端,但依然存在诸多空白与短板,有必要在此基础上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核排查,全面验证和落实硬件基础建设到位,解决信息网络产业最后一公里的短板。同时与数字乡村建设技术提供方进行对接,全面诊断数字乡村软件与技术应用价值,综合硬件建设,做好预算,全面运用“九九归一”的新组织机构职能,设计好投资建设模式,用好政策、用对费用,并全力组织、分步实施到位。

5结束语

农村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村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新的挑战。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必须充分意识到信息化水平落后、科技创新水平低下等弊端,必须把现代科技和传统农业有机地融合起来,实施现代化的经济经营体制,强化信息化发展,增强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积极研究和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明确发展方向,从各个方面入手促进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实现农业经济管理效能的同步协调。

作者:宋立东 单位:中共山丹县委党校

农业经济发展对策3

中国“三农”问题科学、良性、优化的解决直接影响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国民素质平衡提升、经济创新理念落实、生态环境逐渐改善、文化传承迭展等诸多方面,是中国国富民强与民族复兴的重中之重[1]。“乡村振兴”战略就是科学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路径,是适应中国特色创新农业发展的核心战略[2]。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路线研讨过程中,“现代农业”作为研讨新时代的农业载体引起诸多学者关注,我国农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人才提升、理念落实、优化生态等关键核心发展中[3]。基本实现现代化是我国2035年的战略目标,农业现代化的落实正是基本现代化实现的载体和初始目标,更是我国继续战略发展的基本条件。研究者提出,现代农业不同于农业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等简单的农业现展,应是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等农业高质量发展载体的协调统一,应是农业、农村、农民“三农”现代化的协调统一[4,5]。可见,“现代农业”发展路径探析正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科学合理的探析适合区域化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可为助力“乡村振兴”夯实基础。

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现代农业高发展问题分析

农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是适应我国农业发展路径上的一个基本目标和途径。研究者分析指出,“现代职业农民岗位培养、现展理念创新引领、现代农业技术力量提升”均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在诸多一线调研和分析“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发现几点有待提高的问题。

11.1现代职业农民职业岗位关注度不高,工作任务分析不清晰“新型职业农民”是基于中国特色发展,新时代结合我国现代农业特点设立的一种职业岗位,“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是为我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优秀的技术人才支撑。新型职业农民岗位培养是我国针对自己本土农业背景下提出的一个创新培养理念,非常有利于为我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也是我国乡村人才振兴重要工作之一[6]。我国部分地区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岗位认知不够深入,且由于农业产业发展中经济效益和质量工程不高等客观问题对职业岗位关注不显著,工作任务分析不清晰。新型职业农民岗位的深入认知、任务分析、技术培养是我国技术人才培养重要方向之一,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工作重中之重。我国针对职业教育、技术服务、岗位人才培养的认知和研讨明显提升,2022年5月1日实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就为新职业教育及社会服务、岗位人才培养发展提供了指导方案。

11.2新发展理念对农业的引领还不牢固,绿色创新体现较薄弱绿色创新应该是引领农业科技发展的第一动力。研究者关注农业第一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关注第一产业发展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农业发展的“可持续动力”应该保持对“绿色”理念的深入认知和理解。我国农业基础性常年科技工作积累明显不足,尤其对于“绿色”发展理念应用在农业及农产品一线工作中。农业工作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转型发展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尤为关键,三者协调发展过程中,“绿色高质量发展”理念必须应用其中。新发展理念必须支撑引领农业良性可持续发展,良性合理的科技发展尤其关注农业生态效益的逐渐提升,生态效益的提升一方面在于对前期有问题的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另一方面在于对新产业模式发展过程重点优化,良性可持续发展在于关注“前期问题、现展、后期影响”的协调统一。

11.3现代化农业技术牢固支撑仍显不足,自主关键技术还不够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其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及合理应用是确保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近几年,我国农业科技技术创新理念明显增加,农业科技创新产品大面积覆盖农业生产领域。但当前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点偏执,自主能力不足还有诸多小问题。在农业科技技术迭更换代过程中,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对“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研发、创造、保护、应用意识还较薄弱。我国农业自主知识产权科技产品投入一线生产主力提高经济效益,但对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改善意识淡漠。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高等职业院校、普通高等院校、农业科研院所、专业行业体系、科技服务团队等应该加强与一线企业的合作,建立一套完整的校际合作、校行合作、校企合作、校所合作体系。
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现代农业高发展对策探析

22.1拓展发展全新视角,找寻协调统一衔接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合理发展是科学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农业产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统一、良性、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7]。现代农业的实施途径基础在于农业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是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循环一体农业等协调统一,统一的衔接点在于“绿色发展”创新理念的建立和实施。高质量农业产业发展必须拓展发展视角,用现代化、科技化、良性化、生态化视角助力农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新一代农业科学技术人才对于现代农业发展的视角应建立在服务于乡村振兴五大格局之上,应该着重找寻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衔接点”,基本形成服务于市场、行业、企业,供给于二三产业科学发展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在完成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过程中,最重要展现的价值在于其“绿色发展”,创新绿色可以作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协调发展的“衔接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现代科技人才应该有效利用“绿色发展”视角促进第一产业的价值,也为完成一二三产业高效融合完成我们的任务。

22.2立足地方区域特征,构建绿色发展框架农业科技人才、农业服务团队正在为各自科技区域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换农业经济增长模式做好一步步技术攻关[8]。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农业产业各区域、各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例如东西部产业模式不均衡、南北方农业重视角度不均衡、种植业与养殖业发展速度不均衡、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落实范围不均衡、大田作物与经济作物发展不均衡、市场需供需差异较大等诸多问题,做大做强我国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做好区域间农业特色凸显工作的同时,也有做好平衡产业发展、优化供需关系等关键工作任务。助力乡村振兴,必须立足于区域优势,服务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并带动农民增收[9]。山东是中国的农业大省,聊城更是山东省有产业特征的农业大市。聊城的农业农村工作不断推进产业提质增效和大力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两者并驾齐驱的发展进步。聊城市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进一步膨胀,2021年,国家、省级产业园达到6个,部级、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达到3个,省级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总量达到31个。聊城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高唐县、东阿县、临清市分别被评为“中国锦鲤之都”、“中国黄河鲤鱼之都”、“中国桑黄之都”。

22.3基于农业一线需求,落实绿色创新理念农业发展过程中,“可持续化发展”理念尤为重要,农业良性的可持续发展过程是农业一线发展的基本需求,绿色创新理念是“良性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科技工作应做到将绿色创新理念落实到一线产业,服务于产业迭展。创新理念的形成已初具规模和认知,但一线工作中,具体落实项目还需要重点发展,尤其应该做到农、林、牧、渔、加等各业均衡落实,大小项目协调落实,各地市农业工作逐步落实等。逐步实现绿色创新理念在产业迭展中的不断落实,才能展现绿色创新这一现代农业高质量协调发展的“衔接点”的价值所在。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应落实“绿色创新”这一理念,在农业一线科学技术发展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展现着较大的指导意义,服务于乡村振兴大战略。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首先就意味着“良性发展”理念的落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落实在于要把农业发展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再应用结合起来。全面发展。

3结语

研究者在调研中发现,现代职业农民职业岗位关注度不高,工作任务分析不清晰;新发展理念对农业的引领还不牢固,绿色创新体现较薄弱;现代化农业技术牢固支撑仍显不足,自主关键技术还不够这三个问题都制约着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更是现代产业综合发展的基本载体及重要保障,“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党中央为我们农业发展指明了道路,规划了方向[10]。农业良性可持续发展应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11]。研究者指出,发展中国家发展现代农业必定加快产业升级、开发国内市场、解决就业问题、促进社会公平等方向贡献助力,这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发展中国家实现赶超战略的主要着力点[12]。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经济持续提升、社会稳定发展、环境逐渐改善的任务基础。“高质量发展”与“绿色发展”协同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路径,实现“以绿色发展理念牵引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助力地方乡村振兴的新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对策和任务。“绿色发展”创新理念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本质上是生态优先的发展,是生态与经济和谐统一、互为促进的发展。以绿色发展理念牵引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完成农业“大”向农业“强”转变的基本路径,也是“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对策与方案。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李正福.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2,(03):4-6.[2]王振花,周斌.乡村振兴视域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路径研究[J].南方农业,2021,15(36):141-143.

[3]于辉,刘现武.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现状及发展建议[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21,23(10):10-14.

[4]杜志雄.农业农村现代化:内涵辨析、问题挑战与实现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5):1-10.

[5]汪洪洋,李慧,陆其通.农业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20,26(06):5-7.

作者:李国良 郭贵虎 王闯 单位:聊城职业技术学院 聊城市东昌府区张炉集镇政府 青岛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