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幼小衔接工作计划模板(10篇)

时间:2023-01-02 11:20:22

幼小衔接工作计划

幼小衔接工作计划例1

本学期本班幼儿36名,旧生34名,新生2名。经过大班上学期的学习,分析学期末班级幼儿检核情况,总的来看:幼儿在生活自理能力、学习习惯方面都有了较大进步,特别是在体能、语言表达、社会交往、逻辑思维能力方面表现较为突出。但是班级幼儿因为年龄相差较大,男女比率不均匀,造成了幼儿间能力相差较大、班级常规有待继续培养的局面。鉴于以上不足,本学期,我们把幼儿入学准备工作做为本学期的工作重点,加强幼儿前阅读、前书写的训练,将学前的准备工作与主题探究活动、各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为幼儿进入小学打好基础。

幼小衔接实施:

1、学前思想准备:通过参观小学、请毕业生回园与幼儿座谈,让幼儿知道为什么要上小学,小学与幼儿园有什么不同,激发孩子上小学的欲望,同时也帮助他们解决“向往上小学、又不知道怎样做的问题”。

2、身体方面的准备:

(1)通过体育锻炼、疾病预防增强幼儿体质,使他们能够身心健康地迈入小学;

(2)为了让幼儿能够较快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生生活,我们将采取适当延长幼儿学习时间、减少游戏时间等。

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幼儿正确的读书、写字、握笔姿势,同时,让幼儿懂得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及各种感觉器官。

注重安全方面教育,让幼儿懂得并遵守交通规则,学会看红、绿灯,走人行道;有困难找警察,记住各种急救电话;知道不能玩水、玩火,玩电。

3、独立生活能力的准备:

(1)通过谈话、故事、社会实践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增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幼儿感知到,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了,生活、学习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教师,要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要想办法解快。

(2)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在学习生活中,要学会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批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等,让他们懂得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并一定做好;什么时候不该做事并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

4、学习方面的准备:

(1)培养孩子学习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本学期,结合主题模仿学校要求让幼儿学习有关的常规知识:学习整理自己的书包、铅笔盒,爱护并看管好自己的物品,学会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刨铅笔和其它学习工具。

(2)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请家长配合幼儿园,让幼儿养成遵守作息时间的习惯,如:不迟到早退、不随便请假等;其次,在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养成爱想、爱问和认真回答问题、注意倾听的习惯;再有,培养幼儿正确地握笔写字、看书、读书的习惯;还有,通过适当的布置作业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游戏、活动中加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知识经验的积累:

A前阅读、前书写的渗透

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书写环境;如:将活动室的物品都注上汉字、活动室环境布置图文结合、以语言区为重点精心设计制作有关读写方面材料供幼儿操作,同时在各区域中进行渗透、同时,让幼儿熟悉汉语拼音,知道拼音是一种正确认读汉字的工具和基础;坚持开展餐前的认读识字活动等。为幼儿阅读、书写提供条件。

B数学方面的渗透

通过每次的数学活动、数学区工作对幼儿进行分类、统计、简单运算、自编应用题的培养,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习运用数学经验解决问题,提高幼儿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班级日常工作:

1)本学期,我们将继续根据幼儿的意愿进行主题活动,并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为下一步的活动提供依据。主题的展示、活动设计、材料调整要适合大班幼儿的特点,更多的体现幼儿的参与性和主体地位,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2)配合教研组开展音乐、体育学科的研究。我们将从提高

幼儿的音乐素质入手,提高活动组织的艺术性,通过与同事间的互相学习与反思,我们将使这两门学科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

3)在活动区组织设置中积极向蒙班学习,做到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根据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及时更换区域工作材料,做到与主题相结合。

4)在显现班级教育教学特色的同时,做好各项常规工作及大型活动:新学期新操排练与评比;音乐、体育学科的观摩及评比;“三.八妇女节”以年级为单位的亲子活动;组织班级幼儿参与“小博士知识竞赛”;积极准备“庆五.一”诗歌、故事展示会;做好庆“六.一”英语周汇演工作;大班毕业典礼。

卫生保健工作:

1)做好卫生消毒工作,防止传染病流行。

2)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常识,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3)做好日常保健工作,保证幼儿健康成长,加强对个别体弱易病的幼儿的照顾。

家长工作:

1)开学初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班务工作计划,取得家长对班级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为更好的实施幼小衔接方案打下基础。

2)坚持每月及时更换“家长园地”,鼓励家长参与班级教学,开展家长助教活动。

3)继续对新生家访、旧生约访,加强平时电话联系,取得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4)要求家长配合教师,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为入小学打好基础。

5、鼓励家长积极参加各种班级活动:“三、八节”爱妈妈活动;与主题相关的亲子活动等。

教师团队合作及专业成长:

通过上学期的合作,我班已初步形成良好的团队学习、合作的氛围,在本学期我们将继续这种好的团队精神,在工作学习中互相学习、及时反思,在专业方面,进一步加强教师的音乐素养,不断创新,努力做到超越自我。

总之,我们希望本学期的工作能给孩子能留下对幼儿园的美好回忆,我们将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为先进班级而努力

幼小衔接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幼儿园大班升入小学是教育过渡的关键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何让孩子顺利过渡小学的生活呢?这需要幼儿园、家长两方的合力,我园在今年的幼小衔接工作上具体做了以下的计划。

二、工作目标:

1、重视衔接工作,并将此项工作作为幼儿园的常规工作,列入每学期的工作计划。

2、通过活动,使大班教师了解小学阶段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特点和学校的教育目标、要求、方法、风格等,从而使处于衔接年级的教师能有意识地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管理风格接近相邻学段、主动适应学生特点,为学生尽快适应新学段的学习生活打好基础。

3、通过活动,使幼儿能顺利过渡,从生活、活动、学习、心理等方面较好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三、具体措施:

1、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互相探讨适合幼儿顺利过渡小学的有效途径。及时探讨在具体操作上所遇到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尤其是对教学大纲(拼音等)内容上的衔接进行探讨和研究。

2、向家长宣传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向家长宣传幼小衔接方面所开展的每一项工作,并向家长提出一些相应的要求,如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在家督促自己的孩子能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某项具体的任务,培养幼儿做事的效率性,为学校学习提供在时间上的保证;培养幼儿责任性,使幼儿的学习能够坚持有始有终。

3、加强班级幼儿日常生活管理,力求幼儿全面发展。

(1)、加强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

培养幼儿遵守合理的作息制度,有规律的学习与生活,早睡早起,培养幼儿能独立地完成穿脱衣服、鞋袜,养成良好的进餐、等生活习惯。

(2)、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幼儿任务意识、规则意识与独立意识。

幼小衔接工作计划例2

二、教育教学工作:

1、重点工作:

(1)、继续进行“将英语活动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培养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以“幼小衔接”为主线,进行工作。

(2)、为幼儿入小学做好前期准备。幼儿从大班进入学前班,经历角色过度、心理过度、行为过度的全过程,是至关重要的转折期。如何使幼儿逐渐适应和调整呢?应该让孩子建立幼儿有序的学习、有序的生活。加强幼儿的规则意识和自控能力。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将“读、写、算、音乐、美术、语言”作为幼儿的学习工具,有计划、有层次的进行引导与培养,提高幼儿的学习敏感度,增强任务意识、责任意识。从心理、知识技能、社会等方面充分准备,度过这一特殊阶段。

(3)本学期我们主要采用了蒙氏数学和幼儿拼音与识字的特色教学,让孩子通过多种形式自己操作探索,来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催进幼儿对数概念的理解。除了特色教学以外,我们还安排了“康轩学前教学”它从培养幼儿的五大领域和八大智能入手,将活动细化为幼儿感兴趣的,操作性强的小活动。有配套的幼儿用书,学前拼音等。

2、基本工作:

本学期的重点工作为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促进幼儿身体和动作的发展。重视体育活动,防治疾病,注意安全,使幼儿身心健康,并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

(2)、培养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激发幼儿对知识本身的兴趣,有学习新知识的要求和愿望,能从学习中得到满足和愉快,产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幼儿看图书,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3)、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运用各种感觉器官观察事物的能力;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发展幼儿的思维和语言能力。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文具,能运用材料制作一些有创意的纸工等。

(5)、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幼儿的责任感;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努力,有始有终;能与人商量来解决纠纷,在活动中乐意合作、轮流、分享;有一定的是非观念和评价同伴行为的能力。

(6)为了让幼儿顺利的渡过,请家长转换角色和孩子一起过度,尽量不要让孩子晚上睡得太晚,要有一定的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让孩子早上迟到,从现在就给他树立一个时间观念,懂得我每天每个点都要干什么。让孩子充分的利用好这一年去衔接一年级的各种习惯。(家长一定要重视起来)

三、卫生保健工作:

1、秋季是一个多发病的季节,老师和家长密切配合,认真观察,大力宣传,尽力避免各种疾病的隐患。若是孩子生病不能按时入园,请向班里的老师请假说明。

2、注重幼儿在一日活动中的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确保幼儿的安全。

3、针对幼小衔接,加强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学习自己整理书包、整理自己的仪表、整理被褥等。并加强幼儿为群体服务的意识,做好值日生工作,建立相关的观察记录、检核表,对比幼儿的发展、变化。

4、注意培养幼儿正确的书写、阅读姿势、保护视力,促进幼儿骨骼、肌肉的成长。

5、定期进行睡具的暴晒、清洗、消毒等各项常规卫生工作。

四、家长工作:

幼小衔接工作计划例3

1.研究方法

幼小衔接纵贯两个学龄阶段,是一个具有过渡性和连续性的特殊时期,结合两个学龄阶段的幼小衔接教育现状,进行纵向比较研究,能更加直观地呈现幼小衔接教育存在的问题。因此,本研究选取青岛市60所幼儿园大班教师,60所小学一年级教师及对应家长群体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

2.问卷、访谈的设计

笔者综合许舒敏设计的幼小衔接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盖笑松编制的儿童入学准备家长核查表、唐浪修订的教师―儿童评定量表等设计自编问卷和访谈提纲。

3.数据采集

本调研在青岛市12个城区随机选择120所幼儿园、120所小学共发放《 幼小衔接问卷调查表 》(幼儿园大班教师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2份,回收率为93%;发放《 幼小衔接问卷调查表 》(小学一年级教师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6份,回收率为88%;《 幼小衔接问卷调查表 》(幼儿园大班家长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8份,回收率为90%;《 幼小衔接问卷调查表 》(小学一年级家长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回收率为83%。同时,对30位幼儿园大班、小学一年级教师及幼儿园大班、小学一年级家长进行了非正式访谈,了解他们对幼小衔接教育问题的困惑与希望。

4.调查结果

(1)教师问卷

①对幼小衔接教育活动了解的程度。被测幼儿园大班教师中对幼小衔接教育工作很了解的占47.9%,基本了解的占49.2%,不了解的占2.9%;小学一年级教师中对幼小衔接工作很了解的占38.9%,基本了解的占55.2%,不了解的占5.9%,。

②对幼小衔接工作侧重点的了解。幼儿园大班教师认为幼小衔接工作应侧重于幼儿园与小学合作的占59.5%,应侧重于幼儿园的占39.3%,应由幼儿园全部负责的占1.2%;小学一年级教师中认为幼小衔接工作应侧重于幼儿园与小学合作的占37.1%,应侧重于幼儿园的占42.8%,应由幼儿园全部负责的占20.1%。

③幼小衔接工作的实施情况。幼儿园大班教师带幼儿去过小学生上课的教室、操场、传达室等的占90.9%,没有去过的占9.1%;小学一年级教师主动联系过幼儿园大班的占30.4%,接受过幼儿园邀请参加活动的占44.7%,无法联系幼儿园的占24.9%。

④幼儿园大班教师、小学一年级教师对学前知识储备的认识。幼儿园大班教师认为幼儿入学前接受暑期学前拼音、计算加强班教育需要的占83.9%;小学一年级教师认为幼儿入学前接受暑期学前拼音、计算加强班教育需要的占62.7%。

⑤幼儿园大班教师、小学一年级教师对幼小衔接中儿童的入学准备五个领域比重的认识对比见图1。

⑥幼儿园大班教师、小学一年级教师对幼小衔接工作应侧重培养的能力的认识对比见图2。

⑦对家长在幼小衔接工作中作用的认识。幼儿园大班教师、小学一年级教师会和家长共同配合,减轻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的均占100%。

(2)家长问卷

①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的了解情况。被测幼儿园大班家长对幼儿园的幼小衔接不了解的占37.2%,基本了解的占22.9%,很了解的占39.9%;小学一年级家长对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不了解的占26.5%,基本了解的占41.5%,很了解的占32%。

②家长对学前知识储备的认识。幼儿园大班家长认为幼儿入学前接受暑期学前拼音、计算加强班教育需要的占63.9%;小学一年级家长认为幼儿入学前接受暑期学前拼音、计算加强班教育需要的占79.4%。

③幼儿园大班家长、小学一年级家长对幼小衔接中儿童的入学准备五个领域比重的认识对比见图3。

④幼儿园大班家长、小学一年级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应侧重培养的能力的认识对比见图4。

5.结果分析

总的来说,被测教师对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相对了解,努力实现幼小合作、家校合作,大部分学校已作了初步的尝试,在日常工作中设计了简单的幼小衔接工作环节;大部分被测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有初步的了解,特别是小学一年级的家长了解人数略多一些,普遍愿意配合幼儿园、小学继续做好这一工作。综合对比发现家长、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有关儿童入学准备的观念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目前青岛市学前教育幼小衔接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在幼小衔接工作内容方面,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存在认识差异,幼儿园教师多强调生活技能、对学校的情感态度、儿童对于小学生活制度的适应、入学准备的重要性,而小学教师则更强调学业技能、儿童独立性、问题解决能力、抗挫折能力、自控能力、人际交往、对新事物探索的兴趣方面;二是在幼小衔接工作方法方面,幼儿园教师过于注重幼儿园外部的环境和条件的改变,例如桌椅摆放的形式,习惯在课时数量、课节时间、午睡时间、游戏时间的增减、就近参观小学上下功夫,而对小学教育要求、教育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等方面的特点却无法呈现,尤其在教育观念、师生关系等方面少有必要的沟通;三是在幼小衔接工作形式方面,小学无法就近了解幼儿园适龄儿童的基本特点,形成幼小衔接一边倒的情况,也正是由于幼儿园与小学相互之间单向的工作状态,造成部分幼儿教师、小学教师对幼儿家长指导错位,鼓励家长在暑期为儿童报各种补习班,助长了小学化倾向之风;四是幼小衔接工作成效方面,政府没有把幼小衔接工作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行政部门虽然已出台相关的政策涉及对幼小衔接工作的规约,但是缺乏过程指导,使这项工作系统性差,工作流于形式,教师没有深入思考幼小衔接工作的实质性内涵,工作没有创新性,对家长的影响力不足,在促进儿童入学准备方面收效甚微。

二、对改进青岛市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1.政府健全现代化幼儿园管理机制,完善幼小衔接教育工作法律法规体系

(1)加强对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统筹规划,研究“率先将五岁儿童早期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方案 [1],减轻家庭育儿负担,建构优质的保教环境,确保幼儿所受保教质量,将幼小衔接工作作为督导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出台《 青岛市推进“幼小衔接工作督导评价”的实施意见 》,加强专项督导。

(2)启动“资优生特色幼小衔接计划”,组织对资优儿童的评估与鉴定,充分利用少年科学院、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社会公共教育组织、机构开展个性化幼小衔接教育工作,作为幼小衔接工作的增益与补充,关注资优生的教育需求,开发资优人才宝贵资源,丰富幼小衔接工作内涵。

(3)加强对社会上私营早教机构的监督、检查、管理力度,规范整顿现有培训市场。对涉及教育、培训类业务的公司统一标准审批,归口管理,提高准入门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弥补社区、家庭幼小衔接工作“短板”,使其亦成为学校幼小衔接工作的有力补充。

2.教育行政部门提高管理效力,发挥领导职能,科学推进幼小衔接教育工作

(1)树立以优质的学前教育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的理念,组织专家、有经验的教师编写《 青岛市幼小衔接工作指导手册 》,确立幼小衔接指导思想、工作原则、组织结构、推进方式、工作步骤、工作职责、工作规范以及相关资料的提供,尽可能做到全面适用。

(2)运用教学连贯性的观点,开发4~7岁幼小一体化教程,提出适用于学前教育与小学低年级教育的课程设计――“适宜课程方案”,包括适切的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师生互动等策略,有效避免幼小课程经验的不一致,促进儿童前学习期和基础学习期的合理衔接,推动儿童可持续发展。[2]

(3)成立“幼儿园和小学联合组织”,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幼儿园和小学各派代表组建定期沟通的委员会,共同讨论交流合作计划以及具体的实施策略,平等协商并友好解决双方合作中的困难。委员会负责定期组织经验交流,使幼儿园、小学集体协商常态化。

(4)成立“双师型”教师组。由幼儿园大班教师与小学一年级教师组成,通过共同备课,或是互换备课,从中寻找幼小衔接中集体教育活动的共同点、不同点,以便教师更好地反思各自的教学,根据幼儿、学生的发展现状,更好地调整教学,使以游戏为基础的课程顺利过渡到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

(5)采取幼儿园大班教师和小学一年级教师统一进行幼小衔接培训的方式,针对幼小衔接工作特点规划教师培训,尤其应该研究加入儿童领导力培养内容,即培育儿童的学习品质、学习艺术,对基本行为准则的认同,在团队组织背景下自律、合作的意识等。

3.努力打造现代化教育社区,将社区作为宣传科学育儿的重要阵地和支持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

(1)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满足家长、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社区教育基地聘请有经验的教师、家长开设幼小衔接课堂,利用信息传输网络设施、图书资料基地、社区教育活动项目等对家长进行幼小衔接教育观、方法论的宣传与培训,使现代科学教育理念进驻社区。

(2)社区在对适龄儿童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为家长进行个性化指导,特别为社区低收入家庭、低文化水平家庭的儿童提供入学准备,从入学心理、入学物质准备等方面对此类适龄儿童进行必要的帮助,针对适龄儿童的实际情况规划幼小衔接工作,并采取跟进式指导使困难群体享有平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

(3)对于大班毕业不符合入学年龄或自愿晚入学的儿童,社区启动“扶持5岁幼儿教育计划”,聘请社区内退休老教师或热心教育的有识之士对幼儿进行有计划的辅导,解决双职工的实际困难,开展各种混龄活动,通过混龄编班作为家庭、幼儿园中缺乏不同年龄段同伴交往的有益补偿,提高幼儿交往能力,以帮助孩子获得相关经验。

(4)家长应根据孩子的个性设计家庭教育方案,通过合理的方案培养孩子的特长,弥补不足,逐渐缓解幼小坡度。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利用家庭资源发挥积极影响,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选择理性的教育方法,为幼儿终身学习奠基。

(作者单位: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山东 青岛,266000)

幼小衔接工作计划例4

计划是活动实施的依据,是我们有序行动的指南。基于此,我们在学期初通过研讨制定了符合我园幼儿情况的幼小衔接工作计划。并制定了各月活动安排。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努力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一步一个台阶,逐渐把活动引向新的高度。幼儿的能力随着活动的逐步深入也逐渐增强。

二、开展教育研究活动。加强日常生活管理,促进幼小衔接

1、加强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

(1)培养幼儿遵守作息制度,早睡早起,有规律地生活,按时来园,不迟到。

(2)培养幼儿会独立地穿脱衣服、鞋袜,养成良好的进餐、午睡等生活习惯。

(3)会做值日工作,适当增加一些简单的劳动,如扫地,擦椅子等等。

2、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规则意识、独立意识

(1)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培养幼儿做事有计划,有条不紊,按时完成不拖拉。

(3)通过各种游戏加强幼儿遵守纪律,并锻炼其意志、品质。

3、重视幼儿情商的发展

(1)在活动中发现的兴趣爱好,帮助幼儿分析成败的原因,增强其获得成功的信心。

(2)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多给幼儿正向的鼓励和肯定。

(3)鼓励幼儿多与同伴、老师交往,鼓励其合作性行为。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溃.要在常规上有要求

(1)引导幼儿在集体活动时间里逐渐保持注意的稳定和持久,尽量在活动后喝水、上洗手间。

(2)集体活动时能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

三、建立良好的家园互联网,做好家长工作,形成教育合力

1、定期召开家长会。针对幼小衔接工作及本班的实际,各班学期初、学期未召开专题家长会,宣传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以取得家长的配合。

2、在家园联系栏增设《幼儿衔接家长专栏》。各大班在家园联系栏开设《幼小衔接家长专栏》,开辟“家长须知”、“专栏快讯”、“今日要点”等栏目,加强与家长的信息交流。

3、开展家长开放日。定期召开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其了解幼儿园的幼小衔接教育,了解孩子在园的表现,请小学优秀教师给家长做“怎样做好幼儿入学前的准备”的讲座,并组织教师、家长、幼儿“三位”一体的教育活动,吸引家长参与并重视幼小衔接工作。

4、向家长推荐“幼小衔接”好方法。要求家长为幼儿做好入学前的生活、心理、学习物质的准备,给幼儿购买的学习用品力求简洁实用、小巧安全,并调整好幼儿生活作息规律。家长应从开学前两周开始调整幼儿的作息时间。专家告诉我们,一般情况下可以早晨6点起,晚上8点睡,至少保证10小时的充足睡眠。给幼儿建立稳定的作息制度,让他们有时间概念,形成有张有弛的生活节奏。

家长可在家为幼儿开辟一个独立学习的小空间,选择幼儿喜爱的台灯及其朴素实用的学具(书包、文具盒、橡皮、拼音本、方格本、多格算术),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热爱学习。要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平常在家中多做“倾听”游戏,看谁听得最准确。让幼儿明白别人说话时,不能心不在焉,要专心致志地听,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和意思。同时,家长要精心地为幼儿选购一些适合幼儿阅读的书,培养幼儿热爱阅读的态度。看图讲述时,要督促大班幼儿大胆地、大声地用普通话进行表达,态度要自然、大方、有礼貌,声音适度,口齿清楚,语速适中;读短文时,则督促小学低年级幼儿以朗读为主,用普通话朗读,口齿要清楚,声音要响亮,不漏字、添字,不读错字,不读破句子。长期培养,不仅能激发幼儿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而且能让幼儿养成爱看书的好习惯,还可以提高孩子语言感受的敏锐性。

四、加强与小学的联系与交流  

1、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有组织地参观小学的校园、教室、办公室、操场、多媒体教室等,边参观边听教师介绍其作用;还可以观摩小学生升旗、上课及课余活动,亲眼看到哥哥、姐姐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例如:看小学生作业,看老师怎样给哥哥姐姐们上课,小学生如何摆放书本、文具盒的规则。

通过这些活动,幼儿不仅了解了小学校园各场所的用途,也了解了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更重要的是激起了他们对学校学习生活的向往。

幼小衔接工作计划例5

根据国内外研究资料,结合我国教育的实践经验,我们把2-5岁或6岁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段划分为学龄前期,把6岁或7-11岁或12岁划分为学龄初期。这两个阶段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儿童在学龄前期,教育者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并保证他们每天有充足的时间自主地进行活动。而儿童进入小学,便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开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学习生活,这种学习同幼儿园的学习想比较,它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学龄初期的学习已是一项严肃的活动,是儿童应当完成的社会义务。幼小衔接教育的目的是要让两个阶段的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儿童顺利的从幼儿园的学习过渡到小学较正规的学习,它不是要在两个阶段中硬加一个阶段。在这个时期,即学前班和小学一年级学习的时期是儿童从学龄前期跨入学龄初期的转折点,是儿童教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为此,我们教育者应充分重视幼小衔接工作。

1. 当前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的状况 我国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过一项科研项目――“幼儿园与小学衔接”。该项目经过多年的全国范围内的研究发现:幼儿刚升入小学时产生种种不适应。例如:感到疲劳,食欲不振,睡眠不足,体质下降,课堂违规行为多,学习自信心差等,总的来说,就是学习适应困难和社会适应困难。

广大幼教工作者已逐步认识到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各地各校园都陆续的开展着幼小衔接工作。在幼儿园里,有的将桌椅、环境、上课时间进行了改变;有的重知识的传授,将一年级学习的内容作为学前班教学内容;有的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前书写技能、友好交往、独立作业等良好学习习惯及交往能力的培养;有的私立学前班为迎合家长,教幼儿双语(汉语、英语)的认读和书写,10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布置大量家庭作业等,一味的在幼儿学龄前期要求儿童适应小学生活。体现在小学方面的还有:有的小学在招收新生时就进行识字,计算等摸底测验,有的在开学初期就让儿童大量的练坐,练写……这些工作都只是表面的衔接工作,没有从儿童的年龄特点,适应能力,心理过渡上考虑。

除了这些方式方法的不合理,在教育课程上也存在着不合理。例如:有的乡镇小学在学前班的教材上只有语文、拼音和数学,没有户外活动,体育游戏,艺术培养等;有的学校甚至将适合幼儿的音乐、劳美作为兴趣课。如此“优质”的幼儿教育,实是违背《纲要》的,背离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达不到真正的幼小衔接。

2. 对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的建议 要真正解决幼儿园与小学衔接问题,并不是简单的事。我任教学前班教学工作多年,有些点滴体会。以下是对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的一点建议,以供参考:

2.1 建议《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的目标,及教育要求,指导要点。为幼小衔接工作指明方向,使教育者操作有依据,能按《纲要》精神组织教学,使儿童能轻松的、愉快的、逐步过渡。例如,幼小衔接目标:

(1)、培养幼儿身心健康,注重幼儿心理素质。

(2)、生活、学习习惯和常规要求互相衔接。

(3)、注重社会适应性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4)、前书写、前阅读和计算能力的培养。

2.2 国家应规定幼儿园学前班与小学一年级课程的衔接。课程是学习的工具,教育是一个过程,并非需要我们来拔苗助长,预先学习。要让儿童从浅入深,有个心理缓张度,使幼儿不重复学习,才不会产生厌学情绪。

幼小衔接工作计划例6

1.鼓励家长配合做好“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让家长接受了幼儿园、小学的专题指导,在家长会上进行了关于幼小衔接的专题讲座。4月7日下午小学校长和部门主要领导走进幼儿园,首先从幼儿教师的角度出发去说一些该做的事情,然后结合小学的工作实际作了介绍。让家长全面的了解关于幼小衔接,作为家长应该怎样配合幼儿园,做些什么事情。以家长会形式对幼儿入学前家长和幼儿物质和心理准备,需要家长注意与配合的事项进行辅导讲座,让家长了解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有效地架起幼儿走向小学的桥梁。

2.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根据班级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教育教学活动渗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各学科领域、各活动区域以及幼儿家庭教育当中。本学期我们进行了离园倒计时主题,并在这个主题活动中开展了一系列的关于幼小衔接的课程,如集体教学活动“慌慌张张的莎莎”帮助幼儿意识到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上学前做好准备。如区域活动“我上小学了”,让孩子进行角色游戏,学系红领巾,模拟小学课堂,学习整理书包,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们正在地像一位小学生一样去做各项活动了

3、在“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中,我们重点对幼儿进行了规则意识、任务意识、自我服务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的培养,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我们认为:班级大部分幼儿能够较认真的完成老师每次交给的任务,在与同伴的合作中能够用较灵活的方式较好的与同伴进行游戏,遇到困难时能够和同伴们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班级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5.参观小学,通过参观小学的校园环境、参观小学的自然科学室、走廊文化,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孩子们了解小学生的基本学习生活,更增添了他们向往上小学的愿望。

这个学期是大班的最后一个学期,孩子读完这个学期马上就要进入小学了

一、日常活动中进行幼小衔接的一些习惯的培养,让孩子轻松养成好习惯1、为了让孩子更好地进行小学,更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我们重点对幼儿进行了规则意识、任务意识、自我服务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的培养。经过一学年的努力,我们认为现在大部分幼儿能够较认真地完成老师每次交给的任务,在与同伴的合作中能够用较灵活的方式较好的与同伴进行游戏,遇到困难时能够和同伴们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班级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2、同时让孩子严格遵守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制度,努力做到不迟到。慢慢地班上也很少的孩子迟到了。基本上所有的幼儿都能够更严格地遵守作息时间制度。

二、通过一些教育教学活动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1、本学期,我班结合大班的年龄特点,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上面。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根据班级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教育教学活动渗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各学科领域、各活动区域以及幼儿家庭教育当中。经过一个学年的努力,每一位幼儿在原有基础上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2、在日常教学中,本学期我们进行了离园倒计时主题,并在这个主题活动中开展了一系列的关于幼小衔接的课程,如集体教学活动“慌慌张张的莎莎”帮助幼儿意识到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上学前做好准备。如区域活动“我上小学了”,让孩子进行角色游戏,学系红领巾,模拟小学课堂,学习整理书包,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们正在地像一位小学生一样去做各项活动了。如实践活动“特别的参观“,带领幼儿参观小学,去看看小学与幼儿园有什么不同,并看看小学的生活学习环境,然后进行谈话,教师根据孩子的回答一一给予相应的解答,让孩子排除心中的疑虑。

从活动效果来看,孩子们都对小学充满了向往,都能以轻松、向往的心情进入小学的学习与生活。

三、重视家园共育

1、鼓励家长配合做好“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在家长会上进行了关于幼小衔接的专题。首先从幼儿教师的角度出发去说一些该做的事情,然后请两位小学教师结合她们的工作实际作了介绍。最后一起观看了幼教专家“钱志亮”关于幼小衔接的专题。很多家长通过家长会上的介绍,具体了解了孩子马上要读小学,自己要做的事情,其中钱志亮教授的一些具体建议做法也很受欢迎,孩子们用下来也非常满意。

2、每一次的主题活动家长都能够积极参与,主动通过各种渠道为主题的开展提供各种有价值资料,有了家长的参与,我们本学期的教育活动真正做到了“家园共育”。

3、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向家长汇报幼儿在园情况,了解幼儿在家情况,努力达成教育的一致性。

幼小衔接工作计划例7

本学期我们针对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情况,有目的、有选择地开展教研活动,根据毕业班在幼儿园的特定地位在开展丰富的活动的同时我们注意研究“营造良好的氛围,幼小衔接”实践研究。

为什么要开展幼小衔接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家庭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为让适龄幼儿能够顺利、自然地适应小学学习生活。

幼小衔接是教育过渡的关键时期,具有承上起下的作用。衔接过渡的成功与否对义务教育质量影响很大,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幼小学段的衔接教育进行研究探索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通过什么途径开展幼儿衔接的工作呢?

首先通过理论学习,使教师了解幼儿的行为习惯、心理特点和学校的教育目标、要求、方法、风格等,从而使处于衔接年级的教师能有意识地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管理风格接近相邻学段、主动适应学生特点,为学生尽快适应新学段的学习生活打好基础

其次定期进行教育实践观摩,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目标要求,开展主题活动,以民间故事、阅读、识字、美术、计算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研究,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让幼儿建立自信心、能健康、快乐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保持身心的和谐发展。我们通过主题活动,以民间故事、阅读、识字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研究,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让幼儿建立自信心、能健康、快乐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保持身心的和谐发展。

理清了思路,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共同制定了教研组活动计划,通过这些细化和量化的计划建立,在增强了可操作性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组织与实施、评析、专题研究、研讨及撰写的能力。在每次的教研活动中都研讨与区域活动有关的理论学习文章,通过学习、实践、反思、大家的实际操作能力也随之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样的研讨方式不仅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同时教师也获得了许多信息交流及实践观摩、操作的机会,渐渐的教师能以理念去指导教育实践、拓宽研究的思路,在研讨中感悟学习的真谛。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研讨

1、通过理论的学习,增强教师的衔接意识。

通过学习《上海市幼小衔接的指导意见》教师端正指导思想,增强衔接意识。我们知道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是相互区别又是相互衔接的。幼儿教育阶段,既要充分识它们的阶段性,又要充分认识它们的连续性;毕业班级的工作要为幼儿入学做好必要的准备,减缓幼小之间的坡度,实现教育之间的衔接。绝不能学前教育“小学化”;增强衔接意识的基本要求是明确入学准备的内容,这不是具体知识的多少,而是幼儿的社会性适应能力和学习适应能力的发展水平,这是入学准备的内容又是

幼小衔接的焦点。

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性适应与学习适应教育,促进幼儿在入学前具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使用工具的能力,减缓两学段的坡度,不搞知识的超前而探索能力的培养,使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形成无间隙整体,促进幼儿和谐发展,这是研究幼小衔接的实质所在。

为此,在活动前我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计划,以保证幼小衔接工作能有的放矢地展开。

2、重视教育实践活动,聚焦集体活动研究

我们认为经典的故事作为幼儿课程的重点补充是非常必要的我们选择了具有哲学启蒙知识,幽默诙谐的寓言成语故事《小马过河》《守株待兔》,《三个和尚》表现智慧和力量的《夸父追日》《神笔马良》等,颂扬爱国主义、树立崇高理想的《闻鸡起舞》、《岳母刺字》等作品,深得幼儿喜爱。大班幼儿认知理解能力更强,使幼儿在快乐愉悦中得到更多生活启迪和为人做事启蒙道理。在研究中我们分两步走,根据主题,教师的教学特长选择相应的内容,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开开展每月两次的教研活动。上午观摩两位老师组织同一内容的集体活动,下午进行研讨。

如三月份大一班马老师、大五郑老师选择了同一内容语言活动“神笔马良”,下午我们围绕以下问题开展了讨论,内容是否适合?教师的教育策略有何不同?活动中孩子的兴趣如何,故事教学中教师的提问等。研讨中上课的老师首先对活动从活动的目标达成、重难点把握、幼儿课堂发展状况进行反思,观摩的教师根据以上问题进行点评,在比较中解决存在的问题,寻找更适合的方法。茅炜、金丽函两位青年教师选择了美术活动“曹冲称象”美术活动,以故事为切如点引导孩子进行连环画创作,在比较中我们感到茅老师的设计的环节更合理、幼儿的兴趣很浓厚,而金老师的课重难点不突出,没有凸显美术活动的特点。

四月份根据研究的重点:教师是否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教师采用什么策略?活动效果?围绕这些问题开展讨论。汲军红、夏益飞选择了《三个和尚》故事开展语言教学,两位教师目标侧重点不同,过程设计不同,但教学效果很好,给了听课老师很多的启示与思考。

五月的主题“劳动最光荣”大四班的陆叶云老师选择了《守株待兔》成语故事,在活动中老师创设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运用讨论辨析法、情节迁移法等教学策论,我们认为构建幼儿互相沟通,互相协调的心理氛围,对激发幼儿个体情感和情趣十分有作用。教师根据幼儿需要让幼儿自愿组合小组,开展讨论让幼儿在全班学习中找到问题聚焦,在小组学习互助互教,能力强的可以帮助能力弱的,幼儿间互相沟通、欣赏模仿,喜欢在一起学习,不仅可以有机会让老师在别的同伴面前表扬自己,能有机会得到更多人的积极关注,情感活跃,在良好生生学习氛围中,幼儿理解、表达交往力都得以提高。“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或者,为某个未解问题冥思苦想,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整体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高了教学质量。

3、从各方面入手提高幼儿的能力,真正做到幼小衔接。

时间上的互相靠拢:在幼儿园大班,按规定集体活动时间是三十分钟左右,注重动静交替,注重游戏,注重幼儿活动与参与。而小学上课时间规定是四十分钟,与幼儿园相比较静多动少,并且要求遵守严格的课堂纪律。因此,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下子要坐四十分钟,对很多一年级小学生来讲,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许多孩子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在这时变成美丽的泡影,心里开始失望。为

了使这种情况得到缓解,幼儿园在集体活动时间的安排上做了适当延长,大班下学期集体活动时间安排在三十五分钟左右,让小朋友在心理上、时间概念上有充分的准备。

生活能力上的重点培养:针对小学老师提出的要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立能力的要求,我们对衔接班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做为生活活动的重点。如:培养幼儿遵守作息制度,早睡早起,有规律的生活,按时来园,不迟到。为了配合小学教育,大班末期我们允许幼儿带书

包入园,目的是让幼儿学会自己整理书包,管理自己的物品。训练幼儿在自由活动时会结伴玩耍,听指令完成任务或听老师口头通知带指定物品等。培养幼儿会独立地穿脱衣服、鞋袜,养成良好的进餐、午睡等生活习惯。会做值日生工作,适当增加一些简单的劳动,如:扫地、擦椅子等等。此外还要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规则

意识和独立意识。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幼儿做事有计划,有条不紊,按时完成不拖拉。使幼儿在自理能力、时间概念、任务意识、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交往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日常活动中我们通过各种游戏加强幼儿遵守纪律、规则,并锻炼其意志、品质。减少初上小学时丢三拉四,东拉西扯的现象,逐渐学会管理自己,进入小学后能开始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生活。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幼儿的社会性衔接

清明节是缅怀先烈和先辈的日子,为了教育幼儿继承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我们特别组织幼儿开展了向革命烈士扫墓活动。活动前我们先向幼儿介绍了烈士的事迹,然后献上各班幼儿亲手制作的花圈,并在各班教师的带领下参观了革命烈士纪念碑,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端午节让孩子感受中国民俗文化的魅力,六一节让孩子体验快乐的、幸福……

我们组织幼儿到中山小学去参观小学生升旗仪式,早操活动、课间活动,而且还把他们带进小学生的课堂,参观小学生的学习,课间活动等,从而激发他们上学的欲望。回园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指导,引导幼儿自己主动参与环境的创设。以“我心中的学校”为主题,让他们自

幼小衔接工作计划例8

【中图分类号】G6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0)12-0051-04

在日本,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一直比较受重视。早在1947年,日本文部省就颁布了《保育要领》,明确提出学前教育机构与小学之间应进行充分沟通和联系,即强调幼小衔接。1957年,文部省又颁布了《幼儿园教育要领》,要求加强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联系,强调幼儿园教育要适应小学教育要求并帮助儿童为适应小学教育作准备。这一要求直接导致了日本的幼小衔接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提早开始学校教育的代名词。在随后的20多年中,文部省对1957年的《幼儿园教育要领》进行了几次较大的修改,着力在纠正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倾向。1989年修订的《幼儿园教育要领》重新强调了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存在的价值和理由,摒弃分科教学,将严重小学化的幼儿园教育从分科教学拉回到了综合教学的轨道。2004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一份报告中提出了“幼小一贯教育学校”计划。日本文部科学省决定从2005年开始试行、2006年正式实行“幼小一贯教育学校”计划。

纵观几十年来日本幼小衔接的发展,不难发现其在教育观念、教师职责和课程内容等方面发生了许多变化,具有与我国幼小衔接明显不同的特点。日本的经验对改进我国幼小衔接的方式,提高幼小衔接的质量,有借鉴价值。

一、日本幼小衔接的特点

1 教育观念:从确保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到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发展

无论是1957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要领》还是1989年修订的《幼儿园教育要领》,其根本目的都是帮助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但这两份文件造成了不同结果。1957年的《幼儿园教育要领》主张让幼儿园教育适应小学教育,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幼儿园教育成了提早的学校教育。1989年的《幼儿园教育要领》则主张幼儿园教育应该有不同于学校教育的特点。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幼儿园教育“太放任”“没有教育行为”,而小学教育则“脱离儿童自身的生活”“忽视儿童的主体性”等问题。

进入21世纪后,日本教育界人士开始重新审视幼小衔接制度,不再将幼小衔接狭义地看成是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而是将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置于终身教育的背景下来考虑,即从终身教育的角度看待幼小衔接,把幼小衔接的主要任务定位于具有共同目的的共同体――幼儿园和小学携手做共同的事情――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发展。正因为如此,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2004年建议政府实施“幼小一贯教育学校”计划。

2 教师职责:从单向支持配合到双方平等合作

在日本,长期以来,幼儿园与小学的关系是不对等的,幼儿园似乎总是“低人一等”。因为长期将幼小衔接的目的定位于确保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所以幼小衔接被看成是幼儿园教师理应承担的责任,小学教师则对其毫不关注,也没有与“低自己一等”的幼儿园教师交流的热情。如果儿童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就会被看作是幼儿园教师的过错。

进入21世纪后,日本文部省将幼小衔接的目的定位为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发展,主张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这一主张引发了教师职责的转变。现在,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与合作。为推进衔接工作的开展,增进教师对两种教育的理解,很多幼小一贯教育学校开始采取教师深度合作方式,如共同进行课程研究和课程编制,互备对方课程并进行深入讨论,进行体验式角色认同和岗位互换,围绕相同问题定期召开学习交流会等。越来越多的幼小一贯教育学校采用团队教学的形式,让小学教师到幼儿园或者让幼儿园教师到小学工作一段时间。在团队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加深了对自己所处学段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认识,而且加深了对另一学段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理解,对于如何将这两个学段的教育“一贯化”有了紧迫感和切身的体验。通过这种全方位、长时间、讲实效的团队教学,教师不仅可以同时深入了解幼儿和小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而且可以同时深入了解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教学特点和工作风格,这种深度的了解和合作使教师之间交流的内容更加具体,合作的程度更加深入。

3 课程内容:从各自为政到融为一体

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职责的转换,必将引起课程内容的调整。

因为以往幼小衔接的任务主要由幼儿园教师承担,所以所谓的课程内容的调整也仅仅局限在幼儿园内。例如,1957年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幼儿园教育要领》将幼儿园教育内容分成了健康、社会、语言、自然、音乐、绘画等6个科目。之后,幼儿园教育开始向小学教学体制“靠拢”,像小学一样进行分科教学,以致忽略了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发展的真正意义。1989年的《幼儿园教育要领》重新强调了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促使幼儿园教育摒弃了并不适合幼儿思维特点和学习特点的分科教学方式。开始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新尝试,但这又导致幼儿园教育忽略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幼小一贯教育学校”计划强调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抛开幼儿园和小学各自为政的课程设计思路,共同为3~12岁儿童选择自然衔接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在融为一体的课程中使幼儿园幼儿到小学生的过渡成为类似于幼儿园幼儿从小班到中班和从中班到大班的过渡。

在幼儿园教育方面,2000年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幼儿园指导要领》对幼儿园课程内容作了重大调整,将其分成体育、语言、人际关系、环境和表现等5个领域,还将大班幼儿的游戏时间延长到每次40~50分钟,使之接近于小学的课堂教学时间。在小学教育方面,低年级不再进行分科教学,而是进行领域活动;不再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而是开展综合的主题活动;不再由教师直接教学,而是让小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中主动探索。在小学低年级的课程设置上,取消了小学一、二年级的社会课和理科课程,开设生活课,从和儿童有关的社会、自然以及儿童自身三个角度选择课程内容,让儿童通过观察、制作、探索、调查、培育、游戏等活动去实际体验、直接尝试。

由此可见,在促进幼儿园与小学课程内容衔接方面,“幼小一贯教育学校”计划更多的是引导小学教师,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教师关注幼儿园教育,既学习幼儿园教师组织活动的方式。也关注儿童的学习和探究方式。小学低年级课程的幼儿园化

已经成为当今日本幼小衔接的一个突出特点。

二、对我国的启示

哈克认为,从幼儿园到小学,不仅是学习环境的转换,也包括教师、朋友、行为规范和角色期望等因素的变化。他根据观察和研究指出,若幼小衔接不到位,处于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阶段的儿童通常会存在以下6个方面的断层问题:人际关系断层、学习方式断层、行为规范断层、社会结构断层、期望水平断层、学习环境断层。

目前,我国的幼小衔接工作主要是在幼儿园和一些社会早教机构中进行的。与日本早期的幼小衔接相似,我国的许多幼儿园把幼小衔接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做,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都主动向小学靠拢,而小学却无动于衷,不主动与幼儿园接触,也很少考虑初入学儿童的身心特点,造成了幼小衔接工作的单向性。与此同时,我国现有的师资培训制度也是分离的,幼儿园教师培训与小学教师培训分属不同的系统,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幼儿园教师与小学低年级教师间的“互不关心”。一些社会早教机构进行的幼小衔接培训,课程内容主要集中在拼音、识字、看图说话、数学、英语口语等方面,更像是小学教育的提前开始。可以说,哈克所提的幼小衔接断层问题,在我国普遍存在。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来改进我国的幼小衔接方式,提高幼小衔接质量,促进儿童发展。

1 实现幼儿园师资和小学低年级师资的混合培训

将幼儿园教师和小学低年级教师的培训合二为一,是促使幼小衔接顺畅的有效方法之一。目前,幼儿园缺少既熟悉幼儿园教育特点又了解小学教育规律的教师。而小学低年级教师又对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知之甚少。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对彼此的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工作方法等都不了解,以致各干各的,导致幼小衔接不顺畅。若实现幼、小师资混合培训,将有效避免出现这一问题。在共同培训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师和小学低年级教师可以增进了解,在课程与教学、儿童发展等方面达成一致,从而有利于帮助儿童克服面对小学教师的陌生感。

2 实现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课程的连续性

要做好幼小课程的衔接,应将两个阶段的课程目标联系起来考虑,根据儿童的发展水平,以小步化的方式逐步实现课程衔接,体现层次性和弹性化,让儿童逐渐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一方面,要在幼儿园课程中体现出向小学的过渡。例如,在组织制度上,要求大班幼儿每天早上8点15分之前来园,不迟到;调整午睡时间,大班幼儿从5月份开始将每天的午睡时间减少15~30分钟,6月份再减少15~30分钟;设置课间10分钟。变整段的自由活动时间为分散的课间休息等。这些调整有助于幼儿逐渐熟悉小学的作息安排,避免上小学后的行为规范断层。在活动内容上,可以拓展幼儿园课程中的相关主题,如将“我要上学了”设计为“我要毕业了”“我眼中的小学”“我喜欢的课堂”和“我的小书包”等主题模块,让幼儿在活动中感知小学的学习生活和规则等,避免上小学后出现断层问题。

另一方面,要在小学低年级课程中体现出与幼儿园课程的衔接。例如,可以适当调整小学低年级的课程内容和活动形式,增加富有趣味性、探究性的活动;在语文、数学、社会、音乐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中渗透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活动化等特点。同时,在评价方面要考虑到儿童的个体差异,应以儿童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为导向,多维度、多视角关注幼小衔接时期儿童在学习中的主动建构,让儿童拥有更多自,主动适应转换期,从而能逐渐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环境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低年龄儿童对周围环境是相当敏感的。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儿童将面临由熟悉到陌生环境的改变,有可能出现生理、心理适应上的问题。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要重视物质环境的创设,在环境创设上体现出连续性,如可以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室里增设与幼儿园类似的科学角、美工角等区角。当然,小学教室中活动区角投放的材料要与幼儿园既类似又有所不同,呈现出递进性,以符合儿童的发展需要。环境创设上的连续性能有效降低儿童进入小学教室产生的陌生感,让儿童在与物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

当然,幼小衔接工作不仅仅是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工作,还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幼儿园和小学可以通过邀请家长参加幼儿园和小学的活动、组织家庭教育协作小组活动等形式,引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为儿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儿童上小学的兴趣,为儿童上小学作准备。以帮助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向小学的顺利过渡。

参考文献:

[1]霍力岩,木全晃子,日本“幼小衔接”热潮剖析[7],比较教育研究,2006,(5):39―42。

[2]小田丰,木夏良彦,新时代的幼儿教育[M],东京:有斐阁,2002:197。

[3]朱慕菊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要求[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7。

[4]奥山登美子,幼儿园和小学:编制具有一贯性的教育课程[J],初等教育资料,2003,(8):90-95。

幼小衔接工作计划例9

1 初步了解小学的学习生活情况,为入小学做好心理准备

我们开展的“我要做小学生”的一系列活动,从心理准备入手做好幼小衔接。如参观小学的饭堂、宿舍;到小学听课、看小学生做课间操;教幼儿练习书写汉字笔划;组织教学活动向幼儿介绍小学的情况等,让幼儿知道自己不久将离开幼儿园成为一名小学生,激发他们对入小学的向往之情和自豪感。初步了解小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为入小学做好心理准备。学期末,我们还进行了“大带小活动”,采用一对一的沟通方式,让小学生展示书包、文具盒、书本、作业等。调动幼儿进入小学的积极性。青年教师利用广播媒体,开办真情驿站。她们利用晨间和离园时段,播报幼小衔接方面的知识,给家长以温馨提示,为家长解决幼儿入小学的担忧和困惑。

及时了解幼儿的发展现状,请学校来园讲课,介绍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工作计划以及幼小衔接工作的具体措施。并指导我们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幼儿实施行之有效的教育等。真正做好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互相配合与经验交流,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使家长、认识到入学准备不仅仅是知识上的准备,还包括身体和心理上的准备。因此,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互相配合与经验交流,则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奠基石。

“快乐交流坊”是幼儿园与家长沟通的窗口。大班末期,我们设立了幼小衔接专栏,根据目标有计划地选择和更换内容,让家长在小小的“快乐交流坊”中,学习并掌握科学地的教育观、儿童观,从而与幼儿园积极配合,为幼小衔接共同努力,快乐交流坊作为家园互动的窗口,向家长传递着幼小衔接的各种信息,我们将静态的家园栏变成“会说话”的快乐坊,快乐家园坊融入学习、交流、研讨、多角度、多渠道的幼小衔接活动中。幼小衔接专栏的创办,架起了一座家园联系沟通的桥梁。

2 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幼小衔接做好准备

在幼儿园, 大多活动都是由教师安排的, 为了与小学相衔接,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鼓励孩子学会自主安排活动内容和活动时间。自主选择区域活动等。应该说, 除了规定的集体活动外, 我们把大多数活动都交给孩子, 让孩子自己做主, 给予孩子更多的空间和时间, 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由自己计划和安排, 逐渐向小学生靠拢。另外,进入大班后,我们还经常布置一些任务让幼儿回家完成,改变以前写通知的形式,让孩子当小传令兵,把任务转达给家长听,如用废旧材料做玩具,听说新闻等,这样的作业既加强幼儿的任务意识,又能够培养幼儿准确转述他人意图的能力,入小学后,孩子们就能清楚地向家长传达学校信息,并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使幼儿在自理能力、时间概念、任务意识、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交往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减少初上小学时丢三拉四,东拉西扯的现象,逐渐学会管理自己,进入小学后能开始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生活。使他们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3 多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园校互动活动,唤起家园校主动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意识

3.1 心语传递册

进入大班后,幼儿成长册中不仅详细记录幼儿一日生活情况,如:如厕、喝水、吃饭、午睡、活动、游戏等,教师还随时观察发现幼儿的习惯养成、学习态度、身心变化、记录在幼儿成长册上,及时和家长交换意见,让家长也配合观察幼儿的表现,并指导家长用赏识教育的方法教育孩子,幼儿成长册的纪录,受到了家长的欢迎和重视。为幼儿进入小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3.2 快乐直通车

在“小小少先队”活动中,我们带幼儿来到小学观看小学生入队仪式。当嘹亮的宣誓响起时,幼儿们个个神情激昂,充满向往。绽放着可爱的笑容,仿佛自己当上了少先队员。幼儿们沉浸其中,幻想着进入小学的各种活动。他们好奇的眼神充满着无限的期待 。

此外,我们还邀请家长参加各类主题活动,如:开展“我和爸爸妈妈一起上学校”活动;“心心相依”活动;“大手牵小手”活动……这些具有教育性和趣味性的互动活动,既给家长之间交流经验提供了机会,又展示了幼儿们的风采,更有利于教师对家长进行潜移默化的习惯培养。大大提高了家园校互动活动的实效性,使更多的家长主动走进了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

3.3 安全小卫士

幼小衔接工作计划例10

一、大班教师该做什么

1.正确认识了解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异同,找准衔接关键,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同时,有效接近小学教育方法和管理模式。幼儿园和小学虽然同属基础教育,但在教育内容和形式、教学要求和方法、环境设置、作息制度和生活管理制度等方面有较大差异,小学和幼儿园都要在教学形式上逐步靠拢。

2.要和小学老师经常联系,了解小学教改情况。要熟悉幼儿到小学生的过程应发生的变化有哪些,熟悉小学一年级教学计划的基本精神和新课程各科教学大纲教材的基本内容,帮助小学老师了解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和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特点,及时探讨在具体操作上所遇到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尤其是对教学大纲内容衔接方面的探讨和探究。

3.根据家长的需要开展有关幼小衔接的系列讲座或咨询活动。如:选派优秀教师给家长做“怎样给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准备”的讲座,邀请小学老师与大班家长开座谈会和咨询活动;将“幼小衔接”的有关计划发给家长,使家长更进一步明确该如何配合幼儿园教育好孩子,使他们能顺利过渡到小学进行学习。

二、家长该做什么

1.激发幼儿对新校园的向往之情。要先让孩子爱上学校,带孩子“观赏”将来要就读的小学,讲尽可能多的学校的事情(地点、方位、历史等等),让孩子感觉到新奇与渴望。

2.加强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孩子入学后与人交往的机会和范围比以前更大,因此,在入学前应巩固和加强对孩子文明行为和礼貌习惯的培养,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集体生活。如教育他们听老师的话,有礼貌、守纪律、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关心集体、讲道理、明是非等。

3.培养一定的生活习惯。孩子入学前,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卫生习惯和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如定时睡觉,早睡早起,保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自己穿脱衣服、整理床铺,一人单独睡小床;自觉地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学会正确地使用筷子,吃饭时不要发出声音,饭后收拾干净;定时大小便,便后自己擦干净;能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学会正确地握笔,端正写字、看书的姿势等。

4.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上小学后,孩子每天要面临不同的学科、带回不同的作业。为了帮助孩子树立任务意识,家长可以每天布置一个任务给孩子,如扫地、拿牛奶、分碗筷、倒垃圾等。此外,幼儿园第二学期,没有特殊原因,必须每天背书包上幼儿园,有事情要向老师请假,不允许像小班一样来去自由。

三、幼儿园该做什么

1.树立正确的办学宗旨,切实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要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幼小衔接工作计划。在教育教学上,要从孩子兴趣入手,根据幼儿喜欢游戏的特点,将教学结合在游戏中。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常规,加强对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

2.创设情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幼儿园的活动室,一般布置得美观、形象和富有儿童情趣,不仅有丰富的物质环境,而且包括和谐的心理环境。而小学教室只有桌椅,固定的座位,对幼儿缺乏吸引力,操场上的运动器械低年级享用机会较少,必然使幼儿感到枯燥。

3.让学科教育融合在主题活动中。在大班后阶段可开展“我要上学了”主题活动,并带孩子们参观小学,进行学做小学生、模拟小学生课堂等系列游戏活动,重视孩子们的感性认识与环境的适应,从主题活动中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和任务意识,增加孩子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