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导师队伍建设工作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3-02-09 04:15:56

导师队伍建设工作总结

导师队伍建设工作总结例1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

0086-03

科教兴国,教育为本,人才强校,师资为重。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凸显教师队伍建设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具有的重要战略意义。党中央和各级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按照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战略部署,国务院提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要求,到2020年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围绕国家共同关注的主题,把握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需求,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一直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积极探索并实施“1+54321”管理模式,努力开创师资建设工作新局面。

为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积极组织开展调研活动对师资队伍管理的基本情况逐项进行调查了解,结合调研情况和报告的初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重点分析了实施“1+54321”管理模式以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师资队伍建设长效机制,以期为实现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思路。

一、“1+54321”管理模式的内涵

2010年以来,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抓住师资队伍建设这个关键,提出了“1+54321”管理模式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进行探索。在新的管理模式下,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以“一个方案”――绩效考核方案为总的纲领,“五种精神”、“四项要求”、“三个及时”和“二个整改”从师德、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对学校教师队伍提出了工作要求,以实现最终的“一个目标”,即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实、标准高、有专长、能创新的师资队伍。“1+54321”管理模式运行的核心在实施绩效考核方案,它从政治思想、工作态度、工作量、工作质量、学术成果、立功授奖情况、部门党支部推荐、群众评议和党委研究等十个方面设置了具体、可量化的考核指标,形成了一套系统规范、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考核评价体系。绩效考核标准定位清晰,各项考核指标严格按照量化评分执行,使得师资管理工作有据可依、有序进行,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和制度保障。通过实施绩效考核方案和推行“1+54321”管理模式,探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新途径,干部选拔任用、聘用入编等许多棘手问题都一一迎刃而解,有利于解决师资队伍内部矛盾,有力地推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改革和发展。

二、实施“1+54321”管理模式的成效

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自实施“1+54321”管理模式以来,根据学校的总体目标定位,着眼于打造高水平的警察师资队伍,紧紧抓住引进、培养和使用三个重要环节,不断加大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近年来,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在质和量上均有所突破,教师整体素质突破增长。具体表现在:

(一)师资总量增加,队伍结构优化。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在师资队伍教师建设工作别注重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出台并实施一系列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政策、措施,并专门制定相关政策制度给予配套资金补助支持,努力改善原有的师资结构。近年来,师资队伍建设在质和量上均有所突破,师资队伍总量不断增加,至2012年学校专任教师人数增加至253人,同比增长45.4%。教师队伍职称、年龄、和学历结构层次均有所提升。首先,职称结构优化,各专业职称分布趋向合理。学校积极鼓励教师申报职称,职称结构层次有明显变化,特别是获得高级职称的人数明显增加,正高同比增长22.22%,副高同比增长30.61%。随着职称层次的提高,各专业职称分布趋向合理。警体和侦查专业正高和副高职称的人数明显增加。其次,学历层次提高,高层次人才比例不断增加。近年来,学校坚持“引培并举”的原则,一方面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多方式、多办法、多渠道扩充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加大培养力度,制定竞争激励办法,鼓励教师继续深造,支持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对取得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分别给予不同的奖励,学历层次明显提高,获得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的教师人数明显增加,博士学位实现了零的突破。最后,队伍结构年轻化,各年龄段职称结构趋向合理。治安系原来教师队伍偏老化,多正高、副高,讲师1人,助教1人,出现高职称多、年轻人少的结构倒挂现象。随着青年教师学历、职称层次的提高,队伍结构得到了有效改善。警体部12个副高,无硕士,通过实行创先争优激励机制,副高人数增长2人,讲师人数增长,还有一批老助教也转变观念准备申报讲师。这样,随着教师队伍学历、职称的提高,有高学历和高职称的教师在各专业、各年龄阶段分布更加合理,有效完善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层次,学校师资队伍在整体上实现了量和质的突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二)转变工作作风,师德素养提升。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通过实施绩效考核和推行“1+54321”管理模式,努力构建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学校党委重视教师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坚持以党风建设带动和促进师德师风建设。注重教师“五种精神”的培养,倡导教师自觉发扬以校为家的主人翁精神、用心工作的敬业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

学校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培训,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引导和宣传工作。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抓思想转变、抓师爱教育和心理疏导,引导教师确立职业理想、强化职业责任、严守职业纪律、优化职业作风、提高职业技能。通过深入开展“塑师德、正师风、强师能、铸师魂”教育活动,努力将师德要求内化为教师的规范行为,教师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均得到了很大提高。开展师德师风教育,通过师德全员培训学习、师德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增强广大教职工的责任感,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通过建立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师德先进群体及个人的评选表彰机制,在广大教师中积极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提升学校教育形象。当前,学校实行公务员薪酬制度,不以课时计报酬,仍有不少教师勇挑重担。广大教师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于律己,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涌现出一大批爱岗敬业、师德高尚的优秀教师。

(三)全力抓好教学,教学成果显著。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重视教学管理工作,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技能竞赛和观摩活动,全面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和业务水平。2012年8月,学校组织选拔教师参加首届全国公安院校教学技能大赛,按照“全力以赴,积极参赛,以赛代训,以训促改”的指导思想,通过组织参与和层层选拔,最终在全国公安院校教学技能大赛中取得好成绩,特别是参加现场教学的4名教师分别在治安类专业、侦查类专业和警务技能类专业教师比赛中取得了一、二、三等奖。学校荣获专科学校组团体二等奖,成为唯一跻身团体总分前5名的西部院校,赢得了全国同行的敬重和赞誉。这种以训代赛的方式,有效地提高了教师专业教师课程教学能力,促成精品课件、精品教案和优秀课件、优秀教案一大批,同时促进了学校各专业特色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在校内狠抓教学,坚持教学技能公开,通过多种形式帮助教师广开渠道互相借鉴经验,互相学习,互相督促,共同进步。学校大力推行听课、评课制度,通过校领导听课、系部领导听课和教师互听等多种形式,每月对各系部听课情况进行通报,列入考核范围,强化了系部对所属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责任,也促使教师互相学习,查找不足,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2012年9月首次组织教学质量评估一等奖的教师参加公开课比赛,在此基础上评选校内讲课能手。坚持教学技能公开,一是督促参赛教师经验交流,互相学习;二是给其他教师提供了观摩学习的机会,有效促进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三是通过专家对参赛教师的教学进行检验,可以发现问题以及时改进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高学校教学管理改革力度。

学校重视对新进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开展老教师对新教师的“传、帮、带”活动,各系部为新聘教师指派富有教学经验和较高学术造诣的指导教师,帮助其在教学和科研水平上尽快提高。通过指导新聘教师参与教学过程,大部分新教师已经能够较好地适应教师岗位角色,融入到正常的教学工作当中。

在教改方面,标志性教学成果有所突破。一是省部级教学成果实现零的突破,有4项成果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二是实训基地建设取得新的成就,新增了一个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与各级公安机关新建立了一批实训基地,为“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良好运行提供了更多的平台。三是教材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新编了一批自编教材,并与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等出版单位建立了合作编写教材的机制。

(四)强力推动科研,科研工作有新进展。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积极促进教学科研活动,努力实现学校教师从教书匠向学者型教师转变,鼓励他们学术上争当领头雁,促进科研立项和技术创新,加快创新学术科研团队建设。近年来,逐步加大科研经费投入,通过制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配套资金暂行规定》,对职称晋升、项目课题、学术论文、著作教材和高等级科研成果等科研成果实施配套资金资助支持,科研成果丰硕。涌现了一批教学名师,培养了一批专业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学骨干和科研骨干,培育了两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编写了《治安案件调查与处理教程》自治区高校重点教材,部级立项一项和省级、厅级立项一大批。同时努力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成为科研成果的转化车间,实现“以研促教”、“以研促战”的良性互动。禁毒和治安专业结合公安工作实际,深入基层调研转化科研成果指导实际工作。不少教师的论文在全区公安机关调研文秘岗位大比武暨优秀调研论文评选活动中获奖,得到了一致的认可。

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通过实施“1+54321”管理模式,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管理步入新台阶。通过大力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逐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均有所改善;在教学技能和科研学术团队建设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校师资队伍总体上在师资队伍结构层次、师德师风建设、教师职业技能和科研团队建设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教师队伍中基本形成了学术上争当领头雁、讲课争当排头兵、管理争当总导演、建设争当顶梁柱的良好氛围。

三、努力方向

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实施“1+54321”管理模式已初显成效,但是应当清醒地看到,与全国甚至广西全区本科院校相比,该校师资队伍总体上在师资队伍结构层次、师德师风建设、教师职业技能和科研团队建设方面离升本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学校要结合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总结经验,改良管理措施,完善相关的制度,进一步形成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继续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创建警校和谐校园文化。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教育为主,通过各种途径将精神内化为内心的自觉行动,全面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将师德师风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项指标,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通过奖惩机制和激励机制让全体教师树立典型,赶有目标,激励、鞭策后进,让其有危机意识,化危机为动力,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氛围,提升校园文化水平。

(二)加强教师职业素质培养,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层次。突出职业教育特点,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帮助教师有针对性的提高理论水平、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在每一位教师教学技能水平清晰定位的基础上,为每一位教师设计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培养培训计划,并通过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帮助教师实现自我能力和素养。对于需要提高学历层次的,制定竞争激励办法,鼓励教师继续深造,支持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积极申报职称,对取得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分别给以不同的奖励。对于需要丰富实践经验的到基层参加锻炼,通过顶岗、挂职锻炼、开展司法鉴定服务、参加考试等方式,着力加强教师“双师”素质培养。对于需要提高教学技能的青年教师,通过短期培训或者“传帮带”的形式,有效提高教学技能和业务水平。根据不同的专题实施针对性的提高,达到业精技强的目的,逐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层次,全面提升我校教师队伍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

(三)改革避免穿新鞋走老路,将管理模式落到实处。实施“1+54321”管理模式是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师资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创新举措,它与传统的师资队伍管理模式有着重大的区别,在新旧管理模式交替实施过程中,可能不知不觉就沿用了旧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实现师资队伍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要完善职务聘任、绩效考核、工作量和奖惩等配套制度和管理措施,进一步做好后续工作使创新管理体制真正落到实处。在制度建设方面,目标定位要高标准、高要求,以升本为契机,找准目前学校与本科院校之间的差距,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要避免以点概面,只注重个别教师个别专业的管理,要做到点面结合,达到全面改进师资队伍管理的目标。在科研方面,高品质高水准成果不够,核心刊物较少,层次水平有待提高,引导教师积极开展教研科研活动,建立科研奖励机制,对教学和科研成果突出者给予奖励;在教学成果方面,公安实战应用存在差距,要结合公安院校特色加快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着力加强教师“双师”素质培养,努力实践教学练战一体化。

【参考文献】

[1]胡章记.实施“1+54321”管理模式 加强我校师资队伍建设[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

[2]蒋玉莲.“1+54321”――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师资队伍管理新模式探索纪实[J].广西教育,2011(9C)

导师队伍建设工作总结例2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026-03

一、河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基本状况

根据河北省教育厅2010年对各高校的调查数据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2011年对各高等学校贯彻落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的普查情况显示,全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总数为2145名,专职教师1625名,兼职教师520名,专兼比例约为3.13∶1;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为897名,占41.8%,专职教师845名,兼职教师52名,专兼比例约为16.25∶1;思想品德课教师1248名,占58.2%,专职教师780名,兼职教师468名,专兼比例约为1.67∶1。

1.职称结构:教授195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12%;副教授611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37.6%;讲师546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33.6%;助教273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16.8%。

2.学历结构:博士104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6.4%;硕士507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31.2%;双学位13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0.8%;学士624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38.4%;无学位377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23.2%。

3.年龄结构:30岁以下者338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20.3%;31~35岁者312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18.8%;36~45岁者767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46.1%;46~50岁者78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4.7%;50岁以上者169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10.2%。

4.性别结构:男性494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30.4%;女性1131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69.6%。

5.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教师队伍构成对比情况(见表1、2、3,以专职教师为例)

总之,通过上述资料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河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已经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就其整体来看,不仅教师队伍进一步壮大,而且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也在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已经初步形成一支专兼结合、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以及年龄结构日趋合理的教师队伍。但是,我们在肯定成绩和主流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它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譬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两支教师队伍的发展不太平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数量和素质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需要;各个高校之间、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间教师队伍的状况参差不齐,发展很不平衡;部分教师缺乏坚定的政治理想和人生信念,导致教学主题不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发挥不充分;特别是许多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支持薄弱、教学科研组织亟待规范等问题。

二、河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专职教师数量结构性不足,专兼比例不合理,教师的教学负担较重。近年来,尽管河北省多数高校都在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的不低于1∶350~400的师生比例配备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教师队伍在不断扩大。但是不同高校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教师队伍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缺编现象(有些高校的师生比例高达1∶410~650),特别是各门课程教师之间结构性缺编问题较大,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实际人数与定编人数相差很大。从总体看,专兼职教师比例也不尽合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专兼职比例16.25∶1,兼职教师比例过低;思想品德课教师专兼职比例1.67∶1,专职教师数量不足,兼职教师比例偏高。这种情况下,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只有超负荷工作,难以参加进修学习,补充新知识,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另外,为了效益和弥补教师不足,大多数高校现在都采用合班授课,一名教师面对几百名学生上课,很难在授课时师生互动,只能单向输出知识,这种状况势必影响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2.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不尽合理,优秀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缺乏。从整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结构来看,其学历结构与高校其他专业课教师队伍相比,平均学历层次偏低,高学历人才少。这不仅严重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而且也制约了对一些高深难科研课题的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建设。在职称结构与梯队建设上,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师资队伍,还是思想品德课师资队伍都不尽合理,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即教授和助教人数少,分别为12%和16.8%,尤其缺乏学术造诣深、创新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而副教授和讲师的比例较高,形成了“瓶颈”。因此,反思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过程,要想在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方面上台阶,就必须走教师高学历、专家化的道路。上述这些情况在思想品德课教师队伍中更为突出,例如具有博士学历的仅占3.3%,73.4%的教师没有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正高职称教师更少。

3.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不尽合理,高学历高职称的青年骨干教师缺乏。年龄结构是优化教师队伍的一个基本要素,反映教师队伍的教学科研能力与水平的现实状况,也预示着整个教师队伍的发展潜力和趋势。河北省高校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中一度存在断层、后继乏人的现象已经得到了很大的缓解。但是,在青年教师中学历和职称偏低,却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从表3中可以看出到,35岁以下年轻教师的比例平均为39.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为36.9%,思想品德课为41.3%,这说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存在不尽合理的“年轻化”倾向。同时,在今后的职称晋升、学习进修、福利分配等方面,同一年龄层次的教师之间有可能形成激烈的甚至不合理的竞争,使他们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再从36~45岁和46~50岁这两个年龄段的教师来看,36~45岁的教师占54.5%(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为58.1%,思想品德课为50.8%),比重偏高,而46~50岁的教师仅占4.7%(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为6.2%,思想品德课为3.2%),比重太低,说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年富力强、教学及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丰富、学术造诣深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相对缺乏。

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组织机构不规范,管理体制不合理。根据“河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检查情况登记表”显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机构设置很不统一,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符合教育部规定的标准,设置了独立的组织机构,统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科研工作,但仅占所登记高校的21%,且机构名称不统一。第二种,只是在学校的某一个学院或系设置相对独立的机构,负责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机构名称更是复杂多样,这是目前比较普遍的现象,占所登记高校的64%。第三种,没有组织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分散在不同的专业院系,甚至有许多教师作为第二职业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占所登记高校的15%。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机构设置比较混乱,名称五花八门。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弱化和边缘化甚至是瓦解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势必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5.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教学活动不规范,经费不足。资料显示,由于一些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组织管理薄弱等问题,因而不能严格按照要求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或者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学时不能完全落实。另外,还有许多高校没有按照教育部规定,按照本科院校不低于每生每年20元,专科学校不低于15元的标准提取用于教师学术交流、考察的专项经费。致使许多学校教师难以参加学习进修、社会考察和学术交流活动,更难以设立专项经费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问题进行专项研究。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1.把教师队伍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理顺组织管理体制。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加强这支队伍的建设,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因此,在新形势下,各有关部门、各高校首先应当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问题提高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重视,强化“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其中首要的问题就是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理顺管理体制,尽快解决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设置比较混乱的现状。因此,各高校应当尽快把分散在不同专业院系的思想政治课组织机构和教师剥离出来,建立独立的、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机构,统一管理,规范机构名称。其次,各高校党政领导应当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把它作为高校党政领导班子的一项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统一领导,促进各部门间的协调合作,完善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机制。学校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领导,应当经常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督查、调研、听取工作汇报,到课堂听课,共同探讨改进措施,着力解决实际问题。这应成为常规,坚持不懈地进行。

2.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现状,我们建议通过以下的措施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整体素质。①要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的不低于1∶350~400的师生比例核定并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的总量缺编和结构性缺编现象,适当减少思想品德课兼职教师,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师专兼职比例不协调的状况,更好地满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②在职称结构中适当提高教授的比例,鼓励支持那些学术造诣深、创新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尽快地晋升为教授,这样既可以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增强力量,还可以缓解副教授比例太大的超饱和状态,同时还能够调动中青年教师的积极性。③加快学历教育的进程,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一方面,对于新进入、新上岗的年轻教师,应当要求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相关专业硕士以上学位或中级以上职称;另一方面,要鼓励支持在岗教师脱产或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努力提升现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历层次。对此教育部今年6月25日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3―2017年)》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各高校应当抓住这一时机,争取每年都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或博士学位,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使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具备硕士以上学位的达到80%以上,具备博士学位的达到30%以上。④高校应当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继续教育计划,加大经费投入,确保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边工作边提高,使他们有充足的机会和条件进修深造,深化专业知识,提升教学科研水平。

3.强化教师队伍管理,规范教学活动。①要严格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不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职资格的,不得聘用。新任教师必须先培训后上岗,未经岗前培训考核合格的,不得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②要充分发挥学校“思政课教科部”教研组织和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建立健全集体备课、听课制度。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学术研讨以及导师制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③高校各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协调,改善教学条件,优化教学环境,严格控制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人数,保证每班不超过100名学生。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小班教学,切实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还应切实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时数,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减少或变相减少教学时数。④高校各部门应积极协调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坚强的领导保障、政策保障、经费保障和资源保障,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完善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实现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获取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⑤为了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管理,规范其教学活动,应当建立专门的省、校、系(学院)三级教学督导机制,健全考核体系,加强对教学内容、教学质量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同时还要加大省、校两级精品课建设的力度,努力建设部级精品开放课和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4.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增加教育教学的科研含量。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与建设,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必须把科研搞上去,在学术上有所研究、有所创新,增加课程教学中的科研含量。因此,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重新定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形象,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觉进入学科建设,尽快找到自己在学科建设中的方向,明确自己在学科建设中的科研任务,通过学科建设的科研成果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从而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逐步建设成一支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高、思想政治坚定、教学业务精湛、师德修养高尚、结构合理、“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Z].教社科2008]5号.

[2]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S].教社科[2011]1号.

导师队伍建设工作总结例3

高校教师是知识传授、知识创造、知识应用的主要承载者,是高校办学的主要依靠力量。可以说,教师队伍水平决定了高校的教育水平和学术水平,而师资结构又是影响队伍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内蒙古高校的教师引进力度逐步加大,人才汇聚能力逐步增强,教师队伍不断壮大,结构逐步改善,但与内蒙古在全国的战略意义和经济地位相比,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校教师队伍的要求相比,内蒙古高校的教师数量、结构、水平还存在不小差距。

一、内蒙古普通本科高校教师队伍基本状况及结构分析

1.基本状况

内蒙古自治区明确提出了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长期目标,大力实施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自治区高等教育111工程”等人才项目,培养了一批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引进了一批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有力促进了师资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各本科院校健全完善了师资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和建设规划,引导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潜心教学,精心育人。截至2012年,内蒙古本科高校共有各类在校生269534人,专任教师14915人,总的生师比为17.3:1。专任教师中,其中教授2096人,副教授4832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9875人;教师中有两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人选4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3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人才19人;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人选94人、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一层次、二层次人选339人;“自治区高等教育111工程”一层次、二层次人选110人;部级教学团队9个、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人、自治区教学名师奖获得者84人、自治区“教坛新秀”获得者40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75个。初步形成了一支数量满足需要、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

2.结构分析

一般而言,高校教师队伍结构包括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地域结构、学位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类型结构、专兼职结构、高水平人才层次结构等多个方面,而且每个要素的内部优化和整体协调都会对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服务水平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年龄、学位、职称、学缘、专兼职等五个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学术水平、发展潜力以及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契合程度。2012年,全区本科院校专任教师的结构分析如下。

年龄结构。30岁及以下的青年教师255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7.12%;31-45岁之间的中青年教师789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2.96%;46岁及以上的教师446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9.92%。中青年教师已经成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的主体,他们基础扎实、年富力强、学历层次较高,很多人已成为本校教学、科研骨干,教师队伍中的主力军。

学位结构。具有博士学位的2216人,占14.9%,具有硕士学位的7659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66.21%。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总量偏少,与自治区教育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高校师资队伍总体建设目标和各学校的实际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职称结构。具有教授职称的2096人,占14.05%、副教授4832人,占32.39%、讲师5857人、助教(含见习)2130人,高级职称占46.4%。

学缘及兼任教师结构。全区具有外校学缘教师人数达到11146人,占师资总数的74.73%;全区本科高校共聘兼任教师2565人,占教师总数的17.2%,平均每所高校有兼任教师150人左右。

二、内蒙古普通本科高校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合理的教师队伍数量和结构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内容,是内蒙古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发挥后发优势的重要着力点。但目前教师队伍的数量和结构尚存在一定问题。

1.生师比过大,严重影响高校的教学质量

2012年,内蒙古本科高校总的生师比为17.3:1,总体来看达到了教育部规定的18∶1 的合格标准,但个别高校生师比过大,有的甚至超过20:1。即使是这个数据也存在很大的“水分”,个别高校为了各类评估的需要,存在数量不少的“挂名”兼职教师,一些兼职教师仅有其名而无其实,并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师缺口较大,教师教学精力不够,严重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2.高学历、高职称、高层次等高水平教师数量不足,限制了高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高水平教师是整个教师队伍的“领头雁”,是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最主要的依靠力量。尽管对高水平教师的定义各有不同,但从当代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来看,高职称、高学历和获得顶尖学术称号、入选高层次人才计划是其基本特征之一。而内蒙古本科高校的教师队伍却存在“三少”现象,即高学历教师少,高职称教师少,高层次教师少,比如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仅占14.9%,高职称教师仅占46.4%,高层次人才(两院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者等)仅有寥寥几人。由此可见,内蒙古本科高校的高水平教师数量和所占比重不仅与发达国家、地区相距甚远,即使与国内一些发达省份相比,也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状况极大的限制了内蒙古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学术声誉。

3.年龄结构不够合理,制约了高校良性学术梯队的形成

合理的年龄结构是能否形成学术梯队的关键要素,是教师队伍未来发展态势的集中体现。一般而言,合理的年龄结构是指老、中、青教师数量呈合理分布,每个年龄段的教师都占有相应的比例,这样既能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又能避免由于老教师退休而造成的“青黄不接”现象,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校教师的职业生涯一般在27至60岁之间,即33年左右。如果按照这个时间长度来算,同一年龄的教师应该大约占到教师总数的3%,那么,理想情况下,30岁以下教师的比例应该在9%左右,31至45岁教师的比例应该在45%左右,45岁以上教师的比例应该在45%左右。对比上述的数据可以发现,内蒙古本科高校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衡,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过大,而中老年教师所占比例过小。从长远来看,制约了良性学术梯队的形成,进而容易导致学术传统中断,有影响力的学派难以形成。

4.“近亲繁殖”现象严重,不利于高校发展活力的发挥

教师学缘结构多元化是世界一流大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维护学术自由、促进学校活力的有力手段。近年来,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和一些高校也开始认识到教师队伍“近亲繁殖”所带来的危害。虽然从整体数据来看,内蒙古本科高校教师队伍中具有外校学缘教师人数占师资总数的74.73%。但是一些老本科高校(如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外校学缘教师比重还较低,而几所新建本科高校和没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由于缺乏高校师资培养能力,外校学缘教师比重极高,从而拉高了平均值。另外,据统计,几所新建本科高校有相当一部分师资是由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毕业生充任,甚至个别学科的教师全部来自于同一所高校,这种另类“近亲繁殖”是数据没有显示的。这种现象对于新思想、新理论、新学派、新风格的形成是极其不利的。

三、内蒙古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策略思考

内蒙古本科高校教师队伍数量、结构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共性问题,也有区情、校情的特殊问题;既有客观因素造成的问题,也有主观失误造成的问题;既有长期存在并将继续面临的问题,也有带有时代性并可以尽快解决的问题。

1.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做好教师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既要着眼于眼前的需要,也要考虑到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注重人才层次结构和类型结构,也要重视年龄结构和专兼职结构。长期以来,内蒙古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缺乏系统的研究和规划,教师引进、培养过于随意,过分重视满足当前需要,忽略教师队伍建设与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适切性,这是教师队伍出现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所以,必须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

第一,自治区教育主管部门要对全区高校教师队伍现状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彻底摸清数量及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地域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类型结构、专兼职结构、高层次人才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全面分析本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优势和劣势,出台“自治区高等学校师资队伍中长期发展规划”,从自治区层面做好教师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指导各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第二,各高校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充分认识人才在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中的战略性作用,切实把“人才强校”战略落到实处。要根据自治区的总体设计,结合本校办学定位、学校类型、培养目标、未来办学规模及教师队伍结构现状,制定切实可行又适度超前的本校教师队伍发展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付诸实施,避免盲目、主观随意引人、进人的现象。

2.建立地区高校师资共享机制,保证兼任教师素质,解决高校教师总量不足问题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时代,引进兼任教师、实现优质教师资源共享已经成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一些高校由于受计划经济思维的影响,还没有打破“关门办学”和“单位主义”的窠臼,只重视人才全职引进,不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导致兼职教师应有的巨大作用难以发挥。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转变办学理念,以为我所用的态度淡化编制观念,强化共享意识,充分认识到兼职教师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保障教学质量中的作用,并将其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次,要建立地区高校师资共享机制,完善兼任教师聘任机制,保证兼任教师素质,将人事编制与工作岗位相分离的短期聘用、兼职聘任、临时聘任制度化、规范化,实质性的引进客座教授、暑期教师、企业导师、课程教师等兼职人员,促进高校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满足教学需要。

3.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提高高校竞争力和学术声誉

高层次教师位于教师结构金字塔的顶端,是传授知识和创造知识的主体力量,也是提升学校竞争力的战略性资源,更是各高校激烈争夺的稀缺人才。对内蒙古高校而言,高层次人才数量少,已经成为提高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的瓶颈。尽管对高层次人才需求迫切,但是由于区域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办学实力、历史传统、教学科研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内蒙古高校在高层次人才竞争中并不占优势。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引进高层次人才,是内蒙古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学术声誉提高的关键。

高校要科学制订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计划,依托国家“”、“”、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等各级各类人才工程平台,切实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要树立“事业引人”的理念,以体现人才价值的薪酬待遇、先进完善的科研平台、以人为本的管理环境、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增强对高水平教师的吸引力,落实好各项人才引进、激励措施和政策,创新引人、用人机制,努力做到引好人、留好人、用好人。

4.设立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健全教师培养体系,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是在不断的学习、研究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学校不仅要重视教师引进工作,更应重视教师培养工作。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高校要普遍设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提高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加强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高校要针对本校中青年教师情况制订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计划,着力打造一支数量足、素质优、起点高、后劲大的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队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带动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加快教师队伍学历提升。针对高学历比例偏低的现实,高校要合理制订教师队伍学历提升计划,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不断提升学历层次、学术水平和整体素质。提高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使博士群体成为师资队伍的主导或中坚力量,师资队伍逐步实现博士化。

加大中青年教师海外研修经历。学校要制订中青年教师海外研修计划,充分利用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自治区“511人才工程”等海外研修、访学平台,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入选国家、自治区各类人才工程的优秀人才到国外留学、研修、访学,全方位、多领域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拓展教师学术视野,增强教师国际学术背景,了解、把握相关学科发展的新方向、新趋势,提升相关学科的国际竞争力。

提升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针对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较弱的问题,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专业实践能力培训,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青年教师到区内外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等开展相关学科的实践能力培训,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加大学科带头人遴选、培养力度。按照学科建设的实际和要求,加大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高尚学术道德和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优秀教师的遴选、培养力度,制订学科带头人管理办法,明确职责,规范聘任考核。形成一支具有较高学术造诣、较强创新能力的学科带头人队伍。

加强学术团队建设。高校要实施、完善“特色学科团队建设计划”、“创新团队建设计划”、“教学团队建设计划”,以国家、自治区重大专项和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平台,加强学术团队建设力度,提高学术团队建设水平。

总之,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多管齐下。既要做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更要注重计划的实施;既要以宁缺毋滥的原则引进高层次、高水平人才,更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

(牟占军,男,1963年8月生,内蒙古赤峰人,教授,内蒙古工业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参考文献

[1]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内蒙古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本科)[R].2012.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2〕4号

[4]徐威.陕西省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2

导师队伍建设工作总结例4

关键词 :人力资源 科研队伍分类管理 核心人才培养

为实现“加快推进产业集团建设”、“优化科研队伍结构,有效应对高强密度发射,系统提高保成功的能力。强化专业工程师、产品工程师、测试工程师、研究师等专业队伍建设,推动科研队伍由型号项目型向专业能力型转型”的工作目标,“十三五”乃至“十四五”期间是做大做强卫星产业,全力推进战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更是实施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阶段。

面对型号任务急剧增长、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客观形势,将自身专业能力建设和核心人才培养摆在了更突出的位置。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在“小总体大专业”的指导思想下,传统的依托型号项目的人才队伍配置模式不仅制约了人力资源使用效率的提升,而且限制了人才的成长路径,不利于研究型人才培养和核心人才培养,阻碍了专业技术发展和技术牵引力的提升。

一、科研队伍管理现状

1.传统型号队伍配置模式下,人员利用效率难以提升传统的型号人员配置方式为一个型号一支队伍,以任务为牵引组建型号队伍。随着型号任务的急剧增长,人力资源与型号需求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在市场化的大背景和经济总量的约束下,仅通过增加人员总量以适应传统型号队伍配置模式将带来一系列问题,难以适应多型号并举的状况。

2.型号间相对独立,缺乏技术交流和借鉴

在型号的进度压力下,设计师忙于解决型号现行问题,同时由于各型号队伍间的相对独立,设计师们疏于开展技术交流和技术总结,造成了部分“共性问题重复解决”,产品技术状态固化不足,缺乏通用产品和设计工具,每个型号都是高度定制,这种方式虽能解决短期的型号矛盾,但造成了型号队伍人员工作强度大,效率却得不到提升,不利于长远发展。

3.员工成长通道单一,缺乏专业研究成长通道

卫星型号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任职资格体系、晋升通道以及配套的薪酬、福利、评价体系。科研人员长期以型号为依托,在型号中锻炼并成长成才,但随着员工总量和类别的不断增加,基于型号的单一职业发展通道已经不能满足以下两个方面的现实需求。

第一,员工自我价值的多元化实现。实现员工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统一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断追求的目标,也是优秀企业的显著特点。单一的型号成长通道一方面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员工为寻求职业发展而向型号聚集,存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问题;另一方面型号研制有其固有特点和要求,员工的个性特质并非都适合型号的研制工作,不能满足所有员工的成长需求,这就要求企业不断探索基于企业需求的多元化员工价值实现通道。

第二,单一的成长通道造成了单一的价值导向。随着专业技术发展的需求日益增强,尤其需要建立针对专业研究的员工成长通道,营造高度重视专业研究、媲美型号研制的价值导向,才能吸引员工主动开展专业技术研究,形成百花齐放的研究局面。

二、科研队伍分类管理的意义

针对上述科研队伍管理方式的不足,提出系统开展科研队伍分类管理的思路。已知在型号间寻找共性,求同存异,不断扩大共性、减少差异的过程,也就是将有限的人力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是提高人员使用效率的重要途径。通用平台就是这样一个求同存异的技术载体,以下关于通用平台的例子可以显示科研分类管理的重要意义。

在“两总抓型号,厂(所)长抓产品”的指导方针下,以通用平台队伍建设为例(如图1),在长期的型号应用中,形成了三类八个系列的卫星平台,通过大力建设技术状态较为固化且具备高适应性、灵活易改的公用平台,能够大大减少新型号的平台开发成本,起到了降本增效的效果,是一项“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基础工作。

通用平台建设是一项专业技术研究工作,其队伍具备以下特点:第一,队伍不直接服务于某型号,但需要精通各型号应用情况;第二,成员一般来源于型号队伍,但不能依赖于型号队伍晋升。

如上所例,随着专业技术研究的深入,此类队伍也会越来越多地涌现,但这类队伍缺乏相应的管理规范,迫切需要建立与之相对应的任职资格、晋升通道等制度体系,从而有效地吸引有关人员投入专业研究工作中,从制度上有效促进专业技术才的发展和核心人才的成长。

三、科研队伍分类管理方案

针对科研队伍分类管理的迫切需求,对科研队伍分类管理方案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如图2)。

该科研队伍分类管理方案具备以下特点:第一,队伍分工明确。根据产品开发到应用的技术发展规律,科研队伍分为研究师、设计师和型号设计师,研究师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所内背景型号的体系论证、预研课题、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开发;设计师主要负责各类产品的应用设计;型号设计师主要负责型号总体和分系统研制。第二,队伍归口管理部门清晰。研发中心包含研究师队伍,专业室包含设计师和部分研究师,总体室包含型号设计师和部分研究师,机构间人员主类分明却又有所交叉。第三,统一的任职资格标准。参考型号逐级管理的模式,设计三类队伍的晋升通道和任职资格体系,同一职级不同类别队伍间任职资格标准统一,任职要求、待遇接近,形成相对平等的晋升通道,从而能够保证队伍间的均衡发展,加强人员内部流动,促进“人、岗匹配”,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第四,脱离型号聘任,强化专业研究。在弱化型号概念、强化专业技术研究的思路下,通过科研队伍分类管理,着眼于聘任设计师和研究师,同时设计相应的发展通道,引导人员开展专业技术研究。随着各型号的发展,要求组建相应的型号设计师队伍,队伍成员将从具有同级别任职资格的设计师和研究师中选取聘任,随着型号的结束,相应的型号队伍成员随之解聘,回归设计师和研究师,同时保留相应的岗位任职资格,可在其他型号中从事同级别岗位的工作。第五,有利于专业核心人才培养。在卫星型号的带动牵引下,前后共培养和输送了数十名型号两总,在卫星工程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话语权。但由于卫星型号偏工程应用的特点,传统的依托型号项目的人才队伍配置模式不利于研究型人才和核心人才培养,将导致核心技术的掌握不够、专业技术领域话语权不足,阻碍市场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本文提出的分类管理方案将产品首席、总研究师等提到了与型号总师相同的岗位职级,有利于专业技术引导和核心人才培养。

四、核心人才培养工作概况

“核心人才培养”是科研院所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储备后备人才力量的有力保障,也是不断提升我所科研竞争实力的关键环节。但因其管理对象——“人”本身的特殊性与复杂性,给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了一定局限性,若只笼统的把人才作为整体培养,则失去了针对性、有效性,但若培养对象划分的标准或手段不科学,则本末倒置,不仅起不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反而限制了人才的正常发展方向。

“科研队伍分类管理”是基于科研管理工作未来需求的人才队伍分类方法,突破了传统依托型号项目的人才队伍配置模式,打通了不同人才发展的通道,基于这种分类思路,提高核心人才培养成效的方式方法。

五、核心人才培养工作开展

在核心人才培养方面,重点开展“一人一策”核心人才培养工程,对人员情况进行全面的梳理,确定了由核心人才组成的所内专家队伍。

在整个培养阶段,设计了计划制定、目标确认、持续跟进、优化管理、成果评估的培养方案。根据部分核心人才偏型号应用研究,而部分人才偏向专业技术研究,因材施教地分类制定甚至个性化制定培养计划。在计划制定阶段,针对每位核心人才的专业方向、个性特质,与每位核心人才签订了《核心人才培养计划书》,明确了课题、论文、专利申报数量,根据核心人才的人员类别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培养内容,这些内容的制定为人才培养工作打下了基础,使“人才培养”这一抽象的目标得以分解,为核心人才树立了努力方向;在持续跟进环节,通过组织各级专家填写调查问卷,跟进培养情况,查找不足,对培养计划及目标时时更新,在不断调整与自查中优化管理、逐步提高;在优化管理过程中,通过对历年来申报的各类奖励与专家人才等项目进行梳理,形成《各项荣誉/专家申报指南》,以便于申报活动提前策划与准备,以优化流程的方式不断促进阶段任务的完成;最后在成果评估中,通过对照全年培养计划进行总结,从而检查计划落实情况,固化经验、总结不足,指导下一阶段工作更好的开展。

六、核心人才培养工作成果

目前正逐步探索建立并完善科研队伍分类管理体系,经过长期努力,已经建立并独立了以研发中心为代表的研究师队伍,队伍在核心人才培养方面逐步显示成效。在各类课题申报、重大型号以及预研课题、论文、专利等方面,逐渐提升了学术影响力,形成了一批专家/学科带头人。目前核心人才队伍当中,逐步形成了以部级专家、省部级/集团级专家、院级专家的核心人才梯队。

七、今后的工作重点

基于科研队伍分类管理的核心人才培养工作是人才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机结合与创新,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将重点着眼下述工作。

第一,深化科研队伍分类管理。循序渐进地探索和细化科研队伍分类,逐步将传统的型号系统人员配置模式转变到基于专业研究的队伍配置模式,在研究师队伍成功组建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基于产品的设计师队伍建立,研究基于产品的核心人才培养方式。

导师队伍建设工作总结例5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1-0085-04

The Status Quo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P.E. Teachers in Vocational College

SHEN Hongshan1,ZHANG Chaohui2

(1.Shanxi Vocational College, Taiyuan 030006, Shanxi China; 2.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Wit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questionnaire, expert interview and mathematics statistics, this paper researches the number, structure, teaching, research, job training, cognition attitude, working environment and living conditions of PE teachers in vocational schoo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spirit of the PE teacher is positive. They have passion, dedication an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on their job. Their working and living conditions are improving. Middleaged and young teachers are become the mainstay in the P.E. teaching. There are also some existing problems, such as the inadequate teachers, imbalanced education background, improper structure of professional title, insufficient academic leve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wareness, inadequate onjob training and unsatisfactory achievement in P.E. reform. To address these problems, the paper proposes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proposals on enhance the ability of P.E. teachers.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development strategy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大多是在本世纪初由中专学校升格发展而来,经过近10年的发展,高职院校体育教师队伍现状如何,能否满足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是有待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国内对高职院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较少,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调查分析找出高职院校体育师资队伍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为政府主管部门和各高职院校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总体为全国31个省(市 自治区)2009年具有独立招生资格的1 193所高职院校(不含体育类高职院校)体育师资队伍。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共抽取了55所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构成本次调查样本。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遵照社会学有关问卷设计原则,制定了“高职院校体育师资队伍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调查问卷表。对55所院校的体育部(组)领导及体育教师共发放问卷743份,回收43所院校(含盖了26个省市自治区)有效问卷581份,有效回收率为78.20%。

问卷发放前采用专家评定的方法,由12位专家对问卷进行了效度检验,有效性的认定率为100%。问卷回收后采用重测法,对问卷的信度进行检验,2次问卷的相关系数,r=0.92,p<0.01,表明问卷信度较高。

1.2.2 访问法 2009年12月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建设专题研讨会召开之际,以当面访问的形式,就体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与有关专家及领导进行了广泛交流。以面谈、电话访谈等形式访问体育教师60余人,获得了高职院校体育师资队伍现状的第一手资料。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7.0软件对获得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职院校体育师资队伍基本情况

2.1.1 教师数量 近年来,由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高

投稿日期:2010-09-07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体育专项课题部分成果(GZYT2009021)。

作者简介:申洪山,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学。

职院校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现高职院校招生人数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1]。学生人数在迅速扩大的同时,教师数量却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同步增长。调查显示,现阶段在43所高职院校中体育教师共有581人,学生347880人,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为1:599,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估标准》要求的师生比例1:120~1:150相比,体育教师数量明显不足(表1)。

2.1.2 教师队伍结构现状(表2) 教师队伍结构是衡量教师队伍质量的一项综合指标,它影响和决定着系统功能的发挥。合理的队伍结构有利于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和群体优势,发挥优化的整体效能[2]。

2.1.2.1 教师年龄结构 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是指体育教师群体中不同年龄成员的比例构成状况。体育教师队伍年龄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体育师资队伍的稳定性、连续性和继承性。理想的教师年龄结构应以中年为主,老、中、青相结合。现阶段35岁以下占总人数的55.42%;36~50岁占总人数的38.21%;50岁以上占总人数的6.37%(表2)。从总体上来看,高职院校体育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呈年轻化态势,中青年教师已成为体育教学的主要力量。

2.1.2.2 教师学历结构 体育教师学历结构是指体育教师队伍中具有不同学历人数的比例。教师的学历结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队伍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水平和潜在能力。调查显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0.34%,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3.58%,具有本科学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73.84%;具有专科学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24%。以上数据表明,近年来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人数有了一定的增加。但多数院校与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所要求的到2005年高职院校中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比例达到35%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与普通本科高校相比差距更大,学历层次结构性矛盾还是比较突出。同时也发现各高职院校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比例分布并不均衡,且差别较大,研究生所占比例最大的院校达到87%以上,最少的为0。造成研究生比例不均衡的主要原因与各院校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及学术氛围是否浓厚有关。

2.1.2.3 教师职称结构 体育教师职称结构是指不同职称级别的体育教师之间的构成比例关系,是反映教师队伍教学和科研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按国家有关要求: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的合理比例为1∶3∶4∶2。从表2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师资队伍中教授比例只占1.38%,副教授比例占22.89%,讲师比例占30.81%,助教以下比例占44.92%。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的职称结构比例是1∶16∶22∶32,与正常职称结构比例相比已表现出结构性失衡。高级职称比例明显不足,特别是教师比例太少、助教人数较多。高级职称比例位能达到教育部对高职院校的要求30%以上,与普通本科高校相比也有较大差距。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中老体育教师较少且科研意识较差,研究成果无法满足进一步提升职称的要求。加至近年来初级职称人数过多的原因与短期内新进青年教师数量多有关。

2.2 体育教师的教学现状 体育教学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者,他们的教学活动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工作的成败,影响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调查显示:1)各高职院校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称《纲要》)精神,根据本校开设专业实际情况在1-2年级开设体育课,每周2学时。由于招生人数逐步增加,体育教师工作量较大,85%的教师周工作量在12学时以上,其中42%的教师周工作量在16学时以上。除课堂教学以外,体育教师还要承担课外体育活动、学校运动队的训练、校内外各种比赛及一年一次的体育健康测试等工作。2)在贯彻执行《纲要》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虽然各院校在体育教学大纲中按照《纲要》要求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相当部分学校不能按规定完成理论课教学任务,没有严格按照《纲要》精神执行。近年来依据《纲要》精神,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各院校纷纷开设“三自主”选项课(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其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但由于教师数量不足、知识结构不合理、场地器材不足等问题,并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体育教学改革力度不大,成果不理想。在对43所高职院校体育部(组)领导的调查中有60%以上的领导认为本校体育教学改革成绩一般。

2.3 体育教师的科研状况 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是衡量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在被调查的43所院校中,有5所院校近三年来体育教师、论著及承担科研课题的人数均为0,占被调查院校的11.62%。有25所院校近三年来承担科研课题的人数为0,占被调查院校的58.13%(表3)。由此看来,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参与科研人数较少,师资队伍整体科研水平较低。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1)高职院校绝大部分都是在本世纪初由中专学校合并升格后发展起来的,由于原中专学校缺乏科研传统,虽然升格了,但教师的科研观念、科研水平并没有得到同步提升,学院学术气氛不浓,缺乏高水平学科带头人,致使现阶段高职院校体育教师队伍理论水平不高、科研能力较低。2)各院校对科研工作重视不够,激励管理制度不完善。3)有部分教师隐教学工作量大、任务重,而没有时间从事科研工作,也有的教师认为科研课题申请较难,积极性不高。

2.4 体育教师在职培训进修情况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周期极大缩短。终身教育的思想已成为世界各国教师的共识,把教师职前培养、入学教育和职后培训统一起来的趋势也日益明朗。《纲要》第十四条明确规定:“学校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体育教师定期接受教育培训,不断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逐步提高学历水平,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可以看出,体育教师在职培训、进修将成为不断提高体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必然选择。经调查,近3年来,有23.57%的教师参加了培训。培训地点以本省为主(占79.17%),培训多以自身提高学历为主(占87.50%)。调查中还发现,有三分之一的院校近年来无人参加过任何培训。以上情况说明,有些学校对教师的职后教育重视不够,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在职培训工作急待进一步加强,否则国内外体育教育改革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新方法无法落实,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这也是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力度不大、改革成果不显著的主要原因之一。

2.5 体育教师的职业态度 体育教师对本职工作的认知态度,可以反映出整个教师队伍是否稳定,是否能自觉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调查显示,有95.6%的人喜欢体育教师职业,能安心本职工作。教师的整体面貌是积极向上的,他们热爱体育工作,有一定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但各院校也不同程度存在改革创新精神较差,少数教师教学不认真、无教案等现象。还应加强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教育及管理工作。根据本研究的需要,我们请43所高职院校体育部门领导,在回答“贵校体育师资队伍是否稳定”时,选择“稳定”的有34位领导,占79.07%;选择“一般”的有9位领导,占20.93%;选择“不稳定”的人数为0。这进一步说明现阶段绝大多数体育教师对本职工作是认可的,高职院校体育师资队伍是稳定的。

2.6 体育教师的工作环境与生活状况 教师的工作环境与生活状况是稳定教师队伍、激发工作热情的重要因素。调查表明,近年来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职业待遇、社会地位的逐步提高,高职院校体育教师队伍的工作环境与生活状况都不同程度的有所改善。同时也发现,有些学校对体育教学重视不够,体育比赛成绩、课时酬金等与其他学科相比不能同等对待,得不到认可,使体育教师缺乏成就感,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其外,工作压力大,场地器材条件较差,室内场地缺乏,工作环境较艰苦等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3 高职院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从以上现状调查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在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体育教师总量不足,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匮乏,结构和分布不够合理;体育教师工作环境不优,科研意识不强,体育教学改革成果不显著;体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需要提高,各院校对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加强。为此,提出以下发展对策与建议。

3.1 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 体育教育质量是决定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建立合理的体育教师队伍评价体系,不断完善体育教师工作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大体育经费投入力度,为体育教师健康成长和发挥聪明才智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进高职院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2 有计划、合理地增加体育教师数量,优化体育师资队伍结构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师素质的提高,应把提高学历层次和职称层次作为关键和重点。目前,各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数量都存在一定的缺口,各院校应根据本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基本结构情况,有计划、合理地增加体育教师数量。坚持培养、引进、外聘相结合的原则,实施青年教师成长工程。今后高职院校新进教师应严把质量关,通过面试、试讲等方法选拔人品好、能吃苦、素质高的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者,努力解决学历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在应届毕业生中选聘新教师的同时,还应采用兼职、返聘的方式引进本科院校在职或退休的高级职称人才,进一步拓宽教师的来源渠道、解决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各高职院校教师硕士生以上学历、学位占到35%以上,并逐步达到硕士化,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0%以上的目标。

3.3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教育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和敬业精神显得越来越重要。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同等重要。学会做人是做事的前提,理想、信念与工作态度是成才的核心因素,以德统才是优秀教师的成才之道,德才兼备是选择教师的首要条件。各院校要以人为本,重视素质教育,特别是注重对青年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的教育,建立师德考核体系,在教师职务评聘、评优中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为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奠定坚实的基础。

3.4 领导和教师要重视科学研究工作 教学与科研结合是高等学校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必然趋势,参加科研活动是教师补充新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动态的最基本途径之一,是培养能力、提升自身业务素质的重要手段,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高职院校要成立独立的科研处(室),专门负责学院的科研工作,定期进行考核,对科研工作中有突出成果的教师要加大奖励力度,督促和鼓励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组织科研团队,积极申报科研课题,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加强图书资料情报工作,为教师科研工作创造条件,做好服务。科研上去了,教师教学水平也会相应提高,并为职称晋升创造了良好条件,促进了教师队伍建设。

3.5 加强教师职后教育和培养 在知识迅猛更新的当今时代,学校体育的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教师不仅要有高超的教学技艺,更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引人注目的人格风范以及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我们要针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较多的特点,鼓励青年教师进修、深造、读研、读博,提高现有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对新聘教师实行岗前培训和青年教师导师制,从师德、教学、科研三方面加以全面培养和指导,举办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和评教活动。推荐教师参加国家举办的体育教师培训班。定期组织教师团队学习、集体备课,相互观摩交流,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对中年以上教师,采用国内访问学者、高级研修、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对教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轮训和再教育。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育还应逐步由只注重学历、学位的培训逐步转向思想品德、爱岗敬业、拓宽知识面,提高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方面的培训,树立终身教育思想,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3.6 加快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 调查显示,目前高职院校具有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才匮乏,优秀教学团队明显不足,在国内外学术领域的影响和竞争力亟待加强。学校领导要有超前意识和战略胆识,把选拔和培养合格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组织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出国研修和参加国内外学术讲座,鼓励他们参加省和国家的科研课题研究,在住房、工作、讲课酬金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提携和培养他们茁壮成长,使他们担负起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的重任。

3.7 加大对体育经费的投入,完善学校体育场馆建设 体育场馆是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加大学校体育场馆建设的投入,对改善体育教学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8 构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各院校应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深化人事制度的改革,全面推行教师聘用制度,完善与之相配套的相关制度,制定“青年教师成长计划”、“青年教师导师制制度”、“在职攻读硕博和进修管理办法”、“教学名师、能手评选办法”等,建立科学有效的考评体系,推进教师职务评聘制度改革。打破教师职务“一聘终身有效”的制度,建立教师职务“能上能下”机制,建立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同时也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改善工作条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让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努力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3.9 制定“合同制教师”职称评聘办法 近年来,为了解决师资短缺问题,有50%的高职院校不同程度地聘用了一批合同制教师。所谓的“合同制教师”是指不在本校正式编制范围之内的教师,与学校的工作关系依靠签订时间不等的有关合同来维系。调查显示,“合同制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目前,“合同制教师”已占到青年教师的13.72%,个别院校甚至占到85%以上。“合同制教师”的人数正显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同时也发现由于人事制度的不配套,“合同制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无法象在编教师一样进行职称的评定。这一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愈发突出,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必将会影响到这批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影响到高职院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建议尽快出台相关政策解决“合同制教师”职称评聘问题。

4 结束语

教师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因素,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学校领导不仅要抓好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也应抓好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只要领导重视,科学制定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以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核心,以优化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为目标,加强师德教育和在职培训,加大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教师队伍管理和建设的长效机制,为教师健康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形成一支数量充足,整体结构比较合理,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体育教师队伍,就一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天保.在纪念改革开放30年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

[2] 刘兴.我国体育院校术科教师结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6):78-81.

[3] 王军.高校体育教学设计与教案编写指导手册[M].北京:中国体育出版社,2007:1130.

导师队伍建设工作总结例6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师教育综合改革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质量、规模、效益、结构和模式等内容。其中,教师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是教师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关键点和着力点。各地各师范院校要在过去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大胆探索,深化改革。要面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五类教育的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积极创新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学校、特殊教育五类教师的培养新模式,大力推动教师教育模式、课程、教学、实践、师资五大领域改革,探索建立师范生招生、培养、评价、激励、就业五项保障制度,建立形成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合作培养师范生新机制,培养造就一批师德素养良好和业务能力突出的未来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

2012年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9月7日,国务院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口径全国教师工作会议,会前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标志着教师队伍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党的十报告强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2013年是本届政府开局之年,也是全面落实全国教师工作会议精神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教师队伍建设各项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下面,我就学习贯彻党的十和今年“两会”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师工作会议要求,抓好2013年教师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准确把握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形势

党的十和全国教师工作会议指明了教师工作的前进方向,明确了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现在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是抓好落实。落实,是2013年教师工作的关键词、核心词。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是中央要求、人民期盼、教育需要。

一是中央的明确要求。《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过去五年工作时指出,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加强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在提出今年政府工作建议时指出,着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讲话中强调,要随时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总理在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提问时两次提到教育,一是谈到施政目标时,强调不断改善民生,编织一张覆盖全民的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其中包括义务教育、医疗、养老保险、住房等。二是谈到推进社会领域相关改革时指出,现在高等学校里农村的学生比例偏少,要逐步提高比例,让更多勤奋好学的农村孩子感受到希望。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基、强教之源,落实中央的要求,无不与教师队伍建设密切相关。

二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权利和接受良好教育机会,是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集中体现。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关键在于合理配置教师资源,让每个孩子都能受到良好教育、成为有用之才。“两会”期间,教师队伍建设受到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关注,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建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农村教师补充和交流机制,实施地方师范生免费教育,加快农村学校周转房建设;二是提高绩效工资总额和标准,将青年教师住房纳入政府保障房范围;三是加强教师培训,重点培养贫困地区教师,加强县级培训机构建设,重视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民办幼儿园教师应持证上岗。

三是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教育部近期将启动实施立德树人工程,统筹品德、语文、历史、体育、艺术五个学科,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五个学段,统筹课程、教材、教师、教学、考试五个环节,统筹教育专家、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一线教师、社会力量五个资源,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五个阵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实施立德树人工程,重中之重在于提高教师立德树人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教育部将继续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特别是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着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迫切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从义务教育看,优秀农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局面尚未形成,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尚需建立;从职业教育看,生师比依然过高,“双师型”教师和兼职教师比例依然偏低;从高等教育看,青年教师师德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工作生活条件有待改善;从学前教育看,合格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职业吸引力严重缺乏;从特殊教育看,教师数量亟待增加,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亟待加大。

总之,教师队伍建设既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能不能把有利条件转化为工作举措,能不能把重大考验转化为工作成效,关键取决于我们的信心决心、工作状态和能力水平。我们必须进一步抢抓机遇,不惧挑战,齐心协力做好教师队伍建设各项工作,不辜负党中央、国务院的重托,不辜负人民群众的期盼。

二、总结回顾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进展

全国教师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各地各师范院校迅速行动、狠抓落实,把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和国发41号文件以及教育部的6个配套文件作为重要任务,积极探索教师工作的新机制、新举措,取得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进展、新成效。

第一,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的地位作用更加突显。各地党政领导亲自推动全国教师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贯彻工作,牵头制定贯彻国发41号文件及配套文件的政策举措。山东省召开了全省教师工作会议,将2013年确定为全省教师工作年。甘肃省召开了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暨教师工作会议,出台了《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江苏省召开了全省教育人才工作会议。江西省颁布了《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河南省召开了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会,提出了落实国发41号文件的具体要求和任务安排。其他各省教育、机构编制、发展改革、财政、人社等部门正在抓紧工作,制订出台本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各项举措。

第二,各地教育部门勇于攻坚,教师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有所突破。各地教育部门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反映最突出的问题、教师队伍建设最薄弱的环节,抓住教师队伍建设领域的主要矛盾、瓶颈问题、体制机制障碍进行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探索师德建设新制度。浙江省在全省建立每学期师德师风专项检查制度,从去年起把师德师风纳入对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的年度考核。重庆市出台了全面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质量十项规定,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二是探索教师教育新举措。河南省启动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引导发展计划”,推进教师教育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上海市完善市区校联动的教师教育模式,加强“学分银行”建设,建立中小学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天津市以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为抓手,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三是探索教师管理新机制。安徽省颁布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实施意见,建立中小学教师“省考、县管、校用”体制,推行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陕西省出台《幼儿园编制标准(暂行)》,通过公开招聘、转岗等形式着力补足配齐全省幼儿园教师队伍。广东省中山市完善以职级制为核心的校长管理制度,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校长职级体系和津贴制度。四是探索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新办法。湖北省加强省级统筹,建立了农村教师队伍补充、培训、交流、保障和评价新机制,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制度框架。福建省实行城乡统一的教职工编制标准,设立规模较小学校的教师编制最低保障数。河北省、江西省设立农村教师津贴,提高在农村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教师的工资待遇。

第三,师范院校锐意创新,教师教育改革深入推进。各师范院校认真贯彻《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落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推进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一是创新教师教育模式。西南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推进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华东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高校紧扣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推动教师培训模式创新。陕西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等高校探索建立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二是深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高校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促进教学内容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紧密结合,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与学科最新成果紧密结合。上海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高校探索建立模块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强化教师技能训练和素质拓展。三是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华中师范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等高校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深度融合,建立教师网络研修社区,促进教师自主学习。

以上三个方面既是半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也是今后要继续坚持的有效做法。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很多不足,距离中央的要求、人民的期盼、教育的需要还有很大差距;各地、各师范院校落实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地区、师范院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尚未真正启动。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落实意识,努力提高落实能力,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坚决的举措、更加积极的行动,狠抓全国教师工作会议精神的全面落实。

三、切实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

关于2013年的教师工作,教育部工作要点已作了全面部署。这里,我着重强调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切实加强领导。加强组织领导是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的关键。各地教育部门要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重中之重的战略位置,进一步理顺内部管理机制,切实加强对教师工作的宏观指导和统筹管理。要在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加强与机构编制、发展改革、财政、人社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责权明确、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新增财政教育经费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投入重点之一,切实保障教师培养培训、工资待遇等方面的经费投入。

第二,狠抓工作落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完善工作责任制,明确教师队伍建设各项任务的责任人、时间表、路线图,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确保各项工作一抓到底、抓出成效。要建立考核奖惩制度,把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作为教育部门政绩考核、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要建立教师工作定期督导检查制度,加强对重大决策部署、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的跟踪督查,及时工作的进度和取得的成效,力促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第三,奋力改革创新。改革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强大动力。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各项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敢啃硬骨头、敢涉险滩。为推动和引领各地各校改革创新,教师工作司近期遴选了部分地区和高校实施45类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各地各校要以此为契机,在破除教师队伍建设体制机制障碍、解决发展瓶颈问题和深层次矛盾方面开展积极探索,力争取得更具标志性、更有显示度、结果可衡量、群众能感知的成效。要深化教师队伍建设综合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要聚焦改革重点,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在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完善教师资格和定期注册制度、深化教师职务(职称)改革、推进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农村教师地位待遇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导师队伍建设工作总结例7

本文根据我院发展的总体目标,结合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实际情况,就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与规划进行探讨。

1.“十五”师资队伍情况。截止2005年12月31日,学院共有专任教师320名,其中:副高职90人,讲师124人,初职(含见习)106人。

1.1 职称比例。

1.2 学历结构比例。

1.3 年龄结构比例。

1.4 专业教师“双师型”队伍比例。学院231名专业课教师中,其中双师素质教师153人,占该类教师比例为66%。

以上分析得出师资队伍的不足是:初级职称比例偏多,年龄结构不太合理。这些问题都是“十一五”师资队伍建设中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2.“十一五”期间我院师资队伍建设的设想。

2.1 指导思想。“十一五”期间,我院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根本,以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专业技术水平和双师素质为重点,以充实师资数量为基础,坚持高学历、高职称、低年龄的人才使用原则,通过引进、培养、激励等多种渠道及措施尽快建成一支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

2.2 建设的目标。我院“十一五”期间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是:

需要达到的目标:

①专业技术职务结构目标:根据教育、教学和科研需要,使在编教师中副高级职称人员达到35%以上。

②年龄结构目标:在今后的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尽量引进高职称低年龄的人才,以改善在编教师的年龄结构。因此,教师年龄结构比例应达到:50岁以上占在岗教师25%左右;30-50岁占45%左右;30岁以下占30%左右。

③“双师”素质目标:全院专业教师除新引进的青年教师外,大多应是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在2010年要达到85%以上。

3.实现“十一五”目标的主要措施。“十一五”期间,我院各级领导更加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切实贯彻落实引进、培养、管理三管齐下的原则,拓宽引进师资渠道,发展兼职教师队伍;大力进行专业带头人、后备专业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主要措施是:

3.1 加强师德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认真贯彻落实《教师法》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从事教育工作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同时,强化教书育人的激励导向机制,建立健全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师德教育、师德考核以及奖惩、监督等各项制度。

3.2 引进、聘用和培养三管齐下。“十一五”期间,我们解决在编教师数量和学历层次以及教育教学科研水平不足的主要措施是采取引进、聘用和培养三管齐下的方法。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学院不仅需要一批在学术上造诣深,对专业建设和发展起带头作用的人才,同时也需要一批在教学战线上勤勉工作,在教学改革中不断创新的骨干教师群体。今后五年,学院根据专业建设的发展目标,选拔、培养专业带头人。

实行专业带头人津贴,对每位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在科研课题、参加培训、外出考察和参加学术会议方面给予优先支持;从科研经费中,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划拔专门经费,用于支持他们承担或参与高层次、高水平的科研项目。

导师队伍建设工作总结例8

1、几年前,我校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低,骨干教师奇缺,学科教学不配套,结构不合理,部分教师的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文化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都不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校领导班子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提出建设一流师资队伍的口号,认识到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教师法》,为教师办实事好事的实际行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薛窑中学教师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在回顾历史,预测未来的基础上确定了具体目标与任务,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十一五可持续发展勾画了蓝图。

2、我校一直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的考核、评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在2002年先后出台了《薛窑中学教职工聘任制实施办法》、《薛窑中学结构工资试行办法》、《薛窑中学骨干教师管理暂行办法》、《薛窑中学教职工工作考核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文件,还制定了《薛窑中学师资培训计划》,进一步明确师资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把师训工作的重点从提高学历层次转移到培养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上来,不断总结经验,确保投入,促进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稳定健康发展。经过广泛的调研,并到兄弟学校学习取经,从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利于留住和引进人才,有利于促进学校教科研活动的开展,又制定了各年级考核奖惩条例等。

3、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们做到了年度有工作计划,年终有工作总结。

二、加强师德建设 规范师德行为

导师队伍建设工作总结例9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2-0025-1.5

一、我国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特殊性

我国的高等职业学校尽管成立时间较早,但是发展历程极为曲折,在改革开放以后才获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而现在的高职院校多是由中专、职业大学、技校等学校升级或合并重组而来,在管理模式、工作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多历史遗留的问题。虽然按照国家相关文件的要求建立了辅导员队伍,但是“旧瓶装新酒”的不适宜情况依然存在。在这样陈旧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下,这支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过快且规模庞大的职业群体应当如何发展建设--专业化才是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制定的发展方向。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问题。国家和学界关于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口号已经喊了多年,但似乎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虽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但落实缓慢,部分政策未能落实。对于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来说,“我国并没有现成的和成熟的发展模式来借鉴,也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特色的,有很强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发展模式”,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显然不能简单照搬普通高校的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发展模式。

我国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师资结构、教学模式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有着诸多不同。例如,从培养对象来看,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而普通高校培养的是研究型、学术型、设计型的理论型人才。从生源特征来看,高职院校的生源是未达到普通高校高考分数线的学生。一类是线下的学生,一类是线上的学生。培养对象、培养目标、生源素质、学制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辅导员在工作方法、工作重点、工作难点等方面的不同,也决定了两类学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模式的不同。在理解“不同”的时候应当注意,这种不同是基于相同的辅导员专业理论基础,就是说理论相同,实践过程有所不同。因此,要在相同的基础上把握不同,不能完全照搬国家对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发展模式,可以借鉴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做法,但是不能忽略高职院校的特性,应当结合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学生各自的特点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量身定作发展模式。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化的标准

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化的标准应该包括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标准的共性部分和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个性标准这两个部分。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共性标准:有稳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专业的培训机构。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应具备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需要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结构。思想政治教育学是辅导员所有工作的指导思想;德育、教育心理学、传播学、公共关系学等是相关学科;常用的操作性学科知识,主要包括演讲、写作、社会调查等应用学科知识。技能包括语言文字表达与信息获取处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调查研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高校应当开设辅导员专业,并设立不同的学历层次。辅导员入职之前应该受过一定时间的专业学习,掌握从业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入职后也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培训,不断地补充新知识和技能,不断地总结和升华辅导员工作经验和能力。

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作为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一线的辅导员,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较高的政治觉悟,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以及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辅导员自己首先应当做到敬业爱岗,坚定自己的职业选择,乐于服务,乐于奉献;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强烈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是任何一个职业所必须的,也是最基本的辅导员职业道德。

有明确的职责范围。辅导员的工作职责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身。“要做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育人工作,要注意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要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等等。

有严格的任职资格条件。任职资格是入职的门槛,是区分专业与非专业人员的分割线,通过对任职资格条件的考察判断其能否入职。辅导员的任职资格条件大致应包括:学历条件,至少有辅导员相关专业的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且需要符合高等学校教师任职条件;政治面貌,必须是中共党员,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心身健康;具备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在处理一些极端或者紧急事件时能够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等等。

有坚强的专业团体组织,有固定的学术研究阵地,实现专业自治。辅导员队伍应该有专业组织,表现为各种学会、协会等民间或官方组织,形成由专业人员或负责部门人员组成的专业团体,代表并维护辅导员队伍的利益,确立辅导员的专业地位。通过设立章程和伦理法规促进伦理规范与权力义务的实施,强化辅导员个人和队伍的责任感。高职辅导员队伍要有自己内部的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阵地。“使辅导员队伍在专业领域内有一定的自主性,使外行人不能轻易挑战专业人员的技术判断,”从而实现专业自治。

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个性标准:本世纪初,“高职院校确立了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的办学理念”,以为社会培养大量社会需要的掌握必需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了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更好更快地发展,高职院校提出了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要求和标准,大力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够将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高效率地教育学生”。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对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有着深刻而实际的借鉴作用。

高职院校在发展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过程中不断地摸索经验,“渐渐地悟出了‘双师型’这一概念的深刻内涵――它所侧重的不是高职院校教师的个体,而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是针对所有高职教师的“双师型”。相应地,作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辅导员,他的角色也不能仅仅是一名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还要成为了解就业市场需求状况,掌握就业相关政策法规,能够主动开拓就业市场、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中的实际困难,帮助学生提高职业素养和指导学生职业技能的教师,这也成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区别于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个性标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Z].2005.

导师队伍建设工作总结例10

据调查,全市自**年起在企事业单位开展政工职称评定工作以来,目前已有4万余人获得初级职称,3.6万人获得中级职称,7156人获得高级职称。

这支政工师队伍活跃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扎根在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线。他们忠诚党的事业,热爱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长期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为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创造和探索了许多新经验、新方法,为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发挥了重要作用。突出表现在:一是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观念,为推进上海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二是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搞建设谋发展上来,确保了上海现代化建设各项任务目标的完成;三是坚持把思想工作与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千方百计地把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四是坚持培育和实践上海城市精神,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创新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载体和方法,提高了城市形态文明、功能文明和市民素质文明;五是坚持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加强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庭院文化建设,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六是坚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深入困难多矛盾集中的第一线,化解群体性矛盾,为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

二、目前政工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1.年龄结构不尽合理。这在政工师队伍的高端部分显得尤为突出。从增量上看,**年评审通过的高级政工师年龄分析,46-55岁的有671名,55岁以上的有160名,两项相加占总数的86.7%。从存量上看,全市7156名高级政工师,有3968人已退休,占总数的55.4%,另有相当部分的人也接近于退休年龄。高级政工专业人员的年龄结构明显老化。主要原因:一方面对高级政工师有着特殊要求,成长期较长,至少要在政工岗位10-15年,这就意味着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长期从事这一工作,等"三十年媳妇熬成婆";另一方面由于受社会流动、机构撤并、人员精减、职业选择等因素的影响,政工岗位的社会职业声望不高,对高学历的年轻人没有大的吸引力。

2.思想稳定度不高。突出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企业产权重组、流程再造中,政工部门往往成为先行被精简的机构,担心职位去留,影响了行为方式;二是面对多样、多变、多元、多选的环境,缺乏成就感和实现感。究其原因,关键是政工干部的利益维护、实现和发展。由于一些单位没有完全落实好政工干部的各种待遇,使他们较长时间处在付出与所得两极的不协调。造成一些有专业背景、职业特长的同志不想、也不愿意继续从事政工工作。

3.继续教育支撑不够。由于政工干部的教育背景和专业结构的局限,部分政工干部包括高级政工师对知识经济、信息技术、社会领域等方面的知识较为生疏,还不完全具备多元化社会中开展工作的能力,如观念陈旧、方法老套,尤其是面对多样人群的"失语症"等。主要原因是:目前尚未形成一套较为专业的、符合基层实际需要的继续教育培训大纲。往往是在评审前脱产培训一阵,评聘后培训也就结束。缺乏系统性、专业化的继续教育,客观上影响了政工干部的知识更新和能力储备。

三、加强政工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1.优化政工师队伍年龄结构。建议通过选调充实一批,双向交流一批、定向培养一批等途径,优化政工师队伍年龄结构。要选调具有较高学历和专业背景的优秀青年人才充实到政工部门,要发挥企业党政"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体制优势,让经济管理和行政管理部门中符合条件的党员兼任书记或副书记。同时,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近年来参加工作的优秀文科大学生,依托各级党校进行定向培养,从而在动态中优化政工队伍年龄结构。对通过选调和交流途径充实到政工队伍中有突出业绩的优秀年轻干部,评审高级政工师政策可适当倾斜。

2.建立杠杆调节机制。目前全市政工师80%以上在第一线工作,稳定这支队伍对于保持企业、社区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建立以职称评定、薪酬福利为内容的利益杠杆机制,保持政工干部队伍的稳定。建议市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从宏观上进行政策统筹,尽快解决本市政工专业人员退休后待遇还不能完全兑现的问题。要在政策层面上体现出"政工专业是受人尊重和令人向往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