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电力营销服务策略3篇

时间:2022-12-30 10:45:56

摘要:加强对美丽乡村及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分析,遵循生态优先、以人为本、持续发展原则加强乡村景观规划过程,从创新景观设计理念,明确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向度、筹集多元建设资金,基于区域特色设计规划方案、充分考量乡村肌理,强化美丽乡村建设格局规划3方面入手,优化景观规划设计格局,可进一步增强乡村景观的完整性。

关键词: 电力 电力营销

电力营销服务策略3篇

景观规划设计研究1

引言

我国乡村多拥有悠久历史,景观规划设计旨在从多元角度入手,优化美丽乡村建设格局,进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奠定良好基础。将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作为推动乡村生产及生活等方面协调发展的核心手段。加强乡村居民生活环境整治,既能加强对绿水青山的保护,也能进一步发展金山银山。故此,社会各界可进一步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分析,打造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的村落,以此提升农民的幸福感,为中国梦的实现蓄力。

1核心概述

乡村主要以农业活动为主,人口相对分散,属于在特定空间地域内的社会综合体。美丽乡村建设既体现在自然生态方面,又体现在乡村社会方面。强化美丽乡村建设,旨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希望实现生态、生活和生产的进一步融合。因此,当前的美丽乡村建设主要包括生态环境规划、经济、社会生活等3方面,其中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会对乡村整体规划产生影响。因此,多元区域多利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强化对乡村生态的保护,期望将生态学、美学和地理学等知识融入于景观规划中,以此加强对现有资源的科学化挖掘和保护,并实现乡村的科学化发展,进而营造宜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1]。

2美丽乡村建设视域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2.1生态优先原则景观规划过程中应遵循生态优先原则。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共处。因此,美丽乡村建设视域下加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时,应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既要在景观规划中减少对自然的人工干预,也要将自然生态景观融入于乡村建设,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环境。例如,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可加强对本土植物的选用,基于居民生活习惯构建区域性景观,增强景观的特色化[2]。此外,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既要构建宜居环境,也要助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村民幸福指数。只有村民真正认知乡村建设的重要性,才能积极参与乡村景观规划和美丽乡村建设,进而实现有序循环,确保乡村居民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长期受益。

2.2以人为本原则美丽乡村建设视域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人为本原则。遵循以人为本原则是指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既要加强对自然因素的综合考量,也要分析人文因素,将乡村居民感受放在第一位,提升景观设计的人性化,才能构建和谐家园。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加强整体性布局,构建更多服务性设施,既能满足乡村居民的生活需求,也能考虑其精神需要。增强环境设计的预见性,借助科学方法展现区域风俗,可使村民在接触自然的同时,增强人文素养。

2.3持续发展原则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应遵循持续发展原则,将持续发展理念融入于乡村景观设计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对现有生态的适当开发和合理利用,确保始终保持生态平衡。为此,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需加强对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既要降低能源消耗,借助重复利用提升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也要尽量提升生态效能,加强对乡村资源全方位运用,优化景观设计结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进而助推乡村景观环境的持续性优化和创新,并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完善美丽乡村设计格局[3]。

3美丽乡村建设视域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3.1创新景观设计理念,明确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向度美丽乡村建设视域下创新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理念,推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工作持续性创新和优化,能从多维角度入手,提升景观设计质量与效率。(1)基于协调创新理念,加强对乡村景观的全方位规划,提升景观规划的系统性与全面性。一方面,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加强对美丽乡村概念的全方位剖析,既要了解其经济方面和文化方面的概念,也要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争取实现不同主体的和谐共处,才能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打造宜居村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旨在为乡村居民构建美好家乡。鉴于此,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应确保村落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既要基于区域特色和区域的人文风貌进行景观设计,也要适当在乡村地区增加文体设施,丰富乡村居民的业余生活。此外,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也可适当保留古村落,适当传承乡村的文化底蕴,以此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4]。另一方面,基于创新理念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优化和创新,丰富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内涵,借助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道路建设等持续性提升区域的村容以及村貌。秉承创新理念,推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时,需加强对乡村居民意见的重视和关注,了解不同区域乡村居民的生活习惯,基于区域风俗,加强乡村景观规划,继而进一步提升乡村舒适度,更好地为乡村居民打造宜居村落。(2)基于绿色发展理念加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在打造宜居乡村的同时强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一方面,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将绿色规划设计理念融入于美丽乡村建设中,既要使乡村居民身处于美丽环境,又要提升其审美观,丰富乡村居民的精神世界,使其生活变得惬意与舒适。例如,行政部门应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鼓励乡村居民了解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性,使其接受系统性教育,养成绿色环保意识,避免出现污水乱排、垃圾乱丢等问题。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可提高绿植覆盖率,以此增强乡村的宜居性。另一方面,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应强化对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视和关注,加强对乡村地区自然要素的挖掘和使用,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秉承持续发展理念,避免盲目追求短期效益,明确长期建设与短期建设目标,并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依托,助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工作持续性创新和优化,实现乡村地区协同发展,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放到同等地位。

3.2筹集多元建设资金,基于区域特色设计规划方案美丽乡村建设视域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需要较多资金作为保障,积极拓展资金筹措渠道,基于区域特色加强景观规划,提升乡村景观设计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一步促进乡土文化传承。(1)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尽量拓展资金筹措渠道,确保有充足资金投入于乡村景观建设项目,从多维角度入手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完善资金筹措渠道是推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优化的前提条件。但当前部分区域在乡村景观规划方面存在资金不足问题,构建多元化筹资机制解决相关问题,能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鼓励更多主体参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一方面,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可积极鼓励更多主体参与乡村景观规划,激发区域民众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鼓励其捐献资金,加强景观建设,借助政策激励更多企业主体回馈家乡,奉献家乡,并通过多元手段创新融资模式。例如,可适当为投资乡村的企业主体提供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并强化多元宣传,增强多元主体的成就感和获得感,进而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可强化对历史遗留文化项目以及区域特色文化项目的建设。(2)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强化对地域文化的重视和关注,将其融入于规划设计中。为提升乡村景观规划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应强化对调研工作的重视。一方面,工作人员应不断到乡村地区走访,借助考察和沟通交流的方式,收集了解不同区域的地貌情况以及自然环境,分析其资源特色,借助网络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了解不同区域的生活习惯以及文化背景。借助调研数据构建符合乡村长期发展需要的景观规划模式,构建契合性更高的乡村景观规划方案,从而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良好基础。为确保调研工作科学性展开,可由职能部门带头组织专家或学者参与乡村景观设计,提升景观设计的可操作性,及时了解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持续性优化设计方案。另一方面,可将区域特色以及科技成果融入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既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构建特色化景观设计方案,也要在尊重区域文化的基础上保留原有风貌,强化对传统乡村文化的继承。例如,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可加强对历史人物故事的运用,可在传承乡村文化时积极发挥现代科技魅力,借助乡村内涵挖掘打造动态性景观,提升乡村景观的吸引力,助推更多的主体从多渠道了解乡村、感受乡村,进而实现乡村的健康发展。

3.3充分考量乡村肌理,强化美丽乡村建设格局规划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强化对乡村治理的综合考量,优化规划格局,能提升乡村居民体验,又能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构建温馨乡村。(1)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强化对乡村机理的综合考量。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了解不同乡村的发展历程,分析其环境变化和历史迁移对乡村产生的影响,认知其形成的景观机理能进一步加强对乡村风貌的全方位认知。故此,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应确保乡村景观设计规划具备较强的协调性。既要增加乡村景观与居民之间的情感联系,也要借助乡村景观规划增强乡村居民归属性。通过互联网了解外来务工人员对家乡的认同感,发现有30%左右的务工人员缺少对家乡的认同感。因此,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量这一问题,既要加强对原有机理的保护,也要在景观规划过程中维护原有居民的生活习惯,将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上升到新的层面,在物质建设过程中强化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丰富乡村的空间肌理,增强乡村景观的温馨感。(2)建设特色化乡村过程中可积极加强对乡村格局的全方位规划,为乡村居民体验感提升奠定良好基础。设计者在充分了解乡村过程中,也需分析现有的空间格局,既要致力于构建舒适宜居的美丽乡村,也要在公共设施规划过程中基于民众的生活习惯,加强乡村格局规划。例如,乡村公共设施设计过程中,应确保乡村居民能在半小时内到达相关区域,提升公共设施利用率,增强乡村景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与此同时,设计师需在整体规划时强化对公共空间的充分考量,既要对公共空间进行科学化标识,也要借助道路衔接减少村民到达公共空间的路程,以此提升公共空间利用率,助推不同区域公共空间紧密连接,以提升乡村格局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争取在乡村景观设计过程中更好地助推公共空间普及,从而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4结语

综上所述,乡村建设过程中加强对乡村景观规划的重视和关注能从多维角度入手,助推乡村振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因此,我们需要大力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构建具有独特魅力的乡村景观,吸引不同人群,满足不同居民需求,大力发展乡村第二产业,实现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融合,进而提升乡村居民生活质量。

作者:玄颖 单位:青岛农业大学园林与林学院

景观规划设计研究2

1项目可行性分析

1.1地理位置分析槟榔河旅游景区坐落于三亚市市区附近,距G98海南环岛高速以北1km处,位于三亚西河支流的六罗河中游区域,南抵西线铁路,北达水源池水库,地处水库下游,全长约3km。槟榔村依河两岸而建,成为景区的一部分。槟榔河两岸是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加上长年交通的闭塞,导致槟榔河历来是十年九涝的洪泛区,洪水泛滥,造成了槟榔村长期经济的落后。长年的台风也对槟榔河的堤岸造成了程度不一的损伤,达维台风登陆三亚时,是槟榔河遭遇过最严重的一次,不仅破坏了大片良田,还冲毁了河堤,摧毁了大部分村庄,让村民经济财产与周边环境都遭到了巨大的损失。1.2历史背景槟榔河地区分布有15个纯黎族自然聚落,人口5000余人,隶属海南黎族五大方言中哈方言一支。由于该地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十分适合槟榔等热带树木的生长,故该地村民以槟榔为主要经济来源,此地也因此得名槟榔村。

1.3发展现状该地标志性的景区为槟榔河温泉旅游度假区,根据调研数据显示,就景区而言,绝大多数游客对槟榔河温泉旅游度假区满意率较高,对于原本贫瘠的槟榔村来说,这一结果相当不易,也从侧面也说明了开发槟榔河河段是切实可行的。现阶段利用该地少数民族的优势,创建黎族文化陈列馆,把黎族特色文化加以陈列展示出来,展示内容大多数为图文的形式,陈列种类齐全,美中不足的是相应的实物太少,若能加上相关历史文物物件,则能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民族。不足之处:槟榔河常年的交通不便,加之地理位置偏僻,娱乐设施少,且门店售票价格虚高,虽网络购票折扣大,但需要预约。加上现阶段规划的景区、景点和相应的生活娱乐设施分布不合理,甚至部分生活设施得不到保障,因此很多游客来槟榔河游玩时会错过一些景区,从某种角度上讲,现状并不能实质性地促进该地的旅游经济的发展。再者,该地旅游景点分布不密集,游客选择单一。根据调研,来此处的多数游客是为了体验温泉,以消除工作疲劳。在实地走访调研中发现,除温泉酒店外,附近并无其他景点,致使很多游客泡完温泉后就离开,因此,大多数游客并未去过槟榔河其他地方。经分析有以下2个原因:一是交通不便,道路狭小,甚至部分道路还是泥泞小路;二是大多数游客并不知道槟榔河是否还有其他景点,且本地道路大多崎岖曲折,不易发现路标,即使通过手机导航也难寻到目的地,加上槟榔河河段天气炎热,遮阴处和歇脚处较少,容易让人失去耐心,从而不能完整地了解该地。

1.4自贸港发展方面自由贸易港是最高水平开放形态,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等是自由贸易港的鲜明特征。2020年6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出台了贸易自由便利、投资自由便利、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便利、人员进出自由便利、运输来往自由便利、数据安全有序流动、现代产业体系、税收制度、社会治理、法治制度、风险防控体系等11个方面的制度设计,为海南自由贸易港产业发展带来独特优势。槟榔村地处三亚槟榔河,为黎族人民的长期聚集地,因此槟榔村的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这也是其他地区所不能相比拟的,槟榔村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乡村的同时,如果融入丰富的黎族文化,一定会大大提升槟榔河整个地区的吸引力。在自贸港建设的背景下,如果槟榔河设置一些国内外热门品牌的独立免税门店,这样热门产品能够比较齐全的在该地购得,这可能会让槟榔村散发新的活力,但是槟榔村目前开发力度不大,商区街道大多狭小,如果能够相应地拓展商区面积,适当开展商业活动,让各种商品品类更加齐全,这无疑可以让更多游客愿意来此游玩。

2项目概况

2.1项目背景三亚槟榔河景区开发已有十余年之久,近几年却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本项目依托于海南自贸岛的背景,对槟榔河景区进行调查研究,并制定景区局部景观规划与设计。随着三亚国际旅游城市的建设,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三亚,而槟榔河区作为三亚河的一部分,有着丰富的滨河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研究制定槟榔河景区新的规划建设,无疑对当地经济、城乡建设、生态环境等有重要意义。

2.2规划研究总体上,以自贸港建设为背景,重点建设当地黎族文化与滨水景观相结合的具有差异化、个性化的景区。解决现状上亲水性差、参与性弱、滨水风貌不佳等问题,打造集健康养生、旅游观光、人与自然和谐、消费购物、体验黎族风情、健康养生等功能多样的滨水景区(见图1)。2.3功能分区在规划功能分区上分为居民区、特色商品街区、黎族文化陈列馆区、滨水公园区四大区。以槟榔河为分界线,打造滨水两岸景观,西侧特色商品街区一方面可促进槟榔河景区的商业收入,另一方面为当地提供就业。通过销售黎族特色小吃,宣传黎族文化服饰,引进海南品牌企业商铺入驻,为景区提供高质量的消费体验;黎族传统文化展览馆区提供导游、解说员志愿服务,引导游客了解黎族文化、体验黎乡风情,同时,在原本展览馆的基础上增加当地黎族手艺人专区,用于展示黎族传承的技艺,增加展览馆区内黎族特色建筑、黎族文化石柱等摆件,营造少数民族特色村落氛围;东侧滨水公园区,以自然生态景观为主,增加代表热带特色树木槟榔树、椰子树等,衬托热带城市风情,搭配凤凰木、紫薇树等观花树种,提升公园植物的观赏性;同时,增加草地的铺设种植,为公园提供游憩的场所,让游客充分融入自然,感受滨水公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见图2)。

3景观节点设计

3.1黎风商品街仿照古黎族村落建筑,打造集娱乐、饮食、购物三位一体黎风特色街道。积极仿照黎族建筑模式、船屋型建筑的艺术特征,建设融入当地文化精髓的商铺式建筑街,提炼黎族古建筑颜色系,使游客感受黎族艺术色彩;建造黎族特色雕塑、图腾柱等标志性小品景观,提炼黎族传统图案纹样,设计融入更多民族图案景观。3.2亲水阶梯滨水景观以亲水性佳受人喜爱,此处亲水阶梯的规划是一处非常不错的赏水区,采用多层台阶、多折线形的设计,让游客无论是散步还是休憩都是不错的体验,台阶沿着河岸转折盘旋,提升了河道的纵深感,利用石板块黏合而成的阶梯起着固堤及保护河岸线作用(见图3)。

3.3观光步行桥观光步行桥的设计是为该景区打造标志性的建筑,桥梁设计是借鉴海南黎族建筑船型屋木柱加茅草屋顶的桥梁式建筑风格,并结合现代防腐、防水等技术,以体现当地人文历史,加以步行桥上丰富的文化符号装饰品,能让游客一睹黎族风貌。

3.4休闲钓鱼台位于规划北侧深水区的钓鱼台,是为了方便钓鱼人群的闲暇生活,增加他们对槟榔河的留恋之情。

3.5水上步道和叠水坝本着为游客直接感受流水、水上游玩而设计,游客可以通过石板穿插在两河岸之间,又或是停留在水中央嬉水。叠水坝则增加了河水的层次感,丰富水流的动感、纹理,蜿蜒的三层叠水排布营造出了身临其境的环境。

3.6滨水公园通过大自然热带树林的氛围,吸引游客在此留步畅玩,丰富的草地铺设为自然生态增加人性化特点,大量的动植物聚集在此,营造让游人赏心悦目、放松身心的公园环境。

3.7游亭赏花在滨水公园与槟榔河接触的浅水湿地区设计水中凉亭,利用其处于规划区中心的独特位置,与栈道相连,步行于凉亭之中,天空中鸟语花香,四周流水环绕、荷花拥簇,成为三亚炎热天气中的好去处(图5)。

3.8伴水而行将栈道沿河岸设计,让游人步行于槟榔河岸感受自然之美、人文风情之美。栈道的装饰让河岸更具有形体感,无论是白天还是傍晚,在这种高负氧离子、空气新鲜的地方休闲,或是餐后沿河散步,都有着修身健体、清心净肺的功效。4植物配景在植物配景方面,通过反复调研及实地考察后,选择具有热带雨林特色的槟榔树、椰子树、凤凰木、大叶紫薇等作为行道树,三亚市花三角梅、红花檵木等作为灌木丛,让整个滨水道路更加丰富。在滨水公园中,设计一个供人休憩、赏花游玩的荷花池,池中采用大叶红白混色荷花,池塘外围种植睡莲,让整个滨水公园更加充满诗意。除此之外,在公园中加入龙血树、海南红豆等特色植物,用来提供一个良好的公园呼吸系统。

5景观系统规划设计

5.1规划理念

5.1.1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设计中,秉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用人与自然相结合的方式设计改造槟榔河旅游景区。为了减少洪水对两岸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减少洪水对当地居民的生活、经济损失,在设计亲水台阶时,特意用墙隔起一段距离,墙体可以很好地降低洪水对于生态和居民的影响。

5.1.2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娱乐体验。在设计时,用更加自然的方式去思考人与自然的方式,避免过多地改造,以求更全面地保留当地的特色文化与特色生态。在这样的思考下,设计了最原始的也是最自然的娱乐方式:休闲垂钓以及亲子涉水平台,这些新的改造让中老年人可以在这里呼吸更自然的空气,同时缓解工作压力,享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让孩子能够在涉水平台接触到玩水的乐趣,享受大自然肌肤上的亲切触感。

5.2设计原则

5.2.1坚持生态设计优先。首先应该解决当地目前的生态问题———洪涝灾害,在解决治理生态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关系,力求用合理的设计让当地生态更加丰富。

5.2.2黎族特色文化的保留与发展。一直以来,黎族文化都是槟榔村的特色文化,对于黎族特色文化,目前的做法是保留并修缮了原有的黎族文化陈列馆,使其扩大规模,增加陈列文物,让黎族文化可以更加全面地展示与传承。除此之外,基于在黎族图腾和服饰图案中得到启发,在滨水公园中竖立大型黎族文化图腾石柱,以及黎族服饰图案栏杆、石雕,木刻等,让整个槟榔河景区处处都有黎族文化的影子。同时,为了更好地宣扬和传播黎族文化,还特意设置了黎族特色文化商品街,用以出售黎族特色服饰、竹制品、陶制品等,这些不仅可以宣扬黎族文化,也能为当地居民提供新的就业机会与收入。5.3坚持生态设计和效益相结合

5.3.1综合性。槟榔河滨水景观涉及风景园林、城乡规划、景观、建筑、市政、水利等相关专业,具有综合性的特征。景区中的水系景观问题往往是由于没有处理好涉及单位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水系景观的规划,应充分考量综合性,在规划层面就要做好全面的沟通与协调,充分考量各方要求,作出统筹安排。5.3.2生态性。槟榔河景观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生态性,而水系空间又是生态敏感度最高的场所,因此,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对维护城乡生态环境平衡极其重要,在槟榔河景区的临水界面,就利用各植物群落间的合理规划,尽可能还原自然的生态交换,实现水质净化。

5.3.3参与性。从景区布局看,槟榔河景观有水流系统,有绿化植被,有便民设施,有人的活动空间,槟榔河景区可成为人们公共交流、生活休憩的重要场所,槟榔河景区还有有很强的开放性与大众吸引力,休闲垂钓以及涉水平台的建设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里面,开展娱乐活动,引导健康生活。

6结语

在海南自贸港建设发展,走向世界的大背景下,通过以园林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在反复调研分析以及实地考察下,提出了槟榔河滨水景观与黎族特色文化相结合的设计理念,以改善困扰当地的“河流富营养化”“传统文化缺失”以及人与自然的共存方式等问题,使槟榔河以一种新的、更加自然的、更加和谐的方式出现在大众面前。在新设计的槟榔河景区方案中,无论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生态湿地公园,还是随处可见的黎族文化气息,都在深深地吸引人们的到来。希望槟榔河将来以“和谐的人与自然”“绿色生态”“特色黎族文化气息”“新的产业发展模式”“中国特色新型小康农村”等作为三亚的名片,助力自贸港建设,更要作为海南自贸港乡村建设的排头兵,走向全世界!

作者:陈映晓 李畋 蒋直一 姜晓菊 单位:三亚学院

景观规划设计研究3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已经明确提出切实贯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建设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整体规划方案,并着重指出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显著位置。倡导民众要建立对大自然尊重与保护的思想,拒绝对资源的非必要浪费且应对环境加以保护,对大自然本来的生态面貌进行最大限度的恢复,创建经济社会和自然的一体化发展,最终建设新时代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1]。而乡村同样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典型载体,其具有旅游资源,使乡村旅游的发展后劲十足[2]。所以,文章基于新时代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对乡村生态景观规划设计进行分析,通过乡村生态、乡村美学和乡村经济等作用,构建出具有良好生态、美丽环境与高收益的乡村生态景观。这既是我国的国土空间结构与自然生态系统改善及保护的一项关键措施,也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

1 生态文明概念解析

生态文明属于人类文明形态之一,是人对于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客观规律的顺应而得到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也是一项存在于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的整个建设过程及不同方面的综合性工程,其体现出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现状[3]。生态文明是在对自然遵循与保护的基础上,将人和人、自然、社会的融合共生作为总目标,以不间断的生产及消费模式作为内容。注重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同依共存、彼此推动及相融相通,不仅要崇尚人和生态的融洽,同样崇尚人和人之间的融洽,而要实现人和生态的融洽,则必须要先达成人和人之间的融洽[4]。可见,生态文明其实属于一种绿色文明,是指基于工业文明已获得的成果,更文明的对待生态,对自然环境进行主动建设与严格维护,改进人和生态的关系,最终促进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

2 乡村生态景观的特征

2.1 地域性与乡土性相融乡村生态景观是以田园风光为核心,在本土诸多自然及人文影响与制约因素的长时间作用下产生的整体性景观系统。各类地理地貌、气候及水文等环境因素形成了千沟万壑的水乡、云遮雾绕的山川、无边无际的湖海等自然地域景观,各类农耕形式、文化习俗等人文因素又将体现在不同的田园景观形式、群居建筑形态及乡村文化等维度上。不同的地域性使乡村生态景观形成了不同的美学特性与文化内涵。

2.2 类型与功能多样性并存显著的地域与乡土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乡村生态景观的多元化,而自然景观里的不同因素基于乡村历史人文等影响,形成了乡村农业、聚落、文化民俗等不同的特色景观。另外,乡村生态景观也呈现出丰富的功能性,如农村中的田地、湿地及林带等,不仅属于基础性农业用地,还是大众一个锻炼休闲的旅游地。因此,其是一个汇聚生产、美学、生态、旅游服务等不同功能的共同体[5]。

2.3 自然性与社会性统一乡村生态景观因其自身的浓厚自然气息,可以达成游客在精神文化上的追求,而这正是其集自然性和社会性为一体的体现。旅游者在乡村旅游时融入大自然,参加当地不同的农耕活动,能同时体验到乡村生活的快乐及其精神文化的独有魅力。

2.4 人文性与历史性兼具我国的民族众多,历史文化深远,乡村既拥有自身特色的景观意蕴,也拥有多元的历史文化底蕴。乡村的建筑、农耕方式及乡俗民风等均能代表乡村的传统历史文化。如农村居民的住址会特意选在一个能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地点,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而“天人合一”从根本而言就是人性的回归[6]。

2.5 生态性与可持续发展性依存乡村生态景观的生态性将对其是否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产生决定性影响,所以其具有生态、环境、能源、土地利用等不间断的发展特性,其必须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发展,让其可以同时实现当今民众与未来子孙的发展需求。

3 乡村生态景观设计的存在问题

3.1 缺乏人文化规划理念对乡村旅游资源展开评估是规划设计前的一个必要流程,若此流程中未听取旅游者的意见,通常会出现过度评估。规划设计若无专家及乡村人才的参与,村民会处于旅游景观规划的被动接受中,两者全程无交流,他们的观点与利益就无法在规划中体现出来。此外,设计者对于本土村民的生活习俗并未展开进一步的了解与探究,使用者的感受也无法被考虑到,因此设计离开了真实生活只能是空想,其无法深入体现出乡村景观的特点。乡村景观具有大量开阔的空间,然而在进行乡村生态景观设计时,并未对审美、休闲与感知学习等功能进行整合,没有可供老人与幼儿嬉戏休息的地方,对一些残障等特殊群体的特定需要加以重视。

3.2 浪费乡村空间资源现阶段,中国乡村旅游的运营还处在粗放式开发中,往往只看重短期收益,在景观的规划设计过程中,缺乏对乡村空间资源的规划。首先一味的占用农耕用地,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其次,景观规划中仅关注乡村的旅游产业,而忽略了村落除食宿外的其他功能,并未将乡村景观设计作为旅游景点中的重点,却仅是将其设计为旅游辅助设施,造成乡村资源的浪费。

3.3 景观盲目开发导致环境污染严重乡村旅游需具备清新怡人的空气、优美的自然风景、甘冽清甜的泉水等基础生态资源,不过在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下,走入乡村的旅游者日渐增多,他们在享受惬意的田园景色时,其活动也让传统生态平衡出现了变化。部分地方在进行旅游开发时盲目追求经济的提升,却忽略了生态的承载力,超标接待旅游者,造成旅游服务设施的扩张。由此过度耗用物力资源来修建房屋和提供水电等,会导致乡村过度地开采木材和耗费水资源,让原本就十分薄弱的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威胁[7]。不少乡村还在乡野林间大肆建造一系列的休闲设施和旅游步道,甚至开挖山水,让原本较好的天然植被受到破坏。让乡村原汁原味的独有田园风光逐渐消失,同时也导致了耕地减少、生态植被衰退,以及水土流失等严重生态破坏现象的出现[8]。

4 生态文明视域下在乡村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思路

4.1 注重人文规划设计乡村生态景观设计要秉承“以人为本,保护环境”的原则。通常而言,设计者对于本土村民的生活习俗并未有进一步的了解与探究,设计若与真实生活脱离,通常也会脱离实际,无法深入体现出乡村景观的独特,村民的观点与利益难以在规划设计中表现出来。所以,应确立让民俗专家、本土人才或者一般村民加入到乡村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中。让村民能与政府领导及规划专家进行互动的同时,保护村民的自身权益、增强旅游服务认知。不仅能有效保护乡村的乡风民俗,还能拉近游客和乡村居民的距离。

4.2 实现空间资源化在对乡村旅游空间进行设计时,应选择高效、集中及简洁的发展方式,明确乡村生态景观空间的扩张界线和重点保护、缓冲过渡,以及适当开发等,增强土地的利用率,对空闲和品质低下的土地进行最大化利用,杜绝对农田、河道、林地及山地等开阔乡村生态环境的破坏,构筑合理化的乡村生态景观格局。乡村生态景观空间不仅是村民们主要的生产生活场地,也属于乡村旅游产品,是旅游者进行游览、休闲、食宿的基本活动场所。如村落不仅是乡村旅游产品的关键所在,而且是不同旅游项目的核心,从村落走出去,再走进村落,建立出一个圈式重复形式,由此才可以从实质上展示出其资源价值。而原有的村落只有具备较强吸引力的独特景观,才能留住旅游者。生态文明启迪设计人应该构筑高品质景观,而乡村生态景观的内在品质主要表现在地域、乡村及文化等方面。所以,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秉持景观的本土特色化思想,不仅要切实借助本土独有的景观资源,遵循本土场所和本土人的生活习惯,入乡随俗,因势利导,对乡土材料等加以应用[9],同时还应保护与弘扬传统文化。

4.3 谋求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注重的是低碳化的设计方式,也就是基于较低能耗、污染与排放的资源利用方式,其根本在于增强能源的利用率和加强对清洁能源的开发等。生态文明不仅可以完成乡村经济的不断增长,还可以最高限度的对自然生态进行保护。乡村旅游在近年来发展迅速,尽管为广大乡村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收益,但也严重影响了生态平衡,导致了大量的能源、资源的浪费。在规划设计乡村的生态景观中,要选择低碳化资源利用的方式,不仅应合理地开发空间资源,还应该切实利用其他的环保型能源及建材,避免对自然生态资源进行破坏,推进资源的不断发展。乡村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应坚持保护生态的思想原则,对景观内容、旅游活动的空间及线路等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同时,不仅要注重乡村的经济收益,还要注重乡村的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寻求旅游和自然、文化与人的生存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5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乡村生态景观设计实践

诸葛村在兰溪市的西部,与建德市和龙游县相邻,村北有国道依村绕过,交通十分便利。目前,村中有两条路和国道相连,一条是老村道,另一条是旅游交通主干道,是村子和外界的重要联系通道。诸葛村处于一片低矮丘陵之上,地势跌宕,村南是一个北漏塘,其外部是延绵数十里直至兰江边上的广阔水田,而村子其他三面均被山丘所包围。诸葛村所有的建筑都是组团式设计,建立以上塘为商业中心,大公堂与垂相祠堂为礼制中心,原有老宅均在中、南部,新宅朝西、北延展建造的整体格局。为了保持诸葛村的生态、文明属性,诸葛村在构建乡村生态景观的过程中,注重保护原有的古村落,并加强了对休闲农业功能分区的合理规划。

5.1 以保护古村落为规划重点在乡村生态景观中,古村景观因自身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一直受到旅游者的喜爱。如诸葛古村,从旅游环境而言,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下,古村附近持续扩展的城市逐渐吞没了村子附近的农耕田地及其自身。结合以上情况,诸葛村的休闲农业旅游带规划方案则有效解决了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冲突。其首先将保护诸葛古村落景观作为规划的条件和重点,建造环卫设施、改进解说标识、开展墙体及庭院绿化等。并基于此,借助规划古村落休闲农业旅游带,建立古村建筑保护重点区域及休闲农业旅游区域外围景观生态恢复区域的圈层空间设计方式图,构筑古村落生态院墙,消除了城市扩张带给古村落景观的冲击(如图1、图2)。

5.2 构建诸葛村休闲农业功能分区通常而言,古村旅游空间均不大,但其是乡村居民的生活与旅游者的活动的载体,旅游接待量的不断增加将被旅游承载能力所制约。针对景观而言,大量游客的到来使古村景观环境受到一定影响。可以通过构建诸葛村休闲农业功能分区来进行合理布局,从而提升诸葛村的旅游承载能力。其中,休闲农业旅游区域主要包括入口景观服务、乡村休闲度假、中药保健休息、田园观光感受、林带及外围的景观恢复六个功能区块[10](如表1)。

6 结语

目前,中国农村人口依然是总人口的一半。乡村的不间断发展,直接决定了几亿农民的幸福。基于此,乡村生态景观设计为资源的利用和经济收益的均衡给出了一个解决办法。随着乡村旅游的兴盛发展,乡村生态景观设计也日渐备受大众注目,现阶段不少农村地区的乡村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尚处于初始摸索期,无综合性理论引导,不同旅游景点区的景观开发水平参差不齐,发展中也形成了不少问题。文章通过对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区景观的情况展开调查研究,提出生态文明视域下乡村生态景观设计的思路,以期为今后的乡村景观设计提供一定借鉴。

作者:孙迟 王淮森 单位:沈阳建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