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冶金专业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7-29 15:10:38

冶金专业论文

冶金专业论文例1

关键词:冶金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157-02

2015年度全国高校本科毕业生749万,2016年度预计达到765万,本科生毕业数量大增,又恰逢经济紧缩下滑、冶金行业不景气的就业困难时期,内蒙古科技大学作为一所老牌冶金类工科院校,为提高冶金专业本科生就业竞争力,对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提出更严格要求,通过高质量的人才培B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本科生在校期间最完整最重要最系统的一次综合性知识整合,其质量直接决定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熟悉程度,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提高教育质量,实现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内蒙古科技大学校训是“百炼成钢”,学生能不能被炼成钢,炼成好钢,把握和监督好毕业设计(论文)对大学生四年知识的学习整合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以内蒙古科技大学冶金专业为例,2011级、2012级这两届毕业生中每名指导毕业论文的教师指导4名学生做毕业论文,指导毕业设计的指导6名学生做毕业设计,同时做这两项工作的不得超过10名学生数,并且要求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设计或论文选题要与工厂生产、科研、经营管理和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冶金企业在2012年进入衰退时期以来,很多企业无法接受毕业生实习。在毕业实习受限和本校指导教师不足的情况下,学校采取外聘指导教师进行毕业指导,外聘设计院高工指导学生做工厂施工图毕业设计,外聘稀土院高工做科研毕业论文,外聘重点实验室青年博士教师指导科研毕业论文,在实际中由于指导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工厂实践经验以及教学经验的不同直接造成毕业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差异[1]。

内蒙古科技大学冶金专业毕业生存在个体差异(例如内蒙古少数民族对汉语理解差异、毕业生考研占用做毕业设计时间等),但相对教师教学管理来说相对属于次要因素,可以通过加强毕业设计指导教学工作来减轻或消除这方面影响。如何建立有效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管理模式和监控制度?对指导教师的差异化管理应该如何进行?面对这些差异通过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管理工作来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管理工作,通过制度建设和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构建是研究的重点,也是冶金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研究对象。2011级冶金专业毕业生在指导过程中发现下列一些问题,例如毕业设计或论文中文献综述重复率高,不标注引用文献;为降低率,故意篡改化学分子式或故意写错字导致语句不通顺;工艺流程设计图平面和剖面图不一致等问题。这些问题是一个共性的问题,如果不进行整改,必然在下一届学生中重现。结合前期工作积累的经验,在2012级冶金专业毕业生进行毕业设计工作时,进行整改是建立健全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的一个非常有力的时机,也是为今后工作建立一个正确的理论指导体系。

在2011级冶金专业毕业生阶段首先进行了实验,按照导师有限优先选择学生和学生自选导师相互结合,对毕业生、导师进行了双向互选,利用这一措施激励学生自尊心和上进心,激发教师的责任心。在2012级继续这一措施的同时,借鉴国外的教学经验,提出实验室全开放政策,让一些有精力的高年级学生有机会尽早地进入实验室,自主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工作。把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减轻了学生就业前的学习任务,同时也使学生在综合素质培养和创新能力提高方面受到了锻炼。在这些措施基础上,毕业设计工作改革要求:(1)指导教师严格把握选题环节。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与生产实际、科学研究相结合,难度与工作量要适中,减少选题重复率。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指导教师所选毕业设计题目的范围受限制,确保近三年选题重复率小于20%。(2)强化指导教师管理环节。采用微信群、QQ圈等有效通讯手段建立信息沟通环节,对指导教师的每一个步骤进行有效认证,建立标准化制度,实施标准化管理。(3)通过从严治教,明确指导教师的责任,增强责任意识,使其认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4)建立校内指导教师与校外相结合,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建立适当的奖惩机制,淘汰落后时代不负责任的指导教师。

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构建实施方案见下图1,分阶段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调查研究学院毕业指导教师组成,近三年人员变化,教龄、学历、职,称作为参照条件,按照毕业设计、论文分组利用数值分析找重点因素;(2)按照毕业设计(论文)进程科学分段设计管理制度;(3)合理安排制度节点,检查监督相结合,反馈信息,及时整改;(4)实行导师淘汰制,外聘教师不能认真履行职责,下一年度取消聘任资格,本部门教师停止指导工作一年,并延期聘岗;(5)实行毕业生评价与检查小组相结合,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进行自评与毕业学生、学术委员会评价相结合,根据评价结果给予奖励或取消聘任资格;(6)为保证这一计划顺利实施,采用微信群等有效现代化通信手段沟通信息[2]。

为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强化教师的教学管理,首先要在指导教师中树立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引导作用,净化教师队伍,采用团队群体讨论交流机制,培养一支干练高效负责的高质量毕业生指导教师队伍;对毕业设计进程采用分阶段评价机制对指导教师进行检查与督促,确保毕业学生进度的完成;采用三段式(自我、学生、学术委员会)评价相结合确保评价的公正、公平;采取优胜劣汰的机制增加人员流动增加正能量。

根据2011、2012级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经验的总结,在下一届毕业生毕业设计工作开始前,首先根据毕业学生人数分配指导教师,统计指导教师类型;进行题目命名与统计;分阶段检查论文进度,反馈意见;对进度不合格及论文质量差的教师进行督促与修正;在毕业设计(论文)完成后,由毕业生进行质量与教学态度评价,学术委员会综合评价后进行下一年度总结与聘任。在教学中,指导教师分别按照专业和研究方向分组,在发挥团队的教学和科研经验体会同时考虑教学经验和科研经历老中青搭配合理,教学科研互补,比如炼钢工艺设计组组员徐掌印、赵凤光、刘丽霞分别在包铝、私企、包钢工作过后读研、读博,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赵文广、姜银举教授则有丰富的实践、实验指导经验,张晓伟则是年轻博士刚毕业留校,对学生学习经历有切身体会,通过组内交流讨论来发现质量构建体系中的问题。同时我校利用教育部实行的卓越工程师培养项目,对卓越班毕业生实行毕业指导双导师制度,由校外导师进行实际毕业指导工作,由校内导师进行形式上的规范要求,达到理论与实践的一个完美结合。

在教学管理中建立以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为核心的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制度管理来减少人为差异,解决不认真负责混工分的现象,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上手快、留得住、后劲足”的企事业急需人才。其目的是通过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管理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体水平,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来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冶金专业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6-0024-03

《高等教育法》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等教育是对在其中受教育的人施加教育影响,满足他们的求知愿望,帮助其实现个人目标。大学教育是完全意义的专业教育,重视人的品质、素养形成、重视“完人”教育。冶金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冶金理论,掌握冶金生产的工艺、技术和设备知识,综合素质好,具有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人才。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从原来的学年制转变为现在的学分制,我校冶金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经过了多次修订,在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设置的数量增加了,但是必修课程和限选课程太多,导致自由选修课学分少。虽然课程设置数目多,但是学生学习的选择空间小,难以实现“把学习的自交给学生”的教学理念。大学本科教育实际上是高等基础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核心内容的课程设置应该以让学生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实现终身教育为目标进行设置。

一、我校冶金工程专业目前课程设置的现状

随着专业学科的合并和学分制的实行,打破了原有的教学课程体系,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但是新的课程设置中还存在原二级学科培养模式的思维,轻金属冶金、重金属冶金、稀有金属冶金以及钢铁冶金等专业界限明显,课程设置中必修课程的分量太重,选修课程的设置太多、过于凌乱。

我校冶金工程专业课程安排上,前两年主要是公共课程和大类课程的学习,公共课程和大类课程是根据教育部和学校要求设置的课程,与大多数的工科专业课程基本类似,从第三学年开始,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冶金工程专业学生四年中共要求修满最低18分。专业课程分为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两类,专业主干课(必修课)要求的学分为42学分,包括必修主干课程17学分和必修实践课程25学分,专业选修课16学分,其中必选课程占了10学分,自由选修课程只有6学分,选修课程所占比例太低。开设的专业课程中,自由选修课程达到24门,学分超过48学分,而学生对自由选修课的需求总共只有6学分,由于课程开设太多,太过凌乱,造成了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

我校冶金工程专业的选修课程设置中分为有色金属冶金、钢铁冶金、冶金物理化学等三个模块,在有色金属冶金模块中又设置了重金属冶金学、轻金属冶金学、稀有金属冶金学;钢铁冶金模块设置了钢铁冶金学,这四门课程又分为I类和II类,I类课程设置了4个学分,II类课程设置了2学分。I类课程为必选其一,另外可以选修II类课程,但选修I类课程的学生不能选修同门课程的II。这种课程的设置还是根据原来传统专业思想,存在几个弊端:1.不适合于现在学校“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思想要求;2.占用了更多学时,减少了学生选择其他课程机会,不适合学校“把学习的自交给学生”的培养原则;3.知识体系过于单一,在学生就业工作中缩小了选择的范围。

二、学生进行课程选择的问题

大学课程主体趋向多元化,终身教育思想对于高等教育及课程的发展产生影响。在培养方案的制订和课程设置中,现在要求“宽口径、培养个性化、出口多方向的制订原则”,学分制就是为了适应这些教育理念而实行的。

由于我国初等教育体制的原因,学生观念跟不上学年制到学分制的内在理念的转变。现行高考制度是“应试教育”最得力的指挥棒,使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青少年的创新意识惨遭扼杀。进入大学后,学生往往对自主学习、个性化自我教育认识不到位,学生经常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没有足够的学习动力和自主性。现在部分学生在选课时,由于缺乏具体科学的指引,导致学生缺乏科学的指导。部分学生为了能尽快修满学分,只考虑该课程学习的难易程度和学分是否容易拿到,多数学生不能规划自己的课程框架,而缺乏对专业知识结构和系统性的考虑,选课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由于现行的冶金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中自由选修课要求的学分少,而课程设置数目太多,学生选课随意性更大,在学期中以各种理由要求退选或放弃某门课程,导致部分课程开设一段时间后不能继续进行,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三、进行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路

学分制的本质就是要实行选修制,这是学分制的灵魂,强调个性的发展是学分制的重要特征,但是学分制也要实行目标的管理,相对学年制的过程管理,学分制实行目标管理,为了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的目标,针对性地实施过程管理也是有必要的。

(一)设置冶金工艺学课程

现代冶金工程教育应着眼于“大冶金”,以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为本,教学重点应由冶金工艺转向学习冶金方法和研究方法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善学习、会思考、勤探索、能创造的能力,引导学生继续学习为目的进行课程设置。因此除了冶金原理等必修的基础课程外,取消冶金工程概论课,把冶金工程概论和选修课程中的轻金属冶金学、重金属冶金学、稀有金属冶金学和钢铁冶金学设置为冶金工艺学。冶金工艺学课程安排应避开原轻重稀和钢铁冶金的思维,按照冶金工艺方法重新编排课程。

(二)必修课程的设置

必修课程设置应以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方法来设置。冶金工程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可以设冶金原理、冶金工艺学、冶金设备和冶金课程设计四门课程,前三门课程的学分设置为每门课3-4学分,冶金课程设计为2学分。前三门课程可以涵盖冶金的原理、工艺和设备,是冶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第四门课是对学生进行设计能力训练的课程。通过这四门课程的学习,即可以了解冶金专业的基础知识,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原来必修课中的材料科学基础和传递过程原理是工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可以设置在大类课程中,每门课的学分设为2学分。由于在专业基础课程中设置了冶金工艺学,因此取消原大类课程中的冶金工程概论。

冶金过程是一个物理化学变化过程,对冶金工作者来说,改进现有的冶金过程并探索新的冶金过程,确定最佳工艺,必须进行冶金工艺过程的研究。因此冶金物理化学研究方法是冶金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在冶金过程控制和冶金工艺研究过程中,离不开分析检测技术,因此掌握现代分析检测技术也是冶金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能力。所以可以把冶金物理化学研究方法和现代分析检测技术课设为必修课,学分设置为每门课2学分。必修的实践环节“文献检索与选读”、“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的总学分为25学分。这样,专业必修课程的总学分仍控制在42学分左右。

(三)选修课程的设置

前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说“创造性是一流大学之魂”,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也提出“精简课程、优化教学内容、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目前我校冶金工程专业的选修课程太多,加上许多课程是限选课程,学生自由选修的空间比较小。因此除了必修课程外,取消限选课程,把其他课程都设为自由选择课。根据专业特点,精简选修课程,优化课程内容。在学分设置上,没有实验的课程设为2学分,有实验的课程设为不超过3学分。根据学生的兴趣,把原来的轻金属冶金学、重金属冶金学、稀有金属冶金学和钢铁冶金学设为选修课程,但是在冶金工艺学中出现的内容不再出现在选修课的课程内容中。对其他的选修课程进行精简整合,选修课的安排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创造能力为目标,避免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减少学生的课堂学习课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空间,选修一些感兴趣的其他专业的课程,应该是学分制的灵魂。

(四)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院冶金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向来都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培养环节使学生的工程和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双结业”培养模式多年来得到了发展和实践的检验,但是由于“双结业”的工作量大,也出现了“双结业”环节影响毕业论文的情况。而且在专业面拓宽、课时减少的情况下,实验的学时数由于基础课的加强和教育投资的不足而受到削弱。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中,应加强实验的学时,能开设实验课的科目应开设实验课。改革“双结业”的培养模式,开设实验类的选修课,在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后,就进行“双结业”或实验选修课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更早地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创新的工作能力。

四、设置本科教育导师制

由于招生人数的扩大,高校加强了辅导员或班导师的管理模式,辅导员和班导师大多是从事管理岗位的老师或优秀的研究生补充到这个队伍中,因为专业知识或教育经验不足,难以指导学生培养计划的制订。

国外的本科教育中,导师制是比较普遍的,但是在国内,虽然很多的学者建议完善导师制,但是实际上实行还不够全面。应参考研究生导师的经验,给本科生配备导师。根据学生和专业的特点,在学生入学后两年内,指导学生制订培养计划和进行课程的选择,以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现在试行的冶金工程试验班导师制是本科教育中实行导师制的有益探索,但是在工程试验班的导师制中,导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参与科研,而几乎没有参与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没有参与到学生的培养计划的制订中。导师应指导学生制订培养计划、指导安排学生的课程框架和每个学期的学习计划,避免学生学习的课时过度集中,指导学生在本专业课程学习之余,可以选择其他专业的课程,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增加就业渠道。

[ 参 考 文 献 ]

[1] 肖朗,陈家顺.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思想――“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本土化的范例[J].教育研究,2006,(9):19-24.

[2] 蒋亦华.大学课程实施:专业本位的价值取向[J].现代大学教育,2010,(4):103-109.

[3] 中南大学教务处编.冶金与环境类本科生培养方案[M].中南大学本科生培养方案(2008版),2008:47-55.

[4] 李硕豪.论本科教育的本质属性[J].教育与现代化,2010,(3):12-16.

[5] 卢国良.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再认识[J].现代大学教育,2010,(5):81-86.

[6] 高淑贞,李守义.高校学分制与大学生受教育权[J].中国地质教育,2007,16(1):88-92.

[7] 张尧学.改革创新促发展特色强校创一流――在中南大学三届二次教代会、工代会上的工作报告[EB/OL].中南大学新闻网,2012-2-29/2012-3-19.

[8] 滕明,戴曦.一个初见成效的实践:传统工科本科生“双结业”培养模式[J].现代大学教育,2003,(3):78-80.

[9] 张雪.美国学分制探析及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5(6):93-94.

冶金专业论文例3

一、增加物理冶金教学内容的思路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拓宽专业、宽口径专业教育已成为冶金领域培养人才的重要模式。目前,冶金工程专业设置涵盖了钢铁冶金专业、有色冶金专业和冶金物理化学专业,改变了过去专业划分过细的弊端,增强了学生的适应性,提高了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这体现了教育思想观念由“对口”向“适应”转变的进程。但是,也应认识到,随着冶金技术的进步,物理过程在冶金中的重要性日显突出,物理冶金和化学冶金(传统冶金)同等重要。冶金工程专业的教学重点以化学冶金学为主是毋庸置疑的,但适当增加、补充和生产密切相关的物理冶金学的教学内容也是大有裨益的。首先,物理冶金学和化学冶金学是冶金工程学科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例如钢铁生产是从铁矿石中提取钢铁并加工成钢材的过程,包括炼铁(焦化、烧结)、炼钢、精炼、连铸、轧钢、热处理等工艺环节。钢铁生产的集成技术已经打破了冶金、轧钢和热处理的明确分工,尤其是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的兴起,更是将炼钢、连铸、轧钢等工艺环节有效地联系在一起。为了得到性能合格的钢材,需要控制钢材的化学成分和组织结构,化学冶金学可以解决化学成分控制的问题,在钢铁生产中由连铸之前的工艺环节完成,最终的组织状态则通过后续的成型加工和热处理实现。可见,钢铁生产需要化学冶金学和物理冶金学的综合知识,只有把两者结合才能解释并解决钢铁生产中出现的问题。目前,冶金工程专业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化学冶金,尽管也开设了金属学等课程,但内容宽泛,针对性不强,学生对钢材加工和热处理过程中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变化不甚了了,无法对钢铁生产建立起系统、全面的认识。其次,物理冶金学和化学冶金学的内容是互相联系的,通过物理冶金学的学习,能够促进对化学冶金学的深入理解。例如:冶金过程热力学中自由能的计算,是判别、变更或控制化学反应发生的趋势、方向和达到平衡态的手段,运用热力学计算可以分析钢中元素的氧化还原问题。由于Cu氧化的标准自由能和铁相比更高,在炼钢吹氧过程中,将被铁保护而不被氧化。而铜是钢材热加工产生热脆的有害元素,这是由于加热过程中铁被氧化,铜在轧件表面富集,成为液相后沿奥氏体晶界渗透,弱化晶界而造成热塑性降低。所以,只有通过配料降低钢中的Cu含量。这样,就会对Cu在钢中的危害、控制及氧化还原的热力学条件有了系统的认识。可见,通过物理冶金的学习,冶金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冶金过程热力学中元素氧化还原的规律性,认识到合理控制化学成分的必要性。另外,物理冶金课程在冶金工程专业的引入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毕业生的适应性,促进将来工作和事业的发展。钢铁生产中需要专才,更需要通才。钢铁生产的集成技术已经打破了冶金、轧钢和热处理的明确分工,化学冶金学和物理冶金学的知识相互联系、相互融合。只有具备了化学冶金学和物理冶金学的综合知识,才能使毕业生对操作岗位的工艺特点和目的要求有更深刻的认识;在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才能对复杂工艺环节的影响因素做出准确判断,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市场疲软和原材料涨价的双重影响,压缩了钢铁行业的利润率空间,而且产品的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产品开发日益受到重视,新产品开发更需要具备化学冶金学和物理冶金学的综合知识,对冶金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在知识面和综合能力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Ti微合金化高强钢的开发主要是利用了纳米尺寸TiC的沉淀强化作用,需要通过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来实现,但由于钛容易氧化的特点,必须在精炼后期用铝充分脱氧后加入钛才能提高其收得率。通过类似产品开发的实例,将枯燥的书本知识和生产实际结合,使学生加深对物理冶金学和化学冶金学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增加物理冶金教学内容的实践

冶金专业论文例4

关键词:

教学改革;选修课;钢铁冶金概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钢铁冶金概论》是一门既具有理论性又兼有很强的实践性的基础课。本课程以钢铁冶金工艺流程及与钢铁冶炼相关的专业知识为主线,系统介绍采矿、选矿、钢铁生产用耐火材料、铁矿粉造块、焦化、高炉炼铁、铁水预处理、炼钢、炉外精炼、连铸、轧钢等基本专业知识,给非冶金工程专业学生进行钢铁冶金及相关知识的普及教育,使从事与冶金工作有关的非冶金专业学生对钢铁联合企业的生产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拓宽其知识面,使学生掌握将来从事与冶金相关的工作必须具备的冶金专业知识。

一、教学改革的背景

(一)非冶金类专业学生学习《钢铁冶金概论》的重要性

由于高校之间竞争激烈,加上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我国高校也不断朝着规模型与综合型的方向发展[1,2]。同时,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也向“多面手”型人才转变。高校毕业生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较好的知识宽度与深度,则更受社会企业单位的青睐。高校选修课恰好在拓展学生知识面、挖掘学生潜在能力、优化知识结构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内高校也不断进行教育改革,开展跨学科教育。例如,传统以冶金为特色的综合性院校,面对非冶金专业学生,开展《钢铁冶金概论》课程。我校面对全校非冶金专业学生开设《钢铁冶金概论》,一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拓展知识面并开阔视野,使他们对冶金生产过程、国内外钢铁形势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二是我校传统冶金类院校,每年有大量钢铁企业来招聘,许多非冶金专业学生会去钢铁企业工作,学习冶金概论可以使学生对冶金工业生产的特点和基本概貌、冶金工业部门之间及冶金工业与其他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了解自己本专业和冶金行业的联系;三是学习这门课,更好地培养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与综合思维能力,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提高学生在社会的竞争力。因此,冶金概论课程教学对我校为冶金行业培养开放式人才、对学生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传统《钢铁冶金概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我校属于理工科为主的高校,但办学模式趋于综合性大学学科体系。在教育改革中,高校加强跨学科教育,本科生的教育课程也是各个学院相互交叉,我校作为冶金类的传统高校,全校非冶金专业学生均设有20课时的《钢铁冶金概论》课程。然而,在《钢铁冶金概论》公选课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1)学生不重视该课程,学习态度不端正。学生对冶金概论不感兴趣,选课具有盲目性与功利性[3],多数学生为了学分而选课,课堂上出现上课率低、参与率低、抬头率低等“三低”现象。(2)上课学生专业差别大,由于非冶金专业学生对该课程认识不足,专业基础又薄弱,授课内容及深度难以把握。(3)授课方法趋于单一的灌输式教育。PPT上多以原理介绍、工艺流程、化学反应等,填鸭式教育不被学生接受。(4)教师采用统一式概论,偏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内容枯燥,学生缺乏兴趣。(5)考核方式简单化。考核均是一纸化开卷定成绩,学生无压力。

二、《钢铁冶金概论》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趣味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教学方式可以激发人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4]。《钢铁冶金概论》这门公选课需要在形式与内容上做到新颖别致,才能引人入胜,激发学生兴趣。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以人为本,在了解学生的想法上,尽量使用形象化的教学语言,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因此,从第一节课开始就要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

(二)精简性

概论课程课时较短,而且学生专业差别大,概论课内容不必详细俱到,要“点到为止”,内容要关注重点及热点,结合学生专业,有所选择,有所侧重。

(三)新颖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5]。因此,在《钢铁冶金概论》教学上,也不可仅关注课本的死信息,要时刻更新课件,把新鲜的资料与信息及时补到课件中。

(四)多样性

《钢铁冶金概论》课程学时短,学生对专业知识深度认识不够,教学上也是主要让学生达到初步认识为主。因此,考核上不适合一卷式及严考专业难题。可适当增加平时作业与开展讨论等,增加平时成绩比例;卷面题目以考核学生基础知识为主,难度不宜太大。

三、《钢铁冶金概论》课程教学的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对于非冶金专业的学生,可分为二类:第一类是与冶金专业联系紧密的相关工科专业,第二类是其他工科类与文科类。前者在《钢铁冶金概论》学习上,对专业知识讲解深度要求要更高一些。学生学习这门课的主要目的还是熟悉冶金工业的概貌与总体发展形势,认知冶金生产的流程,了解冶金的节能、降成本与环保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等综合思维能力。对第二类学生,不要局限在传统工艺与理论的详细讲解上,而是重在介绍生产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上,可以让学生对生产工艺有一定的了解,紧密联系学生专业,时事政治、日常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对于第一类学生,除此以外,可适当增加基本理论和工艺原理的介绍。

(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

1.多媒体与网络教学

传统的板书式教育,可以集中重点,控制教学速度,有它的优势,但也存在诸多问题。现代的多媒体教学的介入,让更多的知识可通过工程结构图、彩图、三位图及动画、视频等方式展现出来,更加的丰富多彩。因此,通过多媒体网络与板书相结合来展现更多的教学信息量与趣味性,丰富教学内容,尤其是冶金知识的工艺流程较多,许多反应均难以直接看到,通过流程图、动画与视频,可以直观了解冶炼过程,加深学生印象。其次,发起网络教学方式。近年在各冶金高校与企业之间流行计算机网络炼钢挑战赛。此平台是由国际钢铁协会发起成立的,内容涵盖钢铁生产等各个方面。网络炼钢平台利用生动的动画,展现了各种冶炼设备,介绍了冶金原理,核心为多个灵活的、涉及钢铁生产流程的游戏般的模拟。根据每一章内容,可向学生一步步展示相关章节的冶炼模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设备与工艺,而且生动有趣,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课后学生可自由在自己电脑上模拟操作,可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2.体验式与研讨式教学

针对学生的“三低”现象,有针对性地采取体验式教学与研讨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参观教育基地,或是布置专题题目,让学生查阅资料后制作PPT、开展主题活动等[6]。而研讨式教学是教师通过设计一定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观看视频或图片,然后根据所观内容来进行交流讨论,最后教师进行点评,让学生获得更深认识[6]。这二种教学方式的最大好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让他们参与到其中,做到体验式与启发式教学[7]。在进行冶金概论的教学时,预先给定几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主题。比如,钢铁发展史、转炉炼钢的发展过程、钢铁寒冬与企业重组,等等。提前告诉学生,让大家去查阅并做好准备,到时可以让每个小班派出代表上台讲解自己的PPT,而其他同学抽取几名来点评补充,教师在中间扮演组织者与总结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大量搜集钢铁冶金资料与新闻,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这部分也可以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考勤。还有就是对现场炼铁与炼钢视频播放后,让学生来谈他们的观后感与看法,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分辨能力,促使形成勤于思考的习惯,让学生有较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与创新潜力,提高教学效果。

3.精讲启发式趣味教学

《钢铁冶金概论》课程面对的学生专业差别大,统一的课件方法是不行的,我校是要求所有非冶金专业学生必修此课程,建议修改此课程为选修,让有兴趣的学生,或是有意去钢铁企业相关行业就业的学生选修,显得更加合理与人性化。而且,针对第一类与冶金专业联系紧密的工科学生,可仍保持20学时课程;而对第二类与冶金专业联系不太紧密工科或其他文科学生,可压缩至10学时左右,只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冶金知识,降低学习难度,而且内容也只要采用讲座式的教育,不必详细展开具体工艺进行讲解,即做到所谓的精讲。结合学生专业,讲解学生专业相关性的内容。比如说,针对金属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学生,要细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而针对文法专业学生,可讲解矿石进口谈判等类似事件,增加学生的专业敏感度与兴趣;而针对医学院学生,可联系我校医学院早期是以职业病为出发点的发展历程,讲解钢铁相关的职业病,让学生结合自己专业来学习概论课程;同时,采取各种讨论模式与模拟冶炼计算机平台的混合教学模式,增强趣味性。

4.题库式教学与考核方式改革

在考核方式上,传统的一纸化开卷考试,学生成绩均较好,但实际上掌握的并不牢靠,容易遗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不高。建立一套多元化的题库,试题类型可包括填空、选择、判断、名词解释、绘图、填表、问答与分析等题型库,把题库向学生开放,让学生自主学习与做题,考试试题从中挑选,适当做些改变,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印象,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这样可适当降低考试难度,而考核上则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同时,由单一的考试,改变为平时考勤、课堂讨论与发言、话题论文、作业及闭卷考试的综合考核方法,这样可避免学生的抄袭现象。通过这种严格考核方式,既可以保证考核的公平公正性,也可减少学生对该课程不重视的现象。

四、结束语

在遵循《钢铁冶金概论》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上,针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相关的改革与实践,结果表明这些方法可以极大地活跃课堂的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查阅资料,上台演讲,或者是分组讨论,丰富了教学方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大大改善“三低”现象。同时,学生对该教学改革持肯定态度,尤其是对计算机模拟炼钢表示了浓厚的兴趣与较高的评价,做到了寓教于乐,有学生课后还自加练习,不懂课后还来提问,甚至还主动参加学校的年度全球炼钢挑战大赛比赛。这一切极大地鼓舞了我们教学改革的信心。《钢铁冶金概论》公选课教学方法及内容的改进,对该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但可以让学生从中学到知识,并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独立性与主动性。同时,考核方式的改变,也能让学生更加重视选修课,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靠。对于我校这门公选课,只有将该课程的教学与我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紧密结合,保证教学内容的合适度与趣味性,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同时,也与我校开设《钢铁冶金概论》公选课的背景相吻合,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作者:成日金 张华 周建安 何环宇 詹玮婷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冶金工程系

参考文献

[1]李庆祥.非化工类专业化工概论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5):126-127.

[2]廖桂英,安黛宗.大学化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1):102-103+24.

[3]陈麦玲,陈嫒琳,车艳.关于加强高校公选课质量管理的几点思考[J].双语学习,2007,11:113-114.

[4]刘胜地.掌握学员心理特点用好行为导向型教学方法[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8(2):35-36.

冶金专业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142-02

冶金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传统学科。近些年来,冶金矿产资源品位下降、冶金产品供过于求、国内高端金属产品奇缺、冶金企业造成诸多环境问题等状况一直在对冶金技术的研究提出迫切要求。同时,国际间工程技术人员的交流日益增多,冶金研究领域国际性会议的召开也为业内专家学者提供了相互学习交流与创新思维碰撞的平台。这无一不对冶金专业人员的外语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冶金专业英语为冶金专业课,被我校列为多元考核课程,自改革以来发现了在原先教学方式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同时提出了改革思路,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将就我校的改革方法与收效进行介绍。

一、冶金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主流是“翻译+阅读”[1],这样的教学方式枯燥单调,并且对英语运用能力帮助很小,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授课时间。根据学科课程设置,大学英语教学贯穿大一、大二年级,可为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打下基础;冶金专业课程教学始于大二下学期或大三上学期。一般而言,专业认知只有在经过一定时间学习与理解之后才可形成;大四两学期主要注重实习实践与完成毕业论文。综合以上几个方面,冶金专业英语最佳的上课时间应为第六学期,而在我校与某些高校则安排在第七学期来授课[2]。

2.授课教师。专业类英语目前的授课教师均为较年轻的专业课教师。专业英语与普通英语的教学内容与重点有较大不同,更加注重实际的应用。专业课教师对专业知识熟悉,对专业词汇的翻译更准确。基于此方面的考虑,专业课教师更适合教授该课程。譬如,在冶金专业英语中,“furnace”表示“高炉”,“cast iron”为“生铁”,“leach”则指的是湿法冶金中的“浸出”,非专业英语教师很难将其对应于精准的术语;再如,涉及到较复杂的冶金计算与热力学图时,非专业课教师会力不从心。但是,基于长期英语学习中“重理解、轻表达”的学习模式,非英文专业教师在英文发音、对话等方面有欠缺。

3.授课教材。我校使用的教材为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冶金专业英语》,内容包括冶金原理、冶金单元操作、各种金属的冶炼方法、冶金设备较基础与通用的内容[3]。从整体内容考虑,主要为概述性内容,对较先进的研究内容鲜少涉及;从结构编排角度考虑,文体结构较单一;从学习与理解的难易程度来讲,内容较基础,难易层次不明显,未附拔高与引申内容。结合学生课堂表现分析发现,该课本更适用于学生的课外自学,若用于教学,可适当补充内容并采用多种授课形式。

二、授课方式改革

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是单向的,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翻译课文、解读长难句、强调重点词汇等来实现的,一般课堂气氛较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中国学生的英语普遍存在读写较好、听说较差的特点,这在雅思与TOFEL等面向英文国家的考试中表现的很明显[4]。但如果进行全英文教学或者在互动中安排过多的学生表达部分,学生会产生畏惧或厌倦心理。因此,在专业英语的教学中需要多花心思,把这门看似简单的课上好。

1.授课方式多样化。冶金专业英语课堂引入了多种授课方式,列于表1中。通过不同环节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讨论参与度高,学生们没有明显表现出拘谨与紧张。英语扎实的学生如鱼得水,起到了较好的带动作用;底子较差的学生在有些环节表现的并不逊色,并且在提问时会尝试作答而不是逃避。

2.备课内容丰富化。多样化的课程环节设置对教师备课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对课程内容了如指掌,更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掌握能力有所了解,对环节安排做到心中有数。这对教师的英语综合水平与专业知识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不可预知内容的学生发言环节,比如在学生阐述观点之后应该给予怎样的评价,在辩论出现僵局时如何调解,都需要教师迅速组织语言,流利应答。因此,除了认真备课之外,良好的听说能力也是必备的,而这项能力非旦夕练就,需常听常说,笔耕不辍。

3.学生发言常态化。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交流圈。一对多的上课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大学生的学习要求,具有参与感的体验式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机的课堂提问、总结性发言或有准备的观点阐述与辩论都会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课堂的内容上。在教学中发现,英语较差的学生在此方式的迫使下也有较好的课堂表现。

在较低层次的二本院校中,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普遍较差,在作答时存在选词错误、发音错误、语法错误等多种错误表述,教师在授课中既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又要纠正一些明显的表达误区,而二者之间的平衡需要掌握得恰到好处。

4.成绩计算全面化。冶金专业英语作为一门考查课程,一般要求是在结课时上交答题册,主要按照答题册与平时的出勤情况计算总成绩(总分=出勤情况×30%+答题册分数×70%)。在多元考核改革中则是按照诸多环节的表现得分综合计算得出,简况表如表2。

多元考核改革将成绩的计算分散在每堂课中,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有效抑制了学生怠慢课堂知识、每逢考试才抱佛脚的急功近利思想。同时,督促学生培养听、说、读、写、译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使其有意识地对薄弱环节多加学习与训练。要求教师制定详细的评分规则,课上记录并参与讨论、课下批改作业,并对分数进行定期统计以指导课堂安排,此工作用时较多,花费精力较多,但非常重要。

三、结语

冶金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需要授课教师开动脑筋,采取有效措施多方面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文中提到的改革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与反馈,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尚待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任朝迎.昆明地区高校冶金专业英语教学调研[J].中国冶金教育,2015,(1):43-46.

冶金专业论文例6

冶金工业为人类提供资源和材料,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我国一直十分重视冶金工业的发展,国家领导人多次倡导“发展冶金”,充分肯定了冶金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冶金工业发展迅速,1993年的钢铁产量跃居到世界第二位,首次超过了日本;1994年产量继续增长。目前钢产量为世界第二位,铁产量为世界第一位。同时,山西冶金工业也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不断扩大产业规模,迅速提高生产能力,成为了山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是,山西的冶金产品结构和质量都存在不少问题,诸如生产技术水平低、资源利用效率低、产业发展的整体市场竞争能力不足,尤其是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相当突出。解决上述所有问题,都需冶金物理化学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因此,结合山西冶金科技和生产的需要,研究我国冶金物理化学的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1国外冶金物理化学的发展历程

20世纪物理化学的概念开始应用到炼铁和炼钢方法上,并出现了专门研究冶金化学反应的“冶金过程物理化学”。1925年英国法拉第学会的炼钢物理化学会议,标志着人们开始应用物理化学,特别是用热力学原理及研究方法分析论证冶金过程。Schenck于1932年出版了《钢铁冶金物理化学导论》专著,是世界上第一部冶金物理化学专著,奠定了冶金物理化学的学科基础,使冶金物理化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基础学科[1]。20世纪40年代后,冶金物理化学在钢铁冶金、有色冶金、真空冶金及半导体冶金等领域迅速发展,在冶金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促进冶金工业的发展、提高冶金产品质量、增加品种、探索冶金新流程和新工艺、发展冶金新技术等方面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使冶金物理化学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2]。1948年法拉第协会在英国伦敦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冶金物化学术会议后,冶金物理化学进入朝气蓬勃发展的新阶段。1974年在西德召开的国际炼钢学术会议上,西德马普钢铁研究所所长Engell把“高炉动态动力学模型、钢铁中含硫形态的控制和固体电解质快速定氧电池”誉为冶金上的三大发明,标志着冶金物理化学的发展进入深入阶段。

2国内冶金物理化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冶金物理化学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6年北京钢铁学院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冶金物理化学专业,魏寿昆是创始人之一。20世纪60年代,我国冶金物理化学的发展,基本上承袭了原苏联的培养模式与体系,这种教育模式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冶金上三大发明。20世纪80年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新技术向冶金物理化学渗透,如低能核物理(金属离子束注入表面改性物化研究)、等离子体物理(等离子作用下冶金反应物化规律)、遗传工程(生物冶金基础研究)、激光技术(激光热处理相变规律的物化本质)、超声技术(超声波净化钢液,去除夹杂物机理研究)等,而计算机在冶金物理化学中的应用已成为冶金物理化学的重要领域[3]。冶金物理化学的发展需与我国冶金工业的发展相适应,从而去指导生产实践。然而,冶金物理化学的发展又必须高于或超于冶金生产,只有这样才能为冶金生产发展的未来储备技术。以下简要介绍国内几所代表性院校的冶金物理化学学科发展情况。(1)北京科技大学:1956年魏寿昆等人在物理化学系创建了第一个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同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研究生,学制五年半。1960年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归属冶金系;1963年冶金物理化学专业重新调回物理化学系。在魏寿昆教授的带领下,冶金物理化学专业成立了偏重冶金物理化学理论研究的物理化学系冶金物理化学课程组和偏重应用研究的冶金系冶金原理课程组。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冶金物理化学专业成为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专业;1987年冶金物理化学专业被评为全国唯一的冶金物理化学重点学科。专业主攻方向:冶金热力学及冶金动力学。魏寿昆在冶金热力学方面造诣较深,他的科研团队先后进行过钢铁脱硫、钢液脱磷、活度理论、选择性氧化、固体电解质电池定氧和冶金热力学在中国特有矿产综合提取金属中的应用等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并获得多项国家奖项。(2)中南大学:1959年,以陈新民为代表,在中南矿冶学院理学系组建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并担任教研室主任。1960年开始正式招收冶金物理化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1963年,冶金物理化学专业转入选冶系;在1971年底,选冶系撤销,恢复有色冶金系后,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归入有色金属冶金系;1979年,冶金物理化学专业转入化学系;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冶金物理化学专业成为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专业;1994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4年,冶金物理化学教研室从化学系分出组建校直属研究所———冶金物理化学与化学新材料研究所;1999年,冶金物理化学与化学新材料研究所并入冶金科学与工程系;冶金物理化学专业本科生招生到1998级,从1999年起本科专业按冶金工程一级学科招生;2000年被评为湖南省重点学科;2006年再次被评定为湖南省重点学科[4]。专业主攻方向:有色金属资源高效分离与综合利用、新型化学电源与新能源材料等具有特色优势的研究方向。陈新民教授的科研团队研究了“金属—氧系热力学和动力学”“高温熔体物理化学性质”等课题,这些研究成果为中国有色金属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3)东北工学院:1958年9月,理学系设金属物理化学专业,同年开始招生,1959年学制改为五年半。1961年5月,由物理化学、冶金原理、普通化学教研室调出部分教师,正式成立冶金物理化学教研室。1963年6月,由王常珍等人共同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确定专业名称为冶金物理化学,属于理工结合型的专业。1970年,理学系撤销后,划归有色系领导。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冶金物理化学专业成为第三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专业。专业主攻方向:研究材料及冶金生产过程中的物理化学规律及其应用,为国家培养冶金及材料(包括钢铁、有色金属及铁合金)生产过程中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及技术开发的科学技术人才。从这些高校的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发展的历程来看,冶金物理化学专业的成立与发展,为我国冶金工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科研人员,为我国冶金工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冶金物理化学对山西冶金工业的影响

冶金物理化学是冶金学科的基础,在发展冶金新技术、探索冶金新流程等方面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使冶金从一种“技艺”转变为一种“科学”。冶金物理化学对开拓新的冶金工业技术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作用。山西冶金工业的发展受资源、能源及冶金工业技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山西冶金工业受国际铁矿石原料价格的影响,使山西冶金工业的效益与国际铁矿石原料的价格出现反比趋势。2006年第一季度,山西钢产量完成332.5万t,同比增长18.6%,增速比2005年同期回落20.7个百分点,比2005年年底回落0.3个百分点[5]。2006年1—2月份,山西冶金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79.9亿元,同比增长34.9%,实现利润9.7亿元,同比下降1.7%,经济效益也出现回落态势[6]。出现经济效益下滑的主要原因是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程度低,资源浪费严重。另一方面,由于山西冶金工业技术落后,自然环境受到了冶金工业发展的巨大影响,如废气、废渣、废水的大量排放以及采矿造成的地质地貌破坏等消极影响。面对山西经济效益的下降和环境破坏严重的问题,山西冶金工业必须要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山西的冶金工业要可持续发展,采取的唯一办法就是利用新技术减少冶金工业发展的负面影响。采用新兴节能降耗技术,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率,主要体现在COREX熔融还原炼铁技术、高炉喷煤技术、电炉废钢预热技术等节能降耗技术的应用;采用重大环保技术,综合控制冶金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效协调生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达到既发展生产又创造良好环境的双赢目的。冶金工业技术的发展,能使冶金产品从普通钢材向优质钢乃至高级洁净钢方向发展,能克服能源和资源危机及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新技术都需要冶金物理化学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为我国现代钢铁业的发展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

4结语

冶金物理化学在认识冶金过程本质、发展冶金新技术、探索冶金新流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科学指导作用。20世纪90年代冶金物理化学的发展,在理论上,向深层次和综合性发展;在应用上,加强了对冶金过程和材料合成加工过程的科学指导。学科的创建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具有创新的过程。“冶金物理化学”学科在中国现代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中,培育出了众多优秀的科研团队,为中国的冶金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山西冶金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魏寿昆,李文超,张玉清,等.冶金物理化学发展趋势及优先研究方向[J].中国科学基金,1992(4):11-17.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冶金与矿业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3]魏寿昆,李文超,徐采栋,等.冶金物化学科的发展设想[J].钢铁,1992(5):62-64;27.

[4]李劼,滕明琣.中南大学冶金工程学科发展史[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2.

冶金专业论文例7

[作者简介]李旭光(1955- ),男,广西贵港人,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教授,研究方向为有色金属冶金;刘平(1967- ),男,湖南长沙人,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有色金属冶金。(广西 南宁 53000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冶金技术(高职)”(项目编号:GXTSZY058)和2010年度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依托行业优势,冶金技术专业特色化发展道路的研究”(项目编号:2010C069)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3-0145-03

课程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学校通过课程为学生服务,人才培养目标最终要通过课程来实现。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对课程的表述,课程是按照教育内容确定的,是完成确定的某项目标或明确规定的教育任务而组织的有一定排列顺序的教育活动。可见,课程是将教育目标与教育实践联系起来的桥梁,是学生学习知识、经验、技能的总和,也是学生建构专业能力和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和依托。无论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培养目标,最终必须借助这座桥梁才能实现。

笔者所在的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冶金技术专业,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开展特色专业及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通过课程改革和建设,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一、冶金技术专业课程构建的依据

(一)社会需求――广西有色企业技能人才需求及岗位分布

1.有色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广西是“有色金属之乡”,有色金属是广西重点打造的支柱产业之一。根据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广西有色金属产业正在向提高运行质量和效益方向转变。到2015年,有色行业紧缺专业人才需求量为5.29万人;2020年,紧缺专业人才需求量是8.51万人。

2.有色企业人才需求的岗位分布。重点需求采矿选矿、有色金属冶炼、新材料、环境工程、节能减排和矿山安全管理等一线专业技术人才,以及具备有色金属专业背景,熟悉现代企业管理、资本运作,国际贸易的复合型人才。

3.有色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调查表明,企业对技能型人才能力素质要求的重要度依次为:工作态度、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岗位技能、专业知识;对技能型人才在工作中实际能力满意度依次为:岗位技能、工作态度、专业知识、职业道德、职业素质。

上述内容表明,高职冶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无论在数量和素质方面与广西经济发展都有较大差距。

(二)因材施教――生源现状

目前近半数高职院校录取生源的70%在200~300分的分数段。学生文化课基础较差,按照学科知识本位的“三段式”的课程体系,以陈述性知识为主,内容上过于强调“是什么”“为什么”,忽视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这样的教学必然让学生听不懂,不想学,大约只有1/3左右的学生能按要求掌握相关知识。于是旷课现象严重,教学、考试“两张皮”,老师按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学生学习效果却与教学质量要求相距甚远。老师只能考试前划范围、出提纲、讲答案,用各种手段保证80%的人通过考试。

可见,课程目标并非越高越好,内容并非越深越好。因为课程目标的达成必须考虑学生现有水平,这是课程构建的出发点。此外,学生职业发展目标是课程构建的目的。对高职学生来说,“会做”才是他们的智能之长和谋职就业之本,坚持从职业对技能和知识的实际需求出发,突出对学生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才是科学的、务实的。

(三)培养定位――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又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

技能型人才通常指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具有熟练操作技能和良好职业素养的人员。何为高端?主要是对技能层次的划分,即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相对中职教育培养“经验”层面、依靠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完成岗位工作的技能型人才而言,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策略”层面的技能型人才。他们不仅要有“怎么做”的经验,更要有“怎样做更好”的技能。在实践中将专业基础理论和职业技能融会贯通,促使“经验”向“策略”迁移、升华,能够将技术知识运用于生产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经过生产劳动的磨砺,最终成为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在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熟练操作技能、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具有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

以上三方面的分析表明,高职专业课程建设必须突出职业针对性和实用性,根据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核心能力(技能)设置课程。要以相对完整的职业技能培养为依托,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群)的需求。

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能力本位不仅仅限于“操作能力”或“动手能力”,而是一种综合的职业能力,是与本职业相关的知识、态度、经验等多种能力的集合。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冶金技术专业坚持“依托广西有色金属行业企业,立足广西,面向全国,培养在有色金属冶金企业一线生产岗位从事工艺过程控制及生产管理、设备及系统运行操作、维护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定位,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岗位群的要求为依据,以有色金属生产流程为主线,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重点,突出应用性,强调实践性,基础理论够用、专业技能以常规技术为基础、以关键技术为核心、以先进技术为导向的思路构建课程体系。

(一)压缩理论课,增加实践课时和技能培训课程

主要减少“原理”课、“概论”课的门类或学时,以保证有足够的学时用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和实习。将“物理化学”“有色冶金原理”的部分内容整合为“有色冶金技术理论”;将“有色冶金炉”“冶金过程及设备”整合为“有色冶金设备”;增加“冶金环保实用技术”、重金属冶金和铝冶金技术职业技能培训课程等,确保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11 。

(二)融合岗位职业资格标准,优化课程内容

职业资格标准是基于行业、企业的职业调查与职业分析而制定的,反映了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其次,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是国家层面的认证标准。将反映具体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的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既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接轨,也保证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质量。

冶金技术专业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将职业能力分为“岗位能力”和“拓展能力”。“岗位能力”是本专业对应职业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包括专业基础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拓展能力”是相关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包括与专业有关的技能及管理能力等(责任意识、职业素养、创新能力) 职业通用能力,形成了由专业理论课程、专业技能培训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

1.专业理论课程项目化。冶金技术专业把专业能力(技能)的培养作为课程建设的基本立足点。以现代铝、锡、锌、铅、铜冶金生产过程为基础,以广西大型冶金企业生产工艺和设备为主要内容,对每一个岗位工作职责和操作要求进行分析,归并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工作过程必需的知识、技能及专业核心能力,精选和整合教学内容,重点建设“重金属冶金技术”“铝冶金技术”两门专业核心课程。为了确保课程内容密切围绕操作技能和专业能力培养,实行项目教学。铝冶金分为氧化铝和电解铝两个项目,重金属冶金主要分为锡、锌、铅、铜四个项目。要求学生掌握氧化铝制取、金属铝熔盐电解、矿物熔炼、粗金属精炼、矿物浸出等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将火法冶炼工、湿法冶炼工、氧化铝制取工、铝电解工职业资格标准渗透到教学内容中,把具体岗位设备、仪器、工具的使用、维护及管理知识融入教学过程,力求课程内容与广西有色企业生产工艺和设备匹配,与职业标准接轨,与学生的学习基础吻合。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让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核心技能,具有从事冶金生产一线主要岗位操作的能力和应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生产过程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2.专业拓展课程平台化。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生产技术含量日益提升,一个知识面狭窄、技能单一的人,因缺乏专业间的横向渗透和伸张的能力,在竞争中也难以保持优势;其次,职业生涯的发展需要人们以技术、能力的复合性来拓宽职业岗位的面向。因而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具备第一任职岗位能力,稳健迈出就业第一步,还要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及就业弹性,开出专业拓展课程。

为适应有色企业对冶金技术、工业分析等人才的需求变化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开设“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拓展内容部分)“仪器分析”“冶金资源工程技术”“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选矿概论”“冶金工程概论”等专业选修课程,侧重专业知识的拓展和相关专业技能的培养。要求每个学生至少选择2门专业选修课程,满足职业发展和提升专业能力的需要。此外,与所选拓展课程相匹配,还要求学生掌握1~2个相关岗位的操作技能,并获得相关等级证书,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3.技能培训课程一体化。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形成校内实验实训―校外实习基地二级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实训是培养专业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进一步改善校内实验条件和拓展实训内容,提高学生基础理论水平;在广西华锡集团、中铝广西分公司、广西银海铝业有限公司、广西河池市南方有色集团等15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涵盖铝、锡、锌、铅、铜多种金属生产,满足本专业学生岗位认知、生产设备操作和技能培训的需要。

第二,教学、实习、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考证一体化。(1)操作技能综合培训。每一次实习将生产过程所涉及的岗位技能串在一起,进行操作技能综合培训。从而使学生对火法冶金、湿法冶金两大技术领域的岗位操作技能有一个完整、清晰的理解和把握。(2)将实习、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结合起来。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考证,要求学生至少取得火法冶炼工、湿法冶炼工、电解精炼工、氧化铝制取工、铝电解工等职业岗位一项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鉴定采用理论考试与现场操作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在生产现场指导学生技能实训和参与考核,使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同步完成,突破了以往在学校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的局限。毕业生“双证”获得率100%。同时,职业资格考证作为实习考核的重要依据,增强了实践教学的目的性和可控性。(3)把课堂搬到企业,强化实践育人。实习既是操作技能培训的过程,也是专业知识学习和巩固的过程。在实习过程中实习指导老师要结合实习企业生产工艺和岗位技能培训涉及的知识和问题,给学生上课,让学生在技能训练中巩固和拓展理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认知。

实践教学一体化,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还加强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通过职场体验,企业师傅的言行引导、企业文化环境影响和实践岗位锻炼等,使学生对企业文化和敬业精神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对职业认知、吃苦耐劳品质的养成有积极意义。

(三)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分段交替,促进能力培养

高技能人才的核心能力是一线岗位的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能力不是教会的,而是在一定理论基础上,通过训练形成的。专业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真实的工作环境。正如一些专家指出的:从技能形成的规律看,高职教育应遵循由入门到熟练、由单一到综合、由新手到专家的持续发展过程实施教学,其基础平台是由实践情境构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这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条主要途径。因此,在教学顺序上要打破以理论课程学习为起点,从理论到实践的框框,这种顺序在学生头脑中建构起来的知识还是以理论知识为核心,而不是以实践需要为核心。我们将理论教学与企业实习分段交替安排:一年级安排认识实习,二、三年级理论教学和生产实习交替进行,三年级进行顶岗实习。学生将在实习中观察到的问题带到学习中,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学校根据企业生产流程及新工艺、新技术、学生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使专业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和生产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使经验层面的能力升华为策略层面的能力,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和重点,是一项难度较高的系统工程,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高职冶金技术专业在深化课程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担负着重要使命。只有坚持课程内容与职业工作相匹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融合,学生学习与课程实施相吻合的改革思路,才能培养出大批掌握精湛技艺和高超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在适应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升级版”构建中转型与内生的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3-06-18.

冶金专业论文例8

要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职教体系,必须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冶金类职业院校是为了社会培养更多的冶金技术应用型人才,必须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调研,了解市场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拟定合理有效的调研方案,同时应更注重区域经济规划以及冶金行业相关的发展规划,这样才能根据现有的数据对职教体系进行合理的构建,来满足市场人才的需求,才能确保冶金技术人才更好的就业。

1.2加强对职教的学习培训

冶金类职业院校的发展主体是学生,而引导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是职教,因此,在了解冶金企业人才需求之后,要结合市场发展情况以及冶金技术的发展行情,对职教展开学习培训,这也是冶金类职业院校职教体系构建初期的第二个重要环节。首先,要对职业院校现有的职教员工进行摸底测试,了解这些员工的基础水平,在结合市场人才需求的情况以及冶金技术的发展情况,对职教员工展开专业性的培训,全面提升冶金类职业院校职教员工的冶金技术水平。其次,要对职教员工展开综合素质的培训,不仅要注重之前提到的冶金专业技术的培训,更要让职教员工了解当今市场需求的人才更注重的是职业精神、人文素质等。

1.3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对人才市场的调研分析了解到人才的需求,在此之后需要冶金类职业院校根据市场人才需求来制定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组织职教员工召开人才目标培养计划讨论会议,通过市场调研工作人员将市场行情阐述之后,再由各个职教员工发表自己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议以及对未来市场发展的见解,这样就可以综合多方面建议和见解来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职教员工应根据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展开冶金技术以及综合素质的培训,确保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是当今市场中最新也是行业最需要的技能,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冶金类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率。

1.4构建完整的职教体系

冶金类职业院校职教体系的构建,主要从教学观、就业观、系统观等几方面进行。对于教学观来说,主要是对教学目标、管理、内容以及保障等几方面体系来构建和设计,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对于就业观来说,主要是以学员的就业率为主,学员的就业率要高就必须充分了解市场人才的需求,根据需求来培养人才,这样才能保证培养出的人才是冶金行业所需要的。

1.5对已构建的职教体系进行实践论证

以上几个环节是冶金类职业院校职教体系构建必须进行的环节,而且,每个环节对职教体系的构建都有着极大的作用,为了保证职教体系构建的高效性,需要对已构建的职教体系进行实践论证。首先,要针对职教体系论证建设一个专业性的评论平台,并邀请一些行业企业专家、教育专家、已毕业的学生以及用人单位的专业性人才等对职教体系进行论证。其次,要通过实践来对职教体系进行论证,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发现缺点,改进不足,并结合各方面专业以及相关人士的建议,不断的对职教体系进行优化,从而保证冶金类职业院校职教体系构建的高效性。

冶金专业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142-02

冶金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传统学科。近些年来,冶金矿产资源品位下降、冶金产品供过于求、国内高端金属产品奇缺、冶金企业造成诸多环境问题等状况一直在对冶金技术的研究提出迫切要求。同时,国际间工程技术人员的交流日益增多,冶金研究领域国际性会议的召开也为业内专家学者提供了相互学习交流与创新思维碰撞的平台。这无一不对冶金专业人员的外语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冶金专业英语为冶金专业课,被我校列为多元考核课程,自改革以来发现了在原先教学方式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同时提出了改革思路,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将就我校的改革方法与收效进行介绍。

一、冶金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主流是“翻译+阅读”[1],这样的教学方式枯燥单调,并且对英语运用能力帮助很小,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授课时间。根据学科课程设置,大学英语教学贯穿大一、大二年级,可为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打下基础;冶金专业课程教学始于大二下学期或大三上学期。一般而言,专业认知只有在经过一定时间学习与理解之后才可形成;大四两学期主要注重实习实践与完成毕业论文。综合以上几个方面,冶金专业英语最佳的上课时间应为第六学期,而在我校与某些高校则安排在第七学期来授课[2]。

2.授课教师。专业类英语目前的授课教师均为较年轻的专业课教师。专业英语与普通英语的教学内容与重点有较大不同,更加注重实际的应用。专业课教师对专业知识熟悉,对专业词汇的翻译更准确。基于此方面的考虑,专业课教师更适合教授该课程。譬如,在冶金专业英语中,“furnace”表示“高炉”,“castiron”为“生铁”,“leach”则指的是湿法冶金中的“浸出”,非专业英语教师很难将其对应于精准的术语;再如,涉及到较复杂的冶金计算与热力学图时,非专业课教师会力不从心。但是,基于长期英语学习中“重理解、轻表达”的学习模式,非英文专业教师在英文发音、对话等方面有欠缺。

3.授课教材。我校使用的教材为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冶金专业英语》,内容包括冶金原理、冶金单元操作、各种金属的冶炼方法、冶金设备较基础与通用的内容[3]。从整体内容考虑,主要为概述性内容,对较先进的研究内容鲜少涉及;从结构编排角度考虑,文体结构较单一;从学习与理解的难易程度来讲,内容较基础,难易层次不明显,未附拔高与引申内容。结合学生课堂表现分析发现,该课本更适用于学生的课外自学,若用于教学,可适当补充内容并采用多种授课形式。

二、授课方式改革

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是单向的,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翻译课文、解读长难句、强调重点词汇等来实现的,一般课堂气氛较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中国学生的英语普遍存在读写较好、听说较差的特点,这在雅思与TOFEL等面向英文国家的考试中表现的很明显[4]。但如果进行全英文教学或者在互动中安排过多的学生表达部分,学生会产生畏惧或厌倦心理。因此,在专业英语的教学中需要多花心思,把这门看似简单的课上好。

1.授课方式多样化。冶金专业英语课堂引入了多种授课方式,列于表1中。通过不同环节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讨论参与度高,学生们没有明显表现出拘谨与紧张。英语扎实的学生如鱼得水,起到了较好的带动作用;底子较差的学生在有些环节表现的并不逊色,并且在提问时会尝试作答而不是逃避。

2.备课内容丰富化。多样化的课程环节设置对教师备课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对课程内容了如指掌,更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掌握能力有所了解,对环节安排做到心中有数。这对教师的英语综合水平与专业知识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不可预知内容的学生发言环节,比如在学生阐述观点之后应该给予怎样的评价,在辩论出现僵局时如何调解,都需要教师迅速组织语言,流利应答。因此,除了认真备课之外,良好的听说能力也是必备的,而这项能力非旦夕练就,需常听常说,笔耕不辍。

3.学生发言常态化。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交流圈。一对多的上课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大学生的学习要求,具有参与感的体验式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机的课堂提问、总结性发言或有准备的观点阐述与辩论都会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课堂的内容上。在教学中发现,英语较差的学生在此方式的迫使下也有较好的课堂表现。

在较低层次的二本院校中,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普遍较差,在作答时存在选词错误、发音错误、语法错误等多种错误表述,教师在授课中既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又要纠正一些明显的表达误区,而二者之间的平衡需要掌握得恰到好处。

4.成绩计算全面化。冶金专业英语作为一门考查课程,一般要求是在结课时上交答题册,主要按照答题册与平时的出勤情况计算总成绩(总分=出勤情况×30%+答题册分数×70%)。在多元考核改革中则是按照诸多环节的表现得分综合计算得出,简况表如表2。

冶金专业论文例10

[作者简介]张明远(1971- ),男,甘肃白银人,重庆科技学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冶金实验;吕俊杰(1963- ),男,重庆人,重庆科技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钢铁冶金工艺优化;柳浩(1983- ),男,陕西汉中人,重庆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炼铁工艺。(重庆 40133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应用型本科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02119)和2011年重庆市高等教育研究重点项目“冶金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改革的研究与探索”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208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2-0117-02

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脱离工程实践。教育部为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于2011年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目的是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升工程人才的工程素质,适应我国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冶金工艺性专业主要是针对传统的钢铁产业,涉及冶金工程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本科人才目标定位是培养具备较高的工程素质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现场工程师。工程素质集中体现在综合性、系统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然而,在现行的实验教学体系中,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是薄弱环节。以冶金工程专业为例,冶金工程专业原有“冶金物化”“冶金自动化”“传输原理”“专业综合实验”四门依序开设的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其中前三者课带随堂实验,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课,实验项目多为理论的验证,综合多个知识点或具备工程环境的实验项目较少;实验内容与工程实践结合不够,没有突出工艺性专业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因此,必须通过冶金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与课程内容的改革,搭建新的工程实践教学平台,建立产学研实验教学新模式,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知识集成能力,使人才适应国际标准的要求。

一、贯穿工程素质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创新思路

冶金工程实验教学改革表明,只有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动脑、动手,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能力。实验课程设置必须融合各学科知识,并以梯级能力培养为主线,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梯级能力培养包括学生基本动手能力的培养、基本实践能力的训练、专业实践能力的强化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分别对应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和科研创新性实验教学平台。

1.实验教学打破按课程开设课内实验和集中实验的格局,全部开设独立实验课程。4门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包括“冶金传输原理实验”32学时(2学分)、“冶金自动化技术实验”16学时(1学分)、“冶金原理实验”集中安排2周(2学分)、“专业综合实验”集中安排2周(2学分)。

2.采用分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根据能力和知识层次的不同,设定不同的实验教学内容。专业基础实验为必修实验,包括冶金原理、冶金传输原理、冶金自动化仪表三门独立实验课程和课内实验,以满足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为下阶段的专业学习储备必需的知识和能力;专业综合实验也为必修实验,融合了多门专业课程知识,训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设计、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专业层次的实验教学环节实施,帮助学生深入认识冶金工艺过程,加深对专业理论的认识并逐渐形成体系,使学生具备冶金工程师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科研创新性实验为选择性实验,主要针对高年级本科生和学生科技创新,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验研究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以钢铁冶金学科的行业优势为依托,不断将教师和企业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项目,提升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重庆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冶金工程专业办学紧密依托冶金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难冶选有色金属矿物提取与分离、含铁资源综合利用与环保、钢铁冶金过程强化与节能、冶金过程检测技术及装备等特色学科方向。这些学科方向紧密联系冶金行业发展,通过校企合作解决了多项生产实际问题,并将研究成果转化成实验教学项目,为学生开设了V-Ti铁水的纯净度实验、磁钢Al-Ni-Co的冶炼成型、高磷铁矿脱磷实验、ANAYS对钢的凝固过程的有限元仿真等一系列创新性实验项目,使两性实验项目超过总体实验项目的60%,实验项目的更新率每年保持在30%以上,整合了冶金工程实验教学的优势资源,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改革实验方法和实验教学考核方式。工程环境中的实验不再是理论的验证和重现,而是将专业知识贯穿在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环境中,因此要加强各知识点的集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训练,实验方法看重培养学生在工程背景中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并重视训练学生的撰写研究总结的能力,注重科学的实验方法与过程。实验指导教师要提升实验项目的深度,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实验过程要训练学生工程研究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开放性地思考问题。学生对专业知识不能硬套,而要贯穿应用在实验研究中。

实验采用4~7人为小组的团队模式,专业基础实验需个人独立完成,专业实验必须紧扣工程背景,应用多个知识点,创造性开展实验,以解决工程问题为最终目的。学生团队谈论实验方案,设计实验项目,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如粉料成球实验,粉料是工业生产的副产物,不仅来源于矿粉,也可以是除尘灰、污泥、飞灰、铬渣等,不同的矿粉其物理性质、成球性不同,进而利用的方式也不一样。实验中,教师给定某一样原料,学生就必须应用“物理化学”“冶金原理”“炼铁学”等课程知识思考如何将粉料成型成块并应用于冶金工业。这类实验体现了工程性、系统性和集成性,注重实验过程和方法,可充分锻炼学生的工程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教学考核方式改革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实验教学考核方式改革的核心是放弃只重视实验结果、增加一次实验报告评价学生,推行实验过程的考核模式,使背靠工程背景、应用多个知识点、过程式实验等以工程素质培养为中心的实验方法得以贯彻,达到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目的。专业基础课采用“平时+实验过程+实验报告”的模式,专业综合实验采用“实验设计+含的实验项目或知识点+实验过程+结果评价”模式。通过改革实验考核方法,实现了“三个转变”,即考核方式向多样化转变,考核内容向注重综合知识和能力集成考核转变,成绩评定向综合性、系统性、创新性转变。

5.建立以学生“工程意识”为主线的实验教学保障体系。成立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与保障办公室,从实验项目开发、实验运行策划、设备材料保障、实验过程监控、考核评定等方面,评估与改善实验教学质量,实施项目更新评价、过程评价、实验设备整合评价、指导教师评价、学生实验质量评价等,将实验教学管理与实验室管理由行政化向目标化转变,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搭建培养创新能力的交叉型实践教学平台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程环境缺失是一个主要问题。我校分阶段建设并最终建成了以过程控制、计算机模拟、企业现场操作系统为手段,结合重庆钢铁集团公司现场工艺环境和生产条件的冶金工艺实验实训平台。在此平台上,学生可以融入生产环境,根据企业生产条件进行虚拟生产,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很好地将各学科知识进行了融合,满足了实验实训的要求。在该平台上不仅可以完成实验实训环节,还可开展大量的学生创新活动、系统工程训练、教师指导下的科研活动以及技术开发。对于在平台上开展的活动,最终的目的是强化工程环境,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集成,为学生尽早转变成具有较强工程意识的冶金工程师创造条件。

三、以工程项目为依托,实行案例教学,建立产学研实验教学新模式

以产学研结合为载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为基础,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在实验教学体系和产学研合作机制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及成果,推动企业资源和学校科研资源更加有效地向教学资源转化,推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鼓励教师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项目,并将研究成果及时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实施—优化—再实施—再优化的模式。冶金是一个大行业,非常注重对生产流程的认识和工程分析能力的培养,因此做好实验教学环节注重模拟真实环境和整合知识进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实验课程鼓励教师结合每一实验利用案例分析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确保实验教学环节的质量真正在高水平上运行。实验案例密切结合冶金生产实际,依托冶金工程项目,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意识相结合,培养其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业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形成了校企协同的共建模式,构建了一批相对独立、集人才培养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平台。目前与重庆钢铁(集团)公司合作共建了“冶金与材料工程研究所”,与四川德胜集团川钢公司合作共建了“技术中心”,每年针对重钢和德胜进行科技攻关近10项,每年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近30项,覆盖冶金工程专业学生近120人,每年在实验室和研究所里担任科研助手的学生近20人。这些研究机构为教师提供了科研平台,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丰富了实验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升工程应用能力提供了舞台。

四、改革的效果评价

通过多年的建设,冶金工程专业构建了“ 三大平台、三种能力、一个目标”的冶金实验教学新体系。实验教学内容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有机融合,以“钢铁生产流程为主线”贯穿各个实验教学,突出了实验教学的“分层次教学、模拟工程环境”教学特点。冶金工程专业通过对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保证了知识的系统性;产学研结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性;搭建了新的工程教育平台,为学生在模拟工程环境中实践创造了条件。实验教学的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锻炼了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工程实践应用的能力,使培养的人才适应冶金行业的要求,近两年的实验教学改革,契合了冶金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的培养目标,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宝泉,杨晨光.如何培养好未来的工程师[N].中国教育报,2007-10-09.