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战略合作发言稿模板(10篇)

时间:2022-10-01 10:34:01

战略合作发言稿

战略合作发言稿例1

会议通讯稿范文一20____年6月29日至7月1日,陕西中川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在西安凤城大酒店二楼会议室召开了一年一度的工作会议。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各项目管理人员及其公司各职能部门领导等5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上,总经理苏建明做了题为《 统一认识,调整思路,稳步发展》的工作报告。报告分析了现在建筑市场诸多不利因素,全面总结了20____年所作的工作,客观的分析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依据20____年的目标实现情况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下一年的工作做了详细的安排部署。会议指出:要牢牢把握公司发展大局,转变公司发展战略,提升企业品质,实行多元化经营,在发展公路、铁路的前提下,也要进入房建、水利、装饰装修等行业,弥补桥梁单一性带来的不足,倡导大家要充满信心、统一思想、大胆尝试,坚持不懈,确保20____年的经营目标的实现。公司副总及书记也对如何加强项目的质量、安全、成本、生产经营、文化建设方面做了详尽的报告。

会议结合公司目前的现状,就如何进入新的领域,开拓新市场;如何想办法做好变更、索赔,怎样加快项目结算、工程款的回收;如何提高项目的管理能力;如何留住人才等四个大议题进行了激烈的研讨,参会人员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从公司的实际出发,畅所欲言,进言献策,共同谋划着公司的美好未来。

会议还评选了20____年度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先进班组,对他们进行了表彰,肯定了他们的工作,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由此调动了员工、工班工作的积极性。此次大会,始终贯穿着求真务实的精神,洋溢着浓厚的民主气氛,这是一次团结民主、集思广益的大会,必将引导和激励公司员工以勇于创新、坚定执着的精神,开创公司更加辉煌的明天。

中川建筑20____工作会议的召开,无疑为下一年的工作确定了工作目标,明确了工作任务、经济指标和发展方向,为来年各部门、各项目完成生产计划奠定良好的基础。

会议通讯稿范文二12月21日,全市学校战线工作会议在应城召开。会上,【人名】同志就全市学校战线的团队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____年全市学校战线工作计划。

各区教育局团委书记、少先队总辅导员参加了本次会议。各区教育局团委书记在会上畅所欲言、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整个会议气氛热烈持续了4个多小时。

大家一致认为:20____年,全市学校战线工作紧扣中心,围绕大局,紧密围绕全团工作重点,取得突出成绩和做出了应有贡献。大家决心在今年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求真务实,为实现全市学校战线团队工作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会议通讯稿范文三10月5日至7日集团“第二届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会议”在公司总部温州召开,此次会议是为了全面贯彻落实集团2011年工作会议精神适时召开的重要会议,在总结1-8月公司经营管理工作的基础上,明确下半年乃至今后一段时间经营管理工作思路、经营目标和重点工作,创新的提出了“大布局、小团队、精分工、再创新”的战略目标。

集团各分公司和部门负责人重点汇报了2011年任务目标完成情况、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下半年的工作思路。1-8月份,各分公司和部门紧紧围绕公司年初预定的经营目标,积极落实抓产品、抓管理、抓营销、抓合作和抓队伍的工作思路,规范经营,创新举措,深挖潜力,开源节流,进一步提高公司抗风险的能力,努力化解市场不利因素,积极做好项目的规划落实和公司发展管理,科学制定完成经营任务的举措和方法,责任落实到人,任务层层分解,为公司实现稳步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集团董事长沈永贤在听完各分公司和部门负责人的工作汇报发言后做了重要讲话。他充分肯定了集团1-8月份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并要求在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突出重点,在节约成本的同时提高单位成本的产出率,并积极开拓市场,抢占资源,创造新的盈利点和闪光点,积极完成公司下达的本年度经营任务。沈董强调,战略决定成败,细节成就完美,各分公司和部门要从公司发展、经营效益、管理创新、财务管理和加强学习等方面,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和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后续动力。各分公司负责人要进一步增强战略决策能力,各部门要提高管理创新能力,从而保证中天昊宇富有创造力、影响力和战斗力的现代化企业。

沈董指出,1-8月企业能在各种环境影响下取得又好又快发展,这说明经过大家共同努力,战略管控、科学发展在公司是富有成效的。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公司全体员工自强不息的奋进努力和强烈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得益于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公司的发展战略、强化集团管控能力,让中天昊宇成为一个生命共同体;得益于公司经营管理体制机制的改善,促进了生产经营活动健康发展;得益于领导团队的经营管理领导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

沈董在总结成绩的同时,客观地分析了公司发展存在的问题。他指出,当前公司一是要抓住老客户进行大客户营销和开拓新客户的营销问题;二是要切实采取措施解决同质化的企业发展问题,及其定位、规模效益问题;三是要解决分公司专业能力培养、专业化定位和综合大型化定位的导向问题。

战略合作发言稿例2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会议发言稿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的呼唤,是发展的必然,人民的期盼。党的以来,多次

就实施乡村振兴作出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乡村振兴,怎样振兴乡村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的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吃透精神实

质,把握核心的要义,进一步增强推进乡村振兴的责任感、紧迫感。市委党校吴秀坤教授对全面解读乡村振兴战略进行详细的讲解,杜学峰副校长就我市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进行了详细的培训和解读;加强对绿色农业发展的基本认识,绿色农业是指将农业生产和环境生态保护协调起来,在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户收入的同时保护环境,保证农副产品无污染的农业发展类型,市委党校经

济管理研究室主任教授薛男,对农村改革政策综合解读,薛教授的讲解非常生动感人,对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做了认真的讲解,对农村的村容村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了更深的理解,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

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底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要充分遵守广大农民的意愿,调动广大农

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把维护广大农民根本 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 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通过这次组织培训,使我了解乡村振兴不是单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振兴,其突出重点是乡村的全面振兴,对此指出,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往细里说就是按照主席要求振兴乡村的二十字方针,即: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

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如此才能确保乡村振兴沿着正 确方向发展。

以上是我这次培训的心得体会,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要按照振兴乡村的要求,积极工作,带领全村百 姓早日走上致富路。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会议发言稿二

晋宁的乡村振兴同样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同样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就是这样一个庞大的体系,谓之“乡村综合体”,将带给我们各级干部怎样的考验?

因此我们必须找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也就是在产业、文化、人才、生态、组织这五方面实施全面振兴,整体推动,激起乡村内生动力。重点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是关键,以乡村丰富的生态、文化等资源为依托,以信息化和科技化的手段为支撑,打造一批特色生态产业、文化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文化振兴要把乡村的传统文明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弘扬中华文化,支持、鼓励农村自主文化组织的发展,大力开展农村文化娱乐活动;政府必须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资,完善和升级乡村教育基础设施,从小抓起,“三农”学者到农村去,农民到学堂去,全面提升农民综合素养;进行观念革命,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打造绿色产业体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构筑绿色政策体系;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保障党和国家政策落地,保障党员带头,政令畅通,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扶持农民自治组织,引导群众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取决于干部和党员的带动和引领,取决于群众的响应和共鸣,上下一致,决定着全面小康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我坚信,以更大的决心、更新的观念、更有力的举措,共同发力,定能获得开启晋宁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金钥匙。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会议发言稿三

党的提出,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其实最主要的症结就在于乡村和城市发展不平衡,城市占据了大量的发展资源,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走出农村,走向城市,乡村成为了“养老集聚地”,导致了乡村原本就落后的形势更加严峻。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也不能少,在这发展的攻坚期,“乡村振兴”应运而生。我们作为一名人民警察,要树立实干精神、创新精神,艰苦奋斗、不断学习,确实在乡村振兴中保好驾护好航。

乡村振兴,勿自以为是,需维护核心。历史进程的发展,众多事例证明,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民群众必须牢牢团结在党的身边。从革命时期,我党团结人民创造性的找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到新社会主义初级探索阶段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步伐,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这都是在我党伟大领导下取得的卓越成果。面对新时代,新时代,新挑战,我们依然围绕团结在党身边,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是我们乡村振兴战略的创造者、指导者。

战略合作发言稿例3

A企业市场经理所总结的公关稿件从炮制到的一揽子规划,为同样遭遇此类难题的媒体推广专员们画出了一条直达目标的成功路线图。

要领一:创建资料库

公关稿看似简单,其实也是有一个流程的,当进行真正操作的时候,构建详实的资料库是关键。

A企业是一个中等规模的IT厂商,主要生产PC和数码相机产品。在2001年以前的宣传中,每年规划有30万的广告费,分别在《计算机世界》、《中国计算机报》、《电脑商情报》等IT行业媒体做一些广告,同时借此通过报社广告部渠道发一些企业的软文。到了2002年初,企业的领导层却发现,企业形象建设几乎是一片空白,30万广告费对于品牌建设几乎就像是打水漂,难见声响。因此在财年会上董事会一致决定,削减广告费,把费用的天平倾斜软文推广,提升软文数量,平均每月要10万字左右。

我临时受命,迅速成立了一个人的媒体推广部。直到这个时候,我才发现,目前所承载的任务已经不是发软文了,而是公关(行业里也叫公关稿)。现实中,公关稿与软文是有明显区别的。

公关稿看似简单,其实也是有一个流程的,每个关节都很重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进行真正操作的时候,构建详实的资料库是关键。我基本是采取两步走的战略。

第一步:剪刀胶水大法

我做的有点类似做剪报,或者像编书。即把一切所有能找到的资料,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以便以后作文时有充足的素材,这些素材将随着企业的变化而不断地更正和增添内容。内容上包括,企业历史、企业规模、组织结构、企业荣誉、企业文化、企业理念、产品的销售状态、企业产品(业务)的介绍、企业(产品)的优势特征、研发团队、企业规划、重点人物、图片、影片库等。

第二步:刨根问底工程

本部分要加大搜集深入的素材资料,特别是一些实际中发生的故事、活动、人物讲话(无论领导层还是员工或第三方证言),都要有一个深层次的总结,所以要有“打破沙锅”的精神,具有记者的敏感性,不断地寻找相关素材。特别关注要以下三个方面:

(1)企业精英的相关素材内容。产品理念代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行业见解。介绍他们的观点、故事、轶事以及一些简短的语言花絮,并要不断充实内容。

(2)企业经营理念的相关素材。企业的第三方证言,服务顾问聘任、服务活动组织、优秀客服团队建设、服务培训、认证,便民服务等。

(3)企业活动。包括想一些领导人的加盟、企业购并、年度庆典、公益活动、促销等,所有事件,都要有采访记录。

要领二:公关稿件的创意寻求

公关稿的撰文者应成为媒体和厂商的“智囊”,而不是“发稿机器”。否则,再愚钝的读者也能够嗅出字里行间的交易味道,质疑媒体的客观与公正;对厂商来说亦是吃力不讨好,可能花了钱但根本不能收到任何实效。

对于公关稿来说,创意同样重要。撰文者应成为媒体和厂商的“智囊”,而不是“发稿机器”。否则,再愚钝的读者也能够嗅出字里行间的交易味道,甚而至于对媒体的客观与公正产生某种质疑;对厂商来说亦是吃力不讨好,可能花了钱但根本不能收到任何实效。

因此公关稿的创意是非常重要的。创意包含文章角度的选取、观点的确立和思路的安排等。公关稿的价值取决于创意,好的公关稿往往能够以最恰当的方式突出厂商希望传播的信息,同时还不会让媒体感觉左右为难。

由于当时A公司还是处于中小企业的发展阶段,所以在公关传播上更艰难一些,需要尽量找“点”,也就是新闻由头。我当时基本采用了五个手法。

1.新闻报道法

这虽然是公关稿件操作的最基本手法,但是从中却能发现不同角度的构思对于成功及后续炒作的作用。我的心得是企业新闻稿也要实现“四化”。

首先是将产品意义社会化。比如我公司开发出了“一键操作”的电脑产品,可以将使用最简易化。于是,我提炼出了“为电脑盲量身打造第一款电脑”等概念,引起众多媒体的争相报道。要经常通过差异化、细分化从不同角度发掘自己产品的“第一”,阐述它给什么人能带来的巨大的利益,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在哪里。

其次是技术领跑行业化。我把刚才所说的一键操作,转化为第一技术,强调其技术和研发时间等,以《一键操作,技术成就应用》在IT行业媒体进行。

销售作点多样化。有一次,我听说海龙大厦某个柜台在10分钟内卖掉了10台PC,我赶紧连夜写了一个《1分钟卖一台电脑,电脑也疯狂》的新闻。

再就是要将服务推动人情化。在3月15日等日子,一定提前作好服务文章,例如《PC服务,一慢二看三通过》、《天天3.15,A公司承诺7/24》等,通过人情化的服务打造企业形象,促进产品销售。

2.创造竞争法

光有新闻,显然是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所以还要做一些切合媒体风格的深度报道文章。因为A企业名不见经传,所以就要从产品层面或者企业层面找一个竞争对手,绑定一起传播,特别是搭一些知名企业或者新闻热潮中的企业,更能迅速提升企业品牌。比如我们推出了简易操作的数码相机,就采取了两种竞争法。一方面了一些诸如《XX相机,大刀向传统数码相机砍去》等文章;另一方面,把国际厂商“拉下水”,了一些《蝶变需要理由,中洋对抗A企业变身》等。这样首先满足了媒体的新闻点需求,同时更让消费者感到A企业的强大实力。

3.划分水岭法

以下这些战术都可以引出“分水岭”的话题,“分”可大可小,只要有媒体就感兴趣,而中国消费者热衷新事物、新热闹,所以不断地创造新话题、新事物是很有意义的。

(1)产品推进战术。以新产品应用为起点,对市场上原有的产品格局进行划分。比如A企业推出了简易操作的数码相机,即可如《XX相机,四字分三国》为题的文章,强调相机的未来发展将形成传统相机、简易数码相机和专业数码相机的概念。

(2)概念领先战术。敏锐地捕捉市场走势,利用自身先进的产品设计能力,不断推出全新概念来引导市场、开拓市场、赢得市场。例如A企业推出了一种不含内件只有外壳的概念电脑产品,于是以市场和消费者的角度,强调时尚、个性化、前卫已成为现今IT产品的发展潮流,推出了电脑“DIY”的新闻话题。

(3)价格最低战术。采取低价格战,以较低的价格杀入市场,逼迫竞争对手跟着降价,比拼企业的实力,来达到击跨竞争对手,是企业惯用的招术。在宣传时的配合则需要技巧,比如我们作了 “消费者新应用时代”的口号,强调应该把更多的利润让给消费者。

(4)“先入为主”战术。这一战术也可以称为争打“某某品牌第一家”战术,选择某一合适的切入点,突出产品某一方面的技术优势,把品牌打响。

(5)服务领跑战术。服务牌战术是所有品牌的制胜法宝,售后服务是消费者十分关心的问题,厂商在这方面做得好,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偏爱。

4.市场综述法

因为每个媒体都要定期发一些某些行业的综合报道文章,所以要经常性地与媒体进行沟通,提前把类似文章写好,给媒体。在以市场的综合报道的文章中,可以把自己的企业巧妙地放在主要位置,比如写某特色产品的时候,在列举的厂商中完全可以把自己客户列在第一或者第二的位置。这样,读者在读文章的时候,更会注意到自己的企业。

5.消费写实法

引导消费者进行选购的文章,对促进销售的意义很大。因为媒体作为第三方角度,很容易让人信服。在采购信息里面把自己企业列在明显的位置,把一些很有影响的品牌的产品放在一起谈,并且把自己的产品特性说清楚,涉及对手品牌的功能尽量谈其一些一般性的功能参数,甚至淡化。同时在标题上做得玄一些,什么《PC选购,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数码相机购买,要“五”媚动人》等,引起很多媒体消费版面编辑的兴趣。

消费体验类文章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从某些消费者购买习惯等方面入手,以在卖场调查的报道形式写文章,把自己产品特性受消费者欢迎的新闻引发出来。由于采用了多种手法,这样A企业基本每月的公关稿都在10万字上下,同时因为业绩很好,媒体推广部也增加到了3个人。一个经理,其余两个分别负责纸面媒体和网络媒体。

要领三:企业立身阶段的媒体传播策略

作为大中型企业,这个阶段的公关传播应该强势起来,更多地关注一些大的话题。

到了2003年,A公司由于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大中型企业,所以在这个阶段的公关传播上开始强势起来,除了采取以上的部分策略外,则更多的关注一些大的话题,进行新的五个手法。

1.领军人物法

每个企业的领军人物都有特点,不论是他的性格、业绩,还是经历,都有可能引人注目,这些就是亮点、新闻点。在领军人物身上做文章,就避免了“企业没有人格”这个特点,把重点转向了活生生的人的身上。在读者眼里,这样的文章往往可读性强,因而阅读率也就高。

2.舆论造势法

这方面主要是指企业可以借助某些特殊事件,强调自己的观点、自己企业的做法。比如某地发生了购买PC两年无人维修的事件,形成了行业的焦点话题。于是A企业就与一些其他厂商提出了“三年免费维修”的承诺,受到业内外人士普遍关注。

3.管理、营销法

一些成功企业的经营管理方法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因而很多媒体开始专门报道这类话题。因此,可以把有特点的企业文化、有成效的经营管理方法等加以总结,辅助一些故事,提供给媒体。但是需要与记者或编辑提前沟通顺畅、谈好选题、给足素材,并配合组织相关采访,这样才能保证刊出刊,并能发大篇幅的文章。

4.借助事件法

像借助一些国内、国际重大事件传播自己。比如在SARS、“神舟五号”发射等重大事件中,都积极表态,在人们关注事件的同时也顺便了解了A企业。

5.多种活动法

有特点、有影响力的活动大都会引起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比如新闻会、行业展、研讨会、经销商大会、产品促销活动、赞助活动、公益活动等。一些新闻是可以创造的,通过制造一些新闻,特别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媒体对其的关注度也在不断增大,一举一动往往都可以成为新闻素材。在活动中,邀请记者现场参与,最终总能发一些新闻报道。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企业策划某活动时,要站在媒体的角度,充分挖掘活动的社会意义,为媒体报道和评论做资料上的准备。

(1)新闻(品)会。向媒体最新的关于产品、技术、事件、活动等方面的消息,通过他们传达给目标群体。

(2)参加行业展。考虑参加各种形式(如有关数码、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展会。

(3)举办研讨会。与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相关团体组织合作举办各类研讨会,并通过这些部门、机构的特殊地位,发挥一般宣传所达不到的良好效果。

(4)经销商大会。与全国各地的经销商定期举办经销商大会。

(5)产品促销活动。可以和大型商场、网吧等单位合作,利用节假日客流量大的特点,采用形式多样的促销手段和方式方法。

(6)赞助活动。赞助各种体育比赛或公益活动。

(7)有奖征文。与学术团体(如教育部门)等机构举办有奖征文活动。

(8)领导人物的到访。邀请政府领导视察、邀请团体参观。

(9)公益活动、慈善活动。做一些公益事情。

要领四:五面出击,提高的命中率

女怕嫁错郎,发稿更怕找错人。所以要多读媒体,要有一个猎手的心理素质去发现,把每份报纸研究清楚,有多少版面,什么特点。从而提高命中率。

一般情况下可以五面出击。首先是新闻版面。有关企业的不同新闻要找到相对应的不同新闻版面。比如报纸的财经新闻就适宜企业战略层面的消息。第二是要稳固住企业所在的行业版面。三是企业、经济、财经版面。一些企业报道、人物采访可以通过这个版面。四是消费指导版面,多见于一些综合性报纸。五是其他版面。如营销版面等。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找相应版面随意组合。

必须明确的一个原则是,最大地符合企业利益。根据这个原则,在与媒体联络上,我总结了两个基本点,如果没广告投入:少与广告部联系,多与编辑或记者联系;如果没有很铁的关系:少与主编等高层联系,多与版面负责人联系。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掌握好以下三步棋:

第一步:吸引棋。依靠文章的文采和选题策划的精巧,做到能够真正地吸引媒体,这是上策。这也是大多数企业追逐的目标,需要有上下求索的精神,多提升自己能力、多与编辑交流、多与客户沟通。

第二步:压制棋。这是中策。如果自己与媒体的某高层的关系很铁,那么通过他们来在相应版面发稿应该算是相对通畅的一个渠道。如果接的是有广告投入的客户,还可以借助媒体的广告部压制编辑部发稿,因为现在的许多媒体,“广告是车头”的概念已经牢不可破。

第三步:诱惑棋。这是下策。媒体编辑的生存意识现在更强了,同时又有来自同行竞争的压力,你不给我给,你给得少我多给,于是本应是“下策”的却成了最流行的策略。当然,最好是“金钱+才华”,这样可以尽量减少对媒体的投入。

那些想要长久发展与媒体关系的企业如何把握好这三条策略应用的比例呢?最好的就是把“吸引棋”作为追求目标,创造“压制棋”能力,用“诱惑棋”进行推动,最终找到媒体能接受的方式,实现企业的深层次传播。

要领五:16招点睛优秀公关稿件

公关稿一般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促进产品销售,二是树立企业的某种形象。一个成功的公关稿的撰写,需要运用好16个招术。

什么样的公关稿才是最好?简单而言,就是花最少的钱达到企业的最大目的的稿件。其实,公关稿一般就两个目的,一是促进产品销售,二是树立企业的某种形象。

一个成功的公关稿的撰写,需要运用好以下16个招术:

1.引言、标题、小标题要精彩抓人。

2.叙事脉络条理清晰。

3.自身企业弱小时运用“借光”手法,通过与大公司的关系、对比等提升关注度。

4.注重细节。

5.用数字说话。

6.好的比喻能够将复杂的事情讲得清楚、生动,文章好看。

7.培养高强的素材控制能力,并进行以核心理念为中心的裁剪,不惜素材。

8.最精彩的内容放在最前面。

9.营造悬念,解释悬念。用大矛盾结构文章,用小矛盾推动行文。 1

10.精准、巧妙使用直接引语,让中心人物说话。

11.让文章主题集中。开一个小口,反映大事。

12.陌生化方法,让视角更加超脱,使大家对熟悉的事物有新的认识。

13.恰当使用蒙太奇方式,使叙事更加具有冲突。

14.说“不”,逆向思维出现非常效果。

战略合作发言稿例4

【摘要】毛泽东在分析了中国社会具体情况的基础上,认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来说,只能经历一场政治革命,建立起强有力的政治权威之后,自上而下地推进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 毛泽东在分析了中国社会具体情况的基础 认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来说 只能经历一场政治革命

【本页关键词】论文写作 期刊征稿 论文投稿

【正文】

(一)先决条件一般而言,最早迈向现代化的国家,其现代化进程具有自下而上的性质。即由技术、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等的现代变迁导致政治结构的改变。这种现代化进程呈现出一种渐进、分散的特征。毛泽东在分析了中国社会具体情况的基础上,认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来说,只能经历一场政治革命,建立起强有力的政治权威之后,自上而下地推进现代化建设。为此,他一方面把民主革命理论与现代化建设构想历史地逻辑地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也深刻地揭示了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现代化的工业国的先决条件。他认为,要用革命的方法,“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由半殖民地变为真正的独立国,使中国人民来一个大解放,将自己头上的封建的压迫和官僚资本(即中国的垄断资本)的压迫一起掀掉,并由此造成统一的民主的和平局面,造成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先决条件,造成由人剥削人的社会向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可能性”毛泽东不仅从政治制度变革的角度,还从经济制度变革的角度谈论中国现代化的前提条件。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依据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而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因而以社会生产力发展为核心内容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以一定的所有制关系为条件。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在“上半个世纪搞革命”的年代,已经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官僚资本所有制的意义与发展中国工业相联系,认为这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基于同一道理,毛泽东在1953 年又正式提出解决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意在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中国的社会主义所有制,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余地,为国家现代化创造更充足的条件。

(二)两步走战略这是毛泽东时代就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划分及其目标所提出的发展战略。1963 年9 月的中央工作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提议,第一次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分两步走的战略步骤: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使我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次年的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正式公告了这个两步走战略,并明确了两步走的时间,即用大约15 年时间(1980 年以前)实现第一步目标,力争到本世纪末实现第二步目标。在今天看来,这个两步走战略、尤其是第二步战略,显然有要求过高的偏失,但对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确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三步走战略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文章来源】/article/87/5844.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部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战略合作发言稿例5

                   战前中日海权观念之比较

    海军战略的理论核心,是海权问题。对于中日两国来说,对夺取海上控制权的重要性的认识,都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早在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便开始认识到,“取胜外洋,破浪乘风”为西洋“长技”(注:《林则徐集》奏稿中,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76页。),并主张建立一支能够纵横海上的“船炮水军”(注:杨国桢编:《林则徐书简》(增订本),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84页。),以夺敌人之所长。魏源继承和发扬了林则徐的海防思想,强调“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注:《魏源集》下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70页。)。林、魏的朴素海权观在当时是超前的思想,曲高和寡,故“议军务者,皆曰不可攻其所长,故不与水战,而专于陆守”(注:杨国桢编:《林则徐书简》(增订本),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93页。),自在意料之中了。

    到19世纪中期、特别是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发生后,海防问题始引起朝野的普遍重视。当时总理衙门有切筹海防之奏请,清廷发给沿江沿海督抚将军详细筹议。在他们的复奏中,观点歧异之处甚多,甚至针锋相对,或主海防,或主江防,或主陆防,或主塞防,或主海防塞防并重,不一而足。这些论者虽观点互异,各从不同的角度立论,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大都主张海陆之防不可偏废,而尤侧重陆守。如两江总督李宗羲提出:若论筹防,“仍以水陆兼练为主”,“尤以急练陆兵之法”。(注:宝yún@①等编:《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100,北平故宫博物院1929~1930年版,第2~3页。)李鸿章是当时海防论者的重量级代表人物,他主张在“北、东、南三洋须各有铁甲大船二号”,“专为洋面游击之师,而以余船附丽之”。这与“专于守陆”的主张相比,自然是很大的进步。但他主张设置外海水师铁甲船的目的是“随时游击,可以防敌兵沿海登岸”,所以特别强调:“中土陆多于水,仍以陆军为立国根本。”(注:《李鸿章全集》,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奏稿卷24,第13、17~18页。)可见,他的海军战略只是建立在“守”字之上,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之造船本无驰骋域外之意,不过以守疆土保和局而已”(注:《李鸿章全集》,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奏稿卷19,第47~48页。),也就是说专为“防敌兵沿海登岸”,实际上仍未跳出海岸守口主义的窠臼。

    在近代中国,最早主张海军须采取攻势战略者是郑观应。他在1875年写成的《论水师》一文,即主张海岸炮台与海外水师相为表里,更要特别重视铁甲船的作用。此主张不无道理。“夫权者,无形之物也,视国力之强弱而已。力强则权大,力弱则权小,此一定之势,实无可争。”(注:《重兴海军议》,《时报》乙巳七月十七日;《东方杂志》2卷10期(1905年),第323页。)无形的海权是建立在有形的海军实力之上的。惟其如此,必以战为守。他指出:“查前代但言海防,在今日当言海战”,必须发挥大队水师在海外的“冲突控驶”作用,以“争雄于域外”(注: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8~129、215~216页。)。其见解比当时的海防论者更胜一筹,惜乎未见有响应者。

    1879年发生的日本吞并琉球事件,再次唤起了朝野对海防问题的极大关注。是年秋,刚从外国学习归来的两位海军留学生刘步蟾、林泰曾上《西洋兵船炮台操法大略》条陈,更进一步提出:“求最上之策,非用铁甲等船自成数军,决胜海上,不足臻以战为守之妙。”(注:《李鸿章全集》,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译署函稿卷10,第7页。)此条陈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内阁学士梅启照奏称:“战、守、和”三字一以贯之,能战是根本,而“战则必须大铁甲船”(注:张侠等编:《清末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1982年版,第16~17页。)。候补道王之春甚至提出:“将来出征剿,必须铁甲船数十号,以备战攻。”(注:王之春:《清朝柔远记》,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77页。)这些言论颇受李鸿章赞赏,也使他的海防战略思想向前进了一步。他在《议复梅启照条陈折》中认为,外海水师“所以不能不设者,以其化呆著为活著也。……果能以全力经营,将来可渐拓远岛为藩篱,化门户为堂奥,北洋三省皆在捍卫之中。”(注:《李鸿章全集》,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奏稿卷39,第34页。)“化门户为堂奥”是什么意思?对此,薛福成于1881年夏所草《酌议北洋海防水师章程》作了具体的说明:“北洋水师成军以后,……一旦有警,则以铁甲及大兵轮船分排横亘于旅顺、北隍城岛之间,扼截敌船,不使北上。即有一二闯越者,彼接济既断,又惧我师之袭其后,心孤意怯,必且速退。如此则大沽、北塘不守自固。燕齐辽碣之间,周围洋面数千里竟成内海,化门户为堂奥,莫善于此。”(注:张侠等编:《清末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1982年版,第29页。)李鸿章认识到海军的机动作战能力,且可将海防领域由海口拓展到远岛,自是一大进步,但他却不敢去想制海权的问题。

    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以后,提督丁汝昌以下多主张增置战舰,将来海上作战须采取攻势。1889年和1890年之交,丁汝昌曾在朝鲜全罗道西南角的长直路一带进行过探测,考虑到一旦中日发生战争即可以此处为舰队之根据地。甲午战争爆发前夕,他致电李鸿章:“各舰齐作准备,俟陆兵大队调齐,电到即率直往,并力拼战,决一雌雄。”(注:《李鸿章全集》,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电稿卷15,第56页。)及至日本海军在丰岛海上袭击中国军舰后,左翼总兵镇远管带林泰曾又力“主执攻击论,将以清国全舰队扼制仁川港,进与日本舰队决胜负”(注: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卷7,刊年不详,第245页。)。连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也认为:“凡两国战事,隔海者以先得海面为胜。”“先得海面者”,夺取制海权之谓也。故他指斥:“借口守防,使海军逍遥无事”为“失机”,主张“严饬海军选择勇将,令在海面与倭决战”(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3册,第105页。)。但是,李鸿章对这些意见皆未予采纳。消极的“保船”思想成为北洋海军作战的指导方针。在此情况下,就根本谈不上夺取制海权了。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虽大力发展海军,但海权观念相当薄弱。在发动甲午侵华战争之前,日本参谋本部对掌握制海权的重要意义也是认识不足的。当时,以参谋次长陆军中将川上操六为代表的“陆军万能”论者,相信“果遇战争,但有陆军,已足言战”。至于海军的作用及掌握制海权的必要性,则未被重视。海军省主事海军大佐山本权兵卫对此提出质疑:“姑无论陆军如何精锐,果欲用之于海外,而不以海军取得海上绝对安全,终必归于败降,……夫海军之主要任务,则在掌握制海权,进而迫近敌地以压服之,或组陆战队登陆,占领据点,或掩护陆军前进,与敌抗战,或炮击敌国重镇,或杜塞敌国物资,或破其谋,或伐其交,多歧多端,任务复杂,若专视海军为陆军输送补助机关,是不知海军使命,不足与言国防用兵也。”(注:世界日报海事编译局编:《海事》,第9卷6期(1936),第50~51页。)

    山本权兵卫的意见受到日本军政首脑的高度重视。于是,参谋本部即根据山本的意见制定了海防统筹兼顾的作战计划,即所谓“作战大方针”。其主要内容是:第一,如海战大胜,掌握了黄海制海权,陆军则长驱直入北京;第二,如海战胜负未决,陆军则固守平壤,舰队维护海峡的制海权,从事陆军增遣队的运输工作;第三,如日本舰队大败时,陆军则全部撤离朝鲜,海军守卫沿海。(注:藤村道生著、米庆余译:《日清战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第78页。)并以争取实现第一项为基本战略方针。

    战争未起,而仅从中日双方海军战略的制定看,其优劣高下似已判然有差了。

   

战争初期中日双方的海上角逐

    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是日本海军为实施“作战大方针”而对北洋舰队进行的海上袭击。这只是小规模的海战,一般不足以影响战争的全局,更不能以此决定制海权究竟属谁。所谓制海权,就是舰队在海上行动的自由权。这正是舰队的命脉所在。惟其如此,作战双方都要力争主动。

    日本为争得海上行动的主动权,进行了多方面的准备。为贯彻既定的战略方针,日本军事当局着重抓了两件事:一是对日本舰队进行整备,先将常备舰队与西海舰队合编为联合舰队,以便于统一指挥。继之进行内部改编,下辖本队和三个游击队,以适应随时机动之需要;二是相机谋取舰队之前进根据地,即随着战局的发展,不断将前进根据地从朝鲜西海岸北移,以扩大对朝鲜半岛西海岸海域的制海权,从而掩护陆军陆续登岸,以实现“从海上应援陆军,使其完成进击平壤之功”(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1册,第239页。)。

    与此同时,日本联合舰队还采取了谋取海上主动权的各种手段。这些手段主要有三:

    其一,冒挂第三国舰旗。这曾是一个疑案。据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载,黄海之战打响前日舰先“悬美国旗”,及至两军愈近始“尽易倭旗”(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1册,第66页。)。论者疑之,大都不敢引用。查李鸿章电稿,内有旅顺及威海营务处致李电,皆称:“顷见日船在岛外游弋,间有挂英旗者。”(注:顾廷龙、叶亚廉主编:《李鸿章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电稿二,第876页。)再览总理衙门档,又发现两封电报,一是烟台统将孙金彪致李鸿章称:“昨德商自韩来谓,途遇倭船假用英旗”;一是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致李鸿章称:“查倭人狡计百出,其兵商各船往往假用他国旗帜,往来朝鲜海面,幸图影射。且借用他国旗号,时刻无定,见德船则升英旗,见英船或升法旗。”(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日战争》,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5册,32~52页。)孙、丁所报情况是否属实?当时,总理衙门曾以此照会各中立国驻华公使。英国公使欧格讷(nicholas r.o''conor)复照认为:“查冒用他国旗号,所犯匪轻,该船应科以重罪。”但又称日本船是否曾用英旗“难以确知”(注:《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6卷,台北1972年影印本,第3466、3516页。)。故此疑案仍莫能明。前几年从日本防卫研究所图书馆发现的《二十七八年海战秘史》未刊稿,终于揭开了这个谜。未刊稿中几次提到冒挂第三国旗事,如其一称:“为不使敌人觉察我们的侦察行动,特悬挂外国军舰旗帜,即12月8日和9日挂美军舰旗,10日挂英军舰旗。”(注:日本海军军令部编纂:《二十七八年海战秘史》(未刊稿,日本防卫所图书馆馆藏),卷4,第3页。转引自中zhǒng@②明《关于日本海军的〈二十七八年海战秘史〉》,载戚俊杰、刘玉明主编《北洋海军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06页。)至此,疑案始成为铁案。靠冒挂第三国旗的手段来逃避中国军舰的拦截,虽属侵犯第三国利益的不法行为,却使日本军舰能够浑水摸鱼,毫无顾忌地航行于黄海海域。

    其二,扰袭北洋海军的基地。在战争初期,中日海军力量在总体上大致旗鼓相当,但在某些方面日本则占有一定的优势。尽管如此,并不意味着日本海军就具有战略优势,其海上主动权的发挥是受到相当限制的。因此,监控北洋舰队的行踪并打乱其部署,便成为日本海军此时的首要任务。为此,早在日本挑起战争之前,其海军当局便急调老牌间谍宗方小太郎到烟台,以担此重任。他曾两次潜入威海卫军港,又多次命所收买的奸细频繁往来于旅顺、威海、天津与烟台之间,随时掌握北洋舰队的动向,以经由上海转报日本国内。如在8月6日,他就将一份关于北洋舰队动静的密函,托公使馆书记官中岛雄带给上海的潜伏间谍黑井悌次郎转报东京。此报告断定中国海军“已舍去进取之策,改为退守之计”,建议以舰队“突入渤海海口”,将北洋舰队“诱出海面”,然后伺机“一决雌雄”(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日战争》,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6册,第114~115页。)。日本海军当局对此建议十分重视,决定命各游击队不时游弋于渤海海口内外,并伺机对要港进行扰袭。从此,旅顺、大连、秦皇岛、成山、威海卫等处海面常见日舰的踪迹,使清政府难测日军之意图所在。8月10日,日本军舰突然对威海卫发动袭击,当地告急电报纷至沓来,清廷大为震惊。(注: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16(北平,1932),第36页;顾廷龙、叶亚廉主编:《李鸿章全集》电稿二,第866~867页。)此时,丁汝昌正率北洋舰队主力到达朝鲜大同江口,清廷当即降旨命其速回。这样一来,北洋舰队反而处处被日本牵着鼻子走,海上行动的主动权就自然地落到了日本手中。

    其三,制造直隶海岸登陆的假象。在扰袭威海卫的同时,日本一面派舰队游弋于渤海,一面大肆散布“赴山海关、秦皇岛截夺铁路”的谣言,以示人以假象。李鸿章一时难辨真假,想到有备无患,当即向丁汝昌下令:“此正海军将士拼命出头之日,务即跟踪,尽力剿洗,清洋面为要。”(注:顾廷龙、叶亚廉主编:《李鸿章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电稿二,第876页。)总理衙门为查实此事,特约见英国公使欧格讷。欧格讷称:“现有一密信甚紧要:日本预备许多船,可以运二三万人,意在由海登岸内犯,数日即能到京。”问以:“他在何处登岸?”答曰:“山海关至北塘,处处皆可上岸。”又约见总税务司赫德(robert hart),彼亦有同见,认为:“恐明后日彼必设法上岸。”又谓:“我料他有两路:一由山海关,趋向近畿;一由牛庄,趋向奉天。”他们说得有声有色,充当日人的传话筒,不由得总理衙门的亲王大臣们不信。于是,清廷连连降谕,催促业已出洋的北洋舰队回航。如其一称:“倭船运兵驶赴北洋海面,意图登岸滋扰,事机甚紧,亟应加意严防。丁汝昌所带兵船现在何处?著李鸿章严饬令速赴山海关一带,遇贼截击,若能毁其数船,以足huàn@③前愆。”其二称:“丁汝昌巡洋数日,何以未遇一船?刻下究在何处?尚无消息。李鸿章已专船往调,著再设法催令速回北洋海面,跟踪击剿。该提督此次统带兵船出洋,未见寸功,若再迟回观望,致令敌船肆扰畿疆,定必重治其罪。”在朝廷严旨催令下,丁汝昌率航迅赴“直奉海面巡缉”,发现“日船并未直赴山海关,大沽口更无日船游弋”,这才知道先前所传纯属“误听谣言”(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3册,第31~36页。)。日人施出一个小小的手法,就逼得北洋舰队凭空地去捉迷藏,东寻西找而一无所获,怎能不处于被动的境地?

    所以,尽管从理论上说,从战争爆发迄于中日海军黄海决战,双方都还未掌握制海权,但由于日本海军采取了上述手段,在事实上已经基本赢得了海上运动的主动权。

    与日本的情况恰好相反,直到战争打起来以后,在清政府内部仍未形成统一的作战计划。朝中的主战派官员也好,李鸿章本人也好,都不能真正做到知己知彼,故不可能制订一套正确的战略方针。当时,中国海军与日本相比较,其优势有二:一是拥有7000吨级的两艘铁甲舰定远和镇远,为日人所畏惧;二是拥有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支舰队,若集中领导,进行统一编队,其攻防力量必将加强,有利于争取海上主动权。日本大本营在制订“作战大方针”时,其主要的顾虑也正在此。但是,若将北洋舰队单独与日本海军相比,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这样一来,北洋舰队除两艘吨位大、装甲厚、重炮多的铁甲舰外,其余在数量、总吨位、舰龄、航速等方面皆有逊色,而速射炮一项尤为日方所独长。故英国远东舰队司令海军中将斐利曼特(freemantle)评论说:“是役也,无论吨位、员兵、舰速,或速射炮、新式舰,实以日本舰队为优。”(注:世界日报海事编译局编:《海事》,第10卷1期(1937),第41页。)这是实事求是之论。这足以说明,如果清政府能够扬长避短,发扬已有之优势,制订正确的海军战略战术,是完全可能争得海上主动权的。

    将全国四支舰队集中编队,统一指挥,象日本海军所做的那样,这是个看似容易做到的问题,在当时的中国却成为难题了。当然,在清朝官员中,不是没有人认识到集中全国海军力量的必要性。如驻英公使龚照瑗即曾向李鸿章建议:“若有战争,必先在海面。我胜则不患倭不退,否则运兵饷必阻截。如真开战,度倭力势不能遍扰南洋各口,乘战事未定,将南洋得力各兵轮酌调北听差,以壮声势,……迟恐阻截,借口不前。”此建议非常及时,也非常符合实际,且具有预见性。如果它被采纳的话,那么,北洋不仅守口有余,还可以编为数队,近则巡游黄海,近控朝鲜西海岸,远则径窥日本近海,完全可以掌握海上的主动权。这对于日本侵略计划的执行来说,必定会增加极大的困难。然而,李鸿章却不这么看,他以为:“南省兵轮不中用,岂能吓倭?”(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日战争》,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6册,第565、568页。)枢府诸臣更是昧于外情,完全不了解日本的战略方针及主动方向,不但下令调拨南洋数舰分防台湾,而且还想从北洋抽调军舰赴台防守。在这种情况下,北洋海军只能独力抗敌,正所谓“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注:《李鸿章全集》,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奏稿卷78,第62页。)了。

    退一步说,即使单靠北洋舰队自身的力量,只要战略战术对头,也不是不可能克敌制胜。对于北洋舰队来说,在稍处劣势的情况下,若能采取积极防御与伺机进攻并重的方针,以清军控制朝鲜半岛西海岸和渤海海口基地为依托,及时捕捉战机,给敌舰以沉重打击,从而获得黄海制海权,是有成功的希望的。但是,从战争爆发之前看,李鸿章即倾向守势,甚至盲目自信,夸口称:“就北洋防务而论,各口频年布置,形势完密,各将领久经战阵,固属缓急可恃,即甫经创办之海军,就现有铁快各艘,助以蚊雷船艇,与炮台相依辅,似渤海门户坚固,敌尚未敢轻窥。即不增一兵,不加一饷,臣办差可自信,断不致稍有疏虞,上劳宵旰。”(注: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14,第5页。)事实上,当朝鲜形势趋于紧张之际,丁汝昌每次率舰队出海游巡,李鸿章总要提醒他不可冒然接仗,“此不过摆架子耳”(注:《李鸿章全集》,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卷16,第2页。)。7月22日下午,丁汝昌拟率海军大队赴朝鲜牙山,认为“大队到,彼倭必开仗”,并表态说:“惟船少力单,彼先开炮,必致吃亏,昌惟有相机而行。倘倭船来势凶猛,即行痛击而已。”23日上午,李鸿章复电虽称“大队到彼,倭未必即开仗”,并讥丁胆怯,但他自己也并无把握,所以令丁不必出海,结果发生了25日济远等舰在丰岛被袭事件。否则的话,海军大队如按原定计划出海,当不致吃此大亏。26日,即丰岛海战发生的第二天,李鸿章为装样子,始令丁汝昌率舰出海,却又谆谆嘱咐:“汝即带九船往汉江洋面游巡迎剿,惟须相继进退,能保全坚船为妥。仍盼速回。”(注:顾廷龙、叶亚廉主编:《李鸿章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电稿二,第804~805页。)

    此后,随着战局的发展,李鸿章也始终未放弃消极的守势战略。对于李鸿章的做法,丁汝昌是极为不满的。当7月23日制止海军大队出海的当天,丁汝昌便在致友人书中写道:“海军进止,帅意日一变迁,殊令在下莫计所从也。昨者之电,意在令昌亲带大队赴牙,今日之电,复又径庭。只有将应需所未备逐事通筹至足,以待调遣之明命耳。”由于李鸿章的朝令夕改,致使丰岛首战失利。不仅如此,丁汝昌此前提出以朝鲜大同江口为前进根据地的计划,也为李鸿章所否定。丰岛首战失利后,谕旨严责,言官交弹,都把责任归诸丁汝昌身上,他有口难辩,只能通过书简向友人倾诉:“大同江一口,当肇衅之始,叠经电请,……预筹水陆进踞协守,实见此着。水军中途有所驻足,陆军后路恃以疏通,并足以杜穷寇西窥之路。乃上月廿帅电谓不急。而防守该口之具,必期悉臻严固,实非咄可立办。……今内意,事到临头遽以赴守大同江口为急务,多布水雷,而水雷究何从出耶?此外,如协守之陆队,防口之炮台,漫无筹议。”(注:戚俊杰、王记华编校:《丁汝昌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9、213页。)在消极的守势战略指导下,战守皆失其宜,也就势所必然了。

    李鸿章海军战略思想的核心是“保船”二字。山本权兵卫有云:“其无能掌握海权者,斯不克制敌以操胜算,此古今东西莫易之义,史乘往例,乃其雄辩明证也。”(注:世界日报海事编译局编:《海事》,第9卷6期(1936),第50页。)而李鸿章却仅仅把海军看成是一种单纯的威慑力量,至于夺取制海权则是他从来不敢想的事情。所以,他很不放心舰队出海作战,因为他认为:“我军只八舰为可用,北洋千里全资屏蔽,实未敢轻于一掷,近畿门户洞开。牙山军覆,何堪海军复被摧折?”(注: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16,第11页。)其畏敌心理暴露无遗!这正是李鸿章海军战略的要害所在。对于他的“保船”,还千方百计地加以辩解:

    倘与驰逐大洋,胜负实为可知;万一挫失,即赶紧设法添购,亦不济急。惟不必定与拼击,但令游弋渤海内外,作猛虎在山之势,倭尚畏我铁舰,不敢轻与争锋。不特北洋门户恃以无虞,且威海、仁川一水相望,令彼时有防我海军东渡袭其陆兵后路之虑,则倭船不敢全离仁川来犯中国各口。彼之防护仁川各海口,与我之防护北洋各口,情事相同。观于前次我海军大队游巡不同江口,彼即乘虚来窥威海、旅顺,迨我海军回防,则倭船即日引去,敌情大概可知。……盖今日海军力量,以之攻人则不足,以之自守尚有余。用兵之道,贵于知己知彼,舍短用长,此臣所为兢兢焉以保船制敌为要,不敢轻于一掷以求谅于局外者也。(注: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18,第28页。)

    听起来似乎倒也头头是道。但主要的问题在于:靠消极防御的办法来“保船”,是不可能将船保住的,又怎么能够“制敌”?

    日本舰队第一次扰袭威海后,李鸿章“恐日本大队船尾追入北洋”,电嘱丁汝昌:“此后海军大队,必不远出;有警则兵船应全出口迎剿。”(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4册,第269页。)清廷也因有“日本俟我防懈,必有猛攻大沽之举”的传言,严谕丁汝昌:“威海、大连湾、烟台、旅顺等处为北洋要隘,大沽门户,海军各舰应在此数处来往梭巡,严行扼守,不得远离,勿令一船阑入。倘有疏虞,定将丁汝昌从重治罪!”(注: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17,第26~27页。)这就等于认可了李鸿章的“保船制敌”战略,从而完全放弃了黄海的制海权。

   

丧失制海权与北洋舰队的覆灭

    在整个甲午战争进程中,战争初期十分关键。因为在战争初期,对于中国来说,是有多次采取攻势机会的。事实上,丰岛海战发生后的一段时间里,日本一方面还没有在朝鲜站稳脚步,而往朝鲜运兵又需要海军护卫,故不希望双方舰队及早决战;另一方面,一时尚不完全了解北洋舰队的意图,故暂时不敢运兵从仁川登岸,而将联合舰队的临时锚地设在朝鲜西海岸的南端,以便于进退。所以,从各方面的情况看,北洋舰队在此时采取进攻行动是有利的,而且有多种可供采择的切实可行的方案。例如:

    (一)在7月28日以前,北洋舰队出动掩护,运送五、六营或更多的清军精锐从牙山登陆,以增援牙山驻军,不仅会避免成欢之败,甚至可能取得陆上首战之捷。

    (二)在8月5日以前,趁日本大岛混成旅团南下尚未回师之机,也正汉城空虚之时,北洋舰队以主力战舰进扼仁川口,并护运10余营劲旅登岸,兼程突袭汉城,不仅该城唾手可得,且可断大岛混成旅团退路;再檄聂士成所部清军从南夹击,朝鲜战局必为之改观。

    (三)北洋舰队在此期间完全有能力控制江华湾,因日本联合舰队在此处仅有少数船只往来,且其中多是弱舰,对其发动袭击,必可沉其数舰,给敌以沉重打击,有利于我掌握黄海之制海权。

    由此可见,在战争初期,正是北洋舰队采取攻势的大好时机,但却未及时捕捉而稍纵即逝,终于铸成难以挽回的大错。

    中国方面既自动地放弃了黄海的制海权,日本海军便一面将大量陆军和辎重护运至朝鲜,为发动平壤战役做准备,一面封锁大同江口,以配合陆军对平壤的进攻,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根据日本大本营制定的作战计划,日本联合舰队的下一步棋,就是寻找时机与北洋舰队决战了。黄海之役,实为中日海军主力的一次大决战。如果说前此是中方自动放弃黄海的制海权的话,那么,日方便是通过此战而夺得黄海的制海权的。

    经过黄海海战,北洋海军力量大损,“失船五号,余多被损赶修”,已经无法“游弋渤海内外,作猛虎在山之势”了。李鸿章苦思无计,这才想起了当初龚照瑗从南洋调舰的建议,遂示意津海关道盛宣怀致电翁同hé@④、李鸿藻,乞助成此事。其电云:“目前倭以全力图犯渤海,必不旁及南洋,可否请旨电饬南洋、台湾,暂调南琛、南瑞、开济、寰泰四船至威、旅帮助守护,暂听北洋差遣,以济眉急。”(注:盛宣怀档案资料选集之三:《甲午中日战争》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76页。)清廷决定“暂调南瑞、开济、寰泰三船迅速北来助剿”。南洋大臣刘坤一则要求免派,复奏称:“东南各省为财富重地,倭人刻刻注意,饷源所在,必须格外严防。……前敌与饷源均关大局,不敢不兼筹并顾,再四思维,各船实难暂离。”(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3册,第127页。)李鸿章亲自致电乞请,也无结果。(注:《李鸿章全集》,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电稿卷18,第1页。)后形势愈趋危急,清廷再次降旨调南洋四轮北上,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虽不拒绝,却要求北洋派人将四舰管带全行更换,再率以北行。(注:《李鸿章全集》,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电稿卷18,第38页。)实是以此借口拖延不办。龚照瑗的话不幸言中了。

    面对严峻的战争形势,李鸿章仍然寄希望于“严防渤海以固京畿之藩篱”(注:《李鸿章全集》,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电稿卷78,第62页。)的方针。所谓“严防渤海”,其实办法无多,只能令北洋舰队游弋威海与旅顺之间。当时,北洋诸舰尚在旅顺上坞修理,不能整队出海。李鸿章电令在旅顺疗伤的丁汝昌:“不日直、奉必有大警。定、镇、靖、济、平、丙六船,必须漏夜修竣,早日出海游弋,使彼知我船尚能行驶,其运兵船或不敢放胆横行;不必与彼寻战,彼亦虑我蹑其后。……用兵虚虚实实,汝等当善体此意。”他还特意要求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先“择要修理,如炮台等,其木板舱房各件可缓”,只要能早日出海就行。相信“此二船暂往来威、旅间,日运兵船必不敢深入,关系北洋全局甚大”(注:《李鸿章全集》,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电稿卷18,第2~4页。)。本来,他的“严防渤海”方针就不是以实力为基础,又无别的什么切实可行的办法,不过是摆摆架子而已,而随着旅顺口的陷落,最后连空架子也摆不起来了。

    日本在辽东得手后,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提出了进攻威海卫和攻略台湾的新方略。此后,大本营决定组建“山东作战军”,并传令联合舰队协同陆军攻占威海卫,消灭北洋舰队。日本联合舰队制定了周密的掩护陆军登陆和协同陆军作战的《联合舰队作战大方略》,其中包括《护送陆军登陆荣成湾计划》、《鱼雷艇队运动计划》和《诱出和击毁敌舰计划》。

战略合作发言稿例6

与党中央历来重视报刊工作。1939年6月,与党中央将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新中华报》改为党中央机关报。为《新中华报》题词:“把新中华报改造成抗战的一支生力军。”10月,为《共产党人》杂志撰写的《发刊词》提出:“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党,必须有专门的党报。”可是,《新中华报》毕竟是一个四开四版的三日刊的小报,党中央的《解放》周刊每期也只有一个印张的篇幅,阵地太小了。

1941年是抗日战争最困难的一年,不仅日本侵略军集中大部分兵力与绝大部分伪军进攻解放区,顽固派也趁机于年初在皖南围击北上抗日的新四军军部与华中局领导机关,政委项英牺牲,军长叶挺被捕,大部分干部和战士牺牲或被捕。还不准共产党在重庆出版的《新中华报》发表皖南事变的真实消息。中共驻重庆代表只能题写“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16个毛笔大字在报上表示抗议。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党报委员会主任博古向党中央提出“延安需要有一份日报与一个强有力的通讯社”,党中央表示同意。

为办报方便,中央首先给报社找了个好地方——清凉山。这里本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大队旧址,可驻两千人。现在又开了许多窑洞,两社加上后来增加的人也不足五百,可以两个人住一孔窑。为发稿方便,又在清凉山西侧靠近中央印刷厂的平坝上新砌了两排十孔大窑,两边开窗,宽敞光亮。取暖在地下烧炕,暖和、干净又方便。这是当时延安最好的办公室,还给每位编辑配发了一盏美孚牌煤油灯,这是杨家岭党中央部分干部才有的。

5月15日,为中央书记处起草《关于出版〈解放日报〉和改进新华社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5月16日起,将延安《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出版《解放日报》,新华通讯社事业亦加改进,合并为一个委员会管理。”这一任务落到博古身上,他担任了解放日报社社长,9月起又兼新华通讯社社长。

《新中华报》于5月14日停刊。报社工作人员立即到延安城东的清凉山集中,并召开编辑部第一次会议,决定《解放日报》15日试刊,16日正式出版。报纸的发刊词是写的,言简意赅,其中指出:“本报之使命为何?团结全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一语足以尽之。”他在发刊词中强调了党的任务,也阐明了党与党报的关系。那天报纸的头题新闻《苏联援华政策不变》是博古执笔的。

舆论领先

《解放日报》创刊后,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社论,起到了舆论领先的作用。

5月18日,写了纵论天下大事的《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的社论。博古拿到这篇稿子后立即给其他同志传看,并仔细给大家讲解文稿的高深思想和独特风格。

6月22日,德国法西斯背信弃义进攻苏联,《解放日报》头版头题报道了这个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新闻,并配发博古执笔的社论《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

25日,博古根据23日为党内起草的《关于反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的决定的指示》,写了题为《为反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而斗争》的社论,最早向全世界发出建立国际统一战线的号召。之后,《解放日报》连续发表社论:27日发表《苏联红军——不可战胜的军队》,29日发表《苏必胜德必败》,30日发表《保卫人类文化,打倒法西斯》。这一系列社论从各个方面阐明苏胜德败的必然,讲解了反法西斯战争不仅是保卫苏联,而且是保卫正在进行反法西斯奴役的解放斗争的道理。而对于中国,这战争才真正是“成败荣辱莫不休戚与共,又无东西彼此之分”。《解放日报》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宣传,始终走在世界舆论的前面。

28日,《解放日报》头题发表八路军在华北全线出击,配合军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消息,中间加花边框刊登执笔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揭破远东慕尼黑的阴谋》的党内通知,社论是博古执笔的《谣言与烟幕》,揭露日本造谣八路军不配合军作战的谣言。

10月12日,《解放日报》发表执笔的社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这是他根据博古送来的新华社刚收到的保卫斯大林格勒的红军与后方前来支援的红军会师的消息写的。这篇稿子是用软铅笔写在白纸上的,排字工人排字后难免污染笔迹,使校对困难。博古便把原稿拿到编辑部请大家分着抄清发稿。社论送达时,还致信博古:“博古同志,写了个稿子,请看看可否当社论用?礼!。”

苏德战争开始后,德国法西斯侵略军很快包围了列宁格勒,但打不进去。不久后又包围了莫斯科,仍打不进去。希特勒调动德军150万人进攻斯大林格勒,想侵占斯城后进攻西伯利亚的苏联工业基地,尽快结束苏德战争。但在斯大林格勒进行了城市街道争夺战,还是打不进去。现在前后方红军会师,说它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事实也是如此,此后红军每天向西前进,打了3个多月,在斯大林格勒西部一举歼灭德国法西斯精锐的鲍里斯兵团30万人,并活捉鲍里斯。直到这时,欧美报刊才说这是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战略合作发言稿例7

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的重要学术刊物,《教学与研究》仅从刊名来看,有着较强的综合性。同时涵盖多个学科领域,是综合类学术刊物比较普遍的特点。学术期刊界的同行都知道,综合类刊物最不容易办好,和专业刊物相比更加难以驾驭。其一,由于学科涉及范围广,因此对于编辑队伍的学科功底考验较大。其二,由于选题涉猎的范围宽泛,因此不容易形成自己的特色,往往呈现给读者的不是“综合”,而是“分散集合”。其三,凝聚固定作者群和读者群的难度更高。从读者角度,他们通常会将注意力锁定在几种与自身学科或研究领域具有高度相关性的刊物上,而缺少必要的时间和精力长期固定地关注综合性强的刊物,因为这些刊物可能一年刊登不了几篇他们所感兴趣的文章。同样作为作者而言,他们通常首先考虑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投稿给本学科或专业领域的学术刊物,这样不但投稿命中率较高,而且可以进入更多同行研究者的视野。对于一份在学术界拥有分量和影响力的刊物而言,不但其作者群和读者群需要明显突破所属机构的范围,而且还需要成为某一稳定的群体长期重点关注的对象,使他们定期阅读该刊物上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而不仅仅通过像中国知网等数字平台的关键词海量搜索找到这些相关文章。大学综合性较强的刊物如果没有一个清晰和准确的定位从而形成自身独特的风格,往往容易迷失选题方向和丧失固定的关注群体。

《教学与研究》在一个带有综合性色彩的刊名的大方向下,成功办出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尽管在学科范围上广泛涵盖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比较政治学、国际关系、经济学等领域,但是《教学与研究》依靠对中国发展道路上最重大和最前沿问题的敏锐嗅觉和捕捉能力,抓住了时代的脉搏和自己固定的关注群体。而这一点显然是学术刊物最具有生命力所在。特别是本世纪以来,《教学与研究》对于国际问题的关注、兴趣和热情不断上升,国际战略问题的讨论成为近十年来刊物的一大亮点和特色。这一选题方向上的侧重可以说具有很强的时代敏感性和预见性。近年来由于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与中国相关的国际战略问题的研究热度不断上升。一个学科领域受关注程度的变化通常和该领域学术刊物受关注程度(按照国际学术期刊的一般标准,以刊物的影响因子作为客观衡量指标)的大趋势具有一致性。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学术界,这种相关性都表现得比较明显和突出。在中国崛起和国际格局变化的过程中,国内只有少量学术刊物抓住、甚至预见到这一机遇和趋势,并且通过议题的引导获得了自己的优势,《教学与研究》便是其中典型的例子。

《教学与研究》之所以能够在世界环境变迁的潮流中抓住机遇并获得学术界的关注,这主要与刊物负责人在选题定位方向上的判断和调整有密切关系。前瞻性地意识到国际问题在整个社会科学研究中重要性的上升,并且将对国际问题的关注紧紧围绕在中国崛起和国际战略领域,可谓抓住了时代性主题,体现出敏锐的洞察力和远见卓识。《教学与研究》对于国际问题的关注在视角上以中国需要为本位,从全球战略层次出发对于中国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进行学理和政策性的深度讨论,而这正是国际和国内学术界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这些年来,《教学与研究》围绕中国崛起和国际战略集中刊发了许多受关注程度高的议题,比如关于新的国际政治环境对传统中国政治和社会的影响、新兴国家的崛起、中国崛起的对外战略和外交转型、中国与大国的关系调整、国际合作、全球治理,等等。这些研究近年来较为频繁地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也从侧面体现出刊物选题紧扣时代命题的特点。《教学与研究》在围绕中国崛起和国际战略领域的定位和命题引导体现了国际政治研究发展的大趋势,抓住了学科的增长点,融入并代表了该学科的主流方向。一方面,《教学与研究》对于这些时代选题方向的关注客观反映了主流国际关系学界热衷讨论的核心命题。另一方面,从学术刊物与学术研究互动的角度,《教学与研究》通过推动一些重要话题的讨论和互动,努力挖掘中国国际问题领域在理论、视角和观点上的创新。

战略合作发言稿例8

标题。同一般文章的标题。

正文。由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组成。

开头。或开门见山,不讲套话和客气话,一开始就揭示演讲的中心和重点;或开宗明义,一开始就交代演讲的背景,说明演讲的缘由;或从日常生活中的切身体会入手,从而引入正题;或用设问开头,引人关注;或用名言、警句,领起演讲的下文。总之,开头应做到要言不繁、简明扼要,领起下文,引人入胜。

主体。首先,要紧接开头。其次,必须紧紧围绕着一个中心展开说理,可用实例和数字论证问题,还要增大演讲的信息密度。要突出重点,主次分明。再次,要层次清晰,条理分明。层次结构主要有并列、正反对比、递进等几种,可灵活运用。又次,要注意过渡和照应。这样,才能使要讲的主题在听众的头脑里鲜明起来,留下深刻的印象。

结尾。或自然结束;或点题作结,深化主题;或启示未来,鼓舞斗志;或富有哲理,发人深思。结尾不能草率收场,也不能画蛇添足,应使听众感到结尾又是一个高潮的到来。

写演讲稿要口语化、通俗化,要生动精炼。

范例一

在困难面前要做胜利者[节选]

(1983年3月11日)

张海迪

(五)

一个月以后,我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每当我想起这次战胜死亡的经历,我就从心底里对我们的党,对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感激不尽。我也就越发想让自己多为我们的社会做点工作。有很多青年朋友,给我来了很多信。有的朋友来信问我:玲玲(海迪的小名)同志,我们都很想知道,你是怎样对待人生的?怎样对待生活和工作的?还有更多的朋友问我:玲玲同志,在你的生活中,是不是有过空虚、寂寞、绝望这些感觉?让我告诉大家:是的,过去曾有过的。那还是在1994年。当时好几次招工,我都是因为病残没有被录取。我常常坐在招工部门的门口,冬天,一坐就一下午。我在那里看到很多年轻的朋友,他们拿着录取通知书,高高兴兴地出来。我希望有人能叫我说:张海迪,你被录取了!但是,没有。

(略)

我有一位朋友对我说:玲玲,我有时觉得心里很空虚。我就请他和我们一起学习。我说:我们要是学了知识,就会感到生活充实了。从此,这位朋友就一直坚持学习。1979年他参了军,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在战场上他写来这样一封信,说:玲玲,我现在在战场上给你写信,这儿硝烟弥漫,战友们都冲上去了,也有的战友倒下了。玲玲,我现在想的很多很多,我想我自己要是牺牲了没什么,可是要是被打残废了怎么办呢?他说:你知道吗?这个时候我想起了你。我觉得你虽然腿残废了,但是你还坚持工作和学习,我要象你一样,我要冲上去了。如果有一天我真的残废了,我要象你那样地生活下去。结果,他在战场上勇猛作战,入了党,并且和他的战友们一起荣立了集体三等功,胜利地返回了祖国。

(六)

自从报刊上介绍了我的一些工作、学习情况以后,如今我的朋友遍及祖国各地。到目前为止,我收到国内外六千多封来信。北京商务印书馆外国哲学编译室的同志们给我寄了《居里夫人传》。上海的朋友给我寄了《英文词典》。新加坡的朋友来信说,“海迪女士,你的学习精神使我肃然起敬,请你接受我的问候吧。”有很多工人同志给我来信。有一个车间的青年朋友来信说:“玲玲同志,我们都希望你能保重身体,我们每个人都替你为建设我们的祖国多出把力,你就放心地休息吧。”(略)

亲爱的同志们,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大家一起携起手来吧,让我们为了实现祖国的四个现代化贡献出我们的全部力量吧!

范例二

1位乡长的就职演讲

湖南罗文章

各位代表,同志们:

此时此刻,我的心情是激动的。因为,我很荣幸地当选为樟树乡人民政府乡长。这应该感谢各位代表、全乡人民对我的拥戴和信任;感谢各级领导、乡村干部对我的帮助和支持。

当我一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便深深地爱上了这里的一山一水,俗话说:“同船过渡三世修”。能因此同樟树人民并肩战斗、携手共进,真是“三生有幸,万世所修”。我愿将自己全部心血无私地奉献给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作为三年一任的乡长,我应该这样去做。今后三年,乡镇工作总的奋斗目标是“三子”:即“多抓票子(发展经济),少生孩子(控制人口),不出乱子(维护好社会治安)”。按照这个目标,我乡经济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五抓四超”,即抓农业稳乡,抓企业富乡,抓商业活乡、抓科教兴乡,抓外贸强乡。以超常规的思维,超常规的措施,超常规的速度,达到超常规的效益。主要经济指标是“九五”翻两番,2000年奔小康,即工农业总产值8000万元,乡村企业6000万元,财政收入300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900元。基本发展思路是“一二三四”协调发展,即“坚持一个基础(粮食生产),实现两翼腾飞(高效农业、乡村企业),狠抓三项建设(服务网络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文教卫阵地建设),办好四个基地(烤烟、药材、果木、畜禽基地),要转变政府职能,实行“小机构、大服务”促人下海,推人下海,拉人下海。让干部、职工在商品经济的大海中学会游泳。具体发展方略是: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迅猛发展乡村企业,加速发展第三产业,突破发展外经外贸。高筑黄金台,筑巢引凤凰,以财引才,以才生财,把地下的“黑金子”挖出来,把地上的“绿色银行”建起来,把五个轮子转起来(乡、村、组、联合体、个体齐头并进、协调发展)。要重点抓好“一线四圩”(一线:横贯樟树乡境内的永安公路;四圩:树头、樟树、仙水、坦泉圩场)。在永安线两旁,建设成为以优质米、优质烟、优质林果、优质畜禽为重点的粮、烟、果、猪综合发展的经济带。在四个圩场地带建设成为以第三产业为突破口,以商贸、工业、运输、房地产业为主的经济辐射圈,以一线连续四圩,以四圩带动全乡,走区域化发展经济道路,形成我乡经济发展的良性大循环。

战略合作发言稿例9

消息是所有新闻体裁中最重要、最基本、最快捷、最普遍的文体,更是当今信息时代最具新闻传播价值和信息价值的文体;消息文本还是电视、广播新闻的蓝本,是网络新闻的基本体裁。因而,对消息文本的研究和探讨,对于新闻传播具有最为直接而实在的意义。

而消息头,作为消息不可或缺的置于文首的组成部分,是消息写作中最先需要处理的项目。从新闻写作的优秀案例来看,消息头处理得出色,将凸显消息的新闻价值;消息头处理不当,则可能发生版权纠纷或涉嫌假新闻。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报纸最常用的讯头“本报讯”面临革新。

在汗牛充栋的新闻教科书中,消息头大多被忽略,或仅在导语部分简单提及。多个版本的新闻辞典中,“讯头”、“电头”、“消息头”的词条也不多见,它大多被作为导语的组成部分一带而过。《新闻传播手册》(邱沛篁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则单独列出了“消息头”这一词条:

消息头是消息正文新闻来源、发稿单位名称、发稿时间、地点、类别的交代,这是消息体裁的标志,其作用在于明确表明某条消息的版权关系,强调其新闻价值。其表现形式一般为“某某社某某地某某日(时)电”。由本报记者采访、写作、编辑、播发的稿件,其消息头可直接用“本报讯”。

上述词条解释,罕见地将消息头与“强调新闻价值”直接挂钩。

消息头可有“讯头”和“电头”两种形式,历来的论者大多忽略两者的区分。

讯头用于“本报”发稿,其最基本最常见的格式是“本报讯”,并衍生出“本报今天消息”、“本报某地讯”、“本报某地某时讯”、“本报记者某地某时报道”等格式。电头则用于通讯社发稿,其基本格式是“某通讯社某地某时电”,并衍生出“某通讯社某地某场所某日某时电”等强调性格式。报纸的外地稿源,也多以电头形式处理,如“本报某地某时电”。

关于消息头发轫、沿革、变迁、发展的研究甚少,笔者多方请教,尚未完全厘清,下列说法为笔者凭有限的阅读经验和资料推测,在此就教于方家―――

因为早期的报纸刊物不分,近似杂志,新闻不多,故消息头的出现,当与电报的发明及通讯社的出现有关。电报稿一般在文头标明发出的时间地点;而通讯社出现后,又增加了发稿主体的成分;其后渐成体例,固化为新闻消息的标识。其出现年代,当为19世纪40年代:1844年5月,莫尔斯发出第一条电讯稿;1846年3月,纽约州联合通讯社成立。在我国,1874年1月,上海《申报》从洋行的往来电报存底中抄出一则电讯,发出中国报刊第一条电报新闻“伦敦电”,尽管十分原始,但这极可能是消息在我国采用电头的开始,也说明此时消息头已在世界上存在。其后,电报新闻与通讯社新闻快速发展:1882年1月,上海《申报》首先采用访员从天津发出的电讯;1904年1月,我国最早的通讯社中兴通讯社开始向广州香港两地的报纸发稿;1912年,最先进入中国的外国通讯社路透社开始向中国的18家中文报纸发稿。其后,为区别外埠电讯及本埠新闻,并强调稿件信源,“本报讯”出现并固化为既定体例,它与报社开始重视展示自身的新闻采写能力有关。

经典案例分析:消息头需要创新

消息头的处理,常被记者编辑忽略,而单纯以通用的基本格式“虚应故事”。笔者认为,对消息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研究一些经典案例,可以帮助我们超越一般化处理,令其产生不可忽略的战斗力。

案例一: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英勇的人民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下文略)

点评:这是由撰写的一则经典消息。其电头,每一个字都极为讲究,每一个词都蕴含力度。将其放在解放战争进行到关键时刻的大背景下考察,“新华社”这一通讯社名,不但表明发稿主体,而且因其明确的政治归属,表明这则消息的权威性质。“长江前线”是个极宽泛的地理概念,它既表明渡江战线的宽阔,又表明渡江战役仍在进行中,涉及军事机密,不宜公布具体发稿地名。“4月22日2时”将发稿时间精确到钟点,一方面表明发稿时渡江战役已进行约48小时,让读者感受到战役发起的突然性;另一方面暗示战局正在快速变。试想,如果这一电头只是一般化处理为“新华社22日电”,效果会怎样?

案例二:蒋方捏造“负伤”“牺牲”谣言,将军一笑置之

新华社随将军总部记者(1946年10月)7日电当记者往访将军时,将军总部浸润在紧张而冷静的气氛中,发报机的马达隆隆作响,街上电线纵横,通讯设备极忙碌,刘将军在一幅巨大的地图前以电话指示机宜。记者以中央社捏造刘将军牺牲广播稿出示,刘将军一笑置之,仍继续其电话指挥。他正在创造一惊人战果。(下文略)

点评:这是邓小平口授的一则消息。其目的,是以“正在创造一惊人战果”的事实,戳穿中央社关于刘已“牺牲”的谣言。“新华社”的发稿主体,正与“中央社”相对,表明消息来自所在战线,令消息具有权威性;“随将军总部记者”进一步标明消息的发稿源头是“贴身”的,令消息具有内幕性;但它又不像一般电头那样明确标示地名,暗示“将军总部”所在地的机密性。“7日”并非一般的时间概念,它还有明正视听的作用:在中央社“牺牲”报道之后的“7日(当月7号)”仍在指挥战斗。这则电头,其信息量的张力远远超出字数的15个字。

案例三:三峡大坝昨下闸蓄水

记者剑文三峡梯调中心1日9时电三峡总公司总经理陆佑楣刚刚在这里下达了三峡大坝下闸蓄水的命令。从这一刻开始,中华民族“高峡出平湖”的百年梦想渐渐变成现实。未来15天内,蓄水将达135米高程。(下文略)

记者礼兵三峡大坝1日9时20分电此刻,大坝第20号导流底孔弧形闸门在强力液压启闭机作用下紧紧闭合了,刚才还巨流喷涌的20号闸室外已波平浪静。(下文略)

记者忠贤葛洲坝1日11时电三峡大坝下闸蓄水两小时后,葛洲坝二江电厂中控室电脑屏幕显示:入库流量3713米/秒,葛洲坝坝上水位66米,坝下水位39.4米。(下文略)

记者周芳秭归港1日11时电温驯的江水已经漫过港口的6级台阶,比上午9时涨了约1米。(下文略)

记者志兵归州1日14时电归州水位较上午9时上涨了1.5米。当靠江最近的副食店老板郑家运卖出今天第4包香烟时,江水终于淹没了原秭归县实验小学校址。(下文略)

记者月波巴东港1日15时电尽管江水在迅速上涨,但巴东港并未受多大影响,西上东下的客船不时停靠。巴东旧城遗址已淹没大半,江面宽了70多米。(下文略)

记者剑军巫山1日17时30分电由宜昌开往重庆的“江山1号”客轮在长长的汽笛声中驶离巫山港时,港口通往县城的“人”字形路分叉部分已全部没入水底,巫山水位较上午涨了近两米。

记者立新奉节1日19时电瞿塘江水已失去了往日的汹涌,只在江风吹拂下泛起涟漪。(下文略)

记者礼兵三峡大坝1日24时电此时大坝中央控制室电脑屏幕显示:坝前水位108.89米,过去15个小时蓄水2.78米。值班人员说,首日蓄水达到预期。

截至记者发稿时,蓄水仍在进行中。

点评:这是《湖北日报》2003年6月2日刊发的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一则消息,在消息头的运用上,成功地进行了创新实践。消息全文由短仅58字、长不过130字的9条简讯构成,每条简讯都以电头格式标示记者发稿的地点和时间(精确到分钟)。连续阅读下来,在时间上,从“1日9时”到“1日24时(日报的截稿时间)”共15个小时;在空间上,从三峡梯调中心、三峡大坝到葛洲坝、秭归港、归州、巴东港、巫山、奉节的广阔地域,伴随着三峡大坝蓄水的快速进程,电头显示的时间地点在不断变化,表明江水在抬高,时间在流逝,空间在转换;电头串连起时间和空间,就像文字组成的电影镜头在流动。电头标示的空间和时间,还令消息具有贴到眼前的现场感和即时报道的时效感。虽然见报是第二天早晨,但读者看来,仍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如果按照常规的处理,只在文头用一个“本报讯”带起这9段文字,其表达效果无疑将大打折扣。

上述几则典型案例表明,掌握消息头的运用艺术,可以令其在消息标识的基本功能之外,强调具有特别新闻价值的发稿时间、地点、场所或发稿主体,提升稿件的新闻价值,产生强力“附加值”。

笔者在新闻实践中,也曾作过一些电头创新的尝试。作为记者,我曾以“本报北京今日消息记者陈朝旋人民大会堂现场报道”为电头发稿(刊于2002年9月2日《羊城晚报》头版);作为编辑,我在改稿中多次在需要强调处理时,将消息头加注具体时分或特别地点。例如:“新华社今天上午11时19分快讯中共中央台办主任陈云林决定率团参加今年10月在台北举行的两岸农业合作论坛”(刊于2006年8月2日《羊城晚报》头版)―――当天最先看到《羊城晚报》的读者会发现,他看到的消息是约一小时之前发出的,对报纸来说,时效可谓神速。

当然,假如借“创新”之名,滥用基本讯头,令有偿广告、虚假新闻披着“本报讯”的外衣出现在版面上,只会贬损了传媒的权威性、削弱了新闻的公信力。所以,无论怎么创新,电头和讯头始终应该是新闻真实性的标志,传媒公信力的象征,我们务必十分珍惜。

网络时代:“本报讯”岂能一成不变?

报人中流传的一个经典笑话是:报纸编辑写情书,一下笔不觉就写下“本报讯”三个字。这则笑话表明,“本报讯”作为消息的标识,已成为报人的操作习惯。

笔者认为,“本报讯”作为立足“本报”的讯头基本格式,在网络时代需要改造、变革,向“某报(报名)讯”的电头格式靠拢。理由如下:

1.网络令报纸的信息产品―――新闻文本流动起来,报业组织趋于“通讯社化”

从信息采集、生产的角度看,通讯社是信息采集组织和信息供应组织,其新闻产品是向信息终端处理组织如报社提供的,因而电头首先要标注发稿主体,其次标注发稿位置和发稿时间。电头具有流动性、全球性,不拘于一个固定阵地。

而报纸,首先是信息终端处理机构,其次是信息采集机构,它直接面向受众,其新闻产品有固定的阵地,因此,讯头不具备流动性,它体现的是纸质媒体的本体立场,“本报”可以具体化为读者手中正在阅读的那张纸。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读者在网上大范围地选取自己需要的新闻信息。纸质媒体的信息产品―――新闻文本,已经不再固守“本报”这一本体,而成为如通讯社电稿一样的流动产品。

这意味着,当今报业作为拥有国家赋予的采访权和权的媒体组织,事实上已趋向“通讯社化”,具有信息采集组织的功能。同时,其新闻作品,已不再单纯依靠“本报”的版面,最大限度地体现品牌价值、影响力和公信力了。

消息头的出现,依赖于传播手段的革命―――电报的出现。互联网堪称电报之后又一传播手段的革命,它会否催生消息头中讯头的革新,使之向电头形式转变?

2.新闻上网,“本报讯”被消解

对于信息的阅览者来说,出现在电子阅读屏幕(包括互联网、手机报、手持即时接收阅读器、街头电子阅读墙等)的“本报讯”,只能表明正在阅读的文体是消息体裁,而发稿主体“本报”到底是哪家单位,则是模糊的、不确定的、被忽略的、被消解的。

因此,当传统报纸仍在坚守“本报讯”的时候,新兴的网络媒体都对自编新闻采取通讯社样式的电头处理,而非“本网”样式的本位化讯头处理。查阅者在网上可以大量看到这样的消息头:“搜狐IT消息”、“新浪科技讯”、“天极网某月某日消息”、“hc360慧聪网化工行业频道”、“华奥星空讯”等等,无一不仿用通讯社发稿的电头格式,将网名置于文首。

当然,可以呼吁以至要求网站编辑将“本报讯”一律改为“某某报讯”,但这样的改动毕竟需要增加劳动,其间还会产生出错的无限可能。为什么不能让消息在其生产的第一步骤,就以“某报(具体报名)讯”的格式出现呢?

3.千报一面使“本报讯”失去张扬本报品牌的功能

在纸质媒体“一纸风行”的年代,“本报讯”具有强调纸媒品牌的功能。“本报讯”的潜台词是:本则消息来自于本报自采自编,表明“本报”的新闻采集能力,及对消息来源负责的态度。

报纸发展到今天,其严重的同质化已为业界所诟病,却苦无良策应对。由于千报一面,“本报讯”这一讯头,即使固守版面,其张扬品牌的“附加值”也已消失。

战略合作发言稿例10

【中国分类法】G4

一、前言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是随着近代学习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而提出和形成的,主要目的是将教学中的目标、教授知识的类型和实现教学目标所实施的策略三个因素整合在一起,科学地引导学生掌握会学习的本领,它的操作过程载体主要有两个:导学稿和导学型课堂。编写好导学稿是运作好导学型课堂的前提和保障,是实践好三元整合导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工作之一。导学稿实际上是全体备课老师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老师和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依据,它取代了传统意义上的教案、课外辅导资料及课后作业。科学的导学稿能够体现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满足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为老师实现引导功能和学生学会学习技能服务。

二、导学稿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在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实践的早期甚至现在都存在一些问题,体现在导学稿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导学稿没有留给老师足够发挥个性教学的空间。不同的老师面对同一份导学稿实现的教学效果必定相差不大,难以体现教师的个性魅力,同时也在事实上制约了老师的借题发挥和灵感闪现,最终使老师引导功能无法充分发挥。二是造成一部分学生被课堂所忽视和抛弃。笔者在调研了几十节三元整合导学示范课时,几乎在每个班级都会出现相似的场景:在自主学习、成果展示、老师点评等诸多环节,积极参与和勇于发言的总是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而一部分成绩差的学生,参与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仿佛被学习过程忽视和抛弃了,主动学习没有参与,连被动学习也被剥夺,研究其中原因是导学稿的编写没有充分体现递度性,不能全方面满足不同学习成绩学生的需要。三是导学稿的内容还存在传统的试题模式现象,使学生仍然以获得正确答案为最终目标,而不是以学会整个解题过程和方法为目标,认识不到获得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远比单纯获得正确答案更重要。

针对以上的问题,笔者提出几点解决建议:一是导学稿的编写要留给老师发挥自已特长的机会,同时,老师要学会自主学习,为学生做亲身示范,从本质上把握自主学习的真谛和内在规律,转变观念,做学生的伙伴,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二是导学稿的编写理念以分层教学为指导,内容梯度要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三是培养学生反思探索和发散思维的习惯,让学生在正确答案之外获得更多的感悟和思索。

三、具体案例

笔者综合以上的分析并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就高中政治(人教版)关于三元整合导学模式下导学稿的编写提供一个案件,由于文章篇幅所限,仅选取一小节内容的导学稿,以体现笔者上述的观点和借之于同仁们共同研究导学稿的编写。

案例: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导学稿

1、课题: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2、课型:理解型知识课

3、【教学目标】 (1)从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中找出国家利益的体现; (2)国家利益多样性和复杂性; (3)从当前国家利益作为研究重点,展望未来国际关系的走向和特点。

4、预习国际关系的涵义、类别、实质和表现形式。中国对国际关系的主张和政策,其依据是什么?国家利益多样化和最大化的体现,对国际关系的直接影响和长远影响等。思考以下问题:

(1)现今,美国和俄罗斯围绕克里米亚问题相互指责,但同时又相互克制,避免直接军事对抗的发生。决定俄美关系波折起伏的因素是:

A.两国各自的国家利益B.两国领导人的政治观念

C.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D.联合国及国际法规定

(2)2007年6月20日至21日,第四次中美战略对话在美国举行.双方就事关中美关系的战略性、长期性、全局性问题,以及及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坦诚、深入地交换意见,并达成许多重要共识。2014年4月24日,美国总统访问日本,明确两国同盟关系。分析人士指出,此举意在制衡中国。但会后,美国总统公开宣称,此举并非针对中国, 美中关系至关重要。中美之间共识和分歧从本质上看:

A.美国本质上就是在针对中国 B.中国应该对美国还以反击,制衡美国

C.两国存在着共同的国家利益D.两国对重大国际问题的立场十分一致

5、中国对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表示不赞同,但同时指出,造成现在的局面美国和西欧的责任也很大,并表示不赞同西方对俄罗斯进行制裁,强调通过政治对话解决问题。这表明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政策有哪些?

6、俄罗斯总统普京猛烈抨击美国几乎无节制地在世界上滥用武力,表示会削弱俄罗斯和美国的政治互信。这表明国家间当利益相悖能够引起国家间的摩擦或冲突。现在,我国与美国在东海、南海问题上存在争端,在某些国际问题上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但双方都表示,中美和作是两国利益所在。从以上材料能得出怎样的结论?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阐述近期主席提出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7、十九世纪英国首相帕麦斯顿说过一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利益,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实际上成为了英国外交的立国之本。要求学生查阅19世纪以来的英法关系(如在拿破仑时期,在一战前、后,二战时期等)来理解这句话。这对我们理解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有什么启示,对理解我国现有的对外政策有何启发。

四、结语

从以上的案例可以看出,这一导学稿出现了大量的主观问题,客观问题很少,且主观题选的有近期的热点也有历史的事件,给老师在课堂上的自主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老师可就自已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详细的讲解,引导学生通过事件表明找到其本质和内在规律的能力。同时,学生也不必须一定找到正确的答案,因为这些题没有答案,只要有道理,都可成为答案,这就照顾了各层次的学生,让他们在问题面前不再有会与不会,答对和答错的顾虑,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通过对未来国际关系的展望和对我国未来对外政策制定的思考还可以让一部分学生的学生范围得到拓展延伸,从而真正地为多层次学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