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政府汇报材料模板(10篇)

时间:2022-06-21 21:19:08

政府汇报材料

政府汇报材料例1

我镇自从九六年顺利通过省级“两基”验收达标以来,为了促进我镇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和谐发展,我们始终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动摇,把教育工作“两基”工作当作一把手工程,当作社会性事业之首,整体规划,常抓不懈,尤其是近几年来以“教育骨干体系”创建工作为抓手,全面推动我镇“两基”工作及教育事业的大发展。2005年创建成“市级教育强镇”,2006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教育强乡镇”,全镇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两基”水平显著提高。现就我镇“两基”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龙高镇毗邻旬邑、淳化、永寿三县,共16个行政村,4042户、17300口人,其中农业人口15575人,总面积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8万亩。全镇共有中小学10所,其中初级中学1所,中心学1所,完小3所,初小5所。目前全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2887人,其中,小学生1745人,初中生1142人,中小学女童1356人。中小学教职工139名,其中,小学76名,初中63名。专任教师123人,小学69人,初中54人。农技校10所,专职教员3人,兼职教员45人。

二、“两基”指标实现及巩固提高情况:

1、普及程度:

06—07学年度

①入学率:6—12周岁人口1745人,入学1745人,入学率100%;13—15周岁人口1155人,入学1155人,入学率100%;其中,残疾少年1人,入学1人,入学率100%;女童1362人,入学1362人,入学率100%;小学女童797人,入学797人,入学率100%,中学女童565人,入学565人,入学率100%。

②辍学率:小学辍学人数0,辍学率0;初中辍学19人,辍学率1.70%。

③完成率:15周岁人口350人,完成初等教育350人,完成率100%;17周岁人口390人,完成初级中等教育377人,完成率96.7%。

2、教育质量:

2005—2006学年度

①小学应毕业407人,实毕业407人,毕业率100%,初中应毕业374人,实际毕业360人,毕业率96.3%。

②小学近视率0.05‰;初中学生近视率12.8%。

③中小学犯罪率为0。

3、师资水平:

①我镇共有中小学正副校长9人,其中,小学6人,中学3人。参加校长培训9人,校长岗位培训合格率100%。

②中小学专任教师123人,其中,小学69人,初中54人。小学专任教师中,中师以上69人,学历合格率100%,大专以上25人,占专任教师36.23%;中学专任教师中,大专以上53人,学历合格率98.1%,本科学历12人,占专任教师21.4%。

③中小学教师均已参加各种培训,且持有《陕西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证书》,继续教育完成率100%;并全部取得了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教师合格率为100%。

4、办学条件

①小学校园占地面积54214㎡,生均31㎡;中学校园占地面积24462㎡,生均21.4㎡。小学校舍面积8639.92㎡,生均4.9㎡;中学校舍面积5284㎡,生均4.63㎡。

②全镇已消除危漏校舍,多数学校已楼房化。桌凳完好率均为100%。

③全镇共有图书67732册,其中,小学38954册,生均21册,师均30册;初中28778册,生均25.2册,师均35.2册。

④初中新建实验楼一栋,内设物理电学、力学和化学、生物实验室各一个,理化生三科实验准备室及仪器室各1个,三科实验仪器基本达到省颁ⅰ类标准,现有仪器、药品等均能满足正常的三科实验教学所需。

⑤中小学配有电脑96台,其中,小学25台;中学71台,学生机70台,教师机1台。另有多媒体教室2个,小学1个,中学1个。光盘播放室15个,中学1个,小学14个。中小学都连接了宽带网,配置了远程教育系统,信息化设备种类齐全,全镇覆盖。

5、扫盲工作:

全镇共有村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0所,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所,各农技校均有教室、有桌凳、有教员、有课表、有教学任务、有教学内容、有作业、有检查、有考核、有专人管理,同时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广泛开展扫盲和为农服务以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活动,为扫除我镇青壮年文盲,为我镇地域经济的发展,为新农村的建设繁荣了广大农民的文化知识基础。

三、深化、巩固“两基”工作的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狠抓落实。

镇上成立了以镇长马社强为组长,主管教育的副镇长王秀娟为副组长,包括中学校长、学区校长,以及镇财政、司法人员为成员的“两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群策群力,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全力落实“两基”工作。

2、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①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开拓进取,负重自强。广泛动员社会组织、领导群众捐资助学先后筹集资金50万余元,保证了中学综合实验楼和各小学校建工程如期完成;②“跑”项目,筹措资金134万元、使高村、龙马、土陵、南武村、顷家5个学校校建工程如期竣工;③实行“资产置换”,工队垫、村干部借等措施,筹集资金66万元,全部用于学校基本建设。④县级包抓部门扶持,通过捐款和捐赠等形式,购买和增添图书等教学用品;⑤学校内部最大限度投入资金用于校园环境的治理和内部设施等的添置、更新。目前,我镇中小学办学条件基本达标。

3、取消留级制度,严格控制学生辍学。①学校成立了控辍保学工作小组,每学期初,学校根据人口册同在校学生对照,摸清底子,列出未入学学生花名,师生进村入户动员劝返;②积极、及时落实兑现“两免一补”特困学生补助政策;③对未入学的学生同时上报镇政府,镇政府成立的“控辍保学”领导小组下发限(缓)期和处罚通知书,千方百计搞好控流工作,力争确保适龄儿童少年全部入学。

4、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与改革,创新管理机制。

①中学实行年级组管理机制,学区实行分片管理机制。分工负责,各尽其能,使中小学各项工作抓的紧、落的实、管的硬;②中学对教职工实行“五评一考一操作”制度,学区改革评价体系,中小学校根据新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效能,使管理日趋规范;③实行全员目标化管理,使人人都能围绕素质教育,突出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这一核心,按照课程设置标准及中小学生在校时间标准组织教学工作,减负增效,因材施教,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促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5、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抓好教师队伍建设。

①利用多种形式,鼓励教师进行业务学习,努力提高师德修养;②开展校内结对帮扶和远程教育师资校本培训工作,努力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应用现代教育设施的水平;③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历培训,提高专任教师的学历水平,中学目前已取得本科学历12人,14人正在参加本科学习;学区取得大专学历25人,21人正在参加大专学习。

6、坚持德育为首,狠抓学生德育与安全管理工作。①中学坚持每周开展“一会一课一活动”全方位落实学生思想教育工作;②中学设立校园“卫生监督岗”、“学生行为监督岗”、“安全监督岗”实现学生行为习惯的自制自管,并利用校园广播系统,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③中小学坚持始终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坚持执行升国旗制度,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④中小学普遍设立“家长接待日”,成立家长管理委员会,实行家校联手,拓展学生管理空间,增强管理实效。

7、教育质量稳步提升。近年来,中学、学区学校管理、素质教育质量等各项工作都位居前列。中学年被市教育局评为“创佳单位”,0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明校园”和“市级示范初中”,0年被评为“市级素质教育优秀学校”,0年被评为“省级德育工作先进集体”,0年已接受了省级“平安校园”检查评选,目前,正在创建省级素质教育优秀学校和省级示范初中。中心小学0年被市教委命名为“市级示范小学”、县级“行为规范达标学校”和市级“文明校园”。目前,龙马完小正在创建市级“示范小学”,中心校正在创建市级“平安校园”,顷家完小正在创建市级“文明校园”。0年我镇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教育强乡镇”,各种骨干体系建设丰富,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四、存在问题及今后打算

回顾以往工作,我们在巩固“两基”工作中做了大量细致工作,各项指标基本达到上级要求,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通过自查我们仍有许多的问题和不足:

1、受整体财力的制约,教育投入空间还不够充分,教育经费还不太宽裕,学校高品位的育人环境建设还不能指日可待。

2、学校多功能育人的配套设施、信息化普及水平还标准较低,适应素质教育的整体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政府汇报材料例2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构。

为确保我县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工作的顺利推进,按照县人民政府的要求,及时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副县长为副组长,县直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贯彻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做好我县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的指导、协调、督促和推进。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法制办,主要负责组织协调四项制度推进工作和日常具体工作,为认真贯彻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加强学习培训,广泛宣传动员。

4月9日召开全县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工作动员大会后,对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工作进行动员部署。为进一步加大学习、培训力度,我办利用周一集中学习日的契机,多次专题学习,对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的内容和如何施行等工作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培训,制作了工作流程表进行阶段性安排,要求干部职工以个人自学为主,主动学习。通过广泛的深入学习、培训,干部职工能准确掌握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和精神实质,切实增强贯彻落实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省州和县政府的重大决策上来。同时,利用各种宣传阵地的重要作用,迅速宣传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的实施进展、主要做法等情况,不断提高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的公众知晓率和参与度。

(三)强化责任意识,工作落实到位。

为确保贯彻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工作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我办在具体实施操作中,做到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与责任政府四项制度结合起来、与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结合起来、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起来、与当前各项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规范了内部机关岗位职责和各项规章制度,建立领导干部“一员多责”制度,明确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和成员职责,把实施阳光政府的工作细化到单位、个人,做到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结合实际,制定了《xx县地方志办公室2009年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工作计划》,分五个阶段按要求顺利推进,做到明确时间、内容和责任人。同时,按要求按时报送了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等各项报表,做到贯彻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工作与其他工作、与当前工作同步实施、同步推进、同步检查落实。

(四)加强督促检查,严格把关质量。

为把阳光政府四项制度执行有力、落实到位,我办成立了县副县长为组长,相关人员为成员的政务督查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督查实施四项制度工作的全过程。建立了举报、投诉等监督机制,采取定期不定期地集中督查、动态跟踪等方式,对修志、编鉴、干部职工上下班情况、上班时间玩电脑游戏、请销假制度等工作情况,利用出简报、政府网站站等各种新闻媒体阵地,充分发挥行政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的作用进行广泛督查,认真督办县委、政府交办的工作和省州安排报送的相关材料,对工作不力、执行不到位的股室及相关人员,按行政问责的有关规定坚决严格执行,确保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监督检查贯彻落实到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前一阶段精心组织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深入推进阳光政府四项制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没有认真克服松懈思想和厌倦情绪。部分职工对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工制度工作认识不到位,存在着重抓业务(修志编鉴)轻抓学习(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的松懈思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四项制度的贯彻落实。

二是没有妥善处理好工学关系。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工作虽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但今、明两年是我县修志工作的攻坚阶段,没有妥善处理好业务工作与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工作的关系。

三是没有有效发挥阳光政府四项制度作用。公众参与率和知晓率低,认知度和监督意见、建议少,没有很好地发挥阳光政府四项制工作的重要作用。

三、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是继2007年打造“法制政府”和2008年打造“责任政府”工作的延续和深化,对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构建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开透明、廉洁高效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一项长期而又紧迫的政治任务。下一步,我们将认真总结、分析前一阶段的工作,理顺梳理出来的问题,按照实事求是的作风,本着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重点突出什么问题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的原则,进行加以解决,并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加大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工作的学习、宣传力度,努力克服松懈思想和厌倦情绪,充分发挥学习凝聚力、宣传推动力的作用。

政府汇报材料例3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构。

为确保我县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工作的顺利推进,按照县人民政府的要求,及时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副县长为副组长,县直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贯彻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做好我县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的指导、协调、督促和推进。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法制办,主要负责组织协调四项制度推进工作和日常具体工作,为认真贯彻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加强学习培训,广泛宣传动员。

4月9日召开全县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工作动员大会后,对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工作进行动员部署。为进一步加大学习、培训力度,我办利用周一集中学习日的契机,多次专题学习,对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的内容和如何施行等工作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培训,制作了工作流程表进行阶段性安排,要求干部职工以个人自学为主,主动学习。通过广泛的深入学习、培训,干部职工能准确掌握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和精神实质,切实增强贯彻落实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省州和县政府的重大决策上来。同时,利用各种宣传阵地的重要作用,迅速宣传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的实施进展、主要做法等情况,不断提高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的公众知晓率和参与度。

(三)强化责任意识,工作落实到位。

为确保贯彻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工作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我办在具体实施操作中,做到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与责任政府四项制度结合起来、与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结合起来、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起来、与当前各项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规范了内部机关岗位职责和各项规章制度,建立领导干部“一员多责”制度,明确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和成员职责,把实施阳光政府的工作细化到单位、个人,做到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结合实际,制定了《xx县地方志办公室2009年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工作计划》,分五个阶段按要求顺利推进,做到明确时间、内容和责任人。同时,按要求按时报送了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等各项报表,做到贯彻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工作与其他工作、与当前工作同步实施、同步推进、同步检查落实。

(四)加强督促检查,严格把关质量。

为把阳光政府四项制度执行有力、落实到位,我办成立了县副县长为组长,相关人员为成员的政务督查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督查实施四项制度工作的全过程。建立了举报、投诉等监督机制,采取定期不定期地集中督查、动态跟踪等方式,对修志、编鉴、干部职工上下班情况、上班时间玩电脑游戏、请销假制度等工作情况,利用出简报、政府网站站等各种新闻媒体阵地,充分发挥行政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的作用进行广泛督查,认真督办县委、政府交办的工作和省州安排报送的相关材料,对工作不力、执行不到位的股室及相关人员,按行政问责的有关规定坚决严格执行,确保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监督检查贯彻落实到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前一阶段精心组织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深入推进阳光政府四项制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没有认真克服松懈思想和厌倦情绪。部分职工对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工制度工作认识不到位,存在着重抓业务(修志编鉴)轻抓学习(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的松懈思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四项制度的贯彻落实。

二是没有妥善处理好工学关系。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工作虽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但今、明两年是我县修志工作的攻坚阶段,没有妥善处理好业务工作与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工作的关系。

三是没有有效发挥阳光政府四项制度作用。公众参与率和知晓率低,认知度和监督意见、建议少,没有很好地发挥阳光政府四项制工作的重要作用。

三、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是继2007年打造“法制政府”和2008年打造“责任政府”工作的延续和深化,对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构建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开透明、廉洁高效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一项长期而又紧迫的政治任务。下一步,我们将认真总结、分析前一阶段的工作,理顺梳理出来的问题,按照实事求是的作风,本着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重点突出什么问题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的原则,进行加以解决,并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加大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工作的学习、宣传力度,努力克服松懈思想和厌倦情绪,充分发挥学习凝聚力、宣传推动力的作用。

政府汇报材料例4

我镇自从九六年顺利通过省级“两基”验收达标以来,为了促进我镇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和谐发展,我们始终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动摇,把教育工作“两基”工作当作一把手工程,当作社会性事业之首,整体规划,常抓不懈,尤其是近几年来以“教育骨干体系”创建工作为抓手,全面推动我镇“两基”工作及教育事业的大发展。2005年创建成“市级教育强镇”,2006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教育强乡镇”,全镇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两基”水平显著提高。现就我镇“两基”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龙高镇毗邻旬邑、淳化、永寿三县,共16个行政村,4042户、17300口人,其中农业人口15575人,总面积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8万亩。全镇共有中小学10所,其中初级中学1所,中心学1所,完小3所,初小5所。目前全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2887人,其中,小学生1745人,初中生1142人,中小学女童1356人。中小学教职工139名,其中,小学76名,初中63名。专任教师123人,小学69人,初中54人。农技校10所,专职教员3人,兼职教员45人。

二、“两基”指标实现及巩固提高情况:

1、普及程度:

06—07学年度

①入学率:6—12周岁人口1745人,入学1745人,入学率100%;13—15周岁人口1155人,入学1155人,入学率100%;其中,残疾少年1人,入学1人,入学率100%;女童1362人,入学1362人,入学率100%;小学女童797人,入学797人,入学率100%,中学女童565人,入学565人,入学率100%。

②辍学率:小学辍学人数0,辍学率0;初中辍学19人,辍学率1.70%。

③完成率:15周岁人口350人,完成初等教育350人,完成率100%;17周岁人口390人,完成初级中等教育377人,完成率96.7%。

2、教育质量:

2005—2006学年度

①小学应毕业407人,实毕业407人,毕业率100%,初中应毕业374人,实际毕业360人,毕业率96.3%。

②小学近视率0.05‰;初中学生近视率12.8%。

③中小学犯罪率为0。

3、师资水平:

①我镇共有中小学正副校长9人,其中,小学6人,中学3人。参加校长培训9人,校长岗位培训合格率100%。

②中小学专任教师123人,其中,小学69人,初中54人。小学专任教师中,中师以上69人,学历合格率100%,大专以上25人,占专任教师36.23%;中学专任教师中,大专以上53人,学历合格率98.1%,本科学历12人,占专任教师21.4%。

③中小学教师均已参加各种培训,且持有《陕西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证书》,继续教育完成率100%;并全部取得了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教师合格率为100%。

4、办学条件

①小学校园占地面积54214㎡,生均31㎡;中学校园占地面积24462㎡,生均21.4㎡。小学校舍面积8639.92㎡,生均4.9㎡;中学校舍面积5284㎡,生均4.63㎡。

②全镇已消除危漏校舍,多数学校已楼房化。桌凳完好率均为100%。

③全镇共有图书67732册,其中,小学38954册,生均21册,师均30册;初中28778册,生均25.2册,师均35.2册。

④初中新建实验楼一栋,内设物理电学、力学和化学、生物实验室各一个,理化生三科实验准备室及仪器室各1个,三科实验仪器基本达到省颁ⅰ类标准,现有仪器、药品等均能满足正常的三科实验教学所需。

⑤中小学配有电脑96台,其中,小学25台;中学71台,学生机70台,教师机1台。另有多媒体教室2个,小学1个,中学1个。光盘播放室15个,中学1个,小学14个。中小学都连接了宽带网,配置了远程教育系统,信息化设备种类齐全,全镇覆盖。

5、扫盲工作:

全镇共有村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0所,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所,各农技校均有教室、有桌凳、有教员、有课表、有教学任务、有教学内容、有作业、有检查、有考核、有专人管理,同时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广泛开展扫盲和为农服务以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活动,为扫除我镇青壮年文盲,为我镇地域经济的发展,为新农村的建设繁荣了广大农民的文化知识基础。

三、深化、巩固“两基”工作的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狠抓落实。

镇上成立了以镇长马社强为组长,主管教育的副镇长王秀娟为副组长,包括中学校长、学区校长,以及镇财政、司法人员为成员的“两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群策群力,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全力落实“两基”工作。

2、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①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开拓进取,负重自强。广泛动员社会组织、领导群众捐资助学先后筹集资金50万余元,保证了中学综合实验楼和各小学校建工程如期完成;②“跑”项目,筹措资金134万元、使高村、龙马、土陵、南武村、顷家5个学校校建工程如期竣工;③实行“资产置换”,工队垫、村干部借等措施,筹集资金66万元,全部用于学校基本建设。④县级包抓部门扶持,通过捐款和捐赠等形式,购买和增添图书等教学用品;⑤学校内部最大限度投入资金用于校园环境的治理和内部设施等的添置、更新。目前,我镇中小学办学条件基本达标。

3、取消留级制度,严格控制学生辍学。①学校成立了控辍保学工作小组,每学期初,学校根据人口册同在校学生对照,摸清底子,列出未入学学生花名,师生进村入户动员劝返;②积极、及时落实兑现“两免一补”特困学生补助政策;③对未入学的学生同时上报镇政府,镇政府成立的“控辍保学”领导小组下发限(缓)期和处罚通知书,千方百计搞好控流工作,力争确保适龄儿童少年全部入学。

4、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与改革,创新管理机制。

①中学实行年级组管理机制,学区实行分片管理机制。分工负责,各尽其能,使中小学各项工作抓的紧、落的实、管的硬;②中学对教职工实行“五评一考一操作”制度,学区改革评价体系,中小学校根据新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效能,使管理日趋规范;③实行全员目标化管理,使人人都能围绕素质教育,突出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这一核心,按照课程设置标准及中小学生在校时间标准组织教学工作,减负增效,因材施教,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促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5、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抓好教师队伍建设。

①利用多种形式,鼓励教师进行业务学习,努力提高师德修养;②开展校内结对帮扶和远程教育师资校本培训工作,努力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应用现代教育设施的水平;③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历培训,提高专任教师的学历水平,中学目前已取得本科学历12人,14人正在参加本科学习;学区取得大专学历25人,21人正在参加大专学习。

6、坚持德育为首,狠抓学生德育与安全管理工作。①中学坚持每周开展“一会一课一活动”全方位落实学生思想教育工作;②中学设立校园“卫生监督岗”、“学生行为监督岗”、“安全监督岗”实现学生行为习惯的自制自管,并利用校园广播系统,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③中小学坚持始终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坚持执行升国旗制度,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④中小学普遍设立“家长接待日”,成立家长管理委员会,实行家校联手,拓展学生管理空间,增强管理实效。

7、教育质量稳步提升。近年来,中学、学区学校管理、素质教育质量等各项工作都位居前列。中学年被市教育局评为“创佳单位”,0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明校园”和“市级示范初中”,0年被评为“市级素质教育优秀学校”,0年被评为“省级德育工作先进集体”,0年已接受了省级“平安校园”检查评选,目前,正在创建省级素质教育优秀学校和省级示范初中。中心小学0年被市教委命名为“市级示范小学”、县级“行为规范达标学校”和市级“文明校园”。目前,龙马完小正在创建市级“示范小学”,中心校正在创建市级“平安校园”,顷家完小正在创建市级“文明校园”。0年我镇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教育强乡镇”,各种骨干体系建设丰富,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四、存在问题及今后打算

回顾以往工作,我们在巩固“两基”工作中做了大量细致工作,各项指标基本达到上级要求,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通过自查我们仍有许多的问题和不足:

1、受整体财力的制约,教育投入空间还不够充分,教育经费还不太宽裕,学校高品位的育人环境建设还不能指日可待。

2、学校多功能育人的配套设施、信息化普及水平还标准较低,适应素质教育的整体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政府汇报材料例5

我市是省的重点革命老区、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全市8个县(市、区)均属山区县,1985年前是广东省荒山面积最大、水土流失最严重、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当时全市贫困人口33.9万户、173万人,分别占农村总户数、人数的49%和50%。广东4个全国重点贫困县,我市就有大埔、丰顺、五华三个县。全市104个镇,2040个村,农村居民89万户、397万人,其中老区分布90个镇(场)1136个行政村,老区人口230万人,占农村人口的60.7%。

近年来,扶贫开发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扶贫办的具体指导下,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扶贫开发方针政策,把推进全市扶贫开发工作作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建设和谐梅州的重要举措来抓,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积极实施“四个梅州”(开放梅州、工业梅州、生态梅州、文化梅州)和“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的发展战略,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新思路,探索扶贫开发新举措,始终把增加贫困村、贫困户收入、解决农村“一保五难”问题、提高贫困户素质作为工作重点,全面落实领导挂点、单位挂村、干部结对帮户的扶贫责任制,真扶贫,扶真贫,促进了扶贫工作落实,加快了扶贫开发步伐,经过全市人民共同努力,全市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贫困户逐步减少。全市农村人均收入由的3539元增长至的5038元,增长42.3%;贫困人口的人均收入由不足1000元增至的1288元,增长30%。基本解决了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农村贫困人口由的10.2万户、41.2万人减少到目前的8.5万户、29.8万人。

二是山区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十年绿化广东大地”,我市于1993年实现绿化达标;山区农业综合开发1999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东学梅州”的典型;五华县红山村被国务院扶贫办授予全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先进村”称号。产业扶贫有较快发展,目前全市共培育发展各级扶贫龙头企业47家,其中,部级2家,省级12家,市级33家,这些企业辐射带动农户6.6万户,其中贫困户2.1万户,户均年增收1779元。

三是贫困村“五难”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镇到行政村基本实现公路水泥硬底化,实现行政村通邮、通电、通电话网络信息、通广播电视;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完成农村2万多户贫困户危房改造,缓解了贫困农户住房难的问题。“绿满梅州、洁净家园”行动正在全市普开,农村脏乱差状况有明显改变。

四是扶贫技能培训有新的进展。近年来,全市每年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达6万人以上,依托扶贫技能培训基地,每年培训输出贫困户劳动力300人以上。农村实用技术每年累计培训7万多人次,使相当一部分贫困户掌握一至两门种养技术,为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是农村教育和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提高到90.4%,农村年人均收入在1500元以下贫困户列入最低生活保障,保障人口达20.4万多人。解决农村老有所养问题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正在梅县、平远县开展试点。

六是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农村社会基本实现和谐稳定。

二、扶贫开发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市扶贫开发能够取得明显成效,主要做法可概括为“三有”:

1、有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市委、市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扶贫工作,从政治的高度,把推进全市扶贫开发工作作为促进全市经济协调发展和建设和谐梅州的重要举措来抓。一是亲自调研扶贫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刘日知书记、李嘉市长和分管领导陈小山副书记、邓建华副市长经常下乡镇,进村入户,访贫问苦。去年以来,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汪洋书记提出的扶贫开发要“规划到户、责任到人”以及加快老区建设发展的指示精神,市委刘书记先后深入梅县老区贫困村梅县南口镇金声村、梅县镇九龙村;李嘉市长到兴宁市径南镇章峰村;分管领导陈小山副书记到五华县水寨镇中洞村、邓建华副市长到平远县八尺镇八尺村进行扶贫和老区建设工作调研,其他市领导也分别深入到贫困村、老区村进行调研。市委刘书记通过调研,提出“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站在践行党的宗旨,体现党的承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老区建设和扶贫工作的重大意义,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工作力度,让更多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李嘉市长要求,贫困村今后要重点抓好整体规划、加快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科学带动村民增收、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力度、加强和谐新农村建设、净化美化村容村貌等方面做好文章。市政协、市扶贫办专题开 展了新时期如何落实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调研,先后形成了《全面落实“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帮扶责任制开创新阶段扶贫工作新局面的建议》和《全面落实“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帮扶措施,加快贫困户脱贫解困步伐》的调研报告。市委、市政府及各部门通过扶贫和老区建设工作的调研,统一了思想认识,针对梅州贫困面仍较大,相对贫困问题较突出的现象,提出要把落实汪洋书记关于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内容,把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放在首位,把加大贫困村、贫困户扶持力度,缩小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经济工作和政治任务来抓,制定新的实施意见,明确新的工作目标和任务,提出具体工作措施,抓好贯彻落实。二是作出多项决定。把扶贫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事项。,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农村“十五”扶贫开发纲要〉的决定》,又作出了《关于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加快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奔康步伐的决定》和《关于实施“十项民心工程”的决定》,把扶贫开发与解决农村“一保五难”的问题和实施《十项民心工程》结合起来。今年初,市委、市政府又先后作出了《关于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大对革命老区发展扶持力度的工作意见》的两个文件,明确提出了新阶段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主要措施。三是召开会议部署。市委、市政府坚持每年召开一次全市扶贫工作总结表彰大会,进行工作部署,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表彰扶贫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今年4月28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扶贫工作会议,对全市新阶段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扶贫工作只能加强,不能放松,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创新的举措,务实的作风,认真抓好市委、市政府关于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任务的贯彻落实,扎实做好新阶段各项帮扶工作,确保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农村贫困人口。力争通过5年的帮扶,贫困户实现“八个确保”,贫困村实现“六个有”。四是努力增加投入。市委、市政府在财力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增加扶贫资金投入。以来,每年投入500万元以上的资金支持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对获取国家、省、市级授牌的扶贫龙头企业,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和2万元的奖励。从开始,对农业和扶贫龙头企业的农业建设项目给予贷款1亿元的贴息。五是建立健全扶贫工作机构。我市扶贫机构,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重视下,不断得到加强和充实。1997年从内设科室升格为副处级的办公室,在的机构改革中,市扶贫办由副处级单位再次升格为正处级的市委、市政府议事协调单位,各县(市)也相应单列独立设置为正科级单位。为贯彻落实上级和市委、市政府的扶贫工作部署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确保各项扶贫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2、有明确的工作重点和工作目标

为促进扶贫工作的落实,我市根据中央和省的扶贫工作部署和要求,围绕实施“四个梅州”和“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的发展战略,抓重点,攻难点,抓好各项扶贫工作的落实。一是始终把扶贫工作着力点放在三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革命老区、省属水库移民区、边远分散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区;二是把增加贫困村、贫困户的收入和解决农村“一保五难”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三是坚持实施智力扶贫工程,抓好扶贫技能培训,促进贫困户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增加非农收入。为确保帮扶工作有针对性,市委、市政府根据不同时期扶贫工作的要求,提出明确的工作目标,在《关于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加快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奔康步伐的决定》中,提出了整体推进的8项具体帮扶工作目标。在《关于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以实施“五到户”帮扶措施,使贫困户达到“8个确保”,贫困村实现“6有”的目标。在《关于加大对革命老区发展扶持力度的工作意见》中,提出老区建设要实现“五通”、“三改”、“三提高”、“一保护”的发展目标。

3、有到位的工作措施

一是注重领导带头抓。市委、市政府历届党政领导都十分重视带头抓扶贫工作。现任市委刘日知书记到任后亲自在全市扶贫工作大会上作动员,并与秘书、司机带头到边远的梅县隆文镇檀江村挂点扶贫,李嘉市长亲自到兴宁市径南村章峰村挂点,由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率先垂范,有力地推动了全市领导挂点、机关挂村、干部帮户的扶贫责任制不断完善落实。据统计,全市共落实市、县领导238人,挂钩贫困村231个,结对帮扶贫困户238户;市、县825个机关单位,挂钩贫困村780个,其中市级机关145个单位,挂钩107个村;市、县两级机关干部职工18960人,结对帮扶贫困户18960户。自以来,市机关及干部职工筹资投入挂扶村的资金每年达1000万元以上,为挂扶村办了一大批好事实事,改善了生存发展环境,促进了生产发展,增加了贫困村、贫困户的收入。

二是注重部门配合,共同推进。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共同配合和努力。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县有关单位根据各自工作职能,做好相关的帮扶工作,做到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互相配合,共同推进。如市县组织、农业、扶贫部门负责发展村集体经济、贫困户脱贫和扶持培育发展扶贫龙头企业工作;民政部门负责人均收入1500元以下的最低社会生活保障及村址建设工作,交通、公路、供电、电信、邮政、广播电视等部门负责行政村、自然村“五通”建设以及行政村道路水泥硬底化建设;水利部门负责农村食用水达标建设;教育部门负责学校危房改造和义务教育免费入学落实工作;卫生部门负责解决农民就医看病问题,扩大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贫困村的“一保五难”问题得到较好解决,生存发展环境明显改善,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和信心不断增强。

三是注重增加资金投入。由于我市财政比较困难,但是也千方百计拿出部分资金搞扶贫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市级地方财政预算投入的扶贫资金从的138.8万增至目前的920.2万元,增长6倍多;县级资金也从11.5万增至150.86万元,增长13倍多。为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扶贫工作,市领导和我办及有关部门积极向上级汇报沟通和努力争取,在省扶贫办等部门的支持下,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争取的扶贫资金达3亿多元,为落实各项帮扶工作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

四是注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扶贫开发的责任主体是贫困户,近年来、我市注重加强教育引导,不断树立和增强贫困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有为意识,从过去等人来帮,包办代替,到积极争取帮扶,积极参与。在农村安居工程中,坚持以群众自筹投入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的原则,引导贫困户改造危房。以来,全市农村贫困户自筹危房改造资金达2.4亿多元,完成2万多户的危房改造。在实施“大禹杯”竞赛活动中,广大群众积极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中,累计投工投劳87.5万个劳动日。

五是注重抓住关键,固本强基。实践证明,扶贫工作要取得成效,关键是要有一个比较好的以村党支部书记为核心的村级班子。为此,近年来,我市各级坚持把扶贫开发与加强村级班子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一是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组织“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广泛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等教育活动,提高农村党支部的领导水平和管理发展水平。二是选配好带头人,把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工作能力强,能带领群众脱贫奔康的党员担任支部书记和其他村级班子成员。近年来,选配一批优秀党员和致富带头人当支部书记或村委干部。

六是注重创新探索。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近几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非常重视调查研究,努力探索新时期扶贫新思路、新举措,从中总结成功经验和做法。如山区农业和扶贫开发被省委、省政府称誉为“东学梅州”模式,安居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整村推进的“红山”做法、智力扶贫免费培训的做法、贫困村村级互助金的做法、小额贷款担保金的“拾荷”做法、兴宁市实施农村特困危房户安居解困工程的做法等,都得到上级和有关领导表扬和肯定。

三、当前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困难

近年来,我市扶贫开发虽然取得明显成效,但由于受自然、历史、社会、区位等诸多因素制约,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平原与山区之前的发展差距在继续拉大,特别是高寒边远老区、贫困山区,农业弱,农村穷、农民苦的状况还未很好得到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仍然相当困难,扶贫开发任重道远。

(一)存在主要问题

1、贫困面仍较大。据市扶贫办核实调查,一是贫困村多。按村集体经济纯收入标准统计,全市2040个行政村中,年纯收入在3万元以下的贫困村有1438个,占70.5%;按贫困人口占40%以上比例统计,全市贫困人口较多的贫困村有551个,占27%。二是贫困人口多。全市统计,目前全市农村贫困户有8.5万户、29.8万人,分别占农村居民户数、人数的9.7%和7.5%,其中三个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人口基数较大、比例较高,大埔县4.6万人,占10.6%,丰顺县5.4万人,占9%,五华县10.5万人,占10.3%。此外,根据省民政厅、省委农办、省统计局、省扶贫办四部门要求,对全省城乡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以下的困难户进行调查,全市农村年人均收入1501元至2500元以下的困难户有7.47万户、26.3万人,分别占农村居民户数的8.5%和人口的6.7%。

2、居住条件差。据调查全市农村仍居住泥砖房的有45万户229万人,占农村总户数、人数的51.4%和57.8%,其中属于危房的有23.2万户,占泥砖房45万户的51.5%。在危房分类中,居住危破泥砖房的贫困户、低保户等有11万户。如五华县转水镇枫林村全村385户,贫困户68户,仍居住危破泥砖房的有117户,其中贫困户54户。该村第四、五村民小组有37户农户,除12户建有新房外,其余25户仍居住在破危的泥砖房里,人畜共居等“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在离县城仅5公里离镇政府3公里,离省道仅500米,交通较方便、信息较灵的一个村,难以想像还有贫困户、低保户仍居住在这么破烂危房里。

3、发展环境差。由于受自然、地理、生态条件制约,边远落后的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仍欠账较多。全市统计仍有1393个300人以上老区自然村未通机耕路,有1600个老区自然村77.3万人未解决安全饮水问题,全市革命老区中仍有302个缺乏生存发展条件的边远分散自然村的5320农户仍需搬迁。老区、山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年久失修,功能老化,保障能力下降,已成为制约贫困(老区)村、贫困户生产发展的“老大难”问题,这些小型水利在有些部门看来是小不点的事,但对基层群众特别是贫困户来说是影响一年生产生活大事,成为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反映最多和最希望政府帮助解决的突出问题。

4、农村保障水平较低。全市农村人均收入1500元以下贫困户列入低保,低保差额补助仍相对较低,在遇到病和灾害时难以解决家庭中困难。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仅达90.4%,仍有近10%农户未参加农村合作医疗,这些农户往往因病又使家庭返贫或造成更加贫困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面临的困难

1、对贫困问题和扶贫工作认识上有误区。主要是个别同志对扶贫开发工作的认识不同程度存在淡化和松懈、厌战和畏难情绪,讲成绩的多,讲贫困的少,有的怕讲贫困面和贫困问题影响政绩和升迁,有的认为扶贫工作搞了20多年,还这么多贫困问题,何时才能解决,有的对扶贫工作急功近利,期望靠一两个攻坚战消除所有贫困问题。

2、争取上级支持有一定难度。由于国家政策支持一般按照“先易后难、突出重点”的原则,基础条件好、配套资金充足,建设条件成熟,示范作用强的地方,在争取国家支持上明显占优势,而贫困山区、老区却恰恰相反,在争取支持上往往处于劣势,即使争取到扶持,建设难度也相对较大,如老区村公路水泥硬底化建设,虽然每公里省给的补助增至15万元,但目前仍未实现水泥硬底化的村,普遍存在线长、路窄、弯多、涵洞多、坡度大等建设困难,按每公里造价25万元预算,每公里仍需配套10万元,在人口相对较少,经济落后的贫困村,根本无法筹集配套资金。

3、贫困户增收难度大。农民增收难、贫困户增收更难。当前我市山区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二个方面,一是家庭种养收入,二是非农外出务工收入。首先,在边远贫困山村,耕地少,农业结构单调,品种单一,扩大再生产能力相当薄弱,分户的生产和经营,难以形成产品优势,农产品特别是水果经常出现卖难现象,加上自然灾害频繁,依靠传统的家庭种养增收难度越来越大。其次,山区贫困户劳力,大多数没有通过技能培训,外出打工往往是干最脏、最重且报酬最低的活,很难达到外出务工增收的目的。去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农户务工收入明显减少,如丰顺县汤西镇和安村、石光村50~60%农户有劳动力在村内电声厂、木器厂打工,由于受产品出口下降影响,工厂停产,农民停工,农户大大减少打工收入。

4、贫困户劳力素质较低。当前,贫困边远山区、老区贫困户文化教育水平相对滞后,劳动力素质较低,80%以上劳动力都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由于文化素质低,导致思想观念保守陈旧,加上一无资金,二无技术,难以找到合适的生产门路和务工岗位,脱贫致富可以说是一个梦想。

5、投入少,不到位。近年来,我市积极实施“四个梅州”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取得明显成效,但由于起点低、起步晚、底子薄,县级财政还相当困难,基本上是属于“吃饭财政”,镇级财政更是捉襟见肘,负债较重,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难以筹措资金投入扶贫开发,无力帮助贫困户解决增收、住房难等突出问题。由于爱莫能助,形成有些基层干部怕接触贫困户,少过问贫困问题。仅依靠省、市数额很少扶贫资金投入,影响扶贫开发项目的落实。

四、意见和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进一步树立长期扶贫思想

从我市20多年扶贫工作实践说明,扶贫工作只有周期,没有终期。我市农村贫困问题伴随着农村的不断改革发展、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而实现贫困人口逐步减少,以温饱为主的绝对贫困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当前存在的是相对贫困问题。贫困是长期存在的,但各个时期的贫困标准不一样,贫困标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我省贫困标准从1985年的人均收入200元以下提高到目前的1500元以下,按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求,实行新的扶贫标准,我们建议,要适时提高我省农村的扶贫标准,扩大扶持面,抓好从集中力量解决温饱问题转入努力促进发展实现脱贫致富的新阶段扶贫工作,确保农村贫困人口也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需要党和政府给予超常规的扶持

扶贫开发要坚持政府为主导、政府投入为主。近年来,党和政府为解决贫困山区问题,在交通、饮水、教育、医疗、贫困户危房改造等方面给予很大扶持,解决了一大批突出的热点难点问题。针对当前贫困村的现状和贫困群众诉求,我们认为,在国家财力不断增长雄厚的今天,应采取超常规的办法,继续加大对贫困山区特别是老区村的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主要用于发展生产、改善交通、农村危房改造、饮用水卫生及农田水利等方面建设,全面解决农村的“一保五难”问题,改善贫困山村和老区村的生存发展环境,增强发展后劲。

3、着力解决贫困户增收的问题

当前,我市贫困山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一是搞好种养,发展特色产业;二是转移就业,增加非农收入。为促进农民获得稳定有效增收,建议加大力度继续扶持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扶贫农业龙头企业,要采取贴息和奖励等形式,支持扶贫龙头企业做强做大,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特色产业,达到种养增收;同时,增加投入,不断扩大扶贫技能培训面,确保贫困户子女都能得到免费技能培训,达到转移就业,增加非农收入。

4、积极推进农村泥砖房的改造

最近几年实施的农村安居工程,扶持一批贫困农户改造了破旧危房,让他们住上新居,深受他们的欢迎和拥护。积极推进山区农村危破泥砖房改造,可以说是新农村建设最基本要求,也是防止群众遭受洪涝灾害,房屋全倒造成返贫的一条重要措施。我们建议,对农村贫困户、低收入的困难户危破泥砖房改造继续给予大力扶持,通过推进农村危破泥砖房改造,带动农民改水、改厕、改路,实现人畜分居,建设安全卫生的新农村。

5、发动全社会支持扶贫开发

一是继续实施珠三角城市对口帮扶贫困山区的政策,帮扶的财政资金要用于到村、到户的扶贫项目;二是继续实行领导办点,党政机关挂村、干部结对帮户等有效的扶贫措施。三是引导扶贫龙头企业、民营企业家,港、澳、台同胞以及华侨等热心人士等与贫困村结对,开展产业扶贫和修路、修桥、修水利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对挂钩帮扶成效明显的,给予大力宣扬和表彰。

6、创新新阶段的帮扶形式

政府汇报材料例6

我市是省的重点革命老区、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全市8个县(市、区)均属山区县,1985年前是广东省荒山面积最大、水土流失最严重、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当时全市贫困人口33.9万户、173万人,分别占农村总户数、人数的49%和50%。广东4个全国重点贫困县,我市就有大埔、丰顺、五华三个县。全市104个镇,2040个村,农村居民89万户、397万人,其中老区分布90个镇(场)1136个行政村,老区人口230万人,占农村人口的60.7%。

近年来,扶贫开发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扶贫办的具体指导下,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扶贫开发方针政策,把推进全市扶贫开发工作作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建设和谐梅州的重要举措来抓,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积极实施“四个梅州”(开放梅州、工业梅州、生态梅州、文化梅州)和“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的发展战略,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新思路,探索扶贫开发新举措,始终把增加贫困村、贫困户收入、解决农村“一保五难”问题、提高贫困户素质作为工作重点,全面落实领导挂点、单位挂村、干部结对帮户的扶贫责任制,真扶贫,扶真贫,促进了扶贫工作落实,加快了扶贫开发步伐,经过全市人民共同努力,全市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贫困户逐步减少。全市农村人均收入由的3539元增长至的5038元,增长42.3%;贫困人口的人均收入由不足1000元增至的1288元,增长30%。基本解决了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农村贫困人口由的10.2万户、41.2万人减少到目前的8.5万户、29.8万人。

二是山区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十年绿化广东大地”,我市于1993年实现绿化达标;山区农业综合开发1999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东学梅州”的典型;五华县红山村被国务院扶贫办授予全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先进村”称号。产业扶贫有较快发展,目前全市共培育发展各级扶贫龙头企业47家,其中,部级2家,省级12家,市级33家,这些企业辐射带动农户6.6万户,其中贫困户2.1万户,户均年增收1779元。

三是贫困村“五难”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镇到行政村基本实现公路水泥硬底化,实现行政村通邮、通电、通电话网络信息、通广播电视;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完成农村2万多户贫困户危房改造,缓解了贫困农户住房难的问题。“绿满梅州、洁净家园”行动正在全市普开,农村脏乱差状况有明显改变。

四是扶贫技能培训有新的进展。近年来,全市每年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达6万人以上,依托扶贫技能培训基地,每年培训输出贫困户劳动力300人以上。农村实用技术每年累计培训7万多人次,使相当一部分贫困户掌握一至两门种养技术,为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是农村教育和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提高到90.4%,农村年人均收入在1500元以下贫困户列入最低生活保障,保障人口达20.4万多人。解决农村老有所养问题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正在梅县、平远县开展试点。

六是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农村社会基本实现和谐稳定。

二、扶贫开发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市扶贫开发能够取得明显成效,主要做法可概括为“三有”:

1、有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市委、市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扶贫工作,从政治的高度,把推进全市扶贫开发工作作为促进全市经济协调发展和建设和谐梅州的重要举措来抓。一是亲自调研扶贫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刘日知书记、李嘉市长和分管领导陈小山副书记、邓建华副市长经常下乡镇,进村入户,访贫问苦。去年以来,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书记提出的扶贫开发要“规划到户、责任到人”以及加快老区建设发展的指示精神,市委刘书记先后深入梅县老区贫困村梅县南口镇金声村、梅县镇九龙村;李嘉市长到兴宁市径南镇章峰村;分管领导陈小山副书记到五华县水寨镇中洞村、邓建华副市长到平远县八尺镇八尺村进行扶贫和老区建设工作调研,其他市领导也分别深入到贫困村、老区村进行调研。市委刘书记通过调研,提出“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站在践行党的宗旨,体现党的承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老区建设和扶贫工作的重大意义,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工作力度,让更多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李嘉市长要求,贫困村今后要重点抓好整体规划、加快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科学带动村民增收、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力度、加强和谐新农村建设、净化美化村容村貌等方面做好文章。市政协、市扶贫办专题开 展了新时期如何落实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调研,先后形成了《全面落实“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帮扶责任制开创新阶段扶贫工作新局面的建议》和《全面落实“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帮扶措施,加快贫困户脱贫解困步伐》的调研报告。市委、市政府及各部门通过扶贫和老区建设工作的调研,统一了思想认识,针对梅州贫困面仍较大,相对贫困问题较突出的现象,提出要把落实书记关于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内容,把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放在首位,把加大贫困村、贫困户扶持力度,缩小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经济工作和政治任务来抓,制定新的实施意见,明确新的工作目标和任务,提出具体工作措施,抓好贯彻落实。二是作出多项决定。把扶贫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事项。,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农村“十五”扶贫开发纲要〉的决定》,又作出了《关于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加快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奔康步伐的决定》和《关于实施“十项民心工程”的决定》,把扶贫开发与解决农村“一保五难”的问题和实施《十项民心工程》结合起来。今年初,市委、市政府又先后作出了《关于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大对革命老区发展扶持力度的工作意见》的两个文件,明确提出了新阶段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主要措施。三是召开会议部署。市委、市政府坚持每年召开一次全市扶贫工作总结表彰大会,进行工作部署,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表彰扶贫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今年4月28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扶贫工作会议,对全市新阶段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扶贫工作只能加强,不能放松,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创新的举措,务实的作风,认真抓好市委、市政府关于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任务的贯彻落实,扎实做好新阶段各项帮扶工作,确保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农村贫困人口。力争通过5年的帮扶,贫困户实现“八个确保”,贫困村实现“六个有”。四是努力增加投入。市委、市政府在财力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增加扶贫资金投入。以来,每年投入500万元以上的资金支持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对获取国家、省、市级授牌的扶贫龙头企业,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和2万元的奖励。从开始,对农业和扶贫龙头企业的农业建设项目给予贷款1亿元的贴息。五是建立健全扶贫工作机构。我市扶贫机构,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重视下,不断得到加强和充实。1997年从内设科室升格为副处级的办公室,在的机构改革中,市扶贫办由副处级单位再次升格为正处级的市委、市政府议事协调单位,各县(市)也相应单列独立设置为正科级单位。为贯彻落实上级和市委、市政府的扶贫工作部署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确保各项扶贫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2、有明确的工作重点和工作目标

为促进扶贫工作的落实,我市根据中央和省的扶贫工作部署和要求,围绕实施“四个梅州”和“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的发展战略,抓重点,攻难点,抓好各项扶贫工作的落实。一是始终把扶贫工作着力点放在三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革命老区、省属水库移民区、边远分散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区;二是把增加贫困村、贫困户的收入和解决农村“一保五难”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三是坚持实施智力扶贫工程,抓好扶贫技能培训,促进贫困户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增加非农收入。为确保帮扶工作有针对性,市委、市政府根据不同时期扶贫工作的要求,提出明确的工作目标,在《关于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加快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奔康步伐的决定》中,提出了整体推进的8项具体帮扶工作目标。在《关于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以实施“五到户”帮扶措施,使贫困户达到“8个确保”,贫困村实现“6有”的目标。在《关于加大对革命老区发展扶持力度的工作意见》中,提出老区建设要实现“五通”、“三改”、“三提高”、“一保护”的发展目标。

3、有到位的工作措施

一是注重领导带头抓。市委、市政府历届党政领导都十分重视带头抓扶贫工作。现任市委刘日知书记到任后亲自在全市扶贫工作大会上作动员,并与秘书、司机带头到边远的梅县隆文镇檀江村挂点扶贫,李嘉市长亲自到兴宁市径南村章峰村挂点,由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率先垂范,有力地推动了全市领导挂点、机关挂村、干部帮户的扶贫责任制不断完善落实。据统计,全市共落实市、县领导238人,挂钩贫困村231个,结对帮扶贫困户238户;市、县825个机关单位,挂钩贫困村780个,其中市级机关145个单位,挂钩107个村;市、县两级机关干部职工18960人,结对帮扶贫困户18960户。自以来,市机关及干部职工筹资投入挂扶村的资金每年达1000万元以上,为挂扶村办了一大批好事实事,改善了生存发展环境,促进了生产发展,增加了贫困村、贫困户的收入。

二是注重部门配合,共同推进。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共同配合和努力。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县有关单位根据各自工作职能,做好相关的帮扶工作,做到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互相配合,共同推进。如市县组织、农业、扶贫部门负责发展村集体经济、贫困户脱贫和扶持培育发展扶贫龙头企业工作;民政部门负责人均收入1500元以下的最低社会生活保障及村址建设工作,交通、公路、供电、电信、邮政、广播电视等部门负责行政村、自然村“五通”建设以及行政村道路水泥硬底化建设;水利部门负责农村食用水达标建设;教育部门负责学校危房改造和义务教育免费入学落实工作;卫生部门负责解决农民就医看病问题,扩大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贫困村的“一保五难”问题得到较好解决,生存发展环境明显改善,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和信心不断增强。

三是注重增加资金投入。由于我市财政比较困难,但是也千方百计拿出部分资金搞扶贫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市级地方财政预算投入的扶贫资金从的138.8万增至目前的920.2万元,增长6倍多;县级资金也从11.5万增至150.86万元,增长13倍多。为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扶贫工作,市领导和我办及有关部门积极向上级汇报沟通和努力争取,在省扶贫办等部门的支持下,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争取的扶贫资金达3亿多元,为落实各项帮扶工作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

四是注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扶贫开发的责任主体是贫困户,近年来、我市注重加强教育引导,不断树立和增强贫困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有为意识,从过去等人来帮,包办代替,到积极争取帮扶,积极参与。在农村安居工程中,坚持以群众自筹投入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的原则,引导贫困户改造危房。以来,全市农村贫困户自筹危房改造资金达2.4亿多元,完成2万多户的危房改造。在实施“大禹杯”竞赛活动中,广大群众积极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中,累计投工投劳87.5万个劳动日。

五是注重抓住关键,固本强基。实践证明,扶贫工作要取得成效,关键是要有一个比较好的以村党支部书记为核心的村级班子。为此,近年来,我市各级坚持把扶贫开发与加强村级班子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一是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组织“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广泛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等教育活动,提高农村党支部的领导水平和管理发展水平。二是选配好带头人,把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工作能力强,能带领群众脱贫奔康的党员担任支部书记和其他村级班子成员。近年来,选配一批优秀党员和致富带头人当支部书记或村委干部。

六是注重创新探索。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近几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非常重视调查研究,努力探索新时期扶贫新思路、新举措,从中总结成功经验和做法。如山区农业和扶贫开发被省委、省政府称誉为“东学梅州”模式,安居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整村推进的“红山”做法、智力扶贫免费培训的做法、贫困村村级互助金的做法、小额贷款担保金的“拾荷”做法、兴宁市实施农村特困危房户安居解困工程的做法等,都得到上级和有关领导表扬和肯定。

三、当前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困难

近年来,我市扶贫开发虽然取得明显成效,但由于受自然、历史、社会、区位等诸多因素制约,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平原与山区之前的发展差距在继续拉大,特别是高寒边远老区、贫困山区,农业弱,农村穷、农民苦的状况还未很好得到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仍然相当困难,扶贫开发任重道远。

(一)存在主要问题

1、贫困面仍较大。据市扶贫办核实调查,一是贫困村多。按村集体经济纯收入标准统计,全市2040个行政村中,年纯收入在3万元以下的贫困村有1438个,占70.5%;按贫困人口占40%以上比例统计,全市贫困人口较多的贫困村有551个,占27%。二是贫困人口多。全市统计,目前全市农村贫困户有8.5万户、29.8万人,分别占农村居民户数、人数的9.7%和7.5%,其中三个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人口基数较大、比例较高,大埔县4.6万人,占10.6%,丰顺县5.4万人,占9%,五华县10.5万人,占10.3%。此外,根据省民政厅、省委农办、省统计局、省扶贫办四部门要求,对全省城乡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以下的困难户进行调查,全市农村年人均收入1501元至2500元以下的困难户有7.47万户、26.3万人,分别占农村居民户数的8.5%和人口的6.7%。

2、居住条件差。据调查全市农村仍居住泥砖房的有45万户229万人,占农村总户数、人数的51.4%和57.8%,其中属于危房的有23.2万户,占泥砖房45万户的51.5%。在危房分类中,居住危破泥砖房的贫困户、低保户等有11万户。如五华县转水镇枫林村全村385户,贫困户68户,仍居住危破泥砖房的有117户,其中贫困户54户。该村第四、五村民小组有37户农户,除12户建有新房外,其余25户仍居住在破危的泥砖房里,人畜共居等“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在离县城仅5公里离镇政府3公里,离省道仅500米,交通较方便、信息较灵的一个村,难以想像还有贫困户、低保户仍居住在这么破烂危房里。

3、发展环境差。由于受自然、地理、生态条件制约,边远落后的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仍欠账较多。全市统计仍有1393个300人以上老区自然村未通机耕路,有1600个老区自然村77.3万人未解决安全饮水问题,全市革命老区中仍有302个缺乏生存发展条件的边远分散自然村的5320农户仍需搬迁。老区、山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年久失修,功能老化,保障能力下降,已成为制约贫困(老区)村、贫困户生产发展的“老大难”问题,这些小型水利在有些部门看来是小不点的事,但对基层群众特别是贫困户来说是影响一年生产生活大事,成为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反映最多和最希望政府帮助解决的突出问题。

4、农村保障水平较低。全市农村人均收入1500元以下贫困户列入低保,低保差额补助仍相对较低,在遇到病和灾害时难以解决家庭中困难。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仅达90.4%,仍有近10%农户未参加农村合作医疗,这些农户往往因病又使家庭返贫或造成更加贫困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面临的困难

1、对贫困问题和扶贫工作认识上有误区。主要是个别同志对扶贫开发工作的认识不同程度存在淡化和松懈、厌战和畏难情绪,讲成绩的多,讲贫困的少,有的怕讲贫困面和贫困问题影响政绩和升迁,有的认为扶贫工作搞了20多年,还这么多贫困问题,何时才能解决,有的对扶贫工作急功近利,期望靠一两个攻坚战消除所有贫困问题。

2、争取上级支持有一定难度。由于国家政策支持一般按照“先易后难、突出重点”的原则,基础条件好、配套资金充足,建设条件成熟,示范作用强的地方,在争取国家支持上明显占优势,而贫困山区、老区却恰恰相反,在争取支持上往往处于劣势,即使争取到扶持,建设难度也相对较大,如老区村公路水泥硬底化建设,虽然每公里省给的补助增至15万元,但目前仍未实现水泥硬底化的村,普遍存在线长、路窄、弯多、涵洞多、坡度大等建设困难,按每公里造价25万元预算,每公里仍需配套10万元,在人口相对较少,经济落后的贫困村,根本无法筹集配套资金。

3、贫困户增收难度大。农民增收难、贫困户增收更难。当前我市山区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二个方面,一是家庭种养收入,二是非农外出务工收入。首先,在边远贫困山村,耕地少,农业结构单调,品种单一,扩大再生产能力相当薄弱,分户的生产和经营,难以形成产品优势,农产品特别是水果经常出现卖难现象,加上自然灾害频繁,依靠传统的家庭种养增收难度越来越大。其次,山区贫困户劳力,大多数没有通过技能培训,外出打工往往是干最脏、最重且报酬最低的活,很难达到外出务工增收的目的。去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农户务工收入明显减少,如丰顺县汤西镇和安村、石光村50~60%农户有劳动力在村内电声厂、木器厂打工,由于受产品出口下降影响,工厂停产,农民停工,农户大大减少打工收入。

4、贫困户劳力素质较低。当前,贫困边远山区、老区贫困户文化教育水平相对滞后,劳动力素质较低,80%以上劳动力都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由于文化素质低,导致思想观念保守陈旧,加上一无资金,二无技术,难以找到合适的生产门路和务工岗位,脱贫致富可以说是一个梦想。

5、投入少,不到位。近年来,我市积极实施“四个梅州”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取得明显成效,但由于起点低、起步晚、底子薄,县级财政还相当困难,基本上是属于“吃饭财政”,镇级财政更是捉襟见肘,负债较重,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难以筹措资金投入扶贫开发,无力帮助贫困户解决增收、住房难等突出问题。由于爱莫能助,形成有些基层干部怕接触贫困户,少过问贫困问题。仅依靠省、市数额很少扶贫资金投入,影响扶贫开发项目的落实。

四、意见和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进一步树立长期扶贫思想

从我市20多年扶贫工作实践说明,扶贫工作只有周期,没有终期。我市农村贫困问题伴随着农村的不断改革发展、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而实现贫困人口逐步减少,以温饱为主的绝对贫困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当前存在的是相对贫困问题。贫困是长期存在的,但各个时期的贫困标准不一样,贫困标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我省贫困标准从1985年的人均收入200元以下提高到目前的1500元以下,按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求,实行新的扶贫标准,我们建议,要适时提高我省农村的扶贫标准,扩大扶持面,抓好从集中力量解决温饱问题转入努力促进发展实现脱贫致富的新阶段扶贫工作,确保农村贫困人口也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需要党和政府给予超常规的扶持

扶贫开发要坚持政府为主导、政府投入为主。近年来,党和政府为解决贫困山区问题,在交通、饮水、教育、医疗、贫困户危房改造等方面给予很大扶持,解决了一大批突出的热点难点问题。针对当前贫困村的现状和贫困群众诉求,我们认为,在国家财力不断增长雄厚的今天,应采取超常规的办法,继续加大对贫困山区特别是老区村的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主要用于发展生产、改善交通、农村危房改造、饮用水卫生及农田水利等方面建设,全面解决农村的“一保五难”问题,改善贫困山村和老区村的生存发展环境,增强发展后劲。

3、着力解决贫困户增收的问题

当前,我市贫困山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一是搞好种养,发展特色产业;二是转移就业,增加非农收入。为促进农民获得稳定有效增收,建议加大力度继续扶持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扶贫农业龙头企业,要采取贴息和奖励等形式,支持扶贫龙头企业做强做大,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特色产业,达到种养增收;同时,增加投入,不断扩大扶贫技能培训面,确保贫困户子女都能得到免费技能培训,达到转移就业,增加非农收入。

4、积极推进农村泥砖房的改造

最近几年实施的农村安居工程,扶持一批贫困农户改造了破旧危房,让他们住上新居,深受他们的欢迎和拥护。积极推进山区农村危破泥砖房改造,可以说是新农村建设最基本要求,也是防止群众遭受洪涝灾害,房屋全倒造成返贫的一条重要措施。我们建议,对农村贫困户、低收入的困难户危破泥砖房改造继续给予大力扶持,通过推进农村危破泥砖房改造,带动农民改水、改厕、改路,实现人畜分居,建设安全卫生的新农村。

5、发动全社会支持扶贫开发

一是继续实施珠三角城市对口帮扶贫困山区的政策,帮扶的财政资金要用于到村、到户的扶贫项目;二是继续实行领导办点,党政机关挂村、干部结对帮户等有效的扶贫措施。三是引导扶贫龙头企业、民营企业家,港、澳、台同胞以及华侨等热心人士等与贫困村结对,开展产业扶贫和修路、修桥、修水利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对挂钩帮扶成效明显的,给予大力宣扬和表彰。

6、创新新阶段的帮扶形式

政府汇报材料例7

一、文化事业欣欣向荣

(一)面向群众,全面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为进一步丰富全县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永兴县举办了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几个大型的文艺节目。一是举办了首界“十佳道德标兵”颁奖暨和谐永兴迎新春文艺晚会;二是在7月24日又首次邀请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艺术团来永兴县举办“魅力银都,星光永兴”大型综艺晚会;三是9月15日举办了中国郴州(山水银都)生态旅游节,以《银之都·河之恋——浪漫永兴银河会》为主题,气氛热烈、高潮迭起,让全县人民品尝到了一份丰厚的视觉盛宴和文化大餐,是永兴县少有的高品位、高档次的文化活动。

同时各类文艺创作硕果累累,全年共发表文学作品600余篇,创作书法作品300余篇,美术作品120篇。又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积极组织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活动,共开展大型群众文化活动10余次,举办文艺培训班4期,培训人数200多人;县花鼓戏剧团全年开展下乡巡回演出220场,观众人数达20万人次;县电影公司积极抓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在全县开展场优秀国产影片下乡展影活动,共完成电影放映3037场(其中农村电影放映2986场)。

(二)重在建设,努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是积极抓好银都文化建设项目;二是积极抓好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建设。通过积极争取永兴县鲤鱼塘镇文化站被列入全市4个试点站之一,农家书屋建设是国家加强村级文化活动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三是积极抓好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永兴县已初步建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分中心,争取实现乡建基层中心、50%以上行政村建基层服务网点的目标。

(三)依法稽查,大力加强文化市场监管

永兴县紧紧围绕如何管理文化市场,积极开展群防群治,合理调控,逐步提高文化经营场所的规模和水平,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经营行为,让更多的群众了解文化市场的相关知识,定期开展文化市场集中整治行动。全年共收缴淫秽影碟185块、非法盗版影碟6598块、非法盗版书籍7854本,扣押电脑主机12台、游艺电板10块,销毁近联年收缴的机40台,查处违法违规经营户105家,取缔黑网吧3家,取缔学校周边的书店、桌球室7家,搬迁距离学校200米以内的网吧2家。净化了文化娱乐场所,文化市场秩序得到了根本性好转。

(四)深化改革,增加收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系统各单位在繁荣文化事业的同时,坚持体彩改革创新,强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全年城区新增有线电视用户达1778户,农村发展平移有线和无线数字电视用户1930户,全县有线电视用户已突破6万余户,比上年增长6.4%;县体育局共销售体育350万元;新华书店实际完成商品销售净收入1443.15万元;县剧团通过各种演出创收入20万元;电影公司实现多种产业收入50余万元。

(五)文物保护工作扎实推进

永兴县的“永兴花鼓戏”、“永兴金银传统冶炼技艺”、“汉三侯祠庙会”被列入了郴州市第一批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二是积极做好侍郎坦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前期准备工作,筹资20万元加强了侍郎坦的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做好文物挖掘保护工作,从荣裕大酒店施工现场发现两座东汉时期古墓出土的陶器中有一面典型的“汉式镜”为东汉中后期流行的兽首“汉式镜”,保存较为完整,从品相上看可以认定为国家一、二级文物。

(六)富有创造地打造了中国爱情旅游品牌

永兴县特邀了全国知名旅游策划专家叶文志和湖南卫视、金鹰955、《今日女报》等强势媒体的专家到永兴县实地考察论证,确定了永兴县的爱情旅游品牌,明确了永兴县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从而推动永兴县旅游产业大发展,社会经济大发展的格局。

二、文化产业问题尤在

(一)文艺创作人才缺乏,文艺精品创作力度不大。

文化人才严重紧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从事经济效益低的文化文艺工作,全市文化专业人才出现断层,文化人才队伍总量与质量亟待加强。培养一批精、深、优、博的文化继承人,塑造一支善经营、懂科技、会管理的人才队伍,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环节。文化人才严重紧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居民消费需求结构中文教娱乐的比重不高

随着永兴县经济持续稳步发展,居民收入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社会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居民消费已从以物质消费为主向以非物质消费为主转变,吃 、穿等生存资料消费比重进一步降低,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消费比重逐步上升,但居民对文教娱乐的消费需求比重不高。永兴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中,文教娱乐消费人均支出991.71元,在总的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为10.5%。

(三)文化体制改革滞后,文化基础设施亟待改善

永兴县现行的文化产业体制还存在政企不分、职能重复,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概念模糊,当前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又不完善,文化产品市场运营和引进又很薄弱,加之,文化基础设施处于落后、老化的现状,文化产业发展硬件建设落后,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有限,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能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发展文化产业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文化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以造就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的文化人才队伍为目的,建立永兴县文化人才档案和信息库,配齐、配强、配优文化专干,培养农村专业和业余文艺队伍。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快建立文化艺术人才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充分调动文化系统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突破县域文化建设

紧紧围绕机制和体制创新,着力抓好银都文化和体育运动中心等标志性文化项目建设,以项目带动文化建设招商引资的大发展,同时,狠抓文化精品工程,不断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力争实现经济和社会两个效益的新突破。

(三)加大融资投入力度,优化文化产业

为进一步提高永兴县区域经济发展的外向度和竞争力,积极引进资金和器材,进行乡联网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完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所需的设备配置,建设好县级共享分中心,开展数字文化服务,打造银都文化品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永兴“五彩”经济。

政府汇报材料例8

根据省__届人大常委会第__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农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执法检查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县政府就我县在贯彻实施《农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调研和整改。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切实推动检查整改

县政府对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农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执法检查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高度重视,县长__批示要求认真做好执法检查整改工作,县政府召开了专题工作会议,对审议意见进行了分析研究,落实整改工作。各有关部门积极调研,制定整改方案,切实推进工作。

二、突出重点,积极落实审议意见

(一)关于强化宣传教育,增强干部群众法制观念的问题。

一是大力抓好《农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要求各镇(区)、农办、农经、国土、财政等部门分别制订方案,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农业法》学习和宣传活动,积极营造学法、懂法、守法的社会氛围,努力提高全社会对农业的法律意识。通过会议、专题讲课、座谈会等形式,探讨工作思路,宣传农业政策,提高干部群众的农业法制观念。利用新闻媒体、报刊杂志、电子网络等平台,对社会公众进行法制教育和宣传,提高农业政策法规的透明度。通过摆设咨询台、宣传台等方法,在中心广场、县镇街道现场解答农业法咨询问题,增强广大群众依法维权的意识。利用发放宣传资料、张贴标语、悬挂横幅等手段,广泛深入社区、乡镇、企业,普及《农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宣传。

二是大力抓好基层、农村的《农业法》贯彻。通过聘请义务监督员、宣传员的方式,把农业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传达到每村每组、每家每户,构建起宣传长效机制,进一步推动我县《农业法》的深入贯彻实施。

三是以窗口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提高涉农单位和部门提高农业法制观念。选择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农经、国土等窗口单位进行创建示范,督促涉农单位和部门在日常工作中遵纪守法,规范管理,强化农业法制意识。

(二)关于调整支农结构,稳定农业投入增长机制的问题。

一是积极调整支农结构。严格按照《农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和“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量、固定资产用于农村的增量、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均高于上年。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利用贴息、补助和配套等形式,吸引农民、集体和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投入,增加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形成多元化支农投入格局,逐步成为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开展涉农财政资金整合试点工作,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县实际的农业财政资金整合路子。

二是继续落实惠农支农政策。进一步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财政支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直接通过“一卡通”发放到户;支持农产品基地、标准化建设、农业龙头企业等效益农业项目建设,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建立和完善财政支持效益农业信贷担保机制,做好扶贫小额信贷到户试点工作,并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公共财政制度和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型财政支农机制。

三是着力履行公共财政职能。努力提高农村养老、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支持新型合作医疗建设,支持对城乡特困群体的医疗救助体系建设;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探索对农村小型公益设施“民办公助”的扶持办法;实行经济薄弱村差别化扶持。进一步抓好危桥改造、河道整治、道路硬化工程,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保障,探索长效管理机制,引导和支持农民治理乡村污染,美化乡村环境。

四是加强支农资金管理。建立健全部门预算管理制度、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和财政支农项目的公告、招投标制度等,不断完善支农资金管理制度体系。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全程监管,确保资金分配合理、及时拨付、安全使用,并组织财政、审计、 主管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共同开展支农资金专项检查和绩效考评。

(三)关于严守耕地红线,严格耕地保护措施的问题。

一是进一步细化考核责任。建立政府为责任主体、部门联动监管、社会广泛参与的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明确相关部门共同责任。结合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把保护责任落实到村、组、户直到田块,基本农田分别以定量、定块、定指标落实到责任人,做到“责任、任务、人员、经费”四落实。

二是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强耕地保护工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健全完善土( )地执法监察责任制度,加大巡查考核力度,完善奖惩措施,力争将违法违规用地行为遏制在萌芽状态,形成“地动我知,违法我管”的局面。

三是进一步健全激励机制。积极探索建立耕地保护财政补偿机制,对镇(区)内的耕地占补平衡、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考核落实到位,逐步建立镇区间基本农田补划和耕地补充的有偿调剂机制,真正实现谁占用,谁补充,责权利对等的原则。同时建立考核奖励机制,对考核为优秀、良好的镇(区)给予奖励和表彰,考核为不合格的镇(区)责令整改。

(四)关于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推进“三位一体”建设的问题。

一是强化农技体系建设。大力整合农经、水利等部门的农技推广和科研资源,完善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镇(区)农技水利服务中心、畜牧兽医站为主的工作体系;由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社会化农技推广人员为主的推广体系;由县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心、镇(区)农技站、成校为主的培训体系;由“远程教育”、“农民信箱”、“农技110”、“__农业信息网”为主的信息体系。开展对农技推广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培训,提升为农服务能力,完善基层中青年农技人员培养选拔机制,逐步建立一支年纪轻、知识广、素质高的农技推广服务队伍。

二是规范专业合作组织。按照“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社员知识化、产品安全化”的要求,对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引导。充分发挥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作用,加强不同合作社之间的联合,整合资源,拓展功能,积极推动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

三是加强农业行政执法。开展农业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按照“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要求,造就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良、作风过硬、高效廉洁的执法队伍,提高执法水平和效率。继续开展各项农业专项执法整治行动,加强对农业投入品市场的日常监督管理,严厉打击违法使用“瘦肉精”、“两高”农药、制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经营病死动物及其产品等农业违法行为,切实保障全县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四是做好动植物疫病防控。加快部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__区域站项目的建设和使用,提高植物病虫害疫情的普查、监测和防控能力。继续坚持动物免疫制度和准调证制度,依法对入境、出境动物进行检疫;强化定点屠宰、集中检疫;督促、指导养殖场(户)建立生产管理和档案记录制度,落实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措施,加强源头监管。全面开展各项综合防控工作,加大对“加拿大一枝黄花”、松材线虫病、柑橘小食蝇、猪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动植物疫病的防控力度,切实加强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和及时处置的能力。

(五)关于加大帮扶力度,开辟低收入农户增收渠道的问题。

一是建立健全长效帮扶机制。全面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落实“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机制,通过领导结对、单位结对、干部结对的方式,帮扶到户、责任到人。建立扶贫志愿者制度,发展扶贫志愿服务组织,动员工商企业、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参与到为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的服务行列。

县财政部门进一步提高对低收入农户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扶持力度;继续推行扶贫小额信贷制度,扶持低收入农户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县劳动保障部门加快推进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完善低收入农户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低保标准。县民政、教育等部门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实施低收入农户家庭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援助等政策。县农办、农经等部门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低收入农民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高低收入农户致富能力。其他相关部门根据自身职能,制定落实扶持低收入农户增收的具体措施。

政府汇报材料例9

朋友们,虽然我一直话不多,但是我一直很喜欢听你们的声音,我喜欢听师姐充满热情地说着生活上琐碎的事情;喜欢听师姐头头是道地说着对见闻的见解;喜欢听师兄的教诲;还有师兄的玩笑和,的闲聊。大家的友好相处互帮互助,让我深受感动。

还有一直热心工作忙得停不下来的,我们一直受到你的照顾,你总把最轻的工作交给我们比如打印复印盖章等等,从你平时工作的方式和态度中我学会不少。你的口才真的很好,通过你的指点我学会了应如何圆滑地接电话。由于常常来往于6楼的办公室和1楼的财局我还学会了如何打支票等等。接触了从没有接触过的档案整理,现在我对档案充满了兴趣,还打算自己制作个人档案好让自己将来老了可以回忆一下。

政府汇报材料例10

、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向教育部、国家语委、省语委领导和兄弟省、市语委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

武昌是省会之地,首义之区,滨江滨湖,科技集聚。全区总面积81.22平方公里,人口97万,区

辖14个行政街道、195个社区。历年来,区委、区政府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注重经济和社会

的整体同步发展,致力把武昌建设成为服务产业发达、科教文化先进、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文明富

裕的现代化中心城区。

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语言文字工作,把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城市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

列入重要工作日程。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为重点,以全面达到一类城市语

言文字工作评估标准为抓手,按照“打好基础、扩大影响、逐步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统筹协调,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依法管理,使得我区语言文字工作一年一个新台阶,年年都有新进步。

下面我代表武昌区委、区政府,就武昌区城市语言文字工作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强化政府行为,健全语言文字工作管理体制

近年来,城市建设和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经济及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对语言文字工作提出了新

的要求,也为语言文字工作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武昌区委、区政府对语言文字工作非常重视,成

立了以分管副区长为主任,各委办局分管领导为成员的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各街道办事处、职能部

门充分履行职责,切实抓好语言文字工作。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创建

考核评比内容,要求争创文明单位的各企事业单位做规范语言文字工作的表率;区教育局将语言文字

工作纳入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与办学管理目标挂钩。在区语委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单位、街道办

事处统筹协调,互补互动,齐抓共管,建立、健全了较为有效的工作机制。

二、拓展重点工作,提升社会语言文字应用水平

为实现语言文字工作跨世纪目标,做好新世纪语言文字工作,我区以拓展重点领域的工作为突破口,

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作用,发挥党政机关的龙头作用,发挥社会公共服务行业的窗口作用,发挥新闻

媒体的示范作用,切实提升了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的应用水平。

㈠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作用

教育部门在语言文字工作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学校是语言文字工作的主阵地。区教育局积极贯彻

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国家语委《关于进一

步加强学校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的通知》精神,狠抓中小学、幼儿园、职业中学语言文字工

作的管理,坚持为素质教育服务。各级各类学校均能做到将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要求纳入培养目标、管

理常规和基本功训练之中,渗透到德、智、体、美及社会实践等各项活动中,注重在加快课程改革和

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提高受教育者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我们以学科为主渠道,通过语文教学,发

挥语文教师的骨干作用,规范学校的用语用字,使语言文字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方位、全过程

中。目前,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已经走上了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各校用语用字规范化程度较

高,学校在全社会语言文字工作中发挥了基础作用和积极影响。

我区还把语言文字规范作为教师业务考核的重要指标,将考核结果作为聘用、晋级和评优的条件之一

。自1999年启动教师普通话水平测试以来,全区共培训、测试教师7000余人次,教师培训率达到

99.5%,合格率达95%以上。

㈡充分发挥党政机关的龙头作用

党政机关在语言文字工作中能起表率带头作用。我区机关纷纷结合实际制定语言文字工作应用制

度。区人大、政协明确要求在人大、政协会上使用规范字,讲普通话,区领导带头执行;区人事局将

普通话水平纳入招考公务员条件之一;区公安分局印发《关于规范语言文字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

具体的工作措施,将相关制度,张贴在分局各服务窗口;区司法局制定了“‘148’专线文明用语制

度”;区检察院要求公诉必须使用普通话,并将其作为评选优秀公诉人的必备条件;区法院对公务用

语有明确规定,并制定相关制度。区机关工委认真开展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活动,做到人手

一本《宣传手册》。在区机关工委组织下,全区党政机关开展了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语言文字规范

化活动。如诗文朗诵、演讲比赛、双语(普通话、英语)比赛等等,进一步提高了公务员规范语言文

字工作的意识和能力,推进了高素质公务员队伍的建设。

今年,我区将在党政机关公务员中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并已列入区人事局公务员培训计划中,

定期、定额下达各单位测试人数,保证公务员普通话测试工作有序、有效进行。

㈢充分发挥社会公共服务行业的窗口作用

社会公共服务行业是精神文明的窗口,也是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载体。在创建现代化中心城区的

大背景下,我们注意拓展深化文化、体育、卫生、经贸、旅游、交通等系统的语言文字工作,以点带

面,发挥典型的先导作用和示范作用,指导和推动全区面上工作。如新建的明日广场在招收员工时明

确规定要坚持使用普通话;武煤石化集团送气部对外咨询电话的接话员一律坚持使用普通话。金融、

电信、邮电、餐饮、燃气、医疗等服务行业还开展行业服务规范活动,倡导规范用语用字,将普通话

作为工作用语,发挥其窗口示范作用。

三、利用评估契机,全方位推进语言文字工作

我区十分重视迎评工作,把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与实施素质教育、党政目标管理、城市环境创

新、常规管理相结合,坚持使我区的语言文字工作更好地为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语言文字环境。

㈠高度重视,达成一致认识。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语言文字工作已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依法行政,

依法管理,使语言文字工作有了根本的保障。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标准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的延伸和细化,是贯彻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重要抓手。我区及时成立了领导小组,召开了

迎评动员会,要求全区上下提高认识,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

语言文字政策,按照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要求,以这次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为动力,创新思路、

创新方法。在有利于维护国家、民族尊严、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高度上达成共识,在语言文字

工作中强化国家意识、法制意识、现代意识。

㈡完善机制,立足长效管理。

根据语言文字工作的跨世纪目标和评估标准,我们进行目标分解,建立各部门的达标责任,细化

了各部门应达到的指标要素。通过自查、自评、整改、互评、复评,不断使各部门、各单位做到认识

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同时,区语委在成员单位、重点系统和部门建立了一支熟悉政策法规,

有较高业务水平和精干高效的联络员及兼职推普队伍,并逐步建立网络管理电子档案,做到了分管领

导亲自抓,具体工作专(兼)职人员落实,区语委办督促、检查、协调的长效管理机制,使全区深入

开展语言文字工作有了组织保证。

㈢大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区政府、区语委针对本地区人口流动量大、外来人口多等特点,每年在全国推普宣传周期间,都

不断推出有创意、讲实效、有影响的宣传活动。如组织志愿者教师小分队在区机关大楼各办公室宣传

;在武昌火车南站设立路线咨询处;在首义广场开展师生现场书写规范粉笔字、毛笔字的宣传活动;

在全区各单位开展推普征文评选活动等等。为了提高社会的规范意识,我们在交通要道大东门立交桥

旁制作了大型语言文字公益宣传广告。区语委、教育局还共同印发《致武昌区从事刻字、印刷、广告

宣传等行业人员的一封信》,实行了学校包片责任制,组织各校推普宣传员按责任区上门向各店铺发

放宣传单,对文字从业人员宣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宣传社会用字整治的范围和政策,呼吁全

社会推广普通话,用规范汉字。同时,区语委每年召开一次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和积极分子表彰会

,鼓励先进,宣传典型,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㈣狠抓载体,增强规范意识

语言文字的面貌是反映城市综合生活品质、市民的文化水准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我们以活

动为载体,培养市民对语言文字规范应用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近年来,我们先后组织了“塑

教师形象,做文明表率”普通话演讲比赛;“迎新世纪、迎澳门回归”诵读比赛;“中华之声”诗文

经典诵读工程;建党八十周年“党在我心中”主题演讲比赛;“讲身边事,学身边人”师德演讲比赛

;全区“吴天祥小组”先进事迹演讲比赛;“颂歌献给党诗歌朗诵会”;“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爱

国诗诵诗抄会;“武昌区读书节”等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大型宣传咨询、竞赛、公益活动,丰富了社会

语文生活,增强了广大群众的用语用字规范意识。

㈤联手互动,严把商铺用字。

在语言文字工作中我们注重政府部门联手互动。如对不规范字的整治,区城管、工商等部门通力协作

,组织联络员调查主要街道及繁华地段商铺用字及刻字印刷广告商用字情况,及时掌握用字信息,并

联合把好门面招牌登记入口关,主动提前介入。对存在的不规范用字现象限期整改。如武昌“首义园

”地处繁华、窗口地带,属民营企业投资新建的大型文化园区,是武昌区形象工程之一,其大型标志

牌及商业门面存在使用繁体字及不规范字的情况。基于其造价昂贵、固定,工商、城管提出了符合要

求又不过多增加企业负担的整改建议,在大标牌旁比较醒目的位置都配放规范字副牌,既醒目又美观

规范,基本消除园内不规范用字现象。

四、依法行政,争创语言文字工作的新成绩

今天,我区接受国家一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我们将以此为动力,进一步抓巩固、抓深化、

抓提高、抓创新。

一是要继续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不断加大宣传力度,继续以推

普宣传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富有创意、讲究实效的宣传教育活动和培训工作,提高市民素质,

提高全区文明程度。进一步明确执法主体和执法程序,组建执法队伍,认真学习相关的政策法规,从

而提高我们执法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要积极、稳妥、有序地进行社会用字整治。建立社会用字规范化管理机制,特别是落实各街

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以及工商、城管等部门的责任,建立奖惩制度,强化依法治理。我区是老城区

,历史积淀丰厚,社会用字整治不可能一蹴而就,加之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行业形态和经济成份纷

繁复杂,我们要通过这次国家和省对武汉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积极探索稳妥、有序、有效的社会用

字管理整治办法,务求取得明显成效。

三是要继续抓好重点领域的语言文字培训测试工作。力争教师参与测试率达到100%,全面推进公

务员普通话培训,探索公共服务行业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并着手对广告制作、印刷、刻字社等从业人

员进行汉字规范知识的培训和测试,强化堵源措施,提高社会语言文字应用水平,逐步形成由从业人

员自律、政府职能部门监管、社会舆论监督的社会用字管理的新格局。

今天,武昌区代表武汉市中心城区接受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既是对我们过去工作的肯定,也

是对我们做好今后工作的鼓励和鞭策。这次评估,必将引领我们的思想跨上新高度,更加坚定、自觉

地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武昌区的语言文字工作;必将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在我区的

深入贯彻实施,不断加大依法管理监督语言文字工作的力度;必将提高全区干部群众的语言文字规范

意识和应用能力,推动武昌区语言文字工作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